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2024-10-03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共12篇)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定向思考和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酶”, 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提问通过师生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使教师了解其学习状态和进展,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对于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本人从问什么、怎样问、如何问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问什么

“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 问题的设计应从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以刺激,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并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关键处设问, 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把握得当, 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问, 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 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诱发其探究行为。其次, 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决策来调节问题的难度, 并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状况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

二、怎样问

发问的过程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好这个环节。

1. 选准时机, 设疑发问

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发问, 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发,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

2. 问题明确, 面向全体

教师在陈述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易懂, 语速适中, 表达清晰。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把回答的机会要均匀地分配给每一名学生, 切忌只为了满足成绩好的学生, 而冷落了其他同学。

3. 分析引导, 评价总结

分析引导就是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时, 教师在头脑中对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断, 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要进行分析评价, 补充纠正及思路指导,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对学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 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 使答案系统化和合理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如何问

一般来说, 课堂提问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等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 安排好提问的类型及顺序。

1. 回忆性提问

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即可解答的提问。一般用在课的开始, 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 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材料。这类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无需进行深刻的思考, 一般多是集体回答。

2. 理解性提问

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才能解答的提问。一般多用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进行对比, 达到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理解性提问, 可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3. 运用性提问

运用性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它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学习之后, 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依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判断, 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习了“开花和传粉”教学之后, 提问:“我们往往发现玉米棒的尖端秃了一段, 或是有缺粒的, 有瘪粒的。就你现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将做如何解释?”又如, 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说明“植物在盐碱地上为什么长不好”等问题。通过知识的反馈和运用, 既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又能收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问

为了掌握复杂事物与现象的特点, 常常将其剖析为若干部分, 并探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组合。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性提问一般包括对某个事件中构成要素的分析提问, 各要素之间和各部分之间主要关系的分析提问。如回答“家鸽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各有哪些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需要学生能够组织自己的思想、观点, 寻找依据, 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 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 寻找根据, 进行解释和鉴别, 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 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得出其结论。课堂教学不仅应具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 并分析各部分特点的能力, 还要把分析的结果联系起来, 对事物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综合。例如, “森林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基础知识, 分析和理解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才能从理论和事实上指出, 保护森林对确保国家生态环境优越和破坏森林对人类带来的恶果。因此, 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防止森林火灾, 合理砍伐和利用木材。综合性提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回答, 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 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巧用课堂提问, 关键在于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技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生动有趣, 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 生物科课上提问技巧的恰当运用, 直接关系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中学)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2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提问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问的技巧 一些美国学者,如拉德斯和奥斯蒂则认为,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去使用,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美国学者韦伦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提问这一问题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下列一些提问技术:

(一)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二)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提问。比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一些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三)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提问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五)提各种水平的问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六)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例如,“你能否再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对较高水平问题的最初回答。

(七)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八)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

(九)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二、提问技巧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师生与所提问题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先要杜绝“四忌”。

1、忌缺乏力度。

有的教师喜好缺乏力度又没有思维坡度的问题,“好不好?”“好!”“对不对?”“ 对!”“是不是?”“是!”,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回答问题个个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就如《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凡卡》一样,教师提出的提问,“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老板怎么打的呀?”“这个礼拜凡卡还挨了一顿打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力度,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如果改成“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的提问设计,课堂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2、忌单纯式。

也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几个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同学开小差,如做小动作或偷看其它书籍,教师切不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学生明明上课做其它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我曾在课间听到过一些学生私下谈话,“哎,我今天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他借提问来为难我,出尽了我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学生尽管有错,但可以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更为人性化、智者化。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与教情,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

