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技术

2024-10-26

经济与技术(精选12篇)

经济与技术 篇1

随着压缩式制冷机的加速发展, 暖通空调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以保证室内环境舒适为目的公共与商用建筑的环境控制中。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都使用了中央空调, 空调的使用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程度, 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家用空调以及供暖开始普及。随着空调大规模的使用, 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在过去20多年来,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现代建筑物内的人们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病态反应, 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 并提出了病态建筑和病态建筑综合症 (SBS) 概念。随着SARS病毒的爆发, 空调房间内空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环保节能和室内空气品质是暖通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环保节能

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能源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关分析, 近几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维持在约10%, 但能源的增长率只有3%-4%。在我国的能源利用的能源率只30%左右。这样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节能。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当然, 建筑节能不是不用空调或采暖系统, 而是尽可能的设计和制造绿色空调以及节能的空调采暖系统。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低温地板辐射冷暖系统、蓄冷空调系统都是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1. 地源热泵空调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的能量向建筑物供热;夏季向天然资源释放热量, 给建筑物供冷。地源热泵系统按天然资源形式可分为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表水热泵系统等。

地下水热泵系统分为开式、闭式两种。开式是将地下水直接供到热泵机组, 再将井水回灌到地下;闭式是将地下水输送到板式换热器, 需要二次换热。地表水热泵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相似, 用潜在水下关联的塑料管组成的地下水换热器代替土壤换热器。湖南的凌天科技的空调系统就采用水源热泵, 其特性是以水作传媒。其制冷或制热工作性能系数均可达到3.5-4.4, 与空气源热泵 (空气_空气或空气_水热泵) 相比, 要高40%左右。

2. 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所需的能源部分或全部来自太阳能。太阳能空调是利用太阳光辐射为能源, 进行制冷工作的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太阳能空调, 不仅可以弥补供电缺口, 还可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做出贡献, 推广使用太阳能空调, 既没有使用电空调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 也由于不使用氟里昂等有害物质而不会破坏大气环境。所以, 太阳能空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目前, 太阳能空调的主要型式有:太阳能电制冷空调、太阳能热制冷空调、太阳能热泵、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等。太阳能制冷空调主要包括: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吸收式调、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空调。

我国首台太阳能空调是浙江省海宁斯泰德于2004年9月研制成功。该太阳能空调是以太阳能无穷的光热原理, 采用化学能强化多级接收方法, 收集和储存大量的能量, 再由太阳能吸附器、热助器和冷助器, 根据制冷、制热需要随时满足阴雨雪夜使用。实现了昼夜全优化高效运行, 特点是热值高, 升温、降温快, 使用时无明火、无烟尘、无污染。通过光能高效产氧制冷、制热, 比传统空调节约电能达60%左右。另外, 在遇到阴天和梅雨季节, 该机会自动采用光电转换系统, 以达到连续运行功能。从外观上看, 该机与传统压缩机相差不大, 目前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略高于一般家庭空调。

3.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就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来加热地板, 再由地面辐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的采暖形式。这种采暖方式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5℃, 采暖介质常用热水, 其辐射体一般是其中埋设了加热管的建筑物构件, 如墙壁、顶棚或地板, 其中以地面辐射采暖应用居多。

由于地板层结构中有多孔介质, 具有储热能力。因此, 该系统可以考虑采用间歇供暖方式, 即通过降低日间温度来减小房间负荷, 从而减小建筑物的能耗。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在地板上均匀布置散热盘管, 热量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上传递, 室内温度下暖上凉, 给人以“脚暖头凉”的感觉, 热舒适性比较好。根据范格方程计算, 在比正常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达到其他供暖正常室内温度的热舒适感。地板供热具有舒适性好、减少扬尘、节省空间、私密性好, 易于计量改造, 可利用低位热源和节省维修费用等特点。目前, 这种系统正在普及。

4. 蓄冷空调

蓄冷空调℃的介质主要有冰和水两种。冰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电价较低时, 开启一部分制冷机组制冰, 并将总能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 电价较贵时, 采用融冰提供的低温水, 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从面满足用电高峰时空调的负荷, 降低用电成本。冰蓄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蓄冷技术, 其蓄冷密度为335KJ/kg, 占用空间只有水蓄冷的25%-30%, 可以提供较低温度的空调供水, 有利于提高空调的供回水温差, 以减小水泵容量和配管尺寸。因此, 冰蓄冷应用更加广泛。但是蓄冷机组在蓄冷时工作在制冰工况, 其效率较低, 而且蓄冷和释冷都必须用不冻液循环, 其技术较复杂, 投资及运行费用比水蓄冷高。此外, 还有利用变温相变材料 (如共晶盐) 作为蓄冷介质的但因技术尚待完善且成本高, 仍在开发研究之中。

水蓄冷技术利用3℃-5℃的低温水蓄存冷量, 发展于五六十年代。其优点是投资省、技术要求低、维修费用少, 有时可以利用原有的消防水池兼作蓄冷水池, 对于有些大型的蓄冷工程其投资比常规空调还低。同时, 水蓄冷系统在冬季还可以蓄热供暖, 我国葛洲坝水电站的水蓄冷式中央空调, 可兼顾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使用。

还有一些环保节能的暖通系统, 例如:集中供热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等。

二、空气品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3年定义, 病态建筑综合症是因建筑物中央空调的使用而产生的症状, 他包括眼睛发红、流涕、困倦、头痛、恶心等。近年来, 有些专家建议将人们对室内气味产生的不满也纳入病态建筑综合症中, 。大量分析表明, 人们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 在这种情况下, SBS的问题主要是由室内空气品质不佳引起的。

由于室内空气品质的原因, 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一些现代化密闭写字楼的工作人员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为了改善空气品质, 需要增加建筑和空间系统的投资及维护费用。

空调系统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空调系统不能控制室外气体污染物, 以及保障热舒适性, 那么对室内空气品质就会发生变坏。针对以上原因, 下面提出通过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

1. 充足的通风量和送风方式的改变

通风效率和换气效率评价指标, 这两个指标是从发挥通风空调设备与系统和效应, 进行有效通风, 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提出来的。利用室外新风稀释与排除室内有害气体或气味, 仍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基本措施, 并认为有效通风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近年来, 国外学者对通风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通风系统和评价指标。换气效率, 定义为室内空气的实际滞留时间与理论上的最短滞留时间的比值。它是衡量换气效果优劣的一个指标, 与气流组织分布有关。通风效率, 定义为排风口外污染物浓度与室内污染物平均浓度之比。它表示室内有害物被排除的速度的快慢程度。

设计良好的空调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及换气次数, 提供足够的室外空气来满足通风要求, 并消除异味和污染。在送风方式上, 可由“置换式”代替传统的“上送下回”气流分布方式。

2. 空调房间内合理的温湿度

在空调房间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对热舒适性很重要。在一个区域不同的房间中需要不同的供热和供冷温度时, 可以在单个房间内设计不同的温度, 此外, 还可以实行“工位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们附近设置送风的末端来满足。湿度也是热舒适性的一个因素, 提高相对湿度削弱了蒸发散热的能力。因此, 相当于提高了温度。不正常的湿度也引起其他空气品质问题, 湿度过高或高低会产生不舒适, 而相对湿度高能促发霉和病菌的生长。

3. 异味和污染物的控制

控制异味和污染物的一个技术是用室外空气稀释室内空气, 只有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才会起稀释作用。另外, 还可以用隔绝异味和污染物的方法。这可以通过设计和运行空调系统来控制房间之间的压力关系达到。其方法是使用局部排风系统, 也就是说在污染物周围维持一个负压状态来隔绝和消除污染源。

三、结束语

空调的发展来自于建筑业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空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是本暖通技术发展的必行之路。

摘要: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空调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法, 可有效改变充足的通风量和送风方式, 改变空调房间内合理的温湿度, 能有效对异味和污染物的控制。大力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是暖通技术发展的方向。土壤源热泵、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冷暖以及蓄冷空调系统都是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暖通,节能经济,空气品质

参考文献

[1]姜明健.蓄冷空调运行经济性计算机分析系统[J].2007, (8) .

