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2024-07-25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通用12篇)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1

一、创新人才的界定

创新存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件生活用具的改进, 一台工作机器的改造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所以时时处处需创新, 事事处处可创新。

1.创新劳动的三个层面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创新史,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技术的创新, 所以促进国家改革发展, 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 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

2.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的特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学校对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不重视

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关文件对学校创新教育行为进行规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原因是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师, 对培养创新人才都有认识上的错误, 他们普遍认为创新与创新教育和自己的距离很远, 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

2.会计专业学生对创新人才的认识有误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的误区,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高职生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后没能考进本科院校且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 他们本来在高中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有自卑心理, 在他们的心里创新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所以在学习、实训过程中, 他们认为学会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就够了, 毕业后能够完成企业财务核算就行了。他们不注重课外的活动与锻炼, 更没有参与创新的意识和想法。

三、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重视

首先, 学校应建立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制定旨在激发教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奖励制度。学校要开设“创新意识”方面的课程, 将其作为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课程, 利用讲座形式或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利用几周的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的课表之中。

2.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并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学校要定期开展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培训, 并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的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3.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社团活动

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内的技能比赛, 组织成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团, 安排相关的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 利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语言交流能力, 使社团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相关比赛。

4.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创造性实习

实训实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个主战场。学校要多和一些会计服务公司、记账公司合作, 多为学生安排企业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凯民.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张晓萍.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夏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2.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2

(Accounting)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对会计学本科人才的需要,以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经院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领域从事会计、财务、审计实务以及会计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我申请了专业加深性特长生的培养,希望能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丰富自己的内涵,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具体目标:

(一)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学习国内外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动态和发展;强化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具有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秉持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原则,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树立会计从业人员光辉形象。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1

二 具体措施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校规校纪,服从导师安排,配合导师工作。对会计专业有较深入思考与研究,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初步能力。

(二)理论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所以要深入学习会计这一门学科,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我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做了详细安排。首先是专业书籍的阅读。书本是汲取只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我的计划中至少要阅读5本专业书籍,并记录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其次,就是专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除了学校要求的专业资格证书,我还需积极备战如中级会计师职称的考试。

(三)当然,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许多公司更加看重的是经验而非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加入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社团,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至少参加两次社团活动;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各项专业竞赛,以期在竞赛中学习只是、锻炼自己,取得好的名次为校争光,为简历添彩。最后,还需在导师的安排下,参与一些专业学术会议,聆听专家学者们的见解,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充分利用培养的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摄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希望在学有小成之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写出一篇小有见解的专业学术论文。

三 阅读书目

目前,我非常想拜读的作品有《财务骗术》(FINANCIAL SHENANIGANS)(霍华德·施利特(美)),《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刘姝威),《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 & 劳伦斯·坎宁安),《经济学百科全书(上下卷)》(马吉尔 & 瓦迪亚巴西斯)等以及一些与CIA和ACCA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商务礼仪方面书籍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例如《金字塔原理》《麦肯锡工作方法》等。《人性的优点》(美)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著,《三分钟心里操纵术》这些也是非常不错的书。

诚然,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总是会与计划有出入。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实践与计划相结合,制定出一份完美的培养方案。

09会计2班

周欣宇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 创新 课程 教 学

笔者就高职会计创新“课”、“教”、“学”等方面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创新课程体系及教材讲授内容

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采取综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把相关学科合并为一个整体 ,统筹安排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其中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课教学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其教学比例,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一)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会计实践教学的比例

注重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构建会计教学课程体系时,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使其教学比例不低于40%;另一方面,增加综合性、现代化、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可分为“五阶梯式实习”:第一个阶梯为《基础会计》单项模拟,第二个阶梯为《专业会计》单项模拟,第三个阶梯为《专业会计》综合模拟,第四个阶梯为《会计电算化》,第五个阶梯为《社会实习》。其中前四个阶梯在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进行。所谓“单项模拟”是指只模拟一个主体单位的会计业务,所谓“综合模拟”是指模拟一个主体单位所有职能科室的全部业务和客体(税务、银行、铁路、审计……)部分业务,即全仿真模拟,“综合模拟”是动态的(凭证传递、票据填制、加盖印章、货物运送……)、立体的(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下各职能科室全方位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的业务)、综合的(所有岗位的不同业务)。而“单项模拟”是静态的、平面的、单一的(会计业务),虽然只模拟会计业务,但它为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和“综合模拟”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此,必须编写一套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为内容的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教材,这是当务之急,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

“决定”指出,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此,必须提高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教师的比例,从而保证高职会计教师的质量。

3、改善校内会计实验室硬件设施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在这方面,我们不仿借鉴一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该院大力构建以校内工业训练中心园区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学生实践教学网。学院工业中心园区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按技术应用群分设15个实训室,以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的技术规范、质量第一、安全生产、团结协作等现代企业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该院先后与130多家管理先进、条件优良、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教学合作协议,建立了遍布深圳的校外实训基地。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中,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训练,全方位地体味现代企业精神,熟悉工业环境,同时接受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训导。

4、实践课要与理论课密切衔接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同步,造成实践课程中要花大量时间重新讲授所学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应该在学完一个会计模块的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必须调整传统会计专业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二)改革教材讲授内容

1、讲授中要整体调整衔接各学科内容

按照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将目前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组建为“核算”板块,以会计核算做为教学内容,压缩《基础会计》内容,重点讲授“借贷记账法”,丰富《财务会计》内容,增加各行业、企业非共性业务的核算方法,删减《成本会计》中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以成本计算讲授为主,并突出各行业、企业的特点。

