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病理鉴定

2024-06-11

法医病理鉴定(精选12篇)

法医病理鉴定 篇1

肺动脉栓塞是外源性或者内源性栓子对肺动脉及其分支造成堵塞导致肺循环障碍的病理和临床综合征, 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而且病死率也较高, 临床中在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时正确率不高, 临床误诊率较高, 就算临床中能对患者进行正确诊断, 但是因为肺动脉栓塞的发病急, 患者可能突然死亡, 临床中急救成功率不高[1]。肺动脉栓塞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但是国内关于老年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报道却比较缺乏。本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让肺动脉栓塞的认识得到有效提高, 让救治成功率和尸检检出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择我市公安局法医部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尸检的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5例, 男3例, 女2例, 死亡年龄61-80岁, 平均死亡年龄 (68.7±2.8) 岁。患者死亡时年龄大于60岁, 死亡后通过法医病理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发病前没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排除中毒猝死患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等, 然后对患者尸检, 对患者的尸检病理结果进行记录, 总结患者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

法医病理检查:首先对尸体进行常规取材, 利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材料, 利用石蜡进行包埋, 利用切片机对材料进行切片, 之后进行HE染色, 并给以镜检。

二、结果

全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发生时, 临床表现主要为危急重症出现, 当巨大血栓栓塞肺动脉大分支和主干时, 患者会发生突发性胸闷、呼吸困难、休克以及心悸等, 因为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对患者进行尸检发现, 在原位对老年人的肺动脉干和心脏剪开均发现血栓, 血栓体积较大或者数量较多, 镜检发现, 3例患者表现为红色血栓, 2例患者表现为混合血栓。

三、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老年人因为静脉扩张, 降低纤维蛋白的溶解, 同时老年人的活动量不大, 血流速度较慢, 血液处在高凝状态, 损伤静脉壁, 所以老年人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更高。临床报道称, 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所以临床中如果老年人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而且伴有其他危险因素, 就需要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形成。另外, 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长时间卧床等也是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常伴有各种危险因素, 这也是导致老年人肺动脉栓塞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肺动脉栓塞的各种基础疾病中, 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肺癌。在肺癌患者的血液中, 可能存在凝血激酶和另外一些能够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 例如蛋白水解酶、组蛋白酶等, 从而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几率较高。在各种恶性肿瘤中都可能发生血栓, 而肺癌则最常见, 部分时候, 肺动脉栓塞可能是老年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

在尸检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时, 要有效排除人为现象, 另外要详细检查患者肺部和心脏之间的血管, 防止出现肺动脉栓塞尸检漏诊情况;要加强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栓;要有效区分患者尸检发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与患者死亡后出现的凝血块, 给予组织病理切片, 进而来对凝血块或血栓进行确认;尸检时要排除近期中毒、机械损伤等暴力致死的情况;尸检前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如果患者存在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 则应加以关注和重视, 进而来综合判断尸检结果, 防止出现漏诊、误诊;法医工作人员要重视肺动脉栓塞疾病, 并加强培训, 让其专业知识得到有效提升;尸检人员应该要结合患者血栓情况和病理表现, 从而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总之, 肺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重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医务人员和法医工作人员应该对肺动脉栓塞加以关注和重视, 给予特异性检查, 从而来对法医病理诊断进行明确。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进行尸检, 对尸检病理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对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发现, 在病例肺动脉和心脏均发现了血栓, 血栓体积较大或者数量较多, 血栓表现为混合性质或者红色。结论:肺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重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医务人员和法医工作人员应该对肺动脉栓塞加以关注和重视, 给予特异性检查, 从而来对法医病理诊断进行明确。

关键词: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高危因素,法医病理,鉴定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飞舟.5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法医病理学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5:19-20.

[2]张雷.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J].法制与社会, 2013, 33:182-183.

法医病理鉴定 篇2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3—0238—0

3肾脏损伤的常规法医临床学检查是通过审查案

情资料.审阅病历资料,活体检查、物证检验、书证审

查等【t、一-。在肾脏损伤的伤病关系分析中,影像学检查

现以及小便常规、肾功能的检查是最常得到的资

料。手术治疗中肾脏的大体检验记录、切除肾脏的组

织病理学检验发现相对较少,但是后者在确定肾脏

损伤的性质、伤病关系的分析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收集法医临床学鉴定中涉及肾脏组织病

理学检查的案例7例.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材料与方法

7例案例均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法医鉴定中心

法医临床学鉴定档案,有相应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检

查资料。

二、结 果

(一)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l9岁,最大47岁,平

均年龄31.4岁。

(二)案件性质分类

涉及损伤程度鉴定的有3例(其中2例还包括

涉及肾脏损伤原因的鉴定),交通事故伤残评定

1例,医疗纠纷2例,人身保险理赔1例。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7例案例中,6例行肾切除术(其中右肾5例,左

肾1例),1例行肾脏穿刺活检。涉及损伤程度鉴定的3例中,有2例肾脏存在基础病变,分别为肾积

水、高血压性肾萎缩,另1例经病理检验为外伤性肾

脏破裂:涉及交通伤残评定的1例为马蹄肾合并肾

嗜酸细胞腺瘤病变;涉及医疗纠纷鉴定的2例中,1例为肾脏外伤性出血坏死改变,1例为肾脏囊肿性

变:另1例人身保险理赔为iga肾病。

(四)案例资料

【案例1】王某,男,l9岁,因“左腰部被人用脚

踢伤2+/j、时”于2005年6月22日入院。腹部ct示

左肾破裂.巨大血肿。当日行剖腹探查、左肾切除术。

术中发现:左腰部软组织肿胀.左肾周血性积液800

iil1.左肾体积明显增大约23 cm x 18 cm x 11 cm,包膜张力极高,呈囊性改变,肾实质薄如纸,肾内积

血块约1 000 g,血性液体约1 500 ml:肾周呈慢性粘

连.肾盂极度扩张如一婴儿前臂粗,肾盂输尿管交界

处可见一明显狭窄.左肾盂内张力极高,内有血块约

200 g及血性液体。病理组织学检查:左肾积水,肾实

质萎缩.纤维增生伴损伤出血。残存肾小球肿胀、淤

血、出血.肾小管变性、坏死、扩张,有蛋白管型及出

血。公安机关委托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手术发现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被鉴定人左肾肾盂输尿管交界

处狭窄致左肾积水、肾脏压迫性萎缩为既往陈旧性

病变。左腰部外伤后手术同时记录有肾内积血、左肾

周血性液体积液。病理检验提示有损伤出血征象.表

明左侧肾脏损伤致病变肾脏破裂。由于被鉴定人左

肾积水、肾脏压迫性萎缩病变严重.在轻微外力作用

下易于发生外伤性破裂,且严重影响该侧肾脏的功

能。故判定左腰部外伤为病变肾脏破裂的诱发因素,不宜评定损伤程度。

【案例2】张某,男,39岁。2003年9月29日张

某被人打伤(具体不详)致头部、左下肢擦挫伤,当天

在卫生院查体未发现其它异常。2003年11月20日

因“头昏痛20 天,意识丧失1次”入院.查体:bp

[作者简介]张召晖(1981一),男,回族,河南平顶山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医临床学。

teh+86—***:e—mail:lfzzh@163.corn

[通讯作者]邓振华,teh+86—28-85560528。e-maihdeng_zh85501553@163.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140/100 mmhg。其间曾到某市医院测量血压170/

mmhg.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彩超:右肾偏

小.大小8.2 cm×3.6 cm×3.4 cm,实质厚1.3 cm。

右肾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右肾动脉起始段内径6

mm.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右肾动脉全程(除肾门

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左肾及肾动脉内未见异常。肾

图报告:左肾功能正常,右肾接近无功能。2003年1

1月28日肾动脉造影示:左肾动脉正常,右肾动脉自

开口处闭塞。于2003年12月8日行“右肾切除术”。

术中见右肾缩小,约7 cm×5 cm×3 cm。颜色暗

红,较硬,肾脏前

面有粘连,输尿管变细。临床病理组

织学检查发现左肾内小动脉硬化,多灶性肾单位萎

缩,肾间质灶性纤维化,肾梗死(凝固性坏死)。公安

机关委托对张某右肾萎缩与2003年9月29日外伤

之关系进行鉴定。结论:张某右肾动脉自开口处闭

塞.后出现继发性高血压,病检发现右肾萎缩、肾梗

死伴肾功能丧失符合肾缺

血病变,系自身疾病之改

变,与纠纷外伤无因果关系。

【案例3】杨某,男,37岁。1997年5月10日杨

某被人脚踢胸、腹和腰部后感疼痛,急诊检查未见明

显异常,门诊观察,伤后第2天人院。查体:急腹症表

现,右腰部叩痛。尿常规:rbcyhp。ct检查:右肾挫

伤,肾周、肾盂大量积血。探查手术发现右肾周筋膜

内充满凝血块及血液,吸出不凝血1 000ml以上,取

出凝血块800ml,右肾横行断裂,仅余2 cm相连接,切开腹膜探查发现腹腔内积血。结论:外伤性肾破

裂,未见肾脏其他病变。即杨某右肾为完好肾,符合外伤性肾断裂及肾周大量积血。

【案例4】杨某,女,19岁。2005年5月16日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查体:双肾区叩痛,ct检查:双肾

