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2024-10-18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共12篇)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1

核心提示

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报告人称之为新生经济的时代。解决传统经济结构转型遇到的种种问题, 更多的是要靠创新, 要通过发展新生经济来为传统经济转型寻找出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升经济活动的含新量。

大家都比较关心我们今后的经济形势, 关心我们的经济前景。从大的方面来说, 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思维来理解经济形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我们先是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30年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活力, 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各方面的物质条件都很丰富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我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 我称之为新生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30年、市场经济30年, 我想今后至少30年会以新生经济为主导。

那么, 以新生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有什么标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是以劳动力、资本、土地供给等要素驱动为主, 现在要转向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为主。下一步我国将会进入一个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科技拉动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像美国当年的新经济。美国当年经济出现过大的经济萧条、经济滑坡的时代, 后来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 通过创投体系的建立, 通过纳斯达克的建立,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业态。这种新的经济业态造成了克林顿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拉动了美国整个经济的转型, 包括美国把一些相对低端的产能转移到中国。新经济使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引领者。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新生经济

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也要走科技创新引领的道路。为什么中国会进入这么一个状态?这跟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这种变化是, 传统的房地产业、制造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剩的局面。我国经济要转型, 这种转型的特点是什么呢?传统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或者说是降低增速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这种状态, 习主席称之为新常态。

大家对新常态有很多解读, 但有些解读还是从老观念出发, 把新常态理解成传统经济下滑, 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我认为这种对新常态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新常态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常态经济的相对的平稳或者是减速, 另外一个是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增速。

另外, 新生经济还有一个特点。从微观上来讲, 要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态势。

所以, 新生经济概括起来就有这么三个大的要素:创新驱动, 新常态,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把这三个我国最大的政策纲领性的元素概括起来就叫“新生经济”。

在新生经济时代, 我们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我认为, 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生经济的决策, 对我国经济转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引领和拉动的作用。假设说现在是传统经济和新生经济的转轨变形的换挡期, 就好像杯子里有半杯水, 悲观的人会认为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为杯子里的水只有半杯了;那么, 乐观的人看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腾出了半个杯子, 可以给这杯水里面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让我们喝得更有滋味一些。所以, 从新生经济角度看, “杯子”空一点, 就能腾出一些容量, 是有利于经济创新发展的。

从经济转型角度来看的话, 这个“杯子”还应该再腾空一些, 再做一些转型。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中有些传统经济的产能、库存、杠杆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首先, 我们看一看现在的房地产的库存。前一段时间我去一个三线城市做调研, 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库存量有1000万平方米。在常规情况下, 这个城市年房地产销售量只有100万平方米, 而且还有很多地段正准备盖房子。假定不再盖新的房子, 就光消化现有的1000万平方米的存量房就需要10年 (当然这是没有新的政策去拉动住房购买的情况下, 需要10年) 。如果有些政策再推动他去建房, 可能10年都消化不了。我们现在需要采取一些政策去解决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积压问题。而这种状况有普遍性的。

另外, 产能过剩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下一步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那么对水泥、钢铁等建材和其他建筑用品的需求就会进入一个饱和期。如果我们的住房的调整不活跃, 买卖房屋或者人们的居住迁徙不活跃, 家具业等各种各样生活用品的供应也会出现饱和。所以, 在这种形势下, 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 出现价格下跌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 最近煤炭价格在跌, 铁矿石价格在跌, 与此相关的很多矿产也在跌。这种状况都反映了传统经济产能过剩、库存过高出现的问题。因为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在资本市场上是最能敏感地反映出产能状况、库存状况的。

另外, 我国这十几年的发展,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 使我们传统产能的杠杆率很高。什么叫杠杆率很高呢?就是很多企业是靠大量的借债和投资来支撑起来的。很多房地产业或一些传统产业都有很高的银行负债。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什么局面呢?一旦我们的传统产业出现了经济下滑或者增速降低, 或者是部分企业倒闭的状况的话, 那么就会牵连到金融机构, 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信贷风险。

那么,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要想让整个经济结构做一个调整, 让库存降低, 让传统产业的产能有出路或者说能够正常转型, 让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降低, 就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拿降杠杆来讲。中国的股市A股从6月份开始就出现了剧烈下跌, 国家采取一些政策救市, 救市之后又出现了市场性下跌, 现在刚刚稳住。而且这种下跌给很多股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种过程是怎么造成的?这就是在证券市场里去杠杆造成的, 而且在去杠杆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对策考虑不充分。现在看来, 我们在传统产业去杠杆的过程中, 也要高度警惕防范出现类似的金融风险。因为现在整个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杠杆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在调整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的话, 我国无论是企业债、金融机构的债, 还是地方政府的债, 这些债务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金融问题。

我把这些问题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种预判。实际上,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 经济和金融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风险, 而是在于对风险缺乏正确的预判, 是你不知道有风险。所以, 我们对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还应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还是应该有更多的经济学家对这方面的问题多做一些预估、预判, 制定相应的预案, 这样才能够减少盲目性, 增加自觉性, 提高抗风险能力。

经济转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传统经济的框架内去想办法。但是, 我认为, 解决传统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问题, 更多的是要靠创新来解决。就是要通过发展新生经济来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寻找出路。发展新生经济大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分别是宇观、宏观、微观。

二、新生经济与宇观主导

先从宇观层面看。所谓的宇观层面就是在全球层面考虑问题。我把具有全球视角的经济称之为宇观经济。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有微观经济, 主要是研究企业与市场;还有宏观经济, 主要研究产业和国家经济。那么, 宇观经济主要研究的是全球经济和财团经济。

从宇观经济形势来看,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主席提出了以全球视角谋划和推动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念。可以说, 在宇观经济领域里有比较大的作为。这种作为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个经济高速外向型发展的全球战略。这个战略在这两年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一带”就是指我们在大陆上向西沿着老的丝绸之路去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那么, “一路”主要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主席还提出丝路“五通”。

这“五通”我解读一下。首先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财路”。这种财路主要是通过加强海外投资, 加强人民币全球化, 通过丝路大循环来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也建立了丝路基金。习主席前不久去非洲参加中非论坛, 也提出了一系列在非洲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等计划。这些都为中国打通一条海外经济发展的新“财路”。

第二, 要大力发展海外的“空路”。比如, 在丝路国家建机场, 发展航空, 让空路先行, 带动旅游, 带动贸易, 带动各方面经济发展。

第三, 发展新丝路的“天路”, 也是丝路战略的一个大课题。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 在发射卫星、提供卫星服务方面已经有很强的产能。如何利用中国的航天经济优势去为丝路国家、为非洲、为其他更多的国家提供服务, 这也是今后新丝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 发展“网路”, 也就是丝路互联网, 这也是一个建设的大课题。这几天, 在乌镇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中国现在对互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习主席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这表明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建设方面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具体举措上, 我认为新丝路的网络建设战略也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在全球互联网中提升自己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在丝路发展过程中, 怎么样能够让丝路国家, 让非洲国家, 跟我们息息相通, 在人才培养、在语言交流、在各类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与丝路国家发展贸易, 促进相互之间的经贸往来, 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这些方面工作如果能做好, 对我国的经济转型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举例子来说。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原来主要是瞄准欧美市场, 为欧美提供消费品出口。随着美债危机、欧债危机, 整个世界经济的下滑, 原有的国际消费品市场相对饱和, 在传统消费品领域, 中国制造出口的竞争力逐步下降。当然, 这种下降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资源成本的提高, 以及方方面面的产能过剩都有一些关系。所以, 今后的消费品出口领域里, 中国制造出口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库存会越来越高。

但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 随着非洲开发的发展, 那么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资本品的出口会大幅度提升。从出口角度讲, 消费品出口降低,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发, 随着我国积极的海外战略政策的推行, 我国的资本品的出口和过剩资本品的产能转移会有一种新的商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商机, 可以使我们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减少痛苦。因为我们的现有产能出口, 比如说钢材、水泥, 还有其他的一些建材, 如果国内需求降低了, 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项目和非洲国家开发的项目需求出口, 来降低去产能、去库存的痛苦。此外, 我国在装备制造领域里, 特别像用水泥、矿山等设备的装备制造, 也可以通过宇观经济的创新来解决出路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非洲开发的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这些重大的战略举措都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提高我们增速, 化解不利因素的积极举措。我认为, 现在才刚刚开始, 下一步要想实现中央提出的“中高速增长”, 让GDP增长率不要下滑得太快, 还要在海外投资、宇观经济方面, 把创新拓展这个文章做足。所以, 我们下一步应当是加强宇观经济研究, 加强经济全球化研究, 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加强中国在全球经济秩序治理的过程中话语权的提升, 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 在这些方面要下功夫。

