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共12篇)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1
摘要: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就是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病理学,优化教学,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 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1]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 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 为上好这门课,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一、优化教师素质
二千多年前, 《史记》中有一段话“君子既知教之有所兴, 又知教之有所废, 然后可以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最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是培养人才的最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科学水平。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创新型和实干型人才, 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教研室理论课授课任务均由教授、副教授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员承担, 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 长期工作于科研及教学第一线, 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传授知识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还把科研思维引入教学,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内容, 为此,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选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由于教材是一节一节编写的, 课是一堂一堂上的。故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进行重新设计, 达到优化效果,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 (本科、大专) , 选择不同教材, 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把握教材, 用好教材, 有的放矢地讲解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将一些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移入实验课讲解 (如几种炎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出现的意义) , 这样既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又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三是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有些内容较简单、易于理解的章节 (如出血等章节) , 以学生自学为主, 这样既保持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故注重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一环。
三、优化教学方法
1.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相结合
疾病过程中, 机体常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三方面的改变。代谢改变是功能改变的基础, 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改变, 形态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因此, 我们在讲述形态结构的变化时应时刻注意与功能、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讲述慢性支气管炎时, 气管的构造发生改变;柱状细胞表面的纤毛脱落、细胞变性坏死;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腺体增生肥大;C型的软骨环是气管的支架, 受炎症影响, 变性、坏死, 气管塌陷。由于气管的结构发生改变, 使气体不通畅;气管自净作用减弱, 防止灰尘、病菌能力下降。通过这种功能与结构改变相联系的讲解,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慢支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的知识。
2.病理学与其它医学基础学科相结合
现代医学正在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科交叉日益丰富, 日益明显。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学科, 病理学也不例外, 尤其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 病理学研究的是人体病变器官的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 这就离不开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提供的人体器官的正常结构, 同样也离不开生理学、生物化学讲述的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和代谢。讲述疾病的病因和机制时, 离不开微生物及免疫学知识等。随着超微病理学的研究, 使发病机理的探讨及未分化肿瘤的确诊进入了亚细胞水平, 病理学与其它医学学科相互渗透, 形成统一的体系。每一学科都是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适当与其他学科联系, 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3.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临床医学实践则是基础医学的深化和目的。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我们既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知识, 也适当地联系一些临床病例。学习病理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诊断疾病, 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既认识了疾病的临床特征, 又能更牢固地记忆枯燥的形态学变化。如讲大叶性肺炎时, 先介绍其肺泡壁和肺泡腔的镜下改变, 然后推理其肉眼可能出现的变化, 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推理可能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教与学互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比较鉴别法与分析综合法相结合
病理学中概念较多, 病变复杂多变, 为了更好地掌握它们, 需进行比较鉴别。其中列表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直观的方法。例如:胃溃疡, 溃疡性胃癌之间的肉眼形态比较 (表)
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顺序性, 也为了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还经常用到分析综合法。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明确其比较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合理的教学应是比较鉴别与分析综合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5.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手段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信息形式多、容量大, 具有图、文、声并茂及有活动影像的特点, 是其它媒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实践证明, 多媒体演示系统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2]传统教学手段具有简单、便利、直观、经济、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摒弃的措施。故在病理学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做到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 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 学生只听不记等。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 还应把本节课的标题、重点及难点内容列在黑板上, 以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6.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 正如俗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课能将病理变化更直观更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能真正去理解书本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 通过标本观察去验证、补充和巩固理论课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的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理论课教学大有裨益。因此加强实验课的学习,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巴斑斯, 等.教育过程最优化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2]何克技.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1998, 12 (3) .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2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保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骨干课程。本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授、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3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分析农业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和控制措施。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为,一是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使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和考察方法、加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
(1 )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
(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
(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
(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
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论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对分课堂”的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74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对分课堂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讲解-接授式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简洁、高效、成体系地完成知识传授。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知识本身的传达与接受,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其潜能开发、人格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等[1]。
