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1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也是知识双向交流的主战场, 而课堂提问则是完成教学的方法和信息反馈的桥梁。通过提问,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思维, 发展智力;通过提问, 教师可迅速捕捉到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目标的辐射程度, 学生对知识的承受能力以及教法实施所产生的效应, 进而及时自我调控教学方法。
1 几种常见的提问形式
(1) 悬念式提问。在设计问题时, 给学生造成悬念,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教师所提问题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教材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追根求源,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目的。
(2) 过渡式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新旧内容更替时, 通过提问, “铺路搭桥”, 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自然地衔接起来。如在讲“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 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创造和形成的?”“而形成的商品价值有没有量的问题呢?”然后又问:“如果商品的价值有大小即价值量的话, 这种价值量又是怎样决定的呢?”这样步步设问, 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原有知识, 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 递进式提问。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 由浅入深, 由远及近地设计提问, 使学生感兴趣,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如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时, 在掌握市场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 那么最本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就使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也愿意顺着这一思路去把握问题。
(4) 抛砖引玉式提问。根据讲授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时, 我问:“我们大多是未成年人, 那么, 在我国是怎样通过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的呢?”学生感到实际、亲切, 就会积极地去思考, 然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讲授知识。
(5) 反诘式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先提出假设, “不这样”或“不成立”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进行判断、推理。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点拨, 举一反三, 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以求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目的。
(6) 比较式提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已学知识, 运用对比方法, 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2 应避免的几种提问
(1) 简单提问。提问切忌简单、单调。如“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之类的。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求知欲, 也不会起到提问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 超高提问。提问一定要适中, 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如果那样, 学生一问三不知, 呆若木鸡, 这种提问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 狭面提问。提问总是针对个别“尖子生”而不顾大多数学生, 势必造成大多数学生厌学、厌师, 丧失学习信心。同时, 教师获得的反馈也是片面的, 这就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盲目提问。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对教材重点、难点和目的弄清楚, 对讲授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没有认真考虑,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然是盲目的、无的放失的。
(5) 褒少贬多。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以及思路等方面存在差异, 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不够完整。这时教师应尽量找到学生回答的合理部分, 给以肯定和鼓励, 而不是予以全盘否定, 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 特别对学习程度低的学生, 更应注意这一点,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思想政治课是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材料, 既指导学生的思想, 又引导学生的行为,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发生激烈碰撞, 使学生在问题中解决问题、矛盾中处理矛盾, 检验自己过去的行为或他人的做法是否得当, 应如何作出新的调整,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具体的做法是:
启发式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思考, 对所见所闻提问、对理论怀疑提问、对教师的答案提问、对道德标准提问, 就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 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往往是学生急需答案、很感兴趣的问题, 引入课堂,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生活, 寻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证明所学知识不是空洞的。如“三农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会给我们的生活或社会带来哪些变化”。政治课不只是回答“是什么”, 应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怎样做”、“后果会如何”等等。学生才能跳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 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 从而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立场”提问, 并和学生一起思考。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现成的道德规范或法律条文, 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道德认知中的矛盾,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错误与否, 最终经由教师的指示、探究、转引、反问、暗示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社会、符合道德法律标准。思想政治教师也应以学生的口吻来提出问题。提后, 应作思考状, 仿佛自己确实对这一问题感到不解, 忍受思考过程的痛苦, 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巧妙提问,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2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本文围绕课堂教学中有关提问教学的问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名者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个教学环节和几点有效做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曾经在一本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 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开头是这样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请打开书本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一想横卧在自己家乡清水河上的“清水桥”的模样如书中列举的那座桥样式相同呢?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同学说与赵州桥相同,有的说家乡的清水桥与书本中列举的两座桥的结构都不尽相同。大家此时争论不休,那么家乡的这座桥到底与书中写到的两座桥有什么异同呢?等同学们学完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因此,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赵州桥,一个是卢沟桥。那么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大家思考;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问题提出后,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引用课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课文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有许多是惊人杰作”。