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外语人才(精选9篇)
拔尖外语人才 篇1
随着辽宁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 辽宁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既往模式日益受到严峻挑战。以全新视角审视我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既往政策,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我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成为了我们当前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何创新辽宁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辽宁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系到辽宁高校的战略全局, 也是提高辽宁经济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的需要。因此, 辽宁省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思路, 采用当前世界领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的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一、辽宁高校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既适应经济全球化, 又促进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既推动经济发展, 又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先进教育模式, 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我们必须建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实施国际化的教育培训手段;国际化教育可以令高校在国际领域展开竞争、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他国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 提升办学水平和声誉,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国际化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为辽宁普通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综上所述, 辽宁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
二、辽宁高校外语人才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建构
(一) 建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框架
辽宁省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拟选派优秀外语人才到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以及重大研究项目实践, 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充实外语人才的国际化经历, 提高其专业和国际化技能, 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具体内容包括到外国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国家会议、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谈、参加国际组织或学术刊物编委会等;到国外进行短期访问、讲学或是留学, 积极吸纳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 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 组建我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队伍。
(二)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辽宁省推进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走出去”战略, 探索与海外高校的新型合作交流形式, 开拓人才的双向国际化教育模式。一方面, 积极拓展与海外院校的合作交流关系, 探索交换学生及合作办学项目及学生的短期交流访学, 探索“1+3”“2+2”“3+2”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提升高校人才教育的国际性,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辽宁省高等院校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进行合作, 派遣优秀学生出国就某项课题进行共同研究, 并由学校联系派学生去跨国企业进行海外实习。由此可以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技术, 并借鉴先进文化成果, 促进辽宁文化事业建设及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三) 多元国际化培养项目
辽宁省的多元国际化培养可以包括诸如校际项目交换、科研实习、参加国际竞赛、海外修学旅行、暑期夏令营等。这些出国交流机会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有一些项目可以减免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 或提供部分或全额奖学金。另一方面, 要加强课程的多元国际化体系构建, 吸收、引进先进课程, 丰富国际化课程模块, 加强国际课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构建, 以强化学生对海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运用。通过借鉴英美名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与手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有效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并以此为培养综合目标。
三、结语
辽宁省高校建构拔尖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际化教育成为了辽宁高校外语人才供给的源泉。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活动不断促进辽宁高等院校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Felix Maring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2]曹德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2011 (3) .
[3]伊继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09 (4) .
拔尖外语人才 篇2
人才是分层次的。在我们的人才队伍中,十分稀缺而又应该格外珍惜的还是拔尖人才。所谓“拔尖人才”,是指那些在推动发展、科技攻关、拓展市场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他们如果是一方领导人才,很可能使所辖区域旧貌变新颜;如果是经营管理人才,很可能使市场份额由“星火”变为“燎原”;如果是专业技术人才,很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发明创造。拔尖人才是一种宝贵资源。这种人才不仅具有一般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其想象力与创新力非同一般。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言:“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可以说,拔尖人才是我们
推进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纵无前辙、横无旁例的开创性工作,是非常之功;而“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才可能有非常之事,然后才可能有非常之功。为此,我们的人才政策应该向拔尖人才倾斜,以保证其精神爽、意志坚、锋芒锐、脚步健,对人迹未至之处,勇于“寻仙不辞远”,敢于“登高赋新诗”。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有宽容之心。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失误,宽容他们的个性。是人,就难免有缺点、弱点和不足。常言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颣”,况乎人哉?再者,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说教科书上没有说过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冒险”。既然是冒险,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人走路总不可能一直是“正步向前走”,一时一段歪点儿、偏点儿也是可能的事。对此,就要“取之至宽而去之至狭”,就要“取其长则避其短”,就要“取其一,不
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宽容之心也包括要有耐心,要给拔尖人才的创新性工作以时间,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珍惜拔尖人才,关键的是要把有限的“水”更多地浇到“壮苗”上。拔尖人才总是少数,但其“消耗”却不应只占平均数。这是由拔尖人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所做贡献决定的。就如同一个人,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其消耗掉的葡萄糖和氧气却占到人体总消耗量的1/4左右。所以,在工作资金的投入上和个人收入的分配上,不能“撒胡椒面”,而应该保证重点,让拔尖人才的工作资金不“断炊”,有丰余;个人收入与贡献相称、与绩效匹配。珍惜拔尖人才,根本的是要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带有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一件大事。只有体制机制活,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这就需要善于总结,长于思考,把我们在工作中成功时的非常之举转化为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把我
们在工作中有效的临时性措施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不断打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拔尖人才活力和智力迸发的体制性障碍,并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包括拔尖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如此,则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金牛辞旧岁,瑞虎踏歌来。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区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瞩目的成绩让人骄傲,美好的未来令人振奋,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热爱市中、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真
抓实干,努力进取,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努力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虎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区委组织部举办了此次“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共同庆祝2014年新春佳节。为此,我们市中区文化局和鲁茗茶文化宫联合为大家献上几个小节目,希望以此给各位领导和同志们送上一份新春的祝福。
1、“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首先请欣赏女声独唱《好日子》,表演者: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获得者、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青年演员郭 锐。
2、山东快书是咱们山东的传统艺术瑰宝,接下来就请大家欣赏山东快书经典唱段—《武松赶会》,表演者:山东
快书表演艺术家、著名节目主持人罗广兴
3、由我区拔尖人才王珂任校长的晓雯音乐学校的李一凡小朋友为大家表演双排键独奏《古巴》、歌剧《白毛女》插曲《窗花舞》。
4、谢谢的精彩表演,下面请欣赏快板书《长寿村》,由中国快板第一人、快板表演艺术家王文喜先生为大家表演,掌声有请——
5、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更是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接下来就请欣赏山东省京剧院青年演员王华为大家表演京剧清唱《梨花颂》??
6、京剧真不愧是我国的国粹,令人如醉如痴,王华女士的演唱也是字正腔园,京韵十足。再一次掌声感谢!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笑的艺术,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祝愿大家笑口常开,永远年轻!
