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浅见

2024-06-22

课堂提问浅见(共5篇)

课堂提问浅见 篇1

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高度的艺术。作为这门艺术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常怀一些“奇异”之想,时时探究教学的奥秘,并辅之进行教学实践。本文拟结合生理学教学实践,探讨课堂教学的真谛。

1 备课所得——博与精

作为一个教师,要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首先要备好课。备课首先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观点、新理论、新发现层出不穷,教师要不断扩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适时选择、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其创造性,因此需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去伪存真。备课时,教师除了熟悉本次课堂讲授的内容外,还需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本次讲授的内容在该学科中的地位及其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学生的前期基础知识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对象,确定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既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又要避免知识的跨度过大造成学生理解接受的困难;更要准确定位本课程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授课效率。如在准备讲授“能量代谢”时,就要了解学生在生物化学中学习三大营养物代谢的情况,再根据专业对象确定其讲授的侧重点和难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学习疾病的诊断及其防治奠定基础。

(2)本次内容与本学科的其它章节的内在联系。如在讲授普通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时,既要讲清生物电的产生原理及其机制,更应适当联系到心肌生物电活动,突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次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由于专业培养的特殊性,许多课程之间存在难以割舍的内在有机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联系,既可活跃课堂,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我们可列举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性;也可通过对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其代谢的过程,提示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什么用药时间较长才能显现效果。

(4)本次内容的最新进展。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追根溯源,寻求知识的来龙去脉,阐释今日的最新进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又可让学生体验从大师的发现中领会科学研究的奥秘,激发科学思维的火花。但这部分内容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基础,为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适时取舍。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当我们熟悉和准确把握以上内容后,我们才会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构思教案的书写;才会合理组织教学,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艺术性的再现知识场景,融会贯通,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训练科学思维的方法。

2 课堂讲授——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既可检验教师前期准备的情况,又能体验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课后,学生会给老师三种评价:一是该老师知识渊博,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高,很愿意听其上课,可课后复习时感觉异常吃力,有点该堂课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二是某老师表达能力一般,条理性较强,但课后易复习,学到的知识易于巩固;三是某老师课讲的好,趣味性强,通俗易懂,课后即使不复习,也能掌握大部分内容。从上述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体会到,课堂讲授不单纯是为了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很显然,第三种是最佳的,也是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原因是教师把所讲内容的科学性与课堂表述的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思维,在课堂艺术的殿堂学到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科学文化知识。在课堂讲授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目的明确,注重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介绍最新科学成果时,要防止将伪科学传授给学生,更要防止将唯心论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一个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内容应当翔实,即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忌空调无味,信口开河;用词应当朴素自然忌哗众取宠;语音标准,吐词清楚忌用方言。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速度适中让学生回味有余,思之有物。

(2)板书与板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现教学内容,但与传统的板书和板图结合可以相得益彰。虽然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再现所讲的内容,但配之必要的板书和板图更能让人加深理解,回味无穷。要合理安排黑板,适当进行分区,主区用来标示讲课的主线,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索红线,将零碎的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忌随写随擦,杂乱无章,让学生不知所踪,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板书。

板图应当准确,线条清晰,尽量采用线条图或简约模式图,既能节约板图的时间,又能清晰直观展示;色彩搭配得当,忌为了美观忽视其科学性,只能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美观;反之亦然。

(3)教态教姿。着装整洁大方、朴素自然忌追求时尚和奇装异服,分散学生注意力。行为举止文明,手势应根据教学内容,表示强调和模拟某种事物适时而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忌漫无目的,讲台上手舞足蹈,让学生不知所云。表情亲切自然,热情大方,让学生感觉易于贴近。

3 课后——反思与辅导

一个教师完成了课堂讲授,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此时应适当进行自我反思,找出在此次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甚至想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趁热打铁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反思也为有的放矢的辅导奠定了基础。在反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组织是否丰富,课堂时间把握是否恰当,课中是否进行了有机的师生互动,重点与难点是否讲透等。

