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病理损伤(精选9篇)

病理损伤

2024-09-29

病理损伤(精选9篇)

病理损伤 篇1

寒冷损伤指的是人体因为寒冷出现的机体损伤, 其表现主要分为冻伤以及冻僵, 其中冻僵又属于全身性寒冷损伤。而冻伤则指局部组织寒冷损伤。冻伤分为非冻结性冻伤与冻结性冻伤, 前者指组织在冻结点温度 (人体通常为0℃) 以上, 后者是发生在冻结点温度以下。

1 寒冷损伤的病理生理

当人体接触到冻结点以下的温度时, 血管强烈收缩, 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细胞外液甚至细胞内液都会形成冰晶, 后者直接破坏细胞组织结构,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造成细胞组织坏死、炎症递质释放、血栓形成, 局部血液循环不通畅, 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出现深度损伤, 各个系统也会表现出相应的损伤变化。

1.1 细胞损伤及凋亡

细胞在低温状态下出现的损伤是从细胞膜开始的。在化学或者物理损伤作用下, 细胞膜的形态以及结构会出现变化, 还会导致细胞膜出现生理功能障碍。通过形态学观察可发现, 在低温状态下, 细胞膜脂质双层会出现开张孔道, 这就导致膜蛋白以及膜蛋白结构出现相应的改变, 减弱膜蛋白的跨膜移动和侧向运动, 最终使得膜表面出现蛋白脱落。有相关研究表明, 细胞膜骨架的解聚反应远高于聚合反应, 这可以从膜棘突萎缩或者膜棘突肿胀发现, 其次也可表现为线粒体嵴排列的紊乱。此外, 低温能够对膜泵的活性、离子通道活性以及膜蛋白的代谢产生直接和/或间接的影响而使其内环境的稳态发生改变, 进而将酶原激活, 使细胞自我损伤的机制被有效启动, 进而形成冻伤[1]。冷损伤会对早基因的表达产生诱导作用, 促进细胞凋亡, 而在整个损伤过程中均存在细胞的凋亡情况[2]。c-fos、c-jun在早基因中所占地位非常重要, 其所产生蛋白质可作为评断大脑损伤的标志物, 通过大鼠实验可发现, 在受到冷应激之后的2~6h, 其下丘脑室旁核、孤束核以及脑干蓝斑中可发现c-fos表达[3], 通过对其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内侧核检查亦可发现强烈的c-fos表达[4]。

冷损伤所引起的脑损伤有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而重要的诱导因素则为脂质过氧化以及Ca2+超载[5], 在低温环境下, 细胞外的Ca2+会出现相应的内流现象, 这可以对线粒体的功能起到抑制作用, 使得膜磷脂的降解过程加速, 增加中性蛋白酶的活性病理, 进而损害神经元骨架, 导致神经元死亡[6]。相关研究表明, 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冷应激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受到冷应激后, 心肌细胞内活性氧 (ROS) 含量明显升高, 其主要作用于核小体之间的组蛋白, 从而导致DNA降解、细胞凋亡。

1.2 微循环受损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在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对正常的血管以及血液循环起到维持功能, 冻伤时微循环受损主要体现在内皮细胞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其结构及功能均发生改变。首先表现在血管基底膜的暴露及通透性的改变、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红细胞外渗、组织水肿[7]。同时内皮细胞也会发生功能改变的情况, 内皮细胞功能之一就是防止血小板聚集, 在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能够合成以及分泌前列环素 (PGI2) , 后者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舒张血管的作用, 与血栓素处于动态平衡中。当内皮细胞受损时, PGI2释放减少, 加快血栓的形成[8]。杨慧彬等[9]观察了大鼠后肢冻伤后0、4、24及72h时微血管系统的超微结构的改变, 其结果发现, 在大鼠冻后0h, 其皮下微血管系统和小动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变性, 部分内皮细胞坏死;在冻后的4h, 内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增多, 同时可观察到RBC漏出血管外;在冻后的24h, 其皮下和深层微血管内皮细胞均出现坏死情况, 而多数的内皮细胞出现脱落现象, 少数的小静脉内皮细胞呈完全脱落, 血小板直接贴附于基底膜上, 形成血栓;在冻伤的72h, 组织的坏死情况进一步发生, 皮下间质胶原纤维变性及格兰阴性杆菌侵入。

1.3 组织代谢的改变

冻伤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肌肉琥珀酸脱氢酶 (SDH) 是三羧酸循环中的重要氧化酶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有氧代谢的情况, 冻伤组织的SDH活性明显降低, 且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有氧呼吸的主要代谢产物, 冻伤后组织的ATP和ADP含量明显增高, AMP的含量明显增高。肌糖原含量较正常降低, 且与冷冻损伤的程度呈现直线回归关系;除此之外, 结缔组织亦受到明显影响,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构成成分, 在组织受到冷冻损伤后, 尿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增加, 且与冷冻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同时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减少[10]。

1.4 人体主要系统的变化

1.4.1 防御抵抗机制发生改变

当机体刚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血管肌膜被寒冷直接作用, 或者通过温度感受器产生刺激, 间接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进而对运动中枢血管产生影响, 皮肤血管受到刺激而收缩, 防止出现更多的机体热量散失。随着低温接触时间的增加, 机体会相应出现温度性调节肌紧张以及寒颤情况, 这种情况与体温的降低存在着有较大的联系。当直肠的温度在36℃时, 机体会出现寒颤, 且程度较为强烈;当机体温度下降到34~35℃时, 寒颤值表现为高峰, 这时候可以将热能提高至1倍;当温度继续持下降状态时, 肌紧张与寒颤逐渐减弱直至停止[10]。

1.4.2 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具体变化与体温有密切关系, 寒冷低温环境早期起到正性作用, 随着接触低温的时间延长, 体温下降, 此时发生负性作用。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基本上与体温呈现正相关, 即体温越低, 心律失常越严重:当体温低于33℃时, ECG开始出现异常;当体温在30℃以下时, 心房纤颤发生, 当温度在25℃以下时, 心室纤颤发生, 当温度在24℃以下时则表现为心搏骤停。血流动力学亦发生变化:血液黏度增加, 血流减慢, 血液停滞, 微循环障碍, 血栓形成使组织缺血坏死。

1.4.3 血液系统的改变

冻伤后血液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血液凝固性增强。在冻伤后的72h, 血液中的清蛋白、红细胞、血球容积以及淋巴细胞会出现减少现象, 但是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抗凝血酶Ⅲ以及血小板则会出现升高现象, 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也会得到相应的延长, 而血浆凝血酶原的时间则会相应的缩短, 使得凝血因子Ⅶ、Ⅷ、Ⅸ、Ⅹ等水平得到提高, 血小板的聚集性变得更强。同时, 其还会对钙离子的浓度、纤维蛋白的含量产生影响 (增加) ,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均有所缩短, 血栓素 (TXA2) 含量、T/P比值升高, 血液凝集性增强, 处于高凝状态, 导致冻伤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坏死。

1.4.4 运动系统的改变

机体初步接触寒冷环境时, 骨骼肌的代谢功能会有所增强。存在于机体快肌纤维和辅酶Ⅰ、琥珀酸脱氢酶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均会明显升高, 这表明骨骼肌发生的有氧氧化反应以及能量代谢速度有所加快。当机体骨骼肌协调能力发生降低以及关节灵活性减低时, 机体容易发生运动性损伤。

1.4.5 呼吸系统的改变

呼吸系统在寒冷环境中的变化非常明显, 最主要的表现是不能自主的过渡通气, 肺通气量提高8倍, 但肺内氧弥散量和氧合效果都明显下降。呼吸道分泌物的量及黏性提高, 纤毛运动减弱。氧离曲线早期左移之后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而右移。随着温度的降低, 肺通气量下降, 直至呼吸停止。

1.4.6 消化系统的改变

冻伤后肝脏的丙二醛 (MDA)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乳酸脱氢酶 (LDH) 含量明显升高。胆管、肝实质、门静脉分支的管壁会表现出凝固性坏死症状, 部分肝小叶出现萎缩情况, 许多肝细胞出现空泡样变、嗜酸性变、核固缩, 部分毛细血管内有胆栓形成,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AST、ALT在冻伤后升高, 清蛋白下降。肝门胆管系统出现严重损伤, 常表现为进行性胆管坏死、化脓性胆管炎等, 胆汁会因受到胆管系统的损伤影响而出现逆流入血情况, 进而损伤肝细胞, 引起胆红素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