“二战”之后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世界经济最大的红利就是经济全球化红利, 或者叫宇观经济红利。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或者说世界经济的引擎,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者, 美元是代全球货币, 美国建立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规则秩序, 通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来达到掌控全球经济秩序的目的, 基本上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高端红利。那么,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实际上主要是把美国发展新经济过程中的一些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转移过来, 然后通过发展中国制造, 利用劳动力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低的优势,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通过中国制造分享了低端的全球化红利。过去, 大家经常说我们用多少亿条牛仔裤去换美国的飞机, 这就是属于经济全球化红利中的剪刀差, 我们相对来讲在经济全球化红利分享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之后,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逐步提升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红利分享过程中的段位, 要争取在更高水平上去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并且通过分享中高端的经济全球化红利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福利。这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及“中国梦”的核心思想。

以前, 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引擎是美国。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的引擎作用在慢慢降低, 谈不上引擎熄火, 但至少引擎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引擎作用在加速。我想, 在未来30年世界经济如果能够形成中美双引擎的局面, 那么我觉得世界经济这架“飞机”就可以平稳、快速地飞翔。这就是我对当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宇观经济观。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对中国经济应当是比较乐观的。因为现在中国具有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比如, 中国现在有几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 这就是一种信用实力。有人提出拿这几万亿美元到海外去做生意, 我认为拿美元到海外做生意是下策, 上策是什么?是用几万亿美元的信用来作为我们的信用资本, 把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文章做好, 拿着人民币到全世界去做生意。当然, 不是去做赔本生意, 而是去做能够赚钱的生意, 做能够让人民币在全球增殖的生意, 这种生意做得越大, 中国今后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地位就越高。大家知道, 人民币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的篮子, 在特别提款权里, 美元、欧元之后就是人民币, 英镑、日元在后面。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世界银行认可的国际主流货币。如何用人民币去海外投资, 如何用人民币去进行海外贸易结算, 如何让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的储备货币, 就会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宇观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美国通过大量印美元来满足它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 美元从长远来看贬值是必然的, 在美元信用彻底失去之前, 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我们让人民币做强、做大、做好, 把文章做足, 可以弥补我们手上拿着的美元贬值的损失。做生意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人说中国现在拿着几万亿美元, 人民币一升值就损失多少,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但也比较狭隘。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在美元储备上的损失,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国际财经地位上信用的提高。信用的提高靠什么?实际上信用的提高就是靠你自己能够讲信用, 宁可有点损失, 也要讲信用, 所以从人民币全球化过程来看的话, 我们把这种损失姑且看作是我们所付出的一种信用资本。

所以, 我先从宇观经济角度讲, 我国的创新举措将会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商机、生机, 这是应当抓住的机会, 应当去看到的机会。简单地说, 今后我们需要宇观主导、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三、宇观主导背景下的宏观调控

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新常态。我认为, 实现我国新常态含新量的提高应当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关键词。

我认为, 对经济增长这个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 经济增长是由GDP来计量的, 也就是对产值增长率做计量。比如说, 你今年盖了1亿平方米的房子, 然后明年盖了1.1亿平方米的房子, 那么增长率是10%;如果明年只盖了0.9亿平方米的房子, 那就是负增长。增长率, 实际上是后一年的数量减前一年的数量除以基数。

这种经济增长率的计量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过去对经济增长的衡量主要都是一些传统产业。这些年来传统产业的增长率在不断下滑。如果我们只看GDP的增长, 下一步就会越来越悲观。其实, GDP只是我们在常态经济下去衡量经济增长的一种指标和手段, 到了新常态, 到了新生经济时代, 这些指标就不好使了, 因为本来它就不应该再看长了。跟人一样, 你去衡量孩子每年长高多少, 是很正常的, 但青春期过了以后, 孩子还长吗?不长了。你要再去追求小孩不断地长, 也不科学。所以, GDP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 传统行业的GDP就不应该再增长了。这时候你要长什么?你要长知识, 你要长本事。另外, 从收入结构来说, 我们参加工作, 工资不断提高, 但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再提高了,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退休时, 还会下降。所以, 从长个来讲, 有一个曲线;从工资来讲, 也有一个曲线。人的成长除了长个以外, 还要长知识, 长本领, 以此对冲长个增速的下滑。同样, 工资收入可能到一定程度不长了, 但你帮别人做点生意或者自己创业, 你的这些收入加倍增长了, 等于传统收入、工资收入的平稳或下滑得到对冲。

那么, 我国现在经济也是面临这么一种转型中的增长困境。严格说起来, 传统产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增长了, 这是很正常的。当年罗马俱乐部曾经请一些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 它对一些传统经济的增长指标做了衡量, 认为这些指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长, 经济就崩溃了, 所以到了一定极限它就不能再增长了。这本书当时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大。

所谓创新性增长, 就是要用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来替代传统产业的增长下滑, 形成一种对冲。还拿能源来说, 下一步我们需要发展什么?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比如说, 我们冬天要想解决雾霾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电动车, 除了电动轿车之外, 特别是电动客车、电动公交车, 还有电动货运车, 通过电动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另外, 要大力去推广电采暖。通过电采暖替代燃气采暖。还要大力发展核能。通过大力发展大核电来替代煤电。最近, 有一种新的技术, 叫核热技术, 通过比较安全的低温核热来替代燃煤锅炉, 实行集中供热。这种技术一旦能够实行和推广, 在北方地区就可以大大降低雾霾。当然, 风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也需要发展。

这些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有一些新的政策。拿能源政策来讲, 我们就需要征收碳税, 通过碳排放交易等措施, 加速低碳能源的发展, 加速能源经济的转型。大家知道, 发展电动车、风力发电、太阳能, 起步的时候有很多困难, 包括核能虽然经济效益很好, 但人们有核恐惧, 那么就需要加强核安全教育、核防范等, 这些都需要投入的。那么, 这些投入从哪来?我认为, 要通过征收碳税, 建立低碳基金或者清洁能源基金来加速这种转型。

同样, 不仅是能源的转型, 还有其他领域的经济转型都需要政策去推动。举个例子, 过去房地产开发, 土地占用成本很低。要是想让今后房地产受到一些约束, 那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成本。例如, 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既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又能够抑制房地产对土地的恶性占有。

下一步, 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有一些措施, 遏制恶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十二五”以来, 我们在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能够保持这种增长速度, 可以说是归功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环保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各种各样高科技产业。下一步我们的抓手在哪里呢?我觉得比如像智能穿戴, 这算是第三代互联网终端, 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因为我们在10多年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 谁也没有想到手机会成为互联网的终端。再过十年, 我们的智能眼镜、智能手环, 甚至智能钱包, 还有其他的智能穿戴都会成为我们互联网的终端。还有, 服务业也会成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 从经济转型来看, “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 这是我们一个大的课题。

四、微观搞活与微观创新

我前面讲了宇观创新, 包括“一带一路”、人民币全球化等;宏观创新, 属于产业转型, 也包括现在提的加强供给侧管理。供给侧管理, 我看重的是把创新这个元素作为供给的一个元素, 这就是新供给学的新意所在, 所以供给经济转型的关键在抓创新。除了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之外, 我们老百姓的微观创新是新生经济的一个大课题、一个大视野。

我们过去讲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 包括我们现在讲大众创业, 很多人还是理解成怎么推动产业创新, 怎么解决就业问题。我认为, 大众创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实际上, 从微观上来讲, 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创业的时代。“万众创新”说得更精准一点叫“万众创意”。

大众创业, 是说这个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梦想成真的环境, 但你梦想怎么来成真呢?要靠创业来实现, 你先看看自己的禀赋是什么, 你最有特色的个人潜能是什么。现在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梦想成真。只要你执着, 只要你努力, 只要你勤奋, 只要你不断创新, 你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让自己活得与众不同。夸张一点, 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世界因你而不同”。当然, 他这个话也遭到了批驳, 别太看重自己。但是, 我认为, 在创业的时候就是要有这种“野心”, 就是要“世界因我而不同”。

我们要对大众创业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这个话题绝对不是一阵风的事。大众创业, 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经济, 特别是在微观上调动每个人积极性的一个持久的主题。我们应当把大众创业跟“中国梦”结合起来。习主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 “中国梦”也是靠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去圆自己的梦来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如果每个人没有这种去在世界上去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梦想的话, 梦就成空梦。就我个人来讲, 我就是要让新生经济学成为新的世界主流经济学, 让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另眼相看, 能够得到世界应有的尊重, 这就是我的梦。这个梦本身是什么?这也是为国争光,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元素。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我这样去努力创造一种世界级的辉煌, 那么我想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度, 就会成为非常吸引人、非常有创造力的民族和国度。

大众创业要从娃娃抓起, 然后形成一种风潮。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要有今后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一种新业绩而奋斗的这种志向。我认为, 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就是志育, 就是立志的志, 只有立大志, 才能创大业;只有立奇志, 才能创奇业。如果创业教育仅仅就是为了让人混口饭吃, 或者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教育产业, 当然是可以的, 但这相对比较低端。我认为, 要用高端拉动低端, 真正从小开始培养一种创造精神。包括我在内, 前一段时间, 我见到一个发小, 他说:“郭夏, 你小的时候说你要当宇航员。”我已经忘了, 但回头一想, 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写出新生经济学, 创造了宇观经济, 自命为经济学外星人, 可能跟小时候做宇航员的志向是有关的。