[2]杨家宝.室内空气品质及相关研究[J].2006, (4) .

经济与技术 篇2

锡在冶金工业中主要用于生产镀锡板(马口铁)和各种合金。镀锡板是锡的主要消费领域,约占锡的消费量的40%左右,它可以用作食品和饮料的容器、各种包装材料、家庭用具和干电池外壳等。锡铅和少量锑组成的低熔点合金就是焊锡,其占锡的用量的20%左右。轴承合金是锡、铅、锑、铜的合金。含锡的青铜广泛用于船舶、化工、建筑、货币等许多方面。锡还可与其他金属制成巴比特合金、活字合金、钛基合金、铌锡合金,等等,用于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等领域。锡在化工方面主要用于生产锡的化合物和化学试剂。锡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作木材防腐剂、农药等,锡的无机化合物主要用作催化剂、稳定剂、添加剂和陶瓷工业的乳化剂。

锡精矿是炼锡的主要原料。

由于锡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熔点低、塑性好、耐腐蚀、抗疲劳、无毒性等优点,使锡成为最具广泛工业用途的金属之一。被大量用于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原子能及航天工业中,其应用领域有不断扩大之势。

目前,锡的消费仍以传统的镀锡板、焊锡、合金、化工制品等四大方面为主,其消费量占总量的90%,其消费结构为:镀锡薄板29%,焊锡32%,合金23%,化学制品16%。表1-12为世界锡消费结构。

世界锡的消费总的来说较为稳定。但与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进入90年代以来锡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镀锡薄板(也称马口铁)由于受其他包装材料(如铝罐、塑料罐等)的竞争,以及镀锡工艺的改进,使镀锡层变薄,其耗锡比例略有下降,锡消费总量从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锡新应用领域的拓展,加之电子、电气工业上使用高锡焊料的增多,使焊锡在世界精锡消费比例中呈稳步增长,并超过镀锡板用量比例,成为第一耗锡产品。

在传统的锡合金应用方面,各国锡合金耗锡量在锡总消费量的比例与该国技术、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由于锡价较昂贵,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大量降低合金中含锡量或采用代锡合金,锡合金需求量已大大减少,例如美国轴承合金耗锡量仅占总量的11%,而在发展中国家仍占很高的比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比例基本稳定在25%左右。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锡化工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其他门类技术的发展,拓宽了锡的使用范围,但消费量增长并不大。

我国再生铅生产应走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之路

一、我国再生铅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金属铅绝大部分用于制造铅酸蓄电池中,这里提及的再生铅行业即指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铅的再生行业。

1.厂家多,规模小、分散、企业行为任意性强,技术工艺及设施均落后; 据统计,我国再生铅企业大大小小的厂家近300家,生产能力年产量从几十t到上千t不等,万t以上企业很少。绝大多数为集体、合伙或个体企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总体看来,我国再生铅行业的情况是,厂家数量多、规模小,可以说是小冶炼厂遍地开花,这些企业在处理废旧电池过程中均没有进行无污染预处理过程,只是简单地将电池拆解,除去外壳后即直接将铅栅与铅泥一起进行熔炼。普遍存在能耗高,工业技术落后,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即开即停;

2.铅回收率及综合回收率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耗高

有些小的再生铅企业,没有基本的环保设施,这操作中也不符合环保要求,因此污染很严重。再生铅在冶炼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反射炉和所谓的冲天炉、短窑熔炼 炉进行熔炼生产;收尘设施不完备,有的甚至没有收尘设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尘直接排入大气中;废液未经处理任意排放。而规模较大(万t以上的)、工艺技术及设施较先进的厂只有几家,却因为国家产业政策及原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等原因,虽然其有较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处理设施,但生产能力达不到,处于半停产状态,甚至引进的先进设施长期闲置。

随着国家的一些政策逐步出台,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及循环经济提出后,政府环保等职能部门进行干预,一些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特别是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求强行关闭,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前面整顿后面又死灰复燃,收效甚微;有的小企业甚至与政府环保等职能部门打开了游击战,将生产场所随意转移,以致整顿收效不大。

总体看来,我国再生铅行业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只在国际上的上世纪60年代水平;企业分散,不集中;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系统混乱;再生铅占铅总产量水平低,我国只占28-30%,而发达国家最高能达到60%。

与国外再生铅厂家规模比较见下表(KT/年)

国别 美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中国

再生铅厂家数 13 5 5 2 300

年产再生铅 约75 约35 约40 约80 约0.75

从表中看出我国再生铅厂家多,而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规模。

2、我国再生铅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铅回收率及综合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2)能耗高;

(3)回收渠道混乱,多系统及个体户介入;

(4)赋税过重。

二、我国再生铅生产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之路的可行性

在上述我国再生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赋税过重及回收渠道等问题,属历史原因及国家产业政策原因。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带头人已长期进行呼吁、讨论和探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国家在有些方面逐步采纳,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这里不在述及。现提出再生铅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的思路,能很好的解决上述另外几个问题。

1、再生铅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在工艺技术上的可行性

再生铅的生产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近年来,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实践性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处理废旧电瓶4000余t(去液量)年生产再生铅3万余t。

其工艺过程如下:

其简明工艺流程如图一

其虚线以前过程为预处理过程。目前预处理工艺过程,是采用自行开发的解剖分离、脱框分级设备,辅以人工操作进行处理的。将电池彻底解剖分离,特别是将可再利用塑料能够完全彻底分离,保证废塑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扩大规模,提高自动化程度,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公司与意大利志泰公司合作开发引进其CX集成系统,采用无污染预处理工艺技术。开发引进后预处理设施后,将实现无污染预处理,完全实现全自动化。其流程如图二:

该部分代替了以上流程图中的虚线以上人工处理过程,系统全密闭,过程实现无害化的预处理。整个工艺过程,不同于国际上单一再生铅厂生产工艺,无须

将铅膏在特制的回转炉内熔炼,而是将铅膏直接配料投入既有的氧气底吹炉进行熔炼而得到粗铅;板栅经低温熔铸生成硬铅,可电解,也可配制合金铅。从图上看,也更明显不同于国内传统的小冶炼再生铅工艺——铅膏与铅栅一起进炉熔炼,还不同于国际上较先进的工艺,虽然铅栅与铅膏分开处理,但有脱硫工艺。该工艺过程充分利用了既有的熔炼新工艺技术及设施,富氧气底吹--鼓风炉还原熔炼工艺技术,这样既省去了繁琐的脱硫过程,又保证了硫的再利用。