请听相声《谦虚论》,表演者: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密宝财、王万顺
7、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曾在全
国获奖的山东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侯巨强先生为我们表演男声独唱《疼爱妈妈》《欢聚一堂》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纵情歌唱
明天我们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愿今天的欢聚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祝愿大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市中区拔尖人才迎春茶话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2014年2月4日
回顾2014年,是拆装七工区忙碌而收获的一年,我在七工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安全“三基”工作,高举“健康、前瞻、集成、精细”的旗帜,努力抓好队内工作,使职工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得到根本性改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
1、在安全管理方面
教育职工树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
最大的安全隐患”,“所有事故与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重点抓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天字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在拆除潘北矿1222工作面中,由于工作面倾角大,我时刻要求职工注意各项安全环节,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实际工作中为煤矿综采拆装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在传帮带方面
一年来我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的师徒结对子工作,主动选择年轻、技术不熟练职工作为自己徒弟,工作上认真指导,从基本入手,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他,生活上,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晚辈一样对待他,经过细心的培养,现在,徒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够独立的施工某个环节。
3、在技术创新方面
拆装七工区所在的潘北矿,工作面角度普遍在30°,大的达到将近50°,在
生产过程中,安全威胁相比于其他工区危险性更大,我积极参与工区技术改革,参与《支架脱车、安装一体化平台》、《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及《大倾角工作面铺底拆架》的创新及应用,同时,参与设计档杆门等大倾角工作面的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工作细节考虑不够全面,平时自身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还不足等。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安装公司拆装工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工区评价:
该同志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面对新的设备,他坚持自己学习。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硬手抓安全,他坚持安全管理不松懈,抓安全教育不放松,抓“三违”不手软,确保所安装的设备符合质量标准化标准要求。不过工作中有时在工作细节上,考
虑不够全面,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思想不够开放,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不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逐渐增强自身的各项业务能力。
县管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总结
丰宁职教中心程世文
2014年3月,我被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授予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专业拔尖人才2014工作总结。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活动,关心时事,遵纪守法。热爱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能够做到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不忘
自己的典范作用。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了本的工作目标。无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县里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还是参加省内外书法展览、书法大赛等活动都是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为我县”文化活县”的伟大目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二、主要工作成果及其工作实绩:
1)本任职教中心招生就业办副主任,分管学籍和阳光工程工作.协助领导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2)担任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配合县有关部门及领导成功举办以丰宁满族自治县纪检委、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县文化宣传中心承办的首届”宏达杯”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全县书画作品展.本次活动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亲自参加书画展开幕式并和大家一同参观了展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群众和领导的赞赏。3)配合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等部门领导成功
举办第一届北京十区县、坝上五县---“京冀风景线”书画联展。在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组织书协主席团成员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分别到凤山镇、北头营乡、王营乡和县城商业、建筑等企业书写春联,受到农民朋友和企业职工的好评.4)组织4次书法艺术专题讲座.组织书法家协会会员参加省内外书法展并有三人入省展、五人入市展,工作总结《专业拔尖人才2014工作总结》。5)带领县书法家协会与县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北雁杯”书画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泛好评。
书法艺术参展获奖情况:
1)2014年11月获中共承德市委、市政府第四届文”艺繁荣”奖提名奖。
2)2014年3月书法作品参加寅虎 咏春.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获”寅虎艺术奖”暨书法佳作一等奖.。
3)2014年5月书法作品参加魅力世博会.中华国粹题赠艺术大赛获创新作品奖.2014年5月书法作品参加全国楹联
书法绘画邀请展获联墨创作奖。
4)2014年7月书法作品入展东方之冠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获荣誉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5)2014年7月中国国学学会,华夏文明书画院聘为> 编委会顾问.)62014年8月书法作品参加”橘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获得金奖。
6)2014年9月本人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被国际知名文艺家联合会,北京人民画院,中国名家书画院,中国文艺协会,中国优秀技术人才交流协会特邀入编大型典籍>,同时被授予”国际知名文艺家”荣誉称号。
7)2014年10月被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光彩事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公益活动2014中国艺术人物颁奖典礼—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公益展暨全国公益之星授牌仪式聘为艺术顾问。
8)2014年11月参加纪念白求恩
诞辰120周年中华诗书画国际交流展,书法作品获得国际交流艺术金奖。
9)2014年11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文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成就奖”。
10)2014年12月鉴于本人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所具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中国书画学会,中国文艺传媒研究会联合授予”世界华人艺术领袖”荣誉称号,当选为世界华人艺术领袖.。
11)2014年12月书法作品入展第一届北京十区县.坝上五县---“京冀风景线”书画联展。
12)本人书法艺术成就及书法艺术活动被中国诗书画交流网,博宝艺术网.莱尔国际书画艺术网等书画专业官方网站长年在线宣传报道,本人书法博客访问量突破107,7823)。
三、个人3年工作目标的措施和进
展情况:
1.个人3年工作目标:1)准备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书法展及全国性书法大展。2)申报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申报承德市文艺繁荣奖.4)配合县有关部门,为”文化活县”做出自己的贡献。
2.具体措施:1)努力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2)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议,吸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同志市级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考核情况
该同志政治上要求进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严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该同志长期以来担任内科,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医疗工作,业务水平和
管理水平较高,能独立解决职责范围内的各种业务,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先后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主动脉夹层等302例,绝大多数病人都能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坚持首诊负责制,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实治,努力减轻患者个人负担,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热情为患者服务,服务态度好,病人满意率高,无投诉及医疗差错情况发生,获得了周边市县的认可,在本市有较大影响,是我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的学科带头人.2014年该同志积极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1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014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授予“全省首批百名优秀定岗医师”称号,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考区评为优秀考官,被市卫生局评为全市医政医院管理先进个人,被评为菏泽市科协系统
先进工作者。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 篇3
从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到民间学术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已由日常生活用语转变为学术用语。社会科学对其概念的界定无法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 然而作为学术用语其必须有相对明确的意义阐释, 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沟通中获得一致理解、在实践中产生效果, 否则这一词语的有效性便会遭到质疑[1]。鉴于此, 笔者试图对“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应然之意做一解读, 以期在学术界对其理解能归于一致, 继而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有所裨益。
一、“拔尖创新人才”诸解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属于一个结构较为复杂的偏正短语, 其基本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不同修饰关系, 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释义。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致使“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存在着诸多解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 作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珠峰计划” (1) , 其初衷便在于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 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以此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2]。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先生认为, “知识越高深越渊博, 思维越精邃越巧妙, 方法越有效越卓越, 精神越向上越高尚, 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 由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养而造就出的人才, 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 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 其影响、其作用就越大。显然, 我们所要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就应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3]。还有一些学者指出, “拔尖创新人才要有世界眼光, 要勇于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 要推动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 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4]。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也曾撰文指出, “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 即在各方面都能够均衡发展的是优秀人才, 而在某个方面拔尖, 在其他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也应该是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不能求全责备, 没有多样性和个性, 就谈不上拔尖人才”[5]。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学家、博士、领袖还是天才?对一个语词的理解必然取决于其言语背景, 上述各种表述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解读。但作为一个学术词汇, 必定有其基本的内涵, 只有掌握了其基本内涵, 才能适切地使用在不同语境中, 为他人所理解。基于此,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这一词语的言语背景来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二、“拔尖创新人才”概念之缘起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与教育相联系, 最早出现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3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再次予以强调和确认。在学术界第一次使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是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 2002年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文, 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之先河, 随即郝克明、陈清龙等人都先后撰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直至2009年底, 随着钱老的离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期刊相继刊载了一系列相关文章。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从出现到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 那么拔尖创新人才一词出现和走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两个危机。
(一) 表面危机:“大国崛起”与“诺贝尔”情结
