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精选12篇)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与当前我国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日益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从而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那么,如何培养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根本,优化专业结构是重点,创新办学模式是关键。
一、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1. 重视继续教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局限于专科层次,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不足,因而通过继续教育是最现实、最为可行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高职院校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制订学习计划,通过选派年轻教师、专业骨干到一流大学进行对口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在职教师专业素质。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近几年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院内培训和校外培训,进工厂(企业)与进名校相结合培训方式,对青年及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据统计,近年来,学院共选派185人次参加各类名校学习和培训;45人获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通过各类培训和进修,大大提高了在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学院“双师”型教师比率大幅提升,学生好评率逐年提高。
2. 狠抓师德建设。
高职院校生源总体质量偏低,政治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要培养出“适销对路”而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要从抓好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入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及师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信念,增强职业担当。同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此外,建立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评优评先挂钩,健全师德保障制度。
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
能否培养出与市场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课程设置要与岗位技能相对接。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湖南省生源的逐年减少,学院的发展的压力显得尤为突出。为使学院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学院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优化资源、培育特色、注重创新、提升水平”的方针,主动适应永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了具有永州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
1. 调整专业层次。
一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校联盟”,构筑互通平台,建立“2+2”互通模式,即在高职院校读两年,学习成绩优异的直接升入相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学习,再读两年,成绩合格的获得本科文凭;二是建立了与相关中职学校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教育模式,即“2+3”模式,即在中职学校读两年后,直接进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相应专业学习,成绩合格取得专科文凭;三是准备启动四年制教育教学,力争在医药卫生和农林牧渔专业类中,选择2—3个专业进入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招生与办学。
2. 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建立了面向市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区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体系,即以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制造类专业为核心,财经、土建、旅游类专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具体通过“撤销、拓展、整合”的方针加以实施:一是学院先后撤销了物流管理等办学成本高、招生情况不佳的专业。二是利用现有专业基础,拓展新专业。学院依医学类专业群及学院附属医院的专业优势,成功申报了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热门专业,增加了生源。三是整合资源,推陈出新。利用已经撤销的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原班人马及新进的建筑类人才新增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该专业目前招生状况良好。
3. 拓宽生源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为了破解高职的招生难题,促进学院发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还开设了乡村医学班,招收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农民、社会待业青年和转业军人等,招生形式有单独招生、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等。
三、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提升办学水平
开放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高职教育直接为市场服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提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育必须坚持走内涵与外延结合发展的办学路子。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院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创新办学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提升了办学水平。
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按照教学实践、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的总体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集技能教学、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经营、科技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学院先后投资建成了附属医院、实习农场、畅通驾校、附属小学等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标准装备了30个实训室、242间实验室,校内实训工位数达2 905,其中,4个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又为学院产生了实际经济效益,还为学院提供了科技推广的平台。
2. 重视校企联合办学。
近年来,学院从三条途径入手,进行了有效探索。一是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高职专业专指委,出台了《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增与撤销专业管理规定》等政策,并聘请政府、用人单位、行业等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专及课程设置。二是与杨凌本香集团、湖南烟村集团、湖南熙可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三是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开办了“三一班”“恒惠班”“桂杏霖春班”“养天和班”和“益丰班”。
3. 创新育人模式。
近年来,学院通过项目合作、项目研发等创新模式,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如与湖南省林科院横向合作进行蓖麻品种改良,推广种植蓖麻2 000多亩;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湘研系列辣椒种植技术,年产种苗1 400万株等。上述项目从立项、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由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而且还参与到了项目的设计及管理,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实训基地、办学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互为利用。
参考文献
[1]钟世潋.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文化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5).
[2]刘辉.让“技术文化”走进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2015,(5).
[3]鱼江.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研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36).
