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策略(通用10篇)
保存策略 篇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档案已成为众多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记录。因此, 电子档案会存储社会各行业和各领域中具有一定价值的数据信息, 需要对其长期保存, 这便对电子档案数据长期保存的安全保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电子档案存储的基本特征
(一) 电子档案数据信息与载体可以分离。以纸质材料等为载体的传统档案存储所蕴含的信息资料与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虽然可凭借高科技手段对于原始档案的信息内容进行复制, 而无法实现信息内容和载体的同时复制。电子档案数据存储于磁盘、U盘等信息化材料上, 其存储的信息内容可以与载体相分离, 对于电子档案的存储实质上是对数据信息的存储, 而不是对信息化载体的存储, 同时档案的数据信息内容更便于复制和传输。
(二) 电子档案须以计算机为媒介来获取。以纸质材料为载体的传统档案能被人们较为直观地接触和获取, 无需借助于其他媒介物进行间接获取。而电子档案要想获得所存储的数据信息内容则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对于软硬件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更新换代, 这就需要科学改进档案数据的存储格式, 以实现电子档案数据的转存储和再存储。
(三) 电子档案便于管理和存储。传统档案需要足够宽阔的空间来进行存放, 还需耗费大量人力进行分类、归档、编目, 以及做好防火、防潮、防霉、除虫等工作。电子档案较于传统档案相比更便于管理和存储, 对于电子档案内容的存储就是将数据信息以数据化、电子化的形式存储于载体上, 小小的磁盘、U盘能存储海量的数据信息, 存储载体占地少、成本低, 仅通过计算机设备便可轻松进行检索和管理, 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电子档案数据安全存储的分析
(一) 电子档案数据信息存储的安全。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主要指信息存储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密性即保证电子档案信息不能被非授权用户私自访问和获取信息资源, 仅能被授权的合法用户进行合理访问;真实性即保证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绝对不能有虚假内容, 不能随意被恶意篡改;完整性即保证电子档案数据的背景信息不能缺损, 以及软硬件设施的说明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无损;有效性即保证经过授权的合法用户能在允许范围内获取数据信息, 不会因管理和技术等问题致使访问失败, 实现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共享。
(二) 电子档案软硬件系统的安全。电子档案数据信息只有借助于软硬件设施才能有效阅读和获取, 因而必须确保电子档案所依赖软硬件设施的安全, 即为实现软硬件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确保软硬件的相关部件和系统不遭受自然或人为蓄意的破坏。因此, 必须采取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以确保软硬件设施运行的安全。
(三) 电子档案存储、运行网络环境的安全。电子档案软硬件设施所运行的网络环境应确保安全无隐患, 这就需要网络技术人员严格管理、规范操作, 以确保整个网络系统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下正常运转, 实现其既定的多方面功能。网络是电子档案赖以正常生存的基础环境, 同时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源所在。因此应下大力气采取严格、规范的技术手段和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
三、加强电子档案数据永久存储的安全保障策略
(一) 全方位推进电子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相继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有关电子档案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 电子档案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安全应在电子档案采集、处理、传输、归档等过程中明确各阶段和各人员的相关责任。国家档案局、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保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也都颁布了电子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标准体系, 但是各部门间达不到统筹和谐, 致使自动化办公与政务工程形成了互不干涉的局面, 乃至于一个档案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细则在不同阶段也都不尽相同。由此来看, 我国自上至下须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 各机构、各单位都要以这一标准为依据,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这样不仅能强化电子档案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追溯性, 还能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是确保电子档案数据永久存储的最安全、最有力的保障。
(二) 电子档案数据永久存储的安全措施。1.要有环境适宜于电子档案存放的、密封性强、隐蔽性强的档案室, 做好防尘、防火、防水等工作, 以及做好避光工作, 确保档案室内温度稳定在16~22℃左右。同时, 配备质量过关的档案柜, 做好档案柜的防尘、防霉、防静电、防腐蚀、防电磁等保管工作, 千万避免非管理人员的随意接触, 以免造成损坏。2.做好数据信息的转存。由于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磁盘、U盘和光盘等载体为电子产品, 它们都有一定时期的使用寿命, 并不能永久性保存, 须隔4~5年将数据信息进行转存, 转存于质量合格的、新的电子存储介质中, 以避免存储设备自然损耗而数据丢失。3.做好数据信息的移存。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有的存储设备历经几年便被新产品所取代, 由此, 需要隔5年左右适时将陈旧介质上的数据信息移存到新的介质设备上, 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安全。
参考文献
[1].贺翠平.浅析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J].科技风, 2013.13
[2] .马仁杰.刘俊玲.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 2012.03
档案馆保存政府网站策略研究 篇2
关键词:网站归档;政府网站;WARC
1 网站归档的背景
互联网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政府网站本身就是电子文件,还是政府网站包含着电子文件?政府网站只是发布信息的平台吗?换句话说,政府网站本身仅仅是另一种出版物吗?随着网络、设备、应用的不断变化,许多政府网站已经变成了政府和公众信息交流的平台。由此,政府网站已经具备了出版物和文件的双重属性。
在2014年以前,国内很少有档案部门考虑将网站内容纳入归档范围。2014年,杨冬权局长表示要启动为各级国家政府网站网页存档工作,那就对档案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将政府网站本身作为一个文件归档,还是将其中的某些网页作为文件归档呢?过去档案人员一般认为网站并不是文件,而是包含有文件。根据《电子档案术语》中对电子文件的定义:“电子文件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如果政府部门通过网站处理事务,如果用户在做决策时参考了它们,或者如果网站有动态的信息交流,或者如果网站的内容、功能和用户记录具有文件保存价值,那么,网站就包含着电子文件。
