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2024-06-19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通用12篇)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1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 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针对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 国家正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教育系统工程的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2012年3月15日, 教育部、财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决定实施“2011计划”。5月7日, 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 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全面启动“2011计划”。2012年11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 结合江苏实际, 联合制定了《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 培育组建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过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 协同才能创新, 要坚持把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教育系统工程协同发展。

首先要设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 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 其本质属性是管理创新。高校要建有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人事管理制度, 建有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具备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当前, 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不协同、育人和知识创新不协同、机构设置不科学等问题较为普遍, 如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 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 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 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高校要逐步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 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 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其次是制定科学的协同创新建设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 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 形成协同效应, 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 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始终坚持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标, 要与各类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 吸收他们参与其中, 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 大力推进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 加快学科交叉融合,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再次是师资队伍的协同构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 教师是基本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 通过开展协同创新, 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 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 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

最后是要依托协同创新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协同创新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联接校园与社会, 沟通学生和市场, 服务学生社会实践;通过科技创新活动, 激发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水平;通过组织创业竞赛,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增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水平。

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对于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篇3

记者:作为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您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让我国的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让我国的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请问,这两个心愿是否已经实现?

王梦恕:两个心愿都已经实现。铁路、隧道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最有代表性的有哪些隧道?

王梦恕:具有代表性的有许多。比如最早的有大瑶山隧道。它彻底改变了我国隧道的修建方法。这项工作是由我亲自主持的,隧道修建取消了木支撑,采取了光面控制爆破等新技术,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以致现在基本能做到零死亡。当年建成昆铁路时伤亡很大。就是从那时起我才从桥梁专业改为隧道专业。隧道需要研究,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隧道是铁路建成的关键,没有隧道也就没有高铁。中国隧道现在是世界最多、也是发展最快、最复杂的隧道。所以说我们的隧道现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结合实际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在这些方面,您能否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一些寄语和希望?

王梦恕:要想出成果,要想出人才,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理论必须结合实际。很多真理和发现都要去实践。必须从学校教育就开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找到理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更为重要。在品德上要忠孝仁义,在工作上要求真务实。掌握了上述八个字,你才能出成果。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请您谈谈您的想法?

王梦恕:创新是要保护他的利益。搞创新很费力,结果专利没了,影响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所以说专利权要保护。现在对专利权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要加以保护,一种是不需要保护。我认为有些专利是要给奖励的,那些专利要是不保护好,被别人弄跑了,会影响积极性。机制要调整,搞研究的待遇低于搞工程的,如果将二者拉平,就会调动搞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我认为职业专利是可以公开的,需要普及和公众掌握。远期的、基础的是需要保护的。还有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现在感到必须分两步走。光靠学校培养是不行的,还要现场培养。尤其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建设,招生应该和普通大学同步进行,不应该将其放到三本以后招生,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孩子们轻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感觉低人一等。实践与理论结合,两年时间不够,建议将其改成和普通大学一样的四年制。

记者:我国有许多创新成果不能产业化,是否因为大家比较重视理论研究,研究出成果就能名利双收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应用层面就得不到重视,导致成果转化有难度。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梦恕:这点还应该从教育方面着手。学校直接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对如何解决问题而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现在我们要寻找土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很难,工程院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实践证明,大学毕业生三至五年时间里真的不能用,因为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教材也比较落后。实践反哺理论。应该鼓励企业办学校。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38次提到“创新”。您对报告中高度重视创新如何看?

王梦恕:必须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改变创新方式,将重点放到企业。企业不创新发展不了,不发展产业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淘汰。我们做过调查,一般新产品最多活30年,创新是企业生命线。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应该发挥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论、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课程,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 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意义与价值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因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创新人才的内涵

正确认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命题, 首先应从明确创新人才的内涵开始。创新人才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等方面;正确认识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明确创新人才的素质首先体现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订了许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和措施, 对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质量工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目的皆在通过此类培养计划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突破人才培养的常规模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1]。

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 专业课程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功利化, 片面注重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的构建;忽视创新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完善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急功近利, 教学改革好大喜功。国家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 但实际运行中各高校教学改革多是围绕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 忽视基础知识、通识课程的积淀。

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衔接不到位。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内容来实现;创新思维和认知方式主要通过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创新能力多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来完成。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 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是全过程全方位的衔接:既包含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与方法, 又包含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 不应将二者割裂看待。

还有一种倾向, 认为创新人才的素质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结构搭建、创新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创新人格培养, 却忽视其中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观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 因而使得创新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不鲜明, 这是应坚决避免的事。

