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病理诊断(精选11篇)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1
急性胆囊炎超声检查因为经济安全、方法简便易行、诊断准确性高已经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前使用超声诊断, 对检查结果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 探讨超声诊断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9例, 其中男9例, 女10例;年龄32~73岁, 平均年龄 (60.4±10.6) 岁;发病时间 (36±22) h。
1.2 方法
本研究19例患者均采用东芝-60000型超声诊断仪, 2.5~5 MHz探头频率。术前1d超声检查, 在检查前空腹8 h以上, 患者选取左侧卧位、仰卧位和膝胸卧位。超声检查要按照常规方法扫查胆系, 检查胆囊大小和形态、囊壁厚度、囊壁光滑度、囊内强回声数目和太小、囊内有没有结石和胆囊周围积液情况。检查肝外胆管是不是畅通。在测量囊壁厚度时, 探头都要置于胆囊底体部并且声束与之垂直处[1], 重点观察胆囊周围、Calot三角区显示是否清晰。所有病例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采用检验和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 (P=0.05) 表示。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
由表1可知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对比发现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74% (18/19) 。
2.2 超声检查结果
术前超声测得胆囊大小平均8.8 cm×3.8 cm, 平均囊壁厚度为 (0.27±0.06) cm;手术病理检查发现胆囊平均大小11.0 cm×4.5 cm, 平均囊壁厚度为 (0.41±0.12) cm。
3 讨论
胆囊发生的急性细菌性和 (或) 化学性炎症为急性胆囊炎。胆石阻塞胆囊管引起占95%, 可造成局部组织、黏膜发生缺血或损伤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道症状、发热或中毒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胆囊坏疽或穿孔[2,3]。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4,5]。为了探讨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前使用超声诊断, 对检查结果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 探讨超声诊断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对比发现, 超声诊断术前符合率94.74% (1819) 。超声测得术前胆囊大小平均是8.8 cm×3.8 cm, 平均囊壁厚度是 (0.27±0.06) cm;手术病理检查发现胆囊平均大小11.0 cm×4.5cm, 平均囊壁厚度为 (0.41±0.12) cm。
因此, 超声具有简便、易操作、可重复、无损伤性等优点, 对于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早期筛选及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云.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对照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22 (6) :97-98.
[2]王晶明, 丁蓉, 白新艳, 等.超声检查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5) :1006-1008.
[3]马静, 安淑云, 马力.超声显像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应用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30) :7321.
[4]吴卫东.手术后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25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6) :147-148.
[5]张运波, 张静, 安伟, 等.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病理与影像学对照研究 (附39例报告)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7, 16 (4) :171-172.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2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电镜技术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临床的病理诊断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临床中诊断鉴别疾病有了科学依据和解释。本文就电镜技术在临床中的病理活检、肿瘤的诊断以及血液疾病的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阐述其在病理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理诊断;电镜技术;显微结构
自发现电子显微技术以来,人们从对物质的宏观观察转入对物质的微观研究,使人们对物质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出现了多种功能的电镜,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电镜、扫描隧道电镜等,其中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被广泛用于临床的病理诊断中。前者主要用于组织及细胞内表面形貌的观察,后者则主要用于组织及细胞内超微结构的观察。经过多年的发展,电镜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在医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病理诊断是许多疾病的最终诊断依据,目前临床中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电镜技术,尤其是对于应用传统诊断手法无法确诊的疾病。本文就电镜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论妇科肿瘤诊断中病理的重要性 篇3
(辽宁省肿瘤医院辽宁沈阳110042)【摘要】目前,病理诊断已成为妇科肿瘤诊治全过程的首要和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将以卵巢肿瘤为例,由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论述相关的若干病理问题。关于冰冻病理检查卵巢恶性肿瘤由于组织类型繁多,临床处理各异。卵巢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术前常难以进行活检并获得确切的诊断,常需要术中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及取局部病变 。【关键字】妇科肿瘤;临床处理;病理检查;病理报告;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2-01 一、关于冰冻病理检查卵巢恶性肿瘤由于组织类型繁多,临床处理各异。卵巢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术前常难以进行活检并获得确切的诊断,常需要术中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及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冰冻病理检查等。由于冰冻病例检查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决定手术范围、特别是决定是否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等重大问题,卵巢肿瘤的病理诊断更要求具有应急性和时效性,以及很高的准确性。在短时间内和有限的切片数量情况下,要做到既快速又准确并不容易。对于临床医师,强调术前在详细复习和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下,评估有无恶性肿瘤的可能,并在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交待,应讲明尽管术中经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但仍存在无法立即确诊是否为恶性或交界性,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的知情同意。