英国国家档案馆对网站文件最初管理方法是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识别网站中哪些内容属于机构文件,然后确定保管方法,制定管理策略及程序。这种方法仅仅保存网站数据,而不是整个网站,存在信息资源丢失的风险。近年来档案界开始改变对网站的看法,不再将网站仅仅看做文件保存的地方,而将网站本身看做文件,认为网站是政府与公众通过网络交流的证据,保存政府网站是记录政府如何实现电子政府的唯一真实方法,网站归档应该归档网站上所有内容。
2 郑州市档案局馆对政府网站归档备份工作的实践
2015年,河南省郑州市档案局馆决定对政府网站归档工作进行试点。
2.1 确定网站归档范围。在决定收集政府网站之后,我们必须弄清要收集哪些网站。和建立纸质文件归档范围一样,郑州市档案局馆制定了一个收集标准来规定哪些网站需要永久保存。我们决定归档以gov.cn结尾的郑州市所有政府部门、机关单位的网站。许多政府网站更新相对缓慢,对这些网站我们每6个月收集一次,对有些更新较快的网站我们可定为每周收集一次,在网站升级改版的时候必须收集。我们还可根据公众要求收集某些网站,根据重大事件的发生灵活调整网站收集范围。
2.2 网站归档保存方案。目前,政府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涉及多个部门。未来的人们如果想了解现在的一些事情,仅仅参考某一个政府部门网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多个相关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网站资源。显然,保存网站是一个跨部门的综合课题,需要集思广益。方案之一便是互联网档案馆(www.archive.org)现在使用的模式,由某一个档案馆负责保存所有的网站。另一种方案是由不同的档案馆分级收集各自管理范围内的网站。最后一种方案就是按需收集。组织一些档案馆就某个专题、某重大事件进行网站收集,如世博会或天津大爆炸事件。总之,保存网站的最终方案也许是上述几种方案的结合。
2.3 网站归档保存技术。收集网站所需使用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技术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直接转移和远程采集。从概念上来讲,收集网站资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拷贝原数据。这种方法需要网站所有者的合作,允许我们直接访问网站服务器,从服务器上拷贝整个网站的所有文件,并将这些文件转移到网站保存机构。我们可以使用可移动存储介质转移数据,也可以在线收集。
这种方法相当于在档案馆网站服务器上重新搭建并复制了一个网站,只是网站内容被定格在某一天。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通过精确复制原网站的内容保证了对原有网站最真实的拷贝。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潜在的弊端。首先,这种方法非常耗费时间,并且技术十分复杂,需要再次安装一个完整的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还要关闭某些网站内容,如日期显示和计数器等。显然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大规模保存网站。其次,还必须保持原有的技术架构来支持网站,而这种技术架构可能已经与现在网站的架构不同了。我们希望归档的目标网站应用了各种不同的网站服务器软件、搜索引擎、数据库技术和内容管理系统,由某一家机构来实现这些技术的整合是行不通的。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收集比较简单、数据性的网站,并且是能够跨平台运行的网站。档案馆目前仅针对这类特殊的网站利用这种直接转移的方法进行收集,尤其是对那些生命周期较短的网站进行一次性复制。
当我们要收集大量网站的时候,我们就会使用远程采集技术。使用网页爬虫软件来模拟网络浏览器,从而实现对网站的远程采集。页面采集列表向网页爬虫传达采集指令。首先,网页爬虫向网站服务器发出访问请求,访问列表上的第一个页面并进行复制保存。网页爬虫会识别该页面所有的超链接并将这些链接加入到采集列表。网页爬虫通过循环记录每个页面的超链接,实现对整个网站所有页面的采集。这个采集程序通常是由一些参数控制的,如网页爬虫所跟踪超链接级数,这个参数可以对采集的范围进行界定。档案部门在操作筛选政策时,可以注明要收集哪些网站,以多长时间为周期对网站进行采集。网站回溯器提供了一个便捷且新颖的访问方式,即重写目标网站所有的超文本链接,而非直接指向原始网站。通过这些重写的链接地址,用户可以在档案馆的系统中浏览当时的网站内容。
远程采集技术主要优势在于能够高效率和低成本地采集大量网站,各网站数据进入一个总后台,可以跨网站检索。但也有一些缺点。该技术明显局限在于网页爬虫只能采集那些被链接内容,而数据库深层数据和那些只能通过搜索才能访问的内容却不能被采集。该技术不能采集微博、微信等需登录网站,不能采集音、视频。该技术不是备份,不能恢复原网站。
2.4 网站归档的速度和文件大小。郑州市档案局采用远程采集技术采集政府网站,数据量增长很快。因为网页链接全部重写,系统很难找到增量的点,所以每次均全部采集,无法使用增量采集。举例来说,采集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档案信息网等7家单位,耗时28小时,采集网页52万页,采集的文件大小共1.5G。郑州市共约上百家政府网站,都采集下来,其存储容量是惊人的。郑州市档案馆存储共60T左右,就算都存成政府网站,也存不了多长时间。看起来使用云存储是必需的方案了。
3 网站保存文件格式WARC介绍
郑州市档案局馆保存的网站采用的存档格式是WARC文件格式,但一般会压缩成gz文件,分卷压缩。WARC (Web Archiving File Format) 网络存档文件格式,2009年5月成为正式国际标准,标准号为ISO 28500:2900。此格式是唯一面向网络资源长期保存的资源保存格式,WARC 格式具有软件生态环境完善、内容丰富、便于管理、易于扩展、支持大容量文件保存等特点,同时适合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使用[1]。
WARC 文件可以使用的软件:
(1)抓取软件:目前最常用的两种采集软件是Heritrix 和GNUWget,面向用户桌面的工具中常用的是WarcCreate 软件。
(2)文件处理软件:指以保存、交换等应用为目的,对WARC文件进行处理的软件,包括格式验证、切割、组合、元数据抽取等。
(3)索引、检索与访问软件:可对WARC文件进行索引,用于检索,并提供检索界面,响应用户的检索请求,将检索结果在浏览器中呈现给用户。常用Nutchwax、Wayback Machine、Solr 和Momento。
(4)综合管理软件:集成了采集、管理、索引和发布等流程,便于保存机构快速开展网络存档活动。其中较知名的是新西兰和英国图书馆开发的Web Curator Tools和荷兰图书馆开发的NetArchiveSuite。
截至2014 年7 月,英国图书馆互联网存档项目已经保存了24TB 的网络资源,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了450TB的网络资源,澳大利亚图书馆的Pandora项目数据量也达到了12. 22TB。这些资源都以WARC格式保存。美国国家档案馆发布的文件进馆格式指南,也将WARC文件格式列为可接受格式[2]。郑州市档案局馆进行政府网站存档工作,也采用这一格式,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参考文献:
[1]曲云鹏.网络存档文件格式WARC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20~28.
[2]http://www.archives.gov/records-mgmt/policy/transfer-guidance-tables.html#webrecords
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的策略 篇3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其具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所有属性, 同时又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属性, 如唯一性、易逝性、开放性等特性。相比于传统的信息资源,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数量极其丰富, 涉及内容方方面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数量必将会进一步增长, 合理有效地保存这些信息资源, 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面临的障碍
