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会计人才

2024-06-07

拔尖会计人才(精选6篇)

拔尖会计人才 篇1

2010年7月29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正式颁布出台, 随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开始在教育界老话重提,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遂成为教育学术界的高频词, 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当笔者对这一系列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 鲜有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词语的内涵进行概括和界定, 一直以来该词也是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概念在被使用, 不同的个体在使用该词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从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到民间学术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已由日常生活用语转变为学术用语。社会科学对其概念的界定无法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 然而作为学术用语其必须有相对明确的意义阐释, 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沟通中获得一致理解、在实践中产生效果, 否则这一词语的有效性便会遭到质疑[1]。鉴于此, 笔者试图对“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应然之意做一解读, 以期在学术界对其理解能归于一致, 继而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有所裨益。

一、“拔尖创新人才”诸解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属于一个结构较为复杂的偏正短语, 其基本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不同修饰关系, 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释义。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致使“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存在着诸多解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 作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珠峰计划” (1) , 其初衷便在于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 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以此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2]。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先生认为, “知识越高深越渊博, 思维越精邃越巧妙, 方法越有效越卓越, 精神越向上越高尚, 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 由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养而造就出的人才, 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 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 其影响、其作用就越大。显然, 我们所要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就应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3]。还有一些学者指出, “拔尖创新人才要有世界眼光, 要勇于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 要推动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 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4]。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也曾撰文指出, “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 即在各方面都能够均衡发展的是优秀人才, 而在某个方面拔尖, 在其他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也应该是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不能求全责备, 没有多样性和个性, 就谈不上拔尖人才”[5]。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学家、博士、领袖还是天才?对一个语词的理解必然取决于其言语背景, 上述各种表述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解读。但作为一个学术词汇, 必定有其基本的内涵, 只有掌握了其基本内涵, 才能适切地使用在不同语境中, 为他人所理解。基于此,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这一词语的言语背景来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二、“拔尖创新人才”概念之缘起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与教育相联系, 最早出现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3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再次予以强调和确认。在学术界第一次使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是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 2002年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文, 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之先河, 随即郝克明、陈清龙等人都先后撰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直至2009年底, 随着钱老的离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期刊相继刊载了一系列相关文章。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从出现到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 那么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出现和走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两个危机。

(一) 表面危机:“大国崛起”与“诺贝尔”情结

众所周知,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 曾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 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 各项奖金的得主, 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曾经的自豪和辉煌付诸东流。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多年来, 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发展上更是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不可回避的是, 在科技的发展上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依旧明显。从1900年到2002年, 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 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科学引文索引 (SCI) 数据库1997年到2006年收录的论文, 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分析, 各学科排在250名左右的顶尖科学家, 全世界共约6097人, 而中国只有19人, 其中15人来自香港, 4人来自大陆[6]。毋庸置疑, 大国的崛起日益激起了国民的自豪感, 但科技的滞后, 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国人从未斩获一项诺贝尔科学奖, 使得经历了百年屈辱的国人在面对眼前一切的时候显得不是那么从容和自信, “诺贝尔”情结正是这样一种民族心理危机的表现。随着“三钱”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相继离世, 这种危机感进一步加深, 人们迫切需要有一批杰出人才能够尽快有所突破, 继而提高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自尊心。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环境中, 拔尖创新人才似乎成了人们期盼中的那把能够解开13亿国人心理危机的钥匙。

中国的崛起与扎根于国民内心深处的“诺贝尔”情结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解读“钱学森之问”何以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拔尖创新人才”为何一度被当作学术界的高频词之类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 上述危机只是危机的表层, 或者只能说是危机的表面现象, 催生拔尖创新人才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发生。

(二) 深层危机:知识经济与社会转型

1983年, 美国加州大学保罗·罗默教授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而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 则使得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正式确立。1996年, 世界经合组织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作为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 表明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新兴的知识经济将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世纪之初面临全面转型。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达到1090美元。世界多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 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将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会在这一阶段发生深刻变化, 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各方利益、关系协调处理得好, 社会转型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随即整个社会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处理不当, 经济社会不协调, 各种矛盾不断暴露、激化, 整个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倒退。目前, 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亟待改革转型的关键期, 各种社会问题已初露端倪, 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自主创新性不够, 对国外技术依赖性强;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失业问题加剧;社会核心价值缺失、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等等。就此,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从宏观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构思。但仅凭宏观的构思不足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因此,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 有赖于一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实干、外交家的策略、军事家的勇敢的杰出人才[7]来引领和推动社会经济改革, 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三、“拔尖创新人才”应然之解

在审视了“拔尖创新人才”一词提出的时代背景之后, 随后笔者将采用逻辑学中“种加属差”法来解读其词义。要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定义, 首先要找到其上位概念。拔尖创新人才的上位概念是人才, 而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8]。无疑, 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基本标准在于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回到现实背景, 我们说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是那些为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做出贡献的人, 这肯定没有错, 但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界定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 我们还必须要找出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所具有的独特性。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 对人才这一核心用语进行修饰和限定的是拔尖和创新两个词, 因此对拔尖和创新这两个限定语进行解说就能够界定拔尖创新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才。

