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原则(精选10篇)
课堂提问的原则 篇1
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一、高效课堂的提问原则
1.提问一定要有效
分层设问,有效切入
有效提问、有效参与能促进师生问的互动,及时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问应把握好度
准确认知,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把握提问的适度性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
赏识鼓励,激发自信
教师们对学生们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平等对待,全面参与
课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
1.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印象最深
重点设计,举一反三
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2.用延伸法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新旧关联,延伸提问
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已的知识结构。
3.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魅力细节、见微知著
细节充斥于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4.在考点处提问更能加深学生的重视度
准确设题,击破考点
精心设计考点问题,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地推进、解决,帮助学生们理解有难度的考点。
5.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聚焦矛盾,发散思维
从表象上看,有些教学内容之间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正是其精妙所在,教师在可创设“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6.巧设提问,突破难点
重点攻关,扫除障碍.
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们踢开学习的绊脚石,加快教学进度,从而解决其他学习过程中一般的问题。
高效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1.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创设情境,趣味引导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2.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3.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机智提问
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教师应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
4.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
5.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
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6.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
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老师们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若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原动力。
四、高效课堂的提问方式、1.用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故设悬念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们,让他们在不知不
觉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抛砖引玉,启发思维
抛砖引玉式提问
启而不发,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只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启发学生们自己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检查式提问
在检查提问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在参与回答、讨论中主动去思考、去回忆、去总结、去探索,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用提问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架设桥梁式提问
明确各种知识间互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架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掌握以往所学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到更新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5.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
引导式提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掌握知识并积极探索和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创设情境
是解答问题的梯子
创设情境式提问
答问过程中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
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
7.提问要具开放性
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思路广阔、师生互动的提问方法,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8.让“问题”处在扩展中
展式提问
让问题带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地丰富、完善,带有扩展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9.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
层递式提问
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
10反问更能打破思维定式
反向式提问
让学生们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
11.通过联想,启发心智
联想启智式提问
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原则 篇2
关键词:课堂提问,原则,策略
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问题的本质, 才能使用恰当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 对教学效果也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因此也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涵义
教学从提问开始, 并且以不同的提问来推进教学。研究表明, 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
笔者认为,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 做到心中有目标去设计的课堂问题。恰当而符合时机的课堂提问, 既能够对课堂气氛起到调节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积极的思维活动, 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反馈教学信息。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课堂提问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即提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加以明确。教师备课的同时, 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和学生, 并据此设计问题, 如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 以了解学生的目前的水平。还有驱动式提问、巩固性提问, 等等。总之, 课堂提问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顺序性原则。
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实际,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尽量避免问题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既要熟悉所教授的教材, 又要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水平有所了解。在设计问题时, 既不能让学生简单判断正误, 更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 要创设“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 循序而问, 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3.趣味性原则。
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发展时期, 具有好奇、好玩、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是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也许同样一个问题, 如果不加考虑地提出, 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 如果从另一种新颖的角度重新设计后, 也许就能激发好奇心, 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多提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 能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除了提问的内容上要求趣味性以外, 在提问的方式上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差异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 在提问时应该弄清楚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例如, 面向全班提问时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而且都能说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利用有效的提问去引导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 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5.多样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类型应该灵活多样。如初学课程内容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内容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的问题产生。所以, 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内容准备不同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提问策略, 而教师就需要对这些策略加以了解和掌握, 以便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能够得心应手。
1.聚焦式提问策略。
聚焦式的提问往往会诱导出学生简洁的回答, 并且也只能激发学生浅层次的思考, 即在了解知识或掌握知识的水平上所作出回答。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 需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现阶段所掌握的一些知识, 而利用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提问策略是比较合适的。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什么时候采取聚焦式的提问策略能够成为有效教学的助推器呢?如在归纳演绎式的教学中, 会用到很多聚焦式的提问, 因为这样的提问策略能够使学生通过简短的回答来做快速的热身练习。
2.发散式提问策略。
发散式问题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训练学生的思维来说帮助很大。发散性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 对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 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用发散性问题策略,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和判断不同的信息来源, 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分享他们不同的观点。发散性的提问策略, 往往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使用新颖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评价性提问策略。
评价性提问策略具有评价的要素。比如说, 评价性的问题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事情是好的, 而有些事情是不好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是重要的, 或者说为什么这个理论能够比其他的理论更好的来解释具体的事实。当教师在使用一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时, 很多学生对评价性问题的回答能表现出思考范围的广泛性, 以及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回答的逻辑发展进行分类。当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的情况出现时, 也不要急于提出来, 尽量等到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之后再去讨论这些问题。
4.反思性策略。
这种策略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提问”相似。反思性问题是激励学生站在比较开阔的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比较注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引发学生的动机、推理、猜测、预测等。使用反思性提问策略时, 必须有严密的计划,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思性问题, 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提问策略, 需要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总体思考而得出答案。
五、小结
为了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还要考虑学生在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 不仅要使总体结构有层次, 还需要对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设计, 并且要关注细节。
参考文献
[1]朱福文, 胡鸥.论课堂提问的原则、类型、方法及评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2]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3]陈永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陕西教育, 2004, (9) .