1.4.7 泌尿系统的改变

体温下降早期, 周围血管会出现收缩情况, 增加了中心血容量, 从而抑制了血管升压素、降低肾小管功能, 利尿作用增强。当体温继续下降时,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也相应减少, 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竭。

1.4.8神经系统的改变

中枢神经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低温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后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极易发生脑水肿、继发性损伤及细胞凋亡。临床ECG可见, 首先是波幅降低, 随后出现α、β波消失, θ波及δ也相继消失。瞳孔对光反射先消失, 人逐渐昏迷, 继之各种反射消失。动物实验表明在大脑温度降低时期下丘脑的温度感觉神经元脉冲频率会明显减少。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 发生脑水肿。外周神经在短时间受到寒冷刺激时其兴奋性增加, 当接触时间较长时, 其兴奋性下降, 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并可由于继发性损伤而发生不可逆损害。

2 复温治疗及再灌注损伤

2.1 复温治疗

冻伤的治疗关键是快速复温, 可根据直肠温度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复温方法:当直肠温度≥35℃时, 多采用盖厚被和热水等;当直肠温度31~35℃时, 一般用热水浸泡, 红外线照射等措施;当直肠温度≤31℃时, 多采用透析疗法, 近年来心肺旁路循环法有较好的效果。

2.2 复温再灌注损伤

复温治疗会导致再灌注损伤。在冷冻后的复温过程中, c-fos表达较为理想, 由此可推断在冷冻损伤恢复过程中存在着缺血-再灌注损伤。

摘要: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寒冷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的改进, 重点讨论寒冷损伤发生过程中细胞的损伤变化、微循环系统的损伤及其功能的改变, 复温后再灌注损伤及复温治疗疗法。

关键词:冻伤,治疗,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1] Hochachka PW.Defense strategies against hypoxia and hypothermia[J].Science, 1986, 231 (4735) :234.

[2] Moseley PL.Exercise, stress and the immune conversation[J].Exerc Sport Sci Rev, 2000, 28 (3) :128.

[3] Liu X, Kventnansky R, Serova L, et al.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with novel stressor in adrenal medulla of rats exposed to prolonged cold stress[J].Brain Res Mol Brain Res Molbrain res, 2005 (141) :19.

[4] Baffi JS, Palkovits M.Fine topography of brain areas activated by cold stress.A fos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in Rats[J].Neuroendocrinoloby, 2000 (72) :102.

[5] Murakami K, Kondo T, Yang G, et al.Cold injury in mice:a model to study mechanisms of brain edema and neuronal apotosis[J].Prog Neurobiol, 1999 (57) :289.

[6] Semenza GL, Wang GL.A nuclear factor induces by hypoxia via de novo protein synthesis binds to the human erythropoietin gene enhancer at a site required for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J].Mol Cell Biol, 1992 (12) :5447.

[7] 李凤芝, 张是敬.冻伤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军事预防医学杂志, 1995 (5) :416-418.

[8] 王宁, 曹军英, 张筠.冻伤或低温条件对机体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 4 (7) :1035-1037.

[9] 杨慧彬, 李凤芝, 王之贤, 等.大鼠实验性冻结性冻伤微血管系统超微结构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5, 13 (1) :15-18.

[10] 滕玥.高燕.崔岩.寒冷低温对机体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 2011, 5 (24) :357-360.

病理损伤 篇2

四、ⅳ型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又名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致敏t细胞所介导,其中包括经典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两者均系致敏t细胞接触特异性抗原而引起,分别受到mhc-ⅱ类和mhc-ⅰ类抗原的限止。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有其他细胞的参与,其中巨噬细胞为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中,致敏t细胞本身具有效应功能,可直接攻击靶细胞。ⅳ型变态反应是各种细胞内感染,特别是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其他如化学物质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及移植排斥也属本型反应。

1.迟发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最经典的例子是结核菌素反应。结核菌素是结核菌的蛋白脂多糖成分。对先前已致敏的个体,皮内注射结核菌素,8~12小时后局部出现硬结。一般在1~3天达到高峰。镜下可见表皮和真皮浅部有多量单核细胞的聚集和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间质中有较多纤维蛋白的沉积。

本反应的发生主要由cd4+t细胞介导,当机体再次接触特异性抗原时,致敏cd4+细胞受刺激,激活分裂并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名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s),淋巴因子和其他细胞因子(cytokines)一样,通过三种方式产生效应,以促成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即①自分泌(autocrine)机制,cd4+细胞分泌的白介素2(il-2)作用于cd4+细胞表面的il-2受体而使cd4+细胞本身进一步激活、增生并分泌;②旁分泌(paracrine)机制,cd4+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fn-γ)等作用于邻近的巨噬细胞,将其激活、聚集并分泌单核因子如il-1、pdgf等,导致肉芽肿性炎症的形成和发展;③内分泌(endocrine)机制,使远处或系统细胞产生效应,例如cd4+细胞等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淋巴毒因子(lymphotoxin)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前者增加其前列环素的分泌,使血管扩张,后者使之表达淋巴细胞粘附分子(elam-1)有利于淋巴、单核细胞粘附并游出。

病理损伤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材料新城疫病鸡。

1.1.2器材切片刀、切片机、恒温箱、电炉、酒精灯、手术刀、解剖剪、解剖盘、镊子、单面刀片、包埋纸盒、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玻片盘、树胶、显微镜、水浴锅。

1.1.3主要试剂2×PBS缓冲液:1%SDS,20mM TrisHCL(pH 7.6),0.2M Na CL,固体石蜡,蒸馏水,无水乙醇,二甲苯,甲醛,氯化钠,氯化钾,磷酸一氢钠,磷酸二氢钾,苏木素、伊红等。

1.1.4主要病理材料心脏,肝脏,肠。

1.2方法

1.2.1取样(1)把病鸡解剖,取心肌,肝脏和肠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2)固定:选用甲醛来作为固定液,取心肌和肝脏合肠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使组织发生硬化。固定时间为24h。(3)冲洗:将在固定过程中残留于组织块中的甲醛充分除去利用流水对组织块进行冲洗,连续冲洗24h。(4)脱水:从30%或50%酒精开始,经70%、85%、95%直至纯酒精(无水乙醇),每次时间为30~90min,以2次95%酒精,2次100%酒精重复进行脱水,以保证组织的水分脱净。(5)透明:经纯酒精和透明剂各半的混合液浸渍1~2h,再转入纯透明剂中浸渍。在透明之前利用乙醇和二甲苯1:1的混合溶液浸泡组织块30min,共2次,然后再用二甲苯透明5~20min。(6)浸蜡:在60℃恒温箱内进行,将已经透明的组织块置于已经融化的石蜡烧杯中,放在60℃的恒温箱中,2h左右后取出倒入另一只含有融化的石蜡烧杯中2h。浸蜡完毕后便可包埋。(7)包埋:包埋时在恒温箱内进行,倒入包埋盒的蜡在恒温箱内放0.5h后取出自然冷却,可以有效的避免蜡块分层。(8)修块:将已经包埋的组织块修理成合适的大小便于储存和切片。

1.2.2切片用切片机将已经包埋好的石蜡组织块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为5µm。切好的石蜡切片放入水浴锅中(水温为37℃)使其平展,再用载玻片从切片下方将切片置于在玻片上,并于50℃恒温箱中烘干4h。

1.2.3染色和封片用HE染色法进行染色。

2结果与分析

2.1剖检症状

剪开嘴发现口腔内积有大量灰白色粘液;嗦囊空虚但是囊内有较多量液体或带有酸臭味的液体;消化道里可见到食道与腺胃的交界处有出血点,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条或斑;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面可见到出血或溃疡。肠道的浆面可见多处呈枣核状紫红色出血,剪开肠管在肠黏膜表面见到枣核状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和溃疡;直肠及泄殖腔、黏膜出血点或条状出血。心冠和腹部脂肪出血。

