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病理学教学

2024-11-15

法医病理学教学(精选9篇)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1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自己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法医病理学作为医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PBL教学法是现阶段法医病理学课程中较为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 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教学实效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 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一、PBL教学法相关概述

PBL教学法由内国著名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1]。现阶段PBL教学法已经在多所医学院校教学的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推崇。这一教学法主要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 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教学方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能够对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 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 PBL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理论课程在各科教学中往往占据着较大部分, 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理论课程主要采取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再加上法医病理学知识繁多复杂, 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 对教师所讲知识无法深入理解, 并认为理论课程枯燥无趣,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 需要教师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在一节课程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关于下一节课程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自由讨论问题, 并在下节课程的学习中, 结合教师讲解内容, 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找出问题答案。

例如在将要进行猝死一课的讲解前, 教师首先在前一节课的课后为学生设置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对27岁猝死男子进行分析, 已知该男子曾在九个月前遭抢劫时, 受到歹徒踢伤胸部, 并被铁锹击伤头部, 但当时未昏迷, 并可驾车回家, 第二天到医院检查, 除皮下出血无其他症状, 一个月后出现左侧肢体偏瘫现象, 经住院治疗20天后可参加轻体力劳动, 四个月后再次出现同样症状并伴有抽搐和头痛发热, 经CT扫描发现右侧脑之前角处脑梗塞, 左侧脑室前角及颞侧脑软化, 回家保守治疗后在伤后九个月死亡, 尸检发现死者有高安氏动脉炎, 因此, 要求学生对男子的死亡和外伤与动脉炎的关系进行探究。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 并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做好笔记。在下一节课中, 学生会带着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 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使教师更顺畅的掌握教学进度, 不必再另外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

同时, 教师也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扮演的方式实施PBL教学, 为学生安排讲课任务,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一定的时间内准备讲课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损伤与疾病的关系课程内容前, 为学生安排相关内容的授课任务, 并为学生讲解授课注意事项, 要求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 合理分配任务, 共同完成教师设置问题。下一节课程教师讲解内容与学生将要讲解内容有密切联系[2]。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在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有效提升的学习效果。

(二) 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法医病理学内容形态描述多, 尤其是显微病变, 学生很难区分不同病变的病理变化[3]。实验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便于学生对病理课程知识的理解, 是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一些医学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些相关基础学科与法医病理学未能安排在同一学期, 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过长, 很多学生在进行法医病理学实验的过程中对显微镜下的图像完全不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采取PBL教学法, 在课后要求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解, 复习相关的法医病理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课程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高安氏动脉炎有何特点?”等问题, 使学生在下一节实验课上能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以提升学习效率, 并认识到法医病理学检查及尸体解剖的重要意义。

同时, 教师还需要求学生提前对解剖学等相关科目的实验进行复习。但是由于这些课程与法医病理学不处于同一学期, 再加上人体标本和现有切片十分珍贵, 因此学生借取较为困难。对于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复习。例如虚拟数字切片和数字标本技术, 是将常规HE切片利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头进行扫描, 并储存在互联网中, 学生能够在学校里的公共网络平台, 利用相关软件对所需切片或标本进行查阅, 从多个角度对标本进行观察, 并在1~100倍间对图像随意放大、缩小。这一技术既方便学生对标本的观察, 同时也减轻了档案室和解剖室教师的管理负担, 十分值得推广。

三、结论

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 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教学问题设置的注重, 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教学, 为学生安排充足的思考时间, 并要求学校加强相关软硬件配置, 以保证PBL教学的真正实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类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吸引了众多学生进行学习。法医病理学是法医学类专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教学工作者应加强对法医病理学教学的研究, 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PBL教学法,法医病理学教学,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高明.“病案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科教文汇, 2014, 11 (22) :90-92.

[2]苏宁.改良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7 (7) :581-584.