概括起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教育理念方面, 重教师主导, 轻学生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秉承教师是课堂主导的教学理念, 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忽视学生主体性。现代教学理念认为, 教学是由双主体构成,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讲授, 更为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名副其实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培养目标方面, 重整体, 轻个性化培养。近10年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往往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整体, 在教材的编写上采用全国统编的方式, 没有体现院校和专业的特色,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专业、思想、学习实际相结合;教师授课也以合班课形式为主, 缺乏对每位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学习实际的把握, 因此, 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学生度身定做的个性化培养,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 重知识, 轻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习惯于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道德观的培养作为知识来宣传和讲授, 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无法实现知识转化为观念、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品格与能力培养。因此, 学生掌握的是一种观念和知识, 没有学会将课堂所学转换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因而无法实现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 重灌输, 轻启发。现阶段, 仍然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创新人才培养, 特别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中, 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教育重在灌输。事实上, 从人才培养规律来看, 创新素质培养是通过启发引导来实现的, 灌输的方式只能教会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无论是对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对创新能力培养都不可行。启发式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方面, 重形式, 轻内涵。实践教学的难度首先在于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 并且限于实践教学经费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往往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结合在一起, 因而活动主题不够鲜明, 实效性不理想, 流于形式, 不能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并且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 因而很难具有普遍性。因此有必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 重终结性评价, 轻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 往往是一张试卷定乾坤, 没有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状况。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最后, 在总体上,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创新人才侧重于口号式的宣传, 没有有效的理论支撑, 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

3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

近几年, 新媒体纵横天下, 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生活, 也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深刻影响。本文从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新媒体教学、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探讨基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影响因素。

3.1 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应秉承这样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具有工具理性, 而且还具有价值理性, 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观念、意志品格、规范行为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其次才是对具体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践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论观点的认同理解, 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实践教学每一单元设计一个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关的教学主题, 同时也包括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具体的知识观点理论的理解, 而且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得以提高, 从理论联系实际角度提升整体素质。

3.2 网络学习与新媒体学习

网络教学是在学校搭建的互联网络教学平台上, 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课件, 经学生在线自学后参与师生在线或课堂讨论总结的一种学习模式, 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利用互联网交互式的优势, 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自主性, 加强了多方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过程, 也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因而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2]。在互联网、QQ群、朋友圈、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 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成为大学生新新人类的时尚, 新媒体学习有着开放式、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的特点, 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并且使得教与学成为轻松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的传播, 信息的获取途径多样化, 学习的过程依赖多媒体, 形成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性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而言, 教学模式要从讲解型向引导型转变, 从课上向课下延伸, 从单主体向双主体转变。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意识得到锻炼与培养;对学生而言, 学习时间更加自由灵活、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学习成为创造性本身。但是, 应该认识到, 新媒体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弊兼具:信息不等于知识, 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理, 才能为己所用;并且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学生的甄别、分辨能力有限, 也直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最后, 新媒体的应用使大学生的学习呈现碎片化特征, 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 导致记忆力、思维能力有所下降, 直接影响创新素质培养。

3.3 教学评价

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评价时空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 不仅评价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也评价学生课下自学、参与活动、创新学习;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 不仅评价学到的知识、评价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还评价用到的技能和方法;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改革评价方法。定性分析是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难以量化的内容, 需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地描述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 给予模糊而积极的的肯定, 并提出建议, 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多元的评价方式组合往往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

4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媒体教学背景下,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创新人才应是全方位一体化的模式, 即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方面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衔接, 而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层面与创新人才培养接轨。

4.1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取得创新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前提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 因此, 高校教师首先应树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双主体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和新媒体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他对当代大学生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渐进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宽容失败的百折不挠精神, 甘为人梯自我奉献精神等, 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精神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3]。

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当前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在新媒体教学载体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首先, 开展“双主体”教学, 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其次, 开展新媒体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对互联网、手机、电脑、平板电脑、微信、QQ的使用热情, 积极采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互动, 大力提倡互动式、案例式、自主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开展实践教学、网络学习, 通过设立社团活动专项基金;设立社会实践活动奖励基金;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作为评优依据等方式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肯定与奖励,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4.2 教学评价及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与传统的一张试卷评价方式不同,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要锁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 教学评价的实施重形成性评价、重素质评价、重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须包括师评、自评、互评、他评和小组评价等方面;在评价标准上, 要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交集, 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创新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形成性评价可在纸笔评价之外, 加入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分析、情感评价等方法, 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 为学期评价提供依据。总之,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习惯、兴趣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等级评价, 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优劣。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包括从宏观上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学内容、概念、原理、理论、观点的深层次理解、对于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科学运用, 事实上包括对于教学全过程的把握与控制引导, 因此, 师资队伍建设是指对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建设, 要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 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创新知识体系、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在此前提之下, 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合理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树立科学的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 2013, 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5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了培养未来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国家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是当前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育观念思维方向培养

教育是传递知识、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了培养未来具备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的人,国家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的转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它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探索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定的信心,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已定的任务,只要坚持完成任务,就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坚定的信念,逐步形成习惯;要正确引导学生以伟人和名人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以及经常与比自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比较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以便进行奋力追赶,长期要求就会逐渐养成学生自我习惯。

