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2024-09-02

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共12篇)

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 每一位教师都要运用课堂提问, 每一堂课都少不了课堂提问。要做到科学合理地提问,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新教师, 甚至一部分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讲究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效果不理想, 甚至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提问带有随意性、把握不住提问的难度、提问的形式单一、提问的环节不完整等。作为一个教师,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是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布障。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进他们为了获得正确答案, 去积极动脑。

二是及时反馈信息, 评价教学效果好坏,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不断调整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传递活动, 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中, 老师巧妙地提问,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恰当地辅之以课堂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四是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刺激学生神经,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研究, 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点、有疲劳点。一般来说, 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点, 听课效果明显下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 就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 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来重振精神, 提高注意力。

五是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回答,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一次回答提问的过程, 就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演讲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这一过程, 学生应珍惜每一次回答提问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环节

(一) 课堂提问的设计环节。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环节应有机地溶入上课前的备课过程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环节, 讲求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 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提什么问题, 以什么形式提问, 对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 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设计环节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环节。

(二) 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答题对象两个方面。一般而言, 教师应首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 (时间长短视问题难易程度而定) , 然后指定答题对象。切忌先指定答题对象, 然后提出问题, 或问题提出后立即指定答题对象。这样会造成被提问的学生准备不足而心理紧张, 仓促回答, 答题效果不理想;未被提问的学生会放松思考, 懈于准备。问题提出后,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回答问题的对象, 都要积极地思考, 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在确定答题对象时, 应将学生主动发言和被动点名相结合。

(三) 回答问题环节。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视答题学生, 以示重视和尊重, 并给予鼓励和信任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应给予启发和引导, 不要立即更换答题对象。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斥责学生而应多从教师自身查找原因。提问和答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应居高临下, 而应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答题环节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环节。

(四) 点评环节。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 及时加以点评总结。回答问题正确完整的, 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不理想的, 应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要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所谓课堂提问技巧, 就是在课堂提问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以下课堂提问技巧。

(一)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要求设计提问, 一般来说, 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 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激发思维, 积极思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问的难度, 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 无需动脑筋思考, 都达不到激发思维、积极思考的目的。

(二) 课堂提问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切忌简单单一。

一般教师偏重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简述式的提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教师设计问题应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不能是填空式的回答问题。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 可以采用简述式, 也可以采用判断式、选择式、发散式等多种形式。这就要选择好提问的切入点和角度,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 切忌在课堂上兴之所至信口开河, 随意提问。

(三) 把握课堂提问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每次课堂教学用多少时间提问, 要合理安排。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每次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90~100分钟。笔者认为提问时间控制在3~8分钟为宜, 要根据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次数和难度。提问的数量不要过多, 提问要问到点子上。 (四) 要合理设计提问对象的覆盖面。课堂教学, 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也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的学生, 而要面向全体, 各个兼顾, 尤其是对差等生, 如果课堂上没有一定条件对其刺激, 就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 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回答, 让其去思考、去探索, 尽管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时回答不了, 也可向上一个层面的学生提问, 直至问题得到完满解答为止, 这样就可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总而言之, 一个高超的课堂提问, 首先应通过教师的巧妙设问, 把没有问题的学生问成有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的精彩点评和总结, 把有问题的学生问成没有问题。提出问题是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的。

参考文献

[1]. (美) 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6

[2].刘星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李春玉, 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课程.教材.教法, 1999, 2

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2

摘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同样具有数学所具有的种种特点。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仅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学生如何提问的必要性和技巧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提问;小学数学;

目录

摘要................................................................................................................................1 1.教学提问的概念........................................................................................................3 2.教学提问的流程.......................................................................................................3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3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3 3.2提问技巧的分类................................................................................................4 3.3提问的注意事项................................................................................................4 3.3.1发出问题......................................................................................................4 3.3.2引导回答.....................................................................................................4 3.3.3总结提问.....................................................................................................5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5 4.1学问题的概念.....................................................................................................5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5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6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6 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6 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6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6 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6 参考文献.......................................................................................................................7 1.教学提问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指教师对学生提问,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不排除个别课堂上个别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2.教学提问的流程

在提问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流程就是教师讲解新知识、新概念,接着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反反复复的提问与回答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后再进行巩固性练习。提问、逐步转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预先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要顺着这些问题拾阶而上,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到达目标。一个问题不能把学生的思路拉过来,那么我们再尝试用另一种提问方式来逐步牵引、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