拔尖, 其本意即超出一般, 在次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位于最前面的、居领先或优先地位的。可见拔尖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一个在比较之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的概念[9]。拔尖一词的具体运用必然伴随着一个参照系或比较对象, 只有在一定的基数上才能有拔尖。因此, 根据不同的参照范围, 我们对于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的拔尖可以做不同的理解。首先,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将个体的才能素质作为参照系, 拔尖人才可以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长或者潜质的人才, 以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平庸之辈。其次,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将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作为参照系, 那么拔尖人才无疑指称的就是那些在不同领域中有建树、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以上都是就拔尖一词的原意来讲, 我们还可将拔尖一词的意义做一引申:一个在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中的佼佼者, 其具有的成就和才华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光环效应, 因此, 拔尖也就意味着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和领导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拔尖人才也就是指在一个集体、团队乃至整个社会中, 能够起到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 笔者认为, 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 “拔尖”应取其引申意。

创新, 即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或者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 创新就是实现新组合, 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和覆盖。其主要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核心力量,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 创新意味着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而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 创新则意味着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的细节当中[10]。因此创新是人类的本能, 是无限的, 它涵盖了众多领域,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同时也能够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有学者就将创新划分为三种类型:演绎创新、归纳创新和元创新。在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话语情境中, 创新不仅指更新或创造新东西, 而更应指改变、变革、革新, 在范围上应该包含各个行业, 在层次上应该指涉元创新, 即实现研究范式、前提性假设和核心思想的创新, 形成元知识的增量[11], 继而开创全新的领域和时代。笔者认为这才是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创新”的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 意指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富于个性和突破的时代中, 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 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应作为其基本的素质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概念模型, 并非指某一种特殊的人。他可能天赋炳然、年少成名, 也可能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他可能奋战于科技攻关的第一线, 也可能游走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他可能系出名门, 也可能仅是在社会大熔炉得到历练。科学家、天才、领袖、博士, 他们可能都是拔尖创新人才, 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不是他所取得的学历、不是他所具备的聪明才智、更不是他所拥有的头衔光环, 而是他对于社会变革转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们应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这样一个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也许今日之中国真正缺乏的并不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而是像诺贝尔一样的人物, “更关心生者的肚皮, 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思

从“科大少年班”到“珠峰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 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是我们在新时期的诉求。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远不及人们的预期。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还是由于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误区。就培养目标来说, 其关注的焦点没有真正落实到“人”的培养上, 而是过于集中在名誉、头衔、奖项等功利化的价值诉求上;在培养模式上, 一直沿用精英主义的攻关模式, 没有及时随着时代的需求而转型。攻关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历史规律, 同样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因此, 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 我们必须要澄清和转变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 树立教育的生命观, 打破“攻关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以此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使教育从传统的“培养人才”向“为人才的成长服务”转变, 从而使个体不再是“被教育”成某种特定的人, 而是提供符合其能力、禀赋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激发个体的潜能、帮助其不断成长。我们正逐步走进一个“后精英时代” (亦或称作“民主精英时代”) , 我们必须坚信每个人, 只要引导他们走进适性的领域, 他们都能够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持续进步发展。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开始, 相信不远的未来, 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能像钱老所希望的那样, 不断地涌现出来。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知难行更难的社会实践, 因此,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作宇.创新人才培养的话语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0 (04) .

[2]杜玉波.让创新人才破土而出[EB/OL]. (2011-03-21) [2011-05-24].http://edu.gmw.cn/2011-03/21/content_1736930.htm.

[3]杨叔子.文化的全面教育人才的拔尖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10) .

[4]朱华.“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专题学术论坛综述[J].高教理论战线, 2009 (07) .

[5]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3) .

[6]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N].光明日报, 2011-05-11.

[7]张健.大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J].上海教育科研, 1996 (06) .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6-06) [2011-06-03].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9]百度百科.拔尖[EB/OL].[2011-06-05].http://baike.baidu.com/view/399103.htm.

[10]百度百科.创新[EB/OL].[2011-06-05].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11]邹吉忠.大成智慧与元创:探寻破解钱学森问题之道[J].哲学动态, 2010 (04) .

拔尖会计人才 篇2

人才是分层次的。在我们的人才队伍中,十分稀缺而又应该格外珍惜的还是拔尖人才。所谓“拔尖人才”,是指那些在推动发展、科技攻关、拓展市场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他们如果是一方领导人才,很可能使所辖区域旧貌变新颜;如果是经营管理人才,很可能使市场份额由“星火”变为“燎原”;如果是专业技术人才,很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发明创造。拔尖人才是一种宝贵资源。这种人才不仅具有一般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其想象力与创新力非同一般。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言:“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可以说,拔尖人才是我们

推进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纵无前辙、横无旁例的开创性工作,是非常之功;而“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才可能有非常之事,然后才可能有非常之功。为此,我们的人才政策应该向拔尖人才倾斜,以保证其精神爽、意志坚、锋芒锐、脚步健,对人迹未至之处,勇于“寻仙不辞远”,敢于“登高赋新诗”。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有宽容之心。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失误,宽容他们的个性。是人,就难免有缺点、弱点和不足。常言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颣”,况乎人哉?再者,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说教科书上没有说过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冒险”。既然是冒险,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人走路总不可能一直是“正步向前走”,一时一段歪点儿、偏点儿也是可能的事。对此,就要“取之至宽而去之至狭”,就要“取其长则避其短”,就要“取其一,不