2.2肠道病理变化

肠内形成大溃疡,肠壁深部的集合淋巴滤泡坏死,最初淋巴细胞肿大,胞浆淡染,与相邻的细胞融合,同时核也增大,色淡,进一步这些细胞细胞轮廓模糊,变为粉红浓染不均匀的块状物,其中散在的核的残屑,以后坏死的淋巴滤泡与周围的坏死组织融为一体,坏死部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和血管破裂引起该部的严重出血与血浆浸润,使坏死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红细胞和血浆凝结物。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大量脱落。固有膜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浆液渗出、充血和出血等病变。

2.3心肌的病理变化

心肌颗粒变性,光镜下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多量微细颗粒,HE染色成淡红色,胞核无明显的变化,间质内可见渗出性变化,毛细血管充血﹑出血﹑个别部位可见心肌纤维出现明显断裂,局部有轻微的小灶状出血等急性病理变化。

2.4肝脏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肝小叶中的肝细胞可见体积肿大,胞浆内密布细小红染的颗粒。视野中肝细胞出现胞核略微肿大,淡染。有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较严重时形成一个大空泡,将胞核挤向一侧。新城疫,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性,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

3结论

新城疫病毒为细胞外播散,主要入侵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表现出高度的杀细胞作用。病毒感染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本试验光镜下的病理主要表现心、肝、肠等,部分上皮细胞坏死、出血,这些病变主要是由于病毒直接作用和机体抗病毒反应所导致的损伤。心肌颗粒变性,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性,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由于新城疫病毒主要侵害呼吸道和肠道上皮细胞,加之肠相关淋巴组织丰富,因而出现的局部损伤相应也较为严重。肠相关淋巴组织的阳性染色最强,组织损伤最为严重,这与肉眼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参考文献

[1]林绍仪.鸡新城疫研究进展[J].国外兽医学一畜禽传染病,1982(2):41-43.

[2]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l.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

病理损伤 篇4

4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伴损伤死亡案例均接受系统病理学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且死因明确。结果42例中40岁以上者占到

64.28%,男性较女性死者多。擦伤和挫伤在损伤中比例最大共占到80.95%,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死亡者各占

45.24%、16.67%。

损伤和疾病共存死亡案例共20例。结论在死因分析中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疾病分布有其规律性,死者中年龄偏老年化,损伤多为钝器、摔跌所致擦伤、挫伤。疾病中冠心病、高血压为最多。损伤和疾病对死因共同起作用的案例主。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心血管疾病;损伤;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3—0212—0

3forensic study of injury 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42 cases.huang ping,zhang ji-ren,wang et o1.depart—

ment offorensic medicol,medical school,xi an jiaotong un ers y,shanxi,china,71006

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orensic pathological~amr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 wit}i trauma.

m etho~ 42 death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 with trauma were autopsi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sections al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results 64 .28% happened in 40 years of age or above,males ale more than females,bruise and contusion ac—

count 80.for 95% of the injur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ccount for 45.24% and 16.67% of the disease respec—

tively.conclusion the elderly and female ale at high risk;most injuries are bruise and contusion caused by blunt force or tumble.

as for disease,com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re most.injuries joint disease to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majority of

the death cases.

【key words】forensic pathology;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i6ury

损伤和疾病共存的死亡案例在法医学实践中所

占比重很大,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最为常见、病种最多、致死率最高,在此类案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z]本

文对4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外伤共存死亡案例进行

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所有的案例均来自200o年1月~2003年6月西

安交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各类涉及损伤致死

案件,选出心血管系统伴损伤死亡案例42例,男性29

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15~74岁,平均年龄55岁。

二、方法

每个案例均经系统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和病理

组织学观察,死因明确。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与年龄

详细统计死者性别和年龄,40岁以下死者共1

5例,40岁以上27例。男性60岁以上死者12例,女性

仅有2例。损伤、心血管疾病共存死亡多发生在40岁

以上的患者(见表1)。

二、损伤方式

擦伤占到损伤方式的一半.挫伤次之占到

30.95%,骨折最少仅有4.76%(见表2)。擦伤、挫伤多

为躯干部位,钝器伤为主,也有与地面摩擦所致。6例

内脏损伤其中有4例均为心脏贯通伤,2例为锐器刺

人胸腔,伤及肺脏。骨折

2例,1例为与人争执后疾病

发作摔倒在地而使头部骨折,另1例骨折为钝器击打

胸部致使肋骨骨折。

三、案件类型

涉及刑事案件共15例,其中故意伤害7例,过失

伤害8例;其他27例为民事纠纷,其中医疗纠纷占到

19例。

四、损伤位置、死因类型

按照一般的法医病理学实践,可以把损伤和疾病

成4组。疾病类型见表3。

i组,死亡纯系损伤或损伤并发症所致.与原有

[作者简介]黄平(1979一),男,满族,在读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研究方向为法医损伤。

[通讯作者]王振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教授。tel:029—82655472(fax); e-mail:wzy218@mail.xjtu.edu.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3期)

表1 42例案例性别年龄构成比

table 1 sex,age proportion in 42 cases

o一20 2l一40 41—60 6l一80 人数

l

42男 3

女4

例数 7

比例 l6.67%

628

19.05%

8l3

30.95%

l2

33_33%

表2 42例损伤、心血管疾病共存案件损伤类型

table 2 the subtype of injury in 42 cases

疾病无关,共8例。5例是匕首刺人心脏,造成心脏贯

通性损伤,并伴两肺多处锐器刺创.失血性休克死亡。

1例锐器伤刺伤主动脉和右肺.心包填塞、血气胸死

亡,伴有心肌肥大。另外2例非胸部的损伤,为外伤致

脑干出血死亡.但又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存在。

ⅱ组,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是辅助原因,共9例。4例冠心病患者都受到胸前损伤并伴胸骨骨

折,其中3例心肌有多处挫伤,伴广泛陈旧性梗死灶,引发心律失常死亡。3例为身体多处软组织损伤,2例

为交通事故致股骨骨折.在外界损伤刺激下.结合原

有的疾病,但损伤到死亡时间较长。

ⅲ组,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损伤是诱因,1

1例。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疾病死亡有6例,心肌炎

2例,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marfan综

合征、脂肪心各1例,都有身体非致命伤损伤,5例胸

部被钝器致擦伤或挫伤,6例为躯干部创伤、骨折。尸

解发现都有很严重的疾病,损伤检查并非致命伤,损

伤到死亡过程短。

ⅳ 组,疾病是死亡的原因,死亡与损伤无关,1

4例。此类型损伤极其轻微,类型多样包括擦伤、挫伤、裂创,位置在身体各个部位,多分布于体表,但不能构

成死因。解剖发现有严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存在。

讨论

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美国每年

有40~70万人发生心性猝死,平均每天约有1200人.

· 213·

我国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近20年来

死亡率、死亡人数有所上升而且居各类疾病首位[14j。

损伤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暴力性因素,因此

实践中心血管疾病与外伤共存的案件相当普遍.明确

损伤与疾病关系、分析死因、判断损伤和疾病在死亡

中的产生参与度,是国内外法医工作研究的热点。[ ]

本文分析42例心血管疾病伴外伤死者,发现年龄、性

别、损伤方式、疾病类型等有一定规律性,并就伤病在.