1、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小珊迪》一文的教学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我在教学时避轻就重,全文的学习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即是对教材全文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人物、题眼.等地方。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从题眼“壮”字着手提问,为什么是“壮士”不是“战士”?有些作者在安排人物时总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在具体文章中,关键人物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全神贯注》一文中,茨威格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读课文,他却对全文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的所闻所见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及工作态度才一一表现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罗丹品质的时候也探究茨威格的品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可以更好的去掌握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一、提问语言力求精炼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长,提问中穿插了很多花哨的修饰,或是加入了与提问本身关联不大的说明介绍,学生理解问题时抓不住关键,反而被其中的“花边”吸引,不能准确把握提问实质,造成提问失败。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去粗求精,尽量剔除干扰学生正常思维的词汇,合理组织语言把意思表达准确。例如:“炎热的夏天中午,气温升高,气孔关闭,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误认为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应该这样提问比较恰当:“夏天中午,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减弱,为什么呢?”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与气孔关闭有关,显然能更好的让学生回答。再如,在讲“共生”关系的时候,我们举例人与大肠杆菌的共生关系,有的老师会强调大肠杆菌的生活环境是人体大肠,在人体内,这时有学生就会受到干扰,可能会让学生认为这不是共生,而应该是寄生更妥当。所以提出的问题最好不要有一些故意的干扰词语,以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错误的思维空间。

二、提问内容力求细,从易到难

教师在备课时要高起点、细谋划,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深度的提问。可以把大而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向深入。比如“生物的代谢受细胞核的控制,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知识点,而且之间的跨度还比较大,学生回想起来有很大难度,这样会使学生感觉自己连答案的方向都找不到,失去对问题的思考;应该这样问:

提问1:细胞代谢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提问2:酶的本质是什么?

提问3:蛋白质受谁控制合成?

提问4:DNA主要存在于哪儿?

这样一组问题下来,学生再联系前面的“生物的代谢受细胞核的控制”,答案自然出现在学生脑海。

再例如在学习质壁分离时,可以这样设计一组问题:

提问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状况?

提问2: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3%蔗糖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放入5%的蔗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放入清水中会质壁分离复原吗?

提问3: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3%NaCl溶液当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三、提问要有创意,抓住学生眼球

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寻找突破口,提问时可故弄玄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冲突”,学生在寻求解决这些冲突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例如“一个色盲的女性和他丈夫(正常)去医院找医生询问他们的后代会不会色盲,医生了解情况后告诉他们:你们的后代如果是儿子一定色盲,如果是女儿一定正常,建议你们生女儿。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这个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迫切的想要找出答案,为了找出这个答案,他们在课堂上当然会全神贯注,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问:“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答:“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长得快,所以向光生长。”

问:“为什么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呢?”

答:“向光侧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运往背光侧。”(正确答案)

“向光侧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被分解。”(学生的奇思妙想)

问:“假如单侧光照射后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一样多,植物表现向光性,为什么?”

答:“向光生长可能与生长素无关。”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有技巧性的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灵敏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轻松地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帮助他们走进新课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加深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翰.改变提问角色 提高学生素质[J].生物学通报.2001(04)

[2]王金福.问题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J].学科教育.2000(08)

刍议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注意提问对象的全面性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每一个坐在课堂上的学生都有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的权利, 然而, 在现实中, 很多学生的这一权利却被教师剥夺了。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总是喜欢提问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 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另一方面是害怕成绩差的学生回答不出来。久而久之, 课堂提问就变成了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交流环节, 提问再也提不起其它学生的注意力了, 这样的提问自然会失去其应用的功能。因此,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 首先要把握的技巧就是提问对象的全面性, 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与否, 都应当拥有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当然,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统一化, 难免会让很多学生不适应。为了保证提问活动能够适合全体学生,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例如, 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像是一些简单的生物概念、规律、原理等, 而对那些成绩较好, 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提一些拔高类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会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提问环节中体验成就感, 获得收获。