术中临床医师对切下的肿物应进行仔细的肉眼剖视,对高度可疑恶性部分送冰冻病理学检查,并详细地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有时术中发现与冰冻结果矛盾,应多次或多块送检。对于冰冻结果,临床医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冰冻病理检查的时效性和复杂性,对病理某些含混不清的报告和涵义予以充分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恰当措施,如术中与家属再次沟通和知情同意签字等。平时临床与病理的交流尤为重要,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经常的交流和探讨,如临床病理讨论会、共同阅片、讲座、讨论和咨询临床和病理报告中的疑点,必要时进行同级乃至更高级别的会诊等,来达到对肿瘤的共识。术中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会出纰漏。二、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基本属显微镜下诊断。WHO的最新定义为: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无损毁性间质浸润,且与同样临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预后好得多的卵巢肿瘤。其5年生存率Ⅰ期高达96%,其他各期平均约92%。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近年来的新观点,最重要的是关于微浸润的概念。过去认为,卵巢交界性肿瘤绝对没有间质浸润,这是区分交界和癌的最重要标准之一。目前认为,浆液性肿瘤<3 mm、粘液性肿瘤<5 mm的微小浸润并不影响病人的预后,应列入交界瘤的范畴。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为浆液性和粘液性,较少见为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肿瘤等。其中粘液性肿瘤又分为宫颈内膜型和肠型。前者预后良好,基本均为良性过程;后者常需与癌鉴别,且容易在破裂后腹腔种植形成腹膜假粘液瘤,冰冻病理检查时易误诊。浆液性肿瘤分为普通型、微乳头型、筛孔型、实性型等亚型。后3种均属较为高危的类型,更多出现卵巢外的病变和浸润性种植。交界性肿瘤卵巢外病变现分为浸润性种植和非浸润性种植两种。前者病灶内以有异型性的上皮细胞为主,后者则多为单层分化良好的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Seidman等统计4 129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中位随访7.4年,非浸润性腹膜种植者存活率达95%,而浸润性腹膜种植者为66%,认为浸润性腹膜种植是目前判断预后的最可靠指标。证据显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发生浸润种植者是唯一的致死原因,因此在手术中对腹腔应进行多点活检寻找病变;建议没有腹膜浸润性种植的患者术后不需要辅助治疗。交界性肿瘤冰冻病理检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Houck等回顾分析了140例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符合率为60%,冰冻病理将良性误诊为恶性者有10.7%,而将恶性误诊为良性者达29.3%。冰冻病理的阳性预测值为89.3%。Kayikcioglu等则报道粘液性肿瘤的误诊率高达36.6%。在腹腔镜卵巢肿瘤剥除术中,对高度怀疑交界或恶性的较大、难以放入取物袋的肿瘤尽量选择开腹手术。另外,应对腹腔镜下切除并取出的碎片组织仔细观察,必要时送冰冻病理检查,一旦诊断确定,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一般采用切除患侧附件并探查有无卵巢外病变等补救措施。三、关于卵巢癌20世纪末期,卵巢癌的临床处理有三大进展。即: FIGO将手术病理分期作为卵巢癌的分期标准;肿瘤细胞减灭术作为晚期卵巢癌手术原则;紫杉醇+卡类作为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这三大进展的出现,使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由30%上升为50%, 25%~3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主要包括Ⅰ、Ⅱ期的早期患者。这部分患者尽管比例较小,但却最能体现卵巢癌治疗价值,是妇科肿瘤医师投入极大精力,重点关注的患者群。作为三大进展之一的手术病理分期在准确判断预后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方面,特别是对于早期卵巢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是手术病理分期的重要环节。有些医师认为没必要对早期卵巢癌都行淋巴清扫,因常均为阴性,且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增加等。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治疗策略不同,我们强调越是早期,越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如果是晚期,且術中残余病灶>2 cm,则不需行淋巴结清扫,可以避免延误治疗或治疗不足。再分期手术是指早期卵巢癌初次手术后,由于技术或误诊等原因,仅行附件切除等不规范手术,且尚未开始化疗,为明确分期而进行的再次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四、结语病理诊断是妇科肿瘤诊治全过程的首要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与病理的密切结合极为重要,妇科肿瘤医师应重视和加强对病理学的学习。我们也期待病理医师更多地了解临床。希望通过临床与病理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我国妇科肿瘤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郭丽娜,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的病例.见: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29-542.[2]范螂娣.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见:陈乐真,主编.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73-302.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从我科2006-2009年4年手术标本中, 每年随机抽取一个月病例共4928例。
1.2 统计学指标
手术标本病理报告所需时间, 从病理科接收标本, 到最后病理报告签发为止, 所占用的工作日[1]。手术标本从收到标本当日开始计时, 按72h、96h、120h、144h以上统计所发出的报告数, 手术标本病理报告发出时间超过120h, 视为延发病理报告。统计病理报告延发的例数和原因, 进行分类计数, (参照美国解剖和外科病理学主任协会委员会制定的“外科病理学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推荐意见”) [2]。
2 结果
2006-2009共抽检4928例手术标本, 72h内签发的4165例, 占84.5%, 96h签发的542例, 占10﹒9%, 221例延发报告, 占4.3%。见表1。
221例手术标本延发报告, 常见科内因素共8项, 见表2。
3 讨论
手术标本病理报告延发的科内因素共8项[3], 常见因素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联系医生或看病人, 科内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 补充取材等等。其中很多病例存在两种以上因素, 如既需要联系医生, 又要重新切片, 还要做免疫组化。
手术标本病理报告延发还存在一些科外因素[4], 如病理送检单填写不详细, 取材部位不明确, 标本与送检单不符等等。有时科内因素与科外因素同时存在。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临床将病理报告丢失, 所以要做好报告签收工作。
我科每天下午接收手术标本, 进行病理编号后取材, 16︰00时准时上机脱水, 保证第2日包埋及制片, 第3日上午阅片。大多标本都在96h内签发。需要延发的报告会发放病理报告延发通知单, 标明延发原因及延发时间, 并记录在质量控制手册上, 共同努力提高病理诊断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病理学分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2]李甘地.美国病理学实验室认证[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1, 30﹙4﹚:236-238.