[4]陈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初探[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2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五合一”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29-02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短途交通工具从动物力和人力驱动转为矿物力驱动,汽车开始成为人们首选的短途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之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汽车的制造和生产被带入一个新的高潮,汽车几乎成为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从而催生了汽车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如何为汽车制造业和使用者培养人才,是教育者们关心的问题。
一、汽车类专业的特点
1.社会需求量大
汽车专业即是与汽车有关的涉及到汽车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各个细节的学习的专业,以培养应用于与汽车有关的各个领域人才为办学目的,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实体。汽车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需求量很大。全球每年生产和销售的各类汽车数以亿计;每年出现故障、需要检修、维护和保养的汽车更是数不胜数;人们购买汽车除了方便生活之外,在美化和改装汽车上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可以说,社会需要的汽车专业的人才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2.应用性强
除了社会需求量大之外,汽车类专业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应用性强。所有工业科学领域都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汽车专业的应用性更为明显。从事生物工程的人才可通过实验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成就;从事电子科技的人才可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取得成就,但是没有一个汽车专业的人才可脱离汽车本身取得成就的。即使是从事汽车室内设计或者一个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人,也必须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才能成功完成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可以说,汽车专业是不能脱离“动手”二字的专业,所有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而汽车专业设置的各种课程,也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准备的。
3.专业知识一体化
汽车专业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一体化,这是由汽车专业的应用性决定的。汽车专业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用途各异,但是,无论汽车专业的人才从事何种工作,都不能脱离汽车专业的整体去进行。从事汽车设计的人必须了解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和机械的用途,从事保养和维修的人也必须了解汽车的设计理念。从事驾驶工作的人不能将驾驶与汽车的性能脱离开,从事销售行业的人,更要对汽车的设计、零部件来源和性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汽车专业是一个知识一体化的专业。
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目标明确
由于汽车专业多为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曾有研究者进行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规划的总体性调查,从而为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首先,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汽车专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其次,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划考虑,有70%以上的学生以学习和实践为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再次,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虑,有65%的学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是以后就业的必经途径,无论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从实践中掌握技术,他们的学习态度都可以说是端正的。因此,汽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
2.动手能力强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就对维修和机械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另外,在对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汽车专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要求的十分高。由于所学的专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为汽车专业需要更多的实践;有近20%的学生将学习汽车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毕竟途径,要求更多的动手机会,只有不到15%的学生是为了考试学习这门专业的,在调查中没有表述动手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实践法,动手能力强可以说是这个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和能力。
·职教方略·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3.忽视理论学习
目的性强和动手能力强使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目标明确,方法简便,但也导致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们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的工作做打算,过分追求实用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虽然现在各个学校的学习都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但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有利于学习,并且认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大。
三、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1.“五合一”的教学模式
“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当代工科专业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意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 “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任务,从而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步提高,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也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合一”教学模式的开发和使用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大方向问题,是一所高职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本身的办学能力发展必须考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将促使各类汽车专业学校通过制定鲜明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重视建设优秀的教师兼导师队伍,为培养优质的汽车类人才服务。为落到实处,首先,学校应该改进教学内容体系,将时间教学与素质教学整合;其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再次,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培养汽车类技术人才的模式,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建立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具体的企业联合,才能够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环境。但是,有些学校暂时不具备这种条件,则需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着手,尽量将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理念是将学习的内容生活化,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实践性。
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在实际中,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的角色要改变,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输者,而是信息的提供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实际的环境,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平台和支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第二,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增强,学习的目的不由教师而定,也不由教材而定,是学生本身的意愿,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特长发挥到最大;第三,小组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还能通过思维风暴顿悟出更深层的知识,达到学习迁移的效果。
3.以人为本的理念
除了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参考外,教学理念也对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很强的特点,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汽车类专业学校和教师具备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的教学理念,重视个体的特长培养。就汽车类专业本身来讲,由于培养的人才将会投身于汽车行业的方方面面,那么,针对学生现有特长进行差别教学,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卢晓春.深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余国扬.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3]孟国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孙焕新.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J].消费电子,2012(9).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4
(一) 理论支撑: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劳动力市场均衡, 是指在某一市场工资率下, 劳动力的需求正好等于劳动力供给的一种状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作为供给主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作为需求主体的劳动力市场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高等教育人才都能找到与其所学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同时, 劳动力市场上的企业等机构都能雇佣到其所需要的人才, 即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量等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均衡点的位置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方向和幅度的不同而随之改变[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在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大量的市场需求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匹配是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二) 现实需求: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要受到市场规律及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导致了经济的全球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增大, 各种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产生, 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特长、掌握专门知识和熟练运用专门技术与技能的人才, 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劳动岗位, 使得高职院校要体现出鲜明的市场性特征, 与动态的市场变化紧密相连。因而, 招收哪些专业的学生及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就直接受到市场结构调整的制约。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经济发展和市场调整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教育是一种应用成熟技术, 并将成熟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类型[2], 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生产力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市场, 促进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提高生产效率、承担管理角色及服务社会服务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作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尝试
1 市场需求调查
由于医药产业是乐山地方政府“十一五”和中长期建设规划的重点产业之一, 同时制剂生产厂和生产简单制剂的医疗单位是乐山、眉山两地药学核心产业之一, 因而调查两地药品生产企业产品结构与特征的变化等可以了解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
笔者展开了以乐山市为主, 眉山市、其它地区及省外市场为辅的市场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企业人事经理、车间或部门领导以及公司领导以及毕业生。调研单位有乐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中医院、峨眉山市中医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四川长威制药有限公司、峨眉通惠制药有限公司、仁寿科仑制药有限公司、乐山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调研方法主要采用座谈、访谈、问卷等方法。
由表1 可见:乐山市药品生产企业中大专及其他学历的员工占较大比重, 构成劳动力主体, 而其中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却非常少甚至没有, 处于匮乏状态。