众所周知,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 曾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 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 各项奖金的得主, 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曾经的自豪和辉煌付诸东流。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多年来, 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发展上更是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不可回避的是, 在科技的发展上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依旧明显。从1900年到2002年, 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 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科学引文索引 (SCI) 数据库1997年到2006年收录的论文, 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分析, 各学科排在250名左右的顶尖科学家, 全世界共约6097人, 而中国只有19人, 其中15人来自香港, 4人来自大陆[6]。毋庸置疑, 大国的崛起日益激起了国民的自豪感, 但科技的滞后, 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国人从未斩获一项诺贝尔科学奖, 使得经历了百年屈辱的国人在面对眼前一切的时候显得不是那么从容和自信, “诺贝尔”情结正是这样一种民族心理危机的表现。随着“三钱”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相继离世, 这种危机感进一步加深, 人们迫切需要有一批杰出人才能够尽快有所突破, 继而提高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自尊心。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环境中, 拔尖创新人才似乎成了人们期盼中的那把能够解开13亿国人心理危机的钥匙。
中国的崛起与扎根于国民内心深处的“诺贝尔”情结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解读“钱学森之问”何以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拔尖创新人才”为何一度被当作学术界的高频词之类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 上述危机只是危机的表层, 或者只能说是危机的表面现象, 催生拔尖创新人才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发生。
(二) 深层危机:知识经济与社会转型
1983年, 美国加州大学保罗·罗默教授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而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 则使得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正式确立。1996年, 世界经合组织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作为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 表明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新兴的知识经济将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世纪之初面临全面转型。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达到1090美元。世界多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 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将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会在这一阶段发生深刻变化, 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各方利益、关系协调处理得好, 社会转型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随即整个社会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处理不当, 经济社会不协调, 各种矛盾不断暴露、激化, 整个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倒退。目前, 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亟待改革转型的关键期, 各种社会问题已初露端倪, 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自主创新性不够, 对国外技术依赖性强;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失业问题加剧;社会核心价值缺失、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等等。就此,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从宏观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构思。但仅凭宏观的构思不足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因此,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 有赖于一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实干、外交家的策略、军事家的勇敢的杰出人才[7]来引领和推动社会经济改革, 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三、“拔尖创新人才”应然之解
在审视了“拔尖创新人才”一词提出的时代背景之后, 随后笔者将采用逻辑学中“种加属差”法来解读其词义。要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定义, 首先要找到其上位概念。拔尖创新人才的上位概念是人才, 而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8]。无疑, 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基本标准在于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回到现实背景, 我们说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是那些为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做出贡献的人, 这肯定没有错, 但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界定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 我们还必须要找出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所具有的独特性。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 对人才这一核心用语进行修饰和限定的是拔尖和创新两个词, 因此对拔尖和创新这两个限定语进行解说就能够界定拔尖创新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才。
拔尖, 其本意即超出一般, 在次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位于最前面的、居领先或优先地位的。可见拔尖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一个在比较之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的概念[9]。拔尖一词的具体运用必然伴随着一个参照系或比较对象, 只有在一定的基数上才能有拔尖。因此, 根据不同的参照范围, 我们对于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的拔尖可以做不同的理解。首先,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将个体的才能素质作为参照系, 拔尖人才可以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长或者潜质的人才, 以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平庸之辈。其次,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将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作为参照系, 那么拔尖人才无疑指称的就是那些在不同领域中有建树、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以上都是就拔尖一词的原意来讲, 我们还可将拔尖一词的意义做一引申:一个在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中的佼佼者, 其具有的成就和才华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光环效应, 因此, 拔尖也就意味着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和领导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拔尖人才也就是指在一个集体、团队乃至整个社会中, 能够起到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 笔者认为, 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 “拔尖”应取其引申意。
创新, 即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或者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 创新就是实现新组合, 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和覆盖。其主要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核心力量,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 创新意味着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而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 创新则意味着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的细节当中[10]。因此创新是人类的本能, 是无限的, 它涵盖了众多领域,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同时也能够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有学者就将创新划分为三种类型:演绎创新、归纳创新和元创新。在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话语情境中, 创新不仅指更新或创造新东西, 而更应指改变、变革、革新, 在范围上应该包含各个行业, 在层次上应该指涉元创新, 即实现研究范式、前提性假设和核心思想的创新, 形成元知识的增量[11], 继而开创全新的领域和时代。笔者认为这才是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中“创新”的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 意指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富于个性和突破的时代中, 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 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应作为其基本的素质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概念模型, 并非指某一种特殊的人。他可能天赋炳然、年少成名, 也可能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他可能奋战于科技攻关的第一线, 也可能游走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他可能系出名门, 也可能仅是在社会大熔炉得到历练。科学家、天才、领袖、博士, 他们可能都是拔尖创新人才, 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不是他所取得的学历、不是他所具备的聪明才智、更不是他所拥有的头衔光环, 而是他对于社会变革转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们应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这样一个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也许今日之中国真正缺乏的并不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而是像诺贝尔一样的人物, “更关心生者的肚皮, 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思
从“科大少年班”到“珠峰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 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是我们在新时期的诉求。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远不及人们的预期。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还是由于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误区。就培养目标来说, 其关注的焦点没有真正落实到“人”的培养上, 而是过于集中在名誉、头衔、奖项等功利化的价值诉求上;在培养模式上, 一直沿用精英主义的攻关模式, 没有及时随着时代的需求而转型。攻关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历史规律, 同样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因此, 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 我们必须要澄清和转变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 树立教育的生命观, 打破“攻关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以此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使教育从传统的“培养人才”向“为人才的成长服务”转变, 从而使个体不再是“被教育”成某种特定的人, 而是提供符合其能力、禀赋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激发个体的潜能、帮助其不断成长。我们正逐步走进一个“后精英时代” (亦或称作“民主精英时代”) , 我们必须坚信每个人, 只要引导他们走进适性的领域, 他们都能够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持续进步发展。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开始, 相信不远的未来, 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能像钱老所希望的那样, 不断地涌现出来。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知难行更难的社会实践, 因此,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作宇.创新人才培养的话语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0 (04) .
[2]杜玉波.让创新人才破土而出[EB/OL]. (2011-03-21) [2011-05-24].http://edu.gmw.cn/2011-03/21/content_1736930.htm.
[3]杨叔子.文化的全面教育人才的拔尖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10) .
[4]朱华.“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专题学术论坛综述[J].高教理论战线, 2009 (07) .
[5]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3) .
[6]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N].光明日报, 2011-05-11.
[7]张健.大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J].上海教育科研, 1996 (06) .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6-06) [2011-06-03].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9]百度百科.拔尖[EB/OL].[2011-06-05].http://baike.baidu.com/view/399103.htm.
[10]百度百科.创新[EB/OL].[2011-06-05].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拔尖外语人才 篇4
--XXX县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做法
XXX县委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县一项中心任务紧紧抓在手上,特别是近年来,更是以加强对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体人才队伍健康成长,为推动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夯实人才选拔管理的“基础工程” 坚持把科学的领导、选拔、管理作为推动人才工作健康开展的基础。
1、健全机构,在组织领导上始终坚强有力。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人社局、科技局、财政局等15个县直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县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尤其是为做好县委拔尖人才工作,特别突出了科、教、文、卫、农、林、水等专业技术性较强单位或系统主要负责同志在领导小组中的占比,为更多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创造了条件。
2、严格程序,在选拔标准上坚持德才兼备。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规定》,其中,在选拔程序上,充分体现民主公开、平等竞争原则,按照个人自荐、民主推荐、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县委领导小组 1
