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

2024-10-06

病理诊断(精选12篇)

病理诊断 篇1

在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专业病理学网站, 其中的病理知识信息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中国病理学网和华夏病理网两大网站部分论坛留言进行分析、总结, 以期探讨网站论坛与病理诊断水平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网上收集中国病理学网站2007年建站—2013年11月诊断病理、细胞病理和病理技术3个主要论坛栏目帖子75 886帖。华夏病理网站2006年建站至2013年11月专科病理、系统病理、细胞病理和病理技术4个主要论坛栏目帖子72 174帖。

1.2 方法

对回复数5以上的发帖进行全面浏览、分析、记录、统计和总结, 并参与部分发帖和讨论。

2 结果

两网站从建站到2013年11月, 中国病理学网3个主要论坛栏目发帖共计75 886帖, 回复714 533帖, 平均每月发帖937帖, 平均每帖回复9次。华夏病理网4个主要论坛栏目发帖共计72 174帖, 回复568 629次, 平均每月发帖839帖, 平均每帖回复8次 (见表1) 。大部分帖子通过留言总结能明确诊断方向。部分典型病理、少见病理和疑难病理帖子收藏价值很高。笔者参与发帖160帖, 参与回复859次, 收藏帖子85帖。

3 讨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对医学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病理学也包括其中[1]。网上有许多与病理专业知识有关的网站, 目前比较专业且浏览人数和发帖较多的国内网站有中国病理学网 (http://www.pathology.cn/bbs/forum.php) 和华夏病理网 (http://bbs.ipathology.cn/) , 各网站各有其特点, 图片量充裕, 更新快, 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 为病理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网上学习园地。在网站的论坛中, 注册者可以访问各种帖子和发表意见, 可以和网友进行经验和新进展交流。每天都有新病例上传, 一些病例是征求意见以帮助发帖者尽量明确诊断, 一些是确诊的少见、疑难或典型病例供大家学习、分享, 在小型医院很难见到这样的病理。浏览这些帖子, 对日常诊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和帮助作用。还可以把有意义的图片收藏或复制下来, 遇到类似疾病诊断时, 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当遇到某类不甚了解的疾病时, 也可以通过查找方式, 找到这类疾病上传的图片作对比。如能坚持不断经常访问论坛, 并分析总结, 理论知识和实际诊断水平都会有很好的提高。对于一些基层医院的病理医师来说, 弥补了当地病种少、病理医师缺乏、讨论不全的缺点。对于那些自己拿不太准的征求意见的病理, 通过图片资料和一定数量的留言总结, 大部分能基本明确诊断, 笔者此类发帖160次, 收到良好效果, 相信很多网友也有同感。对于一些少见、疑难和典型疾病更是一见难忘, 如帖子肺放线菌、肺硬化性血管瘤等,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上传的图像最好用专业显微摄像系统采集, 参数设置正确, 图片清晰, 色彩逼真, 图像过大需要压缩处理。低倍镜、中倍镜和高倍镜兼顾, 达到一定数量, 如此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病变特征, 讨论意见才更接近正确诊断。现代数字切片的产生, 是病理切片的一大进步, 已成为会诊的一种发展趋势, 它能清楚全面呈现整张切片结构[2], 有条件的网站和医院可以逐步采用这种形式传输。注册会员应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与错没多大关系, 关键是加强沟通, 互相学习提高。对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综合他人的意见, 也是对自身水平的一种检验。尤其是各板块版主要负起责来, 坚持不懈常关注每天的发帖, 主动发表意见, 版主或许在某一专业更具有经验, 见解更具有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 专业网站论坛有利无弊, 交流信息量很大, 对专业网站论坛的学习, 是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的捷径之一, 特别是对低年资医师和基层医院医师作用更大。希望专业人员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 共同提高, 为病理诊断工作作出自己的努力, 造福于患者。

参考文献

[1]杨洪伟, 陈罡, 罗殿中.刍议Internet中病理资源的学习和利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5) :785-786.

[2]王进京, 孙保存, 赵秀兰, 等.数字切片库结合网络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2) :935-937.

病理诊断 篇2

一、建立病理诊断三级复查制度。住院医师负责初检,病理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负责复检,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负责科内全面的病理诊断和复查工作。

二、满三年的高年住院医师才能签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报告,对少见病、疑难病、临床与病理不相符合的,必须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资职人员签发。

三、冷冻切片诊断报告要求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资质人员签发。

四、特殊病例要求由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签发。

五、经三线复查仍有疑问的病例,可组织全科讨论,并请专家或安排外院会诊。

六、院外会诊均由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签发。

七、报告的签发需报告人亲笔签名,未经签字的报告无效。

八、病理报告送达临床科室时,由接收的医、护人员在登记簿签收。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之利浅探 篇3

关键词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进步,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凭借其经济适用且易于掌握的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日益重视其重要性。本文对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做简单介绍,并主要论述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动物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1 利于确诊动物疾病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即是指利用病理学原理与技术,对细胞进行的病理学检查,经过专业人员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疾病诊断的技术。如常见的牛口蹄疫,经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牛,一般在2~4 d就会发病,最长的潜伏期不超过7 d。发病时,牛最显著的症状是体温上升,可达40~41℃,进食量变少,精神也萎靡不振。在发病的初期会不知觉地发出吸吮声,在口腔黏膜上会出现水疱,口腔内的温度极高,在这个阶段中,牛流出来的涎水多呈白色泡沫状,且比平时流得多,一直挂在嘴边,基本不摄食,反刍行为基本停止。对于牛口蹄疫的病理进行分析对于病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动物的大多疾病都有此类典型的特征病变行为,通过对这些疾病体征变化的观察与研究,可大致确定动物疾病的类型。目前,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动物疾病控制和研究工作中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器官是保证动物新陈代谢和其自身机能改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代谢机能的改变又同样能够促进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变化。不同的致病因素会损害不同的组织或器官,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的病变。而兽医诊断学属于形态科学,通过肉眼和镜下等方法,便能够了解到患病机体内的组织以及细胞的生理变化,以微观的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为基础,来反映机体,从宏观角度可看到的疾病变化,从而对其病变特征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最后得出疾病的性质,因而,病理诊断技术又时常被称为最终诊断[1]。另外,在实验室检查中,可以通过利用病理组织切片做多种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式,进行组织识别、病原体定位或定量,也可以将其他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与病理学诊断技术有机结合。显而易见,病理学诊断技术为疾病诊断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条件。

