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条件(精选6篇)
保存条件 篇1
犬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在犬种资源的保护、品种选育和加快良种进程等方面均能发挥关键作用。自1780年, 意大利生理学家SpMlanzani首次用犬进行人工授精 (AI) 试验后, A.E.Harrop[1]又首次对犬的冻精进行AI试验并获得成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研究发现, 精清中含有磷脂酶或类磷脂酶等多种物质, 这些物质对精子, 尤其对冷冻后精子的品质有十分不利的作用[2]。在第七届国际家畜繁殖和人工授精会议上首次提出用冲洗离心的方法处理精液, 以减少磷脂酶或类磷脂酶对精子的影响[3]。目前, 未见离心处理在犬精液低温保存中的应用, 试验为明确离心转速对犬精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以及更好地保存精液获得高质量的精液, 探索了3种离心条件对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5只成熟、有生育能力、健康的公犬, 年龄2~6岁。饲喂商品犬粮 (冠能) , 自由饮水, 圈养, 每天自由活动2次。试验开始前, 练习手握法采精。
1.2 药品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is) , Promega Corporation U.S.A.公司生产;柠檬酸、葡萄糖、甘油,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生产;新鲜鸡蛋卵黄,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场提供;青霉素钠和硫酸链霉素,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精液采集
利用手握法采集犬的精液, 收集第1、第2部分。将采集的精液汇集到一起, 保存在37 ℃水浴中。分成 4 等份, 其中1份作为对照, 3 份分别以1 000 r/min (1组) , 2 000 r/min (2组) , 3 000 r/min (3组) 3种离心条件离心5 min。精液冷冻-解冻 (冷冻温度为-120 ℃, 解冻温度为37 ℃) 后保存在 37 ℃水浴中, 0~6 h 测定精子活力、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精子顶体完整率, 对精液质量进行评估。
2.2 精液冷冻保存
2.2.1 精液冷冻稀释液
A液:Tris 2.4 g, 柠檬酸 1.4 g, 葡萄糖 0.8 g, 青霉素钠0.06 g, 硫酸链霉素 0.1 g, 20枚卵黄, 加纯化水至 100 mL。B液:Tris 2.4 g, 柠檬酸 1.4 g, 葡萄糖 0.8 g, 青霉素钠0.06 g, 硫酸链霉素 0.1 g, 甘油12 mL, 20枚卵黄, 加纯化水至100 mL。
2.2.2 精液处理
离心:将汇集的精液分成 3 等份, 分别在 1 000 r/min、2 000 r/min、3 000 r/min 3种离心条件下离心5 min。
稀释平衡:弃掉上层液体 (留下 0.1 mL左右的精清) , 用A液稀释沉淀的精液, 稀释后精液密度为2亿/mL。稀释液与精液的温度相同, 均为37 ℃左右, 应防止温度的突然变化对精子造成损伤。37 ℃水浴5 min后, 加入等体积的B液稀释, 等温稀释后的精液用4层纱布包裹, 置于4 ℃冰箱中降温40 min。
2.2.3 精液冷冻与解冻
在4 ℃环境中将平衡后的精液吸到 0.5 mL 的冷冻管中, 封口, 在液氮罐口降温熏蒸后投入液氮罐中冷冻保存。解冻时将冷冻管从液氮中取出, 室温平衡30 s, 37 ℃水浴解冻。解冻后将精液倒入有盖的小离心管中, 在 37 ℃水浴中保存。第0小时、2小时、4小时和6小时对精液进行质量评估。
2.3 数据统计
试验设4个重复,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进行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离心条件对犬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活率及精子活力的影响 (结果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1可知:0小时时, 1组、2 组、3组的精子活率分别为 (59.5±4.0) %、 (57.8±6.1) %、 (61.3±4.9) %, 差异不显著 (P>0.05) 。精子活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 保存2 h时, 1组的精子活率显著高于2组、3组 (P<0.05) , 保存6 h时, 3组的精子活率较高 (P<0.05) 。 冷冻-解冻后 (0小时时) 1组、2组、3组的精子活力分别为 (52.9±3.5) %、 (49.5±2.5) %、 (50.8±3.1) %, 差异不显著 (P>0.05) 。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活力明显降低, 保存2 h时, 1组的精子活力显著高于2组、3组 (P<0.05) 。精子活力与活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3.2 离心条件对犬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畸形率及精子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解冻后 (0小时时) 1组、2组、3组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 (34.4±5.8) %、 (33.4±4.6) %、 (36.9±7.1) %;保存2 h时, 采用2组的离心方式精子畸形率最高;保存6 h时, 采用3组的离心方式精子畸形率最高。精子畸形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解冻后 (0小时时) 1组、2组、3组的精子顶体完整率分别为 (32.5±5.2) %、 (31.3±4.6) %、 (33.5±4.6) %, 差异不显著 (P>0.05) 。3组精子顶体完整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4 讨论
试验采用3种离心条件对犬的同一份精液进行处理, 其他条件均相同, 精液解冻后放入37 ℃水浴中保存6 h, 每2 h进行1次精液质量检查。
4.1 离心条件对精子活率和精子活力的影响
精子活率和精子活力均随水浴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下降, 0~2 h最明显。
4.2 离心条件对精子畸形率的影响
冷冻精液和新鲜精液相比, 解冻后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 新鲜精液精子畸形率<10%, 而解冻后精子畸形率>30%。畸形精子主要是尾部畸形精子和头尾分离的精子增多。
4.3 离心条件对精子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解冻后的精子顶体完整率明显增加, 新鲜精液精子顶体完整率<10%, 而解冻后的3组精子顶体完整率均达到30%左右。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畸形率也明显增加。精液冷冻和解冻过程中对精子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顶体内含有受精所必需的酶类, 即使有些精子活力未发生变化, 但顶体的破坏最终会导致精子丧失受精能力。
5 小结
冷冻温度为-120 ℃, 解冻温度为37 ℃时, 随保存时间的延长, 精子活力和活率大幅度下降, 精子畸形率和精子顶体完整率显著增加。冷冻温度为-120 ℃, 解冻温度为37 ℃时, 保存0 h, 宜采用1 000 r/min离心5 min的方式;保存2~4 h, 宜采用2 000 r/min离心5 min的方式;保存6 h时, 宜采用3 000 r/min离心5 min的方式。
参考文献
[1]HARROP A E.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a bitch with preserved se-men[J].Br Vet J, 1954, 110:424-425.