二、注意提问的密度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是不应当缺少的, 那么是不是提问的越多, 就意味着师生的互动效果越好的?当然不是,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公开课, 那次的公开课留给笔者最大的印象就是教师的提问活动, 从上课铃声响起一直到下课铃声结束, 班级中一共四十多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站起来回答过问题, 可以说, 这堂课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 整堂课看起来显得纷乱而没有重点。由此可见, 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 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效果。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中有几个时间点比适合提问, 一是新课开讲前的提问, 这时候提问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化与吸收”的内容时, 在上课之前就给学生先提了这样几个问题:现在很多女孩子为了减肥而拼命节食, 但有些人却是怎么吃也吃不胖,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食物一定要经过消化才能够吸收呢?据你们所知, 人身体中哪些器官是负责消化的呢?就这样, 还没开讲, 教师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因此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纷纷开始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进而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二是课中的提问, 这时候的提问注意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 目的是为了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 笔者在讲到光合作用的时候, 就在上课的过程中围绕着光合作用这个重点内容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光合作用发生在什么场所?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动力、产物分别有哪些?就这样,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 使得学生对重点内容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三是课后的提问, 这时候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巩固和拓展的作用。总之, 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提问,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提问的效果。

三、注意叫答策略

在提问环节中, 叫答也存在着一定的技巧性。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习惯先点名, 然后再说问题, 这样就会使得提问活动变成了只针对某个人的活动。还有的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 往往一说出问题就立刻提问, 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 要么找其它的学生回答, 要么直接给出答案, 以上这些现象都属于叫答方式的不恰当。一般来说, 正确的叫答方式应当是教师先提出问题, 并根据问题的难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再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 如果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不要立刻放弃, 而要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引导, 或者改变一下提问方式, 这样, 每一次的提问才会变得有价值, 学生才能真正地通过提问获得思考和求知的机会。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环节承担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如果提问环节设计的好, 整个课堂教学就能够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下更加高效的进行。因此,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 不但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重要性, 更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让课堂上的提问成为推动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助推器, 让提问能够真正地构筑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真正地连为一体, 共同向教学目标迈进。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 作为教师, 一定要重视课堂上提问技巧的恰当运用。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初中生物课堂上一些提问环节常见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希望通过科学的提问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素质化。

关键词:生物课堂,提问技巧,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黄继红.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新课程 (下) , 2012年07期.

[2]张莉萍, 高培仁.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中学生物学, 2010年第3期.

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提出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要对提问巧妙使用,就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数学课堂进行提问,浅一下自己的感受:

1、趣味性的提问。数学课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无味。假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自变量与因变量时,把自变量比成火车头,而把因变量比成火车身子,火车头向哪去,车身会随着向哪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十分有趣。

2、启发性的提问。例如:如图,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

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提问:“若带1去,带去了三角32形的几个元素?若带2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3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5x-6 的图像,再解出方程x2+5x-6 = 0的两个根,经过对照,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6

关键词:提问技巧       疑难    兴趣    全体学生        学生提问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09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问不仅要有技术性,还要有艺术性,问得好了,它就能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光添彩,成为教学的“激活剂”,促进教学效率的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提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在导入阶段使用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教学展开阶段以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总结环节中利用提问来概括本课所学内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几句话利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向我们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艺术性的。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提问要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相比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提问精确、得当,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充满渴求,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以学习为苦,反以学习为乐。结合自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置问题

要想使课堂提问收到最好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得到正确、合理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师要在教学展开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他们的思维习惯,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有了全面的了解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就会轻松很多,无论是备教材、备学生还是备教法,教师都能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思考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在什么样的时机下要进行提问,怎样实施互动教学,利用什么样的问题来提问,对同一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表述方式等。教师也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是否必要,对问题的语言描述是否准确,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否多样和多元,经过多方思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智能结构不断得到完善。这样,就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使问题为教学服务,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如进行“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总结。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水中的H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转移的?二氧化碳中的C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转移的?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联想,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思考,才有可能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益处。