2 为诊断及研究指明方向

兽医可以通過调查流行病学、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理的变化来摸清疾病诊断的基本方向。但同时,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有一定的偏失,使疾病无法得到快速具体的诊断,对疫病的防疫和控制也就无从谈起了。病理技术能初步诊断病情,观察病变,对比确认典型的病理变化,从而最终确诊。甚至于,在病变还未非常明显时就能够结合病理知识按图索骥地找出引起病变的原因可能因素,缩小疾病的可能性范围,从而进一步促进疾病确诊。相对于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且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说,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为动物疾病的诊断及研究都指明了方向。而对于动物疾病的成因及其未来的发展状况,想要得到最终的、科学的、较为准确的确诊结果,就需要将疾病的临床特征、动物感染疾病时的生理体征分析和病理学诊断等有效地结合联系在一起。

3 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喂养宠物,兽医院的普及程度也日渐趋于广泛。但由于受到了兽医专业知识和诊断技术的限制,诊疗技术还尚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动物疾病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引发了很大医疗纠纷。临床上只有患病的畜禽,但在兽医的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与教科书上描述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典型病例,每一个病例的病理发展状况都不相同,要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掌握每一种病的不同个体病例的病理情况,才能准确认识疾病[2]。而兽医病理学为基础兽医学到临床兽医学提供了桥梁。通过病理学解剖和其他相关的辅助检验的结果相结合,再综合临床治疗的过程,能够分析出动物的死亡原因,从而判断出动物的死亡是否可以归结为医疗事故,为医学技术鉴定和司法裁决提供准确有力的证据,以便其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同时,也能进一步验证医务人员临床诊治的效果,以提高医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 为动物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保障

现如今,专业的病理诊断服务机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设立,这样有利于出具规范的病理研究报告,有利于组织在研发过程中所需的开展病理分级评估等专业性较强的业务,使全世界的医药研发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临床试验中,兽医病理学是临床药物研发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发新药物的可能性,重要性不可忽视[3]。兽医病理学的重要性正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病理诊断技术在新药研究的实验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中具有很大作用,为药物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质量保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众多国外医药企业早已抢先进入了我国市场,但在运行程序本土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仍然面临着缺乏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足见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其重要性。在兽医病理诊断学的重要性被世界所重视的当代,中国兽医病理诊断学的发展和完善更成为了兽用药和中国人用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5 结语

病理学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多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病理学的工作者们就早已成功地规范了动物尸体剖检的相关操作程序,并为后世的工作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理论和难得的实践经验;到了60年代,组织超薄切片的制作和染色技术开始趋于标准化,使病理诊断和基础研究从结构上顺利地深入到了亚细胞水平;7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基因工程、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病理学工作者同样可以从蛋白质、多肽、核酸等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变化来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逐渐使病理学基础研究和诊断从单纯形态学描述、亚细胞观察和半定量,飞跃到了微观和微量的定量和定位水平。现如今,虽然科学发展的早已日新月异,各学科的分枝也越来越细且不断交叉,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但兽医病理学在动物疾病诊断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依然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徐文科.兽医诊疗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83,152.

[2]杨保栓.禽病理及诊治精要[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杨彩然,董汉英.兽医基础[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病理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2010年期间收治并诊断的CG患者330例, 其中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CAG) 患者180例, 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CSG) 患者150例。所有患者中男186例, 女144例。年龄19~66 (平均44.8) 岁;排除胃部肿瘤、门脉高压性疾病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者。

1.2 方法

(1) 胃镜诊断:采用Olympus XQ-40 型纤维胃镜 (日本产) , 奥华V2000型电子胃镜 (中国产) 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对符合病例于患者胃窦距幽门约3cm处大弯、小弯和胃部小弯取黏膜组织3块后, 先用10%甲醛溶液固定再送病理检查。本研究中所有病例由至少两位医生进行结果判定。 (2) 病理诊断:取下胃黏膜组织经10%甲醛固定, 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经HE染色[2]。由病理医师对其进行病理诊断。诊断标准为我国2000年全国CG研讨会意见。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 分析CG病理诊断和电镜诊断的符合率。

2 结果

本组330例CG患者中, 经胃镜诊断为CSG的患者有138例, 诊断为CAG者192例。经病理诊断为CSG者146例, 诊断为CAG者184例。在胃镜诊断为CSG的138例患者中, 病理诊断证实为CSG者86例, 诊断符合率为62.3%。胃镜下诊断为CAG的192例患者中, 病理诊断证实为CAG者123例, 诊断符合率为64.1%。二者漏诊率分别为37.7%和35.9%。详见附表。

注: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CG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看出两种方法对慢性胃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3 讨论

3.1 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一致性较差的原因分析

有资料报道, CG的胃镜诊断和病例诊断的符合率较差, 一般为30%~50%。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一致性达到了60%以上, 分析其原因如下: (1) 在本组研究中, 胃镜下诊断为CAG的192例患者中, 经病理诊断证实为CAG者123例, 误诊率较高。临床上CAG通常分为A、B两种类型, 而从形态学的角度对A、B型胃炎的胃镜诊断较难, 因此, 对于此类情况应当结合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以便做出正确判断[3]。 (2) 病理诊断过程中, 活检的数量、深度以及部位不同都会对病理诊断的正确性产生影响, 正确采取病变组织的样本, 避免钳取组织表浅和量少, 石蜡包埋组织均匀, 准确切到病变部位, 会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性。另外, 操作医生的手法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是影响病理诊断结果的常见因素[4]。

3.2 提高CG诊断准确率的措施

在该病症的临床诊治过程中, 为避免病理与胃镜的误差并防止漏诊情况发生, 医师需掌握CG类型,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诊断经验。结合组织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总之, 对于CG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我们应将胃镜和病理诊断相结合, 治疗过程中严格规范胃镜操作, 采用准确、多部位取样方法并对诊断标准进行规范, 以此提高临床医师对于CG的认识。

摘要:对我院20082010年期间收治并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330例的病理检查结果和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造成两者差异的相关因素,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胃镜诊断为CSG的138例患者中, 病理诊断证实为CSG者86例, 诊断符合率为62.3%。胃镜下诊断为CAG的192例患者中, 病理诊断证实为CAG者123例, 诊断符合率为64.1%。二者漏诊率分别为37.7%和35.9%。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应将胃镜和病理诊断相结合, 规范胃镜、病理检查和诊断标准。

关键词:慢性胃炎,病理诊断,胃镜

参考文献

[1]林三仁, 于中麟, 胡品津, 等.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0, 20 (3) :199-201.

[2]石磊, 李文, 赵卫川,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2) :83-85.

