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2024-07-05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共12篇)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1

在一节课中, 教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引导着学生一步步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究竟有何实际意义, 如何设计问题, 如何使得问题的提出具有切实的意义, 从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一、提问的功能

1. 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上提出好的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一些新课导入时, 提出问题, 让学生留有疑惑,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投入。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课中, 我提问:“轻重物体哪个下落快?”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学生在现实生活观察到的现象有所不同, 这就出现了矛盾, 学生发现一直以来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探索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下面的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2. 创设问题情境。

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学习的过程围绕主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在解决过程中又需要将主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一切的教学活动, 如对问题结果的猜想和假设, 为验证结果而收集事实和证据, 进行推理和论证, 作出解释和评估等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实验探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一课中, 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 如三个物理量关系如何探究、怎样得到小车加速度、怎样控制外力、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实验中误差分析有哪些、如何处理摩擦力、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等。在提问过程中, 学生将这个实验的关键点都抓住了, 那么在下面的实际操作时就会明确步骤, 顺利完成实验。

3. 促进沟通和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这构成了围绕问题的交流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别人的想法, 从而更加激励学生的思维, 促进沟通和交流, 共享思维的成果。

4. 培养问题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不仅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 而且总是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这些事物, 提出探究的问题。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 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学习提出问题的途径、陈述和评价问题的方法,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设计

提问不是都具有启发性,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等同于“提问”式, 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 只是表面的热闹的问问答答, 就不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范围和体系为依据,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思维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这些关键一般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比如与“速度”的概念比较后, 引入“功率”的概念, 在衔接处可提问:“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第二, 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如“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力是否就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如一位老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

演示 (1) :一辆车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 (2) :一辆车 (轮子朝上, 倒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师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 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师提问2: (1) 与 (2) 现象中, 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 (3) :一辆车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师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 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师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 而且很长很长, 同学们推理一下, 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有力物体必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 这样的提问很有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 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 逐步搭建问题桥梁, 让学生能顺藤摸瓜, 自主寻求答案, 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 在实验的要害处。如“沉浮条件”教学中用盐水中的鸡蛋进行实验, 在浓盐水中倒入清水, 鸡蛋由浮到沉, 接着问:“如何使鸡蛋上浮, 为什么?”

第四, 在问题的变通处。如学生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后, 提出:“如何简单的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设问, 容易克服思维的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提问的技巧

1. 提问时机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教师启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因而, 在课堂上必须体察学生的思维动态, 发现学生的问题, 适当地提出问题。

2. 提问对象的选择。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要使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用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提问, 因材施教,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

3. 提问方式的选择。

通常要考虑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还是从侧面提出, 是从问题的正面提问还是从问题的反面提问, 是针对重难点反复设问还是针对一般内容稍作发问, 是针对同一内容层层追问还是针对某一些知识设计一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会有不同的效果, 选择适当的方式会提高提问的质量。

综上所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 这比光听教师讲课印象要深刻, 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2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用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旧知识的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二。再从教学的双方来说,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从学生这方面来看,因为提问式教学设置了种种问题,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所以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当有了学习的动机,又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航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从更长远看,在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和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同样,对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提问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长期如此,是一定能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秀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虽教学无定法,但教学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问,以使教师在课堂中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有趣,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下面几种类型是从提问的作用、角度进行归纳分类的,但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掌握,自然运用,以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一)提示问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提示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如在讲《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可以降低难度作了三次提示:⑴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⑵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⑶三十年中,周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提示,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找问题的答案、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新问题,把未知的化为已知。

(二)启发问

课学堂上所有的提问都应具有启发性,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同学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这类提问有益于学生思路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能使课堂思维围绕中心开展活动,又由于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强而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性最优越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探究问

指老师提出探究、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中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第二部分,却引经据典地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这第二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路深入,通过研究读课文可以明白这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下文谈到了发展我国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再如,《猎户》一文,题目为何不用《董昆》,《小橘灯》一文的题目为何不用《小姑娘》等等,这些都属探究性问题。