[2]马毅, 曹斌云, 姬云涛.山羊除精浆冷冻精液的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 2001 (4) :33-35.
[3]徐铁铮.家畜冷冻精液[M].3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浅析影响煤层气保存的地质条件 篇2
关键词:煤层气,保存,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煤层气保存不同于一般的天然气保存, 煤类属储集岩, 又称气源岩, 总体来说, 它的气体含量相当多, 现在各煤层的含气量大致为5~20m3/t, 而长焰煤生气量大致为50m3/t, 代表着煤产生的气量高于实际含气量很多, 这其实就是由煤岩的保存和地质条件和煤岩自己的吸附能力共同作用的。
1 吸附能力使煤层气呈聚集状态
游离气和溶解气及吸附气这几种方式是煤层气在煤层的双孔隙系统保存的主要形式, 而双孔隙系统分为微孔隙系统和割理系统。对于割离孔隙度来讲通常被水灌满而且很小, 游离气和溶解气也不多, 煤层气保存于煤的基质微孔当中, 是以吸附形式为主, 总气体含量当中吸附气占有90%以上, 它的这种特性使煤层保存的相当密集。
于地质条件之下, 游离气、吸附气和溶解气它们之间能达到动态均衡, 物理吸附是煤对气体吸附的基础, 解吸和吸附之间是互通的, 如果压力和温度因素被改动了, 就会带动吸附量随之变动。如果温度上升或者是压力减弱, 就会出现解吸现象, 变成了游离气。另外, 在地层水的的影响之下, 本来的均衡状况可能就会被破坏, 从而造成吸附气减少。活性的溶解气和游离气在吸附气中较少, 容易储存, 所以煤层吸附能力越强大, 吸附量就越多, 对煤层气的保存更加有利。各类地质条件就是利用吸附与解吸及溶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对保存煤层气的。
2 有利于煤层气保存的阻滞区交替水及地层水弱交替区
煤层气保存必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水动力因素, 它对地层流体的移动和液体压力有直接作用, 因此可以对溶解气、吸附气和游离气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改变, 由此决定着煤层气的保存。
煤层气保存受到水动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种型式当中: (1) 假若地层水正处于阻滞状况下, 同时渗透层还有着较好的保存能力, 则煤层气就有机会在渗透层里形成聚集。 (2) 假若煤层的上面能够形成渗透层, 同时有很强的地层水交替, 因为地层水和煤岩基质当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浓度梯度, 煤层中的甲烷气体被地层水不断的交替带走, 从而在煤层当中不被保存。 (3) 假若煤层存于较好的顶底板条件之下, 就会顺着单斜底部或斜轴部成为一个超压区, 对于煤层气的保存非常有利, 如果遇到煤层的水动力不强, 且渗透性也不好时, 那么煤层气就会从煤层下面和上面移动, 它是封闭性的, 就会在上面倾斜方位密集在一起。 (4) 假若煤层的渗透性良好, 并且处于地表, 能收到地层水补充, 上面和下面没有一定盖层, 就会使煤层气顺着地层水的移动而消失。
经过相关调查, 煤层会受到地层水的冲刷而造成煤层的吸附量减弱, 把原先饱和的煤层变更为不炮和的, 冲刷的水量与带走的气量之间成正比例。有些煤层的气量较低其中一个原由就是地层水的冲刷, 聚集在地层水阻滞区的煤层, 煤层气能被保存的很好。
3 封盖条件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煤层气是自己生成和保存的, 它无需运移, 自气体生成之时, 就必需具有较好的封盖条件, 这样才可以使煤层气能够保存, 能够维持解吸和吸附均衡是盖层对煤层气保存的主要用途, 它还可以减少交替地层的作用和减弱游离气的分散。假若封盖层属于盐岩、泥页岩、致密碳酸盐等这些透气性不好的岩层, 那么它就可以阻档煤层气移动, 对煤层气保存非常有利。