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宽容之心也包括要有耐心,要给拔尖人才的创新性工作以时间,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珍惜拔尖人才,关键的是要把有限的“水”更多地浇到“壮苗”上。拔尖人才总是少数,但其“消耗”却不应只占平均数。这是由拔尖人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所做贡献决定的。就如同一个人,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其消耗掉的葡萄糖和氧气却占到人体总消耗量的1/4左右。所以,在工作资金的投入上和个人收入的分配上,不能“撒胡椒面”,而应该保证重点,让拔尖人才的工作资金不“断炊”,有丰余;个人收入与贡献相称、与绩效匹配。珍惜拔尖人才,根本的是要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带有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一件大事。只有体制机制活,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这就需要善于总结,长于思考,把我们在工作中成功时的非常之举转化为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把我

们在工作中有效的临时性措施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不断打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拔尖人才活力和智力迸发的体制性障碍,并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包括拔尖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如此,则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金牛辞旧岁,瑞虎踏歌来。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区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瞩目的成绩让人骄傲,美好的未来令人振奋,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热爱市中、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真

抓实干,努力进取,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努力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虎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区委组织部举办了此次“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共同庆祝2014年新春佳节。为此,我们市中区文化局和鲁茗茶文化宫联合为大家献上几个小节目,希望以此给各位领导和同志们送上一份新春的祝福。

1、“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首先请欣赏女声独唱《好日子》,表演者: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获得者、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青年演员郭 锐。

2、山东快书是咱们山东的传统艺术瑰宝,接下来就请大家欣赏山东快书经典唱段—《武松赶会》,表演者:山东

快书表演艺术家、著名节目主持人罗广兴

3、由我区拔尖人才王珂任校长的晓雯音乐学校的李一凡小朋友为大家表演双排键独奏《古巴》、歌剧《白毛女》插曲《窗花舞》。

4、谢谢的精彩表演,下面请欣赏快板书《长寿村》,由中国快板第一人、快板表演艺术家王文喜先生为大家表演,掌声有请——

5、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更是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接下来就请欣赏山东省京剧院青年演员王华为大家表演京剧清唱《梨花颂》??

6、京剧真不愧是我国的国粹,令人如醉如痴,王华女士的演唱也是字正腔园,京韵十足。再一次掌声感谢!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笑的艺术,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祝愿大家笑口常开,永远年轻!

请听相声《谦虚论》,表演者: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密宝财、王万顺

7、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曾在全

国获奖的山东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侯巨强先生为我们表演男声独唱《疼爱妈妈》《欢聚一堂》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纵情歌唱

明天我们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愿今天的欢聚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祝愿大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2014年2月4日

回顾2014年,是拆装七工区忙碌而收获的一年,我在七工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安全“三基”工作,高举“健康、前瞻、集成、精细”的旗帜,努力抓好队内工作,使职工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得到根本性改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

1、在安全管理方面

教育职工树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

最大的安全隐患”,“所有事故与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重点抓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天字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在拆除潘北矿1222工作面中,由于工作面倾角大,我时刻要求职工注意各项安全环节,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实际工作中为煤矿综采拆装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在传帮带方面

一年来我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的师徒结对子工作,主动选择年轻、技术不熟练职工作为自己徒弟,工作上认真指导,从基本入手,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他,生活上,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晚辈一样对待他,经过细心的培养,现在,徒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够独立的施工某个环节。

3、在技术创新方面

拆装七工区所在的潘北矿,工作面角度普遍在30°,大的达到将近50°,在

生产过程中,安全威胁相比于其他工区危险性更大,我积极参与工区技术改革,参与《支架脱车、安装一体化平台》、《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及《大倾角工作面铺底拆架》的创新及应用,同时,参与设计档杆门等大倾角工作面的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工作细节考虑不够全面,平时自身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还不足等。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安装公司拆装工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工区评价:

该同志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面对新的设备,他坚持自己学习。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硬手抓安全,他坚持安全管理不松懈,抓安全教育不放松,抓“三违”不手软,确保所安装的设备符合质量标准化标准要求。不过工作中有时在工作细节上,考

虑不够全面,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思想不够开放,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不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逐渐增强自身的各项业务能力。

县管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总结

丰宁职教中心程世文

2014年3月,我被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授予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专业拔尖人才2014工作总结。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活动,关心时事,遵纪守法。热爱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能够做到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不忘

自己的典范作用。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了本的工作目标。无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县里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还是参加省内外书法展览、书法大赛等活动都是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为我县”文化活县”的伟大目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二、主要工作成果及其工作实绩:

1)本任职教中心招生就业办副主任,分管学籍和阳光工程工作.协助领导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2)担任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配合县有关部门及领导成功举办以丰宁满族自治县纪检委、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县文化宣传中心承办的首届”宏达杯”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全县书画作品展.本次活动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亲自参加书画展开幕式并和大家一同参观了展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群众和领导的赞赏。3)配合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等部门领导成功