[3]郭爱桃, 李向红, 黄巍.5979例外科病理报告的及时性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 31﹙6﹚:530-533.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5
诊断不一致时的 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
在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病例中,当出现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与术后病理报告诊断不一致时,相关科室应开展追踪、讨论的程序。
一、病理科主任组织科内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病例的讨论(2周内),分析两者诊断报告不一致的原因和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并准确记录:
(一)术中快速冰冻切片送检标本手术医师取材是否准确;
(二)申请冰冻切片诊断的病例是否符合进行冰冻切片诊断的要求;
(三)病理取材是否规范,有无遗漏病变;
(四)病理技术员制片是否优良,有无影响切片诊断的因素;
(五)诊断中是否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
(六)有无请高级职称病理医师复诊;
(七)术中病理医师与临床手术医师是否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等。
二、明确存在的问题后,对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提出针性的改进措施,同时针对相同科室、送检相同部位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病例进行复查、追踪,落实改进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三、病理科应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讨论出现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6
【关键词】 手术室 病理标本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9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40-02
1 存在的问题
1.1 病理组织的保留 (1)术中取出的病理组织,当时手术医生指示不需送检,故手术护士将其丢入垃圾中,术后病人家属要求做病检;(2)同一台手术有多个标本时,送检个数与手术医生的口径不一致,往往造成各标本间位序混淆,标本丢失。
1.2 病理标本的存放 (1)病理标本储存器不规范,没有加盖; (2)倒入固定液不标准,有时忘记放固定液; (3)手术医生将标本拿给家属观看后不亲手交给巡回护士而自作主张放置; (4)病理标本不上锁。
1.3 病理标本送检资料不全 (1)医生忘记开病理检查申请单; (2)同一患者同时送检数种组织,医生开具的病检单标本名称一栏填写不全,使病理科无法及时做出进一步诊断。
2 原因分析
2.1 规章制度不落实,权责不明确,细节管理不到位 如标本签内容填写有误,忘记查对和登记,有时忘放固定液,标本不上锁医生拿走时不经过手术室护士,送检人员过于信任前面的医生、护士,不再去查对等。
2.2 流程不合理 原标本保存登记、送检流程:巡回护士登记、签名→送检者填写送检时间、签名→病理科填写接收时间、签名。
流程图中忽略了手术医生核对签名,导致有的医生责任心不强,对病理不重视。如:不及时填写病 理申请单、拿出的标本不亲手交给巡回护士。
3 改进措施[1~3]
3.1 制度试行传达、健全制约机制 手术室组织病理科及各外科领导协商会,宣讲手术室病理标本核对制度并试行,交待在标本保管登记、送检时手术医生应注意的问题: (1)手术医生与巡回护士共同处理标本登记签名; (2)手术医生提出不做病理检查时,規定医生在病理交接本备注一栏写明原因并签名; (3)手术医生将手术标本拿出本手术间时必须经巡回护士同意,且用后及时交给巡回护士,不得随意乱放; (4)任何人无权将标本拿出手术室,特殊原因需拿出时当班护士应及时请示护士长,当事人必须在病理交接本上注明原因、时间并签名。
3.2 制订新的标本保存登记、送检流程
常规病检:器械护士将切下的标本交给巡回护士→巡回护士填写好标本签将标本拿给家属观看→和手术医生一起将标本装入有固定液的标本袋内保存→巡回护士和手术医生在病理交接本上双方签名→共同放入病理柜锁好→每天15:00送检员再次核对无误后送往病理科→病理科人员接收后填写接收时间→填写送检时间并签名→病理科将病理结果发给手术科室。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器械护士将切下的标本交给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内→填写、粘贴标本签→登记在冰冻切片交接本上并签名→拿给家属观看并交待清楚→将标本和交接本一同交给送检员→送检员送往病检科填写送检时间、签名→病理科人员填写接收时间、签名→病理科出具书面诊断报告。
3.3 强化细节管理 (1)根据标本的大小取不同规格的标本袋,巡回护士认真检查标本袋有无破损;(2)倒入固定液必须没过标本,袋子要扎好,防止液体流失; (3)小块标本注意先将小标本袋内倒入适量固定液,用钳子小心夹取标本放入液体中并仔细察看确实在小标本袋内; (4)同一病人多个标本应分装几个标本袋,严格按规定内容逐项填写; (5)特殊感染的手术标本,在标本袋上贴上黄底黑字的感染标志,防止交叉感染; (6)及时锁好病理柜门,防止标本丢失或混乱,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询问当事人并向护士长报告。
4 小结
手术标本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及病情预告有重大意义,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在流程中增加了医生签名程序,从而增加了医生护士的责任心,使其更加认识到病理标本的重要性。重视细节管理,使手术室标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地保证手术标本安全,从2004年起到现在无一例与手术标本相关的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琴,沈春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78-779.