以税法为主将《审计》、《经济法》等组建为“监督”板块,突出培养会计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特点。因为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概念,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为会计专业服务。为此,应重点讲授与会计专业技能相关的知识,如“公司法”、“税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结算法”等等,尤其是《经济法》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有所区别,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经济法律知识与会计专业技能联系起来。

以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为主要内容 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财政金融》、《管理会计》、《经济活动分析》等组建为“管理”板块。讲授中各任课老师必须协同“作战”,做到内容不重复,各有侧重点,从而节省理论教学时间,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服务。一切为学生能力培养着想,从而更加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上述相关课程还必须与《会计电算化》相衔接,现代化的会计工作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完成,计算机不仅仅用在会计核算方面,也被用于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企业管理、审计、税收等方面。这就要求学校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性老师。作为老师自身来讲,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做到与时俱进。

2、讲授中要修定各学科内容

据统计,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各种会计教材近百种,由于众多会计教材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造成了质量低劣、内容类同陈旧、学科间内容交叉重复、忽视素质教育、错误时有发生等,这样的教材,不仅贻误了学生,也把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引向了庸俗化。

为此,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成立“各专业专家委员会”,各任课老师在专家指导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为专业技能服务的教学特色。当然结合目前会计专业教材,老师可以做必要修定,如在会计课教学中,增加讲授理论分析内容,减少解释会计制度内容,因为会计制度永远是在不断变化的“上层建筑”,并且实际中的会计处理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再如在讲授中增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知识等融于专业理论和技能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创新教师的教学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突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特点,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思维和探索,培养学生思维、判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会计老师要注意扮演好教师的各种角色。

(一)教师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的比较单一的教师的角色。具体来说,教师要时刻牢记在教学中扮演好以下重要角色:

1、设计者

教师是教学的“工程师”,具体要做到“五有五备”,“五有”即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五备”即备目标,备学生,备提问,备教具,备练习。特别是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因素,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教学内容等,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2、指导者

一方面,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

3、引导者

教师要通过示范、提示、启发等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逐渐让位于学生自己主动地、独立地探索学习。

4、管理者

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向每节课要效益。

5、同行者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在教学中更好配合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有时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做他们的伙伴,以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6、研究者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和评价,成为一个教学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导学方法的运用

导学方法是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导学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改革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会计教师导学的目的,就在于着重培养学生以会计技能为主,并能熟练操作现代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经济业务,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思辨与创新和再学习能力。

为此,会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心设计各种技能实训练习,引导学生知道“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在讲练结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讨论启发、提问启发、案例启发、实践启发等教学方式导学。并采取联想式、直观式、解析式等启发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成本会计》中的“分步法”计算成本时,可采用多媒体列表进行理论讲解,并结合让学生亲自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技能的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理论,这种直观式的导学方法可以生动、形象、逼真地引导学生吸收导学的内容。使教、学、做合一,心、手、口并用,从而突出学生以自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特色。

为了实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述导学方法等创新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职会计老师所认识和运用。

三、创新学生的学习

创新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作为高职会计老师,要倡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如在讲授《基础会计》填制记账凭证内容时,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完成填单、审核、记账等技能操作,然后由老师按小组考核他们集体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学习的责任感,消除学生之间过渡的“个人主义“的压力。

2、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要让现成的会计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熟练技能,只有学生在会计载体(证、账、表)的信息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

3、基于个性的学习

个性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不搞“标准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的品质,会计实践性教学,可以指定实习带头人,在张扬个性的同时,统一步调,统一行动,保证班集体或组织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4、基于问题的学习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如在会计教学中开展的讨论启发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发现问题的形式。

5、基于对话的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与老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才能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然会计老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4

以专业建设为中心, 构建课程建设, 实验室建设, 教材建设, 师资建设融为一体的特色专业建设培育体系, 离不开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 是教育教学过程健康有序发展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

1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专业本质内涵,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实行一体化教学

课程改革是专业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 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 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 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多年以来, 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工作。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是我校会计专业品牌建设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会计教育中充分发挥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如何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升会计教育水平, 成了会计教育的目标。为了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胜任就业岗位, 使技工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依据岗位的工作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实行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要求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需要我们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开展了深入调研, 对每一岗位类型分析其主要职责并进行任务分解, 分析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汇总、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情境, 结合学生的能力情况,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 开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材, 创建适合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 获取技能的载体,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材建设方面, 需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制订了建设规划, 选派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师主持,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 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并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引入新技术, 新知识, 新的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增加一些新的经济情况, 经济业务的实际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 特别是加强了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技能训练, 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操作, 更富有时代感, 科学性和规范性, 形成技工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新教材。

会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的机会。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使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实惠。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平时在课程教学中, 应该重视会计模拟实训伴随课程形成的动态进程, 将教师传授的会计理论引导学生放到会计环境中验证。帮助学会对会计理论的掌握与反思, 理论与经验的上升又促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究动机。例如:《专业应用模块》的加工整理, 实训是在学生掌握各项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 去把握各项会计业务之间的联系。在实训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典型企业的年度财务资料这些发票、账单、结算凭证等会计资料, 并在会计模拟环节中渗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这样,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摆在她们面前的就是这些实际会计工作才碰到的东西。学生大致了解各个岗位的情况。通过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账簿的登记及结账, 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要求学生掌握对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处理。这样老师传授技艺, 不再是纸上谈兵, 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大胆实践。只有通过创设情景, 真正的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 亲身经历过真实账务的处理, 操作才会更全面, 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借“百校千企”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训室的建设要求经济、实用、符合专业的发展。会计专业实验室设计尤其注意环境布局的场景化与真实化, 着眼于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 为会计实践教学搭建平台, 尽可能为学生设计真实 (虚拟) 工作环境, 布置真实工作任务, 使学生的会计学习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情况。一体化实验室配备各种模拟教学工具和设备, 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 机房主机安装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 财务软件, 音像系统……教师开展实物投影、幻灯投影教学, 播放各种讲话、会计物化教学录像片、专家报告会和研讨会的实况,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教学活动, 进行现场教学, 理论有了实物的辅助, 教学更直观、更高效、学生易于理解。实验室建设要融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快实验室网络建设, 实现资源, 信息共享。不仅可使财会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得到网络化整合与智能化运作, 而且可实现实验内容综合化、实验手段现代化, 从而全面提高财会专业实验室的综合水平。目前我校会计专业已设有会计模拟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财税五合一综合实训室、企业“erp”模拟室等。完善的校内实训建设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使学生直接感受实际工作现场的氛围, 将业务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实现会计课程全程全真模拟教学,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 实验室就是教室, 合二为一, 真正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统一,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统一, 保障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与企业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实用性的快捷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高规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借“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 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生产中心, 共享专业实训室。

