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分析(精选12篇)
病理分析 篇1
在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专业病理学网站, 其中的病理知识信息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中国病理学网和华夏病理网两大网站部分论坛留言进行分析、总结, 以期探讨网站论坛与病理诊断水平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网上收集中国病理学网站2007年建站—2013年11月诊断病理、细胞病理和病理技术3个主要论坛栏目帖子75 886帖。华夏病理网站2006年建站至2013年11月专科病理、系统病理、细胞病理和病理技术4个主要论坛栏目帖子72 174帖。
1.2 方法
对回复数5以上的发帖进行全面浏览、分析、记录、统计和总结, 并参与部分发帖和讨论。
2 结果
两网站从建站到2013年11月, 中国病理学网3个主要论坛栏目发帖共计75 886帖, 回复714 533帖, 平均每月发帖937帖, 平均每帖回复9次。华夏病理网4个主要论坛栏目发帖共计72 174帖, 回复568 629次, 平均每月发帖839帖, 平均每帖回复8次 (见表1) 。大部分帖子通过留言总结能明确诊断方向。部分典型病理、少见病理和疑难病理帖子收藏价值很高。笔者参与发帖160帖, 参与回复859次, 收藏帖子85帖。
3 讨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对医学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病理学也包括其中[1]。网上有许多与病理专业知识有关的网站, 目前比较专业且浏览人数和发帖较多的国内网站有中国病理学网 (http://www.pathology.cn/bbs/forum.php) 和华夏病理网 (http://bbs.ipathology.cn/) , 各网站各有其特点, 图片量充裕, 更新快, 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 为病理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网上学习园地。在网站的论坛中, 注册者可以访问各种帖子和发表意见, 可以和网友进行经验和新进展交流。每天都有新病例上传, 一些病例是征求意见以帮助发帖者尽量明确诊断, 一些是确诊的少见、疑难或典型病例供大家学习、分享, 在小型医院很难见到这样的病理。浏览这些帖子, 对日常诊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和帮助作用。还可以把有意义的图片收藏或复制下来, 遇到类似疾病诊断时, 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当遇到某类不甚了解的疾病时, 也可以通过查找方式, 找到这类疾病上传的图片作对比。如能坚持不断经常访问论坛, 并分析总结, 理论知识和实际诊断水平都会有很好的提高。对于一些基层医院的病理医师来说, 弥补了当地病种少、病理医师缺乏、讨论不全的缺点。对于那些自己拿不太准的征求意见的病理, 通过图片资料和一定数量的留言总结, 大部分能基本明确诊断, 笔者此类发帖160次, 收到良好效果, 相信很多网友也有同感。对于一些少见、疑难和典型疾病更是一见难忘, 如帖子肺放线菌、肺硬化性血管瘤等,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上传的图像最好用专业显微摄像系统采集, 参数设置正确, 图片清晰, 色彩逼真, 图像过大需要压缩处理。低倍镜、中倍镜和高倍镜兼顾, 达到一定数量, 如此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病变特征, 讨论意见才更接近正确诊断。现代数字切片的产生, 是病理切片的一大进步, 已成为会诊的一种发展趋势, 它能清楚全面呈现整张切片结构[2], 有条件的网站和医院可以逐步采用这种形式传输。注册会员应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与错没多大关系, 关键是加强沟通, 互相学习提高。对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综合他人的意见, 也是对自身水平的一种检验。尤其是各板块版主要负起责来, 坚持不懈常关注每天的发帖, 主动发表意见, 版主或许在某一专业更具有经验, 见解更具有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 专业网站论坛有利无弊, 交流信息量很大, 对专业网站论坛的学习, 是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的捷径之一, 特别是对低年资医师和基层医院医师作用更大。希望专业人员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 共同提高, 为病理诊断工作作出自己的努力, 造福于患者。
参考文献
[1]杨洪伟, 陈罡, 罗殿中.刍议Internet中病理资源的学习和利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5) :785-786.
[2]王进京, 孙保存, 赵秀兰, 等.数字切片库结合网络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2) :935-937.
病理分析 篇2
死亡原因分析
死亡原因: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损伤,即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
死亡机理:一种或几种致死原因在导致死亡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
损伤—机体多种病理变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窒息—缺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中毒—内脏功能变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呼吸循环衰竭即为共同机理,其他为特定机理,损伤、窒息、中毒为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分类:
1、根据原因力大小: 根本死因、主要死因、辅助死因、诱发因素、联合死因、死因竞争
原因力是指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共同原因中,违法行为和其他因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
原因力:导致损害后果的数个原因中,各原因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发挥的作用力。(技术概念)
责任度: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义务的大小(法律概念)
※原因力=参与度≠责任度
根据原因力分析:
原因力是指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共同原因中,违法行为和其他因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
原因力:导致损害结果的数个原因中,各原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所发挥的作用力。(技术概念)
由于导致死亡的原因复杂多样,往往既有损伤、又有疾病等因素的参与,在具体分析时常常采用以下表达方式:根本死因、直接死因、辅助死因、诱因、联合死因等。
1.根本死因
根本死因是指导致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如晚期恶性肿瘤致死、冠心病心肌梗死致死、重度颅脑损伤致死等。
2.主要原因
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疾病、损伤、中毒等。在疾病死亡中,其死亡原因应与主要疾病是一致的。例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死因的理论值为70%,参与度范围:60%——80%。
3.辅助死因
辅助死因是根本死因以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疾病或损伤本身不足以致命,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如轻度肝硬化患者因酒精中毒死亡,则酒精中毒为根本死因,肝硬化为辅助死因。
4.诱因
诱因是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健康人一般不会致命,对某些重要器官有潜在性病变的人,能诱发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如严重冠心病患者情绪激动死亡,则冠心病为根本原因,情绪激动为诱因。5.联合死因
联合死因又称合并死因,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在同一案例中联合在一起共同引起死亡的因素。如病与病联合致死(脑梗合并心梗)、病与暴力联合致死(冠心病合并颅脑损伤)、暴力与暴力联合致死(多发伤)等。
根据死亡过程进行死因分析
1.直接死因
是指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引起死亡的原因 如根本死因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引起死亡的,则此死因既是根本死因,又是直接死因,也是唯一死因。如:心脏贯通伤导致死亡,损伤是直接死因,也是根本死因。