[3]赵俊精, 张永娟, 周文花.慢性萎缩性胃炎148例胃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2) :220-221.

病理诊断 篇5

一、病理报告的基本类型

1、Ⅰ类: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需包括取材部位和疾病名称)。

2、II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或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诊断意向,可在拟诊名称前冠以诸如病变‚倾向‛、‚提示‛、‚可能‛、‚考虑‛、‚符合‛、‚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3、III类:切片上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某种疾病时,只能作病变形态的描写。

4、Ⅳ类:送检标本过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机械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诊断。

二、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理号、送检医院、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等。巨检和光镜下的要点描述,一般性病变和小标本可酌情简述或省略。

2、与病理诊断相关技术的检查结果

3、病理诊断

(1)送检多少标本都应有相对应的病理诊断。

(2)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包括手术部位、巨检分型、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及预后有关的形态改变等。例如:‚升结肠溃疡型腺癌Ⅰ级,侵及粘膜下层。上下手术切缘均未见肿瘤组织,肠系膜淋巴结3枚均无癌肿转移‛。

(3)对病变部位不明确者,报告时可在部位处加括号,表示是按临床的送检部位而定的。例如:‚(上腭)乳头状瘤‛。

(4)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II、III类诊断的病例,可在报告后酌情附加:①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再取肿瘤深层组织,随访或密切随访,必要时复查或再做活检等。②注释或讨论。

经过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会诊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报告中。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签发及局限性

外科病理学是一门应用病理学知识对临床采用手术切除或穿刺等手段而获得的病变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疾病诊断的应用性学科。由于病理医师采用的诊断标准比较模糊,带有较大的循证性和经验性(以权威和感观为基础);其次在日常大量的常规外检中又随机混杂有少数少见的疑难复杂的病例,对其认识不足或忽略;另外,有时候临床提供的信息不完整,甚至令人误解,所有这些原因导致外科病理诊断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错误。作为一名诊断病理医师,我们有责任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也应该明确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随机和系统性错误,所以临床医师也应该与病理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尽量避免做出错误的病理诊断。

一、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I: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II: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III: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I类或II类病理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IV: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积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学诊断。(I、II、III、IV摘自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V、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II、III类病理学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1)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诊或随访等);(2)注释和(或)讨论。

二: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I:一次活检的病理学诊断,只反映某一疾病进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多数疾病的发展具有多阶段性,有的疾病只在一定阶段才显示其特征性病变。如果送检样本取自病变的非特征性阶段,则可导致病理学诊断中的‚犹豫‛与‚判断失当‛。这实质上是疾病动态进展中‚流‛与‚截面‛关系的反映。

II:即使在疾病进展的特征期,病理医师对具体病例疾病本质的认识程度仍然受制于标本内病变代表性的程度 如标本内缺乏特征性病变(取材自非病变区),或特征性信息不足(取材自癌旁区),同样会导致病理诊断的‚犹豫‛与‚判断失当‛。严格地说,这种结果是取材偏离所致。其实质是疾病病理变化中‚面‛与‚点‛或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反映。

III:只反映诊断当时医学对某一疾病本质认识的程度与诊断标准,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 这里的‚时代‛有时仅为几年至十几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程度会发生深化或改变乃至否定,相应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WHO肿瘤组织学分型的每一次改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上述时代的变化,出现对以往的认识和诊断标准的补充、修正或局部否定。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关系的反映,它使得病理诊断及其依赖的诊断标准带有‚时效性‛。因此,即不能循古判今,也不能以今非古。

酒精性肝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篇6

基本病理改变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脂肪变性是酒精性肝病最常见的形态学改变,以大泡性脂肪变性或混合性(大泡性和微泡性)为主[1]。微泡性脂肪变性常见于中毒或某些急性重症患者,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胞浆内较多微小脂滴聚集在细胞核周围,胞核位于细胞中央,HE切片上胞浆呈泡状或颗粒状,有时难以识别。冰冻切片时可用油红O和苏丹黑染色显示脂滴成分。大泡性脂肪变性的细胞胞浆内有一个或几个大的脂滴,挤压胞浆,细胞核位于一侧,组织处理时脂滴被脂溶性溶解仅残留境界清楚的空泡。

肝细胞玻璃样变

肝细胞玻璃样变又称为肝细胞透明样变,病变引起肝细胞蛋白质合成障碍,胞浆内出现蛋白沉积,包括细胞角蛋白、热休克蛋白及泛素等[2]。组织学上表现为胞浆内索状,块状或颗粒状,明显嗜伊红结构,又称为Mallory小体,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病变显著时,Mallory小体容易识别,但病变较轻时,Mallory小体较小,在HE切片中可能难以识别。细胞角蛋白(CK7、CK18及CK19)和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识别。

肝细胞肿胀

肝细胞肿胀是由于含水增加,细胞体积增大,可为正常肝细胞的 2~4倍,甚至10倍。肿胀的肝细胞胞质淡染、苍白,部分细胞可肿胀成气球样,又称气球样变。气球样变是酒精性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发生在肝小叶中央部或腺泡3带。有时在HE切片上难以准确识别气球样变的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较正常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苍白、胞质细腻。免疫标记CK8和CK18染色有助于对其识别,相对于正常肝细胞,气球样变的肝细胞表达减弱甚至消失。另外,肝细胞肿胀时,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出现肿胀和增多,使胞浆呈颗粒状,偶尔可见巨型线粒体,在HE切片上为胞浆内直径约10~20 μm的均质嗜伊红颗粒,巨型线粒体并非为酒精性肝病的特异性表现。

肝细胞坏死

气球样变的肝细胞可出现坏死,细胞溶解。细胞坏死可刺激星状细胞(储脂细胞)活化增生,产生纤维基质,导致纤维化。肝细胞坏死还包括嗜酸性坏死,胞浆水分脱失,细胞皱缩,细胞核消失,呈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依据肝细胞坏死的不同程度和范围,可分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亚大片坏死和大片坏死。一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时为点灶坏死,坏死细胞周围常见炎细胞浸润。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界板处的肝细胞呈灶状坏死。桥接坏死时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带状的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大部分细胞坏死和几乎全小叶坏死时分别为亚大片坏死和大片坏死。