[4]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9) .
[5]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7) .
课堂提问的两个原则 篇3
一、设问要创新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虽然有创新精神的人不一定就有创新成果,但是有创新成果的人一定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择点设问的同时,还应该对教材进行合乎规律的填充或延伸,并以此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促进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课文内容准备诱发学生想象的饵料,以促进学生创造想象的发展。我认为诗词类作品适用还原想象法,即通过想象还原作者创作的时空、情境。如《渭城曲》的送别场景、《登鹳雀楼》的视野、《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等。小说、民间故事等作品适合用延伸想象法。如《范进中举》可设问“你估计范进家庭的组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孔乙己》可设问“你能描述一下孔乙己的最后时刻吗?”
2、激励探索和求异
探索是构成创新的元素,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好奇、求异的活跃时段,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和被动接受的消极作用,会影响其求异思维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如何用不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探索的原动力,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禁锢,引导他们多角度觀察事物、分析现象,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记得我在教《死海不死》时,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问题:“作者告诉我们死海最终是真的要死的。如此神奇的死海,要是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不是我们人类的一大遗憾吗?大家能否想出个办法来,让死海不死呢?”问题提出后,当时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至今还令我感动。有的说用人工降雨法增加死海集雨面积的降水量;有的说规定去死海旅游的人,每人必须向死海倒进一吨水,还说出钱请别人运也可以;有的说用门票收入请科学家想办法……最后大家认为根据死海的海面低于地中海海面三百九十二米这一地势,开凿一条渠道,引地中海的海水来补充死海被蒸发的水的办法最合理、最科学。尽管这些方法显得幼稚,但不悖情理,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设问要适度
1、难度
问题设计得过难或过易都缺乏启发性。太容易,一问了然,等于未问;太难了,学生听问却步,不如不问。那么怎样才算难度适当昵?学生在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后能作出解答,即很流行的“跳一跳,摘桃子”。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要是你的问题有五分之二至五分之四的学生能回答,可称难易适度。也许这就是备课中的“备学生”吧!但有时也会有由于过高估计学生而把问题设计过难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即兴“压枝杆”、“递棒子”、“搭梯子”等办法来化解。如前文所述问“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西湖的绿?”问题提出后,学生“卡壳”了。我就提示作者是六月(夏天)去逛西湖的。还背诵了一些有暗示季节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留根光棍打秋风”等加以启发。最后学生得出答案:写“绿”是由六月西湖景色的特点决定的。因为除了夏季,其余三个季节,灵隐的绿就会缺乏气势,苏堤的绿就少了意趣,花港观鱼的绿就没有那种旺盛的生命力。
2、密度
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你如果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看起来你的确是主导者,但学生却成了疲于奔“答”的“逼”动者。试想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学生的能力有限,能有质量地解决一大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吗?其结果肯定是教师自问自答,成为变相的“满堂灌”。这样势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消弱学生固有的探索、追求的能动性。因此,提问的密度要以精、当为标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3、时度
时度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学生答题后教师延时评价的时间的把握。这虽不属于问题设计范畴,但却是课堂提问的实质实施。首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思考。因为只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完成一个复杂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思考时间多长?由问题难易度决定:难题长而易题短。其次,对学生答题的延时评价的延时“延”多长?即要由学生答题情况来定:答得正确、圆满,延时即短,反之即长。在学生答题欠理想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延时评价的积极效应,千万不要急于简单表态,而应该适当等待,以表情鼓励和语言促动,使学生在顿悟中散发出思维的火花。
课堂提问的原则 篇4
王平
摘 要: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数学课堂上提问分为复述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探索性提问、效果性提问和概括性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类型;激发思维
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比如美国的贝尔在《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按照事实、技能、概念、原理四种对象与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认知水平交叉结合,把问题分成24种类型(如事实理解、事实分析、技能应用、技能评价、概念认识、原理综合等)。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为引入性提问、复习性提问、启发性提问、显示性提问、表现性提问、激趣型提问、联想型提问、类比型提问、悬念型提问、迁移型提问、暗示型提问、猜想型提问、发散型提问、反馈型提问等类型。这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的角度考虑的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因此可以按问题本身进行分类,如概念性提问、定理性提问等;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有低级认知问题、高级认知问题,还可细分为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等。
我在教学中习惯按问题的作用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一、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
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例如,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有关的一系列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证明和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促使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往往在新教材进行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在以后用到它们时事先提问。当然,这类机械复述要以先讲清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为前提,以这些结论的运用为目的。我们仍然不主张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因此,这类提问所占比重并不高。
二、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提问。
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教材扫清障碍,垫铺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例如,在讲“对数函数”之前,教师可先提问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讲对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做有利于新、旧教材的相互联系,易于使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师所提问题的形式应更多注重灵活性,以避免学生照书直答,对于上例,可以这样来提问:
(1)函数y=7x,y=(■)x,y=nx(x∈R)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
(2)描述y=7x,y=(■)x的图像的形状,并说明它们的单调性。
(3)y=7x,y=(■)x 有没有反函数?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学生仅靠翻书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学生若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开动脑筋思考。这显然比教师直问概念、性质,学生照书直答好一些。
三、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提问。