及后腹膜血肿可能性大。急诊行“右肾切除术”。术中

发现右肾为马蹄肾且已断裂。切除肾脏组织病理学

检查:右肾嗜酸细胞腺瘤。委托进行交通伤残等级评

定。结论:杨某马蹄肾及嗜酸细胞腺瘤系自身疾病,未对肾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肾脏断裂为外伤所致。

【案例5】阎某,男,39岁。2003年8月17日阎

某被汽车挤压右髋部及腹部后即人县医院,后行脾

切除。8月27日ct示:右侧胸腔中到大量积液,右

肾包膜下血肿,右肾周筋膜肿厚,腹膜后可见游离积

血、提示包膜破裂;右肾实质密度欠均,不排除右肾

挫伤。于2003年9月3日出院。9月21日阎某又因

“右腰背部膨隆10天”人市医院。查体:右腰背部膨

隆,可扪及右第12肋下包块、压痛、叩痛,穿刺可抽

出淡黄色液体,穿刺液常规镜检:乳黄色混浊,脓球

· 239 ·

(++++),rbcyhp。诊断:右肾挫裂伤伴尿外渗伴感

染等。9月22日ct示右肾下极挫裂伤;9月23日

右肾泌尿系统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右肾下极

挫裂伤伴血肿形成,右肾上极功能正常,右肾上盏形

态正常,右输尿管未显影。9月25日行“右肾切除、右肾周脓肿引流术”。术中见右肾周有一大小约2

5cm×30 cm×20 cm之脓肿(其中大部分为尿液),右肾大小形态正常,肾下极挫裂伤,肾盂有一大小约cm裂口.距肾门约7 cm处输尿管已横断,近端输

尿管闭锁被炎性组织包裹,无法找到近端输尿管,由

于无法行输尿管吻合,术中向病人家属解释术中情况

后同意行右肾切除术,术中引流脓性尿液约1 700

ml。因医患双方对在县医院诊治时是否存在过失以及

市医院行肾切除术是否必要存在分歧,经法院委托进

行鉴定。县医院未根据ct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处

理,漏诊漏治,存在过失;根据切除肾脏病理报告:送

检肾及周围组织可见出血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浸润,符合肾挫裂伤改变。再结合其它的临床表现

及诊断,可以认定阎某右肾切除指征基本正确。

【案例6】谢某,男,47岁。1994年12月22日

因“间隙性血尿”人院(某石油管理局医院),诊断:右

肾上极癌。12月30日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199

5年1月12日出院。1999年谢某因需要办理病退手

续才知病情真相。经法院委托要求进行伤残等级鉴

定及医院赔偿。据送检病历中病理报告记载:送检肾

脏为囊肿性变,未查见肿瘤细胞。在手术中,医生仅

大体观察,术中未作冰冻组织切片检查,即行“根治

性右肾切除术”,导致谢某右肾缺如,存在过失。

【案例7】田某,女,20岁。田某因“咽痛伴双下

肢皮肤瘀点5天.发现镜下血尿1天”于2002年9

月14日人院。咽拭子培养示副流感嗜血杆菌。临床

初步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9月

24日肾穿活检,电镜病理发现:iga沉积,系膜增生,iga肾病iii—iv级,符合紫癜性肾炎。因田某与保险

公司对“健康保险疾病目录6.急性肾小球肾炎”条款

是否与投保人田某所患疾病相符合有争议,双方共

同委托鉴定。通过肾穿活检明确诊断田某所患疾病

为iga肾病。iga肾病亦属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多

继发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潜伏期1—4天,临床表

现除血尿外,通过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测法,在电镜下

可发现肾小球系膜区有大量iga沉着。与“急性肾小

球肾炎”相比较,尽管两者发病均在感染之后,临床

上均有血尿,但iga肾病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其预后

较好,进展缓慢,这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显然不同。故

· 240 ·

与上述保险条款并不相符。

讨论

肾脏是实质性器官,组织结构较脆,血流丰富,使得肾脏在受到较强外力作用时易造成损伤,尤其

是在肾脏本身原已有病变时(例如肾积水、结石、囊

性病变、结核、肿瘤、严重感染等),轻微外力作用也

可导致肾损伤翻。

肾脏损伤案例中,不论是涉及损伤程度鉴定、伤

残等级评定,以及医疗纠纷、保险理赔纠纷,有时单

纯靠外伤史、伤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生化检查

等难以确定肾脏外伤及病变的性质。部分病例具有

手术指征,通过手术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查就能够

对疾病进行最后诊断,明确伤病关系。如案例1,王

某在左腰部外伤后当天即行手术切除左肾。通过在手术中的大体发现以及临床病理学诊断,王某在受

伤前左肾存在极度的扩张萎缩病变,肾实质菲薄,在分析伤病关系时应考虑到即使是在轻微外力作用

下,王某肾脏也很有可能发生破裂。由此可见,在对

涉及肾脏的损伤程度的鉴定中分析损伤与疾病关系

时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又案例2,通过组织病理学

检查,张某肾梗死伴肾功能丧失是因为右肾动脉开

口处闭塞、肾内小动脉闭塞导致肾缺血引起的。并非

外伤所致,系自身疾病之改变。同时在交通事故伤残

评定中(如案例4),通过比较明确的伤病关系分析

后,也会使在民事赔偿中有章可依。案例5,由于阎

某在交通外伤后50天才行肾切除术,故对医院对其

做肾切除术是否必要存在质疑。而术后肾脏的病理

学检查发现阎某肾脏及周围组织可见出血坏死伴中

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符合肾挫伤的改变。又案

例6,可见,在医疗纠纷中通过对切除肾脏的病理学

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对于在医疗纠纷中判断切除

肾脏是否合理,即对于判断手术指征恰当性与否有

重要价值。案例7,在保险理赔纠纷中,对于确定疾

病诊断是尤为重要的,仅靠临床表现等并不具有十

分的可信度,特别是对于某些保险条款而言,只有通

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或特殊染色及在电镜下观察)才能够得到确诊诊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鉴定材料通常包括临床

查体记录、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生化检查等。病

理检验资料较少遇到,是从事法医临床学鉴定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达到下列目的:①

提出明确的病理诊断,②提供可能的病因学证据和

线索,③提供有关的预后因素。随着医学生物学各分

之学科的迅速发展,病理医生已能将病理形态结合其它辅助检查手段如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

学、dna倍性及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临床提供更

精确的病理诊断【3】。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询问病

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可以使疾病的确诊率达到

50%,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使所检查疾病的确诊率

达到75%。而病理学检查可以使所检查疾病的确诊

率达到99%以上【圳。法医临床学应与临床病理学相

结合,运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活体损伤大有裨

益。借助病因学研究损伤的原因,发病学可以分析损

伤作用在机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机体在损伤过

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损伤病变)。通

过探讨损伤病理学不仅有助于活体损伤鉴定。而且

必将促进法医病理学的发展[51。

法医临床学鉴定中.通过结合临床与病理检验

结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确定疾病性质,而且有助

于在医疗纠纷中判断手术指征的恰当性与否.在损

伤与疾病关系鉴定中分析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或

损伤、疾病的参与度,在人身保险鉴定中确定投保人

所患之疾病是否与保险条款中所规定之疾病相符,这些都将有益于司法鉴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

性。因此,掌握相关的病理学知识对于法医临床学鉴

定人员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l】吴军.应用法医临床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3

[2】邓振华,陈国弟.法医临床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4:3-5。664—665

【3】闵志廉.临床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42,184

[4】陈东.加强临床医师诊断病理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6):80

[5】常林.法医临床学鉴定的若干问题[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2):

法医病理学之尸体变化(1) 篇3

今天,主要来说一说早期尸体现象。

什么是早期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是指死亡后24小时之内,尸体所发生的变化。有些内容是在每具尸体上都会出现的,而有些内容是在个别尸体上可以出现的。