该工艺的技术关键点是实现热平衡。

国外配入再生铅膏泥量的一般水平为22.5%,最高可达到44%。目前该公司铅泥配入量为11%,远低于44%水平,热平衡不存在问题。

氧气底吹炉处理铅泥过程中铅泥的主要成分PbSO4,PbO的主要行为

2PbO + PbS = 3Pb + SO2

PbSO4 + PbS =2 Pb + 2SO2

其中PbS来自原生铅的铅精矿,在氧气底吹炉中,铅泥中主要成分促进了交互沉铅反应的进行,有利于金属铅的生成。

目前氧气底吹炉的总处理量达25t/小时以上,公司拟建年产10万t再生铅,须处理铅泥近10万t。公司又正在建设一条8万t粗铅生产线,处理能力能够满足要求。

A 开发引进预处理系统后,(1)产品指标如下:

铅栅和电极 铅泥 聚丙烯

金属含量 > 96% 含水 < 8%,金属含量 > 76% 纯度 98-99%,铅含量 < 1000ppm

其硬橡胶和隔板清洁,可以直接废弃或作为燃料。

(2)环保效果指标:

SO2及颗粒物 车间空气质量

SO2200 ppm颗粒物 1.5-2.5mg/m3铅 <0.5 mg/m3 铅浓度<0.05 mg/m3 噪音水平70-80分贝.B 目前氧气底吹炉生产系统生产及环保指标如下

弃渣含铅 2.0-2.5%, 铅回收率 >95%,硫的回收率97%以上。

环保指标均符合或优于国家标准,特别是尾气中SO2含量仅为14mg/m3 ,远低于国家标准960mg/m3。

富氧底吹--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有如下优点

(1)投资省,为传统流程的70%,不到引进工艺的50%;

(2)综合能耗低,再生铅物料的投入已进一步降低;

(3)环保效果好(硫的捕集率达99%,所有排放均达标);

(4)金属回收率高(铅,银达98-98.5%);

(5)生产成本低(为传统工艺的85%,比国外新工艺低)。

该工艺是先进的熔池熔炼现代技术与创新的鼓风炉还原熔炼的完美结合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已获得铅冶炼同行的认可,目前国内已建在建和扩建的已有8家设计能力达50万t/a粗铅,该技术已成功应用,社会反响强烈,扩大速度强劲,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再生铅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利用原生铅企业既有的先进工艺技术及设施---富氧底吹--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

(2)再生铅原料的提供,缓解了原生铅日益紧张原料供应问题;

(3)能够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及销售渠道等;

(4)可以彻底解决目前再生铅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5)原生铅企业均为规模较大,可以有效克服再生铅规模小,难于管理的缺点;

(6)便于职能部门调控与管理;

(7)有利于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8)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及行业产业政策,《有色金属工业“十五”规划》及国务院《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再生铅与原生铅生产相结合,符合行业政策及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要求。

三、综上所述,再生铅与大型原生铅生产的相结合,不仅能够克服现有再生铅企业技术工艺落后等缺点,还解决了小再生铅厂长期不能解决的环保等问题,同时又有利于原生铅发展,且在各个方面均符合行业政策和国家中长期发展

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 篇3

关键词: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TM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70-01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进行优化个改良,电力技术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新型电力技术产生对电力决策工作开展也造成了影响,导致决策更加复杂,电力系统运行也受到了很多新的挑战。受到该背景影响,工作人员需要提升电力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视程度,强化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发生。在有限资金的限制下,对电力技术进行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做好技术保障。对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式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电力技术经济评价特点概述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配电网络建设规模和建设难度性也在不断提升,对电力技术也提出了很多要求。电力能源是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重要能源,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有注重电力技术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才能提升配电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电力工程建设成本投入。电力工程建设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线路、通信、变电工程等等。在电力工程建设决策阶段,必须要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这样才能合理控制电力工程建设投资预算,加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电力工程投资预算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性的规划,对多种建设方案进行综合比对,最终找寻出最佳优质的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工程投资阶段对多种技术经济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这些文件资料都较为标准,有着实际定额。电力工程建设难度性较强、专业性较高,所以对电力技术应用必须要慎重。只有强化电力技术的经济性,才能降低电力工程建设的成本投入,避免外界因素对电力工程造价造成较大影响,降低建设资金回收周期[1]。

二、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一)电力技术经济投入需要控制在投资预算内。

电力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工程建设施工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估算,确定电力工程建设投资限额。该阶段工作人员工作重点需要放在量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就是对可行性研究质量进行审核。第一部分重点是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良和优化,第二部分是根据审核结果,合理、科学的进行决策。电力技术应用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电力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可以制定多个电力工程建设方案,不同建设方案应用的电力技术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性。工作人员对建设方案总体投资进行计算,从直接投入方面对电力技术应用经济性进行审核。除了直接投入,还需要考虑电力技术后期维护工作开展中的成本投入,以及建设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综合性的进行考虑。如果电力技术应用成本投入超过了电力工程投资限额,需要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如果超过限定额度总值较少,但是可以有效降低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投入。设计人员可以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制定最为合理、科学的电力工程技术方案。

(二)电力技术分析原理。

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要全面性的进行考虑,从投资估算、工程建设施工、后期维护管理等众多方面进行分析。电力工程项目现阶段投资估算包含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两部分,同时固定资产也可以细致化的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主要是电力技术应用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安装费用和建筑费用等等。因为电力技术应用过程中会受到众多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致使工程造价发生变动,其中包含了市场价格浮动与贷款利息等等。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应用流程进行深入了解,并且明确其中可能发生变动的环节。依据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对电力技术应用进行模型建设。建模处理的目的在于提升电力技术应用的可视化,通过量化呈现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力技术应用方案之间存在的差异。工作人员需要对模型自变量进行收集,通过该工作还可以对电力技术应用策划的完善性进行审核,了解其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后,对电力技术应用流程模型进行优化。尽可能的提升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缩减电力技术应用成本投入,避免因工程建设对企业资金流转造成不良影响[2]。

三、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方法

(一)经济效益分析法。

经济效益分析法就是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应用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定量技术对电力技术的经济进行科学、可观评价。了解技术应用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根据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比对方案进行选取。这种分析方法还可以根据指标性质不同,将其细致的划分为时间、价值、比率等众多分析方式。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工作人员在对电力技术经济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力技术应用的成本投入,以及应用年限和收益效率。第二种就是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到技术、社会、生态等众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法可以较为全面了解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但是该方法工作量较大,在小规模电力工程建设中较为适用[3]。

结语

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电力技术应用经济性进行评价,可以有效降低电力工程建设成本投入,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找寻更多科学、专业的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开展前,必须要对当前电力工程建设特点有深入了解,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应用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为决策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沈文钢.浅析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理论[J].科技资讯.2011(21):82-83

