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方式

2024-06-06

课堂提问的方式(共12篇)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1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必须要教者适时地引导、提问,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怎样提出问题就是关键.课堂上, 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尝试了多种提问方式, 发现提问方式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为后面教学内容打下基础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 就数学课堂的提问方式谈几点体会.

一、 激趣性提问

数学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为学生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的思维, 寻求新的知识.在讲解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时, 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多项式, 学生用乘法公式和提取公因式法都无法进行因式分解, 但是我在黑板上一下子就分解出来了.我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分解的吗?”这样的激趣性提问使学生兴趣盎然, 都来琢磨和研究这个问题, 求知的欲望自然而生.

二、启发性提问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创造条件, 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为了能够使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 在复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先提几个简单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例如, 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 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1.在一个三角形中, 如果有两条边相等, 要使这个三角形全等, 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2.如果有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 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它们的一个角或相等角的另一边.

3.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 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一条边相对应相等.

到此时, 教师可以再次提问:那么,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这样, 学生就能自然地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解法.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 为学生树立“路标”, 启发学生循着“路标”前进, 最终使学生找到解题途径.

三、点拨性提问

具有点拨性的提问, 能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 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 有这么一个题目:已知△ABC, AB=8cm, AC=6cm, D是AC的中点, 问能否在AB上找一点E, 使△ADE与原来的三角形相似.当学生一看到这道题目时, 感觉并不难, 并很快得出一个答案:AD=4cm.但这时教者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依据是什么?”“你们在求解的过程中, AD与AE分别和哪两条边相对应?”“AD与AE能和其他的边对应吗?”通过逐步精心设问, 使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立刻想到还有其他的情况,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防患性提问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稍有疏忽大意, 便会导致错误.一般的说,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不全面、不深刻或出现谬误经过多少反复和争议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容易忽视定义、定理的先决条件, 常常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对数学问题中隐含条件缺乏深入挖掘或滥用类比等.因此, 在学生易产生错误处进行提问, 做到防患未然, 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在讲比例中项时, 我这样提问:“线段c是4和9的比例中项, 则c为多少?”学生很快回答是6.然后我又问:“c是4和9的比例中项, 那么c为多少?”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答案是6.这时我告诉他们答案是错的, 事实上答案是:±6, 这样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遇到同类问题也不会容易出错了.通过防患性提问,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判断性, 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巩固性提问

为了上好每节课,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因此常在授完课后针对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又可使教师了解数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但此类提问要有新意, 如检查学生对于数学定义概念、定理的掌握弄不好会导致机械记忆.例如, 在讲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提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如果△ABC与△DEF的相似比为2∶3, 其中△ABC的周长为10, 问△DEF的周长为多少? (2) 如果△ABC与△DEF相似, 并且他们的面积分别为81与36, 问它们的相似比为多少?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有新鲜感, 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求得某种答案, 而是要求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得思维的发展, 智力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在提问方式上多下工夫, 要通过提问使学生对课堂提起兴趣, 从而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2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汪英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就通过提问方法的正确选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归纳起来,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创造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或结果),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在明确“大约”、“的确”不矛盾,前者表明估计、猜测,后者表示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推想性提问,而且采用的是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那么,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甲: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乙:“我”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丙:我补充一点,也没听他人说起孔乙己的消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汪英老师又提出第二个推想性提问,也采用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又有哪些呢?”片刻讨论后,学生竞相发言。生甲: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生乙: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边缘。生丙: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孔乙己必死无疑。学生们纷纷列举推断依据,思维十分活跃。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总结,条分缕析地明确出答案。如当学生分析出因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必死无疑的原因之一时,其实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笼统的。汪英老师抓住这一深入问题的时机,巧妙地提出了第一个归纳性提问:“有同学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这种说法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沦后,思路明确了。生甲:小伙计为孔乙己温了酒端出去时,把酒放在门槛上,这表明对孔乙己的鄙视。生乙:掌柜反复念叨十九文钱,这表明他把钱看得比孔乙己的命更重要,说明掌柜的冷酷自私。生丙:同是读书出身的丁举人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打断了他的腿,这表明统治阶级对不幸者的凶狠残忍。至此,汪英老师又深入一步,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归纳性提问:“我觉得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是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此具体归纳出几点呢?”生甲: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生乙:如果他活着,以他的品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已还清了欠帐。学生能反过来归纳出第二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散性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提问:“同学们都认为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也深入其问,不时点拨。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生甲: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多种答案叫好。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求异性提问:“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己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孔乙已死的结局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生甲:除夕夜,孔乙己身穿破夹袄,面色枯黄,背靠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寒冷的风吹得半开的房门吱吱作响。房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躺倒在地,满手污泥,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喝酒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