虽然讲授式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还不能彻底将其舍弃。如何能既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就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分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操作程序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框架和要点,使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从师生角色方面,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者变成讲授者、评价者与引导者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交流者,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这种教学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课堂内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先教后学,具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环节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这个过程通过学生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中包括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两大重点内容,被称为“亮考帮” [2]。这个环节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讨论,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讨论。经过这三个环节,把教学中的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发展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两门理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按照”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二是评分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第三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一页纸式考试。
学生学习状态的显著改善
学生在传统教授式的理论课课堂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边,虽然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是“形在神不在” [3]。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是以玩手机为主,还包括学习其他课目、赶写作业、聊天、睡觉、发呆或者阅读小说杂志等。这些行为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有效地改善了隐性逃课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学习更加投入,玩手机的行为几乎不存在,99%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被称为“背多分”,即学生在平时不需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在考试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临时抱佛脚,背的越多分数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避免“背多分”现象,“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将学生的作业、听课和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连同最后的纸笔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一直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纸笔考试中采用的一页纸考试方式,也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现象。一页纸考试需要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后,写在一页A4纸上面,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知识不必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重点进行整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考试前改变了以往平时不学习,考试前机械记忆的状况,而是集中精力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精心设计一页纸的内容安排,为纸笔考试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一页纸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是:更好的复习教材及学校资料,注重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归纳而不是死记硬背;减轻了复习的负担,降低了考试焦虑,提高了对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的信心。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接收到來自同伴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被关注的,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对分课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三、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刚刚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应用,虽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要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并非易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比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称职的教师兼有双重身份,拥有两套本领,即教师不但是“让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学,更要自己先学,而且他要学的比学生多得多(Heidegger,1976,14-16)。因此,只有深厚的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创造“学习空间”(Olson,2000),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才能扮演好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导者[4]。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
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讲授的课堂形式,在面对教学流程的改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时,很多学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分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讲授。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对思考的角度、方式等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建立信心,并且对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应持包容心态,不要对学生过份苛求,让学生慢慢适应。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 讲授式与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整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4]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作者简介:
杜艳飞(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
邢乃愈(1978-)女,吉林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测量。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4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都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了解学生的专业态度和对护理知识的兴趣程度, 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指导老师进行教学调整, 提高教学质量。学业兴趣研究表明, 高水平的兴趣会伴随更多的学习投入和更好的绩效。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更多有趣的、有激励作用的任务和活动, 设计具有个人意义的背景材料和任务引导学生的兴趣。
1.2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护理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 是跟人的生命打交道。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给学生树立“德高医精”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慎独精神”以及“爱伤”观念, 让学生认真学习, 准确掌握护理知识,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 尝试过的理论教学方法
2.1 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式教学法 (PBL)
目前,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式教学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按照PBL方法设计临床病例, 如“二度压疮的分期判断以及护理要点”, 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问,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充实教学的内容, 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 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2 小组教学法
小组教学法是指由一位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集体中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一项内容, 比如“整体护理在我国目前的开展情况”作为主题, 在课前把一个班分成6个组, 每组10个人选出1个代表担任组长, 大家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 在课堂内分组讨论, 接着由6个组长轮流小结发言, 最后教师总结[3,4,5]。这种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交流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3 辩论法
辩论法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 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 思维反应能力的竞赛, 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 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法。课前教师选好目前尚有争议的内容设置好辩题, 比如“安乐死的利弊”, 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代表正反两方, 每组选好4个辩手, 让全体学生根据要求查阅收集资料, 按照辩论赛要求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在自由辩论这一环节中要求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同时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2.4 自学法
有些简单的通俗易懂并且教学大纲要求只作了解的内容, 比如“局部给药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在限制的时间内自学, 然后学生向教师提问, 由教师答疑解惑。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 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2.5 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语言媒介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授课前认真备课查阅相关教材和资料, 讲授时改变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古板模式, 而采用设置悬念和启发式提问的技巧以及幽默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 以保持学生注意力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从而改善学生的听课效果, 增进师生感情。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在《护理学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化教学环节, 改革教学方法,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整合,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宁.护理专业教学研究改革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25.
[2]阮满真.本科护生对临床护理教学策略感兴趣程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2 (18) :2175.
[3]陈捷.《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护理研究, 2010, 24 (7B) :1862-1863.