[2]奚爱军.工艺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研究与应用[J].现代车用动力.2011(03):77-78

资源、技术、制度与经济增长 篇4

一、经济增长之源:文献回顾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内容,自17世纪以来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方法论的角度,这些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运用归纳推理法,通过研究一国或几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归纳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或源泉;其二,运用演绎推理法,通过建立各种理论模型,对经济增长之源进行完全抽象的纯理论分析。

首先,关于归纳视角的增长之源。早在17、18世纪,以Stafford和Mun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根据贸易实践开始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探索。由于他们的视角局限于流通领域,金银被认为就是财富,因此对外贸易顺差是一国财富的来源(Mun,2006,中译本)。随后,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到了20世纪,Denison(1967)根据美国和西欧各主要国家及日本的历史统计资料,测算了对国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的贡献。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Kuznets(1985,中译本)通过对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的长期估计和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之处探寻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知识存量的增加;二是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结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其次,关于演绎视角的增长之源。18世纪,重农主义创始人Quesnay(1979,中译本)最早认识到资源(土地)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土地上的生产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的“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是财富的源泉。随后,Smith(1983,中译本)提出了增加国民财富的三条途径: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进行资本积累和增加劳动投入。与Smith不同,Ricardo(1983,中译本)由于忽略了技术的作用而对经济增长持悲观主义态度。他假设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在人口不断增长且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条件下,投资和储蓄只有资本家提供从而导致资本家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不断下降,最终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状态。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Schumpeter(1990,中译本)的重要贡献,他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是波浪形的技术创新。Harrod(1939)摒弃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方法,将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增长模型。但他的模型仅考虑资本与劳动,并且两者不可替代,从而忽略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Lewis(1955)第一次全面地考察了资源、技术和制度三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人均产量的增长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的行为,而影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主要与经济制度有关;二是知识的增长与运用;三是人均资本额与其它资源量的增加。随后,Solow(1965)构建了考虑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但该模型的最大缺点就是用(外生的技术)增长解释增长(D.Romer,1996)。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文献(Arrow,1962;Uzawa,1965)乃至80年代的新增长理论(P.Romer,1986;Lucas,1988)都围绕如何将技术内生化这一目标展开,但这些理论都只考虑技术、资本和劳动的作用。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制度重要这一认识获得了迅速的普及”(Wolfgang&Manfred,2004,中译本)。以North(1989,1994a,中译本)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至关重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

上述学者的理论研究除了方法论上的不同外,他们所“发现”的经济增长源泉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总体上,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理论外,其他学者所认为的经济增长源泉都可归为资源、技术和制度三大类。这似乎可以解释目前经济学界所出现的一种趋势———资源、技术和制度三类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给予越来越广泛的强调(Ostrom,1992,中译本;Nelson,1996;Barro,1997;Wolfgang&Manfred,2004;Helpman,2004)。

二、资源、技术与制度的经济学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资源、技术与制度具有如下关系:资源的数量取决于技术水平;一定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在最大产量;而制度则决定了这种潜在量转变为现实量的程度(North,1994a)。

(一)资源

资源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劳动力,包括其数量和质量;二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森林等;三是资本资源,包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如基础设施等。从根源上,资本资源也是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投入的一类产出。两千多年以来,在世界人口总体上持续增长的一般趋势下,世界经济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Maddsion,2001),这表明人类变得越来越富裕(当然是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视角),比其祖辈享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直接地依赖于生产时耗费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数量。因此,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投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Wolfgang&Manfred,2004)。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潜在)资源数量指由当时世界最高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存量。但有多少资源实际进入生产过程,还取决于该国的实际技术水平和制度水平。因此,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如下关系:一定技术和制度水平下,资源数量越多,从而实际可以进入生产过程的投入也越多,最终产量越高。

(二)技术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人对自然的关系”(汪丁丁,2001)。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仅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在经济学中,技术指将投入转化为产品的方法,与生产函数联系在一起,后者反映物质上既定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与生产函数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决定进入生产函数的资源种类,从而决定一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二是技术决定生产函数中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分为两种情况:技术进步不改变投入要素比例和改变投入要素比例,后者意味着某一类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更快,从而节约了另一类投入要素。因此,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发现更多可以进入生产函数的资源,增加整个社会的总投入量从而增加产量;二是改进现有投入产出关系,节约现有资源从而增加产量。

生产函数仅仅表明一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既定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客观可能性。而在现实中,最大产出的实现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交通、通讯技术和制度(制度的约束在后文详述)。交通技术对生产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若某生产过程需要投入要素A、B,而它们却不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它们各自所在地之间的交通状况就决定了它们能否“在生产函数中相遇”,从而决定了生产的现实性。若没有15、16世纪航海技术的进步,非洲的黑人不可能与美洲的自然资源进入“西欧殖民者先进的生产函数”。而通讯技术对于生产函数的作用而言,就是加快这种客观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或全世界而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可以更快地进入生产领域并减少耗费在交通中的资源。

(三)制度

很多学者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普遍接受North(1994b,中译本)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与技术的原意对应,制度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被新制度经济学家分为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因此,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其总量生产函数应包括上述两种活动。生产函数反映了一定技术水平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可能性,如前文所言,这种客观可能性除了受到交通、通讯技术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规范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的影响。因为在生产要素被配置到生产环节之前,或者这种投入产出关系实现之前,存在一系列交易活动,它们往往阻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如产权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

产权关系到经济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交易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因此产权的界定是否清晰决定了交易能否发生及其发生的困难程度,这无疑会影响交易主体进行交易活动的动力,极端情况下导致没有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另一方面,若产权保护不力,也即经济主体预期其交易和生产所得得不到保护,就不会将外部性内在化,也即最终没有生产活动发生。交易成本是与产权的转让和保护相关的成本(Barzel,1988)。因此,交易成本与产权关系密切,从而也关系到“内在动力”。但另一方面,交易成本也间接地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所以它还关系到经济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外在压力。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交易的可能性、是否有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及什么样的要素进入。交易成本越小,进入市场的要素越多从而竞争越充分,结果是经济主体在外在竞争压力下选择让最有效率的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上这两类因素就是经济制度涉及的主要内容。通过产权界定和保护并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使更多更有效率的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潜在产出。

三、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谁决定谁

Kuznets(1985,中译本)认为,经济增长指供应人们所需各种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的长期提高,它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需要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而人口数量和人类欲望的不断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两千多年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商品总体上一直增长的事实表明,人类通过技术变迁或制度变迁较成功缓解了这种紧张关系(Boserup,1981;North&Thomas,1989,中译本)。关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Marx和Veblon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者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以North、Polanyi代表的制度决定论者认为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Ruttan,1994)。本文认为,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作为解决人类与自然冲突的两种手段,在大多数场合可相互替代,并不存在谁一定决定谁的关系。

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生产单位,理论上就存在总量生产函数Q=f(X)并有如下图形(见图1)。