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有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在校平均每天要提问大约400个问题。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反应。可见,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

3.2提问技巧的分类

根据提问的类型,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有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教学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类有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总分式提问、台阶式提问、连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有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等

3.3提问的注意事项 3.3.1发出问题

发出问提要把握时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等,待答中注重停顿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这也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收到尊重的体验,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的每个细节,学生会根据老师言传身教地怎样对待他而形成其日后怎样对待别人的习惯,这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会学会尊重。3.3.2引导回答

引导回答是指对待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回答不出时,教师要设法促使转机,重新发出问题,具体把题意说明,告知其问题的难点,逐步引导;必要时适当提示,稍微点拨;待回答完毕后补充修正,以求完善,有时候可能需要教师根据情况请其他同学补答、修正或替答,也可由教师本人做这些工作。

3.3.3总结提问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请有关同学复述正确答案,以加深理解。通过着整个步骤训练出的教学提问技巧,可以增强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提问更积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

4.1学问题的概念

数学问题的是指并非可以立刻求解或较令人费解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个独创性的数学问题的重建离不开新的数学问题的提出。与此同时,一个人常常是在他产生和分析一系列相关的新的数学问题时,才会理解和欣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从相关的报道和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特别勤奋但是,中国的学生只会回答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而且这些答案几乎就是教师课堂上所讲的,或者就是课本上所写的。这样的学生是很少有创造力的。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新颖问题的学生,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它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从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为了分数、升学,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怀疑去问底。教师们也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结论,缺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些都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

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一方面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真学习,毫无疑问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会解书本上的习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有了问题就去问老师的同学,会因为挤占老师的自由时间而未必成绩就很棒。提问和成绩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成绩与升学却又必然联系,所以从教师一方或者从学生本身都没有太多提问的动力,更谈不上形成提问的习惯。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是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质疑,这是从源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开发创造力必要的环节。当然由于是小学教育,这些技巧方法需要教师明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熟能生巧,形成习惯。这对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奠定很好的基础。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

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重新回到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中,并在原有数学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个变化的或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些对于提问技巧具有非常大作用的技巧要可以去练习、培养。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教师教学提问技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提问技巧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教学提问技巧作用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就应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的畅通,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反之,如果教师只想借提问惩罚学生,其结果不但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而且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和交流的堵塞。 

一、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

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互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著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如《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一座坟前,放下篮子。”如果向学生提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1)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描写?(神情描写)(2)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3)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5)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样,学生对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就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答问气氛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如果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就会产生原动力,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课后习题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富有趣味、启迪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高明的提问必定含有启发性,就像学生稍稍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树上的苹果一样,经过认真思索,总会有所得的。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渡过困惑的桥梁。

有人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师讲解就是注入式,这是不正确的。对提问与讲解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教师讲得过多,以讲代练,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那是注入式。从心理学上讲,启发是一种想象、联想活动,讲解或提问如能起到想象、联想的作用,就是启发式。假如教师讲得精练,发人深思,讲是为了引导学生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那么,这种讲是启发式的。如有位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总结时讲:“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有什么结局?”学生听后浮想联翩,想着各种各样的情节。提问也是这样,如果形式主义地提问是“什么”、“对不对”之类,抓不住要领,也不是启发式的。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梁生宝买稻种》问:梁生宝这种勤俭艰苦的作风好不好,值不值得学习?教师一提出,下面学生齐声“大合唱”。有的教师提问,事先定好框框,提问时学生一步一步被迫就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这种牵牛式的提问谈不上有什么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更说不上什么启发式。

五、提问角度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如果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从不同侧面“切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及心理特点。新颖有趣的问题会有一种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触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颖的原则。他经过反复实验,认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新颖,有了新颖,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不协调,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学习。 如有一位教师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提问:题目是《伤仲永》,而文章里却没有一个“伤”字,那么,到底“伤”了仲永的什么?学生研读后,明确文字上没有点明“伤”字,而在情感上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倍加惋惜。有的教师很善于设计“假设性问题”,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提问:“如果于勒真的发财回来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像这类提问会使学生思绪飞扬,议论风生。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它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简单地熟悉课文的中心内容、思路结构上面,而是借助其艺术化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为终极目的。课堂提问技巧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必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极大地促进使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陈贵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中国培训,005,(4).