这篇课文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座桥汇集着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以上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再思考,待他们完全想 通了,就像是透过一片清泉,观察水底的五色石子一样的清晰了。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所列举的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那么请同学结合课文中概括说明部分思考: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此时有的学生闭目思考,有的学生面带难色,也有的学生喜上眉梢,老师不动声色,几分钟过后,学生把手举了起来,甲说:形式优美,结实,乙说:历史悠久,坚固。丙说:坚固、时间长,丁学生说:由于我国的石拱桥也是世界石拱桥的一部分,因此世界石拱桥的特点,也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所以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当同学们发言后,我没有明确结论,只是说凡是赞同丁同学观点的举手,这时全班同学一起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并不失时机的表扬了思维敏捷的学生。也看到了同学们正在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丰收而庆幸,这充分说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正如古人所言:“乐思方有思泉涌”。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 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骄傲,而因有我而可卑”。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完成圆满的心愿。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尝试小结,形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的较为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初探 篇3
一、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
1.提问方式的优化
斟酌课堂提问策略,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进行课堂提问环节,能提高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握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意识,活跃课堂参与程度,诱导良好氛围的建设。提问方式选择的失误,可能将课堂氛围引入尴尬的不良境遇,消磨学生的课堂兴趣,降低课堂授课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的进行是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基础的,学生虽然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结构,但并不完善和豐富。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对学生的提问难度的设置,斟酌恰当的难易程度,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点实施细则:(1)提问要设计教材中的关键内容;(2)提问要侧重教材中的思考难点;(3)提问要充分考虑教材的隐含知识;(4)提问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争议。
教师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曲问式、想象式、点睛式。曲问式就是教师不直接提问,而通过转弯的方式,为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进行的提问。想象式提问就是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引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点睛式提问就是教师抓住课文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这样有助初于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把握。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这三种提问方式的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更深刻,更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回答方式的优化
好的问题是良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但是有了基础还不够,还需要有“上层建筑”,即引导学生回答好问题。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问题问得很巧妙,提问方式很得当,但是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进行一定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而这个引导,不要流于形式,要是真正意义上的引导,启发学生要启发得当,如果启发不当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回答方式的优化包括以下三种:
(1)教师要引导学生,为他们的思维铺路架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思维受阻时,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及时铺路架桥。
(2)教师要及时地为学生指点迷津。有时候会出现学生答不对题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对问题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口头表达能力没有达到问题的要求,才会导致答非所问。这时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指点迷津,让学生重新理解问题的含义,进而做出正确的解答。
(3)教师要极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的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教师在课堂的提问中,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进行铺路架桥,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阶梯。
二、课堂提问的创新路径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教师要进行课堂提问的优化,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局面,与学生成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少有学生提出质疑,尽管知识出错了,但学生不敢怀疑教师的正确性,只有等到教师自己醒悟,才会把错误答案进行纠正。这就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总认为教师的观点就是标准答案,是权威,是不允许怀疑的,只是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给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是课堂提问创新的重要路径。新型的师生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意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不受传统课堂模式的限制。
2.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作为教育职责的承担者,肩负着对人的培养使命和教育义务。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意识的综合培养,身心素质的强化锻炼和审美思维的具体提高,最终依托的都是教师的培养教育。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亦是如此。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提升,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以身作则的教育榜样意识;其次要求教师要改善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个性成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同时,又要保证地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品德意识。最后,教师要努力纠正“自以为是”的错误思想,抛弃对自己的全面认同和不可否定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理念,注意对学生真实想法的倾听和感受,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对新的教学模式、提问方式和创新路径进行探索,这样才能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其中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朋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4
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 对自己没信心。
3.对学习不感兴趣, 认知水平较低。自己研究不深, 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 迷信教师, 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 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 不愿意问老师、同学, 把问题憋在心里, 积重难返。