常见直接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中毒、全身衰竭等。2.间接死因
间接死因是指经过中间环节引起死亡的初始原因。初始原因没有立即致死,而是由其继发的后果或合并症致死,则继发后果或合并症为直接死因,初始原因为间接死因。如血管外伤出血致死,血管外伤为间接死因,出血休克为直接死因,但血管外伤是主要死因;
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强调死亡过程有无中介因素的参与,与原因力/责任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从法医学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而言,医疗过失与损害后果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以及是否属于诱发因素,不能作为划分参与的依据,原因在于:①如根本原因不经过中间环节的,则此原因为根本原因,如根本原因并未直接引起损伤后果,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如继发病变、感染、并发症等)引起损害后果的,此时的根本原因是间接原因,中间环节是引起损害后果的直接原因,但作为非直接原因,外因在损害后果中的参与度仍应为100%。②诱因是导致自身潜在疾病发作而引起严重损害后果的外在因素。在现实情况下,诱因可能在不良后果的发生上只是轻微责任,如果以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直接推断出参与度,显然有失公平合理。
参与度的划分不宜直接以因果关系分析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诱发因素等描述进行直接推断,而应对导致损害后果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原因力的大小对医源性损害的参与度进行判定可能更趋合理。如外因为根本原因(参与度为100%)、外因为主要原因(参与度为75%左右)、外因与原有疾病共同导致(参与度为50%)、外因属于次要原因(参与度为25%左右)、与外因没有关系(参与度为0)。
在一些法医学著作中,也对死因进行分类:
1、主要死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疾病、外伤、中毒、窒息等。如高坠致颅脑损伤,高坠是主要死因,颅脑损伤是直接死因。
2、直接死因:是指主要死亡原因的致命性并发症,而非独立发生的疾病或外伤等。常见直接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中毒、全身衰竭等。直接死因常表现为一种病理状态,可在某种死亡中出现不止一种。
3、辅助死因:是指主要死因以外的独立性疾病或外伤等,但在死亡过程中仅起到辅助加重或加速作用。如血友病者外伤出血死亡、营养不良者冻死、慢性肾疾病者挤压综合症等。辅助死因大多时候影响的是直接死因而非主要死因。
4、合并死因:是指与主要死因共同存在而难分主次的独立的疾病或损伤等因素。多发生在较严重的外伤与较严重的疾病同时存在,各自单独又可构成主要死因时。如突发脑出血坠落造成严重颅脑损伤死亡,高血压病和坠落符合合并死因。
死因竞争:合并死因确定的前提是互有关联而分别发生,否则不能确定的两种以上死因应称为死因竞争。
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 篇3
网络谣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目前,因为网络产生的虚假新闻有三种形式:报纸刊发新闻→网络媒体转载→广泛传播;微博首发→网络扩散;论坛、博客等发布不实信息、草根流言→传统媒体取材,在不经核实、不经求证或者难以核实和求证的情况下便发稿→网络媒体再次转载。
误用数据。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数据是记者经常使用的报道方法。有些记者盲目迷信数据,为了达到报道目的,将随手拈来的数据写入新闻报道中;或者在运用数据时缺乏对数据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以致错误地解读数据,并将之传播出去。
蓄意炒作。新闻报道的失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技術性失实,指新闻报道者没有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而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未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如实报道所产生的失实。还有一类就是蓄意性失实,它是在主观上故意违背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公正的准则,制造轰动效应。
病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6例 GIST 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GIST经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诊断, 组织学形态标准均符合。其中, 15例女性患者, 21例男性患者;年龄17~79岁, 平均49岁。
1.2 方法
全部肿瘤组织标本, 经福尔马林10%固定, 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厚4μm, HE染色, 光镜观察。CD117、CD34、S-100蛋白 (S-100) 、结蛋白 (Desmin)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表达情况采用S-P法检测。肿瘤细胞无着色或不到5%为阴性, 在10%~25%为阳性, 相应部位肿瘤细胞浆呈棕黄色为阳性, 膜呈棕黄色为阳性。
1.3 GIST良恶性判断标准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 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 (交界性) GIST, 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①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 核分裂象≥1个/50HPF;直径5.5cm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②核异形性明显, 肿瘤出现坏死[2,3]。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 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 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 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 则为良性。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GIST首发症状多为腹部隐痛不适, 一部分为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 小肠发病率最高, 占47.2% (17/36) , 直肠占13.8% (5/36) ;胃占33.3% (12/18) ;结肠占5.5% (2/18) 。 病理检查最小肿瘤0.6cm×0.4cm×0.5cm, 最大肿瘤24cm×12cm×14cm。组织学特征, 27例以梭形细胞为主, 7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 2例是兼有上皮样细胞特征以及梭形特征的混合细胞。本组GIST的CD117阳性率91.6% (33/36) ;CD34阳性率86.1% (31/36) ;SMA灶阳性率19.4% (7/36) ;Desmin、S-100均阴性。36例GIST患者中, 8例恶性, 10例良性, 18例交界性。GIBT的形态学特点见图1。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立的疾病[4]。其形态多变, 由多变的和未分化的梭形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主要形态。如图1A所示, 上皮细胞呈现弥漫片状、梭形细胞呈现漩涡状, 研究发现在GIST组织中CD34和CD117广泛表达, 本组GIST的CD117阳性率91.6% (33/36) ;CD34阳性率86.1% (31/36) ;恶性GIST的表达低于良性, CD117和CD34的阳性率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但在GIST的良恶性问题上, 还是要综合考虑, 应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肿瘤的大小以及组织学形态等进行判定[5]。
参考文献
[1]王栋, 宋玉平, 张茂.5例胃间质瘤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8 (7) :827-828.
[2]周红艳, 周卫, 周豫华.2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5 (17) :55-57.
[3]黄芪, 刘先玲, 王淑英.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5 (3) :102-105.
[4]刘清华, 彭身华, 吴秋良, 等.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12 (2) :214-215.
