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2024-09-11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共12篇)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篇1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治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课堂中,提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思维观念的桥梁,能否把握好提问的技巧对政治教学的效果有明显影响。提问究竟需要哪些技巧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把握好提问的各个“度”,自然会得到较好的提问效果。

一、频度

所谓频度,就是提问的频率、次数。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提问往往不被重视,因此,提问的频率、次数往往较少。这样一来,就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既然提问少对教学活动不利,那么是不是提问越多越好呢?答案也不尽然。因为缺少提问规划,一些无价值的提问反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一味地以多或者少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而是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提问频度。有些课堂上,提一两个问题足够;而有些开放性的课题,则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大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有了适当的提问频度,才能保证提问效果的显现。

二、坡度

提问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技巧,因此,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成为思维训练的过程。常规的思维常常是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前进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坡度,通过难度不同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如同爬坡一样缓缓向上推进,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目的。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的选择”这一框题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前提?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如何体现的?问题一是一个典型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类概念性、原理性的问题通常是一种记忆类问题,学生只要熟悉课本内容就能够回答出来,因此,难度上是最小的。这种问题的提出,常常是为了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出现打基础的,即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上面所提到的问题二就是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翻开书就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总结概括,在思维难度上显然要高一些,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不可缺少的问题类型。至于问题三,难度比较高,这类问题常常没有统一的答案,问题考查的多是学生自身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这三类问题组合在一起,把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体会得更加清楚明白,让学生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运用,实现一次完整的思维训练活动。

三、精彩度

在政治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不成功的。衡量提问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提问的精彩度。教师当然无法做到每提一个问题都精彩,但教师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能精彩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问题变得平淡无味。例如,讲到“投资的选择”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上完新课以后,教师照例要进行总结性提问。按照常规,这样来提问:概述一下我们所学过的投资方式各自有什么优缺点?这个问题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要求学生概述课本知识的问题,毫无精彩度和吸引力可言。被提问的学生无非就是翻开课本,将相关的内容稍微整理再直接读出来,很难促使学生去思考研究。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方式,就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个五口之家,包括两位老人、父母和上初中的孩子。现在给你二十万,让你为这个五口之家制订一个理财计划,你会怎样分配这二十万元?稍加改变提问的外壳,增加了情境性和实用性,一下子就使得问题的精彩度获得很大提升。由于有了真实的责任感,学生会认真研究每一种投资理财的优缺点,并模拟家庭的实际情况,给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理财计划。这样精彩的提问,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去思考,而是学生主动去思考研究,这样的提问效果当然会非常好。

四、广度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课堂上的提问名单,总是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轮流转。事实上,教师偏爱一些学生难以避免。拿提问来说,那些活跃的、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总愿意提问他们。但这样一来,很容易使得一些内向的学生沦为边缘人群,使得他们脱离班级学习的轨道,这有违教育公平原则。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那些不太起眼的学生,注意提问对象的广度。要努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尽量让提问环节做到人人参与。这样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提问技巧当然不是简单的几个“度”能够概括的,它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指导原则而已。而具体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灵活地进行应用。只有在遵循这些“度”的规律下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提升提问的价值,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杜金明.政治课堂提问“度”的把握艺术[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2]吴建.基于哲学智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篇2

一、课堂提问

1.从教学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学功力。

教学论要求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教学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最终系于教师的教学功力。这种“教学功力”表现在多种方面,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表现在:(1)提问的清晰度有不到位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他说的是“讲授”,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提问的清晰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有3处提问被判断为“表述含糊的”。比如老师想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美好的东西”是指什么,但在表达的时候,却说成了一句“在你的生活中,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就不够清晰,这样就会妨碍教学的有效性。(2)理答的引导有不到位处。上引的片断中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领,学生的理解仍较为模糊而缺乏应有的深度。再如,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艰辛时问:“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这个问题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学生有些冷场,教师就追问了8个 问题,包括“怎样地忙?”“怎样地顾不上?”“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样子?”等,其实,我们认为,这里也不一定要这样的“追问”,而可以作适当的引导,如 “请您想象一下儿子劳动的情景”等等。当然,深厚的教学功力不是一时一刻能获得的,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是教师提升教学功力的重要途径。2.从学科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材解读。