胆汁淤积

酒精性肝病出现纤维化,特别是门管区纤维化时,可影响小胆管分布及胆汁引流,出现细胞内胆汁淤积,镜下表现为胞浆内淡黄色斑点。

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肝

酒精性肝病的脂肪变性常发生于腺泡3带或肝小叶中间,位于中央静脉周围,严重时可出现肝小叶弥漫性脂肪变性。肝活检时超过5%的肝细胞出现胞浆内脂肪空泡时可诊断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超过5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时为脂肪肝。此时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颜色黄,质地脆,有油腻感。单纯性脂肪肝被认为是酒精性肝病非进展性的阶段,停止摄入酒精,患者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酒精性肝炎和纤维化

酒精性肝炎被认为是酒精性肝病的进展形式。组织学上有如下表现。

1 肝细胞脂肪变性。

2 炎症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散在分布于肝小叶内和门管区,如果门管区炎症超过肝小叶,提示可能同时存在慢性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特别是界板出现活动性炎症时。

3 肝细胞损伤,以气球样变为代表,可伴有或不伴Mallory小体,以及肝细胞坏死。

4 细胞周围纤维化,约40%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出现肝脏纤维化。酒精性肝纤维化最早出现在肝小叶中央中心静脉周围或腺泡3带,网织纤维和弹力纤维增加,随后出现小叶中央窦周隙纤维化及肝窦周围纤维化,影响肝血窦通透性。外周的纤维化从门管区开始,向小叶中央纤维化区发展,形成蜘蛛网样纤维化。少数病例出现小叶中心纤维化实质区域相互融合以及中央至中央的桥接纤维化(即硬化性透明样坏死)。硬化性透明样坏死常伴有静脉阻塞,可引起非硬化性门脉高压。单个肝细胞周围纤维化可将细胞相互分离,形成所谓的“鸡爪样”纤维化。门管区纤维化可伴有小胆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类似慢性胆管炎。

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纤维化持续发展,到病变晚期,纤维化扩张至小叶周围,周边坏死,并将中央静脉与门管区连接起来,以及门管区相互连接,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再生,出现肝硬化。小叶中央纤维化持续产生,门管区纤维化相互连接,可出现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为微小结节型,伴有酒精性肝炎时可提示病因。不伴有酒精性肝炎时,出现结节周缘结构不清,脂肪变性及中央静脉阻塞时应怀疑酒精性病因。随着病变进展,微小结节可变为粗细结节混合,结节不规则,形态与其他疾病所致的肝硬化难以区别。

酒精性肝病的病理诊断报告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为提供详细的肝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需要对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肝纤维化进行分级[3]。

酒精性脂肪肝根据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分为4度(F 0~4):

F0,<5%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F1,5%~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F2,31%~5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F3,51%~75%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F4,>75%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酒精性肝炎脂肪变性与酒精性脂肪肝一致,分为4度(F 0~4)。炎症依据程度不同分为4级(G 0~4):

G0,无炎症;G1,腺泡3带呈现少数气球样变肝细胞,腺泡内散在个别点灶状坏死和中央静脉周围炎;G2,腺泡3带明显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增多,出现Mallory小体,门管区轻至中度炎症;G3,腺泡3带广泛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明显,出现Mallory小体和凋亡小体,门管区中度炎症和(或)门管区周围炎症;G4,融合性坏死和(或)桥接坏死。

酒精性肝纤维化依据范围及形态,分为4期(S 0~4):

S0,无纤维化;S1,腺泡3带局灶性或广泛窦周/细胞周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S2,纤维化扩展至门管区,中央静脉周围硬化性玻璃样坏死,局灶性或广泛门管区星芒状纤维化;S3,腺泡内广泛纤维化,局灶性或广泛桥接纤维化;S4,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酒精性肝炎F(0~4);G(0~4);S(0~4)。

酒精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酒精性肝炎与非酒精性肝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似,两者相比不存在质的差别,但酒精性肝炎炎症浸润更明显,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更严重。非酒精性肝炎脂肪变性更显著[4]。

病毒性肝炎炎症常见于门管区,严重时出现明显的界板炎症,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病毒感染时可能出现毛玻璃样肝细胞,纤维增生最早出现在门管区周围,逐渐形成连接不同小叶的纤维间隔。此外,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HBsAg、HBcAg等免疫标记阳性表达。

(由于版面所限,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要,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邱静静)

摇 头

医学院学生来实习,主任领着他们来到病房,说:“等会儿你们看一看病人的病情,知道的就点头,不知道的就摇头。”

学生甲先去看了看,摇着头出去了;学生乙跟着去看,也摇着头出去了,主任看着他们叹了一口气。

当主任正准备领着学生离开时,那个病人突然跳下床抱着他的腿,大声哭道:“主任,救救我啊,我还不想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四川有个进士叫熊敦朴,号陆海,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自做官以来,从史馆调到兵部,后又降职为别驾。调任之前,他前往当年的主考官江陵人士张相公家作别。张相公说:“您与我都教过书塾,出身微贱都是一样,痛痒相关,今后在仕途上,还是小心谨慎为好。”熊敦朴说:“老师您恐怕未见得痛。”张说:“您怎么知道?”熊说:“王叔和的医学口诀上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张大笑。

病理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2例;年龄31~79(54.3±4.1)岁。

1.2 胃镜检查

首先,医护人员应叮嘱140例患者检查前6~8h禁食;其次,向患者讲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的必要性,并告知患者主要检查流程、检查的仪器设备以及注意事项,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检查积极配合检查,不需要存在紧张、害怕等情绪;此外,还应向所有患者讲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疾病知识和检查原因,检查前指导患者口服10m利多卡因胶浆以起到局部麻醉、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清除胃内泡沫的作用。

1.3 病理诊断

选择2~5块进行病变活检处理,采用10%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再实施石蜡切片,给予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进行染色,再由内镜医生提供患者病史、内镜表现和取材部位给病理医生,由病理医生针对其进行病理诊断。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400例经过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5.5%(302/400),其中伴有肠上皮化上者214例,占70.86%,伴有上皮内瘤变者86例,占27.81%。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

2.2 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胃镜下检查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者为98例,占24.5%(98/400),其中病理结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42例,占42.43%(42/98),肠上皮化生者23例,占23.47%(23/98),上皮内瘤病变者5例,占5.10%(5/98)。胃镜下黏膜颗粒或结节状者135例,占33.75%(135/400),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107例,占79.26%(107/135),肠上皮化生者79例,占58.52%(79/135),上皮内瘤变者32例,占23.70%(33/135)。胃镜下检查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和黏膜病理诊断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者167例,占41.75%(167/400),其中病理结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153例,占91.63%(153/167),肠上皮化生者112例,占67.07%(112/167),上皮内瘤变者49例,占29.34%(51/167)。