大众创业不仅要从娃娃抓起, 包括老年人今后有条件的都应当去走创业之路。关于老年经济, 古典的老年经济讲“养老”, 即老有所养;现代老年经济叫“享老”, 即让老年人享受;新生经济的老年经济是什么呢?我认为叫“创老”或者“老创”, 即老有所创。实际上, 老年人不是包袱, 从新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老年人本身就是财富, 关键看你是不是善于用老年创业的方式去能够激发这笔财富。大家都知道, 肯德基的创始人70岁去创业, 我身边也遇到一些老先生搞中医药, 70岁也要创业, 要让中国中医药事业有更大的发展。我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如果中国的老年人中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去创业的话, 我想他们可以活得更精彩, 活得更长寿。所以, 在创业方面, 我们的思路要更广阔一些。

另外说说创意经济。现在, 创意不只是设计家的事, 也不只是规划师的事,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创意师。你在生活中稍微做一点改变, 用一点新产品, 接受一点新的服务, 在生活中把自己点缀得更新一点, 你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所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意”, 实际上是让每个人去用自己的创造性去增加收入, 每个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去改变生活。

从微观来讲, 创业、创意本身就是创新的两个重要元素。我觉得“大众创业, 万众创意”, 应该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微观创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把所讲的内容归纳一下。在新生经济时代, 我们要树立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要知道, 在新生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靠的是创新, 靠的是提升经济活动的含新量。新生经济一个定理是“含新量就是含金量”。无论是在全球经济中, 中国人通过创新引领世界;从国家层面来讲, 通过创新加速转型;从微观来讲, 我们每个人通过创新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只要能够把我国的宇观创新、宏观创新、微观创新做好, 各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真领会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 能够正确理解新常态, 能够正确结合自身实践去践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我相信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更加高速, 而且这种创新性的增长一定能够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也一定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富有新意的民族正在冉冉升起。实际上, 我们民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富有创新传统的民族。《礼记·大学》中就写道:“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现在, 习主席提出以全球视角谋划和推动创新,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从各个方面发挥创新精神,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2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文章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此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技术进步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首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又面临实现新工业化的任务,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亿人口这个基数,任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是一个很小的量,在全球6个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加、中、美、巴和澳)中,我国的重要资源指数均居“末位”。中国的人口增长和资源供应短缺这一对矛盾,无疑主要应通过控制和降低人口压力来解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区域技术创新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技术对食品基因的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再如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抓紧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特别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其次,与资源相对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的,许多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甚至不顾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搞“肥水快流”,违规超采、滥采。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按照这样一种粗放模式发展下去,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长期波动,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区域经济竞争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表现在自然察赋、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和区域内的制度状况等方面。技术创新是一国(或一定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推动区域文化与制度建设,为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一)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城持续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不仅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二)推动区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首先,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己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其次,技术创新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技术创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人们的兴趣、需求和社会生活不断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策略。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己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创新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制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竟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与谋生技术 篇3

经济学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的说法广泛存在,有位著名经济学教授就曾经多次强调这一点,并用以反驳那些认为经济学理论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的说法。我记得他在什么地方说过:他学经济学的时候,常听前辈讲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学了就要运用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上陈岱孙先生的课,最记得的也是陈岱老的这一说法)。但他后来发现,经济学看上去讲得头头是道,其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的观察是:一个人是否成功或发财与经济学毫无关系。有钱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凯恩斯,决不是学经济学才致富的。他们有赚钱的天赋,所以不学经济学照样能赚钱。经济学学得好但仍然赔钱的也大有人在,他举了马尔萨斯、熊彼特为例。而且,他认为企业成功与否和老板是否学过经济学也没关系。比如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就没有多少是经济学出身的。同时,经济学也不能经国济世。比如经济学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制定政策是政治家的事。所以他认为经济学的唯一功能就是教人一种思维方法,学经济学只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为经济学的许多道理能让人更了解人生,能够正确对待人生。

实际上,如果真正在企业做过就会发现,经济学决不是只能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对学生说,学了这门科学与没有学这门科学相比,人们在工作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经济学尤其是管理经济学,不仅仅只能为学生提供思维方式,它也完全可以成为像车钳刨铣那样实实在在的一门技术。

之所以说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可以是一门技术,就是指的人们实际上可以把那些比较抽象的模型和数学公式,当成一门技术或工具,来为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增添科学的依据,让它成为你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或服务。比如说学生刚刚走人工作岗位时企业往往会让他们做一些协助工作,如针对企业货品库存太多的情况帮助企业制定清除库存的策略。清除库存的策略有多种,降价是其中一种。但是,降价能否促销?如果能促销的话降价多少合适?学过经济学的人就可以展示自己的技术:首先设定一份问卷,将产品降价的各种幅度比如1%到10%罗列成表格供消费者挑选。现在假如面对的是18000部手机库存,而调查所得资料经过计算后的结论是:手机价格从1000元降到800元,销售量会由3000部增加到6000部。如果学过经济学,你就可以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得出:(6000-3000)/(1000-800)=15(部/元)。这说明,价格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减少或增加销售量15部。这时,如果想让销售量达到8000部,就可以按照条件列出方程:Q=18000-15P,代入预期销售量8000,就有8000=18000-15P,计算的结果:P=666.7元。所以,如果想让销售量增加到8000部,价格需要下降到666.7元。据此,你就可以科学的、逻辑的做出一份建议书或报告交给你的上级(或者当成产品卖给他)。这不是产品是什么?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不就是一种模型或公式吗?谁又说这不是一个产品呢(这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产品)?

因此,学习经济学完全可以当成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掌握这门技术其实就是拿到了一个饭碗,就像蓝领工人有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这门技术还可以这样使用:比如你经营着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和B,有家经销商提出用8元的价格订购A产品。你的公司如果接下了这笔订单,就要减少B产品5000件。你很想接下这笔订单,但又不愿意接受8元的价格,因为产品A的批发价格是12元。如果这家订货商就是不愿意让步的话,你接还是不接这个订单?

接或是不接当然要看成本,但看什么成本,怎么看成本是个关键。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虽然产品A的批发成本是12元,但这12元中有一个部分是接不接这笔订单都要支付的成本,比如你使用的厂房水电以及已经为机器支付的费用。因此你可以计算一下接这笔订单增加的收入,再计算因为接这笔订单而减少的收入,两相对比,接单的收入大于因接单而减少的收入,就可以接下这笔订单,否则就不接。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但这个简单计算背后的理论可以让我们认识很多经济现象(这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上述计算背后的理论就是将该企业已经支付出去的成本(房屋水电费用以及现有机器的成本)看成是过去的成本,这种成本已经支付而且收不回来了,已经支付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也称历史成本。在沉没成本之后再发生的经营决策,对沉没成本完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已发生的成本与最新管理决策无关。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马上可以发现,中国通信领域中的产品价格,比如语音服务的价格(即每分钟通话多少钱),应该大幅下降。这里的理论很简单,假如通信部门耗费了1000亿资金铺设了线路,按照一般理论,这1000亿资金就构成了通信部门提供通信服务的成本。实际上,通信部门也是这样告诉我们,他们按照这一成本再参照运营费用,为我们设定了语音服务的每分钟费用甚或是双向收费费用。但是按照前面所说的成本概念,在通信部门的这笔投资支付之前,这1000亿确实是成本,原因在于,这笔钱如果不用来铺设线路,还可以用做别的事情,所以,通信部门的成本就是这些本来可以用1000亿去做并赚取的利润但又没有去做而且没有赚到的利润。

但是,一旦通信部门将这1000亿投资于网络线路建设并且线路竣工,那么,投资于网络线路的这笔资金就不再是通信部门提供语音服务的成本了。因为,这个庞大的线路网络除了提供通话服务外,不能转做他用,已经成了沉没成本,而且没有了他用的机会。所以,用户拨打电话应该是没有成本的。只要用户肯给一点钱,比如每分钟通话1分钱(实际只有几厘成本),通信部门也应该接受,因为通信部门的线路已经铺好,已经不能转做他用了。

这就是革新我们思维方式的技术支撑。

这种技术支撑实际上是可以用来经国济世的。比如美国国会议员但凡向国会提交议案,事先都要找经济学家提供经济分析予以支持。比如关于垄断与反垄断立法。众所周知,垄断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支持这种说法的经济学根据为,垄断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势力,以较少的产量和较高的价格为自己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与此相符的经济现实是在1929~1931世界大萧条期间,垄断厂商宁愿毁掉自己的产品,也不愿意降价提供给市场(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将牛奶倒人海中,也不给没有饭吃的穷人)。现实状况再加上理论模型和公式的分析,使世界各国政府都忙于制定反垄断法。为了给议员们上条陈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经济学家发明了几种量度垄断的技术方法,一种是用来估计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水平之差异或偏离程度的勒纳指数;一种是估算某一厂商市场力水平的需求弹性法。正是依据于这种方法,美国政府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拆分为几家小公司。

