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2024-10-04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

摘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 探索如何加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与STS教育相联系。提出在物理课程中, 要将STS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注重选取合适的STS教育内容, 并分别介绍STS在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以及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STS,教育,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从字面意义上看,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和生产、技术领域。新课标要求:中学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然而传统教育只是就科学讲科学、就理论讲理论, 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基于传统教育观念与物理课程标准间的矛盾, 我们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一、STS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本身是观察、试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STS在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在概念引入中的渗透: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一个概念成功地被引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在《摩擦力》一节, 带领学生和我一起做两个小实验: (1) 把两本书逐页对插叠放在一起, 从书背提起其中一本, 下面的书并没有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 为什么呢? (2) .运动的粉笔盒最终静止, 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 在此基础上引出摩擦力。

2.在概念形成中的渗透:一个概念, 如果在建立过程中, 教师借助生活表象形象、生动的讲述, 把学生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 以物理现象为桥梁, 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把握概念的基本属性。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几个有关“摩擦力”的生活实例, 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例子中存在的共同点, 从而总结归纳出摩擦力的定义。

二、STS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物理学规律解释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 即都与观察、实验、想象、数学推理等有着密切联系。为此, 进行STS教育是规律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在创设情景中的渗透:在规律教学的开始阶段, 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结合STS教育,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例如:《浮力》一节, 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可用手托住, 测力计示数减小;也可放入水中, 测力计示数减小。可以看出两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从而理解浮力是向上的托力,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在探索规律中的渗透: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 一般可采用实验归纳法。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安培定则等。

三、STS在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习题课以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练习为主, 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 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 所以物理习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 帮助学生揭开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 使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亲近感。

例如:学习了摩擦、电阻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后, 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 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科技前沿的新动态, 可设计如下训练题, 以考察学生STS知识的运用能力。

问题:现代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同名磁极间的相互_____, 将车身托起, 这就大大减少了_______, 使列车高速运行。

实施STS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 物理教师要树立STS教育观念, 不能囿于物理教材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要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物理教学逐步构成一个由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所组成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 还要懂得这些知识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闫金铎主编.《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2]田世昆等.《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

[3]陈报南.《中学物理与STS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2

方圆

课改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的教学领域。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上了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方便,也为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捷径。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去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备课策略

每一位物理老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备课。过去备课时我们只有一本教本,一本教学参考书。就凭借这两本书我们就把课背好了,然后上课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现在想想还真是肤浅。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课程标准的变化,单凭这两本书已经行不通了。备课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备那一节课的内容、备老师怎么讲,而是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一个人的智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考虑得很全面。因此,我常常在备课前打开电脑,在网上搜一搜其他同行是怎么备这一课的,把他们设计的一些环节,和一些我没想到的元素融进我的教学设计中。例如:在备《液体的压强》这课时,我在网上查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的材料准备起来既方便,而学生通过亲手触摸鼓起的塑料袋表面,会感到有压力,从而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存在。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好,于是把这个环节加进了我的教学设计中。像这样互相取长补短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受益匪浅。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学起来很乏味,为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因此,课前我常常在网上收集资料、图片制成flash动画、视频、音频。例如,在准备飞机的升力的备课资料时,我收集了和飞机的升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抽象的现象形象化。

二、远程教育资源在物理课堂中的策略

1、远程教育资源方便物理教师的“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物理教师传授知识。比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我利用网络收集图片制作了一张《桂林山水》的多媒体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中,桂林的山倒影在水中,学生有一种清新感觉,又直观的看到了山在水中的倒影和山

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而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不费吹灰之力,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既帮助了教师教,又让学生自己悟出了真知,这是新课改的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

过去在教学《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好电路图,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测量,老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连实物电路,导致不能完成实验。有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我将实物电路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一部分不会连实物电路的同学照着屏幕上很快就能连好实物电路进行测量。

又如在教学电流时,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将看不见、不能摸的电流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远程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

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动画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播放一些flash课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也会停留很长的时间。例如在学习《音色》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而这些美妙的乐音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物理新知的欲望。