3 讨论

胃癌在发病时有很多阶段,主要是指正常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胃癌的过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伴随的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的产生密切相关,上皮内瘤变属于动态变化过程,可从低级别发展至高级别,也可维持不变或者发生逆转,然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无法逆转,极易进展为胃癌。所以早期明确诊断,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胃癌患者生命具有显著意义[3]。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可见单纯萎缩和萎缩伴增生现象,单纯萎缩在胃镜中呈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较多,血管显露,可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完全消失;萎缩伴增生在胃镜中主要表现为黏膜呈现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单纯萎缩和萎缩伴增生的出现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患者家族遗传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选取部分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可直观反映出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是诊断此类疾病的金标准。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发展,胃镜图像清晰度明显上升,使用胃镜诊断准确率也明显提高。在本次研究中,400例经过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5.5%。可见如果单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一定误诊率,所以需要将病理诊断联合胃镜诊断相结合。胃镜下检查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和黏膜病理诊断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诊断符合率为91.63%(153/167);胃镜下病理诊断存在黏膜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诊断符合率为79.26%(107/135),差异不显著(P>0.05)。其与徐斌[4]等研究结果相类似。可见胃镜对于上述表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较高。而只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内镜表现,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43%(42/98),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诊断指导下较差,因此需要加强活检部位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单独胃镜诊断仍然具有一定误诊率,临床需联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

参考文献

[1]薄元恺,刘宏伟,何建霞,等.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8-21.

[2]侯政昆,刘凤斌,李培武,等.刘凤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系列挖掘分析和经验总结[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2227-2234.

[3]杨莉,孙明军,徐倩,等.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慢性胃窦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78-480.

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所收治的344例术中冰冻冰冻切片乳腺病变患者, 其全部为女性, 其年龄在21~6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7.5±2.6) 岁, 其中良性肿瘤166例, 恶性肿瘤178例, 患者有着完整的临床资料。采取组织学最后诊断为标准, 以统计学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备代表性。

1.2 诊断方法

当乳腺肿物标本收到之后, 将肿块仔细检查, 并从最大面剖开肿物或病灶, 在取材1~3块于可疑处并以OCT包埋, 以美康恒温冰冻切片机切片厚4~5μm并以HE染色, 再以10%中性甲醛液固定冰冻剩余组织, 等待后与石蜡切片进行对照。本送检组织判断的最终标准可为石蜡切片结果。将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可分为3类, 即: (1) 确诊类为完全或基本相符的快速冰冻切片术中诊断与常规石蜡诊断[3]; (2) 延诊类为不确定的术中诊断不确定, 需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对照后判断[4]; (3) 误诊类为结果相反的最后诊断性质, 也就是存在把良性病变误诊为恶性的假阳性或把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的假阴性[5]。当发出来冰冻报告之后, 就把原来的剩余组织冰冻之后再做成石蜡的切片, 对原来的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进行复习之后, 然后接着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结果情况。

1.3 统计方法

以SPSS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所有数据, 以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在该组病理诊断的344例冰冻切片之中, 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333例的准确率为96.80%。有285例为良性病变, 所占比例为82.8%, 见表1;有59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 所占比例为17.2%, 属于浸润性导管癌的在恶性病变患者中有40例, 在其中所占比例为67.8%, 见表2, 这些属于比较普遍的。

3 讨论

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这一术中快速诊断法是通过外科医生与病理医生一起完成的治疗方法。决定如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是实施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的主要动机, 其诊断的结果能够决定手术所采取的方式和多大范围需要切除, 尤其是被女性特别看重的乳腺这样的器官, 若诊断不准其后果将十分严重[6]。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7]乳腺疾病在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而冰冻切片能够运用到乳腺疾病病理诊断过程中, 就充分说明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社会认可度比较高[8]。在用途方面, 冰冻切片的用途为: (1) 为诊断乳腺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并可将手术性质与切除的范围根据肿块的大小来决定; (2) 对于肿瘤的具体范围给予确认, 决定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顺利切除掉肿瘤的边缘。

通过对该组的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采取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方法的有着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这与准确率为94.0%~97.0%的相关文献的准确率报道基本一样[8], 也与准确率为98%~99%的国外文献报道也大体相同[9]。很多因素影响到术中冰冻切片的实施, 这包括取材部位、冰冻条件以及受诊时间等等一些限制性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方式的开展, 这就需要病理诊断医师, 切实提高自身的病理诊断技术, 并注重术前查房会诊环节的工作, 认真了解好患者乳腺病变的病发过程怎样, 其周围组织有何变化, 及其肿块性质如何等, 对检查结果高度重视, 为诊断奠定良好基础[10]。这就要求对于冰冻切片组织要采取真确, 并做好过个平行切面工作, 对于其中明显硬的组织部分要认真探摸。不仅如此, 仔细的肉眼观察对病理医师来说, 也很重要, 是关系到病理诊断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性环节, 通常病理医师基本都有着比较长的临床相关业务知识和业务实践经验, 有着冰冻切片比较充分的认识, 通过定期回顾对于误诊率的有效降低非常有用。

综上, 冰冻切片作为术中快速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疾病的方法, 准确率比较高, 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对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的研究对象344例均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患者的冰冻切片相关资料。结果 在该组病理诊断的344例冰冻切片之中, 有着99.2%的冰冻切片良性病变准确率和95.1%的恶性病变准确率。结论 冰冻切片作为术中快速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疾病的方法, 准确率比较高, 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杨槐.乳腺癌冰冻的病理诊断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2) :174-175.

[2]余鹏飞.362例乳腺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31 (13) :89-90.

[3]杨槐.乳腺癌冰冻的病理诊断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16 (2) :235-236.

[4]苑晓军.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分析及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2) :213.

[5]苏惠玲, 张雷.卵巢囊性肿瘤伴附壁结节的病理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1, 8 (2) :57-59.

[6]吴又明, 郭周庆, 黄东.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探讨[J].医学信息, 2011 (5中旬刊) :108-109.

[7]戴莉萍, 徐国萍.卵巢无性细胞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3) :267.

[8]杨槐.乳腺癌冰冻的病理诊断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16 (2) :235-236.

[9]余鹏飞.362例乳腺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9 (13) :644-645.