(1) 保存主体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网络用户自发形成的, 抒发个人情怀, 展示创造的成果, 其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去管理, 也没有专项的经费去支持。但是,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却是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数字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财富, 无论对资源创作者自身, 还是对全社会都非常重要, 因此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有效保存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主体的选择上, 是由资源创作者自行去保管?还是交由网站的专门人员去管理?是由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图书馆、档案馆这样的机构去承担?还是全部交给专业的商业机构去执行?这是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障碍。
(2) 评价标准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数量不断增长, 资源内容日趋丰富, 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有声音, 有文字, 有影像等等。质量方面也是参差不齐。面对着如此复杂且数量急剧增长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我们不可能将他们全部保存, 必然要有所选择, 有所取舍。那么我们到底要以何种标准去衡量这些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去与留呢, 这个标准的制定也是当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障碍。
(3) 技术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服务器的存储能力在逐步提高, 费用不断降低, 尽管如此, 却仍然赶不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增长速度。处理和维护海量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 避免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入侵, 保证有价值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读在技术上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的策略
(1) 保存主体方面
如果以公开与否的标准去划分,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包含两大类, 一类是公开的原生数字资源, 例如, 网络论坛等。用户对这一类信息的浏览比较自由, 没有过多的限制。另一类是非公开的原生数字资源, 例如, 电子邮件等。这一类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由于涉及用户的隐私, 通常是不会对外开放的。笔者认为, 对第一类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保存和管理应重点考虑。目前, 由于网站管理部门或原创作者个人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缺乏长期保存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使有保存价值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不遭受损坏甚至流失, 应设立专门机构去负责管理。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的传承者当之是最佳选择。能够提供文化信息产品的图书馆, 尤其是公共图书馆, 理应将作为新型文化信息产品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纳入图书馆的收藏保存范围。
(2) 评价标准方面
在如此复杂多样且数量众多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中, 要挑选出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保存, 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一套专门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了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 对各网站进行等级的评定, 而后选择高等级网站中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收录保存, 通过对网站的评价来完成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初步筛选, 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缩小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搜索评价范围。第二步, 是对初步筛选出来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作进一步的评价, 这一步主要是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本身进行的。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要从资源内部固有价值, 和外部用户对资源的反映两方面来考虑。具体说来, 内部固有价值体现在资源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和有用性四个方面。用户的反映体现在访问量、跟帖数量、注册用户的使用频率、被链接次数、更新时间和用户平均浏览页面数等方面。内外两方面是彼此联系, 缺一不可的。
(3) 技术方面
实现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离不开技术上的保障的, 这就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 去不断探索和升级。目前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上, 可采用备份、迁移、仿真技术。备份是在最初收录、保存信息的时候, 将系统中的信息备份到另一种具有较强耐久性的载体上进行保存。防止一旦信息受到破坏或丢失时, 依然可以找到原始的资料来加以弥补;迁移是将信息从一种技术环境复制到另一种技术环境上的技术, 是随着技术的改变而适时改变信息格式的一种处理技术;仿真是一种延迟技术被淘汰的临时之选, 就是模仿已过时软硬件的运行模式, 制造一个仿真器, 可以读取已过时软硬件上的信息。类似于一些更新的软硬件, 简单理解, 仿真器就是升级了的软件。
四、结语
我国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问题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总体看来, 目前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尚不成熟, 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 随着社会各界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不断关注, 保存意识的不断增强, 未来, 针对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保存的研究必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肖希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5.