会议票决的程序对拔尖人才进行严格筛选;选拔条件上,在强调专业技术水平及成就的同时,更注重申请者的职业道德、人格品德、社会公德等“德”性修养,对技术突出但“德”性不好的,不予确认。借鉴党政干部提任做法,所有拔尖人才拟选对象全部经纪检、公安、检察、计生等7个执法执纪部门审查之后,再由领导小组会议票决,保证了拔尖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3、科学管理,在激发动力上做到奖惩并重。县委及时制定了《XXX县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考评办法》,对县管拔尖人才从岗位职责任务、社会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成果及学术研究3大方面实行“百分制”基础考评。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优先推荐为市管拔尖人才人选。为激发拔尖人才主动创新、善于创新活力,对年内个人及专业技术成果、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和奖励或论文被国家省市期刊发表的,考评时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不等的加分奖励;对连续三届被选为县管专业拔术拔尖人才者,从第三届开始,奖升一级职务工资;除此之外,县委组织部每年5月份组织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所在单位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20天的外出考察、业务进修机会。同时,对不服从组织安排、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视情况严重程度做出扣分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拔尖人才实绩档案,每年对拔尖人才工作奖惩情况入档备案,并作为年终考评、选拔的重要依据。今年年初,将去年考评中4名优秀者全部作为市管拔尖人才人选向市委进行了推荐。
二、重视教育培养,大力实施提高人才能力的“素质工程” 着眼于培养素质和提升能力需要,在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中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
1、开辟了接受教育的“三大基地”。一是注重以高等学府的前沿理论武装拔尖人才头脑,依托清华大学教育扶贫XXX教学站,建立了“集中培训基地”。根据清华大学课程设置,适时组织不同类别拔尖人才进行专题培训。2008年以来,共举办涉及农业、卫生、教育以及社会形势分析、公共礼仪等各类培训班23期,县管拔尖人才人均参加此种培训12次。其中,先后组织卫生和教育系统18名拔尖人才赴清华大学参加了相关专题的面授学习。二是针对拔尖人才多为专科学历的实际,依托东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分设在XXX的网络教育教学点,建立了“正规化学历教育基地”。去年以来,已组织16名县管拔尖人才根据专业不同分别接受了正规化本科学历教育。三是为提高拔尖人才电子化办公水平,依托县职教中心教育资源,今年建立了“计算机操作实践基地”。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组织拔尖人才进行计算计基础应用及网络知识培训,目前已举办10期,培训拔尖人才290人次。
2、搭建了相互交流的“两个平台”。一是启动了“内树外联”计划。“内树”即在县内从教育、卫生等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中选树了付士亮、张惠荣等6名工作成绩、学术成果出色的人才典型,在县电视台开辟“人才风采”专栏,以专 3
题片形式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带动和先进经验的示范作用。“外联”即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全国人才工作先进地区情况,每年适时组织拔尖人才赴外,就当地人才工作的先进做法进行考察学习。去年以来,先后组织50名拔尖人才赴浙江、湖北等地围绕人才培养、作用发挥等进行了参观学习。二是开办了“人才讲坛”,每年年初组织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围绕本领域、本系统人才工作及发展现状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每年从5月份开始,每月举办一期“人才讲坛”,每期组织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结合自身技术专长和调研情况,就有关内容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其他拔尖人才进行讲解,通过开办“人才讲坛”,提高了他们善于调查、善于思考的主动性。
3、开展了提高修养的“一项活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着眼于提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习兴趣,今年8月份开展了“人才读书月”活动。为提高读书的针对性,确保读书效果,县委组织部特别向他们推荐了《开放你的人生》、《关键在于落实》、《感恩的心》、《七个怎么看》等6本关于励志、感恩文化和国情方面的图书。阅读后拔尖人才普遍反映良好,并表示以此为契机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县人才队伍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不断创新载体,扎实推进人才服务社会的“惠民工程” 把技术支持作为落实“惠民工程”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 4
创新载体,不断激发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1、下基层,开展了“人才进村 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服务“三农”作用,每年从6月份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开展一次“人才进村 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科技局、农牧局、林业旅游局、卫生局、农机局等部门1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组成“技术咨询服务团”,深入全县15个乡镇279个行政村,利用集市、庙会等人员集中场所,以集中咨询、现场指导、发放宣传页(册)等方式为群众讲解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沼气应用、流行性疾病预防等问题。今年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南寨乡马家庄村实施了发展葡萄、樱桃等12个树种、100多个品种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2、结对子,启动了“人才-基地”对接工程。为弥补基层卫生站所、中小学校、种养基地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现实问题,按照主体申请、乡镇上报、对口结对的原则,自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县实施了“人才-基地”对接工程,组织县管5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与全县50个乡镇卫生院、乡村中小学以及食用菌种植、核桃园、蛋鸡养殖场等申请技术、人力支持的“基地”进行了直接对接帮扶,每个月定期组织参与帮扶的拔尖人才到对接基地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农牧局1名技术人才与台头村蛋鸡养殖场对接后,先后2次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11次进行现场指导,使产蛋率明显提升。
3、促发展,实施了人才“固本强基”工程。着眼于培养全方位、多层次人才需要,从今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固本强基”工程。在继续做好县管拔尖人才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加强其他各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培养方面,积极帮助李俊
九、赵书祥、卜海燕分别成立了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XXX县薯业协会、腾龙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为充分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果的辐射作用,组织李俊九参加了省电视台《阳光访谈》栏目现场访谈,进一步扩大了其个人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支持赵书祥启动了1.28亿元的“凤凰山万吨甘薯有机种植生态保鲜中转基地”项目;鼓励卜海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扩大养殖规模带领群众致富。目前,通过协会(合作社)带动,已先后使300多户农民成为食用菌种植专业户,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到5万亩,2500户农民搞起了生猪养殖,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共XXX县委组织部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篇5
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指的是能在科技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 是科技帅才。我们讲的拔尖创新人才与钱老的杰出人才要求是一致的。
严格地说,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学校不可能直接给国家输送拔尖创新人才。数学大师陈省身曾说, 大师是冒出来的。钱学森也曾感叹:这么多年都没有冒出杰出人才!他们用的都是“冒”字, 说明杰出人才不是教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否认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但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来看, 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特别是高中, 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重要的阶段, 这己成了许多地方和学校的共识。钱学森曾写道, 对他一生最有影响的17个人中, 政治家3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父母亲;还有12个都是老师, 其中7个是中学老师。可见中学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有多重要!而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 则要从幼儿园、小学抓起, 错过了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形成的各个“黄金期”, 就很难弥补。本文想着重就当前学校和家庭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问题, 早期需要培养的素质, 政府、学校、社会如何同心协力搞好早期培养谈点看法。
一、中小学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9年,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的中小学生中, 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 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小幼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分析,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从小进行听话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小学, 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的是一句话:听老师的话!在孩子心中, 老师成了真理的化身, 以至于孩子与大人争执, 孩子拿出的最后王牌是:这是老师讲的!以此结束争执。孩子听话是应该的, 也是对的, 但太听话, 唯唯诺诺, 不敢说个“不”字, 就不好了。
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 走上工作岗位听领导的话, 领导错了, 大家跟着错。
2、考试搞标准答案。
有个博客举了几个例子:
有一道语文题, 老师让学生写出朱自清散文《匆匆》中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学生写“像雨水滴进大海,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流中,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结果被打了个大叉, 因为标准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有一道数学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π的含义, 学生答圆周率, 即3.1415, 结果被打了个大叉, 因为标准答案π是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里面普遍存在的一个数学常数。
有一道小学语文题:“一个春天的夜晚, 一个久别家乡的人, 望着皎洁的月光, 不禁思念起故乡来了, 于是引发了这首诗, 那么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什么?”学生答“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结果被打了一个很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很多标准答案并不科学、准确、符合客观实际。天空因受污染, 明明是灰灰的, 为什么一定要答蓝蓝的?既使是蓝蓝的, 有没有必要去死记这样的答案?
听话教育和标准答案严重束缚孩子的思想, 使他们从小就去追求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好学生”“好孩子”, 一切按标准答案回答, 以求最高分, 不敢异想天开、越雷池一步, 不愿寻根问底, 缺乏个性、闯劲和质疑精神。
孩子僵化的思维一旦形成, 后来再努力开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正如美国老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枷锁, 即使后来被解放, 也还是一个奴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种种束缚, 长大以后很难改变。而这些只会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的人, 走上社会后, 往往要碰壁, 因为社会错综复杂, 严格按标准答案做的事几乎不存在。
3、忽视艺术教育。
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为应试而教, 为应试而学。学校只重视语、数、外这些重点学科, 而不重视音、体、美这些“小三门”。其实,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最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 我将一事无成。”钱学森是个大科学家,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家。他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他曾亲囗对温总理说:“我现在的科学成就和小时侯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是分不开的。”乔布斯在里德大学学习时, 很喜欢海报上漂亮的美术字, 后来退学后就去上美术字课。学习时并没想到它以后会有什么用处, 但是在10年后, 他却设计出一台使用漂亮印刷体字的电脑。
4、缺乏家长的鼓励、支持。
充满自信的是投进1个球的美国孩子, 最没有自信的是投进9个球的中国孩子, 因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每次都投进10个球, 而且只有自己的孩子投进10个球, 不会鼓励孩子, 老是批评指责孩子, 因此孩子缺乏自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怎样能创新?
5、课业负担太重。
整天忙于背书、做作业、应付考试, 题目做得越多, 头脑越木, 越没有灵性。2012年, 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出了个“吊瓶班”, 学生边输液 (氨基酸) 边复习, 结果没有一个考上“一本”。学习紧张到这个程度,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海量做题, 上各种培训班, 请家教, 无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反而严重阻碍孩子好奇心的形成和创造性性格的培养。没有好苗子, 出不了大科学家, 还谈什么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恩格斯在批评英国学校的弊端时曾指出:“这个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 这种制度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
6、僵化的评价和选择机制。
以分数评价和选拔人才的办法, 在“全面发展”口号下, 要求平均发展, 门门优秀, 埋没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才, 把教育从育人为本异化为育分为本, 使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钳制了。这种招生录取制度也捆绑了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手脚。
据调查,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中, 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这样说, 不是有意贬低高考状元, 应该说, 他们都很优秀, 也都很不容易, 但他们只是高考科目总分的状元, 不是综合素质的状元, 还不能说是最优秀、最有发展前途的, 因为很多素质如人格、意志、能力没法通过一次高考进行科学检测。考试成绩与临场发挥有很大关系, 带有偶然性。判卷时间那么短, 也很难判得一分不差, 尤其是作文。考试往往有利于擅长记忆的人, 而不利于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人。另外, 人是发展变化的, 高考后的状况如何也关系到他今后的发展和成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缺乏鼓励创新思维的教育体制” (美国《福布斯》文章语) , 应试教育的思想和做法, 是阻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重要的原因, 非彻底克服不可。
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重点关注的品质
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关系到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先地位,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引起高度重视。
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两方面, 前者属非智力因素, 后者属智力因素,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应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 抓创新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石, 没有良好的人格就不可能放射出创新之光, 反而会使它陨灭。有些人的创新才能是用来坑蒙拐骗甚至杀害人类的, 他们的才能越大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可见人格有多重要!