实验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形成的起点,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因此,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来辅助和支撑,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当学生理解了兴趣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就能养成专心听讲、善于思考、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就能养成认真做作业、认真预习、认真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认真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端正教育发展方向,明确教育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全社会各界人士重视素质教育,研究和讨论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和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和领会学习方法,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减负提质”作为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好能力的训练和教师教学的关系,切实减轻学生的重负担,不布置越纲的课外作业,在课内能完成的作业坚决不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使过去的那种老师、父母“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和验证它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举办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特点的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专题演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形成多渠道的教育整体合力,促使学生走健康的发展之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使他们用学到的本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富强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向,为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政治教学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6

一、启发引导,留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应力戒抽象,空洞灌输。可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主导”往往变成“主宰”,“主体”却成了听和记的“复读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在“满堂灌”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余地。教师思维也自然代替了学生思维,学生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

我们提倡的课堂模式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学生,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主要起一个“导”的作用,要使学生真正对知识产生兴趣,理解和把握知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地就一些重点、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否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三权分立是否更有利于发扬民主?为什么美国对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和俄罗斯的车臣问题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后,学生展开讨论,必然先熟悉教材,搜集材料,在讨论中才能据理力争,这实际是利用知识的过程,讨论激活了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教师讲十遍效果都好。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指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一旦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性欲望呢?

首先,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设问题的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

例如:经济常识中,有关近几年全面物价涨幅回落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情况,居民消费增长情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情况等等,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和箭头在黑板上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一看便知,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思维本身,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重要原因是习惯性思维方式严重妨碍着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的发挥。政治教师有责任打破沉积在学生头脑中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教师必须注意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对新材料、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就会活跃,解决实际问题的变通能力就会增强。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之目的。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在素质教育前列,在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新世纪具有竞争力与挑战精神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篇7

一、狠抓学科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有效路径, 为培养优秀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提出一些新思路。经济学专业是辽宁大学的优势专业之一, 也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建校伊始, 就在经济学系设置该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 政治经济学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2007年以其为重要支撑的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多年来, 我们始终把学科建设 (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 把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中, 应用到科学研究中。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努力做到:1.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团队成员主持的重大课题研究, 使他们既提高科研能力, 又增强协同攻关的团队意识;2.提倡学生与学科团队成员合作研究, 合作发表学术论文, 合作撰写学术专著, 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合作;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开阔学术视野, 增强学术交流能力;4.促进学生的研究方向尽快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使其研究选题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二、实施“三项工程”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率先实施了“三项工程”, 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工程”、“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工程”和“本科生导师制工程”。

1. 名教授执教核心课工程。

“基地”建设伊始, 就组成了以校学术带头人为首席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讲教授,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辅讲教师的政治经济学授课小组, 在全校开出了第一门经济类核心课———政治经济学。此外, 校内知名的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都为“基地班”学生授课。

2. 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工程。

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 主要区分三个层次逐步实施:第一个层次, 使用原版教材, 教师用汉语讲授;第二个层次, 使用原版教材, 教师以汉语为主以英语为辅讲授;第三个层次, 使用原版教材, 教师用英语讲授, 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文完成作业。

3. 本科生导师制工程。

安排具有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 (含在读博士) 的青年教师担任“基地班”学生导师。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和思想素质培养。另外, 导师结合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小论文的写作, 指导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 指导学生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

三、形成系列成果

1. 课程建设方面。

政治经济学成为本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和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龙头课程, 先后被评为第一批校级优秀课程、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第一批省级优秀课程、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

2. 教学成果方面。

2002年“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由本校主持的“‘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荣获二等奖, 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政治经济学》 (教材) 荣获一等奖。

3. 专业建设方面。

2005年, 经济学专业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专业;2007年, 又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4. 教材建设方面。

由本校和南开大学作为两主编单位编写的《政治经济学》 (简称“北方本”) 已连续出版30年, 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迄今发行已逾百万册。

5. 队伍建设方面。

2003年, “基地”负责人被评为全国高校第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此外, 本基地教师还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专业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省中青年学术骨干、省学科拔尖人才、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

四、加强教学环节

1. 明确教学工作思路, 做到基础性、工具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学;强化工具训练, 加大数学和外语的教学力度, 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并逐步推广“双语教学”;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 逐步提高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比重。

2.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1) 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 (2) 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 (3) 坚持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相结合; (4)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 (5) 坚持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3.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适时调整培养计划, 做到“基础”和“拓展”相结合。

实行公共课、核心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多模块教学法。增加跨学科综合知识课程,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更好地体现本专业的教学特色。

4. 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做到“有机 (微机) 教学”。

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有效利用BB平台实现网络教学, 利用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室推广实验教学。

五、加强制度建设

1. 在教学管理方面, 建立并实施包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干事、“基地”办公室主任的联席会议制度, 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 督导团听课制度等。

2. 在科研活动方面, 建立并实施学术辅导员指导下的读书会制度、讨论制度、优秀论文评选制度、辩论赛制度等。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8

上海交通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在培养机制和教育理念上地转变和实践, 在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特别是在2011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以团体总分450分的历史最高成绩夺得全国第一名, 第二次获得“挑战杯”。基于此, 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长板”理论, 希望能够对高校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板”理论