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数学的心脏, 没有心脏也就是没有数学的生命, 更没有探索。要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心理过渡时期, 他们想获得知识, 好奇又心强, 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 非常要面子,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 害怕因提问不恰当挨老师批评, 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首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 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 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 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 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 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 组内可以补充回答, 这样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 就可以大胆地质疑。
二、主张“从扶到放”,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古人说:“学则须疑, 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 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适时点拨诱导,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 逐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1. 从结论入手。这在数学中经常会运用到。
2. 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 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3. 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 针对习题提出问题。
从方法上另辟蹊径。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
4. 从矛盾处入手。多想为什么这样, 是怎样产生矛盾的, 要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5.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是良好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
三、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不依赖现有的方法、答案, 而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发现新颖方法解决问题的较高级的一种思维品质。
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 知识面也迅速扩大, 独立思考能力较强,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思考数学问题时, 这些学生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 比“书上讲的”要独特, 爱搞“标新立异”, 所有这些特征, 都为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独特性提供有利因素。例如, 教学《圆》一课时, 在引导学生得出集合定义环节后, 老师提出了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会怎样?”马上就有同学提问:“老师, 套圈一个立柱为什么站一直线不公平?要围成什么图形?”“一般茶杯盖, 下水道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做成其他形状会怎么样?”问题贴近生活, 因而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通过投影“骑三角形或正方形轮胎的自行车”“杯盖或下水道盖做成其他形状会按对角线掉下去”这样一个个幽默而生动的情境, 我们引导他们讲出自己想讲的问题。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肯定学生的“新”和“异”, 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与众不同的见解, 积极主动的行为, 发现问题的勇气, 不人云亦云的精神, 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使其获得创新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四、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特点, 拓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
思维是否深刻是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与弱的一个表象,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 以及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理解水平, 具有深刻思维品质的人, 往往能从普通的、简单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并能从中提炼出最主要的规律。例如, 我在初三总复习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连接矩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的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在分组讨论并得到菱形的结论后,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矩形对角线相等, 而等腰梯形对角线也相等, 是否也有这个结论?只要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就有这样的结论吗?若连接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 得到的四边形又是怎样的四边形呢?对角线垂直又相等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学生自己得出了一些规律。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拓宽视野,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能, 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性,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问题情境, 提供了让学生创新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在使用新教材时, 我们尽可能地把握好这一点, 用好、用活教材, 多创造机会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努力形成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绿色环境。我们肯定学生问题中的正确部分的同时, 积极引导并帮助对不足方面加以完善, 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 使问题更具有深刻性。
青少年学生好动脑筋, 喜欢“追根问底”, 力求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根源。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生这一特征, 设计出“连问式”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深刻性。
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篇5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修炼的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现在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提问上多多话功夫,以提问来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主要从什么是提问,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问的技巧,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语文名师的课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
一、什么是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提问时必须注意一下问题:
1、提问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学生齐答了事,根本就不经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2、提问要分清主次轻重
3、提问不能过于空泛,不着边际
4、提问不能过于雷同,要有新意,比如说不能每篇课文都问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等等。
5、提问要清晰,不能含糊,模糊不清。比如:问《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那句话呀!这样的问题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以至于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全无。
要让课堂中的提问有效,就必须注意以上的问题,不能让一个问题抛出去,久久得不到学生的回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反而影响课堂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问题提得有效,有意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一些提问的技巧了。
三、提问的技巧:
首先,提问要相机,适时。也就是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之处提问。比如说《祝福》一文。《祝福》教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复述课文,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的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除此之外,还要在将要得出规律时设问。如《故乡》一文。老师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欲通而不求通,口欲答而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2)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3)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迹,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其次,提问要恰当,适度,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是我我觉得比较有效地一些提问技巧。最后,我们再谈谈一些名师的提问艺术,让我们从名师的提问艺术中学习提问的技巧。
四、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
方法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位名师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提问方法艺术。比如于漪老师的反问推进艺术,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宁鸿彬老师的妙问生花艺术,于映潮老师的问题串讲方法艺术,郑桂华老师的轻问比较方法艺术,支玉恒老师的有效追问艺术等,他们的课堂提问艺术都非常具有有效性和代表性。这里就具体分析一下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
“曲问”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意在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下语感的体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种提问能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这里以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提问为例。一般的老师讲这篇课文,一般都采用串讲法,在讲文中的人物时,一般都采用直问法,直接问同学们“文中写了那些人物”,而钱梦龙老师这篇文章的讲解,另出了新意,采用曲问简答的艺术,他问同学们:“同学们刚刚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你们知道愚公老爷爷有多大年纪了吗?”他的以一个问题,不仅使同学们自己明白了知识点,还在无形中强调了重要副词“且”的意义,用法,让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他接着追问:“愚公老爷爷那么大的年纪还去挖山,肯定很累,那么,还有没有其他人去帮他挖呢,有多少人去挖山呢?”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回答了各种答案后,又根据学生的答案,继续追问:“还有小孩去挖山,那他爸爸不心疼吗?”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把文中的重要知识点都带了出来,老师没有刻意强调,说出每一个字,却让同学们自己在问题中找到了答案,并且记忆深刻,他们不仅在问题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还获得了知识。这就是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好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还可以让老师教得轻松,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提问方法的点滴积累 篇6
目前尽管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体现得越来越好。然而,仍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过于空泛、难度大,或提问没有新意,篇篇雷同,这些做法,都极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设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看似前后矛盾或使人迷惑不解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矛盾,而含有矛盾的问题往往是具有思维力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乐于探究。因此,教师提问要选准突破口,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并产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的(问题)的愿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本来看似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问题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自然引导学生认真的研读课文。可见抓住问题的关键,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缺乏启发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以 “曲问”(拐个弯儿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众所周知,钱梦龙先生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在讲 “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含义时,不是直接解释,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疑惑之余,悟出“且”为“将近”的意思。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句中的“孀”与“遗”两字,这样提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牢固掌握两个字的含义。运用“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拐个弯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予以否定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天早晨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曲问”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这种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把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是“变”,然后再问:他变到什么程度?学生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设,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答出:“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运转。
四、彼此联系,发散思维
在课堂的提问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素来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教师提问“你认为鲁提辖是怎样的好汉?”学生大多会回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答案是基本一致的,没有难度,更缺乏启迪性。但如果将问题换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同学们对于“英雄”与“好汉”的界定,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过于鲁莽、不计后果,算得上绿林好汉却称不上英雄。”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水浒》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林冲应该说比鲁提辖细致、有谋略,而且一身正气,那么他可以算得上英雄吗?”这一提问既是对于上面问题的深入探讨与肯定,又引发了新的思考,即《水浒》中人物形象的个性与共性,一百单八将都是好汉却个个不同,使学生在熟悉课文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体会到作家塑造人物的神奇技巧。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再如学了《岳阳楼记》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表达了他阔大的胸襟,抒发了远大的政治抱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哪些“先忧后乐”的人呢?学生会联想到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拒绝降元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愚弱国民灵魂的文学巨匠鲁迅,以解救中国人民的苦难为己任,寻求真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惜流血牺牲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把阅读、写作与做人联系起来。既训练了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篇7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 学非问不明。”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 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1. 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 (1) 问有关知识, 忌离题太远。 (2) 关键处发问点拨, 忌不痛不痒。 (3) 难点处反复设疑, 深入浅出, 忌避重就轻。 (4) 巩固性提出问题, 归类记忆, 忌肤浅零杂。
2. 问谁。
大致有三问三忌: (1) 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 其他人复述, 各有所得, 忌“枪枪卡壳。” (2) 基础题, 综合题, 最好依次问, 忌“留死角”。 (3) 少数人举手时, 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 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