[2]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显国等.语言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李如密著.教学艺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王洁霜.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现代语文,2007,(5):53.

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4

一、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既能体现文本的主要内涵, 又能紧紧吸引学生眼球和思维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吧。上课一开始, 王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同时, 用粉笔轻轻地在课题的“深”字下面画了个着重号, 之后便抛出了整堂课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在“深”字下面画个着重号呢?这个“深”字要表达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教育目标, 同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指向明确。

二、难易适中, 逐步深入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处在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几乎所有名师都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尺度, 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不断寻求文章内涵。来看看蒋军晶老师的《生命的药方》一课吧。课堂伊始, 蒋老师就很直接地在学生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能帮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问题: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提出来的, 我觉得非常适宜。只有了解了全文写了几件事, 才能进一步地深入课文, 最后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明知吃药不管用为什么还要很高兴地吃药?明知去新奥尔良不可能为什么还会欣然同往?明知死亡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还要玩死亡游戏?问题难度逐步提高, 层层深入, 最终明确了课文的重点:是希望、快乐、友谊围系了这一切。

三、新颖别致, 充满情趣

一样的话, 通过不同方式说出来所达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语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也是一样。好的方式, 新颖别致, 会让学生情绪高涨, 乐于参与,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上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如周益民老师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一课的教学中, 周老师的一个问题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月亮, 月亮, 究竟有几个?这个问题充满情趣, 刚开始的确让全场师生惊讶。是啊!月亮究竟有几个呢?哦!原来是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个月亮;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轮自己的明月。如此精妙的提问为后续教学作了一个很有力的情感铺垫, 接下来周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一首首有关月亮、饱含思念深情的诗。

四、循循善诱, 曲径通幽

不经历风雨, 又怎能见彩虹?名师大家们的课都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问题刚提出来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可经过一番引导之后, 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永正老先生的《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习作教学就很有利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学伊始, 于老便用课件展示了两段优美的短文,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家读一读这两段,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地在短文中寻找着, 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词语之后, 于老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什么词?学生立即回答:拟声词。于老随机就说:“在这样的短文中, 我们不仅看到美丽的景物, 还听到了一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既写出了看到的, 又写出了听到的, 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有声有色。”如何“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是个多么抽象的问题, 可经过于老的简单分析之后, 它便迎刃而解。

五、因势利导, 灵活多样

好的提问, 总能启人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呢?我认为,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适用于学生, 又要适应于教材, 还要富有变化。因为学生的思维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 我们的教师也要能跟上这样的变化。曾听过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窦老师从古诗和中国四大名著入手, 引出《西游记》,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 提出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人物、情节) 。在分析小说内容时, 窦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骨精一共变化了几次?分别变成了什么人?在揭示完变化之后, 窦老师转而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孙悟空打了几次?结果如何?分析到这里, 课文似乎应该就此打住。可窦老师却富有变化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孙悟空三打之后, 唐僧的态度都起了哪些变化?引出唐僧对孙悟空评价的话 (无心为善, 有意为恶) , 升华了课文蕴含的主题内容———善与恶的关系, 同时也延伸了课文内容, 起到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好的提问, 总能让人深思, 发人深省。而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更要紧密联系每一个学生。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大师无不体现做为一个师者的示范作用, 让人望而叹之, 望而羡之, 更应望而学之。

摘要: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 但流于形式的虚假提问无任何意义。因此, 为人师者要掌握提问的要领, 精心设计, 循序渐进, 使得问题新颖且具启发性, 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5

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尤贤文

邮编:641300电话:1530838057

3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问,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设计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使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应遵循一下四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即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历史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但又不能削弱双基,而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兴趣性原则。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历史课堂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3、可接受原则。即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即要求历史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历史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善教者,必善问。认真设计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提问,注重提问的技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提问的主要技巧有: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 1

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

2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

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

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启发学生: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3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②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③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④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

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4、比较式提问。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①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对这一问题,学生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学生从原因、列强、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一是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而发动的。(第一次战争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二是侵华的列强: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第一次战争只有英国)三是时间: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长达四年。(第一次: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共二年零二个月)四是规模:第二次战争列强投放的兵力比第一次战争多得多,最多时达二万五千余人。战线从广州到北京。(第一次从广州到天津)五是结果:第二次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中俄《瑷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接着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清朝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基础知识,对“继续和扩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地体会,而且使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