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除了以务实的态度在校内继续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还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载体, 推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 把所学知识最近应用于实际, 学以致用。也可以为企业“订单式”地培养所需人才, 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求,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安排学生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轮岗实习。我校的“冠名班级”下的育人实践就是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企业“冠名班级”的教育方式, 合作单位定向培养、批量吸收毕业生, 使“学习即工作, 工作即学习”变成现实, 也促使我们日常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努力创新。也可产学结合, 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 实行有效资源的共享, 把课堂搬到工厂、把工厂搬到学校, 实现校企合作组合新模式, 改变过去单一合作为全方位合作。使实验基地可以教学、讨论、训练、交流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会计教学中心, 成为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 还要尽量做到有专业不为专业, 着眼于学生个人发展, 实现一专多能。例如;会计、市场营销等商贸类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到金融实训中心训练点抄、模拟炒股和模拟投资理财, 满足了学生学习通用专业技能的需求, 拓宽了就业渠道。

此外, 由于会计专业和会计职业自身特点影响, 学生通常不可能大批量地到少数几个单位集中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这就成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特别是学生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的一大屏障。做为大胆的尝试, 会计专业可以考虑筹划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财务服务公司, 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为地方中小企业办理代理记账和代理纳税等业务, 这样可将众多的中小企业会计业务集中到学院完成, 变学生分散实习为集中实习, 变仿真模拟为真账实做, 更好地化解学生不可能大批量地到少数几个单位集中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难题, 同时让学生习得更多的、更真实的执业经验。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了动手的教育, 其实践性、技能性得到了真正体现。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深层合作关系, 校企共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 苦练内功, 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培养双师型人才

课程改革、建设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专业建设, 也要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 优先配置优秀师资, 培育、选拔学科带头人, 走“精品课程, 名牌教师”之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 积极树立名牌, 并通过开展名特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与学校教研组结对、“强师导学”工程等活动, 充分展示名师风采, 发挥名特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要培养有特色的专业, 必先打造一流的专业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承担者。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掌握课程开发技术与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学院通过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 依托企业导师带徒, 提高教师从事专业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 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 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实施改革的课程均成立了教学团队, 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优化了团队的结构, 改善了团队的素质, 提升了团队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更离不开教师内在进取精神。一个人如果不学习, 不进步, 他昨天是优秀的, 今天是合格的, 明天可能就会被淘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需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 活到老学到老。会计学科知识更新很快, 伴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加快和不断深化的会计改革, 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一些与财务有关的制度、法规、规章。作为老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把求知求真当作自觉的追求, 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掌握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确保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 让专业教师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科技浪潮。并第一时间将新的内容在教学中体现。同时建立一种教师界与会计职业界联系与交流的机制, 以保证教师能投身会计实践, 谙熟会计实务, 并避免流于形式。

正如学者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事业, 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 从走上讲台起, 不论是否自愿, 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教研活动。教研, 无疑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钱伟长所过:“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参加教研活动就意味着学习, 意味着实践, 意味着反思, 意味着改进。通过积极参与教师业务培训, 优质课比赛、教师技能大练兵、主客制集体备课制度及优秀专业人才评选、优秀教学法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等教研活动, 学会将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师之间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 听课说课评课,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学院建立了教科研扶持和奖励办法, 利用专业建设基金和创收收入, 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研教改活动中来, 对教科研成果的取得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 激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 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 以课程组为单元, 开展教改活动, 承担教研、教改项目, 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使教研能“研”在了点子上, 细得下来, 深得下去, 促进教师整体提升, 教育教研水平提高。让教师真正做到“多元发展, 内涵发展”, 教学上有亮点, 教研上有成果, 教育上有特色。中青年教师在学科、专业和学术方面形成年龄、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相适, 结构合理的梯队;打造出一支拥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充满活力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并可以促进“以产带学, 以学促研, 以研促产”。

专业品牌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 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专注和投入。特色专业建设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经过无数的课程发展沉淀, 磨砺出一批精品课程, 特色专业。把特色发挥到极致, 并通过这些课程、专业去培育浸润我们的学生, 培养造就有个性品质的学生。抓好会计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内涵, 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努力拓展专业的生存空间, 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 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 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专业建设, 必将促进会计专业的创新发展, 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S

参考文献

[1]黎德良.论职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

[2][美]拉尔森 (Larson) .基本会计原则[M].12版.第1期2.