二、提问要设在难点的学习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重难点的讲解与分析,这也是一堂课的核心。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肯定会产生一些困难。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一些巧妙的提问来启发和点拨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针对重难点进行讨论,就能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如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时,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哪些物质是由光反应向暗反应提供的?哪些物质是由暗反应向光反应提供的?光反应能够产生ATP,它能够用于各项需能的生命活动吗?如果突然间切断光源,三碳化合物与五碳化合物的产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详细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只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认真的探究,才能顺利回答问题,获得更深处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它们的难度是呈现递增的状态的,但这些问题都是与光合作用的过程相关的,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使各个知识点之间得到融会贯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提一些比较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得到延伸,提升教学的高度。如进行性别的决定因素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人类的男女比例是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产生这种比例呢?人类的性别是由父亲还是母亲决定的呢?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由于精子的类型有两种,分别是“X”型和“Y”型,因此父亲在性别上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这种不够完善的解释,教师要耐心引导,并利用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一个精原细胞能够产生几种不同性染色体类型的精子?它们的比例是什么样的?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不是随机的?受精卵发育成熟的概率是否相同?当学生能够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清晰的认识,就能够对性别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有明确的目标,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发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并且,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兼顾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如进行基因突變等内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问题:请你概述一下基因突变的基本含义,是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能够遗传给后代?哪些原因会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它大概会在什么时间发生?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产生基因突变?结合以上几个核心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本课的脉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五、以教师的提问诱导学生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要正确把握时间外,在方式上也要注意艺术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提问要表达科学、清晰,也要善于用肢体语言、语音的变化使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当然教师的提问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来对其进行解释,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这种提问可以作为诱导学生探究的有效手段。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减少教师的提问,诱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质疑等,由教师提问变为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篇7

一、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1. 要明确目的

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总结成一个知识网, 便于他们掌握知识, 对于学生们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明确的目的, 不可以盲目地去提问。只有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才可以使得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们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 才可以不断地去获得成功, 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在生物学中, 有许多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老师在课上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网络。

2. 合理设计层次

设计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可以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性。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去设置不同的问题, 在提问时老师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进行层层的递进。帮助学生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 启发学生们运用旧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同时也为学生们在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在多个角度设置疑问, 启发学生们的思维

(1) 因果关系的设疑

所谓因果关系就是通过发掘所学知识的内部的因果关系和存在的必然联系去进行设疑。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例如: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在探讨蝗虫是用气管系统来呼吸的问题上, 假使老师们直接告诉学生们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们不仅不容易理解也会很快地忘记、遗忘。假使老师们先不告诉学生们这样的结论而是换做提出问题, 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使他们去思考, 这样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 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的相关问题。自己动手,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一套可以证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呼吸的实验, 之后对结果进行讨论,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学生们更加地爱好学习生物学。

(2) 对实验观察设疑

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实践, 学生们可以通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去提出问题,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3) 介绍事物设疑

有些知识是不能进行观察实验的, 但是老师们可以先去介绍这些事物的现象或者是这些过程, 之后使得学生们去产生疑问。例如:在介绍关于生长素的时候, 提到可以将盆花横卧一段时间, 之后它的茎就会向上生长, 它的根也会弯向下, 之后再提问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样, 也可以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二、对教师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认识

1.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的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会使得学生产生积极地参与和学习的兴趣, 所以, 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引起学生们对知识产生认知的冲突。老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 可以先考虑问题的类型, 最好选用的是比较开放性的问题, 而且选用的问题不要太难, 可以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思路, 只有这样才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生们掌握了昆虫性外激素的知识之后, 老师可以去设置一些疑问去引导学生们去探索:现在的市场上, 有许多的灭蚊灯, 但是他们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总会让一些蚊子逃脱出去, 那么怎样可以运用昆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的特点去把这种灭蚊灯进行相应的改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呢?当学生们在学完植物的渗透作用和矿质养料的吸收知识之后, 教师也可以设问:在医院里。患者们进行点滴注射时通常是采用质量浓度为0.9%NaCl溶液作注射液,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都会使得学生们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3. 注重课后及时反思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 我们也要作一个反思型的老师, 我们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解题过程进行合理的看待, 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要及时地反思总结。只有把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上完课之后, 许多老师可能会出现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由于当时忙于帮学生们去解决和回答, 使得自己的思路并不是那么清晰,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进行问询, 之后进行总结, 把自己在课堂中的提问逐一地进行分析和解答。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 使得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8