(四)疏导问 指为了疏通同学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在同学思路阻塞不畅时随机设计这类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河北许建国老师曾有过这样的教例:一名学生问吴伯箫《猎户》中“突然一只野兔跑了出来,那样近,差一点没有踩到它”一句的后半句对不对。老师暗自吃惊学生的认真和大胆,不知如何解释,于是绕开原题进行疏导,问“„救人‟这个词怎么讲?”学生说:“把人救活。”“那么,„救活‟呢?学生楞了,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许老师说:„救人‟和„灭火‟本是一回事,要为什么生活中不说„灭火‟而说:„救火‟呢?学生顿开茅塞,这是语言上的约定俗成,也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吴伯箫的散文正是善于运用口语,有着亲切、自然的特点。再如,学生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一句理解发生偏差,有的同学认为表现马克思胸怀大志,有的同学说是心胸宽广,又有的认为是宽宏大量。几个似是而非的发言使其他同学的思维产生定势,我随即疏导说:“一挥即掉是什么意思?”还自然地做了个手势。于是同学认识到这句话写出了马克思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蔑视。

(五)激趣问

指在激发同学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我讲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再如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我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我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

(六)质疑问 就教材中可能引起岐义之点或偶然的失误、败笔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学习《雷雨》一课时,我是这样质疑: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似乎表现出一点对鲁侍萍的怀念与留恋,当认出眼前的女人就是鲁侍萍后,又凶相毕露,这样安排,前后是否矛盾?再譬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七)迁移问指在新的情境中,提出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变式训练,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已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八)比较问

指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旨在于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同学去比较。最常见的比较问有近义词的选用,比较哪个好,并说明什么。另外还有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等等。“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可激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如讲《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的不同感受,我是这样提问: “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再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掏钱买酒的动作,前次用了“排”,后次用了“摸”,其含义有什么不同?教《故乡》,可问:闺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因而也就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九)辐射问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讲《范进中举》。为弄清胡屠户性格特点这个中心,可设计出下面几个小问题,⑴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呼范进什么?常常如何训斥“教导”范进的?⑵范进向他商量借乡试盘费时,胡屠户怎样骂范进?⑶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称呼夸赞范进什么?还慷慨带来了什么礼物?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小问题就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体识胡屠户的性格特征。辐射式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这种提问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

以上几种类型是从提问的作用角度进行归纳、分类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自然运用,以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实施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五方面:(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提问应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呢? 1。首先,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教《变色龙》一课,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 ⑴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

⑵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

⑶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答:见风使舵 趋炎附势 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⑷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左右他一变再变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教师再适当点拨,便可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2。其次,可以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答,学生可齐答,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目的都是让全体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以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提问中的评价,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规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还有的教师在评议时常常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性评价,这就有可能给提问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做到:①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②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精心设计物理课堂的提问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提问无疑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也最多。对于老师来说,有的是问法太简单,使学生没有回答积极性;有的对问题把握不准,不是提得过深就是过浅,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好回答。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为课堂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是每个老师都需要钻研的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提问艺术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设问的技巧

1.从不同角度设问。从不同侧面进行设问是一种提问技巧,而且教学效果不一样。比如,在进行速度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同时启程的自行车与电动车行进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是怎样判断它们的速度快慢的?(2)在百米比赛中,做观众的是怎么判断谁跑得快的?而裁判是怎么判断运动员快慢的?(3)假如要比较百米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这些问题都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运动物体的特征的,学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就能较好地理解速度这个物理概念了。

2.逆向设问。有些物理内容并不深奥,一看就懂,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老师能够结合一些平常事件设置一个问题,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学生都知道电流过大了,会烧坏灯泡中的灯丝。如果老师此时这样提问:大家是否思考过,对这种现象的运用呢?学生可能一时答不上来,但思维已经开始高速运转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终于想到了电流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电烙铁、电熨斗等。

3.故意为难。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设置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让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完焦耳定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电功率的时候,我们知道额定功率越大,电阻会越小,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也就越多;但学习了焦耳定律后,发现电阻越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产生的热量多,为什么一个说是电阻越小就越多,而另一个说是电阻越大就越多呢?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懂得,这是根据不一样的条件进行比较的,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变量的角度考虑的。

