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外语人才

2024-07-19

应用型外语人才(共12篇)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涉外商贸和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对外语人才的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了保证外语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应在总结我国既有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化视角审视我国现有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立足本土,融入国际化浪潮的定位、目标和措施进行仔细梳理,旨在推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教育界对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国际视野的弊病日益显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智象教授曾指出,“与国外相比,我们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其国际化的最前沿,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国际化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不足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不够明确。这种模糊认识直接导致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类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毕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盲目性;其次表现在培养理念和模式不够健全。长期以来的纯语言教学忽视了外语人才对其他专业的较强的依赖性,毕业生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其应用能力明显下滑,另外,对外语人才培养缺乏开放和国际化视角,缺乏对他们进行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素能的培养;三是教学软硬件的不足。由于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所谓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并未站在世界和学术前沿,而且与国际名校在学分互换、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多方面都比较薄弱。

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致力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和综合处事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复合知识的积累,致力于应用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国际视野的开拓理应外语人才培养的主线和出发点。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在考察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选取、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家主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优化、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培养途径的务实性和科学性都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需特别加强的地方。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及其国际化培养的主要措施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我们将应用型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阐释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尽可能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加大和国际接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通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优势,强化人才的较强跨文化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坚持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致力于培养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突出表现在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和领导才能,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点是以国际化助推应用型、以应用型强化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其他专业相比,外语专业学生长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更具有融入国际化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首先应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外语人才的应用能力和融入国际化的主动意识,加快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联合办学等方面的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1-5.

[2]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6.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7.

[4]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研究[J].外语界,2006(4):1.

[5]董辉.专业技术型外语人才需求问题研究[Z].人民论坛网,2013-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Z].2000.

[7]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2(2):42.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2

本人概况

姓名:张咏梅  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目:党员

学历(学位):本科 专业:英语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6816818

联系地址:中山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528400

Email Address: @sohu.com 呼机:888888-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1993.9--1997.7 科技外贸英语专业 本科

另:其他培训情况

辅修日语和导游

现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中美合资狄姆阿姆斯壮技术有限公司

翻译/总经理秘书

处理总经理所有日常事务/现场翻译美方执行总监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拓展/陪同美方技术支持进行现场工作指导/安排组织公司管理层会议并作会务翻译

*1997.10---1999.4 中瑞合资北京中安消防电子有限公司

外籍生产经理助理

负责瑞士、德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采购业务/翻译各种生产技术、商务合同文件/协助实施电子元器件国产化工作/组织、协调生产各部门会议,并承担翻译工作。来源:中国求职简历网

个人简介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翻译及谈判、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外贸业务和国际贸易谈判经验以及优秀的英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另: 最重要的是能力,相信贵公司会觉得我是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3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应用型外语人才 大学英语

1.引言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进,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毕业生,然而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翻转课堂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开创了新局面。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今各行各业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发展都离不开外语,对大学生英语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单词、语法等知识技能和四、六级证,而是更看重大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性知识具体实战应用上的实践能力。然而,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高、自主学习意识差、个性化辅导手段欠缺等问题仍然存在。由此来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有所用、学能所用这种长期回报中。2015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同年10月,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在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契机。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层面分析新时期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应以培养实践型、开放式、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3.翻转课堂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又叫做“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与不断革新的网络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国内外广泛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反响,大受欢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与创新,遵循着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基本范式,其实质是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知识内化的传统顺序,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及创新能力,有效弥补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1)课前自学有助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识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学生依赖于老师对语法和单词的讲解,即便老师要求课前预习,但是少有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实,大学生已经具有初中和高中时学习英语的经历,对英语知识形成了体系,完全具有自学语法和单词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模式的设置,使得学生滋生惰性,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被动学、学生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做法,倡导学生主动学—教师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有针对性地讨论学习的做法,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种方法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英语提供了可能。课前通过自学由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网站等完成语法、单词等基础英语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作业、场景设置、教师单独辅导等完成英语知识的内化及应用。课前自学不等同于以往的预习,这种学习是在老师设定好问题和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及针对性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课前布置的基础型任务,如新单词的拼读、固定短语和词组搭配的翻译等由学生自主课前完成并通过检测,可根据个人能力弱异反复自学、练习、记忆而获得,课前任务务必是基础内容,挑战性不大,通过努力可获取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课上的教学活动不要再重复课前的自学基础内容,即使在刚开始阶段,会有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会偷懒或投机取巧。如果因为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课前任务而在课上在重复讲解课前内容,一会滋生这部分学生的惰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二会使认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学生感到课堂的无效性,久而久之也会失去自学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识是一个缓慢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前自学任务,定好自学步调,坚持原则。