早期尸体现象在法医学实践工作中,作用非常大。比如确诊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前死者的状态以及死后有没有被移尸等,都可以根据早期尸体现象的发生而进行推断。老秦在这里会挑出一些对法医实践有重大意义的主要尸体现象进行逐个讲解。

超生反应

这里所说的超生反应是指机体在死亡后,有些组织细胞还没有迅速死亡,对刺激会有一些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是否存在,可以进行死亡时间的大致推断。

不过超生反应一般都是在死后不久才会存在,如果尸体发现较晚,这一尸体现象则不会再被法医发现。而且,超生反应种类繁杂,在每具尸体上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这一条尸体现象并没有被广泛运用。

超生反应中包括很多反应。比如断头反应,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人被砍了脑袋后,身体还会痉挛,心脏还会跳动,血液从颈部断口处喷出。其实这时候人体已经死亡,这些反应在死后一分钟还出现,就叫做超生反应。

另外,机体的骨骼肌也会存在超生反应。在机体死后2小时内,外界机械性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有收缩。有些肌肉在死后数小时内,这种收缩都会保持。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样的,如果大家看过杀鱼,就会知道,鱼在死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有蹦跳,这就是超生反应。

肌肉松弛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尸体现象。说的是人体死亡后,肌肉会出现松弛,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这个过程很短,一般是在死后立即出现,只出现1~2个小时,肌肉会变硬形成尸僵。电视剧对人体死亡的演绎通常都是利用肌肉松弛这个尸体现象,比如一个人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帮我交党费。”然后手和头下垂,就表示光荣牺牲了。之所以会下垂,就是因为肌肉松弛开始发生,肌张力消失了。

肌肉松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肌肉变软,皮肤失去弹性,人体死亡后,如果有特征性物体压迫死者的皮肤,就会在皮肤上留下特征性的印痕。这个印痕,有的时候对案件的侦破会产生重要的意义。

但肌肉松弛并不是出现在所有的尸体上,有些特殊的尸体死亡后,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直接进入下面这个阶段。

尸体痉挛

有很多朋友在微博上问老秦,电视上的情节,一个人死后紧紧抓着手中的刀,怎么拿都拿不下来,是真的吗?你不是说死后会出现肌肉松弛吗?

这种情节是有可能出现的。少数死者,在死后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直接进入僵硬状态,叫做尸体痉挛。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死者死亡瞬间神经高度兴奋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在溺死案件中,死者手抓水草;在剧烈搏斗案件中,死者紧握工具等。当然,并不是神经高度兴奋就一定会尸体痉挛,也不是有尸体痉挛就说明死者生前高度兴奋。尸体痉挛的意义不在于推断死者生前有没有神经高度兴奋,而在于它一旦出现,就会保存下死者死亡瞬间的动作,对于法医进行现场重建和案件分析有重大作用。

又有朋友问,电视上的情节,一个英雄的脑袋被敌人砍掉了,而他的尸身还屹立不倒,这可能吗?

老秦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尸体痉挛一般都是局部发生的,就是说可能只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进入尸体痉挛的状况,其他部位不痉挛。只有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出现全身尸体痉挛。所以,英雄在断头后,极为罕见地出现全身尸体痉挛,而且还能更加极为罕见地控制好重心,正好不倒。

尸僵

人体死亡后,肌肉逐渐变僵硬,把关节固定住,尸体呈现出强直的状态,叫做尸僵。尸僵几乎在所有的尸体上都会出现,而且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具体为什么肌肉会在死后出现僵硬,现在学者们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

人体在死亡后1~3小时,尸体上就会开始出现尸僵,先是固定一些小关节,然后逐渐扩展到大关节,在24小时左右,尸僵最为强直,把所有关节都牢牢固定住。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尸僵又开始逐渐缓解,在48小时左右缓解完毕,尸体再次出现软绵绵的状态。这一个特征,对法医粗略推断死亡时间有着重要意义。几乎在所有命案侦破中,都会利用尸僵推断死亡时间。

尸僵在人体死亡6小时之内,如果被人为破坏(就是用机械性外力把固定了的关节重新活动),不久后会重新再僵直,但是会比较弱;如果6~8小时被人为破坏,尸僵就不会再次发生了。

根据这一特征,法医可以根据尸僵存在的情况,判断尸体的尸僵有没有被犯罪分子破坏过。比如,法医通过尸体温度判断死亡大约16个小时,这个时候的尸僵应该较为强硬。但是法医却在尸检的时候发现死者的上肢并没有尸僵存在。这一发现,就可以判断死者死后几个小时,被人破坏过上肢的尸僵。

另外,尸体死亡后1~2小时的姿势,会被尸僵保存下来,如果等到尸僵强硬的时候,凶手再行抛尸,则会根据尸体姿势和抛尸后落地的姿势不符来判断凶手有抛尸的过程。

最后,尸僵还可以确证死亡,这一点同样重要。死者是否死亡?是不是假死?都需要法医进行事先确证。确证死亡,除了根据尸僵以外,还需要根据尸斑的形成来判断。下一期,我们将会说一说包括尸斑在内的早期尸体现象的第二部分。

关于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思考 篇4

1 法医病理检验相关概述

法理病理检验是处理各类死因不明存有争议事件的主要方式[1]。法医病理检验能够使损伤、疾病以及死因分布规律的关系得到充分了解, 避免、纠正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 有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 调节各类刑事、民事案件, 从而为案件的处理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2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的问题

2.1 基层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不足

现阶段很多基层公安机关并没有自己的法医病理检验实验室, 一旦出现需要法医病理检验的情况, 大多会送往当地医院的病理科进行检验, 虽然这种方式为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补充, 但是从理论上讲, 法医病理与临床病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其并不能完全代替法医的鉴定工作。同时, 这种方式也使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出现了多种问题。

送检的检材多为随机取样。在检验过程中依旧按照临床习惯, 缺乏系统、大量的检验, 致使一些致命性的病理变化往往被忽略。例如在进行被打后4小时后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头部经解剖后仅发现两处小皮状皮下出血, 未曾发现其他异常改变。医院病理随机取样, 进行脑皮质、心、肾、肺的检验, 经检验后, 没有发现病理改变, 第二次在法医的辅助下, 重新对面脑干去一趟, 制成约60个片子进行检验, 最终发现脑干存在出血点, 证明了男子的死亡与外伤存在关系。

临床病理检验的染色技术相对单一, 大多是HE染色, 导致一些病理改变无法显示。例如在临床病理检验中缺乏皮肤勒痕的染色, 导致检验结果并不能确定死者是勒死还是已死后被伪装成勒死。同时在检材的节约利用和保管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需要法医辅助提醒。

由此可见, 病理实验室的不足给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 以保证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基层法医缺乏法医病理思维

法医从事者应对病理检验技术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认识[2]。同时, 也应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系, 将“服务于法”作为“医”的主要目的。基层法医多数来自于中专卫校或是从相关医疗单位调入, 专业知识培训机会较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医病理意识。很多法医再进行病理检验后, 仅在鉴定书上提供了鉴定结果, 却没有提供证明结果的相关证据, 对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等工作并没有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要求法医在进行病理知识学习时, 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 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闭系, 实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2.3 法医行业标准落实程度低

在法医病理检验中, 对于物证的提取包装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需要法医根据尸体案件的不同, 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处理。基层法医在进行病理检验的过程中, 常会由于对行业标准不了解, 出现错误操作或是未曾严格执行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舌骨病理检验时, 因错误操作造成其骨折, 增大了工作量。再例如在进行因与他人推打后突然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因对相关标准步骤的忽略, 导致检验结果仅为轻微外伤, 无法确认死亡原因, 需要再次进行检验。在经过二次检验时, 对心脏和大脑进行了常规检验, 并在心脏冠状动脉处发现血栓, 保证了案件的准确性。

3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建议

3.1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医需要检验的项目不断增多, 操作也相对复杂,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法医病理检验的要求, 因此, 应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的建设, 及时更新、充实法医病理检验设备。

法医事业的发展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3]。除了基础的业务设备建设, 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现场勘查和尸检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 对于一些经济财力有限的基层地区, 应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与医院的合作, 法医与病理医师积极沟通, 相互交流, 使其充分了解法医病理的要求和与临床病理的禅意, 以便在进行病理检验时能够对检材特殊对待, 为案件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2 加强基层法医培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的培训, 尤其注重对其解剖知识、病理学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学习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补充、更新专业知识, 关注法医领域前沿优秀理论。

加强培养基层法医的基本素质, 在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 提升其法医病理意识, 通过相关规范要求和宣传教育等, 提升基层法医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3.3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基层法医人员较少, 随着要求尸检的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法医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需要加强对法医体制的改革, 建立完善的法医工作制度,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升经济待遇, 严格执行法医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规定, 保证法医的社会地位和法医队伍的稳定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工作的推动, 加大对病理检验相关业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并加强基层法医的培训。充分分析现阶段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中的不足, 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以推动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针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国基层的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质量, 因此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法医病理的检验质量。主要对基层法医病例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法医病理,病理检验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法医病理学时间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4 (7) :191-192.

