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堂提问(共12篇)
设计课堂提问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技术活, 而课堂教学最重要一环———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活, 更是一项艺术活。运用得当, 不仅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殿堂, 形成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 使死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应用自如的工具。可以说, 要想让语文课堂成为实效课堂, 抓住课堂提问就成了必须重点把握的环节。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 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 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 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 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 领会写景的方法, 领会作者的抒情, 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 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 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 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答案, 能够很快地明白, 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 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 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 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 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 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 学生就可以对课文, 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1明显最简单, 学生只需阅读课文, 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 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 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 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 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 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 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 有“揣摩”之功才行, 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 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完成, 因而也就愿意完成,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 理解教材, 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 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 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 更准确地说, 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 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 也只有着重于语言, 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 这三个问题中, 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 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 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 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 教材的内容不同, 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 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来自文本, 突出文本, 关注语言文字, 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 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 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 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 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 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 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 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 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 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 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 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 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 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 怎样写景, 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 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 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 写作中不盲目, 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 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凑, 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 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 那么, 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 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 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就显得有些突兀, 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 西一句, 不让学生思维断层, 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 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 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 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 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 (色彩、动静等) 和修辞方法 (拟人等) 两个角度上, 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 乱找一气,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只有努力钻研, 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张翼翔)
设计课堂提问 篇2
摘要: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师生共同表演的大舞台,它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因此,正确的课堂提问必不可少,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高效的。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提问;设计原则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开展有效的提问活动必不可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重视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启发性、兼顾性、探究性的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一、启发性:抓住提问契机,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启发性。课堂导入时,初读感知时,合作学习时,教材赏析时,课堂训练时,都是提问的好时机,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化解难题,促进互动性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充分打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调动。如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学生不好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契机,从这几个典故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典故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去了解这些典故。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描写的是孙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是刘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描写的是刘义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拓跋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描写的是廉颇。知道这几个典故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印象,然后由浅入深,通过这几个典故的内容去思索典故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以及心情,归纳出答案:孙权建立吴国,打垮了百战百胜的曹操大军,保卫了国家。南朝宋武帝刘裕起兵讨伐了桓玄,平定了叛乱,流露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包含了作者积极抗金的情感。由上例可以看出,这样设计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启发,非常有利于学生梳理思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习之旅,促进了互动性学习,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文章效果好得多。在启发性提问的帮助下,学生也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探究学习。
二、兼顾性:介入分层意识,分层对待学生群体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悟性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学习效率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分析《鸿门宴》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项王摆宴是一场阴谋吗?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樊哙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的?樊哙闯入帐中有何目的?刘邦逃脱前做了什么部署?这些问题设计出来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愿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回答,课堂氛围渐浓,这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师实际上是根据问题的难易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够独立解决了老师给他们的问题,学生表面上看不出老师的分层教学,老师也并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师生关系依旧很好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体现了这种分层意识,实际上体现了教学兼顾性的原则,教师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分解,根据难度系数展开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症下药,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
三、探究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篇3
所有孩子内心深处最强烈的要求和成年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他们争取获得他人好评的意识会愈加淡薄。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学生的性格、素质各不相同,因此课堂提问要尤其注意设问的技巧。
一、提问时切忌语言尖刻。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比如山区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当老师叫到他们的名字时,他们站起来显得很拘谨,即使勉强回答,声音也很小,生怕说错了被人取笑。这时候,老师假如当众批评,他们的自尊心可能因此受到伤害,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因此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影响到学生在日后该学科课堂的表现。