病理分析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价值,总结经验。方法 本次收集85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9年3月~2013年9月收治,术中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并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快速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对照,总确诊率为95.3%(81/85)。其中良性肿瘤确诊率为100%(58/58),交界性肿瘤确诊率为80%(8/10),恶性肿瘤确诊率为88%(15/17)。误诊4例,误诊率为4.7%。结论 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在术前及术中密切沟通,从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史、手术观察等多方面分析,最终做出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卵巢肿瘤性质,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应用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方法是确定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 卵巢肿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准确性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可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肿瘤,在妇科常见疾病类型占较高病发率,术前不易确诊,妇产科医生在手术中如仅凭肉眼观察,难以确定肿瘤性质。因肿瘤性质不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手术过程中确定肿瘤性质及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所进行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是完全必要的,更是对生育机能是否保留对侧卵巢及手术范围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1]。作者就本院病理科2009年3月~2013年9月卵巢病变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卵巢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38.4±3.1)岁。均与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符合,其中良性58例,交界性10例,恶性17例。术后均行常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照。
1.2 方法 标本均为术中送检新鲜组织,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取材,术中仔细观察肿物表面并逐层切开肿物,选代表性的部位取材,肿块病变直径2.5 cm的肿块根据肿瘤情况酌取2~3块,置标本于涂有OCT包埋剂的冻头上,恒温冷冻切片机内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诊断。20 min发出冰冻报告,报告分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延迟诊断。冰冻报告发出后,将原冰冻剩余组织做石蜡切片,复习原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将诊断分为三类:①确诊:指冰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完全相同或良恶性原则一致。②描述性诊断(延迟诊断):指冰冻切片不能明确诊断,需待石蜡切片最后诊断。③误诊:肿瘤良恶性诊断错误。分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指良性误诊为恶性,假阴性指恶性误诊为良性)。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快速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对照,总确诊率为95.3%(81/85)。其中良性肿瘤确诊率为100%(58/58);交界性肿瘤确诊率为80%(8/10),恶性肿瘤确诊率为88%(15/17)。误诊4例,误诊率4.7%,85例冰冻切片确诊81例,诊断符合率95.3%,见表1。2例交界性肿瘤的误诊原因,1例由于为取材不当,另1例由于制片不良,加上读片经验不足,未考虑由于制片不良导致的假象及干扰因素;而2例恶性肿瘤的误诊原因,1例由于取材的局限性,送检标本的体积大,取材不够准确及不够全面,局部癌变的区域未被发现;另1例为送检组织过少,加上患者年龄年轻,诊断时过于保守。讨论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解决了手术过程中难以诊断其疾病良、恶性的问题。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显著带动了医疗科技水平,公众对诊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妇科卵巢肿瘤患者在临床具有一定特殊性,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是保障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宁的关键。卵巢肿瘤种类繁多,临床无法确诊。卵巢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即使辅以B超,CT等检查,卵巢肿瘤在术前不易确诊,手术医生凭其肉眼也无法判定肿瘤性质。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作为一项快速组织学诊断手段,在临床已普遍应用。术中冰冻可以为妇科医生在手术中提供病变性质(良性、交界性、恶性),从而决定适当的手术方案。冰冻切片诊断可预防手术切除过度或不足,有的也可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本次研究以快速冰冻切片在卵巢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重点,选取相关病例展开探讨,结合本次选取患者年龄结构示,平均年龄(38.4±3.1)岁,提示处于生育期、有活跃且旺盛生育功能的女性为卵巢肿瘤高发人群,与相关研究[3,4]结论一致。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卵巢肿瘤采用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准确性居较高水平,确诊率为95.3%,与文献报道冰冻切片诊断肿瘤的准确率为94%~97%[2]接近。熟练掌握WHO卵巢肿瘤分类是具备开展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病理医生的基本要求。较高的确诊率是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的可靠保证。
提高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手术前对卵巢肿瘤患者的CT、B超等常规检查结果和各种临床表现等方面病史及肿瘤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掌握,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②对送检的冰冻标本要认真仔细的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器官,要查看标本的完整性,有无包膜,包膜破损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切面为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囊性区囊壁局部是否有乳头,都要仔细查看,卵巢肿瘤往往体积大,较大的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大体标本特征常有明显局部差异,尽可能知道最可能存在何种肿瘤或病变,做到心中有数;③冰冻切片的取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取材局限是造成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取材时应仔细观察标本的切面,选取肿块的实性区、囊壁增厚处及衬有丰富的乳头状突起的囊壁等处。实性区应取灰白色鱼肉区域及不同质地和不同颜色区域,易发现上皮增生改变和癌变的区域;④优良的冰冻切片是保证冰冻切片诊断正确的关键,必须要制作优质的冰冻切片,要防止冰晶的发生,把握最佳切片温度,在冰冻组织的在速冻板上出现冰冻包埋剂周边开始变白,最后中央透明消失,这时就得及时从速冻板上取下冷冻头,固定切片机夹头上并开始修组织块,为最佳的切片温度(-25~-23℃)和切片时间。冰冻切片中出现的空泡,大都是取材时标本接触到水的原因,应尽量避免,若不小心接触到水后,制片过程中要多用无水酒精冲洗即可。切片要做到组织平整、厚薄均匀一致,细胞染色清晰,对比染色好。⑤病理医师要客观、冷静,充分了解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术前检查,诊断时要严格把握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严防假阳性诊断,以免造成过度手术,引起医疗纠纷或致残等严重后果。但对部分特殊病例,特别是交界性肿瘤,并且年龄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又确实难以明确诊断的,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并讲明情况,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总之,快速冰冻切片作为手术中病理诊断,在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明确边缘组织有无肿瘤组织、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具有重大帮助和指导意义。病理科医师只有紧密与临床联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苑晓军.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分析及临床价值.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213-214.[2] Sawady J,Bemer JJ.Accuracy of and resons for frozen section:a correlative rerrospeetive study.Hum Pathol,1998(19):1019.[3] Chambers JT,Merino MJ,Kohorn EL,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Am J Obstet Gynecol,1988(159):1088-1094
病理分析 篇6
关键词 异常子宫出血 原因 病理诊断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妇科就诊1044例异常子宫出血者,年龄25~75岁,出血时间15天~26个月。所有的患者均接受过止血、抗炎等治疗,但疗效不明显,有的因出血时间长、量多而导致重度贫血。
方法: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时间、发病前的月经情况及发病以来的治疗情况,常规妇科及B超检查,了解患者阴道、宫颈有无病变、子宫有无异常、双侧卵巢有无增大等妇科情况。排除以上器质性病变后,对所有的病人进行诊断性刮宫,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探讨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结 果
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1044例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28例(88.9%),其中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分泌期内膜242例(23.2%),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670例(64.2%),复杂型增生16例,不典型增生12例,子宫内膜其他良性病变如内膜炎、内膜息肉、及内膜萎缩共54例,子宫内膜癌50例。
不同年龄组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异常子宫出血多发生在41~50岁年龄组,内膜病检结果以良性病变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大,发病率亦增高。
子宫内膜癌占异常子宫出血总人数情况:1044例异常子宫出血病检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共50例,占异常子宫出血总人数4.8%,其中30~50岁14例,51~60岁以上36例。
讨 论
本组异常子宫出血内膜病检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增生是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这些变化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使雌二醇分泌过多,导致雌激素水平增高。此时常为无排卵性出血,长期的雌激素刺激是子宫内膜癌和内膜癌前病变发生的潜在因素。子宫内膜炎也是临床上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因素,长期反复发病,导致上行性内生殖器感染及抵抗力下降,以及凝血因子减少,均可加重出血。萎缩型子宫出血的机理可能为高度萎缩内膜破裂引起。
不同年龄组宫内膜病检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越高,年龄是宫内膜增生发生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以卵巢功能衰退变化最为突出,雌激素水平虽低落,但有资料报道,55岁以上妇女卵巢的间质细胞不萎缩反而呈增生,这些细胞活性良好,卵巢门细胞亦有增生。在绝经后,仍可分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内膜增生而无孕激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子宫内膜就会不完全脱落,引起不规则的出血。另外,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98%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雄稀二酮在脂肪、肌肉组织等处转化而来,当其水平波动时即发生出血。其次,绝经后长期的激素替代治疗亦可以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因子宫内膜癌引起阴道出血时不一定有明显的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因此,对绝经后妇女,即使出血发生在就诊前数月,亦需认真对待,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子宫内膜病检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由于宫内膜是对卵巢激素最敏感的靶器官,子宫内膜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受卵巢雌、孕激素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可间接反映患者体内卵巢激素的功能状态。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做诊断性刮宫送病理学检查,不但可以了解有无子宫内膜病变如内膜息肉、炎症或恶性病变等,而且还可以了解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反应性,有无排卵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发育程度,从而较准确地判断功血的类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对异常子宫出血,目前仍需要做诊刮送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0-368.