从学科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有效的提问系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刻解读。

寻找、挖掘教材里学科因素设问并理答,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特征。3.从课堂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节奏把握。

课 堂时间是一个恒数,课堂提问应把握节奏,“节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维与感情,有效的提问系于节奏的把握。在我们这节课上,应该说,课堂是有一定的节奏感的,这从我们“课堂提问的分时段情况图”情况来看,特别是提问总数的分布与起伏,还是较有节奏感的。在节奏的把握上,我们提出的建议有两条:(1)提问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往往问题抛出后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2)整体上问题的数量偏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其他形式学习的时间不够。在集体分析的时候,就有观察者提出,整堂课的“朗读时间”不足。

有效的提问设计干净利落,贯穿了课堂的始终,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者说在很多的课型中,成功的课堂系于有效的提问,观察我们的提问,研究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伴着课堂教学而存在的永久性课题。

二、课堂观察的技巧

可以说,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必然拥有较精致的观察技巧,在短时间内,即能敏锐而精确的解读教室内事件的发生,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教与学的问题。进行课堂观察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实施: 第一,观察什么?

从观察资料的来源来看,一般地,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观察从视觉上获得的资料,同时还应注意包括来自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其他感官可获得的资料。从 观察者的身份来说,观察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观察者是该班级的教师,也就是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直接进行教室内的观察。此时,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与经验,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行为,学生的人际间互动情况,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所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都与 其学习品质有关,而且各种迹象都是教师用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线索。如果是观察其他人的教室,开始时最好选择对方感到较满意、较具信心的课程观察,而且,事先可与被观察者讨论“要观察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从观察的途径和手段来说,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录影带,或是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时,则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及经验,都是主要的观察重点。教师方面则包括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甚至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等,都是极值得观察的对象。至于学生方面的观察,则同样要包括学生的行为性与非行为性表现。

从教室情境来看,由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因素,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都足以严重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因此,在观察师生的行为之余,还要注意观察教室内外的情境,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第二,什么时候观察?

一 般而言,如果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实施的观察,课堂观察则可随时随地的进行,以确实而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反应,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求。对于学生的反应及问题,都可依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予以立即性的处理。教师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学生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先机的掌握,以及学生学习反应的密切关注,作 为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协助学生进行更顺利、有效的学习。其 次,如果是直接观察其他教师的班级教学,则必须留意进入现场的步骤,以及何时开始进行正式的观察。基于上述考虑,在观察前应能依据观察的目的,或是观察者所持的理论兴趣,审慎选择观察的情境与对象,并先取得被观、察者的信赖。此观察的目的,并非对班级教学进行批判,相反地,乃在于分享资料,以及与被观察 者、或其它同伴的专业互惠性成长。充份掌握观察的目的与对象之后,再以自然拟情、而不干扰原有情境的态度进入教室,成为教室内的半参与观察者。此种类型的观察,则必须等到观察者效应已逐渐消失,亦即被观察的师生已对外来的观察者,除去防卫、不自在的心态,能够恢复正常的教与学活动,不感到有压力时,才进行 课堂观察。

如 果观察者已事先被安排观察某一教室的教学,或是如实习教师般,已具有进入教学现场观察的合法身份。此时,则可根据个人的观察兴趣,在某些特定事件发生时,才进行较深入的描述与观察,而不必事事详细记载,以减轻观察者的精力负荷。至于其它的细节部份,都仅当作辅助解释事件的线索。第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划记法(rating scales)和描述法(narrative method)两种。

所 谓划记法,是指在进入教学现场前,已经熟悉相关文献,并且确定将观察的特定行为及经验。另外,也将行为的种类加以类目化,并给予各种行为不同的代号。观察者只要按照划记表上对于各类目行为的界定,进行代号的划记工作与记时即可。此种类型的观察,必须对所观察的行为是否能如预期出现、是否能顺利观察得到,做 过审慎的评估,再付诸实施。