(1) 提出问题, 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2) 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教师要善于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 (5) 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 灵活运用。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1. 开门见山的问。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 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 常用这种问法。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
2. 创设情境的问。
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 急于求知的心理, 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 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 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 若对折32次后, 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 “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高”, 学生惊讶。“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 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 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 学生愿学, 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 穷追不舍的问。
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 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 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 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 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 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 结果会怎样呢? (2) 想一想,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 如果是方形的话,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 根据上面的问题, 想一想, 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 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 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 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 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 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 层次分明的问。
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 (2) 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 请探索一下, 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 (5) 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 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 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摘要: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 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 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 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方法探索 篇8
一、有效提问要以教材为“体”
以教材为“体”,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研究,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但有效提问能否真正深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反思、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怎么样、是什么”来提问。如果是拓展性问题,就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如果是探究性问题,就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同时,不仅要站在教者的角度,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学生的学。这样,教师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提问要突出学生主体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学生观念,树立提问意识。有素养的教师会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实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还要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把课堂有效提问的几分钟真正有效利用起来,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简单走走过场。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模拟现场让学生勤练习,教会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三、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少指名提问,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困生,在提问时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的知识点看似简单,但有些描写丹顶鹤特征的词语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提问由易到难,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这样的提问:“谁想和丹顶鹤成为好朋友呢?请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朋友的。带着问题快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说说文中是怎样描写丹顶鹤的。”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于是我让三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轮流回答,让他们互相学习、比赛,看谁最想和丹顶鹤成为朋友。这三名学生声音响亮,你争我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学生们兴趣正浓的时候,我追问:“谁能给大家讲解、表演一下丹顶鹤的姿态?”就这样,这节课在一个个互相连接的提问中过去了,学生们学得兴奋、快乐。学生们的表现,让身为教师的我有了说不出来的喜悦,同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平时很少说话的学生也很活泼,也很聪明,只是我们以前的提问没考虑全面———没有照顾到他们,没有激发出他们的智慧和激情。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四、有效提问要重视提问能力的培养
1.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会问、善思”的目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效,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解读,清楚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如在关键字词处提问,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般都有一些关键词语。在教学时,教师不妨抓住这样的词语,巧妙设计问题,采取层层“剥洋葱”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要旨。如果问题设计巧妙,学生往往会得到启发,重点、难点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不是无的放矢,也不要故意问倒学生。提问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等因素,巧妙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在提问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规律,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有效性的提问,于学生有益处合理地提问,并注意设计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有效提问要重视主体地位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1.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问题意识归根到底是要强化学生主体的作用。有句俗话:“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树立学生的提问意识,就要发挥学生主体的智慧和能力,进行以“问题为本”的教与学。因为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反思,有了反思才会有创新。教学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会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要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1)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讨论、探究,思维碰撞,差异互补,激发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开拓进取。