举办第一届北京十区县、坝上五县---“京冀风景线”书画联展。在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组织书协主席团成员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分别到凤山镇、北头营乡、王营乡和县城商业、建筑等企业书写春联,受到农民朋友和企业职工的好评.4)组织4次书法艺术专题讲座.组织书法家协会会员参加省内外书法展并有三人入省展、五人入市展,工作总结《专业拔尖人才2014工作总结》。5)带领县书法家协会与县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北雁杯”书画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泛好评。

书法艺术参展获奖情况:

1)2014年11月获中共承德市委、市政府第四届文”艺繁荣”奖提名奖。

2)2014年3月书法作品参加寅虎 咏春.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获”寅虎艺术奖”暨书法佳作一等奖.。

3)2014年5月书法作品参加魅力世博会.中华国粹题赠艺术大赛获创新作品奖.2014年5月书法作品参加全国楹联

书法绘画邀请展获联墨创作奖。

4)2014年7月书法作品入展东方之冠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获荣誉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5)2014年7月中国国学学会,华夏文明书画院聘为> 编委会顾问.)62014年8月书法作品参加”橘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获得金奖。

6)2014年9月本人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被国际知名文艺家联合会,北京人民画院,中国名家书画院,中国文艺协会,中国优秀技术人才交流协会特邀入编大型典籍>,同时被授予”国际知名文艺家”荣誉称号。

7)2014年10月被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光彩事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公益活动2014中国艺术人物颁奖典礼—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公益展暨全国公益之星授牌仪式聘为艺术顾问。

8)2014年11月参加纪念白求恩

诞辰120周年中华诗书画国际交流展,书法作品获得国际交流艺术金奖。

9)2014年11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文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成就奖”。

10)2014年12月鉴于本人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所具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中国书画学会,中国文艺传媒研究会联合授予”世界华人艺术领袖”荣誉称号,当选为世界华人艺术领袖.。

11)2014年12月书法作品入展第一届北京十区县.坝上五县---“京冀风景线”书画联展。

12)本人书法艺术成就及书法艺术活动被中国诗书画交流网,博宝艺术网.莱尔国际书画艺术网等书画专业官方网站长年在线宣传报道,本人书法博客访问量突破107,7823)。

三、个人3年工作目标的措施和进

展情况:

1.个人3年工作目标:1)准备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书法展及全国性书法大展。2)申报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申报承德市文艺繁荣奖.4)配合县有关部门,为”文化活县”做出自己的贡献。

2.具体措施:1)努力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2)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议,吸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同志市级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考核情况

该同志政治上要求进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严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该同志长期以来担任内科,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医疗工作,业务水平和

管理水平较高,能独立解决职责范围内的各种业务,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先后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主动脉夹层等302例,绝大多数病人都能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坚持首诊负责制,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实治,努力减轻患者个人负担,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热情为患者服务,服务态度好,病人满意率高,无投诉及医疗差错情况发生,获得了周边市县的认可,在本市有较大影响,是我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的学科带头人.2014年该同志积极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1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014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授予“全省首批百名优秀定岗医师”称号,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考区评为优秀考官,被市卫生局评为全市医政医院管理先进个人,被评为菏泽市科协系统

先进工作者。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篇3

摘要:湖南大学以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新理念,以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为新方法,以有效推行大学生课外科研计划为新载体,以创办李达学院为新平台,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分制;研究性教学;课外科研计划;拔尖创新人才

一、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教学的根本问题。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分制为手段,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与机制。我校确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通识教育,进行综合背景下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在突出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实施“2+2”两阶段培养模式。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前两年分大文、大理两类组织教学,实施通识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不同学科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后两年教学有效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评估和国际认证等,既突出专业特点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

2.自主选择专业与课程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比例提高到40%以上,同时允许20%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各种举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用合适的内容、方法以及正确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促使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培养与健康发展。

3.国际化培养,走出去与请进来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以全球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一是既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或讲学,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先解决师资的国际化问题。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8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互派学生交流培养。三是加入国际组织,例如设计艺术学院加入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培养步伐紧跟国际前沿。四是参加境外实习,例如会计学院每年选派学生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参加境外实习,土木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互派学生实习。五是与国际大公司、一流大学合作,引进优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六是参与国际人才联盟,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跨国远程合作项目。七是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例如SAE方程式赛车、ACM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特别是杰出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二、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促进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创新

研究性教学是充满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研究性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本科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研究性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其关键就是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入探究未知领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力推行“科研四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进毕业设计),并以26门国家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微软精品课程为样板,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摒弃“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应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教材教参、授课类别、讨论组织、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重点培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的网络资源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依靠课程责任教授,确保教学质量。课程责任教授作为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依靠对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紧密结合国内外前沿动态,以国际视野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带动了艺术设计类课程群组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杨叔子院士曾经以“创新之根在实践”为主题先后发表四篇论文,详细阐述了创新的根本来源于实践这一命题。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性环节的研究性教学。

