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24-09-30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共12篇)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1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1)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2)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3)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 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 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 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0) .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4]李芳.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2003, (2) .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 (高中教师版) , 2003, (8) .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2

茶陵下东官铺:李柏元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掌握提问技能也就是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匙。提问技能的训练在于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方式体现了教师对提问的场合、持续时间、问题类型、提问密度、提问顺序、提问对象以及提问态度的独特把握,不同的提问方式反映出不同的问题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情感交流。

1,激励参与功能: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评断功能: 有效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问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的评断,进而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反馈调控功能 :反馈是实现调控的必要前提。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依据自己的反应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4、巩固强化功能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知识内化,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5、暗示功能 有学者提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

二:提问技能的运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

2、公平原则,即有效提问必须确保每名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基本相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教师用行动明确表态,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对全体学生而言,他们都明白将被平等地提问,并为此作好思想准备。

3、恰当时机原则,即有效的提问须要选择恰当的有效提问的时间。一般地,应把有效提问的时间控制啊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

4、等待原则,即有效的提问有时需要必要的耐心等待。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5、适度原则,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6、层次性原则,即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强调层次性原则是肯定教师引导作用的表现。层次性是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层次,是由新的已知再度提升的层次。三:有效提高提问技能的运用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1)对于全体同学的难度。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2)对于学生个体的难度。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就新变化,“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进行的。

3、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4、适当降低沉默率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当前,适当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5、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一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有效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3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设疑提问,但如何提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成绩一般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问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按照一篇课文知识结构的内在关系和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进行。教师要站在高处统揽教材,从整篇课文、整节课来策划,设计出一组有条理的、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提问。教师提问时,应做到由易到难,环环相扣。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计要有基础性的,还要有拔高性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对问题解答的兴趣,使每一类学生得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学生的全面,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不但要包括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更要包括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

四、提问要捕捉时机,问题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进度,找准切入点,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同时,课堂提问必须注意要难易适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不利;反之,如果太难,超出了学生正常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一棒子打死,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望而却步,避而不答。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

五、提问要注意适量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越多越好。没有教师适当的精讲点拨,满堂问是收不到好的课堂效果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提问。如果问题太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如果问题太多太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是流于提问的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问要规范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提问” 篇4

适事, 即内容上的恰如其分。所抽出的问题紧扣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 同时又略高于大纲要求, 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如进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头谈到家境的颓唐衰败,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我”也要远走他乡求学等, 社会的阴暗, 世事的冷漠, 家庭的危机无不在作者笔下力透纸背, 给人以萧条, 凄残之感, 因而作者“眼泪止不住籁籁落下”。但就在这种情景下, 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情愫仍然处处可见。有这么几句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是表现父亲的乐观豁达, 还是另有他意, 读过这篇散文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作者对其父“背影”的描写, 这幅“背影”正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爱心, 对儿子的深沉的博大的难以言传的爱。由此看来, 父亲在家境衰败, 儿子流泪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绝非是表现其乐观豁达, 而是忍着满心伤疼, 劝慰儿子, 以宽解儿子之忧虑。试想:自己的一腔愁绪, 万般无奈待人倾诉, 却要泪往心理流, 去安慰尚在年幼不谙世事的儿子, 那舐犊之情何等感人, 何等深沉。难怪一篇《背影》成了千千万万个儿女对父母的爱的颂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绝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要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 一般是文章的难点或关键性所在。经过巧提问, 妙点拨, 使学生对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书的同时, 也渗透做人的道理。

适人, 即对学生——客体的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哪些问题适合哪些学生回答, 哪些问题虽然一时答不好, 但会刺激他上进, 而不是一闷棍打死, 给他良好的心理促进等等这些细碎问题, 都是“巧提问”时要预料到的情况。

“巧提问”的适时, 适事, 适人说起来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运用好, 也并非易事, 要求为教师者, 不仅要对教材钻研透彻、消化吸收, 还要灵活运用。对学生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 消化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回忆、思索, 有话可说。要达到上述的效果, 提问还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抓住难点, 则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干脆利落。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是教学难点。注释为“清闲的人”, 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闲人”体现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教师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更深入。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可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这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翻译理解语句,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把握, 二则学生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教师采用增删法来指导学生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加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 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积水, 把竹柏影比做藻、荇;从问 (2) 体会到此句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提问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曲问”, 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完全文, 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 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思考后明白这是文章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 孰优孰劣, 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 教师只要能遵守上述原则, 灵活、有效的运用“巧提问”这个技巧,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课运用的得心应手, 研究者认为是非常有效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则是艺术技巧的具体体现。提问的技巧不仅在于“巧”, 还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曲折性。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提问的艺术妙在于“巧”, 就是要适时、适事、适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李光伟.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误区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19) :15.