一、“问”的类型

1. 设问。

设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 暂不作解释, 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 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 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例如, 我在讲生态平衡时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现在打虎却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学生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2. 集体式发问。

集体式发问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稍加思考便可回答出来, 不必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 不宜多用。

3. 书面式发问。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 较长或联系到图表, 不便口头叙述, 可以写在小黑板上,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问”的技巧

1. 科学性。

教师提问题应立意明确, 严谨规范, 富有逻辑性。。一位同事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 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学生回答水螅有触手、刺细胞、神经网等。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 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 由于语言不严谨, 缺乏科学性, 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 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 目的再明确些, 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 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针对性。

如果教师备课时不设计问题, 提问题无计划, 在课堂上凭一时灵感, 想到哪就问到哪,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 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 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 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 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 问话难而有度,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3. 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 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如, 在讲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 我先问:“人们谈及酸梅时, 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 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 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 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 还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

4. 范围性。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化难为易, 易中生趣

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 如果一下子提出一个难题, 学生就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就会对问题失去探究兴趣, 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这时如果能挖掘问题的内涵, 将难题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再略加整理, 问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而有些问题虽然浅显, 但又涉及解题的需要, 不问不行, 若直接提出这类问题, 学生会感到太简单, 不屑于思考和解答, 所以, 遇到这类问题就要巧设波澜, 巧问精思, 易中生趣, 便于启迪。

二、选好视角, 抓住时机

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所提问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而且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需要和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为最佳时机, 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教材的关键处, 教材的疑难处, 教材的精华处, 教材的深奥处等都是提问的最佳教学视角;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或精神分散及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 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

三、方式灵活, 角度新颖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 老是“旧调重弹”, 再好的时机也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提问时应采用灵活的方式, 按照教学需要, 提问的方式及内容也要随时变换, 给学生以新鲜感。如, 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教材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提问等。

四、处理答问, 反馈调控

实践证明, 学习者只有吸收信息, 通过反馈和评价, 知道是否正确, 才能顺利学习。如, 教师不及时将评价加以强化,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受到尊重, 久而久之, 自信和兴趣都失掉了, 这就是失败的开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时, 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 把问题补充完整;当学生的回答只是浮于文字表面, 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开拓学生的思路, 加以引导;当学生不能或不肯回答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 降低难度, 消除自卑, 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所以说,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 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 如何精设巧问, 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 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 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后, 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 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 有的认为青蛙没跳出井口, 固执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有的认为青蛙跳出井口, 发现天真的大得很啊!再如讲读《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 学生对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 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 多么想去帮助她啊!教师要根据这种教学效果, 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怎么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小女孩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帮助小女孩。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好, 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问题设置要难度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 也不能设置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相信, 只要自己努力, 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说:“你想, 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差甚远, 因此, 理解这个问题难度颇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可设计这样一组小问题:

(1) 从字面上看, 这句话是说什么?

(2) 联系当时社会状况, 鲁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 说这句话时鲁迅的心情怎样?通过思考这一组问题, 就会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句双关语, 并对社会黑暗和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 如果问题过难, 学生望而生畏, 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 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 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想做到难宜适中, 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 研究学情,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 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 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 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 抑制了他们的思维, 打击学生的兴趣, 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提问要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 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 会有一种“洞然若开”, “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 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 逐步解决。如《草船借箭》一课, 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如果紧扣这一难点, 将其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 就降低了难度:

(1) 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 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3) 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

(4) 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四个小问题都和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能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 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 由教师来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 探究正确地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 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 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距, 使学生学会思考。

总之, 提问是一门科学, 是一种艺术, 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 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设置合适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到知识的殿堂,使问题的实质逐步显现。提出问题实际就是引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启动学生思维,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它也可以反馈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地调整和矫正,调控教学。另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准确简练,

这都是课堂提问的好处。但是,是不是教师问、学生回答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怎样提问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呢?我觉得好的提问与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等有密切关系。