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物理教学,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物理知识趣味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在教学《碘的升华和凝华》时,我播放了一段碘的升华和凝华的视频,学生从视频中清楚地看到了给碘加热后,固体碘直接变成了紫色的蒸气;移开酒精灯,这些蒸气又在容器壁直接变成了固体。这避免了课堂上老师演示时远处的学生、不同角度的学生观察到的现象的差异。

三、远程教育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课后延伸策略

新编的物理教材内容少、课后习题少,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收集一些习题和资料,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教学《飞机为什么能升天》时,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道题:“火车站都有一条安全线,为什么火车进站时人们都要站在安全线以内?”这道题看起来与飞机升天这课没啥关系,其实这体现了流体力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飞机升天的原理是一样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也都有了电脑,这就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物理老师要鼓励学生上网,让他们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自己探究物理知识、物理现象。

物理课堂中的感戴教育 篇3

在物理教育中,利用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来源,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物理学内部存在的探索美等方面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感戴的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珍惜所学物理知识,并且在心中产生意欲回报他人、自然、社会的情绪,促进学生敬畏物理知识、公式、定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一、物理课堂实施感戴教育的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入感戴教育的内容。

1.物理学的血泪发展史

物理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历代科学工作者艰苦奋斗才得到的。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阿基米德,从近代物理开山祖师伽利略到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究,才有如今的物理学大厦。教材所呈现的每一个知识点实质都包含了物理工作者们的汗水和泪水,甚至是血水。

课堂中插入简短关于知识来源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感戴物理学家的工作。例如伽利略对物理学的创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将实验引入物理学的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的研究方式奠定了基准,却在63岁高龄时,因为所提倡的观点和教会相抵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最后抑郁而终,直到300多年后的1979年才被教会宣布平反。被称作电学之父的富兰克林,对电学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收集天空中闪电的过程中,几乎被雷电击死,在几次被击昏后,才提出了天电和地电是同一种物质的观点,破除了迷信……这些事例说明了物理学发展的曲折性,可让学生明白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物理教科书中的定律、公式、法则是无数物理学工作者辛酸集成,因而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

2.物理学的社会贡献

物理学每次重大的发展都改变着社会,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源自于物理学的突破和发展。物理学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大家生

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正是因为电学的发展,电磁感应的发现,才能远距离传输电,才有了电灯、电视、洗衣机等,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如此便利。由于内燃机的发现和改进,才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游轮等交通工具,才使我们的出行如此快捷和便利……

物理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正因为有了物理学的支撑,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便利和多姿多彩。

3物理学的探究哲学

物理学的研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享受,同时亦为人们提供了心灵上的享受。人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便着力于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特性。物理学的研究在思索探求中解决了疑惑,在归纳和积累中使得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科学工作者们在不断努力中探寻宇宙的奥秘,为人类了解自然提供基础,物理学家在研究宇宙中不断探寻、归纳、总结、形成统一的理论,以减少后人探索的艰辛。例如万有引力将截然不同的天地万物统一起来;麦克斯韦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给人类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同时为人类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

物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地追寻简洁明了。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简洁明了地呈现了事物的特点,为学生在了解世界构成的探索道路上提供了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从平常现象中引导出不平常的理论,从已知的现象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以及在自然魅力的吸引下,人类不断地探寻宇宙的奥秘,在探寻的过程中,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现在,物理学知识为我们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物理探寻的魅力,对已有的知识保持感戴的心理。

二、感戴教育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感戴情绪,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对知识的观念,由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接受;其次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提升审美力的同时亦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登平.科学史的感恩教育功能初探[J].物理通报,2010(5):79-81.

[2]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4

一、问题法

认真剖析课堂知识, 寻找其中的法制内容, 然后寻求切入点提出问题, 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 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过程中, 在研究决定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时, 提出两个问题:1.在乘坐汽车时你愿意乘坐超载的, 还是符合规定, 不超载的车辆?2.交通法规对汽车载重进行核定的意义是什么?科学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自然脱口而出, 肯定是选择不超载的车辆, 既舒适又安全, 借机激发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兴趣, 因势利导, 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辆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 严禁超载, 车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 不得遗洒、飘散。机动车在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的过程中, 影响交通安全的, 应该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 悬挂明显标志。在公路上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的物品时, 应当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执行……通过法律条款与课堂知识的对接, 学生就会对法律有更近更亲切的认识, 他们会恍然大悟, 原来法律离我们这样近, 原来法律的意义竟是如此巨大。