(2)小组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提问,消除“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提问中遭批评、责问,小组集体的智慧、成熟的结论,使得学生提问有十足的底气;二怕提出的问题不好,反而变成笑料,小组成员之间能互相鼓励,消除恐惧;三怕提出的问题无价值,引发同学们嘲笑,小组合作筛选的问题质量较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消除“三怕”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3)教师通过合作让学生练习多说、多想、多做,使学生勤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分小组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小组合作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提升有效提问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源泉。“多做”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高提问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9
一、英语教学中提问式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激发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加涅指出:“离开了学者的动机不能引起学习。”同样,离开了教师的激发,动机也只能处于潜伏状态。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动机时,人体内部必然出现一种张力系统。提问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难之情,困惑之感,从而引起思想上的波澜。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悬疑,从而开启思维机器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动去攻克难点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的突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的收拢,得到圆满的结论。好的提问不断激发学生和教师一起思索,一起破门而入,登堂入室,去探求“所以然”的秘密。这样的提问,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
(二)定向作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立体思维活动引向被问的认知对象,被引向的认识对象就形成一种推动行为走向对象的排斥力。思维活动只能在提问的条件和要求的限定范围内进行,有经验的教师对讲课中的提问,事先都有设计,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一点产生疲劳感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问题把他它引开。从而使听课疏密相间,张弛结合,以保证学生听讲的兴趣经久不衰,起到制约思维活动发展方向的作用。
(三)设悬作用
提问至少有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是辐合思维,即向着某个有明确公认答案的问题发展,这使提问具有上述的定向作用;另一种是设悬思维,它虽然不像讲评词,但是为了吸引学生,设悬也是必要的。问题提出来,学生急需知道个究竟,教师却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种或多种答案,使学生暂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却又来一个问题。就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中讲完了一堂课。有时临下课时再提出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四)反馈作用
讲课中的提问,还有反馈调解作用。讲课中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必须给予明确解答。有时是教师自己回答,有时是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当堂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提问的效果,可以明了学生听课和理解的程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调整补充甚至推翻原先的课堂设计,使教与学提问与回答同步进行,满足学生理解讲课知识的目的。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问式教学方法的种类
提问的方法很多,结合成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里只介绍多维型提问的种类。具有多指向多结果的提问,叫多维思维提问。它使学生心理过程朝着不同的方向,因而产生着不同的反应。它易于避免思维的模式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
(一)引疑式提问
教师拂去教材表面的无疑性而从字里行间把问题找出来,叫引疑式提问。无疑而引,出于学生的意料之外。“这是为什么?”产生求答欲。于是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无疑而问。思维没有起点,问而不疑没有思维的动力,引疑而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专注和主动。
(二)跳板式提问
以问题做跳板探索问题以外的答案,叫跳板式提问。问题的答案不是在问题的矛盾双方中加以选择,又不能按题而答,于是激发了学生进行思维时所需要的那种心理上的不协调与不安的程度,这种跳板式提问使学生通过对矛盾复杂性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分能力,避免思维简单认同性。
(三)转换式提问
问题由主问和分问组成,分问是对主问常规性答案的再问。这样,常规性答案成为正向思维,而对常规性答案的再问成为反向思维,这种结合形成转换式提问,它使思维既要改变原来正向思维的部分结果,而又不能局限于这种改变,既不能不改变又不能全改变。因而这种提问要求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探讨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而不能按图索骥。思维具有性,惟此才会有独创性。
(四)树状式提问
从大的方面提出个别问题来,针对个别性问题又提出平行的几个方面来,平行性的方面又提出正反面形成如树状,这叫树状式提问。树状式提问是制定事物或某个方面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的定性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是通向更深入地认识整体的道路。能从某一个方面中悟出全部新的方面、特征和部分来,进而认识某问题中的每一部分。
以上这些提问法,并不是各自孤立起来的,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这些形式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的,逐一提出分析的目的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与分析的准确。
三、在英语课堂上运用提问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其中教师可用来提问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必须运用的好。
首先,不能滥用。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不能搞一些俗套。像什么“Yes or No?”“Right or Wrong?”这样问答的方式,虽有些作用,但用常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回答问题,所以还是尽量避免。另外,提问可以又多又少,但不能太多,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硬问。
其次,提问要恰当,提问的内容要准确,提问的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地方产生疑问?都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叫准,提问要有这种定向性,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提问的深浅程度也要恰当,要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无动于衷。提问中释疑的火候也要恰当。一般地说,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执,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在这种实践中提高的。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沉不住气,急于去交“底”,致使提问的效果有所减弱。但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神经疲劳,甚至兴趣索然。所以,这个火候也要有灵活性。提问,必须事先设计好,整个讲课共有几问?问些什么?在什么地方问?采用什么方式问?答案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设计。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切忌随意问,信口问。但是,英语教学又不可以完全拘泥于原设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如:学生明明答对了,但与教师事先设计的答案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立即修正原设计,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而不应该默守原答案,一问再问,硬逼学生就范,因此提问也应实行“变式原则”。