扩散移动和渗流移动是煤层气经过盖层分散的主要方式, 但具体是何种方式移动它取决于岩层的封盖能力。假若岩层相当紧密, 煤层当中流体压力小于岩层排替压力, 它就有很好的封闭功能, 气体的移动会以扩散形式, 速度也不快, 煤层气当中的分散量就可依照岩石的扩散系数评估;假若盖层排替压力小于煤层的压力, 煤层气移动会以渗流的形式, 气体的渗透率跟气体分散速度、压差相关, 气体的渗透率越强或压差越高, 就会使分散更快, 其大部分是游离气体分散, 盖层的排替压力大于煤层的压力, 就不会继续分散了;假若岩层的渗透性能很好, 排替压力较弱, 分散速度也很快, 则气体就会向岩层中移动, 同时又有水动力的作用, 存于煤中的吸附气体也会由基层被解吸, 转到渗透层里;如果岩层属于烃源岩, 就会阻档煤层当中的甲烷气体分散, 也可能向煤层中注入气体 (天然气) , 所以, 封盖能力与盖层质量有着直接关系, 如果盖层质量较好, 就会让煤层气分散速度减慢, 假若盖层没有了毛细封闭功能, 气体移动的形式是渗流, 分散速度很快。
4 影响煤层气保存的构造运动
地层的温压状况会受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改动, 它会打乱原来煤层具备的均衡状况, 造成游离气和吸附气互相转变, 对煤层气的保存形成影响。如果地壳下降沉淀, 使温度和压力都提升了, 进而使提升了气体的吸附力, 游离气被转变成了吸附气, 非常便于煤层气的保存;但是假若地壳上升, 还受到了腐蚀, 就会使温度和地层压力减弱, 进而减低煤层中气体的吸附, 使不饱和的气体转向饱和气体, 也或许让饱和气体达到了过于饱和而游动。地壳的断裂运动会对地层造成伤害, 针对于一般的天然气保存, 断裂是其气体消散的管道, 但是煤层气保存却非如此, 由于煤层气在煤岩当中是以吸附的形式得以保存的, 它受到断裂作用的表现为:假若有较强的地层水交替, 吸附气体也会被分散, 使煤层的煤层气处于不饱和状况;如果断裂在饱和区域, 游离气就会经过煤层的断裂处分散, 同时其条件的地层水交替不强, 就会启动断层, 造成煤层气流失, 以致流失到快饱和的情况;假若断裂让盖层出现了缝隙, 就会对封盖功能造成减弱, 影响煤层气的保存。如果断裂的发生对盖层的封盖能力不造成伤害, 只对煤层造成缝隙, 它就能提升煤层气保存的产量。一般会在牵引背斜、滚动背斜、褶曲的轴部、断阶周围等等会出现此类高产能煤井。综上所述, 对于煤层气保存选择区域时, 就要选取受断裂作用较弱的地方, 它不但不会对盖层的封盖能力产生伤害, 而且煤层出现缝隙也会使煤层的渗透性有所提升。某些热活动或岩浆运动对煤层气的均衡状况也会有作用, 对煤层气保存造成影响。
5 分析大城区的煤层气保存的地质条件
影响煤层气保存的因素是多样化的, 对保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 各种因素的影响都要全面考虑, 不同因素在各种阶段对其有不同的影响。
大城区凸起属于一种久远的复式背斜结构, 煤层厚度为1364~3355m, 石炭二叠当中含有煤层厚度为150~200m, 分布范围很广, 对于它的封盖能力首先它主体位于地层水弱交替区域, 并存在交替阻滞区, 使煤层封闭保存效果较好;煤层的盖层是砂泥岩互层区, 厚度可达50~250m, 泥岩也达到了50~100m, 渗透率大致为0.16×10-3μm2;因为地壳上升, 压力有所减弱, 使吸附效果减低, 煤层气被解吸之后, 流失较多, 它的主体能够对其进行封盖。
地热异常区跟大城区主体位置泥岩沉淀区相联处离地层较远, 盖层也很好, 有较弱的地层交替水, 煤层得以保存的较好, 使其处在饱和状况, 非常利于煤层气开发, 但在开发时要注意考虑经济因素。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煤层气的吸附能力强则吸附量就会增加, 有利于出现含量较高的煤层气保存, 另外煤层气保存还与盖层及地层水交替区等有着关系, 地壳的上升和下降, 也会对煤层气的保存产生影响, 通过对各种煤层气保存的地质因素进行分析, 给煤炭资源的发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徐升.分析煤层气的保存条件[J].地质学, 2012 (5) :36~39.
[2]陈华.影响煤层气藏的各类因素[J].工业发展, 2010 (1) :71~72.