二、探讨法

根据萧百纳思想交换论, 探讨一定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根据课堂知识, 组织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结合一些法制内容展开充分讨论, 亦可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电压与电流》一节时, 在引导学生理解电源的作用后, 安排学生讨论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讨论后进行总结, 得出初步结论, 借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二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 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 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处理;第五十六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 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样法制知识和法律意识就悄无声息地植根于学生大脑中, 成为其行动的规范和指南。

三、视频法

据有关科学统计, 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接收, 60%来源于视觉。借助媒体, 根据课堂知识, 播放一些相关法制视频, 对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习《能量和能源》时, 结合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问题, 让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 依法行事, 成为环保小卫士。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充分驾驭教材, 就能悟得育人真谛, 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对象, 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只有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又如, 在《电能的输送》一节, 在学生对电能输送的相关知识理解完后, 在有关保障供电, 减少电能损耗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加入偷盗输电线, 破坏电力设施等有关问题的说明, 并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破坏电力设施的后果如何?随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因破坏电力设施而获刑的实例, 接着展示相关法律条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破坏电力、燃气或其他易燃易爆设备, 危害公共安全,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九条, 破坏交通工具, 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范前款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通过以上展示, 学生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破坏电力设施的严重后果, 也知道相关刑法的量刑规定。

四、实验法

通过亲身体验某些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例如, 在教学《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静电实验, 他们可能观察到某些静电实验会有火花产生,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假设这些静电火花是在加油站等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场所产生, 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顺势渗透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 必须执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 必须执行消防安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十九条指出:“电力企业应当对电力设施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保证其正常运行。”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5

静海县台头镇三堡学校

时艳梅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探究

在新世纪,我们的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还应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贯彻”。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学科,其任务是从物质结构和运动中整理出的秩序和规律,而美学是艺术哲学中的规律,其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在物理学科中贯彻美育教育是时代必然,也是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谈一谈看法。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作用

物理美育教育对于物理教学有很大重要的作用,因为物理美是激发师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代教学论和教学实践都已证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物理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初中物理的美育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是学习主体,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而兴趣是激发主动性最持久的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学物理,特别是初中物理,八年级学生因为刚接触到物理,普遍感到有点困难,对一些概念或规律理解感到很吃力,如果教师上课又枯燥无味的话,那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很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很低,但如果在教学中贯彻美育教学,把物理挂图之美、模型之美、规律之美,公式的对称、和谐、统一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物理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物理之美,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使学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物理美,能把学生在欣赏物理美及其意境和特征时,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协调起来,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却也乐此不疲,真正实现意义上的减负,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的循环机制,这种机制必然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

2、物理教育的美育能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脑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按照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使左右脑协同活动。物理是门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美的因素,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学科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且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美育教学是物理教学之神韵”,例如在讲述前言时,就利用三棱镜,通过折射后在黑板上或墙上色散成七色光,有如一轮彩虹;在讲光学时,让他重温此节课,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

3、物理美育教学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促进教学的创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作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没有职业美感和物理美育教育的物理教师,必定把年复一年的教学活动视为对知识的机械重复,感到教学每年老一套,没有新意,单调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反之,如果教师有了物理美育观点,就会认为教学犹如艺术家对艺术美的追求一样永无止境,也就会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乐趣和热情,努力挖掘教材蕴含的理性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也充分感受到美的所在,在课堂上当教师被教学美所陶醉时,学生的情绪亦被感染,这种美感与理智相互渗透融洽在一起产生“共振”时,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绪,使他们在感知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引起了情感反应,产生了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必然产生最佳的效果。

二、初中物理美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般地说,美至少有两个各具特征的层次,一个是事物外在的感性形态美,另一个则在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理性美。不同学科领域的美,都各有侧重地反映了这两个层次美,物理美主要是理性美,当然也有形象的美,因此,物理教学中美育要求教师根据本科特点和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在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寓美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其强弱程度,本质上依赖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劳动,我认为在物理美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途径实现。