[2]何淑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6) .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教师善于提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巧妙地设计理由,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艺术的理由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本文从提问的科学性、目的性、激励性、连续性、层次性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

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6

一、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我在授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直接提出3千克加4千克等于多少,让同学回答,紧接着问两个共点力,一个3牛顿一个4牛顿,其"和"一定是7牛顿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

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复述就可以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以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做实验,并边做边讲解,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的解释,正确的引导。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些误区:①整堂课只管自己讲,或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机会。②不论难易,一律去问,也不管是否有价值的问题。③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④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⑤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⑥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⑦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或对答错的学生大发脾气。⑧提问随意,没有主题,不着边际。⑨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映,追问下去,扩大战果。

五、提问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提问方法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的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是,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答: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什么关系?(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改变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答:改变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样设计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

(3)物理知识应用式提问。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識成功的解释或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自行车把上为什么有把套?”对这种提问,学生一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六、提问的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并注意一下学生对该问题的表现和反应,如果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与提示与纠正。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主引导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7

(1) 字面理解。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明确表达的思想与信息, 可以有以下几个问题类型: (1) 识别:要求学生能找到或识别课文中明确表达的信息。 (2) 回忆:要求学生能回想出课文中明示的信息, 可以回忆细节, 回忆主要内容, 回忆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回忆一些人物的特点。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 教师最先提问的就是这一层次的问题, 教师可以用Find…, Show me…, Point out…, Tell me…, Des c rib e…, wha t c a us e…等来帮助提问, 或者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复述文章或改写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

(2) 重新构思。要求学生分析、综合或组织信息, 包括引用、概括或释义。对于这一层次问题的提问, 教师可以下列词汇作为帮助:Compare…, Classify…, Summarize…, How is…differen from, How is…the s a me a s…等。如现行高一教材第二十单元的七十七课讲了印刷术的发展, 其中讲到两种印刷术学生很难弄清楚, 这时就要让学生对这两种印刷术作一比较, 区分其异同点, 就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第七十八课Paper这篇阅读文章就可以要求学生以“I’m paper”为开头改写文章, 按照时间顺序, 把纸的发展过程组织出来, 通过改写, 学生更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推断理解。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明示的信息与自身经验或假设结合以形成假设, 可以推断文章的中心思想, 推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推断因果关系, 推断人物特点, 预测结果。如高一下册“The necklace”这一课, 在对文章作了系统理解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推断“What would Mathilde do after she knew the fact?”这一层次的问题, 一般可作为课堂讨论题, 让学生展开丰富、激烈的讨论, 而教师可以用“Suppose…could…?What might have happ e ne d if…?Wha t c a n we le a rn?”来引导学生讨论。

(4) 对文章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信息与思想和教师发给的材料作比较, 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各方面的判断, 要求学生回答“这样的事情真有可能发生吗”, 或要求学生判定课文哪一部分最重要。教师可以以下形式提问:In your opinion…, Do you a g re e…, Do you b e lie ve…, Is it rig ht tha t…?最后一层次对文章进行欣赏,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文章的形式、风格、理论、批评标准等五门标准, 表达自己对课文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感受, 可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体会文中所发生的事件, 体会课文中使用的语言。这一层次的问题难度较大, 一般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教师应点出文中的精彩部分, 再让学生慢慢去体会, 这时教师可利用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 when…, Why d o you (d is) like…来帮助提问。如高二上Cha rlie Cha p lin这一课, 其中讲到Chaplin and his friend are caught on the edge of a mounta in in a s now s torm in a s ma ll wood e n hous e.The y ha ve nothing to e a t.The y a re s o hung ry tha t the y c ook a p a ir of s hoe s, b y b oiling the m in a p a n of wa te r.Cha p lin s its d own a t the ta b le a nd e a ts the s hoe with a knife a nd fork, e njoying e ve ry mouthful.He ma ke s it s e e ms a s if this is one of the mos t d e lic ious me a ls tha t he ha s e ve r e njoye d.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语言, 为什么会是吃过的最可口最美味的一顿饭?这时就可体会到作者用了极大的讽刺手法, 讽刺当时一窝蜂的淘金热。当然这些层次问题的使用, 要求教师应先讨论考察课文中的问题, 了解学生, 分析各自教学班的特点,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逐步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 篇8

一、课堂提问应有层次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 应遵循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情, 将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安排, 精心设计提问的“梯度”, 去满足和启发各类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提出四个问题, 形成四个“梯度”。

(1) 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特征是什么? (这个问题, 每个学生都能回答。)

(2) 问: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多数学生能回答:变化快, 变化逻辑荒谬。)