4.运用对比。提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引起学生在思维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可以这样设问:假如一个铁块全部浸没在水,而且放在水中较深的位置,它受到的浮力与全部浸没在水中,放在较浅的位置相比,受收到的浮力哪个大?这个问题是用小小的对比法设置的,但能激发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浸得越深所受到的浮力越大。究竟怎么样?做实验进行验证。

5.逐步引入。逐步深入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做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内能这个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先与前面学过的机械能相对比,然后告诉学生内能是与温度有关系的。那么,现在如何利用实验证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系呢?学生在冥思苦想中,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个演示实验:将同样一滴蓝墨水,分别滴在热水与冷水中,观察墨水扩散的快慢。

二、提问方法

1.个别提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名提问,其他学生就是坐课桌上认真听这位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式。一般来说,对于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可以提问学习优等的学生,如果是为了检查旧知,则可以提问中等生或学困生。因为个别提问是让学生在众人面前的一种亮相,如果学生回答得好,受到老师的表扬,则有利于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没有办法回答出来,则常常会很泄气,甚至灰心,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对应学生。

2.集体提问。为了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有时候要进行集体提问。集体提问的方式也比较多,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三、提问内容

1.生活实际方面。在进行新授导入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光的传播知识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有趣的问题:在阳光美眉的早晨,我们在路边奔跑的时候,为什么阳光下的影子,总是紧紧地追随我们?无论你跑得多么快,为什么无法摆脱它呢?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后,就会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从物理实验方面提问。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演示几个小实验,然后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纸片能托住杯子中的水?为什么吸盘可以挂很重的物体?为什么好多男学生都无法拉开马德堡半球?

四、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1.注意节奏。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讲解,所谓提问也多数是自问自答,学生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有时候的提问也是很不着调的,比如,对不对?即使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事实上,一个问题出来以后,老师要控制好节奏,既不能给学生的时间太多,时间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到课堂上了,时间太少了,学生没有思考出来,问题的教学效益就体现不出来。

2.注意提问的量。提问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次数越多就越好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发现某些老师一堂课提问到底,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多数学生是用不着动脑筋的,往往是脱口而出的。如果老师皱了一下眉毛,学生就立即反过来说了。这样的问题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效果吗?毫无疑问是没有的。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质量与提问的技巧,看看能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不能说提问得多的课堂就好,关键在于善问,而不是问得是多还是少,一定要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行问题设置,要以提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得春.新课改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天津师范大学生版社.

物理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篇4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教材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给学生, 淡化了知识体系, 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 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 不直接让学生回答, 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而改变”, 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 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果有条件, 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 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有帮助。

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 要么复习旧课,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 列举实例, 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 总结深化, 提出问题, 承上启下, 使学生回味无穷,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 可以是问而不答, 也可以是自问自答, 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不强, 而对教学资源要求的起点太高、范围太广, 教材中许多问题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 如教材中的“超声波、反射式望远镜”等,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不着边际, 针对学生的实际, 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好好设计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堂课45分钟, 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 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 以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 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若问“小明在拉二胡时左手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移动, 改变声音的什么特征?”应先提问“拨动绷紧的长短不同的橡皮筋, 声音的什么特征不同”,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观察, 找到与音调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回答。

2.利用矛盾, 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 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 实心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 为什么木块浮上来, 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 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有层次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 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观想法, 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 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 当钥匙落下时, 是落在手里, 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 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 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究 篇5

阶段性总结

(一)龙兴镇中心学校 樊金德 陈国玉

经科研所审核考查,于2012年5月批准我参加研究题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研究》的立项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努力调研和辛勤工作,我的科研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阶段工作做一下简要总结。

(一)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文字资料学习有过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物理课堂教师提问的利用、方法及技巧。

(二)根据我校农村中学实际情况,总结我校各科教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及策略,组织全体物理科研组成员认真分析,提炼优点,查找不足和原因。

1、肯定方面。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师要从教学的传授者转为学生的学习者,提高了提问的质量,在教学方式中有了很大的促动。其次,新课程的实施以把学科定位为一种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中,有大部分教师做得很好。再次,通过对四个班级的问卷调查,有120人喜欢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125人认为提问对学习信心有促进作用,有138人认为激发兴趣有利于记忆,有156人认为兴趣创设与培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110人认为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愿意接受教师的兴趣培养。