2 邱立平,孔为民.围绝经期子宫出血315例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
我国“营养盲”多于文盲
7月24日,由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持的“你是营养盲吗”公众营养调查统计报告公布。结果显示,公众对叶酸缺乏将导致残疾儿出生的认知度不高,仅为26.87%,31.15%的人认为与缺钙有关;对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婴幼儿时期营养缺乏的关系认知度仅为33.10%。
调查表明,对“摄入充足的营养是指包括宏量营养与微量营养在内的多种营养物质”,公众的认知率最高,达到了64.37%。对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将造成婴幼儿智力和体格发育永久受损,公众的认知率较高。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营养知识严重缺乏的占40%,具备一定营养知识的占59%,仅有1%属于营养知识较高的人群。
早期胃癌26例病理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6例, 女10例, 年龄37~7 2岁, 平均 (52.4±7.4) 岁。胃镜检查时取材规范:对于直径小于1.0cm的病变全部取材, 而大于1.0cm则选样取材。固定切片常规石蜡包埋, 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其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1.2 分型
EGC的胃镜检查是依照日本内镜学会进行肉眼分型, 即在胃镜下观察, 胃癌共分为三型, 即Ⅰ型 (隆起型) 、Ⅱ型 (表浅型) 和Ⅲ型 (溃疡型) 。
1.3 部位
发病部位按照日本胃癌学会 (J GC A) 1 9 9 9年制定的胃癌公约第13版进行划分[1,3]。将胃小弯和胃大弯三等分后连接, 将胃分为上、中、下部。上部包括贲门、胃底, 中部为胃体, 下部为胃窦。病灶若累及两个部位, 则以病灶主体所在位置为发病部位。
1.4 病理分型
将胃镜下黏膜活检组织标本, 按胃癌诊断分为7型:乳头状癌、管状癌、低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和特殊型癌。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不适13例 (50%) , 腹痛11例 (42.3%) , 消化不良9例 (34.6%) , 消化道出血4例 (1 5.4%) 。病程时间为7天至2年不等。
2.2 胃镜检查
26例早期胃癌的病变部位:胃窦部11例 (4 2.3%) , 胃角9例 (3 4.6%) , 贲门4例 (1 5.4%) , 胃体部2例 (7.7%) 。病灶数目及最大径:单癌灶2 5例 (9 6.2%) , 多癌灶1例 (3.8%) , 病灶最大径范围0.4~4.2cm。其中, 小于0.5cm共2例 (7.7%) , 0.5~1.0cm共5例 (19.2%) , 1.1~2.0 c m共1 3例 (5 0.0%) , 大于2.0 c m共6例 (2 3.1%) 。镜下病变分型:隆起型 (I型) 6例 (2 3.1%) , 表浅型 (Ⅱ型) 12例 (46.2%) , 溃疡型 (Ⅲ型) 8例 (30.8%) 。2.3病理组织学本组26例患者中, 腺癌22例 (84.6%) , 印戒细胞癌4例 (15.4%) 。腺癌22例中, 按分化程度划分:低分化腺癌4例 (18.2%) , 中分化腺癌12例 (54.5%) , 高分化腺癌6例 (27.3%) ;22例腺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10例 (45.5%) , 12例 (54.5%) 发现胃周围肿大淋巴结。1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中溃疡恶变3例, 12例胃周围肿大淋巴结发现2例淋巴结有转移阳性。病变仅累及黏膜层12例 (46.2%) , 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14例 (53.8%) 。
2.4 病灶周围组织情况
26例患者中病灶周围组织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18例 (69.2%) , 肠上皮化生4例 (15.4%) , 异型增生3例 (11.5%) , 伴胃息肉1例 (3.8%) 。
2.5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法, 检测幽门螺杆菌, 发现阳性者有17例 (65.4%) 。
3 讨论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早期发现、确诊以及治疗对于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EGC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与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相似, 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但EGC的预后显著优于进展期胃癌, 其5年的生存率可达9 2%以上[1,2]。因此, EGC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胃镜活检检查是EGC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能够明显提高EGC的诊断率[2]。胃镜检查能够发现胃黏膜的微小病变, 且创伤较小, 费用低, 已经越来越为患者和医师所肯定和选择[3]。但由于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缺乏明显特征, 检查时要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胃的各个部位, 及时进行活检。通过多点、多次取材提高活检组织质量, 并且特别注意对恶性病变的识别, 提高诊断准确率。有胃癌家族史或者有消化道症状者, 应该尽早行胃镜检查,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4]。此外, 还要做好胃镜检查的普及工作, 提高胃癌早期的检出率, 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乡村地区群众受益。
本研究发现分化型胃癌多于未分化型胃癌, 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符[5]。未分化型EGC的浸润程度多同时累及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而分化型EGC多数仅累及黏膜层。未分化型EGC有浸润转移倾向, 表明分化类型与EGC组织的浸润程度相关, 进而影响预后[6]。本研究还发现, 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 其中l例为印戒细胞癌, 癌组织浸润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且相邻淋巴管内可见癌栓;另1例为低分化腺癌, 肿瘤浸润仅至黏膜层。总之, EGC的预后和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类型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较密切的关系。
临床工作中对胃癌的癌前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评估[7]。目前胃癌的高危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胃息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有胃癌家族史。本研究中, 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10例,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17例, 提示癌前状态或癌前病变与EGC的发生可能相关。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 对于EG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多学科协作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起到重要作用。胃镜下组织活检对于EGC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 而提高胃镜的诊断准确率、扩大门诊胃镜筛查EGC的指征、加强对于高危人群的随访, 最终建立多科合作的EGC治疗, 都会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收稿:2013-05-09 (发稿编辑:史小兵
参考文献
[1]吴云林, 吴巍, 徐雷鸣, 等.上海不同等级10个医疗机构早期胃癌的筛选结果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 24 (1) :19-22.
[2]宋玲, 龚明, 孙兵,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与胃镜活检联合应用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6) :61-64.
[3]夏玉亭, 吴云林, 房殿春, 等.胃病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23-124.
[4]谢中华, 王杭勇.早期胃癌243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1) :61.
[5]许建明, 石海, 胡乃中.1l0例早期胃癌情况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2) :122-124.
[6]党彤, 栗鹏, 任丽梅, 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187例[J].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 (9) :972-974.