1、挖掘教材中的规律、模型及实验创造的多姿多彩之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因此,物理理论这种产物,必然要遵循美的规律,要挖掘教材中的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物理规律之美。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以及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物质繁多,运动错综复杂,物理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物理规律可以用精确、简练的物理语言和数学公式来表达,它和概念一样具有简洁、概括美。除此之外,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发现法”教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不是平铺直叙的将阿基米德公式讲授出来,而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感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说,再设计实验去验证假说正确与否。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及知识的来龙去脉,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发现中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物理模型之美。物理学家巧妙地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建立了许多物理模型,它既简洁又和谐,既抽象又形象。这些模型是经过简化和理想化之后形成的典型模型,具有强烈的形态美,例如:内燃机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机械模型,当我们展示它美丽、和谐 的冲程过程时,学生都会为各个零件的完美配合所吸引。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景象会激发学生对人类伟大聪明智慧的梦幻般的遐想。这就是模型美的魅力。

(3)物理实验的创造美。物理实验是物理美的源头,实验指导思想的创造性,实验装置的新颖性和实验技术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巨大的美感,物理实验美包括:实验设计美、实验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结果美……。不论在探索或验证过程中都会增强表现效果的艺术协调美。在实验教学中也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而后验证、分析、处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数据处理以及设计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从创造性活动中,领会物理学的实验思想实验目的,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到实验之美,另外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发明、模型组装及制作等活动,都是培养美的蹊径,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发现、发明或制作成功,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

2、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美。在物理美感教学中,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者和施行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教育成效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衣着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的认识,才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仪表美,动作美,板书美,语言更要美;教学语言要通欲易懂,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 活泼口语,又有优美形象的描述,把抽象化为具体,把艰深变为容易。例如:在讲欧姆定律时,学生对“电流的大小与电阻成反比,与电压成正比”这句话对理解,教师可以这样打个比喻:“电流象河中的水流一样,草(电阻)多了,水流就慢,如果后面水位高了流的就快”,这样学生一听就懂了,在讲述减少噪声污染在人耳处减小时配以堵耳朵的行动,使学生一目了然。但愿每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用语言弹奏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展示物理美在学生头脑里回响共鸣,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3、设计课后问题,促进成功,让学生领略物理美的创造风采。

课堂当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忽略课后物理活动的重要性,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留下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解决,可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课后去探索,在体验中感受物理美,例如:讲述“安全用电”一节,可布置学生课后利用微风电扇去体验触电的感觉,在实践中理解规律。再如布置学生去思考如何测“圆柱周长及砖对角线长”的方法,学生会想出许多方法等等。这样通过设计问题,促进教学成功,且也使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领略到物理创造的美。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美和妙的地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单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物理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以唤起大批青少年探索物理科学的激情,鼓舞他们努力攀登科学的主峰,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初中物理中的美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结论

要想设计好和应用好高速加工机床,设计者和应用者除了需要了解和掌握前面所介绍的一些相关基本知识和前人的实践经验之外,还要认真研究目前已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速加工机床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结构设计的特点,弄清其设计意图和方案选用的依据,实际应用的效果和不同用户所确认的该机床的优缺点,从而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

最后要善于对各种可供选用,特别是其中拟自行研发或选用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评估其研发和选用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6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素质三方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物理课堂;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06-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然而有一部分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解题的训练,而忽视了物理知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忽视了利用物理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物理教师自身对其积极的影响。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社会属性,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1]。 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的人文素质相互影响的过程,二者是相互

促进的。实践证明,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注重物理史及物理知识中人文因素的挖掘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地讲述物理学家建构物理理论的过程,再现物理学家攻克物理难题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如在讲动力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近代科学之父”、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为勇敢地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受到了教会迫害的史实。虽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禁令”并判处终身监禁,但在监禁中他仍然坚持科学著述,终写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其中“两门新科学”是指动力学和材料力学,并托友人将书稿秘密携出国境,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伽利略对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2]。

其次,物理知识本身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形成。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3],而自然世界中蕴含着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规律。如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电子与空穴的产生与复合、裂变和聚变及波粒二象性等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又如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的质变等,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渗透有关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光的本性认识,可以使学生了解其特殊的认识过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教育很难取代的。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相互融合。这样,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及其规律。