[3]孟晓萍.案例分析法在法医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7 (7) :722-723.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2

半年工作汇报

支队长办公会:

刑科所法医临床、法医病理两专业经过多年发展,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建设。多年来一直以热情、及时服务一线实战单位,获得良好评价。随着2010年法医人员工作的调整,目前仅有三名正式法医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法医人员仍顶着巨大压力,任劳任怨。截止六月底,共出具伤情鉴定100余份,伤残等临床法医学鉴定270余份,尚有各类鉴定50余份未发,总计420余份。各种尸体检验52具,尸体检报告。现场勘查15次,非工作时间出现场5次,同时参加各类值班备勤,如长期参加反扒、治安巡逻、交通高峰期参加治安维护,夜间治安设卡等。法医人员平均每周就要出具鉴定书,检验尸体具,这么大的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公安部规定的法医人员人均年办案不得超过100-120起的好几倍!

法医人员一方面克服人员严重不足,事情繁重的现实,无怨无悔埋头苦干,但又深感忧虑。因为超额的工作量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就是事情积压,不能及时发放鉴定书,易引起当事人不满。鉴定质量控制粗糙。再则,根据公安部规范化实验室建设和地级市实验室仪器配备要求,两专业亦有较

大差距,在发展上存在许多困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一、损伤检验仪器急需补充

如对于目前损伤鉴定存在较大争议的听力问题、视力问题,本所法医对伤者提供的鉴定材料只能进行简单的审核,对其可靠性无法予以甄别。

没有固定检验损伤情况的基本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谈话录音设备等。

对于尸体的骨折检验,无便携式X光机可用,只能依靠检查者扪诊,不能作客观检查;对其内脏的损伤,也无便携式B超机可用,只能凭经验笼统下胸腹部损伤的结论。

二、未建立有效的专家顾问制度

过去针对疑难复杂的鉴定,若需解决其中专门性的问题,都是以通过熟人关系或他人介绍,才能向市人民医院、市职工总医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但这也仅限于咨询,因为咨询专家是不提供书面的专家咨询意见等证明材料的。

三、案件商请制度未建立

过去针对疑难复杂的鉴定,邀请市检察院、区检察院及外地专家会诊,只是电话联系,没有正规的函件,专家来会诊也仅限于案件讨论,不出具正式的专家会诊意见书。

四、办公地点人员混乱,人员安全得不到保障、鉴定材料得不到妥善保管

现法医鉴定门诊部各类鉴定材料一起堆放,无专人保管鉴定材料;且社会闲杂人员及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级易造成鉴定材料丢失和产生纠纷矛盾。

六、再学习再培训落后

长期以来,再学习、再培训落后,法医人员只是啃在学校的老本,凭经验办事。对新知识、新技能只能听说了解,有些甚至都不能听到,就更谈不上掌握了。法医专业人员陷于一般的日常性工作,泛泛而为,无创造性思维,提不出独到见解,攻坚克难的本领不足。

七、法医专业人员不能固守专业岗位,荒废专业

法医人员工作量巨大,还要不停参加各种大量非专业活动,其精力必然分散。专业人员不能固守专业岗位,必然荒废专业,更不用说检验水平快速提高,整个法医队伍发展壮大了。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3

一、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

法医病理学是一门运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决定了大量案例的形成, 而案例具有鲜活性、真实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1]。如果能将日常检案工作中遇到的经典案例引入教学实践中, 便能让学生从分析真实的案件中熟悉法医病理检案过程,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及具体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来,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 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 促使学生充分理解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3]。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将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实践素质教育[4]。

如在备课与PPT制作时, 对每个选定的案例进行整理, 一开篇就导入一个与本次教学任务息息相关的案例, 通过重点介绍案情、现场情况、尸体外表检查与大体解剖等基本情况后, 提出几个相关问题, 比如:还需要做什么调查与检验, 本例死者的死因及死亡性质是什么, 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参与互动, 试着回答, 并自然地进入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在讲解相关知识时, 可以将本案存在的疑问一一揭开。同时,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或疑问, 可随时向授课导师提出, 并予以解答。通过这种案例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检案实践中, 既能使学生强化和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 又有利于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时,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效果[3]。

二、互动式的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并广为流行的教学模式, 自推出以来一度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与趋势。PBL教学法是由Howard 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 (Mc-Master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1) 首创, 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运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中, 而与法医学相关学科, 如法医病理学的PBL教学起步较晚, 尚不完善[5,6]。

