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1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1)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2)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3)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 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 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 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0) .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4]李芳.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2003, (2) .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 (高中教师版) , 2003, (8) .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2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探讨物理课堂中的“提问”教学 篇3
一、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双重发育的时期,尤其心理上较易发生波动,很容易开小差。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如果学生在答问时精力不集中,听讲时就会散漫。因此,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可以让学生查缺补漏
在物理测试中,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许多简答探究题中,表达的准确性尤其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四、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4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1. 问题设计要突出数学学科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数学的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 而且伴随着高度的概括。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 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上升为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 再由抽象到具体, 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一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启迪, 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 对数学概念的讲解, 定理的证明, 解题的思路, 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序列。例如, 对数学例题与习题的设计可从以下方面去设计: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无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最好?好在哪里?解这一问题, 还用到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新体会?这个问题能否适当推广或变形?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 将有什么结果?解这题所用的方法对其他问题有什么启发等。
2. 课堂提问要找准提问点。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点很多, 诸如在知识传授的关键之处、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在貌似无疑却有疑之处、在拓展延伸之处等, 这些提问点为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答提供了依据。
3. 课堂提问要抓准提问时机。
提问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之时。诸如在学生开始和完成自学的前后, 在学生产生疑惑进而开始讨论之时, 在课堂气氛沉闷之时, 在学生注意力分散之时, 在课时开始和结束之时都是极好的提问时机。 (1) 创设课堂提问“巧”的境界。要使课堂提问达到巧的境界, 教师须得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问题的设计应带有明显的刺激性、竞赛性和娱乐性, 使课堂上先出现一种紧张活跃、继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 使问题的提出、思考、解答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之中。与此同时,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 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2) 正确处理提问与候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 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3) 建立民主、和谐的问答氛围。为帮助教师提问的有效开展, 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问答氛围, 彻底消除教师“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的不良教风和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例如, 提问时教师可面带微笑, 缓步走下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减少回答问题时的心理压力。在候答的短暂间隙, 教师可用饱含期待的目光, 不时与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 令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信心。而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不插话、不打断, 只是认真倾听, 并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等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
二、重视答问评价,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通过课堂提问来反馈信息, 并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此, 如果教师只用数学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答案来衡量其是否正确, 那就必然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应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只要有理, 便给予肯定并加以鼓励, 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求同存异。值得注意的是表扬或批评都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准确掌握知识。若学生答错了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急于让他坐下或批评, 而是肯定其合理部分或先提问其他学生, 再组织讨论或讲授后, 再给该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使没学会的学生能弥补知识的欠缺, 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感到压力和鞭策。教学实践证明, 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同步。
摘要:数学教学要通过课堂提问来反馈信息, 并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通过课堂提问使课程设计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提问要找准提问点, 课堂提问要抓准提问时机, 同时正确处理提问与候答的时间关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师
参考文献
[1]吴德芳, 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7) .
[2]余光明.课堂提问三境界[J].职业与教育, 2009, (7) .
[3]项咬生.对“表扬”的审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 .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5
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要有“活动”,舍“问”其谁? 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么能让现代 的青少年个个成为泥塑木雕,秦陵兵俑?对于逐渐向研究性学习转移 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要。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 : 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 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 个关键。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 味呢?笔者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文本,曲径通幽”。
1.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空白” 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 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 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 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 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 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 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2.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 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 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 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 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
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 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 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 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 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 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 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 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 依恋与心酸?