(3) 问: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需根据文中人物言行来归纳, 部分学生能回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4) 问:作者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 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 基础好的学生才能答出:作者写作的锋芒直指这种病态的社会根源即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联系性

许多文章都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体现出问题的完整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设计有联系性的问题, 使思路直通文章的实质与主旨。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 针对全文内容及思路, 提出以下循序渐进的问题。

看题目及文章第一段问:“作者对白杨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崇敬和赞美之情。”接着又问:“为什么产生这种感情?请找出赞美原因的重点词。”学生答:“不平凡。”“请往下看, 课文写了白杨树的哪些‘不平凡’?”学生不难归纳:“从三个方面写不平凡。一是写生长环境不平凡, 生长在西北高原上;二是写白杨树的外形不平凡, 笔直的杆、枝, 叶子片片向上;三是写内在气质不平凡质朴、伟岸、正直、不屈。”又问:“作者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联想到它和什么相似?”“人”“哪儿的人, 哪些人?”学生不难总结:“北方的,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本文就赞扬其倔强坚强, 不屈不挠, 努力向上, 用血写出历史的精神。”接着又问:“这种由树及人, 托物言志的写法叫什么?”“象征手法。”

三、课堂提问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的放矢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把握好目标, 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 逐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使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我们可设计以下问题:

(1) 文中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

(2) 文中叙述了“我”在百草园做的哪些趣事?

(3) 通过描写和叙述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生活有怎样的感情?

(4) 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5) 在三味书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

(6) 通过三味书屋生活的描述,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感情?

四、课堂提问应有趣味性

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课文特点, 精心挖掘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兴奋所在, 设置悬念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时, 可提问:祥子不怕烈日酷热和暴雨凶猛, 拼命干活, 为什么竟落得狼狈不堪的下场, 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提问时故设悬念, 过去有人说, 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令人泪下, 但读《孔乙己》后眼泪不是往外流, 而是感到内心的撕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这样从教材实际出发设置的悬念问题, 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广大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只是一味地提出一些笼统的、程式化的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高效性。如何从课堂提问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 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笔者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 我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做法, 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由浅入深, 化“程式”为具体

《礼记·学记》中曾说“: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由此看来,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由浅入深。例如, 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 对于“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 很多学生都能迅速指出其爱慕虚荣的一面, 却容易忽略其勇于承担、诚实、坚强的一面, 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就可以将简单的、程式化的提问“还有吗?”化为更具体的引导, 变成以下几个问题:“面对‘项链丢了’这一情况, 玛蒂尔德除了赔偿, 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她为什么选择了赔偿呢?从中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如此一来, 便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她还可以选择赖账或是逃跑。”“她最终没有那样做, 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 体现了她的诚实。”“她没有被巨额的债务吓倒, 而是选择用十年的艰辛去偿还, 体现了她的坚强。”……这样一来, 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轻松地达到了。

再比如, 在教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文时, 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品味沈从文笔下美丽的湘西风光, 我将简单的、程式化的提问:“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化为了精心设计的一串问题:1“.‘溪流如弓背, 山路如弓弦’一句写出了溪流和群山之间的什么关系?”2“.‘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一句使你联想起了柳宗元哪一篇文章中关于溪水描写的句子?”学生经过思考, 便不难答出“:第一句写出了溪流依山而走、动静结合的情态。第二句使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中的相关句子———‘潭中鱼可百 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此,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 一番联想品味下来, 美丽的湘西风光也就自然而然地渗入了每一位学生的大脑。所以, 少一些程式化的、无效的提问, 多一些精心设计的、具体化的引导, 语文教师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日常教学中,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浮皮潦草, 只做表面文章, 学生随口可答, 天长日久, 学生必然会感到味同嚼蜡, 失去质疑思考的兴趣。身为教师, 如果我们能及时关注到这一点, 把握学生课堂思维的契机, 精心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的思维, 就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活泼、高效。

例如, 还是《项链》一课, 分析完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之后, 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 提出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常会应声而答:“她自己的虚荣心。”这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继续追问,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层:“除了她自身的性格因素, 有没有社会的原因呢?玛蒂尔德的悲剧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吗?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路就会被引向更深一层, 也就距离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更近了一些。

再比如,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 在赏析关于翠翠形象的那段描写时,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串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用‘长养’这个词?”2.作者“为什么要把翠翠比作‘小兽物’、‘山头的黄麂’?”3. “现在的女孩子追求外表漂亮, 都想让自己的皮肤白白的、嫩嫩的, 为什么这里说翠翠的皮肤‘变得黑黑的’, 我们却感觉她依然很美呢?”4“.以上几处, 同时从哪个角度突出表现了翠翠的美?”四个问题, 看似不起眼, 实则相互关联, 旨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去体会“翠翠”这一形象的自然美、健康美。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0