微软的情况更是可以用来对经济分析工具左右政府决策进行证明。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很多人认为,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超过了世界个人电脑的90%”。正是因为这样,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诉讼,要将微软一拆为二;一个操作系统公司(视窗),一个应用公司(微软办公软件、互联网浏览器和其他应用软件)。美国司法部的做法引起很大的争论。支持方提供的经济学证明为:微软是利用网络业务的收益递增来为自己建立垄断市场力的。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是一种人为创造垄断的手段。因为数据计算说明,在一种网络设备的用户数量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时,实现下一个50%的市场份额就会更加容易。微软的策略是对微软的搜索引擎IE采用不收费策略,但却将IE与视窗捆绑销售,这一策略不仅使微软迅速达到了30%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成功地取代了网景的网上搜索引擎,从而最终占有了90%的市场。这种人为的垄断正是司法部的反对目标。但从全球化角度进行思考,微软的这种垄断正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众多的美国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为反对拆分提供经济学支持,并最终使得美国司法部放弃了对微软的拆分。也因此形成了反反垄断经济学。

事实上,经国济世绝不能狭义的理解为面奏条陈,当然,面奏条陈并获得采纳,是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的最高理想。但现在提倡法治,贬抑人治,想要通过面奏条陈的办法实现经国济世的理想恐怕不太现实。就算有这样的可能,那也只有一二人而已。所以,我们还是将它作为安身立命的技术手段,作为经国济世策略的技术支持为好。虽然不怎么有志气,但是实在。

暖通技术与节能经济 篇4

在过去20多年来,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现代建筑物内的人们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病态反应, 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 并提出了病态建筑和病态建筑综合症 (SBS) 概念。随着SARS病毒的爆发, 空调房间内空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环保节能和室内空气品质是暖通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环保节能

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能源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关分析, 近几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维持在约10%, 但能源的增长率只有3%-4%。在我国的能源利用的能源率只30%左右。这样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节能。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当然, 建筑节能不是不用空调或采暖系统, 而是尽可能的设计和制造绿色空调以及节能的空调采暖系统。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低温地板辐射冷暖系统、蓄冷空调系统都是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1. 地源热泵空调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的能量向建筑物供热;夏季向天然资源释放热量, 给建筑物供冷。地源热泵系统按天然资源形式可分为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表水热泵系统等。

地下水热泵系统分为开式、闭式两种。开式是将地下水直接供到热泵机组, 再将井水回灌到地下;闭式是将地下水输送到板式换热器, 需要二次换热。地表水热泵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相似, 用潜在水下关联的塑料管组成的地下水换热器代替土壤换热器。湖南的凌天科技的空调系统就采用水源热泵, 其特性是以水作传媒。其制冷或制热工作性能系数均可达到3.5-4.4, 与空气源热泵 (空气_空气或空气_水热泵) 相比, 要高40%左右。

2. 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所需的能源部分或全部来自太阳能。太阳能空调是利用太阳光辐射为能源, 进行制冷工作的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太阳能空调, 不仅可以弥补供电缺口, 还可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做出贡献, 推广使用太阳能空调, 既没有使用电空调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 也由于不使用氟里昂等有害物质而不会破坏大气环境。所以, 太阳能空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目前, 太阳能空调的主要型式有:太阳能电制冷空调、太阳能热制冷空调、太阳能热泵、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等。太阳能制冷空调主要包括: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吸收式调、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空调。

我国首台太阳能空调是浙江省海宁斯泰德于2004年9月研制成功。该太阳能空调是以太阳能无穷的光热原理, 采用化学能强化多级接收方法, 收集和储存大量的能量, 再由太阳能吸附器、热助器和冷助器, 根据制冷、制热需要随时满足阴雨雪夜使用。实现了昼夜全优化高效运行, 特点是热值高, 升温、降温快, 使用时无明火、无烟尘、无污染。通过光能高效产氧制冷、制热, 比传统空调节约电能达60%左右。另外, 在遇到阴天和梅雨季节, 该机会自动采用光电转换系统, 以达到连续运行功能。从外观上看, 该机与传统压缩机相差不大, 目前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略高于一般家庭空调。

3.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就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来加热地板, 再由地面辐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的采暖形式。这种采暖方式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5℃, 采暖介质常用热水, 其辐射体一般是其中埋设了加热管的建筑物构件, 如墙壁、顶棚或地板, 其中以地面辐射采暖应用居多。

由于地板层结构中有多孔介质, 具有储热能力。因此, 该系统可以考虑采用间歇供暖方式, 即通过降低日间温度来减小房间负荷, 从而减小建筑物的能耗。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在地板上均匀布置散热盘管, 热量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上传递, 室内温度下暖上凉, 给人以“脚暖头凉”的感觉, 热舒适性比较好。根据范格方程计算, 在比正常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达到其他供暖正常室内温度的热舒适感。地板供热具有舒适性好、减少扬尘、节省空间、私密性好, 易于计量改造, 可利用低位热源和节省维修费用等特点。目前, 这种系统正在普及。

4. 蓄冷空调

蓄冷空调℃的介质主要有冰和水两种。冰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电价较低时, 开启一部分制冷机组制冰, 并将总能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 电价较贵时, 采用融冰提供的低温水, 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从面满足用电高峰时空调的负荷, 降低用电成本。冰蓄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蓄冷技术, 其蓄冷密度为335KJ/kg, 占用空间只有水蓄冷的25%-30%, 可以提供较低温度的空调供水, 有利于提高空调的供回水温差, 以减小水泵容量和配管尺寸。因此, 冰蓄冷应用更加广泛。但是蓄冷机组在蓄冷时工作在制冰工况, 其效率较低, 而且蓄冷和释冷都必须用不冻液循环, 其技术较复杂, 投资及运行费用比水蓄冷高。此外, 还有利用变温相变材料 (如共晶盐) 作为蓄冷介质的但因技术尚待完善且成本高, 仍在开发研究之中。

水蓄冷技术利用3℃-5℃的低温水蓄存冷量, 发展于五六十年代。其优点是投资省、技术要求低、维修费用少, 有时可以利用原有的消防水池兼作蓄冷水池, 对于有些大型的蓄冷工程其投资比常规空调还低。同时, 水蓄冷系统在冬季还可以蓄热供暖, 我国葛洲坝水电站的水蓄冷式中央空调, 可兼顾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使用。

还有一些环保节能的暖通系统, 例如:集中供热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等。

二、空气品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3年定义, 病态建筑综合症是因建筑物中央空调的使用而产生的症状, 他包括眼睛发红、流涕、困倦、头痛、恶心等。近年来, 有些专家建议将人们对室内气味产生的不满也纳入病态建筑综合症中, 。大量分析表明, 人们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 在这种情况下, SBS的问题主要是由室内空气品质不佳引起的。

由于室内空气品质的原因, 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一些现代化密闭写字楼的工作人员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为了改善空气品质, 需要增加建筑和空间系统的投资及维护费用。

空调系统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空调系统不能控制室外气体污染物, 以及保障热舒适性, 那么对室内空气品质就会发生变坏。针对以上原因, 下面提出通过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

1. 充足的通风量和送风方式的改变

通风效率和换气效率评价指标, 这两个指标是从发挥通风空调设备与系统和效应, 进行有效通风, 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提出来的。利用室外新风稀释与排除室内有害气体或气味, 仍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基本措施, 并认为有效通风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近年来, 国外学者对通风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通风系统和评价指标。换气效率, 定义为室内空气的实际滞留时间与理论上的最短滞留时间的比值。它是衡量换气效果优劣的一个指标, 与气流组织分布有关。通风效率, 定义为排风口外污染物浓度与室内污染物平均浓度之比。它表示室内有害物被排除的速度的快慢程度。

设计良好的空调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及换气次数, 提供足够的室外空气来满足通风要求, 并消除异味和污染。在送风方式上, 可由“置换式”代替传统的“上送下回”气流分布方式。

2. 空调房间内合理的温湿度

在空调房间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对热舒适性很重要。在一个区域不同的房间中需要不同的供热和供冷温度时, 可以在单个房间内设计不同的温度, 此外, 还可以实行“工位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们附近设置送风的末端来满足。湿度也是热舒适性的一个因素, 提高相对湿度削弱了蒸发散热的能力。因此, 相当于提高了温度。不正常的湿度也引起其他空气品质问题, 湿度过高或高低会产生不舒适, 而相对湿度高能促发霉和病菌的生长。

3. 异味和污染物的控制

控制异味和污染物的一个技术是用室外空气稀释室内空气, 只有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才会起稀释作用。另外, 还可以用隔绝异味和污染物的方法。这可以通过设计和运行空调系统来控制房间之间的压力关系达到。其方法是使用局部排风系统, 也就是说在污染物周围维持一个负压状态来隔绝和消除污染源。

三、结束语

空调的发展来自于建筑业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空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是本暖通技术发展的必行之路。

摘要: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空调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法, 可有效改变充足的通风量和送风方式, 改变空调房间内合理的温湿度, 能有效对异味和污染物的控制。大力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是暖通技术发展的方向。土壤源热泵、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冷暖以及蓄冷空调系统都是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暖通,节能经济,空气品质

参考文献

[1]姜明健.蓄冷空调运行经济性计算机分析系统[J].2007, (8) .