[2]马费城.《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19-22.
保存策略 篇4
原来Word有两种不同的文档保存方式“U快速保存”和“完全保存”,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导致了上述的情况的发生,那么这两种保存方式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它们各自又更适合什么样的使用环境呢?
Word采用“快速保存”方式保存文档时,它并不是将文档中的现有内容一次性写到硬盘上,而仅仅是将用户本次对文档所做的修改添加到磁盘上原有的文件中。也就是说,此时磁盘上的文件由修改前的信息和用户所做的修改两部分内容共同组成。由于用户每次执行存盘操作时,Word仅仅将本次修改的信息保存到磁盘上,这样存盘速度就非常快,但占用的磁盘空间也就相应的大一些。
Word在采用“完全保存”方式保存文档时,则是将文档中的现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写入到磁盘的文件中。此时磁盘中的文件仅由修改后的信息所构成。而不再包括其它内容,所以采用“完全保存”方式所生成的文档要比采用“快速保存”方式所生成的文档要小一些,但由于一次性写到磁盘上的内容比“快速保存”要多,故存盘速度相应要慢一些。
由此可见,Word的“快速保在”方式可以节省存盘时间。但要浪费一定的磁盘空间;而“完全保存”则正好相反。广大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快速存盘方式以加快存盘速度,而在必要时再采用完全保存方式。例如保存个人简历表格时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则必须保存完整的文档信息。另外,在出现下述情况时应采用完全保存方式:
·在与他人共享文档时;
·在完成某个文档上的工作并最后保存文档时;
·在进行一个需要使用大量内存的工作前(如搜索文字或编撰索引);
·在向另一个程序转移文档文本之前;
·在将文档转换为其他的文件格式之前;
·通过网络处理的文档,必须采用“完全保存”方式(快速保存无法在网络上进行)。
在缺省情况下,Word采用的是快速保存方式,用户若要改为完全保存方式,则应执行如下步骤(用户所做的修改对所有的word文档同样有效):
1执行“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
2单击选项对话框中的“保存”选项卡i
3清除“快速保存”复选框;
4单击“确定”。
另外,Word的保留备份功能只能采用完全保存方式,用户以前若采用的是快速保存方式保存文档,当其选择了保留备份功能后,Word将自动改为完全保存方式(要利用Word自动给文档保留备份,可执行“工具”菜中的“选项”命令,然后在“保存”选项卡中复选“保留备份”选项)。(or)
教你在Word中统计文章字数的方法
我们编辑Word文档时。一般都想知道输入的字数,以便心中有数,有什么方法呢?
1打开该文档,选择“文件”\“属性”,打开该文档的“属性”面板,点击“统计信息”标签页,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等信息,在最下面的“统计信息”方框中有页数、段落数、行数、字数、字符数、字符数(带空格)等信息,一目了然。这里的字数是指中文、英文和数字的字数总和,标点符号算一个字,英文是一个单词f以空格为分界线)算一个字,数字的计数方法和英语单词相同。
2你还可以按“工具”\“字数统计”,出现一个“字数统计”窗口,这里的统计信息更详细一些。英文和中文字数分别显示,“字数”是下面的英文和中文字数之和。
这两种方法的统计方法和结果其实是一样的。其中字符数(不计空格)的计算方法是:中文一个字算一个字符,英文一个字母算一个字符,数字中一个数码算一个字符;字符数(计空格)中的空格是以文档中的空格来计数的,首行缩进以外的空格不计;段落数是以有字的且有回车符为准计数的;行数是以有字的行计数的,有回车符但没有字的空行不计数。
保存策略 篇5
1 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整理和使用是以电脑、储存装备、应用软件系统和网络作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服务,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 病毒和非法入侵等。这些情况已经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现在, 数字档案信息在长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 档案数据的储存和读取问题。首先是储存问题。现在的数据储存技术还不能解决数字档案长期存储所面临的难题, 现在比较常用的存储设备, 比如优盘、移动硬盘等的使用时间和传统的存储媒介如纸质、胶片等具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 还容易受到气温、湿度等的因素影响。其次是读取问题。数字档案信息一定要依靠计算机才能读取, 万一计算机出现什么事故, 或者操作系统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 或者由于地震、火灾等造成计算机损坏、数据丢失, 就无法再读取数字档案;在不一样的软件系统下形成的数字档案信息存储, 格式不同且不容易进行转换, 所以在读取相关数据时就有一定的困难。技术和设备更新之后,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把格式转换的问题解决, 那么相关的数据也就没有办法再进行读取。
(2) 太过重视利用而忽视了保存。现在档案部门进行的档案数字化工作,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但是反而忽略了档案数字化信息的长期保存, 对怎样科学、正确地治理和利用并长期保存档案数字化信息等工作缺少考虑。
(3) 缺少相关的标准。最近几年以来, 国外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问题成为了重点和热点, 但是,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视线始终放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组织信息和搜索系统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治理上, 没有重视对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问题, 导致我国数字信息保存一直处在试验阶段。