(2)个性化辅导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的差异性

大学英语课堂最大特点之一是大班制授课、学生差异性大,在统一步调学习下很难对英语程度不同、差异性大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同样内容的讲解,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太过简单,而基础差的学生反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程度好的学生要求老师全英授课,而薄弱的学生希望老师尽量用汉语授课。类似这样的问题屡屡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辅导。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资源视频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学习自主权,方便学生复习,难理解的知识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课前学习的疑问在课上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学生与同伴之前有更多交流与协作。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基础知识点、将学习难点和兴趣点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习的课前学习问题和反馈信息有组织教学等环节,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具有较高针对性的讲解。课上教学活动可通过合作学习减小学生英语能力的差异性,在有效分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形成积极的互赖关系,各取所长,通过共同努力完成课上任务。如有的学生擅长语法,有的学生口语流利,有的学生观点鲜明,有的学生思路宽阔等,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缩减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异,共同进步,有益于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

(3)课上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可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时间主要通过设置情景、师生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切实给予学生提供听、说等英语技能应用机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大学英语课堂转变成为有效检验、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课,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英语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死读硬记等现象。在课上教学活动中,教师由讲台上的圣人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教师更好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扮演组织者、监督者和参与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不断提升自己、挑战自我的过程。

4.结语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应用型外语人才有效培养具有可行性,解决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意识差和个性化辅导手段欠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探索及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找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5):38-39.

[2]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

[3]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

[4]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索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5]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2).

[6]任新红,张长玲.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7][美]约翰逊.合作学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4

1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技术(包括理论和技术。有技术或操作技术方面的经验,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精通外语和外语等专业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

在专业知识方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口语表达不流利,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外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一般只注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不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外语专业学生一般只完成外语专业课程,很少学习其他学科,外语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交流的水平,很难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法,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外语考试层层过关,但是收效却甚微。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流,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都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不高。外语教育应该把外语当作一门工具去对待,应该加强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

3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改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3.1 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基本功,还能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外语这样一门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外语专业的基础和应用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好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还要辅修一些选修课,例如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往的外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注重教师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鼓励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二年级强化基本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突出专业方向和技能,开设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除了加强课程建设,高等院校还应积极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外语专业的教学应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外语教学环境,探索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3 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外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高等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环节,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还应鼓励外语教师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导游和翻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的奖励。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回归实践,社会实践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发现自己的缺点,成为理论研究的动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可以及时发现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脱节,是否需要制定课程设置和及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语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还要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把英语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是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在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受社会欢迎和认可,基础扎实,综合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137.

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5

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传统行业的人才需求已达到基本饱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因素,更是高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去年新劳动法的颁发,以及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无疑给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本文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重点谈谈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加大就业的珐码.

作 者:肖斯敏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9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新形势 外语人才 就业 培养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6

摘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急需改革。20世纪迄今的三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凸显了“多元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对已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应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创新培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

一、改革的背景

当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戴炜栋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三十年》一文中曾深刻总结了外语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三方面问题:数量庞大、质量低下、地区差异拉大。英语专业学生就业从早期的市场火爆,至如今的就业难问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兼及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由此而导致的其思辨能力偏弱的弊病,使得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表现蹉叹不已!教育管理部门对英语专业的去留和进退问题存有激烈的争议,当前已经有很多院校对英语专业实行限招和停招的政策,英语专业教师也纷纷离开专业教学的课堂,投身于大学外语教学,甚至是改换专业,与外语彻底地分道扬镳。为此,如何破解当前的窘迫困境,走出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地方情境的外语专业改革之路,不仅仅是外语事业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外语专业师生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二、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迄今,存在着三种外语学习者培养模式。第一次为”技术取向”的培养模式,20世纪初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外语教育强调对学习者的培养应侧重于具有“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训练”、“技艺”和“形式化”教与学的策略使得这一类人才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尤其是笔译,至少能够阅读外语文献。显然,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培养方式与我国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一脉相承。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发展,单纯基于语言学习、工具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式微。