(1)变革实验教学类型,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验证、实践体验、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等多种类型实验项目构成的教学体系。鼓励实验课时较多的课程独立设课,强调实验教学内容面向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

(2)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全新开放机制。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采取网上预约实验、聘请实验助教、提供专项经费等措施,建立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努力实现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开放,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氛围。

(3)创造毕业设计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让不同专业学生同时直接进入科研团队进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合作开发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

三、大学文化整体育人,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

1.先进的文化育人模式

(1)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掘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发挥优秀影视文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影视文化一直深受大学生青睐,学校因势利导,与潇湘电影集团联合成立了影视文化基地,创造了以优秀电影首映式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成功举办了《毛泽东去安源》等10余部电影首映(展映)系列活动。以优秀电影首映式为契机,发挥影视文

化育人功能,在影视文化中引导学生研习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建设了由人文科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类组成的15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和副校长章兢教授分别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成才之路》、《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由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主讲人的“中国文化论坛”、“艺术与人生论坛”、“科学与创新论坛”,已形成学生向往的名师文化。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SIT)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复杂、面向实际的课题,并进行论证、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习项目背后的科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研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课外创新基地,吸引有项目的学生前来开展研究活动。例如由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建立的基地共有8间配备了常用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共有106名本科生和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进入基地。2008年该基地学生团队获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建立“创新俱乐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例如学生成立的SAE方程式赛车俱乐部,从2007年开始赴美国参加FSAE方程式汽车大赛,影响普及海内外。在校报推出“我创我秀”专门栏目,通过学校电台、电视台定期宣传学生研究的优秀成果,利用展板宣传、实物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大型成果展示活动。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创新宣传月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创新网络文化,建立课外科研计划的专题网站。发展竞赛文化,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近三年来,有1176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四、着力创办李达学院,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宗旨,着力创办李达学院。采取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参与科研、鼓励创新的新培养途径,培养造就一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每年通过笔试和面试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学生进入李达学院,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实验班单独编班,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1.“宽专交”培养

设计“宽专交”培养模式,既强调宽阔的基础知识、又注重突出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交叉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选专业,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强调基础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别强化数理、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宽,二三年级时选专业时的面才广。在专业的学习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学校还积极鼓励不同学科学生交叉组合团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加强在交叉学科上学习,成为交叉型人才。李达学院约有30%的学生跨学科选择了新的专业,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激励,个性和潜能得到了更好发挥。

2.导师制

为实验班配备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师、双语教材、实验资源等。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大部分都是院系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有国家教学名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发展,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担任学生导师。通过学生与教授和研究人员广泛而有效的交流,并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让学生们接受学者型老师教学文化的熏陶和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的润染。李达学院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研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且有一批学生被一流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3.品牌效应

李达学院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体现出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和招生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学生中80%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在各个专业里都表现出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自信心。每年学生选择导师和专业时,各学院领导、教授都积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选择本院的老师和专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基本都被大型企业和研究单位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良好的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影响了社会、企业对我校学生的认可程度,提高了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关注。将李达学院招生与高考招生相结合,聚集了很多高考生及家长的眼光,对吸引优质生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拔尖会计人才 篇4

--XXX县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做法

XXX县委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县一项中心任务紧紧抓在手上,特别是近年来,更是以加强对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体人才队伍健康成长,为推动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夯实人才选拔管理的“基础工程” 坚持把科学的领导、选拔、管理作为推动人才工作健康开展的基础。

1、健全机构,在组织领导上始终坚强有力。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人社局、科技局、财政局等15个县直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县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尤其是为做好县委拔尖人才工作,特别突出了科、教、文、卫、农、林、水等专业技术性较强单位或系统主要负责同志在领导小组中的占比,为更多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创造了条件。

2、严格程序,在选拔标准上坚持德才兼备。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规定》,其中,在选拔程序上,充分体现民主公开、平等竞争原则,按照个人自荐、民主推荐、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县委领导小组 1

会议票决的程序对拔尖人才进行严格筛选;选拔条件上,在强调专业技术水平及成就的同时,更注重申请者的职业道德、人格品德、社会公德等“德”性修养,对技术突出但“德”性不好的,不予确认。借鉴党政干部提任做法,所有拔尖人才拟选对象全部经纪检、公安、检察、计生等7个执法执纪部门审查之后,再由领导小组会议票决,保证了拔尖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3、科学管理,在激发动力上做到奖惩并重。县委及时制定了《XXX县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考评办法》,对县管拔尖人才从岗位职责任务、社会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成果及学术研究3大方面实行“百分制”基础考评。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优先推荐为市管拔尖人才人选。为激发拔尖人才主动创新、善于创新活力,对年内个人及专业技术成果、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和奖励或论文被国家省市期刊发表的,考评时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不等的加分奖励;对连续三届被选为县管专业拔术拔尖人才者,从第三届开始,奖升一级职务工资;除此之外,县委组织部每年5月份组织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所在单位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20天的外出考察、业务进修机会。同时,对不服从组织安排、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视情况严重程度做出扣分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拔尖人才实绩档案,每年对拔尖人才工作奖惩情况入档备案,并作为年终考评、选拔的重要依据。今年年初,将去年考评中4名优秀者全部作为市管拔尖人才人选向市委进行了推荐。