五、延伸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脱出来,在时空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来谈认识,说看法。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弱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汪英老师在本堂课最后就提出了一个延伸性提问:“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推进不断进行的。那么,你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作点贡献吗?请给你的各科课任教师的教学提点建议,同时谈点理由。”学生们很犹豫了一会儿,但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还是打开了情面,在谈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学生指出了汪英老师教学中还应改进的地方。师生的思想交流了,同时,也拉近了课文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为全面了。

数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索 篇3

课堂提问,并不是课堂上随意的我问你答,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1)反馈调节。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找出问题所在,并据此对课堂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2)启发思维。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提问的方法提出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3)诊断评价。教师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能否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4)激励参与。教师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露才华、发表见解、陈述观点,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争先恐后的发言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5)巩固强化。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完善其认知体系,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提问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设计提问,首先应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提问的次序,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再到抽象,由机械性记忆到理解性记忆。

只有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问题序列,才有助于实现课堂提问的目标。

课堂提问的类型

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例如,导数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督促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2、激趣性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讲到“极限的概念”时,为了更好的解释极限是什么,通常可提问“在古代,没有精密的仪器的情况下,怎样较为准确的测量圆周的长度呢?”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3、启发性的提问

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片面的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

例如:学了“两个重要极限”这一知识,标准公式是,提问“如果要求,应该怎么变形?”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变形手段去计算。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悬念猜想式提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究源探底。

例如:在讲完“不定积分的求法”以后,等讲到“定积分的求法”时,可先提问“不定积分的求法大家已经掌握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又应该怎么求呢?”这样,留下一个悬念,鼓励学生去猜想,教师再提示从定积分有上下限这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观察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从启迪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出发,让学生观察实物,实例,图形,以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某种特性。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提问,挖掘概念中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我们通常学习函数的时候,都需要先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观察并找出规律,总结性质。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图形来提问,比如问图形的走向,是否对称来引出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课堂提问的方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哪些?”等。

(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逼向原理,从问题另一侧面入问,寻找契机发问。

(3)反问: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理解反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如针对学生认为“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这两个函数就相等”这一错误认识。反问:“1和2的导数各是多少?二者的大小关系又如何?”

(4)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比如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首先写出一个项数比较大的等差数列(如1+2+3+......+100),激问:“老师能即口说出它的总和,同学们能吗?”

(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问“已学了几种极值的判定方法?本题所给的可能极值点有几个?还应怎样继续筛选?”等。

(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原理?”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其他注意事项

(1)提问要有层次,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显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

(2)注意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比例。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有关调查显示,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3)提问的难度和次数要合理。并不是说问题的难度越高效果就越好,次数越多也就越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的次数。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讨 篇4

一、问题要有重点

如前所述, 高中课堂问答阶段教师的问题都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 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质量, 才能发挥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功效.所以, 在问题的设置上, 集中对于新知识、概念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 是提高问题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要通过提出新颖的, 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同时还要有时效性.例如, 在双曲线概念中, 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 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 再通过演示实验, 进行启发、引申, 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通过这些问题, 既把握了课堂学习的重点, 又照顾了学生认知的方式, 这样的结果可以检查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表达能力进行拓展.

当然, 在这里依然要强调的是提问要有目标意识、时机意识.教师的提问, 只有把握好适当时机, 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 分清主次才是合理的科学的.问题设计要点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含蓄处、文句突然截止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也是动态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动态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出发, 组织相关的问答活动.我们都知道, 学习的过程总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 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应该注意从步步为营, 一步一个脚印的角度出发, 去设置问题, 可以对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细化, 进行分层, 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探索, 形成一种在进步中探索, 在探索中进步的良好局面.如在“直线和平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分层方式进行提问: (1)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 (2)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 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提问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由浅到深地进行思考.