2 档案数字化信息长期保存策略选择的标准
(1) 正确选取数字化档案的储存载体。对于档案部门来讲, 在选取数字化档案的储存载体时, 数据传送的速度、保存的速度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重点是要考虑下面这些问题:第一, 数据是不可以进行更改的。数字化档案一定要具有档案的性质, 所以储存的数据一定要确保是真实的、完整的。第二, 载体的安全性能一定要高。数字化档案储存载体的选取要特别重视载体的持续性, 使用寿命比较短的储存介质不能用。有许多介质对外部环境是十分敏感的, 容易对介质的储存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也是不能选用的。第三, 载体的技术期限。储存介质的技术期限指的是和介质有关的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期限短的储存介质, 其技术过时之后相关的数据就有可能无法读取。所以, 技术期限比较短的储存介质也是不可选用的。第四, 载体要得到市场的支持。数字化档案的储存介质要选取那些可以得到市场支持同时又符合有关工业标准的储存介质。
(2) 更新速度要快。数字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这就要求信息储存的技术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其重点是要及时掌握新旧技术的更替时间, 要对硬件设施和软件版本进行跟踪, 从而可以确定更新版本的最佳时间。但是, 更新一般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 法律、资本、技术、道德等。所以, 如果想要确保更新可以顺利地开展, 还要依赖于其他方面的认同和支持。
(3) 全国数字信息归档系统要统一起来。这是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重点治理策略。因为数字信息保存涉及到法律、资本、技术、文化、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因素, 所以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要得到多方面、多途径的鼓励和支持, 只是凭借原有的图书馆、档案馆进行长期的保存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信息归档系统。
随着数字化环境的发展, 许多图书馆、档案馆和一些文献收藏部门, 也逐渐收藏数字形式的文献, 同时还提供网上阅读和借阅, 然而, 许多图书馆没有把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纳入其职能范围之中, 造成许多在网上传播的、有价值的信息, 无法得到长期的保存。所以, 我们应该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数字信息归档系统, 把它作为我国数字信息的主要基地。
3 结语
综上所述, 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艰巨的工作。数字文献和传统文献的特征是不相同的, 所以数字信息只有在它产生的环境中保存才是最实惠、最有效的。因此, 为了防止走错方向, 当前我们一定要对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工作重视起来, 同时要重点地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婉月.档案数字化信息长期保存策略的关键问题[J].数字兰台, 2010 (10) .
[2]赵海峰.浅析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管策略[J].数字兰台, 2010 (19) .
[3]吴雨希.浅析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问题[J].业务探索, 2010 (3) .
[4]高治宇, 李超, 常晓茹.数字化档案长期保存的问题及对策[J].数字兰台, 2010 (6) .
保存策略 篇6
1 细菌污染的途径
血小板中的细菌大多来源于献血者的皮肤上的细菌, 这些细菌通常是革兰氏阳性菌, 而献血者感染或制备过程中造成的细菌污染较少, 即使混入少量的细菌, 在保存期也会大量繁殖危害受血的患者, 如果一袋血小板中细菌含量超过105CFU/ml将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临床败血症发生[4]。有报道称2%洗必泰或70%异丙醇一步法擦拭消毒要比碘伏两步法更加有效的去除表皮病原微生物[5], 而采血员的无菌观念和标准操作方法也是必须要求的。
2 检测技术
目前, 血小板微生物检测在方法学上被分为两个主要的方向, 一是常规细菌学培养基孵育和培养的方法;另外一个是快速检测的方法, 例如核酸、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学检测。
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是利用厌氧瓶和需氧瓶在设备恒温振荡的环境中孵育和培养细菌的方法, 也是当今最敏感的细菌学检测方法, 在血小板细菌检测中最为广泛, 通常可以培养出10 CFU/ml的细菌[6]。然而, 它的缺点是需要在采集24 h后才能取样, 并要培养18~24 h才能培养出阳性结果, 因为来源于表皮的细菌微乎其微, 有资料证明每单位血小板中细菌含量在10~100 CFU数量级时培养结果有57%为假阴性[7]。因此, 常规培养方法往往需要和快速培养相结合, 以避免假阴性结果导致患者细菌污染血小板的输注。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并用于血小板产品质量控制的检测系统包括:Bact/ALERT Pall BDS细菌检测系统、3D细菌培养监测系统、Scansystem检测系统和PDG检测系统。
流式细胞学技术和RT-PCR技术是最流行的快速筛查血小板中微量细菌的方法, 经过培养基培养24 h后, 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出血小板中10 CFU/ml的细菌含量[8], 而且只需要0.5 ml的血小板液体, 大大减少了血小板的浪费;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 (RT-PCR) 设计引物对细菌23S r RNA进行扩增后分析, 可以检测到血小板中16 CFU/ml的细菌含量, 但是它的缺点是难以分辨细菌是活的或是死的, 也容易出现因试剂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结果[9]。