如果使用描述的方法,则观察者必须准备好观察笔记,并且预先设计好记录的格式。基本上,观察笔记的首页要预留填写观察地点、对象、日期、时间,以及观察主题的位置。另外,观察笔记内也应同时规划好描述与评论的空白栏,其中两种空间的比例大约是3:1。观察者在进行观察过程,可以一边在描述栏内,详实的记载某些行为或经验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评论栏,将观察时所产生的即时性想法记录下来。如故对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有所怀疑或是不了解其意义,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或者通过分析文件,获得答案。

然 而,如果是教师在自己教室所实施的观察,由于必须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的完整性,因此,可以采用描述法。教师大致上仅能就所发现较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稍作默记、或是作简单的记录,或是在课程进行到一个段落时,稍作休息,再将值得记录的发现,写在观察笔记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也可以将 观察到的资料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4.如何处理观察资料?

采用量化的划记法,主要目的即在从观察后的统计数字中,看出班级行为的某些倾向,或是与既有的理论相互印证,作为解释班级内师生行为的依据,或将课堂观察所获得的量化资料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或是方差检验。

采 用描述法的观察者,必须在当天观察结束后,尽快的将观察资料加以整理与建档,避免时间过长导致遗忘的现象。并且在预计的观察时程完成后,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并加以概念化,以便能从观察中发现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现象或问题,或是粗略归纳出教学实践上的某些原则。这些收获都能作为教师进一步集体讨论 的资料,不管是对个人实践理论的建构、或是实际教学行为的修正,都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如 果观察者即是班级教师,虽然是采用质的描述方法加以观察,但是由于其记载的内容,大多不够详细或是过于零散,因此,并不能将此种资料当作推论、或是理论化之用,只能经教师整理后,当作日常教学反省以及改进教学的参考。但是,若是教师能将此资料,长期搜集并加以汇整,也可能得到较系统化的发现,成为行动研究 搜集资料的一种形式。尤其能将杂乱的资料加以整理,而且转化为文字,使思考具体化,对于教师的专业反省将有更大的助益。

三、课堂观察的应用

虽 然课堂观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课堂观察的应用也并非不受限制。对于教学者而言,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课堂观察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另外,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因 此,在观察结束,而且整理出较完整的观察结果与发现之后,要对这些发现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背后意义,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改进教学。要使课堂观察发挥最大功能,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反省原则

课 堂观察本身并无目的可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观察发现,进行教学前及教学后的反省,协助教师在教学前,即做好各项缜密的准备与计划,而在教学后,也能针对当天的观察发现,省察个人的教学情况。课堂观察必须配合不断的教学反省,才能极大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若缺乏反省而只有观察,对于教学而言,并不能产生 太大的价值。2.同步原则

训 练和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主要目的在于精确解读班级教学情境,作为明智的专业判断与提出因应策略之依据。精熟课堂观察技能的教师,大多能与教学同步进行,在极自然的、甚至是直觉的状况下进行课堂观察,随时根据观察所得调整教学策略,以及与学生互动的型态。因此,课堂观察应用的最高境界,则已和教师的专业直 觉融为一体,成为教师教室日常生活内容的重要一环。3.即时原则

教 师在观察之后,应立即将一些特定的观察发现,记录在教学笔记上,作为综合了解一个班级或某些学生的资料来源。持有这些书面的文字记录资料,能有助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省,同时,也能提升教师进一步课堂观察的兴趣。尤其这些观察能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资料来源时,则更能说明课堂观察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的意 义。上述各种课堂观察应用价值的产生,其基本条件都是教师能在观察之后,尽快进行资料的记载与整理,才能立即显现出资料的意义,作为下一步教学行动的参考。若缺乏此项努力,则不管是观察了他人的教室或是自己的教室,对个人专业反省及知觉的增进,都将极为有限。4.分享原则

