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2024-05-08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共12篇)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1

中学物理以概念严谨、推理周密、难以理解著称。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 就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巧妙激疑, 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一、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内容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 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 一堂课上得好与坏, 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优秀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的神圣和如诗般的魅力, 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 迸发激情,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 要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 使教学生动有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 选择适当的时机, 巧妙地应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其产生共鸣, 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 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理智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 若能将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 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 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在讲授物态变化时, 恰逢“神七”上天, 因为火箭升空时水池中大量的水先发生汽化然后发生液化, 与本章节的内容有关。让学生观看“神七”发射的视频, 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学生们目睹了航天员进舱到飞船进入轨道的全过程, 当他们看到火箭顺利升空,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整节课得到了升华。

此外, 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 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 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贴近生活, 发掘可利用的物理现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 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当把它很好地继承下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广泛, 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 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有关当地的生产、能源、环境等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 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 并把它用于课堂,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水的液化和汽化时, 先安排一个学生在家拍一段烧开水的DV, 视频有两段。一段是水的温度大约在八九十度时, 有少量气泡出现, 而且声音很响;还有一段是水已经在沸腾, 有大量气泡, 声音不太响。这两段DV中还穿插了学生父母在旁边指导的对话, 氛围比较和谐。由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生活中的现象, 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分组做烧开水的实验, 学生就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做实验, 而不是随便草草了事。学生也会分两段时间去观察水中的气泡, 去分辨声音。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生的作品来说话, 就是创设了良好的物理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教师空讲效果好得多。

三、师生平等, 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

爱是教育的基础, 情是心灵的钥匙, 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 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 把师生关系看做是一种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国内有些人也曾持有类似的观点。这就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是人和人的关系, 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平等的人格关系, 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有老师在讲到冰箱中的霜是怎么形成时, 认为霜是经常开关冰箱门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遇冷凝华形成的。某同学 (成绩在班上不是特理想) 举手发言说, 冰箱中的霜除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凝华外, 还有冰箱里的蔬菜、水果等的水分蒸发然后又在蒸发器上凝华形成的, 或者是水分在蒸发器上凝固形成的。老师先是一愣, 进而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说:“你讲的挺不错, 想必你对这霜很有了解吧。”学生说爸爸是家电城冰箱柜台的负责人, 所以有所了解。老师马上讲:“你能不能明天课上带一张冰箱的说明书, 跟大家讲一讲冰箱的主要工作原理以及什么是无霜冰箱。”学生得意地说:“No problem。”第二天课上, 全班学生都很期待他精彩的演讲, 他居然还做了几张powerpoint, 讲得头头是道。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的课件非常好, 老师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及时指出老师的不当之处, 老师肯定会拜你们为师的, 现在我就拜××为师。”同学们听了, 都会心的笑了, 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学的物理成绩更是直线上升。

赫尔巴特说过,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句话一点没错, 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用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正如班杜拉所倡导的社会学习论, “言教不如身教”。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 与家长、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对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 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映,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 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 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教师是智慧的使者, 是文明的桥梁, 是心灵的火炬, 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一个真正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的教师, 是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感到幸福的人。

四、探微究细, 让探究式教学走进物理课堂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1)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 学生利用有关材料, 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 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 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 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播放有关新疆风光的视频, 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坎儿井”的介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

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猜想影响因素, 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 然后进行实践 (实验) 检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 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 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 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对于初二的物理教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第一章“声现象”讲完后, 教师可不按照常规进行书面单元测验, 而是布置一个任务, 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声, 而且邀请家长参与, 拍一段5min~10min的录像, 作好记录, 完成表格。

注:自评分为:最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家长评与师评分为:优秀、良好与合格。

该实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引起了对课程中探究实践活动的重视, 而且也吸引了家长积极参与。一些家长自己只得出了两三种方案, 可孩子却得出了七八种。家长们真正体会到孩子的巨大潜力, 感悟很深。一些家长说:“这种活动, 新颖、独特, 激发了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学得主动, 理解深刻, 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各种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加深了家长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 肩负新使命, 我们将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改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 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习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情境,探究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2

河北容城中学 王增良

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初中学习过的摩擦力的概念的提出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通过手头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以及摩擦力的种类,加深对摩擦力性质的理解。摩擦力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特别是方向的判断。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引入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明白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摩擦力已有所了解和感性认识,但就其产生条件不是很了解,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及和运动方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利用学生亲自做实验和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去体会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3)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4)能举例说出摩擦力的利和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3)、会利用二力平衡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物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是会服务意识。