第二次为“文化取向”的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交流和经济贸易步伐的加快,不同文化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催生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促使外语教育走向“复合型”的道路。如欧盟在外语政策制定中强调,培养外语人才要“达到对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并促进对身份和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1]我国在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学习者除了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外,还要再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专业,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显学”。返观此种理路,不可谓不壮观,然其却遭遇课程实施中简单的“外语+专业”的粗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随时过境迁而易被淡忘,也往往会造成师生课程负担的加重,当面对语言文化实践和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时,学习者仍然很难应付。

第三次为“多元创新”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语言政策学者Sonntag从“语言霸权”的角度认为,随着终身学习和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和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常见和偶发“事件”需要创造性地处理、辩证地思维,并培养主动的个性特征,这是走向语言自由、避免霸权出现的有效方略[2]。为此,多元创新人才观进入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将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列为国家民族兴盛和多民族融合的必要基础,“语言学习对学生的挑战更高,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我国学者文秋芳教授认为,那种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相关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外语复合型学习者的培养模式[3],仅仅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一种面向学习者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新型的创造型培养模式呼之欲出,跃升至世界外语教育舞台的中央。

三、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外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美国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强调学习者5C能力的培养,包括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联系(connection)、比较(comparison)、社团(community),旨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实现以学致用。澳大利亚发布的《完全指南》,要求外语课程设置灵活化,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面向实践的教学,创造实习和行业实践的机会。可以看出,国外外语学生培养方案均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性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国外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我国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随着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创新型人才研究经历了起始、渐进和繁荣三个阶段,在创新型人才界定、创新型人才价值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自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实施以来,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成为各界的共识和紧要的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不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迥然相异。

我国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文秋芳认为,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由三大板块组成: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陈新仁和许钧认为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内涵: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有学者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具体策略包括:改变教师知识授受型的教学观念,外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龙炳文强调,外语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有: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整合,外语教师素质的提高。

迄今为止,为迎接全球化和终身学习的挑战,各国都在朝着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努力。纵观已有的探讨,可以概言,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原创力仍然不强,大都是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挪移”或“嫁接”到外语專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对实践的指导显得苍白无力!研究内容上,对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内涵和培养模式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可信度不高;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基本采用的是思辨的方式,科学性不强;研究对象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关注,全面性不够。基于此,迫切需要以实证调查、访谈、文献分析、课程实验等方法,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基地,开展“新型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通过对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旨在涵养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以服务于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地方文化的对外推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鲁子问.雷云萍.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20..

[2]S.K.Sontag. Linguist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all center industry: Imperialism, hegemony or cosmopolitanism[J].Language Policy, 2009(8).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7

目前省内的很多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专业课和英语的简单叠加, 由于各种的原因, 有的院校纯粹照搬的是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 走的是纯语言或纯文学的老路子,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结合自己所在地域的经济增长特点, 希望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当地人才需求的本土化外语类应用型人才, 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来说很多外语类人才依然不能很好胜任企业的需求。拿商务英语专业举个例子, 据麦可思策划组织的人才需求排序上, 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很多行业都是排名前十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商务英语却是一个就业亮起了红灯的专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公司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

2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优化培养

2.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 考虑市场需求, 设立公司企业急需的人才专业。要分析公司企业急需的岗位 (群) 能力要素, 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此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能起到主要的支撑与促进作用。要抛弃落后陈旧的课程, 改造利弊相杂的课程, 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基础的新课程。正确划分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应用为核心, 以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使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 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认可度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 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

2.2 教材改革

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 特别强调与行业企业合用编写教材,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要求符合行业企业的现状要求与发展需要, 有助于学生未来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可考虑选用或改编用企业培训员工的教材。选择好教学内容后, 需进行重新整合与序化, 设计出基于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组织安排教学, 教、学、做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 做好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安排。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强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力创仿真教学环境, 如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实质上是想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仿真的“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沉浸性”体验与学习, 强化职业岗位意识,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特别强调工学结合思想, 尽可能做到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2.4 实习基地的建立

校内实训方面, 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有行业企业参与, 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校外实习方面, 要求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力求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学生能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要求学生的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的价值。

2.5 培养模式

复合型。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 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 熟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可以涵盖经贸外语、商务外语、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传播、外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