另外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是细菌盘检测技术 (pan genera detection, PGD) , 利用免疫学方法快速的检测出血小板中存在的细菌, 其原理是利用检测脂多糖的技术排查革兰氏阴性菌, 利用检测磷脂壁酸的技术排查革兰氏阳性菌, 这项技术方便操作,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排查出较低浓度的细菌, 但其缺点是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度较低[10]。最近有学者报道了一种新的不用破袋的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技术, 利用一台可调节的红外光装置, 通过光源发射的光束穿透血小板储存袋的气体部分, 由传感器接收, 对血袋中细菌代谢产生的CO2气体进行分析, 判断是否污染, 其探测的表皮葡萄球菌的数量在3×106CFU/ml, 由于此设备可以及时得出结论, 成本较低, 值得推广, 希望能够进一步改进以检测到更多的细菌菌种。
3 细菌灭活技术
通过抑制病毒或细菌增殖的方法来减少或灭活已经受到污染的血液制品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补骨脂素 (Psoralen) 和核黄素 (Riboflavin) 技术。补骨脂素可以进入细胞中结合在核酸的双螺旋中, 这种结合是可逆的, 然后血小板暴露在长波紫外线中 (UV-A) 导致嘧啶之间的共价键解离, 从而阻断DNA和RNA的复制, 照射后, 残留的补骨脂素和它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一种吸收装置去除。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的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 有效的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发热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甚至比伽马射线照射更加有效[11]。核黄素, 众所周知就是维生素B2, 其灭活细菌的原理和补骨脂素相同, 优势是它的代谢产物不需要去除, 并对机体无害。还有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于细菌灭活, 是一种抗微生物多肽, 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 能同细菌表面的液态膜特异性结合, 增加菌膜的通透性, 导致死亡, 这种多肽对宿主细胞无害, 其功效取决于多肽的建构和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是否吻合, 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方向[12]。
4 血小板替代品
由于血小板捐献者资源的紧缺和保存条件引起的细菌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引发了人们对于体外培养的方式生成血小板的追求, 但也有大量数据证明, 需要提高技术, 以减少体外培养方法造成血小板功能的缺乏[13]。
怎样保存种蛋? 篇7
鸡蛋蛋白的凝结点为-0.5℃, 温度高于25℃时蛋内胚胎就开始萌发。保存种蛋较合适的温度是10~15℃。种蛋在-1~3℃时只能保存几小时;当蛋内温度低于-l℃时, 胚胎就会死亡;保存在21~25℃的环境下7天后孵化率就会下降;32℃时只能保存4天, 5天后孵化率就会下降。种蛋保存的时间越短越好, 不超过3天时, 孵化效果最好。种蛋保存时间越长, 孵化效果越差, 即使在最合适的条件下保存时间超过10天, 孵化效果也会受影响。保存一个月的种蛋, 其孵化率会降低25%~45% (视保存时的条件、季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
保存种蛋时, 要求相对湿度为60%~70%。在潮湿地区保存种蛋时, 通风要好;在干燥地区保存种蛋时, 则应有较高的相对湿度。
通风换气也是保存种蛋时不可忽视的条件, 特别是在潮湿地区和梅雨季节, 更应注意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严防霉菌在蛋壳上繁殖。生产中一般采取自然通风法。在种蛋保存期间, 必须每天翻蛋一次, 既可防止胚胎与内壳膜粘连, 又可促进通风换气, 防止霉蛋。也可以建造一间隔温条件比较好的简易蛋库。蛋库内设置半自动化翻蛋的蛋架, 蛋盘与孵化机内的蛋盘配套,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效。
初夏种蛋的保存 篇8
温度适宜保存种蛋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好。若温度高于24℃, 胚胎开始发育, 会导致鸡胚衰老、死亡, 孵化时死胎增多;若温度低于5℃, 种蛋受冻, 会失去孵化能力。因此, 保存种蛋最适宜的温度为10~15℃。
湿度适宜种蛋壳上有许多气孔, 在保存期间, 蛋内水分不断通过气孔蒸发。为减少蛋内水分的流失, 必须使储蛋室保持一定的湿度。种蛋储存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 湿度过高易使霉菌繁殖, 不利于种蛋储存。
定期翻蛋种蛋保存期间, 若摆放位置不当, 或长久不翻动, 蛋黄、胚盘易与蛋壳发生粘连, 引起胚胎早期死亡。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宜将种蛋圆头朝下放置, 这样可使蛋黄位于种蛋的中心。保存时间稍长时 (多于6天) , 应每天翻蛋1次, 以防胚胎粘连, 保持正常的孵化率。
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储蛋室和接触种蛋的蛋盘、蛋架等要清洁, 蛋盘间要有隙缝, 不要把种蛋装在不透气的箱子内, 储蛋室内空气一定要保持清新。
春茶选购与保存 篇9
干看:是在冲泡前观看茶叶的外形、色泽,品味香气。春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显得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夏茶和秋茶则叶子松散,颜色暗,香气平和,与春茶有很大区别。