②如讲到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一是

4为什么“东史郎案”在日本一再败诉?二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势力活动如此猖撅?三是同样是法西斯国家,德日为什么战后认罪态度如此迥异?这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引导学生们从历史的根源、现实的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认识:美国当初“为小利于眼前”,导致“遗大祸于来日”;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值得警惕,大战悲剧决不能重演;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等。

5、迂回式提问。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提问方式稍作变通,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效果可能更好: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迂回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有利于其思维顺利越过障碍,更好地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一节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三、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提问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在于使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思考,联系已有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做到问题的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即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水平。

美国学者阿特金森在1958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当题目的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题目最感兴趣。一般地讲,一个问题全班有半数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够回答出来,其适度性可被接受。要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并在课堂教学中敏锐观察、准确判断、及时调控。

2.精心安排,选择时机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

(2)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

(3)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这几种心理状态正是处于“愤”与“悱”的境地,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3.频率数量,周密设计

对课堂教学提问的频率、数量要周密计划。一节课提问多少次合适,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视实际需要而定。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然想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盲目随意会产生负作用。

根据经验,教学的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些环节中间提问相对较少。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套用。

4.鼓励学生,教会学生发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教师在备课时并无准备,不可盲目作答。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再宣布正确答案。对脱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讲给提出问题的学生。对于提出离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责怪,有时一些看似怪异新奇的问题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浅谈政治教学课堂提问技巧设计 篇6

一、曲问

曲问也叫迂回式提问。指教师对问题教学知识不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多种情况不同的假设或虚问,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思维探索,最后豁然醒悟得出正确结论,回到主题上,并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解“商品”概念。教师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地提问:“什么是商品?”然后写定义,学生未必理解。我这样设计提问:“同学们,商店超市中出售的面包是怎样来的呢?”“如果你想得到它该怎么办?能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既然父母做的面包自己吃不是商品,那供别人消费的面包是不是商品。面包这一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的关键?等等。使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不但会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促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

这样的提问方式,能提高课堂的流畅性,而不显得生硬或思维堵塞,使学生的思路能跟上教师讲授知识的节奏,并且带来期望中的学习效果。

二、悬问

悬问指教师欲擒故纵,设置悬念,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以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并产生强烈求知欲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当代国际关系的新情况”这一节时,在归纳国际关系及决定因素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战后由美苏两极争霸演变成多极并存”“今后国际关系会出现怎样的格局?”“利比亚战争、叙伊危机、朝鲜发射卫星失败事件”,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最近四次国际事件又能说明现在我们处于怎样的国际格局?

这样的提问既紧紧抓住了学生关心国际发展格局的心理,又把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思考急于知晓的结果,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三、例问

例问也叫举例提问或者事例提问,是通过一些现实的事例或

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设计的情境之中,借机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达到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升华,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用格立、新飞等知名企业热火朝天生产的局面以及赢利报表和一些不知名空调门可罗雀、破产的场面强烈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空调企业生产同一类型空调会出现有的企业赢利多,有的企业赢利少甚至亏本破产的现象呢?”讲等价交换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元钱有时可以买到多于一元钱的东西,有时却买不到一元钱的货,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凸显生活主题,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政治课堂显得紧凑有序、主题

突出。

四、逆问

逆问指教师通过突破习惯思维方式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往往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特点在于思维逆问。

在讲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有关”时,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才会相应地发展变化。我不说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我就将错就错:“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不管生产关系怎样变化,都和生产力无关。”学生反而得到提醒。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

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的提问独具匠心,改变了学生“顺从”教材的习惯,使学生懂得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效果尤佳。

五、推问

推问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本和原有知识结构为依据把有关的内容推导出来,从而积极思考,去攻克难关,是获得新知识,提高思考能力的一种提问方式。

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一户人家门前拴住了一头牛,而另一户人家门前停着一台拖拉机。然后一个画外音在提问:“一般情况下,哪户人家的生活水平较高?”稍后,画面文字展现分析,牛、拖拉机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那答案就很明显了。再如,讲奴隶社会时,展现出两个社会生活片段,一个是原始社会无剥削无压迫的生活;一个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们悲惨而充满血腥的生活。最后醒目提出:“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在强烈画面的刺激下,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从而使其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六、议问