课后辅导也是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辅导中可以比较准确地知道讲课的不足,如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速度是否合适,重点和难点阐述是否明了,学生接受能力及其教学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为调整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一个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反复实践,逐步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文素养,只有把专业知识真正建立在肥沃“土地”上,才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才能真正体验到教学的乐趣,也就领略了教学艺术的魅力。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浅见 篇2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86-01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七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鼓励性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巧设问题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增长率问题”时,可设问题情境: 某服装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一律六折的招牌,其实六折的价格比原价还多10%,问此时的服装标价是把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在教“增长率问题”之前,学生是不知如何解答此题的,而此引入这一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地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二、把握提问的时机, 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

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课前设疑,引人入胜; 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3、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設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 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 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发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三、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 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 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得到解决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关于高效课堂的浅见 篇3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课堂的主线,也是最后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一节课的知识点以什么顺序进行,如何增减资料,如何分配时间,课堂上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挥下进行的操作。

以初二物理《力》为例子,《力》分为三个框题《生活中的力》《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曾经看到一个新教师这样上课:《生活中的力》学生最熟悉,也最好开展,所以充分展开。结果学生自己举了几十个例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生活中的力》这个框体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句话: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也很开心,可是仔细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导,《生活中的力》应属于略讲内容,而《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才是这节课的重点。 对于这样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给出的评价是: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无效。

由此可见,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课堂,不管上得多精彩,都只能算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二、优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考量的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设计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成功的教学必须以对学生真切的了解为基础。 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发课题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通过生活中推桌子引出对滑动摩擦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体验探索方法和过程,感受学习进步的愉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事实建立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物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思维结构,接受时感到困惑甚至出现偏差,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为了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构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例如,在《密度》教学中,密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我们引入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小铁块密度相同,运用金的密度鉴定首饰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科学知识才会生动具体,学生才对科学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3.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不但可以使价值得到体现,而且也使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增大减少摩擦”的教学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行车增大减少摩擦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的反馈及反思

通过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通过教师对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不断地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如何界定课堂是否高效,可以通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来获知:1.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你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哪些已经达到,哪些尚未达到? 2.你是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学到或尚未学到的内容的?这两个问题是衡量高效课堂的准则,只有学生通过了教学目标的检验,才能说明课堂是高效的。

高效课堂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看、多想,针对出现的问题多思考,做个教学上的“有心人”。

摘要:高效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追求,只有高效课堂才能从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要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过程,以及及时的反馈及反思。

课堂质疑与对话之浅见 篇4

当然, 解决这类话题, 我们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那些最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也就是“话题中心”;抓住了它们, 便抓住了对话的主线。这就有利于克服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划一性、肤浅性的弊端, 使之更具有针对性、独特性、探究性。这里, 仅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为例, 谈谈第三学段精读阶段, 是如何做到将课堂质疑和对话话题进行有机结合,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初读阶段, 学生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到了精读阶段,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30年后, 能不能再见面? (2) 一对宿鸟扑棱棱飞起来, 为什么又悄悄飞回原处? (3) 为什么笑声只能伴随“我”到驻地, 不能伴随一生? (4) 为什么一股暖流很快把他们的心灵沟通了? (5) 扫路人早该退休了, 为什么还不退休? (6) 天游峰有900多级石阶, 游人上山、下山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为什么扫路人轻轻松松?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筛选两个话题为“中心话题”: (1) 将第6题概括为“扫路人究竟累不累?” (2) “30年后, 能不能再见面?”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钻研文本, 通过默读、圈画, 从课文找出关键的词句, 然后在师生交流中,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个话题, 师生是这样交流的:

生:我认为, 扫路人累。可从两个地方看出来:第一处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 在险峰上扫路, 一定很累;第二处是课文的第7自然段, 一上一下1 800多级。游人常常是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而这位70岁的老人,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地扫上扫下, 怎么能不累呢?