浅谈政治教学课堂提问技巧设计 篇3

一、曲问

曲问也叫迂回式提问。指教师对问题教学知识不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多种情况不同的假设或虚问,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思维探索,最后豁然醒悟得出正确结论,回到主题上,并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解“商品”概念。教师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地提问:“什么是商品?”然后写定义,学生未必理解。我这样设计提问:“同学们,商店超市中出售的面包是怎样来的呢?”“如果你想得到它该怎么办?能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既然父母做的面包自己吃不是商品,那供别人消费的面包是不是商品。面包这一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的关键?等等。使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不但会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促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

这样的提问方式,能提高课堂的流畅性,而不显得生硬或思维堵塞,使学生的思路能跟上教师讲授知识的节奏,并且带来期望中的学习效果。

二、悬问

悬问指教师欲擒故纵,设置悬念,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以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并产生强烈求知欲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当代国际关系的新情况”这一节时,在归纳国际关系及决定因素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战后由美苏两极争霸演变成多极并存”“今后国际关系会出现怎样的格局?”“利比亚战争、叙伊危机、朝鲜发射卫星失败事件”,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最近四次国际事件又能说明现在我们处于怎样的国际格局?

这样的提问既紧紧抓住了学生关心国际发展格局的心理,又把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思考急于知晓的结果,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三、例问

例问也叫举例提问或者事例提问,是通过一些现实的事例或

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设计的情境之中,借机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达到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升华,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用格立、新飞等知名企业热火朝天生产的局面以及赢利报表和一些不知名空调门可罗雀、破产的场面强烈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空调企业生产同一类型空调会出现有的企业赢利多,有的企业赢利少甚至亏本破产的现象呢?”讲等价交换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元钱有时可以买到多于一元钱的东西,有时却买不到一元钱的货,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凸显生活主题,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政治课堂显得紧凑有序、主题

突出。

四、逆问

逆问指教师通过突破习惯思维方式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往往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特点在于思维逆问。

在讲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有关”时,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才会相应地发展变化。我不说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我就将错就错:“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不管生产关系怎样变化,都和生产力无关。”学生反而得到提醒。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

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的提问独具匠心,改变了学生“顺从”教材的习惯,使学生懂得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效果尤佳。

五、推问

推问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本和原有知识结构为依据把有关的内容推导出来,从而积极思考,去攻克难关,是获得新知识,提高思考能力的一种提问方式。

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一户人家门前拴住了一头牛,而另一户人家门前停着一台拖拉机。然后一个画外音在提问:“一般情况下,哪户人家的生活水平较高?”稍后,画面文字展现分析,牛、拖拉机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那答案就很明显了。再如,讲奴隶社会时,展现出两个社会生活片段,一个是原始社会无剥削无压迫的生活;一个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们悲惨而充满血腥的生活。最后醒目提出:“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在强烈画面的刺激下,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从而使其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六、议问

议问也指讨论式提问,讨论是提问的延续。在问题设计中,应抓住时机,联系实际,提出质疑。引导讨论,使问题加以解决。

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课上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讲按劳分配时,首先我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代表并综合本组意见,然后提出:“前几年,社会上流传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弄剃头刀的,拿笔杆子的不如拿秤杆子的。”你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这种现象现在是否已经得到改变。引发大家讨论,通过讨论澄清学生思想中的一些模糊认

识。认识到三种分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诱发性、计划性、时机性,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鼓励学生,从而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的教学才能完整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不可把课堂教学提问当成对于不认真听讲学生的一种变相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提出明确的问题

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杜绝问题含糊不清或理解有歧义。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明确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到问题,迅速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指向,或错误地理解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只能是完全背离问题的原意,造成了思维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初衷。