议问也指讨论式提问,讨论是提问的延续。在问题设计中,应抓住时机,联系实际,提出质疑。引导讨论,使问题加以解决。

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课上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讲按劳分配时,首先我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代表并综合本组意见,然后提出:“前几年,社会上流传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弄剃头刀的,拿笔杆子的不如拿秤杆子的。”你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这种现象现在是否已经得到改变。引发大家讨论,通过讨论澄清学生思想中的一些模糊认

识。认识到三种分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诱发性、计划性、时机性,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鼓励学生,从而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的教学才能完整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不可把课堂教学提问当成对于不认真听讲学生的一种变相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篇7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少不了老师的引导, 要施以引导必定少不了提问。七年级学生普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但发言积极踊跃, 气氛活跃而有失于秩序混乱;九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自我意识也较强, 但患得患失, 不愿发言, 羞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采用激发、鼓励的办法。

1. 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设置情境, 渲染气氛, 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尽力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进入角色, 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师生共同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 共同咀嚼课文中一些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使之有话可讲, 进而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如在《济南的冬天》中, 作者把山上的松雪比作“日本的看护妇”, 学生一开始不能理解句子的美妙之处, 这时教师问一句:“大家想象一下‘日本的看护妇’是怎样的形象?”有学生回答:“大概与中国的护士差不多吧。”教师:“对呀。”学生顿然彻悟, 完全明白了作者笔下的比喻是多么美妙。

2. 鼓励赞许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 学生必定会有许多说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师绝不能泼冷水、挑剔、指责、批评, 而要以鼓励为主, 适当补充完善答案。提问时可以用“说说看”“试试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话语,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用赞许的口气肯定他们的主动探讨精神。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想顾虑和心理障碍, 营造一种讨论、座谈的宽松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提高学生的临场口头表达能力。

二变通、量化

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问时学生出现“语塞”的现象是正常的, 也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 运用变通性原则引导学生, 或降低提问的难度, 或变换提问的角度, 或进行一番提示, 要力争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如果课堂提问中出现学生发怪论干扰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 教师要采取灵活的应变办法, 将不利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如讲授鲁迅的《故乡》时,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杨二嫂?”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用奇腔怪调说:“因为她是女的!”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该怎么收场?我随即不慌不忙接过话题:“是呀!杨二嫂是女的, 闰土是男的, 这是性别上的不同, 请大家想想他们还有哪些不同?”于是课堂立即转向正轨, 讨论继续:“他们不仅性别不同, 职业不同, 性格也不同”。我追问:“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学生:“有, 他们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 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我的目的达到了。文章写杨二嫂、闰土, 则是表现了作者从不同角度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匠心。因此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教师应采取冷处理, 灵活变通的办法。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气氛热烈, 积极主动, 教师还可将课堂提问“量化”, 即要求每位同学每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次以上, 而且要自己主动举手发言, 周末稍作总结。这样, 像机械钟表似的, 给学生拧紧课堂发言的发条。在“量化”中学生自我激励, 自我鞭策, 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了锻炼说话的机会, 久而久之, 培养了他们课堂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评估、提高

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让学生回答问题上, 而是要求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运用这一信息反馈, 正确引导研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涵, 拓展知识范围,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 课堂提问也有“质量”优劣之分, 当学生的课堂发言形成习惯之后, 教师就应当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质量上下工夫。

开始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是鼓励性的评估:“基本准确, 但不足之处是……”“大体上正确, 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就应该用“及格”“正确”“很好”等准确性的词语进行评估。在不知不觉中将口答的难度逐步加大。标准提高了, 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这除了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外, 还要能从教材内容里巧妙地提出问题, 而问题的答案又往往是当堂教学的重点、疑点、难点。问题一提出, 就会吸引学生再看书、再思考。在学生有疑问, 渴求解答的时候, 教师“拨开云雾见晴天”, 一经点拨, 学生便豁然开朗, 这个问题就会牢牢地印在脑子里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8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过高估计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的问题太难则学生无法思考, 太笼统则学生无从思考, 这样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导致教师的问激不起学生答的热情,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因素, 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顺利地回答出问题。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为了让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写了哪几个时期的紫藤萝?由紫藤萝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弄清楚了文章写了现在看到的紫藤萝、以前的紫藤萝, 并由此生发出感悟, 由此我再顺势提出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 就比较简单了。如果教师机械地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 课堂气氛一定不好。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但是, 不能仅仅因为要活跃课堂气氛, 而忽视提问的质量和价值, 提一些不需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更应该注重它的实用价值,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有些教师提这样的问题:“这段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这个成语是什么呢?那就是拔苗……”教师有意拖长声音后,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助长”, 虽然气氛显得活跃, 但实际上学生是不加思考顺口说出的, 没有思考价值。这样类似的问题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 应该多提一些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 如果这样问学生:“老妇人对差役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 思考的价值就不大了。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老妇人为什么对差役说这些话?”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 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老妇人说了什么?她说三个儿子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孙子和媳妇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说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妇人苦苦哀求无效, 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妇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 就动了脑子, 思维得到了锻炼, 得到了发展。