相对于长板理论的是短板理论, 短板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1]。根据这一核心内容, “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 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 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 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但是笔者认为, 最高的木板同样能决定水桶容量,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长板的重要性。

1. 长板同样决定水桶装水容量

水桶容量意指一个人或者团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一生当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应该是静止不动, 而应该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时刻在增加或者减少, 因此木桶的水始终是流动过程。在这个前提下, 长板能够决定水桶的容量, 因为把水从长板上流动下去, 在长板表面能够驻留水, 如果长板足够, 那么其表面驻留水的量可能是惊人的容量。

以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 他最大的成就是相对论, 最强的能力是科学研究, 这是他的长板, 而个人生活和交际方面是他的短板,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 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爱因斯坦的传记《他的生活与宇宙》中披露, 爱因斯坦与妻子的人际关系处理很恶劣, 甚至与妻子约法四章, 要求妻子为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并拒绝进行房事, 变相地把妻子降格为佣人。又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贾伯斯, 根据《赫芬顿邮报》披露的《乔布斯传》书摘, 比尔·盖茨表达了个人对于乔布斯的看法。“本质上说, 乔布斯是个有缺点, 甚至连缺点都非常怪”的人,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称乔布斯是个非常不大气的老板, 只要自己不称心, 就可以当众羞辱属下。当然, 这一切短板并不影响其成为伟人。

2. 集体创新能力取决个体长板

全社会的总创新能力不是由每个人的短板所决定的, 因为在团队作战的时代, 短板可以被迅速弥补, 而集体创新能力的极限取决于个体长板的高度, 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无法短时间被提升。爱因斯坦在生活上的短板可以通过其他人来进行弥补, 但是他提升了全人类科学技术的容量和创新能力的“长板”却是无人能补。

特别是当今时代,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而国际竞争中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 科技是龙头, 能否在核心科技研发上取得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个体在能力素质方面“短板”可以由其他个体来补充, 而个体创新能力的“长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应该力争在创新能力的“长板”上进行重点打造和突破。

3. 长板与短板理论相互不矛盾

短板理论与长板理论并不相互矛盾, 尽管人一生当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动态变化, 长板可以影响水桶的水量, 影响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总量, 但是短板决定了水桶的漏水高度, 同样影响总体容量和社会评价, 因此对短板的提升仍然非常重要, 短板与长板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整体。

每个人之间的天赋、兴趣、智商等方面差异很大, 而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特质需求各不相同, 任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特点来选择对长板的进一步打造还是对短板的弥补。在拔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 应该重视对长板的打造, 因为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在特定领域具有突出的天赋, 花过多的时间在弥补短板上面, 往往对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没有突破性的贡献。

二、“长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及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资源, 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天花板和束缚, 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长板”得到充分延伸。特别是80后学生普遍的特质是自我意识强, 必须要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因此在制度设计和创新内容选择上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 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才能够真正推动学生自发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才能产生长久创新动力, 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和长远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在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高的基础上, 强化因材施教, 鼓励个性发展, 在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中都重点针对学生兴趣和长处进行发掘、保护、锻炼、提升, 充分保障资源,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 减少功利化的结果导向型考核和评价, 设计宽松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 兴趣驱动主导, 学生自主选择

科技创新赛事及活动是我国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学校的科技活动启动阶段应该以学生寻找自我兴趣点, 激发创新热情为引导, 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以兴趣驱动为主导, 把参加科技赛事和科研活动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即使学生不喜欢科研, 也应该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和兴趣点进行发展, 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在专业或者科研方面进行发展, 充分让学生自主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重点推动低年级本科生参观本领域相关实验室的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实验室让学生了解科研活动, 提早发现他们自己的专业兴趣点, 并积极推动暑期本科生科研见习活动, 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深度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对于某领域科研感兴趣并且想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可以向实验室负责教师提出申请。

此外, 建设了36家以专业教授实验室为基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 向全校全体学生开放, 以便帮助对本专业或领域科学研究不感兴趣的同学寻找其他可能感兴趣的领域方向。同时也鼓励对科研完全不感兴趣的同学寻找科研之外的兴趣点进行探索和学习。

2. 加大资源保障, 重在资源匹配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一直缺乏有效的经费和制度保障,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出台了《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分级分类资助实施办法》, 从“985工程”三期建设经费中设立专项, 对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资助和支持, 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上的突出成效和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以此为支撑, 建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和资源保障。

创新教育是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事情, 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自由配对, 行政管理部门在设计创新培养制度应着眼于为学生和老师全过程匹配资源, 加大资源投入和保障, 从培养同学的研究兴趣到实现科研成果的环节, 应为同学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 不应该在创新活动类型、师生交流形式等具体方面提要求, 形成对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干扰。

上海交通大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计划 (PRP) 、暑期本科生科研见习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互为补充的项目, 提供给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互相匹配的空间, 创新实践平台后期的管理和考核都是由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