知识经济与创新 篇5

1煤炭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煤炭销售单一化

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直接销售以及间接销售两类。所谓的直接渠道,则是指该煤炭企业直接将煤炭相关产品出售给最终的使用者即消费者,其交易对象就只有煤炭企业人以及最终消费者。该过程直截了当,不存在中间商这一说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费用支出,同时又能保证煤炭产品直接交付于最终消费者。而间接销售就是煤炭企业不与最终消费者进行见面商谈以及交付产品,而是通过中间商将产品推销给消费者,相比起前一种直接消费渠道,此种消费渠道环节中,多了一个中间商。无论是电力还是建材以及化工等主要依靠的能源就是煤炭。而这些行业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及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由此可见,煤炭的使用范围极广,作用极大。从事这几大方面的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较大的或者是中型企业,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都具有较为可靠的商业信誉度,同时也是煤炭企业的销售的主要对象。而煤炭产业在实际的销售渠道中主要以直接销售为渠道,虽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费用支出,但是由于直接销售只是煤炭企业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易,所以对于该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就错失了很多其他的销售机会,更不能正确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最终会导致企业生产与销售脱节。

1.2忽略市场需求的重要作用

作为以销售为主体的煤炭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实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而及时调整该企业的销售战略以及生产模式,才能有效保障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可以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拥有一份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而才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煤炭企业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获得较稳的发展。在当今的经济时代大环境下,绝大多大数煤炭企业在销售管理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同时也未能长远的、全面地看待问题。对于煤炭销售来说,企业领导人应该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不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就在市场中投放煤炭产品,这对于煤炭企业销售来讲,毋庸置疑弊大于利。

1.3煤炭营销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许多煤炭企业的管理都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加之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较为低下,这才致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比如说:煤炭企业管理人未能重视信息化建设,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体制,包括认真分析现今知识背景下企业生产与销售应该如何巧妙的进行转型,与此同时,煤炭企业更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调整,信息化建设资金始终处于短缺的状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依旧停留在留在单方面的开发以及应用上。

2知识背景下创新煤炭销售管理的新思路

2.1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为企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在知识经济背景的大环境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背景着重强调的人的价值,一个人自身具有的知识以及智力统统都可以用于生产中。无可厚非,在新兴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煤炭企业销售一定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较强开拓能力的人才,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彻底转变传统的煤炭企业管理思想,通过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借助知识来引领创新的销售方案以及生产模式。与此同时,煤炭企业领导人更应该时刻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量,尽可能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要善于抓住机遇,煤炭企业在给企业以及用户需求的优质的煤炭产品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在煤炭市场中处于优势,进而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与互联网更是广泛的普及到各个领域,如果煤炭销售能够抓住这一关键点,让互联网的便利性以及高效性为煤炭企业服务。首先,互联网早已普及到各家各户,这样一来,人们获取煤炭相关信息就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煤炭企业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交流平台甚至手机App,向有煤炭产品需求的人们或者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煤炭产品信息,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成分组成、用途和价格等一系列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将所有的煤炭产品进行分类,放在客户面前,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挑选、采购。如此一来,不仅拓宽煤炭销售渠道,同时煤炭销售量增也提高了,可谓事半功倍。互联网对于推动煤炭企业销售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为帮煤炭企业在网络上做广告宣传。所以煤炭企业也可以培养与之相关的网络策划,同时让其熟练掌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以及各种操作技巧,利用网络交易软件同客户在网络上进行直接交流,并配有专门的送货上门服务,通过微信以及支付宝等软件完成交易,这样不仅有效减少了交易的成本,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销售也煤炭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制定规范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其为煤炭企业服务。

2.3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促进煤炭企业又稳又快发展

知识经济下,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煤炭产品生产以及市场投放量,所以在此过程中,煤炭企业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异常重要,它融合着煤炭企业煤炭的生产、运输、销售、服务信息,只有煤炭企业拥有一套完整健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才能够通过其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为煤炭企业销售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场形势必定也会跟着一起变化,抓住市场信息成为煤炭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加快信息建设,及时了解国家对于煤炭行业的相关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煤炭市场用户需求变化量的情况,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深入分析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企业长远的营销战略。

2.4创新技术的应用

产品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销售,知识经济到来的同时,科学技术仍未止步,因此,煤炭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借助高科技设施来有效提高煤炭质量,将优质的煤炭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去,不仅能树立起较高的企业信誉,还能赢得更多的销售机遇。现在提倡理性销售以及绿色消费的理念。国家*府也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利用高效清洁的煤炭资源。针对此煤炭企业更应该创新煤炭产品生产思路,全面实行绿色营销战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最大的力量。3结论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可以让人们通过创造知识、利用知识来高效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煤炭企业更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为煤炭销售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煤炭企业只有转变传统的煤炭生产理念以及销售模式观,尽可能地将知识经济完全充分应用到煤炭销售中去,才可以使煤炭企业又稳又快发展,进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杨勇 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

参考文献:

[1]周康.知识经济背景下煤炭销售管理新思路探究[J].经济视角,20xx(12).

[2]苏海涛.知识经济对煤炭销售产生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xx(2).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对接

经济学关于创新演化规律及其作用于经济增长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形成若干有代表性的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熊彼特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当经济出现均衡状态时,没有变革也没有发展,经济均衡状态是由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打破的。

新古典经济学也强调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率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又称为索洛模型,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和技术共同的结果,经济增长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增长率,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共同决定的。

可见,技术进步理论研究始终是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最初的技术进步理论总是寓于经济增长理论当中的,这些理论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经济的最终增长因素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的带动作用,愈来愈具有世界性。先进技术的产生可以很快在全世界得到应用,并带动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技术进步是经济结构升级,实际上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技术创新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首先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通过渗透,扩散到生产诸要素中去,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管理,更好地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综合效能得到成倍提高。此外还表现在技术发明到应用周期的缩短和技术成熟期,即从应用到产业化、工程化、商业化过程的缩短。

3.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所选择的模式、机制、途径、战略和源泉。科技创新投入递增促使科技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地加快,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用率得到提高,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科技创新投入的递增也加快了“资源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转型。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对于我国当代技术创新,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1.提供创新体系依赖运转的制度框架。经济能力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源于制度与意识的调整,制度是先进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我国要加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 建立健全技术市场, 并依法对技术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 全方位的支持和推动技术创新,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2.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加大科技投入,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有规模的创新平台,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初始的扩散保障,从而提升规模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此外,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其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投资者的市场收益,因此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3.建立良好的人才,教育体制。制定正确的政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以科教为中心的创新体系,把发展高科技当作提高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福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决定因素;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培养人才,构建人才高地,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4.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对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重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持其合法权益。

5.要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方面国家要建立风险基金,由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另一方面要逐步创造条件,发展社会风险投资。这两部分风险投资共同用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理论(何畏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英]海韦尔·G·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郭家麟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菲利普·阿吉翁 彼得·霍依特:内生增长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40.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顾 海: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J]. 学海, 2000(4):67-70.

[7]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5):40-46.

论金融危机与会计创新 篇7

一、财务会计创新

1. 财务会计的现状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反映会计主体经营过程与经营成果生产财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财务信息越来越重要。

(1) 公允价值, 即现行市价或基于现行市价的估计价值。财务会计期望以此解决会计计量中固有的价格波动问题, 公允价值的问题在于倡导者与设计者没有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价格操纵, 更不可能设定应急预案在危机和繁荣时期“挤出”那些夸大成分, 充满书卷气, “好听不好使”。

(2) 原则导向, “规则导向”便于操作, 但有漏洞;原则导向“包揽一切”, 但操作困难, 而且直接降低财务报告在会计主体间的可比性, 加上现行会计准则的“选择性”以及公允价值所依托的职业判断。

2. 创新改进措施

(1)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换言之,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如何为监管会计主体提供便利, 而监管部门制定对会计主体的监管政策是应该考虑会计准则的执行, 最好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参与, 使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与会计主体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2) 在坚持利润与交易 (或销售) 统一的原则下, 对存量资产或负债按历史成本与现行价格进行双重反映。也就是说在保持利润“可稽核性”前提下也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需要, 不要在“要么历史成本, 要么现行价格”的选择中折磨自己。

(3) 尽量降低会计准则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 让会计回归“丁是丁, 卯是卯”的状态。尽管由于不同的利益驱使这将加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压力, 但将简化会计准则的执行, 也便于应用。

(4)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准则外业务”的处理准则。过去我国企业遇到新业务就向财政部打报告, 然后根据批复处理, 避免了规则导向下例外和遗漏无准则可依的情况发生。