三.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问题的设计, 都应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应该抓住本节课的中心、重点、难点、关键词句和句段提问, 如果游离于这个主题之外, 即使设计的问题多么有思考价值、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也都失去了它最终的意义。比如《变色龙》这篇课文, 重点是理清情节和理解文章的主题。为了把握重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态度有几次变化?他的态度是因为什么而改变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重点, 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 加上教师的点拨, 很容易理解,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堂上提问法的运用, 必须把握提问的目的, 运用提问的技巧, 才能充分发挥提问法的优势, 在实际运用中,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梯级提问。特别是句子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 主题思想的概括, 一般难度较大, 如果简单地提问, 如“这个句子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很多学生就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 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就更容易把握, 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得多了。

二、提问语言要精当, 要有启发性, 如果语言不精当, 学生听起来困难, 甚至理解错误, 就会影响提问的效果。

三、提问要一脉相承、环环相扣, 在同一个教学环节中, 前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后一个问题, 以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英语课堂教学的设问和提问技巧 篇9

一、课堂设问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认真挖掘教材,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层次, 设计出一些具有梯度,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提问。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 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提问, 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活跃起来。例如教学How are you?可以向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提问:How is your mum?How is your friend?如果只提问好的学生而冷落基础差的学生, 就不会有很多的学生勇敢站起来发言。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他们的创造之火就会不点而灭。因此, 教师课堂设问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堂设问要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

我们常说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多设计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 就能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呢?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二要揭示问题的矛盾点, 引导学生去思索。三要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现在完成时态时, 引导学生对该时态与一般过去时的理解区别, 就需要把握好提问技巧。如:老师首先问Have you have breakfast?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接着问:What time did you have breakfast?Where did you have breakfast?让学生感受两种时态的区别。

三、课堂提问要做到真诚的鼓励, 真心的欣赏,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课堂效果的评价和总结, 不仅是课后自己对课堂效果的简单反思,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以肯定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 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 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用鼓励性的课堂用语:Try it again。Don’t give up。That is right。Your pronunciation is quite good。I agree with you。Great Super。Well done。Congratulations...。如此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克服自卑心理, 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点的学习。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 教师驾驭学生思维的能力十分重要, 运用多种灵活的提问方式, 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 灵活运用“单个提问”“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方法。单个提问----由个别学生单独思考回答;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同学之间相互鼓励, 相互补充, 各种新颖、独特, 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五、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有耐心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提问情境, 如果在课堂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耐心和针对性,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达不到想象的目的。因此,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留的时间很短, 学生的思维容易卡壳, 回答的难度也会增大, 他们往往会因组织不好而放弃回答的机会, 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不能正常回答。这时, 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 用目光激励学生, 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全面、不正确时, 教师要给予温馨提示, 引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 也可以是动作、表情等。

六、课堂提问要有整体性和全局观念

教师课前备课要有充分的准备, 对知识点的设问要紧扣教材内容, 考虑要有整体性和全局观念。设计的问题要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这样才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 组织的一连串问题, 构成的指向要明确、思路要清晰、要具有内在的推理。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尽可能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 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去设问。例如:在教学“问路”和“指路”话题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开展教学。如: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dining room?Excuse me, is there a hospital near here?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适用性和生活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消除他们的陌生感、空洞感。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篇10

一、问得有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这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一门陌生的语言, 英语的学习更加离不开兴趣。而好的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提问是否有趣, 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那么,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 怎样才能使问题问得有趣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5时, 提出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1.What can fire do for us?

