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评估

2024-12-09

病理评估(精选3篇)

病理评估 篇1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在学习病理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疾病,面临从基础课到临床课的重要过渡。实施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单位,强化疾病的全面观察与分析,对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意识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病理学教学的理论教学课时逐渐缩紧,而教学内容较多,且以病理形态变化为主,任务繁重,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展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近年来,各国医学教育界开始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其核心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学习[1,2],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意识,这种教学方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最好体现就是临床病理讨论会。传统的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是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共同对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明确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得当,诊断与治疗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否涉及医务人员的责任,分析病人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等[2,3]。实行CPC式教学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因此,本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临床医学2008,2009级5年制本科和2008级八年制本科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届CPC选修课,每届进行CPC讨论10次,主要采用PBL模式,安排在学生学完病理课后的秋季进行,每一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其它学生采取旁听形式。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1.2 方法

病例的选择。因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未接触过具体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感性认识。CPC选择典型病例,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但内容可适当超出教材范围,并注意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给学生以思考及讨论的空间。病例来源主要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进行过的尸检病例。这些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尸体解剖资料,如发病过程、治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记录、辅助治疗、尸体检查的大体及镜下病理改变等,将上述资料和对学生进行的提问一并编入讨论课的教案中。

分组。讨论课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5组进行讨论,每组以6-8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0人。

实施方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尽量选择学生参加过观摩教学的尸检病例,精心挑选典型尸检病例,课前提供相关病史,并设计问题,然后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小组组合,各组学生均可借助图书馆、网络和其它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整体意见。病例讨论时教师介绍病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各学习小组针对病例及问题,推选代表向大家报告各自的观点看法,阐述问题,展开辩论。每次课均由多数同学轮流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病例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本次讨论的尸检病理诊断、诊断依据、特点以及临床病理联系等,进一步根据本次讨论主题扩展临床与病理知识,分析病例应该学习的知识点。

2 结果

本课题共进行了两届CPC选修课的教学,发出并回收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各70份,其中40名为选修课组,30名为对照组随机发放,回收率100%。共进行2次问卷调查。

对CPC组的问卷设计内容包括:①对此种CPC选修课的看法如何?②选择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是否合适?③是否接受目前的分组讨论方式?能否与已学过的病理学内容结合?④是否熟悉PBL教学方法,在本讨论课中应用如何,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⑤教师引导式分析对你有何帮助?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好处? 对照组的问卷设计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学生的要求等。

对CPC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临床病理讨论课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与临床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且以选修课方式,可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去除了考试压力,带着兴趣参加,非常喜欢。98.0%的学生认为课堂问题设置恰当,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提出问题利于理清思路。97.0%的学生认为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使讨论内容重点突出,理解深刻,便于学习记忆;60.0%的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大家勇于发言,锻炼了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横向联系与讨论中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也督促自己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益很大。

对照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包括病理学内容多、复杂、形态学知识理解较难、抓不住重点、学习后容易遗忘。有些学生则对PBL教学方法认识模糊,认为“病理学学习较枯燥,学习起来太累,兴趣有待培养,希望教师多讲,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3 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前的一门重要桥梁课,其教学任务是要让学生在认识疾病病理变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找到诊断依据,得出正确诊断。具体的病理学教学时间很紧,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临床病理知识拓展。为此本课题在本校大胆开辟了CPC选修课,设定参加对象为学习完病理课的二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内容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筛选的典型尸检病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分析实际病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病理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开设CPC选修课能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在本科生教学中开设CPC选修课可深化病理学的学习,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至临床[1,2]。本课题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CPC讨论,通过提供给学生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各种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疾病变化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活检或尸检结果),让学生经过判断得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并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以及形态与功能变化上认识和掌握某种疾病。它使学生获得的也是一种比较完整和具体的对疾病的认识。学生在全面学完病理知识后,以选修课方式参与CPC讨论,学习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参与性高,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选修课方式利于他们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没有学习压力,带着兴趣来参加,讨论过的病例感觉印象深刻,对所复习的病理知识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下一步接触临床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普及推广。