2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文因素的挖掘

第一,在课堂练习中,有些学生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立即回答,应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教师再进行引导。

这样,教师们一定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一说出他们的想法时,就茅塞顿开,寻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做法,教师们一定不要轻易否定,除非学生完全弄错了解题方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并坚持自己合理主张的意识,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学生在做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做对,有的学生做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真实反映。如有一次做练习题,我发现了两种典型情况,我让两位学生分别将其写在黑板上。我在肯定了A同学做对了后,小结了这种题的一般解法,然后问学生:除了知识的因素以外,为什么A同学做对了而B同学做错了?学生们议论纷纷后,我进行了小结:A同学的格式正确,字迹工整,推导过程条理清楚,表现出A同学的责任心;而B同学没有格式,字迹潦草,遗漏符号,有相似错误的同学,也应该多加注意、避免因小失大。这种及时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3 注重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挖掘

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一个示范,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物理教师除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扎实的物理知识以外,还应该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批判求实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教师的学识和人格力量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把握以上三点是不够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泽民.充分发挥基础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学物理,1995,(9)

[2]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1)

[3]阎金铎.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 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课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大气层等知识的课件.学生很兴奋, 并且了解到空气也受到重力, 并且能流动.接着, 我让学生把空气特点与液体特点相比较, 学生自然地想出空气中也应有压强这一问题.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 在讲《光的折射》时, 先让学生观看“海市蜃楼”“雨后的彩虹”等景象课件.然后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现象?”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放大演示试验, 加深学生印象

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从眼睛获取的信息, 占总信息的70%.因而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眼所见, 才能让学生信服.而运用多媒体恰能大大提高演示试验的透明度, 使每个学生亲眼所见.譬如, 在做“覆杯实验”时, 以前老师在讲台上做, 后几排的的学生观察不到或者看不清楚.往往产生消极情绪, 不爱学.而如果利用多媒体, 把摄像镜头对准试验器材, 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则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试验的全过程.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兴趣而且加深了印象, 效果明显.再如, 做“瓶吞鸡蛋”实验时, 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上, 每个学生都亲眼目睹了鸡蛋被吞进广口瓶的全过程.这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还有讲《串并联电路》时, 以前老师在小线路板上演示, 学生感觉比较杂乱.远处的学生看起来也模糊.如果也投影到大屏幕上, 学生一目了然, 效果就好多了.如此等等, 有很多演示试验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效果颇佳.

三、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有利于物理课堂上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是由学生学习内在需要决定的, 老师若通过运用媒体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 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其效果令人振奋.譬如, 在讲述《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时, 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投影出串联电路.保持电阻一定时,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增大电压, 电流将怎样变化?”再让学生进行讨论、猜想. 老师运用多媒体不断改变电压, 学生在下面进行实验操作, 获取数据.通过进一步的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老师接着进行课题小结, 测试反馈 .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宽松的时空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探索机会, 实验技能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并且使教学过程变得流畅, 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也异常活跃, 成效显著 .

四、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可以形象直观地解决电学实验中的实物连接问题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8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所以多媒体计算机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 还是对促进学习者自主的“学”来说, 都能提供强大的支持。

1.1 多媒体所具有的良好交互性能深层次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智能化的人机交互、及时的信息反馈是多媒体计算机区别于其他一切媒体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将电视机的视听功能整合到计算机中, 从而产生出一种声、图、文并茂、变化多端的智能化人机交互, 并且具有强大的及时反馈功能。而这种多媒体独有的强大交互性,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 并成为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什么, 即是人类到底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为此他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下列结果, 人类获取信息数据量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多媒体技术强大的视听功能及其独有的交互功能, 能够刺激学习者的多都感观。这样比单一的听教师上课所获到的信息量要多得多, 而信息获取与知识的接收是成线性正比关系的, 获取大量的信息量, 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1.3 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和组织。

按照人`类的思维特点, 非线性的组织和管理信息是超文本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其优势明显。它即可以按照教学的既定目标, 将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种类的教学信息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按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将相关知识有机地整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这样更加有助于学习者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2.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