2、存在问题

一是对兴趣概念模糊不清。对提问方法有3名教师不加思考和选择,不注重激发兴趣的技巧。有8名教师的课堂兴趣激发只是付与形式,为“趣” 而趣,不注重实效。二是不注重对象的选取,无针对性和整体性。三是不注重兴趣激发与培养的层次性,无梯度性,兴趣创设程度掌握不好。通过调查和研究,搜集数据,了解我校的一些物理课堂的情况,进行思考和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做了准备。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研究》

阶段性总结

(二)龙兴镇中心学校 樊金德 陈国玉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物理学科课堂兴趣激发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听课,出教学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以及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到很大收获,现将此阶段做一下简要总结。

一、个个教师都能够先仔细研究课堂激发兴趣的设计。根据学科特点,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及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提兴趣培养方向。

二、每个教师还能够仔细研究课题中课堂激发兴趣的技巧及策略。

方法之一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兴趣。

教师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做到删繁就简,择精选粹,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经过全体课题组的努力,深刻体会到: 1)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对概念、规律和立体的剖析,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思路清晰,解题驾轻就熟的感觉。其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培养学生进攻性的学习的状态,应避免引出简单答复的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切记事无巨细,都要提问,纠缠于价值不大的枝节问题上。简而言之,物理教师要选准提问的突破口,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课堂提问还要把握好时机,一方面要看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等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提问应有灵活性。

2)引入新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若能提出一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处于积极状态。如在学习“重力” 一课时,可先提出 “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一问,引导学生探究:同样,课尾设疑可以引发学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欲望,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来促进学生自觉预习,课后钻研;其次,在讲解知识的关键点时提问,科有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神态,当学生的精神不振时提出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回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功能;类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给学生解惑,得先让学生起惑,而对学生疑惑的诱发、解答的策略,就涉及课堂教学的提问技术。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素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激发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愿望的动机。”但是只有当激励和个体需要联系时,激励才能引起活动,从而形成活动的动机。需要和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的人,需要喝水一样,假如周围没有水源的激励,他是不会产生喝水的动机。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上课时,学生仅仅有学习的需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具体任务、目标去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认知活动处于高度自觉的主动地位,从而产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动机。

2.集中注意力的功能

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不能靠教师的“权威”来维持,而可以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保证。提问题能使学生在思维开小差时迅速归队,能使对方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兴趣,激发兴奋点。所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老师讲课的中心论点相吻合,是保证学生听讲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中提问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想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课堂提问的分类。

1.激励型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时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设疑;在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思维冲动;也可用讲授的新知识,快速给出旧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惊疑中急于探个究竟;也可设置悬念,逼人期待,催人进击。

2.开拓型

这是在对某些知识已经理解、掌握或某些问题已经解答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问题,对原来的问题进行适当拓宽、引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继续展开,帮助学生对原有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达到提高思维深刻性、变通性和灵活性的目的。

3.总结式

这种提问可使学生通过自己归纳进一步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弄清所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度”

明确“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1.广度和难度

提问既要有尽可能大的广度(面向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提问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即所提的问题难度上限应遵循少数学習“尖子”,经独立缜密的思考能够解答。难度下限应是多数学生包括学习后进生,经老师不同程度地点拨后也能答出,过易,广度虽大,但学生没有兴趣;过难,不仅广度不够,而且不能让学生品味到智力角逐的乐趣,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表述,教师应明确“大纲”要求,凌驾于教材,透彻了解学生.

2.角度

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能为学生所接受,又富有启发性、研讨性,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一方面应充分注意选准角度优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从同一角度设计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梯度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追寻知识的真谛,对难度大的问题,还要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起跳”。

4.时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难度,安排好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实际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要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回答后也要等一段时间师生才能共同进行评价,或提出相关的新问题,此外就是要把握好提问的契机,做到适时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常用手段,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相互沟通、交流的纽带,恰当、巧妙的提问,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雁君,罗红花.物理教学探讨.课堂提问初探,2000(2).

[2]王超良.课程·教材·教法.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1997(2).

[3]王凤英.试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术.物理教学探讨,1998(10).

[4]罗兆华.浅谈物理课堂设问点的选择.物理教师,1998(9).