学生刚学新概念、新规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对“y=sinx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往往理解不深,不易与角的弧度制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可以考虑提出“sin4是什么意思?„4‟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或“sin(-2)是什么意思?„-2‟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等问题,但此类问题不宜过多、过深。
象这样为深化概念和规律而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
四、探索性提问
探索性提问,即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提问。
这样的问题提问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解题思路。此类问题并不需要很多,并且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则启而不发;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包办”。
例如习题:“2n-1与2n+1表示两个连续奇数,说明这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
教学时依题意写出(2n+1)2-(2n-1)2之后,可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上式变形为怎样的形式,就可以说明它是8的倍数?”为的是启发学生明确变形的目标,避免盲目推导。
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五、效果性提问
效果性提问,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问。
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类提问往往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学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平方关系之后,教师可提出“哪些关系式可以互相推导?”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的误解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六、概括性提问
概括性提问,即要求学生概括学习材料的提问。
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概括,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概括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时候概括过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问题的提问可选择中等难度的材料。
例如,学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将解析几何中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立体几何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经过教师适时启发,学生逐渐概括为:相同点是它们都归结为两条直线或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度量结果都具有确定性。对于不同点,学生可能首先发现,前三种角都是在到之间,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在到之间。学生找到第二个不同点:前三种角归结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时,指的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得角中较小的那一个;而二面角的平面角,却不具备这种“最小性”。事实上,一个平面截二面角时,截得的角可以无限接近。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概括出一系列的数学材料,此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参 考 文 献]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为此,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二、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四、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五、课堂提问要和其他教学手段、方法配合,形成读、思、练与听、说、写熔于一炉的完善的课堂学习结构。
课堂提问的原则 篇6
最近认真拜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有很多的难度,提问视乎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某一环节,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一些技巧也还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没有好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篇7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以语言为载体、以交流为手段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思维活动重要的“物质外壳”, 它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言语形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 对未学知识进行诱导生成, 同时对学生个体思维认知、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培养提高,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把握好课堂提问, 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提问的目的, 确定提问的目标, 注重提问的技巧。在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总体设计要明确, 或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 或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导入, 或立足于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 或立足于课堂训练目标的落实等等。教师在提问前要选准突破口, 问题既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太肤浅, 以便学生从最佳角度简洁、灵活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既复习已学知识, 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的双重目的。其次, 教师要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工作,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问题。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 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 注意语言要简练明确;2.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所提的问题;3.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完整倾听学生所答的内容, 即使学生的回答有错误, 教师也不应轻易打断, 而要耐心听完, 再将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探讨;4.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鼓励。
二、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两千多年来, 这一思想一直被教育者奉为圭臬, 它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可靠指南。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课堂提问中, 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达到使优生高有可攀, 学困生有望进步的目的。教师对程度好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 可以满足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 使其用心即可答出, 可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要把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杠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教师应立足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问。
2.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心理特征、个性品质、学业基础等) , 特别要考虑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内容, 如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兴趣爱好等。