(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2和第7自然段的有关部分)

生:我认为, 这位老人不累。我是从第6自然段看出来的:“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干干, 歇歇, 再看看美景, 他就不觉得累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的有关部分)

生:游人也是走一程, 歇一程, 也看美景, 他们为什么累呢?我认为是他每天都要这样干, 养成习惯, 锻炼出来了。

生:我认为, 干活累不累与人的心情有关:一个人乐意干, 活重, 他感到不累;不乐意干, 活轻, 他也感到累。老人乐意扫路, 所以他不累。

师:我认为, 这么大的年纪, 每天都要扫1 800多级台阶, 尽管是锻炼出来了, 也不能说一点不累。但老人终日与大山相伴, 与山有了感情, 又有一颗为游人服务的诚心, 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性格, 他虽累却感觉不到累。

第二个话题, 师生是这样交流的:

生:我认为不一定能活到100岁, 因为我们国家能活到100岁的人不多。

生:我认为能活到100岁, 我是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喝的是雪花泉的水, 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 而且还有花鸟做伴。”生活在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绿色环境里, 能不长寿吗?

(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的有关部分)

生:生命在于运动。900多级台阶, 这位老人天天扫上扫下, 身体健康, 能活100岁。

生:乐观能使人长寿。这位老人, 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我认为能活100岁。

师:我认为, 这位老人有很大的可能活到100岁, 但也不是绝对就能活到100岁。“我”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是老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表达“我”对这位老人的无限敬仰和美好祝愿;老人说:“30年以后, 照样请您喝茶!”是他有一种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乐观地面对人生。

(随后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11和12自然段。同时, 解决学生提出的、还没完全解决的其他问题,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堂质疑和对话话题结合方面,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并非一日之功。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 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难免提出多而浅的疑问。教师绝不能不屑一顾, 更不能冷嘲热讽。与之相反, 要尽可能从他们的疑问中, 提取一些可利用的教学因素, 从而保护其敢于质疑的积极性。同时, 对提出的疑问有一定质量的学生, 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不但敢于质疑, 而且善于质疑。提出的疑问会逐步由“多而浅”, 渐向“少而精”。

(2) 师生参与选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 他们提出的疑问, 肯定参差不齐。对“中心话题”的确定, 教师不可一手包揽, 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筛选,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上, 筛选、确定的过程, 也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只要经常历练, 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围绕课文中心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可以说, 教师的重要作用, 即是对学生不同看法进行综合和归纳。

(3) 教师善于引导。在质疑时, 教师心目中的“中心话题”, 学生不一定提出。教师要想方设法加以引导, 切不可一个劲儿地追问下去:“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迫不及待地让学生猜中自己手中的王牌, 其结果, 学生提出的“疑问”, 要么是重复, 要么是肤浅, 有时还会出现冷场现象。在持续一段时间后, 教师不得已将“中心话题”和盘托出。“中心话题”是确定了, 但无效和低效的劳动已占用大量的宝贵教学时间, 对话难以深入下去, 多数是草草收场。如果教师因势利导, 适当地转换角度, 就可克服上述的现象。如, 学生提不出上述的两个中心话题:“扫路人究竟累不累?”“30年后, 能不能再见面?”教师可因势利导, 让学生分别默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从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阅读的范围缩小, 提出问题的目标相对集中, 这样便降低了质疑的难度。如果这样引导, 仍提不出, 教师就实事求是, 以平等对话首席的身份, 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中心话题, 让学生进行探究。

“中心话题”解决了, 学生所提出的疑问, 有的随着主要矛盾解决迎刃而解了, 不必再作重复探究;如果有的疑问仍未得到彻底地解决, 应当重新提出来, 师生继续探究, 切不可置于遗忘的角落, 这样便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过难的话题, 一时难以解决, 可以放在课后继续探究, 教师万万不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 不懂装懂, 把想当然的答案硬塞给学生, 这将贻误学生。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的意见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放下架子, 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 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4) 加强朗读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应以读书为主, 要把朗读和默读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之中, 两者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提出疑问”要以默读为前提, “分析疑问”要以朗读和默读为依托, “解决疑问”要用朗读来印证。绝不能丢弃朗读和默读, 把对话过程变成“走过场”的讨论会。