[3]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 2003 (10) :16-20.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5

【关键词】 职业化;职业岗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走过的辉煌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真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批批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正在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作为吉林省首批国家级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的带头人,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及探索中,虽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但仍感到由于受认识程度、学习深度、视野宽度以及会计专业特殊性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以往的改革在总体上缺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主线,即:职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很宽泛,它包括环境的职业化、管理的职业化、员工的职业化特别是团队的职业化等等,而以往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致力的核心项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员工职业化素质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并且这一部分的改革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环境、管理、服务、团队等多方面职业化程度的制约。正因为如此,虽然专业教学改革始终没有间断,但仍然没有突破本科学历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教育与未来专业岗位的零距离仍然处于努力的目标状态。职业教育的特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必然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困惑。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以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引领新一轮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一、推行全员的职业化管理模式,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是一个全员、全程、终身的教育,要实现会计专业教学与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首先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职业化思维的养成和职业化环境的营造。要做到学校像工厂、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员工,就必须用企业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院。学院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要制订并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应有特定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用制度去管理学院,用规范去约束员工,用业绩考核结果来决定对职工的物质奖惩及职位升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感受职业化环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环境育人功能;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育人功能;就能接受职业化管理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育人功能。通过全员的职业化管理,为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二、运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进行专业及资源整合,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

职业化管理的思维就是把办学校、抓教育当作办企业来做。办企业要重效益、讲诚信。一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为导向);二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专业群群体优势,注重品牌效应、工作效率以及办学效益。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做好未来3-10年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动趋势的预测。在认真分析学院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资源,充分考虑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调整及资源整合工作。形成以一个专业为龙头,各专业在人才需求曲线上分布合理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专业群。这种整合方式的优势在于:一可以突出重点,保证有限教育资源最有效的投放方向;二可以保证生源的细水长流,实现高职教育外延上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专业建设形成梯队,重点带一般,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四是强调专业关联度,有助于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学成本与风险,实现

高职教育内涵上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合力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

三、启动全过程的会计职业化教育工程,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如何培养会计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精髓就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启动会计职业化教育的系统创新工程。

(一)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教育的特色是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作为技术应用性较强、就业面较宽的会计专业要有生命力,就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人员,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人员,也可以是商业企业的收银员,银行窗口工作人员。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业用人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广泛吸纳主要行业的就业岗位专业人士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根据不同的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标准,科学、准确地定位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地域经济的特色,从而为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

(二)根据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为模板,去设计、制订并不断修改、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上岗的员工,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用人的标准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具有人才资源培训特点的专业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必须是由企业的专业岗位专家,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往届毕业生和学院的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制订,并在执行中得到各方的监督。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育、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形象的树立、职业化会计人心态的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职业化习惯的养成、会计职业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

一个由职业化群体共同打造的与企业用人岗位完全对接的专业教学计划,为全面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勾勒了框架。

(三)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职业化教育要素为重点,完成职业化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过程是由解决几大支撑要素来完成的,具体归结为职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职业化程度、职业化教育的(教程)内容(及来源)、职业化考核标准、考核人员及考核方式的确定等。即:学生上课在哪上?由谁上?上什么?由谁考?考什么?如何考?笔者认为:完成职业化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上述疑问的过程。

1.建立多维空间的校内模拟仿真会计综合实验室,解决课在哪上问题。会计岗位工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日常的业务工作,来处理企业与政府部门(如财政、税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人、债权人(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关联单位(如供应商和客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

关系。而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解决会计岗位自身的职业能力训练问题,大多没有实现会计职业岗位之间的轮岗(或小组合作)实训。这种实训完全脱离职业环境。笔者认为,可将原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以及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作为基础实验室,继续发挥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功能。同时,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即:突出会计岗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不仅要在企业内的会计机构内部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轮岗实训,还要在企业外的相关单位或部门参与实训,从而实现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职业化。

2.逐步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课由谁上的问题。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岗位应用能力是所有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双师型不等于双师证。由于我国目前在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上采取以考为主的方式,考取证的大多是考试型专业人才,而并非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在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前提下,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并接受来自校方提供的专业技术咨询及专业人员培训服务,实现合作双赢。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进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3.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职业鉴定标准,广泛收集和利用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资料,编写会计岗位的系列教程,解决课上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职业化教育的要求,会计岗位系列教程编写的总体框架要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鉴定标准;形式或体例必须按实践教程(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编写;资料来源应尽可能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可稍加变通)或业务流程;编写人员队伍必须由企业专家为主体、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集中实习、实训教程应单独编写,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并有完备的课程计划、实施方案、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4.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参加全国会计专业岗位职业鉴定考试的课程,在考核内容、标准及方式上要与国家编考相一致;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课程可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来完成;考核小组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考核;在具体内容上突出彰显会计岗位特色,在组织形式上以体现岗位分工特点,倡导团队合作为方向。

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是有明确就业指向和岗前培训功能的专业教育。作为从事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职业化教育的理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从而使受教育者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担负起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开放、民主的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9-02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传统的行业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出现,必然也会引起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大改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社会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互联网+”带来的高新技术。为了毕业生能够更快的融入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学情分析,社会行情分析结合教学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

(一)专业课程偏理论

现代会计教学设置的理论课程很全面,很综合。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透理解,也不会实际操作运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违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代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应用型人才,而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不熟悉

会计专业会涉及到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EXCEL实战运用》《网上银行支付》等,当下学生对电脑基本操作很熟悉,他们热衷于游戏和网页,但缺乏将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专业知识的操作。如今社会为信息化社会和智能化社会,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渐渐代替人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工,以及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电算化操作,熟悉ERP的运用环境。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当代学生已经习惯性接受“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上的很多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对知识点的总结,老师讲解时能够理解,学生课后不愿意巩固练习,因此对知识点的记忆时间很短。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偏理论的缺陷,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基于“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1)加强会计实训室的建设力度,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训室无法满足学生一对一的实训设备,操作量少,有待提高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模拟企业仿真实训室,根据企业日常的经济业务和岗位设置,打造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模拟实训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工作环境,深入角色;(2)每学期开设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很多理论课程,学校都应该配备相应的实训指导手册,将“理实一体化”达到同一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目前高校的上课状态都存在枯燥乏味的情况,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导者,而是辅助者,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讲解不足的地方总结,辅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等工作。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由“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老师听,老师总结”的教学模式。

(三)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基于“创新+创业”双创时代的基础下,国家大力扶持应届毕业生创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的实行创业梦想。高校应该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由不同专业组成一支创业团队,优秀的创业项目,学校应予一定奖励支持鼓励。

通过对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缺陷分析,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互联网+”时代,学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子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

[2]王慧.“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5(5).