3.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 文体知识教学要设计渗透文章体裁特点的问题, 如小说的三要素、散文文体的特点、诗歌“三美”的特点、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等问题;同一体裁的文本要设计作品主题、题材选择及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异同等比较类的问题;现代文的阅读宜设计对关键词句、重点语段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及文章主题、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问题;文言文阅读宜设计文言常识、词语知识、句式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根据教育学“循序渐进的原理”及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四步调控法”、“六步教学法”等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肯定,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启发式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发展正确认识问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 在课堂提问时要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提问的内容就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此外, 提问要把握好“度”:问题太浅, 学生无须动脑即可回答, 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过深, 则学生无从动脑, 他们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当然也就不能激发出求知的欲望了。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答教学, 即学生“跳一跳”就能回答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切记, 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因此, 课堂提问的问题不能是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能回答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有情趣性
富有情趣的课堂提问, 对于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创造力是非常有效的, 它能使学生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而富有情趣的问题, 既要来源于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 贴近现实生活, 又要以适当的时机引入, 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出问题情境, 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会很乐于接受和领会教师的意图, 并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 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变为主动、快乐的学习了。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问题, 由于学生们对童年的往事记忆较深刻, 他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 于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 在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童年乐事的同时, 他们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 从而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五、课堂提问要有激励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疑问是问号。”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多彩的思维火花, 包容他们的“异想天开”, 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所以,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当好学生的“评论家”,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不能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不能因为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而中断提问,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粗暴否定。如果有个别学生回答不上来, 教师可以叫其他同学做补充回答, 收到“问一而得三”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搭桥引线, 最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到达问题的中心, 使课堂提问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回答结束后, 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同学要积极肯定, 并予以表扬,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回答不当的同学, 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回答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 赞扬其积极思考的表现, 并予以鼓励。
六、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
语文既有鲜明的工具性, 又有丰富的思想性,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极具灵活性。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也不一而足, 且无固定模式, 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 各种提问方法也可以相互融合, 交叉使用, 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常言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就是教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用最恰当、最有效、最本真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 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除了用问题引导学生外, 教师还要有民主、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真正的知识是科学, 不是迷信, 也不应盲从, 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 才会积极思考、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做学生的表率,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和渴望学习的情感;要用关心、耐心和爱心去浇灌每一棵幼苗;要用期望、表扬、谅解激发和鼓励每个学生。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要用和善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希望的语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 再深再难的问题也会轻松化解。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 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提问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呢?要遵循什么原则呢?本文作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好课程的重要前提。那么数学课堂提问也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精心设课堂计提问,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时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我们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尤其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找到数学问题。在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数学证明:1元=10分×10分=0.1角×0.1角=0.01元=1分。我让学生对探讨这个证明过程,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明白了单位的重要性,学生基本不会用60元与30%相加了。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提问。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的设计课题提问。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度,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没有兴趣;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最后,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含有恰当的激励性。比如,为了激励一个学生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认真思考一个同类项合并的问题,有关教师是这样提问的:哪个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同学能有类比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学习也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现在的知识(意义)进行反复加工构建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是一座桥梁,能够引起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这里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逻辑推理能力等。例如,很多学生对负数的减法也难理解,经常犯错。这说明学生对这种抽象的符号难以理解,这也就告诉我们教师需要用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个教师利用负数就是欠钱的方法来讲解这个问题,效果很好。
第二,学习也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动手、动脑。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如,有这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2.5x+5y=8……①;5x+11y-2=0……②。同学们会想到用加减消元法,其实代入法也不是很难,同学们谁能想出如何代入才会很快的算出方程的解呢?