儿童湿疹206例病理分析 篇8
2011年7月-2015年1月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 给予皮肤病理检查, 如有临床及病理资料缺失者需从研究组中排除。
研究方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分别记录性别、病程、确诊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并重新查阅所有患者的病理片, 对相应数据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儿童湿疹并行皮肤病理检查患者206例, 男127例 (61.65%) , 女79例 (38.35%) 。确诊年龄0~15岁, 平均5.8岁。病程1 d~3年, 平均5.6个月。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206例患者中, 通过病理检查及重新阅片后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84例 (40.78%) 。误诊的疾病总结如下: (1) 浅层血管周围炎:丘疹性荨麻疹15例, 花斑癣4例, 远心性环状红斑2例, 疥疮1例。 (2) 深浅层血管周围炎:儿童红斑狼疮2例, 梅毒1例。 (3) 苔藓样皮炎:扁平苔藓14例, 线状苔藓5例, 光泽苔藓3例。 (4) 界面皮炎:急性痘疮样糠疹9例,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3例, 大斑块状副银屑病2例。 (5) 银屑病样皮炎:银屑病8例, 毛发红糠疹2例,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7例。 (6) 棘层松解性疾病:线状Ig A性疱病4例,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1例。 (7) 乳头瘤样皮炎:传染性软疣1例。
误诊病例的年龄分析:根据儿童患者的年龄的不同及主诉认知及表达的能力, 可将年龄分为0~2岁, 3~8岁, 9~15岁3组。分析3组患儿的误诊率。其中0~2岁37例, 误诊例数23例 (62.16%) , 3~8岁103例, 误诊例数43例 (41.75%) , 9~15岁组66例, 误诊例数18例 (27.27%) , 见表1。
误诊病例的病程分析:按照病程的长短, 将疾病病程分为0~14 d, 14 d~3个月, >3个月3组。0~14 d 135例, 误诊例数58例 (42.96%) , 14 d~3个月51例, 误诊例数17例 (33.33%) , >3个月20例, 误诊例数9例 (45%) , 见表2。
误诊病例的皮疹部位分析:患者皮疹主要发病部位可分为躯干部78例, 误诊病例33例 (42.31%) ;四肢107例, 误诊病例46例 (42.99%) ;面颈部12例, 误诊例数3例 (25%) ;腹股沟处及腋下4例, 误诊例数1例 (25%) ;生殖器5例, 误诊例数1例 (25%) 。见表3。
讨论
儿童湿疹是一种常见儿童炎症性皮肤病。在不同病程中, 皮肤的病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样皮炎并伴有数量不等的单一核细胞的浸润。在儿童患者中因缺乏客观全面的主诉、皮疹缺乏特异性表现以及医师医疗经验的不足, 易导致临床的误诊, 因此皮肤病理检查成为了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本文就我院3年来收治的儿童湿疹且行病理检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结果的分析总结, 我们发现在206例患者中, 有84例患儿在病理学检查中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其中丘疹性荨麻疹15例 (17.86%) , 扁平苔藓14例 (16.66%) , 急性痘疮样糠疹9例 (10.71%) , 银屑病8例 (9.52%) 。以上4种疾病临床表现与湿疹相似, 是临床误诊为儿童湿疹较多的疾病[3]。而通过病理学的检查我们也发现儿童的红斑狼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及大斑块性副银屑病易由于皮疹的表现误诊为湿疹[2,3,4], 因此对于皮疹形态多形性的疾病在诊断湿疹的过程, 应考虑行病理学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在患者的发病年龄与误诊率的关系中, 我们发现其中误诊率最高的患者在0~2岁组中, 误诊率达62.16%。其误诊原因考虑患儿缺乏自主全面的主诉, 且由于儿童皮肤薄嫩, 造成皮疹形态表现多样, 皮肤科专科医师对于幼儿皮肤病的认识不足均易导致误诊的发生。
在发病病程方面, 病程3个月以上迁延不愈的患者误诊率较高, 达45%。误诊原因考虑与初诊时皮疹非特异性表现, 患者长期自行不规范治疗以及少见性疾病的漏诊有关。
根据患儿发病部位的不同, 我们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皮疹发生于躯干及四肢的误诊率较高, 分别为42.31%和42.99%。其中皮疹发生在头面部的患者中, 病理诊断为儿童红斑狼疮2例, 儿童梅毒1例, 因此在诊断儿童头面部湿疹时应考虑上述疾病的可能[5]。
由于儿童湿疹的常见性, 临床医师易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诊断。而根据本文的分析, 不难发现在一些非特异表现的皮疹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与扁平苔藓、急性痘疮样糠疹等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并应重视皮肤病理学的检查, 以免遗漏重要疾病的诊断, 从而延误病情。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湿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分析其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4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 (40.78%) 。患儿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均可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儿童湿疹患者在临床中因缺乏准确的主诉等因素, 易出现临床误诊。因此病理检查对儿童湿疹的诊断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湿疹,病理,误诊
参考文献
[1]徐晨琛, 刘洁, 陈典.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36 (8) :36-37.
[2]薛亚东, 党林, 段瑞.误诊为湿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 3 (1) :52-53.
[3]颜美秋, 徐小美.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10) :632.
[4]Capizzi R, Rotoli M, Cavalieri S.Hypopigmented mycosis fungoides in a 12-year-old caucasian girl with solely hypopigmented lesions[J].Dermatology, 2003, 12 (2) :201-202.