湿看:是将茶叶冲泡后,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做出判断。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红艳显金圈;茶底柔软厚实,正常完整的芽叶多。夏茶和秋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不高,茶底薄且较硬。选购春茶时不要买太潮的,否则茶叶不易保存,很容易发霉。
若是准备贮存茶叶,要检查一下茶叶的含水量,含水量越低越好。检查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捏一捏,如果成粉末状,说明含水量较低,可以贮藏。
保存方法
1保温瓶贮藏法:将茶叶放进保温瓶中,盖好盖,密封。
2低温冷藏法:将茶叶装进铁罐、封口,用塑料袋套好,封口后放进冰箱里。
3干燥剂保管法:将干燥剂放在罐子盖上,用胶带封口。
当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很难把握,而购买知名品牌的包装茶叶就最为省事和放心。
茶叶也有保质期
我国的各茶厂大多是靠品茶专家通过现场鉴定来敲定一批茶到底属于哪个级别、值多少钱,制订的保质期也未必非常准确。所以“保质期”就成了一个暧昧不清的话题,有的说是一年,有的说是半年,有的就干脆不在包装上标明保质期,直放到“茶味尽失”为止。
实际上,目前国家以食品卫生标准为依据制定了茶叶标准,对保质期也做出了限定。国家对普洱茶没有制订标准,因为它是全发酵产品,比较难制订保质期标准。但是,其他茶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来操作,否则过了保质期,茶叶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质和韵味,若受潮发霉还对人体有害。
当然,茶叶的保质期与茶的品种有关。像普洱茶、黑茶,陈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质期可达10—20年: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再如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不仅不会变质,反而能提高茶叶品质。
正因为这一特性,前些年,有人炒作老茶,一块陈年普洱茶甚至被炒至上百万元。实际上,老茶保存不当,变了质,也是劣品,不能喝。比如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75%左右。另外室内要通风,不与有异味物品一起摆放,每隔3个月还要翻动茶叶一次。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收藏者都很难做到。
通常,密封包装的茶叶保质期是12—24个月不等。散装茶叶保质期就更短,因为散装摆放在外的过程会吸潮、吸异味,这样不仅使茶叶丧失原茶风味,也更容易变质。如绿茶,一般还是新鲜的比较好。保质期在常温下一般为一年左右。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证质量。
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是否发霉或出现陈味:二是看茶汤颜色,比如绿茶是否变红,汤色是否变褐、变暗:三是品滋味,主要看茶汤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如果是散装茶叶,买回家已超过18个月,那生产时间就更久了,应慎重饮用。
细叶韭采收保存技术 篇10
关键词:细叶韭,采收技术,保存技术
细叶韭 (Allium tenuissimum L.) 俗称麻麻花、杂麻花[1]等, 葱属,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2], 是优良的抓膘催肥牧草[3,4], 具有一定的补肾、壮阳、解毒、抗癌等功效[5,6]。细叶韭花序作为北方地区传统调味品, 香味浓郁, 风味独特, 深受人们喜爱[7], 是餐饮市场的必备调味品。细叶韭花序的市场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 即细叶韭花序的野生采摘以及少量的人工栽培商品花序。野生采摘花序, 由于采摘时间等多种因素不固定, 往往是见花就采, 老嫩混杂, 商品性较差。而人工栽培条件下, 细叶韭花序的采收, 国内外有关文献尚无报道, 既无采收标准, 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指导, 随意性很大, 花序的品质、颜色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细叶韭花序品质, 提高商品质量与产量, 在对细叶韭育苗[8]、栽培技术[9]研究的同时, 就人工栽培条件下细叶韭开花规律、花序特性、采收方法等进行了研究, 总结出一整套科学采收技术。
1 采收技术
细叶韭同一植株形成的分蘖开花时间有先有后, 一个群体相差更大, 应分批多次采收。
1.1 细叶韭开花规律
细叶韭实生苗当年不开花, 第2年才能开花结果。6月底开始见花, 7月上旬进入初花期, 7月中旬进入盛花期。开花主要集中在7—8月。细叶韭食用部分为花序, 由10~60朵小花组成, 同一个花序中, 各小花生育进程相差较大, 外部小花发育较早, 内部较晚, 开花次序是近外部小花先开, 中间最晚, 往往是近外部小花开花结实, 外部小花正在开放, 而内部小花尚在花蕾孕育之中, 花序花期较长, 一般在20~30 d。同一簇植株, 主分蘖花序先开花, 上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分蘖后开花, 先后相差25~30 d。花朵大小也相差甚远, 主分蘖花序重量是次分蘖的3~5倍, 甚至更多。
1.2 适期分批采收
由于细叶韭花序小花开放时间的不统一性, 种子形成与花蕾孕育同时进行, 细叶韭花序采收时, 应适期分批采收。过老、过嫩都会影响细叶韭花序的色泽、品质。采收过早, 花序较嫩, 有机物积累较少, 产量较低;采收过晚, 已产生种子, 影响细叶韭花序品质、风味, 花序品质变差;同时由于花序遮光, 下部花序发育受阻, 营养积累不足, 不仅影响产量, 有时花序变质。因此, 细叶韭花序的采收必须按照细叶韭的开花规律和人工栽培特点进行, 必须要掌握好采花时间, 适时采摘, 这样的细叶韭色泽好, 风味较佳, 且产量较高。一般采收标准是初花期至盛花期, 细叶韭花序中小花开花集中, 选择80%~100%小花开花的花序进行采摘;盛花期花序太多, 此时生殖生长较快, 小花开放也比较集中, 采摘的花序以不太影响下部花序生生育为度, 一般选择60%~100%小花开花的花序进行采收;开花后期, 种子形成较快, 采收稍迟就会产生种子, 应选择60%~90%小花开花的花序进行采摘。