[2]朱崇先.基于工作过程的病理检验技术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 :212-215.

法医病理学教学大纲 篇5

教学用书:《法医病理学》

主编:赵子琴

副主编:陈玉川、张益鹄、王英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年7月第三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法医病理学》是法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需要以修完基础医学和临床各科课程作为基础。

基本内容:法医病理学作为法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的规律,目的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机制、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的一门科学。应用该学科的理论、技术及相关的刑事科学技术等,对暴力性案件中伤亡者的尸体进行检验,全面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法律的实施提供科学、公平和公正的医学证据。

基本要求:从理论课学习中掌握法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以及案例讨论中掌握法医病理学的基本技能。为将来进入法医学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式:通过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讲授,理论课和验证性实验课相结合,结合案例讨论(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解剖示教以及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学分数 4(8); 周学时8(16)(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课4(8)学时); 上课18周

参考书目:

1.祝家镇主编.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贾静涛主编.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郭景元主编.实用法医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4.徐英含主编.最新法医病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5.伍新尧主编.高级法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6.张益鹄主编.法医病理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吴家馼主编.法医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8.陈康颐主编.应用法医学各论.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9.陈世贤主编.法医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黄光照,麻永昌等.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分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1.刘明铎主编.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12.黎鳌等.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3.建雄主编.法医损伤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4.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5.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杨清玉、彭绍华著.实用猝死病理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17.邱绪襄,廖文满.颅脑损伤.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Knight B.Forensic Patholog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1 19.Mant AK.Taylor’s Principles and Medical Jurisprudence, 13th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4

20.Spitz WU and Fisher RS.Medicolegal Investigation of Death.3 rd ed.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93 21.Simpson JK.The Pathology of Trauma.2nd ed.Edward Arnold Ltd.1993 22.Knight B.Forensic Pathology.2 nd ed.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Henssge C., et al.The Estimation of the Time since Death in the Early Postmortem Period.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24.DiMaio VJ, et al.Forensic Pathology, 2nd ed.Boca Raton: CRC Press, 2001 25.Knight B., Simpson’s Forensic Medicine, 11th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6 26.Knight B, et al.Medical Jurisprudence and Toxicology, 6th ed., The Law Book Company(P)Ltd., India, 1990 27.Froede RC, et al.Handbook of Forensic Pathology,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Northfield, IL, 1990 28.DiMaio VJM.Gunshot Wounds.New York: Elsevier, 1985 29.Tedeschi CG, et al.Forensic Medicine.Vol I.Mechanical Trauma,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 1977 30.Polson CJ, et al.The Essentials of Forensic Medicine.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5

参考期刊:

1.中国法医学杂志 2.法医学杂志 3.法医通讯 4.法庭科学杂志 5.法律与医学杂志 6.日本法医学杂志

7.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Pathology 8.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9.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10.Medical-legal Journal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法医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法医病理学的检验对象和任务;法医病理学检验程序;法医病理学鉴定书书写。

2.熟悉:法医病理学现场勘验记录及尸体检验记录;法医病理学的档案及标本管理。

3.了解:法医病理学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向;法医病理学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和保护;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出庭注意事项;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与新闻媒体。

第二章 死亡概述

教学要求:

1.掌握:死亡的概念;死亡原因的定义;死亡方式、死亡机制; 死因分析时应注意事项。

2.熟悉:脑死亡的概念和临床诊断指标及其检查方法;脑死亡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变。

3.了解:死亡发生经过及各期特点;假死的原因和鉴别方法;脑死亡与器官移植和复苏。

第三章 尸体现象

教学要求:

1.掌握:早期尸体变化(超声反应、尸斑、尸冷、尸僵、自溶)的概念及其特点和法医学意义;晚期毁坏型尸体变化(腐败)及保存型尸体(干尸、尸蜡)的概念、发生与发展及其特点和法医学意义;自溶的概念及形态学变化与炎症的区别。

2.熟悉:尸斑和皮下出血的鉴别;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的概念、形成机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学意义;尸僵形成的顺序;心肌和平滑肌尸僵;霉尸、白骨化、泥炭鞣尸的概念和法医学意义。

3.了解:尸僵的形成机制;浸软、特殊型古尸的概念;动物、昆虫和自然环境因素对尸体的毁坏;各种原因导致的死后人为现象及法医学意义。

第四章 死亡时间的推断

教学要求

1.掌握: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意义;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根据早、晚期尸体现象、胃肠内容物、超生反应综合推断死亡时间。2.熟悉: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的常用公式;根据组织学、DNA检测、酶组织化学的改变推断死亡时间;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法医昆虫学概念。

3.了解:根据昆虫演变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第五章 机械性损伤概念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概念;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及法医学意义;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的任务。

2.熟悉:机械性损伤的形成因素及机制;机械性损伤的检查方法。3.了解:了解机械性损伤的分类。

第六章 钝器伤

教学要求

1.掌握:钝器伤的概念;圆柱形棍棒、方柱形棍棒伤的特征;砖头平面打击与棱边打击所致损伤的差异;高坠伤的概念;高坠伤的尸体检验;高坠伤损伤的基本特点;挤压综合征的定义、病理改变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斧背、锤击伤的形态特征;徒手伤的形态特点;高坠伤的现场勘验;挤压伤的概念及特点。

第七章 锐器伤

教学要求:

1.掌握:锐器伤的概念;锐器创的共同特征;钝器伤与锐器伤的鉴别要点;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概念、形态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基本特点;刺创口、刺创管、刺出口的检验;抵抗伤和试切创的定义和法医学意义。

3.了解:锐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后果。

第八章 枪伤和爆炸伤

教学要求

1.掌握:枪弹创和爆炸伤的概念;典型枪弹创的形态学特点;枪创射入口与出口的鉴别;接触射击及近距离射击射入口形态特点;爆炸伤的形态学特点;枪创与爆炸伤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枪弹创的类型;射击距离的确定;爆炸现场勘验及尸体检验;散弹枪创形态学特点。

3.了解:枪的种类;枪创的致伤机制;非典型枪弹损伤有哪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爆炸物的种类以及爆炸损伤的形成机制。

第九章 交通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形成机制;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特征;酒精、药物滥用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摩托车交通事故损伤;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 铁路交通事故损伤、航空事故损伤、船舶事故损伤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3.了解:铁路交通事故、航空事故、船舶事故的案件特点。

第十章 颅脑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法医学鉴定要点;原发脑损伤形成机制;脑挫伤的分类及形态学表现;原发性脑干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

2.熟悉: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颅骨骨折法医学鉴定要点;外伤性脑疝的类型以及形成机制。

3.了解:头皮损伤机制及头皮损伤的形态改变;颅骨折机制及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脑损伤形成机制;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第十一章 身体其他重要器官致命性机械性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脊柱以及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脊柱脊髓损伤的法医学检验特点;挥鞭样损伤的概念以及检查方法;胸、腹部内脏器官损伤病理变化及导致死亡的致死机制。

2.熟悉: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

第十二章 机械性损伤的致伤物推断和认定

教学要求

1.掌握:根据损伤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现场情况、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进行致伤物推断(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根据损伤的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实验检测结果、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认定致伤物。

2.熟悉:致伤物的推断和认定的法医学意义。3.了解:衣着上损伤的检验;损伤痕迹的提取。

第十三章 损伤时间推断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前伤、死后伤和濒死伤的概念;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生前伤诊断及损伤时间的推断的常用方法。

2.熟悉:伤后存活时间的估计常用那些方法。生前伤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断研究趋势。

第十四章 机械性损伤的死因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发性外伤死因;正确评价损伤与疾病和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2.熟悉:外伤后继发性死因。3.了解:致命伤后行为能力。