二、审计创新

审计的责任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社会鉴证或公证, 作为“第三者”, 它恪守客观、公正原则, 超然独立, 曾在世界上赢得了不亚于医师和律师的崇高地位, 但在今天, 似乎“很没面子”或尊严。

1. 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是审计师对于会计主体在审计期内的舞弊从来不承担责任。审计是一种私营形式的公益事业, 在执业过程中追求效率和规避法律风险, 完全可以理解。但令人不能理解的事实是: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主体仍接二连三地发生舞弊。金融危机中那么多公司舞弊和操纵财务数据的事件曝光, 却鲜有揭露于审计师之手。

2. 变革措施

(1) 将查找舞弊责任赋予审计师, 这会加大会计公司的审计成本, 但能够提高审计尊严,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 将咨询业务回归会计公司, 美国将审计与咨询剥离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 也毁了审计行业, 将两者合并起来不但不影响审计独立性, 反而有助于查找舞弊, 关键是承担查找舞弊的责任;。

(3) 修改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式”审计报告的措辞, 首先加入查找舞弊责任;然后将那些显然有悖于“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措辞删除。

三、管理会计创新

1. 管理会计的含义

按照传统, 管理会计的责任是为会计主体内部各级经理甚至普通员工的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战略及其相关的流程改进或再造技巧、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制度的相继引进和问世, 管理会计也能够系统地提供作为财务信息动因的非财务信息, 成为实施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工具。尽管尚无证据表明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管理会计的直接关系, 但是, 社会和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长期忽略已经或正在加剧着本次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 则是不争的事实。

2. 以下三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 如何在社会层面上对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管, 则成为突出的问题。管理会计早就有社会责任会计, 最近10年来已经发展出系统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换言之, 管理会计能够为监管部门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

(2) 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也不同程度地陷入危机。从实务上看, 实体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手段是从新定位战略, 强化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以财务信息为主导的管理控制, 而这些正是管理会计的强项。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8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 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 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 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 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 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 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 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 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 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 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 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 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 在实践中, 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 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 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 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 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 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 从现在来看, 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 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 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 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 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 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 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 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 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 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 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 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而且, 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 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 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 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 通过以上分析, 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

资源、技术、制度与经济增长 篇9

一、经济增长之源:文献回顾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内容,自17世纪以来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方法论的角度,这些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运用归纳推理法,通过研究一国或几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归纳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或源泉;其二,运用演绎推理法,通过建立各种理论模型,对经济增长之源进行完全抽象的纯理论分析。

首先,关于归纳视角的增长之源。早在17、18世纪,以Stafford和Mun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根据贸易实践开始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探索。由于他们的视角局限于流通领域,金银被认为就是财富,因此对外贸易顺差是一国财富的来源(Mun,2006,中译本)。随后,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到了20世纪,Denison(1967)根据美国和西欧各主要国家及日本的历史统计资料,测算了对国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的贡献。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Kuznets(1985,中译本)通过对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的长期估计和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之处探寻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知识存量的增加;二是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结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其次,关于演绎视角的增长之源。18世纪,重农主义创始人Quesnay(1979,中译本)最早认识到资源(土地)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土地上的生产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的“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是财富的源泉。随后,Smith(1983,中译本)提出了增加国民财富的三条途径: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进行资本积累和增加劳动投入。与Smith不同,Ricardo(1983,中译本)由于忽略了技术的作用而对经济增长持悲观主义态度。他假设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在人口不断增长且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条件下,投资和储蓄只有资本家提供从而导致资本家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不断下降,最终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状态。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Schumpeter(1990,中译本)的重要贡献,他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是波浪形的技术创新。Harrod(1939)摒弃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方法,将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增长模型。但他的模型仅考虑资本与劳动,并且两者不可替代,从而忽略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Lewis(1955)第一次全面地考察了资源、技术和制度三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人均产量的增长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的行为,而影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主要与经济制度有关;二是知识的增长与运用;三是人均资本额与其它资源量的增加。随后,Solow(1965)构建了考虑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但该模型的最大缺点就是用(外生的技术)增长解释增长(D.Romer,1996)。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文献(Arrow,1962;Uzawa,1965)乃至80年代的新增长理论(P.Romer,1986;Lucas,1988)都围绕如何将技术内生化这一目标展开,但这些理论都只考虑技术、资本和劳动的作用。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制度重要这一认识获得了迅速的普及”(Wolfgang&Manfred,2004,中译本)。以North(1989,1994a,中译本)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至关重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

上述学者的理论研究除了方法论上的不同外,他们所“发现”的经济增长源泉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总体上,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理论外,其他学者所认为的经济增长源泉都可归为资源、技术和制度三大类。这似乎可以解释目前经济学界所出现的一种趋势———资源、技术和制度三类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给予越来越广泛的强调(Ostrom,1992,中译本;Nelson,1996;Barro,1997;Wolfgang&Manfred,2004;Helpman,2004)。

二、资源、技术与制度的经济学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资源、技术与制度具有如下关系:资源的数量取决于技术水平;一定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在最大产量;而制度则决定了这种潜在量转变为现实量的程度(North,1994a)。

(一)资源

资源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劳动力,包括其数量和质量;二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森林等;三是资本资源,包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如基础设施等。从根源上,资本资源也是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投入的一类产出。两千多年以来,在世界人口总体上持续增长的一般趋势下,世界经济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Maddsion,2001),这表明人类变得越来越富裕(当然是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视角),比其祖辈享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直接地依赖于生产时耗费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数量。因此,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投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Wolfgang&Manfred,2004)。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潜在)资源数量指由当时世界最高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存量。但有多少资源实际进入生产过程,还取决于该国的实际技术水平和制度水平。因此,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如下关系:一定技术和制度水平下,资源数量越多,从而实际可以进入生产过程的投入也越多,最终产量越高。

(二)技术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人对自然的关系”(汪丁丁,2001)。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仅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在经济学中,技术指将投入转化为产品的方法,与生产函数联系在一起,后者反映物质上既定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与生产函数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决定进入生产函数的资源种类,从而决定一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二是技术决定生产函数中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分为两种情况:技术进步不改变投入要素比例和改变投入要素比例,后者意味着某一类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更快,从而节约了另一类投入要素。因此,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发现更多可以进入生产函数的资源,增加整个社会的总投入量从而增加产量;二是改进现有投入产出关系,节约现有资源从而增加产量。

生产函数仅仅表明一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既定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客观可能性。而在现实中,最大产出的实现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交通、通讯技术和制度(制度的约束在后文详述)。交通技术对生产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若某生产过程需要投入要素A、B,而它们却不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它们各自所在地之间的交通状况就决定了它们能否“在生产函数中相遇”,从而决定了生产的现实性。若没有15、16世纪航海技术的进步,非洲的黑人不可能与美洲的自然资源进入“西欧殖民者先进的生产函数”。而通讯技术对于生产函数的作用而言,就是加快这种客观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或全世界而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可以更快地进入生产领域并减少耗费在交通中的资源。

(三)制度

很多学者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普遍接受North(1994b,中译本)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与技术的原意对应,制度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被新制度经济学家分为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因此,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其总量生产函数应包括上述两种活动。生产函数反映了一定技术水平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可能性,如前文所言,这种客观可能性除了受到交通、通讯技术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规范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的影响。因为在生产要素被配置到生产环节之前,或者这种投入产出关系实现之前,存在一系列交易活动,它们往往阻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如产权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

产权关系到经济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交易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因此产权的界定是否清晰决定了交易能否发生及其发生的困难程度,这无疑会影响交易主体进行交易活动的动力,极端情况下导致没有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另一方面,若产权保护不力,也即经济主体预期其交易和生产所得得不到保护,就不会将外部性内在化,也即最终没有生产活动发生。交易成本是与产权的转让和保护相关的成本(Barzel,1988)。因此,交易成本与产权关系密切,从而也关系到“内在动力”。但另一方面,交易成本也间接地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所以它还关系到经济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外在压力。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交易的可能性、是否有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及什么样的要素进入。交易成本越小,进入市场的要素越多从而竞争越充分,结果是经济主体在外在竞争压力下选择让最有效率的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上这两类因素就是经济制度涉及的主要内容。通过产权界定和保护并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使更多更有效率的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潜在产出。

三、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谁决定谁

Kuznets(1985,中译本)认为,经济增长指供应人们所需各种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的长期提高,它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需要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而人口数量和人类欲望的不断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两千多年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商品总体上一直增长的事实表明,人类通过技术变迁或制度变迁较成功缓解了这种紧张关系(Boserup,1981;North&Thomas,1989,中译本)。关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Marx和Veblon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者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以North、Polanyi代表的制度决定论者认为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Ruttan,1994)。本文认为,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作为解决人类与自然冲突的两种手段,在大多数场合可相互替代,并不存在谁一定决定谁的关系。

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生产单位,理论上就存在总量生产函数Q=f(X)并有如下图形(见图1)。