再如:针对“函数y=Asin (ωx+θ) (A>0, ω>0) 的图像”中有关图像变换的问题, 教师可以针对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的情况, 分层设计几个问题: (1) 将函数undefined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2) 将函数undefined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3) 将函数y=f (x)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像, 那么y=f (x) 的解析式是什么?在分层设置好这三个问题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作图、比较、分析, 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平移变换是针对自变量x的变换 (x自身的变换) ”.

三、适度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进行掌握, 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 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时间要正确, 要让学生在具备回答能力, 但是还需思考才能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问答, 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避免一节课提问不断, 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出现.同时, 提问的难度要适度.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提问,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

四、结 语

没有提问的课堂, 是不成功的课堂, 没有提问技巧的提问, 是失败的提问.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问答环节的设置, 保证课堂提问既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需求, 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大峰.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淮北煤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3) .

[2]陈志云, 张本金.向量与中学几何教材[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 .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5

新形势、新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广东省潮安县龙溪中学 郭映光

在新形势、新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从物理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提问方式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的问题要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给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对于课改后的教学,由过去的接受式教学转变成了探究式学习,因此这类问题的设计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思维产生火花,同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如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先问学生:“物体浸在水中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当学生猜想不一致时我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饮料瓶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内,再倒入水,请学生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猜测回答:乒乓球一定会上浮。当我把水倒入,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在水中不能上浮”的现象,学生诧异、惊奇。此时我又提出问题:“请考虑此时乒乓球不能上浮的原因出在哪里?谁有办法使乒乓球浮上来?”创设这样的问题加上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强烈心理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亲身感受,在学习中有一个体验、感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让积极情感形成的目标,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探究性原则。

二、激疑式提问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时,我先做一个演示实验:用大小两个试管,在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并使其封闭端与水面接触,然后问学生:“当将两试管一起倒置时,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下落呢?”同学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的。”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非但未掉下来,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们简直惊呆了,真是不可想象,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提出问题:“小试管不掉下来,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是什么原因?”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出现了疑问,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搭桥式提问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有创见的成果,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讲《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时,我先做演示实验:把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长木板上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然后提出问题:①谁能描述刚才这三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②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③假如小车在无限光滑而且很长很长的水平面上运动,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④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⑤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这种提问的设计能够逐步搭建问题桥梁,既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得出物理定律,学生就会感到易理解、好掌握,这比我们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四、辐射式提问

教师若能在授课时就某一问题提出一些引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密度应用练习中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我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进而提出:“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问题。这种启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提问,不仅把学生的思路引伸扩散思考,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这种“一题多变”引伸性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使学生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思考,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逗趣式提问

富有逗趣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如学习“惯性”概念时,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上课时我编了一个笑话:“汽车突然刹车,甲乘客倒在乙乘客身上,乙乘客很不高兴地说:‘看你这德性。’甲乘客却幽默地说:‘这不是德性,这是惯性。’”学生听后,笑得前仰后合,我及时发问:“汽车突然刹车时,为什么乘客容易摔倒?甲乘客说的‘惯性’是什么?”象这类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六、巩固式提问

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应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一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后续内容的基础,故在学完该内容后我设计如下提问:光的反射遵守什么规律?光的反射有哪些的类型?画光路图要注意什么?这一系列提问可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转变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16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他强调教师不应拿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了解找出这种方法,并再用这种经验去寻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应该完成这样的“意识转变”,由过去的备课意识转变为现在的设计意识;由过去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由传统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中介;由传统上的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这一活动中来呢?下面,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学提问方式方面谈一些在教改中的个人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心收束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力,完善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具体讲课堂提问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1. 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同时,课堂提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支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有了学的动机自然就会去认真思考问题,努力去寻求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并期望通过正确的回答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以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2. 提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出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见解表达出来的合格学生;一个仅会思考,而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也是一个思维不敏捷的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语文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要求,试想:一个不会说、不敢说的人如何在交际场合中去表达自己情感和心声。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敢说的转变,从而达到在经常性的问答交流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3.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对增强课堂讨论气氛的民主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民主讨论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发言,对学生在提问或回答中有错误或不全面之处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讽刺、挖苦,而要以鼓励、肯定、赞扬、激励为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活力。