[2]钱建凤,宋美娣,罗国保.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71.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 (45.8±7.5) 岁。
1.2 方法
将5%的醋酸溶液于阴道镜指引下涂抹在宫颈上, 对宫颈转化区上皮以及血管的细微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可见异常阴道镜“三联征”图像, 即醋白上皮、点状血管以及镶嵌宫颈上皮内瘤 (CIN) , 分别在3、6、9、12点四个象限之中选取颜色最重的部位, 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咬取, 将其铺平置入10%甲醛溶液之中并加以固定, 及时送病理检查, 由专人选取材料并进行常规制片, 予以HE染色, 阅片由专人负责。RCI具体评分标准, CINⅠ级评分为0~2分, CINⅡ级评分为3~4分, CINⅢ级评分为5~8分, 且CINⅢ在光学显微镜之下, 宫颈上皮组织会表现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一些形状特征, 例如会表现非常明显的组织结构异型性, 细胞大小各不相同, 呈现出片状或巢状排列现象。细胞灶状坏死之后多表现出核分裂, 且核膜逐渐变厚, 染色质也逐渐增粗, 同时对其四周组织会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
2 结果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55例诊断不相符的患者之中, CINⅢ累腺31例 (56.36%) ;早期浸润癌12例 (21.82%) ;浸润癌8例 (14.55%) ;CINⅡ4例 (7.27%) 。120例CINⅢ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56例, 诊断符合率为46.67%, 不相符64例, 不相符率为53.33%。64例不相符的患者中, CINⅢ累腺35例 (54.69%) , 早期浸润癌15例 (23.43%) , 浸润癌14例 (21.88%) , 同术前诊断不相符率进行比较, 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证明在宫颈病变的CINⅢ阶段病理特征分辨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符率不高, 但浸润癌阶段分辨难度较小, 不相符率低。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宫颈癌患者会有10~20年的癌前病变期, 原位癌向浸润癌转化大概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针对宫颈糜烂和宫颈癌前病变, 单纯从外观上难以直接辨别, 对直接暴露的宫颈通过活体组织学、阴道镜、细胞学等进行相关检查, 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症状, 涂抹醋酸之后, 醋酸和蛋白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凝固, 上皮细胞颜色会逐渐变成白色, 由于异常增生的原则, 再加上上皮细胞含糖量不高, 涂碘溶液之后不会发生变色, 在鳞状上皮化生的各个阶段进行碘实验, 颜色会表现出深浅不一的情况, 对CIN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可有效预防或组织宫颈浸润癌[3]。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 诊断差异性比较明显。CINⅢ在不相符患者占据较高的比例, 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相对来说所占的百分比率较低, 这充分说明浸润癌阶段的相符率高, CINⅢ阶段的相符率低, 但不相符率却与之截然不同。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手术前后进行病理诊断, 需要病理科及妇科的协助与配合, 妇科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宫颈的体组织进行充分认识和取材, 病理科的主要工作则在于认识和采集离体组织。在各自专业指导下进行准确辨别、取材, 并严格遵照相关操作要求进行认识和诊断是二者的共同特点, 这个过程在妇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通过阴道镜下涂抹醋酸的多点活检方式, 可显著提高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和准确率, 其已经成为术前必须进行的一项诊断措施。镜下表面、血管结构以及图像清晰度是否能够进行准确辨认, 与能否准确取材存在很大关联。操作医师必须切实提高取材准确性的意识。宫颈癌的病变进程如下, 宫颈正常细胞逐渐向CIN进行转变, 进而形成浸润癌, 在CIN病理变化阶段, 不确定性比较大, 对专业技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知取材认识程度、离体与在体取材上的差别以及专业水准高低会对诊断符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 妇瘤科临床医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当病理医师确定宫颈活检标本存在CINⅢ的可能性时, 妇科医生就必须对其是否为浸润癌进行判断, 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选择针对性手术方案[5]。
综合上述分析,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比较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结论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理诊断,癌前病变,宫颈癌
参考文献
[1]罗华, 秦莉.病理诊断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临床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09 (24) :470.
[2]康爱琴, 陈爱霞, 顾建, 等.宫颈刮片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应用在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4) :5627-5629.
[3]易黎, 归倩.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1 (6) :693-695.
[4]李晓琳, 师俊梅, 刘涛, 等.细胞DNA定量分析法与巴氏染色细胞学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 2015, (4) :497-499.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4例患者, 男85例, 女79例, 年龄19~68岁, 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 右上腹触及包块等症状, 伴有畏寒发热, 呈现急性炎症表现者64例, 伴有阻塞性黄疸者24例, 无症状者18例, 病程3~17d。
1.2 方法
使用GE公司的VIVID3型彩超及日本东芝彩超, 探头频率:3.5MHz。 空腹6~7h, 进行超声检查胆囊, 一般取仰卧位, 采用直接扫描法, 必要时采用左右前斜位, 胸膝位, 在胆囊区动态地观察胆囊形态, 胆囊厚度, 腔内回声及改变体位时移动的情况, 发现胆囊隆起性病灶则详细记录其形态大小回声, 所在部位, 同时摄片存档。
2 结果
