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检验(精选8篇)
法医检验 篇1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进行尸体检验方面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在法律宣传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 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要求尸体检验的人数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尸体检验的各方面工作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的尸体检验工作。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 特别是在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方面。我国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现今并不完善, 需要相关人员加强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改进, 以提升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水平。
1 法医病理检验相关概述
法理病理检验是处理各类死因不明存有争议事件的主要方式[1]。法医病理检验能够使损伤、疾病以及死因分布规律的关系得到充分了解, 避免、纠正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 有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 调节各类刑事、民事案件, 从而为案件的处理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2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的问题
2.1 基层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不足
现阶段很多基层公安机关并没有自己的法医病理检验实验室, 一旦出现需要法医病理检验的情况, 大多会送往当地医院的病理科进行检验, 虽然这种方式为基层法医病理检验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补充, 但是从理论上讲, 法医病理与临床病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其并不能完全代替法医的鉴定工作。同时, 这种方式也使基层法医病理检验中出现了多种问题。
送检的检材多为随机取样。在检验过程中依旧按照临床习惯, 缺乏系统、大量的检验, 致使一些致命性的病理变化往往被忽略。例如在进行被打后4小时后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头部经解剖后仅发现两处小皮状皮下出血, 未曾发现其他异常改变。医院病理随机取样, 进行脑皮质、心、肾、肺的检验, 经检验后, 没有发现病理改变, 第二次在法医的辅助下, 重新对面脑干去一趟, 制成约60个片子进行检验, 最终发现脑干存在出血点, 证明了男子的死亡与外伤存在关系。
临床病理检验的染色技术相对单一, 大多是HE染色, 导致一些病理改变无法显示。例如在临床病理检验中缺乏皮肤勒痕的染色, 导致检验结果并不能确定死者是勒死还是已死后被伪装成勒死。同时在检材的节约利用和保管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需要法医辅助提醒。
由此可见, 病理实验室的不足给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 以保证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基层法医缺乏法医病理思维
法医从事者应对病理检验技术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认识[2]。同时, 也应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系, 将“服务于法”作为“医”的主要目的。基层法医多数来自于中专卫校或是从相关医疗单位调入, 专业知识培训机会较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医病理意识。很多法医再进行病理检验后, 仅在鉴定书上提供了鉴定结果, 却没有提供证明结果的相关证据, 对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等工作并没有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要求法医在进行病理知识学习时, 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 充分理解法与医的关闭系, 实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2.3 法医行业标准落实程度低
在法医病理检验中, 对于物证的提取包装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需要法医根据尸体案件的不同, 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处理。基层法医在进行病理检验的过程中, 常会由于对行业标准不了解, 出现错误操作或是未曾严格执行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舌骨病理检验时, 因错误操作造成其骨折, 增大了工作量。再例如在进行因与他人推打后突然死亡男子的法医病理检验时, 因对相关标准步骤的忽略, 导致检验结果仅为轻微外伤, 无法确认死亡原因, 需要再次进行检验。在经过二次检验时, 对心脏和大脑进行了常规检验, 并在心脏冠状动脉处发现血栓, 保证了案件的准确性。
3 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建议
3.1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医需要检验的项目不断增多, 操作也相对复杂,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法医病理检验的要求, 因此, 应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公安机关病理实验室的建设, 及时更新、充实法医病理检验设备。
法医事业的发展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3]。除了基础的业务设备建设, 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现场勘查和尸检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 对于一些经济财力有限的基层地区, 应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与医院的合作, 法医与病理医师积极沟通, 相互交流, 使其充分了解法医病理的要求和与临床病理的禅意, 以便在进行病理检验时能够对检材特殊对待, 为案件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2 加强基层法医培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的培训, 尤其注重对其解剖知识、病理学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学习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补充、更新专业知识, 关注法医领域前沿优秀理论。
加强培养基层法医的基本素质, 在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 提升其法医病理意识, 通过相关规范要求和宣传教育等, 提升基层法医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3.3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基层法医人员较少, 随着要求尸检的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法医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需要加强对法医体制的改革, 建立完善的法医工作制度,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升经济待遇, 严格执行法医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规定, 保证法医的社会地位和法医队伍的稳定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 应加强对基层法医工作的推动, 加大对病理检验相关业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基层法医工作制度, 并加强基层法医的培训。充分分析现阶段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中的不足, 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以推动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针对法医病理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国基层的法医病理检验工作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质量, 因此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法医病理的检验质量。主要对基层法医病例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法医病理,病理检验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法医病理学时间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4 (7) :191-192.
[2]朱崇先.基于工作过程的病理检验技术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 :212-215.
[3]李玉杰.基层法医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3) :137-138.