[4]王娅宁, 牛育鸿, 李淑娟,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9, 23 (11B) :2990-2991.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5
参赛单位: 所在部门: 授课教师: 所属学科:管理学 课程:管理学
授课适用对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 教学背景:
《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本、专科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管理学概述、管理思想产生及演变、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知识的讲解。其中,本微课教学内容——期望理论将在第八章激励一章介绍。该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如何促使个体对已经产生需求的动机付诸行为的管理激励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期望理论模型含义;
2.理解期望理论对管理现实实践问题的启示; 3.能够掌握该理论并应用其分析管理现实问题。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设计:
1.采用案例引入法,引用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的典故,引入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该典故中的百姓前后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为该问题的引入埋下伏笔;
2.对模型公式 M=E*V 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讲解并且举例说明; 3.对该模型进行完善 M=E*I*V 并加以解释;
4.提问并启发学生该模型给管理实践带来的启示,并做出进一步的讲解。5.最后组织大家讨论课前的徙木立信典故中百姓前后的行为原因并给出总结。教学总结:
1.期望理论问题的讲解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模型公式M=E*I*V的讲解。经过对各要素的讲解和举例解释,学生一般能够理解并且掌握该理论内容;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更重视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因为理论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把握好理论知识传授的技巧方法,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教育的目标本来就是要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的人才,如果没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就难以在社会立足。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成就更多实用性人才。
一、整理教材知识内容
教材内容是大众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特点则是多样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能力差异,可以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者思维开拓的程度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反映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教材上,总结或者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从目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内容得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可以整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那么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前面的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性教学,充分使得学生掌握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从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入手,和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心理在目前社会中的变化,理清幼儿的个性特点、情感和智商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拓展性知识和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视野。由调查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和掌握相关技巧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这一部分,那教师应该把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努力探讨如何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制定教学新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既有效又活跃
首先教师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教师可以考虑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收集的一些有意义性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小新,六周岁,特别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至今仍然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自主独立性较差。”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从这样的互动环节上,教师能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比起往常都更为浓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首先,在展开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数目一般在3到4最为合适,如果过少就会让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让小组长难以管理好组内成员。还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问题,最理想的是采用互补型的方式进行分配,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然后给小组布置拓展性的知识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合作后,由小组内任意一位成员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如果教师想有多种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妨进行深入探索,前提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方式,这都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境想象思维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官,可以将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化,更好地让学生把精神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前,教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理解,或者思考对应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使学生对事物发展的经过记忆深刻,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以围绕重点,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接纳的知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三、总结
提高学生对中职院校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是该课程教育课的核心任务,那么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培养对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有深刻了解的学生,为学生成长为成功的幼儿教育者创造更有利机会。
参考文献:
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6).
浅谈中职病理学教学设计优化 篇7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优化要考虑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疾病发生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够运用这些病理变化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是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技能。那么在目标设定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的差异,教师应制定适宜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例如在炎症章节,我院将炎症基本病变、病理分类、炎症的结局设为知识目标。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病理诊断找出炎症的原因,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分析炎症的结局。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根据所学理论,做出诊断,给出诊断依据,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教学目标的优化,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科学而严谨的思维习惯。
2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删减,保证在中职病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知识一到两项最好,给予详讲,了解的知识点一带而过。其次还要注意病理学总论知识与各论内容的有效结合,避免知识的单一和片面。比如总论章节中细胞坏死的分离排出,纤维性修复,癌前病变等内容,可与病理各论胃溃疡病结合讲授;炎症和发热等内容相关章节可以组合教学;常见疾病中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可以适当删减。
3 优化教学方法
3.1 提高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堂课开始前,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导入方式。病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通过案例引出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开展新课、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而鲜明的引入主题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
3.2 改革知识体系,变知识“点”为“线”
病理教材编写时一般常按照先总论后各论,先病解后病生的内容进行排版。这种方式在内容上往往只突出了某一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片面,为此我院将教学知识点按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部分章节进行了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如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一节,我院通过复习正常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引入病毒性肝炎,随着疾病的发展介绍肝硬化及肝性脑病的病变特点。通过对教学模块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对疾病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桥梁课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3.3.1 应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发热一章,在教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发热与过热有何不同?发热是怎么发生的?发热的经过?发热时机体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3.3.2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平时表现、交流沟通能力,按学生优、中、差均衡分组。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指导各小组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如肺炎一课,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与间质性肺炎的不同。再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学会查找、比较、分析和总结。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3.3.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注重形态教学的基础学科,由于中职学校实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合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等,常常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观察时,由于对理论内容没有及时主动复习已经遗忘[4]。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如肿瘤章节把课堂放到实验室,老师先讲解肿瘤大体及生长特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再观察大体标本与理论知识对比验证,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习印象。
4 优化教学评价
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优化评价内容和优化评价方式两方面进行。在设计构思病理教学的评价内容时,既要突出理论知识,更应突出运用能力,还要包括学习态度,独立完成情况,团结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方式包括习题测验、观察提问、作业检查、病例分析等。成绩的评定不能仅凭单一的结果,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学会正确观察疾病的病变特征、是否具有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疾病之间知识的迁移能力。
总之,通过多方面优化病理学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0.