2.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厌学, 兴趣达不到“着迷”程度, 就不能激发灵感。教学中采用多媒体, 内容形象, 显示方式生动, 直观性强。从刺激与反应的心理效果来看, 动画最强, 图形次之, 文字最弱。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初三物理汽油机原理这一章节内容中讲到汽油机有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四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在教学中无实物参照, 只能对照图片来进行简单讲解, 学生听得一知半解, 或当时理解了, 过后又忘记了。因此, 如果能将这一过程, 能过3DMAX构建完整切面模型, 并做成生动的动画来演示其工作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2 利用多媒体可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育技术, 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 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 创设教学情境, 再现物质与运动的规律,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普遍感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欢悦的气氛中学习, 接受知识快, 课堂效率高。

(1) 创设情境, 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资料, 让学生借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所获得的, 而是通过学习者在某种情境中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或者学习同伴) 的相助, 并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获得的。”

如初三物理《水的浮力》教学内容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大小的计算四个方面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直接切入, 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为了让教学形象深动, 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艘小船在水中航行的小动画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入,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船能够浮在水面而不沉下去?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模拟展示物理过程, 加深知识建构。

物理概念的建立, 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物理模型的建立。如:电场中的“等势面”, 磁场中的磁力线模型等, 这些物理模型的建立, 单凭传统教学手段, 学生往往一知半解。而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在高中物理分子引力与斥力一课中, 可以利用直观的弹簧动画模型来类比引力与斥力, 以此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 建立虚拟实验室, 模拟物理演示实验, 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通过课堂演示或者在实验室中完成的, 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模拟演示实验, 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即安全表现效果又好。

3 多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注意点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利用于中学物理的教学中, 有很大的优势,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并注意一些问题。

3.1 科学实效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 选择合适的媒体来进行教学。

媒体的选择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 不能粗造滥制。为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要严格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重点与难点, 同时还要了解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然后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媒体技术, 还要考虑它的实际效果。切忌“画蛇添足”。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千万不要为了一节课, 将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 全都用上, 教师讲课热闹非凡, 戏法频繁, 致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 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辅助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 越复杂越好, 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 而是要恰时恰当。

3.2 多媒体不能当做黑板的替代品。

因为教师通过板书可以逐步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同时通过老师的板书也能够逐步的了解老师的情感, 从而更好把握教材内容。尤其是在上数学或物理方面的知识时, 大面积多媒体呈现推导过程会让学生无法接受, 因此只有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地板书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积极地进行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慎用之。

摘要:二十一世纪, 数字技术的迅猛普及, 计算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中学物理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远程教育课程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开发, 使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 为物理教师提供了优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改革展示了新的前景。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已逐步得到普及, 其优越性很明显,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育技术,物理教学,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教学设计》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物理课堂教育习真知 篇9

当回头看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运用是数不胜数, 比如秤“称”, 在菜市场同学们随处可见, 看到商贩们用“秤”给顾客称蔬菜, 无疑这就是我们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这样联系生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并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物理课堂就是一个神奇的乐园, 可以给同学解释大家在生活中所好奇而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对我们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可以会不假思索地说出, 因为苹果熟了。不错, 是苹果熟了, 可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让我们跟着教师的步伐一点点地去了解吧。正确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 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 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 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来调整知识的输入。

在学生还小的时候, 我们的家长就会给学生买这本书———《十万个为什么》, 想必我们的学生都不陌生, 也许当时还不能理解是为什么, 只知道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不知道的, 也没见过的, 所以很吸引自己。也是处于那个阶段对自己所没有见过和听过的知识的渴望。同学们不妨回家翻看这本书上, 有不少的知识都涉及物理知识。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学到的不仅只是文化知识, 还有对于文化背后深远的历史意义。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他坚持实践, 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的是伟人的精神, 要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 但这些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就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 我们只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这样去要求自己, 能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一直问到明白为止。在学习中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 不能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对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 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德、智、体永远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口号, 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任一方面的学习。只有从一点一滴中, 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 关注人文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我们教师要通过教学, 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自己的学习添加动力。

初中物理课堂的创新教育漫谈 篇10

物理教学的创新, 是物理学科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 在于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深入挖掘新的教学资源, 利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物理创新教学中, 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结合,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重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重视物理知识应用性能的开发, 让物理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更有利于创新物理课堂的构建。