3. 重视过程考核, 创新允许失败

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考核机制设计方面, 应该提供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重视对学生参与赛事或者研究过程的锻炼和考核, 轻视竞赛成绩或者研究结果的考量。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方面, 应该考虑学生长远教育和发展的需要, 充分给失败者予肯定, 失败同样是学习和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专门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答辩, 其答辩原则是重视研究过程, 创新研究结论和结果允许失败, 不设定成功标准, 减少功利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如果研究过程具有创新性和严谨性, 答辩过程能够阐述清晰和失败原因, 即便项目最终失败, 仍然能够获得答辩成绩“优秀”。

三、结语

只有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并能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培养, 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或看到自己优势所在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才能促进学生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2]。

上海交通大学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筹备过程中, 经选拔的六件挑战杯候选作品中共有三件本科生作品, 三件研究生作品, 其中三件本科生作品都是学生自主立项的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作品的选题来源均是学生提前参与实验室科研课题后的自发兴趣点, 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最高程度的激发和调动, 项目水平均远超对这些领域不感兴趣的其他本科生, 这些本科生均在物理、材料、能源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

在竞赛组织过程中, 校内组织单位发现参赛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长板优势, 但是在语言表达、展板设计、申报书撰写等方面却是短板, 因此校内组织单位并没有要求参赛学生临时锻炼, 而是建议参赛队员继续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加科研成果, 另外配备语言表达能力和展板设计能力较强的队员, 最大程度避免干扰学生, 保留长板优势。此外在挑战杯作品优化过程中,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工作室为学生进行作品制作、技术交流提供了固定的场地、设备及专业技术, 解决学生在作品准备期间所遇到的困难。最终为上海交通大学夺得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总体成绩全国第一名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传统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提升“短板”的全才教育理念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实践发现“短板”理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现有教育理念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板”理论, 分析了“长板”教育理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同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长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长板理论,水桶理论,兴趣驱动,资源匹配

参考文献

[1]于敬华.木桶理论与扬长教育[J].吉林教育, 2010 (30) :28.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9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高校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无疑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内容来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体现出科学的立场和观点, 更体现着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要求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在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始终保持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保持观念和行动的统一, 不断追求真理, 不断实践真理。创新精神和能力所要追求的目标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和原则的要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从内容的产生来看,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者依据实事求是的方法, 根据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而来, 并且不断指导实践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理论成果。

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仅可以把握进行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可以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真实过程, 更可以通过对历史过程的了解, 生动感知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力量和历史影响力, 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提高大学生进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但是要想把这种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 还需要综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间的关系, 实现各个方面和环节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 教师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影响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师越来越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手段 (专题讨论、辩论、参观考察) 、多样的方式 (理论讲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是单纯地“教”, 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也有一些课堂, 教师也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 “教学中也表现出非常热闹的情景, 但由于一些讨论或辩论的问题、题目选择的并不恰当, 其所包含的‘问题性’和‘思辨性’不强, 在讨论、辩论和社会实践之后,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认识社会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社会视野并没有得到开阔”。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高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因此, 适应新的形势,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 灵活的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的一种创新, 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上的创新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 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灵活性的教学手段, 教师主导教学的开展, 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理论、提高能力、激发思想和升华感情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中可以实现自我教育, 把在课程中了解到的知识、理论和思想内化为一种勇于探究、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三, 实践课程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也指出, 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因此, 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课程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可以采取演讲、辩论、讨论和观看纪录片等形式, 课外实践可以采取参观、考察和调研等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和学生的参与中, 实践课程可以综合性地影响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和具体场景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四, 灵活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及多样化和灵活性的课程开设相适应, 灵活全面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持续性实现, 能够保证教师创新性教学效果的检验, 保证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动性和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的持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要准确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课程的考核要在考查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考查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具体的参与状况和效果。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查, 也不能拘泥于教材中原有概念和观点的单纯记忆, 而是要以实际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实例、事实和现象为背景,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

参考文献

[1]裴建伟, 唐琼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7) .

[2]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10

探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当前, 神政、创新意识和治课教学改革索政治课教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 认真思考和这也是思想政探索的课题。

治一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课河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教此焦性, 至关重要在政治课。在教学活动中上培养学生的, 教师要善于创设兴趣和学习主动学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合作探策●韩意识究学习, , 在情景冲突中培养学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积极解决问生的主体参与略红题, 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培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诸如寓言情景教学是、笑话根据、名人故事教学内容, 养等, 创造引人入胜的氛围, 活跃课堂气氛, 让创要学生、动机对课、兴趣和直接堂充满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新动课,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型计活动内容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比如讲“爱国情、操事”时件、, 我为学生现象来设人讲述了鲁迅、周恩来、吉鸿昌、钱学森等人的才典型事例好地理解“, 爱国情操让学生明白”的内涵热爱祖。政治课引入国人人有责, 生更