由表2 可见:乐山市简单制剂生产医院药剂科的员工中, 药物制剂专业人数较少甚至没有, 医院对于此专业的人员也处于急需状态。
由表3 可见:乐山地区未来5 年药企用人数量较大, 且有企业乐于与学校进行合作, 进行订单式培养。
通过调查发现, 乐山市地方产业与乐眉区域经济发展有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的刚性社会需求。基于充足的市场需求调查, 学校快速应对市场对于药剂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开设了新的药物制剂专业并全面建设促其发展。
2 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现有的药学专业建设能够为与之高度关联的药物制剂专业提供基本支撑条件:1989年护理系开办药剂 (中专) 专业, 2004 年开始招收药学 (高专) 专业, 现开设有药学及药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 , 在校生205 人。药学教研室承担了药理、药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生药学、中草药成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药物制剂专业根据不同的岗位及不同的工作任务, 确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并据此设置了相关的课程, 完成了从市场需求到学生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互动 (如表4、表5 所示) 。
3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
高职院校应当是以技术与技能为根本的教育形式, 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达到1:1 左右,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因而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在充分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和活动。带领学生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 经常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相关学校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合作, 包括与乐山市药物研究中心进行校企科研项目合作、与四川省海棠医药公司中药事业部进行校企合作;在假期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学生的培养中, 学院一向重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培养一毕业就有技术、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为学生尽可能多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形式。
4 师资队伍建设
科技的进步、劳动组织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使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录用标准, 这也间接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师资力量强大, 队伍精良, 专业课专职教师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师资结构合理, 与专业设置相适宜。总人数为32 人, 专任教师26 人, 占教师总人数的81.3%, 其中教授3 人, 占11.5%;副教授4 人, 占15.4%;15 人有硕士学位, 3 名博士学位;双师型教师13 人, 占专任教师的50%。另外还有2 名外聘教师, 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有效的实践经验, 在培养学生时能够采用综合多种教学理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成为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最为宝贵的资源。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能力, 学院经常聘请各医院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工作。
三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尚需探究的问题
1 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依据市场需求和培养目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 理论上是可以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 但是实际上仍旧会存在着初入工作岗位和面临岗位调整的不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就业不确定性风险, 这里的不确定性风险指的是投资得不到回报的情形, 包括毕业即失业现象、初次就业无法达到就学时的期望、以及所学知识无法充分用于所求工作等[3]。无论是哪一种情形, 都将会使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 相对于人才供给而言, 市场的人才需求数量和种类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 毕业生也可能面临着就业后的再次就业或岗位调整问题, 这就给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即能否很好地适应工作内容发生的变化, 能否迅速有效地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变化, 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是高职院校未来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2 课程的调整问题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导致课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开发拓展新课程, 调整改造旧课程是高职院校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仍旧存在着学生学习陈旧性课程而导致的“就业即失业”问题———经过几年的学习, 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却与时代脱节, 不仅不能学以致用, 更不能适应社会, 这完全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衰。因而一定要不断地调整课程种类和内容:对市场需求进行持续监测反馈, 确定市场对人才规格与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 按需重整课程体系, 紧随时势不断更新或删减课程内容, 做好教材的建设规划工作, 提高教材的质量, 拓展教材形式, 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等, 避免产生学生由于学习陈旧性课程而导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创新课程体系运行与评价的监控。
3 实践教学的更新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即是实践。但实践教学的形式需要不断地更新, 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需要能够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 了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熟练操作最新的生产工具, 积累足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而这些, 需要以实践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不断地对其实践教学的形式进行更新, 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一方面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科技含量, 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同时, 更要建设好相对稳定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应考虑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与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实践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要注意实践地实效性。
4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需要持续发展和建设的重点。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教师数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高职院校师生比达到18:1, 而现在大多高职院校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级职称教师偏少, 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育理念陈旧, 教学质量不高, 对学生指导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在各个高职院校多少都存在, 因而各校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建设师资队伍, 招聘更多的优质师资, 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以及指导学生水平,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强调教师的三种经历 (高等教育的学历、企业经历、育人经历) 、注重教师三项能力 (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育人和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教师三方融入 (融入政府部门、融入行业企业、融入科研院所) [4]这是一项必须与学校发展同步或超前发展的不能间断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曹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杨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市场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工程建筑越来越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提高了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项目管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及造价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探讨的重点。
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辐射规划、立项、土地、投融资、建设管理等几个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础、基本知识,拥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项目管理的思维及知识体系,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这一培养目标突出了技术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需要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造价预算与报价、工程项目融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
2专业技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分析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技能 数控技术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46-02
一、当前数控人才的需求情况
随着我国现代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数控加工设备的应用日趋普及。[1]当前,数控岗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数控操作工人,这类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就可具备操作的基本能力;二类是既懂数控编程和工艺、操作、调试又懂数控机床的维修及改造的人员,这类人才可以通过应用型本科培养,知识全面,属复合型人才;三类是数控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主要由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上述三类数控人才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调研发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数控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种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太多,更加需要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调试、数控维修和数控改造各个方面综合知识的复合型数控人才。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存在着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我们培养的数控人才主要是面向这些企业,所以我们急需培养既掌握数控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数控应用型通才。
二、高技能数控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面对当前数控人才的需求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的是区别于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能操作型人才;我们则提出了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数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数控机床的综合应用能力,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调试、数控维修和数控改造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科学的理论课程教学
1.课程目标及规划
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技术,而要培养企业欢迎的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校时就应当掌握该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有的学校直接开设“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而之前没开设电器控制、PLC控制等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对有关电气维修部分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感到学习困难,丧失学习兴趣。因此,科学合理地将多学科知识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及优化教学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不能简单理解为“操作型”。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要秉持“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的思想,在保证教学内容充实、知识点足够的情况下,应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删除理论性较强、难懂且在生产实际中无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其更能适应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教学方法
(1)诱导式教学