二、提问时须给予适当的评价反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之后,心中既高兴又担心,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喜欢老师当众表扬。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实事求是地作出肯定,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不能居高临下用一种结论去否定学生的回答,甚至流露不耐烦的情绪,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要耐心听完,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提问的行为,也让全班学生从错误中学习,避免再同样的错误。
三、提问时切忌态度粗暴,以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提问某个学生时,他会站起来一言不发,任怎样启发都无济于事。这时候,老师应该懂得克制自己,切忌大发雷霆或训斥、体罚等。否则脾气暴躁的学生可能会突发固执起来,甚至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为避免发生此类情况,老师首先要态度和蔼,语言应委婉得体、亲切、中肯、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可通过各种办法,稳定学生情绪,恢复他们心理平衡,晓之以理,善言相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提问的内容要深浅适度。课堂上提问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提的问题太深,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的问题太浅,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轻视与厌倦的心理。因此,老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注意具体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做到深文浅问,浅文深究,从简到繁。在教学中,当学生因问题过深而答不出来,甚至一问三不知时,老师不能只满足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详细讲解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然后再慢慢回到所提的问题上来,通过不断地帮助学生进行回忆和联系,从而获得最初那个提问的答案。
总之,课堂提问必须紧紧扣住学生的心理,注意区别不同对象,只有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入,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课堂提问 篇4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1)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2)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3)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 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 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 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0) .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4]李芳.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2003, (2) .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5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成果,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处,也有脱离学生实际的失败之处,当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教学,不断进步。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重点,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前言》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政治常识讲述的内容,我围绕着课本上提到“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提出问题,问:1、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2、我国有哪些国家制度? 3、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简略地介绍课本内容,吸引学生的共同参与。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
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将很难让接下来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高一“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火火的北京》。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精妙的发问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哲学常识第六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 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例如,我在讲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依据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什么是民族团结?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3、怎样坚持民族团结? 4、假如你是国家民政部门负责民族工作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在讲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我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个汉堡包与一支钢笔为例:1、 为什么需要交换? 2、为什么能够交换? 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 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 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力与义务” 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不但一下子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的整堂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好象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提问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篇6
1 了解和明确提问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简单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毫无生气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问倒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使其难堪对其批评、惩罚的管理措施。提问的目的是: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诊断和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复习、强化、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回忆特定的知识信息或事实;管理性目的,即提问是管理的手段,使教室安静,终止学生的吵闹,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或教师,对分心的学生进行预防性警告;给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参与教学,避免教学成为教师一方的活动;吸引胆怯、害羞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胆量;允许学生有机会表达感情、观点等。此外,提问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目的。不难看出,提问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2 符合提问的三个原则
课堂提问要符合提问的三个基本原则:主体性、探索性和鼓励性。
2.1 课堂提问必须体现“主体性”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依靠课堂提问体现出来的。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一直是采取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这种教育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这种发展趋势集中地体现在提问的设计上。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提问,使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
2.2 课堂提问必须体现“探究性” 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战国七雄》一课中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你认为当时应该怎样解决秦朝的贫困问题?”、“商鞅的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鞅死后,改革的内容没有变动?”……这些问题都带有很大的探索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3 课堂提问必须体现“鼓励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要鼓励一切有创建性的回答,哪怕表述当中有一些错误。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激发其参与思考的热情,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3 问题设计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时,若总是“老生常谈”地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环节平铺直舒地讲下来,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乏味,难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若把这一问题设计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爆发在英国呢?”这样一问,学生在先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并且会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样不仅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这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4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那么,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对教学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时,若问题设计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这类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毫不费力,因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很少有或没有启发性了。教师若把问题设计成:“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做了那些准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放开思路,积极思考,到教材的内容中去归纳,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等诸方面去总结从而得到答案。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太容易了固然不好,但是若过于难了也不适当。因为若设计的问题过难非但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感到问题的高不可攀,从而无处下手,毫无思路,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常此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乏味、枯噪、以至于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成绩的提高。
5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课堂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中,“美国内战”这一目,教材的线索是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知识点有序的罗列。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丰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完整的历史概念,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这条主线,笔者在教学中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
(1)你怎样理解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的原因?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宅地法》与《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的公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3)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你怎样看待林肯?