二、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现状

虽然教学事业的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缕春风, 但是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物理教学创新还有一定困难。

(一) 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不足

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水平, 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的可行性有较大影响。目前, 许多教师没有接受创新的教学思想, 仍然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教学思想是最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认为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可以通过考试是他们最大的学习目标。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引导下, 教师很少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 他们担心创新的活动会让课堂氛围过于活跃, 浪费教学时间。教师不敢尝试, 让初中物理课堂创新具有阻碍。

(二)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才能让教学活动得到创新。教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能够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然而, 在学校升学率的压迫下,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做题能力以及应试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行为的创新性。

(三) 教学内容与方法传统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会推动初中物理课堂创新发展。目前, 大多数教师会将课本内容视为全部教学内容, 很少根据课本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将教学视野限制在了课本上。这些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让教学内容变得死板。教学方法的传统, 表现在灌输式方法的广泛使用。教师利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 将学生视为自己的观众, 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方法

(一)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是促进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基础环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落实启发式课堂教育模式,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不是表面的学习行为。对物理知识得出的过程进行动态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来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 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 让学生积极地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显示物理学科内容的探索性。多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 《摩擦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摩擦力的来源, 并积极动手去展示摩擦力的存在。

(二) 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 得到实验结论, 设计正确的实验报告, 有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探究的过程, 更能加强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体验感。教师要留意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 及时进行指导, 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让学生成为规范的实验操作者以及严谨的物理知识学习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平面呈像的知识时, 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可以具有多选性。将学生分成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发现平面呈像的规律。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才能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 开展更多实践学习活动

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验活动, 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作业设计方面, 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将自己的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外, 扩展学生的物理知识探究与复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已学知识进行整合,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质量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发现一些用不同质量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质量单位的不同, 感受质量的意义, 促进物理学习成果的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设计, 是当代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创新, 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构建创新的初中物理课堂, 就要积极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 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视为物理教学的目标。只有教学内容与方法得到更新, 才能让物理教学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洪成.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唐红娟.关于初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求知导刊, 2015, 13:142.

[3]康天印.初中物理创新下的课堂探究实验[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7:119-120.

“绿色教育”进入物理课堂 篇11

一、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绿色代表自然,绿色氛围亦指师生之间的生态和谐。“绿色教育”的最大秘密就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相信和解放教育者自己、相信和解放心灵。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因之而得到升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绿色氛围中,孩子们的身心才会感到安全、愉悦,他们此时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倍受鼓舞;一个真诚的微笑,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奇思喷涌。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话语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话语,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话语,将内蕴关注、激励、鼓舞的话语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

二、展现绿色的物理情景

绿色,象征着自然、和谐、纯净,生命之美在绿色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色中张扬。教育,何尝不应该如此呢?毕竟,教育的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诞生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获取生命之源,最终使我们的物理习成为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们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这样做不是摆花架子、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使学生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亲自实践,最终体验生命之美。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实验,我们会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制实验来创建物理情景。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操作,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分组做学生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根据实验原理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欲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

三、开展绿色的师生、小组合作

绿色人际交往着重强调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在平等中尊重信任别人,在合作中与别人友好竞争,在宽容与理解中凸显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必须超越和抛弃狭隘的功利性目的,确立人格影响的主导地位,将人性作为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寓认知于情感的交流之中。用绿色教育理念变革师生关系,需要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回化到以心灵交流为中心。心灵的开放,能够帮助教师在心灵的交流中理清学生思维的线索,情感的脉搏,创设一个自然的、和谐的、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老师、学生,没有所说的“同师道尊严”,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大家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和谐地享受着生物链一样的知识琼浆。

绿色课堂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段生命的经历。每个生命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生命与生命之间需要相互邀约和关照。除了师生之间,还有生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让每个学生成为友好的合作者,邀约同伴走进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中,互助合作,交往互动。这样更利于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更利于探究激情的有力喷发。我们的绿色课堂更注重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合作交流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要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程的需要和必要,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与生活的源泉。