[2]卓玛措,马海芬.病理学教学的导入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77-78.
[3]聂政,江凌凌,谢拥军,等.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优化设计[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2):200-202.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8
起初,学生往往被课程的名称所吸引,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课程的专业基础地位,也非常重视对管理学的学习,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一打开教材,看到内容如此丰富,而且十分抽象,没有一点感性的经验,难以在脑中形成概念,就会心存疑虑,望而却步。如何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阐释清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学生的个人切身体验出发,对管理学基本原理进行阐释。
1 主要做法
(1)力求按照个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的逻辑顺序,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介绍,紧密联系学生的感性经验,遵循认识的一般过程(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例如,对于管理的定义问题。首先,可以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个人目标及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具有活生生的感性体验,同时,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他们,他们迫切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些基本问题,通过对个人目标实现效果的分析,可以引出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概念,通过对个人目标实现效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引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基本工作的概念。然后,以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为基点,提出个人必须通过社会组织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这样就从个人目标的实现引申到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分析组织管理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步,从组织的分类着手阐述,将一般组织的管理延伸到盈利性组织和企业的管理。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给出不同学者不同学派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明确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客体、管理者以及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概念和基本内容。
(2)通过讨论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在有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中的借鉴意义,在应用中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目标的实现存在许多相通之处,许多组织管理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例如,决策的满意原则,对于个人选择,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容易追求完美,忽视做出决定的成本,犯过于理想化的错误。通过决策的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分析和对比,可以消除行为极端理想化的错误倾向。笔者将这个问题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生提出了许多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再例如计划的过程,对个人制定发展计划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人们通常为自己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时,由于对计划过程的不明确,使计划或者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保守。通过对计划步骤(确定目标、认识现状、研究过去及其规律、预测和确定计划前提、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的借鉴和运用,既可以为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又加深了对组织计划制定过程的理解。在笔者的一次课堂讨论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计划服从变化”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时正是表述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弹性或留有余地原则的好时机。
(3)组织学习案例,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将管理过多地理解为个人生活的安排,学生可能会出现把管理学简单化和庸俗化倾向,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国际性的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并且从中总结和归纳出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促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企业管理的同时,突破管理的企业层面,从对“组织”进行管理的更高层面上理解管理原理。例如,对于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不必局限在企业的结构层面上,还可以医院、学校、政府、军队的组织结构为例安排一些案例,作出分析和讲解,把组织结构问题放在一般的社会组织的背景中去讨论,而不仅仅把组织结构看成企业的经营问题。
(4)加强师生互动,提出和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从个人发展角度对管理学的知识点进行阐释,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切身体验以及他们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管理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是整个教学安排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主要可以通过在讨论中进行观察和直接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互动,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提高个人发展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注意联系社会热点讨论管理问题。学生通常对社会热点问题拥有很强的兴趣,而且对这些问题有自身的感受,因此从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自身体验出发,提出和分析管理问题,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管理中道德问题,可以从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企业不道德行为对人们的侵害谈起,如从目前市场上的假医、假药、假广告……谈企业的道德观;从毒米、毒油、毒瓜子……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空气污浊谈企业的环境责任。再例如,可以从对SARS的防治工作中建立专门的组织和信息汇报制度,谈企业组织的设计、组织制度建设和组织信息的传递与控制工作。
(6)注意穿插一些与管理原理相通的小故事和小幽默。故事和幽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实上,在许多故事和幽默中隐含着与组织管理相通的规律,通过对其中规律的揭示,来引出企业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也是一种有效的阐释方法。例如,决策要以环境变化为依据的原则,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引出:厨师在家切肉,藏了一块在怀中,其妻见此,骂道:“这是自家的肉,为何如此?”他连忙答道:“噢,我忘记了我是在家中。”个人行为要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异,同样,组织行为的决策也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2 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但完全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能够从个人、企业、组织三个角度来全面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管理学原理的知识体系拥有三个不同层面的现实基础。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知识结合起来,进而把握企业和其它一般组织的运作规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体系。同时至少还可以收到以下一些效果:
(1)通过思考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其它问题的方法。从现实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出问题的实质,总结基本规律,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2)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能力的结合训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组织管理原理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概念技能(主要指理性思维能力)是管理者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中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对管理者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实践中磨砺。在对管理者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大学教育通常比企业经营实践更有优势。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课堂发言,使学生的人际技能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是管理者的重要技能,在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个人及小组共事,有助于团队精神的树立,提高人际技能。作为管理者不仅是领导人还是组织的代表和发言人,因此,表达和公开发言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课堂发言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组织管理原理对个人目标实现的借鉴意义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检查自己对知识所掌握的程度,发现不足,进一步领会所学内容,还能够在成功的快乐中,强化求知的欲望,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动力。