以上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脉络清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6 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所设计好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吃透,因此如何发问就是一种很有学问的艺术。教师不要只叫优秀者回答问题,而对落后者少给甚至不给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应尽可能同等频率地叫所有学生回答。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并从回答问题中获得进步,教师应为学习上优劣程度不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在判断他们基本能回答的情况下叫其回答。尤其对困难生,所提问题的难度应降低,必要时应再复述问题,当他们正确回答后,应及时肯定他们的正确回答,对其鼓励,使他们逐步确立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设计课堂提问 篇7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提问 篇8
在课堂提问时, 问题不能过于直白浅显, 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 无滋无味,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问题过难, 容易导致思维卡壳,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把思维进一步引向纵深,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力求精当。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不是问题越多越好, 而是要问到即止。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善于抓住教材的个性特点去作文章, 力求问题精练扼要, 言简意明, 而且要问得恰当, 少做作, 勿买弄, 切忌满堂发问。这样, 学生才会抓住课堂问题的要害, 进行有效击破,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体悟。
三、启迪思维。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燃点。“是不是”、“对不对”等较低层次的问题, 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什么原因”、“有什么区别”、“在文本中有何含义”等较高层次的问题, 常常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领悟。
四、讲求实效。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问题要对文本有针对性、目的性, 更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到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五、把握时机。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察颜观色, 审视度势, 因人而异, 把握好“火候”, 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及时解惑。如对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性格内向的学生, 教师应多鼓励, 并注意创设情境和条件, 为他们的成功适当铺垫, 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 大胆发言。
怎样设计英语课堂提问 篇9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起到引导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5)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6)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利用一节英语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英语课堂提问。
一、提问揭示教学内容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曲子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课堂提问就是构成这首曲子的音符。这首曲子的起拍收拍,节拍的强弱缓急,乐句间的留白、休止,还有主旋律都要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谱好,这样才能顺畅地演奏出这首曲子。
以牛津教材8B“Water Talk”教学为例,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我把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三小节放在一起,提出了两个问题:Where was Daisy?What was Daisy doing?作为这首曲子的起拍,然后奔向主旋律:How many places had water been to?Wha were they?What did water do or what was water done there?通过这三个问题把水循环的过程用图文形象地展示出来,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提问服务教学目的
一堂课,有些问题是一个个强拍,它们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相比它们,有的问题可能就是次强拍或是弱拍,但是它们在乐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也不能随意乱谱写,否则就没办法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它们是一个个路标、一根根链子,引导学生正确无误地奔向目的地。
在“Water Talk”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些链子式的问题,首先用两个问题:Have you ever heard water talk?Can water talk?作为序幕,用来引入课题。在学生回答No的基础上再追问:What questions will appear in your mind when you read this title?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in this text?Which paragraphs are the dialogues between Daisy and Water?From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know the trip o water?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最后提出问题:Why did water tell Daisy its hard trip?What did water tell Daisy to remember?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题句。
这样的提问达到了帮助学生练习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提问受制于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提问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当时的思维节点,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样的觉醒阶段,他们已具有的思维水平层次和他们能达到的思维高度,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问题太难、太深,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太易、太浅,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状态,提问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Water Talk”课文第一节一共有三小句:Daisy was in the bathroom of her flat.She was brushing her teeth and the tap was on.Water was pouring into the sink and vanishing down the drain.这三小句很简单,但出现了三个生词tap, sink, drain,如果预先告诉学生这三个词的词义的话,这一段对于学生而言则过于简单,他们会毫无兴趣地跳过这一段。针对这一情况,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 three words“tap”,“sink”,“drain”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nd your own experiences?学生经过仔细思考推敲,找出了它们的词义及猜测的线索:tap←was on, sink←pour into, drain←vanish down (in the bathroom, brush her teeth)。这样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英语阅读中猜测词义的乐趣,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提问来揭示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让提问成为师生教和学的方向标;提问也要关注提问对象,如果忽视学生实际,提问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 S.C.Farrell 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Paul Davies&Eric Pears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jing.英语教学成功之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刍议 篇10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 学生被动应付, 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 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 丧失学习能力。所以说, 提问是“少则得, 多则惑”, 是不无道理的。那么, 提问要少, 又如何做到呢?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 能全面地掌握,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 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 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 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省去了类似“想想, 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 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去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 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 不在重复提问, 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达到有效教学, 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二、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新知, 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 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 使孩子们思有所指, 思有所获, 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 做到“课正行, 趣正浓”。
例如,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在《草船借箭》中, 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在“妙”字上大做文章, 提出下列问题: “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 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 分析一层深一层, 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 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 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然,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 努力做到提问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 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 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 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提出合适的问题, 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如《我爱三峡》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描写了三峡那各具特色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西陵峡”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西陵峡”那别具一格的美丽景色, 就在学生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问学生: “西陵峡的特点是流急滩险, 特别是它两岸千姿百态的河石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让我们一起来边看课件边想, 还会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河石?”学生们听了,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经过一番讨论, 不难看出学生思维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课堂提问设计浅探 篇11
关键词:课堂练习;提问方式;设计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紧密结合教学设计的“关节点”,精巧设问
作为老师,我们在每一整篇课文或是一节课教学设计中,都会有一些切入点,它或是关键词或是句子等。有了这个切入点,整节课的设计就会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和谐而融洽,精巧设计的教学提问就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例如,2013年5月12日在凤台实验小学举行的“名师大讲堂”活动中实验小学安子娟老师的课《将相和》就将问题设计的异常精彩。她抓住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凭一张嘴就爬到我头上来了”。安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蔺相如就是凭一张嘴吗?”引发学生的质疑。安老师接着又提出“这是怎样一个人,这是怎样一张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讨论和回答中,感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到秦国送和氏璧有九死一生的风险。这时,安老师再问“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吗?”真是一咏三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学目标巧设提问,即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达到重点落实,难点突破之效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该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难点是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清晰的结构布局。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本课中有哪些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学生找出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子。我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感受风景的优美。再问:这些句子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和自己的想象谈,再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感知文本内容,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梯次,学生又可以通过思考解决,实现“跳一跳摘桃子”