四、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拓展课堂走向课外,延伸教学内容,迁移运用知识,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才得以充分发挥,拓展开放的课堂环境,能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物理情景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走进生活中体验物理。我们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感悟物理。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延伸教学内容,延伸教材,能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课外延伸,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外大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经过了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规律,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学习品质,更培养了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坚定信念,承受挫折,乐观向上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

五、加强思想品德的渗透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如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会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联系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物理学史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剖析科学伟人的生平、环境、教育和成长道路,可以发现科学家不是超道德的,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和科学成就,与道德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科学家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又极不普通,这极不普通体现在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专注,体现在他们耐得寂寞、甘守清貧的勤恳诚实的劳动上,体现在他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上。

六、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

成功需要,是一个人的最高需要,当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每个人都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为了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满足成功的需要,我们为学生搭设各种各样的舞台,给学生以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任务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通过解题,使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并对解物理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将课堂演绎成为妙趣横生、激情飞扬、智慧灵动的场所;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发展潜能、弘扬个性、陶冶情操、享受学习的情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活力。

让安全教育走进高中物理课堂 篇12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的学生遭受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来看,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导致安全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小学生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现行中学物理内容主要包括力、热、光、电、原子物理的基本知识。每一部分知识的应用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安全教育问题,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对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案例1 “汽车刹车”中的安全教育

在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中,对学生讲了这样一道题: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4s才停下来。问:

(1)该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2)若驾驶员是酒后驾驶,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8s,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3)若由于下雨、下雪,路面湿滑,轮胎和路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会减小,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会减小,若a=5m/s2,该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解析:(1)汽车的初速度v0=108km/h=30m/s

汽车刹车过程中前进的距离x1=v0t/2=60m<80m,汽车无安全问题。

(2)若驾驶员是酒后驾驶,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

x2=v0t1=30×0.8m=24m

x=x1+x2=84m>80m,汽车有安全问题。

(3)若汽车的加速度变为a=5m/s2,刹车距离为:

x=v20/2a=90m>80m,汽车有安全问题。

讲完这道题后,告诉学生:

通过该题的计算,我们知道,司机酒后驾车时,遇到突发情况,由于酒精的作用,大脑的反应时间会延长,刹车距离增大,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为此,汽车驾驶员必须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问题中隐含的物理知识,同时加强安全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案例2 “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安全教育

在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中,给学生讲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质量约为50g的空易拉罐瓶,如果从六楼(高度约为20m)落下,易拉罐经过多长时间落地?落地时速度多大?(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s2)

解析:忽略空气阻力,可认为易拉罐做自由落体运动。

由h=gt2/2解得t=2s

由v=gt得v=gt=20m/s=72km/h

讲完该题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此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吗?砸到人身上,会给人造成伤害吗?

问题2:能用此方法测量某栋楼的高度吗?如能测量,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的学生会说,易拉罐掉下来砸到人身上,肯定会伤人的。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以下内容:上题中的易拉罐经过2s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约为72km/h,相当于一辆普通火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如果易拉罐瓶正好砸到人身上,在0.01s内速度变为0,那么人受到的冲击力将达到100N,这么大的冲击力足以使人受到的伤害。而且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落地时速度越大,对人造成的伤害越大。

请大家看下面案例:

2009年4月21日,一名年仅12岁的男孩,在天台上玩耍时,失手将砖头扔下,砸中楼下的女婴,致使该女婴死亡。2014年6月8日下午5点钟左右,江阴市璜土镇桃花源小区的一幢24层的高楼前,一名22岁的女子被从顶楼扔下的砖块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闯下如此弥天大祸的竟然是两名8岁的贪玩男孩,二年级的学生。悲痛的死者家属将两个小孩及其监护人,还有小区物业公司一起告上法庭,索赔相关费用70余万元。

目前,高空抛物现象曾被称为 “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在上海“陋习排行榜”中,它与“乱扔垃圾”齐名,排名第二。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

为此,告诫学生应当:

(1)珍爱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不要想不开就去跳楼;

(2)不要从窗户乱扔垃圾,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

(3)平时走路,路过高楼时要注意安全。

(4)进入工地,一定要戴安全帽。

让学生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用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物理的魅力,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

上一篇:高中立体几何下一篇:企业管理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