在法医病理学备课中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 并在授课中予以实施, 互动讨论, 以调动学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 在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区别多种死亡原因, 如何理解死亡机制, 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在死后变化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前设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早期尸体现象中, 推断死亡时间比较可靠地指标有哪些?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具体检案中如何运用多种死后变化的相关知识来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甚至分析死因, 列出推断的依据。如:在某个案例中, 对尸体进行法医病理学解剖检查时发现:角膜轻度混浊, 双侧瞳孔可见, 等大等圆, 直径约为5mm, 尸斑暗红色, 分布于腰背部未受压处, 重压褪色。这时可提出问题:根据其角膜及尸斑的改变来推断死亡时间, 其死亡距尸解大约多久?依据是什么?采用这种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提高其求知欲和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件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法医病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案例讨论的PBL教学法

根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选取所学内容中心问题的典型案例1~2个, 包括详细的案情、现场勘查、尸表检查、尸体解剖、组织学检查所见及法医毒物分析并提出问题及相关学习资料 (教材等) 。案例示例如下:某年某月某消防局接报称一辆小轿车着火, 赶至现场发现汽车已被烧毁, 在该车尾行李箱位置发现一具无名男尸, 尸源身份不能确定。尸体检验:全身炭化, 四肢蜷缩, 呈拳斗姿势。头部见多处裂创, 颅骨未检出骨折。睑结膜高度淤血, 伴针尖样出血, 球结膜、巩膜见炭尘粘附。鼻腔、口腔内粘膜未见炭尘粘附。咽喉部、气管粘膜未见炭尘粘附。颈部皮下软组织、肌肉见散在出血, 舌骨、甲状软骨骨折。胸部未见裂创, 腹部及腰背部可见巨大斜形裂创, 部分肠管外露, 四肢多处软组织皮下出血, 大关节区域裂创形成, 长骨骨折, 周围肌肉、骨折处骨膜未见出血。毒化检验:心血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正常范围;心血、尿液未检出常见毒、药成分。提出问题:哪些是生前伤, 哪些是死后伤?死亡原因是什么?如何鉴别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死亡性质如何?相关学习资料:法医病理学教材第四版有关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以及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四、完善法医病理学PBL教学的建议

PBL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作为专业教师, 首先要认真做好PBL课前准备。在具体教学内容讲授之前, 精选案例, 并将相关案例以书面材料发给学生手中,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并熟知相关案例,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当一个导演的角色, 全程合理地控制时间, 系统地讲解本章节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应放到课后再予以解决。在案例讨论中, 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认真编写法医病理学PBL教案。年轻教师应多向教学与检案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一起参与法医病理学PBL教案的编写工作,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每个专题都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编写学生版与教师版两套教案。最好要组织好每一次PBL教学, 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2) 作为学生, 应积极参与PBL教学, 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自觉性, 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积极思考,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 成为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法医人才。 (3) 学校各级单位要高度重视PBL教学,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PBL相关教学资源,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医病理学PBL教学评价体系, 如PBL教学评价成绩、实验课考核成绩、理论课笔试成绩三者所占的比例, 以及相关奖惩措施等[6]。

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法医病理学教学中, 并结合案例讨论, 成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法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 并充分发挥案例讨论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相长, 进而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法医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法医病理学PBL教学实践的体会和经验, 主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 对法医病理学PBL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法医病理学PBL教学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病理学,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晓萍, 袁玉林.案例分析法在法医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 (7) :722-723.

[2]王致坚.案例教学法研究[J].煤炭技术, 2006, 25 (12) :119-120.

[3]杨安强, 付锦艳, 潘晓琳, 陶林, 贾薇, 郑兴征.案例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3) :278-280.

[4]张奎, 刘莉, 余舰, 邓振华, 张林.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5) :944-946.

[5]倪志宇, 马春玲, 丛斌, 李淑瑾, 董玫, 左敏, 张国忠, 付丽红.应用PBL教学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法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3, 26.