一、首先应该从提问的目的入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问题引出教学目的,从问题创设数学情境,启发思维。所以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具体,应在深入研究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提问应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问到关键。上课时为了使学生思维集中,提出一些兴趣性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推导公式定理时提出一些分析推理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思考状态;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一些巩固性或针对性问题。课堂提问必须明确到通过提问学生能够获得怎样思维,形成何种能力,启发了何种思路。在问题设计前都必须作充分准备。

二、要深思熟虑提问的类型

1.感性型提问

为了方便理解新課,先给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形、表格或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等,让学生细心观察,思考。教师根据这些具体的实物或生活场景去揭示出概念定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去推理去猜想,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深刻自然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此过程为: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抽象概括——探寻规律——获得知识。

2.化整为零型提问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化整为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要点,教师用提问的形式去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在不断回答问题中已经逐步排除各种疑问,一问一答,把学生的思维带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例如在讲导函数的定义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叫函数?

(2)可不可以把课本上的求导例题中的常数用字母a来表示?

(3)换成字母后和函数有关系吗?

通过层层剖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质,形成自己的知识。

3.陷阱型提问

直来直去的提问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形式新颖、跌宕起伏的问题可以突破思维定式。用陷阱型的提问可以克服学生的惰性及僵化思维,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思维缜密。通过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能判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及灵活度。例如到两定点(1,0)、(-1,0)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椭圆”。学生显然没有注意到2a>2c的隐含条件,对椭圆的概念没有实质上的理解,直至把椭圆的图象的形成概念搞清以后学生才恍然大悟,这种形式的提问确实具有警醒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4.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型提问

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有一些数学知识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对其理解有困难,只能理解一两点,对相邻概念、相似概念、从属概念、并列概念加强类比提问,增强学生比较、鉴别和辨异的能力。

除了要关注提问,对于课堂提问,还要锤炼提问的语言。课堂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语言发出传递信息,激

发学生思考,指导学习方向,所以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并且要求易懂,有感染力,形神兼备,不能拖泥带水,学生听后能明白问的是什么。

课堂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的提问反映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修养,对掌握整个教学的功底及教学艺术的能力,一堂成功的课堂提问必定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民族中学)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2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针对相关教学内容, 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 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又有多少呢?目前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1. 提问过于频繁, 问题数量过多。

我通过调查发现, 一堂40分钟的课, 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 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 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 “不假思索”地急于回答和应付。

2. 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 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室, 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 有多个层面, 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3. 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 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向几个 (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 学生提问的教师给了大多数学生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 老师不喜欢我, 也不会关注我, 尽管玩吧。”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 在课堂上开小差, 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4. 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 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 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 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 而没有学生的观点, 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发现老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 他们如何学会思考、形成逻辑思维呢?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 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 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 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5. 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 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 “不对”, “不正确”。有些时候, 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 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 以示惩罚。实际上, 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 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 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 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语句。

二、课堂提问组织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这些做法,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 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课堂, 抓住每个提问点。

(1)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 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参与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 如故事、对话、投影、音乐、电脑显示等, 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 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 当然, 这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2) 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 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巧妙的提问, 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 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 需要帮助时, 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 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期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上, 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 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 因此, 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 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2. 抓住提问时机。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要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并珍惜灵感出现的良辰美景。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当然, 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 即所谓“厚积而薄发”, 同时还随时让自己处于一种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 这样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殊的任务。

3. 巧设提问内容。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进行整体考虑, 主要是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与细节性的局部问题相结合, 使课堂提问主次分明, 先后有序, 提出的一些问题前后贯通, 相互配合, 以利于促进思考问题,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或者梯度, 这样才能由浅入深。

最后,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语文新课标指出, 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 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4. 精心研究学生, 做到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 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 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转而推动每个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5. 精心引导学生, 学会提出疑问。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 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比如一句口头表扬,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 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 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 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 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勇气, 富于想象力的创意, 新颖的观点。

总之, 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 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 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资料: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得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 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 提问表述, 学生已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 从而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误区,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育, 2005, 7.

上一篇: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论文下一篇:诗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