[3]谢力雄.“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5(10).

作者简介: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加强素质教育, 发展学生个性,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施结构必须通过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我院会计专业从2008年开始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利用前两年的时间在校集中学习会计基本理论, 理论课主要包括实用英语、经济数学、军事理论等共17门公共基础课, 其他均是会计专业或跨专业课程, 共1624个学时;实践课共45.5周, 其中32.5周毕业综合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论文设计在校完成。现在, 2008级会计专业学生已经顺利毕业, 我专业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笔者结合社会调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分析

2.1 专业课程没有突显创新能力

当前, 会计专业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 核心专业课程都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教学大纲重新按照岗位设计了教学情境, 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了直接的感知。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会计基础、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都配套有1~3周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的实践都是结合理论课程内容设置, 一般在教室或实训中心完成。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学生在理论讲解和课程实践过程中, 对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如何操作, 主要还是由教师指导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种主体惰性, 有问题总是依赖于教师或其他已完成任务的学生, 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普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以后, 面对千变万化的岗位工作, 无法迅速应对, 并且无法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

2.2 校企合作没有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生要求能够在毕业以后直接上岗操作, 并且利用所学的最新专业知识对企业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与企业一线接触, 真实地进行岗位锻炼。所以, 校企实现深度合作对高职毕业生尤其重要。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在真实岗位实践过程中把握当前行业会计处理的特点, 对单位的财务制度了解和熟悉, 才能提出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意见, 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方法、内部控制等的创新意见和做法。但是当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浅层合作, 包括行业专家来校的讲座、学生去企业短期的认识实习、教师为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会计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在企业中必须要经过三个月至两三年的锻炼, 才能对企业的生产步骤、工艺流程、管理要求熟悉和精通, 校企如果没有实现深度合作, 停留在参观、讲解等层次, 无法达到这种要求, 学生也不可能发现企业中的深层次问题, 更无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2.3 学生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基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包括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文化修养的培养等。高职教育注重技术培养, 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大学生社团和院系举办的各种活动,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表现为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外向发展、与同班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但是在主要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体系, 所以, 综合素质的提高仅限于小部分有机会、乐于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 而大部分的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这些能力得不到提高, 会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为创新能力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尖端能力。

2.4 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力保障

要在专业教学模式中贯彻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要有力的资源保障体系与之相匹配。一方面,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取得“双师”资格, 但是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全面化, 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 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够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 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 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已经配备了相关的电子财务软件实训室、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等, 但是这些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主要还是进行模拟和仿真训练, 而企业全真的财务部门处理流程实训实验室很少配备。

3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几点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计贯彻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

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专业岗位的设置、会计处理的方法等在会计法规和制度中有明确列示, 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要有所创新, 对能力要求非常高, 因此专业课程如何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 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拘一格;再次,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师可以对同一门课程, 如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同一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项目, 对不同的项目按实际工作流程以提问或划分阶段性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实现问题及阶段任务中涵盖教学内容, 由学生分组自主完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应当把握“度”, 这个“度”应当依据教学经验来判断, 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自主完成, 绝不让他们产生应付或依赖的思想。

3.2 校企深度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特征,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利用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要求、已毕业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关系等资源, 在当地或周边地区选择合适的企业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真实的、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要真正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 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 一方面, 企业对专业人才有培养与录用的意愿, 并具备提供实践环境的条件;另一方面, 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人才供应。在这个过程中, 前者处于关键地位。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是每个用人单位对会计的用人数量很少, 对会计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 企业中的会计岗位设置有限, 会计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等, 利用某几个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大规模实践培训不具有可行性。因此, 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 应当选择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会计服务与培训机构, 才能实现大批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同时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进行课程实践。

3.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的发展, 而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一方面,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文化素质;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在会计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 在讲述教学项目分组实施的过程中, 包括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成果的考评都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 在分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

3.4 资源有力保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资源的保障有软硬件两个方面, 软件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每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经济法律尤其是税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教师对新政策、新制度要深入研究, 不断拓展知识面, 在专业理论研究上有所造诣;其次, 教师应当提高教材编写与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在研究与设计过程中始终重视与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硬件是指真实会计实训基地的建立, 学校如何建立完全真实地实训环境, 一是将实践课程与实训在深度合作的企业中实施, 如果学生人数较多, 可以分批轮换进行;二是建立完全真实的财务部门处理流程实训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模仿一家或几家典型的工业企业财务部门, 实训资料的来源可以从合作企业获得。

参考文献

[1]史蓉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4.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8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创新构想,教学模式

一、前言

目前, 许多高校的非会计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 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开阔学生的视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 (也称基础会计学或会计学原理) 课程实质上已成为一门受众广、人数多的公共课程。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全校开设会计学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经济涵盖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以及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与管理专业、信息管理、航海管理等专业。

但是, 出于各种原因,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学课程很难懂, 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差太远, 缺乏学习兴趣。总结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问题表现