图1中,横轴代表生产投入X(1),纵轴代表产出Q。假设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总量生产函数为Q=f(X),总投入为X1,则在该时期内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潜在最大产量为Q2,如果该国的制度能将潜在最大产量全部转变为现实量,实际生产就位于B点。在此情况下,如果该国国民欲望上升(即使人口数量不变),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去实现,即生产函数曲线上移至Q’=f(X),于是在制度未改变时生产点移至B、C两点之间从而人均产量提高。如果欲望不变但人口数量增加(2),也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来维持或超过原来的生活水平。另外一种情况,当生产函数为Q=f(X)时该国制度不能将其生产潜力全部实现,则生产点位于B、X1两点之间如A点。此种场合下,如果人口增长或欲望上升,可通过三种途径维持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改进技术;改进制度;同时改进技术和制度。

因此,根据对图1的分析,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可用图2进行解释。图2中,从左到右表示随着人口增加或者欲望上升,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可能演进路径。图中的“好制度”指将最大潜在产量全部实现的制度,“坏制度”指不能实现潜在最大产量的制度。图2中的初始技术状态为A,若此时制度状态为“好制度”,人口增加或欲望上升后,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如进步后的状态为B)维持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平;其后,如果制度状态为“坏制度”,可以选择技术进步或制度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C),或同时选择技术和制度进步来维持或提高生活水平。当初始技术状态为A但制度状态为“坏制度”,人口或欲望增加后也有三种选择(技术进步、制度进步、技术和制度同时进步)。如果选择制度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D)且进步后的状态为“好制度”,则此后的选择只能是技术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E)。可见,技术决定论只能解释技术变迁B到制度变迁C的历史路径,而制度决定论者只能解释制度变迁D到技术变迁E的历史路径。

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都不是对方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尽管制度变迁(如1624年英国《独占法》的出台)所增加的物质激励是技术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历史上仍有大量的技术进步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的直接结果,与制度变迁没有关系(Boserup,1981)。并且,人类对发明创造的天生兴趣和爱好也是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源泉。另一方面,尽管技术变迁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的上限,从而为制度变迁释放收入流(Ruttan,1994),或者说增加制度创新的空间,但在很多场合,技术变迁并不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于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次经济革命”(即一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的转变),只是持续的人口压力的结果(North,1994a)。最后,正如近代史上的技术变迁以相关基础科学知识为前提,制度变迁也需要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准备(Ruttan,1994)。

四、资源、技术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重要性

一定技术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也决定潜在最大产量,而制度决定这种潜在量转化为现实量的程度。因此,从投入量到产出量之间的转化率(也称为生产率,目前使用较多的衡量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中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联合作用。由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最近20多年才得到较普遍的承认,因此之前关于“增长核算”(Nelson1996)的方法无疑夸大了技术的作用,因为制度的作用也被归功于技术(3)。经验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而资源的作用则在逐渐下降(4)。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10

关键词:专利技术,经济增长,Johansen协整检验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通过组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深化科研院所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研发活动日趋活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认为, 对陕西科技创新需要和经济增长的不断研究, 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陕西专利、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陕西省在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实力雄厚, “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科技成果登记累计达到3, 129项;全省申请专利64, 633件, 获得授权26, 401件;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4项, 获省级科技奖励1, 105项。全省形成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步入发展快车道, 渭南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01~2010年陕西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步快速增长, 2010年陕西省专利申请量22, 949件, 授权量达到10, 034件, 详见图1。2010年, 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32%, 科技活动人员20.69万人, 详见图2、图3。201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02.59亿元, 较上年增长43%。

三、陕西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建立。

本文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和陕西科技统计网站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选用GDP、专利授权量两个指标, 用来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专利的产出。

本文选取200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建立以陕西省GDP (y) 为因变量, 专利授权量 (x1) 为自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 解释陕西省专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协整分析。

首先, 需要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相关性, 通过表1可以看到陕西省GDP和专利授权量呈高度相关, 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 (0.960710) ;从图4可以看出, 大多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 两者呈高度线性。

由于经济时间序列一般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 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此, 要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 Dickey-Fuller (ADF) 检验法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 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时间序列变量LNY和LNX1是非平稳的, 但其二阶差分变量是平稳序列。由此可知LNY和LNX1均为二阶单整序列。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2001~2010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在r=0的原假设下,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对应的5%的临界值。在原假设R≤1下,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对应的5%的临界值, 即接受原假设R≤1, 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 陕西省专利授权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从长期来看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 陕西应大力推进经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 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实施知识创新、产业创新、产业支撑以及研究院、产业联盟、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六大创新工程,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区域创新环境等完整的创新体系。第一, 采取奖励等方式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作为科研开发的主体, 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营造良好的科技法制、制度和政策环境。第二,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调整科技投入结构, 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4/857/1239/239.htm, 2011-03 /2013-07

[2] .刘迎军.陕西: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 2012, 14:51~54

[3] .范建华, 郭佳佳.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来自陕西的经验[J].财经评论, 2011, 11:152~157

民营经济与西部金融创新 篇11

金融是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更好发挥金融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促进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撬动更多资源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对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

说起创新,不少人都会想到被誉为“创新之城”的深圳。而现在,距离深圳1500公里、深居内陆的重庆,也晒出了一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绩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重庆GDP增速连续3年保持10%以上,而民营经济为重庆实现GDP增速领跑全国打下“半壁山河”。

几千年来,东西方交流都经由丝绸之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巴黎、罗马、长安、开封等都是内陆城市。600年前,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丝绸之路中断后,西方开始航海,开启了600年的海洋时代。海运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国际金融和国际交往,所以近600年的国际大都市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等都是海港城市,交通不便的内陆日渐衰落。

但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内陆交通巨变,重庆鞭先一着,抢得了先机。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列车首发,复苏了丝绸之路,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还早了3年多。加上西部最大的巨型空港、长江黄金水道、全国仅5个的铁路一级口岸以及高速公路、城铁轻轨等,以重庆为代表的内陆城市的崛起,必将改变内陆地区在近600年的海洋时代中的劣势,探索新的陆运国际贸易规则,重启世界大陆时代。

“金融兴,则经济兴”。自2009年定位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来,重庆各类金融牌照日趋完备,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2015年重庆金融业占GDP比重达9%。

喜人的数据背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对金融的重视,2016年8月25日上午10点半,黄奇帆市长召集市政府副秘书长唐英渝、金融办主任阮路,在市委5号楼听取了重庆蓝洋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作的专项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民营金融的关怀和支持。

重庆“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打造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创新中心。没有资金,“双创”就犹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必须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功能,依托金融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添活力增动力。要实现以上目标,重庆还有四块亟待补足的短板:

首先,缺乏足够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当前重庆的大贸易、大融通迫切需要大金融的支持与服务,而能够达标的只有国有金融,民营金融难以分羹。建议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给发展较好的民营金融机构适当引入国有资本,为其增信。在发挥类似阿里、腾讯等民营企业高效率的优势下,更大地激发民营金融的创新热情。

其次,大型国际平台和大型金融机构总部聚集较少,总部经济优势不明显。我们应依托重庆在“一带一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自贸易区的独特优势,争取更多的要素市场、产品/资产交易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结算中心等落户重庆,以丰富重庆金融市场要素。

再次,依托“渝新欧”和空港陆空联运的比较优势,通过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第五航权的实施,让重庆成为欧洲货物在亚洲的分拨中心,使欧洲至东亚、东南亚的货物在价格上比直飞便宜,在时间上比海运快捷,让跨境贸易促进重庆跨境金融的繁荣。

最后,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增信措施,担保体系亟待完善。在大贸易、大融通带来的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本环境下,应鼓励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比重,以降低融资成本,延长用款期限。

但中小企业信用较差,担保公司增信就尤为重要。而当前经济下行给担保公司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冲击巨大,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是真金,挺下来的担保公司应得到重点培育和支持,成为重塑担保体系的中流砥柱,助力重庆加快构建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 篇12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席卷全球,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知识、信息、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中逐渐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智力资源为支撑、高新技术为支柱、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近几年全国一些大城市快速发展, 广东有逐渐被其他经济大省超过的趋势。广东省委省政府基于对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思考, 陆续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 广东省还纳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 构筑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产业升级等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从实际出发,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广东省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技术创新理论被熊彼特提出, 后来经过斯旺 (Swan, 1956) 、卡斯 (Cass, 1965) 和库普曼斯 (Koopmans, 1965) 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1986年,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 (P.Romer) 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为开端, 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兴起。以保罗·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阐明了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 它将有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推向高潮。Coe和Helpman (1995) 利用22个国家的样本, 研究了科技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 本国和贸易伙伴的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OECD国家生产率增长[1]。F覿re, Grosskopf和Norrisand Zhang (1994) [2]采用Caves, Christensen和Diewert (1982) [3]定义的由Malmquist (1953) 引进的TFP增长指数, 说明分量距离函数如何用类似DEA方法估计, 并说明UP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组成部分。Morales (2004) 扩展了基于“创造性毁灭”思想的模型框架, 将政府部门从事公共研发、资助企业研发以及对企业研发进行补贴全部内生化。其结论是:当政府资助企业研发时, 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政府对企业研发的单位补贴率不仅不会挤出企业研发投资, 还能产生一种提高社会应用研发与基础研发的汲水效应, 从而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4]。Stelios Michalopoulos等 (2009) 以Schumpeterian内生成长模型开始分析, 他们在模型分析中引入金融家参与创新过程, 结论是技术创新会促进经济增长, 而且这二者都停止, 除非金融家连续创新[5]。