所谓诱导式教学就是在开设专业课时,通过课程的内容创造一种实际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独自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在刚开课时,首先要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以及对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应用的作用,这样首先给学生一种紧迫感,然后就要介绍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生活中常遇到的工程实例,从而一步一步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
课堂应当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这样的课堂环境,要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互动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听讲,让他们在愉悦中学习,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学生的到课率。
(3)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教师板书及语言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在知识更新加快、学时压缩的情况下[2],如果再单纯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话,课堂效果不佳。特别在讲授数控专业课的时候,需要用到很多复杂的图形,如果只是靠在黑板上把图形画好,再进行讲解的话,既要花费大量时间,又不易于学生理解。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多媒体、板书及语言讲述相结合。将课堂上的关键知识点、图形等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课堂绘图时间,而且能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全面、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教学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备相应的技能,必须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的课时比重,保证技能教学的时间。同时还要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可将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结合起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针对“数控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课程,设计合理的操作性、综合性实验项目;针对实验项目编写科学、合理的实验指导书。
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针对实验设备,带领学生充分理解消化,熟悉实验设备,不断加强工程训练中心数控实训,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应用,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比如斯沃数控仿真软件是一个很好的仿真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屏幕配置且所有的功能与FANUC工业系统使用的CNC数控机床一样,提供与真正的数控机床类似的操作面板。所以,在操作实际数控机床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数控实验室先操作这样的软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控编程、操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实际操作时的安全性。
2.加强校内技能认证培训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掌握数控加工、编程与维修维护等的基本技能,提高在社会工作中的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不断加强学校开设数控中级工和数控高级工的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确保取得数控技能证书。培训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加强现场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而且还要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因为科学的理论知识会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真正有利于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教学。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不但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拥有教师系列职称证书和工程师系列职称证书。加强双师结构的建设,应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实行教师企业锻炼制度,安排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高新数控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设备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使教师真正具备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请进来”就是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数控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请到学校来承担教学任务,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此把企业最新数控方面的技术、方法、知识、工艺带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从而确保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同时指导校内教师,帮助校内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合,不断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工作,通过现场企业老师的科学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控机床实际编程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同时加大课程与实践场所的匹配性,为课程改革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通过与企业进行经常性的技术交流,吸取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需求,优化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能力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法,不断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我国迫切需要大量既掌握数控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区别于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能操作型人才,因此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内应用型本科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合,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 注 释 ]
[1] 于玲,董林福,赵艳春.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3(18):225-226.
[2] 孙业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数控技术课程教改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64-166.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7
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BIM技术被视为继CAD技术之后, 建设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二次革命。新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设计的教学手法, 为建筑信息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目前, BIM及其应用、建筑协同设计、虚拟技术与建筑可视化、计算机辅助建筑环境分析与模拟等日益成为研究和教学的热点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BIM从业者缺乏对BIM概念的深入探究和广义理解, 何关培[1]、王建平[2]、赵斌[3]等学者对BIM的内涵在不同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与纠正, 肯定了在完善建筑市场环境下BIM应用的可信性与必要性。
二、BIM技术的应用前景
BIM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 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提效、节约、降耗的价值。根据资料显示, 美国、日本等建筑大国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公司、设计公司都开始在在项目中运用BIM技术, 其他的公司也在慢慢的学习、推行BIM技术。近几年来, 我国也在建筑业上开始推广使用BIM技术, 例如上海、深圳等城市都下发了相关的条例文件, 指定某些工程必须使用BIM技术。但是, 我国虽然在许多的项目都运用了BIM技术, 但是相对于美国、日本、欧洲来讲,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的BIM应用型人才的严重不足, 人才短缺的问题很直接的影响到了BIM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BIM技术人才的短缺是现在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担就应该由各大高校承担, 高校应该加大培养BI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力度。
三、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
( 一) 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教材
BIM技术的理念在1975 年由“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创建, 但是, 真正开始使用的时间很短, 我国更是在2002 年才开始研究BIM理念和技术。我国学习BIM技术起步较晚, 所学习的知识都是通过欧特克 ( Autodesk) 公司为他们公司的产品所作的培训以及会议、书籍、教学视频上得到。我国有关方面的书籍材料较少, 相关的课程在高校中也开设的很少, 课程体系在起步阶段, 不是很成熟。而且适应高校教学的BIM技术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会导致BIM技术在高校中的传播受阻, 教学的内容滞后, 造成所培养的BIM技术人才不能适应BIM技术发展的进程。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是用学习更新的BIM技术, 不能马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工作中去, 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
( 二) BIM专业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BIM相关的技术和软件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运行环境要求比较高。普通的计算机不能很完美的操作BIM相关的软件, 想要让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来建设与BIM专业相配套的机房。并且, 一套正版的软件的价格也相当的昂贵, 以建筑设计类BIM软件revit为例, 购买一套正版的软件的加密锁需要数十万甚至更多。很多的院校由于缺少相应的经费, 不能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和购买正版的软件, 这就导致了BIM相关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
( 三) BIM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BIM技术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 相对缺乏BIM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了BIM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而且BIM的教学还处在摸索的时期,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 在安排学习和实践方面还有些欠缺和不足。在培训相关教师的方面, 也缺乏培养BIM专业师资的完善途径。
四、高等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 一) 加大对BIM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
BIM相关的技术和软件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运行环境要求比较高。在购买教学所需的计算机和软件上的购买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为了BIM教学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水准, 高校要加大对BIM实验室的建设, 假如建设资金不够, 高校可以采取申请国家或者地方财政的支持, 或者采取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办实验室等方法来加大对BIM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 保证对BIM专业的教学效果。
( 二) 寻找BIM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BIM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应该有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不是照搬CAD或者其他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授BIM课程中, 要让BIM课程与其他的课程相融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BIM, 更好的学习BIM。还可以让学生分组, 定时的交流自己近期所学的和所理解的, 加强交流和学习, 这样子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培养专业的BIM教师队伍
由于BIM技术的发展更新较快, 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要经常的学习新的BIM技术,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学习相关的知识, 或者可以鼓励教师去相关的设计单位锻炼学习; 也可以外聘BIM教师来填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空缺; 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讲座, 提高学校BIM教师的专业素质, 让学校的BIM专业的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变强。
五、结语
通过这次对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分析, 我们了解到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 一方面, 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导向; 另一方面, 离不开BIM技术人才的推动作用。而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性的BIM人才, 是实现BIM技术全面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4) :110117.