图1中,横轴代表生产投入X(1),纵轴代表产出Q。假设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总量生产函数为Q=f(X),总投入为X1,则在该时期内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潜在最大产量为Q2,如果该国的制度能将潜在最大产量全部转变为现实量,实际生产就位于B点。在此情况下,如果该国国民欲望上升(即使人口数量不变),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去实现,即生产函数曲线上移至Q’=f(X),于是在制度未改变时生产点移至B、C两点之间从而人均产量提高。如果欲望不变但人口数量增加(2),也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来维持或超过原来的生活水平。另外一种情况,当生产函数为Q=f(X)时该国制度不能将其生产潜力全部实现,则生产点位于B、X1两点之间如A点。此种场合下,如果人口增长或欲望上升,可通过三种途径维持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改进技术;改进制度;同时改进技术和制度。

因此,根据对图1的分析,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可用图2进行解释。图2中,从左到右表示随着人口增加或者欲望上升,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可能演进路径。图中的“好制度”指将最大潜在产量全部实现的制度,“坏制度”指不能实现潜在最大产量的制度。图2中的初始技术状态为A,若此时制度状态为“好制度”,人口增加或欲望上升后,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如进步后的状态为B)维持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平;其后,如果制度状态为“坏制度”,可以选择技术进步或制度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C),或同时选择技术和制度进步来维持或提高生活水平。当初始技术状态为A但制度状态为“坏制度”,人口或欲望增加后也有三种选择(技术进步、制度进步、技术和制度同时进步)。如果选择制度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D)且进步后的状态为“好制度”,则此后的选择只能是技术进步(如进步后状态为E)。可见,技术决定论只能解释技术变迁B到制度变迁C的历史路径,而制度决定论者只能解释制度变迁D到技术变迁E的历史路径。

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都不是对方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尽管制度变迁(如1624年英国《独占法》的出台)所增加的物质激励是技术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历史上仍有大量的技术进步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的直接结果,与制度变迁没有关系(Boserup,1981)。并且,人类对发明创造的天生兴趣和爱好也是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源泉。另一方面,尽管技术变迁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的上限,从而为制度变迁释放收入流(Ruttan,1994),或者说增加制度创新的空间,但在很多场合,技术变迁并不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于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次经济革命”(即一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的转变),只是持续的人口压力的结果(North,1994a)。最后,正如近代史上的技术变迁以相关基础科学知识为前提,制度变迁也需要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准备(Ruttan,1994)。

四、资源、技术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重要性

一定技术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也决定潜在最大产量,而制度决定这种潜在量转化为现实量的程度。因此,从投入量到产出量之间的转化率(也称为生产率,目前使用较多的衡量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中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联合作用。由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最近20多年才得到较普遍的承认,因此之前关于“增长核算”(Nelson1996)的方法无疑夸大了技术的作用,因为制度的作用也被归功于技术(3)。经验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而资源的作用则在逐渐下降(4)。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 篇5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利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中,如何充分革新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审计实践,试就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技术方法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牢固树立为宏观决策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的理念。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决策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经济监督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推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科学发展。

1.经济决策情况的主要审计内容。为了促进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效,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决策方面的情况主要是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投资完成与效果、建设项目的预决算、“重大开支、政府采购、资产处置”以及资产转让、担保、抵押、出借情况,此外具体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和效益还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出台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通过对领导经济责任决策审计,一方面能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避免领导决策时盲目投资、违规担保、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决策失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损失;能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问责,避免领导决策时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将有力地推进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能界定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既是警示领导者要合理使用并节约资金、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和化解决策风险的重要手段。

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其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主要经济指标,即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各项财政财务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专项资金(基金)支出率、财经(计划)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率等的计算,注重领导干部任职期初与期末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家底、债权债务等指标的对比分析,对比任期内各项收入、资产(净资产)是否增加,支出、债务是否递减,分析增减原因,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3.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内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注重领导干部是否履行好经济管理职能,对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尤为重要。在履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审计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账簿凭证报表是否符合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三公”经费控制的增长与下降、债权债务管理的增减变化情况与执收执罚情况,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跟踪和促进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通过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严格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增强法治意识、管理意识、绩效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事业发展意识。同时,也促进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重视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发生重大的错弊和损失。

4.经济监督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财务、资产等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是否完善和全面执行,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是否全面整改到位,对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情况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现象。

5.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特点,结合审计对象所在区域、部门、单位的实际,要积极探索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综合分析、宏观把握和全面评价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1.经济事项决策的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审计,采用跟踪法、重点法、公示法等。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对决策审计还可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另外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决策事项可通过向社会公示的方法进行取证。

在进行决策审计时,一是把握审计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审查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立。二是把握审计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有效,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

2.主要经济指标(责任目标)的审计。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和上期(或上年同期或历史最高水平)的实际指标比较,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指标和本行业(或同类型、同规模其他单位)一般水平指标、先进水平指标比较,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全面地评价被审计责任人。运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时,应注意把握好指标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选用指标以国家规定的或社会公认的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指标为主,以分项的具体经济活动指标为辅。通过指标的正确选用,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客观评价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时,因有的指标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而收集的,具有权威性,选用时则只须注明资料来源即可,审计可以不再进行核实。

3.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方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经济事项的审计为主线,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各经济事项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重点以查证财务资料为主。一是查看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对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审计,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各项投资的核实上。实物资产是否入账建卡,不能有账无物,也不能有物无账,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人账、专款专用;货币资金不仅要账实相符,而且要流向合理;各项投资不仅要程序合规,去向明确,还要确认回报的合理性。二是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往来款项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执收执法等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公款出国、公车购置及维护运行、业务招待费用等“三公”经费控制是否严格,是否未经批准或超标购车、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4.经济监督情况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监督情况。一是揭示领导者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可使单位围绕既定目标,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维护资金和资源的安全,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增强组织观念,加强廉政建设,遏制不正之风。内部管理制度涉及面较宽,对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审计必须有所侧重,应重点放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管理制度上,如财务会计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供销管理制度、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既要审计其健全性,更要审计其有效性,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监督执行不力、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这样才能体现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和实际效果。二是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从我们近年来审计结果情况来看,一些领导为了本部门或个人利益,对常规审计及其他各种相关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整改,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是屡禁不止,扰乱了经济秩序和财务秩序,而且诱发和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所以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特别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是否全面整改、大部分整改、部分整改以及整改较差等情况,并分析原因究其责任。三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是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关注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经济监督主要是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是否私设“小金库”,基建工程项目是否经过经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是否存在乱收费、乱集资,是否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及财务管理是否规范。另外,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被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侦查有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或影响经济发展的,且追究了当事人员、相关人员刑事责任和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没有涉及,经济责任审计也要问究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责任。

5.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财政法规、廉政规定的情况审计,具体审计主要采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进行,但涉及关于个人的廉政问题,要特别慎重,审计底稿也应注意特别对待,经济事项的经办、主管、审批等相关证据收集时要更加全面而稳妥。二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政问题审计,可通过一定范围的公告、座谈会、个别交流、审计查账和调查等形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核实。但对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

三、关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要点

1.统筹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由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和审计力量等情况,共同提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建议名单,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然后提交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定,最后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批。同时保持计划的连续性与严肃性,计划一经确定,不能随意调整,凡是调增审计计划,须经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或领导小组同意;调减审计计划,须由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向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作专题说明。严格审计委托,审计计划项目确定后,统一归口组织部,由组织部门分期分批逐个向审计机关出具审计委托书,组织部门一般不直接向社会中介组织出具审计委托书。