专业型。此类模式是为培养外语精英人才所设计的。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并非单纯地指外语在金融、科技、电子等行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来讲, 不能让学生的努力方向全部一味地追求其与其他学科的复合, 而缺失了应有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方面的学术素养。

双语型。此类模式为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他们普遍要学习第二外语。目前, 英语专业人才相对过剩, 而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等专业人才相对紧缺,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需要大力推进双语专业的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就业灵活性, 避免人才培养过程的滞后性。

总之, 人才结构的培养定要紧紧围绕工学结合, 校企结合, 产学研结合的宗旨, 学校与企业合作,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公司化”、“企业化” 缩短学习与工作的距离, 实现三个转变, 即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核心是尽可能缩短学生毕业到正式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过渡期, 包括适应时间及工作能力两个方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为适应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培养更专业更实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8

1. 传统培养模式与国际主流培养模式的碰撞

当前, 各外语院校正在优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 一些专家相继提出通识型、创新型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认为, 国际化是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 即: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外语人才。这是由外语教育国际化、国内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目前外语教育现状决定的。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 须跟国际接轨。归纳各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须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为需求,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格的外语人才应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须以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实践创新思维为着眼点和目标归依, 突出专业实践拓展能力, 制订综合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意识,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 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的内涵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指具有运用外语进行交际、从事职业或相关研究的外语基础能力;二是指具有满足就业方向的实践创新能力。

2. 独立院校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培养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色化、国际化应用创新型外语人才, 是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科学、规范, 能体现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应基本符合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且贴近社会需求, 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课堂教学与对象国文化, 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实践能力。

(1) 注重外语能力培养, 夯实语言基本功。在基础阶段, 主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地道的写作能力, 课程以精读、视听说、口语表达与交际、语音、基础写作等为主;高年级阶段课程设置则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外语能力+专业方向”为特征设置课程结构, 在外语专业框架下提供多种选择。开设相对应的方向课程, 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相结合,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 以达到综合一体化。

(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拓展创新实践性。独立院校学生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一席之地, 课程设置就须以就业为导向,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不应拘泥于传统模式, 创新“在线课堂”式的教学模式, 上课的素材多来自国际媒体的最新资讯, 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舆情。这种在线式的教学模式可应用到语言课程中, 例如英语精读课程, 每周安排主题教学, 学生结合近期国际热点话题用英文做20分钟的报告, 外加学生提问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用英语进行新闻评论、采访的能力;或开设专业实务课程, 要求学生形成英语专题视频作品或电子报刊作品, 锻炼学生采编制作综合能力。

2.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准确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创新素质, 是对高校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1) 注重综合能力评价, 关注应用性发展

从课程设置出发,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突出评价激励与调控, 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关注个体差异发展, 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 还应体现在学习态度、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评价主体过程多样, 关注互动性融合

注重评价主体过程多样化, 除教育部门及学校主管部门学会评教、教师互评等常规评价体系外, 还应对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收集反馈意见, 针对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市场适应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体现教育的民主化。

(3) 评价方式多元发展, 关注实践性教学

注重过程评价, 除课堂教学评价外, 还应关注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进入业界实习, 从认知实习、到专业实习、再到毕业实习, 锻炼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力。

3. 构建国际社区平台

实践性教学国际化的核心体现在于构建国际社区平台, 通过国际合作弥补国内外语教学在独立院校教学体系的缺失, 使学生体验国外的教育体制, 感受异国文化, 拓展国际视野, 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多数独立院校都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 与多个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除传统理念中针对对象国文化认知培养的“3+1”办学模式, 或双学位培养“2+2”办学模式, 还有部分独立院校建立了短期国际专业实训等模式, 给学生带来了有针对性的国际实践学习机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模式已由简单的语言培训变为“语言+专业”的融合培养, 专业也由学科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化。

三、创新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 加强理论专业知识学习, 构建知识储备模块

在创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中, 要加强学生外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夯实外语语言的基础上, 同时关注学生对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储备, 拓展国际视野, 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2. 加大国际社区平台建设, 构建专业实践模块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的要求, 学校应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 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这就为学校建立校际合作平台提供了保障。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实践基地建设要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 让学生在国际大环境中锻炼发展自己的能力, 注重应用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除在课堂教学外, 实践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 组建各种实践基地,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一开始就根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加大国际社区平台的建设, 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 从而掌握更国际化、专业化知识能力。