[2]刘晴, 王建平.基于BIM技术的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3) :4045.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8
一、面向市场需求, 明确专业定位
要制订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明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最广泛的自然科学之一, 任何一个学校的生物技术专业都不可能培养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专业人才。而与“211”、“985”等高校相比,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 甚至在学生基础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在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地方应用型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来看, 大部分不会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工作, 主要出路就是进入生物相关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销售。因此, 笔者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兼顾应用型研发人才的培养, 还要适当照顾部分计划考研学生的需要。相关教学单位应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理论前沿
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统计, 过去10年间,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论文总数已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50%以上。生物技术从理论发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在实际生产中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很快。因此, 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紧跟专业的发展步伐, 才能使学生们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给学生们介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最新科学发现。
三、系统规划实验教学, 着重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等。这些课程既紧密联系,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单位应统一规划, 避免同一实验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开设。在总体实验内容上, 要本着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安排。在实验中,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前期准备中, 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个全面的认识, 而不仅仅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孤立操作。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指导教师应特别注意那些需要多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复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既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将来的就业及工作打下基础。
四、强化专业实习,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 也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来说, 更是如此。因此, 学校应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生物技术实习基地拓展, 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走进企业的机会, 把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在专业实习过程中, 教学单位应该统一安排, 让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 给学生讲清相关的生产工序, 各个生产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从专业实习中了解生产实际。实习中要严格把关, 记录实习成绩, 要防止走马观花式实习。同时,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联系所感兴趣的企业去实习, 教学单位也要安排一个指导教师随时与学生沟通, 解答学生疑问, 帮助学生制定相关实习计划。
五、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 完善教师结构比例
生物技术专业想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跨学科、具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很少,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但对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一时间大量引进“双师型”教师也不现实。因此, 笔者建议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校门, 到先进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参观考察, 学习经验,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 进行学术交流, 提高他们的“双师”能力。
综上所述,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培养方案, 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 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合适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生物技术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近年来, 一批2000年后升格为本科教育的高校都将自身发展定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更好地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 从专业定位、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以及师资结构等方面, 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9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2000年以来, 很多专科或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在强调实训教学的基础上为满足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因此, 实验内容、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建设成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则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验师资队伍的组成及作用
一般而言, 高校实验师资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三部分组成。他们主要从事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担学生实验课的指导工作, 包括学生实验辅导、实验教学辅助准备、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任务;二是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即原有实验项目的改造, 新项目的设计、开发等;三是实验室管理工作, 包括实验设备、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日常维护和常规维修, 实验室的安全, 材料的使用管理等内容。因此, 实验师资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实验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各新建本科院校遵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要求, 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特点, 相继组建了功能强、效率高的综合实验室或实验中心, 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各高校已逐步开始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并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 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实验室师资队伍现状仍不容乐观, 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师资队伍的总量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其专业技能的内涵应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相结合, 并侧重于创造性智力技能;强调实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体性。因此,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逐渐增多,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从而对实验师资数量的要求日益增长。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 这些学校的实验师资队伍增长比例远远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需要。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 全校共有师资561人, 而实验师资仅有121人, 其中专职人员仅有72人, 实验师资总数占学校教师的21.56%。
2. 实验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和结构不合理。