1. 要成才, 先成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的成功80%不是取决于智商, 而是取决于情商。所以, 要成才先成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特尔曼及其同事曾对智能与创造力进行比较研究。他们用35年时间追踪1500多名高智能儿童。这些儿童被视为天才儿童, 具有良好的天赋, 享有优越的教育, 社会也给他们提供应有的环境条件。但是令人失望的是, 他们中并没有出像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式的人物。天才应富有创造性, 但高智商不一定成为天才。智商与创造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研究发现, 在所抽取的创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 他们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在抽取的智商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 他们的创造力不是最高的。同时还发现, 高创造组的青少年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商组, 甚至低于大学生平均智商。[1]
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杰明·布鲁姆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 对美国120名最有成就的艺术家、运动员和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努力和决心, 而不是靠伟大天才。[2]
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未显示出创造才华?经研究发现, 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力量, 这种人格力量是多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独立型人格、灵活型人格、容纳型人格、主动型人格、痴醉型人格。与之对立的则是从众型、刻板型、偏狭型、被动型、表浅型人格。研究发现,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智力训练、思维方法指导, 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3]
哈佛、普林顿这些名牌大学高明在哪里?他们的学生学的知识、技能与别的大学没有什么差别, 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文修养的教育与熏陶。一流名校必然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人文修养才是教育的根本。[4]
杰出的华裔数学家、获得世界3个顶级大奖的丘成桐说过:“其实, 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非常辛苦, 倘若只是为名, 或只是为利, 都不能走到最后。”他表示, 有兴趣、能坚持、甘于忍受寂寞的人, 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而这些品格上的积淀, 都应该始于中学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先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人, 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创新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实践能力的人, 培养具有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思想觉悟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2. 培养和保护对学习、研究的浓厚兴趣。
我们经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航标灯。有了兴趣, 就能全身心投入, 就能集中精力, 就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 就能有最大的效益。学习有没有成效, 关键是有没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对世界充满兴趣是天才的主要品质。”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看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好不好, 第一个尺度就是看他对事物有没有好奇心, 对知识有没有兴趣。具体的兴趣点可以改变, 但充满兴趣的状态应该是一贯的。
有个美联社记者采访某名牌大学学生, 问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是不是自己选择的, 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他们回答不是, 是父母给选的。这个记者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美国人不要急》, 说中国软实力没有什么了不起, 学生正在读的专业不是他们自己喜欢的, 今后不会有大出息。
当然也有好的。中南大学二年级学生刘路, 因为破解世界数学逻辑领域一道难题——西塔潘猜想, 学校奖励他100万元, 破格提拔他为教授级研究员。刘路说:“我不是天才, 我只是喜欢。”现在很多孩子玩电脑特别灵, 都是无师自通, 就是对它有浓厚的兴趣。
3. 培养社会情绪能力。
韦钰院士指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关注提高智商, 而是需要强调培养社会情绪能力。”未来的创新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良好的文化支撑,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更需要人才之间的合作。”社会情绪能力是21世纪最需要的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另方面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具有同理心。韦钰认为, 社会情绪能力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实际上是社会情绪能力决定了人的一生的成功和快乐。”良好的情绪, 能使人的头脑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使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有效地促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生。相反, 不良情绪会产生敌对和破坏行为。马加爵、药家鑫的例子足以说明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性。[5]
(二) 抓创新思维即智力因素的培养
1. 保护好奇心, 培养想象力。
好奇心是天生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向大人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说明他们是有思考能力的。好奇心很重要。爱因斯坦说, 在他四五岁时, 父亲送他一件礼物就是指南针。他看了一会就有了强烈的兴趣, 发现这个针永远朝一个方向摆动, 他觉得背后肯定有重要的原因, 很想搞清楚。这就是好奇心。很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乔布斯说:“我跟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 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好奇心也很容易被扼杀, 被磨灭。有个小学女学生听老师讲, 蚯蚓把它断成两截放在土里, 这两截都能长成蚯蚓。她很好奇, 就挖了条蚯蚓, 把它弄成两截, 放在装满泥土的纸盒里, 搁在阳台上。她妈妈看到后很生气, 把纸盒扔了, 还给她一记耳光。这一耳光很可能就把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给打没了。
对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鼓励和保护, 决不能挫伤它。当孩子们提问时, 一定要满腔热忱耐心地给予回答, 而且不是简单回答, 而是力争启发他, 激发他思考, 使智慧的种子、创造力的萌芽得以茁壮成长。对问题的好奇心、对学问探究的兴趣, 是老师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与好奇心相联系的是想象力。想象力对创造力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在儿童走向未来的科学探索中, 至关重要。列宁说:“没有幻想, 就没有微积分。”高尔基曾把幻想看成是“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因此, 要鼓励孩子大胆幻想, 从小在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6]
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是孩子的天性, 一定要好生保护。2012年8月24日, 在北京第八十中学, 300多名高中生与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布莱恩·施密特教授聊起宇宙那些事。有学生问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发生的, 教授说他也不知道, 虽然很想知道。这就很好嘛, 大家都不知道就一起来探究吧!
2. 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就是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马克思的座右铭就是:思考一切。要敢于质疑。质疑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培养创新精神。爱因斯坦就把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放在首位。
据中华网科技讯, 500多名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反对文章中写道:“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 作为科学家, 我们有责任要求各领域科学界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确定达尔文的理论是否合理。”在这篇反对文章上签名的美国科学家共有514名, 其中有154名生物学家、76名化学家、63名物理学家, 其余为毗邻学科的专家。这篇反对文章的起草者认为, 达尔文进化理论狭窄的框架根本容纳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未来发展进程, 科学家的新发现说明, 世界正在向我们展现真实。
2010年11月, 为了纪念数学大师华罗庚诞辰100周年, 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在华罗庚的故乡江苏金坛举办了第15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 有74支代表队、1000多名选手参赛。在金坛体育馆举行决赛, 4000多青少年把整个体育馆挤得满满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了, 我作为主办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8个种子队在台上角逐, 北京星队和广州队一路领先, 各得200分。后来主持人出了一道弯弯绕的抢答题, 答对的加20分, 答错的扣20分。题目公布后, 我们的脑子还没有转过来, 北京星队就抢答, 答案“57”, 但主持人却判他答错, 说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0”。就在全场等待着主持人公布下一个题目时, 北京星队的孩子却坚持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主持人要求孩子们顾全大局, 服从评委的裁决, 有意见赛后再说, 但这些孩子就是不肯退让。现场僵持不下, 数学专家只好到后台重新演算。演算结果证明北京星队的答案是正确的。敢于挑战数学巨子的孩子们获得了最后胜利, 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张梅颖副主席上台为北京星队颁奖, 与他们拥抱, 合影留念, 并就此事撰文在报刊发表。
北京星队孩子体现的是在真理面前, 敢于与强者较劲, 敢于向数学巨子挑战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精神。
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笔终生的财富, 一辈子享用不尽。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 不需要老师, 永远在自学。林肯说过:“好学不倦者, 必成大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 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 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他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和融入身心的原理。”这个“智力活动的习惯”我认为就是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激情, 充满兴趣, 掌握科学、对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有了优良的学习品质, 很强的学习能力, 终身受用。
4. 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指出:
导致中国长期落后的根源并非文化、体制、环境等客观因素, 而是国人没有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 因此, 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头等大事。[7]我们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其中包括实现全民思维方式的科学化。这个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辩证思维方式, 而不是任何别的思维方式。[8]
要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自近代科学产生尤其是20世纪以来, 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据统计, 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大约有60一70%是由于科学观念、思维、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而取得的。上世纪70年代,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提出将杂交优势用于水稻育种的新思想, 创立了水稻育种的三系配套方法, 从而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几百年来之所以落后, 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方法, 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因此,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从小注意科学方法包括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处事方法的训练。[9]
三、齐心协力搞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媒体齐心协力, 创造良好的条件, 营造宽松的环境才能做好。教育规划纲要8次提到拔尖创新人才, 说明对此的重视。纲要颁布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己采取了不少措施, 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这里我想再强调几点:
(一) 处理好大众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把它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立法或国家规划的形式强势推行。在这方面, 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已严重制约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之所以不敢理直气壮抓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影响教育公平。这就涉及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教育公平是个历史过程, 需要从国家和地方实际出发提出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例如, 到2020年, 我们只能要求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 如果提太高就不是科学发展。
