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精选12篇)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篇1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盐渍土面积约1亿公顷,当前滩涂开发中普遍存在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经济效益低、自我调控力弱和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等问题。研究适合盐土生长的耐盐经济植物,集成生态栽培技术,建立科学开发模式,对我省盐土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承担了“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经过5年的实施,选育耐盐植物新品种21个,其中1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申请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其中7项已颁布执行;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786.80公顷;申请专利11项,获得专利授权4项;发表相关论文118篇,其中36篇被SCI和EI收录;有7项成果荣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研究成果包括:
1. 收集和保存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为培育耐盐高效种质新资源提供了平台
课题研究人员收集了柽柳、灌木柳、杨树、楝树、乌桕、榉树、构树等耐盐树种480个种源,66个无性系,分布于48个产地。其中:楝树220个家系,分布于22个产地;榉树100个家系,分布于10产地;乌桕120个家系,分布于37个产地;柳树38个无性系;杨树28无性系;柽柳40个家系,分布于6个产地。从国内外引进耐盐蔬菜9种,分别为:海蓬子、三角叶滨藜、盐地碱蓬、海滨锦葵、野生大豆、耐盐胡萝卜、耐盐蚕豆、菜用甘薯和菊苣。经过适应性种植,耐盐性鉴定、产量及品质性状测定,筛选出可以作为海水蔬菜栽培的种类有海蓬子、碱蓬、野生大豆、胡萝卜和菊苣等。
2. 选育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为沿海滩涂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植物材料
利用常规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共选育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23个,其中,耐盐林木11个(苏柳932、苏柳485、苏柳52-2(见图1)、苏楝1号、苏楝18号、苏楝84号、苏杨7号、35杨通过良种认定或审定),耐盐能源植物3个(油葵品种2个、菊芋新品种1个),耐盐纤维植物3个(黄麻M1号、黄麻M号、黄麻M10号),海水蔬菜6个(“绿苑海蓬子1号”和“绿海碱蓬1号”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其中:选育高产耐盐林木优良无性系6个,其中苏柳932已通过江苏省林木良种认定;筛选黄麻高耐盐材料3份 (耐盐度>5‰) ,在滩涂纤维产量平均达到2500公斤/公顷;培育海水蔬菜品种6个;耐盐油料植物1个。
3. 攻克了多项耐盐经济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为耐盐经济植物的规模化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
(1)耐盐经济林木良种规模化扩繁技术。
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楝树、榉树、构树嫩枝扦插技术、插根繁殖技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研制了楝树(见图2)、构树、榉树、柳树的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和繁育技术规程,完成5项省级标准的制定;建立了一套黄麻良种南繁高产技术体系和规程,制种产量达到900公斤/公顷;研制了蓖麻和海滨锦葵(见图3)有机基质穴盘育苗技术标准,对促进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提高种植效益有重要作用。
(2)海岸带杨树工业原料林集约栽培技术。
根据栽培密度、土壤管理等因素对杨树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合对现有林地的调查结果,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了高密度间伐、大行距复合经营和中等密度集约经营等3种沿海地区杨树工业原料林培育的栽培模式。
(3)海岸带复合农林系统经营技术。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区域特征,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了海岸带农林复合系统抗风耐盐物种择优、多种群复合增益、系统功能优化和系统区位优势等构建原理,以及10种淤泥质海岸带农林复合经营优化模式。
(4)耐盐能源植物、纤维植物和海水蔬菜栽培技术。
课题研究实现了菊芋滩涂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及配套技术集成和油葵滩涂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及配套技术集成,并研制了滩涂耐盐黄麻高产栽培技术、海蓬子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5)耐盐能源植物和海水蔬菜加工技术。
课题组对菊粉糖化菌株转化和糖化液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针对海水蔬菜加工研制的生物体微波杀青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有效保持了生物体植物营养、色泽以及原有风味和养分。
(6)条斑紫菜规模化栽培技术。
课题组研究人员完善了条斑紫菜筛选技术,建立了良种培育技术体系,突破了单倍体育种的技术瓶颈, 并已经开展了品系的海上栽培试验。
(7)江苏滨海盐土特性及改良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研究人员研究了江苏典型滨海盐土地区不同熟化程度滨海盐土物理和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变化状况,分析了柳树、杨树、海滨锦葵、田青不同植物对滨海盐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了黄麻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对滨海盐土改良效果,进行了解磷菌剂应用于蓖麻、海滨锦葵的盆栽试验、解磷菌剂应用于盐土栽培小区试验,为进一步探讨滨海盐土改良利用的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4. 相关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耐盐经济植物研究的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课题组构建了国际上首张条斑紫菜遗传图谱;进行了海蓬子耐盐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进行了海滨锦葵耐盐分子机理和高产、抗逆转基因聚合育种研究、黄麻耐盐蛋白质组学研究;开展了典型海岸带高程梯度上的植被功能特点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和江苏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及海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5. 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为加速课题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样板
在江苏、山东、福建、湖南等省,共建立耐盐经济植物试验示范基地786.80公顷,其中:耐盐林木试验示范基地203.33公顷,耐盐能源植物103.33公顷,耐盐纤维植物243.47公顷,海水蔬菜116.67公顷,条斑紫菜120公顷。选育的新品种、获得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盐渍土面积约1亿公顷, 研究适合盐土生长的耐盐经济植物, 集成生态栽培技术, 建立科学开发模式, 对江苏省盐土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 收集和保存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 选育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 攻克了多项耐盐经济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并为耐盐经济植物研究的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耐盐经济植物,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篇2
规模经济论文【1】
摘要:规模经济的本质是结构经济,即规模大小并不是导致经济的根本原因,企业规模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企业内部结构优化而实现的经济。
基于此结论,本文探讨了确定企业最优经济规模的一般方法,以及在市场交易费用和需求约束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确定最优经济规模。
关 键 词: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最优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的概念,在中国经济界普及开后其实践热潮一直就未曾消退。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公司,从连锁店到企业集团,甚至政府机关单位,举国上下,各行各业言必称走规模经济的道路,规模经济似乎成为经济发展的理所当然的有效模式。
[1]毫无疑问,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规模生产确实引起了降低单位成本、收益递增的经济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即是规模经济的明证。
然而,与国内轰轰烈烈的规模经济实践相比较,对规模经济的理论深入探讨就显得过于冷清。
国内大量的关于规模经济的论文也往往停留在对西方所谓成熟理论的介绍上,似乎对西方已经成熟适用的东西我们也必定适用,似乎已成熟的理论再也不可能发展了。
事实上人们在得到这些理论启发的同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误解。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网络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规模经济,把规模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模式是否仍然合理?本文将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规模经济的本质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一、规模经济与分工和专业化
“规模经济”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中是从规模报酬的角度来分析、展开的。
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
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可以用齐次函数来定义,如果生产函数Q=f(λL,λK)满足f(λL,λK)=λnf(L,K),其中,λ是任何大于0的常数,则生产函数Q=f(L,K)为n次齐次生产函数。
对于n次齐次生产函数Q=f(L,K)来说,如果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投入量随λ增加,则当n>1时,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当n=1时,Q=f(L,K)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当n<1时,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2]
一般说来,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如下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经济阶段,如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AB部分即表示规模经济。
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最低,也就是规模最经济,如图1的BC段,[3]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
在此以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规模报酬递减,单位成本随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规模不经济,如图1CD段规模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更合理和专业化。
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分工、专业化所带来的经济节约。
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一对概念,许多学者对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过深入的探讨,但未曾得出过一致性的结论。
譬如盛洪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表现为生产费用的节约,严格地说,是单位生产费用的节约,实现这种节约的途径,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分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性。
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从较长的时间角度看,分工所引起的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间歇时间的减少和物质资料的节约等都可以概括为规模经济性。
[4]很显然,盛洪认为是“规模经济性”带来了分工专业化的经济性,而不是相反。
杨小凯则认为[5]:“分工经济概念与个人间的组织程度及相互依存度概念相关联,它与个人产出范围的内生化有内在联系,而规模经济概念则与个人专业化水平或企业内部专业化水平无关。一个企业的规模可能很大,而同时其专业化水平可能很低。”规模经济与分工专业化经济在杨小凯看来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杨并未探究两者产生的根源。
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都被当成公理在运用着。
盛洪将规模经济性当作公理推导出分工专业化带来的经济性。
亚当・斯密曾指出:“带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之后,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就将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经济性作为推论的起点,于是萨缪尔森集他人之大成得出规模经济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
图1规模成本曲线
分工和专业化的议题,盛洪和杨小凯都有专著论述,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无论两者的关系如何,都有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经济性。
全面准确地理解分工专业化带来的经济性无疑对我们理解规模经济大有裨益。
前辈经济学家已对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作了许多论述,归纳如下: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大致可分为直接经济性和间接经济性两种。
直接经济性就是指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较采用这种方式以前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而间接经济性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生产方式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分工和专业化的直接经济性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分工和专业化使得劳动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2)分工和专业化会使劳动生产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节约了生产的人力资源;(3)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者可以节约生产时所使用的物质生产资料;(4)分工和专业化还可使人们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变得简单;(5)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分工和专业化的间接经济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2)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3)促进了投资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全面地评价分工专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性还必须看到分工专业化所带来的坏处即不经济性。
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劳动者越来越失去人的本性,即丰富性和创造性,越来越受到他所创造的产品――物质生产资料的支配,马克思称之为劳动的异化。
从这一角度看,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福利的损失,此即分工和专业化的不经济性。
汪丁丁也有类似看法。
不过他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谈的。
他认为:规模意味着只有标准化了的生产、交换、消费才谈得上“规模经营”;规模经济之下的生产、交换、消费往往要求以统一方式的调配资源,即要求权力集中;专业化,人类必须为规模经济支付两项代价,即允许“霸权”存在,允许人的异化。[6]
应该说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描述是全面的,但他们却都只停留在现象的层面,其研究方法基本上只是实证,他们只是发现描述规模变动和报酬变动间的三种关系,规模变动既可能导致报酬递增(经济性),也可能导致报酬递减(不经济),也可能对报酬变动毫无影响,他们的理论最多只能算说明文。