3. 强化创新思维模式训练, 构建应用培养模块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须从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和实际生源出发, 面对社会人才的各种实际需求, 在教学模式上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也就是说, 要以应用教学型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贴近社会需求, 以求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

四、结语

创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在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模式创新等问题后, 本文主要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探索。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许多要求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本文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 主要探讨了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 涉及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国际社区实践基地等内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所以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还将在其他层面进一步深化。如何以国际化为导向, 以课程为基础, 突显国际性、创新性、专业性等特点, 从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国际实践社区平台等方面探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是今后研究可以挖掘的方向。

摘要: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外语教育的时代使命。我国外语教学的实践见证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诠释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复合型向创新型的转型逻辑。外语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要求独立学院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本文简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在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探索与实践中, 通过优化培养方案、重点打造国际社区实践平台等方式, 构建创新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社区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 2012, (2) :41-47.

[3]严辰松.与时俱进, 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国外语, 2004, (1) :67-70.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4) :12-17.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9

一、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英语是一门生活化的语言,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信息都有涉及, 在学习中如果能够直观地将这些事物展示给学生, 无疑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传统英语教学所依赖的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用具, 信息容量有限, 一般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而多媒体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丰富的画面、声音、视频等信息,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例如对于一些名词的教学, 除了可以展示单词、释义以外, 还可以把相关的照片一并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作为加强语言运用训练的措施, 还可以展示相关的生活画面, 展示在语句中怎样使用这个单词。比如example (n.例子, 榜样) 一词的教学, 笔者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件, 首先出示数学书本例题和雷锋照片各一张, 每张图片下对应出示句子“This is a mathematical example.”和“Lei Feng is a good example of find in help others.”两句均突出显示“example”, 让学生明确含义, 然后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动画出示整个单词, 学生拼写认读记忆。图、文、声音、应用情景的紧密结合, 简化了学生把文字和图像相关联的过程,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 对于一些抽象理论的教学,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比如:一些介词的区分, 可以用有趣的图示和英语解说来指示。随着描述向上举手轨迹的箭头闪烁, 出示“up”并出示语音“Hand up!”;随着桌子表面的盒子闪烁, 出示“on”并发音“The box is on the desk.”等。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听到以外, 还可以边看边表演。这种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 除了能加强记忆, 还省去了很多解释的唇舌,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众所周知, 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速度最快, 记忆最牢靠, 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 同样也有这样的特性。语言只有在情境中使用才能凸显其生命力, 才能让学者真正懂得语言本身的作用, 自觉地应用, 并在潜意识里记忆语言要素, 表现出强烈的自觉学习行为。多媒体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在教师的积极创造和精心构思下, 创设出一些巧妙的情境, 使学生在观看和互动中进入“自觉学习状态”。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英语“Topic1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Section A”时, 首先放一段卓别林的影片, 其中含有不同表情。接着出示要求, Let’s see a movie, and then find some adjectives to express feelings.由此引出表达情感的一系列形容词, 使学生可以通过说和模仿来调动情绪, 进入学习情境, 从而进行系表结构的学习。

另外, 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奥运会场景等都可以作为创设相关课堂学习情境的素材整合到多媒体课件当中, 用于让学生产生主观体验并积极调动思维主动学习。多媒体可以调动控制学生听、说、读、写、思的不同大脑中枢的活跃运动, 完善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设置课堂情境不仅应用在课堂引入部分, 而且可以贯穿课堂始终。模拟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观赏倾听等情境, 是教师设置课堂情境常用的方法。情境设置根本的宗旨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促其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研究当中。

三、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难点

英语中有许多教学难点, 特别是一些语法, 学生总觉得抽象, 难以理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演绎、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 从而形成概念并掌握事物与现象的原理及规律。如在教学“have/has been”和“have/has gone”的区别时,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地理解两种说法的不同含义, 教师可以使用PPT软件, 设计两幅图片 (以下图略, 以文字叙述) 。

第一幅图, 首先出示动画人物, 演示人物从原地出发去北京并回到原处的动态过程, 变色闪烁动画强调原地的人物图像, 再出示语句“He has been to Beijing”, 接着指导学生说一说人物在什么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最后伴随强有力的提示音, 出示汉语文字注解:“他去过北京, 说话时已经回来。”