第十五章 机械性窒息

教学要求

1.掌握:窒息与机械性窒息的概念;机械性窒息尸体体表和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尸体的组织学改变;缢、勒、扼死亡的概念及其死亡机制;缢、勒、扼死亡的颈项部形态学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区别;缢、勒、扼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溺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机械性窒息的分类及其死亡机制;缢、勒绳套与绳结的物证意义;捂死、哽死的方式及其法医学鉴定;溺死的死亡机制;压迫胸腹部所致窒息、体位性窒息、性窒息的概念及现场和尸体特征;硅藻的检验方法。

3.了解:机械性窒息的死亡过程;捂死、哽死、压迫胸腹部所致窒息、体位性窒息、性窒息的死亡机制;溺死的死亡过程;溺死的常用的化验和检测方法。

第十六章 高温与低温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烧伤、冻伤、中暑死的概念;烧死尸体的形态学特点(体表改变、内部器官改变);烧死的法医学鉴定;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硬膜外热血肿与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鉴别要点;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2.熟悉:冻死的形态学变化;冻死尸体的法医学鉴定。

3.了解:烧伤程度四度分级法,计算烧伤面积的新九分法;中暑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中暑死亡的形态学改变;冻死的过程及死亡机制;中暑死的法医学鉴定。

第十七章 电流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电击伤与电击死的概念;电击死的形态学特点;电流斑概念及其形态特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电击死的死亡机制;骨珍珠、雷电击纹、皮肤金属化的概念;雷击死的形态学改变;雷击死的法医学鉴定;雷电对人体的作用。

3.了解:电流的性质;电流斑形成的原理;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影响电流对人体作用的因素;雷击后的迟发效应。

第十八章 物理因素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物理性损伤概念;各种物理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减压病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2.了解:各种物理因素损伤的病理学变化;放射性损伤形成机制。

第十九章 杀婴及虐待儿童致死

教学要求

1.掌握:新生儿存活时间的确定;死产与活产的鉴别;肺浮扬试验、胃肠浮扬试验;虐待儿检查及诊断;虐待儿童(尸体体表、骨骼、内脏器官)损伤。

2.熟悉:新生儿生活能力的确定要点;虐待儿的法医学鉴定。3.了解:新生儿常见的死亡原因。

第二十章 猝死

教学要求

1.掌握:猝死的概念及其特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及注意事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理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脑血管疾病、癫痫、颅内肿瘤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支气管哮喘病理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婴幼儿猝死综合征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羊水栓塞症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猝死常见的原因;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动脉栓塞、传导系统性疾病、主动脉瘤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肺炎、肺气肿和气胸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胃扩张及胃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糖尿病猝死机制;抑制死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3.了解:冠状动脉口狭窄、Marfan综合征、克山病病理学变化及鉴定要点;宫外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概念;低血糖症、嗜细胞瘤、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概念和猝死机制;急性喉阻塞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第二十一章 医疗纠纷 教学要求:

1.掌握:医疗纠纷的概念与特点;医疗事故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医疗纠纷的类型和发生原因;医疗事故的类型和发生的原因;法医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鉴定中的作用;法医尸体解剖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作用;非法行医的概念与常见类型。

2.熟悉:医疗事故的分级;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鉴定及鉴定程序;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鉴定注意事项。

3.了解: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确定;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行政责任的确定;医疗纠纷中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方法及证据保存

教学要求

1.掌握:法医学尸表检查;法医学尸体解剖的程序及方法选择;尸体解剖操作步骤。

2.熟悉: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空气栓塞、脂肪栓塞、气胸或胸壁开放性损伤、心传导系统、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栓的检验步骤和方法;无名尸体、碎尸、传染病的尸体、群体性交通事故的尸体检验的步骤以及方法;组织病理学检材的采取、固定及送检以及法医学尸体检验的证据保存。

当前法医临床鉴定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法医;临床鉴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一、前言

随着當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更加夯实有效的进行诉讼活动,对完善司法鉴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近些年来各地司法鉴定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司法鉴定工作的快速创新发展,但同时,结合笔者基层司法鉴定工作来看,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进分析阐述,能够为今后基层司法工作有所裨益,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提升司法公正。

二、什么是法医临床鉴定

在对问题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关于法医临床鉴定的两个基本概念:法医和临床鉴定分别为什么。

“仵作”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而“仵作”则为当时的法医。现代法医指的是:国家指定的有关司法机关中的某些具有专业法医学素养人才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学设备对与案情有关的人或物进行鉴定,并且做出鉴定报告送达至各个有关机关。在当今国内的司法鉴定机构中,鉴定人员进行鉴定工作的前提是要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一般以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的专职人员形式存在,另一种则为专业医师或高校教授在社会鉴定机构中担任职务的鉴定人员。

临床鉴定是指:法医已专业知识为基础,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当事人的伤残程度、疾病的情况、各种事故造成的伤害以及各种工伤进行鉴定。于此同时,临床鉴定也可以对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心理疾病、以及相关证物、毒物等进行鉴定。权威的临床鉴定作为一种有效的参考条件,对公安和司法机关的案件办理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当前法医临床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法医缺乏法医学思维

法医临床学涉及医学的生理、病理、遗传、神经等方面,是解决与法律息息相关的人体伤残或其他生理病理等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较广且不确定因素较高,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相对较高。在基层司法鉴定机构中,部分法医工作者对社会想象的了解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加上当前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部分基层法医工作思路明显滞后,加上临床是在经验的缺失,鉴定结论发生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去年发生的一起案件,某男子参与聚众斗殴,导致别人受伤,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便自行用钝器把自己的头部打伤并请求法医鉴定其伤情,法医在未了解其伤情原因的情况下对其伤情进行了相关描述,但当公安机关在询问该男子时,该男子情绪紧张,无法描述自己受伤经过,直到真相大白。从此案件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纠纷案件的增长,不法分子开始趁机尝试骗取赔偿,法医在从事临床鉴定工作时,如果缺乏相应的医学思维,不了解社会学等知识问题,就容易导致鉴定结论出现错误。

2.鉴定伤残标准不统一,曲解、误解现象存在

导致鉴定结论存在偏差的另一个主义因素是在鉴定标准中部分条例具有不确定性。如现行的伤残鉴定标准主管机关在标准制定上存在不同,导致同样伤情按不同标准作出鉴定的伤残等级有偏差,直接影响了赔偿数额。对工伤造成的伤残评定适用2006年国家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伤残,其评定标准按照2002年公安部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对之外的部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缺乏明确统一的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同时,部分法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足够准确地理解鉴定标准的内容及法律规定,甚至出现误用鉴定标准的现象。

3.鉴定材料收集不充分

鉴定材料的收集是司法鉴定的基础工作,鉴定材料是否收集完整直接决定了鉴定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如有的住院病历、手术等记录不齐全,有的案件对鉴定结论起关键作用的住院病历及手术记录都缺失,把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作为定案依据;影像资料不齐全,有的案件当事人仅提供X线报告单,没有其他任何病历资料,鉴定人也未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复查;部分案件在鉴定时并未收集医院的用药明细,没有在鉴定书中表达医院用药的情况,即认可医院用药合理,这些类现象在基层法医鉴定中时有发生。

4.鉴定时机把握不准确

此类问题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中也比较常见,鉴定过程中常出现提前造成鉴定结果偏严重,或者延后造成鉴定结果较轻的情况出现,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时,由于缺少对伤情的缜密分析,未能把握好鉴定的最佳良机,从而造成了对伤情和后果都未能给予准确评定。

5.鉴定报告书写不规范、不全面

法医学对鉴定文书及文书内容都有严格的协作标准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方便鉴定结论的写作,但是在基层法医临床操作中往往因案件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如部分基层法医工作者对“伤情摘要和病史摘要”、“活体检验和法医学检验”区分不清,在鉴定文书书写时产生内容和格式的错误。同时有的鉴定文书过于简单,基本上医院诊断损伤就认定为何种损伤,同时也不对活体检查中出现的部分如关节功能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与本次外伤有无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认定。

6.过渡依赖临床资料,鉴定技术不足

在基层法医的临床鉴定中,存在着对临床专家过渡信赖和依赖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部分基层法医工作者缺乏临床的实践经验,照搬结论不敢质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基层法医对权威专家结论过渡迷信,而直接使用专家的结论往往与实际现状反映的情况是有误差的,对于专家的推断性的意见,特别是主观意见,基层法医是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来使用鉴定结论,这样才能确保实施情况与权威经验相结合,从而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四、解决办法

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中,管理不完善和鉴定质量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确保鉴定结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基层法医临床鉴定质量:

(1)在鉴定中实行法医鉴定公开制度,在鉴定程序和鉴定标准公开的同时确保鉴定结论的公开,使当事人对整个鉴定经过能够详细的进行了解;维护当时人的合法权利,公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要完善鉴定投诉机制,如投诉电话的公开制度等。

(2)建立完善基层法医鉴定质量评价制度。为提升对基层法医鉴定质量的管理,加强基层法医临床鉴定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对于公安机关鉴定机构,上级机构要对下级机构的法医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对于不达到要求的法醫要采取一定惩罚措施,对于社会鉴定机构,司法部门要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对达不到要求的机构要根据程度对其进行警告或撤销其鉴定资质。

(3)要建立鉴定事故追责制度。当前的基层法医鉴定工作中仍无法避免法医对当事人的鉴定过程中,由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鉴定程序、鉴定操作规范要求等,导致鉴定结果出现重大错误或鉴定事实遗漏,造成侦查工作、办案工作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建立鉴定事故追责制度,是对法医鉴定工作的进一步约束,能够确保法医更加注重鉴定工作的准确性。

(4)为确保证据来源的合法性,不接受当事人委托办案单位向法医鉴定机构出具《鉴定委托书》,只有经过办案单位委托鉴定的伤情鉴定书才能当作证据使用,要严格遵守受理时要有合法额委托主体制度。

(5)要把法医的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升鉴定人员素质。要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技能交流培训提升技能水平,要举办各种疑难复杂案情交流会,促进基层间的法医交流,同时加强与高校间的交流,按期组织基层法医赴高校进行培训,个基层单位要成立鉴定委员会,把经验丰富的专家、青年骨干进行整个,负责对疑难杂案进行鉴定,促进青年骨干法医经验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达.法医临床鉴定细节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6).

[2]刘长远.法医临床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29-330.

[3]杨杰,瞿世强.关于法医临床鉴定中问题初探.中国卫生产业.2011(26).

[4]姜月华,陈川.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2011(26).

[5]戴大志.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

[6]李长青.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

会论文集.2009.

作者简介:

法医病理鉴定 篇7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5月-2016年5月统计上报的54例孕产妇死亡医疗纠纷案件资料, 本次案件涉及到的54例孕产妇均有完整齐全的病例资料、尸体解剖记录、相关检查资料。

(二) 方法

在孕产妇死亡后8-46h内进行系统尸体解剖, 组织学染色及相应特殊检查, 三位病理医生共同分析死亡原因做出明确诊断。分析本组孕产妇年龄、孕次、死亡与妊娠时间、死亡原因, 总结孕产妇死亡纠纷案特点, 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三) 观察指标

记录本组孕产妇年龄与孕次;死亡与妊娠时间;死亡原因。

(四)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n表示例数, %表示百分比。

二、结果

(一) 年龄与孕次

9.3% (5/54) 孕产妇年龄集中在18-20岁;24.1% (13/54) 年龄集中在21-26岁;20.4% (11/54) 年龄集中在27-29岁, 46.3% (25/54) 孕产妇年龄在30岁以上。孕次在1次、2次的孕产妇分别占24.1% (13/54) , 40.7% (22/54) 孕产妇孕次为3次, 11.1% (6/54) 孕产妇孕次为4次。

(二) 死亡与妊娠时间

围产期死亡46例 (85.2%) , 其中39例于产后30min-7d内死亡, 5例于待产中死亡, 1例于产程中死亡, 1例于妊娠终止后死亡。妊娠早期流产后死亡8例 (14.8%) 。

(三) 死亡原因

失血性休克致孕产妇死亡41例 (75.9%) , 13.0% (7/54) 死亡原因为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7例 (13.0%) , 妊娠高血压致孕产妇死亡2例 (3.7%) , 主动脉瘤破裂致孕产妇死亡3例 (5.6%) , 自发性脾破裂致孕产妇死亡1例 (1.9%) 。

三、讨论

临床上将女性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d内发生死亡, 同时死亡原因与妊娠部位及外伤无关, 主要系于妊娠本身或基础疾病在妊娠期恶化所致的死亡称之为孕产妇死亡[1]。尸检是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6年5月54例孕产妇死亡纠纷案件发现本组孕产妇直接死因所致患者人数巨多, 直接死因所占比重为88.9%, 在直接死因中主要以失血性休克为主 (75.9%) , 间接死因所占比重为11.2%, 直接死因与间接死因与王临红、Sharma BR、林丹等研究报道结果近似。

孕产妇死亡多发生在围产期, 本文54例孕产妇中有46例 (85.2%) 孕产妇死于围产期, 产后30min-7d内死亡产妇占绝大多数。30岁以上且孕次为3次的孕产妇发生死亡的风险性较高, 本组30岁以上产妇占46.3%, 孕次达三次的孕产妇达40.7%。基于此种现况, 医院切实提高失血性休克与羊水栓塞临床诊断与救治水平;女性妇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适时选择妊娠时间, 避免高龄妊娠。

综上所述, 各区域是省、市、县、乡 (镇) 、村等医疗部门广泛普及孕期保健知识, 增强女性自我保健意识, 避免高龄妊娠。医院加强产科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将失血性休克与羊水栓塞等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救治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加强护患沟通,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医源性医疗纠纷[2]。

摘要:目的:法医病理学角度关于孕产妇死亡医疗纠纷案特点、死亡原因分析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6年5月54例孕产妇死亡医疗纠纷案。结果:85.2% (46/54) 死于围产期, 14.8% (8/54) 死于妊娠早期流产后。75.9% (41/54) 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 13.0% (7/54) 死亡原因为羊水栓塞, 11.2% (6/54) 为其他原因所致死亡。结论: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为失血性休克与羊水栓塞, 围产期是孕产妇的死亡敏感期;提高对失血性休克与羊水栓塞临床诊断与救治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减少避免孕产妇死亡纠纷事故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医疗纠纷,法医病理

参考文献

[1]张利蕊, 杨凌风, 瞿勇强等.孕产妇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1) :144-146.

法医病理鉴定 篇8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猝死,法医病理,死亡原因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过法医鉴定的56例脑血管畸形导致猝死的案例, 探究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特点。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予以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众所周知,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突然死亡的一种重大疾病, 其中脑血管畸形, 更是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据研究报道:猝死的主要发生机制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1]。临床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脑血管畸形死亡致猝死是因为脑室积血、凝块压迫等造成, 因此, 了解脑血管畸形的病理学特点, 对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3]。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过法医鉴定的56例脑血管畸形导致猝死的案例进行分析, 所有案例均进行详细的尸体解剖, 所有死亡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的检验均有完整详细的保存。

(二) 研究方法。结合死亡者的案情、临床资料、尸体解剖资料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死亡者的性别、脑血管畸形的类型以及病理变化特点。

(三)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表格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了解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病理变化, 为今后的鉴定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结果

(一) 性别与死亡结果。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男性34例 (60.7%) , 女性22例 (39.3%) , 男性死亡数量明显比女性死亡数量多。

(二) 脑血管畸形的类型。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有18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畸形, 占总比例的32.1%, 16例为动静脉性畸形, 占总比例的28.6%, 10例为静脉性畸形, 占总比例的17.9%, 8例为海绵状血管畸形, 占总比例的14.3%, 4例为脑面血管瘤, 占总比例的7.1%, 具体见表1。

三、讨论

(一) 各种类型的病理变化。

1.毛细血管扩张症。主要发生在桥脑, 其次为大脑的皮质以及白质区等, 可遗传, 病理变化表现为病灶是高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边界不清楚, 扩张口大小、形状不同, 内部血液较多, 血管壁较薄[4]。

2.动静脉性畸形。常见部位在大脑的动脉供应区处, 通过尸体解剖观察, 病变界限不清楚, 异常血管位于闹软膜下, 并伸入脑实质中。在显微镜下观察, 动脉和静脉交通形成动静脉瘘, 管壁薄厚不一, 病变区因循环障碍而出现萎缩, 切面处的实质、白质层次不清。

3.海绵状血管畸形。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和桥脑, 病变为高度扩张的血管构成, 切面呈现海绵状。在显微镜下畸形血管边有压迫的萎缩脑组织, 无包膜, 紧密的血管构成了中央区域。

(二) 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1.要掌握详细的资料。对于资料, 应该掌握全面、细致, 尤其是死者生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及临床材料等, 对于案情要掌握其来龙去脉, 细节部分要掌握透彻。

2.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掌握各种脑血管畸形的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 做好由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 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排除继发性血管破裂出血后, 要考虑可能为先天性畸形脑血管出血。