3.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 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 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 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神 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 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 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
4.寻找文本的无疑处,于无疑处设疑。这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较 高的境界了,可以称之为“享受语文”。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 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 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 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
第二,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人生,拓展思维”。
教师以情换情,以情唤情,使他们也进入角色,使他们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获得必要的表达、宣泄和释放。教师结合人生,结合社会,激情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在学习《孔雀东南飞》 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 “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 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 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 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 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2.“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文教学讲一个“拈” 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 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 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 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高中课文都是名篇精华,每篇课文中可教 可学的很多,但笔者认为面面俱到不如抓住“万绿丛中一点红”。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篇6
课堂教育中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学习的乐园。为此,我们对课堂提问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什么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进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提出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等不是问题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回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简单,学生应声作答。几乎不用思考,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出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二、怎样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趣味化、新颖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对提问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调动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也就是说,提问时要创设情景,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一位老师正在讲《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一个“八戒吃桃”的故事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强烈,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达到了启迪思维的目的。
三、什么时候提问
提問实际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什么地方该问,什么地方不该问,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例如:我在讲 “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我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上述教学中教师只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更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问题顺理成章得到解决。
四、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我在听课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里的思考时间过短,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最后,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而,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好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提问” 篇7
适事, 即内容上的恰如其分。所抽出的问题紧扣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 同时又略高于大纲要求, 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如进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头谈到家境的颓唐衰败,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我”也要远走他乡求学等, 社会的阴暗, 世事的冷漠, 家庭的危机无不在作者笔下力透纸背, 给人以萧条, 凄残之感, 因而作者“眼泪止不住籁籁落下”。但就在这种情景下, 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情愫仍然处处可见。有这么几句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是表现父亲的乐观豁达, 还是另有他意, 读过这篇散文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作者对其父“背影”的描写, 这幅“背影”正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爱心, 对儿子的深沉的博大的难以言传的爱。由此看来, 父亲在家境衰败, 儿子流泪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绝非是表现其乐观豁达, 而是忍着满心伤疼, 劝慰儿子, 以宽解儿子之忧虑。试想:自己的一腔愁绪, 万般无奈待人倾诉, 却要泪往心理流, 去安慰尚在年幼不谙世事的儿子, 那舐犊之情何等感人, 何等深沉。难怪一篇《背影》成了千千万万个儿女对父母的爱的颂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绝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要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 一般是文章的难点或关键性所在。经过巧提问, 妙点拨, 使学生对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书的同时, 也渗透做人的道理。
适人, 即对学生——客体的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哪些问题适合哪些学生回答, 哪些问题虽然一时答不好, 但会刺激他上进, 而不是一闷棍打死, 给他良好的心理促进等等这些细碎问题, 都是“巧提问”时要预料到的情况。
“巧提问”的适时, 适事, 适人说起来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运用好, 也并非易事, 要求为教师者, 不仅要对教材钻研透彻、消化吸收, 还要灵活运用。对学生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 消化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回忆、思索, 有话可说。要达到上述的效果, 提问还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抓住难点, 则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干脆利落。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是教学难点。注释为“清闲的人”, 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闲人”体现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教师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更深入。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可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这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翻译理解语句,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把握, 二则学生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教师采用增删法来指导学生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加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 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积水, 把竹柏影比做藻、荇;从问 (2) 体会到此句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提问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曲问”, 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完全文, 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 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思考后明白这是文章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 孰优孰劣, 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 教师只要能遵守上述原则, 灵活、有效的运用“巧提问”这个技巧,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课运用的得心应手, 研究者认为是非常有效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则是艺术技巧的具体体现。提问的技巧不仅在于“巧”, 还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曲折性。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提问的艺术妙在于“巧”, 就是要适时、适事、适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李光伟.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误区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19) :15.
[2]何淑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6)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8
一、进行充分的提问准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提问准备。在课前提问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问的内容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贴近教学内容,进而使提问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问题的难易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制约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在进行问题的设置上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使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这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进行充分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二、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过于紧张,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愉快,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进一步调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形成非常融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提问对象应有所侧重
在提问方式上,教师需要采用面向全体和面向个体的提问方式,而提问方式的选择应该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像一些大众化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以及与本堂课知识紧密结合的问题,教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能够体现学生能力的问题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个体提问的方式,向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而针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向一些后进生提问,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相应的情境中,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进行设置,应该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平时生活中的喜好进行设置。设置的情境最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有效率。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道具增加情境的真实感,进而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五、时间上重点把握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把握提问的时间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提问的时间方面,应该是在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留给学生大概5分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掌握,接着让学生针对于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与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掌握,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几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至少应该给学生留3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可在提出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回答,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六、评价要客观和科学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方法,如一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回答的答案不正确时,这个时候不能立即进行否定,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问题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使其了解到自身答案中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们进行改正。而针对于一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好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但是不可太过夸张,以防止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而运用有效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提问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有效性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9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提问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恰当有效的提问,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智慧, 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进而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和节奏, 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从教师提问的态度来说