2.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以及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毛巾、木板、砂纸 教学课堂设计:

引入新课

提问:

.行驶中的火车到站靠什么停下来?人能爬上竖直的旗杆又靠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有知识去分析讨论解释,激发学习摩擦力的兴趣,提出什么是摩擦力)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静摩擦力 通过学生手头器材去分析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4)静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5)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两个物体接触面粗糙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才有静摩擦力产生,静摩擦力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得。起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跟使其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并且有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学生举现实生活中有关静摩擦力的例子 3滑动摩擦力 问题:

(1)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身边器材定性的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使其尽量匀速,然变压力,材料,拉动快慢去观察测力计读数变化)学生讨论发言后,最后教师做一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F=μFN 提问:车轮的滚动和木箱的滑动都受摩擦力,他们一样吗? 滚动摩擦力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滚动摩擦力。4.摩擦力的利与弊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讨论哪些情况下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减小摩擦力?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课堂练习①.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③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知识小结: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与摩擦力分类

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研究摩擦力的方法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

2.古人运送重物可以在其下交替放上圆木起什么作用?

教学与反思:

本节可在考虑到实验探究的难度和学生实际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究讨论,但在课堂限定时间内定量研究动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目的让学生了解探究方法,学生定性分析共同讨论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要是实验,我想效果会更好条件允许。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探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及大小:最大静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计算公式:F=μFN

μ——动摩擦因数。FN——正压力

如何设计中学物理课堂提问 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提问;类型;

一堂课,无论题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从而决定探究的成败。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和功能

1.提问是最直接的反馈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接收到的学生的反馈,比其他形式比如作业、试卷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间接性,通过接收到的信息,教师可以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可以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可以实施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都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仅仅采用讲授的方法来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的纪律肯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我们采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赋予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关怀。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掉以轻心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掌握了,从而认为能够背得概念,记住公式就可以了,然而物理概念和公式的背后都隐藏着物理规律,只有学生理解了后面的实质性的物理本质,才算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公式,比如密度的公式,根据质量和体积,就可以算出某种物质的密度,这时候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把一杯水倒去一半,它的密度会怎么变化呢,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物质密度的含义,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同时提问,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很有帮助。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中学物理实验许多都是观察实验,如果老师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带有一定的方向和目的去观察,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边做实验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我们可以提出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气泡、声音、温度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是在服务于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提问的目的,可以把提问分成六种类型:

1.破题型。这类提问是使学生随教师的发问而认真思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

2.巩固型。这类提问是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强调型。这类提问是强调某一知识的重要性,或某一问题的关键性,通过提问加以强化,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

4.检查型。这类提问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5.点拨型。这类提问在于点拨和排除学生探索问题时思路中遇到的障碍。

6.激疑型。这类提问是设问激疑,以疑促问。

三、课堂提问的内容

理解了课时教学目标,掌握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认知结构,那么如可设计提问的内容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明确性和具体性。所谓明确就是题意清楚,条理分明,是学生明白了哪些条件,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因为不明确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含糊不清,无所适从,这样答可以,那样答也行,是设计者最忌讳的。例如:“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的区别?”学生就不明确回答的范围,如果改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有什么区别”,就明确具体了。

2.系统性和渐进性。系统性是指问题内容应该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当学生通过思维探索,掌握问题之间的联系,就能发现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已有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能力,渐进性是指问题内容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知识逐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渐进性跟系统性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提出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①像在镜前还是在镜后?②如何找到物体在镜中的像?③如何把镜中的像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对整个探究过程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3.科学性和趣味性。设计问题绝不允许犯有科学性错误,此外还要设计得有趣味,借此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是提问的一种手段,不允许只追求趣味性而违反科学性,我们应该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寓教于乐。例如,讲“水果电池”时,教师分别用接有导线的铜片和锌片插入苹果中,并连上小灯泡,观察到灯泡发光,学生感到惊奇、有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种提问,既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又能揭示科学性。

4.灵活性和量力性。灵活性就是设计问题的内容只在教材中能找到解题依据的知识,而不是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例如改变物体的内能生活中有哪些事例,通过所列举的大量事例,从而归纳中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量力性是指设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智力发展等因素,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设计问题应该有所不同。