事实上对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如果仅停留在这种层面,将会阻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根据已有的这些理论,人们根本就不了解规模和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因而也不能得出企业最经济的规模究竟在哪。
当然已有的这些理论对那些只知道规模经济的人还是会大有启发;它明白地告诉我们,规模既可能经济也可能不经济,并不是一上规模就能经济的。
但是,仅告诉我们这些并不够,我们还确切地想知道究竟规模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什么样的规模才最经济?可以说,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并没解决它,甚至也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似乎也不大关心,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已有的关于规模经济的结论已经够用了。
新制度经济学家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他们那里也很难找到答案,但却为我们对此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科斯教授被视作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大师,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用此概念第一个提出并解决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换个提法就是企业为什么会有一定规模?既然互为专业化的个体生产者可以通过市场买他们生产的专业化产品(零部件或工序加工),为什么还要聚集在一个企业内?对科斯来说,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于: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交易成本)与企业内组织的成本( 也是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7]可以这么说,科斯是当代经济学家中对成本费用概念理解最深的人,他认识到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
同样企业内部的组织也是有成本的。
之所以企业会出现,形成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市场,只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罢了。
这一结论对我们研究规模经济有两点启示:其一,最初规模经济体现在交易费用的节约上;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我们一直这么理解规模和经济的关系,即规模是因,经济是果,而根据科斯的理论,似乎经济是因,规模才是果。
即企业的出现或生产规模的增长是因为节约交易费用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科斯的结论是在分工和专业化一定的条件下得出的。
在科斯提出交易费用之前,传统经济学是不可能这样认识规模经济的。
他们只能从现象到现象,描述性地介绍规模和经济关系的实证结果,再加上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来说明。
综合新制度学派和传统学派的看法,我们可以把对规模经济的认识归纳如下:(1)在分工和专业化一定的条件,规模经济就是对交易费用的节约;(2)考虑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情形,规模经济其实就是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就是对生产费用的节约。
考虑到企业的成本=生产性成本+非生产组织性成本=生产费用+交易费用,规模经济也就是对企业成本的节约。
仅认识到这一层是不够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规模和经济两个概念其实是互动关系,因为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需要,出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是非个体的,即意味着规模生产,规模生产又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费用,实现了经济。
二、规模经济与结构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在讨论规模经济问题时,始终未明确指出什么是规模。
他们明确指出规模变动是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的变动,却不明确规模的内涵让人十分困惑。
他们似乎并没有考虑过此问题,便用跳跃性的思维把规模与产量一一对应起来,如图1的横轴Q本意是产出。
“年产出多大的规模”已成行话,然而规模与产量是否存在一一对应,是否可以相互替代,令人十分怀疑。
事实上用产出Q来表示企业的规模,把企业规模和产出一一对应起来,是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黑箱的延续,也正是因为把企业视作黑箱,不愿分析企业的内部构造,对规模经济的理论探讨就无法深入下去。
对于企业规模的认识,绝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境地,西方经济学教材都找不到企业规模的定义。
企业规模的内涵不是“企业的大小”这样简单的认识就能概括的。
譬如说:工厂甲和工厂乙,工厂甲有4台A机器,4个工人,1个管理人员;而工厂乙有3台A机器,5个工人,2个管理人员。
对工厂甲和工厂乙进行规模大小比较,我们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为了后面讨论的方便,这里对企业规模作如下定义:所谓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内生产要素的集合,用S( F1 F2…Fn)表示,其中S表示企业规模,Fn表示第n种生产要素。
显然企业规模是一个多元向量。
在传统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规模变动,毫无疑问,这只是规模变动的一种特例。
在解释规模经济时,却又要认为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企业能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合理和专业化。
这种解释与规模变动是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的假设相矛盾。
生产要素的内涵已发生变化,同比例变动还有何意义?生产分工合理和专业化反映了企业内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改变,企业内部结构都不相同,何来规模大小的比较呢?再回到企业规模是否会和产出一一对应的问题上,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Fx≠n生产要素一定,Fn生产要素变化时产量Q曲线如图2。
图2产出规模曲线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Fna、Fnb在Fx≠n一定的条件下,产量Qn 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生产S完全有可能导致相同的产出,规模S与产量Q之间根本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当Fn≤Fno时,Fn与产量Q还是呈一一对应关系的,也只有在此条件下用产量Q来表示企业规模才有意义。
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解释还是给了我们深入认识规模经济的机会。
规模变动是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动,规模的扩大带来新技术的使用和更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这些都让我们思考到:规模经济的原因肯定与企业内部结构变化有关。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各个部分的配合、组织,反映了各部分间的相同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既有量的规定性,如生产要素间的比例关系,也有其质的规定性。
把结构理解为各部分的质态组合更为重要,如分工和专业化就是对生产结构质的规定性,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动并不能保证生产结构质的不变。
对于只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导致的规模变动的情形,即Fx≠n一定,Fn变化导致的规模报酬的变化正是企业内生产结构变化的结果。
而在同比例变动各种生产要素导致的规模变动的情形下,若企业内生产结构并无质的改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保持不变,如前面所提到的规模报酬不变的例子,规模变动对报酬将毫无影响;若企业内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如重新进行了分工或专业化,则规模变动会导致报酬变动。
产生经济或不经济的两种结果取决于分工或专业化是否合理或生产结构是否得到了优化,在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恒定的情况下,规模经济的出现则是用企业结构组织生产对用市场结构组织生产的替代。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规模经济的本质其实是结构经济即结构优化而导致的经济。
规模变动和经济节约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随着规模变动而带来的经济性或不经济仅是现象,规模变动必须通过结构变动才能产生经济作用。
正是规模量的变化引起结构质的变化,结构质的变化产生了经济效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说规模经济是不准确的,结构经济才是其应有之义。
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我们在后面关于确定经济规模的讨论中仍将使用“规模”这个词,不过我们的讨论其实是在探索最佳的生产规模结构。
细心的读者至此可能反问:只要生产规模结构一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经济报酬并无影响。
可是现实中,机器大生产的企业规模是大的经济效益好而小的差。
事实上假如生产要素都是连续可分的话,生产规模结构一定,企业规模结构对经济报酬确实毫无影响,可是生产要素并不是可以任意取值的。
比如厂房、机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半个厂房、半台机器运作的,对于人力资源也一样,你不能只计算半个人。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总规模的最小取值,即存在一个下限,达到结构最优的规模。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生产要素的非连续可分性,导致人们在规模和经济之间建立了牵强的联系。
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器大生产过程,表象上似乎是规模在起经济作用,其实不然,真正起作用的仍是结构,大机器生产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改善了生产结构,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
在现存的一些手工业中,生产要素的可分割性强,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结构的作用,而很难看到规模效应了。
三、确定经济规模与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仅单个可变生产要素Fn变动时的规模变动效应。
前面已经介绍存在Fn,当Fn≤Fno时,Fn可与产量Q意义对应,亦即S可以用产量Q来替代表示。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我们可得出如下图的成本-规模曲线:
图3不同结构的成本规模曲线
图3中选用的是具有典型意义U型成本曲线,其中MC为边际成本曲线,AC为平均成本曲线,P代表市场价格曲线,我们假定市场需求无限,或认为企业的产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中是微乎其微的,即市场价格几乎不受某个企业产量的影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Q≤Q1时,Fn≤Fn1,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即单个生产Fn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逐步降低,收益递增;Q1点时,即平均成本最低点,企业的收益费用比=P-AC/AC时达到最大;超过Q1点后又呈下降趋势。
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公司的最优规模究竟应定在哪一点呢?一般认为,公司为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公司规模会扩大到Q2点,此时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利润达到最大。
然而Q2点是规模不经济的。
从上面的分析已得知只有Q1点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点,此时才体现出经济一词的本质涵义,即“最少投入,最大产出”,从而实现资源节约。
于是,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公司究竟应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应遵循利润率最大原则呢?我们坚持认为,后者会比前者更为优越。
实现利润率最大才能真正地实现利润最大。
理由是很明显的:在理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在此条件下,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经济利润为零,Q1 Q2两点重合)。
一个公司其规模在达到规模经济点后,已实现利润率最大,如果还存在多余资本,完全可以将此资本投入到同行业中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或别的行业里去。
这样,资本总量一定,而利润率最大,所获利润无疑最大。
对规模经济的这点认识,不仅有助于微观的公司、企业实现利润最大,而且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虽快,而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客观现状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企业的生产规模结构保持不变,即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一定时,规模收益不变,即规模扩大n倍,单位成本不变,产出也扩大n倍,此时规模与产出是一一对应关系。
如图4中点A与B,直线AB、CD同特定结构下的成本规模曲线可表征规模收益不变。
图中U形曲线是指只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Fn,Fx≠n一定时平均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的本质是确立了最佳的生产规模的结构,图中AB线单位成本费用最低,也就是最合理的生产结构,无论企业规模多大,产出的单位成本一定。
CD线上的生产结构显然要次于AB线,但只要保持结构恒定,规模收益仍然不变。
图4相同结构的成本规模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结构下的成本规模曲线完全有可能相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其实是结构优化的过程,即寻求最低的成本规模曲线。
结构优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结构优化是一种质变,其手段只能是创新,如技术创新、重构业务流程改善分工专业化水平、使用新型能源等,结构优化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降低了单位成本。
在企业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除受生产要素的不连续可分性限制外是否就没有约束呢?并非如此,企业的实际规模将受到来自市场的两个约束:
1. 市场交易费用约束
前面已经分析过,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一定时,企业之所以替代市场,是因为企业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缘故。
如果企业的组织成本高于市场交易费用,则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市场交易费用约束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为企业存在性约束。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交易费用(用市场组织生产的费用)会比企业组织成本增长缓慢[8],如下图:
图5组织成本规模曲线
当SSO时,CC>CM,企业就会被市场替代。
所以企业的实际规模将受SO限制。
2. 市场需求约束
前面的讨论都没有涉及市场需求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量的丰富与质的提高,社会需求的品位也完成了由量到质的转变。
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同日益挑剔的社会需求产生了矛盾,商品生产者必须冷静地面对这一事实,因为在致命的飞跃中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本身。
商品生产逐渐向产品多样化、小批量化方向发展,我们在考虑规模经济的时候不得不正视需求问题。
图6反映了市场需求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曲线PC表示市场价格受产量的影响,AB则表示最优结构的成本规模曲线,而AC1、AC2则表示产品成本单受规模中的某个Fn的影响。
从图6中我们看到,A点的收益费用比率是高于B点的,对于厂方来说,生产规模应确定A还是B是很分明的。
这就是说,我们得出了一个更不寻常的结论: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影响时,厂方应尽量选取最优结构下的最小规模。
这样不仅可保持最高的利润率,而且受市场需求影响的风险大为减少。
如果我们还因习惯认可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准确地说应是结构经济),那么,厂方在考虑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务必考虑需求对其影响。
图6需求约束下,最优规模的确定