法医检验 篇2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3—0222—0
2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求尸体
检验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社会对公安机关尸体检
验中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在我国特别是
欠
发达的基层公安机关,法医病理检验仍存在很多问
题,笔者就几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
一、基层法医病理检验存在问题
问题1。没有理解法医病理中法与医的关系,只强
调医的内容,忽略“为法服务”是“医”的目的。基层的法医工作者大部分从中专卫校毕业或其他与医疗有
关的单位调入,如军队卫生队。没有严格法医专业教
育培训,且大部分至今从未参加过一次法医专业知识的培训,几乎均以“师承”的方式学习法医,所以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基层法医对法医病理学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解,没有法医病理的思维和意识。例如,死因鉴定
这一最基本法医病理问题,笔者曾复核过一尸体,原
法医在头颅没有解剖的情况下,根据腹膜后血肿(血
肿不是很大)鉴定为失血性休克死亡。但从鉴定书到
尸体照片都没有大失血的证据,试问能肯定是失血性
休克致死亡吗?依据是什么?法医病理学是为解决与
案件有关伤亡专门性问题,运用病理方面的理论和技
术进行检验、分析并做出结论,为侦查、起诉、审判提
供证据。所以基层法医工作者在学习病理知识时,要
有证据意识,要有为侦查破案服务的意识,要有为解
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意识。只有在这种意识下,基层法
医才能知道每一步工作的实际意义,不会造成错误。
只有在这种意识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技能
水平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才真正能够提高理论和
实际技能水平,才能胜任工作。
问题2,尸体现象和病理改变方面的知识不扎实,只会解剖操作,充当一名“解剖工”,缺乏在解剖中正
确认识和发现病理改变的知识和能力。例如,不认识
蛛网膜颗粒,错误认为是结核病中的结核球,并把其
定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不能把死后鸡脂样血凝块与心
腔内血栓区分开,把死后鸡脂样血凝块认定是心脏血
栓病死亡,这种错误的死亡原因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错
误的死亡方式,错误的案件性质认定,可以想象这种
后果是多么严重。
问题3,法医解剖和物证提取包装方面没有标准
化、规范化的意识。法医病理在解剖操作,病理检验,物证提取、包装、送检等方面都有严格规范的行业标
准,不同的尸体案件有不同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是
法医顺利工作的保障。但基层法医存在的问题是:要
么不知道这些行业标准;要么知道这些标准,但错误
理解或没有严格遵照执行,主观地改变或者省略一些
步骤。这在解剖方面和物证提取、包装、送检方面表现
尤为突出。错误操作使异常现象遭到破坏或没有被发
【作者简介13~(1976一),汉族,新疆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和法医临床损伤检验和研究。e—mail:tcxzdd@163.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现.如,把硬膜外血肿刮掉的错误操作造成不能照相
固定;失误操作导致舌骨骨折,无形中增加区分生前
或死后骨折的工作量等。随意省略一些步骤方面,如,某男和别人互相推打后突然死亡,首先基层法医尸检
未发现异常。无法肯定死因,只知道外伤轻微,不足以
致命。后提取心脏和大脑送上级检验,公安厅在常规
检验心脏冠状动脉时发现有新形成的血栓,保证了案
件准确定性。又如问题1中所举,省略头部解剖,使死
因存在疑问。物证提取包装送检方面,如笔者遇见一
存在伤与病关系的尸体检验案件,办案单位很全面系
统作了尸体病理检验。但律师提出病理检材是否存在提取准确,包装保管是否正确、是否污染等问题,公诉
机关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导致尸体检验存疑。
类似这种非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在基层特别突
出.所以基层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否则不利于法医
鉴定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案件的交流,不利于案件的复核检验。更不利于与国际接轨。
问题4.基层公安机关都没有自己的组织病理实
验室.都习惯性地送往有病理科的当地医院检验。虽
然临床病理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安机关法医
病理技术不足的缺陷。但笔者认为。法医病理虽然广
泛应用一般病理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但所要鉴定的问题及其某些应用性基础理论在病理学书籍
中并不
进行论述。法医病理与临床病理是不同的,只掌握一
般病理学和i临床病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还不能胜任法
医学鉴定任务。所以,法医病理的工作为一般病理和
其他各医学学科既有关联却又不是其他学科所能取
代或覆盖的。另外,临床病理医师在死亡概念、证据意
识及损伤性病理改变等知识的认识方面与法医不同。
决定临床病理的工作态度、要求、程序、技术条件、切
片的技术标准及数量等都是不同的。运用临床组织病
理检验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送检的检材仅是随机取样,仍然按照临
床习惯检验。没有系统的大量的检验,这样做的结果
不能发现致命性镜下组织病理改变。例如,笔者检验
一位牧民被打后4小时后死亡的案件。尸体解剖除头
部有两处小片状皮下出血外。其他未见任何异常改
变。第一次医院病理随机取了心、肺、肾和脑皮质检