2.1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
胆囊壁上可显示增强回声的隆起物, 后无声影,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2 手术所见及预后
164例胆囊隆起性病变, 均做胆囊手术切除。胆囊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结节呈灰黄色, 淡红色或淡白色, 突出于粘膜表面, 有粗细, 长短不等的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者138例, 恶性肿瘤无蒂, 基底部宽, 壁厚不规则, 仅胆囊局部有隆起者26例, 结节位于颈部者43例, 体部76例, 底部39例, 散在分布6例。单发者93例, 多发者71例, 大小2~25mm。镜检胆固醇息肉71例, 炎性息肉40例, 腺瘤32例, 肌腺瘤样增生12例, 腺癌5例, 腺瘤恶变3例, 鳞癌1例。超声检查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1% (156/164例) 。合并症:伴有慢性胆囊炎者56例, 伴有急性胆囊炎者18例, 伴有胆囊结石者24例, 伴有胆总管结石者2例, 伴有中度腹水者6例, 伴有转移性肝癌者4例。
3 讨论
3.1 胆囊良性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
3.1.1 胆固醇息肉的特征:
最常见, 本组71例, 超声诊断67例, 漏诊4例, 其形成原因是:粘膜表面突起的淡黄色小结节, 是胆固醇在体内发生代谢障碍而逐渐形成。声像图特征:胆囊壁上见呈圆球状、桑椹状、乳头状强回声小光点或光团, 多发常见, 大小直径约0.1~1.3cm, 后方无声影, 向胆囊腔内突起, 部分有蒂, 或基地部窄, 胆囊壁结构正常, 胆囊壁不改变, 有时可囊壁增厚或毛糙, 突出光团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术前超声不难做出提示性诊断。
3.1.2 胆囊炎性息肉的特征:
本组40例, 超声诊断39例, 漏诊1例, 声像图特征, 胆囊壁上见乳头状呈低回声病变, 外形不规则, 向胆囊腔内突起, 内部回声分布尚均匀, 基底部较窄, 尚局限于胆囊颈部与体部, 大小直径为0.3~0.9cm, 突出光团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3.1.3 腺瘤的特征:
包括单纯性腺瘤和乳头壮腺瘤, 与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不同, 有恶变倾向, 本组腺瘤32例, 超声诊断31例, 误诊1例, 声像图特征:单发、多发, 胆囊壁光带增厚粗糙, 囊壁上见乳头状, 圆形结节突起, 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 后方无声影, 表面光滑, 基底较宽, 偶见有蒂, 好发于颈部和底部, 结节突起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大小直径为0.8~1.5cm, 鉴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 愈后不理想, 笔者认为在良性病变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是胆囊腺瘤, 建议手术治疗。
3.1.4 胆囊腺肌瘤样增生的特征:
是一种非炎性, 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胆囊壁增厚, 可为正常胆囊壁的3~5倍, 胆囊腔较正常狭小, 声像图特征:胆囊壁增厚呈局限性、弥漫性、节段性, 胆囊壁内见蜂窝状小暗区, 常合并壁内小结石, 其后方伴彗星尾征, 多发于底部, 大小直径约1.5~2.5cm, 呈肿块样增厚。
3.2 胆囊恶性隆起性病变声像图特征
3.2.1 实块型:
是胆囊癌的常见型, 呈晚期表现, 正常胆囊内胆汁暗区消失或变小, 显示为一个低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 其内有的可见结石的强回声光团及声影, 或是坏死的强回声区。
3.2.2 厚壁型:
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 多发于颈部和体部, 胆囊壁内外不光滑, 胆囊腔呈不规则状, 改变体位活动受限, 需注意与萎缩性胆囊炎相互鉴别。
3.2.3 伞型:
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的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内, 常见多发, 基底部宽而边缘不整齐, 无声影, 不随体位移动而改变。
3.2.4 混合型:
胆囊轮廓消失, 呈低回声、中等回声肿块, 阻塞胆囊颈和胆囊管, 影响胆汁排出, 致使胆囊体积扩张, 胆囊积液, 胆汁暗区中可见散在强光点, 为胆汁浓厚时体温升高, 常伴有胆囊炎伴胆结石。
3.3 误诊漏诊的声像图特征
(1) 超声误诊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胆囊的皱褶可被误认为隆起性病变, 胆囊腔内回声异常, 胆囊壁上粘附的泥沙样结石, 可被超声误诊为隆起性病变, 胆囊形态异常, 呈萎缩、消失或实质性充满腔内近似肝脏回声而被误诊。 (2) 超声漏诊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主要原因:胆囊壁上弥漫性增厚, 或伴有胆囊结石存在, 或胆囊腔内胆汁的改变如过分粘稠或积脓, 不规则光团或光斑等因素均可造成彩超诊断漏诊。此外患者的肥胖、气体干扰、年龄、性别、操作者的技术要求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3) 本组误漏诊8例中, 1例超声见胆囊壁增厚, 位于胆囊前壁似菜花样实质性的回声肿块, 向囊腔内突起, 超声提示:胆囊癌。手术见胆囊前壁有一局限性增厚包块, 基底部较宽, 大小为3.5cm×2.0cm, 病理诊断:腺瘤。另1例实块型胆囊癌, 超声见囊壁回声不清, 腔内被不均匀实质性回声融为一体, 难以辨认, 与肝脏分界不清, 误诊为肝肿瘤, 另有6例 (胆囊腺瘤1例, 炎性息肉1例, 胆固醇息肉4例) 未能获得诊断。
3.4 提高超声诊断胆囊隆起型病变的符合率
应做到: (1) 超声检查时必须注意多切面多方位多体位反复检查, 适当调节增益, 避免小的病灶漏诊, 必要时加压探头或做脂餐试验后检查。 (2) 胆囊内同时伴有结石时, 注意让病人变换体位, 避免因结石而掩盖隆起性病变。
3.5 良性隆起性病变与恶性隆起性鉴别
(1) 良性隆起性病变:其胆囊及囊壁形态正常, 轮廓清晰规则, 隆起物紧贴前后囊壁, 隆起物病变强光团, 无声影,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 恶性隆起性病变, 其胆囊形态异常, 境界不清, 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 且在其后方出现光斑、光团, 腔内回声不均匀, 常伴有回声衰减。病情发展快, 患者消瘦, 食欲减退。
猪临床典型病理在诊断中的作用 篇9
1 猪瘟
近年来通过猪瘟疫苗免疫, 很好地控制了猪瘟, 但从解剖和实验室检测情况看, 猪瘟还时有发生, 以慢性猪瘟为主。主要症状包括厌食、嗜眠、结膜炎、发热、喜喝脏水及后肢软弱、步态蹒跚、运动共济失调和痉挛等神经症状。
剖检时最常见的是出现病变的器官是淋巴结、脾脏和肾脏。淋巴结肿胀、水肿和周边出血, 剖面呈大理石状;肾脏出血大小不等, 可从出血点到出血斑, 目前还发现有不规则肾, 有专家说是先天性猪瘟的表现症状;出血点还可见于膀胱、喉、会厌软骨和心脏, 也可广泛出现于胸腔和腹腔的浆膜上, 脾脏出现边缘梗死, 剖解呈楔状。这些症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发现, 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症状, 而当前的疫病症状往往不具有典型性。当猪不能提供抗感染的有效免疫应答时, 感染就发展为慢性。病猪在死亡之前可存活2~3个月,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一直带毒。病变很不典型, 特别是脏器和浆膜没有出血。呈现慢性腹泻的病猪, 常在回肠、回盲瓣和直肠有坏死和扭扣状溃疡。