病理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实施手术切除的508例新鲜乳腺标本分析, 患者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40.5±4.8) 岁;发现肿块时间0.5~6年, 平均发现肿块时间 (2.2±0.3) 年;左侧肿块300例, 右侧肿块160例, 双侧肿块48例;508例患者送检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后, 进行实验对比。
1.2 方法:
选择Leica-CMI900型恒冷冷片机, 配合使用Feather一次性刀片, AAF混合固定液 (乙醇+冰醋酸+中性甲醛) , 准备好苏木素染色液及胶水、梯度乙醇、水溶性伊红、二甲苯、染色缸等。
对患者检查后取核心病变区取标本切面, 经快速冰冻切片后, 于零下30~18℃冷冻托中以胶水封好冰冻于冰冻台。取切片要均匀切刀, 保持4~6μm厚, 平贴在载玻片, 以AFF混合液进行固定后, 实施HE染色, 再以中性树胶进行封片处理。病理科医师以肉眼观察乳腺标本后, 以光学显微镜进行切片病理诊断, 对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大小等进行记录。确定冰冻报告, 其中分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延迟诊断3种。确定冰冻报告后, 把剩余组织以石蜡切片后做出诊断, 对比快速冰冻切片病理结果, 以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乳腺肿瘤分类, 并且根据石蜡切片作为诊断标准, 可以把冰冻诊断结果分为确诊、延迟诊断与误诊。其中确诊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相符, 病变性质确定不影响手术方案制定;延迟诊断指快速冰冻切片不能确定病变分类或肿块的良恶性质, 要延迟等石蜡切片结果来证明;误诊指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结果将良性诊断为恶性或将恶性诊断为良性[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8例乳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 有500例病例确诊, 占98.4%;应用石蜡切片病理结果证明, 有155例为良性肿瘤, 占30.5%, 有260例为恶性肿瘤, 占51.2%, 有93例为非肿瘤病变, 占18.3%。将术中快速冰冻诊断和术后石蜡诊断对比, 肿瘤3 cm以上, 经X线钼靶未见钙化灶等因素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
3 讨论
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纤维腺瘤、乳腺炎及乳腺癌等, 其中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 治疗方案大多选择切除治疗[4]。术前要确定患者乳腺肿瘤的性质才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选择石蜡切片确诊要等5 d, 对于病情进展严重的患者很难实施。而快速冰冻切片可以在术中完成, 外科手术过程中取得病理切片, 由病理医师确诊, 可以及时得出诊断结果, 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切除范围。一旦发生误诊或漏诊, 就会出现不良后果, 使女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5]。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选择快速冰冻切片对乳腺肿块处理的诊断准确率高, 尤其适用乳腺肿块临床诊断, 具有较高认可度。而冰冻切片主要用于乳腺病变诊断, 为医师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也可以确定患者肿瘤病变的范围, 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只有成功切除肿瘤边缘,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6]。
腺腺癌已严重威胁了我国女性的生命安全, 临床检查的措施逐年增加, 其中包括了钼靶、超声、细胞学等检查方法, 可是这些检查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时, 有些患者检查后并不能确定乳腺病变性质, 有时应用冰冻切片也不能得出准确结果, 可是, 对于可触及肿块诊断率较高, 是医师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报道, 我国3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40~50岁患者乳腺肿块占一半以上为乳腺癌, 随着年纪的增大, 乳腺肿块为乳腺癌的概率就越高。所以, 一旦发现乳腺触及肿块, 就要立即应用病理切片进行检查, 观察肿物界限, 将脂肪清除干净, 取检质硬区制片观察。虽然30岁以下女性病变为乳腺癌概率不大, 但是, 在病理诊断时也要做详细检查, 防止发生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508例乳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 有500例病例确诊, 占98.4%;应用石蜡切片病理结果证明, 有155例为良性肿瘤, 占30.5%, 有260例为恶性肿瘤, 占51.2%, 有93例为非肿瘤病变, 占18.3%。将术中快速冰冻诊断和术后石蜡诊断对比, 肿瘤3 cm以上, 经X线钼靶未见钙化灶等因素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与他人研究相符[7]。可见, 手术过程中快速冰冻切片进行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和石蜡病理进行对比, 虽然并不能100%一致。可是, 综合分析患者绝经状态及肿瘤大小、X线钼靶钙化点等因素, 也可以对患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 病理诊断医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病理诊断技术水平, 加强患者术前的病房巡查和会诊, 掌握患者乳腺疾病病变和乳腺周围组织变化, 了解肿块性质, 重视诊断检查结果, 只有这样, 才能为乳腺肿块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乳腺肿块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和术后石蜡病理学相比, 诊断准确率较高, 而且诊断结果快, 其中绝经、肿瘤直径、X线钼靶未见钙化点等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 可见, 乳腺肿块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管克平.冰冻切片检查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 (4) :30-31.
[2]江梅, 金海燕, 何凤仪, 等.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16) :2365-2367.
[3]陈炳宇, 范钦和, 彭光银.快速冰冻切片在乳腺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8) :4341-4342.
[4]李明.术中冰冻诊断乳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112-113.
[5]肖海波.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2) :58-60.
[6]陈基善.术中影响乳腺癌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J].当代医学, 2015, 21 (23) :19-20.
Leica病理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篇10
1 LeicaCM1900冰冻切片机常见故障
故障为:箱体内蒸发器和冻台结霜较严重, 造成箱体内达不到工作温度 (-21℃以下) 。
故障分析:先对其进行手动除霜2~3次, 可化去积霜并正常工作。方法是先按下手动除霜按钮, 听到峰鸣音后, 按箱体温度设置按钮, 则箱体手动除霜, 按此顺序再按一次可关闭手动除霜;如按样品头温度设置按钮, 则样品头除霜, 按此顺序再按一次为关闭。按此处理工作一天后, 又出现同样问题。打开机箱检查, 进行化霜操作, 发现化霜排水管内无水排出, 从而造成箱体内积水, 引发故障。管道堵塞原因为冰堵, 此排水管道内有一根白色长条状加热器 (Tube defrost header) , 查加热器供电正常, 保险丝 (F11 1.6A) 正常, 断电拔下J28排插测其3~4脚电阻, 即加热器引出线, 电阻已无穷大。
解决处理:试更换此加热器, 工作一周未出现严重结霜, 工作正常。
2 Leica AUTOSTAINER XL全自动染色机常见故障
2.1 报错:FUME SYSTEM BLOCK. (气体排放系统堵塞) 。
故障分析:此系统包括排放管道及活性炭过滤器, 查管道通畅, 怀疑活性炭过滤器由于长时间吸收溶剂蒸发气体或受潮, 引起堵塞。试取出此盒装过滤器, 故障消失。
解决方法:向公司直接购买此过滤器, 但价格较贵, 可直接购买活性炭, 在过滤器纸盒一侧开口进行更换, 安装到位后, 机器工作正常。
2.2 在染色操作期间报错:
ENSUER THE EXIT DRAWER IS EMPTY AND CLOSE THE DRAWER (保证抽屉出口空并关上) 。但出口抽屉保持空闲并已关紧。