保存条件 篇3
关键词:页岩气,物质基础,保存条件,下寒武统荷塘组,赣东北
在不同时间和地质条件下,页岩气的聚集和产出特征不尽相同[1]。前人主要采用储层特征诸如厚度、有机碳含量、成熟度、矿物组成等参数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相关研究。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者基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提出了地层演化特征、地层水条件、岩浆活动、构造和裂缝等地质指标[2,3]。笔者以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孔隙特征、演化特征及构造发育特征等方面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页岩含气量判别了赣东北地区整体的页岩气保存条件,从而为赣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页岩气赋存的物质基础
赣东北地区荷塘组页岩岩性以硅质页岩和粉砂质、砂质页岩为主。厚度在(22.1~735.0)m,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图1),相较于美国Barnett页岩和Lewis页岩的平均厚度在30.48 m以上,具备更大的页岩气储存空间。赣东北地区荷塘组页岩埋深普遍大于1 500 m,部分达到4 000 m,地层压力相对较大,增大了储层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
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以石英、黏土和黄铁矿为主(表1),其中石英含量52.43%~98.56%,平均74.83%,易产生裂缝成为天然的渗流通道;黏土矿物含量1.44%~27.55%,平均10.21%,为页岩气提供了一定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有机碳含量(TOC)在2.15%~11.75%之间,为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赣东北地区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Ro在2.61%~2.91%之间,属于过成熟阶段,进入干气阶段。
总体上说,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表现为与美国页岩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页岩地化参数和矿物组成相比(表1),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和脆性矿物含量偏高,有机质类型大致相当,有利于下一步储层的压裂改造。
2 孔裂隙特征
孔隙和微裂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4],影响着页岩气的富集规律和开采技术选择,如美国Appalachian盆地和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产井的分布与孔裂隙发育密切相关。赣东北地区发育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主要分为大型裂缝[图2(a)]、中型裂缝[图2(b)]、小型裂缝[图2(c)]和微型裂缝[图2(d)]。其中裂缝以中型裂缝和小型裂缝为主,多为垂直裂缝和“X”形共轭剪裂缝,偶见方解石充填,微型裂缝比较发育,且连通性好,为页岩气的富集增大了储集空间。
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的孔隙度在0.40%~11.50%,平均3.10%;渗透率在(0.002 8~0.008 5)×10-3μm2,平均0.004 9×10-3μm2。微孔隙发育,主要分布在(15~18)nm的范围内(图3)。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中发育有机质孔、矿物间孔、有机质与矿物间孔和溶蚀孔等(图4)。由于“有机质孔隙”是含气页岩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孔隙类型[5],因此荷塘组页岩具备了含气页岩气的储气基础。
(a)为上饶高速公路旁;(b)为葛源镇;(c)为暖水镇钻孔;(d)为怀玉山乡
3 演化特征
3.1 构造演化
晋宁运动时期,赣东北地区扬子板块东南缘向南仰冲,形成一系列褶皱及逆冲推覆叠瓦状构造,同时也形成了鹰潭-绍兴断裂、信江断裂和德兴-翕县断裂三大断裂。加里东运动时期,扬子板块沿德兴-歙县断裂一线裂解,形成上饶地块和以硅质岩为主的混合岩带—怀玉山地块,晚期发育了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受印支运动影响,扬子地块震旦系至古生界地层逆冲推覆在怀玉山地块之上,和登山-横峰逆冲叠瓦扇系一同构成了研究区最大规模的双层式复合逆冲推覆构造[6,7]。燕山运动时期,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a)为A-10有机质与黄铁矿间孔隙;(b)为A-16溶蚀孔;(c)为A-19矿物间孔;(d)为AZ-35有机质孔
3.2 生烃演化
荷塘组有机质页岩青反射率测试存在高值区域2%~3.23%和低值区域5.2%~9.41%[8]。高值和低值的同时出现说明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至少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初次生烃发生在晋宁运动晚期[9]。由于印支、燕山运动的改造作用,下寒武统页岩埋深变浅,遭受风化剥蚀,生烃过程停滞,生成的页岩气很难得到保存。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下寒武统页岩进入了连续沉降阶段,热演化程度增强,进入了二次生烃阶段。赣东北地区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Ro在2.61%~2.91%之间,演化程度较高。这说明二次生烃历时较久,生烃高峰延迟,为页岩气的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10]。
4 区域构造发育特征
断裂的空间分布和发育规模是影响页岩含气量和页岩气聚集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影响页岩渗透率的大小控制着页岩气的渗流能力和产能。研究区的断裂比较发育(图5),三大断裂延伸(200~540)km不等。在前人对赣东北地区构造研究的基础上[11,12],笔者根据信江断裂和德兴-翕县断裂将研究区划分为扬子地块、怀玉山地块和上饶地块,在怀玉山地块基础上划分了怀玉山区块和玉山区块(图5)。本区在晋宁运动时期形成了三大断裂和一系列线形、紧密、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斜冲断层,并在之后经历长期发展、多次活动。扬子地块和上饶地块在鹰潭-绍兴断裂影响下,后期构造活跃,早期对冲结构明显,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主要表现为万年隆起、德兴-弋阳古缝合线断裂带和湘西拗陷带。怀玉山地块为晋宁运动后的长期凹陷区,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其中怀玉山区块的构造发育以怀玉山背斜为主,玉山区块的构造发育以横峰-玉山断裂带为主。怀玉山地块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沉积厚度巨大,一般为(7 000~8 000)m,且玉山区块早古生代地层褶皱相对微弱,一般多为宽展型对称褶曲,仅局部分布在大断裂附近。
5 岩浆活动
赣东北地区主要经历了晋宁运动时期和燕山运动时期两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分布范围广,主要发生在德兴地区及信江盆地,呈现多点式分布,大多非顺层产出,并在怀玉山区块出露了大茅山和灵山火山岩体。
1为怀玉山地块;2为白垩纪盆地;3为燕山期侵入体;4为加里东期侵入体;5背斜轴迹;6为向斜轴迹;7为深大断裂;I为鹰潭-绍兴断裂,II为信江断裂,III为德兴-歙县断裂;8为一般性断裂
6 页岩气保存条件
6.1 含气性评价
含气量是页岩气赋存的直观反映和保存条件的重要参考指标[3]。等温吸附实验采用纯甲烷在40℃(相当于1 000 m埋深地温)、平衡湿度条件下进行,在压力达到10 MPa时,页岩的甲烷吸附量为(1.15~7.48)m3/t(图6)。按照吸附气含量约占含气量40%~80%的标准[13,14]并考虑赣东北地区含气页岩地质构造、埋深、展布情况的差异性,计算总含气量为(1.0~5.0)m3/t,和四川盆地威远W001-2井、W001-4井含气量(0.43~6.02)m3/t相比大致相当,直观反映了赣东北地区现今页岩气保存条件良好。