有人把教育公平理解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这也是不对的。关于分数问题, 我前面已作了分析。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人们常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来表述这三方面的公平。起点公平, 人人有学上, 相对来讲比较好解决。过程公平, 人人上好学, 因材施教就比较难, 但这是关键。只有起点和过程公平了, 才能实现人人成才的结果公平。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正是因材施教的要求。这样做是不是不公平?我认为不是。打个比方:3个学生, 饭量各不一样, 1餐有的吃1个馒头, 有的吃2个馒头, 有的吃3个馒头, 如果用简单的方法 (1+2+3) ÷3=2来操作, 平均每人给2个馒头, 表面看很公平, 实际上并不公平。饭量1个馒头的, 给他2个, 他吃不了, 非要他吃, 他就撑得慌;饭量3个馒头的, 只给他2个, 他吃不饱, 就要饿肚子, 长此以往, 就要影响他的成长发育。教育也是一样, 每个人的资质很不一样, 如果都用一种要求来教育学生, 表面上公平, 实际上并不公平。因此, 对学习有困难的, 要降低要求并给他们补课;对超常学生则应创造条件, 让他们多学, 学得更好;对有特殊兴趣、爱好和才华而不能门门优秀的学生 (偏科生) 则应网开一面, 给予特殊对待。这样做, 必然要求打破一些常规, 给些灵活政策, 对超常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 但是为了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我们只能这样做, 而且必须这样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使他们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才, 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也是最好的教育。试想想, 我们的国家, 如果能多一些钱学森、袁隆平, 有自己的乔布斯, 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而这样的苗子可能就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 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发现, 及时培养, 而是顾虑重重, 不敢或舍不得多给他们一个馒头, 使他们不能脱颖而出, 甚至把他们的才华埋没了, 同样是种不公平, 最后蒙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
(二) 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一套思想和做法不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非改不可, 但是又不敢迈出这一步, 主要是怕影响分数、升学率和名牌率。这些年, 不少学校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 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相结合的途径,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州市白云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白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区, 教育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区内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他们首先实现区位均衡, 把后进的、低水平的伙伴们“拉上来”, 从而通过了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然后通过课堂改革, 实施本真教育、生态课堂, 形成了十大生态课堂模式。各校课堂教学虽然千差万别, 但是都抓住和体现了本次课改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我3次到白云区考察他们的课堂教学,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课堂阳光、开放、向上。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 发展是主动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提高得很快,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也很快, 短短几年就打造出令人惊叹的“南方成绩”, 中考成绩实现了3年3级跳, 高考成绩更是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 连续6年完成率全面超过市预测目标, 基本保证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大学深造。更重要的是, 通过课改, 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实践证明, 素质教育与分数、升学率不是对立的, 是可以统一的。随着课程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 这种统一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三) 不要让孩子为了赢在起点, 而累倒在途中, 输在终点
为人父母者常说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把人生比作赛跑, 很形象, 也不无道理。但人生并不等同于赛跑, 至少不等同于短跑——跑了十秒八秒, 就要冲刺, 决定胜负。如果一定要用赛跑来比喻的话, 人生更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跑。
参加短跑的运动员很在乎发令枪响后反应的快速和起跑动作的敏捷, 但马拉松运动员就不一样。如果他一开始就冲刺, 说明他缺乏马拉松跑的起码常识和经验, 他虽然可能赢在起点, 但终将因体力不支赢不到终点。有经验的马拉松运动员一定是沉着应对, 既适当超前, 又注意保存实力, 待到最后, 再行冲刺, 夺取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 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 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 不惜花重金请家教, 让孩子学这学那, 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 让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这样做实际上就是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同化孩子, 扼杀孩子的天性, 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使知识僵化, 思想呆滞, 思维僵化。
亚里斯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 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牛顿看苹果落地生发万有引力的构想, 魏格纳躺在病床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英国剑桥大学喝下午茶喝出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只有当他们有大量空间时间什么都不做的时候, 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 在中小学, 一定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空, 提供创造的土壤和气候, 让学生有众多的选择。选择过程就是学习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2013年, 北京市教委在中小学减负通知中, 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 三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 五六年级不得超过1小时, 初中不得超过1.5小时, 保证学生自由发展的时空。上海控江中学是一所高中校。它的学生居然敢喊出“玩在控中”的口号。他们下午3时后都在玩, 在玩中主动学习, 结果学业成绩还名列前茅。
教育是有规律的, 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一定要遵循这些规律, 不要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 “慢慢来才会快”, 不要让孩子为了赢在起点, 累倒在途中, 输在终点, 那样做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
(四) 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钱老经常谈到他上的中学——20年代的北京师大附属中学。他说这个学校很好, 校长林励儒是个很有水平的人。另外, 这个学校的很多教员, 实际上是大学水平, 因为许多教员是师范大学的教师, 所以, 3年的初中, 3年的高中, 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
杨福家教授谈到, 他初中一年级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情被勒令退学, 后来, 很幸运地进入了一个很好的中学, 这个中学让他一生难忘, 因为学校给了他两件东西, 一是人生观, 怎么做人。二是数学、物理、英语老师非常好, 让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两件事使他受益匪浅。
2009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的书。书中分析了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大企业家等一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书中写道:“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条件便是遇到好老师。”[10]
从这几个例子说明好的老师对一个杰出人才的成长成才有多重要!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 总体说是好的, 人才济济, 其中不乏优秀教师, 他们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宝贵师资。但是, 也应看到, 我们的很多教师, 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也在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这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非常不利。缺乏创造性的教师无法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要让学生具备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 而且能言传身教。例如, 要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学生, 首先就要有能独立思考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 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爱因斯坦说过, 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我们许多老师缺乏这种艺术。这就要求老师改变教育思想, 改善师生关系, 改革教学方法。这虽然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但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
(五)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现在大家对教育的现状都不满意, 迫切要求改革, 但是一项改革措施刚出台, 又往往众说纷纭, 甚至群起而攻之, 例如对著名中学向大学实名推荐学生的举措, 很多人就反对。又如, 大家都希望多出拔尖创新人才, 但是对学校让超常学生吃点偏饭也有意见, 认为这有违公平。这样创新人才就很难脱颖而出。因此, 一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宽松的环境, 支持学校的探索和实验, 使大家都热心创新, 敢于创新, 能够创新。要允许犯错误, 宽容失败, 这样大家才敢去闯, 去探索。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用人才。
这些年, 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顶着巨大的压力,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 他们的改革涉及面广而且深刻, 已取得可喜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媒体要善于发现、积极宣传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提供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鼓与呼。媒体不要再去炒作高考状元, 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我们要很好学习领会, 贯彻执行。
摘要:本文列举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种种问题, 指出要围绕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做好早期培养, 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齐心协力做好早期培养。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参考文献
[1][3]许燕.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6][8]刁培萼.追寻发展链:教育的辩证拷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4]刘彭芝.托起未来的教育家[C].上海三联书店, 2011.
[5]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7]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9]刘燕华.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5.
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6
科研学术,重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提高质量,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学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物质产品伴随着被消费的过程也就是消亡的过程,一杯水被喝掉了、一个苹果被吃掉了、一辆汽车被用得报废了,物质产品的这种消费特性决定物质产品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数量,质量和数量都很重要。学术作品与之相反,学术作品伴随着被消费的过程并不导致灭亡,反而是越被消费越是发扬光大,如《理想国》、《论语》、《老子》、《政治学》、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学术作品的灭亡并非是因为它不断地被消费,而是它不被消费无人问津了。学术作品的这种特性决定其生命力在于质量而非数量,这是学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区别。好的学术作品不会被消费掉,它能够被所有人来消费,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阅读《理想国》、《论语》、《老子》、《政治学》等上乘学术作品,不存在数量上的问题;但上乘的物质产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总是有限的,存在着数量上的问题。职是之故,与物质产品不同,学术作品存在的理由不在量上而在质上。一件学术作品,如果相对于先前的学术作品没有任何一方面的“质”的突破,它就没有存在价值。学术唯有创新才能体现质量和实现价值。那么这创新之“新”在什么地方呢?学术研究者都可以面对大致相同的学术材料,从根本上讲,“新”体现在研究者赋予材料以“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知识在“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如1+2+3+4……97+98+99+100=5050就是原始的(知识)材料的组合形式,而高斯用数列改变这种组合形式为(1+100)×(100÷2)=5050,这就是高斯对数学的贡献。
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是超常的,他们的天赋和勤奋是超常的,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也是超常的,不停留在传授知识阶段,而是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发挥他们的潜力。这就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不同于普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韩愈认为,千里马饭量之大一顿需要吃一石粮食,但养马人不知道其是千里马而按一般马的食量去喂养它,其结果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拔尖创新人才犹如马中之千里马,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应的培养方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当是鹤立鸡群,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但也有如下的共性:
(一)惊异
亚里士多德指出:“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2]但是我们进一步追问,学术惊异的背后是什么?“小草划破手”这一现象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苹果落地”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它们只引起鲁班和牛顿的惊异,并导致锯的发明和万有引力的发现,原因在于鲁班是天分很高的木匠,牛顿是天分很高的物理学家。学术惊异的背后,是惊异者的天分,一个人只有具有很高的科研天分,才会对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材料产生惊异,“能发别人所未发,感别人所未感,悟别人所未悟,得别人所未得,对所掌握的材料有着别具一格的领悟和组合能力,如果作者对学术材料无动于衷或虽有感触却也与别人的见解并无二致,那么原创性学术作品不可能出自他手。”[3]研究者何以惊异?就是因为他已经发现了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但是他所面对的学术材料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新”何从而来,就是来自研究者对材料的新颖的把握形式,研究者的天赋就体现在这里。知识由形式和内容所组成,知识的形式是人的先天形式所赋予的,知识的内容是人的后天勤奋学习所获得的,这二者对于知识来讲是缺一不可的。“知识等于天赋(知识的先天形式)与勤学(获得知识的内容)的乘积,一项为零,则乘积为零。”动物和白痴的知识先天形式为零,无论怎么勤学都不可能获得知识,天才出于勤奋决不等于勤奋就能出天才,勤奋只是天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拔尖人才首先是禀赋出色者,他能够对常人熟视无睹的材料表现出异常的好奇心,赋予普通的材料以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最恰当的形式,这就是学术创新。
(二)专注
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于所研究的问题上。专注是一种策略,所谓“宁断一指勿伤十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集中而不能分散,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我们只要做好专一的事就可以了,贪多求全,必然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消化不良,什么也做不好,拔尖人才不是全才,而是在某一方面的佼佼者。由于人类的知识积累呈加速度发展,而任何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前人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文献阅读一遍就要花费毕生的精力,这就决定了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在当今几乎不可能诞生了,今人纵使有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但面临的前人成果远远大于亚里士多德,这就迫使我们的研究要专一化。专注是一种强力,就像我们的钉子总是尖头一样,只要我们把精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就是把精力高度集中于牛身上,以至于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牛刀在筋骨的缝隙处游刃有余而不碰上骨头,用了十九年而不卷刃;牛顿、马克思、康德等思想巨擘常常用几天的时间一心一意、不间断地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专注度是非常惊人的,反之研究时如果一心二意、心猿意马那是根本出不了成果的。专注是一种境界,研究者有了足够的学术天赋才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发出惊异的目光,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就如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里蕴含着伟大的万有引力;惊异的地方必然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专注油然而生,就此而言,专注是研究者的内在品质,专注的研究是能量不可抑制的释放而非勉为其难的机械操作,真正的专注必须建立自然、主动、无功利目的的基础之上,这种境界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达到的。
(三)敏捷
拔尖人才有着超常的思维能力,能够迅速地接受和处理信息,速度之快和质量之高均非常人所能比。北京到广州两千余公里,步行需要二十天,坐火车需要二十小时,坐飞机只需两个小时。在接受能力上,拔尖人才和普通人相比,就像飞机和步行的速度一样相差巨大。普通人毕其一生也做不完的事,拔尖人才很可能在短时间就能做完。如赵元任会说33种方言,精通多门外语,在物理、逻辑、哲学、音乐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马克思50多岁学习俄语,只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莱布尼茨、辜鸿铭、钱钟书等都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格老秀斯、边沁等法学天才年纪轻轻便获得硕博学位,奠定了学术地位。敏捷不仅仅意味着记忆力好,更意味着悟性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宰予悟性差,被孔子称作“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悟性高,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的“闻一知十”更胜于常说的“举一反三”,是何其的敏捷,孔子也自叹不如,这也是孔子对诸多弟子所给予的最高夸奖。
二、拔尖人才的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上面分析了拔尖人才的特点,要根据这些特点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特长发展
牛顿对苹果落地表示惊异,因为牛顿有物理学家的天赋。培养拔尖人才,就是把拔尖人才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长发挥出来。孔子就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擅长,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孔子善于根据各人的特长培养出拔尖学生,所谓“三千门弟子,七十二贤人”,贤人已经是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了。现在大学生在高考报考志愿时,对自己的特长并不十分了解,再加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可能挑选自己并无爱好的所谓热门专业。就像石头上长不出草,草才要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所以大学甚至允许重选专业,因为一个学生选了他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是断然产生不出惊异,成不了拔尖人才。一个人做己之所长,生机活现,事半而功倍;做己之所短,事倍而功半,吃力而不讨好。“叫孔子钻科学,颜真卿研哲学,牛顿学书法,那就是方向盘错了,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至少不能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不能成为大家。”[4]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短处并及时、正确引导。
(二)自由发展
拔尖人才的“专注”性必须在自由的空间内才得以发挥。“中国高等教育界只会空泛地谈学术自由。其实学术自由是具体的,包括研究的自由、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学生要有学的自由,即学生可以自我设计人生目标、教育目的,自由地选择专业、课程,自由地选择教师、群体,充分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志向等。而教的自由体现在,课程开设、授课方式、学生评价等教师的基本学术权力要回归教师,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术专攻和最新的研究前沿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性太高,而体现不出不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不出不同授课教师的专长和个性。”[5]现在高校的科研管理评价行政化,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自由发展,老师的研究要围绕着课题和论文而转,学生围绕老师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课题转,很可能就偏离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爱好,不可能专注研究一个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生存状况较差,住无立锥之地,学无晋升之途,收入不高,干活最多,自由没有,压力空前。”这肯定也会分散他们的精力,甚至眼前是桌面上的科研问题,脑海里是生活上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分散了科研的专注度,大大影响了科研质量。所以要从考核、晋升、待遇等各方面保障拔尖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卓越发展
卓越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拔尖人才的潜力,使他们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就。对“教育公平”的误解不利于拔尖学生的卓越发展,如不同的学生接受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材和目标对百分之八十的平均智商的学生是适合的,是公平的,但对百分之二十的智商较高的学生尤其是百分之一左右的拔尖学生是不合适的和不公平的,这样的教学就把拔尖学生降到普通学生一样的水准,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达不到自身应该达到的卓越水平。拔尖人才的特点是敏捷,接受和处理信息又快又好,这就要求对拔尖学生课程要多、难度要大、目标要高、速度要快、质量好,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由潜在的拔尖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人才。如我们要求一个正常的人不停地一小时跑六公里是适当的;如果我们要求汽车不停地一小时跑六公里就不是适当的,不仅不能发挥汽车的作用,还可能造成汽车性能的损害,因为六公里的时速不是汽车的卓越时速。拔尖人才如果像普通人一样培养,就会损害他们敏捷的性能,最终使他们变得平庸。我们潜在的拔尖人才并不少,但现实的拔尖人才少而又少,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方式出了问题,不能使他们卓越发展。饭量大的千里马如果按照平常马的饭量进食,最后变得连平常马也不如。所以韩愈哀叹:“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从中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材内容和难度都是针对平常智商的学生,对拔尖的学生则太简单,导致他们“食之不能尽其才”。所以对百分之八十的平常学生应该使用中等难度的教材,我们通行教材也就是这个难度,这是以对占绝大多数平常学生的公平制造出对只占极少数拔尖学生的不公平;对拔尖学生则应该使用高难度教材,这样对他们才是公平的。可以说,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取决于占绝大多数的平常学生而是取决于占极少数的拔尖学生,当今中国过于绝对化的教育公平实乃很不明智的。
(四)机制发展
尽管具有学术潜力的拔尖学生的相对数只占百分之一左右,但高校的学生基数大,拔尖学生的绝对数并不少,如果对他们培养适当,将来就会变成现实的拔尖人才。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在短短的九年时间里就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等一大批顶级学者。对待今日的拔尖学生,必须实行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机制,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拔尖人才。笔者的看法是:
1. 缩短学制
目前我国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这长达22年的学习时间里,内容和难度显然满足不了拔尖学生的敏捷速度。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阶段的学制都可以宿短,太长的学制对拔尖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极大的损耗,如大学四年的本科教程拔尖学生可能在两年内就能完成,剩下的两年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宝贵的时间资源被浪费了,大学可采用学分制缩短学制,中小学可采用跳级制缩短学制。
2. 采用导师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拔尖学生被发现和适当地培养才能成为拔尖人才,这就要求发现者本身也是佼佼者,才能够慧眼识人。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华罗庚发现陈景润,发现者和被发现者都是拔尖者。对拔尖学生应该配备导师指导,且要求导师本身的科研能力强,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学型老师对普通学生意义重大,科研型老师对拔尖学生意义重大,拔尖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需要科研型老师正确引导,纯粹的教学型老师无法培养出拔尖学生。我们要相信“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师本人就写不出像样的论文,却幻想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出彩的论文,那是不符合逻辑的。
3. 学生自主
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教师作用相当于苏格拉底所言的“助产婆”,将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发掘出来,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生产学术。就像助产婆只是在关键时刻助产,平常并不干涉产妇,老师也要相信拔尖学生的科研能力,平常不要干预,关键时刻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但点到为止。
4. 多重转变
即由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转变;由“师讲生听”的单向度进路向师生交流互动的双向度进路转变;由传授知识的目标向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6]这就是说,泱泱华夏缺乏拔尖人才这一残酷现实,并不源于华人的智商问题,而是源于我们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不能充分展示拔尖人才的智慧,不能把潜在的拔尖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人才,李政道、杨振宁最终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在国内的华人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客观原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于潜在的拔尖人才,我国提供的是贫瘠的生长土壤使他们难以修成正果,美国提供的是肥沃的土壤使他们茁壮成长。这就表明,创造一个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何其重要!清代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极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尖端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因此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其培养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惊异、专注、敏捷。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特长发展、自由发展、卓越发展、机制发展。通过恰当的培养方式,把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48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
[3]聂长建.“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学术原创的生成要素[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3).
[4]聂长建.康德和孔子认识论之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4).