死亡中的参与度进行分析。

一、心血管疾病伴损伤死亡的特征

(一)性别年龄

从资料来分析,死者男性多于女性.性别上的差

异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男性.加之男性从

性别角度倾向于情绪激动,易与他人争执,40岁以上

者占到了总数的64.28%。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多在中

老年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功能下降,高血

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不是短期形成的,可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到50岁之后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老年人体质下降,在机体受到外

伤后,身体发生应急变化,从而使潜在急病发作,或诱

导原有疾病加重。20岁以下死者也占到一定比例.死

亡原因多为外伤引起,疾病多为遗传性疾病。

(二)损伤方式

从资料分析发现,多为擦伤、挫伤,这类损伤本身

多不致命而且有些程度很轻.并未有脏器损伤,这类

损伤多发生在ⅲ组、ⅳ组.死者本身有很严重心血管

系统疾病,死因多为疾病.但机体受过损伤并留有损

伤痕迹,因此常造成双方的纠纷。损伤位置多位于胸

部,这与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i组多分布

于胸部,其他组依次下降。ⅳ组位置分布较平均,但大

都位于体表,内部脏器未见损伤。

(三)疾病种类

冠心病、高血压在本组资料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

占到45.24%,16.67%,这是由于这两种疾病在人群中

发病率最高。存在这两种疾病的死亡者.可发生在i~ⅳ组中任何一组.但死亡年龄偏向于中老年人。血

表3 42例损伤疾病并存死亡案例中疾病类型

table 3 the subtyp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42 cases with injury

疾病组别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主 层嚣 脂肪心 萎篓 总计

· 214·

管破裂多见于大脑基底核豆纹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

死亡。故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死亡损伤案例中,对大脑

不仅观察其表面有无出血坏死,其内部检查也很重

要.大脑冠状切面可显示脑内白质、灰质有无其他病

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本组资料中占第三位,多发

生于老年人,但死亡原因机理不同,损伤多为擦伤、挫

伤。有文献报道交通事故导致主动脉瘤破裂较为常

见。[8 3 marfan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夹层动脉瘤,是一

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二、伤病在死亡参与度中的分析

(一)损伤是死亡的原因,损伤对死亡的参与度为

10o%

这类案件中损伤十分严重,往往涉及人体重要组

织器官,如心脏的贯通伤、心脏的挫伤等。各脏器的组

织病理学检查,通常并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或者发

现有病变但程度很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影响;一部分

死者也可发现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存在,但疾病与损伤

相比较,由于该类的死亡原因完全是由严重暴力所

致,损伤仍为死亡主要原因。损伤位置多为胸部、脑

部,这些部位拥有维持人体的重要器官,对心脏、肺

脏、脑的严重损伤,可致人快速死亡。如1例有严重冠

心病男性死者,被锐器刺人心脏造成心脏贯通伤、心

包填塞快速死亡,虽然死者有严重冠心病存在.但在死亡参与度上却不起作用。

(二)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为辅助原因.

两者共同参与构成死亡原因

死者身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且损伤较为严

重,同时死者又有严重的疾病存在,但该类损伤和疾

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命。在损伤作用机体后,死者多

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有一定存活时间.由于死

者严重疾病的存在,身体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和

防御力下降,身体素质较差,在损伤和疾病的共同作

用下死亡,损伤位置多样。该类型死者多为中老年人.

本研究中l例冠状动脉硬化ⅲ级伴心功能衰竭的6

4岁男性死者,在与他人斗殴中,身体软组织挫伤和多

处皮下出血,在治疗的第三天发生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亡。该类型做出损伤和疾病在死亡原因参与度上的比

例比较困难,要根据案情、损伤、疾病3者具体分析。

(三)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损伤是死亡的诱因

损伤多不十分严重,精神刺激往往也伴随在损伤的过程中。在本研究中该类死者都具有严重的心血管

疾病,在受到损伤后死者迅速发病.在很短时间内死

亡。损伤位置多在胸前部,躯干也有涉及,损伤多为刺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3期)

激因素使机体在损伤后发生应急反应.交感神经兴

奋,引发血管强烈收缩、心功能快速增加,引发心律失

常或大血管破裂。死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在本

研究中l例2l岁男性marfan综合征死者.被足球击

中胸部后,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破裂形成心包填塞迅

速死亡,损伤在死亡中起到诱导作用。损伤诱因在死

亡中的参与度较低,判定一般不超过50%。

(四)疾病是死亡的原因,疾病对死亡的参与度为

100%

该类疾病多为程度十分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损伤十分轻微。本研究中损伤类型多样,包括擦伤、挫

伤、裂创,但都在体表且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并且死

亡与损伤间隔时间较长,根本无法用损伤来解释死亡

原因。解剖发现心血管系统有极为严重的病理改变.

包括:严重的冠脉硬化,心肌炎、脂肪浸润且往往涉及

传导系统、心血管系统遗传性疾病等。

关于损伤和疾病在死亡中参与度的划分,在类型

i和类型ⅳ 中都是各占到o%或100%,这类判定在实

际案例中较为简单。但对于损伤和疾病共同参与死亡的案件其参与度的判定则比较困难,对损伤的部位、类型、时间及心血管疾病类型、特征、程度要认真分

析。在ⅱ、ⅲ中,损伤对死亡的参与度分别为大于50%

和小于50%,在进一步划分参与度在实际工作中则多

凭借法医工作者个人经验和感觉,这虽然对案件审理

很有价值,但主观性很强,找到客观评价指标是将来

法医的研究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景元.现代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吴军.损伤与疾病:损伤、疾病、伤病关系[j].法医学杂志,1995,1

1(1):40-

42[3] 刘静,赵冬,王薇,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与美

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结果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

f2):167-172

[4] orford jl’sesso hd,stedman m.et a1.a comparison ofthe fram—

ingha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j].am heart

j,2002,144:95~100.

[5] 刘桂琴.疾病、损伤与死亡关系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7,12

f4):145-247

[6] 黄光照,刘良,张一鹄.损伤与疾病讨论(附4例错案分析)[j].

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2(2):57~59

[7] 高长斌,张桂华,陈辉,等.1o种心脏病不同年代构成分析[j].吉林

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4):491~494

[8] 易旭夫,陈晓刚,林霞,等.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死亡3o例法医病理学

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1):46~48

病理损伤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用药雌性日本大耳白兔6只,购于北京科宇动物养殖中心,体重2.1~2.5 kg,平均(2.3±0.1)kg。 实验器材及药物包括兔台、血管钳、解剖剪、解剖刀等, 5 ml、1 ml注射器,一次性头皮针,0.9% 氯化钠溶液, 分析纯油酸,3% 戊巴比妥钠。

1.2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Philips i 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浅表探头,频率4~9 MHz。实验前兔禁食8 h,称重,3% 戊巴比妥钠1 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留置头皮针,实验兔取仰卧位固定于兔台,胸部备皮。 将双侧前胸壁分为上、下肺区,共4区,经胸部超声检查留取4区的正常胸部声像图。按0.1 ml/kg油酸经耳缘静脉头皮针注入后即开始计时,动态观察4个肺区的彗星尾征,并存储图像,直至1 h结束。超声声像图显示任一肺区出现弥漫性彗星尾征则表明模型制作成功;若4个肺区均未出现弥漫性彗星尾征,则视为模型制作失败。

1.3胸部超声声像图评分标准[3]见表1。

1.4病理检查评估兔肺超声声像图后,处死、解剖家兔,取出肺脏,记录肺脏表面的颜色变化,用4% 甲醛固定标本。将兔肺的大体标本自上而下横切面取材,每个上肺区取4个横切面,每个下肺区取5个横切面进行脱水、包埋、切片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水肿、淤血及出血的面积、部位;采用Motic Images Plus 2.0 ML计算实验兔肺每个横切面水肿、淤血及出血面积占该切面的面积百分比,记为损伤面积百分比; 按照每个横切面损伤面积百分比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轻度:损伤面积 <15% ;中度:损伤面积15%~30%;重度:损伤面积 >30%。以每个肺区轻、中、 重度损伤所占比例确定该肺区的损伤程度。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双上肺区与双下肺区超声声像图评分进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超声评分与病理损伤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胸部超声声像图表现本实验采用0.1 ml/kg油酸经耳缘静脉注射6只家兔,至1 h均出现弥漫性彗星尾征,证实全部成功复制家兔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模型。注入油酸前,4个肺区的声像图均未见彗星尾征, 为正常胸部声像图(图1A);注入油酸后,首先出现短小彗星尾征,继而出现孤立彗星尾征、轻度弥漫性彗星尾征、中度弥漫性彗星尾征、重度弥漫性彗星尾征(图1B~F)。双上肺区及双下肺区平均超声声像图评分分别为3.08分、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762, P<0.05)。双上肺区与双下肺区共24个肺区的超声声像图得分见表2。

图1 实验兔胸部超声声像图。A为正常胸部声像图,B~F分别示(箭)、孤立彗星尾征(箭)、轻度弥漫性彗星(箭)、中度弥漫性彗星尾征(箭)、重度弥漫性彗星尾(瀑布征,箭)