6.2 构造、岩浆作用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赣东北地区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都比较活跃,呈现出多期次、大规模的特点。构造、岩浆作用是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对页岩的含气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使泥页岩产生大量微裂缝,其沉降运动会造成有机质页岩不同程度的剥蚀,同时深大断裂及一般性断裂会破坏页岩气储集层和盖层,导致部分页岩气逸散。岩浆作用一定程度上利于增大含气量,一方面通过促使微裂缝的产生增加了附近地区游离气的含量;一方面通过增大附近页岩区的地层压力增加了附近地区吸附气的含量[15];另外,岩浆作用也会破坏了泥页岩的组成及储气空间。
构造稳定区是美国Barnett页岩高产气率井位的主要分布区[16]。研究区内三大断裂的发育和发展,破坏了页岩气的储集空间,造成了区内页岩气的大量逸散。印支期大规模逆冲推覆运动使扬子地块下寒武统页岩抬升而使怀玉山地块下寒武统页岩持续沉降,减弱了扬子地块的保气效果,同时增强了怀玉山地块的保气效果。由于扬子地块和上饶地块下寒武统页岩的埋深相对较浅,一般性断裂会延伸至盖层,导致了页岩气不同程度的逸散,降低了游离气含量。
赣东北地区岩浆活动范围较大,在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晋宁期岩浆活动促进了下寒武统有机质页岩的热演化和早期生烃,燕山期岩浆活动破坏了页岩气储集空间,减弱了初次生气的保存条件,但同时也加速了二次生烃的热演化。在岩浆作用活动区,热液扰动提前终止了下寒武统有机质页岩的生烃、生气过程[17]。同时岩浆活动也加速了围岩的变质作用和成岩作用,表现为怀玉山区块的典型混合岩带,不利于页岩气保存。玉山区块是一个受构造和岩浆活动较小的区块,并且荷塘组页岩埋深一般>1 000 m,厚度(200~700)m,有效防止了页岩气大量逸散。
7 结论
(1)赣东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有机质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整体表现为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和美国及四川盆地含气页岩相当,厚度和埋藏深度大,且孔隙、微裂缝发育。
(2)赣东北地区构造和岩浆活动比较频繁,二者控制着页岩气的生烃演化和保存条件,且其影响作用均具有两面性,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应选择构造、岩浆活动少发的稳定区块。
保存条件 篇4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保存条件,抗凝剂,全血
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结合的产物, 主要用来反映机体1~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1], 是诊断糖尿病和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 Hb Alc水平的高低还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 定期检测Hb Alc对糖尿病早期诊断、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标本对Hb Alc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 为提高Hb Alc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后全血或预溶稀释血的Hb Alc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 其中, 男性2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56~87岁, 平均年龄 (64.5±15.4) 岁, 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仪器和试剂
本组患者采集血液后均使用M9W-DC-HLC-723 G8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日本东曹公司生产) 测定Hb Alc, 稀释液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试剂为仪器专用配套试剂, 采血抗凝管为EDTA-K2真空抗凝管 (美国BD公司生产) 。
1.3 采集方法
本组患者标本采集时间于清晨9时左右, 并确认患者空腹状态下进行采集, 采用静脉血采集法, 预溶稀释根据试剂盒使用说明, 全血与预溶稀释剂比例为1∶50, 稀样时轻轻摇晃调匀, 避免发生溶血现象
1.4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M9W-DC-HLC-723 G8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测试, 使用前进行常规保养维护及仪器质量监控;仪器日间变异系数<2%[2], 质控品和校准品为原装进口试剂, 将各项参数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测定。标本测定时间为采血后即时、保存24h后、72h后, 标本保存温度分别为室温、4℃及-20℃, 测定标本为全血或预溶稀释血。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单位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同测定时间Hb Alc结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 全血或预溶稀释血不同测定时间Hb Alc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预溶稀释血Hb Alc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全血测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标本不同保存温度Hb Alc结果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 标本在室温、4℃或-20℃保存24h、72h后Hb Alc测定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以内分泌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3], 近年来,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 对糖尿病及时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空腹血糖测定反映的是即刻血糖水平, 易受患者饮食、病情、抽血时间及药物等因素影响, 餐后血糖测定同样受多种因素干扰, 因此, 血糖水平并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糖尿病病情, Hb Alc作为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 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是诊断糖尿病和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
Hb Alc测定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法、免疫法、亲和层析法和酶法等[4], 本次研究采用日本东曹公司生产的全自动高压液相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采血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EDTA-K2真空抗凝管, 质量控制稳定。
本次研究, 预溶稀释血保存24h、72h后Hb Alc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全血测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主要与全血测定为全程自动化检测, 避免了人工预溶血稀释可能造成的人为误差有关[5]。
本次研究, 标本在室温、4℃或-20℃保存24h、72h后Hb Alc测定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表明不同保存温度对Hb Alc测定结果影响意义不大, 对Hb Alc需重复测定者, 可选用患者3d内的抗凝血进行检测, 以方便患者, 减少患者再次采血;据相关文献报道[6], 标本在-20℃下保存10d Hb Alc检测结果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而全血在4℃下保存48h内检测稳定性较好, 超过48h, 预溶稀释血更为稳定, 本次研究与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不同保存时间、温度等条件下的标本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影响不大, 但预溶稀释血检测结果要高于全血测定。
参考文献
[1]彭海维, 方宗君, 杨容, 等.预溶稀释血与全血样本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 2011, 26 (2) :130-132.