5.实际性和实验性。实际性是指问题内容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如“雨后天空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海陆风的形成原因”等。实践证明,经常提问一些富有实际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创造想象的能力,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实验性是指设计时,恰当地运用实验提问,以及设计一些让学生用实验来回答的问题,这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类提问。

6.变式性和多样性。变式性就是围绕某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叙述和不同情况提出问题,使概念的内涵得以全面地暴露出来,多样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提问形式的要多样,就提问手段而言,有口头提问,文字提问(板书,幻灯片,挂图)和实验提问等;其二题型要多样,如逻辑推理,辨析正误,综合归纳、比较异同、判断物质、解释现象、设计实验、多重选择等等。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4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 笔者认为课堂高效与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心中有人”。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及爱好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按照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如果在平时教学中过多关心学生的学业,而忽视了爱的教育,那么何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第二,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三,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捷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优秀品质。

第四,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它不仅强调“效”,还强调“益”,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高。

第五, 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 ,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第六,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静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应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才能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 做到时间减少,质量不降呢? 相信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可见,构建高效课堂将是物理教师的燃眉之急。我校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并借鉴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课改先进校的经验, 自行开发创立了“4276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我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对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究及操作简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本模式的起始环节是要求教师能够编写一份质量较高的“导学案”,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链接、预习新知识、指导学生简单的自学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物理知识系统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编写“导学案”的几个环节(步骤):

1.学习目标。教师根据 《教学大纲》和《考纲》等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到什么层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2.学法指导。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学 ,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效率,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良策,学会学习,如:在学习磁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用磁场类比前面学过的电场,磁感应强度类比电场强度,磁感线类比电场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新学内容———磁场的理解接受得快,对电场的知识也能加深印象,并能使电场、磁场的知识系统化。

3.知识链接。新旧章节之间常有密切联系 ,在“导学案”中利用其中的“联系”,在“知识链接”中为学生提供几个适当的复习题(以简单的填空题或问答题形式给出)引导学生为新课做好必要准备,达到自然过渡,如:学习“变压器”时,让学生回顾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变压器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

4.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为学生精心编制新课知识的“自主学习”部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自主学习”部分是以填空题的形式或是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出要掌握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学习小组的划分

近几年,农村高中生源减少,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自然形成小班。对于小班化教学,我们采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座位编排实行捆绑式在一个小区域,学生面对面便于讨论。

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自愿原则精心编排, 但在成绩上要好中差都有, 达到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的阅读、探究、讨论、总结等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特长,使所有学生都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三、课堂教学过程

1.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一堂新课的开始 ,要求学生对照“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和课前预习情况再回顾,仔细梳理一遍,哪些目标没有实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组同学合作,进一步讨论、研究,如果仍然解决不了,就要求学生及时向正在巡视的教师反映(此时,教师在教室内巡回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阶段,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小组展示 ,深入探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 ,把教学内容分成几部分安排给各组, 各组就在黑板上板演本组负责的任务(前后黑板均可用),并依次在讲台上讲解自己展示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一边听一边思考,发现有错误的地方或是不完整的地方,等这位学生讲完再发表意见,纠正错误,并补充完善。

3.疑难汇总 ,教师点拨解疑。疑难汇总即各小组报告没有解决或有分歧的题目。这些题目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问易答难即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 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可就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由学生互相发问。答难即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原则是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可引入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目的以巩固本节学习内容为主 ,设计时,首先,要体现其层次性,由易到难,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能提高他们分析、计算能力的习题。最后,设计一至两题选做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

5.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是讨论式、问答式 、复述式、网络式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小结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整节课有系统、整体的清晰印象。课程结束时要发放下一节的“导学案”。

四、高效物理课堂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小组的构成要形成“优势互补 ”, 并做好每个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要求成绩好的同学能够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形成资源共享,鼓励胆小的学生敢说敢做,共同进步。

2.教师讲得少 ,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课上,要求全体学生手脑并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切忌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展示过程中 , 往往每个组形成固定的几个学习积极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充当看客,产生依赖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现这部分学生,并鼓励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 有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4.基本教学环节不可缺 ,教师不能忘记课堂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学习新知识后,必须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才能增强记忆。恰到好处的课尾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知识结构图。