一、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双边互动方式, 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 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途径, 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1.有效地组织和检查英语教学情况

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获取师生双方信息和反馈。一方面,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状况, 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借以衡量授课得失, 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 力求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教师的发问, 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 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 从而进行知识上的补充。

2.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 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中, 课堂提问常常采取以yes/no为主要形式的展示性提问,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过短,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课堂提问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善于发言或坐在前排的学生, 学生在回答提问时还普遍存在着恐惧感。教师控制了全部的提问权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 设计出具有针对性、有效的问题。这样才能加强课堂互动, 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

二、英语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灵活地使用教材, 设计出巧妙的问题。

2.启发思维的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 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对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依赖, 应该是主动质疑, 多说敢言, 最终使学生都能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

3.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 对于情感态度目标要求, 学生应“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 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并能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力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 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且从中树立起自信心, 亲自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 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三、英语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导入新课时提问

善于提问的教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时的艺术性, 用设问的方法,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英语课堂中, 在导入新课部分时进行提问既能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排除新语言的障碍, 为新课程教学创造条件。

2.过渡处提问

英语教学中本身就存在语言的障碍, 在教学步骤的过渡处, 没有明确的标志时, 适当地进行提问能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衔接到另一个知识点, 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 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此时的提问就起到了过渡词的作用, 这样一节课也不会一直都用“next, then, ...”这样的过渡词, 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

3.突出重点时提问

一堂英语教学课中应该重点突出, 主题明确。而在教学重点处设计课堂提问既能抓住重点, 也能突出主要训练内容。在备课时,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 然后以此为主线, 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趋异性问题。

趋异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 运用所学的知识就课文的某个事件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问题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他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进行回答。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Why or why not?”“How do you find...?”等。

4.化解难点时提问

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学重点突出之外, 还要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 有的在语法上, 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 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提问, 来化解和降低教学难度,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 快乐地去学, 最终收到最大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夏笑娟.教师提问的方式与外语习得[M].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1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的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教师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在提问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且有趣的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很容易解决。(作者单位:湖口县大垅中学)

□责任编辑 熊义勇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12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1. 问题设计要突出数学学科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数学的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 而且伴随着高度的概括。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 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上升为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 再由抽象到具体, 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一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启迪, 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 对数学概念的讲解, 定理的证明, 解题的思路, 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序列。例如, 对数学例题与习题的设计可从以下方面去设计: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无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最好?好在哪里?解这一问题, 还用到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新体会?这个问题能否适当推广或变形?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 将有什么结果?解这题所用的方法对其他问题有什么启发等。

2. 课堂提问要找准提问点。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点很多, 诸如在知识传授的关键之处、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在貌似无疑却有疑之处、在拓展延伸之处等, 这些提问点为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答提供了依据。

3. 课堂提问要抓准提问时机。

提问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之时。诸如在学生开始和完成自学的前后, 在学生产生疑惑进而开始讨论之时, 在课堂气氛沉闷之时, 在学生注意力分散之时, 在课时开始和结束之时都是极好的提问时机。 (1) 创设课堂提问“巧”的境界。要使课堂提问达到巧的境界, 教师须得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问题的设计应带有明显的刺激性、竞赛性和娱乐性, 使课堂上先出现一种紧张活跃、继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 使问题的提出、思考、解答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之中。与此同时,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 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2) 正确处理提问与候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 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3) 建立民主、和谐的问答氛围。为帮助教师提问的有效开展, 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问答氛围, 彻底消除教师“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的不良教风和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例如, 提问时教师可面带微笑, 缓步走下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减少回答问题时的心理压力。在候答的短暂间隙, 教师可用饱含期待的目光, 不时与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 令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信心。而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不插话、不打断, 只是认真倾听, 并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等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

二、重视答问评价,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通过课堂提问来反馈信息, 并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此, 如果教师只用数学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答案来衡量其是否正确, 那就必然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应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只要有理, 便给予肯定并加以鼓励, 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求同存异。值得注意的是表扬或批评都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准确掌握知识。若学生答错了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急于让他坐下或批评, 而是肯定其合理部分或先提问其他学生, 再组织讨论或讲授后, 再给该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使没学会的学生能弥补知识的欠缺, 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感到压力和鞭策。教学实践证明, 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同步。

摘要:数学教学要通过课堂提问来反馈信息, 并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通过课堂提问使课程设计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提问要找准提问点, 课堂提问要抓准提问时机, 同时正确处理提问与候答的时间关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师

参考文献

[1]吴德芳, 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7) .

[2]余光明.课堂提问三境界[J].职业与教育, 2009, (7) .

[3]项咬生.对“表扬”的审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 .

上一篇:试验施工下一篇:子宫下段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