2.巧妙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的结合。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为了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要做到统筹安排,统一行动。一是注重资料积累或收集,充分利用其他各种相关审计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或收集要以通过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台账的方式进行,利用积累或收集每一次其他各种相关审计的结果资料,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基础资料。二是制定审计计划时,凡经联席会议确定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当年不得安排其他审计;确实要安排的,审计机关应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按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行。

3.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法定程序。一是搞好审前调查。在审计进点前,应针对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拟定好调查提纲、表格,详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并据此编制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二是注意防范风险。实施审计过程中凡涉及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有关的重大经济活动,都应纳入审计视野,有的作全面审计(如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有的作重点审计或审计调查,有的进行延伸审计,必要时追溯到以前。三是注重整体把握,即从宏观上全面把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基本情况、区域经济特征、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并注重把握接任时和审计时或离任时两个时点的家底情况。通过审计从整体上把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实绩,领导管理水平,经济决策能力,部门经济发展状况和遵纪守法等情况。

4.精心运用审计结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要及时得到运用。一是审计发现的大要案件线索及时向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报告,按程序移交,并提出立案侦查建议。二是每项审计结束后,向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及时收集各职能部门反馈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三是依法按程序向社会公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综合情况,以权威性文件向相关单位部门通报,适当将一些群众反响比较强烈的,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由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后向社会公布,突出社会效果,扩大影响。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光有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要把它当做一种神圣的事业来完成,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审计内容,又要灵活运用审计技术方法,也要对审计风险水平要进行合理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并在工作过程中遵守审计规范,以提高审计意见的可靠性,避免因工作疏忽而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造成审计结论错误。

经济与技术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经济收益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171-02

1 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资源配置生产产品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满足客户需求或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顾客获得非同一般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头羊。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大体而笼统的概念,其包括宽泛的范围和全面的内容,企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调整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包括在内。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确立,一方面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树立并大力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的举措。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思维,成为树立核心竞争力的阻碍因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用于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钱财不够,经费短缺使得创新缺乏最基本的基础,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不上去。第二,企业本身的创新机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首先要把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搞上去。第三,没有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没有重视大学研究生、科研人员的利用。第四,不能及时把握市场行情,对市场的发展态势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不够灵敏,更新产品的步伐太慢。在当今社会,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分析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需要考虑怎样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家熊波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此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技术创新要把握的原则:第一,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风向标,创新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和先导,使科研成果不仅能够占据市场,而且能够引领市场的发展,得到普遍的推广。第二,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取得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而是受到很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除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外,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第三,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因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企业家正是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系统优化的人。

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三步战略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

坚持走产品专业化道路,奉行“质量第一”理念,开展产品质量系列认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步

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基础因素。企业如果能够开发出技术含量足够高的产品,而且如果能够在市场上畅销,将会占据市场的角角落落,市场的占有率将会很高。把旧的产品加以改造和转型,生产样式新颖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口味客户的需求,扩大了他们的选择范围,适应了市场的发展态势,使得新老客户的数量得以保持或增加,顾客的保留是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步

从一般的制造业转向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某些传统型企业想要再依靠传统老套的模式发展下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其如果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技术创新可以优化利用各种能源资源,使企业的发展模式根据市场来灵活地调整,使企业走上专门化、技术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3 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术创新的构架

3.1 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在摸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研究与开发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就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可观的收入,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稳定的立足市场。所以,公司必须坚持科技与市场、科技与销售、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技术创新与生产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长远和近期开发相结合,做到为了市场、为了消费者而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要想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必须把这种市场观念作为必备观念和指导理论。

3.2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制度

制度作为理论性的内容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企业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让每一位企业员工树立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出现失败不要问责,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具体原因;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等多种分配形式,表明科技人员进行创新不是没有利益的,要以资鼓励,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3.3 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进步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一旦技术创新能力不够高,都会降低资源的收益效率,不利于资本的持续积累,全然不能发挥和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增加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切切实实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4 探索新的技术模式

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是三种最主要的创新模式,这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技术创新的方法。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创新模式,都是既有长处,又有弊端的,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论是哪一个国家,遵循技术创新的自然规律,结合具体国情是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的前提和依据,我国也不例外。在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的同时,集中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选择地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既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可以顺应和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

3.5 健全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创新成效的高低,甚至可以说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否成功。所以应该把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以下四方面是主要措施:第一,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人才的来源稳定,以各种渠道吸引人才,给予其优厚的待遇。第二,建立多个专门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同时为培训提供足够的费用,给予雄厚的资金支持。第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以便于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程度。第四,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李荣融.在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1,(4).

[2] 刘元芳.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耦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 篇7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 电力技术的不断引入新高科技, 与此同时出现的决策因素复杂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都将对电力系统运行上造成新的挑战。在面临新的挑战的电力企业经营环境下, 加强对电力技术的经济评价, 避免了不合理的投资和浪费资金的现象的发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努力提高电力技术, 科学合理地在电力技术方面作出创新研究。

1 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

本文立足于电力技术, 借鉴传统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 形成了一套对电力技术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经济评价的内容就是动态与静态投资相比较分析, 计算净现值和净现值率的方法, 内部收益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

2 静态投资回收期

2.1 计算方法

静态投资回收期指的是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以年为单位。从投资开始时 (0年) 算起, 静态投资回收期Pt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CI=CO)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即各年现金流量从0年开始累计相加至总和等于零所经过的时间长度。

(1) 一次投资, 建成投产后每年年净收益相等:

式中:I———为项目在期初的一次投入额;

A———每年的净收益。

某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 建成后各年净收益为350万元, 则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多少年?

(2) 各年净收益不相等的项目:

式中: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第 (T-1) 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

(CI-CO)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因为:

某项目的原始投资F0=-20000元, 以后各年净现金流量如下:

第1年:3000元

第2~10年:5000元

项目计算期10年, 求静态投资回收期。

解:累计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是第5年。

2.2 判断标准

若Pt≤Pc, 项目可以接受。

若Pt>Pc, 项目应拒绝。

Pc———基准回收期。

3 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把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之后, 再来推算投资回收期。克服了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资金时间资金价值的缺点。

就是累计现值等于0时的年份。

一次投资, 建成投产后每年净收益相等:

某投资方案投资总额1000万元, 预计从第一年年末开始每年获净现金流入250万元, 假定利率为5%, 求方案的动态回收期。

解:

各年净收益不相等的项目:

式中: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

若Pt≤Pc, 项目可以接受。

若Pt>Pc, 项目应拒绝。

Pc———基准回收期。

4 净现值

净现值指按设定的折现率 (一般采用基准收益率) I计算的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

4.1 判断标准

若NPV≥0, 则方案可以接受。

若NPV<0, 则方案应被拒绝。

已知项目现金流量, 求其净现值并判断方案是否可行:

解:NPV=-5000+2000 (P/F, 10%, 1) +4000 (P/F, 10%, 2) +1000 (P/F, 10%, 3) +7000 (P/F, 10%, 4) =-5000+2000×0.9091+4000×0.8264+1000×0.7513+7000×0.6830=5656万元