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fire?

3.If there is a fire, what should we do first?

4.Are you brave enough to save others when there is a fire?

这几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水到渠成地引出了“Common knowledge about using fire, safety of using fire and how to call for help in a fire”这一主要内容。

二、问得有度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拥有不同的个性及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得有度, 即要让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思维梯度,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实现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7A Unit 4Reading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2.Do you like fruit and vegetables?

3.How about hamburgers?

4.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5.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接着再让学生work in pairs, 试着根据问题的答案写成一篇有关饮食习惯的文章, 继而顺势引出课文。这样一来, 通过这些问题, 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都可以被调动起来,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得灵活

课堂提问最忌老套且模式单一, 那样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 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因此, 课堂提问应问得新颖、问得有趣, 像磁石一样, 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 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提问方式更应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形灵活运用导入式、疑问式、判断式等多种提问形式, 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拿7A Unit 2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说, 教师就可以设置“Who’s your favourite star?What can he/she do?”这样两个问题, 用学生比较热衷的话题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可能会回答“Sun Yang can swim.Yao Ming can play basketball.”等等。进而再出示一些常见的动作类图片, 问学生:“Can you ride a bike?Can you play the piano?Can you...?”接着再导入正文的问题:Can Eddie fly?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且充满时代气息,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问得有“物”

值得注意的是, 归根结底课堂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我们并不是为了“问”而问, 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舍本逐末, 过于追求“问”的形式, 而要注重问题本身的内在价值, 问得有“物”, 问得必要。教学中应避免问一些过于简单或者模式化的问题, 要巧妙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现调动思维的目的。例如, 在学完7A Unit 3Integrated skills中的Part B之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

1.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in the year?

2.Why do you like it so much?

3.What can you do at the festival?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提的问题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兴奋,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二、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思考性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探究竟的冲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引出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此时,学生思维正佳,学习的效果也会最好。教师要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我在教“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提出问题:你能把圆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圆的面积与你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

三、提的问题要突出重难点

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难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我是这样设问的: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为什么?②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严格区别。

四、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提问:如果按照一个数所含的约数的个数来分类,1—10这十个自然数可分成几类?学生把它分成含有一个约数、两个约数……等类别。接着问:如果按照约数的个数分类,自然数应该怎样分类?就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让学生观察2、3、5、7所含有的约数个数有什么特征(1与本身)? 4、 6、 8、 9、 10所含有的约数个数与前四个数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问:质数、合数的定义是什么?自然数可分成哪三类?通过在障碍处设问,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对事物分类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提问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五、提的问题要有严谨、简洁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严谨、简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这样设问: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你手中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议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2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 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 巧妙设问, 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以高二英语下册Unit15中的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 (Ⅰ) 为例:本课是一篇有关一起侦破案的课文, 如果讲解形式过于单调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可能会使学生迅速出现疲劳现象, 使原本情节曲折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因此, 课前可以准备好以下的问题, 以供课堂讲授中随机提问。

1. What’s the problem with a young lady?

2. Was her life in danger?

3. Who will get the lady’s money when she dies?

4. Is her uncle the very person who wants to kill her?

5. Why did the famous detective decide to spendthe night locked in the lady’s room?

通过提问1、2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们注意力就会被女主人公的命运完全吸引, 新课在学生对故事结果焦急地期待中进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制造一些悬念, 3、4问题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控制着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的学习气氛紧张而又愉快。最后, 通过问题5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 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起到“优生能吃饱, 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 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 从易到难。以高一英语上册Unit 7中的Lesson 26 and Lesson 27 EARTHQUAKE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 课文内容较难理解, 课后问题设计偏难。因此, 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 In what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an Francisco?

2. In the spring of 1906, 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

3. What happened again in the city in the fall of 1989?

4. Can you tell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earthquakes?

5. Why did the two worst earthquakes both happen in San Francisco?

其中, 问题1、2、3相对简单, 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细心, 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4、5相对偏难, 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 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然, 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使之简单化。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驾驭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得出统一答案。例如, 在讲授高二英语上册的Lesson 34 EARTH、AIR与WATER三篇短文时, 可以穿插以下的一些问题:

1. 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growing every year?

2. Whatarethecausesofair pollution?

3. 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our earth?

上一篇:分户验收制度论文下一篇:产品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