2.2肺脏病理表现

2.2.1大体病理兔肺形态饱满,质软,水肿明显,呈淡粉色,表面见多发暗红色出血及淤血,形态不规则(图2A)。上肺区出血不明显或呈小片状,下肺区出血较重, 多为大片状出血。腹侧肺脏出血位于下肺区,呈小片或大片状,部分出血位于肺外缘或近中线处,呈带状分布。肺脏背侧较腹侧出血严重,多呈大片状分布于下肺区,上肺区主要为小片状出血。

2.2.2镜下表现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粉红色水肿液和不定量红细胞,肺泡间隔增宽,毛细血管充血,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出现肺泡扩张,肺泡间隔断裂。6只家兔肺脏均出现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图2B、 C),另5只家兔肺脏同时出现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 4只出现灶状坏死,2只出现肺萎陷。双侧上肺区以轻度损伤为主(图3A),双侧下肺区以中、重度损伤为主(图3B、C)。自肺尖至肺底肺横切面显示中心部损伤程度较边缘重。24个肺区的病理损伤程度见表3, 超声评分与病理损伤评估比较见表4。

2.3超声评分与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双侧兔肺实质水肿、淤血、出血的面积百分比自肺尖至肺底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5);胸部彗星尾征超声评分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9,P<0.05)。

3讨论

3.1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与急性肺损伤肺小叶是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周围包以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即小叶间隔。肺小叶间隔内含有小叶静脉、淋巴管和肺小叶周围间质。引起肺小叶间隔增厚的疾病可以分为肺感染性疾病、肺水肿、肺肿瘤性疾病和导致肺纤维化的一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等[4]。 Lichtenstein等[5]通过比较胸部CT与超声表现提出: 超声彗星尾征为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的征象,是由于肺水肿或肺纤维化导致小叶间隔增厚所致。然而,对于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组织学改变仍需要进一步行相关影像与病理研究。由于临床病理标本较难获得,故多采用制作肺损伤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急性肺损伤严重时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和临床ARDS患者在病理学表现上较为相似[6,7]。本实验采用家兔油酸模型,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即刻处死实验兔,获取大体兔肺组织标本,镜下病理观察到的组织学变化为急性肺损伤后的即刻表现。

3.2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组织学基础弥漫性彗星尾征是急性肺损伤的早期声像图表现之一[2,8]。本实验观察到彗星尾征首先出现的部位多位于扫描切面胸膜线外侧缘,轻度弥漫性彗星尾征分布范围也多接近于胸膜线外侧缘,对应前胸壁后侧缘;而前胸壁前侧缘多无彗星尾征,提示病变自背侧向腹侧发展,此现象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ALI/ARDS声像图所提示的病变呈层状分布一致[2]。大体肉眼观察肺脏表面出血情况表明背侧面较腹侧面严重,与超声声像图的变化规律一致。由于实验家兔采取仰卧位,以上结果均符合ALI/ARDS的重力依赖作用。

大体病理观察见肺表面淤血、出血以下肺区为著; 镜下病理观察提示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主要见于双下肺,呈弥漫性、区域性分布;超声声像图显示, 中、重度弥漫性彗星尾征主要分布于下肺区,部分呈区域性,与肺表面的出血区及镜下组织学改变大致对应;大体病理及镜下病理显示,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是产生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直接病理基础。

3.3超声评分方法与损伤程度评估目前对于彗星尾征的超声评分已有较多研究,有基于彗星尾征数量的超声评分[7],有综合彗星尾征数量、实变及胸腔积液及其分布部位进行评分[8],部分研究以肺通气治疗过程中胸部超声变化进行评分[9]。然而,用肺彗星尾征作为量化工具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议,目前常见的评估彗星尾征的做法依赖于对静止超声图像的观察,具有主观性[10,11]。本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彗星尾征的数量及形态,既往研究[12,13,14]根据彗星尾征的特点,将彗星尾征分为5类,即短小彗星尾征、孤立彗星尾征、轻度弥漫性彗星尾征、中度弥漫性彗星尾征、 重度弥漫性彗星尾征;自短小彗星尾征至重度弥漫性彗星尾征是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超声评分也从1分逐步增加到5分,评分较计数彗星尾征数量方法简单, 又能细致地反映彗星尾征数量增加的程度。

上肺区超声声像图表现主要为轻度弥漫性彗星尾征,下肺区超声声像图表现主要为中度弥漫性彗星尾征。上肺区病理损伤主要为轻度,下肺区病理损伤主要为中度和重度。对24个肺区彗星尾征评分与其病理损伤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胸部彗星尾征评分可以较准确地评估肺脏损伤程度。

因兔肺组织学改变主要以水肿、淤血及出血为主, 且三者界限不能区分,故依据三者主要的共同面积占该切面的百分比来评估损伤程度。实验结束时,留取的是每个肺区典型彗星尾征表现,所以病理损伤程度依据每个肺区轻、中、重度损伤所占的比例确定该肺区的损伤程度。本实验采用肺脏横切面取材方法,以每个横切面肺水肿、淤血及出血面积占该切面的百分比作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从病理角度较直观地显示了自肺尖至肺底损伤严重程度呈逐渐增加趋势, 与弥漫性彗星尾征分布的区域一致;肺脏横切面组织结构又显示大部分中心部损伤的严重程度较边缘重。因此, 可以解释肺脏最下方近肺底的边缘切面病理损伤程度轻于上一层肺脏切面。

病理损伤 篇6

1 机械压迫学说

机械压迫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病因。机械压迫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静态因素有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钩椎关节、椎间关节骨赘和椎管狭窄;动态因素主要为创伤及颈椎不稳。这些因素直接压迫脊髓和 (或) 压迫支配脊髓的血管引起相邻脊髓节段的损害。

脊髓受压程度是机械压迫的重要因素。Takashi Kameyama等[3]解剖9例严重脊髓功能障碍的OPLL患者, 脊髓被压迫成"竹节形"或三角形, 若2个以上平面脊髓面积小于正常的60%可能出现严重、不可逆损害。H.Louis Harkey等[4]在犬动物实验中发现不同压迫程度下的病理变化模式:轻度压迫, 受压节段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中度受压, 还有前角和中间层灰质萎缩和脱髓鞘改变;严重受压, 在前角、中间层灰质以及相邻的白质出现坏死和空泡形成。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Ogino等[5]研究发现, 轻度至中度的压迫引起白质侧索的退变, 更严重的压迫引起中央灰质的坏死。这通常发生在脊髓前后矢状径压缩比值小于1:5时。作者认为脊髓白质前柱相对耐受缺血, 即使在严重受压的情况。但是压迫并非脊髓损伤的唯一因素, 临床常见无脊髓症状的颈脊髓压迫的现象。

压迫时间是机械压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受压越久, 脊髓病变越重。Kim等[6]发明将可膨胀聚合物放在小鼠脊髓内制作模型。在压迫3周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密度开始减少, 在15周后, 即使脊髓神经元数目继续减少, 仍未发现肢体瘫痪, 直到17周后才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正好与慢性脊髓压迫症在一段潜伏期或隐匿期之后出现进行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相符。Cristino等也认为脊髓慢性压迫是一个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演变过程。在压迫早期, 脊髓灰质内神经元萎缩, 白质原发性脱髓鞘为主。脱髓鞘改变是可逆的, 解除压迫后出现修复而恢复正常功能。随着压迫加重和病程延长, 大运动神经元丢失、坏死、囊性变和轴索变性坏死, 到达一个不可逆病理过程, 减压后脊髓功能仍然不能恢复。因此最佳手术时间应该在发生不可逆变化之前。

颈椎不稳这一动态因素是CSM的又一重要发病因素,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创伤和超过生理限度的运动等都可以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颈椎的屈伸活动均可能使脊髓压迫程度加重:当颈椎前屈时, 椎体后缘的骨刺对脊髓的压迫加重;而颈椎后伸时, 椎体的反滑脱及黄韧带所形成的皱摺又成为新的致压因素。特别是颈椎的后伸使得椎管矢状径明显减小, 此时如原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则脊髓受压更甚。应当指出的是, 椎间盘的退变常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 而椎间盘高度减低又使后纵韧带变得松弛, 相邻椎节间活动度增大, 从而使颈椎出现半脱位并压迫脊髓。此外, 当严重骨质增生使椎节活动度受到限制时, 其相邻椎节也容易发生不稳[7]。