三、遵循认知规律
首先,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语调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音调,学生都不能注意到教师提问了。有时学生注意力会不集中,学生自己也控制不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实践中,本人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的:“×××同学,你要注意,请思考下这个问题……我要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同学,我要请你完善前面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会认真思考教师的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篇9
一、课堂提问的分类及作用。
数学课堂提问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
1、按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1)复习型:这类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引入型:这类提问的作用是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认知充突。顾泠沅经验“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就特别强调这类提问的作用。
(3)启发型: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4)诊断型:主要用于诊断学生的认知前提,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强化型:为巩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反复进行的提问,属于强化型提问。
(6)调控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调整;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7)质疑型: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提出一个反问,可使学生自我否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进而认真思索,不断地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调节学习进程以寻求正确结论。
(8)展示型:这类问题主要用于核对答案,最常见的用法是当大家同时完成某一解题任务时,让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这样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达到集体订正的目的。
(9)求异型:求异思维能力是现代人应具有的一种素质,也是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求异型提问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老师发现人才之外,学生的巧思妙解还常常对教师有所启发,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见的提法是:还有别的解法吗?看谁解题方法多?
2、按所提问题的种类可把提问分为以下类型:
判别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做出判断,其典型的提法是:“对不对?”“是不是?”。
叙述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所提问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叙述,例如,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后,让学生总结出法则或方法。其典型提法是:“这个过程所揭示的规律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理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讲清道理,其典型提法是:“为什么?”。
二、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如在讲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这样提问: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如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样既引出了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也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目的明确了,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性,既要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又要力求清晰简练,切勿含糊不清。例如一位老师在提问“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问:“相交线有何性质?”这样提问令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课本上没有明确“相交线的性质”这一具体内容,学生也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相交线的性质。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因老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回答,并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语),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希望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先点名后提问,或按座次顺序轮流发问,否则,被问者如临大敌,匆忙作答,其余学生则有可能因感到与已无关而不积极思考。
三、诱导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无从动脑;过淡则无意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记随便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教学提问必需有效的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分清难易,因人设问。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正面引导,不带私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而且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同时也不要老是面对几个重点生提问,因为大多数的初学生都希望在全班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甚至整个学期未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都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孙丽靖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10
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炉山完全小学 唐 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提问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过于模糊简单;二是缺乏思考时间;三是学生没有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四是对学生回答评价不足;五是缺乏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问。
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一)问得“准”
问得“准”是指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效果的优劣,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就是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问题设计准确。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度,教师在一堂课中不宜设计太多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提问太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问题应当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最好不要超过10个。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宜,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都有机会处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提问时机要准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情境,要真切掌握教学的环节,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如在课堂导入时,应该尽量激趣诱思。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发问的语气声调要清晰,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处要用重音读出,用词要准确,提问的句子应该做到文通字顺。教师发问时要一个一个问题提出,不要一口气提出几个问题,以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二)问得“变”
所谓问得“变”,指的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合理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增加提问的艺术性。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曲问,提有效之问,化直为曲。二是追问,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三是逆问,采取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四是深题浅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对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三)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提问时创设情境,融入生活,语言幽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
1.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2.融入生活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我提问学生:“人与人一般都是在家门口告别,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3.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保持持久的学生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提问中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加提问的艺术性。
(四)问得“活”
1.问题答案灵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如: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借到箭呢?文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几个主人公的什么性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一起将相关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思路多样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