(5)通过师生互动,使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紧密结合,改善学生的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从学生个人体验角度阐释管理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发现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不但改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个人问题的解决和热点问题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故事与幽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既激活了管理学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学中需要避免的偏差
这样的教学安排要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尤其应该注意,将个人的体验作为一个起点和应用的一个方面来对待,重心仍然应该在企业和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上。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需要避免的偏差:
(1)避免错误设计起点。专业不同的班级学生通常关注不同方面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兴趣,即使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阐释的起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没有抓住恰当的分析起点,将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要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事例,避免千篇一律。
(2)避免重心偏离管理学原理,把管理学学习演变成个人发展问题研究。在讨论中,避免就事论事,过多地讨论个人发展相关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升到基本规律的高度上来,忽视管理学原理的总结,把管理原理的学习讨论变成单纯地解决个人具体问题讨论。
(3)避免课堂讨论和发言过多,恰当地控制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过多地讨论和发言必然会影响基本原理的学习。避免故事幽默在课堂教学时间中所占比重过大,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把课堂学习变成故事会。
总之,从个人体验角度来阐释管理学基本原理,既要从学生有感性经验和切身体会的兴趣点出发,又要不停留在个人发展问题的层面上,及时有效地进行基本原理的介绍。既要有生动有趣的一面,又要有艰苦思索的一面。既要对规律进行总结,又要对原理进行分析。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际应用。这其中关键是把握好“度”的问题。
摘要:在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缺乏,给授课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学生对管理学理论兴趣不足,理解不全面、不渗透等等。笔者尝试从个人体验角度对管理学教学的具体方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管理,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旭晖.论管理课程中研究式教学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66.
[2]程开艳.关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5),47.
[3]李竹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刍议[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9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 教研室自2009级学生开始尝试病例引导式教学方法 (case based learning CBL) , 即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病例或根据教学需要对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病例涉及内容为主线, 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授课之中。这种教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该方法实施几年来, 经在学生中调查表明, 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投入和内容的掌握程度比以前被动学习都有了明显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此教学方法, 教研室要求读硕士和博士的年轻教师选择心血管、脑、肝等临床研究方向, 使毕业回校后的教师能更好结合临床实际和病理生理学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进行讲授。
教研室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 参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授课。学生上讲台前, 教师首先应选取一些相对简单的章节为题目, 例如缺氧, 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 教师做一些指导, 如提出讲课的基本要求, 讲述的内容以教材为主, 但不限于教材, 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查阅相关内容, 讲课的形式和手段不限, 可以制作课件或板书进行讲解。这样,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前期准备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收集资料、主动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而且, 学生通过上讲台的讲述,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网的构建能力。同时, 通过师生角色的交换, 促进了交流, 实现了教学相长。
此外, 教研室还开设了《临床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在我国, 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但基础医学教材主要依靠基础学科专家编写, 教学计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在时间和讲授方面易于脱节, 难以体现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全面掌握医学科学知识甚为不利。开设《临床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可以弥补病理生理学课时的不足。同时, 《临床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综合性病例,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临床病例的过程, 弥补了与临床联系不足的缺憾。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轻松地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 巩固、强化了理论, 联系了实际, 起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病理生理学知识与各专业的联系
病理生理学知识在不同的专业中的地位和学习要求不尽相同, 教师应注意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病理生理学知识融入他们的专业领域。疾病的内在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外部表现出来就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判断病情的演变规律, 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和侧重点, 制定出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例如, 护理专业着重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理解疾病内在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如对患者痰液的观察:粉红色泡沫痰提示肺水肿液内有少量红细胞;而临床医学专业重点讲解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在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学习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来理解其临床表现;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学生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推断其机体内在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