[5]王赵云.物理课堂提问的探讨.物理教师,2011(9).

[6]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7.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7

一、提问环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注意问题设计的密度

提问的多寡既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 一味地“不问”或者“多问”都不科学,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 一定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密度. 第一, 上课前的提问, 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提问, 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 并且在思维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二, 课堂后半段的提问. 这个时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往往已经“亮相”了,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可以起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1].

2. 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认识, 由此可见, 思考在提问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利于学生思考的原则, 而这一原则的实现, 就要求教师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度, 过于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生思考, 而过难的问题又会给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阻碍, 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最为恰当的问题难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思维区域, 这样的难度才是最为恰当的. 在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的基础上的问题难度才能最大化的挖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保证提问的有效性[2].

3. 重视问题设计的梯度

思维活动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进行的, 提问环节本质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活动也要遵循思维活动的规律, 让问题呈现出梯度的特点, 让学生从较低的思维台阶一步步向上, 最终达到深化思维, 提高认识的目的.

例如, ( 1)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被拉伸时, 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 B) 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 C) 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 D) 用几个不同的弹簧, 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 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 2) 某学生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 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 把 ( L - L0) 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 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象中的 ()

解析: ( 1) 本实验中应以需要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 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砝码的数目, 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 来探索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 所以选 ( A) ( B) .

( 2) 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当不挂钩码时, 弹簧的伸长量x≠0, 所以选 ( C) .

答案: ( 1) ( A) ( B) ( 2) ( C)

二、课堂提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技巧

1. 先提问后点名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先叫出学生的名字, 然后再提问, 这样事先选定提问对象, 就会让其他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认真听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 如果教师先提出问题, 再点名回答,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视为教师可能提问的潜在对象, 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认真的思考问题.

2. 提问要具有随机性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喜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提问, 尤其是教师对学生不是很熟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按照点名册或者按照小组顺序进行提问, 这样的提问同样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降低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紧张度. 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注意随机性, 即使是按照点名册, 也不能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提问, 而是随机的发问,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都能够做到时刻准备被提问到的心理.

3. 提问要给足应答时间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 既然要思考, 肯定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却缺乏必要的耐心, 问题一提出立刻就请人作答, 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和整理答案的时间, 导致问题回答的质量较差, 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影响了应答学生的自信. 因此, 最为合理的做法是, 在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反应度留下足够的应答时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 这样看似会用掉较多的时间, 但实际上却是提高了提问的效率和效果.

提问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实施上都讲求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 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提问, 更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提问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努力做到用高质量的提问来带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诞生.

摘要:在物理课堂上, 有效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技巧, 每个教师都应当重视并掌握科学的提问设计和实施技能.在本文中, 笔者从提问环节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提问环节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提问设计,提问实施,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尹西会.运用课堂提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 2011 (5) :59.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8

案例一:在“光的传播”一课中, 教师举例、分析、讲解、归纳, 讲得认真细致, 面面俱到。但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疲惫地进行知识的记忆。课后, 问这位老师:“整节课, 互动怎么这么少?”教师回答:“学生基础差, 课堂提问要么没人搭理, 要么胡乱起哄。提问等于浪费课堂时间, 还不如自己多讲。”

案例二:某教师开设示范课时, 课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 大部分属于判断式的问题, 全班学生附和式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整个课堂像在演戏。对于那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教师也只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互动, 忽略了其他同学的感受。

类似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少见, 这说明教师或没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或没有掌握正确的提问技巧。本文就初中课堂提问作了初步的探索, 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课堂提问目的要明确, 找准“切入点”

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找准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围绕教学知识点分层次有目的地设计问题, 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学到了为什么、怎么啦, 避免在课堂中缺乏主观性的随意提问、盲目提问。其次设计的课堂问题不能不分重点, 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场面, 提简单的判断式问题 (如:“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不明白”等) 。漫无目的地提问, 不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 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课堂学习的重点, 感到无所适从。总而言之, 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条理清晰, 内在联系紧密。