法医病理学专业英语常用专业词汇 篇4

Forensic Medicine(Legal Medicine)法医学 Forensic Pathology 法医病理学 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 法医临床学 Forensic Toxicology 法医毒理学

Forensic Toxicological Analysis 法医毒物分析 Science of Medico-legal Physical Evidence 法医物证学 Forensic Anthropology 法医人类学 Forensic Dentistry 法医牙科学 Forensic Psychiatry 法医精神病学 Public Security Organs 公安机关 Procurator Organs 检察机关 Court of Justice 法院 Forensic Science 刑事技术

Forensic medical teaching 法医学教学

Specialized subject in 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专业 Specialized course 专业课 Professional knowledge 专业知识 Judicial office 司法机关 Judicial procedure 司法程序

一、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1.Livor Mortis(尸斑)2.Rigor Mortis(尸僵)

3.Body Temperature(尸温)4.Decomposition(尸体腐败)5.Mummy(木乃伊)

6.Chemical Changes in Body Fluids(体液尸体化学改变)

二、钝器伤(Blunt Trauma Wounds)1.Abrasion(擦伤)2.Contusion(挫伤)3.Laceration(裂伤)4.Defense Wound(抵抗伤)

5.Fracture of the Skull(颅骨骨折)6.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四肢骨折)7.Pelvic Fracture(骨盆骨折)

三、锐器伤(Wounds Caused by Pointed and Sharp-Edged Weapons)1.Stab Wound(刺创)2.Incised Wound(切创)3.Chop Wound(砍创)4.Gunshot Wound(枪创)

四、机械性窒息(Asphyxia)1.Hanging(缢死)

2.Ligature Strangulation(勒死)3.Manual Strangulation(扼死)4.Smothering(捂死)5.Choking(哽死)6.Drowning(溺死)

7.Sexual Asphyxia(性窒息)

五、其 他1.Deaths Caused by Motor Vehicle Accidents(道路交通损伤)2.烧伤(Fire Death)3.Electrocution(电击死)

4.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一氧化碳中毒)5.Drug Abuse and Drug Deaths 6.Sudden Death(急死)

关于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思考 篇5

1 法医病理检验相关概述

法理病理检验是处理各类死因不明存有争议事件的主要方式[1]。法医病理检验能够使损伤、疾病以及死因分布规律的关系得到充分了解, 避免、纠正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 有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 调节各类刑事、民事案件, 从而为案件的处理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2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的问题

2.1 基层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不足

现阶段很多基层公安机关并没有自己的法医病理检验实验室, 一旦出现需要法医病理检验的情况, 大多会送往当地医院的病理科进行检验, 虽然这种方式为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补充, 但是从理论上讲, 法医病理与临床病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其并不能完全代替法医的鉴定工作。同时, 这种方式也使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出现了多种问题。

送检的检材多为随机取样。在检验过程中依旧按照临床习惯, 缺乏系统、大量的检验, 致使一些致命性的病理变化往往被忽略。例如在进行被打后4小时后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头部经解剖后仅发现两处小皮状皮下出血, 未曾发现其他异常改变。医院病理随机取样, 进行脑皮质、心、肾、肺的检验, 经检验后, 没有发现病理改变, 第二次在法医的辅助下, 重新对面脑干去一趟, 制成约60个片子进行检验, 最终发现脑干存在出血点, 证明了男子的死亡与外伤存在关系。

临床病理检验的染色技术相对单一, 大多是HE染色, 导致一些病理改变无法显示。例如在临床病理检验中缺乏皮肤勒痕的染色, 导致检验结果并不能确定死者是勒死还是已死后被伪装成勒死。同时在检材的节约利用和保管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需要法医辅助提醒。

由此可见, 病理实验室的不足给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 以保证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基层法医缺乏法医病理思维

法医从事者应对病理检验技术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认识[2]。同时, 也应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系, 将“服务于法”作为“医”的主要目的。基层法医多数来自于中专卫校或是从相关医疗单位调入, 专业知识培训机会较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医病理意识。很多法医再进行病理检验后, 仅在鉴定书上提供了鉴定结果, 却没有提供证明结果的相关证据, 对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等工作并没有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要求法医在进行病理知识学习时, 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 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闭系, 实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2.3 法医行业标准落实程度低