设计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有谁能说出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思考。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问:谁来说一说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重点探究,感悟人物形象。学生会回答:“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这一个最浅显的答案。我再引导他们细读课文,再回答。这次学生回答:“爱妻子、爱孩子、一个有知识,更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学生在提问下,回答问题的“质量”在明显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愈加深刻。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问设计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实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让学生初读感知之后,再品读感悟,再适时提出“疑问”:开始,我问:同学们,谁能通过本课的阅读谈一谈课文写了哪些有关生命的哪些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一些关于对生命思考的句子,初步感悟。最后,我再提问你认为课文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提示学生在参考课文内容思考,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我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同时告诉他们还要多思考。在他们努力想象和思考及回答之后,我进行了作者杏林子的简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谈了许多深刻的生命感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过程中珍视课堂生成,加强探究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有位学生读“鱼游到了纸上?”,这一个“?”让我感触很深,我就说:你读得很好,你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在问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你真会读书,你还可以再读成其他语气吗?他马上读出了感叹的语气。这样,我因势利导,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总之,我认为: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课堂提问的工夫在课堂之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吃透教材,認真备课,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效地设计好课堂提问,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中心学校)
设计课堂提问 篇12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 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 “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得不到化解, 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 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 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 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 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 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 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 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 某老师提问60次, 而学生沉默了48次, 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 (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 问题缺乏启发性, 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 或回应人数寥寥, 或答非所问, 不知所云, 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 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
一般地,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 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 (内向型) 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 (外向型) , 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 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 (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
为此, 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 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 (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 ;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 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 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1) 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 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3)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 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6) 回答问题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 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 鼓励学生提问。 (9)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 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 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 (1) 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 (2) 陈述简单, 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 (3) 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4) 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 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 在细胞形态教学中,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 那么, 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 (1) 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 的图中发现了什么? (2) 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 (3) 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 (4) 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 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 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 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 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 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 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特征,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 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 所以, 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不同处。
2. 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 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 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 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 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 而不是教师的提问, 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 学生的回答, 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 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 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 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 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 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 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 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 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 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 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 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 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 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 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 必须抛弃无效提问, 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 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 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 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 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 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 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 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 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 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 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依次递进, 这几个问题解决后,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 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 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 以便引出新知识, 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 指点方向, 解决思维定向,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 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 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 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 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 诱导学生想象, 进行发散性思维, 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 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 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 进行适当归纳, 综合设计提问, 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 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求因思维心理, 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 倒过来逆问学生, 以现象求实质, 以结果推出原因, 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思考其成像的原因, 并进行讨论发言, 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 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 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 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 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 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50
[2]蒋宗尧编著.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00
【设计课堂提问】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设计05-12
英语课堂的提问设计08-03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08-06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09-05
课堂提问研究思路设计10-2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2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07-0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05-12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