实验师资队伍人员组成和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能否高效地为学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师资队伍人员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构成的不合理。首先, 负责实验室建设的实验室主任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实验室主任都由专业负责人兼任。由于精力有限, 这些人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很难深入, 从而造成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投资收益率不高。其次, 在实验师资的三部分人员组成中, 实验管理人员基本上能够保证, 而实验教师极其短缺, 尤其是专职的实验教师, 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师全部是课程教师兼任。然而, 事实上, 实验教师除了承担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外, 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及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等工作, 这项工作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又尤为紧迫和重要, 如果仅靠课程教师兼职, 很难完成这些工作。二是实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实验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首先, 在学历结构上, 实验师资队伍的学历普遍偏低, 实验师资的主体人员的学历大多为本科, 硕士及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 实验师资队伍中硕士以上的占36.3%, 大、中专学历的占63.7%;专职实验人员中硕士以上的比例仅为20.8%。其次, 在职称结构上, 高级职称师资所占比重较小。在年龄结构上, 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师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3. 实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实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不仅是学历问题, 更主要的是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较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与市场接轨, 其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实际工作内容紧密联系, 以反映当今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主并且更新较快。因此, 其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及仪器不断增多, 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需要尽快开发, 这就要求实验人员能主动地适应这些变化。但是,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中, 一方面, 实验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 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教师, 他们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在实验技术与技能方面缺乏训练, 很难适应实验教学的创新要求;另一方面, 不少实验技术人员缺少技术特长、知识面窄、适应性不强, 对新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无法迅速掌握。
4. 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
从实验室技术队伍人员年龄结构看, 大部分长期在实验室中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年龄偏大, 而年轻的、高学历的人员又不愿意进实验室或不安心从事实验室技术管理工作。此外, 许多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培训之后, 一旦获得较高的学历后就想尽办法离开实验室, 去从事教学或其他工作, 导致实验师资队伍、尤其是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越来越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目前, 实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 为提高学校实验教学水平、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转变观念, 制定规划, 确保实验师资队伍的发展。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转变对实验人员的偏见, 深刻认识实验人员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 还必须充分认识实验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只有在充分了解, 认识提高的基础上, 才能根据学科、专业、实验室发展需要确定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制定实验师资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 从而促进实验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
2. 重视定岗定编工作, 改善实验师资队伍结构。
重视定岗定编工作, 首先要明确设立实验教师岗位。一是采取轮岗的办法, 即定期选派一批优秀教师承担实验室专职工作, 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使其成为精通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技能的专门人才。二是新进学校的高学历教师必须到实验室专职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训练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又改善了实验师资队伍结构。与此配套的政策是:实验教师的编制仍应定位教师编制, 在职称评聘、晋升、津贴等方面享受与教学师资同等待遇。其次, 在聘请校外兼职人员的基础上, 改革单一编制模式, 建立流动编制, 适当补充实验技术人员固定编制的不足。通过流动编制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 作为技术带头人, 带动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实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建立激励机制, 首先就是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晋升政策;第一, 要根据学校实验室的等级、类型、实验室人员的基数及教学科研需要, 合理设置职称岗位;第二, 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实验技术系列应着重考核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并对学历、论文和科研成果做一些政策导向性的规定, 让他们将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验室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方面, 如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能, 实验方法的革新, 某项设备的改进, 实验技术的开发等。
其次, 要进行分类管理, 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实验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学校应针对这三类人员工作性质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进行分类管理。如对实验教师的考核内容应该由实验课时量、实验内容项目开发设计情况以及实验教材、指导书的编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则由实验辅导课时量, 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维护情况以及实验室建设 (实验设备的安装、调试、二次开发) 等内容组成;实验室管理人员则主要从实验室的安全、卫生、材料的使用管理以及服务态度等几个方面重点考核。
最后, 还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要通过适当的奖励政策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在设计奖励项目过程中应根据实验师资队伍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主要工作内容设立奖项。如针对实验教师可以参照理论课教师的相关奖项设立, 同时也可以设“实验技术成果奖”, 目的在于鼓励实验人员致力于实验教学方法、技术、项目革新以及实验室的技术研究、开发, 仪器设备的制造、革新、维修及功能拓宽等。
4. 构建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素质。
构建培训体系首先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当今科技发展情况, 对一些新的技术要进行及时普及, 开展相应内容的培训。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可以组织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班,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提高网络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技术则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其次, 在设计培训层次和内容时要根据实验师资不同构成人员的工作任务分别进行, 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体系。如以提高实验室建设、发展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的实验室主任培训内容体系;以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目的的实验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等。最后, 还要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 保障实验师资培训体系的运行。通过培训体系的建立将推动实验室师资培训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确保实验室师资的知识、能力不断更新和提高。
(莫惠林,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 上海201209;杨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验实训管理处副研究员, 上海201209)
参考文献
[1]潘蕾.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0) .
[2]韩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水平[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7 (06) .
[3]孟丽君, 鄂晓宇, 邸魁.关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06) .