在法医病理检验中, 对于物证的提取包装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需要法医根据尸体案件的不同, 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处理。基层法医在进行病理检验的过程中, 常会由于对行业标准不了解, 出现错误操作或是未曾严格执行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舌骨病理检验时, 因错误操作造成其骨折, 增大了工作量。再例如在进行因与他人推打后突然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因对相关标准步骤的忽略, 导致检验结果仅为轻微外伤, 无法确认死亡原因, 需要再次进行检验。在经过二次检验时, 对心脏和大脑进行了常规检验, 并在心脏冠状动脉处发现血栓, 保证了案件的准确性。

3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建议

3.1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医需要检验的项目不断增多, 操作也相对复杂,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法医病理检验的要求, 因此, 应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的建设, 及时更新、充实法医病理检验设备。

法医事业的发展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3]。除了基础的业务设备建设, 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现场勘查和尸检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 对于一些经济财力有限的基层地区, 应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与医院的合作, 法医与病理医师积极沟通, 相互交流, 使其充分了解法医病理的要求和与临床病理的禅意, 以便在进行病理检验时能够对检材特殊对待, 为案件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2 加强基层法医培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的培训, 尤其注重对其解剖知识、病理学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学习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补充、更新专业知识, 关注法医领域前沿优秀理论。

加强培养基层法医的基本素质, 在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 提升其法医病理意识, 通过相关规范要求和宣传教育等, 提升基层法医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3.3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基层法医人员较少, 随着要求尸检的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法医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需要加强对法医体制的改革, 建立完善的法医工作制度,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升经济待遇, 严格执行法医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规定, 保证法医的社会地位和法医队伍的稳定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工作的推动, 加大对病理检验相关业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并加强基层法医的培训。充分分析现阶段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中的不足, 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以推动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针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国基层的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质量, 因此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法医病理的检验质量。主要对基层法医病例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法医病理,病理检验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法医病理学时间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4 (7) :191-192.

[2]朱崇先.基于工作过程的病理检验技术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 :212-215.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12年5月在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尸检证实是由肺动脉血栓引发猝死的12例患者, 所有尸体均经系统解剖、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毒、药物检测。其中男9例, 女3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53.8岁, 其中>45岁的有10例。

1.2 患者的临床表现

肺动脉血栓栓塞发生时, 症状较轻者没有明显的特征, 但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多为危及重症, 特别当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支被巨大血栓栓塞时, 患者迅速出现休克, 突发劳力性呼吸困难, 胸膜痛、咯血、晕厥咳嗽等, 因急性循环衰竭死亡。

1.3 方法

对患者的全部病例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包括患者当时的临床症状及表现, 发病及据死亡的时间。在猝死者死后的6h~4d内对12例猝死者进行尸检, 保存解剖档案和当时的医疗记录。先进行尸检常规取材, 石蜡包埋, 10%福尔马林固定, 在大体检验时, 原位剪开心脏, 对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详细检查, 同时对心腔、盆腔及下肢深静脉系统进行检查[2]。肺组织单独用纱布包裹及支气管内注射固定。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以及血栓形成原发部位的常规取材, 10%甲醛液固定, 石蜡包埋、制成病理切片后经HE染色, 镜检诊断为血栓。且排除因胸外按摩推挤血栓进入肺动脉的人为现象, 部分行Masson、Azan等染色。

2 结果

2.1 诱发因素

在11例中除了1例没有具体的描述外, 其余的均存在诱发因素。据统计有5例是由于事故造成骨折, 4例曾做过外科手术, 2例是患有心肺疾病。可见诱发因素主要有外科手术, 骨折, 心肺疾病及年龄较高也是诱发的原因之一。

2.2 栓塞部位

栓塞部位主要位于肺动脉主干及作用肺动脉分支处, 其中位于肺动脉总干及左右肺动脉分支的有5例, 约占41.67%, 位于双侧肺动脉的有4例, 约占33.33%, 位于右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有2例, 约占16.67%, 位于左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有1例, 约占8.33%。可见栓塞部位主要出现在肺动脉主干及作用肺动脉分支处和双侧肺动脉处。

3 讨论

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该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在临床上对此病的认识不足, 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和重视, 平时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要多注意学习。医护人员若能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可降低病死率。