总之,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明确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应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另外,教师在使用提问的方法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问,并选择最能切合实际需要的提问方法。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式”教学方法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提问式” (questioning) 教学方法的作用, 介绍了在英语教学中“提问式”教学方法的种类, 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提问式教学不能滥用、不能太多、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或做莫名之问等应注意的问题, 旨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提问式,启发式教学,定向,设悬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穆凤良.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11期.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提问,问题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成功的新闻采访, 更离不开电视记者出色的提问方法与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在整个新闻报道编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讲,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形式, 因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没有出色的采访方式和技巧则不会有优秀的新闻报道。因此, 分析与探讨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对提高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原则
一位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外, 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并与被采访者主动沟通, 进而获取想要的新闻线索。实际上,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是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的一种方法, 过程中需要记者熟练应用各种采访方法和技巧, 并不是随意进行的。为此, 新闻采访规程中电视记者应遵守一定采访原则。
1.1 计划原则
采访前, 电视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目标, 按照事前规划循序渐进进行采访。简单地说, 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清楚“想要什么、怎么获取”, 在此基础上才能好好地准备采访问题。
1.2 研究原则
会见采访对象前, 必须搜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结合资料对其进行研究, 以便掌握其性格、处事原则等各方面的信息。
1.3 倾听原则
俗话说, “沉默是金”, 往往不多话的电视记者能做出好的采访、好的新闻报道。为此, 记者在采访中滔滔不绝并不见的是一种有效的采访技巧, 应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声音。
1.4 同情原则
同情, 并不是要求记者喜欢采访对象, 而是要求记者应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在此基础上认真考量自己所提出问题可能为采访对象带来的影响, 以此来确定采访问题。
2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2.1 封闭式问题
所谓封闭式问题是指能够用“对”或“不对”来回答的, 也指比较敏感问题的相关事实或意见, 可以简而答之的问题。比如, “你目睹了事实过程吗?”—“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直截了当地知道想知道的答案, 简单明了, 主题明确。
2.2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提出, 需要记者用更多的话来获取答案。比如, “你收到入取通知书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西部支教的?”、“西部支教对于你的意义在哪?”。开放式问题在记者不断丰富下往往能够的到更多信息, 是采访过程中经常才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2.3 引导式问题
当采访对象对于某件事实不愿直接说明的时候, 记者便可以采用引导式提问方法。比如, 一位电视新闻节目记者正在采访事件关系人, 不知处于何种原因采访对象不愿与记者多谈, 但是记者发现其似乎有话要说可又不说, 这种形势下记者可以进行引导提问。“你知道谁做的吗?”“他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没有”, “你怎么知道”—“就是了解一点”, “能告诉我吗?”, 通过一系列问题渐渐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3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对话型采访中要“善”提问
一般情况下, 对话型采访经常要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为了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对象的积极性, 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要善于提问, 始终使采访保持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下, 只有这样才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更多的、更好的新闻线索。在这种采访类型中, 电视记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采访技巧。
第一, 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在合适采访语境下, 电视记者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让采访对象立即明白采访的目的、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及怎么回到提出的问题;第二, 漫谈引导, 营造和谐的采访语境。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技巧主要在于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氛围, 利于采访者对采访对象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想要有效实施这一采访技巧, 通常应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第三, 抓住线索, 寻根究底。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前预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这种情况下,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线索, 寻根到底, 进一步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2 诱导型采访中要“巧”提问
诱导型新闻采访中, 由于采访对方不愿直接将事实或线索告知记者, 记者必须能够熟练应用采访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才能将此类型新闻采访中做到巧设提问, 循序渐进地得到想要的新闻线索。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巧设问题和提问方式。
第一, 侧面入手, 迂回提问。鉴于正面提出屡屡碰壁, 采访对象不愿回答问题。为此, 记者可以抓准机会从侧面入手, 迂回采访后再回到正题上, 也许会得到想要的;第二, 巧设机关、借代反问。在采访中记者可以巧妙地借用他人言论提出一个敏感话题, 甚至可以是采访对象不喜欢的问题, 激起采访者一种反驳的欲望并将其付诸行动, 从而得到想要知道的, 所以说这是一种激将法。
3.3 论辩型采访中要“严”提问
论辩型采访中往往氛围比较严肃, 为了达到采访目的,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严厉地进行提问, 并确保提出问题为严密性, 使采访对象发现不了漏洞, 进而跟者记者思路进行访问。为了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求记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更有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素质, 采访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技巧。
第一, 单刀直入, 先发制人。直接进入主题, 掌握引导权, 进而掌握采访节奏;第二, 旁敲侧击, 声东击西。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采访技巧, 原因在于采访对象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为了知道真实的事实需要采用这种采访技巧。比如, “出事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领导和下属”, “你为什么凌晨2点出现在他家?简单上下级关系不会出现这中情况”;第三, 明知故问, 后发制人。这种采访技巧通常在记者知道答案情况下采用的, 比如, “你认为杀人的人是疯子吗?”—“不知道”, “你现在就是一个疯子”。
4 结束语
新闻采访作为一项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采访活动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在前期阶段应做好搜集、策划等重要工作, 否则难以保证问题提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是, 不同类型的新闻采访应采用不同形式的问题, 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达到采访目的。另外, 部分记者比较轻视采访结束后的工作, 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好。采访结束后, 应与被采访人认真核对采访内容, 保证材料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
[2]高文平.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J].记者摇篮, 2010 (3) .
[3]黄晓丽, 孙艳艳.试论采访提问[J].新闻传播, 2011 (5) .