(一) 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培养方向, 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 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各非会计专业, 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目标。因此, 会计教学目标不应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雷同。但实际情况是, 讲授会计学的教师一般均来自会计专业教学单位, 自身对非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清楚, 因而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有针对性地调整会计教学内容, 实施可行的教学手段。现实情况是, 大多教师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缩略版来处理。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会会计学对本专业学习的意义, 因而上课积极性不高, 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 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依然是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会计基本知识的传授, 但却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客观原因。例如,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而会计教学内容又要讲求体系的完整性, 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 没有多余的课时开展案例教学、团队教学、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教学方式。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并不适用。因为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 看重的是理解会计信息, 对详细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只需做到了解,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三) 教学手段适用性不强

近年来, 大多会计教师都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 加入多样版式设计和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可以使一些原本抽象的会计教学内容生动起来,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上课时过于依赖电子课件, 授课内容完全照搬电子课件, 结果是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此外, 鉴于会计学教学的自身特点, 一些需要推理计算的教学环节比如成本利润的计算等, 运用板书更能够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传达给学生, 因而板书的效果将好于使用电子课件。总之, 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将电子课件与板书结合起来, 以满足不同环节教学需要。

(四)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会计专业有明显差异。会计教学首先应服从各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但当前教师授课时很少关注非会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内容往往被处理成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化版。具体表现为授课内容的取舍比较盲目, 常常以教学过程是否比较“简单”作为授课取舍依据, 教学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

(五) 教材版本不适合

目前, 尽管市面上的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较多, 看上去可选择的余地较大。但出于各种考虑, 各教材在介绍其适用面时, 往往说明的是该教材适合各类大专院校学生使用。这样的介绍其实并未给教材选用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部分教师是凭借以往的教学习惯来选用教材。另一方面, 书籍价格偏高也导致目前学生购买教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因而有些教师甚至单纯通过比较教材的价格来选取教材。由此, 尽快规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 组织具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适用教材是当务之急。

三、非会计专业教学创新构想

(一) 明晰以培养理解使用会计信息的其他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构想

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因此, 明晰教学目标成为研究创新非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一般不会从事会计职业, 因而其教学目标应偏重财务报告的阅读和分析, 这样做才能有助于非会计专业学生, 这些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正确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

(二) 教学内容创新构想

1. 以财务报表阅读和使用为核心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如上所示, 非会计专业将来一般不会从事会计职业, 其教学目标应偏重财务报告的阅读和分析。因而整个会计教学过程设计都应落脚于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会计报告并能适当作出分析的最终目的上。第一, 在会计要素讲解环节, 尽量避免枯燥地重复概念, 可以引入某公司财务报表实例, 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企业的报表来增强对六大会计要素感性认识。第二, 在讲解会计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 也可结合企业具体实例进行讲解。第三, 讲解复试记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时, 也应将教学内容最终归于报表的生成。

2. 聘请行业专家, 举办行业会计专题讲座

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 增加有关专业行业会计日常工作活动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处行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具体可采用举办专题讲座, 请相关行业财务人员做报告的方式。这样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对自身行业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 也会对会计信息的内在含量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3. 考试考核创新构想

会计教学考试考核方法应不拘泥于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 可增加灵活多变的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方法。例如, 平时授课中可采用课堂提问、分组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设立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指标。而期末的考试内容应主要关注考核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 真正地使学生掌握有关会计知识, 特别是有关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的知识。同时, 应注重通过考核使学生具有对会计报告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通过考试达到构建学生合理的会计知识体系, 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的。

(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构想

1. 兼顾教学体系完整性与针对性, 重视了解各专业学生会计学习需求

无论学生将来可能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了解会计基本核算流程, 掌握一般会计处理方法应是会计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往的教学实践也表明, 引导学生入门是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难点。顺利入门一般都需经过大量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过程。因而会计教学首先应保证基本理论教学框架的完整性。但是, 考虑到非会计专业学生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征询学生意见, 向专业教师了解不同专业特点等方式, 探索会计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点。继而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减少, 不断调整更新会计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选用日常生活实例授课, 增加师生互动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计学习兴趣, 教师可采用财务案例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但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财务信息的关注程度往往低于会计专业学生, 使用财务术语过多的案例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这一特点, 建议会计授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充分利用身边的小事例, 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兴趣, 引领学生入门。

3. 充分利用互联网络, 探索实时教学手段

非会计专业课时较少, 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时间较短。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了解其学习进度和学习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实时与学生交流, 动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 便于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实时调整。

4. 在理论课教授中适当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学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门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运用的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亲手接触证、账、表, 可以说就不能对会计活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但鉴于非会计专业一般不设置会计学实验课时或实践教学课时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理论教学课时, 传达会计实践活动的信息。特别是在讲解会计账户与复式记账、财务会计报告等章节时, 可准备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 发给学生, 一边讲解基本原理, 一边要求学生尝试填列项目, 由此让学生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会计学科运用的理解。

四、结论及展望

总之, 在遵循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上仅就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浅显的看法与建议。有关构想尚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张月玲, 刘英姿.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 2007, (6) .

[2]张卓等.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裸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公江高教研究, 2004, (3) .

[3]黄济外.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8) .