3.2 法医病理学死因鉴定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尸检前要注意, (1) 在解剖前, 应详细询问主治医师的患者的病史, 病情状况及症状发生的过程, 对于患者病例中记载的心动、呼吸、发绀、低血压、发热等情况要注意, 此外对于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急性肺部疾病、胸膜病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与心包疾病者, 应向肺动脉血栓栓塞疾病考虑, 并诊断有无可能性[3]; (2) 尸体解剖中, 如发现有肺动脉血栓栓塞存在, 应原位检查, 不要破坏栓子, 检查完毕后将全肺取出, 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取材; (3) 有些在诊治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或其他与法律相关的案件, 对于尸体解剖中的病变及在显微镜下取得的标本病变均应拍照作为证据留存,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证据; (4) 对于肺小动脉的栓塞, 不一定引起死亡, 在对患者的死因做出判断时要慎重, 结合多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 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多为老年人, 且大多都有诱导因素, 该病的血栓拴子主要出现在肺动脉主干及作用肺动脉分支处和双侧肺动脉处, 故做好检查和针对对于防治肺动脉血栓栓塞非常重要[4]。此外并不是所有患者的肺动脉栓塞出现都能引起死亡, 主要是看血栓的大小、部位、数量等,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本身就比较差, 在身体遇到问题时更应该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成活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猝死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2年5月在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尸检证实是由肺动脉血栓引发猝死的12例患者的临床及法医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动脉血栓诱发因素有很多, 其中外伤和手术及心肺疾病等都可引发肺动脉血栓猝死, 猝死者多为老年人, 且栓塞部位主要出现在肺动脉主干及作用肺动脉分支处和双侧肺动脉处。结论 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 全面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法医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龚道银, 王耀宾, 张岑岑, 等.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23例法医病理学分析[J].法医学杂志, 2010, 26 (1) :33.

[2]宋国智, 岳增平, 张新国, 等.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肺栓塞猝死3例诊断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16) :2185-2186.

[3]宋旭东, 张慧, 秦启生.14例肺血栓栓塞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 19 (4) :247-249.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7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猝死,法医病理,死亡原因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过法医鉴定的56例脑血管畸形导致猝死的案例, 探究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特点。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予以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众所周知,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突然死亡的一种重大疾病, 其中脑血管畸形, 更是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据研究报道:猝死的主要发生机制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1]。临床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脑血管畸形死亡致猝死是因为脑室积血、凝块压迫等造成, 因此, 了解脑血管畸形的病理学特点, 对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3]。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过法医鉴定的56例脑血管畸形导致猝死的案例进行分析, 所有案例均进行详细的尸体解剖, 所有死亡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的检验均有完整详细的保存。

(二) 研究方法。结合死亡者的案情、临床资料、尸体解剖资料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死亡者的性别、脑血管畸形的类型以及病理变化特点。

(三)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表格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了解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病理变化, 为今后的鉴定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结果

(一) 性别与死亡结果。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男性34例 (60.7%) , 女性22例 (39.3%) , 男性死亡数量明显比女性死亡数量多。

(二) 脑血管畸形的类型。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有18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畸形, 占总比例的32.1%, 16例为动静脉性畸形, 占总比例的28.6%, 10例为静脉性畸形, 占总比例的17.9%, 8例为海绵状血管畸形, 占总比例的14.3%, 4例为脑面血管瘤, 占总比例的7.1%, 具体见表1。

三、讨论

(一) 各种类型的病理变化。

1.毛细血管扩张症。主要发生在桥脑, 其次为大脑的皮质以及白质区等, 可遗传, 病理变化表现为病灶是高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边界不清楚, 扩张口大小、形状不同, 内部血液较多, 血管壁较薄[4]。

2.动静脉性畸形。常见部位在大脑的动脉供应区处, 通过尸体解剖观察, 病变界限不清楚, 异常血管位于闹软膜下, 并伸入脑实质中。在显微镜下观察, 动脉和静脉交通形成动静脉瘘, 管壁薄厚不一, 病变区因循环障碍而出现萎缩, 切面处的实质、白质层次不清。

3.海绵状血管畸形。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和桥脑, 病变为高度扩张的血管构成, 切面呈现海绵状。在显微镜下畸形血管边有压迫的萎缩脑组织, 无包膜, 紧密的血管构成了中央区域。

