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显智慧

2024-09-28

课堂提问显智慧(共4篇)

课堂提问显智慧 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问题是思维的心脏, 数学是思维的教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 做到恰到好处地抛砖引玉,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下面本人根据工作实践, 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应让学生具有参与性

学生的参与性是检验课堂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课堂上,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是一种参与, 而回答问题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知而不答”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 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选择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性格内向、不爱开口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鼓励、引导, 以增进他们的勇气;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 在肯定积极性的同时, 还应提醒他们思考问题要周到, 回答要严密.

二、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是健康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 就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以兴趣为“催化剂”,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 若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则无趣.假如老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例如, 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时, 这节课本身是抽象的, 枯燥的, 学生学起来感受无味, 我就以扑克牌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为正数, 黑色为负数, 让两名学生一起来抽扑克牌, 每人抽两张, 然后把它们相加, 谁得的数大则谁赢.

三、提问方式应具有多样性

课堂教学中, 应巧设疑问, 注意多角度地设计各种“亮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来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 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1.“教师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之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2.“教师问, 学生答”的提问方式, 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两两配对”的提问方式, 为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操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 在教“平行线的判定”时, 在推理说明环节, 可先提问一名学生分析, 然后要他选择另一名学生画图, 这名学生再选择另一名学生写出已知……这样进行下去,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 随意问, 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向, 做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的参与, 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时, 这个问题就“太难”, 学生难以回答,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同, 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时, 这个问题就太“易”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联系, 但又有所不同, 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时, 使学生既有信心解决, 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这个问题才是“难易适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才是有效的.

五、提问应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 同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确保这种思维的进行.用问题驱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就要合理设计问题, 以确保深度思维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让学生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而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的问题, 尽可能丰富提问内容, 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角的比较”时, 可以这样提问:“用一副三角板, 在同一个平面内, 能画出多少个小于180°的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活动, 并记下他们所画角的度数, 另外, 在操作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探究角的和、差及其关系, 说出用三角板能画出的所有角的度数,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

六、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应及时评价和总结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当学生 (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作出正确的回答时,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适时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肯定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因为提问本身就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消化.对于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学生, 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暗示、帮助, 以达到纠正学生学习错误的目的.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知而不敢答”了,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要有民主作风, 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问”, 又要问得“巧”, 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刨根究底, 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 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 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无垠芳草地, 让教师有所收获, 学生得其所乐.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每一环节都涉及提问.因此, 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 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朝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摘要:提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途径.完美地运用提问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趣味.提问有复习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锻炼学生思维的功能, 巧妙的课堂提问应有的放矢, 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节奏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设计,课堂提问,优化

课堂提问显智慧 篇2

屈原曾说:“何方圆之能周兮?”提出的正是方与圆难以相合的道理。反观社会,园瓶,方盒,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生的几点智慧。

人生中,“方”是一个人的棱角,是一个人的个性,人人因方而不同。“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圆”让我们藏其锋芒,在与别人相处时减少“摩擦”。而我们只有融合方圆之道才得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曾说:“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却常显刚烈有余而圆润不足,不懂处世之道常让青年人在社会浪潮中屡遭打击。因而作为青年人,我认为要适当收锋芒,提升自己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包容打造“圆”的基础。青年人激情澎湃,追求个性、探寻独立也为时代所需要。但青年人的胸怀却难以容下自己的激情。而成大事者,未有无宽广胸怀者。曹操容下许攸,成就官渡之战的辉煌;蔺相如宽容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人说:“要想自己被社会包容,就要有包容社会的肚量。”青年刚迈入社会,难免会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怒不可遏,但如果我们能退一步,多宽容一些,是不是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呢?

心静如止水,用冷静作为圆的润滑剂。刚烈而又易激动是青年人的一大特色。激动往往使我们失误,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保持冷静是青年人与世相处的另一个好方法。冷静使我们保持清醒,似隔热层对于火箭,缰绳对于骏马,能束缚住情感,使情感不至于失控。这样当我们遇到社会不公时,就不至于让情绪成为与社会相处时的摩擦力。

我并不是只看重圆,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只是在我看来,方是每个青年人本来具有的,而如何做圆正是我希望所有同龄人去学的.。因而我想说:“把心放宽一些吧,何必要让一些小事折磨你美好的心灵呢?保持冷静吧,日本又拜神社,砸汽车岂能解决?城管凶悍,打人又有何用?”冷静、包容是成圆之道。

让我们一起融合方圆,功用信俱呈,显出智慧吧!

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更显魅力 篇3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的提问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总之,提问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根据学习情况,把握提问时机

1.问在关键处。击鼓要击在鼓点上,教师的提问也要问在知识的关键处。知识的关键处正是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与规律的探求处的集中体现。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这样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习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问在争辩处。理越辩越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为同一个问题的对与错争论不休。此时教师的提问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比》时,在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认识比的组成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比。有学生举例:体育比赛中两个队的比分是3:2。当时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教师见此情境,只是笑眯眯的重复一遍:“哦,体育比分也是一个比。”于是又有学生大声反驳:“这个3:2不是比。”教室中立刻响起“是”与“不是”两种叫喊声。此时教师手势示意学生安静后,提出“体育比分是不是比,请联系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想好理由再来辨别判断,好吗?”这样的提问,给了学生明确的指引,让学生的思维错误之处通过争辩暴露无遗。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问在灵活处。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有直问与曲问、宽问与窄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等。有人称之为“变式提问法”。现举一例,直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曲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如何分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宽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暗问:“用小棒作长方体的棱,用橡皮泥作长方形的顶点,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怎样选用小棒?”反问:“如果有4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搭出的立体,能不能叫长方体?为什么?”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尊重个体差异,提问用心动情

问题设计精准,提问时机恰当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学生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多种不同心理倾向。并且,这些活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能。这时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分析学生不同的神情中透露出的不同的心理动机。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与对策,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比如,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请优等生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铺设桥梁、搭建脚手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着他们的思路指出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同时指出错误和矛盾所在,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评价方面,教师还要通过肯定与鼓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在帮他、爱他。

智慧来自于提问 篇4

小文的妈妈和爸爸每天工作都很忙。每次妈妈都是很晚才把小文从幼儿园接回家,然后再开始做饭、洗衣。对于小文的妈妈来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觉得很累。

在小文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面对小文每天的问题,妈妈还会耐心地回答。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文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每天回家,小文总是不停地给妈妈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而且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妈妈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对小文的话敷衍了事,有时候对于小文提出的问题,回答也是模棱两可,更不要说主动问问小文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之类的问题了。

放寒假的时候,小奇到美国去看望表姐一家,由此结识了他们的.邻居雅娜达。雅娜达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雅娜达自己带着儿子拉夫在美国生活,抚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雅娜达的身上。

一天,拉夫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下来的时候,正和小奇聊天的雅娜达马上迎了过去,陪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家门。进门之后,雅娜达问拉夫:“今天你提问了吗?”拉夫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雅娜达继续问他。拉夫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杯子有圆的也有方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小树会长出树叶?……”小奇略略数了一下,这个小家伙一天竟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听了儿子的问题,雅娜达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小奇好奇地问雅娜达。雅娜达笑眯眯地说,拉夫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随着雅娜达的讲述,小奇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就经常向他提问。雅娜达小的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10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雅娜达觉得日子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多新的问题,每天在她看来都是那样的新鲜……

忽然之间,小奇发现了自己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这样,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上一篇:施工过程及技术要求下一篇:失眠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