验.结果未发现病理改变:第二次法医说明找到伤病
关系的病理改变对案件定性很重要后。又对脑干连续
取材。制成近乎60个片子的检验。最后发现脑干有出
血点。有力证明了死亡与外伤是有关系的。
第二。临床病理染色技术单一。几乎全部是he染
色。没有特殊的染色技术,使某些有价值病理改变没
· 223 ·
能显示出来。例如没有勒痕处皮肤检材的特殊染色,所以不能区分是生前勒死还是死后伪装悬勒。再如对
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染色的检验,可以区分功能性或
器质性病变等。
第三.对检材的充分利用度、节约保管度等意识
不强.有随意摆放、丢弃现象,除非法医特别提醒说
明。
出现上述不足的原因,在于i临床病理医师不了解
法医工作的态度、目的及责任心程度。i临床病理是从
病的角度发现、确诊和阐明一种病理改变。法医病理
是从法和证据角度阐明病理改变,法医病理的目的是
发现异常.区别伤与病的关系。i临床病理多数只是肯
定病的存在与否。不强调与外伤情况,更不用说病理
改变的时间性等问题了。
二、对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建议
综上。基层法医病理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
难想象。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更严重。所以基层部门
要从公安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基层法医病理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基层法医要做以下几项
工作:
第一。有鉴于基层目前的现状,不可能重新更换
高素质的专业法医人才,所以公安机关加强基层法医的解剖操作和病理学知识培训是当前的第一要务。同
时,基层法医工作者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互相交
流和查阅科学期刊杂志等途径来提高自己解剖和病
理学的技能
第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公安部、公安厅
和地区(市)三层次的法医病理实验室,并且使各级实
验室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特别强调的是加强实验室管
理。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提高办案质量和同国际接轨的需要
第三.在资金和人员无法保障建立公安机关的组
织病理检验技术情况下,基层公安机关和医院协作,笔者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法医应和医疗单
位病理医师加强交流.让他们了解法医病理与一般病
理以及临床病理的不同之外。以便在接到公安机关送
检的检材时.知道法医组织病理工作的程序和所要求的技术情况,特殊对待,特别处理。为此,公、检、法机
关应与医院协商.让其达到法医组织病理检验的技术
标准。并给予资质认证和有偿服务资金。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法医检验 篇3
关键词:法医损伤学;故意杀人;伪装工伤事故;骗赔
一、案件资料
例1:某年4月25日,某县铅锌矿矿工“张某荣”称其兄“张某富”在该矿洞内作业时发生事故死亡,向矿主索要赔偿30万元。在双方理赔谈判过程中,该矿一名股东发现“张某荣”曾于当年3月份在另一煤矿的一起“矿难”中也以死者家属名义向矿主索赔28.5万元,故对其产生怀疑,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尸体检验:死者头面部众多方向不一、轻重不等的皮肤挫伤、挫裂创,创口创缘不整齐,创周伴有挫伤缘,部份创腔见组织间桥,分析致伤工具为表面较粗糙、有较锐利棱角、形态不规则的钝器多方向、多次打击形成。死者胸腹部皮肤损伤轻,胸廓塌陷畸形,肋骨多处骨折及心脏、肺脏、肝脏多处严重破裂,损伤为一次形成,暴力巨大,易挥动工具无法形成,现场无高坠条件,分析致伤物为表面相对平整、巨大沉重的钝物(大石块)作用于胸部所致。“张某富”死因系因头面部被多次打击,后被钝物作用于胸腹部致心、肺、肝脏破裂而死亡。
例2:某年7月23日,某市某村山场一名砍伐工在劳作时被滑落的木头压死,随后声称死者家属的其他工人即向山场主索要赔偿。山场主认为事故的发生过程有疑点即报案。尸体检验:死者头面部众多方向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皮肤挫裂创,创口创缘不整齐、创周伴有挫伤缘、部份创腔有组织间桥,分析致伤工具为表面较粗糙、有较锐利棱角、形态不规则的钝器多方向、多次打击所致。死者胸腹部皮肤为散在性软组织挫伤、皮下出血及表皮剥脱,胸腹部多发性脏器破裂,呈外轻内重,钝性暴力巨大,分析致伤物应为较大且有一定重量钝物所致。死者双侧手臂多处点状、片状表皮剥脱及挫裂创,判断此损伤系抵抗伤。死因为头部被钝器多次打击致死或昏迷后,被钝物作用于胸腹部,致多发性脏器破裂而死亡。
例3:某年7月29日下午,某市派出所报称:其辖区内一煤矿的四川省雷波籍工人“白木达”在掘进巷道时因冒顶被压死,要求调查。接报后,侦查人员化装成煤矿股东与其“亲属”就死亡赔偿进行协商时发现情况可疑,随即展开侦查。尸体检验:双侧枕部、颞部、顶部、额部多处皮肤挫伤、挫裂创,创较整齐,创缘见挫伤带,右侧顶骨凹陷性骨折,分析致伤工具为有较锐利棱边、棱角且有一定重量的钝物(石块),多次打击形成。死因为严重颅脑损伤。
例4:某年8月12日16时许,某市刑侦大队民警在侦办一起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几名四川省雷波籍男子在该市某宾馆住宿。经了解,几名男子称一“亲属”于8月11日晚在该地某煤矿383煤洞矿难事故中死亡,正与矿主商讨赔付事宜。针对近期该市伪造矿难杀人骗赔案件频发的警情,刑侦大队民警立刻展开调查。尸体检验:前胸部大面积皮肤挫伤并伴12处表皮剥脱,其中7处表皮剥脱呈现弧形,部分重叠,有2处弧形剥脱伤与红色挫伤呈类圆形,大小在6.4cm×5.2cm,分析死者应被具有类圆形接触面的钝器多次打击头面部、胸部,致双侧肋骨大面积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引起血气胸而死亡。
二、主要作案及伪装情况
1.死者基本情况
该4例案件中,死者均为25~40岁的成年男性。据调查,死者均于案发前数天经嫌疑人介绍到案发地工作。被害人个性木讷,平时极少或无法与其他工友交流。因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均为嫌疑人提供,除一例外,案发后均未能核实被害人的身份信息,至今仍无法明确被害人身源。