二、要转变由以往教师的简单提问为学生间互相提问、互相理解的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权利,考虑他们的心理、他们的好恶、他们的情感需求,那么教育者的高尚动机才会“内化”到学生心中,才会获得成效。如在教《“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当笔者让学生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片段时,一名学生选取了这样一个片段来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读完后他也说了自己的认识,当再让学生点评这一段朗读效果和所陈述理由时,一名学生举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一段内容写了《歌唱祖国》这首歌的几句歌词,我认为应该把她唱出来,而不是读出来,唱的效果比读的效果好,这样更能激起人们的一种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经她这样一说大家感觉得这一发现十分有道理,于是同学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唱起了《歌唱祖国》这首歌……一下子把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都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参与到了课文的分析讨论中来……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反思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都能大胆质疑了,并且都能在无疑之处有疑问,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出人意料的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和点评要以鼓励为主

课堂上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出问题都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如何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做适当点评,激励到位、赞扬中肯,笔者想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进生在获得肯定、赞扬之后对他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证明,夸奖的话被人无意之中记在心上,即使不能够从理性上加以解释,仍然具有支持鼓舞的力量。

在学习名著推荐阅读《西游记》时,笔者发现平时连课文都不能读流畅的学生小林却能大段地讲《西游记》故事,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多的故事,他说是平时看电视、看连环画记下来的。笔者就鼓励他说:“这一段时间你表现很好,说明你有很大进步,你也完全有能力把语文学好,我知道你基础差点,但你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了,差的功课我会抽时间给你补上的,这就需要你克服懒惰、爱玩的小毛病……”于是,笔者专门安排一名学生给他补课,笔者也抽大量时间给他个别辅导,慢慢地他能读会背一些古诗,后来又能默写这些古诗了。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再一讲到底、大肆包办代替、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而变得谦虚谨慎、和蔼可亲了,少了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有效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了。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 篇7

一、插入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暂时中断已有的思路, 而随机插入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在叙述完相关的内容之后, 再直接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程式, 但插入的内容一定要与课文的内容相关联。如某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 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断:

师:我们来看看称谓, 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什么?

生:汝。

师:这两个称谓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 而“汝”很不客气。

师:好!我再把“汝”字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 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下的人, 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 就有看不起的意思了。智叟对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 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在这段教学中, 如果不插入对“汝”的进一步解释, 学生只凭直觉, 弄不好会得出称呼“汝”就是不客气的片面结论。老师随机插入对“汝”的讲解, 并接着提问“智叟称愚公为什么用‘汝’”, 使学生对此情此境中的“汝”为什么含有“不客气”“瞧不起”的意味, 理解得更深刻更准确了。

二、曲问式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 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 却偏不直接提问, 而是从侧面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 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某老师授《大铁椎传》, 文中有两句话:“尝与过宋将军”, “与遇宋将军家”, 都省略了“之”, 这两个“之”代什么, 要搞清楚。教师在这里没有直问这两句话省略了什么, 因为这样问未免平直呆板, 枯燥乏味, 而是用曲问的方式:“陈子仙怎么遇到大铁椎的?”要学生把有关句子找出来, 然后让学生把这两句中省略的词语“之”找出来。由于问题拐了弯, 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要求, 活跃了课堂氛围, 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逆问式

为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促进其深入思考, 教师不从正面提问, 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假设结论不成立, 让学生通过比较, 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种问法形式活泼, 趣味性强,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脑动口, 从而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孔乙己》, 在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时, 可以设计如下逆问:①假如孔乙己没有被丁举人打折腿, 不就避免悲剧的结局吗?讨论:丁举人中了举, 有钱有势, 而孔乙己“没有进学”, “愈过愈穷”, “他家的东西, 偷得吗?”, 被打折了腿不足为怪。②假如孔乙己不去偷丁举人的东西, 怎么会被打折腿呢?讨论:孔乙己“好喝懒做”, 又穷困潦倒, 不偷怎么生存?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懒做, 不就不会去偷丁举人的东西了吗?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考又考不上, 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自然就会好喝懒做了。结论:孔乙己的悲剧, 主要是社会悲剧。有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存在, 就会有孔乙己这样的牺牲品。这里步步都以逆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如剥茧抽丝, 直至问题解决,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总分式

这种提问方式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 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回答了诸多小问题, 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 从小到大”, 具有思维的发散性, 更具有艺术魅力。如教学《祝福》时, 可首先总的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在这一总的问题下又提出①“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②“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眼睛有什么变化?”③“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 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些小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脑海里首先呈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 并由此进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内心世界, 把握作者笔下这一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国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