二、重视教育培养,大力实施提高人才能力的“素质工程” 着眼于培养素质和提升能力需要,在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中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

1、开辟了接受教育的“三大基地”。一是注重以高等学府的前沿理论武装拔尖人才头脑,依托清华大学教育扶贫XXX教学站,建立了“集中培训基地”。根据清华大学课程设置,适时组织不同类别拔尖人才进行专题培训。2008年以来,共举办涉及农业、卫生、教育以及社会形势分析、公共礼仪等各类培训班23期,县管拔尖人才人均参加此种培训12次。其中,先后组织卫生和教育系统18名拔尖人才赴清华大学参加了相关专题的面授学习。二是针对拔尖人才多为专科学历的实际,依托东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分设在XXX的网络教育教学点,建立了“正规化学历教育基地”。去年以来,已组织16名县管拔尖人才根据专业不同分别接受了正规化本科学历教育。三是为提高拔尖人才电子化办公水平,依托县职教中心教育资源,今年建立了“计算机操作实践基地”。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组织拔尖人才进行计算计基础应用及网络知识培训,目前已举办10期,培训拔尖人才290人次。

2、搭建了相互交流的“两个平台”。一是启动了“内树外联”计划。“内树”即在县内从教育、卫生等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中选树了付士亮、张惠荣等6名工作成绩、学术成果出色的人才典型,在县电视台开辟“人才风采”专栏,以专 3

题片形式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带动和先进经验的示范作用。“外联”即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全国人才工作先进地区情况,每年适时组织拔尖人才赴外,就当地人才工作的先进做法进行考察学习。去年以来,先后组织50名拔尖人才赴浙江、湖北等地围绕人才培养、作用发挥等进行了参观学习。二是开办了“人才讲坛”,每年年初组织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围绕本领域、本系统人才工作及发展现状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每年从5月份开始,每月举办一期“人才讲坛”,每期组织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结合自身技术专长和调研情况,就有关内容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其他拔尖人才进行讲解,通过开办“人才讲坛”,提高了他们善于调查、善于思考的主动性。

3、开展了提高修养的“一项活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着眼于提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习兴趣,今年8月份开展了“人才读书月”活动。为提高读书的针对性,确保读书效果,县委组织部特别向他们推荐了《开放你的人生》、《关键在于落实》、《感恩的心》、《七个怎么看》等6本关于励志、感恩文化和国情方面的图书。阅读后拔尖人才普遍反映良好,并表示以此为契机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县人才队伍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不断创新载体,扎实推进人才服务社会的“惠民工程” 把技术支持作为落实“惠民工程”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 4

创新载体,不断激发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1、下基层,开展了“人才进村 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服务“三农”作用,每年从6月份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开展一次“人才进村 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科技局、农牧局、林业旅游局、卫生局、农机局等部门1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组成“技术咨询服务团”,深入全县15个乡镇279个行政村,利用集市、庙会等人员集中场所,以集中咨询、现场指导、发放宣传页(册)等方式为群众讲解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沼气应用、流行性疾病预防等问题。今年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南寨乡马家庄村实施了发展葡萄、樱桃等12个树种、100多个品种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2、结对子,启动了“人才-基地”对接工程。为弥补基层卫生站所、中小学校、种养基地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现实问题,按照主体申请、乡镇上报、对口结对的原则,自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县实施了“人才-基地”对接工程,组织县管5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与全县50个乡镇卫生院、乡村中小学以及食用菌种植、核桃园、蛋鸡养殖场等申请技术、人力支持的“基地”进行了直接对接帮扶,每个月定期组织参与帮扶的拔尖人才到对接基地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农牧局1名技术人才与台头村蛋鸡养殖场对接后,先后2次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11次进行现场指导,使产蛋率明显提升。

3、促发展,实施了人才“固本强基”工程。着眼于培养全方位、多层次人才需要,从今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固本强基”工程。在继续做好县管拔尖人才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加强其他各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培养方面,积极帮助李俊

九、赵书祥、卜海燕分别成立了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XXX县薯业协会、腾龙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为充分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果的辐射作用,组织李俊九参加了省电视台《阳光访谈》栏目现场访谈,进一步扩大了其个人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支持赵书祥启动了1.28亿元的“凤凰山万吨甘薯有机种植生态保鲜中转基地”项目;鼓励卜海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扩大养殖规模带领群众致富。目前,通过协会(合作社)带动,已先后使300多户农民成为食用菌种植专业户,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到5万亩,2500户农民搞起了生猪养殖,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共XXX县委组织部

拔尖会计人才 篇5

关键词:轨道交通;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带来轨道交通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促使轨道交通行业呈现“关键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系统集成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与管理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三高”发展趋势。同时,国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对轨道交通各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融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有“高水平、高集成、高复合”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大学,具有轨道交通学科支撑引领、特色专业群集中、校企结合紧密的行业优势。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的形势,学校持续进行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三类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四种模式”,夯实了“四类平台”,建立了“三种机制”。