3.对尸体的解剖要细致到位。对尸体进行解剖, 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 因此, 尸体解剖一定要细致到位, 特别是对颅脑部位的检查, 更要细致入微, 对于损伤及病变更要掌握清楚, 同时, 其他器官的检查也不能放过, 例如:有无先天性畸形的情况。

4.对于畸形病变做好认真的观察。病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尤其是畸形的病变更不容忽视, 我们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一流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三) 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56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案例中, 男性死亡数量明显比女性死亡数量多。在脑血管畸形类型方面, 毛细血管扩张畸形有18例, 动静脉性畸形有16例, 静脉性畸形10例, 海绵状血管畸形8例, 脑面血管瘤4例。综上所述, 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予以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

鉴于脑血管畸形致猝死案例越来越多,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大量总结案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探究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特点, 从而能够对致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这样将可以降低因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发生率, 尸体解剖确定死亡原因对鉴定结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萨日娜, 苏丽娟, 贾富全等.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403~407

[2]徐同利, 崔丽娟, 沈丹娜等.36例脑血管畸形猝死案例及法医病理学分析[J].刑事技术, 2008, 6:3~6

[3]陈鹏.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7, 14 (1) :85~86

[4]杨建平, 彭秋平, 胡欣等.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11) :1152~1155

[5]穆娇, 徐伦武, 张宏燚等.160例脑血管病变死亡案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 2015, 1:33~36

[6]廖江, 陈韵彬, 陈加优等.磁共振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3) :324~327

[7]莫堪荣, 罗泊涛, 姜汉国等.脑血管畸形出血致死4例尸检病理学分析[J].广东公安科技, 2013, 21 (1) :79~80

法医病理鉴定 篇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自己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法医病理学作为医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PBL教学法是现阶段法医病理学课程中较为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 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教学实效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 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一、PBL教学法相关概述

PBL教学法由内国著名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1]。现阶段PBL教学法已经在多所医学院校教学的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推崇。这一教学法主要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 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教学方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能够对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 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 PBL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理论课程在各科教学中往往占据着较大部分, 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理论课程主要采取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再加上法医病理学知识繁多复杂, 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 对教师所讲知识无法深入理解, 并认为理论课程枯燥无趣,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 需要教师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在一节课程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关于下一节课程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自由讨论问题, 并在下节课程的学习中, 结合教师讲解内容, 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找出问题答案。

例如在将要进行猝死一课的讲解前, 教师首先在前一节课的课后为学生设置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对27岁猝死男子进行分析, 已知该男子曾在九个月前遭抢劫时, 受到歹徒踢伤胸部, 并被铁锹击伤头部, 但当时未昏迷, 并可驾车回家, 第二天到医院检查, 除皮下出血无其他症状, 一个月后出现左侧肢体偏瘫现象, 经住院治疗20天后可参加轻体力劳动, 四个月后再次出现同样症状并伴有抽搐和头痛发热, 经CT扫描发现右侧脑之前角处脑梗塞, 左侧脑室前角及颞侧脑软化, 回家保守治疗后在伤后九个月死亡, 尸检发现死者有高安氏动脉炎, 因此, 要求学生对男子的死亡和外伤与动脉炎的关系进行探究。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 并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做好笔记。在下一节课中, 学生会带着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 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使教师更顺畅的掌握教学进度, 不必再另外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

同时, 教师也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扮演的方式实施PBL教学, 为学生安排讲课任务,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一定的时间内准备讲课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损伤与疾病的关系课程内容前, 为学生安排相关内容的授课任务, 并为学生讲解授课注意事项, 要求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 合理分配任务, 共同完成教师设置问题。下一节课程教师讲解内容与学生将要讲解内容有密切联系[2]。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在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有效提升的学习效果。

(二) 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法医病理学内容形态描述多, 尤其是显微病变, 学生很难区分不同病变的病理变化[3]。实验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便于学生对病理课程知识的理解, 是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一些医学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些相关基础学科与法医病理学未能安排在同一学期, 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过长, 很多学生在进行法医病理学实验的过程中对显微镜下的图像完全不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采取PBL教学法, 在课后要求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解, 复习相关的法医病理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课程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高安氏动脉炎有何特点?”等问题, 使学生在下一节实验课上能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以提升学习效率, 并认识到法医病理学检查及尸体解剖的重要意义。

同时, 教师还需要求学生提前对解剖学等相关科目的实验进行复习。但是由于这些课程与法医病理学不处于同一学期, 再加上人体标本和现有切片十分珍贵, 因此学生借取较为困难。对于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复习。例如虚拟数字切片和数字标本技术, 是将常规HE切片利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头进行扫描, 并储存在互联网中, 学生能够在学校里的公共网络平台, 利用相关软件对所需切片或标本进行查阅, 从多个角度对标本进行观察, 并在1~100倍间对图像随意放大、缩小。这一技术既方便学生对标本的观察, 同时也减轻了档案室和解剖室教师的管理负担, 十分值得推广。

三、结论

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 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教学问题设置的注重, 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教学, 为学生安排充足的思考时间, 并要求学校加强相关软硬件配置, 以保证PBL教学的真正实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类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吸引了众多学生进行学习。法医病理学是法医学类专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教学工作者应加强对法医病理学教学的研究, 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PBL教学法,法医病理学教学,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高明.“病案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科教文汇, 2014, 11 (22) :90-92.

[2]苏宁.改良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7 (7) :581-584.

法医病理鉴定 篇10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15例经尸检证实为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12例, 女3例;年龄56-84岁, 平均 (60.1±12.5) 岁。原发病情况:8例心脏病, 2例肺肿瘤, 1例脑外伤手术, 2例多发性骨折, 2例肺结核。

(二) 方法

1. 临床材料

根据病历材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 发病过程,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

2. 尸体材料

系统解剖;常规取材;应用福尔马林 (10%) 固定;石蜡包埋;应用切片机 (LEICA RM2015) 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

(三)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 应用t检验, x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 栓塞类型

15例PTE患者中, 脂肪栓塞1例, 血栓栓塞14例;其中, 以血栓栓塞最为常见 (P<0.01, x2=22.53) 。

(二) 栓塞部位

单纯左肺栓塞2例, 单纯右肺栓塞2例, 双肺栓塞11例;其中, 以双肺栓塞最为常见 (P<0.01, x2=11.00) 。见表1。

(三) 高危因素

15例患者均存在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8例心脏病, 2例肺肿瘤, 1例脑外伤手术, 2例多发性骨折, 2例肺结核。

三、讨论

(一) PTE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高龄, 血栓性静脉炎, 创伤, 手术, 感染, 恶性肿瘤, 心脏疾病, 静脉曲张等是PTE的主要危险因素。多数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PTE的发病机制包含如下几点。 (1) 心脏病患者多伴血流动力学变化, 从而致使栓子 (下肢) 形成概率增加。 (2) 肿瘤导致患者血管壁异常, 静脉血流淤滞, 加之肿瘤细胞促进促凝因子的释放,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 (3) 手术和创伤可影响患者凝血功能, 引起静脉壁损伤, 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流淤滞。 (4) 感染可引发患者血管内皮损伤, 引起血流淤滞。 (5) 随年龄增加, 患者纤溶-凝血系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 PTE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二) 栓子来源

PTE栓子75-90%源于下肢深静脉[1,2]。本文, 12例栓子 (80.00%) 源自下肢深静脉, 与相关报道一致。另有3例 (20.00%) 患者合并右心血栓;栓子源自右心;3例患者均有心脏病史, 且合并出现慢性心衰。

(三)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和预防

(1) 重视PTE高危因素。当患者出现肿瘤, 分娩, 骨折, 创伤, 手术, 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且突发休克, 胸痛, 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时, 应考虑PTE的可能, 尽快做相关检查, 力求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2) 合理应用辅助检查。若怀疑病人为PTE时, 应立即行同位素肺灌注, 多层螺旋CT, 扫描检查, 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综合考虑患者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 高度怀疑患者或者确诊患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3) 抢救和治疗。肺栓塞病情凶险, 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人死亡率可达30%[3,4]。及时有效的治疗举措可显著减低PTE病死率。因此, 一旦确诊, 应立即进行抢救, 安装静脉滤器, 采取溶栓治疗, 尽力抢救患者。

综述所述, 加深对PTE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的了解, 重视PTE高危因素, 合理应用辅助检查, 早期进行抢救治疗, 对PTE预防, 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蔡华, 许淑云.25例老年人肺动脉栓塞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7, 27 (2) :45-46.