(一) 在提问时, 尽量用探寻、商讨的语气和表情。
如果态度生硬或采用质问语气, 学生会应为害怕回答错误受批评而不敢举手回答, 或厌恶老师的语气而产生逆反不愿思考。
(二) 提问后, 要留给学生较充足的安静思考的时间, 不能
急于得到回答而一遍遍重复问题或催问, 或没等学生反应过来就叫学生回答, 来不及思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懒于思考, 疏于回答。
在学生回答后要有明确的评价。回答得好, 教师应毫不吝啬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回答得不对, 要先分析不当之处, 再鼓励继续思考。不能只说两个字———“坐下”, 更不能因为回答得不好而斥责学生。
二、从问题设计方面来说
(一) 目的要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每个问题的提出要有其目的, 是为达到目标而设?是为了突出重点, 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激发兴趣, 还是为了点拨思路?是为了做好铺垫, 还是为了引起学生质疑、争论?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
(二) 数量要适当。
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过频繁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不去深入思考, 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影响问题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 课前设计时, 必须抓住关键, 在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 在学生的困惑处设计适当而不可或缺的问题即可。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问题不问。
(三) 难度要适宜。
过难的、脱离学生知识基础, 超越学生思维发展区的问题不问。不然, 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也理不出头绪, 既浪费时间又挫伤自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挑战意义, 这样的问题多了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散漫, 不能推动课堂进度, 同样浪费时间。所以, 问题设计要把握难易程度, 为使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
(四) 语言要恰当。
1.提问语言要简练、准确、具体, 不能让学生不明所指或产生歧义,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 学生会无处下手, 无法思考。2.一个问题用不同问法, 学生的反应会不一样, 教师要采用学生最易于理解或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法。所谓“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
(五) 层次要分明。
这是指问题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思维特点, 问题应先易后难, 步步提高, 螺旋式上升, 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 使教学内容逐步渗透到问题中, 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知识、理解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基础性强的知识让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回答, 较有难度的问题可点名让思维水平较好的同学回答。这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三、从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来说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 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除了课前充分准备外, 教师在课堂中具体实施提问时, 要根据自己的设计灵活把握情况, 适时调节, 将自己的设计落实到课堂中。还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 把握时机。
什么样的问题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间提出, 在学生似懂非懂时提问, 在学生想弄清楚而又弄不清时提问,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找到思考方向, 让学生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二) 把握提问的方法。
数学历来就以严谨、准确的理性面孔出现, 以至于许多还没发现这种冷艳美的人总觉得枯燥乏味;再者, 提问的目的不同, 应该采用不同的问法, 这样才可“收效显著”。否则, 既不利于问题的表达又使“枯燥”感加重, 所以提问方法要多样化。这样, 才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时可直问、曲问, 也可追问或反问。
综上所述, 要想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 教师要有良好的提问态度, 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中要灵活把握, 巧妙提问, 讲究策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打造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机智, 让数学课堂因我们的智慧而生动。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恰当有效的提问,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智慧, 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等等, 从而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教师提问的态度、问题设计、实施提问三个方面谈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国才.对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7) .
[2]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89-29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 篇10
一、所提问题要准确,通俗易懂。
教师的提问如果在概念或内容上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与教师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准确性,答案要明确,语言简明,措辞准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听就知道该回答什么。
二、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 每一问题都要问到点子上,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
三、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提问如果过于深奥,则显得高不可攀,学生不知所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 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数学任务的完成要尽量“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都能解决。
四、所提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有些重点和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授同类项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项式:4xy2+3x2-2xy-5xy2+7+4x2-10-x2-6x2y,其中第一项4xy2和第四项-5xy2用红线标出,然后提问:请比较出划红线的项,并尝试找出这些项区别于其他项的共同特征。
学生:在划红线的项中,所含字母相同,都是x,y。 (这是学生最先发现的特征)
教师:但是,第三项-2xy中所含字母也是x,y。
学生:划红线的项的次数相同,都是3次。
教师:最后一项-6x2y也是3次啊。
学生:划红线的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
这时,对同类项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的概括已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层层提问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
五、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 在学生最困惑的认知焦点上设问,在学生的思维定势或思维缺陷处设问,把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在讲授平行线定义时,学生对平行线的两个特征之一———“在同一平面内”难以理解且往往容易忽略。因此,在引出平行线定义之后,应当提问:为什么定义中对平行线要加以“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呢? 接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空间中找一找有没有两条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实例或模型,学生一旦发现或意识到这种实例,就必然对平行线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缺一不可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所提问题要有趣味性。
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但枯燥、平淡的问题味同嚼蜡,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长期如此,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在讲数的乘方时,如直接问224是几位数?学生对此并不关心。若换一个提法, 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某人听到一则谣言1小时内传给2人, 此2人在1小时内又会分别传给2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千万人人口的大城市吗? ”起先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通过认真计算,发现的确能传遍。问题出人意料,但结果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问题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七、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问。
不少教师存在偏向心理,经常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智力、能力上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其他经常被遗忘的学生则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共同进步。
八、提问的方式力求灵活多变。
问题难易不同,目的不同,发问的方式也不同。课堂上课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提问,如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等。若方式过于单调,就会使学生乏味、反感。如讲授“有理数除法”时,总是问:“什么叫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满堂直问,学生不愿回答。可以换一种方式问: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有什么异同,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有何关系? 这样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积极回答,达到提问目的。
九、注意提问的频率。
有的教师只在上课开始几分钟提问, 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松懈,形成惰性。因此教师应注意把问题分配均衡,把讲授和提问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一张一弛,确保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十、提问后要适当停顿,留有余地。
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一般需要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才能完成,所以思考需要时间。因此提问后要稍加停顿,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和体现。
最后,提问时还应注意把握时机。并不是一堂课上任何时候提问都有同样的效果。适度的提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恰到好处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达到提问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一、提高课堂提问的方法
1. 采用激趣性提问
这是为了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令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形成理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的提问。这类提问在实践中涌现甚多,举不胜举。如:为什么射击时用手托住枪杆(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银行的铁栅门多用多条窄钢板交叉成许多平行四边形就能拉开与关闭?——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此种种,听似闲言,却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迁移性提问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提问或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
比如在讲“分式的约分”这一内容时,可直接出示题目由学生约分,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关于分数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迁移到分式.在学生根据独立练习所悟,对比分数约分,尝试性地对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后,再回答教师的迁移性提问:
(1)什么叫分式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3)对约分的最终结果有什么要求?