[4]吴玖玖, 沈筱玉.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07) .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0
1 理论课教学改革
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 传统教学时分立元件内容讲解比较多, 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分立元件已经被集成电路逐渐取代, 所以要将教学重点从分立元件转向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 (HDL) 作为现代数字电路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实际应用场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 应适当地融入硬件描述语言的内容, 使学生建立起现代数字电路的设计思想。恰好我们所用教材的新版本每一章都有硬件描述语言的内容, 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很大, 大部分学生上了大学以后, 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 很难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了[1]。如果仍然采用老师满堂灌, 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法, 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下节课分组讨论, 每组指派一名学生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进行互评。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点评,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计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高校基本普及, 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文字、声音、图形及影像等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 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2]。有了多媒体教学, 老师还可以把仿真软件如Multisim或Proteus引入课堂, 例如在讲触发器时, 通过仿真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触发方式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触发器一触即发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例如在讲触发器、计数器和寄存器内容时, 可以分别给学生布置抢答器、数字钟和彩灯控制的的设计题目, 让学生课下自己设计, 画出原理图, 并在仿真软件中进行仿真。通过这些简单的设计项目, 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是我们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主要内容。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科技创新和校企合作。
2.1 实验课改革
实验课是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组全体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3], 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开放比例超过80%, 并提供一定的创新和设计性实验供学生选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
(2) 指导方法的改革。
加强学生预习。老师提前几天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在实验之前做好实验方案, 作好实验预习报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学生根据预习报告, 先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验证方案正确与否。
做实验时, 老师要针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 在兼顾到安全的情况下, 只有当同学出现技术问题或原有方案不能实现时才予指导, 把过去的指导为主变成引导为主。
(3) 使用多样化的实验方法。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都是硬件实验, 硬件实验受实验设备的限制, 所以只靠硬件实验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经过改革, 有效的将软件仿真实验引入实验教学, 比如增加了用VHDL语言进行数字电路设计的实验, 通过软件仿真实验, 不仅可以改善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 而且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 而不必担心安全事故或设备损坏问题, 当学生有设计想法时, 可以在宿舍或微机室随时仿真。
2.2 科技创新改革
我院实现导师制, 由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带学生进入自己的实验室, 学生在课余时间跟老师做一些项目, 并且实现以老带薪的制度, 即老学生带新学生。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山东省的电子设计大赛, 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 使课外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和阵地。2011年, 我院学生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山东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
2.3 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是我院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2006年我院与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该公司是一个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为我院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0年, 我院又分别与烟台电信、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做出很大贡献。
3 结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条件, 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近些年的改革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基本形成科学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体系, 从学生考试成绩、后续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该课程的改革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施丽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材改革, 2012.
[2]王军伟.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1
技术型文科属于应用型文科的范畴,但技术型文科更强调与网络技术的相结合,比普通应用型文科建设有更高的要求。提出要从培养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性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突出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是近年来新型的本科教育,探索教育教学方式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成效的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院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多所本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培养的文科学生,实践环节薄弱,与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严重脱节,撰写的文章质量不能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 培养方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结合有待加强
在有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提出了应用型文科人才和其他类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实施的过程中难以落实到位。而且传统的文科教育,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由于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教师任课过程中,比较偏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操作技能很少涉及。学生长期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难免产生抵触和觉得枯燥无味的认识,难以掌握与社会实践相连的知识。
此外,很多院校的文科专业在平时几乎没有安排实践环节,仅仅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这样短暂的实践时间,无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完全的与社会脱节,更导致大量文科生就业情况差。
(二) 课程结构:文科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印象,认为文科学生的就业比理工科学生要差,这到底是社会环境的原因还是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原因呢?经过笔者的了解,究其原因,还是文科生专业教育不科学合理造成的。有些学校要么开设课程陈旧,二三十年前的教材都还在使用,不利于学生探索新知识;要么紧跟社会热潮,什么内容流行,就开设什么课程,但是没有进行科学论证,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知识凌乱脱离实际,无法直接应用于工作中。
(三)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适宜。
在教学方式方面,很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都是课堂讲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然后应付期末考试的常规方式,没有让学生参与课堂,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缺少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所学的内容仅限于理论体系,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本应该在学校就学会的知识还要从头学,大大降低了就业质量。
(四) 师资建设:教育理念陈旧、实践技能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难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还是用老一套教学办法,社会环境的变迁,老办法无法适应新社会,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也让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有些老师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认为文科学生不需要学习技术,不需要实践,写好文章就行了,殊不知这样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将对学生的学习也会带来错误的影响。
二、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技术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本文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为例进行探讨。我系秉承学院"止于至善"的校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在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本系精心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应用性强的课程,组织编写新教材,认真落实本系以"读、写、听、做"为主要内容的"成才强化措施",创立了被四川省教育厅列入教改项目的学生数字化学习平台,努力让每一个文传学子在锦城学院的四年中都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实现教育的"增值"。与此同时,我系还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对这条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之路进行了深化与巩固。经过多年探索与创新,目前"锦城文传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系学生们的就业之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广。
(一) 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
我系在2011年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启发,尝试开始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重推广与运营,内容及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有所区别。而网络技术是新媒体专业的又一创新,在新媒体专业中,学生要面对许多“技术课程”,例如界面设计、网站制作、电子商务运营等。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对此不解,“文科生学习网页制作,图形处理,不就成了计算机理工科学生了吗”?我们认为,新媒体时代,学生不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搬运工、推广者,称为名副其实的“自产自销”的媒体人,而计算机专业学生做的是后台程序开发,我们做的是前端应用。文科生生产内容是第一位,但内容如何运输、搬运,是文科生需要掌握的新技能。我们将这样的人才需求定义为以写作为核心、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并且把以网络技术为辅的所有技术课程,推广到全系所有专业,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 重视实战经验,“双师型”老师带来别样课堂