一、强化学校顶层设计,构建“三类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基础上,针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领军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顶层设计了研究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意愿,作出发展方向选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渠道,实现了从单一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从单一趋同性向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对行业发展学科支撑与引领作用,通过科教融合开展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学科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特色,加强数理基础,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整合课程体系,加强数学类、物理类课程,增加科研技能训练环节,实施科研导师计划。

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专业领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背景,加强校企联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通过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确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其中尤其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的企业实践环节。

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轨道交通学科专业群集中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大系统高度集成对知识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懂技术强管理的复合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交叉,加强专业融合,强化工程和管理复合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计跨学科专业的组合课程群,设计适应国际化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项目管理类课程。

二、拓展个性发展渠道,创建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的“四种模式”

学校根据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教学科研融合、学校企业联合和学科专业交叉的建设思路,创建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培养途径,为各类优秀人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空间。

一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工融合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思源班”为载体,直接通过高考招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思源班”。前两年,采取强化数理知识的“厚基础”教育;从第三年开始,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专业,实施“宽口径”特色专业教育。通过加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的培养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后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重个性、求创新”的科教协同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为载体,在通信工程专业新生入学时选拔优秀学生组成试点班,强化数理基础,通过提前组织保研、单设保研名额、选修研究生课程等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体现分层次实施英才教育的基本思路,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以“茅以升班”为载体,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从土木工程专业遴选具有强烈从事学术研究愿望的优秀学生,加强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二年级再进行两次遴选流动,保留下来的学生全部获得保研资格,并加入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进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工作,在导师指导下不受培养计划模块限制,选修后续课程,也可根据导师建议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三是“强实践、重能力”的校企联合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载体,将企业、学校、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展“3+1+2”产学联合培养。在大学三年级末,对于有意向去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通过自主报名、学校审核、企业选拔,获得保研资格并配备校内导师和签约单位的企业导师。学生完成本科3年的校内培养后,在第4年进入签约单位开展企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在后2年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有1年继续在签约单位实践,并完成有工程背景、具有创新性设计的硕士论文。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在该模式下,企业提前介入、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缩短了培养周期,提高了企业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四是“强专业、重集成”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轨道交通复合人才试点班”为载体,在大学三年级末从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土木、机械、电气、通信等工程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交通运输试点班实现本硕连读。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系统学习“运—建”、“运—车”、“运—电”、“运—控”等组合性课程,实现技术专业与运输专业知识体系的复合,并获得交通运输专业辅修证书;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交通运输学科深化培养,加强运输规划与运营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该模式旨在为行业培养具有一门技术专业背景、懂得运营管理的总工程师类型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endprint

以“海外项目经理培养试点班”为载体,瞄准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培养掌握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知识和国际工程建设规则,具有深厚工程专业基础和熟练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该模式采用“3+1+2”学科交叉和产学联合培养。大学本科前3年在轨道交通相关工科专业学习,三年级末遴选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并获得保研资格。本科最后1年在原专业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强化项目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并到联合培养企业的海外项目部进行专业实践,了解并掌握海外工程建设实际环境,开拓国际视野和培养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类平台”

通过大力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师资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的内涵建设,实现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前沿的同步对接。

一是师资平台建设。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产学之间科研合作,把现场问题、前沿理论、先进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校内教师增强工程背景,企业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形成了一支产学融合和互补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了对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指导。

校内教师:通过学校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调整,激励校内教师参与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加强对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建设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校内师资队伍。

企业教师:按照校企双方合作约定,制定企业教师的选拔方式、职责和考评标准以及激励措施,建立了一支工程经验丰富、开拓进取精神强、懂得教育教学方法的高级工程师为主的企业教师队伍。

校企导师互补:校内导师把前沿理论传递给企业,企业导师把现场问题和先进技术带给学校,一大批学生、教师依托这些项目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加强对企业导师的定期培训,使他们熟悉人才培养环节,并用行业实践经验充实实践课程内容。

二是课程平台建设。根据研究型、工程型、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对接、技术与管理融合、共性与个性兼顾”的理念,学校与铁路运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基础建设企业、勘测设计企业等共同实施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既强调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又侧重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

在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坚持科研成果和行业先进技术进课堂和教材,保持课程教学内容与前沿理论、行业先进技术的同步,在交通运输、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铁道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理论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系列教材和特色课程群。

三是实践平台建设。通过产学联合共同搭建校内与企业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等同现场”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上,学生完成行业整体认知、操作演练、能力培训、创新性实践;在产学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上,亲历现场生产过程、直观体验行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熏陶。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依据“技术紧跟前沿,平台源于实际,功能等同现场”的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方针,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学科资源为支撑,采用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投资捐赠、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学科专业交叉共建等方式,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形成了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产学双方共建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共建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先进研发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用,为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条件。

四是科研训练平台建设。学校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群、开展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等,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实验、引进教材和引进毕业设计;通过设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并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

研究方法课程群:包括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科技文献检索课、学科专业研究方法论、产品创意设计与实践等课程,是指导学生认识学科、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取向的引导课,是吸引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探究未知领域、激发科研兴趣、培育创新意识和潜力的探索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研究方法、务实的科研作风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课。