2.作案手段及死因
4例死者损伤均多发而广泛,均属机械性损伤死亡,一种工具或一种损伤方式无法形成,有人为打击作用形成的损伤,亦有伪装工伤所致的损伤,人为打击工具均可就地取材。
3.现场伪装情况
四例按其报案的案情,其“亲属”均对现场进行伪装,现场勘查时均能发现伪装证据:如例1,嫌疑人作案后,人为将矿车车轮抬离轨道,制造矿车意外脱轨假象,再将巨大的矿石压在死者胸腹部上,案发后经相关专业人员对矿车进行检验,现场的矿车未发现机械故障,发生脱轨属不正常现象;例2为人为将木头抬放在昏迷的被害人胸腹部;例3、例4均报称在矿硐内因冒顶被石块压死,部份案例还将矿硐工作面上巷道顶较松动的石壁撬动致其脱落,造成冒顶的假象。
4.杀人动机
上述4起案件作案动机相同,即嫌疑人熟知矿主为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不愿将“事故”报至相关部门处理,而采取私了的办法,从而冒称死者家属的嫌疑人可以占有巨额赔偿。
5.线索的发现
本组案例中,例1为嫌疑人将人杀害后,编造工伤事故向矿主报告,在双方愿意私了赔偿谈判过程中,矿主发现参与谈判的“死者家属”与另一起矿难中的“死者家属”为同一人,且在协商过程中急于拿到赔偿金而随意降低赔偿数额等不合常理现象,即认为有被害的可能而报案,此为最早发现此类案件的线索来源。随后引起警方及矿主的重视,因为案件的嫌疑人、被害人均为四川省雷波籍,以后的“事故”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警觉而报案。
三、讨论
(1)2009年我市伪装工伤事故死亡骗赔的故意杀人案五起,除上述4起外,其中一起为嫌疑人供述骗赔成功的隐案:犯罪嫌疑人供述曾于2009年3月16日在731矿井下用石头将“张某某”砸死之后谎称冒顶死亡,向矿主索要赔偿金28.5万元后将尸体火化。除此之外可能尚有未揭露的隐案,故实际案例数可能比本报告要多。这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大、欺骗性强等特点,嫌疑人抓住了矿主为避免追究安全事故责任和更大经济损失,不愿通过正常程序处理事故,从而采取瞒报急于私了的心理,案件线索难于发现,成功后多再次作案,危害性大。认真细致的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是识别此类伪装案件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法医检验时主要以死亡原因、损伤特点、作案工具、作案手段为重点,揭示此类杀人伪装。
(2)4例经伪装的杀人案件尸体检验都存在许多工伤事故死亡难以解释的疑点和矛盾。通过认真尸检,鉴别工伤事故与故意杀人的损伤特点,结合特定的时空、环境,客观、真实重建现场,揭露伪装。
(3)案发现场各种现象之间相互矛盾,真实痕迹物证与伪装痕迹物证并存,所见现象与上报案情相矛盾。如例1谎称矿洞内运输中的矿车出轨,脱轨时车上矿石抛出砸压在死者胸腹部上死亡。经现场勘查及相关专业人员对矿车的检验,事发的矿车未发现机械故障,发生脱轨属不正常现象,且矿车脱轨处距尸体所在位置达9米,矿车内矿石未满,巨大矿石(重96.5kg)难以滑落且正好砸压在死者的胸腹部。因此矿车并无脱轨,而是人为地将矿车车轮抬离轨道。
(4)上报的事故类型与现场勘查、尸检所见相矛盾。尸体上的损伤形态特征、损伤部位多,如头部多处损伤为打击伤,胸腹部损伤为挤压伤、多次打击伤。事故发生时的一次性外力作用难以形成如此多种类、多部位的复杂性损伤。如例2,嫌疑人报称死者系被滑落的木頭砸压胸腹部死亡,现场勘查发现尸体周围石块上多处滴落、喷溅的血迹,这与嫌疑人陈述的事故过程不相符。尸检见头部多处打击伤,双上肢多处抵抗伤也与“事故”相矛盾。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篇4
当生活机体受较强外力作用后, 在损伤局部及全身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组织反应。而这些组织反应通过肉眼、光镜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可窥见, 称之为生活反应。因此, 判断生前死后伤可以此为依据进行鉴别。
1 肉眼鉴别生前伤
1.1 出血
出血是各种组织、器官损伤常见的生活反应。而死后损伤, 当累及血管时, 血液仍可从血管破裂处流出。故在尸体解剖时, 一旦发现组织损伤出血, 应鉴别是生前损伤或死后损伤出血。
1.2 组织收缩
当外力作用于生活机体致使相关组织、器官形成创口时, 创缘部位的结缔组织、肌肉、血管等组织都有可能发生收缩使创口哆开。这种创口组织收缩的程度, 以及创口哆开的形状、大小, 与该局部组织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而死亡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创口也可能会见有组织收缩现象。
1.3 肿胀
生活机体受外力作用, 因损伤局部炎症性充血和血管通透性增高, 进而使液体成分外渗, 引起该局部组织肿胀。往往肿胀出现的时间与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1.4 痂皮形成
当外力作用于生活机体致使损伤部位的表皮剥脱或创伤时, 外渗的体液和血液可逐渐产生凝固, 而形成痂皮。痂皮的颜色深浅与损伤的类型及程度密切相关。
1.5 创口感染
生活机体受外力作用致使创口或表皮剥脱时, 各种细菌可能会随着致伤物进入损伤部位组织, 致使受损组织发生变性坏死, 以至出现化脓性炎症。
机械性损伤后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多数位于损伤局部或其附近, 但也可发生在暴力作用对侧, 即对冲伤部位。另外, 化脓性炎症不只是可能发生于创口表皮剥脱处, 同样可以发生在闭合性损伤部位。
1.6 体内异物移动
通常在人体内发现吸入或吞咽异物现象是确定生前伤的指征之一。一般情况只有活体才具有吞咽及呼吸功能。口腔、咽喉部的固体、液体状异物均可能通过呼吸运动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我们法医人员在尸体解剖时, 若从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内发现异物, 对确定生活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此时还应与死后人为现象相区别:有些死后做人工呼吸, 如进行时间较长, 可能使异物进入深肺部。死后人为现象异物的分布状态与生前吸入不同, 人工呼吸后的异物常分布于肺部背面和侧面;生前吸入者, 无论肺的背面、侧面或腹侧面以及外周区域均可有异物发现。