胃黏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的探讨 篇9

1 胃黏膜活检病变的定义

活检:即用局部切取,细针穿刺,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叫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1]。

胃黏膜活检:即用活检钳从胃黏膜病变处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2 胃黏膜活检的病理类型

根据病变的性质分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和异型增生性病变。

良性病变:包括炎症、特异性(霉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感染、寄生虫感染、腺瘤等。

恶性病变:包括腺癌(肠型和弥散型)、腺鳞癌、类癌、淋巴瘤、间质肉瘤等。

胃黏膜腺体的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 (1) 异型增生的二级分级法:分为高度异型增生和低度异型增生[2]。 (2) 异型增生的三级分级法:分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3]。

二级分类法中,低度异型增生包含了三级分类法中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而高度异型增生包含了三级分类法中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3 实际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良性病变:相对容易掌握,仔细阅片观察腺体和间质的变化,即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恶性病变:典型时,也容易诊断。不典型时,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鉴别的要鉴别,或者建议复查等。

异型增生性病变:常常困惑着病理医生,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是最难把握的,并且掺杂自己的主观因素较多,是病理诊断中的灰色地带。

4 鉴别诊断

4.1 低度异型增生同非典型反应性增生的鉴别

4.1.1 二者细胞常表现不成熟,细胞大,胞质双嗜染,黏液分泌减少,细胞核排列轻度紊乱,可见核分裂象,腺体排列密集。与低度异型增生相比,增生的细胞形状和大小相对较一致,细胞排列位于基底,腺体无明显结构及分化异常,无病理性核分裂象。

4.1.2 再生性改变常常伴有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并且炎症的严重程度与细胞核异常的严重程度平行。

4.2 高度异型增生同黏膜内癌的鉴别

二者有时很难鉴别,细胞及结构异常,但没有浸润进入固有膜,定为高度异型增生;浸润进入固有膜便诊断为黏膜内癌。

4.2.1 腺管的变化。

二者腺体结构均异型,极性紊乱,但癌变时,异型的腺体呈灶性分布,并对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挤压;腺管分支不规则,出现“生芽”、“腔内乳头”,上皮细胞“搭桥”和共壁现象;异型的腺体呈实体条索或团状排列。小腺体的“生芽”常与浸润难以区别,腺体轮廓的不规则伴浸润进入固有膜,应高度怀疑固有膜浸润。

4.2.2 腺上皮细胞的变化。

二者的腺上皮细胞均有异型,但癌变时,同一腺管内存在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和正常上皮细胞的突然衔接或相互交错;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多形性明显,排列紊乱,形成复层化,部分或完全失去极性。核密集,并突向细胞的顶端(靠近腔缘);或者细胞核虽不密集但体积明显增大,轮廓不规则,并且可见明显的核仁[4]。

4.2.3

组织形态异型,甚至呈网状结构,但细胞形态一致,且异型性小,只能诊断异型增生,而不能诊断为癌。也就是说,只有腺体形态和细胞形态都异型明显,才能诊断为癌。如果细胞形态异型明显而腺体结构正常,可能是腺体的再生性改变,而不是癌,二者缺一不可。

4.3 异型增生同腺瘤的鉴别

异型增生的腺体异型性大,排列较稀疏。而腺瘤的腺体密集,有时甚至无间质,但细胞异型性小,有时甚至有较多的核分裂象,但细胞形态良性,仍是良性腺瘤的改变。

再者,胃溃疡周围黏膜的活检变化也是非常复杂的,再生的腺体和癌非常难以区分,此时要仔细琢磨,耐心寻找有无腺体的支架结构(即腺上皮伸长,较稀疏的细丝状连接)。另外,对于胃镜诊断溃疡的病变,如果瘢痕中存在异型深染的异型细胞,癌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为正常瘢痕中不会有上皮成分。

4.4 异型增生的临床及预后指导意义

4.4.1 不同异型增生的癌变危险性及转归(三级分类法)。

轻度异型增生89%可复原,11%~19%保持不变,0%~19%可进展到重度异型增生,仅0%~5%的患者最初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最后发展为癌。诊断中度异型增生的患者27%~87%的病变显示复原,12%~32%的患者持续在这一级上,4%~40%的患者可发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值得注意的是4%~38%的患者确实发现有腺癌的存在。大约30%的重度异型增生可复原,0%~12.5%维持不变,60%~81%的患者被诊断有癌的存在[5]。

4.4.2 异型增生癌变的时间。

诊断重度异型增生到确诊胃癌可以在1个月~39个月之间,平均4个月~23个月。诊断中度到低度异型增生发展到癌平均10个月~30个月。

4.4.3 异型增生的处理方案。

对于胃镜高度怀疑癌变,病理诊断异型增生时,建议多点取材,以除外取自癌旁,大多数能得到肯定的诊断,少数是胃镜的误诊(如大的溃疡病变)。对于胃镜可疑而病理诊断异型增生的标本,则随访观察,以确定其发展方向。文献报道,在定期随访中发现的癌57例是早期胃癌,表明随访与早期胃癌密切相关[5]。

总之,胃黏膜活检标本小(直径约0.2 cm~0.4 cm),结构复杂,千变万化,尤其是区别异型增生和癌变时,责任重大,我们要慎之又慎。必要时建议会诊复查或再取活检等,以正确、客观地把握其病变,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

[2]Lauren P.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diffuse and so-called intestinal type[J].Acta Pathol Microbiol Immuno Scand, 1965, 64 (1) :31-49.

[3]顾绥岳.实用外科病理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63-264.

[4]Stephen S, Sternberg主编.回允中译.诊断外科病理学 (下卷) [M].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333-1334.

病理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实施手术切除的508例新鲜乳腺标本分析, 患者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40.5±4.8) 岁;发现肿块时间0.5~6年, 平均发现肿块时间 (2.2±0.3) 年;左侧肿块300例, 右侧肿块160例, 双侧肿块48例;508例患者送检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后, 进行实验对比。

1.2 方法:

选择Leica-CMI900型恒冷冷片机, 配合使用Feather一次性刀片, AAF混合固定液 (乙醇+冰醋酸+中性甲醛) , 准备好苏木素染色液及胶水、梯度乙醇、水溶性伊红、二甲苯、染色缸等。