[2]初松涛, 李洪涛, 刘卯阳.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0, 31 (5) :257-260.

[3]余红, 叶贤伟, 文安智等.肺动脉栓塞12例尸检临床病理分析[J].海南医学, 2008, 19 (12) :29-30.

浅谈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 篇11

一、我国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现状

司法鉴定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法对诉讼、仲裁活动中所存在的某些待定事实,进行鉴别和判定,并出具相关意见的科学实证活动。根据检验和鉴定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门类,其中对有关人体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是司法鉴定实践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据我市统计,法医鉴定的数量约占整个司法鉴定业务量的80%.我国的现行法医鉴定机构共有四类,即公检法在其自身设置的鉴定机构和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和管理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其中公检法系统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鉴定组织,形成了多系统多层次相对独立的法医鉴定格局。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医鉴定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其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部门利益驱动下,法医门诊遍地开花。这种多系统体制的产生虽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受“权力至上”、“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影响,各系统各部门建立自己的法医机构就像设立一个职能科室一样,认为顺理成章,既便于部门领导和使用,又能为部门创收。这是我国法医鉴定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二、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弊端

我国广大的法医工作者,在配合刑事侦查、民事审判方面做了大量的鉴定工作,对于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司法鉴定体制的缺陷,造成法医鉴定无序,法制约束不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这种体制缺陷引发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一)法医鉴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损害。既然司法鉴定是科学实证活动,那么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中立的社会角色。公检法三机关在各自的诉讼阶段,独立地指派法医进行鉴定,容易导致司法鉴定的暗箱操作,出现“自侦自鉴”、“自檢自鉴”、“自审自鉴”等现象。特别是法院,集司法鉴定的鉴定权、对结论的采信权于一身,无形中便担负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这从根本上违反了法院居中裁判的原则,容易造成司法不公。老百姓往往认为法医同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同属一个单位,缺乏回避,影响法医鉴定的社会效果,群众信任度下降,公正性受到怀疑。

(二)法医鉴定机构重复,资源浪费。多系统相对独立的法医鉴定机构,由于分别隶属于各自部门,因而容易造成人员分散,资金不足,力量薄弱。面对复杂的、业务面很宽的法医鉴定工作无法做到专业化分工,造成很多法医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从而影响鉴定质量,也严重浪费了司法鉴定资源,使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不能集中使用,鉴定设备重复而简陋,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鉴定效力不明确,增加诉讼成本。由于鉴定机构林立,在鉴定职能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公检法各个机构的鉴定结论证明力没有效力等级的区别,经常导致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客观事实得出的鉴定结论大相径庭,使得公检法在办理案件时,无所适从,损害了法医鉴定的严肃性,降低了诉讼效率。同时,法医鉴定机构的重复设立,各自为鉴,容易导致互不信任、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四)鉴定人的主体资格不统一,鉴定程序不规范。目前,对在诉讼活动中担负重要角色的法医鉴定人,没有统一的考试、考核制度,更没有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客观上造成法医鉴定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引发鉴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导致幕后交易,让人质疑法医鉴定的公正性。另外,由于在鉴定程序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鉴定人的随意性较大,致使鉴定结论经常和事实有所出入甚至冲突,这也是造成公检法各部门之间不能互相配合,在鉴定结论上互不信任的客观原因。在鉴定文书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和用语。这些情形使得鉴定结论无法显示其证明案件事实的完全功效。

三、改革我国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建议

我国现阶段无序混乱的法医鉴定体制,极大损害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与我国的法制化建设格格不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鉴定机构的中立性决定了法医鉴定机构不应与公检法存在隶属关系,而是以委托关系的形式为司法活动服务。鉴于法医鉴定在司法鉴定中所占比例及其在诉讼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分散在公检法系统的鉴定人员和设备剥离出原单位,合并组建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同时,根据学科不同,将法医鉴定再实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自侦自鉴、自检自监、自审自鉴,保证鉴定结果的质量和可信性。同时还可充分整合人才资源和设备潜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

(二)对法医鉴定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明确鉴定效力。将法医鉴定机构按照资金、技术、设备、人员资格、条件等标准划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上一级别鉴定结论的证明力高于下一级,并明确各级鉴定机构的管辖范围。同时,为限制无限次鉴定权的行使,应参照我国诉讼法“两审终审”制,规定对同一事实只可进行两次鉴定。

当前法医鉴定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12

法医鉴定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最关键要素, 在司法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对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 促进了司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贯彻和实施还不够深入, 大大影响了司法鉴定结论的客观性, 阻碍了我国法医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法医鉴定事业的发展, 必须对当前我国法医鉴定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1.我国法医鉴定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法医鉴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只有分析这些问题, 才能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使我国法医鉴定更加科学化和公正化。

(1) 我国法医鉴定不够具详细。在活体损伤的检验鉴定中, 法医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 对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处理。有时同一种损伤, 会有多种检验方法, 法医要全面掌握多种检验方法, 并对检验结果详细分类, 选择适合的诊断依据, 其他的都可以作为参考。现阶段。我国法医鉴定还不够详细。

(2) 法医存在滥用医学资料的现象。在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 有些法医不能及时审查和选择应用床医学资料, 大部分内容没有修改。因此, 分析不具有客观性, 得出的鉴定结论就不具有准确性。所以, 法医应该对各种医学资料认真选择, 有所取舍, 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操作, 得出正确的鉴定结果。

(3) 司法鉴定中存在着多头检定的现象。目前, 我国司法鉴定出现了重复和多次鉴定的现象。如果诉讼参与人对鉴定结论有所怀疑, 可以重新申请检定。诉讼参与人会重新寻找鉴定机关, 当多个鉴定机关同时鉴定时, 鉴定结果可能会不同, 这会使司法办案人员难以取舍, 同时, 还会延缓案件的处理过程。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4) 法医人员不断减少。受到社会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法医的社会地位不高。我国法医的工作量非常繁重, 而且工作环境也比较差, 使得培训和学习得不到保障, 很多法医人员不再从事法医工作, 而是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使得法医人员不断减少, 这对我国法医行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2.当前法医鉴定的相关策略

我国法医鉴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有效解决法医鉴定中出现的问题, 使我国法医鉴定工作更加顺利。以下具体分析当前法医鉴定的相关策略。

(1) 统一司法鉴定标准。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并不断完善私法检定标准, 并且对鉴定标准进行详细的释义, 统一我国司法鉴定标准, 避免多头鉴定和重复鉴定的现象。此外,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使得司法鉴定的收费标准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司法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原则, 使鉴定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当事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此外, 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些援助制度, 确保经济困难者私法鉴定问题得到解决。

(2) 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司法鉴定的监管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司法鉴定的监管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法医鉴定策略。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司法鉴定机构独立法人制度, 可以从医院脱离出司法鉴定机构和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同时,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监管力度, 建立质量评估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使我国法医鉴定工作具有正确性, 公正性, 防止多头鉴定和复重鉴定的现象发生。另外, 对社会鉴定机构的错误检定进行有效监管, 可以相对减少错误案件的发生率。

(3) 不断提高法医鉴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我国司法检定的过程牵扯到很多复杂的案件信息, 检定过程比较复杂,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法医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不高。因此, 必须不断提高法医的专业素质, 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例如: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和学习讲座, 使法医人员的知识得到扩充和更新, 不断提高法医人员的专业水平, 使法医鉴定工作具有规范性和客观性。同时, 法医机构也可以加强对鉴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法医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不断提升, 对工作保持认真和积极的态度。此外, 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入职, 只有通过相关考试并颁发合格证的人员才能入职工作。另外, 还可以建立责任追究责任制, 如果鉴定中出现错误, 案件当事人可以要求鉴定机构进行赔偿。以此来规范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从而确保司法鉴定质量不断提高。

(4) 不断提高我国法医的社会地位。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关于法医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明确法医职业的性质和法医工作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不断改善法医人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法医人员的待遇, 使法医人员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 这样法医人员就会以从事法医工作感到自豪, 从而喜欢上这份职业, 也不会跳槽找其他工作, 这对法医队伍的壮大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推动我国法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 法医鉴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司法技术工作。科学准确的鉴定结果能够确保司法公正。我国虽然已经对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 使司法机构更加完善。但是在我国司法鉴定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法医鉴定不具体等问题, 需要我们通过完善司法鉴定的监管制度等措施进行解决, 希望对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金修.浅析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08, 09:23-24.

[2]姜月华, 陈川.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1, 26:86-87.

[3]梁美丽, 温利军.当前法医鉴定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10:141.

上一篇:前牙间隙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师用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