五、连环式

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计由因到果, 又由果到因, 以疑引疑, 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再提出一个问题与前面问题首尾相连, 一追到底, 使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考。如教学《故乡》时, 针对开头部分可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③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的问题, 形成了一个整体, 几个问题解决了, 整个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浅谈课堂提问方式的艺术化 篇8

1. 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抓住兴趣点提问。例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 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最喜爱的老师;自己是否也曾经模仿过老师写字, 也曾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 是否也曾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 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 以故事理解故事, 以情感去体验情感, 以己推人, 回顾经历, 理解别人, 认识生活,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

抓住疑难点提问。抓住疑难点提问, 可以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 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这样提问: (1) “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在何处? (2) 作者要突出“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3) 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 自然就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从而降低了文章的难度。

抓住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 围绕聚合点提问, 可以从一点突破, 提挈全文, 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比如教授《孔乙己》时, 学生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 我针对实际提炼出了两个问题: (1) 为何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 你是如何理解“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 但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的?这两个问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得以落实, 都提纲挈领足以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2. 要有一定的梯度

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可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更高层次的飞跃、迁移。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 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例如教《变色龙》一课, 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3) 他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是什么? (4) 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3. 提问要注意跨度

从知识的联系性来说,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跨度, 从而使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得以联系, 但跨度不能过大, 过大会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调配提问题的跨度, 为学生增设台阶, 使之能拾级而上, 直达知识的高峰。如在《背影》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明确文章的线索, 我设计了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 (1) 文章对父亲描写最多的是什么? (2) 文章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3) 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背影? (4) 文章以“背影”为题有何好处?四个问题解决了, 文章的线索也就清楚了。

4. 提问次数要适度

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应有适度。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 我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否已死。在学生回答之后, 我引导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 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 推论出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 并且陈说理由。

5. 提问对象要有广度

提问要兼顾广度, 应面向全体学生, 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 并注意用适当的语言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 如“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是否正确和完整, 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而使人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责任。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9

一、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想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提问,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便是让问题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这也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问的设计。一方面,对于提问的内容一定要有深入而全面的考虑,要充分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最好能够让设计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一方面,在确定提问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掌握程度。提问的重点应当侧重于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仍然存在疑问或者有漏洞的地方,这样才能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让提问过程真正发挥其积极的教学推动作用。

想要让问题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这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思想维度,从多方面来进行全面而合理的考虑。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老师一定不要只是局限在课本或者参考资料上,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勇于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对话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认知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效启发与促进学生的思维,可以尝试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路。比如,利用“what”、“why”、 “how”等进行设问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的开放性回答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提问过程推进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选取恰当的提问方式

选取恰当的提问方式在提问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时很可能会产生很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转换提问策略,要多以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提问,并且可以将提问的内容融入到学生们熟悉且喜爱的生活场景中。这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抵触心理,并且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提问。这才是更为高效的课堂提问策略,这也会更加有助于提问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堂上的某一类教学提问通常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如,“Why is air important?”此类问题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换一个角度进行提问:“If the world has no air, what will hap-pen?”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技巧的应用。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尽可能避免使用“why”,而是运用“what is it”进行提问,这样会让问题更加亲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注重提问方式的良好选择才能够充分发挥提问教学的优越性,并且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领会。

三、设置富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

设置富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是提问教学中另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这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富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展开逐层深入的探究,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重点展开有效的挖掘。同时,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也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前面的问题通常是后面问题的铺垫,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探究也会更为透彻。这才是高效的知识教学应有的形式。

比如,在学习“I have a big family”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提问:“What are the people in your family?”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随后,老师还可以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Would you tell us more about your family member? Who do you love most in your family?”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才是高效的提问教学应当收获的积极的教学成效。

英语课堂提问与反馈方式释读 篇10

一、教师提问

根据提问所期待的回答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两种:限答性问题和非限答性问题。限答性问题的答案是既定的,学生只须直接把答案讲出来即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例如: Who won the match at last?而非限答性问题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或阅历来进行推理或想象,各抒己见,达到活跃思维和拓展知识的目的。例如:Why do you think he won the match at last?