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师实际科研项目或专题研究项目,在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充分融合的同时,也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基于项目的“做中学、研中学”的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该体系横向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和自主创新实验、企业实践等,纵向分为自主教育学分、引导学生系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个层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种机制”

学校制定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管理办法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建设内容、工作计划、预期效果和保障措施。

一是教师约束激励机制。将校内教师尤其是教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带学生下现场工程实践、出国进修和交流等纳入教师考核基本要求,与教师岗位晋职晋级挂钩,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学生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学生,学校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选择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的教授担任学生的导师;在产学联合培养过程中,选择轨道交通相关行业实力强、声誉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搭建了具有优势的就业去向。建立了“自主选择空间大、职业规划起步早、能力培养平台宽、未来发展起点高”的学生激励机制。

三是产学联合运行机制。建立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产学联合培养机制:从学校角度,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从企业角度,所培养的学生是企业已经选聘的未来员工,参与联合人才培养就是提前介入员工培养;从学生角度,更加激发在其未来工作单位主动学习、积极表现、展示能力的自觉性,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实力和学科优势,以“引领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国民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为己任,持续开展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培养一批轨道交通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会计人才 篇6

党和国家从“十六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一个塔形结构,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等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培养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角色。塔尖: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来培养。塔中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

以上只是类型与层次之分,没有优劣及高低之分。每一类高校都有本群体中的一流,每一类人才都有优秀与平庸之分。

以上三个层面的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和效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从高职院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重点大学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覆盖了人才塔的下、中部的全部和塔尖的半部。

应用型人才纵跨塔底到塔尖,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样化结构,并且具有多种分法。

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基础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是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三是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程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二是技术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如技师、技术员等;三是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物化为具体产品或成果,如技工、商贸服务员等。

按上面的分法,本文讨论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层级上属于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应主要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按工程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培养。

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都应该以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我国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就必须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支撑,特别是对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科学组织中,我国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中国工程院“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3年的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但素质欠佳: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基础之上提高3位,排名第15位,但“合格工程师的可得性”这个指标,排名倒数第3位,而印度排名正数第3位。在每年一次的这个报告中,近10年来这个指标中国多次倒数第一。

面对这些差距,我们有责任从人才培养上查找原因。多年来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不足,这是我国教育质量问题的要害之处,也是我们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攻破的堡垒。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反思。

多年来,我们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师生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

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

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6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讲授方式上灌输式过多,启发式、参与式过少;二是讲授过程中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讲授内容上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教学要求上共性标准过多,个性发挥过少;五是知识结构上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六是考核标准上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

学生的学法中存在着5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l生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路

1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探究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任务。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模式。为此,培养方案中要有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二学位、双学位、辅修、转专业等多种政策供学生享用,第二课堂中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发挥特长。

三是引导学生注重能力跃升,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低阶学习是指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对知识

的机械接受与浅层次理解及近迁移的应用,这种状态下运用的是低阶思维,训练的是低阶能力,体现的是低阶的教学水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跃升,培养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讲求信息素养,注重问题求解。高阶能力在创新性学习的状态下形成。

四是知行合一,提倡做中学、例中学、问中学、研中学。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注意对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leaming by sitting)向做中学(leaming by doing)转变,同时积极实行例中学(案例教学)、研中学(研究性学习)、问中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中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

五是调整师生角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边信息传递变为师生互动的双边信息交流,教师由“一言堂”讲授者的单一角色向多样化角色转变,既做知识的传授者,又做问题的提出者;既做学生的导师和学术顾问,又做团队的协作者;既做教学的设计者,又做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宗旨。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觉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由主要追求学习成绩到注重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是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表明,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巩固消化和重要补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课堂的效果还好,收获更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创造性,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过程、多环节、大空间、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环境,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

2引导创新学习

面对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

一是始于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一名教师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把学生教得没了问题还是教得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一名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到底是应该学得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这是思考的结果。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一名学生要养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一个班集体,要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最重要的学风。

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畅游,不知疲倦,就能在学习中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真正钻研进去,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引发灵感、事半功倍。要想成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以至乐趣,立下志来,深入进去,把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

三是勇于突破。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勇于突破书本,突破前人,突破权威,这种突破就是创造。如果一名教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名教师最了不起的成绩。

四是善于转化。这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美国物理学家劳尔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

五是巧于综合。创新学习要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六是重于创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培养创新人才,一是激发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养成创新人格,四是培养创新能力。

七是精于挖潜。近年来,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了突破l生的进展,发现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每一个人都具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所以要树立挖潜学习观,有效地开发自己,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八是勤于实践。学习中的勤奋刻苦是任何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它既是一名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思想观念。任何人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想经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就想侥幸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3学习中应信守的原则

一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能力。

二是养成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第一,要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二,要严谨,一丝不苟,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第三,要探索,有探索未知的热情、研究问题的兴趣;第四,要创新,这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把求实、严谨、探索、创新这些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基本素质来养成,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

三是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知行统一、内化融合;第二,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第三,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综合互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知识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通过应用才能巩固和深化。

上一篇:实践生存论下一篇:保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