(二) 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1.要掌握详细的资料。对于资料, 应该掌握全面、细致, 尤其是死者生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及临床材料等, 对于案情要掌握其来龙去脉, 细节部分要掌握透彻。

2.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掌握各种脑血管畸形的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 做好由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 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排除继发性血管破裂出血后, 要考虑可能为先天性畸形脑血管出血。

3.对尸体的解剖要细致到位。对尸体进行解剖, 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 因此, 尸体解剖一定要细致到位, 特别是对颅脑部位的检查, 更要细致入微, 对于损伤及病变更要掌握清楚, 同时, 其他器官的检查也不能放过, 例如:有无先天性畸形的情况。

4.对于畸形病变做好认真的观察。病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尤其是畸形的病变更不容忽视, 我们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一流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三) 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男性死亡数量明显比女性死亡数量多。在脑血管畸形类型方面, 毛细血管扩张畸形有18例, 动静脉性畸形有16例, 静脉性畸形10例, 海绵状血管畸形8例, 脑面血管瘤4例。综上所述, 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予以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

鉴于脑血管畸形致猝死案例越来越多,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大量总结案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探究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特点, 从而能够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这样将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萨日娜, 苏丽娟, 贾富全等.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403~407

[2]徐同利, 崔丽娟, 沈丹娜等.36例脑血管畸形猝死案例及法医病理学分析[J].刑事技术, 2008, 6:3~6

[3]陈鹏.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7, 14 (1) :85~86

[4]杨建平, 彭秋平, 胡欣等.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11) :1152~1155

[5]穆娇, 徐伦武, 张宏燚等.160例脑血管病变死亡案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 2015, 1:33~36

[6]廖江, 陈韵彬, 陈加优等.磁共振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3) :324~327

[7]莫堪荣, 罗泊涛, 姜汉国等.脑血管畸形出血致死4例尸检病理学分析[J].广东公安科技, 2013, 21 (1) :79~80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8

法医病理检案也就是尸体鉴定,参考相关规定可以将法医病理检案的定义概括为:运用法医病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尸体表外检查、尸体解剖、组织切片观察、毒物分析等方法对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1]。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无法避免人为因素,这里的人为因素指人死后可能引起尸体改变的外界因素或尸体自身变化,人为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法医病理检案结论的准确性[2]。为进一步探讨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所面临的人为因素及其避免措施,提高法医病理检案工作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4年12 月5 年间搜集的16 份结论出现偏差的初步鉴定报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5 年间搜集的16 份结论出现偏差的初步鉴定报告,所有案例均资料完整,男性死者10 例,女性死者6 例,年龄在21~6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2±5.70)岁。

1.2 方法

将初步鉴定结果与最终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导致结果偏差的人为因素,统计造成结果偏差的人为因素的百分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18.0统计软件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及所占比例通过资料分析得知16 份初步鉴定报告结果出现偏差的人为主要包括尸体操作不规范(37.50%)、胸外心脏按压(62.50%)2 种,其中,胸外心脏按压是最主要的人为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在16 份初步鉴定报告中,鉴定结论出现错误的人为因素包括尸体操作不规范、胸外心脏按压后2 种,尤以后者为主。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出现的人为因素及其避免措施。

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的人为因素:(1)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后出现的人为因素是导致鉴定结论出现错误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人为因素。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种抢救手段,对心跳停止或出于濒死期的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心脏复跳,保证患者生命。但是不规范的胸外按压操作如按压部位错误、按压方式错误等不仅不利于患者生命抢救,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肋骨折断,造成气胸、骨折出血等严重后果。患者因胸外心脏按压失当死亡后,法医在尸检过程中没有结合患者心脏冠状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生前症状即判定患者死亡原因,这样就会导致死因鉴定出现错误。(2)尸体操作不规范。尸体操作不规范是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常见的第二大人为因素,该因素主要受到法医自身操作的影响,如在尸检过程中,分离肌肉和皮下组织不当就会引起死后渗血,而且这种渗血状况难以与扼死、勒死状况区分,尤其在一些复杂案例中,常会因死后渗血而引发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的争议。(3)其他。除上述2 种常见人为因素外,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还包括其他人为因素。一般情况下,生前造成的损伤易导致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创口中往往会出现凝血块,局部组织受到刺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炎症反应,患者身体表面可出现肿胀、分泌物、化脓等情况。患者从受伤到死亡间隔的时间越长,炎症反应就越明显,如果是死后造成的损伤则不会出现上述炎症反应。此外,在判断生前伤和死后伤时,还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出血及收缩情况判定。