(4)对分子、分母不含公因式的分式可以怎样取名?
3. 采用铺垫性提问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可以铺垫性地提问道出转化的途径或指向。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后再问:“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能得到什么启迪?”这样一来,怎样引辅助浅的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在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后即可问:“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呢?”問题就象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急于探究奥秘的好奇和好胜心理的涟漪。问题也同时隐含着与三角形中位线的类比,引起联想或猜测——①与底边有关;②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这类问题如放开让学生探索,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
4 .采用发散性提问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以沟通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联系,对于提高探索能力、培养思维能力颇有好处.这类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和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题目引申推广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题分别改编成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无解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二次三项式的恒等问题,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问题,从而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5. 激疑性提问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教师若能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反过来问学生:“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学生的思维就会向空间扩展,搜寻或想像出反例,从而加强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提问应注意事项
1.? 提问不能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提问中,提问的内容不能过多,而要注重提问问题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第一节时,有的教师提问,什么叫做角,角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其实这些问题一点都没有份量。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定义之后,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等方面的习题。虽然教师没有再提问,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在学生的习题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起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2.? 提问不能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在上面的问题中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在提问时,不能太容易,但是也不能太难。我在进行整式加减的教学时,就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向学生强调整式加减的实质,就开始讲课,并且提问,在进行整式加减时其实是在做什么,学生这时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提问太难了,马上停下来,开始讲解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在合并同类项。此时学生才如梦方醒。同时,我们在提问时,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否则学生很难理解问题的实质,教学效果很差。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当时我去听课,他主要讲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其实现实生活的例子很多。可是这位教师却讲了很多军事上的例子,使得学生都默不作声,课堂气氛很沉闷,一直到下课,学生也只是在听,效果很差。如今我们讲究的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不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就没有了意义。
3.提问要注意语气和词语的把握,更要因人而问
教师就是一个表演者,语气和词语运用恰当,就能牢牢吸引学生,带学生进入角色。否则,学生就会索然寡味,没有兴趣。另外,提问也要因人而问,既要发掘优生的潜能,又要提高后进面,更要照顾中间面,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体现了提问的效能。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12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兴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话题。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各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较多高等数字中的知识, 主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传统的黑板讲授,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并让学生较快接受课堂知识, 这一节课上的有效提问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而什么是有效的提问?
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笔者所在的私立院校, 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 上数学课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痛苦时间”, 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讲话者比比皆是, 开小差者更是数不胜数。此时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在讲到梯度时, 教师可提问“梯度就是热锅上的蚂蚁, 知道为什么吗?把一口铁锅倒扣在地面上, 从下面对铁锅加热, 蚂蚁逃生的路线就是梯度。”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 这种形式的提问, 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2 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 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 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 才能将新知识同化, 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能被学生接受, 又要富有启发性。
3 提问要能够循序渐进
现代信息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 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反映。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 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内容的整体要求, 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 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 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 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问题, 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 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 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 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降低了坡度,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 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最终达到“跳一跳, 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4 提问的时机要适时
提出问题的时间要适时, 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 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 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即要因时设问, 恰到好处, 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不去深入思考, 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 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 要提在点上, 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 更应慎重, 要紧紧围绕着重点, 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 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5 要鼓励和赞扬学生
我们面对的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 他们的思想和认知与中学时截然不同, 课堂上如果回答不出所提问的问题, 可能会觉得很没面子, 从而影响其后续的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要以期待与宽容的态度去等待、鼓励、引导, 进行适当的点拨和鼓励, 给学生以时间去思考, 那么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 觉得老师顾全了他的面子, 在后边的学习中会多一些思考和认真。而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答出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思路, 及时赞扬学生思考的态度和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要注意数学美的思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爱一种美的事物时, 就会产生某种强烈的、持久的审美情趣。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同样会产生强烈的心灵的震动, 情感震颤, 从而发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因此, 提问中, 教师应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美感氛围, 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可利用提问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 提问形式的不断更新, 以及利用模型、挂图或多媒体等诱导提问, 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种种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空间解析几何时, 可以做一些漂亮有创意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拿给学生演示,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八个卦限的相对位置, 以及其中点的坐标的特征。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 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 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叶炯.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J].数学教学研究, 2007, 6.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6-03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07-11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30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08-13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6-12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08-29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21
职高数学教学中的提问07-12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