故障分析:此故障原因是主控板CPU未接受到出口抽屉已到位信号, 可能是CPU接口损坏;到位传感器损坏;中间连接线路不好。本着先易后难, 查连线接头正常, 查到位传感器 (微动开关) 良好。试开机运行, 拨动到位开关, CPU接口有反应, 故障消失。怀疑微动开关不良, 试更换关好抽屉运行, 依旧报错。后仔细查看此抽屉, 其实为一钢制片架座, 上端有一突起, 关紧时与微动开关相碰, 由于上段钢板长期操作后变形后仰, 使突起未能顶紧微动开关, CPU认为出口屉不到位而报错。
故障原因:此机材料刚性不足, 加上抽屉顶端受力有杠杆效应, 容易变形, 从而造成机器故障。
解决方法:重新对出口抽屉整形, 使其上端稍向前倾顶紧微动开关, 机器工作正常。
3 Leica TP1010半自动脱水机常见故障
3.1 蜡杯不加热, 蜡块不熔。
故障分析:对其过热保护器复位, 无效。断电打开机盖, 测电加热器电阻 (600 Ω) 正常, 为温控板故障。加电测加热器继电器不动作, 无驱动电压;查驱动控制组件LM324、温度传感器等, 无工作电压。查为LM324供电的三端稳压器78L05, 输入输出都无电压。查78L05输入端应有12 V, 提供此12V电压的是AC-DC变换器集成块MAX612。市电AC220 V经电容降压后加于MAX612输入端3, 4脚, 再从 (6, 7脚) 输出。测3, 4脚有约AC16 V, 正常;6, 7脚无电压;判断为MAX612损坏。
解决方法:试更换此块开机, 使用正常。此板故障率较高, 其余腊杯亦有同样故障发生, 建议厂家改进;或者医院可采用外接12 V稳压电源代替AC-DC变换器MAX612, 自行改进, 我院应急时采用此法, 效果良好。
3.2开机按START键运行后, 吊篮组织筐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缸, 一直停留在第一缸。
原理分析:吊篮筐的移动受程序计时盘控制, 此盘有多个缺口, 外周有一红 (RUN) 一黑 (STOP) 两个拨钮, 分别带动机内两个微动开关。当按下START键时, 机内的定时电机通过减速齿轮带动程序转盘匀速转动, 当红色拨钮陷落于程序盘缺口时, 机内微动开关动作, 主控板受到信号, 自动执行换缸操作。根据组织在各试剂缸内需要停留 (浸泡) 时间的长短, 缺口之间的距离各有不同, 可根据需要在计时盘上剪出不同距离的程序缺口来计时。
故障检查:此故障原因可能是启动开关不良;计时程序盘未装紧;计时盘电机损坏或无驱动电压, 计时减速齿轮组件故障;主控板损坏或无电源。查程序计时盘固定牢靠。打开两侧机盖, 测启动开关正常;测主控制板至计时电机驱动电压为220V, 正常;主要怀疑电机及减速组件损坏。由于电机减速输出后, 转速极慢, 难以观察, 准备拆开组件观测电机是否转动。当拆到减速齿轮组件输出杆与计时转盘联接处时, 发现联轴的支头内六角螺钉 (2mm) 较松, 分析是输出杆与计时盘联轴较松, 从而无法带动计时转盘。
病理分析 篇11
关键词 宫颈癌 细胞学 宫颈活检 上皮内瘤变 临床病理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率增高,并出现年轻化趋势[1]。宫颈癌是目前惟一能早期发现并可预防的妇科肿瘤,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治疗宫颈炎和宫颈CIN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重要的措施[2,3]。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筛查、诊断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对223例同时作宫颈细胞学和宫颈活检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患者223例,发病年龄26~61岁,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及宫颈息肉。223例病检结果:慢性宫颈炎124例(55.61%);宫颈湿疣6例(2.69%);宫颈CIN 87例(39.01%),原位癌纳入CIN Ⅲ;浸润癌5例(2.24%);子宫内膜癌1例(0.45%)。
细胞学分类:采用TBS方法,宫颈原位癌纳入CIN Ⅲ。
阴道镜检查的指征:①细胞学检查为不典型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及以上;②细胞学虽阴性,但临床可疑CIN病变;③既往曾诊断为宫颈CIN病变,需要随访的患者。
结 果
发病年龄与宫颈疾病的关系:本组资料中,年龄26~61岁,以36~49岁发病率最高,其次27~36岁,49岁以上发病率降低。
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活检的关系:223例患者均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除检出1例子宫内膜癌外,宫颈病理学阳性组(CIN和宫颈浸润癌)92例(41.17%),其中CIN Ⅰ 44例,CIN Ⅱ 24例,CIN Ⅲ 19例(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原位癌6例),浸润癌5例;病理学阴性组130例(58.53%),其中炎症124例,湿疣6例。本级宫颈CIN和宫颈癌的发病率比李庆波等报道的高[4]。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一方面与现在女性性观念的开放有关,另一方面与宫颈筛查工作的开展有密切的关系,宫颈筛查使部分患者宫颈病变能够被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宫颈癌。
讨 论
不同细胞学结果宫颈疾病的检出率:本组细胞学阴性13例,其中宫颈病理学阳性2例(15.38%);72例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其中宫颈病理学阳性20例(27.78%);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排除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21例,其中宫颈病理学阳性11例(52.38%);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2例,其中宫颈病理学阳性34例(41.46%),高度鳞状内病变(HSIL)29例,其中宫颈病理学阳性20例(68.97%);鳞状细胞癌1例(SCC),经宫颈病理学确诊;1例非典型腺细胞,行分段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既往未治疗的低级别CIN 4例,随访3年有1例自然消退,1例无明显变化,1例发展为CIN Ⅱ,1例发展为CIN Ⅲ。
CIN的自然病程和浸润潜能:宫颈癌自然病程内,CIN-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未治疗的CIN的自然病程可为消退、持续存在、以及进展为浸润癌。
随访方法为宫颈涂片或组织学活检,低级别的CIN即CIN Ⅰ级,将有较多的病例可自行消退,高级别的CIN即CIN Ⅱ以上的病例则更多地表现为持续存在或进展为浸润癌。文献报道[5],许多细胞学和流行病学证据提示,CIN约10年发展为浸润癌,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的时间3~10年。因此,为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必须定期妇科普查,行宫颈癌三阶段筛查:细胞学-阴道镜-子宫颈活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宫颈炎及宫颈CIN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生。
鉴于病变程度的不同和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各级CIN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不够固然后患无穷,治疗过度也无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正确分级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诊断为CIN Ⅰ级者,可按慢性宫颈炎治疗,每3~6个月复查1次,病情持续不变者继续观察:诊断为CIN Ⅱ级者,应选用宫颈锥切术或物理治疗,术后每3~6个月复查1次;诊断为CIN Ⅲ级者,主张行子宫全切术。年轻患者若迫切要求生育,可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定期随访。宫颈癌的检出率并没有明显低于癌前病变CIN,说明广大妇女的自我防护及卫生意识还不够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故提高防病意识很重要。各级医院及医生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宫颈癌普查是必要的,以各种途径切实保护好妇女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编.妇儿健康与人口素质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
2 郎景和.子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5):575-578.
3 叶庆华,王昕,李艳,等.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在宫颈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3):94-96.
4 李庆波,吴启美,周燕.阴道镜下宫颈活检556例病理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4(34):4898-4899.