结合上述人为因素现将避免措施总结如下:(1)综合现场勘查报告、案情资料等做出结论。法医在接受死亡鉴定委托之后,应当深入现场取证,以便详细了解案发原因和经过,了解死者生前的基本诊治情况。鉴定结果不能单纯根据尸检结果确定,应当综合各方面资料做出公正的死亡鉴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2)严格遵守职业规范。由于法医病理检案工作的主要对象为死者,司法鉴定人员的主观意识极易影响其对死者情况的判断,进而影响鉴定结果。因此,司法鉴定人员应当严于律己,严格遵守相关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病理鉴定,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自己担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案情复杂、死亡原因存在争议的案件,应当严格遵循“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现场勘查情况及其他辅助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时可要求其他工作人员及时补充送检材料,以便作出最准确的鉴定。

法医病理学教学 篇9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择我市公安局法医部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尸检的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5例, 男3例, 女2例, 死亡年龄61-80岁, 平均死亡年龄 (68.7±2.8) 岁。患者死亡时年龄大于60岁, 死亡后通过法医病理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发病前没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排除中毒猝死患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等, 然后对患者尸检, 对患者的尸检病理结果进行记录, 总结患者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

法医病理检查:首先对尸体进行常规取材, 利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材料, 利用石蜡进行包埋, 利用切片机对材料进行切片, 之后进行HE染色, 并给以镜检。

二、结果

全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发生时, 临床表现主要为危急重症出现, 当巨大血栓栓塞肺动脉大分支和主干时, 患者会发生突发性胸闷、呼吸困难、休克以及心悸等, 因为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对患者进行尸检发现, 在原位对老年人的肺动脉干和心脏剪开均发现血栓, 血栓体积较大或者数量较多, 镜检发现, 3例患者表现为红色血栓, 2例患者表现为混合血栓。

三、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老年人因为静脉扩张, 降低纤维蛋白的溶解, 同时老年人的活动量不大, 血流速度较慢, 血液处在高凝状态, 损伤静脉壁, 所以老年人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更高。临床报道称, 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所以临床中如果老年人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而且伴有其他危险因素, 就需要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形成。另外, 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长时间卧床等也是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常伴有各种危险因素, 这也是导致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肺动脉栓塞的各种基础疾病中, 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肺癌。在肺癌患者的血液中, 可能存在凝血激酶和另外一些能够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 例如蛋白水解酶、组蛋白酶等, 从而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几率较高。在各种恶性肿瘤中都可能发生血栓, 而肺癌则最常见, 部分时候, 肺动脉栓塞可能是老年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

在尸检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时, 要有效排除人为现象, 另外要详细检查患者肺部和心脏之间的血管, 防止出现肺动脉栓塞尸检漏诊情况;要加强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栓;要有效区分患者尸检发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与患者死亡后出现的凝血块, 给予组织病理切片, 进而来对凝血块或血栓进行确认;尸检时要排除近期中毒、机械损伤等暴力致死的情况;尸检前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如果患者存在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 则应加以关注和重视, 进而来综合判断尸检结果, 防止出现漏诊、误诊;法医工作人员要重视肺动脉栓塞疾病, 并加强培训, 让其专业知识得到有效提升;尸检人员应该要结合患者血栓情况和病理表现, 从而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总之, 肺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重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医务人员和法医工作人员应该对肺动脉栓塞加以关注和重视, 给予特异性检查, 从而来对法医病理诊断进行明确。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进行尸检, 对尸检病理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对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发现, 在病例肺动脉和心脏均发现了血栓, 血栓体积较大或者数量较多, 血栓表现为混合性质或者红色。结论:肺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重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医务人员和法医工作人员应该对肺动脉栓塞加以关注和重视, 给予特异性检查, 从而来对法医病理诊断进行明确。

关键词: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高危因素,法医病理,鉴定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飞舟.5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法医病理学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5:19-20.

上一篇: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下一篇:函模糊语言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