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 ,可以多用“很好”“非常好”“进步很大 ”“准备很充分”等激励性语言 , 也可发动学生以掌声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都希望得到表扬,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若学生确实回答错了,则可以委婉地、幽默地提个建议,这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6.“导学案” 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 , 要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发给学生,教师要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至少参照课本完成“知识链接”和“自主学习部分”,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就达到了先学后教的目的。

物理教学设计 篇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设计;想法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59-1

一、利用精彩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的完成,学生的兴趣是前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在一所大学里演讲时,抱出一只大公鸡,然后掏出一把米,硬要塞进公鸡的嘴里,但想尽各种办法,公鸡就是不肯张嘴,拼命挣扎。最后,陶先生松开手,把米洒在地上,并且后退了几步,结果公鸡自己欢快地吃起来。陶先生通过这则事例告诉我们,教学有时就像喂鸡一样,如果硬要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在引入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创设精彩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对这节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一开始就集中精力投入到这节课中。例如在讲《温度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在一个空烧瓶上塞一个插有弯曲玻璃管的瓶塞,在玻璃管的水平段滴入几滴红墨水,当我用手捂住烧瓶时,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就会迅速向外移动。学过这节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现象是由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但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内容,还以为老师做的魔术,里面有什么机关。这时,我就会跟学生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完这节就会知道答案,于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这节内容,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当然,精彩的情境创设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和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不能只是为了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造成学生“看热闹”的现象。

二、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

1.分层选题。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选题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无法真正检测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选题太容易,造成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在选择课堂练习时,是按一定的坡度,由易到难,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要求。我把选择的课堂练习分三类:一类是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类练习占多数;一类是提高题,比基础题稍微有所提高,满足中等偏上的学生;最后一类是能力题,适合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这样的课堂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收获,成绩差的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2.分层提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问是很常见的教学手段,不过,提问时一定要“量体裁衣”,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一个很容易的问题让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去回答,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认为老师看不起他;如果一个难题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会挫伤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因此,我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首先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可能快地熟悉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3.分层实验。大部分的物理结论、物理规律都是从实验现象归纳出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物理实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二是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前者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要求相对较低;后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做实验时,对于动手操作的部分,我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要做的,学生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非常乐意去做。而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通常是让有能力的学生去做,如果硬要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做,会让他们对实验失去兴趣。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创设师生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其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的教学互动,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内容中,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也会发生变化,而像的大小也要改变。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规律介绍给学生,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因此,我在上这节内容时,请三个同学来讲台前演示这个规律:第一个同学站在中间作为凸透镜,我站在“凸透镜”的左边作为焦点,在我左边的同学作为物体,而在“凸透镜”右边的同学作为像。首先是演示物体在焦点以外移动时的成像规律,当“物体”向“焦点”靠近时,“像”向右移动,同时逐渐地踮起脚尖(表示像在变大),显示的规律是:物体在焦点以外,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当“物体”远离“焦点”时,“像”逐渐向左移动,同时逐渐地蹲下来(表示像变小),显示的规律是:物体在焦点以外,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接着,演示物体在焦点以内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巧妙设计问题激活物理课堂 篇7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关爱每一个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学生的爱既要表现在课上也要表现在课外。在课上教师不能当铁面包公, 一脸严肃认真, 也不是庭审法官, 满堂庄严肃穆, 而要像慈善家的表情, 微笑中透出亲切, 还要有艺术家的语言, 智慧中富含亲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 教师应多鼓励少责备, 多表扬少批评, 多点拨少作答。特别是当有学生提出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时, 千万不能表现出不屑, 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和讽刺。课外应同样多关爱学生, 只有把功夫做在课外, 你的爱才能深入人心, 才能春风化雨。平时应常关心学生的“疾苦”, 常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有些学生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时, 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战术,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慢慢地与学生培养感情, 最后再回到学习上来, 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一句话, 只要你真心真意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或者弟妹去爱他们, 那么你和他们的“恋爱”关系一定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2. 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表现在他们观察事物时, 更富有目的性, 已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观察事物, 能区分出主要的和次要的、必然的和偶然的现象等。但有些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也会有粗心、马虎、不精确的现象,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 组织他们开展独立观察活动, 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高中生的注意比初中生的注意更稳定, 更有目的性, 注意的范围也有扩大。他们能够比较集中持久的注意他们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不仅注意哪些具体的事物, 而且也注意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 不仅注意与他们兴趣有关的东西, 还会注意他们兴趣以外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明确目标, 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活动情境