生前进入口腔的异物, 除可被吸入呼吸道外, 亦可通过吞咽活动而进入胃内, 甚至在胃蠕动作用下进入肠内。死后由于吞咽反射及胃肠蠕动消失, 进入口腔的异物不会进人胃肠道内。
2 生前伤组织学改变
2.1 局部淋巴结的边缘淋巴窦红细胞聚集
通常生前组织损伤并出血, 组织间隙的红细胞此时可随淋巴液, 经过引流淋巴管, 从而进入局部淋巴结的被膜下淋巴窦。死后损伤无此改变。
2.2 血栓形成
外力致组织局部血管损伤, 会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进而产生纤维蛋白。而纤维蛋白和内皮下的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作用, 从而使聚集的血小板堆黏附于受损内膜表面, 形成附壁血栓。此处的血栓形成为生活机体局部血管内膜在外力损伤下的反应, 因此损伤局部形成血栓可证明为生前伤。
2.3 栓塞
栓塞是不溶于血液的某些异常物质出现于或进入循环血液之中, 并随血液流动进而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我们通常把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实践中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脂肪栓、空气 (气泡栓) 、羊水以及挫碎组织等。栓塞现象的出现视为一种生活反应。
2.4 炎症反应
机械性外力作用于生活机体可引起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机械性外力和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通常认为机体损伤部位发现炎症反应为生前伤。
2.5 创伤愈合
当皮肤等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后, 出现离断或缺损现象, 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将进行修补恢复, 通常称为创伤愈合过程。在组织内查见创伤愈合过程, 可作为生前伤诊断的依据。
3 生物化学检测
生活机体受外力作用, 较长时间后死亡者, 根据前述观察组织学改变, 易于确立生前伤的诊断。然而, 如生前损伤后, 较短时间 (6小时以内) 死亡者, 前述损伤后形态学改变并不明显, 因此生前伤的诊断难于确定。为研究解决该问题, 法医学者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损伤后短时间内可作为生前伤诊断依据的指标。如组胺、5-羟色胺、纤维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白蛋白等物质在损伤局部聚积;损伤局部酶活性改变等。
生前伤的检验是法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判明死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不足之处还需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在刑事法医检验工作中, 对于死者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鉴别区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可以更好的帮助刑侦工作顺利开展, 因此目前人们对于法医学的检验实践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法医检验实践中生前伤的检验研究来详细说明检验实践工作的具体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法医,生前伤,诊断
参考文献
[1]莫建阁, 蒋玉平.死因以外的生前伤法医学鉴定2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1 (1) .
一起杀人焚尸案的法医人类学检验 篇5
一、案例资料
(一)简要案情
某年12月14日凌晨2点,在某镇郊外偏僻小道上发现一具被焚烧的尸体。
(二)尸体检验
女尸,尸长143cm,面容难以辨认,躯干及外阴暴露,两上肢屈曲上举,两膝关节半屈呈斗拳姿势。左臂比右臂短2cm,左上肢萎缩,左腕呈爪形势,左大腿周径比右大腿萎缩lcm,左下肢比右侧短1.5cm。头面部、颈部、左上臂、两手及两踝部见焚烧后残留物,头发炭化残存后枕部,头面部、前胸部、会阴部及四肢部分软组织炭化,皮下组织、脂肪、肌肉外露。头皮共见六处挫裂创,前额顶部有两处,左右顶部、左颞部、枕部各见一处挫裂创,创口哆开呈弧形或星芒状,创长3.0~4.0cm。头皮下见数处类圆形出血,直径为2.5cm,颅骨骨板见弧形骨裂和粉碎性骨折,长为2.5cm左右,骨折见挤压缘。颅内未见出血,脑组织未见挫伤,硬脑膜于顶部见硬化结节,顶枕部脑膜表面见少量淡黄色囊性积液。颈部未见损伤,气管腔内见少量烟灰炭末沉着。胸腹部未见损伤,下腹部正中见一长12cm的白色陈旧性疤痕。子宫大小正常,宫内见一节育环。死因为烧死,生前头部遭受钝器打击。
毒化检验未检见常见毒物,理化检验尸体底下残留物检出汽油成分。
(三)人类学检验
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牙尖及边缘磨耗,齿尖磨平,咬合面未见凹陷。左、右两侧耻骨联合、大小、厚薄及形态不对称,左侧比右侧略长、厚,联合面嵴基本变平呈痕迹状,骨化结节消失,耻骨联合面背侧缘和下端形成,局部出现腹侧斜面,腹侧缘尚未形成,耻骨面骨质较光滑、细致。胸骨胸锁关节面右侧比左侧粗大,沟嵴成残痕,前后缘尚未形成;第一肋切迹前后缘不明显,左上角皮质增厚突起比右侧明显,第一肋右侧关节面比左侧粗大;胸骨柄背侧面外缘出现骨嵴,左侧薄锐,右侧圆钝;柄体结合部见背侧缘形成,与第二肋切迹面尚未融合;整个胸骨柄呈现右侧粗厚的特点;胸骨体背侧面下端出现局灶性骨质疏松,胸骨体腹侧面肋骨切迹无放射状骨纹,第三肋切迹底部见深凹沟孔。法医综合推断死者年龄在26岁左右,生前患有左侧肢体残疾,可能患过小儿麻痹症。破案后证实死者31岁,生前患有小儿麻痹症,被其丈夫骗至邻镇用锤类工具打击头部死后泼上汽油烧死。
二、讨论