图1是笔者对三位教师在提问中的限答性问题和非限答性问题进行数量统计的结果。

根据图1数据和笔者对课堂情况的观察,可以看出:(1) 前两位教师限答性问题的数量明显多于非限答性问题;(2)基础较差的班级,以限答性问题为主;而当教师提出非限答性问题的时候,仅有个别学生能回答,多数学生保持沉默;(3)基础较好的班级,非限答性问题相对增加,且学生对非限答性问题则展现出更高的热情;(4)同一个班里面,面对非限答性问题的时候,学优生表现出兴趣,积极回答;而学困生有点害怕和自卑,也更加愿意回答限答性问题;(5)对于限答性问题,学生回答时所犯的语法、词汇、句型错误较少,而在非限答性问题中所犯的错误较多;(6) 年轻教师Nick善于运用非限答性提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有思维的碰撞。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把握好以上两种提问的比例。对于学优生,可以适当增加非限答性问题的比例,锻炼其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学生在非限答性问题中所犯的错误较多,但这是他们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自然表达和运用,更接近日常交流,通过对这些口语错误的适当纠正,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前两位教师的非限答性问题可以有所增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见性表达能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勇敢回答非限答性问题,适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并适当延长回答的时间。

根据回答对象的不同,提问方式可以分为下面几种:(1)指定学生回答;(2)学生集体回答;(3)学生自愿回答;(4)教师自问自答。

图2是笔者对上面三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按照这四种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

由图2数据可以看出,指定学生回答和学生集体回答是较为常用的方式。由于班级的人数较多,为了防止学生走神,教师经常突击性点名提问,让学生时刻保持紧张集中的精神状态 。 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集体回答可以保证全部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 但是在图表中 “ 学生自愿回答 ” 这一列,年轻教师Nick的数据 “ 异军突起 ”。 因为他上课激情澎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竞相举手回答 。 而当问题难度过大的时候,教师会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这种方式往往能诱导学生尝试去回答问题 。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各种提问方式,提取其可取的地方。采用指定学生回答时, 不能仅针对几个学优生,对于学差生的指定提问, 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集体回答的针对性较差, 所以要注意是否有学生只是跟嘴型或者冷眼旁观。 尽量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其自愿回答,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要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教师要合理设计每一个问题的难度,以使师生能热情互动。

二、教师反馈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有怎样合理的反馈呢?Richards与Lockhart将反馈分为内容反馈和形式反馈。内容反馈是针对学生回答内容的正确与否的回应(包括肯定、表扬、批评、补充、重复、解释和总结)。形式反馈是针对学生所用英语的准确性回应,即教师对语言形式进行澄清或纠错。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地收尾,而是会开启新的话题,积极追问,让学生继续思索和回答,引来新一轮的对话。

在本文中,笔者把反馈方式总结归纳为评价反馈、纠错反馈和追问反馈三种。

1.评价反馈

最常见的评价语有“Very good”和“Well done”, 这也是课堂上最流行的反馈用语。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长久重复地使用同一种评价语,致使学生对老师的表扬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其实其他的评价语也是新鲜而生 动的 。 比如 “Lovely.”“Beautiful.” “Wonderful.”“That’s great.”“Oh … that’s amazing.” “Excellent.”“Sounds interesting.”“Your answer is meaningful.”“That’s the point.”“I like your answer.” “Terrific.”等。如果教师灵活变换评价语,学生会感觉新鲜和兴奋,能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不完全正确的时候,教师要更加仔细地选用评价语,尽量避免选用如“No,you are wrong.”的评语。不恰当的一句话,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采用的评价语一定要委婉。或者尽量先点评好的地方,给学生留点面子,再指出不足之处。比如“Your answer is meaningful,but I think…”“I’m afraid that’s not quite right,any other answers?”“Sorry,but I think we had better say it in this way…”“Well,the question is a bit difficult.Maybe I should give you more time.” “Don’t lose heart.You can try it again.”等。这些话语避重就轻、循循善诱,教师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维护一个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

2.纠错反馈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纠错策略。当对话注重流利性的时候,最好采用推迟纠错;当对话注重准确性的时候,最好采用立即纠错。

例如在教师Jenny的课上,有一段关于travel的对话:

T:Which country have you been to?

S:The UK.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traveling?

S:Yes.Ivisitthe LONDON EYE.I also went to see the hometown of Shakespeare.Istayin a native family and I can talk with them every day.