活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 不但可以丰富课堂

内容, 还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不断学习新理念, 认真钻研新教材,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能上好政治课。在教学中, 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政治课堂上,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们讲了两则故事, 一则是一位农场工人独自搬起一辆轻型卡车, 救助被压在车下的儿子的故事;一则是一位年轻母亲以超常速度奔跑40多米用双臂接住从四楼掉下的两岁儿子的故事。这两个发挥潜能的故事,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采用“三步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的竞争。初中政治课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我逐步形成了“三步教学法”。所谓”三步教学法”, 就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反思。教师首先要钻研教学内容, 设计新颖的问题, 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接着,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反思, 教师只作必要补充,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开展自主探究,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同时, 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开展看图说话训练, 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对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 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 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近几年里, 看图说话也逐渐走进了初中政治课, 其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政治新课本中,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生动具体的图片。教师在讲课时, 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片的直观作用, 设定情境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政治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直观教学, 采用对比的方法,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促使学生人文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对于“公民的权利与公民的义务”, 学生会产生一些错误认识, 教师可以运用图解方法, 把公民的权利与公民的义务分开罗列出来, 再分别进行多个对比,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与公民的义务是相对的, 也是相辅相成的。这样, 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创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 更要看重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 努力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促使学生清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 激发其学习动力, 挖掘其学习潜能, 改进其学习策略。一是全面考量, 综合评价。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整体素质的评价, 力求做到全面兼容。二是明确标准, 评价内容要具体适度, 科学透明。要让学生熟悉评价内容, 理解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 确保评价过程有章可循, 科学规范。三是自主评价, 民主监督。评价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监督, 力求评价公正客观。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 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应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 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11

[摘 要]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高中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81

“在人类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创新之路。”“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知,不管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还是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以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此加以探讨,以供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高中政治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自身做起,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教师要转变自己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将教材中涉及的政治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后死记硬背,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将课堂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动脑思考。一旦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总结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可以在肯定和鼓励中产生信心,从而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在主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质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也可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这表示这名学生已经开始学会思考,且正处于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把握这一时机,并加以引导,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适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阻碍,使学生摆脱以往的定式思维和固有经验,学会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政治知识比较抽象,且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思维无法时刻保持活跃的状态,这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均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原来可以不用如此呆板。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时时刻刻都可以处于活跃状态,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小型的讨论会或者辩论会,让学生就某一热门话题展开讨论或者辩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对于学生的看法、辩论方向均不予干预,而需要给予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了解是非曲直、了解自己看法的片面性。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知识,还可以在自由讨论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吴月红.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9).

创新人才培养政治理论 篇12

多元智能理论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 “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音乐-节奏智能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和自知-自省智能 (self-questioning i nt el l ige n c e) 。后来, 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观察智能 (n at u r a l i s t intelligence) 和存在智能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1]。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 强调多元性; (2) 强调差异性; (3) 强调创造性; (4) 强调开发性。每个人都具有以上9种智能, 只不过会有不同的擅长智能或优势智能组合。如果人能学会运用内在智能组合,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促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形成了多元成才观, 对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2 国内高校多元成才理念与实践研究

根据多元成才观,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 并突出发展学生的特长智能, 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外语教育正在由“片面注重语言智能”, 转向“兼顾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文秋芳 (2014) 依据一项安徽省毕业生就业调查, 指出不同层次高校英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类别趋同, 只是不同类别的比例有差异。因此, 不同层次学校可以根据往届学生就业去向决定人才培养类型的侧重点, 但课程设置中依然需要兼顾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余盛明 (2014) 认为英语专业多元人才观具有现实的理据和基础。体现在“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第二课堂等的多元化”[4]。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 在2008年大胆提出“大专业、小方向”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即试行“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了“一年级打基础, 即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专业, 即学习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国际旅游和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练技能, 即学习岗位初始技能训练及企业顶岗实习”的三段式教学进程[5]。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笃行“因材施教、依智而育”的育人理念, 打造了“市级教学团队和市级精品课程”, 逐步开创并推进了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相信人人皆可成才, 逐步帮助教师形成“多元育人观和评价观”,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成才观”。

3 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分级、分向、分道”的三段式教学进程

应用英语专业坚持以“德育为首、知识为基、能力为主、文化为髓”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教学进程采用了“分级、分向、分道”的三段式:即一年级“分级”, 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水平实施“分级教学、分类指导”;二年级“分向”, 开设多个“方向、模块”, 满足学生差异性的职业需求;三年级“分道”,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就业、升学或出国) , 为学生开通不同成才渠道。

近年来, 该专业每年约招收全国各地考生500名左右, 并且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生源出生地、语言基础、学习能力等的个人差异,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分级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些许不足, 因为分级分班的依据仅参考了容易测量的语言智能, 而忽视了较难量化的其他智能。但是, 基于多元智能观的“分级教学”, 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不同等级, 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不同学生的发展。针对外籍专家给学生听说能力的个性化诊断分析, 以及不同级别的任课教师们的全面反馈 (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个人特长等课堂表现) , 团队教师共同商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高起点的班级, 在语言的总体要求, 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语言技能竞赛, 已经取得不错成绩。对于起点较低的同学, 则发动教师为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开设语法专题讲座、加强班等, 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夯实语言基本功的教学。教学团队注重在教学目标、教材、教法、考核等方面都注重学生的多项智能开发与锻炼, 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有差异性地成才发展。