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切忌提出不切实际或过于深刻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简单的、可以不加思考直问直答式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知识贮备,在遵循认知规律原则的前提下提出适中的问题。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一堂课的提问,将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装着整堂课,让提出的许多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杂乱无章,琐碎不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虽然这样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对政治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应该避免问题过多而繁琐,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由具体到抽象,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四、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做好学生回答结果的总结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提问的结果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有时还会褒贬过度,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评价性原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这些问题自己必须要弄明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政治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注意力集中,较准确地概括学生的回答,防止心中无数,无话可说。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正>有效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有效教学的题中之义。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众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又不足,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注重有效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掌握以下几个提问技巧。一、提出明确的问题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为此,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二、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四、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五、课堂提问要和其他教学手段、方法配合,形成读、思、练与听、说、写熔于一炉的完善的课堂学习结构。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6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对话、投影、音乐、电脑显示等等,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比如,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当然,这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期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二、抓住提问时机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这就是用教师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并珍惜灵感出现的良辰美景。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当然,教师的教学灵感必须产生于博学多闻的基础之上,即所谓“厚积而薄发”,同时还随时让自己的精力常处于一种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才能使教学灵感发挥到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

三、巧设提问内容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通盘考虑,主要的有难度的综合性的问题与细节性的局部性问题相结合,使课堂提问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提的一些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以利于推进思考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或者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

最后,教师要给以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五、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竞争的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六、精心引导学生,做到恰当评价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作为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政治课堂上提问的技巧探析 篇7

一、提问内容要具吸引力

为了保证提问的效果, 教师的提问活动必须要紧扣教学内容。但在政治教材中, 很多的知识内容都是经过整理筛选的理论性知识, 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趣, 如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照搬教材内容进行毫无新意的提问, 这样就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围绕教学内容提问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别开生面的有趣内容, 这样会大大提高问题的趣味性, 增强提问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 在给学生讲“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一上课, 教师就用手机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歌曲《黄河大合唱》。音乐一出, 班级里的学生立刻活跃了起来。虽然很多学生都听过这首歌, 对它很熟悉, 但对这首歌的历史、创作背景、作者等信息的了解却不是很多, 于是, 自然有学生提出很多与歌曲有关的问题, 包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什么时候创作的, 作者是谁等……一旦学生有了想要了解的冲动, 接下来的问题就好办了。教师借着学生的提问, 开始给他们介绍起这首歌曲的作者冼星海以及他创作这首歌曲过程中经历的重重磨难, 以及他最终克服挫折创作出这首名作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 关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主题就自然而然被揭示出来。以上这个案例就是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 引发学生自己发问, 然后由教师进行回答, 并在分析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别开生面的提问形式使得提问活动变得有趣起来,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问要注意营造坡度

提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训练思维,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问题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坡度, 且这个坡度不能过缓, 也不能过陡, 否则都难以发挥效用。例如, 在讲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部分内容时, 就要围绕“民族”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倘若教师直接提问“什么是民族”, 这样的提问就显得过于浅显, 任何学生只要翻书都能找到答案, 显然就起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了。而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方法, 如“你如何理解课本上给出的关于民族的定义”, 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就把问题的思路打开了。对于“如何理解”, 每个学生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而通过这种没有规定统一答案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训练。又如, 在讲到“民族”和“种族”的关系时, 如果教师直接提问“民族和种族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学生经过深层次的思考, 因为这样的提问基本没什么思考性。但如果把民族和种族放到具体的环境下, 这样来提问:“亚洲的很多国家, 如中国、韩国都属于统一种族, 但他们却属于不同的民族,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一问, 思考的角度立刻变得丰富起来, 学生会从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结合着自己对中国、韩国的一些实际了解的情况进行思考和回答, 这样的提问方式比起之前的提问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三、提问主体要多样化

在传统的提问中, 大多是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 这样提问主体的预先设定和不可变更, 使得提问活动淹没了学生的主体位置, 这显然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 在新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倡导在提问的环节中, 努力做到提问主体的多样化, 即由单一的教师主导提问逐渐向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发展。比起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 学生对于自己所提的问题当然会更加上心, 更有积极性, 这样一来, 提问的效果也会有所提升。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问呢?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景、举例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发问意识。例如, 在讲到“我们的人身权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由于本单元知识相对来说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较为紧密, 因而在讲本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从网上搜集了很多人身权利遭受侵犯的实际案例。当学生看到老师呈现的是真实案例时, 兴趣自然会更高。而通过对大量案例的阅读,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都会冒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些案例中被侵害的人身权利具体属于课本上所说的哪种权利, 当遇到人身权利被侵害的时候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 如何尽量避免被侵害这些人身权利等。类似这样的提问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会经常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从而让学生的提问变成十分自然的事情。当提问的主体发生了变更, 提问的氛围常常也会变得更加热烈, 对提问效果的提高会大有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 提问是课堂教学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良好途径, 是实现这两大主体沟通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教学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因此, 作为教师, 一定要重视提问环节, 努力做到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 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 更好地让提问为课堂目标的实现服务。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合理的提问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为实例, 探析几种提问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 让提问为课堂目标的实现服务。

关键词: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提问主体,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川.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3 (01) .