无名尸体、分尸、毁尸案件的侦查破案工作往往是以查找死者身源为切入点,对于该类案件的尸体检验,法医工作除了常规的尸体检验分析以外,还需要为查找身源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死者“画像”。因此,人类学检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本例在法医人类学分析上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当时依据耻骨联合和牙齿为主,推断年龄为26岁左右。破案后查实死者年龄已31岁,分析年龄推断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对耻骨的个体变异把握不准,分析不当,尤其是尸检发现死者有左侧肢体残疾的情况下,理应考虑到会影响耻骨的生长发育。牙齿的磨耗特征客观上表现比较年轻。对胸骨推断年龄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破案后对胸骨复检,虽然胸骨形态表现两侧不对称,但还是在指标的范围内,根据肖冬根的女性胸骨形态推算年龄的回归方程计算的年龄与实际年龄比较一致。正常胸骨、耻骨的检验有时也会发现左右侧差异,但差异一般不会很大,尤其是胸骨、耻骨均发现明显变异时,应充分考虑死者生前可能存在某种疾病的可能,且会影响到年龄推断。在法医人类学分析时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硬套。
法医检验 篇6
关键词:法医损伤学,摩托车,交通事故,损伤机制
一、案例资料
(一) 简要案情
2015年6月10日晚, 某乡镇村民戴某某驾驶一辆无牌照两轮摩托车在驶出该乡镇后的一段村路上死亡, 死者戴某某头部有伤, 摩托车有损坏, 其家属报警要求公安机关查明死亡原因, 确定是否为其它车辆碾压或者撞击致死。交警事故处理民警接警后赶赴现场进行勘查, 经勘查, 现场只有一辆倒在路边的摩托车, 死者距离摩托车较近, 倒在摩托车的后部, 在现场前方较远处有类似人体脑组织一块, 摩托车前部有损坏, 但不严重;当时天气刚刚下过暴雨, 路面的一些痕迹物证已经缺失, 因距离乡镇较远, 周围又没有目击证人和监控探头等, 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还是单方事故, 性质一时难以确定。
(二) 现场从新勘验
第二天天亮后, 对现场进行从新勘验, 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新证据, 此次勘验人员新增法医和刑事技术人员;现场路面为沙石路面, 凹凸不平, 法医真对生物物证进行勘验, 发现人体部分脑组织距离中心现场有24m, 尸体距离摩托车有1.5m, 因雨大现场血迹已经被冲刷掉了, 现场没有遗留其它车辆的碎片等证据;现场摩托车没有刹车印痕, 也没有摩托车与地擦划痕, 摩托车左侧着地, 经勘查, 摩托车倒地后没有移位;摩托车前轮有损坏, 前大灯处损坏较轻。
(三) 对尸体进行检验
死者尸长168cm, 前额部偏右侧有两处距离约5cm的纵行裂创, 创口为4X2cm裂创, 创缘整齐, 创内有锐利的颅骨碎片, 另一处为5X3cm挫创, 创缘处有挫伤缘, 创腔深达脑内, 此处脑组织挫碎部分缺失, 右侧颅骨粉碎性骨折较严重, 左侧颅骨多为线状骨折, 眶骨、鼻骨骨折。颜面部、上胸部有小片状皮肤挫伤。右上臂内侧见皮下出血, 双手及右足背侧见小片挫伤。死者衣着没有与地面接触的挫擦痕及锐器损伤痕迹, 仅在右衣袖腋窝处衣缝开裂。
(四) 对摩托车进行检验
摩托车前轮弯曲变形, 有撞击痕, 前减震向后弯曲变形, 前大灯及前导流罩部分破损, 左侧后视镜损坏。
二、讨论
根据现场勘验, 车辆检验, 尸体检验, 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其理由:
(一) 摩托车驾驶员戴某某死亡原因主要为颅脑损伤死亡, 损伤主要集中在头部, 并以右侧头部为重, 额部两处创口, 一处较锐, 其内有锋利的粉碎颅盖骨所致;另一处创缘有挫伤缘, 应为撞击在有突出物的车辆上所致, 并深达颅腔内、在运动过程中带出部分脑组织, 车辆因天气下雨及行驶过程中, 将脑组织掉落在远离中心现场的路面上。死者的损伤主要集中在尸体的右侧, 说明在相撞的瞬间, 死者有躲闪的动作;死者的损伤经检验分析后认为可以一次形成, 没有其他致伤物所致损伤, 排除他杀的可能。另外, 死者尸体上没有检到与地面接触形成的大面积挫擦伤, 现场亦没检到与尸体相接触的地面突出物, 结合对摩托车的勘验, 可以排除单方事故的可能。
(二) 根据对戴某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的勘验, 该车的损坏部位主要集中在车辆的前部, 以较突向前的前轮及前减震损坏严重, 前大灯及前导流罩损坏较轻;根据现场重建, 找来当地经常过往的大货车与大型农用运输车, 经过实验, 研究摩托车的撞击部位及摩托车驾驶员的坐高, 可以推定肇事车辆应该是一辆大型货车或较大的农用运输车, 并且车辆后部应该有造成人体头部损伤的突出物, 车尾下部应当有阻止摩托车前轮前进的后护杠或悬挂的轮胎等障碍物;综合分析认为两轮摩托车应该发生的是一起追尾事故;结合现场勘验, 摩托车没有与地面的擦划痕迹, 亦没有制动痕, 摩托车驾驶员与摩托车基本在同一位置, 在撞击的瞬间基本没有发生移位[2], 说明逃逸货车的行驶速度应该较慢或者处在停驶状态, 而摩托车行驶速度可能较快, 以致于造成两轮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的后果。
(三) 案件侦破后, 逃逸的肇事车辆为一辆无牌照重型半挂货车, 车尾部有明显的防撞突出物及后护杠, 并在突出物上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到生物物质[1]与死者DNA同一。案情:经调查, 摩托车驾驶员饮酒后驾驶两轮摩托车回家途中, 因夜晚天下暴雨视线不清, 与前方一辆停驶的大货车相撞, 致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肇事驾驶员因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而心生畏惧, 听见撞击声后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没有急时对摩托车驾驶员施救, 而驾驶车辆逃离现场。肇事驾驶员归案后对事故经过供认不讳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同时积极与受害人协商赔偿事宜。本次肇事逃逸事故是通过法医对现场的勘验分析并结合尸体的损伤特征才得以顺利侦破。
参考文献
[1]谢润红, 郑立, 周丽敏等.摩托车驾乘人员损伤特点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7, 22 (5) :331-332.