T:It sounds great.And what impressed you most in the UK?

S:The air is very clean and Iverylike the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friendly.

T:Oh,I really like your story and I hope I can travel to the UK one day.Thank you so much.

画线部分是学生犯的语法错误,但教师没有立刻纠正它,因为当时回答的学生以及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对旅行的美好回忆和倾听中。如果教师在中途硬生生地打断学生来纠正语法错误,显然不合适, 这样既打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学生表达的流利性,又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扫兴或厌烦情绪。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再总结归纳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偶尔出现的一些口头失误(即学生本来懂的,但不小心说错的地方),可以选择忽略它。

再如教师Sherry的一个课堂片段,讲授be worth doing短语时:

T: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 be worth doing ” .

S:Hmmm … The coat is worth being bought.

T:Oh,you made a mistake.You should say:The coat is worth buying.

显然,这个对话是关于语言准确性的练习,立即纠错是非常有必要的。

纠错反馈除了立即纠错和推迟纠错之外,还有暗示和明示、重度纠错和轻度纠错等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审时度势,通过快速判断,选择合适的纠错反馈方式,使课堂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下去。

3.追问反馈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Jenny对学生反馈的时候多采用追问反馈,促成师生更进一步的对话互动。追问反馈是教师间接地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意思:“我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我想继续听下去”。这个时候学生会受到更大的鼓励和激励,提高自信心和增强讲英语的欲望。

有时候,追问反馈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进行转移。比如教师Nike的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T: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see a thief stealing clothes in the shop?Maise.

S1:I would go forward and stop him.

T:OK.But do you think it is a proper way?Lily.

S2:I think it is too dangerous.Maybe I can call 110.

T:Haha.Good idea.But if the thief is very quick and leave before the police come.

S3:In my opinion,I should tell the shop manager at first.

T:Yeah,I like your answer.

由此可见,教师的追问反馈,可以转移到任何一个学生身上,带动全班同学加入到激烈的讨论中来,进一步增加对话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图3是对三位教师采用的反馈方式的统计(有时候教师的反馈里面同时包含了几种反馈方式,那么每种反馈各计一次)。

由图3可以看出,评价反馈是教师采用最多的反馈,因为评价反馈是及时和有必要的,教师多数情况下都会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评价,然后再进行纠错或追问。纠错反馈相对较少,因为都是听说课,更加强调流利性。追问反馈比较多, 笔者发现,追问反馈使用越多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Sherry的评价反馈用语较为单一,过多使用“OK”和“Good”两句,略显沉闷。

课堂中,教师通常不够重视对自己反馈话语的反思,所以建议教师课后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总结分析自己的反馈话语是否得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适当增加追问反馈的比例。

三、结束语

提问与反馈这两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的合理措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和量。教师应该重视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探究其是否科学和有效,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在课堂上成功地充当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摘要:一节合格的英语课,必须有师生间充分的口语互动。而师生间的互动经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过程。教师应该仔细把握好提问和反馈这两个环节,才能促成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英语知识。笔者通过对三位英语教师执教的三节听说课录像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探讨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教师提问,教师反馈,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袁德亮.疯狂英语师生课堂用语[J].南昌: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2002.

[3]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小议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式 篇11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提出了有效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恰当而有效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有效提问的方式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以学生为本,主动式提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内驱力,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

以学生自主提问为导向,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情感探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以小组合作为主,探究式提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老师最纠结也是最害怕的事情。有的老师说:“口都讲干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越讲越茫然。”有的说:“当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讲了整节课效果还是不太好,还要再讲一次啊。”其实,这些现象折射出教师在课堂中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的教学行为,学生当了录音机,教师不断地放音,课堂死气沉沉。老师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要想解决重难点,教师应着力组织小组合作,倘若问题设计得好,引得巧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点引向教学主题,逐步深入,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三、以教材为主,补白式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好教材补白,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编者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独特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补白是学生思维与课文思想感情的桥梁,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维视角。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好教材补白,去感受作者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独特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文本补白,就是教材的再创造。不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补白,放飞学生思维,自由地创造,深入地感受,使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12

一、发散式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教学 《阿长与 〈山海经〉》 一文时, 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鲁迅什么时候称呼他的保姆为“阿长”?什么时候称呼为“长妈妈”?②阿长与 《山海经》 有什么联系?③阿长弄到 《山海经》 受到了鲁迅的敬重, 理应称呼阿长为“长妈妈”, 为什么标题还是称呼“阿长”?标题改为 《长妈妈与 〈山海经〉》 会不会更好呢?