(5) 全面提高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要具备一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功底;再者, 要熟悉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另外, 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也是不容忽视的。不然, 难以驾驭这“质疑问难”型的课堂教学。

构建音乐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5

一、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纪律保障

课堂中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收拢孩子脱缰的思绪和注意。具体归纳如下:

1、表扬式。当孩子注意焕散时,老师表扬其他同学,借此引起孩子的注意。

2、口号式。一些简单的口号,在老师上课时有提醒孩子的功效。如“一二三,请坐好”、“小眼睛,看老师”等等。

3、音乐式。采用一句简短的乐句来提示孩子安静下来,如“54 32 1-”。

4、动作式。充分运用姿体语言如做个暂停的动作、禁声的动作等。

5、故事式。根据课堂的内容插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缓解学生的疲劳。

6、游戏式。有些知识,枯燥难于记忆,老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既有兴趣也便于掌握。

7、注视式。当个别孩子管不住自己时,可用眼光一直提醒他,回到课堂中来。

8、亲近式。走近思想开小差的孩子,用手抚摸下头,笑一笑,提醒孩子。

9、表演式。请上课不认真的孩子上台表演规定的动作,一是培养孩子表现自己的能力,二是借此提醒孩子上课的纪律。

教无定法,只有根据不同孩子和班级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才会更好地让课堂有序,保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快乐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去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在乐中学,老师在乐中教。如果一上音乐课就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哆、来、咪”的反复吟唱、高深的意境分析,孩子必不乐意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把住快乐的脉搏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呢?

(一)欣赏、尊重,给予孩子学习的自信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尤其是小学中高段的孩子,我都会在上第一节课时,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上“欣赏、尊重”四个字。我会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个体,也许你语文成绩不好,没关系,你爱劳动、歌声美,在老师眼里,你是那么的优秀。只有大家互相欣赏和尊重,你才会看到同学更多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总是捕捉住孩子一个细小的进步予以赞赏,还让其他孩子一些来鼓励和学习,渐渐地,原来在其他课堂上不听话的孩子,在音乐课堂上认真听课。找到了自信的孩子,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吸取和创新,寻求新的认同和肯定。

(二)多媒体教学打开学生的视野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进行《茨黎花》的教学中,我给孩子们呈现了漫山遍野的茨黎花开放的图片,孩子们在赞叹中开始了一节课的民族风情之旅,通过对布依族的民俗介绍,结合音乐旋律的听、对比,孩子们很快的掌握了切分节奏、鱼咬尾等表现手法,演唱的歌曲民风十足。多媒体以其声音、画面的绝佳组合,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

(三)“听”是音乐学习的法宝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提高“听”的效果,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旋律。我在听新老师上课时,发现孩子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很多时候都没办法完整的演唱会一首歌,究其因,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以说干扰学生的听,孩子听少了,对旋律的印象就淡,尤其是对难点的乐句,更是稀里糊涂。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来自于声音,只有听,才能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听,比让学生唱更容易让学生走进音乐和理解音乐。在听的愉悦中进行地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立足文本不拘一格构建创新的高效课堂

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音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理解教材中的音乐,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学习教材以外的音乐,引领学生走向音乐的殿堂。

(一)立足文本但不拘于文本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根本,作为老师,就要把握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情感熏陶,同时,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一个创造的平台,让孩子自由的在音乐中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是有效把握教材的最佳途径。课堂中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难点、难学的乐句等进行重点的处理。课堂或课后引导孩子根据音乐的感觉进行创新的实践和表现。比如,我在教上行音阶和下午音阶时,让孩子自己创编一个乐句,整个课堂一下成了高歌的乐堂,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们正享受着自己的创造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二)多学科整合,让音乐文化更浓

上一篇:现金预算编制方法论文下一篇:超声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