法医检验 篇7
被鉴定人唐某, 男, 51 岁, 2015 年7 月27 日被人用拳头打伤左腰部后入住当地医院, 经“腹部CT扫描”示:a.左肾破裂并周围血肿形成;b.右肾多发小囊肿。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 当日即将伤者送往市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调取病历资料示:左侧腹部稍隆起、肌肉较紧张、有压痛, 无明显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 左肾区明显饱胀、叩击痛, 未触及包块, 右侧肾区无叩击痛。经市级医院“双肾CT平扫+ 增强”示:a.左肾破裂出血, 原肾周血肿较前增大;b.胰尾部及腹腔内血肿较前明显增大;c.左肾小结石;胆囊少许泥沙样结石。法医临床检验伤者体表未见明显损伤。经由检验人员详细询问及办案民警调查发现:伤者曾于2009 年与2014 年因“腹部疼痛”到多家医院检查救治。调取相关病历资料示:2009 年当地医院:B超示:a.左肾偏小并弥漫性病变声像, 肾周不规则混合性强光团, 性质待查。b.右肾囊肿。2009 年市级医院:泌尿外科B超示:声像图所见:左肾轮廓不清, 形态失常, 皮质、髓质及集合系统显示不清。提示:a.左肾积液。b.右肾囊肿。2014 年当地医院:B超示:双肾囊肿;双肾稍强回声光团, 右肾多发性, 考虑错构瘤可能。 (左肾的边界不清, 结合病史及2009年超声图像, 考虑前次检查为瘤体破裂出血改变, 此次超声变化为其演变而成) 。
2 基本理论要点
2.1 肾脏的位置与毗邻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 紧贴腹后壁, 左右各一。左肾上极平第11 胸椎, 其后方有第11、第12 肋斜行跨过, 下极平第2 腰椎。右肾上方与肝相邻, 位置比左肾低, 其上极平第12 胸椎, 下极平第3 腰椎, 第12 肋斜行跨过其后方。肾脏的毗邻关系:左、右肾不相同, 两肾的后方均贴近腰方肌、腰大肌。左肾上1/3 接触胃, 中1/3 贴靠胰, 下1/3 接触空肠, 外缘上可接触脾, 下可接触结肠;右肾上2/3 接触肝右叶, 下1/3 接触结肠, 内缘接十二指肠。
2.2 肾脏的结构
肾是实质性器官, 其实质可分为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新鲜肾皮质呈红褐色, 由肾小体与肾小管所构成。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 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 可见10-20 个肾锥体构成。肾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 锥体尖端称肾乳头, 每一个乳头有10-20 个乳头管, 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在肾窦内有肾小盏, 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 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 个肾小盏, 相邻2~3 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 个肾大盏, 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 移行为输尿管。
2.3 肾损伤的特点及成因
肾脏损伤原因有钝性损伤、贯通伤以及医源性损伤 (由于手术、体外震波碎石或肾活检) , 开放性肾损伤往往伴有腹内其他脏器损伤, 并发症包括出血不止、尿外渗、脓肿形成和高血压。肾脏位置较深且有脂肪囊和周围组织结构的保护, 受伤机会较少。肾脏损伤多由火器伤、刺伤以及局部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依创伤的程度分为挫伤、撕裂伤、碎裂伤和肾蒂伤4 种类型。肾损伤病因:a.直接暴力:肾区受到直接打击, 伤员跌倒在坚硬的物体上, 或被挤压于两个外来暴力的中间。b.间接暴力:人自高处跌落时, 双足或臀部着地, 由于剧烈的震动而伤及肾脏。c.穿刺伤:常为贯通伤, 可以损伤全肾或其一部分, 一般均伴发腹腔或胸腔其他内脏损伤。d.自发破裂肾:也可无明显外来暴力而自发破裂, 这类“自发性”的肾破裂常由于肾脏已有病变, 如肾盂积水、肿瘤、囊肿、结石和慢性炎症等所引起。
2.4 关于伤病关系的鉴定原则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规定:损伤为主要作用的, 即既往伤病为次要或轻微作用的, 应依据本标准条款进行鉴定;损伤与既往伤病共同作用的, 即二者作用相当的, 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适度降低损伤程度等级;既往伤病为主要作用的, 即损伤为次要或者轻微作用的, 不宜进行损伤程度鉴定, 只说明因果关系。
3 分析与讨论
3.1 本案中CT显示伤者左肾破裂并周围血肿形成, 临床检查伤者体表未见皮肤软组织损伤, 结合办案民警调查结果, 分析:a.伤者左肾区被外界暴力击打过;b.作用于伤者的外界暴力程度并非十分巨大。
3.2 根据案发后办案民警的调查结果了解到, 在本次受伤前, 伤者曾于2009 年与2014 年因“腹部疼痛”到多家医院检查救治。根据调取相关的病历资料示, 伤者左肾轮廓不清, 形态失常, 并有积液、囊肿等病变。
结合上述综合分析, 伤者左肾破裂出血是本次损伤与既往疾病共同作用所致。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4.3.2 项规定, 损伤与既往伤/ 病共同作用的, 即二者作用相当的, 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适度降低损伤程度等级, 即等级为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的, 均鉴定为轻微伤。