上述方案净现值大于0, 方案可行。也可用表格计算。

4.2 净现值函数

NPV与折现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对于开始时有一笔或几笔支出, 而以后有一连串的收入, 并收入之和大于支出之和的现金流量, 期NPV (i) 函数具有上图的特点, 即i从零逐渐增加时, 函数的值逐渐减少, 曲线和横轴相交一次。

4.3 将来值

以项目计算期为基准, 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计算到项目计算期末的值的代数和。

已知项目现金流量, ic=10%, 求其将来值。

或:FV=5656 (P/F, 10%, 4) =5656×1.4641=8282万元

4.4 年度等值

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公式折算成与其等值的各年年末的等额支付系列, 这个等额的数值称为年度等值。

已知项目现金流量, ic=10%, 求其年度等值。

解:AW=5656 (A/P, 10%, 4) =5656×0.3155=1784万元

或:AW=8282 (A/F, 10%, 4) =8282×0.2155=1784万元

已知方案A投资额为100万, 寿命期为5年, 每年净收益50万元;方案B投资额为200万元, 寿命期为8年, 每年净收益55万元。假定基准收益率为10%。试选择较优方案。

在方案评价中, 采用净现值、将来值和年度等值评价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有两个投资方案A和B, 只要i和N不变, 存在下列关系:

4.5 基准收益率

基准收益率ic也称基准折现率, 是企业或行业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 或称为最低可接受收益率。

基准收益率定的太高, 可能会使许多经济效益好的方案被拒绝;如果定的太低, 则可能会接受过多的方案, 其中一些方案的经济效果可能不好。

(1) 资本成本

指为取得资金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由于资金的来源有多种渠道, 可以按资金来源的比例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银行贷款5%, 股权10%, 各一半。

(2) 投资的机会成本。

(3) 投资风险。

(4) 通货膨胀。

5 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是项目的净现值与项目总投资现值的比值, 用来衡量单位投资的盈利能力或资金的使用效率。

当I=8%, 求净现值率。

6 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指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的折现率。

式中:IRR———内部收益率。

6.1 判断标准

若IRR≥ic, 则方案可以接受;

若IRR

6.2 计算方法

以折现率i从小到大逐个计算净现值, 直至出现相邻两个净现值的值符号相反, 即NPV (i1) >0, NPV (i2) <0时, 则内部收益率IRR必在 (i1, i2) 之间。当区间 (i1, i2) 不大时 (一般小于3%) 直线内插法求得内部收益率的近似值。

试求如表1现金流量的内部收益率。

也可以利用表格作精确计算。

某项目现金流量如表2, 求期内部收益率。

当N→∞永续年金公式对于现金流稳定、项目存续周期较长的项目, 可以利用永续年金公式。

某收费桥梁, 建造投资估计1.5亿元。按交通量预测和通过能力, 年收费稳定在1500万元。每年桥梁通行的经常性开支 (包括维护保养各种税金) 大约在300万元左右。求该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解:由于桥梁的寿命期很长, 收益相对稳定, 按永续年金公式:

有关资料同上, 假定桥已建成, 主管部门想把收费权出让给非公有企业, 这些企业对投资回报的要求 (基准收益率) 都在10%左右, 主管部门收费权出让招标的底价大致是多少?

解:假定出让期很长, 底价是:

7 结束语

通过对电力技术经济指标作出评价可以很好地在电力系统进行技术创新改革, 这五种电力技术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更全面、适用范围更广、通用性更强。从实际应用来看, 适用于电力系统各个建设阶段。从理论价值来看, 可以为改造电力技术的经济评价的深入开拓思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巧.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09.

刍议专业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 篇8

一、技能人才与经济发展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 国内生产总值为589亿元, 1966年开始时增加到1586亿元, 197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010亿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尚, 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职称评审制度得到恢复, 人们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得到空前高涨。一大批科技成果有序地转化为生产动力, 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实现10202亿元。2006年突破两万亿,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 此后短短两年又突破三万亿,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到2013年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万亿美元, 跻身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前10名, 排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15.83万亿美元。

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居功至伟,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所起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应该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实施的人才战略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二、当前国家人才战略的特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 再到大专院校的高等教育, 都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洋洋洒洒万言之多, 从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到任务机制政策, 确立了十二个重大人才工程。总体而言, 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政策没有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 培养、选拔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当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存在的问题

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 在人才培养和选拔过程中正确的培养和选拔机制非常重要。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是选拔凭文凭, 能进不能出, 论资排辈。其特点是基础教育重点抓升学率, 高等教育混文凭, 大学生60分万岁, 研究生论文过关, 职称评审三证加论文 (毕业证、外语证、计算机证、学术论文) , 职称评审各级别人数不少, 但货真价实的不多。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仍然存在偏颇, 官本位和以学历论人才的影响强烈。社会财富分配中存在的部门利益与单位利益分割造成在部分领域存在人才贡献与报酬不一致的问题比较严重。条块分割依然存在, 人才产权归属界定不清。人才选任中人际关系的作用仍然突出。竞争环境还不完善, 市场机制作用有限。许多组织内部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 人才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培养与使用相脱节等问题不一而足。

四、促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健康发展的对策

促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健康发展是党的各级政府十分关心的事业, 必须从制度上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健康发展的健康机制, 从娃娃抓起, 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能只盯着升学率。现在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小学生的书包比大学生的重, 小学生的作业比大学生多。技术工人培养面临技工学校招生难甚至关门的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全国报考570万人录取27万, 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221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报考1020万人, 录取629万人, 录取率61.7%。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校共招收研究生60.8万人, 比2012年增加了约2.35万人, 总量扩招约4.04%。

促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健康发展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调整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正确的政策导向是促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20世纪80年代, 国家恢复职称评聘制度之初, 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亟需懂外语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后期毕业的大中专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 这是把外语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其目的是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外语。如今参加职称评聘者大部分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大中专毕业生, 中学、高中、大学阶段都受过良好的外语教育, 再把外语考试作为职称评聘的门槛显然不合适, 应该进行改革。如今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 晋升职称还要考计算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二是调整高等教育办学观念, 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目统计 (不包括军事院校) 2198所, 其中本科院校877所、高职专院校1321所、独立学院有292所。国人重名校、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比较突出, 眼睛盯着一流大学, 看不起职业院校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公立技工学校纷纷关门、全国技术工人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状, 必须下大力气狠抓职业专门学校建设。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学校与普通大学的区别不大,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只能纸上谈兵, 实际操作场地、设备、师资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要造就一批像清华、北大一样的职业技术大学, 要让职业大学的学历比一流大学的学历更具含金量。

三是对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制度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经历三十多年的运行, 尽管经历里无数次改革, 但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 没有发挥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应有的作用。如今职称评聘是事业单位积极性高, 企业很少有人问津, 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职称与工资挂钩, 而企业则不是。

经济与技术 篇9

针对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难得历史机遇,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中国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一文中指出,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在迅速崛起, 2008年全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 生物技术人才初具规模, 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 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2万多人。