2 猪圆环病毒病
近年来, 猪圆环病毒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病广泛流行。猪圆环病毒Ⅱ型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PRDC)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PDNS) 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 这些病主要由猪圆环病毒引起。
猪圆环病毒Ⅱ型可导致母猪返情率增高, 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子等, 所产子猪断奶前死亡率上升。公猪感染圆环病毒Ⅱ型后, 可通过交配传染给与配母猪, 从而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的猪, 病猪食欲废绝, 体温升高至41.5℃, 皮下水肿;皮肤出现紫红色病变斑块, 先发红, 后变黑, 在会阴部和四肢最为明显, 这些斑块有时会相互融合。在极少情况下皮肤病变会消失。也有的病变表现为猪的后躯部位出现紫红色瘀血、瘀点或瘀斑。可视的浅表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突出, 出现黄色胸水或心包积液。肾脏呈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表面可见瘀血点。常见症状还有严重下痢 (拉黄色稀便) 和呼吸困难, 以及被毛粗乱。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多发于6~8周龄仔猪, 发病率为20%~60%, 死亡率为5%~35%。仔猪断奶后2~3周出现以咳嗽、呼吸困难、逐渐消瘦、死亡率和淘汰率均显著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病猪发热 (一般不超过41℃) , 食欲减退, 继而出现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黄疸、呼吸困难等症状。个别猪眼睛有分泌物, 腹泻, 肘关节和膝关节肿胀。其剖检特征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发生心包炎、胸膜肺炎、腹膜炎等, 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3 伪狂犬
一般猪伪狂犬病表现有四大症状: (1) 妊娠母猪发生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胎, 其中以产死胎为主。 (2) 新生仔猪大量死亡, 特别是生后1周内仔猪死亡率达99%, 主要表现在刚生下的仔猪第1天还很好, 从第2天开始发病, 3~5 d内是死亡高峰期, 有的整窝死亡。发病仔猪表现出高热、食欲废绝、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流涎、呕吐、拉稀、抑郁震颤, 呕吐物中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继而出现运动失调、间歇性抽搐、昏迷以至衰竭死亡, 一旦发病, 1~2 d内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剖检见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 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 (3) 断奶仔猪发病率在20%~40%, 死亡率10%~20%,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4) 种猪不育症。母猪不发情、配不上种, 返情率高达90%, 屡配不上。此外公猪感染后表现不育, 睾丸肿胀、萎缩, 丧失种用能力。成年猪仅表现增重减慢等轻微温和症状。
4 猪蓝耳病
蓝耳病 (PRRS) 由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增高、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疾病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病毒株、管理和猪群的免疫状态。 (1) 种母猪开始发病时, 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嗜睡、厌食甚至出现呕吐, 个别母猪甚至绝食3~7 d。随着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 它影响妊娠后期母猪, 患PRRS的母猪在怀孕70 d后, 流产率为0.5%~4%, 死胎率为正常的2~4倍。胎儿死亡率在20%以上。且弱胎数增加, 导致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增加, 通常达20%~50%;木乃伊胎比率由2%~4%上升到15%~20%。在PRRS爆发期间, 一般会有4%以上的存栏母猪发生死亡。 (2) 种公猪感染PRRSV可能表现为由于体温上升而出现精神沉郁, 但常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来说, 公猪对PRRS的反应与母猪相似, 感染后7 d左右血液中病毒消失, 出现PRRS抗体并随之上升。有研究指出, 公猪感染PRRSV后一段时间内, 其精液中有病毒排出, 最长达92 d (6~92 d) , 平均为35 d。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作用使PRRSV进入精液。 (3) 早产乳猪脐带肿大、出血, 产后24 h死亡。小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加速, 有时呈腹式呼吸, 比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时病状重得多。耐过猪生长缓慢, 需3周以上时间才能康复。断奶前的仔猪死亡率达80%以上。 (4) 育肥猪与成年猪表现的症状相似, 一些猪由于体温升高而厌食, 精神沉郁、咳嗽, 常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而导致死亡。与仔猪相比, 育肥猪感染PRRSV的症状相对较轻。解剖见皮肤色淡似黄腊, 鼻孔有泡沫;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 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化, 呈现橡皮肺或象鼻肺状。肝脏肿大, 胃有出血、水肿;肾脏包膜易剥离, 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仔猪、育成猪常见眼睑水肿。
5 副猪嗜血杆菌病
此病在近年来有多发态势, 特别是外来猪只发病多, 此病又叫运输病, 外来猪在长途运输后易发病。从最近的研究看, 此病是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的指示病。猪发病快, 持续性高热 (40.5~42℃) ,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 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 部分猪鼻腔有黏液, 皮肤有紫斑, 行走缓慢, 不愿站立, 病猪经常起卧、尖叫, 有疼痛;常伴有后肢关节肿胀、跛行, 部分病猪出现转圈等脑炎症状, 死亡前出现前肢划水状或抽蓄。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 被毛粗乱, 皮肤及四肢末端发绀。病理剖检胸腹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在胸腔、心包腔内可见积液, 积液用一次性杯盛出放到空气中, 3~5 min变成胶冻样, 心包纤维素炎致使心包增厚出现“盔甲心”, 并与胸膜和肺粘连。肺脏肿胀、出血、瘀血, 有时肺脏与胸膜发生粘连, 肝脾肿大, 肝脏边缘出血严重, 脾脏边缘有梗死, 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有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 扁桃体充血, 脑膜充血、出血。