三、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我校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教研室充分利用网络QQ的开放性、互动性等优点, 2012年在教师与所教学生中建立病理生理学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把授课的课件、课后思考题和相关教学资源等放于该平台上, 学生可以随时获取, 而且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教随学随问。有了这样一个平台, 学生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就拓宽了, 也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习与考核是教学的两个面, 以往人们仅仅把考核看作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 学与考是对立的, 考核方法单一, 考核的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 忽略了能力的考核, 学生的学习主要来应付期末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 需要建立一个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评促学, 改变传统的考试不足, 改变学生期末的突击性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努力学习, 变纯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学习, 把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具体做法是: (1) 把整个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平时上课, 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 查阅文献资料, 课堂轮流发言讨论, 其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20%) 。 (2) 期末考试30%的成绩由数个考核小组对学生逐个进行口试。 (3) 期末考试30%的成绩由出卷的方式来考核, 但试题上要加大分析题的量, 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病例分析。 (4) 实验课考核占20%。
摘要: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改革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方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病理生理学知识与各专业的联系, 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结果: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结论:病理生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 同时真正做到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天娇, 韩丽莎.医学教育如何使学生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7) .
[2]金月, 韩丽莎.病理生理学课程学生参与理论课授课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
[3]郑少燕, 苏敏, 田东萍.病理学CPC案例式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
[4]冯蕊, 张颖, 李凡.临床互动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2 (32) .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10
1 方法
1.1 教学过程
选择我校200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班(45人)为教改班,1班(49人)为对照班。
实验教学:教改班全部实验教学均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进行,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讲解,再让学生镜下观察,并通过学生端与教师端相连的端口将难理解的图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呼叫向教师提问,教师通过计算机鼠标点击学生通道,实时浏览和监控每一台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即在普通实验室上课,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理论教学:分小班上课,2班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均相同。
1.2 考试要求
(1)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
(2)理论试卷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抽取,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3)理论试题包含记忆、理解题,也有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题,对教材的覆盖面较广,且有一定的深度;
(4)理论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同一时间进行,考试试卷一律由教务处封装卷头;
(5)实验考核由学生自己在20套切片中随机抽取一套(每套10张),显微镜下观察,写出每张切片的病变名称和诊断依据,限时(30分钟)交卷。
1.3 阅卷要求
(1)答案以教材为准;
(2)教师统一地点、集体流水分题阅卷;
(3)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拆卷头后登分。
1.4 统计分析方法
(1) 2班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考试成绩分别以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
(2) 2班病理学实验考核成绩及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以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的两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水准。
2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班比较,P<0.01
(1) 2班的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成绩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2班学习病理学的基础课成绩相当,具有可比性。
(2)教改班病理学实验成绩为(94.64±3.58)分,对照班为(91.63±3.75)分,经检验,2班病理学实验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
(3)教改班病理学理论成绩为(83.00±7.09)分,而对照班为(78.32±8.78)分,经检验,2班病理学理论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结论
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桥梁学科,涉及多学科知识,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病理学理论学习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学习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应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教师在主控台计算机显示屏上监控每个学生的切片动态观察过程。每16台显微镜为一组画面,共3组,教师可以随时切换到任意一组进行观察,发现某一典型病变时可以切换为全屏进行示教,这种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的方式,既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观片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调整实验进度和内容,还可进行个别辅导,既保证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2],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筱红.新教学模式下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10) :91~92.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学案教学;教学相长;系统性;开放式课堂
一、高中地理学案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中的作用
在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改,探索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选编学案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案的选编,既可以让我们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又能使我们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热点地理问题等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寓于其中,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自已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采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操作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允许有不同的思考、见解、思路,体现了个人价值和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造的天地,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通过对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利弊,扬长避短,使地理教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学案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该模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它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学案的类型、展示和应用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讨论式,如《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西安交通现状、问题、原因及解决途径》、《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图表、图象展现等。将教学案例在课堂内展示和应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呈现教师或学生课前搜集的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学生、教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学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分析和讨论案例。教师根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学生经过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讨论问题、寻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们的成绩,特别要鼓励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最后,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引功能,结合学案指导学拦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学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大脑中的知识结匈体系。在每次学案使用课后,都要及时积极搜集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集体研究讨论,反思存在的不足,讨论改进措施,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策略,不断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四、编制高中地理学案的原则和运用策略