2 血运障碍学说

脊髓病变与脊髓血液供应障碍有关, 这一观点已被不少作者在动物实验和尸检中证实, 但血供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解剖特点是影响脊髓血供的重要因素。首先,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65%~70%的血供, 当颈髓前路受压进行性加重时, 脊髓前动脉的终末支的血流进一步受阻, 影响其对颈髓的血供, 从而导致颈髓慢性缺氧, 最终颈髓发生脱髓鞘病变及神经细胞坏死。其次, 脊髓内血供动脉分为两组。离心组和向心组均为终未动脉。除了在毛细血管水平外, 均缺乏吻合。两组间的重叠区域称为"分水岭区"。当脊髓受压时.该区水平走向的血管供血不足。易使侧索近灰质部的区域发生损伤。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后脊髓的前、后角部分恰好为血液供给的薄弱部位, 同时伴随增龄椎动脉开始硬化, 一些小的营养血管也发生纤维化, 此时无论是脊髓还是血管受到压迫均可能造成脊髓缺血。脊髓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还与组织耐受缺氧的能力有关。由于运动神经元对缺氧最为敏感, 所以常最早受累。随着压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受累组织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坏死和囊性变等病理改变。白质长束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强, 往往最后才受累[8]。

静脉血管淤曲也可引起动脉血循环障碍。Tsukasa Kanchiku[9]采用EVG染色CSM动物模型脊髓, 没有发现动脉血管的闭塞, 却发现有些动物蛛网膜下间隙和灰质的静脉管壁增厚, 管腔扩大。提出CSM脊髓空泡形成的两个过程: (1) 脊髓受压引起的静脉循环障碍引起坏死; (2) 扩张血管周围空洞的粘合力, 由于血管壁较厚、血压较低, 静脉比动脉更容易被堵塞。他们研究的结果显示静脉系统的紊乱是比动脉系统紊乱更为重要的因素。

3 脊髓牵拉剪切损伤

机械压迫学说和组织血运障碍学说可以解释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临床表现, 但是仍有一些临床表现不能被这两种学说解释, 例如没有明显脊髓静态压迫却出现明显脊髓压迫症表现。Fraser等总结许多研究结果提出脊髓牵拉和剪切损伤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病理机制。即使在正常颈椎活动时, 脊髓有明显的轴向牵引应变。例如在屈曲范围最大的颈胸交界处, 脊髓可最多牵拉达到其长度的24%。牵拉导致局部牵张应力, 脊髓凸侧面较凹侧面更为明显。假如脊髓再受到腹侧骨刺和/或骨化椎间盘突出等的顶压应力, 脊髓腹侧受到的压应力被转化成背侧面 (即凸侧面) 牵拉-剪切应力。Breig提出当椎管矢状径减少20%-30%, 牵张-剪切应力可导致神经轴突撕裂。假如退变颈椎存在异常的颈椎活动, 脊髓反复受到牵张-剪切应力导致脊髓损伤。另外, Fraser等提出脊髓型颈椎病还有类似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正常情况下脊髓受到脊髓齿状韧带固定, 其牵张应力均匀分布。颈椎管狭窄和/或畸形会使脊髓栓系作用增强, 使得牵张-剪切应力集中受压部分与齿状韧带之间的部分, 导致局部轴突应力明显增加。在早期脊髓硬膜可适应牵张形变, 但是一旦超过硬膜牵张限度, 脊髓内结构将受到抗张载荷, 导致暂时性和永久性的神经损伤。神经轴突损伤发生在应力最集中的位置, 依次发生以下改变:髓磷脂牵拉伤、神经轴突外膜稳定性改变、钙离子内流、细胞骨架破坏、神经丝和微管压缩, 轴突顺行转运受阻, 细胞器聚集, 神经轴突萎缩, 突出形成, 继发神经轴突断裂。Fraser等还提出由于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异常颈椎活动和颈椎间盘突出是脊髓牵拉和剪切应变增加的重要因素, 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神经轴突损伤的重要因素, 治疗目的应该是减少脊髓的畸形, 减轻异常的活动度和恢复正常的矢状面脊髓形态[10]。

4 细胞凋亡学说

脊髓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人慢性脊髓压迫下脊髓损害的病理过程, 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运动功能障碍。Fehlings MG等[11]在8具CSM患者尸体的颈髓中发现TUNEL阳性细胞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显示半胱天冬酶3 (caspase) 抗体活性, 而在4具对照组颈髓标本中却没有发现。Yamaura等[12]在颈椎椎管狭窄患者尸体脊髓和Yoshimure大鼠颈脊髓中均检测到TUNEL阳性的凋亡神经细胞。TUNEL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被发现在受压部位的头侧和尾侧相邻的区域, 伴随上行和下行长行束的退变。TUNEL阳性神经胶质细胞可以被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染色, 但不能被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染色。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减少可能是长行束的脱髓鞘改变的原因。因此, 小鼠脊髓在慢性压迫下可能发生细胞凋亡, 引起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减少, 进而导致长行束退变。相反, 非压迫对照组颈髓中没有发现TUNEL阳性细胞。

5 继发性损伤因素

由于在脑中风和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许多继发性损伤因素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慢性脊髓压迫同样存在, 包括内源性阿片肽、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 (EAAs) 、一氧化氮 (NO) 的大量产生、Ca2+超载、细胞凋亡。

廖光军等[13]报道慢性脊髓压迫家兔模型压迫区的磷脂酶A2 (PLA2) 活性明显升高, 而对照组正常家兔及远离压迫区脊髓段的PLA2活性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其机理可能是单纯缺氧可以使PLA2活性高, 也可诱导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聚集, 二者对细胞膜有协同作用。PLA2活性升高, 一方面参与细胞花生四烯酸 (AA) 代谢, 所生成的脂类介质又可增强炎症反应。同时, PLA2被激活, 膜磷脂分解大于合成, 溶血卵磷脂增多, 去垢性破坏生物膜, 造成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导致膜功能改变及能量代谢障碍。.

米日堂等[14]报道在慢性脊髓压迫时, 出现脊髓后角细胞增生性反应, 作为兴奋性氨基酸 (EAAs) 形成和转化所必需的胶质细胞的合成、贮存、摄取EAAs能力增强, 从而在灰质神经元受损而功能降低时, 仍能保持一个相当大的EAAs库, 并可在慢性压迫渐进性加重时释放于脊髓组织造成局部区域细胞外液EAAS含量异常增高。EAAs水平升高, 可导致一系列细胞内外级连反应: (1) 激活KA受体, Na+、Cl一进入细胞内, K+进入细胞外液, 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变化。 (2) 过度激活NMDA受体, 使该受体调控的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增加, 发生细胞内钙超载。 (3) Glu和Asp本身的神经毒性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 在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时EAAs水平异常增高导致EAAs受体持续性激活和异常兴奋, 并由此引发细胞内外级连反应, 可引发脊髓压迫性损伤的继发性加重。

6 细胞代谢变化学说

脊髓受压和血运障碍必然影响细胞的代谢。近来有学者通过PET和磁共振波谱 (MRS) 技术来研究活体CSM患者的脊髓代谢特点。Kenzo Uchida等采用PET观察23例颈脊髓慢性压迫患者脊髓糖代谢, 结果发现术前和术后FDG标准吸收值 (SUV) 与脊髓功能JOA评分均有明显相关性, 与磁共振T2信号无关。作者认为脊髓受现CSM患者脑脊液有内生乙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 乙醇的含量和脊髓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关系, 也和脑脊液内乳酸含量也有关。作者认为乙醇可能是脊髓有氧代谢的产物, 或者是严重损伤脊髓组织的中间物, 或者是脊髓组织产生后结合在阿片样受体缓解疼痛的中间物[16]。Holl y等通过磁共振波谱检测21例CSM患者脊髓代谢物浓度, 结果发现天冬氨酸/肌酐比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天冬氨酸是神经元的代谢标志物, 因此提示天冬氨酸/肌酐比值降低提示神经元和神经轴突损害, 但是比值与脊髓功能评分没有相关性。其中7例有乳酸峰, 乳酸是无氧代谢的标志, 因此提示缺血在病变中的作用[17]。