图7知识经济条件下规模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的终结 篇3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过去确实是这样,但现在情况变了。数字技术已经明显夷平了竞技场,竞争机会因此均等了很多。初创企业一夜间成为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而像柯达(Kodak)和百视达(Blockbuster)这些知名品牌却每况愈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形势的变化给企业管理者们带来了莫大的挑战。虽然目前仍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与规模相伴的劣势常常压倒规模优势。大企业需要取悦众多客户、庞大的员工队伍还有顽固守旧的机构投资者,这往往导致它们制订的战略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想在新经济环境下打造竞争优势,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竞争策略。
规模经济
规模对企业而言有重大优势,这个概念有两大理论基础。第一个理论基础是英国经济学家兼作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在1937年所著的开拓性论文:《企业的性质》(Nature of the Firm),他还因这篇论文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文认为,企业组织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信息成本和搜索成本。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概念。他认为,企业需要优化价值链,价值链包括投入到产品或服务生产方面的全部企业活动。虽然波特没有直接地主张奉行垂直整合,但的确论证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规模,通过他提出的五力分析框架,充分发挥价值链的优势。
上述两位学者都认为,规模优势不仅意味着通过降低管理费用与生产成本比来提高效率,还意味着企业得以通过更准确的信息,对市场施加影响力。实际上,他们都认为规模更大的企业还更精明。
不过,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丽塔·冈瑟·麦格拉思在新书《竞争优势的终结》(Rita Gunther McGrath, 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中指出的那样,现在企业拥有哪些资产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使用哪些资产。
规模失灵
当亚马逊公司的老板杰夫·贝索斯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时,世人为之侧目。毕竟,《华盛顿邮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报刊机构,创办于1877年,因报道水门丑闻等重大突发性新闻而家喻户晓。这家报刊旗下有640名新闻记者,它传奇的历史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正好体现了科斯和波特宣称的那种规模优势。
不过在2011年,成立短短六年的《赫芬顿邮报》却以3.15亿美元的高价盘给他人,这家报刊只有寥寥几个新闻记者。无论按哪个传统的标准来衡量,《赫芬顿邮报》在规模或地位上都比不过《华盛顿邮报》,可是身价更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答案主要在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主任詹姆斯·马尼卡(James Manyika)跟我谈论数据分析时讲述的内容。他表示,哪怕两家企业的规模一样大,处于同一行业,IT预算一样多,争夺同一批客户,各自利用技术的能力也迥然不同。
很显然,数字技术已造就了一种新的语义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能否使用资产与规模大小失去了必然联系。当企业可以普遍或近乎普遍地使用资产时,规模其实不太重要。
权力的终结
正如政治学者莫西塞斯·纳伊姆在新书《权力的终结》(Moisés Naím , The End of Power)中解释的那样,这股趋势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商界之外的广泛领域。无论政府、宗教界还是战场上的军人,大家都不得不学会接受规模优势日渐式微的现实。
他说:“现在更容易获取权力了,但想运用权力或保留权力更难了。”我认为,这番话精辟地概括了当下的情况。倒不是说规模大是坏事,而是说规模大根本无法像以前那样为企业带来优势。现如今,权力的传统象征(规模仅仅是其中一个象征)提供不了多大的保护。
事实上,这个世界已变得更加不稳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我们都已依赖于伴随更紧密的联系而来的相互依存。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件事,它会影响其他地方的局势。你再也无法做到与世隔绝。
丽塔·冈瑟·麦格拉思说:“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最危险的状态是稳定而不是变化。”她说的很对。大企业过去能够依赖静态平衡的局势,确保永远屹立不倒。那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极可能再也不回不来了。
新时代需要新方法
规模劣势一向就存在。连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那篇著名论文中也表示,到了一定临界点,组织成本会抵消规模优势。我们眼下就处于这种情况,只不过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已大幅下降,而组织内部的做事方式很少跟得上步伐。
幸好,目前有众多策略有助于限制组织成本,克服规模劣势。下面是其中三个策略:
网络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企业通过官僚层级体系运作可以行得通。命令从上头传下去,在组织底层得到贯彻落实。员工认真执行任务就可以领到薪水。不需要员工思考,也未必鼓励员工思考。
略带夸张地说,如今疯子打理疯人院,于是管理层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组织的网络化,帮助疯子打理好疯人院。Yammer等数字技术在这方面有所帮助,一些其他策略(比如最佳实践项目、开放办公室计划和内部培训计划)也可以很好地鼓励“异花传粉”般的交流。
开放式创新:创新在过去是关起门来、严格执行的一项活动,如今大企业在通过创业孵化园和开放式API(应用编程接口),以及通过创新中心(Innocentive,一家位于美国麻省的研发供求网络平台)和宝洁的联发(Connect + Develop)等平台,学习如何开放和合作。
这不失为集两者之长的一个好法子。开放式创新有助于结合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及大企业才有能力提供的资源。
模拟:近些年来,企业界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是,可以使用大数据来模拟商业活动。企业主管们不用再在枯燥乏味的董事会争辩数月之久,他们现在可以潜心研究众多的“假设分析”场景,并在成本低廉的比特虚拟世界,而不是在费钱费时的原子现实世界里面逐一检验。
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等新一代公司每天在运行成千上万个试验。在最近的美国总统竞选中,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所谓的“精英”团队没完没了地制定战略,而奥巴马的团队每晚要运行6.2万次模拟。最后的结果再明显不过了。
新的策略游戏
在奉行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和五力分析的旧经济下,管理者的任务是通过加大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竞争优势。而在新经济下,丽塔·冈瑟·麦格拉思认为,“瞬间优势”(transient advantage)更切合现实。我们日益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而非一成不变的环境下。
换句话说,在旧经济下,管理者如同下国际象棋。成功之道是比对手先看到下一两步。不过,新的策略游戏更像是玩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你执行任务,赢得新的技能和本领,但又转而寻找新的任务。
所以,规模不再是过去那样了,苦心孤诣打造企业帝国的旧日子早已远去。在新经济下通过竞争赢得成功更像是条漫漫征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项目。你必须有清晰的目标,不断磨炼技能,只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任何多余的完全是一种累赘。
(作者是博客DigitalTonto的作者,沈建苗翻译)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篇4
一、外国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经验总结
要想利用外部规模经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首先要了解世界上各国在外部规模经济上的发展情况,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计算机产业园就是外部规模经济的典型成功例子。在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成功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创新和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与标准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众多上下游企业在硅谷和班加罗尔集中分布,使各企业享受到了高效率、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在竞争中促进了高新技术的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研发。在政府的采购、直接投资、政策、法律的支持下,使个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积极性和发展的机遇。另外,在硅谷和班加罗尔,不同企业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工人、技术构思、市场信息的交流,从而为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创造了条件,这些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是其他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规模经济产生的效果不够明显,表现为普遍技术水平较低。
二、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1、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效益、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以人才、技术为本,以创新性、独占性取胜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特征也就是它的优势所在,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然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忽视了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或是缺乏资金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国产品的竞争力。
2、目前我国统计部门通常只对出口产品数量、金额进行统计,而没有强调出口产品所产生的效益,重数量甚于质量。由于利润空间的下降,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新产品和高产品的研发,只有复制发达国家的现有高科技产品或者进行加工组装。出口总量仅仅是衡量一国出口竞争力的标准之一,而出口产品的盈利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品牌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出现了联想、海尔、TCL、这样一些初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这对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国外知名品牌,松下、苹果、微软等品牌,仍然差距甚远。作为品牌弱国,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4、企业成长技术创新动能不足。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直接影响其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规模小的企业很难投入大量的R&D费用。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以大规模科技投入作为支撑。
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协作和关联度低下。在一些高新科技园中,尽管中小企业在布局上也相对集中,成群成片,但企业之间除了商业上的联系,生产上相对独立,不能很好地建立技术与营销,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流,并没有完全利用产业集群而发挥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
三、外部规模经济对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
影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有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站稳脚跟。
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利于维持专业化的供应商队伍,培育出可以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和有利于知识的外溢。2006年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出口创汇产品品种达48372种,产品品种比上年又多了4560种。实现产品出口创汇849.6亿美元,比2005年的760.7亿美元增长了11.7%,占高新区全部出口创汇总额的62.4%。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形成最直接的优势是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同行业的企业间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园使中小企业通过集群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一方面,企业在长期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的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熟练劳动力在集群内企业流动,有意无意的形成知识外溢,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即随着时间的流逝,累积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也因而不断下降,使集群内专业化高科技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据统计,全国高新区企业2006年申请专利数量为37872件,占全国申请专利数量的1.1%,其中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有20707件,占全国申请发明专利数量的1.9%。
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利于建立区位品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高新技术园内的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在利用自身直接占有的资源之外,还可以间接地利用更多的非自有资源。园区内小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与外国公司建立联系,也可以通过群内企业间接获得关于其它外国公司的信息或与之发生商务关系,拓宽了产品的海外销售渠道,而群外小企业则不具有这种外部规模的营销优势。此外,高新技术园中的高度竞争性也足以使该产业能保持较高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5、竞争不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外部规模经济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并刺激了个企业的创新,只有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使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产品竞争优势,还增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篇5
周君霞
(石家庄邮政高等专科学校,050021)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效
益的现状,着重论述了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途径,强调了企业实现规模
经济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支撑因素,以此达到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引言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轨变型时期,一部分企业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由遵从企业制度到遵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还有一部分企业正在或拟将进行企业制度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体制的转变,管理人员思维的转变。具体地说,就是在企业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现代化。过去几十年期间,由于我国一直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不是以最大发挥企业效益为目的,而是以计划安排为主,使得企业不能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不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即科学的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达到规模经济的效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纵深进行,我国经济也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开始重视规模经济效应。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状况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经济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额度和占地面积的大小;从产出的角度看,企业规模大小表现为产品量的大小和销售额的多少。但并不是说规模大的企业一定就会有规模经济,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多余的人员等,因此,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如下图所示:
LAPLAC
0AXY0Q图1平均产量与企业投入量关系曲线图2 长期平均成本与产量关系曲线
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由此看出,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
最全的中文管理资料库,首家中文资讯交流交易平台,在线即时网上一对一信息服务,资料整理
分析评估平台,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浪潮的翻涌,使得一部分企业消失和一部分企业规模变的更大,规模效应理论随之产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到1997年8月1日,位于世界航空制造业第一位的波音和位于第三位的麦道公司的正式合并,将全球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推向高潮,企业兼并战打的如火如荼,其目的不外是想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竞争对手,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并购起始于1985年前后,1989年以后,企业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统计仅1989年一年发生企业并购2559起,共转移资产20.15亿元,减少企业亏损1024家,减少亏损额1.34亿。通过并购,很多企业因而达到了增加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的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吗?并购后的每一个企业都获利吗?企业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吗?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韩宝集团的核心公司韩宝株式会社等20家系列企业也随即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过大,负债过多而破产;韩国的另一集团公司“起亚集团”原本生产汽车,却并购建筑、钢铁等企业,最终因战线过长而失败。我国珠海巨人集团也曾名响中华大地,然而其也因脚踩多只船而“下海”。事实证明,并购可以使得一些企业规模庞大,在市场上独占熬头,甚至使得我国很多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但也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他企业合并,就会扭转本企业亏损的局面;或者,只要购买其他企业,就会增加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企业的并购脱离实际,一味求大,简单的在大规模和高效益之间划等号,组建了一些所谓的大企业集团,强行将某些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此相结合形成一个“规模大”的企业集团。然而,没有在很好的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组织、人员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基础上的企业并购,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反而,一些亏损企业依附于盈利企业,又将盈利企业拖住,使得新企业矛盾重重,内耗加大,最终使新企业在“大规模”的旗帜下倒下,造成规模不经济。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财、物的配置要以满足其产品量的生产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企业的现有资源满足不了市场各种需求的增加时,企业要增加产销量稳固其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增加人、财、物的配置,靠扩大规模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量,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3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
3.1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销量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规模小,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生产产品,因此造成企业资产闲置,职工在家待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生产仍在进行,但生产能力过剩,形不成规模经济。对于这样的企业要扭亏为盈和增加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使用企业内部资源,扩大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提高单位利润。
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产品的产销量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反之,会造成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也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润的变动率与业务量的变动率不能按比例增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
出现了只要销售上有较小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利润上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即利润率变动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财务管理称之为“经营杠杆”(Operating Leverage)。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固定成本为50万元,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5万元;当销售额为2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25万元,当销售额为3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1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单位利润就越高,就可以获取现有规模的规模经济效益。
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是盲目地、片面地追求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并在已确定的规模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3.2负债经营扩大规模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量时,企业必须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才不会丢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扩大规模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完成扩张的实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来完成规模的扩张。
企业通过负债筹集所需资金,就要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若负债经营不当,还会使企业趋于破产。因此当企业选择负债经营扩大规模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所获得的预期利润率一定要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其次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弹性不能太小,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加大。例如:
表1投资利润率计算表
(一)单位:万元 投资总投资额负债净投资利润利息利润投资利润率 项目总额净额
表2投资利润率计算表
(二)单位:万元
投资总投资额负债净投资利润利息利润投资利润率 项目总额净额由表1看出,当企业投资利润率(20%)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12%)时,这时采用负债经营所获取的投资利润率的净额(28%)高于采用自有资金获取投资利润率的净额(20%);但当借入资金利息率(13%)高于投资利润率(12%)时,采用负债经营所获得的利润6万元,而支付的利息却是6.5万元。因此,企业若采用负债的方式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一定要做好预测,否则,会使企业走向破产的境地。
3.3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通过并购是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方法之一。并购即兼并和收购,其根本的动因一是并购可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提高控制市场的能力,促进垄断竞争性的结构,产生垄断竞争效应;二是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它和其他任何一种投资一样,也要考虑其投资的效益,做出成本效益的权衡。这种投资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的买卖和流动,而是“购进一些在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换句话说“就是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通过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单靠自身积累不能很快达到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这种方式运用不当,如前所述,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危险。
3.4与外部企业搞好关系,形成一种规模
企业要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要素的集聚程度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整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能力的确定;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企业外部的各种规模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想从事的行业都纳入自己的组织之中,大量的中小型工厂仍然是以独立的单厂企业形式从事经营活动。企业既要合理确定自身的规模,又要明确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生产分工协作、产品联系、销售渠道、技术开发、人员培训、承包转包、项目投资、资金融通以及其他有效方式,把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联系在本企业的周围,以扩大本企业的经营成果。实际上,这就是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又一种表现。
4我国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支撑
目前,中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WTO)。加入WTO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竞争者,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企业如何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并迎接“入世”的挑战?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或通过扩张来达到规模经济。而要获取一定的规模经济,我认为,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支撑:
4.1技术的支撑
中国企业在追求扩大规模上,常常忽视了档次的提高,只是简单地进行量的扩张,而在技术进步方面却并不改进,走的是粗放型之路。这种状态下进行经营,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使企业获得些许利益,但是企业技术上不去,势必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一旦滞销,大规模反倒成为负担了。上了规模不练内功,规模经济的取得不可能保持很久。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他国企业无法比拟的技术,那么该企业的产品在竞争力上必然强大,在进军国外市场上也能畅通无阻,这便提高了该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大优势,发展成为更为强大的企业集团,争取到更大的规模经济。
4.2资本的支撑
企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途径达到规模经济,都需要有强大的资本支撑,而目前我国企业一方面资本紧缺,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本闲置、大量浪费的现象。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树立节约资本、提高资本效率的观念,而且,必须建立完善资本市场,加大企业改制的步伐。
4.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
许多企业领导平时应酬太多,真正体察企业情况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太少。由此其直接影
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领导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现代化,培养贴近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观念。但是传统的观念非一朝一夕便能消除,隐藏于管理者脑中的一些未根除的观念一旦释放出来,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状况。如果产生个人武断决策,与事实相反的决策事实过程中势必损失企业的很多利益。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决策权比较集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快的特点。产生决策效率低,甚至使企业遭受损失。专家指出,企业家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则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
4.4市场的支撑
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产品量也要随之增加,才能降低单位固定成本,达到规模经济。这就要求企业要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扩大规模,加大生产,便有利可图。如果产品不受市场欢迎,又想加大规模,扩大产品产量,就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谈不上什么规模经济了。简单的认为企业上规模了便能带来大笔财富是不确实的,没有市场需求,根本不能谈规模。所以,要获取规模经济,得先考虑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4.5利润水平的支撑
利润最大化和资产的最大增值,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的目标。扩大企业规模只是为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有些企业在利润有限、负担沉重的基础上不是考虑扩大内涵再生产,实现非扩张下的规模经济,而是大举扩张,并购同类厂商,虽然使自己在同类企业中地位提高,但财务风险的加大,会令其经营十分困难。一旦各种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超过其主要经营收入时,这个企业的前景便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但是,且莫把企业规模和规模经济混为一谈。每个企业都应该充分考虑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切不可以好大喜功,一味的扩充企业,认为企业规模扩大了,就肯定会获取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于江富.集团化——管理之手.1998年.11月出版:35,171,228乔梁.规模经济论.2000年6月:40-42
Simply analysing our country’s enterprises
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of scale
zhou junxia
(shiJia zhuang Postal College,050021)
规模经济还灵验吗? 篇6
手机行业本来是大企业的天下,按照行业整合的规律,行业门槛将会越来越高,企业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小企业很难生存,即使有生存空间,也是利基化的生存空间。
山寨手机的出现打破了行业发展规律,手机企业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手机行业出现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这是行业发展初期才有的现象。
暂且不谈山寨手机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因为很多山寨手机有这样的问题,也有很多山寨手机是合法经营的。山寨手机的出现,与四项因素直接有关:第一,由于台湾联发科的MTK芯片的出现,新款手机的研发不再需要长时间、大量研究人员、大量金钱的投入;第二,由于手机设计更多地由第三方设计公司进行,山寨手机只需购买中意的设计款式即可;第三,手机零部件的模块化和手机组装代工的出现,山寨手机企业不需要做大的投入即可出品;第四,手机已经完成了普及过程。一般来说,在行业普及化过程中,消费者有追求品牌化的走向,一旦通过普及实现大众化,一定会有部分消费者回归消费的本原,即去品牌化的需求,即使非名牌的山寨手机也能够接受。我们看到不仅低收入的消费者购买山寨手机,高收入消费群体照样有人购买。
把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的手机企业称为山寨手机,其实对他们不公平。山寨手机的竞争力,超过了那些以封闭方式经营的国内老牌手机企业,山寨手机轻资产的经营方式,是社会的进步。
山寨手机的出现,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规模经济还有效吗?