6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的症状很近似猪瘟病 (十分相似) , 常发生于3~4月龄仔猪, 由于弓形虫是全身感染, 一般感染后3~7 d体温升高40~42℃, 高热不退可持续7~10 d, 病猪精神萎钝, 食欲减退或废绝, 粪便干结附带黏膜, 流鼻涕, 表体淋巴结肿大, 数日后耳部、鼻盘、蹄部与胸部、腹下出现红斑, 同时呈现呼吸困难 (或腹式呼吸) , 犬坐势, 此时体温多数降至常温。随着病程延长, 上述各部红斑变为暗红色至黑紫色, 这些病猪若不死, 耳朵多为坏死脱落, 有时四肢及全身肌肉僵直。怀孕母猪发病后, 食欲始终正常, 主要表现为后肢无力, 喜卧, 数日后就会发现后肢瘫痪, 会发生流产或死胎。耳等部位有出血斑, 全身淋巴结肿大多汁, 切面呈暗红色瘀血或出血。肺脏膨大, 湿润而有光泽, 呈淡红黄色, 肺脏间质增宽呈网纹状。切开肺脏会流出多量淡黄色透明液体, 气管和支气管内积留大量白色泡沫液体。心包、胸、腹腔部积水。肝脏肿大, 切面多血, 有时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黄白色坏死点, 肾变软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点, 膀胱有点状出血, 脑轻度水肿, 切面有出血点。
7 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猪附红细胞体之立克次氏体寄生于猪、人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热性、溶血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时, 死亡率较高, 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表现为病猪高热稽留4~7 d, 体温41~42℃,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小于5日龄以下的仔猪主要临床症状是皮肤苍白或黄疸, 1周龄后多可自愈, 1月龄左右断奶时期的仔猪最初表现为贫血, 后出现黄疸, 生长发育不良, 后期成为僵猪, 育肥猪病初期眼结膜潮红, 大便干燥, 茶色尿液, 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颤抖转圈, 不愿站立或离群卧地, 出现便秘或拉稀, 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发生, 病猪中后期可见胸前、耳朵、腹下、四肢红紫, 指压不褪色, 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流涎, 呼吸困难、咳嗽, 眼结膜发炎, 病程3~7 d, 死亡或成慢性经过, 对于较为慢性型的猪, 体温一般在41℃左右, 表现为贫血和消瘦、黄疸、生长缓慢。慢性感染, 猪呈现衰弱, 眼结膜苍白及黄疸, 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如伴发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 可使症状加重, 甚至死亡。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10
1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
1.1 判断肿瘤性质
判断细胞属于肿瘤性增生还是反应性增生, 可采用Ig轻链抗体对B细胞增生方式进行检测。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情况下, bcl-2呈阴性。滤泡性淋巴瘤 (NHL) 中, bcl-2呈阳性。根据肿瘤细胞的实际增生程度, 可对核抗原、周期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作出评价, 以判断肿瘤增生细胞为良性还是恶性。
1.2 判断肿瘤分期
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为肿瘤分期, 这与是否存在淋巴管、有无血管浸润或者侵袭直接相关,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明确判断肿瘤有无血管侵袭、是否存在淋巴管与血管浸润。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与层粘连蛋白 (LN) 能够对主要基膜成清晰显示, 以区分浸润癌与原位癌。上皮性癌一旦突破基膜就属于浸润癌, 若没有突破则为原位癌。D-40、Anti-HAP40抗体等显示血管的标志物能够清楚表现肿瘤对淋巴管或者血管的浸润, 因此, 临床病理诊断中鉴别肿瘤良性或者恶性与是否有淋巴管或者血管浸润, 免疫组化的最终结果为鉴别依据。
1.3 判断肿瘤属性
以特定抗体对细胞内抗原成分进行标记, 能够判断肿瘤属性, 明确肿瘤来源。例如, 肌酸激酶 (CK) 属于上皮性标志, 上皮源性肿瘤的主要表现为CK阳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标记为降钙素多克隆抗体;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主要提示为Tg阳性;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阳性则表明可能为胶质肿瘤;胃肠质瘤中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呈阳性。
1.4 判断来源部位
临床中部分肿瘤来源不明,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恶性肿瘤具体来源进行确定, 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例如, 在胆管癌、胃肠道癌与胰腺癌中, 细胞角蛋白 (CK20) 呈阳性, 而在乳腺癌、肺癌与肾癌中, CK20呈阴性;一旦出现Tg阳性, 应首先考虑是否是甲状腺发生转移;染色法 (PAS) 阳性应高度警惕前列腺出现转移;S-100蛋白若呈阳性, 则应首先考虑黑色素瘤;波形蛋白表现为阳性需要临床中的肉瘤诊断;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与肌球蛋白需要警惕为横纹肌肉瘤。明确转移瘤的来源部位能够为临床治疗与疾病预后提供准确依据[1]。
1.5 判断“未分化”的恶性肿瘤
“未分化”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肉瘤或者癌, 临床中因肿瘤尚未分化而不具备典型的细胞起源特征, 因此不能准确分类。在组织学分类中分别采用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抗体给予准确鉴定。此外, 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还能准确定位并且区分位于组织器官交界处的不同类型的肿瘤, 准确发现微小病灶, 这对预后判断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而且, 诊疗过程中还可有效借助细菌、病毒、真菌等特异性的抗体进行染色, 从而实现诊断各种传染病的目的。
2 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