三个问题抛出之后, 教师并没有立即组织讨论, 而是让学生看书思考, 前两个问题, 学生读完书马上回答了出来, 但是到了第3 题小组讨论众说纷纭、答案不一。

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死胡同, 这时我趁机点拨:“好的散文都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此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恍然大悟: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阿长与 〈山海经〉》 隐含着作者对“长妈妈”从“厌烦”到“敬重”的心路历程。

二、比较式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 提出假设, 以制造矛盾, 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在教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时,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两个问题, 一个是圈点生字词, 读完书开始默写, 一个是带着问题去读书: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当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有近70%的学生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近30%的学生则认为论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首先要坚信这一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7、第8 两个段落, 第7 段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形成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8 段举罗兰·布歇内尔在看电视时觉得“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 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结果发明了游戏机。

师:请问同学们, 这两个人是平凡人物还是伟大人物?

(学生异口同声说是平凡人物)

师:说明平凡人物也具有创造性。

(教师趁机引导学习第11、第12 两段, 首先让学生概括这两段的意思, 再通过讨论明确:爱因斯坦、贝多芬、莎士比亚的创造力来自自己细小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 看一看有没有普通的人留心细小的想法搞出了发明创造?

此问题一抛出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第7 段约翰·古登贝尔克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使之在纸上打印出花来, 两者一组合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8 段罗兰·布歇内尔在看电视时突发奇想‘光看太没意思了’。他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 看它产生什么反应。结果发明了游戏机。”最后讨论得出论点:首先要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在教学 《变色龙》 一文时, 教学的重点是归纳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先让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举手汇报。有的学生说是“媚上欺下”, 有的说是“阿谀奉承”, 有的说是“奴颜婢膝”, 有的说是“见风使舵”, 有的说是“趋炎附势”。教师问:“哪个词可以代表奥楚蔑洛夫的核心性格?”有的说是“媚上欺下”, 有的说是“阿谀奉承”, 有的说是“见风使舵”……教师进一步启发、点拨, 问:“奥楚蔑蔑洛夫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哪个字更合适?”学生说是“变”。 教师进一步启导:“奥楚蔑洛夫六次判定五次变化, 大家想想看, 哪个成语最能体现这个变化?”有一个学生说是“见风使舵”, 教师暗示学生“见风使舵”是正确的, 接着问:“见风使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明白了是“趋炎附势, 媚上欺下”。通过点拨、启智、激趣, 学生明白了“见风使舵”与“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思维能力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三、研讨式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研讨式提问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展思维的探索。教学 《关雎》 一文时, 教师设计了新鲜的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 《关雎》, 看一看古代人谈恋爱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此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来了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 (诗中的男子为什么追求采荇菜的女子?) 感情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因为这位采荇菜的姑娘文静美丽。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窈窕的意思是文静美丽。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善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淑的意思是善良。

师:文静美丽、善良是写姑娘的性格品德。她的身材长得怎样?姿态如何?

(此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又来神了, 开始在诗句中找,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找到了左右流之的“流”。

老师:此处流字用得极妙, 使满篇生辉, 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 忽而侧身向右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 使全诗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诗的第四、第五两章写热闹的结婚场面, 是君子由“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而生出来的幻想, 并非事实, 每年教到这一课学生都把这个虚幻的场景当成真实场景, 怎么办?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诗中的男子追到那个采荇菜的女子了吗?”

有95%的学生说追到了, 理由是弹琴、鼓瑟、敲钟、击鼓迎娶新娘。

教师又问:“既然结婚了, 第二、第三两章为什么还写朝思暮想, 辗转反侧?这前后不是矛盾吗?”学生的思维僵住了, 教师此时轻轻地点一句“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男主人是做梦娶媳妇。

研讨式提问, 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知识向深度进行了拓展,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提问方式还有很多, 如设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类比式提问、连环式提问等, 对思维训练都大有裨益。提问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 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课堂提问又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

摘要: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散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研讨式提问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同的作用。

上一篇:纺织品面料下一篇:卫生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