3.2 CPC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PC选修课的实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核心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力图将学习知识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2,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让学生参与讨论,注意他们自信心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法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传统封闭的教室,利于对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理解与记忆,并将病理知识用于实际病例分析,早日接触实践,感受多方信息,全面激发学习热情。同时,CPC讨论过程中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论证。由于临床病例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临床现象,作为以医生为未来职业的学生来说,对此充满着好奇与神秘,CPC教会了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去获得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正是这种实战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CPC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CPC的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必须要对相关的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这不仅涉及病理学的内容,相关的临床和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或文献才能获得答案。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学生通过查阅、分析相关资料之后,要做出病理诊断,归纳出该病例的特点,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等思维的发挥与应用,而这些正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如果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必将获得良好收益。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具体病例突出重点问题可帮助强化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并通过具体病例学习,再加上相关讨论,加深了对相关疾病的病理学、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是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化过程[5,6]。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问题通过图书馆、网络自学逐步蔚然成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还进行肿瘤防治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的社会实践,亲眼目睹了恶性肿瘤对人群生命健康的危害,对医德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3.4 CPC选修课大大增进了师生交流

CPC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3]。每次的CPC时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讨论课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有许多的问题等待他们解答,每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CPC教学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接触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在讨论前需做好认真准备,查阅与讨论病例相关的医学文献,了解与CPC相关学科知识。在CPC式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而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发言进行指导、修正,结束时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死亡原因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理清同学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师生互相讨论,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CPC是由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讨论病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从病理角度作出一定诊断性的结论。通过开设CPC选修课的实践,认为学生学习完病理课的阶段专设CPC,不仅缓解了学习病理课的压力,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更使学生加深了对有关疾病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思维意识,是帮助学生走向临床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①病例选择不宜太难、太偏:病例选择上既要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所选病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并结合理论教学的重点,设计若干临床与病理方面的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可同时结合尸检观摩教学:CPC从某种程度上是尸检的延伸,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成功或失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尸检观摩结合尸检病例的CPC讨论,能使学生思维更开扩,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学会辩证地分析客观现象,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摘要:针对病理学教学环节中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开设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课题以第二军医大学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5个班学生为观察对象,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修课,以临床病例讨论课为载体,开展PBL式讨论。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过程中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引入PBL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

参考文献

[1]Espey E,Ogburn T,Kalishman S,et al.Revitaliz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student and tutor attitudes towards a structuredtutorial[J].Med Teach,2007,29(2-3):143-149.

[2]何妙侠,郑建明,王建军,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8,10(2):140-141.

[3]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271.

[4]于承党.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1-43.

[5]Jan C,Borleft C,Eugene JF,Custer M.et al.Clinical reason-ing theater:A new approach tO clinical reason ing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2003,78:322-325.

[6]王风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6.

病理评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9 月-2014 年9 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59 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6 例, 女23 例, 年龄43~70 岁, 平均 (59.68±2.95) 岁。按照TNM (T:原发肿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进行甲状腺功能分期:T期16 例, N期22 例, M期21 例。 选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30 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9 例, 女11 例, 年龄41~69 岁, 平均 (58.62±2.6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全部研究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无相关禁忌证, 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血糖血压达标者, 年龄>18 岁,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有相关禁忌证, 未能坚持配合研究者, 排除妊娠或准备妊娠亦或是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精神病史者, 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MRI经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检查。检查嘱咐患者常规禁食, 辅助患者取仰卧位, 对颈静脉进行检查, 采用Philips intera 1.5 Tesla超导型MRI扫描装置, 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层厚4 mm, 层间距0.5 mm, 均行平扫和Gd DTPA扫描。观察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流参数。甲状腺切除手术后行病理穿刺诊断与MRI造影, 对比两者诊断吻合率。病理检查: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 2004 年内分泌器官肿瘤的分类实施, 采取患者术后标本, 全部材料均应用博能高度为4% 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 且应用石蜡进行包埋, 取常规HE染色进行切片。