在高中地理学案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学案”设置过程中要对高三学生整一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教师要精通全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设计、课时设计、训练设计,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分布现状与模式关系,并建立起“全景脑图”,形成学习系统高一的“学案”按教学单元发放,一学期形成成套的复习提纲。
2.教学相长原则。 “学案”的设置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学,利用“学案”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已经考虑了引导、步骤、深度等教学问题,还要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学案”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好哪些。
3.可操作性原则。“学案”以讲义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给予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学案”的安徘有程序、有梯度“学案”能使我校90%的学生自己完成85%的学习任务,而对10%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15%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和辅导来解决“学案”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典型性问题分析,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学生反思、复习及认知通过学生反馈及时修改“学案”或在下一阶段的“学案”中进行调整。
如何优化心理学教育的教学 篇12
1 提升教师的素质,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
在任何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永远都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生进行学,自古以来都是这种模式。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是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是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教师的行为方式也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中,要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展现出来自身的教学魅力,使得教师可以用自身的知识,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教师在进行心理学的教学时,要对心理学的发展潮流进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新的知识不断的引进到教学中,使得学生们对新的事物不断的接受,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做到不落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入新鲜的事物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具体。在课堂中,学生们不断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得自身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对心理学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掌握,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使得学生们对心理学知识不但的了解,可以使得学生们的心理学知识不断的提高,为以后培养心理学教育者也是一个帮助。
2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心理学指导的作用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时候要做到将生涩难懂的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加有兴趣进行学习。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学的时候,多给学生创造出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情况,多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掌握,这样对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制定非常有益。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会有很多的因素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时候要不断的了解社会发展的现况,对学生们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但可以使心理学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使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 不断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学习的效果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解程度,要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让学生不断的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想象和发散的思维可以使得学生们通过一些间接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3.1 对心理现象和表现进行分析,巩固学生认知度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都有一个通常的定理,他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现象。通过对个体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发散到群体,逐渐归纳出适用于整体的规律,再演变成不变的真理,由此产生新的学科。因此,我们要重视现实生活中所猎取到的,虽然开始看是一个个例,无规律性可言,但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要明白万物都有其产生、演变的规律,心理学现象也不例外,许多心理学现象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规律性的,它总是会通过某些形式表现出来。
3.2 采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分析
在开展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生活中一些鲜活的例子,比如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同事曾遇到过的心理困惑作为教学材料,以自身的认知经验,运用心理学知识给学生进行现场剖析。学生往往对这种现实中的话题很感兴趣,诸如一些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甚至一些很八卦的问题,为此他们会集中注意力,运用自己的大脑展开合理想象,这就为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埋下了伏笔。同时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给学生们讲解了现实生活例子,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这应当成为心理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3 注重先进的教学传媒的应用
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时代,充分运用新的教学设备来革新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这类设备往往非常直观,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节约人力,呈现出某些人力所不能表现出的教学效果,这样就不断提高和巩固了心理学教育的成效,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4 结语
国家的强大是需要有好的建设者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以宽广的胸襟、健康的心态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谱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摘要: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思想认知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的方法不断的更新,在心理学教学上也是同样的。在进行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水准,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标得到改革,使得心理学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改进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联系实际的生活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2]苏莉莉.多媒体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优化病理学理论课教学】推荐阅读:
病理学教学的优化08-09
优化物理学案09-27
优化理论教学10-01
心理学的理论07-0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09-16
心理学理论教育07-26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12-06
权变理论的管理学意义07-15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