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理想的标记物状态是准确性、特异性与灵敏度高, 但是实际检查中难以保证所有标记物均达到最佳标准, 某些正常细胞也有可能出现分泌标记物的情况, 因此, 细胞学检查一般不会采用单一的标记物, 通常会选择一组抗体给予全面分析。肿瘤诊断过程中, 评估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在于特异性抗体与解释方面。实际操作中应当设置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 若有对照组不够理想或者直接忽略的情况出现, 应格外慎重与细致地分析免疫组化最终结果, 以取得精确结果。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适当结合正确解释, 报告染色结果时不要一味进行解释, 而应兼顾临床诊断、抗体特性与鉴定等, 排除假阳性与假阴性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
3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通过病理诊断, 各种抗体的特性与用途被逐步发掘出来,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 在临床诊断率的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受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约束,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相关技术人员与病理医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尽可能的在判断、操作中加以避免, 并且结合实际操作予以优化调整, 确保规范操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精准度。
摘要:近几年,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分类、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应用广泛, 对提高治疗成效意义重大。因此, 加强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医学价值。本文主要对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以期能使免疫组化技术在鉴别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方面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手术中病理诊断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石蜡病理切片573例,主要包括骨、胃肠、脂肪、胆等石蜡切片,均严格参照不同类别组织切片进行规范性HE染色,其中骨切片脱钙处理时间合理、适度,脂肪组织适当延长脱水时间,子宫内膜需清除黏液,避免HE染色效果不达标,影响诊断结果。选取130例染色标本行细胞学染色分析,其中骨组织13例,胃镜活检47例,脂肪组织22例,胃肠、肝胆组织9例,子宫内膜39例。
方法:病理检测主要包括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及特殊染色六项操作。其中取材需严格标准步骤,以迅速、准确且具有典型性地取完整病灶组织;依据不同组织采取特定的固定、脱水处理。比如处理脂肪组织科延长脱水时间,对于小组织标本的固定脱水可适当调整、缩短,对硬性组织选择新切片刀具制作。HE染色:先行将细胞涂片置于95%乙醇内浸泡15 min,选择免疫染色位置并进行标记,随后按照苏木精-伊红染色法,二甲苯祛蜡,95%、80%、70%乙醇树胶脱脂;随后应用苏木紫液染色3~5 min,加入1%盐酸清洁,应用净水冲洗并浸泡15 min,观察细胞核颜色变化,若染色不理想,可采取伊红液染色,最后采取中性树胶封片标记[3]。采用显微镜细致观察细胞形式,其染色过程中可受到时间、温度、切片组织厚薄程度等影响;注意主要选择以化学纯为主的染色剂。全面记录染色结果,并与标本类型、号码、数量逐一核对,保证切片染色质量。
结果
本组研究中采取病理检测诊断,其中苏木精染色细胞核显示为明显蓝色,骨组织为深蓝色,黏液为灰蓝色;细胞间质在伊红染色呈红色、桃红色,其中纤维呈粉红、红细胞呈橘红。各种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基本达到病理所规定的标准,其中骨组织甲级片84.6%(11/13),胃镜活检甲级片95.7%(45/47),脂肪组织甲级片90.9%(20/22),胃肠、肝胆组织100.0%(9/9),子宫内膜97.4%(38/39)。
讨论
在HE染色操作中,其最为重要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来自于细胞核着色处理,染色最终结果不仅仅会对病理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更为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带来重大改变。不过在染色操作中不仅仅单纯需要物理性技术,同时也要结合化学原理来共同完成,病理组织内部具备诸多各形态的细微空洞,待染色剂浸润之后与组织密切结合,并随之吸收、扩散、溶解,最终牢固结合;同时当病理组织细胞之内具有酸碱性分子,其中若酸性分子与染色剂阳离子结合反应,可形成固定分子,而碱性分子与阴离子相结合可加强固定作用[4]。
固定可限制组织细胞活性保持在一定水平之内,降低与活体状态的差异显,促使组织形态结构不变,避免在后期诊断、检查中组织自溶,破坏待检细胞构造,最终导致诊断结果偏差。取材则需要结合标本类型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取材范围及工具,如针吸方式取2 cm以上质性组织,对液量较大组织可离心沉渣取样,对骨组织行脱钙操作[5]。在取材固定之后需及时送检,避免组织标本因时间效率问题变换性状,影响切片处理。同时在HE染色处理中需严格保证染色剂浓度、加强温度、湿度控制,严格控制切片制作水平,以此提升加急制片率,确保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HE染色技术操作水平,根据不同组织标本严格按章程进行取材、固定、脱水、切片制作,才能确保待检样本高质量完成,增加免疫性染色效果,促进病理诊断准确率增加,从而保障真实,有效的病理资料,加强针对性病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文英.病理技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9(5):50-51.
[2]张敏.HE染色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552-553.
[3]陈宣世,刘俊才,陈勇,等.HE染色两次分化法在病理制片技术中的应用与探索[J].重庆医学,2010,39(22):3109-3110.
[4]方杰,盛晓光,吴嘉端,等.细胞HE染色褪色处理后免疫组化染色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56-1256.
【手术中病理诊断】推荐阅读:
手术前后病理10-03
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09-01
手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的规定与流程05-16
病理诊断10-06
病理切片诊断论文06-22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06-28
手术中配合05-24
中下腹手术09-1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