第二幅图, 整体出示第一组图, 显示人物正在途中, 再出示第二组图, 显示人物正在返回途中, 然后出示语句“He has gone to Beijing.”同样引导学生谈论这句话的含义, 再强调显示汉字注解:“他去北京了, 不在此处。”然后两图对比, 让学生直观快速地掌握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另外, 还可以借助于视频短片, 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正确作答。如对于试题“You don’t know what difficulty we had () home in the heavy rain.A.walked B.walk C.to walk D.walking”的讲解, 幻灯出示题目时, 学生作出了各种选择, 但就是没有人选择D项, 这时, 随着教师点击链接, 出现一段人们在风雨中艰难地朝着房子前行的视频后, 学生若有所思, 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地使用“They have difficulty in walking home.”来描述画面中情景。这时, 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让他们明确“we had () ”是定语从句, 描述“what difficulty”的中心词, 他是“difficulty in walking home”的变体。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 该选答案D。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直观

育才要探究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唐山●冯素云

在新课改的今天,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 如果教师再用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方法来讲解, 无疑教学中是没有情感的, 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地使用, 正好可以改变这一切。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 静态的变成动态的, 突破了视觉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它有利于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能够独立学习的主动构建者, 进而成才。

一、运用多媒体淡化教学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具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特征, 它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 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求, 激活学生的每个学习细胞, 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教与学完美地融合。多媒体不仅把知识更快、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还增大了信息容量, 加快了教学速度, 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除了正确引导与点拨外, 恰当地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 一定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对单位“1”“几分之几”“平均分”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个整体、一个物体等都可以看成是“1”, 之后利用多媒体不断显示这些画面, 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具体的、形象的理

生动逼真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语言中的抽象意义, 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英语教学难点。

四、用多媒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意图, 有机整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的教学辅助工具, 是在教师授课之前就已经制作完成的, 具有极高的展示效率, 它的直观性能促使课堂信息传递方式简化快捷, 它的可重复调用性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这样就为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提供了可能。如仁爱版九年级英语“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可以在节省下来的时间里播放一些表现近年来中国发展变化的视频, 或者和2008奥运会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见识,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另外, 对于时空差异造成的学生无法目睹、经历, 或者比较解。单位“1”可以分成若干份、2份、3份、4份, 还可以分解成无数个, 之后再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分数的意义”了。多媒体的运用, 把分数变成了形象的、具体的, 淡化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热情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 变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因年龄小, 对某一件事的专注时间不长, 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多取决于对知识是否喜欢上。那么, 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呢?运用多媒体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兴趣是兴奋剂, 是学生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习内容生动、直观、形象, 创设能够使学生全身心进行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氛围, 学生身置其中, 仿佛是在观看动画片, 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数学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会学得主动、积极。

总之, 多媒体以它色彩鲜明、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特点,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多媒体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的同时,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增强, 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而且能培养学生真正成才。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雷庄镇解各庄小学)

陌生、不易理解的专业知识,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者结合网络环境补充相关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 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如仁爱版英语八年级“We have different looks”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 可适当加入不同国家国旗、国情等相关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让学生的知识、情感等得到发展。

总之,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快捷、直观、信息内容丰富。把英语教学和多媒体的应用紧密结合, 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多媒体的出现, 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仅对于教育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外语专业人才。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模式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合作是发展的需求,知识可以加快知识积累和经验传播速度,是创造力和经验的基础。校企合作是改善高等教育、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前线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应用型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一直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的密切合作,其中企业与学生互动的跨越式发展已在短期内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的核心是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经营理念,积极探索如何获得更好更快的校企联盟发展框架有重大现实意义。知识共享能够提供反馈问题的机会,扩大信息和经验的传播范围。[1]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创新型人才发展是高校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整体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应用型大学校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尤为适用。

一、校企合作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是两个具有不同的组织,这两个的区别和联系。学校旨在培养人才和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专注于市场的影响,侧重于效率并强调在获取和应用实践知识。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在知识存储和传授方面得天独厚,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和技能技巧方面较有优势。[2]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思维定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在外语学院的校企合作,学院和企业(一般是翻译类企业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教学实践交流平台,共同发展学生和员工的学习能力。[3]这些措施使学生对企业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加强了知识共享的效果。随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外语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更应注重创新模式的发展,如图1所示,就是协调外语学院校企合作、知识共享和创新作用机制的模型图:

二、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功能关系分析

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之间是直接功能关系:我们采取校企合作的行为,企业的校企合作行为与知识分享是自变量,创造力是因变量。自变量(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企业校企合作行为)的结果变量(创造力)和中介变量(知识共享)是否能发挥中介功能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模型来解答:回归模型1:校企合作行为回归于创造力回归模型2:加入知识共享后创造力的再次回归。回归分析结果列于表1,如下所示: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表中看到,在模型1中,当P<0.001时,学校校企合作行为与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2和0.489。加入知识共享后,如图中模式2的数据所示,当P<0.001时,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仍达到显着性,但回归系数下降到0.294;但学校校企合作行为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知识共享的影响系数可以高达0.475,并在P<0.001时达到显着性水平,模型的解释力从41.1%上升到54%。可以看出,知识分享在学校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中发挥了全部的显著的中介功能,而在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中也发挥了部分的中介功能。

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关系路径分析:本文建立了非中介模式这两个嵌套的模式和共调解模式,并假定模型(部分中介模型)来模拟的数据以测试对模型参数的不同假设。在这里面,非中介模式(模型1)为用于测试,如果没有中介变量的间接作用,自变量直接对因变量发生作用;总中介模式(模型2)用来测试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自变量是否产生直接作用于因变量。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分析

强化实践和探索,提高校企合作的创造力:对于已经开发的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应总结经验,针对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普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分层和分化缺乏的问题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和探索,实施创新合作方式和高校企业运作机制。学院应与企业确认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岗位职能、能力分析、教材编制、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师培训方面实现创新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其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并真正使学校跨上道路的内涵发展。[4]合作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积极主动,以确保培训基地的正常运转。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建成学院、企业与区域的多平台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如下:

1. 建立评估和反馈系统

在评价学生时,以校企各方的反馈给出评价结果,扩大交流和咨询渠道,提高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语学院和企业要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方法和标准,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结合在校年级的评估和企业实践,评估人才培养的全面效果,期间融入技能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在一起实践性教学环节。

2. 外语学院和企业共同打造的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每个主要的建构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院应围绕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或专业,以岗位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工作和岗位分析任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导向的工作流程和注重后期专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的亮点专业能力培养,推动对“工作和学习的整合创新,学习和操作一体化,知识和能力整合等“教学、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制定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生产的核心课程,优秀教材紧紧地结合到实际生产中。

3. 互通校企教师资源,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实力

外语学院老师可步入企业学习技能,以“采访工程师”的身份收集教材和参加企业的科研和产品开发。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掌握行业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同一时间实现与生产实际连接的教学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企业技术人员步入学院,参加专业课程的教学,教材编写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真正成为重要的成员和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并应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进教学中来。为了促进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高级名师应用型教育,实现有效接合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学院和企业交流人员任职无论是在高校与企业的实践,这打破了许多学院多年的限制,培养双师型教师已获得成效。

4. 共建语言研发中心

共建研发中心一直大学和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为国内的研究机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系统打下了基础。但是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的校企合作往往因条件不成熟而忽略了这一点。通过与企业共建语言研发中心,外语学院可以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方向,把生产,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外语学院校企合作应从不同的合作形式,如研究成果直接转移,项目委托开发,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凭借合作,外语学院与企业有共同促进语言实战研究的基础,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5. 提高保障措施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体系培养得以顺利推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专项经费保障、政府相关政策保障、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创新科研项目来源保障四方面。政府相关政策保障指为配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如制定政策规定辅助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企业及各级单位应尽的义务,是其申报高科技型企业、申报税收减免的必备条件,当然也要保障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受益对象。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出应保障教师的利益,提高教师积极性,确保教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第一责任和义务;扩展学分制,认可学生在课内、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并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效果。最后是创新科研项目来源保障,每年确保签订足够的创新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使学生参于创新科学研究项目成为可能。

结语

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下的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造,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扩大操作思路,针对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普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分层和分化缺乏的问题探索互补优势的多赢模式,如本文分析的建立在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校企合作的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涉及创造力的中介作用、校企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合理假定模型。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采取以上提出的措施,即:建立评估和反馈系统;外语学院和企业共同打造的教学课程体系;互通校企教师资源,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实力;共建语言研发中心;提高保障措施以结合知识共享和校企合作的培养创新能力,构建适合现代的发展,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

[2]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袁虹,张丽琍.中国高技能人才供需情况及成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6).