1. 以诗词巧带问题

诗词是中华名族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凝练, 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而且创造的意境是其他语言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巧妙地以诗词作为开场白带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方法。比如上“棱镜”这节课, 教师先念出大家熟悉的李白所作的《观庐山瀑布》:“日照青庐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然后围绕诗中“紫烟”设计问题, 是“紫烟”还是其他?为何会“生紫烟”?从而引出色散。

2. 讲故事引出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爱听故事、爱讲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电磁感应“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以后, 有很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研究中去。有一位叫克拉顿的科学家差点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发生在1825年, 他企图用一块磁铁插入螺旋线圈, 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 他用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电流计放到另一个房间里。由于缺少助手, 克拉顿只好在一个房间里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 马上飞快地奔到放电流计的房间里, 去观察电流计指针是不是发生偏转。克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是完全正确的, 他已经跨进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大门。但他却与电磁感应的产生及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伟大发现擦肩而过。那么, 他是怎么错失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的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3. 以实验“暴露”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其中用物理实验设计问题活动的氛围就是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之一。比如我在进行超重、失重这一节内容教学时, 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我首先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见过一个容器下边有一个不小的孔, 里面的水不会从容器底部流出的现象吗?”学生们一听, 都来了精神, 两眼发光, 兴趣顿时被提了起来。然后, 我取出一个罐头盒, 底部开了一个小孔, 用手指堵住此孔, 向盒内注水, 放开手, 让盒子和水自由落下, 同学们会看到盒子下落过程中盒内的水并不流出。接着, 我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设计了问题, 又激发了兴趣, 并且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记忆的烙印。

三、合理驾驭课堂活动, 做一个厚积薄发的教师

物理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篇8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教材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给学生, 淡化了知识体系, 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 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 不直接让学生回答, 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而改变”, 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 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果有条件, 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 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有帮助。

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 要么复习旧课,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 列举实例, 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 总结深化, 提出问题, 承上启下, 使学生回味无穷,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 可以是问而不答, 也可以是自问自答, 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不强, 而对教学资源要求的起点太高、范围太广, 教材中许多问题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 如教材中的“超声波、反射式望远镜”等,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不着边际, 针对学生的实际, 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好好设计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堂课45分钟, 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 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 以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 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若问“小明在拉二胡时左手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移动, 改变声音的什么特征?”应先提问“拨动绷紧的长短不同的橡皮筋, 声音的什么特征不同”,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观察, 找到与音调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回答。

2.利用矛盾, 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 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 实心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 为什么木块浮上来, 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 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有层次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 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观想法, 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 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 当钥匙落下时, 是落在手里, 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 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 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9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课改, 融合、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 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科学理论修养, 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是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 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 又要有能力培养, 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本身, 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 我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 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 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 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 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 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 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 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 把握教材、使用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 内容抽象, 平淡无味, 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 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 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 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授课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 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 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 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 充分做到信任学生, 实验让学生做, 问题让学生提, 思路让学生找, 错误让学生析, 是非让学生辨, 异同让学生比, 好坏让学生评,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 滋润学生成长, 如“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一节, 每三人一组, 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 (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 , 导线若干, 灵敏电流表, 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 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 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 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 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 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 教师应重点指出, 电流从哪一端流入, 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 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 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 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 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 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 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 然后再与课本对照, 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 我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 I=U/R知识自己推导出I=ε/ (R+r) 。这样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 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 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并进行优化组合, 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 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各具特色, 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在知识的传授, 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 只有多法结合, 配合使用, 才能形成合力,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 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明确其效能, 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五、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完全不同, 我认为,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大课堂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10

一、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

物理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 它除了让学生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学体现在教法和学法上, 通过师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

2. 启迪创新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是启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想象并非胡思乱想, 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是假设、猜想、设计实验。

3. 培养创新技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学生进行创新训练的重要途径。实验前, 教师组织形式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选取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课本, 不同于他人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到结论。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某一问题, 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认知与合作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形成认知策略,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型探究模式。

小组合作型探究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从而解决问题, 最终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 同时也包括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适时的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型的学习形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行为习惯, 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约四五名学生, 以共同的课题为研究内容, 组内的同学分工协作, 互相帮助,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 小组内共享学习资源, 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