1.4 病理诊断与MRI诊断病理诊断:大体的标本均呈现出肿块形成, 通过肉眼不能对肿块进行辨别, 在显微镜下可见微小乳头状肿瘤, 其肿瘤直径约为0.5~1 cm, 通过高倍镜能够发现乳头状的突起, 在突起的表面有双层或者是单层的癌性上皮细胞, 细胞核的分裂减少、变异排列十分紊乱, 其中恶变结节状硬化灶出现浸润性的生长, 并且伴随着局灶性的纤维化。MRI诊断:T1 加权信号较低或者正常, T2 加权信号较高, 在肿瘤四周出现不完整的包膜样的低信号影;肿瘤的边界不清楚、不均匀信号、不规则形状;颈部淋巴结发生转移, 或甲状腺周围组织器官有浸润。

1.5观察指标 (1) 分析两组患者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 (2) 分析不同TNM分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静脉MRI造影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TNM分期与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关系T期患者血管内径明显高于N期、M期, 平均血流速度低于N期、M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血流量参数的变化情况,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与M期比较, P<0.05;△与N期比较, P<0.05

2.3 术后MRI造影与病理诊断对照研究经过手术后MRI造影诊断显示, 其中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42 例, 病理诊断38 例, 符合率为87.5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MRI影像图见图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发病率高、预后治疗效果差的特点, 若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会累积胸部组织, 颈静脉组织等, 进而对疾病的控制情况造成影响[5,6]。因此, 加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治, 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 甲状腺组织血液组织较为丰富,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7,8]。

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 TMC) 的临床表现与甲状腺癌基本一致, 只是病灶小, 如不注意认真检查, 往往难以发现。甲状腺中可触及微小结节, 质硬, 活动度好, 无压痛。由于TMC的结节一般较小, 几乎位于甲状腺体中甚至被膜处, 触诊时如不仔细检查常难以发现。Noguchi报告的867 例TMC中, 临床可触及腺体结节的仅有23 例 (2.7%) 。如合并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应注意在众多大小不等的结节中有无微小质硬的结节。这种结节与周围甲状腺肿结节质地有差异。体查时, 应认真触诊双侧腺叶, 切勿只注意检查结节明显一侧的甲状腺叶, 而忽视检查结节不明显的对侧腺叶。TMC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文献报告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在2.0%~43%, 其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为TMC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淋巴结内的肿瘤可能快速发展而发生囊性坏死和淋巴结退化。不少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被误诊为颈部囊性病变或支气管囊肿。可发生远处转移, 如脊椎、骨和肺转移, 但发生率极低。在部分患者中, 骨转移可能成为首发表现。

MRI能够较好的提示小病灶及判断肿瘤侵犯范围。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检查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内径明显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加快, 而血流量参数则明显减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甲状腺功能分期不同, 其血管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中T期患者血管内径明显大于N期、M期, 平均血流速度低于N期、M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血流量参数的变化情况,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提示, 颈静脉造影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对临床了解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研究表明, 颈静脉血管流速与甲状腺功能情况呈正相关关系[9]。吴仕科等[14]通过研究发现, 不同甲状腺功能分期的患者其颈静脉血流的参数并无变化, 而且其还通过对甲状腺微小乳状癌患者手术后进行MRI造影与其病理对照研究显示, MRI对甲状腺微小乳状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本次研究中也发现, 在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42 例中, 其中通过病理诊断38 例, 符合率为87.50%。本研究甲状腺功能分期不同的患者颈静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本次研究与吴仕科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卢艳玉等[15]通过研究表明, 受到颈静脉内径代偿性增宽的影响, 当患者与甲状腺功能受损呈严重化发展时, 其血流参数变化程度并不明显,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病理评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MPE患者120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评估及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超声检查)明确胸腔积液的存在。纳入标准 :⑴胸腔积液中等量以上 ;⑵患者此前未接受放化疗或胸腔手术治疗 ;⑶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肾脏、肝和血液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血常规、心电图正常 ;⑷KPS评分≥30分,且预计生存期≥12周 ;⑸无内科胸镜检查禁忌症 ;病历资料完善,知情同意本研究。男82例,女38例,年龄21 ~ 80岁,平均(53.5±12.9)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9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乳腺癌9例,卵巢肿瘤4例,恶性淋巴瘤1例,双侧胸腔积液10例,左侧胸腔积液52例,右侧胸腔积液58例,87例为血性胸水,33例为非血性胸水。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患者及其亲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1.2 方法