规模经济的核心不是规模,而是固定费用。如果经营规模无法摊销固定费用,企业就亏损。经营规模越大,固定费用被摊销得越薄,企业利润就越高。
行业整合和产业集中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固定费用越来越高,行业门槛越来越高,只有有规模的企业才能跨越最基本的行业门槛,而那些无法跨过行业门槛的企业被淘汰了,剩下的就是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一个行业从最初的成千上万家企业,到最后实现寡头垄断时,可能只有几家能够活下来,活下来的企业可能只有1%甚至1‰。
山寨手机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他们轻资产的经营方式,固定费用大大降低,盈亏平衡点下移。
这种经营环境不仅表现在手机领域,其他领域照样存在。这是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经营环境。
第一,专业第三方和代工的广泛出现。生产领域的代工早就有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就是最初级的代工,现在的富士康是更高级形式的代工。
代工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现在不仅生产有第三方,工业设计(如手机款式)、产品研发同样可以由第三方完成。比如,山寨手机多数是购买韩国的设计。
虽然说代工的规模不一样,成本也有差别。但代工的出现,特别是非生产领域代工的出现,使行业门槛大大降低。代工虽然要花钱,但不需要固定费用的投入,规模经济的核心,即固定费用消失了(当然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者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就会下降,小企业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
第二,世界经济出现了模块化趋势。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现代工业和管理是从分工开始的,从最初企业内部的分工,再到企业之间的分工,再到区域之间的分工,现在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的分工。比如,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伦敦是世界设计中心,纽约是世界营销中心,硅谷是世界研发中心。这就是世界经济的模块化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有不断强化的趋向。
第三,设计的平台化。研发、设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原来小企业做不了手机,就是研发的投入太大,风险太高,研发时间太长。然而,现在研究平台出现了,不仅手机领域有研发平台,汽车、飞机等原来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都出现了研发平台。研发平台的出现,小企业也能研发高技术的产品,或者直接委托第三方研发。
第四,企业越来越空心化。跨国公司有时看起来就像一个单纯的发包方,几乎所有工作都可以委托第三方完成,企业最后就是一个集成者,甚至集成都是第三方完成的。
记得有一次听科特勒演讲,他给一家美国公司做咨询时,给对方的建议是:公司什么都不要做,全部委托给第三方,因为公司所做的几乎所有工作,都有专业的第三方可以替代。当然,不管谁来集成,最后贴上的商标是公司的。刚开始听到科特勒这样讲时,觉得很神奇,现在已经是普遍的现实。
20世纪6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给AT&T做诊断,那时AT&T已经是个庞然大物,托夫勒的建议是分拆公司,因为它太大了,可能无法有效地管理。然而,AT&T分拆,出现了比它规模更大的企业,大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更加频繁。这是因为管理技术的创新,使得靠人脑无法掌控的企业,通过专业设计的管理流程可以做得比人更好,比如ERP、IPD(IBM公司研发的一套管理系统)等。
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再次给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环境土壤。
规模经济肯定仍然是有效的,但技术进步和专业分工使规模经济的适用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来不断上移的盈亏平衡点,现在开始下移了,而且下移的幅度非常大,这是小企业的机会。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篇7
1 基本情况
2011年7~8月, 赣榆县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调研小组, 数次对村经济较好的青口镇大盘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状况, 二是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 三是农机装备情况, 四是田间道路状况, 五是劳动力状况。
通过走访青口镇大盘村村干部, 基本上掌握了大盘村农业基本情况。
(1) 人口状况:大盘村现有农户486户, 共1 924人。
(2) 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土地面积72 hm2, 种植小麦66.67 hm2, 水稻72 hm2, 其他作物6.67 hm2。
(3) 农机装备情况:拥有农机总动力408 kW, 小型拖拉机16台, 电动机16台, 配套机具22台套, 各种水泵9台, 喷雾器460台。
(4) 田间沟渠道路状况:田间道路已硬化1 520 m, 计划硬化2 600 m, 铺垫风化石路5 300 m。沟渠配套情况:已建硬渠1 720 m, 计划建硬渠2 450 m。现有电灌站2座, 计划新建2座, 闸涵全部改建和新建60个。
(5) 劳动力状况:出国劳务10人, 常年外出150人, 本地务工300人。
2 调研过程及民意
从调研的结果看, 青口镇大盘村具备了实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将村民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条件。于是, 经大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党员会议商议, 由大盘村委会将《征求意见书》发放给每一个农户, 然后根据农户的意愿, 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共发放《征求意见书》464张, 同意委托土地使用权的439户, 占总数的94.6%;不同意的22户, 占4.7%;弃权的3户, 占0.7%。同意的1 841人, 占总人数的95.7%;不同意的65人, 占3.4%;弃权的18人, 占0.9%。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村农户的土地, 流转给村合作社统一种管收即“全托”是可行的, 农民是支持的。2011年10月29日上午, 赣榆县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 全村486户农户, 有484户接受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 仅2户10人土地未接受托管, 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66.67 hm2以上, 是全市首个以村级整体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3 农民的利益保障
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后, 委托费用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稻谷275 kg, 小麦150 kg。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现金1 000元。农户可根据自身意愿,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结算。另外, 农户土地使用权委托后, 继续享受稻麦两熟田政策性补助 (水稻20元/亩, 综合补贴69元/亩, 小麦种子10元/亩, 水稻种子10元/亩, 总计109元/亩) 。
4 合作社的内部构成
从青口镇大盘村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以及广大农户的意愿综合考虑, 青口镇大盘村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接受村民委托土地使用权, 采取紧密型股份合作, 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工作责任制和议事规则以及财务管理、服务协作、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逐步建立起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比较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见图1:
5 合作社的种植优势
(1) 增加种植面积。农户种植水稻, 一般采用抛秧, 秧板田与大田比例为1:30;合作社种植水稻, 采用机插秧, 秧板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 可节省土地, 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另外, 合作社统一种植后, 田块扩大, 田间田埂减少, 也可增加种植面积。
(2) 省种。农户种植小麦一般采用撒播, 用种量大;合作社种植采用小麦机播, 可省种60%以上。
(3) 提高肥效。农户种植作物水平参差不齐, 肥效差;合作社种植, 由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指导, 科学施肥, 肥效高。
(4) 省药, 减轻环境污染。农户防治病虫害随意性大, 比较盲目, 用药量大, 防治效果差, 防治效果在60%以下;合作社用药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针对性强, 防治统一, 用药量少, 效果好, 可降低成本40%以上, 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农户、合作社种植效益对比见表1。以大盘村66.67 hm2耕地计算, 合作社年经济收入为49.8万元, 若合作社人员为10名, 人均工资为4万元/年, 则合作社年纯利润为9.8万元。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 篇8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过分扩大,平均成本(AC)与边际成本(MC)都会逐渐增长,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
对于高校来说,其成本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成本等固定成本,和教师团队工资薪金及培训进修、教学材料耗费等变动成本构成,从固定成本的角度看,我们理想的经济规模是在固定成本处于饱和状态下的招生人数,而变动成本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不断上涨,对于高校来说,我们不能盲目地扩招、扩建,在成本的控制上,应当追求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时的最佳规模经济状态,将盲目的发展战略改为控制规模、提高质量,达到最佳的高校经济规模状态。追求两种成本相交时的平衡点,即成本最小,规模最优。
2 高校规模经济现状
高校与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即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它们都会产生成本,企业生产的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而高校“生产”的是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诸多,且不好界定。目前,高校经济规模状态大致存在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规模较小的,财政拨款较少或者不拨款的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的缺失,高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招生困难,实际招生人数小于计划招生人数,以至于恶性循环,学院发展缓慢,甚至是出现倒退现象。
第二种是规模较大,财政拨款较多的知名学府,这类高校经济规模相对较好,相应的硬件与软件配套设施完备,招生规模有完整的规划,基本属于规模经济状态。
第三种是规模较小、财政拨款充足的专业性强的院校。如警察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这类人才不能过多地培养,警察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量基本是成等号的,招生细化到省、市、专业等。由于招生比较稳定,相应的办公楼、教室、宿舍等,利用充分,不会有过多的剩余现象。而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过剩,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教育教学环境、与时俱进,使得每一位毕业学员都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就业时能得心应手地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人民。大型的实验仪器不可缺少,但是,由于学员数量较少、实验仪器更新较快等因素,在这部分的成本显得过高,规模不经济现象就此出现。
3 高校规模与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高校追求利益,盲目招生,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国家对每个招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均配比额度下发到学校,用于该生的教育培养,所以,一个招入的新生,除了该生缴纳的学费、宿费、学杂费外,国家会为学校配入一定的培养经费,有的学校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大规模申请扩招,但是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教室、宿舍、食堂、多媒体设备、图书管、试验仪器等配备不足。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节奏,如:高级教师占教师人数比例不够,教师继续培养深造的空间不足等。而由于硬件、软件不能满足扩招后的人均所得,使得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质量上、学习质量上都大打折扣,不能将其应得的知识、学习的权利全部享有,不能更好地发掘出他们所有的潜能,即学院没有做好培养人才的义务。
3.2 部分高校盲目扩张占地面积,给学院带来具大的财务负债,影响学院正常发展
有的高校对学院规模的理解有误区,认为学院占地面积的大小,即学院的规模,盲目地申请扩大学区,买地、占地,占用了学院的其他教育基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更换,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引进;教职工的继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教职工工资拖欠问题严重等。这样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规模,并不会真正地帮助高校发展壮大,反而本末倒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3 管理人员比例过大,教育资源过剩,或资源不足现象
有些专业性比较强,招生名额相对较少的学校,如警察专业,虽然招生人数有限,但是应配备的管理部门及岗位人员缺一不可,相应地造成管理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比例较大,同样的这样一所专业性强的学校与一所综合性的地方大学相比,院领导班子组成基本相同。科室大体一致,而在管理成本上却千差万别。不仅是人员配比上,还有硬件设施的配比,一些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资金相对充足,所以,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甚至过剩。如图书馆藏书、教学仪器设备、教室等。而一些差额拨款的地方大学和民办学院,会出现资金短缺现象,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够充足,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受教育的质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缺失。
4 如何达到高校规模经济的最佳状态
4.1 合理申请招生人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的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对学院的教育教学现状、师资力量、经济状况十分了解,因此,学生处和教务处可以对目前在院学生进行评估,以上一届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分析得出上届招收学员数量是否合理,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是否得到满足,可以得出学院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届允许招收的学员人数。人事处可以根据计划得出招聘教职员工的数量,财务处可以根据预算资金情况,分析得出学院可以增加培养的学员数量。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精细地测算,得出学院应当招生的数量,申请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保证招入的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生活的空间,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2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扩展学院占地规模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诸多因素。首先,保证现有学生的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人均图书馆、人均宿舍面积、人均体育场、人均就餐环境等,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健康、资源充足的学习生活的空间。其次,保证教职人员有足够的经费、时间充好电,与时俱进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有资格、有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最后,保证每位员工的福利待遇按时发放,不能盲目扩张、挤占资金,造成拖欠工资现象,因为,工资福利是使教职人员家庭稳定的核心,古人云,安家方能立业,在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不只是做完工作,而是做好工作。
4.3 合理共享管理及教学资源
(1)合并办学。对于专业相似度高的高校,可以考虑合并办学,共用教学仪器设备,共用教师团队。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上课,学习交流,探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可由任课教师分别授课。
(2)合理共享教学仪器设备。针对教学仪器设备配备齐全,但由于学校招生人数较少,所以相应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下情况,应当提供该校过剩的教学设备资源,其一,可以与该学校专业相仿的兄弟院校共享,用自己的长处弥补本学校的短处,如换取培训场地、换取兄弟院校专家讲学等。其二,可以与单纯的科研性质的单位合作。
(3)降低管理人员成本。对于非任课教师岗位,进行重新分配,对于关联性强的部分岗位进行合并,以此降低管理人员成本;对于任课教师,部分基础教学课程,如英语、数学、政治等,可以外请专家进行授课。
摘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几年中,高校经历了大规模地扩招、合并,在这种快速变革中,无疑会给高校发展带来病症,部分高校由原来的规模过小导致的不经济变为规模过大导致的不经济,因而,如何让高校规模达到经济化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规模、成本进行分析研究,规避高校规模不经济的误区,同时,提出有助于高校规模经济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规模经济,成本,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晓宇.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教育研究,2011(9).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辨析研究 篇9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范围经济,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成本项目,外部性
一、引言
企业规模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而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企业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同“由企业联合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称企业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经济;反之,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称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两者相等, 就称范围经济不变。
其中Csplit为各种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 Cjoint为各种产品由企业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RSP为范围经济效应参数, 它大 (小) 于零表明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 (不) 经济效应, 它等于零表示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范围经济不变。测度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一般方法 (Clark与Speaker, 1994;Silk与Berndt, 2003;黄薇, 2007) 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 根据一般成本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假设企业具有下面形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其中C为总成本, yi为第i种产品的产量 (i=1, 2, …, m) , pj为第j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j=1, 2, …, n) , α0、βi、γj、λij、θjk、ρij为待估参数, 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步, 运用企业的经验数据估计出 (2) 式的待估参数均值。因为零的对数无意义, 因此, 为了计算当其他产品的产量为零时某种产品单独生产的总成本, 估计 (2) 式中的待估参数与计算各种成本时需要进行Box-Cox变换。
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估计出来的待估参数均值和公式 (1) 的原理, 计算度量范围经济效应的参数RSP, 然后对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作出判断。从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可见, 如果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 (高于) 单独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那么联合生产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 (高于) 该产品单独生产时的平均成本;如果企业各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表明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