[4]姜玲玲.浅谈新闻采访工作的几项基本功[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0) .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篇11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意义和功能
教学提问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堂提问的作用与功能在于:1.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2.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确保问题表述的清晰度
美国学者韦伦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综合研究后提出,教师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教师应用自然、简洁与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问题语言的难、易度,问题表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且较熟悉的语言与表达,以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答案的思考上。为了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教师可配以板书、图表、公式、图画、简笔画、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间在空间、时间和因果等各方面的关系等,来降低语言难度,加强交际效果。此外,教师应该严密、清楚地设计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避免模棱两可、范围过大的发问,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同时,教师在向学生发问时,适当调整自身的姿态、面部表情、声音频率及音调,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以及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从而敢于畅所欲言。
2.找准问题潜在的兴奋度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进行设问,使学生有思维动力,思维空间和思维成果,即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思”有所得。具体来说,一是要基于教材,在教学的关要处反复设置问题, 使问题始终围绕教学的重点层层展开,即从温故知新的复习到新课的导入、从语言知识的理解到言语技能的运用、从归纳总结的聚敛到触类旁通的发散,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二是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依据教师的问题思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同时,设问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兴奋点切入问题。若教师仅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设计导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则无法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3.把握问题的密度与频度
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教师提了多少问题, 而是看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过多提问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担心被提问而过度紧张、焦虑,大脑产生抑制,从而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合理地把握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在设问时要有意识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的状态。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操练的机会和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异。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水平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各有不同。当其认知方式、水平与教师的讲授相适应时,会接受迅速、反应积极;反之,则在课堂上表现得较沉闷。同一水平上的认知方式也各具特色,表现各异。只有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提问,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4.问题设置的广度与梯度
提出高水平问题固然重要, 但高水平问题与基础水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提出一定数量有关事实的基础水平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事实材料,从而为学生回答和提出高水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发问不仅要有通过学生回忆背诵的知识性问题(如:When was he born? What the noun form of…?)通过学生描述、归纳的理解性问题(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让学生自身解决的运用性问题(如:How do you protect the environment?)还要有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的分析性问题(如: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or why not?)、学生凭借创造、预见的综合性问题(如:Would you please give the passage a title?)学生进行选择、判断的评价性问题(如:What kind of invention do you like most? Why do you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ion in the world?)等。其中,知识、理解和运用性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也称低层次问题或展示性问题),它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强化、巩固运用已学知识,为学习和深化教学内容作好充分准备,而且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英语课堂提问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知识更容易传递,并易被接受、消化、吸收,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方法》张 强
2.《课堂教学提问方法探究》于成金
3.《提问与中学英语课堂气氛》刘 烨
4.《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孔兆飞
5.《英语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杨春英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篇12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并把握好时机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同时要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等.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在出示了“老师、老师……”,再出示“欢迎老师、欢迎老师……”之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你发现了什么?”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按规律写的.老师又出示主题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按红—黄—红—黄—……”老师说:“这是重复出现.”老师接着问:“找一找身边是否有规律?”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努力去想去找身边有规律的东西.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并发展学生空间想象,以便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这主要是指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教师从教学看突出了重点,从学生学习看分散了难点,也帮助学生除去了学习中的问题.在思维上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理解中提问,有利于学生科学地去分析问题和明确地理解新知识.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亲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将手中准备好的一个圆用剪刀平均剪成4份,问:“你有什么发现?能否尽可能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结果怎么样呢?那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想法?”许多学生都按教师的要求得出了自己实验的结果,也有许多新的发现.这时老师便要求学生将手中的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后再拼试试看呢?等学生做得差不多时,老师又提问:“我们按同样的方法将它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呢?”老师这样一问,学生就知道了结果.等教学的时机成熟后,教师让学生到台上演示并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一过程,并提出了:“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周长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可以说这节课上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提到了点子上,问到了关键的地方,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设计得非常好,使本节课最终达到了教师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
一节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能只针对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是反复提问个别学得好的同学,造成一种课堂上所有问题学生已解决、教学任务已完成的假象.而真实的是其他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动手的空间,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听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使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学生,学习上就更加困难.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简单的、复杂的,容易的、稍难的,都应该有所涉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既能激活优秀生的思维,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自如的地展现自己.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调查了解生活的负数,然后老师在课堂上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谁来说说你在哪里见到过负数?许多学困生都能说出来.老师又问: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这样一问,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思维,大胆说.因为这个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见的也比较多,设计些学困生易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
四、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并在愉快中学习.例如,我校老师教学“3的倍数”时,他从玩游戏入手,出示“抢30的游戏”,同桌一起玩这个游戏.接着师生一起玩,然后,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接着再出示“抢300的游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又有趣味性.由此,老师引出了新课.这样引课,既自然又有趣,班级气氛又活跃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中去,效果也很好.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多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此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应具有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大地发挥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推荐阅读: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30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08-13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08-29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7-10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21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6-09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08-01
浅谈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09-23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