对患者检查后取核心病变区取标本切面, 经快速冰冻切片后, 于零下30~18℃冷冻托中以胶水封好冰冻于冰冻台。取切片要均匀切刀, 保持4~6μm厚, 平贴在载玻片, 以AFF混合液进行固定后, 实施HE染色, 再以中性树胶进行封片处理。病理科医师以肉眼观察乳腺标本后, 以光学显微镜进行切片病理诊断, 对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大小等进行记录。确定冰冻报告, 其中分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延迟诊断3种。确定冰冻报告后, 把剩余组织以石蜡切片后做出诊断, 对比快速冰冻切片病理结果, 以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乳腺肿瘤分类, 并且根据石蜡切片作为诊断标准, 可以把冰冻诊断结果分为确诊、延迟诊断与误诊。其中确诊指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相符, 病变性质确定不影响手术方案制定;延迟诊断指快速冰冻切片不能确定病变分类或肿块的良恶性质, 要延迟等石蜡切片结果来证明;误诊指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结果将良性诊断为恶性或将恶性诊断为良性[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8例乳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 有500例病例确诊, 占98.4%;应用石蜡切片病理结果证明, 有155例为良性肿瘤, 占30.5%, 有260例为恶性肿瘤, 占51.2%, 有93例为非肿瘤病变, 占18.3%。将术中快速冰冻诊断和术后石蜡诊断对比, 肿瘤3 cm以上, 经X线钼靶未见钙化灶等因素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

3 讨论

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纤维腺瘤、乳腺炎及乳腺癌等, 其中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 治疗方案大多选择切除治疗[4]。术前要确定患者乳腺肿瘤的性质才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选择石蜡切片确诊要等5 d, 对于病情进展严重的患者很难实施。而快速冰冻切片可以在术中完成, 外科手术过程中取得病理切片, 由病理医师确诊, 可以及时得出诊断结果, 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切除范围。一旦发生误诊或漏诊, 就会出现不良后果, 使女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5]。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选择快速冰冻切片对乳腺肿块处理的诊断准确率高, 尤其适用乳腺肿块临床诊断, 具有较高认可度。而冰冻切片主要用于乳腺病变诊断, 为医师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也可以确定患者肿瘤病变的范围, 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只有成功切除肿瘤边缘,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6]。

腺腺癌已严重威胁了我国女性的生命安全, 临床检查的措施逐年增加, 其中包括了钼靶、超声、细胞学等检查方法, 可是这些检查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时, 有些患者检查后并不能确定乳腺病变性质, 有时应用冰冻切片也不能得出准确结果, 可是, 对于可触及肿块诊断率较高, 是医师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报道, 我国3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40~50岁患者乳腺肿块占一半以上为乳腺癌, 随着年纪的增大, 乳腺肿块为乳腺癌的概率就越高。所以, 一旦发现乳腺触及肿块, 就要立即应用病理切片进行检查, 观察肿物界限, 将脂肪清除干净, 取检质硬区制片观察。虽然30岁以下女性病变为乳腺癌概率不大, 但是, 在病理诊断时也要做详细检查, 防止发生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508例乳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 有500例病例确诊, 占98.4%;应用石蜡切片病理结果证明, 有155例为良性肿瘤, 占30.5%, 有260例为恶性肿瘤, 占51.2%, 有93例为非肿瘤病变, 占18.3%。将术中快速冰冻诊断和术后石蜡诊断对比, 肿瘤3 cm以上, 经X线钼靶未见钙化灶等因素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与他人研究相符[7]。可见, 手术过程中快速冰冻切片进行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和石蜡病理进行对比, 虽然并不能100%一致。可是, 综合分析患者绝经状态及肿瘤大小、X线钼靶钙化点等因素, 也可以对患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 病理诊断医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病理诊断技术水平, 加强患者术前的病房巡查和会诊, 掌握患者乳腺疾病病变和乳腺周围组织变化, 了解肿块性质, 重视诊断检查结果, 只有这样, 才能为乳腺肿块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乳腺肿块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和术后石蜡病理学相比, 诊断准确率较高, 而且诊断结果快, 其中绝经、肿瘤直径、X线钼靶未见钙化点等都是影响诊断准确性主要因素, 可见, 乳腺肿块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管克平.冰冻切片检查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 (4) :30-31.

[2]江梅, 金海燕, 何凤仪, 等.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16) :2365-2367.

[3]陈炳宇, 范钦和, 彭光银.快速冰冻切片在乳腺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8) :4341-4342.

[4]李明.术中冰冻诊断乳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112-113.

[5]肖海波.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2) :58-60.

[6]陈基善.术中影响乳腺癌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J].当代医学, 2015, 21 (23) :19-20.

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 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4-02

近些年,西方研究报告中,结肠、直肠癌仅在肿瘤穿透粘膜肌层且浸润到粘膜下层时才会确诊为恶性[1]。WHO提出把大肠癌归类于结肠、直肠恶性病变上皮性肿瘤。该部位仅在肿瘤穿透粘膜肌层发展到粘膜下层时才会诊断为恶性。按照这一观点,我国临床病理医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往结肠、直肠活检诊断的肿瘤是否满足这一标准。现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00例结肠、直肠活检病理诊断的标本,与相应的手术标本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00例结肠、直肠活检病理诊断的标本作为本组研究参考资料。

1.2 方法 全部标本均应用石蜡包埋,并将其切片5μm,采取HE染色。对于同一患者在术前活检、术后标本予以病理学比较分析。对于活检标本主要注意取材深度,是否含有粘膜肌层,其癌变组织是否确定癌侵、粘膜下层。对于疑似患者予以免疫组化actin标记[2]。如果在活检标本癌组织中存在平滑肌纤维可确定为癌侵、粘膜下层。手术标本根据提出的恶性诊断标准加以评判。全部结肠活检切片应通过两位病理医生复查。

2 结 果

本组400例患者中,386例通过活检诊断为癌,其余14例患者诊断为腺瘤癌变,或是可疑癌变。癌变部位:升结肠者82例,横结肠者9例,降结肠者16例,乙状结肠者42例,237例。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癌者286例,粘液腺癌者13例,粘液细胞癌者7例,低分化腺癌者80例。结肠活检病理送检标本大小约在2-3mm左右,平均3.6块。

原活检病理报告中,诊断癌者386例结肠活检,进行重新复查切片,其中初诊无法确定为癌侵、粘膜下层者316例(81.87%)。经再次复查244例(63.21%)癌无法确定为癌侵、粘膜下层,主要分布部位于升结肠17/82、横结肠3/9、降结肠12/16、乙状结肠27/42、直肠163/237。其余部位分布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活检诊断结果:腺瘤癌变者8例,可疑癌变者5例,无法确定癌侵、粘膜下层者9例。

386例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中确诊癌后,手术切除标本癌浸润深度为:癌侵、粘膜下层者4例,肌层者80例,浆膜者306例。14例活检诊断为腺瘤癌变,或是可疑癌变患者中,在手术以后标本癌结果1例癌变局限于粘膜内,癌侵、粘膜下层者2例,肌层者4例,浆膜者6例。