[4]吴顺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11) .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能力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 由于新旧准则之间的较大差异, 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准则的需要。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诚信执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为本,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保证, 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提倡和监督会计人员依法核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 会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

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 在经济契约的签订、执行, 在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职业道德规范问题。而在新准则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学中不仅应把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增设相关职业道德课程, 同时在会计教学中要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 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或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新制度的要求, 以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具有诚信执业的能力, 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

二、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处理选择空间的扩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这使得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教学的关键。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 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 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 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 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 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因此, 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分析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从而为今后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提供借鉴。

三、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学术理论的后备人才的支援, 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同样没有处于实践操作一线的人才的更新, 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土壤。因此, 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 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会计模拟实验阶段和毕业前到实习单位实习阶段。学校应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所用的资料, 还是模拟实验的过程, 都应加以充分重视, 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 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高校还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在校外公司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四、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 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将使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不断加快, 一方面会计手段将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化, 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 , 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异军突起, 并将会以几何速度不断发展, 这种有别于传统交易及服务的交易活动, 对会计的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假设、原则产生深远的影响, 必然呼唤网络财务的产生和发展。

为适应这些需要, 必然要求会计教育注重信息教育, 使之贯穿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和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以应对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首先需要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讨论, 然后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 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 和谐了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 知识将不断创新, “不创新, 就灭亡”。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 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 不仅会计学科会被边缘化, 而且也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化竞争日益明显, 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紧迫。

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 本来可以由学生自己学习或思考的, 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了, 不仅占用了教学时间, 而且还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钻研的锻炼机会。因此, 教师的“教”应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 由教“书”向教“学”转变, 适当降低课堂讲授时数, 增加课堂讨论、质疑、练习、实验等课时。在教育中应注重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个性发展中积极引导, 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就会计教育而言, 一方面, 强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人才的意识, 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 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六、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周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 会计行业的社会化决定了该行业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会计人员必须真正热爱从而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跟得上步伐。由于会计具有社会属性, 会计准则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在校学生所学知识在毕业以后也许会被淘汰, 必须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 会计专业学生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 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终身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 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毋庸置疑, 充电的多少和职业发展的快慢几乎是成正比的, 这就使得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 学习, 再学习”!也就是说, 一个适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不仅要精通手中的专业工具, 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 随着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 学生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 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对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学, 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明白, 在校和毕业后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密切关注会计新学科的兴起和与会计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只有加强终身学习,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落伍。

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 终身教育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 就会落后, 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 理顺思路,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地根本性地改革高职会计教育, 开创高职会计教育的新局面, 更好地适应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大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深入, 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交融, 要求我们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下分析创新高职会计教育理念。在这种全新的视野下, 积极审视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内涵, 也必然会获得全新的高职会计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朱锦余: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理念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5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10

一、会计人才需求变化调查

笔者选择河北省地方高校中有会计本科毕业生的高校, 通过联系这些高校会计专业的辅导员及毕业生, 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了解其初次就业单位及目标单位;调查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表述, 整理分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对此, 选取了邢台学院2011、2012年部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问卷136份, 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率为94.85%。

(一) 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 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 有的准备继续考研, 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 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 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 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 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 (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 的有32人, 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 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 占71.93%。其中, 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 金融业 (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 有23人 (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 , 占32人中的71.88%, 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 (通过公务员考试) 、其他上市公司 (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 、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 全部是在中小企业, 其中, 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 占91.46%, 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 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 (包括金融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 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 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 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 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 这说明, 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 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 简称校园招聘类 (约占28%) , 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 简称其他类 (约占72%) 。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 (包括金融业) 、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 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 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 (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 , 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 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 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 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 会一般的操作即可, 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 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 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 (2-3年) , 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 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 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 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 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 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 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 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 列有40多个选项, 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 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 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 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 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 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 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 (115人选择, 89.15%) , 中级财务会计 (106人选择, 82.17%) , 会计信息化 (97人选择, 75.19%) , 纳税实训 (95人选择, 73.64%) , 大学生职业指导 (93人选择, 72.09%) 。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 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 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 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 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 因此, 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中明确指出, 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1) 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 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 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 效果很好, 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 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 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 编制记账凭证, 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 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 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 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 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 “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 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 为学生举办讲座, 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 (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 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 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 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 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 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 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 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 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 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 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 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 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发布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应用的暂行规定》, 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 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 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 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 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 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 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 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 (或讲座专题形式)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要改革考试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 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 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 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 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 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 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 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 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 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 建立数据库, 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探究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 篇11

【关键词】成本会计 创新 资源消耗会计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一个单位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严峻的社会经济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更好地控制成本以及资源的损耗,完善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往传统的成本会计已经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竞争情况,为了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创新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将使其更加适应变革以及新的竞争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成本会计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成本会计创新的意义

成本是一个经营者在生产与原材料购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它是衡量商品价值与收益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所谓成本会计是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衡量商品成本高低的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上的商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商品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就要在商品流动交易的过程中更好地计算成本投入并做好相关的计算和规划管理。这就要求经营者对成本会计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实现技术应用的普及,同时也要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成本会计所起到的作用是实现成本的估计、研究、控制以及计算。对于会计工作来说,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使用新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加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

二、什么是资源消耗会计及其特征

(一)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一般包括:各工作种类及劳动力工时消耗;产品及零部件工时定额;产品及零部件设备台时定额;各类物资消耗定额;各种能源消耗定额等。

在20世纪初,资源消耗会计作为一种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是一种集合了美国“作业成本法”与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是基于计量的成本分配,用数量为核心进行核算,按每一消耗单位进行评价分析,是一种从外部资源利用的角度对成本管理进行了战略性的系统提升。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特征

科学而有效的资源消耗会计,能够使企业对相关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消耗的资源数据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并对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有一定的掌握,这有利于企业对其所掌握的消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资源消耗会计的优势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消耗会计所覆盖的计算对象更加全面,范围更大。它的计算对象包括商品生产的一些外界因素,比如产品的原材料等,同时也包括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耗费的内部资源,比如劳动力价值、设备折旧费用等。资源消耗会计将企业为生产产品所预支的费用全面包涵在内,是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对其生产中的动态以及静态成本有更好的掌握,这有利于企业对后续重要设备的维修资金以及折旧重购费用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更合理地安排资源筹集工作,因此资源消耗会计是一种很符合预算理念的一种成本统计方法。