例如:学习“浮力”时, “物体浮沉”是难点也是重点。为了突破此重难点, 教师通过小实验进行如下提问: (1) 往盛有同样多水的容器中投入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 提问:“为何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中?”学生会回答:“因为铁块的质量比较重。” (2) 如果把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投入水中, 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思考。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有一部分学生回答:“铁块的密度比较大。” (3) 将铁制牙膏皮拧成团和铁制空心牙膏皮放入水中, 拧成团的牙膏皮沉入水中, 而空心牙膏皮浮在水面上。提问:“他们谁重谁轻?密度谁大谁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有利于推动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堂提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循序渐进

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让学生“跳一跳吃桃子”。若课堂提问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无趣、乏味甚至不想回答, 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不但没能引发学生思考, 反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轻视、麻痹的感觉。但若问题太难, 大大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生会因无法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尴尬、沮丧, 认为物理太难学, 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 甚至出现抵抗、畏惧心理。另一方面, 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各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 应从简单到复杂, 从问题表象到知识的本质, 层层递进, 逐级剖开。例如:在“测定大气压值”这节课中, 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为何要用水银, 而不用其他液体呢?对此学生可能不是很明白, 并会产生疑问。为此, 先选择水进行实验, 准备一杯水、一瓶矿泉水、一条一米长的管子。为了有实验结果, 不断更换高度不同的杯子、更长的管子, 一直到没有可以更换的容器时, 请学生思考要怎么办?此时, 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用密度比较大的水银。从一开始用水进行实验, 到最后计算出测出大气压值所需要的水柱高度, 再播放用水银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 有效地测定了大气压的数值。继而提问:如果用水进行实验, 管子上有小孔, 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水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最后请同学现场验证猜测结果, 这样就更直观地证实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得到极大的激发。

三课堂提问要联系生活, 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回到生活中去”,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分层次联系生活设计的课堂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保温桶的外壳为什么要用塑料制作, 而不用金属呢? (2) 天气炎热去海边玩时, 岸上与水里哪个地方比较凉快? (3) 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 石凳与木凳的温度有没有区别? (4) 暖手宝里装的为什么是水而不是其他液体呢?在学习“音调”时, 可以事先录制某个学生的一段录音, 上课时播放并请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同学的声音?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设置, 促成了抽象物理知识的具体化, 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四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新颖性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显示出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趣味性强的课堂提问, 往往比平淡无奇、老生常谈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趣味性与新颖性的结合。例如, 在学习“热传导”知识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一条金鱼放入装水的试管底部, 接着对试管上部分的水进行加热, 当上面的水沸腾时, 底部的金鱼会怎么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接着当场实验, 最终实验表明:金鱼完好无损。为什么上面的水都沸腾了, 而金鱼却毫无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纸盒烧开水”等。这种富有趣味的课堂提问, 能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 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五课堂提问要包含感情, 并及时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每一位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 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这段时间, 教师应该用鼓励、询问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 跟学生进行一定的目光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的思考情况, 并请可能已经有答案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若正确, 教师应该用赞赏的语气给出评价:非常好, 没错。若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该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 并适时给出提示, 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完全没有答案时, 教师仍应该温和地请学生入座。简而言之, 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 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适时鼓励与赞赏, 否则, 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积极性。

总之,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种艺术。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 设置恰当并有吸引力的问题, 触动学生的思维, 奏出华美的乐章。课堂的情况多变, 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才有可能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环节, 而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这种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就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地提问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物理,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董紫云.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有效提问[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5 (8)

[2]潘丙山.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EB/OL].http://www.ycy.com.cn/05/teacher/szjy/12.asp?js=2931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9