3 讨 论

WHO肿瘤分型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与遗传学有关大肠癌提出明确定义为[3]:结肠、直肠恶性上皮性肿瘤。该部位仅在肿瘤穿透粘膜肌层侵入粘膜下层的情况可考虑为恶性。也就是结肠、直肠癌定义的主要特点就是肿瘤侵入粘膜肌层直至粘膜下层。同时,明确指出具备腺癌的形态学特点病变若是局限于上皮,或是仅仅侵入固有层,没有入侵至粘膜肌层再到粘膜下层,然而实际上肿瘤就没有转移的危险性。所以,高度上皮内肿瘤与原位癌相比更适合,粘膜内肿瘤与粘膜内腺癌相比更适合。虽然结肠、直肠粘膜内具有淋巴管,但是不会出现淋巴管扩散,除了粘膜肌层被突破,或是粘膜下受到侵袭。该种生物学行为与胃癌具有显著差异,胃癌有时会在粘膜内癌时便会出现转移。本组研究中386例患者结肠活检诊断癌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临床诊断对比,没有1例粘膜内癌。但是14例腺瘤癌变中,手术切除病理标本中1例为粘膜内癌,不满足WHO制定的诊断结肠癌标准。因此,结肠活检癌临床病理诊断中,对无法确定癌侵、粘膜下层的患者不可应用粘膜内肿瘤诊断,但对于腺瘤、腺瘤癌变则主要依靠粘膜内肿瘤诊断。

参考文献

[1] 虞积耀,丁华野,丁彦青,等.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12(1):9-10.

[2] 贾维民,李成.在结肠直肠癌活检中WHO新分类对病理诊断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3(14):735-736.

脑膜瘤的病理诊断与分析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就诊住院脑肿瘤患者200例, 其中脑膜瘤52例, 其中男16例, 女36例, 年龄20~77岁, 平均62岁。病程1~3年, 平均2年。

1.2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 尤其在高龄患者。多数患者仅有轻微头痛, 个别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局灶性症状, 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 患者往往以头痛和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 还可出现视力视野改变、嗅觉障碍、听力改变及肢体运动障碍。

1.3 病理检查

整块切除的肿瘤标本是最好的病理材料。由于肿瘤的性质、继发性的改变、以及所在部位的限制, 不能完整切除者, 只能吸除、分块切除、或者咬取部分组织的话, 常常给病理诊断带来困难。穿刺取材是低创或微创的方法, 配合微量检查技术, 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 病理分析

2.1 组织图像复杂多变, 根据特征性的肿瘤细胞的变化以及间质内的改变, 可以分出很多变型。

①上皮型:是由胞膜不清、有合体倾向的脑膜上皮细胞团构成;②纤维型:瘤细胞为梭形、类似于纤维母细胞;③移行型:瘤细胞形态界于上述两型之间, 为短梭形, 常形成葱皮球结构;④沙粒型:常在移行型的基础上出现丰富的沙粒体;⑤血管瘤型:间质内有丰富的大小血管腔;⑥微囊型:结构疏松, 瘤细胞的长突起围成微囊, 内含淡红色的囊液;⑦分泌型:在上皮型或移行型的基础上, 出现腺管样分化, 有时还可以看到细胞内的分泌颗粒;⑧淋巴浆细胞型:间质内有丰富的淋巴浆细胞浸润;⑨化生型:间质内可出现黄色瘤、软骨、骨、黏液或者脂肪等化生的成分。

2.2 光镜所见

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旋涡状排列, 其中央的血管壁常有透明变性, 以致于钙化形成砂粒体 (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 。瘤细胞还可为长梭形, 呈致密变织束状结构, 有时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 其间还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 (纤维细胞型) , 也可呈现以上两种图像的过渡或混合型 (过渡型) 。肿瘤细胞明显异型, 细胞排列密集, 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局部可见坏死灶, 血管丰富。免疫组化标记显示:Vim阳性率100%, EMA阳性率86%, AR为21%, PR为30%。

2.3 结果

瘤体剖面呈致密的灰色或暗红色的组织。有时可使其邻近的颅骨受侵而增厚或变薄。其中纤维型脑膜瘤15例, 合体细胞型15例, 过渡型6例, 砂砾体型3例。

3 讨论

脑膜瘤的发生率仅次于星形胶质细胞瘤, 是颅内和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其多为良性, 生长缓慢, 易于手术切除, 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老年人尸检常可发现无症状的脑膜瘤。脑膜瘤多为良性, 恶性或恶性变者约占1%~2%。肿瘤大多为实质性, 个别为囊性。脑膜瘤的形状与生长部位有关, 多数呈球形或半球形, 少数为扁平型[2]。与脑组织边界清楚。脑膜瘤是由肿瘤性脑膜上皮 (蛛网膜细胞) 形成的良性肿瘤。有良性组织图像的脑膜瘤, 可以浸润硬脑膜、颅骨、甚至颅外结构 (眼眶内、鼻窦、帽状腱膜、肌肉及皮下等) 。如果浸润脑组织就是恶性的标志。非良性的脑膜瘤有很多表现, 恶性程度也不一样。脑膜瘤可侵入静脉窦、颅骨、颞肌和头皮。颅骨可因破坏或反应性骨增生而形成外生或内生骨疣。肿瘤血供大多来自与肿瘤粘连的硬脑膜 (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 少数来自皮质动脉 (颈内或椎基动脉) 。静脉回流多经硬脑膜附着处。肿瘤与脑之间有黄色液体囊腔, 邻近脑组织可有程度不同的水肿, 水肿范围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 有时脑水肿剧烈, 似恶性胶质瘤或转移瘤。有时水肿发生在远离肿瘤处, 而使诊断和手术定位发生错误。产生脑水肿的原因复杂, 与肿瘤所在部位、组织学特性、瘤细胞分泌功能、脑皮质的完整性、脑组织静脉回流和水肿液回流到脑室的通道有关。肿瘤常与硬膜紧密相连, 有包膜, 呈球形或分叶状。一般仅压迫脑组织, 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质实, 灰白色, 呈颗粒状, 条索状, 可见白色钙化砂粒, 偶见出血。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的改进, 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 大多数患者得以治愈。手术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 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颅骨。良性脑膜瘤全切效果极佳。脑膜瘤手术切除后有15%复发率。少数脑膜瘤可发生恶变, 细胞出现明显异型或呈浸润性生长, 称为恶性脑膜瘤, 甚至出现颅外转移, 主要累及肺及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26.

上一篇:现代科技的伦理反思下一篇:部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