[2]史晓丹, 蔡淑敏.不同的采血时间不同的抗凝剂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62) :129.
[3]李济凯, 赵莹, 徐根云.不同抗凝剂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l, 28 (3) :288.
[4]林振忠, 明德松, 蒋建家, 等.不同抗凝及保存方式的全血测定HbAlc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 2011, 26 (2) :141-142.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 2010, 33 (Suppl 1) :S11-S61.
[5]彭俊华, 曹晶晶, 薛荣利, 等.不同抗凝剂保存不同时间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5) :1244-1245.
保存条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
随机收集检测后的体检血清样本20份(涵盖高、中、低值),将每份血清平均以300 μl分装到11个0.5 ml规格V型管中密封。每份分别取4管置于4℃、-20℃冰箱,3管置于-80℃冰箱保存。
1.1.2 试剂
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分别使用载脂蛋白A1、B测定试剂盒(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尿酸用西门子仪器原装酶试剂检测。
1.1.3 仪器
SIEMENS DIMENSION RXL MAX 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 方法
取分装好的血清样本,按照试验设计,每次取出相应标本,冰冻标本放置37℃解冻,再将标本恢复至室温30 min后,用西门子Dimension Rxl Ma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测定ApoA1、ApoB,酶法测定URCA。记录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undefined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按照研究设计条件,分别检测4℃存放第1、3、5、7天,-20℃存放第1、2、4、8周,-80℃存放第1、3、5月的血清标本ApoA1、ApoB、URCA的结果。
(±s)
注:单位:ApoA1:g/L,ApoB:g/L,URCA:μmol/L,下表同。a与初测值比较P<0.01;表2同。
(±s)
(±s)
注:与初测值比较a P<0.05,b P<0.01。
2.1 4℃保存标本
见表1。随着时间的延长,ApoA1、ApoB、URCA检测值均增加;ApoB增加最明显,自第5天起,检测结果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A1、URCA结果较稳定,在1 w内增加不明显。
2.2 -20℃保存标本
见表2。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ApoA1、ApoB、URCA检测值均增加,ApoB检测结果自第4周开始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A1、URCA结果较稳定。URCA自第8周开始增高较明显,但检测结果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80℃保存标本
见表3。1~3个月ApoA1、ApoB、URC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更好探索保存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情况,增加一组实验,用同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体检血清7份,将每份血清分装于4个V型管中,保存于-80℃冰箱,并于第1、3、7、14天后分别检测ApoA1、ApoB、URCA,结果见表4。
(±s)
由表4可见,样本-80℃保存2 w时检测ApoA1、ApoB、URCA结果均较稳定。
综合表3、4,3个月ApoA1、ApoB、URC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保存标本,3个月以后ApoA1、ApoB、 URC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血清ApoA1、ApoB较不稳定,其标本应及时检测。如需长时间保存后检测,最好选择-80℃冰箱进行保存,且以2个月保存期检测结果较好。
3 讨论
载脂蛋白作为脂蛋白的蛋白质受体部分,不仅可以反映人体中的血脂水平,还可以调节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并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在脂蛋白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ApoA1和ApoB是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关系最密切的载脂蛋白。血液中ApoA1和ApoB的含量及ApoA1/ApoB比值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的危险性预测方面,明显优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4]。Apo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质,ApoB则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质[5]。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自动生化仪器在医学检验中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ApoA1、ApoB的检测。目前对ApoA1、ApoB的分析已经不仅仅用于冠心病的防治,在其他诸多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得到渗透和应用[6]。
URCA是嘌呤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形成的最终代谢产物。血清尿酸主要从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时血清尿酸增高。URCA浓度增高可能是痛风、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潜在的危险因素[7,8]。URCA致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是URCA水平高能够导致加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类的过度氧化;此外,它能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而此类物质会参与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粥样动脉硬化的作用同样十分明显[9]。