一、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重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问题。(1)紧贴教材和学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中学生有很旺盛的求知欲,遇到问题都想知道为什么,正是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学生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教师应紧贴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引起争论,激发思考。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问题,由于理解特别到位,所以效果也是一般的讲解所无法实现的。容易引起争辩的,往往是生活中遇到的现实与所学物理知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在平时生活习惯中形成的概念与严格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辩,这对学生搞清认识上的错误大有好处。(3)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时间一久,学生只会处理已经简化了的和理想化物理问题, 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就会表现出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里抓住主要和关键因素,从而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进而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即探究、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然后在争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可以得到发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现状。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否则容易出现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1) 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着眼于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能是纯知识性的提问。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是什么、你要怎么做等,也就是说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2)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型的形成和建立,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相应的思维特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你对于这个实验现象是怎么想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实验结论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样,能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保持一颗质疑的心,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课堂提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 滥问,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提问频繁,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效果适得其反。 (2)偏离了主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甚微。(3)所提的问题没有质量,难易度不合理。(4)有的教师眼里只有优生,对于差生总是视而不见,从不提问或对其经常进行惩罚性的提问,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问作为一种讲课的艺术和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律需要遵循。讲课提问应有以下要求:(1)提问要有准备,要强调目的性、 定向性。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2)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课堂提问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要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进而达到共同进步。提问后要给学生以思考时间,不要先点学生姓名再提问题。(3)在课堂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巧妙地提出问题,使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化难为易,避免冷场。在介绍较难的知识点时特别要注意这个方面。(4)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不能只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5)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要有和蔼可亲的表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多表扬,一个答不上来,可多问几人,鼓励会的学生举手,造成集思广益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沉得住气,不可急于把答案交出,但也不能拖得太久,以免影响课堂进度。(6)要灵活多变有针对性提问。在讲课中,要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应拘泥于原先的教学设计。

三、结束语

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想要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以上相关环节问题的处理,以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

摘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和处理好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一、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一) 突出重点, 难易适中

一方面, 教师提问应突出重点。教学既有重点也要有难点, 而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 若无重点, 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提问应难易适中。问题过于简单, 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 而问题过于有难度, 加上教师不做任何引导, 就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 面向大多数, 以点带面

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而要想达到此目的, 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 以点带面, 从而激起全体学生的斗志。教师提问后可给一点思考时间, 根据现场的情况, 选择一名学生回答。当被提问者给出答案后, 其余的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的答案同被提问者的答案相对比。而当教师讲解后, 学生还能进一步进行对比。这样, 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二、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 目的性明确

一堂高中物理课的整个进程都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 当然, 提问也不例外。教师的提问分为课前准备和课上即兴两种。无论是哪一种, 都必须针对学情和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性明确、条理分明, 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知识点。切忌上课随意提问, 不找边际。

(二) 带有启发性

机械的一问一答, 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启发性, 以激活学生思维。如在刚讲参考系时, 我提问学生:“我们讲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考系?”在学生回答后, 我又进一步提问:“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 是以太阳为参考系吗?”在这种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后, 学生便会主动去思考, 总结出“参考系”的规律。

(三) 实际性

虽然学生所学的高中物理是为了应试,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高中物理对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性。事实上, 物理学对推进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和知识, 教师可联系生活, 从中提炼问题, 并进行提问, 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如博尔特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以9秒69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学生对博尔特十分感兴趣, 于是我就联系此设置了一个提问。

如何理解运动、质点之间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博尔特的100米飞奔中, 可以将他看作质点;

B.教练为了分析其他动作要领, 可以将他看做质点;

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 均不能把博尔特看作质点;

D.是否能够将博尔特看作质点, 决定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 也容易同学生的兴趣点形成共鸣, 这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考。

(四) 递进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提问能够给学生回答复杂的提问做好铺垫。如在磁电式电表教学中, 围绕电表, 我们可有层次、递进地提出以下问题: (1) 线圈的转动是如何产生的? (2) 线圈为什么不一直转下去? (3) 如何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来确定电路中电流方向? (4) 为什么指针偏转角的大小可以说明被测电流的强弱? (5) 增大电表灵敏度的措施有哪些? (6) 若电表读数总比准确值稍小一些, 如何改正? (7) 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8) 磁电式电流表怎样保证电流刻度是均匀的? (9) 辐向分布磁场的特点?磁感线特点?

(五) 延展性

教师提问应向多方向延展, 或能解开所提问知识点的本质, 或能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 在知识的生长点提问

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跳出现有的框架, 发现新的知识。而学习知识的较高境界是能够将知识进行迁移。高中物理的知识点庞杂, 形成的知识网容易让学生迷惑。这时, 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在知识的生长点提问, 这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二) 在知识的易错点提问

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易错点提问, 能够给学生带来警醒。因为一些易错点可能就是一些小细节。而正是这些小细节, 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致命影响。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细节, 把握好易错点, 进行提问。

(三) 提问的语言要形象, 有力度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 其教学内容枯燥、抽象, 若教师只是机械性地用科学语言去提问, 效果肯定不好。对此, 教师可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 适当地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提问, 将抽象的科学化语言形象化, 并充分发挥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龙明, 黄晓春, 沈庆荣.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2]严永金.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德庆.对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2) .