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院统一提供的十多个专业模块 (国际贸易、跟单员、物流员、会展等) , 并学习相关课程;同时, 应用英语专业也专门开设了“涉外文秘、涉外旅游、涉外服务、少儿英语教育”四个方向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就业需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成才”为宗旨, 以外语应用为特色,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发挥“英语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在“语言平台”与“职业模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课程中融入学习兴趣培养、职场知识与技能训练, 突出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同时, 又为不同的学生搭建多元职业模块、开通了不同的成才成长渠道。

三年级学生则主要学习旨在提高职场竞争力的相应课程, 并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 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当然, 部分学生也可以选择专升本或者出国留学。近年来, 为满足学生的国外实践、深造需求, 应用英语专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如:2014年暑假, 21名学生 (占江浙沪参与选拔院校的10%) 经过层层选拔入选美国某知名企业的实习项目, 并得到相关企业的好评;从2013年开始, 学生获得上海市政府的资助, 经系部选拔后, 可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游学三个月;此外, 学院正在积极与各英语国家高校开展“3+1”或“3+2”专升本教育方面的合作。

3.2 多维度的教学创新

教学团队不仅关注学生语言智能的锻炼和提高, 还关注学生其他智能的潜力和开发, 进行“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实践实习”等多维度的创新。教学设计“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课程设置“模块化、职场化、网络化”;教学评价“分级化、分阶化、多元化”;实践实习“层次化、多样化、系统化”。同时, 拓展了旨在提升学生听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课后实践+自主学习”三管齐下的学习途径;开设并不断完善“英语应用平台+职业技能模块”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的桥梁课程《英语综合能力训练》;构建并不断完善“TSI (即Training-Simulation-Internship, 大一语言训练、大二职场模拟、大三顶岗实习) ”一体化的实践体系, 开设了学生实践的多元渠道。

3.2.1 教学设计与管理创新

应用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并灵活地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 不断改革和创新高职英语教学, 设计“个性化、多元化、情景化”的教学。市级精品课程《商务英语沟通》采用“任务引领合作学习模式 (Collaborative Task-based Model) ”, 通过把相关教材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将学生团队导入一个仿真或真实的情景中, 鼓励学生创建“模拟公司”, 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以及交往智能。其他课程活用“情景体验式”和“任务引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考虑充分利用学院建设的外语情景实训中心, 学生通过结合有创意的场景感受“情景体验式教学”, 在各种情景中主动参与体验, 完成诸如职场面试、商务会议、投诉、谈判等任务的模拟训练, 逐步扩展深化语言智能, 锻炼身体-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 为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教师通过“教学目标任务化, 教学方法综合化, 教学设计优选化, 教学活动多智能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思路多角度化, 教学信息多层次化, 教学评价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模拟任务和团队项目, 体验职场情境和商务活动, 培养可持续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职场竞争力。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成才, 系领导注重“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团队管理, 坚持“传帮带”以及“中教外教配合”, 锻炼培养了一支教学能力与效果俱佳的教学团队。外籍教师曾被视为“编外人员”, 他们如散兵游勇, 教学质量多半不理想。但是, 新领导班子将外教组成一个团队, 指定一名组长, 并专门配备一名中方骨干教师任外事秘书, 协调他们的工作, 定期召开外教座谈会, 安排组织外教参与系部教科研活动, 提高外教的“归属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利用自身语言优势为学生开设的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受益。比如, 能说会唱的美国外教的英语角就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一展歌喉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增强了自信。

3.2.2 课程设置创新

通过“模块化、职场化和网络化”的课程改革, 注重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从而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学有所获。 (1) 将语言课程按照“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 职业模块课程按照职业能力进行模块化设置, 根据课程性质, 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于教学实践中; (2) 将三年级学生的课程改为更注重提升学生能力的“职场实用口译”、“实用文体写作”、“实用汉英翻译”等课程; (3) 一年级新生开设“学习技巧”课, 教师共享课程资源, 教授学生全面的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4) 更好地发挥“英语应用平台+职业技能模块”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英语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桥梁作用; (5) 开展专业资源库、“微课”等的建设, 邀请学生团队参与微课制作, 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网络化、碎片化的语法教学, 利用QQ群进行师生互动, 课外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6) 进行了将“两张皮”合为“一张皮”, 旨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模块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落实以“涉外旅游、涉外文秘、涉外服务、少儿英语教育”为主线的多元模块课程菜单, 满足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需求。

3.2.3 教学评价创新

应用英语专业逐步建立了“分级化、分阶化、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制定了校内课程实训评分表、顶岗实习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专项评分表、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指导老师专项评分表、毕业实践报告专项评价表等, 实现了教学评价、企业评价、职业资格证考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系统。