制定好技术课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些偏向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课堂必须要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为此,我系专门组建了网络技术教研室,教研室的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的精英,专门为本系所有文科专业提供实践课程的教学。
网络技术教研室的老师们,把所有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图形图像设计,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运营,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面由原来的书面理论,扩大到了互联网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砝码,除了就业传统媒体单位,在新兴的互联网商务公司,也可以承担起工作的需求。截至2016年,本系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3人,副高职称的28人,讲师23人.硕士以上学位的46人,其中博士11人。他們中间不乏国内著名学者、资深专家、业界精英。
(三)网络与新媒体品牌专业建设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兴的文科专业,以培养高水平技术型文科人才为目标,培养泛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编辑,及适应新媒体领域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文科专业人才。我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2016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在未毕业的时候,大量的学生已经被企业提前预定,学生就业质量良好。通过卓有成效的培养方式,我系已经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多个传统媒体和兄弟院校争相学习办学经验,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四)搭建仿真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本系注重实习实践环节,覆盖每个专业、每个学生,包括纸媒、网络媒体、模拟广告灯等,学生之间形成了一股良性的竞争力,靠作品决定“优劣”。建立了由学生独立运营的10个网络平台,4种报纸,6种电子杂志,还有网络电视台、广告公司、会务公司、汉语推广公司等23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建立了4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已经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本系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锦城文传模式",探索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通过摸索专业特色、避开复制模仿、确立培养目标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2
21世纪的多元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培养学术精英, 还要着重培养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院校把培养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比较宽、综合素质好, 并可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践技术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2]。应用型教育在于通才教育, 有别于重点院校的专业教育, 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术教学比例, 适当减弱理论性较强内容的教学比例。
特种加工 (即非传统加工) , 是指利用机、光、电、声、热、化学、磁、原子能等能量来源进行加工的非传统加工方法[3]。随着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出现, 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领域得广泛应用。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和模具制造等专业的必修课。
我国的特种加工技术起步比较早, 国内高校最早开设 (1963年) 特种加工课程和实验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4]。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讲解为主, 多媒体课件为辅, 一般总课时在40学时左右, 实验学时4学时, 占总课时的1/10, 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 实践技术教学较少, 理论课程内容通常较抽象、复杂, 学生学起来较吃力, 感觉枯燥, 提不起学习兴趣, 以致总体教学效果较差。为此, 作者通过对特种加工技术在工业中应用现状及同类高校该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 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等情况, 认真总结, 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提出特种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 对常用特种加工技术 (如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加工) , 学生能根据所给加工零件的要求, 制定加工工艺, 编制相应加工程序, 并会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对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要求了解其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 使学生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使学生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要求学生达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设备、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职业素质目标。
2 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 特种加工有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十余种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模块教学, 根据加工方法所采用的能量方式进行分类教学, 具体为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特种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 加工方法越来越多, 所利用的能源方式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学生所见有限, 若只用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无法从直观上认识所讲授的加工方法, 会逐渐淡化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 教师在课前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设备图片、借鉴或制作加工动画、视频,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尽可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的感性认识。对于课程中简单的加工原理动画, 交由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余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阐述某加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如介绍虚拟制造技术在电火花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同时利用学校已有的中文数据库, 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检索方法, 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3.2 合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 美国Robert E.slavin提出了学习小组的概念, 1983年将其命名为合作学习, 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本课程学期初学生以自由结合的形式, 组成每组5-10人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日常学习。平时作业老师以题库形式分发给组长,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1-3题协作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学生参与讲课中体现最为充分。
3.3 学生参与讲课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学时进行到2/3时可以选择1-3次课由学生来讲, 以小组为单位, 提前布置讲课内容, 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协作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视频、制作课件、选择教学手段和设计讲课方式, 并推选出主讲人员。主讲学生作为教师讲课后, 留有一定时间让其他学生补充提问和讨论,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两个学期的实践结果表明, 该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此次教学内容的认识,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强化了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3.4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为了解决因教学设备种类少而影响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问题, 教研组一方面建议学校投资购置一批设备, 另一方面鉴于学校所在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工业装备类的机床展, 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分批到现场进行参观学习, 结合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参观前做一定的功课, 带着问题进会场, 并在参观后提交报告。教研组组织机制专业部分学生参观了第六届 (2011年) 至第八届 (2013年) 中国郑州工业装备博览会, 此次会展共设立机床及工模具展、焊接切割与激光技术设备展、涂装电镀及表面处理展等四大主题展区, 汇聚了400多家企业, 集中展示各类机床、加工中心、切割机、激光设备、涂装设备、无气喷涂机、电镀剂、表面处理设备和材料、电镀设备等具有高、精、尖的设备与产品[5]。学生亲临现场观看机床加工过程, 并通过与现场工作人员的沟通, 增强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尤其是看到激光技术设备的切割过程, 对激光切割速度快、割缝窄、无刀具磨损等特点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这种走出校园利用社会资源的教学方式, 不仅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观学习收获颇丰, 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表2为本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主要尝试采用提高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 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25分, 期中测试 (以理论知识测试和实践操作加工零件进行考核) 占15分。通过期中测试,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加强, 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实验成绩的比例, 有原来占总成绩的8%提高到10%, 以此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通过对《特种加工技术》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探索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特种加工技术》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种加工,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唐景莉, 董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错位竞争求突围[N].中国教育报, 2011-11-01.
[2]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 (5) :83-85.
[3]张建华, 盖玉先, 刘军营.等编著.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3.
[4]白基成, 郭永丰, 刘晋春.编著.特种加工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