中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是从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 研究工作从翻译学习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论, 从主要侧重于创新系统、创新网络和技术扩散等方面的理论分析, 转向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一般是从三个角度:宏观层面, 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的整体研究, 如王兵和颜鹏飞 (2007) 运用当期DEA和序列DEA两种方法测度了1960—2004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APEC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实证检验, 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 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超过了APEC其他地区, 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6]。

中观层面的研究包括省际层面和一些行业或产业的技术效率研究。对行业或产业层面的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研究对象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二是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一般地集中在劳动力特点、专业化程度、城市化进程、区域规模、产业结构、垄断及关税、参与进出口程度、所有制等方面。姚先国等 (2007)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1999—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文章认为, 提高产业技术效率, 优化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 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追赶步伐是推进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的有效途径[7]。

微观层面主要是对企业的研究, 主要是测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和比较, 早期较多地使用交叉数据, 而近几年的研究更多地基于面板数据进行跨年度的分析;另外是对引起技术创新效率在样本对象间的差异和时间维上的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 (规模、地理位置、劳动力特点等) 。如范承泽、胡一帆等 (2008) 研究了FDI这一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得出结论: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行业层面的FDI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更大的积极作用[8]。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 研究方法

对效率的研究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法 (SFA) 为代表。此方法由Meeusen与Van den Broeck (1977) 和Aigner, Lovell与Shmidt (ALS) (1977) 分别独立发展而成。

随机前沿分析法通常先估计一个生产函数, 根据己知的一组投入产出观察值, 定义出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组合的外部边界 (生产前沿面) , 使所有观察值均在边界之内, 每个观察值与边界的距离即为该生产点的效率, 从非效率点到效率边界的测度呈放射状扩张与收缩。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研究。超越对数函数的成本函数的通常表达式是C=f (y, w, t) , 其中C为总成本, y为产出量, w为投入价格, t为时间。本文采用两个产出, 4个投入,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 D0it表示产出距离函数, yit表示产出向量 (yit1是专利授权数, yit2是人均GDP) ;xit表示投入向量 (包括研发人员数, 研发经费, 实际利用外资) ;εit是随机误差项;α, β是待估计参数。SFA方法将回归误差项假设为一个复合误差项, 包含无效率值以及随机误差:εit=uit+νit。其中, uit代表区域效率, 假设服从不对称分布, 通常是半正态分布 (half-normal distribution) ;νit则代表随机误差 (统计噪声, statistic noise) , 假设服从对称分布, 一般是标准正态分布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同时, 无效率和随机误差项都假设与成本函数中的投入、产出变量正交。

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为代表。DEA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其采用的模型形式不断发展。其中有由Fare et al (1994) 改造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Malmquist指数早期被集中运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领域。1982年以后, Malmquist指数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分析投入产出等研究领域。Malmquist指数, 表示决策单元在t期到t+1期整体生产率的变化程度, 由决策单元t期至t+l期生产技术变动值的几何平均数, 再乘以技术效率变动的值得到。若M>1, 表示该决策单元的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若M<1, 则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率较参照期出现衰退。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动 (EC) 和生产技术变动 (TC) 两部分。EC (Efficiency Change) 为相对效率变化指数, TC (Technical Change) 为生产技术变动指数。

鉴于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两种方法在分析技术上有差别:SFA方法是基于静态的比较, 无法对各地区的效率作出完整的动态刻画, 而Malmquist指数是通过“追赶效应”和“前沿面移动效应”可以对有效性进行动态考察。为了对广东省各市的效率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 本文将结合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函数和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 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用广东省17市 (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 2001—2008年度数据作为分析的初始数据集, 原始数据采自历年《广东科技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实证研究产出变量为广东省各市的人均GDP和专利授权数, 投入变量有研发人员, 研发经费和实际利用外资。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各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 研发经费为各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人均GDP, 研发人员, 研发经费和实际利用外资数来自《广东统计年鉴》, 专利授权数来自《广东科技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所分析的17个市来看, 八年的平均效率值都大于0.5, 但技术创新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离1还有差距) ;各地区效率平均值从2001年的0.6200上升到2008年的0.7428, 总体呈现连年上升势头。从各地静态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平均值来看, 排名前几位的是珠海、茂名、韶关、惠州、肇庆, 广州第七, 深圳第九。从Malmquist指数值来看, 2001—2002年M值均未大于1, 2002—2003年M值大于1的有8个市, 2003—2004年有16个, 2004—2005年1个, 2005—2006年有9个, 2006—2007年有4个, 2007—2008年有9个。在这些M值大于1的地区中, 出现最多的是广州、深圳、佛山、中山。将样本的总体情况的效率分解来看, EC值大多数大于1的年份是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 2007—2008年间, 这表明各地区总体上在技术相对效率方面是提高的;其中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EC值在多数年份大于1, 表示这些地区的前沿面效率是在不断外移的。而从TC值来看, 各地区大多数年份大于1的是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 2007—2008年间, 说明各地区在技术进步在这些年间总体比较明显;TC值在这些年份大部分各大于1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湛江、茂名等, 技术进步存在有些年份大于1, 有些年份小于1, 表明各地区各年的发展变化不均衡, 有时技术效率进步, 有时衰退。各地区多数年份的TC值大于EC值, 这表明, 对生产率的变化来看, 技术创新效率对此变化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的相对变化。从M值较大的地区, 如广州, 深圳、佛山、惠州等地来看, TC值几乎都是大于EC值的, 这表明, 技术进步的地区, 其生产率也较高, 其他生产率较低的地区, 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小或几乎没有。

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较高的地区来看, 如广州市, 历来重视技术创新, 不仅有各种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创新, 如各种专项计划, 资金支持, 一些企业研发费用可获税收减免, 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创业基金在运行, 同时, 注意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从“九五”起, 广州市率先采用了“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的“三不分”原则, 对中央和省驻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在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等方面一视同仁, 充分调动和整合全市各类科技资源, 营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 促使各类科技资源向广州聚集。通过市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 大力促进广州地区的产学研合作,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深圳也一直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主导战略, 因深圳的科研机构、高校相对较少, 研发力量主要依靠企业主体,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支持和重视, 另外建立一整套技术创新所必备的, 运转系统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是提高深圳技术创新的一个原因, 深圳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不断改革破除了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使深圳政府、企业都清楚的认识到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 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 使得深圳的技术创新一直都具有示范性和有效性。中山市是以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为特色的, 在技术创新方面, 也力求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支能满足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 不仅构建了市、镇区、企业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平台的机制建设, 还实施了知识产权, 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另外, 还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出台了《中山市专利资助办法》、《中山市专利工作体系建设扶持办法》, 《中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文件, 还积极鼓励企业组建各类研发机构, 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所以从这些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较高的地区来看, 取得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都与这些地区重视技术创新, 大力投入各种发素, 采用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充分发挥本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有关。

结论

本文使用广东省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 运用SF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 分析了广东省技术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经济增长, 广东省17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同时, 各地区之间的动态技术效率发展不均衡, 技术进步在各地区都有呈现, 但在推动各地区生产率提高方面贡献不大。为推动技术进步, 加强技术创新以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和创造区域内的高等级生产要素资源, 研发人员对产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创新型的企业家、研究人员、工程师这类高级生产要素对于区域内每个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 是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投入项。发挥各高校、科研院所对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区域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 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 往往技术创新效率高, 经济也比较发达。这是由于区域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区域内集中程度, 产业集群度越高, 说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合作程度越高。政府应根据城市的资源特征, 作出产业规划, 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 有意识地引导和催生创新企业的产业集群。培育与完善区域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完善的支持体系是维持区域不断持续创新的关键, 也是保证区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稳定发展的辅助条件。

摘要: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智力资源为支撑、高新技术为支柱、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广东省推出多项政策措施, 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构筑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产业发展。广东省17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同时, 各地区之间的动态技术效率发展不均衡。如何提高广东省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进步,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重要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随机前沿法,Malmquist指数,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Coe D E, 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9-887.

[2]Fare R, Grosskopf Lovel C A K.Production Fronti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75-98.

[3]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 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Econometrics, 1982, 50 (6) :1393-1414.

[4]Morales M.F.Research policy and endogenous growth[J].Spanish Economic Review 2004 (6) :179-209.

[5]Stelios Michalopoulos, Luc Laeven, Ross Levine.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15356, 2009.

[6]王兵, 颜鹏飞.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5) :91-103.

[7]姚先国, 薛强军, 黄先海.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与GDP增长——基于长三角15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60-66.

上一篇:金融数据序列下一篇:飞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