[4]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05).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建设

近年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立足两个基本点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第一个基本点是,学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以外语类专业为主导;第二个基本点是,学院以多语言平台上的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在办学实践中,如何从内涵发展上突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与其它文科类院校“错位发展”的建设模式,形成区别于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是学院一直思考的重点,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建设成果。

在2012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学院“多语言平台上的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实施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究。

1 以学院顶层设计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011年到2012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对“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进行反复研讨、修订,围绕以文科性质为主体、以外语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学院紧扣湖南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和长沙城市国际化进程建设目标,深度对接对外商贸行业、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服务外包产业、涉外文化产业,将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小语种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涉外商贸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以我省服务外包产业、浏阳市烟花产业、长株潭地区外经外贸企业为服务重点,全力提升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成为学院顶层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和本校办学特色的特殊要求前提下,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多语言平台上的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包含了四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即技术技能型;二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即高端;三是人才培养的服务指向即商贸服务类;四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即多语言平台。前两点是一般要求,后两点是特殊要求,即学院的特色。

2 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确定了“瞄准商贸服务、力求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采取深入市场、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的方法和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模式,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点,充分听取职场一线专家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合理设置专业、动态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商务英语、应用日语等省级精品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逐步培养了9个小语种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会展策划等重点专业,新增了涉外医疗护理、空中乘务专业,形成了应用外语类专业群与商贸服务类专业群“双群并举”的专业建设格局。科学的专业设置及建设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坚实载体。

3 以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为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市场和岗位紧密对接,学院根据两类专业群兼容互补的特点,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即“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外语技能+专业技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三双”人才培养规格,确保了人才培养标准符合湖南产业发展对外向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外语+专业”的双料培养,为此,学院建设了人文素养培育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翻译文化传播公司等校内培养平台,为学生理实一体教学和综合素质拓展提供了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10).

[2]郝尉君,郝雅静.浅谈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价值工程,2012(35).

[3]张晓玲.高职育人目标应准确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价值工程,2010(35).

作者简介:

应用型外语人才 篇1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规划了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对此,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力求在教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其国际化视野精英班的开设就是一种新尝试。

二、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或专业的人才。

目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各地方工程类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但该门课程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其中“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教学大多以“填鸭式”或“满堂灌式”为主,而缺少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不理想。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现代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工具,使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等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也为将来从事项目评估工作准备专业技能。在教学中尝试以“研究型”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积累一些经验。

研究型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研究型教学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性、灵活性及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练习与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讨论课比重。研究型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型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与新策略。

三、工程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该课程中运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拓展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第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以任务驱动法为导向,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完成相关任务。第三,积极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第四,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网络学习平台中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的讨论专区,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信息获取,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五,通过大量习题与作业,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适当增加随堂习题的演练比重,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对于每章节的复习,则通过作业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讲解,以抽签形式分配讲解任务,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更新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核心,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将概念以形象、生动的图象与文字对比形式表述出来,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重复内容刺激学生的感观系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有效传递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工程经济学的相关公共推导,则以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 丰富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因此,教学内容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工程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主,如资金时间价值、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不确定性分析、价值工程;兼顾实践内容,如项目财务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以课外学生自学内容为辅,如项目资金筹措、国民经济评价、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适用知识的灵活运用。

4. 完善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统一,要求重视实践教学,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由于实践是学生连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纽带,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工程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围绕在EXCEL软件运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工程项目背景资料为基础,完成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财务经济评价,得出评估结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学中的运用水平。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以在企业实习的方式完成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四、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探讨中,使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主动学、教师起辅助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拓展了新思路,但研究型教改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其他教学方式更高。对学生来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正相关,学生素质越高,能力越强,求知欲越强,则效果越好。而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能力、经验、责任感、事业心等都对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师除了要注意备课与授课环节,还应在课堂中开展娱乐、讨论、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能力并累积丰富的讲授经验,要求教师用无私奉献精神来经营教师这份职业。

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其应用性,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是改变高校产教分离、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伦楚,刘建清.基于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56.

[2]吴喜平.《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2):261—262.

[3]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8—39.

[4]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6):66—68.

[5]王永斌.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与意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2):49—51.

上一篇:黄果树瀑布下一篇:科幻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