[2]张叶.构建和谐政治课堂的三种形式[J].广西教育, 2015 (30) .

重视课堂提问, 讲究提问技巧 篇8

一、要先提出问题, 不要先叫起学生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提问的目的是要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之前先叫起学生,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 很难把思想集中到老师所提的问题上来,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 就收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要启发学生举手, 不要一味指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鼓励学生举手, 先叫举手的回答, 然后再问:“他答得怎么样?谁还要补充?”或依据答题的情况, 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作回答, 并非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答,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很愿意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要普遍提问, 不要只叫好学生

课堂提问要点面结合, 普遍提高。特别是提问后进生要注意把握时机, 创造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各类学生应答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分等次提问。可先叫中等生, 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思考, 等启发了后进生的思维时再由其回答, 难度较大时由好学生“救急”。这样普遍提问, 就兼顾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问得适度, 不要大而空泛

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适度, 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提问题过浅, 学生毫不动脑便能对答如流, 这就不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开发智力。如果一味追求深度, 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泛, 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答起, 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提问要适度, 且具体而有针对性。

五、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

提问的作用是引发思想交流, 应是老师和学生的纵向、学生和学生横向的多向交流。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比如, 以提问的方法温习旧知识,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适当发问, 或只问不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任其思维纵横发展, 或引导学生自己发问, 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接受情况, 去探究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化难为易, 易中生趣

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 如果一下子提出一个难题, 学生就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就会对问题失去探究兴趣, 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这时如果能挖掘问题的内涵, 将难题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再略加整理, 问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而有些问题虽然浅显, 但又涉及解题的需要, 不问不行, 若直接提出这类问题, 学生会感到太简单, 不屑于思考和解答, 所以, 遇到这类问题就要巧设波澜, 巧问精思, 易中生趣, 便于启迪。

二、选好视角, 抓住时机

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所提问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而且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需要和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为最佳时机, 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教材的关键处, 教材的疑难处, 教材的精华处, 教材的深奥处等都是提问的最佳教学视角;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或精神分散及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 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

三、方式灵活, 角度新颖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 老是“旧调重弹”, 再好的时机也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提问时应采用灵活的方式, 按照教学需要, 提问的方式及内容也要随时变换, 给学生以新鲜感。如, 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教材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提问等。

四、处理答问, 反馈调控

实践证明, 学习者只有吸收信息, 通过反馈和评价, 知道是否正确, 才能顺利学习。如, 教师不及时将评价加以强化,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受到尊重, 久而久之, 自信和兴趣都失掉了, 这就是失败的开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时, 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 把问题补充完整;当学生的回答只是浮于文字表面, 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开拓学生的思路, 加以引导;当学生不能或不肯回答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 降低难度, 消除自卑, 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10

一、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的效果, 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 及时回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 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 质疑相吻合, 并在学生有思、有疑, 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么样表达之时提问。此外, 就是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时, 通过提问, 突出重点, 解决难题, 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 已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之中。这时老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 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提问对象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因人而异, 适度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提一些浅显的要求,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让他们找出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做了些什么事?这样一来, 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了。这时, 老师要适时地给予赞扬性的语言, 增强他们的活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优势, 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思维的题目。如在分析《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大臣和百姓看着皇帝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 却无人敢说出真相, 最后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骗局呢?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 对于里面的情节, 大家都了如指掌。但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积极性较高的同学才能马上投入到课文情节当中去认真思索, 以获取答案。