二是资源消耗会计对资源的动因掌握得更加清楚和明了。它在计算成本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计算中的一些基本资源的消耗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资源动因,在合理的范围内计算交互资源损耗,这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以往传统的成本会计计算在资源交互使用消耗计算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成本会计资源统计不确定性大的弊端,使得资源利用与消耗的情况更加的精确,更加的接近实际的资源使用情况。

(三)资源消耗会计的优点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为了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而通常采取资源消耗会计的方式。它在商品生产和交易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资源消耗会计的引入使得企业对产品的成本投入有了更加细致和精细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企业对产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对成本进行更加合理化的配置,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有更清楚的掌握。另外,资源消耗会计的优点还体现在它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利用情况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为应对内部的资源损耗以及设备折旧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这有利于帮助企业的决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来管理企业的内部资源。综上,资源消耗会计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三、成本会计与资源消耗会计的关系

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成本会计行业的发展,促使着成本会计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传统的成本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的经济模式,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越来越匮乏的资源形势。之前的成本会计要求企业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而资源消耗会计则是对企业的资源和成本进行分块地管理。为此,要革新之前的成本会计方式,创新会计应用模式,使其更加与时代相适应,与资源消耗会计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做出贡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本会计与资源消耗会计是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关系。

四、总结

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发展并壮大自己的实力是一个值得企业管理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产品的成本会计进行优化和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胜利获得发展就要重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更加适应经济变革,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企业更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都要对其在竞争过程中的资本投入以及资源的损耗方面有较清晰的掌握,进行成本会计核算,采用更加创新的更加适应当下经济形势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3:175.

[2]杨惠媛,徐友强,吴弈泓.浅议成本会計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219.[3]张妍.浅议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244.

创新会计专业人才 篇12

一、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尽管多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能力培养, 但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较深, 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较为严重, 有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或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的倾向, 进而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脱节、缺乏实践基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急待更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不足等诸多问题。正如一些人所形容的那样,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上不沾天、下不沾地”, 是“万金油”式的人才, 缺乏创新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否认,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积极探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 锐意改革, 勇于实践, 特别是在能力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但效果不太明显, 关键问题是没有走出原来的思维定势, 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并没有消失, 专业设置和课程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 教学管理重“虚”轻“实”, 缺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体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问题的存在, 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出更突出高职院校特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

基于上述情况, 如何走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力和束缚, 如何实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飞跃, 如何彰显自己的个性, 我们认为应建立“一个轴心、两个轮子、两个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个轴心就是实现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两个轮子, 就是把学校与企业视为两个轮子, 充分发挥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的各自优势, 要做到两轮驱动, 不可偏废;两个依托, 就是“以地方龙头行业为依托, 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依托”。这种教学模式运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毕业后在短期间内能够成为独立开展工作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质人才。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 要实施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路径或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把三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强化理论教育, 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 初步具备工作中应有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这阶段学生分别到校外公司或校办企业顶岗,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 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端正专业思想。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 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 针对所在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选择有现实价值的课题撰写毕业论文, 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环节, 既为企业排忧解难, 又达到综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校企双方都能在模式运行中得到利益和好处, 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方案二:同样是把三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 目的在于强化基础理论学习, 为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此阶段把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学生工作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 每周上午安排专业课学习, 抽出四五个单元的下午时间到公司跟班实习, 其余时间安排自习, 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强化能力训练。第三阶段同方案一的第三阶段, 在操作上是相同的。

方案三:还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生在完成军训和入学教育后, 一直到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止, 历时一年半, 上午上课, 下午到企业跟班实习, 晚上自习。这一阶段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第二阶段是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这阶段学生白天到企业上班, 每周利用三到四个晚上的时间由学校安排专题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第三阶段同前两个方案操作方法相同。

上述三种方案其共性在于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强调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的适应性, 避免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相比较而言, 方案一容易操作, 方案二、方案三在操作上相对难些, 但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特点, 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方案二要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三。方案一实质上是把常规教学和学生毕业后工作试岗锻炼结合起来, 先学习专业理论后实践, 但如果把常规教学时间缩短为两年, 多少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方案三、从理论上来讲, 边学习边锻炼, 学习锻炼两不误。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的客观事实, 因为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开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 而且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 还要进行学习角色的转换, 因此操作起来有难度。但对部分基础特别好, 适应性和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考虑。方案二则不同, 它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安排, 只占用部分自习时间, 与原有的教学模式容易接轨。同时, 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去学习,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迫使任课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显然这对促进教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从现实来看, 采取“一个轴心、两个轮子、两个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本事, 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扩大学校知名度,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校教学的改革。从理论上看, 此教学模式立足点在于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达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 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体现。

三、注意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鉴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有其特殊性, 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 上下达成共识, 这是前提条件, 如果改革不达成共识, 改革得不到上下管理层的支持, 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 高职院校需组织会计专业人才进行观念转变大讨论, 只有达成共识, 有学校制度、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改革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二是必须构建校、政、企、税、所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环境, 这种人才模式的改革不是学校一厢情愿, 而是校、政、企、税、所等多方情愿的事情, 改革必须得到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 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和理解, 这需要做好大量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所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不妨一试,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摘要:构建新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革和探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彰显个性,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 才能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飞跃和创新。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蒋漱清.“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6) :43-45.

[2]韩霜.浅谈中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J].中外企业, 2011 (9) 下:179-181.

上一篇:VLOOKUP的应用下一篇:体育课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