2. 自主性学习型探究模式。

自主性学习型探究模式是指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对信息、知识的自主开发,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即学生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自主地选择, 组织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 积极的学习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 学习教材, 深入地理解教材, 把书本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并能应用于实践;其次, 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教育对象,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 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 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 积极地向老师质疑、请教, 与同学们相互研讨, 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设计 篇11

1设计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应该直观、醒目而且新颖。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情绪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就能为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压强”时,使用1米长的单头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后置入水银槽中,然后可见水银高度维持在76厘米,提问学生倾斜管后水银柱会如何变化。当演示将管倾斜一定角度后水银柱仍然在76厘米,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境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设计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境

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拱形的桥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压强的教学中提问:“拱形的桥真比平桥能多承重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

4设计能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像力的情境

创造性想象不是胡想,它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规律,它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比如,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个问题:

假若没有摩擦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

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

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

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

通过分析,学生们会知道生活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5设计实验情境引入教学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特别是在用实验引入新课时,学生能亲自参与进来,会进一步激起兴趣,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处于其中,在教学实验操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长度测量误差”时,刚一开始上课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和一张纸的厚度。等学生测得结果后,提问几名学生的测量结果,通过提问发现学生们的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实效。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教学设计 篇1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在课堂中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器材:旋钮式调光台灯、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电源 (干电池3节以上) 、电流表、开关、2B铅笔芯 (剖去一半, 留下带笔芯的一半, 中间用透明胶布固定) 、日光灯丝、酒精灯、小灯泡 (2.5V) 若干、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时的实验设计

1.播放流行音乐《江南Style》, 让一位学生上台将音量慢慢调响, 再慢慢调低, 让学生认识到音量的变化, 表明通过喇叭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2.让一位学生上台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台灯亮度的变化, 表明通过灯丝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二) 课堂探索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1.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具体方法, 然后进行交流

实验设计:让学生先接好一个实验电路 (2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电灯的电路) , 然后用桌上的器材设法改变通过小电灯中的电流。器材有:多节干电池、2B铅笔芯 (剖去一半带笔芯) 、日光灯灯丝、固定各种电阻丝的塑料板、多个小灯泡等。

学生实验后, 答案很多, 如:多接个小电灯, 多接或少接一个干电池, 变换接入铅笔芯的长度、接入一段金属线等, 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

然后归纳得到结论: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或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能改变电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电路中接入导体后电流变小, 表明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从而得到电阻概念, 并理解: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的电阻越大, 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2.设计学生实验, 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任何导体都有电阻, 不同的导体电阻往往不同, 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后, 提出猜想: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小组同学先接好电路 (干电池、开关、电流表和被研究的电阻丝, 组成串联电路) , 再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学生实验时接入电路中的是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电阻丝, 塑料板上有四根电阻丝:直径为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2 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的康铜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2的镍铬丝一根。

接着安排各小组同学进行实验, 同时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然后分析各表实验记录, 一一得出结论。记录数据可参考下表 (下表是为探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而设计, 另外两表可参照设计) 。

交流:实验时应控制_____和_____相同。

_____和_____相同时, 长度越长, 电阻越_____。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并播放视频, 介绍欧姆的重大贡献和当年使用过的实验器材。

3.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实验小组先将开关、小电灯、日光灯灯丝、电流表串联接到3节干电池两端, 闭合开关后先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 接着用酒精灯给日光灯灯丝加热, 发现小灯泡变暗, 电流表示数变小, 表明加热后, 灯丝电阻变大, 从而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说明:经过多次尝试后, 发现这个实验用日光灯灯丝做, 效果很明显, 用其他金属丝做效果不明显)

4.设计趣味性演示实验, 拓展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将2节干电池、开关、小量程电流计、一个光敏电阻、一个热敏电阻组成串联电路, 教师假装变魔术, 像运气功一样用手掌将光敏电阻周围的光一会儿遮去, 一会儿不遮去, 学生会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 惊讶万分;教师又用手去给另一个热敏电阻传热, 学生又会惊讶地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来回大幅度晃动。这样的趣味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电阻还与光照强度、温度、压强大小等有关, 它们被称为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压敏电阻,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调频广播的信号接收下一篇:不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