然而, 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给人们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如果X1和X2本质上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 例如X1是大号衬衫, X2是小号衬衫, 其他方面X1与X2完全相同;X1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1和LAC1, X2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2和LAC2, X1与X2联合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3 (q3=q1+q2) 和LAC3 (图1)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公式 (1) 来测度企业联合生产X1与X2两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 那么这样测度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范围经济效应, 而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曾卫锋 (2008) 将沿着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移动的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将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整体向下 (向上) 平移称为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只有将X1与X2两种产品区分为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才可能测度出符合上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专业化配置, 而范围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多元化配置。今天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概念, 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资源多元化配置与专业化配置谁优谁劣的决策。如果不能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 就无法区分所测度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还是范围经济的范畴, 于是, 也就无法区分是资源多元化配置更优, 还是专业化配置更优。因此, 对于范围经济效应的测度以及企业资源多元化或专业化配置的决策分析来说, 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可以从不同种类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差异, 以及相应的成本构成进行辨别, 涉及到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研发活动、原材料与外包中间产品的采购与使用、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营销技能与营销过程、管理技能与管理过程等。一般假设企业使用了r种不同的原材料与h种不同的外包中间产品, 使用了s种不同的生产技术进行了s个不同的生产过程 (用Tj表示, j=1, 2, …, s) , 针对特定种类的最终产品开展了g种不同的特定管理活动、k种不同的特定研发项目和m种不同的特定营销项目, 生产了n种不同的最终产品, 这n种最终产品共享了企业的一部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些基本假设条件下, 第i种最终产品的成本构成包括: (1) 特定研发成本、 (2) 特定营销成本、 (3) 原材料成本、 (4) 外包中间产品成本、 (5) 生产成本、 (6) 特定管理成本、 (7) 共享的营销与管理成本等7个“成本项目” (1) 。本文强调“成本项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里的“成本项目”同会计学里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 这里的“成本项目”既指企业产品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指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
第i种最终产品其产量为Yi时的平均成本ACi为:
其中c1ji、c2ji、c3ji、c4ji、c5ji、c6ji分别为第j种特定研发、特定营销、原材料、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和特定管理在第i种最终产品中的平均成本, czi为n种最终产品共享的营销与管理费用分摊到第i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企业生产X1与X2两种最终产品, 那么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呢?从上述7个成本项目来看, X1与X2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存在图2所示的三种可能: (1) 完全同质, 即A点所表示的情况; (2) 完全异质, 即B点所表示的情况; (3)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即A、B两点之间的C点所示的情况;C点越靠近A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同质程度越大, C点越靠近B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异质程度越大。
如何具体度量任意两种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或异质程度呢, 这里使用图3所示的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链示意图来进行说明。在图3中r=3, h=1, s=10, g=1, k=1, m=1, n=5, 其中最终产品X5使用了特定营销项目和特定管理项目, 而其他四种最终产品共享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生产活动可能会受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劳动过程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但概括来说, 各种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工种”不同;二是相同工种的“技术等级”不同。对于不同“工种”或相同工种的不同“技术等级”, 要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自然技术特征或 (和)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不同的, 但不同的生产技术未必同劳动对象相关。例如, 缝制衬衫的生产活动, 即使作为劳动对象的布料的品质不同, 但如果是由相同“工种”及其相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缝制出来的, 那么生产活动的技术是相同的;相反, 造船业中的焊接生产活动, 即使焊接的对象即钢板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技术等级”的焊接工人焊接出来的产品质量或档次是不同的。因此, 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差异与“技术等级”的差异上面。图3各种生产技术Tj (j=1, 2, …, 10) 的差异, 至少表现在“工种”与“技术等级”两者之一的差异上, 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
有些种类的最终产品可能会使用到一部分相同的技术, 可以将这部分相同的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任意两种生产技术Tj与Tv (j≠v) , 如果它们仅使用在某几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而在其他种类的最终产品生产中都没有使用到, 就将这两种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如果技术Tj与Tv在某部分最终产品生产中同时使用到, 而在其他最终产品生产中只使用到Tj与Tv的两者之一, 那么就不能将这两种技术归并在一个技术组合中。技术归并可以减少测度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计算工作量, 也可能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节约管理成本。根据技术归并的这个原则, 图3中的技术T1、T2、T3和T4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1, T5和T6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2, 而其他技术T7、T8、T9和T10则不能进行归并。当然, 也可以将单种技术T7、T8、T9与T10分别看成也是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之后, 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种类或生产过程种类为s=6, 即Tj=T7, T8, …, T12。
如果该企业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存在表1所示的成本结构, 那么根据7个成本项目当中的重叠部分的成本比重之和, 就可以说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1中的82% (35%+10%+12%+20%+5%)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2中的86% (31%+28%+6%+17%+4%)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62% (19%+21%+8%+11%+3%) 同X4中的72% (16%+19%+22%+13%+2%)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1与X2是完全同质的, 最终产品X5同其他4种最终产品是完全异质的, 等等。两种产品除了同质的部分之外, 剩余部分之间当然就是异质的了。
三、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
现在根据公式 (3) 与图3的原理探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从中可以辨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企业的业务范围
所谓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指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不同“工种”或不同“技术等级”的员工操作不同事务的种类数, 该种类数越多表明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宽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表现在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或者进入企业之前未曾涉足的产业领域。假设企业生产经营n种最终产品, 第i种最终产品Xi与第u种最终产品Xu的平均成本分别为ACi和ACu (i≠u, u=1, 2, …, i-1, i+1, …, n) 。Xi与Xu的平均成本可分解为表2所示的7个基本的成本项目。关于企业的业务范围, 当前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表2的横行看由企业的最终产品构成, 从纵列看由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 而每一种最终产品由若干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组成。然而, 企业的业务范围客观上只能从表2的纵列来看而不能从横行来看, 因为企业即使改变了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此时没有改变企业的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没有改变;相反, 企业即使没有改变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企业在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中增加了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就扩大了。因此, 以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作为确定企业其业务范围的标准, 客观上是不正确的做法。表2中的成本项目就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企业各种最终产品成本构成的项目数。
(二) 计算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现将Xi平均成本在纵列上所分解的各项平均成本c1ji、c2ji、c3ji、c4ji、c5ji、czi作为Xu各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使用“技术参数”a1ju、a2ju、a3ju、a4ju、a5ju、a6ju、azu将Xu各项平均成本表达为Xi的对应平均成本。如果Xi某项平均成本为零 (即Xi同该成本项目无关) ,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设定为计算基准。例如, 如果c4ji=0,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c4ju作为其他最终产品该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这里先介绍“技术参数” (表2中的所有a) 的确定方法。在表2的成本项目 (5) ~ (7) 当中, 对于任意两种最终产品Xi与Xu来说, 由于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技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要素密集度 (一般使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也就完全相等, 从而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取决于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差异, 而同它们的产量无关。据此, 就可以根据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关系来确定技术参数a的数值, 并且一旦Xi与Xu的技术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a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例如, Xi在成本项目c52i (j=2) 中挖一个键槽需要10分钟的工时, 而Xu在成本项目c52u中挖一个类似的键槽需要20分钟的工时, 则技术参数a52u=20/10=2。当然, 也可以不按照工时而按照其他要素使用量来确定技术参数的值,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的要素密集度是相等的。在表2的成本项目 (3) 与 (4) 当中, 技术参数就更好确定, 可以直接按照Xi与Xu在同一成本项目中原材料或外包中间产品使用量的比例来确定技术参数。在表2的成本项目 (1) 与 (2) 当中, 由于总成本Rj与Mj同产量无关, 它们是预先既定的, 所以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就不能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来确定。特定的研发创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特定营销实现了 (也可能提高了)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 本文建议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按照不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比例来分摊。例如, 假设R1=10万元 (j=1) , 单位Xi的市场价格pi=1 000元, Xi的产量Yi=100, 单位Xu的市场价格pu=2 000元, Xu的产量Yu=200, 则单位价值Xi或Xu包含的特定研发项目成本为0.2元, 于是a11u=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a1ju与a2ju会随着产量Yi或Yu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不同于机会成本。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一旦产品的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是不变的常数, 它们同产量无关;然而, 在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成本项目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使其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曾卫锋, 2010) , 因此,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读者不能误解。
现在来计算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表2中的最后一列为在Xi的产量为Yi、Xu的产量为Yu (u≠i, u=1, 2, …, i-1, i+1, …, n) 时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 该成本是企业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统计指标。根据表2的分析, 在各种成本项目的总成本、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技术参数等已知的情况下, 便可计算出最终产品Xi各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
某种最终产品的各种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由 (4) - (10) 式计算出来, 将它们相加便得到该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4) - (10) 式等号右边的分母相当于以最终产品Xi的产量Yi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当量产量”, 即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产量通过技术参数a转换成Xi的产量Yi。
(三) 企业规模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的产量由Yu变化到Yu*时, Xu产量Yu的变化率为αu= (Yu*-Yu) /Yu。此时, 从表2的每一行来看, 对于成本项目 (1) 与 (2)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其中a*bju为当量产量发生变化之后的技术参数。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Xu的平均成本变化率为βuu= (ACu*-ACu) /ACu, 即:
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 它也会给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带来βuv的变化 (v≠u, v=1, 2, …, u-1, u+1, …, n;β下标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产量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第二个字母表示平均成本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βuv的计算公式类似公式 (11) , 只要将 (11) 式中所有字母下标中的u改为v就可以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最终产品, 只要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 就可能引起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C3j~C6j和Cz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Xu的平均成本及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它的平均成本变化βuu, 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变化βuv, 而且相同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为技术参数不小于零) , 即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2. 对于完全异质的不同最终产品, 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只会引起这种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 而不会使得其他完全异质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 即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是完全独立的。
3. 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完全独立, 这体现了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不是企业业务范围扩张的结果, 而是各种成本项目自身规模增大的结果。
4. 联系表2可见, 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共同表现出各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性质;如果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联合生产的总成本同分别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存在差异, 那这种差异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范围经济的范畴;两个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在联合生产时只存在图1所示的规模经济属性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属性。
5. 当存在规模 (不) 经济效应时, 如果具有同质性的Xi与Xu进行联合生产, 那么Xi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但它同时也带动Xu的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从而Xi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上升) 会被“稀释”到Xu当中去。
(四) 企业范围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与Xv单独生产时的总成本Cu与Cv分别为 (b=u, v) :
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Cu+v为:
联合生产的总成本与单独生产成本之和的差额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 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之间只会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而只有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才会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有鉴于此, (14) 式应该分为两种最终产品具有相同成本项目 (同质部分, ΔCe) 与具有不同成本项目 (异质部分, ΔCf) 的两部分, 即ΔC=ΔCe+ΔCf, 其中:
其中k1≤k, m1≤m, r1+r2=r, h1+h2=h, s1+s2=s, g1+g2=g。由于同质部分ΔCe体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属性, 而异质部分ΔCf体现出来的则是范围经济属性, 因此, 只有 (16) 式才真正测度了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范围经济效应。ΔCf小于、等于、大于零, 分别称两种最终产品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不变、范围不经济效应 (2) 。概括来说,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而这些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消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不经济效应。因此, 企业的范围经济属性只是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的表现;从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当中可以分析出企业范围 (不) 经济的来源或原因。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本文的分析, 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 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 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 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 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许多学者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 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 这一点似乎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 就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厘清传统观念的偏差, 为今后下一步更为深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以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探索,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对于企业资源专业化或多元化配置的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效应。在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异质部分当中, 它们的成本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性具体如何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效应, 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同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与有兴趣的读者共同探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ffrey A.Clark and Paul J.Speaker.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 33 (2) :3-25.