由统计结果分析可见,URCA在4℃保存7 d,-20℃保存8 w,-80℃保存3个月结果均较稳定。ApoA1在4℃保存7 d,-20℃保存8 w,-80℃保存3个月,结果均较稳定。ApoB在4℃保存3 d,-20℃保存4 w,-80℃保存5个月,结果均较稳定。而ApoA1在-80℃保存第5个月起,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文献资料对-80℃保存条件的研究比较少,且4℃保存标本ApoB在1 w后结果出现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有差异。本研究结果是ApoB在4℃保存第5天时已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URCA在-80℃保存第5个月起,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B在4℃保存第5天起,-20℃保存第8周起,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A1与ApoB在不同保存温度下,随时间延长,检测结果有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ApoA1、ApoB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其检测值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先增高后降低。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于ApoA1与ApoB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原逐渐暴露,当在一定温度下保存时间足够长时,抗原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使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先增加后减少,检测结果也随之发生改变,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由于血脂测定基质影响显著,临床最好应用新鲜血清进行检测以避免基质效应[11]。URCA使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其检测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变化不大。原则上生化标本应尽早测定,将影响因素减到最低[12,13]。
志谢: 感谢实习医院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测定,探讨血清标本在4℃、-20℃、-80℃等不同保存温度、时间对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尿酸(URCA)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集20份临床血清样本(涵盖高、中、低值),将每份血清平均以300μl分装到11个0.5 ml规格V型管中密封。每份分别取4管置于4℃、-20℃冰箱,3管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西门子Dimension Rxl Ma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测定ApoA1、ApoB,酶法测定URCA;观察不同温度、时间保存条件下,检测20份血清样本ApoA1、ApoB、URCA含量测定值的变化。结果4℃保存血清标本,ApoB自第5天起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A1、URCA保存较稳定,随时间延长检测结果变化不明显。-20℃保存血清标本,ApoB在第4周起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A1、URCA结果较稳定。-80℃保存标本,第3个月起ApoA1、ApoB、URC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血清ApoA1、ApoB、URCA如需长时间保存后检测,最好选择-80℃冰箱进行保存,且以2个月保存期检测结果较好。
保存条件 篇6
关键词:水型,化学特征,产出水,下二叠统
大兴场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目前仅有两口生产井,主要生产层系为下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为常温常压低含H2S和CO2的气藏。大深1井茅口组已经历22年的开采历史,另一口大深2井茅口组、栖霞组合采生产史为1年。通过长期的产出水水质监测,发现两井产出水特征离子含量和水型均存在变化,尤其是大深1井,经过20多年的开采,按照苏林分类法,水型仍然在氯化钙型和碳酸氢钠型之间变化。
地下水是地下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球化学性质是地质体演化过程的记录与结果,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油气藏的破坏存在密切的关系[1]。例如,特征离子中HCO3-反映的是一种氧化环境,Cl-则反映的是一种还原环境[2]。我国南方海相地层自印支运动以来遭受多次破坏和改造,油气保存条件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3]。因此,对于大兴场构造,通过研究产出水的化学特征和寻找水型变化的原因,明确气藏保存条件对该区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产出水化学特征
1.1 产出水主要化学成分及水型
在常规水分析资料中,常用Na+(K+)、Ca2+、Mg2+、Ba2+、Sr2+和Cl-、SO42-、HCO3-、CO32-、OH-等特征离子来代表地层水的常量无机组成。这些离子可以反映地层水的来源并能指示封闭的沉积环境[4]。如Ba2+、Sr2+是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水的代表性离子,SO42-可以反映地层中可能存在黄铁矿,并且为氧化环境。
参照行业标准SY/T5523—2006《油田水分析方法》,采用络合滴定法、莫尔滴定法、差量法等化学方法,测出地层水中各特征离子含量。引用现代河水代表氧化环境,现今海水代表还原环境,对各特征离子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主要阳离子中,Na+(K+)含量较高,整体呈下降趋势,均低于现今海水值11 040 mg/L;大深1井生产初期Ca2+含量高于现今海水(420 mg/L),后迅速下降至海水以下,偶见个别样Ca2+含量为1 000 mg/L以上,大深2井目前Ca2+含量为4 000~5 000 mg/L;两井产出水中Mg2+含量较低。主要阴离子中,Cl-含量最高,HCO3-次之,个别样见SO42-。大深1井Cl-含量低于现今海水值19 320 mg/L,目前为500~2 000 mg/L;大深001-X1井Cl-含量由高变低,并呈下降趋势,目前为15 000 mg/L左右。两井产出水中HCO3-含量均高于海水(150mg/L)。按照苏林分类法,水型主要为氯化钙型,其中夹杂碳酸氢钠型。