通过“多员化、多维化、多样化、多重化”的教学考核, 兼顾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整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要求, 实现评价主体多员化 (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自己、团队等) , 评价内容多维化 (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平时作业、竞赛活动等纳入评价指标) , 评价形式多样化 (采用分数、教师评语、自我鉴定等多种形式) , 评价标准多重化 (从语言、技能、情感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 [6]。多元评价方案有助于综合发展学生的九大智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基本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3.2.4 实践实习创新

应用英语专业积极贯彻高职英语“听说领先、注重应用”的理念, 构建了“TSI (即Training-Simulation-Internship, 大一语言训练、大二职场模拟、大三顶岗实习) ”一体化的实践体系, 开设了学生实践的多元渠道:一年级学生以朗读、演唱、配音等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创建模拟公司、职场辩论、校外实训等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求职、应聘、实习等活动为主。

TSI实践体系实现了由“学术型”向“岗位型”以及“岗位+任务型”的过渡。在大一的基础阶段, 语言实践侧重语言模仿和语言输入;从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侧重英语的应用能力, 发掘学生的职业创造潜能。一年级主要采用英语朗读、影视配音、短剧表演、歌曲演唱、演讲等模块, 侧重学生的语言模仿和输入, 二年级依据课程性质, 选取典型商务情境或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或者补充, 让学生按将来的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三年级定岗实习是指定期安排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 如上海皇冠酒店、上海携程旅行公司、上海锦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

同时, 开设“层次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第二课堂活动, 实现“以赛促学”、“以趣促学”和“以训促学”。已形成了以语言应用为主线的“竞赛系列”, 如朗诵赛、趣味英语大赛、辩论赛、演讲赛、综合能力及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的汇报演出等。同时, 利用外籍教师的语言优势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尤其是设计课外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听说技能。通过举办每年一度的“实训汇报演出”,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通过举办各类外语技能竞赛, 如“傅雷大学生翻译奖比赛”等, 形成竞赛机制, 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成功意识, 选拔和激励优秀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的各类语言技能比赛。

3.2.5 学习途径创新

应用英语专业还拓宽了“以提升学生听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自主学习”三管齐下的学习途径。新的教学要求促使教师指导学生将多种学习途径融会贯通。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项目或任务在课堂、实训和自学中既互为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关联。

课后注重向学生推荐英语在线学习、模拟试题、英语听力、专业英语相关阅读辅助材料、多媒体语音文件、案例学习、术语词汇、电子课件、图片资料、电子教材、视频资料、教学录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共建的丰富资源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 深度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团队将“多元成才”的育人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 齐抓共管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自学, 并按照多元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邀请图书馆教师介绍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并统一安排学生到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 并制定了各班级自主学习时间表。图书馆领导和教师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 反馈学生们的到馆率平均达到90%以上, 学习积极性也不错, 并建议将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向学院其他系部推广。

可见, 应用英语专业在教学设计、团队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实践实习、学习途径等方面, 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 所有课内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就是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不同智能组合见长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通过“语言能力与职业模块相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职业发展与升学深造相结合、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配合”, 帮助学生多元成才。

4 多维度创新的成效

教学团队成员务实进取, 教书育人, 取得多项市级以上奖励:2012年获评上海市级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三人获上海市“育才奖”, 多次荣获市级以上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大赛”和“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二等奖;主持和积极参与教学教改科研项目, 均按时按质结题。年轻教师积极申报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和“晨光项目”, 有的已经顺利结题, 有的正在积极研究中。

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上海市高职高专各类英语技能大赛, 硕果累累:2015年4月, 两名14级学生包揽了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专业口语项目的两个一等奖;其中一名学生随后又荣获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高教社”杯英语口语比赛特等奖;同年11月, 7名学生分获上海市第四届高职高专英语读报大赛专业组一、二、三等奖, 占全市获奖总人数23名约三分之一;2013年6月, 12级一名学生获得“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中英语专业组第一名, 代表上海赛区参加了全国总决赛, 并获得二等奖;另一名学生荣获“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上海赛区比赛英语专业组第一名, 代表上海赛区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高教社”杯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 并获得二等奖等;限于篇幅, 不能一一例举。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左右, 签约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部分同学到诸如腾讯公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上海和睦家医院 (外资) 、上海携程国际旅行社、上海电讯盈科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张江艾西益外币兑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就业。

总而言之, 应用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勇于改革和创新, 注重提升学生的多项智能,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应用成效, 也得到了同类院校的认同和肯定。鉴于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和取得的成果, 以及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的突出表现, 团队教师还应邀与其他同类院校分享院系的人才培养经验, 均受到与会代表与专家的一致好评。可见, 应用英语专业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借鉴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活用“因材施教、依智而育”的育人理念, 实施“分级、分向、分道”三段制教学进程, 并进行了“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实践实习”等多维度的创新, 逐步构建及完善了具有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教师形成了“多元育人观和评价观”, 学生形成了“多元成才观”, 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成效。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应用英语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

参考文献

[1] (美) 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01) .

[3]余盛明.试论英语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的现实基础——广东省英语专业基本情况调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4]刘小芬, 蒋伟平.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高职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5 (01) .

上一篇:手术中病理诊断下一篇: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