[2]Alvin J.Silk and Ernst R.Berndt.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Service Business[J].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3]曾卫锋.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8-59.
[4]曾卫锋.国际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2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116.
零售与批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篇10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营基本的时候指出:生产规模越扩展, 产业资本的商业活动, 从而, 为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需要的劳动以及其他流通费用也就越增加。
商业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 有助于市场的扩大, 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中介作用, 而且会把资本的一个较小的部分束缚在流通中, 因而会使资本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 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 提高利润率, 有助于产业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增加。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象的说明了商业规模的扩展。
一、批发业的规模经济
批发商向制造商直接大批量低价采购商品, 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如果批发商经营的是多种商品, 那它就同时具有了范围经济的特性。批发商利于成本上的优势, 再以较高的价格把购进的商品拆散, 小批量的卖给零售商, 从而获得利益。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 批发商将交易次数集约化,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交易效率。批发商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批发商的主要工作是寻找供应者、评价和选择供应者、签订合同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发生大量的交易成本。如果批发商的采购数量很小, 单位商品所分担的交易费用就很大;如果采购数量很大, 单位商品所分担的交易费用就小。大批量采购能够降低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
其次大规模购买能够增强批发商的谈判能力, 降低商品的买入价格,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中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卖给零售商, 从而使得消费者得到实惠。另外, 批发商还可以利用自身规模、资本、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向零售商提供促销、广告等全方位服务, 从而吸引固定的零售商, 降低挖掘和维持客户的成本, 增加收益。
(二) 大批量运输和存储的经济性
商业企业同运输公司的业务联系中要包含一定的交易费用, 尤其是在运输紧张的情况下这种交易费用可能很大。而批发企业的运输批量越大, 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交易费用越小。此外, 大批量运输还能取得整车运输以及利用先进运输装卸设备的经济性。与小批量商品储存相比, 大批量储存更能合理的利用储存空间及先进的储存成本, 也能减少管理人员, 从而获得大批量商品储存的经济性。
(三) 批发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管理的经济性
在小规模的批发企业中, 一个人可能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而大规模的批发企业有条件对批发业劳动进行合理分工, 由特定的人去专门从事特定的经营活动, 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 也就能提高批发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 大规模的批发企业更有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对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行科学管理, 从而提高批发企业管理效率。
二、零售业的规模经济
(一) 单店规模扩张的经济性
单店规模的扩大, 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当商店规模扩大时, 由于这些相对固定的成本被分摊到更大的销售额或营业面积上, 从而单位商品的平均经营成本或费用会下降。其次, 单店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交易量, 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一站买齐的消费行为。另外, 可以增加对供应商的控制力。拥有了大量的消费者就可以成为零售商向批发商赚取更多利益的条件, 进而将利益让渡给消费者。
(二) 专业化经营的经济性
经营的专业化可以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 从而降低进货价格和交易费用。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 进而提高辅助服务的利用效率。经营的专业化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相应减少广告等支出。专业化的经营形成一定规模后, 品牌形象就容易树立, 则相应的广告、营销等费用就减少了。
三、范围经济
(一) 多业态经营的经济性
在零售业中, 很多企业都通过多业态经营来扩大规模。虽然不同的零售业态对应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客户群, 但是不同的业态之间有着相似的业务活动。进行多业态经营可以共享这些活动, 从而达到范围经济性。多业态经营还可以使流通企业获得市场势力。如果一个企业包括了大型超市、百货商店、连锁便利店的话, 它就覆盖了所有的消费品销售渠道, 就可以在这一区域内获得市场势力。
(二) 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经济性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扩展到其他业务理论中去, 拓展新的业务空间。由相关多元化所带来的范围经济表现为技术、生产、市场等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 独立的、专职的商业活动所以能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能节省产业资本在他必须亲自从事商业活动所占有的资金, 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就在于它能加速商品形态的转化, 加快商业流通的速度, 从而可以缩短生产者用于买卖的时间, 以加强对生产的监督;就在于它能推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 而且是若干生产部门许多企业资本的周转, 从而不断扩大流通的数量和规模, 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商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这些职能和作用, 就是商业经济效益的实质和要求。
但是,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商业萎缩的现象。即生产者在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 经常自己完成几个连续的生产阶段。一旦纵向一体化开始, 过去在市场上进行的一些商品交易就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部门间的转移。在市场上的交易, 商业者又充当媒介的可能性。但是在纵向一体化的条件下, 则完全没有这个可能。即使商人在市场交易中能够生存, 在纵向一体化的系列中也将成为不可能。这里, 商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商业也就逐渐的萎缩。
摘要:本文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批发业与零售业如何节约流通费用, 减少交易成本。
关键词:零售,批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商业部教育局.论商品流通.北京.社会科学资料印制社.1980
[2]、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石原武政、加藤司.商品流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篇11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物流企业;服务产出;功能扩张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9-02
一、物流业中的规模经济
(一)理论模型
用x代表物流公司投入,f(x)代表物流服务产出,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产出扩大规模大于投入扩大规模,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对于任意t>1,x>0时?押
f(tx)>tf(x)
如果这个定义在所有生产规模和要素组合下都成立,就是全局性规模收入递增,但是?熏物流服务的生产函数不可能满足全局性规模收益递增,它可能在某个范围内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而在某些范围内是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在物流业中同样我们用局部收益弹性刻画这种局部性规模收益情况。
设f(x)为物流服务生产函数,t为正数;记y(t)=f(tx),t=1代表企业以原有规模提供物流服务,t>1代表各要素投入都同比例的放大,而t<1则是要素投入同比例减少。我们关心的是在原有规模(t=1)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企业规模时,物流服务产出y(t)的变化速度怎样。自然地,定义生产技术在要素组合为x时的规模收益弹性为
如果e(x)=1,说明技术在x处规模收益不变;类似的e(x)>1或e(x)<1时,技术在x处分别是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的。
理想情况下,物流服务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e(x)>1,因为规模越大才能充分利用物流设备设施,才会使得物流中的距离经济得到进一步体现,所以?熏在我国物流服务应主要以大型物流企业提供为主。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规模格局
中国仓储协会在进行的中国物流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占13%左右,较第五次调查的11%增加了12个百分点,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仍在500人以下,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综合分析我国开展的六次调查,我们得出我国企业规模格局的如下特征:
1.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小,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较慢。对比前六次调查报告,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例逐步递增,符合物流领域的大多数范围内规模报酬递增的推论,但递增速度慢,说明我国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良好发展机制。发展速度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我国引入物流的时间比较晚,认识不深;其二是体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和功能上的扩展比较困难;其三是在提供单一的物流服务上没有进入和退出物流业的壁垒导致大量小的物流企业存在。其四,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为大的物流企业后再退出物流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大的物流企业一般会需要大量实物投资,而且现在物流外包中的交易成本过高,物流业中的诚信度还没很好解决,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扩张,因为扩张之后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会使企业进退两难。当然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这种小的物流企业存在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小的物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灵活方便性;大量小资本投向物流业可以吸收部分劳动力。但是,目前这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格局不太利于我国物流总成本的下降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中大量小物流企业过度竞争有时候会妨碍物流服务需求双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大量小型物流企业恶性竞争会导致物流作业中违规事件大量存在。
2.第六次调查表明,物流供给企业的仓储与设备供给能力平均水平均比前几次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是闲置率还是较高。从企业填报的数据及提供的设施利用情况看:现有的物流运作供给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场需求。这是小的物流企业恶性竞争造成的结果: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通过违规而降低成本从而索取较低的价格导致大的物流企业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的低诚信度导致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增速不快。
(三)目前我国物流业规模格局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这些小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是单功能的低级的物流服务,在行业进入方面既无技术、经济方面的壁垒,也没有政府管制方面的限制,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小资本都流向物流业,买个车,建一些仓库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这样一个个小型物流企业就诞生了。另外,我在这儿强调一点,不要一味地把只要是提供了运输或简单的仓储服务的公司都叫物流公司,如果只是简单的单一的物流服务就以所提供的服务命名更好,如搞运输就叫某某运输公司最好,当然在注册方面可以注册为物流类企业。
很多小的物流企业倾向于打游击战,因为进入物流业的一些投资者本身对物流理解不深,规模小时退出物流业也比较容易,另外,政府在扶持中小物流企业方面也没有好的政策,所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好,小的物流企业扩张动力不大。
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还没有更好地挖掘出来,企业只是外包一些简单的物流作业层面的服务,小的物流企业也能很容易提供,这也会妨碍我国更好物流规模格局的形成。
二、物流业中的范围经济
(一)理论模型
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也可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甚至还可以额外提供与物流活动交互紧密的服务,尽管不属于物流服务范畴,但由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作业的时候一并提供这种密切相关的服务可为企业节约成本带来便利性。
我们在讨论规模经济时候只是讨论规模上的扩张,是在原有业务上的扩张,例如,提供区域运输服务的企业变成规模更大的提供全球性运输服务的企业,在这儿我们要讨论的是业务上的扩张,讨论从单功能少功能物流企业转变成多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甚而进一步提供与物流相关的服务。
若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止一种,我们以 代表物流活动中某一子功能活动的产出,则下式就说明存在着范围经济。
即由一个综合性物流企业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的成本比n家企业分别只提供物流中的单一的服务成本之和要低。例如,一家公司既从事运输又从事仓储会比两家分别只从事仓储或只从事运输的企业节省成本。在物流领域显然是存在范围经济的,归纳企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理由:
第一,由于物流子活动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且存在二律背反,联合起来提供物流服务可能会带来成本总体最小。
第二,N种子物流服务或者物流相关服务在需求上是不太可分离的,联合起来提供服务也可降低成本和物流服务需求者带来便利性。一家企业同时提供完整的物流产品,这可以利用需求上的互补性而提高效益,例如,配送服务和流通服务加工一起提供,甚而一并提供资金融通等。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在第六次报告中显示企业外包物流服务时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数量集中在2~10家左右,说明我国现在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功能比较单一,企业只能选择多家物流企业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使得物流服务需求方不得不和很多物流企业打交道,从而也提高交易成本和不便利性,再者物流作业成本也会比较高。从实际看我国正慢慢改变这种局面,企业从单功能物流企业向多功能物流企业发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物流企业都呈现出提供的服务多样化、综合化趋势。国外物流业已掀起了一阵阵兼并浪潮。