[4]王静.巧妙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J].学苑教育, 2009 (2) .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一、问题类型

以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参照,依据问题的思维价值水平,将其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认知水平较低的课堂提问,学生在面对这种提问时,只需通过简单回忆和知识重现,即可回答,起到了知识检查的作用。虽然这类问题涉及的认知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但是不同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程度仍然不同,包括:①记忆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回忆,教师只需判断其对错的问题;②理解性问题,即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表述来概括问题的本质,是已掌握知识的重组和概括,认知水平相对提升;③运用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最新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类是认知水平较高的课堂提问,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体验程度,具体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①分析型问题,即要求学生识别问题的条件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之间的联系;②综合型问题,即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地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后,得出问题结论;③评价型问题,即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做出判断和评价,并阐述其观点的支撑材料。

二、问题措辞

课堂教学是发展情感、培养能力、开发潜质、传授知识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科学方法、理论和原理等,因此教学应该明确、清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保持清晰的措施,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最终目的和学习的要求,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逻辑性和严密性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所以课堂提问的语言应该明确具体,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逻辑思路又要符合物理知识的逻辑特征。其次,由于人的反应期较短,由听觉获得的记忆较为有效,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力求精炼、简明扼要、范围适度,以保证学生能够明确理解题意,快速把握问题的重心。

三、问题目标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构成,其目标的设定应该与教学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具体有:第一,课堂提问有无明确的目标;第二,所确定的提问目标有无教学价值;第三,课堂提问是否能够推进学生进行自觉学习。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自然界本质的学习和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将课堂提问的目标融人到问题之中,充分地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四、问题难度

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是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点。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保证在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过于难的问题则让学生感觉到挫败感。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的确定课堂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全班同学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协调,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以来,教师就能够在充分发挥学生认知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直至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

五、问题设置与提出

导致课堂提问无效、低效或者根本不顾成效现象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一般性规律与物理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忽略。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以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思维,引致学生积极地进行感情投入。高中物理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所以学生高效地学习多是建立在具体的形象和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将其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六、提问语气

随着上学年限的逐渐增加,大多数高中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所以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回答问题。同时,一些想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同学,可能因为缺乏自信、紧张焦虑等影响其积极性。若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将会使课堂提问的气氛更加紧张和冷清。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采用何种语气也是影响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课堂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七、教师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的情况,教师可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应该努力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问题所涉及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答案。当前,教师的部分行为让学生认为正确的答案是老师所期待的,能够给老师带来好的印象,错误的答案则会被批评或者被怀疑,所以他们在不知道正确答案时,往往保持沉默。这种错误的信号传递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肯定起回答中较为合理的地方,对其中具有创见性的地方予以赞扬,对回答不正确或者存在缺陷的地方,也要给予学生行为上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反馈不应该将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综合学生的表现,给予以”肯定”为主的评价反馈。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12

如果注意力集中, 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 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 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 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 激发学习兴趣, 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 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 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 诱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 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 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 展开深入讨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探索, 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 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诱发学生发散思维,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 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 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冷静考虑, 合理处置。

四、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 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策略,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提问, 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 整堂课只管自己讲, 不提一个问题, “满堂灌”。 (2) 什么都要问, 如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3) 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 偏离了主题。 (4) 只提问好学生, 不提问差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 让学生难堪。 (5) 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 (6) 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 有时不知所云, 学生无法回答。 (7)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8) 提问随意, 东拉西扯, 越扯越远。 (9) 不能灵活应变, 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 追问下去, 扩大战果等等。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 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 提问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 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提问常采用的方式有:“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产生联想、想象,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 找出相同的特征, 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 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 为研究新理论埋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 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 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 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范围太大, 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 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 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 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 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以便直接寻找答案, 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因此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 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一篇:运动目标模拟系统设计下一篇:高中物理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