角化棘皮瘤15例病理分析 篇12
1 病例资料
本组15例均来自我院病理科2010年—2012年诊断为角化棘皮瘤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72岁,病程半个月~1年。11例病变位于面部,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头皮,1例位于手背。所有病例标本组织经10%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处理,HE染色,且经2名以上主治医师阅片,部分病例经上级医院会诊明确,其中14例确诊为角化棘皮瘤,1例诊断为角化棘皮瘤癌变[1]。15例患者均述无明显症状,其中3例偶感瘙痒。临床病变表现为:肿瘤境界清楚,呈半球状膨胀性生长,中央形成火山口性溃疡,肿瘤直径0.6 cm~3.0 cm,多数在l.5 cm左右。其中3例病变中央少许出血。15例患者中1例病变为双发,其余均为单发。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3例未能继续随访,余12例患者至今未见复发。
2 组织病理学
l5例患者组织病理改变相似,都表现为自限性生长,时间较短(1个月以内),40倍视野下可见肿瘤呈半球状膨胀生长,境界清楚(见图1),病变中心溃疡状,里面充满角化物质及炎性细胞(见图2)。肿瘤主要由棘细胞团构成,细胞体积较大,胞浆淡染。13例切片表现为假性溃疡,13例切片底部切面较整齐,11例切片具有唇样边缘特征(见图3);10例切片细胞无异型性,另外4例切片轻度异型,1例切片中~重度异型。所有病理切片都可见多少不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
3 鉴别诊断
3.1 鳞状细胞癌
KA最主要的鉴别诊断就是SCC,两者在临床及病理上都极为相似。Cribier B等报道了296例先前被诊断为角化棘皮瘤或鳞状细胞癌的离体肿瘤组织,重新通过不同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发现没有一个独立的诊断标准具有完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KA与SCC在临床与病理上区别表现为:KA生长速度较快,多以周计,自限性好,无或假溃疡,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溃疡呈火山口样,可见唇样边缘,棘上皮和基底层细胞异型性无或小,可以见到肉芽肿反应及粗大弹力纤维和上皮坏死碎片,深层组织未见浸润;而SCC生长速度较慢,多以月计,无自限性,活动度差,界限不清楚,溃疡为真性溃疡,边缘无唇样结构,细胞多有大的异型性,无肉芽肿及上皮坏死碎片反应,深层组织可见浸润。但在部分不典型病例中,KA与SCC甚难区别,有不少病例具有KA的形态特征,但部分增生的上皮可具有异型性及分裂象,甚至病理性分裂象,并呈浸润性生长,以至于有学者称呼KA称为自愈性的鳞状细胞癌[3]。因此,做好鉴别诊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病理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特点,临床医师应该采集详细而正确的病史,对无法明确诊断的病例应密切随访;其次,注意选择取材部位,取材必须包括皮损的中央及边缘,并深达底部,这样才能观察到肿瘤较典型的诊断性结构及确定有无侵袭。一些特殊染色和检测如凝集素、血管内皮黏附分子(CD106)、细胞黏附分子(CD54)、MIB-1免疫组化以及端粒酶特点等有助于KA和SCC两者的鉴别。此外,Jordan等报道KA表皮内弹力纤维含量高于SCC[4],通过显示KA中弹力纤维也可以帮助诊断。
3.2 皮角及日光性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病是皮肤表皮或附属器鳞状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组织学最主要的特征为表皮不同程度非典型性增生[3],而KA的细胞无异型或轻度异型。皮角病理显示高度角化亢进,部分可以角化不全,角化物质高度一般至少到达最大直径的1/2,可高达数厘米。
3.3 内生性毛囊角化症
内生性毛囊角化症大多为成人发病,皮损为毛囊性丘疹,病理表现虽然有局灶棘上皮增生并形成假上皮瘤样物,但主要形态还是表现为不规则表皮细胞松解,从基底层一直到角质层,形成不规则松解性裂隙状疱,疱腔内有松解细胞,而无炎症细胞。
3.4 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各种肉芽肿
尖锐湿疣表现为乳头状瘤样生长,表层可见具有特征性的挖空细胞;传染性软疣其上皮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的软疣小体;肉芽肿病变为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其相关皮肤病变临床及病理形态可轻松与KA鉴别。
3.5 内脏转移癌
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上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以及浸润性的生长可以鉴别。
4 讨论
资料显示,KA来源于表层棘细胞,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中央、鼻、颊和眼周,其次为手腕背侧和前臂伸侧。临床上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发疹型,并以单发型最为常见[5]。此外,还有几种少见特殊类型[6]:(1)聚合型,由数个结节融合成大的斑块,持续约6个月自行消退。(2)巨大型,肿瘤直径>3 cm。(3)甲下型,起源于甲床,70%侵及拇指或小指(趾),常伴有疼痛。(4)离心型,中心愈合的同时,病变向外周发展,直径可达20 cm。(5)口腔及其他黏膜型,发生于硬腭、唇、口颊及球结膜,鼻黏膜,外生殖器等部位。(6)Ferguson-Smith多发型,常始于儿童及青春期,甚至婴儿期,其特点为反复周期性皮损突然出现,数个至数百个,缓慢消退,可持续多年,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持续性多发型,此型治疗反应迟钝,非家族性,可累及结合膜、掌、趾、阴茎等部位。(8)Grzybowski全身发疹性,皮损由点状至豆粒大,可相互融合,瘙痒,分布广泛,可累及黏膜。(9)发生于Torre综合征。(10)发生于着色性干皮病。11发生于旺炽性皮肤乳头状瘤病及潜在癌肿。12发生于Jadassohn皮脂腺痣。13假再发性,其为偶发于放射治疗后的一种假上皮瘤性反应,发展很快,组织学表现可缺乏角化棘皮。14发生于免疫抑制者等。
典型的KA从发生到自行消退通常需4个月~6个月时间,经历生长期、静止期、自然消退期3个临床发展阶段,最终结局为基底部大部分细胞角化,角化的细胞向表面推移,最终脱落,留下小的环形凹陷性的瘢痕,底部真皮纤维组织增生[5,6]。本病病因尚不确切,易感性基因、紫外线照射、化学诱导物、病毒感染、创伤和(或)免疫抑制可能交互起作用[7]。KA治疗方法大多采用外科手术完整切除,部分难治性多发型KA和发疹型KA可采用甲氨蝶呤或维A酸系统治疗。因为有部分角化棘皮瘤病例恶变为癌的报告,故所有角化棘皮瘤患者术后均需要密切长期随访[8]。本组15例患者组织病理图像较符合K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临床均行手术完整切除,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或转移,预后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角化棘皮瘤的病理学特征、恶性程度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我科15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资料,观察和探讨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病变为境界清楚的半球状隆起,中央溃疡形成呈现“火山口”样;组织病理以表皮向真皮内凹陷呈“火山口”状,其中充满角化物质,肿瘤两侧的上皮细胞形成鱼唇样特征;应选择手术治疗,长期随访。结论 角化棘皮瘤为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特别要注意与皮肤鳞状细胞癌鉴别。
关键词:角化棘皮瘤,病理特征,“火山口”样溃疡,鱼唇样
参考文献
[1]Sanchez YE,Simon P,Reqnence L,et al.Solitary kerat-oaeanthoma:aselfhealing proliferation that frequently bec-omes malignant[J].Am JPathol,2001,158(5):1633-1637.
[2]Crihier B,Asch P,Grosshans E.Differemiat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from keratoaeanthoma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cri-teria.Is it possible ofA study of 256 cases[J].Dermatology,1999,199(3):208-212.
[3]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4.
[4]Jordan RCK.Immunohjst0chemic demonstration of actincalty damaged elastic fibers in keratoacanthomas:an aid in diag-nosis[J].J Cutan Pathol,1991,18(2):81.
[5]李利,王琳,成娘,等.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4):243-245.
[6]林挺,徐洁明.角化棘皮瘤25例临床病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7):742.
[7]丁海峰.角化棘皮瘤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6):465-467.
【病理分析】推荐阅读:
临床和病理分析10-29
结直肠腺瘤病理分析08-05
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析12-30
病理学病例分析题12-27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06-28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09-1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16
我进修的内容是病理技术和病理诊断01-02
病理资料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