病理损伤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新城疫病鸡。

1.1.2 试验器材

切片刀, 切片机, 恒温箱, 电炉, 酒精灯, 手术刀, 解剖剪, 解剖盘, 镊子, 单面刀片, 包埋纸盒, 染色缸, 盖玻片, 载玻片, 玻片盘, 树胶, 显微镜, 水浴锅。

1.1.3 主要试剂

2×PBS缓冲液:1%SDS、20m MTrisHCL (p H7.6) , 0.2M Na CL, 固体石蜡, 蒸馏水, 无水乙醇, 二甲苯, 甲醛, 氯化钠, 氯化钾, 磷酸一氢钠, 磷酸二氢钾, 苏木素、伊红等。

1.1.4 主要病理材料

心脏、肝脏、肠。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

把病鸡解剖, 取心肌, 肝脏和肠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1) 固定:选用甲醛来作为固定液, 取心肌和肝脏合肠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使组织发生硬化。固定时间为24h。 (2) 冲洗:将在固定过程中残留于组织块中的甲醛充分除去利用流水对组织块进行冲洗, 连续冲洗24h。 (3) 脱水:从30%或50%酒精开始, 经70%、85%、95%直至纯酒精 (无水乙醇) , 每次时间为30~90min, 以两次95%酒精, 两次100%酒精重复进行脱水, 以保证组织的水分脱净。 (4) 透明:经纯酒精和透明剂各半的混合液浸渍1~2h, 再转入纯透明剂中浸渍。在透明之前利用乙醇和二甲苯1:1的混合溶液浸泡组织块30min, 共两次, 然后再用二甲苯透明5~20min。 (5) 浸蜡:在60℃恒温箱内进行, 将已经透明的组织块置于已经融化的石蜡烧杯中, 放在60℃的恒温箱中, 2h左右后取出倒入另一只含有融化的石蜡烧杯中2h。浸蜡完毕后便可包埋。 (6) 包埋:包埋时在恒温箱内进行, 倒入包埋盒的蜡在恒温箱内放0.5h后取出自然冷却, 可以有效的避免蜡块分层。 (7) 修块:将已经包埋的组织块修理成合适的大小便于储存和切片。

(min)

(min)

1.2.2 切片

用切片机将已经包埋好的石蜡组织块进行切片, 切片厚度为5微米。切好的石蜡切片放入水浴锅中 (水温为37℃) 使其平展, 再用载玻片从切片下方将切片置于在玻片上, 并于50℃恒温箱中烘干4h。

1.2.3 染色和封片

用HE染色法进行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城疫病鸡临床表现及解剖症状

剪开嘴发现口腔内积有大量灰白色粘液;嗦囊空虚但是囊内有较多量液体或带有酸臭味的液体;消化道里可见到食道与腺胃的交界处有出血点,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条或斑;腺胃乳头出血, 肌胃角质层下面可见到出血或溃疡。肠道的浆面可见多处呈枣核状紫红色出血, 剪开肠管在肠黏膜表面见到枣核状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和溃疡;直肠及泄殖腔、黏膜出血点或条状出血。心冠和腹部脂肪出血。

2.2 肠的病理变化

肠内形成大溃疡, 肠壁深部的集合淋巴滤泡坏死, 最初淋巴细胞肿大, 胞浆淡染, 与相邻的细胞融合, 同时核也增大, 色淡, 进一步这些细胞细胞轮廓模糊, 变为粉红浓染不均匀的块状物, 其中散在的核的残屑, 以后坏死的淋巴滤泡与周围的坏死组织融为一体, 坏死部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血栓形成和血管破裂引起该部的严重出血与血浆浸润, 使坏死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红细胞和血浆凝结物。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大量脱落。固有膜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以及浆液渗出、充血和出血等病变

2.3 心肌的病理变化

心肌颗粒变性, 光镜下细胞肿大, 胞浆内出现多量微细颗粒, HE染色成淡红色, 胞核无明显的变化, 间质内可见渗出性变化, 毛细血管充血﹑出血﹑个别部位可见心肌纤维出现明显断裂, 局部有轻微的小灶状出血等急性病理变化

2.4 肝脏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肝小叶中的肝细胞可见体积肿大, 胞浆内密布细小红染的颗粒。视野中肝细胞出现胞核略微肿大, 淡染。有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较严重时形成一个大空泡, 将胞核挤向一侧。新城疫, 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性, 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

3 结论

新城疫病毒为细胞外播散, 主要入侵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 表现出高度的杀细胞作用。病毒感染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本试光镜下的病理主要表现心、肝、肠等, 部分上皮细胞坏死、出血, 这些病变主要是由于病毒直接作用和机体抗病毒反应所导致的损伤。心肌颗粒变性, 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性, 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 由于新城疫病毒主要侵害呼吸道和肠道上皮细胞, 加之肠相关淋巴组织丰富, 因而出现的局部损伤相应也较为严重。肠相关淋巴组织的阳性染色最强, 组织损伤最为严重, 这与肉眼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参考文献

[1]林绍仪.鸡新城疫研究进展[J].国外兽医学一畜禽传染病, 1982 (2) :41-43.

[2]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l.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

病理损伤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小鼠60只, 雌雄各30只, 4~5周的周龄, 分笼饲养, 饲养条件温度和湿度正常满足小鼠的生长条件。

实验仪器包括超薄切片机 (强生上海器材有限公司, 中国) 、光学显微镜 (Olymapas, 日本) 、MIA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 (Motic公司, 美国) 。

实验病毒柯萨奇CVB3m, 利用Hela细胞传代[3]。

实验药物与试剂有煎剂的炙甘草汤水,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提供, 主要药物成分是阿胶、生姜、大枣、人参、桂枝、麻仁、生地、麦门冬、炙甘草等, 取炙甘草汤浸膏, 用聚酰胺和732型阳离子树脂除去阳离子和鞣质, 再调p H值为7.0左右, 配制药物最终浓度为生药4 g/ml。其他药剂还包括Van Gieson染液、伊红溶液、苏木素、多聚甲醛等[4]。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即空白对照组和炙甘草汤, 每组30只。炙甘草汤组于实验的第1、7、14、21天给予腹腔注射RMl640稀释的CVB3m, 每次注射病毒量为0.1 ml 10-3TCIDS0 CVB3m, 空白对照组于相应的时间点给予同体积的RMl640。然后在在末次病毒注射后第7天开始给药灌胃, 其中对炙甘草汤组需要予炙甘草汤水煎剂灌胃, 用量为1 ml;空白对照组灌以1 ml的蒸馏水。1次/d, 连续4周。

1.2.2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将处理后的小鼠颈椎脱臼后处死, 将小鼠前胸备皮, 消毒, 开胸, 取出心脏, 于4℃条件预冷生理盐水冲洗血污, 随后用滤纸吸干, 放置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随后用HE染色法和VG染色法对小鼠的心肌组织进行染色[5]。

1.2.3 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

检测方法是应用DNA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首先对组织进行石蜡组织切片, 再经过常规的脱蜡脱水处理后, 用蛋白酶K (Roche, USA) 在室温条件下孵育30 min后, 使用PBS缓冲液洗干净切片后, 将切片放于含有甲醇的0.3%过氧化氢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去孵育30 min, 使用PBS缓冲液冲洗2次, 然后加入TUNEL反应混合液在湿盒中37℃条件下孵育60 min, 使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 使用苏木精复染, 梯度乙醇脱水透明, 最后使用中性树胶封片。每张石蜡切片于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数呈棕黄色的TLNEL阳性细胞核以及所有细胞核。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以图像分析系统 (Motic Images Aovancel 3.2) 检测的心肌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总面积[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小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

对照组的30只小鼠心肌组织通过HE染色发现其纤维排列整齐, 间质血管无改变, 未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炙甘草汤组小鼠心肌组织通过HE染色发现其纤维排列紊乱较轻教, 血管充血出血, 少量炎细胞浸润, 未见心肌断裂, 间质纤维化程度较为轻微。