这两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标,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关键上来, 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试论课堂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氛围 针对性 时机 鼓励 层次

教师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掌握,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素质的培养,无不蕴含在这一问一答之中。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不断地探究未知,同时教师也可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进程。

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性,才能发挥它启迪、激发的功能,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提问要抓住要点,并通过技巧运用,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接下来就课堂提问技巧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提问氛围

课堂提问应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务必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回答问题,形成生动活泼、激烈争辩、学习气氛浓厚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敢于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益。

二、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所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提问要有的放矢,使成绩好的学生能更上一层楼,使后进生也不至于丧失信心。因此教师提问既要做到态度平和,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使全班同学都感到有被提问的可能,积极动脑思考;又要使全体同学从你的表情目光里,感到亲切、信任,受到鼓舞而愿意动脑思考。

所谓的针对性,一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抓住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二是指提问学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高水平相当的学生。既不能使好学生感到问题太简单而索然无味,也不能让后进生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而百思不得其解,更不能故意给学生难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质量

提问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的话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和预备知识、方法,学生回答不出来,反之,在教师做了一系列分析解释后,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那样也没有提问的必要。只有精心设计提问的时机,才能到达预期效果。提问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导学生思考,所以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形式上的频繁,教师应在关键之处,在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地方进行提问,使课堂形成一种既积极思考,又轻松舒畅、张弛有度、错落得当的良好习惯。

不失时机地、恰当地进行提问,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如果问题数量过多,会使学生手忙脚乱,招架不住;问题过少,会使学生思维松懈,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课堂提问数量要适宜,同时又要讲究质量,当问则问,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因疑而思,深化认识,避免“是非问”和“填空问”。

四、及时鼓励、肯定学生

在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未知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一般从不完整到完整,这是正常现象,因此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对其正确部分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应给予表扬。要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言,敢于争论,特别要支持那些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学生,有思想火花的学生。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要大胆,不要照本宣科,表达要清楚明白,不要含糊其辞。对少数胆怯的学生,要注意引导,给予锻炼机会,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提问不要答不出来或答错就换人和批评,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多动脑子,学会思考。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对于差生,更要多问,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而不能使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切忌以提问的手段去迫使学生学习,或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加以指责和讽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害怕提问,师生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必须指正,必要时还应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五、提问要有层次、有顺序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要分层次、分步骤去解决,不能急于求成。提出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素质等差异来确定,做到难易适中,不要只提容易的,满足于学生都能回答,热热闹闹;也不要认为难度越大越好,以难倒学生为快。问题要围绕中心,层层深入,定向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推理判断的方法。有的提问要求学生放开思路,以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问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条理不够清晰、不够完整的结论,教师一定要再准确地复述一遍,务必使全班同学听清楚、弄明白。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2

所以说,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 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 如何精设巧问, 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 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 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后, 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 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 有的认为青蛙没跳出井口, 固执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有的认为青蛙跳出井口, 发现天真的大得很啊!再如讲读《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 学生对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 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 多么想去帮助她啊!教师要根据这种教学效果, 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怎么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小女孩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帮助小女孩。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好, 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问题设置要难度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 也不能设置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相信, 只要自己努力, 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说:“你想, 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差甚远, 因此, 理解这个问题难度颇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可设计这样一组小问题:

(1) 从字面上看, 这句话是说什么?

(2) 联系当时社会状况, 鲁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 说这句话时鲁迅的心情怎样?通过思考这一组问题, 就会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句双关语, 并对社会黑暗和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 如果问题过难, 学生望而生畏, 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 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 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想做到难宜适中, 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 研究学情,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 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 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 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 抑制了他们的思维, 打击学生的兴趣, 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提问要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 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 会有一种“洞然若开”, “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 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 逐步解决。如《草船借箭》一课, 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如果紧扣这一难点, 将其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 就降低了难度:

(1) 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 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3) 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

(4) 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四个小问题都和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能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 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 由教师来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 探究正确地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 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 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距, 使学生学会思考。

总之, 提问是一门科学, 是一种艺术, 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 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中国名牌下一篇:师生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