4 思考与启示
4.1 鉴定人意识方面
鉴定人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碰到此类案件时, 要详细询问伤者受伤过程, 仔细阅读相关病例及辅助检查资料, 及时向办案单位了解案情和调查情况, 不可脱离案件做鉴定, 不可简单询问加病例记录和辅助检查就草草下定论, 要认真思量外力与损伤的因果关系。本例案件便是由鉴定人员询问加之办案人员调查才发现并证实伤者肾脏有旧疾这一重要情况, 使得鉴定人员能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4.2 辅助检查方面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诸多医院的辅助检查会大大提高鉴定人判断的准确性。肾脏的多种病变, 如肾囊肿, 肾结石, 肾积水等, 均可通过CT、B超、MR等检查判断定性。鉴定人应尽量要求伤者提供详尽的辅助检查结果, 从而使得自己的各种分析判断有理有据。
4.3 司法鉴定制度方面
法医检验 篇8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群体性死亡事件,尸体现象,死亡原因,DNA
一、案例资料
(一) 简要案情
2016年×月×日, 某市矿业公司井下发生煤矿透水事故, 11名矿工被困井下, 经救护队抢救挖掘, 在井下陆续发现11名遇难矿工尸体。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对11具遇难矿工尸体编号并陆续进行了法医学检验。
(二) 尸体检验
1号和2号尸体衣着已更换, 体表已清, 3号-11号尸体外均包裹风筒布, 风筒布附有大量泥浆, 所穿衣物均附有大量泥浆。
1号-11号尸体体表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擦挫伤, 1号尸体左枕部有一2.3cm×0.5cm纵形头皮挫裂创, 深达骨膜;2号尸体右颞部有一6.0cm×1.5cm弧形挫裂创口, 深达颞肌;6号尸体右侧肋骨可触及广泛性骨折;11号尸体左侧颞部可见一挫裂创口, 深达骨质。
1号和2号尸体呈中度腐败, 窒息征象明显:口唇青紫, 颜面青紫, 球睑结合膜出血。呈现水中早期尸体改变特征:尸斑浅淡, 双手呈“洗衣妇手”样改变。3号-11号尸体口鼻腔及外耳道均附有大量泥浆, 呈高度腐败, 呈现水中晚期尸体改变特征:尸体皮下充满腐败气体, 呈“巨人观”, 气味恶臭, 全身呈桶装, 皮肤发绿, 表皮剥脱、毛发脱落, 颜面膨大, 眼球外突, 舌尖挺出口外, 上下唇外翻呈漏斗状, 面部无法辨认, 手足皮肤膨胀呈套样脱落。
(三) 个体识别
检材提取:分别对1号-11号尸体进行了DNA样本采集:1号、2号为心血, 3号-11号为肋软骨, 用于个体识别。
辨认:先由单位同事辨认后死者家属辨认:死者家属辨认程序:口述-照片-遗物-尸体-DNA比对。一般情况下, 死者直系亲属的情绪比较激动, 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尸体辨认, 且情绪不易控制, 容易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故在辨认尸体过程中先给家属口述尸体情况, 然后通过照片、尸体辨认, 最后通过DNA检验确定。
二、讨论
(一) 群体性死亡事件法医检验, 虽然难度小, 但要求高, 任务重, 时间紧。
此次事故共挖掘清理出尸体11具, (经事故调查, 死亡人数为11人) , 需在短时间内对11具尸体进行尸体检验、检材提取, DNA检验, 采集死者亲属血样, 进行DNA检验。以进行死因鉴定及个体识别。大部分工作均为基础工作, 难度虽小, 但必须保证每项工作的准确无误。
(二) 检验场所:
群体性死亡尸体的法医学检验场所, 凡是有利于开展尸体检验及存放的场地, 均可作为尸体检验场所, 但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1、尸体检验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照明、通风、上下水等设施;2、尸检场所应具备封闭或半封闭条件, 配置适量安保人员, 以保证检验工作不受干扰。
(三) 尸体检验的顺序:
编号-检验-照相-检材提取-移交。工作时, 要分工明确, 合理设计登记表格, 要准确登记尸体编号、存放位置、随身物品等情况。尸体检验记录要清楚规范, 对死者容貌、衣着、尸表检验等详细记录, 并提取适当的 (新鲜尸体提取心血、腐败尸体提取肋软骨、牙齿及长骨等) DNA检材备检,
(四) 个体识别:
应在尸体检验完成后进行, 包括一般条件对比 (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身高等) 、特殊条件对比 (包括指纹、齿科、容貌特征、体表特征等) 、检验认定文件形成 (包括尸体检验报告、指纹检验报告、DNA检验报告等) 三个步骤。
参考文献
[1]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死亡事件法医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3.
【法医检验】推荐阅读:
关于基层法医病理检验的思考08-12
法医07-19
法医学05-19
法医病理鉴定06-11
法医临床鉴定10-07
法医学专业08-23
女法医个人事迹06-17
法医病理学教学11-15
当前法医临床鉴定问题11-16
法医鉴定申请书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