(三)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格局是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很重要原因,企业规模小,更别说提供多功能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另外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和政府的诱导政策不够也是截然分不开的。
三、我国物流业企业规模和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国外这种调整很明显,国外物流企业兼并加速,跨国物流公司越来越多,而且提供的服务也超出了物流服务范围,因为在物流领域中,在大多数范围内是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当然并不是说要彻底消除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就像有的人说提高物流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提法。我们是要对物流业进行规范,建立一种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展的时候资金上的制约比较明显,因此政府在对其贷款方面可放松条件,何况物流业的投资一般都形成实物资本,贷款风险也比较小,另外,企业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合作例如联盟,加盟的形式来进行轻资产扩张。
政府对违规作业的物流企业要严惩,这样可以弱化恶性竞争,同时也可以慢慢提高物流企业的诚信度,另外,在物流行业内对物流企业进行认证评估,这样可以克服物流服务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交际成本过大从而犹豫物流外包的影响。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不是很合理,功能比较单一,当然不是说物流业只允许存在大型物流企业,而是要分布合理,即以大型物流企业或联盟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为主,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为辅的局面。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垄断产生。
规模经济问题的文献综述 篇12
一、古典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76) 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阐述了分工的意义, 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会增加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以及改进工具, 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在既定的资源基础上增加社会的财富。同时, 分工的程度, 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程度的限制, 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 如何扩大市场规模也就成了增加分工, 增加财富的问题所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 1848) 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点, 他在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并且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认为, 大规模的生产给事业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大, 以致经济生活任何部门的小经济也不能经受得住与大经济的竞争。
阿林·杨格 (Arthur Young) 1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学和统计学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中, 发表了题为《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的论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 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的分工理论被后人命名为杨格定理, 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 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在前人的基础上, 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 他在《经济学原理》中, 第一次用“规模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的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现象。他指出, 企业在长期内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规模, 通过扩大其不动产获得新的大规模经济, 在较低的成本上增加产量, 进而使得报酬递增。他根据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归结为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两类。同时, 他还提出追求规模经济会导致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 降低经营效率, 导致规模报酬递减, 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斯拉法 (Sraffa) 于1925年发表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长篇论文, 1926年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在这两篇论文中, 斯拉法指出, 每一类规模收益都是出自很不相同的经济现象, 递增的收益来自积累和技术变化过程, 而它们又都与市场扩大及随之而来的劳动分工相联系;递减的报酬是由于土地可获得性有限, 这是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是租金理论的基础。他还在自己的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讨论了多种商品的联合生产及其意义。
二、近代外国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根据贝恩 (Bain, 1959) 的说法:对规模经济是否存在的问题有两种派别, 即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康芒斯 (Commons) 、熊彼特 (Schumpeter) 等为代表的英国学派认为规模经济与厂商规模有关, 尤其与大型多工厂的厂商有关。他们认为, 仅仅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从效率观点来看, 此学派建议公共政策应促进兼并和保护大厂商。美国学派的代表为奈特 (Knight) 和西蒙斯 (Simons) , 他们认为小厂商也能够利用规模经济, 不存在真实的或货币的规模经济。舒马赫 (Schumacher) 则宣称小的是美好的。
(二) 规模经济的测度的讨论
规模经济的度量问题起因于美国学者罗伯特·索洛 (Robert Solow, 1956) , 他最早发现了索洛剩余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他承认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 但认为规模经济不可能从全要素增长率中分离出来, 因此他考察技术进步贡献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他在研究中采用的生产函数以资本、劳动同质为前提, 并假设劳动和资本的可替代性、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
施蒂格勒 (Stigler, 1958) 提出了生存技术法 (Survivor Technique) , 来测定企业的规模或效率问题。他认为, 在一个产业中, 如果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 处于相同的环境, 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因此, 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可确定最佳规模。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企业为提高生存能力, 要通过规模调整, 提高经济收益。故有条件的企业向最佳规模靠近, 使这一组的产量比重上升。对于生存技术法, 在下文的测度方法中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科曼诺 (Comanor) 和威尔逊 (Wilson) 提出了MES (最小有效规模) 方法, 用来测定起进入壁垒作用的规模经济。主要度量办法是看占整个行业产出一半的最大厂家的平均规模与相应市场的总产出之比。
(三) 关于企业规模的确定
科斯 (Coase, 1937) 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 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会增加。企业通常倾向于扩张规模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一笔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这样企业规模就达到了最佳点。其中, 一家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是由该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要素的能力决定的。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 发表的《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从市场的效率角度论述企业规模经济的问题。他认为资本市场有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两项功能。大企业对这两项功能都实行了内部化, 而且其效果可以比市场更好。同时, 企业规模庞大和经营上的过度多样化有可能最终导致不经济, 于是某些大型公司会进行自愿性的股权处理来调整规模。最终, 企业规模逐渐达到动态的平衡, 不需要过多的公共政策对企业的规模进行管制。
巴克利、卡森 (Buckley、Casson, 1985) 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跨国公司的性质, 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 详细分析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卡森利用“信息”统称技术、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他认为, 交换知识产品所有权导致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 知识的内部化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增长和盈利, 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
(四) 其它对规模经济的探讨
派恩 (Pine, 1993) 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形势的转变, 企业的竞争战略将逐步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 从而实现能同时兼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集成经济。他在《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中写道:大规模定制模式是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是企业经营中新的必然趋势, 它能在不牺牲企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下, 了解并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
钱德勒 (Chandler, 1999) 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提出,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实践表明, 对于同一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企业的规模不同, 年均成本水平和收益水平也不同。企业从较小的规模开始, 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扩大规模, 企业的经济收益会相应增加。但是, 在规模扩大的不同阶段, 企业收益增加幅度不尽相同。因此, 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 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发展, 以及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非常重要。
(五) 针对具体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的分析
Alhadaff (1954) 研究了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 主要研究方法是将单位成本与银行规模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分析了1938-1953年加利福尼亚州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他是最早把银行按存款规模分为不同组别研究的学者。
Benston (1965) 和Bell (1968)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多元回归法对每一项银行产出的成本进行了仔细分析, 得出的规模经济估计值都在0.93-0.95之间, 这意味着所有银行都存在规模经济。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很有开创性的尝试。
Baumol (1982) 假定成本的增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以及构成有关, 并且运用规模弹性 (scale-1asticity) 系数来衡量经济体规模经济性。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 (1982) 在Baumol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于1982年首次使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Translog Cost Function) 对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回归分析。这种函数将多产品企业的联合生产纳入了考虑范畴, 同时兼顾了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和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方法的自变量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并且容易进行统计, 在此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我国学者对规模经济问题的最新探讨
徐传湛、郑贵廷和齐树天 (2002) 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2000年的经营情况的实证分析, 估算出了各大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他们指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沉淀以及放款上的所有制偏好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金融机构成本-规模弹性的重要因素, 而隐藏于它们背后的产权制度安排上的缺陷、金融领域的长期垄断, 以及民营银行的“国民待遇”等问题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杜莉、王峰、齐树天 (2003) 利用中国商业银行1994-1999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现象。其中,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还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内部管理、金融创新及市场结构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 并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改革中的政策建议。
刘宗华 (2004) 采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计算了中国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1994-2001年的成本函数, 并且估计出了各自的规模经济。他认为,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具有规模经济, 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正好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反。他对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分析更为细致和具体。
四、对研究综述的评论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推荐阅读: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05-11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09-30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10-18
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效率07-24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10-29
大屯公司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经验12-01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文章12-26
规模猪场技术托管合同10-23
规模鸡场科学免疫技术07-11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