2.2不同组别小鼠心肌组织VG染色结果

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通过VG染色发现其组织被染成红色的极纤细的胶原纤维, 而且胶原纤维覆盖面积大。炙甘草汤组小鼠的心肌组织通过VG染色发现其组织附近有少量的胶原纤维。说明病毒感染了小鼠的心肌组织, 可以发现部分胶原结缔组织发生增生, 还发生了间质纤维化现象。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计算两组的胶原容积发现炙甘草汤组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要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同组别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

炙甘草汤组小鼠心肌细胞光密度达到0.33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小鼠心肌光密度0.3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炙甘草汤组小鼠心肌细胞面积达到6.48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小鼠心肌面积4.2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根据中国的中医古籍记载, 是没有“慢性病毒恤心肌炎”这一病名的, 临床上根据其发病表现, 可归类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等病证。大多数医家的经验认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理为气阴两型, 所以在临床多上此病的治疗大多采用具有通阳复脉和益气养阴功效的炙甘草汤进行治疗。药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 麦冬、阿胶、麻仁滋心阴, 养心血, 充血脉, 配伍炙人参、甘草、大枣益心气, 补脾气, 佐以桂枝, 生姜辛涵心阳, 行温通, 通血脉;诸药合用, 使阴阳调和, 气血充足, 则脉结代、心动悸, 皆得其平[7]。

在收到病毒感染后1个月的小鼠心肌病理改变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 病变部位炎症细胞浸润, 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本研究中, 而与对照组相比, 炙甘草汤组的病理形态学通过HE染色法和VG染色法均观察到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较轻, 炙甘草汤组小鼠心肌细胞光密度和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炙甘草汤能有效地防治慢性病毒性心肌炎, 但是具体的防治作用机制尚有待于下一步工作的继续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炙甘草汤影响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病理损伤发生的情况。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炙甘草汤组, 每组30只, 利用HE染色法对小鼠心肌病理形态进行观察, VG染色法对小鼠心肌组织胶原形态进行观察, 同时检测了小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光密度和面积。结果 炙甘草汤可以抑制小鼠发生慢性病毒性的心肌炎症反应, 并减轻了小鼠的心肌组织的胶原增生情况, 炙甘草汤组小鼠心肌细胞光密度和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炙甘草汤能有效地减轻小鼠发生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发生病理性损伤。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炙甘草汤,病理损伤

参考文献

[1]王丽慧.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3 (9) :76-78.

[2]黎萍, 刘晓燕.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及辅助检查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展, 2012, 3 (4) :515-517.

[3]寇秀静, 叶鸿瑁, 吴相攸.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免疫状况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2) :76.

[4]郝梓旭, 王中男.病毒性心肌炎的现代治疗手段研究近况.吉林中医药, 2007, 27 (5) :66-67.

[5]王驰.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40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9, 34 (2) :62.

[6]刘玉秀, 姚晨, 陈峰, 等.非劣效性/等效性试验中的统计学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0, 16 (6) :448-452.

病理损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11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经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Ig AN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经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Ig A肾病诊断标准,并排除了继发性Ig AN.男36例,女24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年龄(30.6±7.9)岁。病变按Ig A肾病Lee分级标准将肾脏改变分为Ⅰ~Ⅴ级,其中Ⅰ级10例,Ⅱ~Ⅲ级38例,Ⅳ~Ⅴ级12例。

1.2 评分系统

部分参照Katafuchi[4]积分标准方法,对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的急性和慢性病变进行半定量评分。各项活动性病变评分之和计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I)。

1.3 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PCNA表达及半定量分析。

1.3.1 检测方法

常规石蜡制片,3μm~4μm连续切片,常规烤片脱蜡至水;乙二胺四乙酸(EDTA)缓冲液进行抗原微波热修复;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5 min×3次;3%过氧化氢室温孵育20 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5 min×3次;正常非免疫动物血清封闭,室温孵育20 min;甩去血清,分别滴加:鼠抗人NF-κB单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鼠抗人PCNA多克隆抗体(北京中杉,即用性抗体)。PBS冲洗5 min×3次,37℃孵育30 min,PBS冲洗5 min×3次。滴加兔抗小鼠二抗37℃孵育30 min,PBS冲洗5 min×3次,双花扁豆凝集素(DAB)显色剂显微镜下观察显色。苏木素复染细胞核,自来水充分冲洗,梯度脱水,透明,树脂封片。

1.3.2 检测结果分析

高倍镜下(×400)细胞核内褐色颗粒状着色为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细胞。高倍镜下计数每个肾小球(以每100个有核细胞为单位)中的PCNA阳性细胞。每组连续切片在高倍视野下(×400)胞核呈棕褐色为NF-κB阳性表达,计数每个肾小球(以每100个有核细胞为单位)中的NF-κB阳性细胞,对每组的均值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NF-κB在Ig AN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表达。根据AI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2组:A1组(AI≥4)28例,A2组32例(AI<4)。A1组与A2组相比,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个数均增高(P<0.05),提示Ig A肾病活动性病变是影响血尿、蛋白尿的相关因素。A1组患者肾组织NF-κB、PCNA表达明显高于A2组患者(P<0.05)。见表1.

3 讨论

NF-κB是由Rel蛋白家族以二聚体的形式组成的一组转录因子。该家族成员在N端均含有保守的30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的Rel同源结构域,其中分别存在着与其他Rel蛋白和NF-κB抑制因子(I-κB)结合的区域,以及核定位序列。在大多数真核细胞中,NF-κB与其抑制因子I-κB相互结合,以抑制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胞质中。当细胞受到各种外界刺激时,I-κB迅速发生蛋白酶解,NF-κB活化并转移至胞核内,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κB基因结合,从而启动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NF-κB的活化可以上调I-κB,再通过这种负反馈的方式抑制NF-κB活化,防止NF-κB的过度活化[5,6,7]。NF-κB可在肾脏各种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如:肾小球系膜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的免疫细胞都存在NF-κB转录调控。当NF-κB被活化后上调这些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转录基因,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激活机体的免疫炎症,加重肾脏损伤,引起血尿、蛋白尿[8],因此NF-κB活性的调节与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及肾纤维化等密切相关[9]。有研究证实[10]:PCNA是细胞增殖周期的调节蛋白,当细胞受到各种外界刺激时被激活时通过与细胞周期素cyclin-CDK的结合,促进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引起细胞增殖,引起肾脏的固有细胞如:肾小球系膜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导致肾小球细膜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管间质硬化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本研究发现NF-κB在Ig AN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表达,活动指数较高的A1组NF-κB表达较活动指数较低的A2组明显增高,与其相对应的PCNA、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个数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肾小球NF-κB可能参与了Ig AN肾病的免疫炎症急性加重期的病变过程,与Ig AN肾病的病情及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IgAN患者肾组织NF-κB表达与患者的免疫炎症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提示针对Ig AN患者肾组织NF-κB表达进行免疫治疗,可能会延缓Ig AN肾病病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Li LS,Liu ZH.Epidemiological data of renal diseases from a single unit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13,519 renal biopsies[J].Kidney Int,2004,66(3):9202-9231.

[2]Ornstein DL,Zacharski LR.Iron stimulates urokinase plasminogenactivator expression and activates NF-kappa B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cells[J].Nutr Cancer,2007,58(1):115-126.

[3]Cederholm B,Wieslander J.Circulating complexes containing IgA andfibronecti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gA nephropathy[J].Proc Natl AcadSci USA,2008,85(13):4865-4868.

[4]刘刚,马序竹,邹万忠,等.肾活检患者肾脏病构成十年对比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834-838.

[5]Pepper C,Hewamana S,Brennan P,et al.NF-kappaB as a prognostic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FutureOncol,2009,5(7):1027-1037.

[6]Papa S,Bubici C,Zazzeroni F,et al.Mechanisms of liver disease:cross-talk between the NF-kappaB and JNK pathways[J].Biol Chem,2009,390(10):965-976.

[7]Chariot A.The NF-kappa B-independent functions of IKK subunits inimmunity and cancer[J].Trends Cell Biol,2009,19(8):404-413.

[8]张爱华,黄松明,丁桂霞,等.NF-κB/IκB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6):591.

[9]Barratt J,Feehally J.IgA nephropathy[J].J Am Soc Nephrol,2005,16(7):2088-2097.

上一篇: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下一篇:加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