从分析结果看来,大深2井主要特征离子含量均高于大深1井,由于该井投产时间较短,考虑可能受到工作液的组分影响。
1.2 产出水矿化度
由表1可知,大深1井矿化度由投产初期的超过20 g/L,逐渐降至目前1~4 g/L;表2反映出,大深2井矿化度由75.306 g/L降至20 g/L左右。均远高于现代河水矿化度0.098 g/L,产出水受地表淡水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气井投产初期,矿化度较高,可能是受到施工工作液的影响,工作液中含有大量Na+(K+)、Ca2+、Cl-。
1.3 产出水主要离子比例系数
仅利用水型和矿化度来判断地层封闭条件和保存环境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引入了离子比例系数来进行综合判断。离子比例系数与地层封闭性、水变质成都和地层水活动性有关,能够间接反映油气成藏的基本信息[5]。参考大兴场下二叠统产出水主要特征离子含量(不含SO42-),引入钠氯系数(r Na+/r Cl-)、碳酸盐平衡系数([r HCO3-+r CO32-)/r Ca2+]、氯镁系数(r Cl-/r Mg2+)来评价保存条件。大兴场下二叠统气藏产出水离子比例系数见表3、表4。
钠氯系数(r Na+/r Cl-)可以反映地层水的变质程度。变质程度越高,封闭效果越好,则钠氯系数越小,如果地层中有盐岩或膏盐存在,则钠氯系数接近于1。一般情况下,钠氯系数越大,说明地层水的封闭性越差,对油气成藏的破坏性越强[5]。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大深1井碳酸氢钠水型的样品,钠氯系数大于1,而氯化钙水型的样品,钠氯系数小于1,两者差异不大;大深2井碳酸氢钠水型的样品,钠氯系数大于1,与氯化钙水型的样品钠氯系数小于0.1,形成鲜明对比。
碳酸盐平衡系数([r HCO3-+r CO32-)/r Ca2+]反映为二氧化碳、碳酸钙与重碳酸钙之间化学作用的离子平衡。地层条件封闭性越好,距离油气藏越近,油气比重越小(二氧化碳含量),碳酸盐平衡系数越小[5]。大深1井碳酸氢钠水型的样品,碳酸盐平衡系数大于1,氯化钙水型样品的碳酸盐平衡系数则小于1,低于现代河水。大深2井除碳酸氢钠水型样品和矿化度最低样品的碳酸盐平衡系数较高外,其余样品系数值为0.02~0.06,均低于现今海水。
钙镁系数(r Ca2+/r Mg2+)表示地层水的变质程度和阳离子的交换程度。封闭性越好,地层水变质越深,钙镁系数越大[5]。从计算结果看来,大深1井和大深2井钙镁系数均大于现今海水值,大深1井钙镁系数呈增大趋势,说明随着生产,地层中的原生水逐渐被产出,表明保存条件良好。
结合矿化度远高于现代河水矿化度,水型以氯化钙为主与钙镁系数较大,认为产出水总体处于封闭环境,保存条件较好,是易于油气聚集的还原坏境。
2 水型变化原因
从表2可以看出,大深2井随着生产,水型由碳酸氢钠型变为氯化钙型,并趋于稳定,通过梳理井史,该井在投产之前曾进行过大型酸化,投产初期,尚有大量酸液未返排完全,产出水p H值较低,储层中为酸性环境,酸液与碳酸盐岩地层反应,生成大量CO2,部分溶于水,形成HCO3-,同时碳酸氢钠型产出水较氯化钙型Ca2+、Mg2+含量大幅降低,正是由于CO2溶于水,发生了复杂化学反应,Ca2+、Mg2+大量消耗的结果。
大深1井产出气体中低含H2S和CO2,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均较大,有形成HCO3-的弱酸性环境。鉴于大深2井在投产初期,水型受到酸化产生大量CO2的影响,再由表1中大深1井碳酸氢钠水型的样品,Ca2+、Mg2+含量也相对较低,而大深1井产出水矿化度较大深2井较低,因此,产出气体中的CO2溶于水对水型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进一步证实CO2溶于水对水型的影响,将水质组分中的HCO3-暂时省略掉,利用差减法计算Na+,重新计算水型和钠氯系数见表5。由此可知,省略掉HCO3-后,水型转为氯化钙型,钠氯系数均小于1。证实大深1井产出水水型变化是受到了产出气体中CO2溶于水,形成HCO3-的影响。
3 结论与认识
(1)大兴场下二叠统气藏产出水矿化度远高于现代河水,水型以氯化钙为主,钙镁系数较大,处于封闭环境,保存条件较好,是易于油气聚集的还原坏境。
(2)酸性条件下,CO2溶于水,对产出水水型有明显影响。矿化度较低的大深1井,水型变化是受到产出气体中CO2的影响;矿化度较高的大深2井,水型变化是受到酸化施工产生大量CO2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方槐,颜婉荪.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97—215Liu Fanghuai,Yan Wansun.The theory of hydrogeology in oil and gas fields.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1991:97—215
[2] 陈新军,石万忠,陈萍丽.惠民凹陷油田化学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6):7—10Chen Xinjun,Shi Wanzhong,Chen Pingli.The relation of oil field water chemic dis tribution charac ter and oil and gas assemble of Huimin Depression.Natural Gas Geoscience,2000;11(6):7—10
[3] 徐振平,梅廉夫.川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带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的关系.海相油气地质,2006;11(4):29—33Xu Zhenping,Mei Lianfu.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features of formation water an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in different structual areas in Northeast Part of Sichuan Basin.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2006;11(4):29—33
[4] 彭柳,张婷婷,勒雅夕,等.湘中坳陷XY-1井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水型变化原因分析.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28(5):27—29Peng Liu,Zhang Tingting,Le Yaxi,et al.Formation w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Y-1 well and water type change analysis in Xiangzhong depression.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14;28(5):
[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