经B超定位,应用ARROW管行简易胸腔闭式引流术,使用无菌的胸腔穿刺包行胸腔穿刺,胸水收集在无菌的胸腔穿刺袋中,一切操作均符合标准胸腔穿刺术流程。每次引流胸腔积液300 ~ 400mL,间隔4 ~5h,关闭引流通道,更换引流袋,重新收集引流液,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每次送检胸腔积液不少于200mL,3000r/min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物涂片,95% 酒精固定30min后行HE染色,通过光镜行细胞学检查[4]。换下的引流袋保持与空气隔绝状态,室温保存4 ~5h后,引流袋内可见块状沉淀物出现,选择外观较实类似组织状的沉块。以10% 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行光镜检查,由主治医师以上病理科医师读出病理结果[5]。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及 3 次送检结果

120例病例,分三次抽检,每次抽检40例,第一次抽检结果组织病理法阳性检出38例,细胞学法27例 ;第二次抽检结果组织病理法阳性检出35例,细胞学法26例 ;第三次抽检结果组织病理法阳性检出35例,细胞学法24例 ;组织病理法检查共检出MPE阳性108例,阳性率为90.0%,细胞学法共检出MPE阳性77例,诊断阳性率为64.2%,两组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种方法组织类型明确率结果比较

组织病理法检出的108例中,明确组织类型者105例,明确率为97.2%,而细胞学法检出的77例中,明确组织类型者61例,明确率为79.2%,两组组织类型明确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MPE是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大部分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它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期,严重的胸腹水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MPE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是3 ~12个月,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延长MPE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7]。目前MPE的确诊有赖于胸水脱落细胞学或胸膜活检病理,脱落细胞学诊断具有快速有效,简便易行和创伤小等特点,其诊断MPE的特异性接近100%,但是其灵敏度只有50%,其灵敏度较低,造成漏诊和误诊的几率偏高,约5.8% 被检测病例的胸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恶性可疑[8,9],据文献报道该法仅在诊断转移性腺癌时灵敏度高于70%,而诊断间皮瘤的灵敏度仅约10%[10],诊断鳞癌的灵敏度为20%,对侵及胸膜的肉瘤诊断灵敏度仅约25%[11]。

本研究通过对120例MPE患者采取两种不用的方式进行诊断,即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通过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为以后的MPE诊断方式选择做数据支撑。本次研究发现,3次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总阳性率为90.0%,远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64.2% 的阳性检出率。分析原因可能为(1)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沉淀了大量的炎性细胞和脱落细胞,聚集度大,因而检测时减少了假阴性和假阳性发生几率[12,13];(2)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检查送检样本量更大,可以避免因样本准备过程中对细胞的损坏而造成的假阴性结果[14,15]。因此,其对于MPE的检出更为准确可信。本研究还发现,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癌组织的确定性高达97.2%,明显高于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这对于后续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都具有提示作用。

综上所述,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对MPE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具有微创和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对MEP患者使用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断率,减少或避免胸膜活检、肺活检等有创操作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有效地指导治疗,降低误诊率,使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早期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方案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在基层医院缺乏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疾病早期的诊断率,节约医疗资源,获得更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评估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MPE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沉淀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法),同时胸腔积液行脱落细胞学检查作为对照组(细胞学法);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组织病理法检查出MPE阳性108例,阳性率为90.0%,细胞学法检出MPE 77例,诊断阳性率为64.2%,两组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法检出的108例中,明确组织类型者105例,明确率为97.2%,而细胞学法检出的77例中,明确组织类型者61例,明确率为79.2%,两组组织类型明确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积液引流沉淀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对MPE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微创和快速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上一篇:科技档案的保密工作下一篇:医院全成本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