高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探索 篇7
关键词:高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 及时地改进和创新。在高职教育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重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在生产一线的焊接职业技术人员来说, 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应该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做出相应的改进, 从而让焊接拔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对接。
一、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改进方向
拔尖人才是社会上每个领域中, 各方面专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 可以从教学过程、方法、内容等方面出发, 同社会需求相适应, 这样才能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创新。
(一) 拔尖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对于高职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首先, 要在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之后, 科学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这样才能够达到学生知识和专业基础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其次,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对拔尖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和潜力挖掘, 这样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新高度。拔尖人才培养的方法, 是高职教材的基本点, 应该综合当前有利因素, 改进不利因素, 才能够使拔尖人才更好地形成。
(二)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之后, 就该从具体的实践过程入手。首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优质的教师队伍, 对拔尖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的施展和教学任务的创新研究。其次, 应该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针对实际教学过程, 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再次, 在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对拔尖人才的学习严格要求, 才能够促进拔尖人才成为企业真正的工程师。最后, 针对拔尖人才, 可以采用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 这样才能够对专业学习给予突破性的进展。高职教学实践的分析和组织, 是高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培养
在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 首先从学生的相关情况出发, 结合各校的师资情况、课程开设等对焊接专业的拔尖人才进行培养,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专业知识构建, 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中, 更好地做到应用和创新。对焊接专业人才的教学工作, 应该适应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 促进就业。
(一) 完善焊接专业拔尖人才选拔
焊接专业拔尖人才的选拔, 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 结合相关的综合素质, 如文化基础、逻辑分析、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实际处理能力上看, 这些综合评分较高的学生, 才更适合加入拔尖人才培养。这种分为拔尖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培养过程, 更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能力进行区分, 从而达到更好的焊接专业教学效果。
(二) 加强焊接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焊接专业的需求, 对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都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平台, 同时给予规划。对高职焊接拔尖人才, 应该针对岗位要求, 将这几块重点融入教学的课程平台中, 以实际授课为载体,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焊接知识层面, 对专业课程的知识要进行有序化的平台排列, 能够促进焊接拔尖人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掌握、运用能力。
(三) 采用多种焊接教学方式
在对焊接专业拔尖人才的教学中, 不应该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结合小组的相关实际情况, 促进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料整理和收集的方法, 促进他们的自主思考和研究能力。让学生多研究焊接技术, 对其技术工艺和设备与材料都能够很好地熟悉, 结合多种教学形式,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焊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精准化。
(四) 对焊接专业学生, 采用导师制方式
对拔尖人才的潜能开发采取导师制方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导师引导少数学生或者单个学生, 这样的形式, 更能够看出学生对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的知识掌握情况, 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发展特长, 补足缺点, 从而做到焊接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地从考试的成绩出发, 而是结合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 增减高职焊接专业学生课后拓展研究活动
不仅在课堂, 在课后也应该对高职焊接拔尖人才参加拓展活动给予鼓励。首先, 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焊接大赛创新实践活动, 各种竞赛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其次, 应该改革焊接实践评价方法, 这样不仅能够结合实际需要, 对学生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这些专业知识给予更好的考核, 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相关情况的拓展有更好的了解。高职专业教育也是为了与岗位对接服务的。学校可以推行提前焊接工厂实习, 这样能从实际中找出不足, 让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实际的改进和学习, 也能让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张登宏.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11) :27.
构建竞赛平台培养拔尖型人才研究 篇8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以教育部主导发起, 并且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企业等共同举办的一项学生竞赛盛事。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各个省、市和计划单位都积极参加的、参赛选手最多、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技能赛事。
技能竞赛也主要分为两类: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主办。
教育主管部门是以教育部主导, 联合各部委举办的全国技能竞赛和各个省技能竞赛, 行业主导的是一些知名企业主办, 如H3C和思科。而每个学校对于技能竞赛的级别认定也有所差别, 就我们学校来说, 技能竞赛级别可以分成四部分, 如下表1所示。
对于非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技能竞赛, 学校会自动降一个等级, 例如, H3C杯全国职业院校网络大赛就是按照省级的认定。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行业调研以及专业调研, 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校是一所新建院校, 之前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比较匆忙, 对于企业的调研不够。我们只是调研以苏州市范围内动的各个企业, 多数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园, 大量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由学校咨询委员会共同商讨确定。
2.教学内容更新慢。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与竞赛内容的切合不够, 以网络的技能竞赛为例, 目前江苏省的技能竞赛连续三年对于竞赛的内容难度都有所提高, 设计的内容面较宽。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动的力度是不够的。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实验的安排不够综合,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模式单一。目前, 以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例,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没有革新, 理论加实践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 教师上完理论, 安排实验给学生做, 这样对于高职的学生是很难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前教育部大力推广翻转课堂, 我们应该把这种教学模式融入日常教学。
三、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 以竞赛为契机促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从寻求新的教学体系、选拔学生和强化师资队伍以及改变教学模式做起。在组织参加竞赛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寓教于赛;
以赛促选;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1.完善竞赛教学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项目竞赛平台, 根据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构建属于自己的竞赛体系。以竞赛项目作为载体实施教学, 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竞赛规程相结合, 并且把专业和职业岗位对接, 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校企合作课程等。
2.选拔优秀学生。我校自2015年网络专业首先实施网络拔尖型人才教学, 从大二开始选拔人才进行模块化训练。对网络专业全体学生进行选拔, 选拔流程如下图1所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通过参加江苏省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锻炼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指导教师, 成立了竞赛指导小组, 加强对“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我校计算机专业每年至少派遣2名教师参与新技术的培训学习, 在竞赛过程中都推行以老带新的策略, 每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 这样新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免去自我摸索的阶段直击要害。
4.教学模式改革。真正改变教学效果的是由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已经积极推行翻转课堂。竞赛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我们要以竞赛为依托,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推行“四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化的环境、真实化的演练、国际化视野、培养云化网络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 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有效的检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 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培养。为了达到高素质拔尖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介绍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成果实施了拔尖型人才培养策略,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终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技能计算机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峰.技能竞赛促进高职职业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3 (26) :37-38.
[2]刘宇晖.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篇9
关键词:培育理念,培育模式,培育方案,运行机制
0 引言
培养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敢于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教育的根本使命。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型, 各种制度不断完善, 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 国家急需一批跨学科高层次的特殊专业的人才, 以满足越来越紧俏的人才需求。为提高人才输送效率, 我国教育部委托国内几所重点大学, 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着重培养目前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1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的理念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 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通过培养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的。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能力就会相应提升一个等级, 而能力的提升又将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素质, 即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以及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 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 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知识和能力, 并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的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 为学生创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试验班按照《湖北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湖科院发[2009]12号) 和《关于制订2010版湖北科技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湖科院发[2010]11号) 文件精神,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主两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厚基础, 重素质, 扬个性, 求创新”的育人理念, 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建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区, 引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精尖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矛盾的突出表现, 对传统教育有的放矢, 及时提出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 确立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目的;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考试和实验实践大纲以及教学计划, 以实现基础教育、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目标。
3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的培养方案
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具有教学研究性和综合性特点, 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及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才来为地方经济服务。
3.1 培养目标
通过践行“寓教于研、创新主导、协同培养”的理念, 以高校为载体, 依托行业产业与市场接轨,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 要求高校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初步构建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实训教育, 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电气化操作技能, 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成长为具备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2 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
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 通过接受数学思维训练, 学会运用数学原理去解决工程问题;同时, 应该熟悉电气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学术概念, 并且要经过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 能够独立解决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电气控制方面的技术问题。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数学知识要扎实, 知识面要广, 并且能够运用数学思维 (比如数学建模、数学计算等等) 解决与电气工程相关的实际问题;②掌握电气工程和机电自动化专业的一整套理论知识;③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实践训练, 懂得如何处理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操作中的常见问题, 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④熟悉电气专业的前沿技术及行业动态, 能够承当一定的科研任务或组织管理工作, 能够立足本职终身学习, 坚持创新;⑤具有出色的英语写作与口语能力, 能够用英语读写或处理本专业书刊。
因此, 相关人员应紧紧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在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四大优势:
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②有助于施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使其更好的适应职业环境;③有助于敦促教师立足本职,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主体,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同时也倒逼教师灌注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④有助于优化专业结构, 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郝嘉利, 康永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4) .
[2]徐晓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4) .
【拔尖外语人才】推荐阅读:
拔尖会计人才06-07
科技拔尖人才材料12-08
技能拔尖人才选拔方案10-01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1-02
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办法01-17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01-18
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05-13
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11-18
拔尖人才座谈会讲话10-17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