细叶韭采收一般是手工操作, 也可使用采收专用工具———细叶韭花序采摘器 (专利号:ZL 201 020 624 744.8) , 采收效率较高。另外需注意的是, 采摘时不能带水, 应在晴天细叶韭花序上的露水蒸发干后进行, 不应该在有露水或雨后采摘, 因为带水的花序不仅不利于保存, 而且由于水分冲洗掉一部分小花色素, 晾干后细叶韭花序色泽发白、发黄, 商品性状变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盛花期花序长势旺盛, 盛开速度较快, 易出现头重弯腰现象, 靠近地表的花序, 由于下雨等原因, 会将地表泥土冲溅在花序上, 造成污染。因此, 在盛花期要关注天气变化, 避开阴雨天, 可以提前采收。
1.3 采收次序
细叶韭人工移栽时按穴种植, 每穴20~30株, 随着栽培年限的推进及植株分蘖[10]的不断发生, 群体会变得很大, 达到1 500~2 000株/m2, 甚至更多。开花时花序重叠, 覆盖于植株上面, 且花薹交错, 采收次序不当, 就会将花薹折断, 把无用的花薹茎杆混杂于花序中, 影响品质。因此, 采收次序要合理, 首先应采收边缘花序, 然后再进行中部花序的收获。
1.4 放置工具
细叶韭花序采收属于新鲜收获, 收获后花序仍然进行呼吸, 放置工具不合理也会影响收获质量。塑料袋放置, 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小气候, 袋内局部温度升高, 花序呼吸加快, 除消耗养分外, 水分不能散发, 凝聚于袋壁和花序上, 也会降低花序质量;采用尼龙沙袋放置, 由于没有隔断与土壤的接触, 增加底部花序的污染;采收最好使用藤条编制的竹篮、箩筐等器物, 既可减少底部污染, 又可避免凝结水分, 保证花序质量。地表花序, 由于下雨等原因, 将地表土壤冲溅在花序上, 造成污染, 因此需将其放置在不同的采收工具中。
2 保存技术
花序采收后根据不同用途采用适宜的保存方式, 如阴干保存、腌制保存或冷冻保存等。
2.1 阴干保存
细叶韭花序采摘后, 不要长期放置, 要立即将采收的新鲜花序平摊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阴干, 厚度要薄, 不要堆积。阴干是最好的晾晒办法。为了使花序快速阴干, 应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翻动。但如果阴雨天较长, 大气湿润, 不易阴干时, 为了防止花序发霉变质, 可适当加强通风, 促使空气流动加快也会起到一定的阴干效果。也可在有阳光时短时间曝晒加快干燥。阴干后的花序花色粉红, 柄绿色, 色泽、品质和商品性都比较好。保存的必备条件是花序干透, 否则会发霉、发黄、变质。因此, 必须要求待细叶韭花序彻底阴干后, 常温存放于玻璃瓶或塑料袋中密闭保存。一般保存2~3年, 对风味影响不大。
2.2 腌制保存
由于花序可在直接食用状态下保存, 对细叶韭花序要求较高, 所采摘的花序不能沾泥带土, 且必须是新鲜刚采摘的花序, 此外, 还要把花序中的杂草、枯叶去掉, 加入适量的食用盐, 在臼内捣碎, 放入玻璃器皿保存。制作时一般新鲜细叶韭花序1 kg加食用盐0.2~0.3 kg, 10~15 d后即成成品, 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同干花序一样, 进行油炸调味。
2.3 冷冻保存
冷冻可以快速杀死组织, 减少养分消耗, 保存较多的有机成分, 但由于冷凝水的产生, 使花序变色, 色泽变差。不过口味尚好, 可根据实际用途选择使用。冷冻保存对细叶韭花序的选择也非常严格, 必须是刚采摘的新鲜花序, 去掉杂草烂叶, 不经晾晒风干, 直接压实装入保鲜袋内, 放入冰箱保存。食用时取出, 油炸。
2.4 油炸保存
细叶韭花序经油炸后, 才会溢出香味, 其风味独特。其香味主要取决于油炸温度, 掌握适当加工技术是食用细叶韭花序的关键。细叶韭花中含有的风味物质, 需要较高温度才可以溶解于油类, 而细叶韭干物质热容量低, 细叶韭花序油炸时, 油温必须要控制好, 可在食用油油温较低时, 将细叶韭花序放入油锅内, 用小火慢热, 使温度慢慢升高, 待花序炸成黄色或暗黄色时, 香味自然溢出, 然后可以再加入其他佐料混合调味。为了食用方便, 也可将炸好的细叶韭花序放入玻璃或瓷质容器内避光阴凉保存。细叶韭花序调味品的制作, 最关键步骤就是控制油炸温度, 注意掌握火候, 防止油温过高炒老、发黑、碳化, 失去细叶韭花序的独特香味。
3 结语
细叶韭作为新型调味品资源, 对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加强区域规划, 使细叶韭栽培产业化, 促进地方食品加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栗利元, 张未芳, 郑联寿.细叶韭生活习性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200 (2) :63-65.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478.
[3]郝丽珍, 杨忠仁, 王六英, 等.三种葱属植物花形态及花药解剖结构观察[J].植物研究, 2005, 25 (3) :277-279.
[4]穆启运.细叶韭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1, 21 (6) :1204-1208.
[5]邹总梅, 于得泉, 丛浦珠, 等.葱属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 1999, 34 (5) :395-400.
[6]贺学林.细叶韭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5) :1814, 1823.
[7]栗利元, 张未芳.细叶韭调味品的产业化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9) :104-105.
[8]栗利元, 张未芳, 郑联寿, 等.细叶韭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12 (22) :72-73.
[9]栗利元, 张未芳, 郑联寿, 等.细叶韭栽培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234 (12)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