————数据————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380万公顷, 落后于发达国家

自1996年转基因商业化以来, 全球共种植了近10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尤其是最近几年,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发展速度惊人。据中国农业新闻网数据, 2008年美国3530万公顷全国玉米作物中有85%为转基因作物, 其中78%为双性状或三性状杂交作物, 只有22%为单一性状的杂交种。转基因棉花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全国种植面积占到90%以上, 双性状复合型占到美国所有转基因棉花的75%, 澳大利亚为81%, 南非为83%。2005年, 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50多亿美元, 2009年猛增到85亿美元,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 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了谷物生产低成本和高品质, 在世界谷物贸易中长期占据霸主地位, 抢占了世界62%玉米市场和60%大豆市场。

我国在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以及商品化推广等多个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但我国有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 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达39.2万份, 从1986年至2005年, 我国对已有的作物物种资源共进行农艺性状鉴定35万余份 (如表1) 。

2020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0%和34%

缓解能源压力, 开拓生物质新时代, 需要生物技术强有力的支撑。据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预计, 2020年,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一次性能源需求将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 最少是2000年的一倍。2020年前至少要新增年产煤炭7—10亿吨, 否则会重新出现煤炭供应紧张的严峻局面。2020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6.1亿吨, 国内可供量1.8—2.0亿吨, 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到1450—1650亿立方米, 进口量为500—600亿立方米, 两种重要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0%和34%。因此, 必须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是最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 美国等一些国家提出发展“氢经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 以燃料酒精、生物柴油部分代替汽油, 以沼气代煤和天然气, 将为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专利成果占全行业17%, 前景可期但成果产业化堪忧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政府有意培育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据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数据显示, 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过去5年, 如表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了2倍, 研发经费增加了4倍, 国际上发表论文增加了6倍, 申请临床研究的药物数量增加了8倍, 专利数量增加了10倍。预计到2020年,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6万亿元的规模。

然而,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不理想正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生物医药研发经费占医药产业整体研发经费的比重不到15%, 却发表了包含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在内的占全行业43%比重的论文;相比之下, 其专利成果仅占了全行业的17%, 而且这一比例还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研发成果在论文和专利上比重差距较大的现状, 暴露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的薄弱。

————分析————

保障食物安全, 生物途径最有效

预计到202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 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粮食产量必须达到6.3亿吨。在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要实现这一目标, 粮食单产必须提高40%-60%, 因此, 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等培育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 还应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 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品种将大幅度增加西部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再造秀美山川;抗旱作物将使10亿亩旱地变为中高产田, 抗盐植物将可能使5亿亩盐碱地变成农田。

此外, 为保障食品安全, 从根本上改善人民膳食结构, 需要生物技术强有力的支撑。我国许多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食物安全事件日益增多, 形势严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使用将大幅度降低农业化学品的污染, 新型食品添加剂、保鲜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已突破30000亿元, 仅是农业产值 (48893亿元) 的61%, 加工水平滞后。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 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至少还有20%的潜力。挖掘食品工业潜力, 依靠生物技术形成第四代食品, 将形成25000亿元的产业, 为1000多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生物医药技术, 防治疾病新思路

据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数据, 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达到84万人, 预计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将超过1000万;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450万例, 居世界第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2亿人, 占世界携带者的1/3;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 血吸虫病患者达到8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持续上升, 2002年的死亡率是1953年的两倍, 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占人口总死亡、劳动年龄人口总死亡、特别是最佳劳动力损失人口总死亡的60%—70%左右。人口和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堪忧, 每年出生的近1700万人中4%—6%有出生缺陷, 严重影响民族整体身体素质。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预防和治疗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并可以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率。

绿色能源, 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个化石能源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预计到2020年, 我国的石油自给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石油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我们只有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的可再生替代的生物能源才能保障能源安全。

此外, 我国约85%的二氧化硫和28%的总悬浮颗粒物是由于煤炭燃烧造成的, 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和30%的国土受酸雨危害。200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占世界总量的13%。如果保持现有的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水平, 到2020年, 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4-4.8倍;到2030年前后, 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位。如果保持现有环境质量, 资源利用率必须提高4—5倍。利用生物能源, 可以减少环境午饭, 同时生物技术大幅度增加绿色植被, 吸收CO2将从根本上净化空气, 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水土流失也是我国很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沙化土地169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 需要发展抗旱、抗盐碱的生物新品种, 增加地表覆盖;遏制我国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的势头需要依靠生物技术培育抗旱、抗盐碱的生物新品种。

————建议————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相比, 具有明显的特点, 技术垄断、市场垄断程度较低,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应采取重大举措, 像当年抓“两弹一星”那样抓“生物经济”, 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

政策支持, 营造发展环境

应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国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尽快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标准, 建立检测技术、安全监控、安全预警、风险评估、进出口监控体系, 提高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机构, 为加速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人才培养, 打造产学研队伍

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着力营造崇尚科学, 尊重人才, 激励创新, 宽容失败, 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与环境。注重和加强优秀人才培养,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和长远战略眼光又了解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联合推动, 设立生物技术领军人物基金, 吸引和凝聚尖子人才为国服务和创业。

资金投入, 健全创新体系

应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公共投入力度。公共投入重点支持原始创新性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 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健全国家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和体系。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界、金融界等方面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 应逐步形成政府给予引导性支持, 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格局, 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际合作, 提升研发水平

应鼓励以各种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迅速提升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水平。

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 在国外建立生物技术前沿和核心技术方面的联合实验室、研究机构, 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和华裔科学家的作用;同时, 吸引和支持国际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在国内建立分支或合作机构。

象草的栽培技术与经济价值 篇10

1 生物学特性

象草喜温暖湿润气候, 适应性强, 耐旱、耐肥, 能耐短时期轻霜, 抗病虫害能力强, 适宜在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种植。在广州、南宁一带均能自然越冬。在气温12~14 ℃时开始生长, 23~35 ℃时生长迅速, 5~10 ℃生长受抑制, 5 ℃以下时停止生长, 如连续受冻有被冻死的危险。在广东、广西和福建地区, 从2月中旬—12月份均能生长, 4 — 9月份生长最盛, 如雨水充足则生长更迅速, 10月份以后生长弱。一般结实率很低, 且种子成熟不一致, 又易脱落。种子的发芽率很低, 实生苗生长缓慢, 故在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

象草是喜肥植物, 对土壤要求不严, 沙土、壤土和微酸性土壤均能生长, 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在瘠薄缺肥的土壤条件下象草生长缓慢, 茎细弱, 分蘖少, 叶片短小、色黄, 产量低。象草根系发达, 能深入土层, 耐旱力较强。据笔者在重庆市荣昌县观察, 象草经30~40 d的高温、干旱仍能生长, 在特别干旱、高温的季节 (重庆2006年7月中旬—8月底) , 叶片稍有卷缩, 叶尖端有枯死现象, 生长缓慢, 但水分充足时很快恢复生长。在广东、重庆栽培多年, 很少发现病虫害。

2 栽培技术

象草利用年限一般为3~4年, 如栽培利用得当可延至5~6年, 甚至10年以上。能否保持高产、稳产和延长利用年限与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2.1 整地

一般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建植象草。土地深耕翻, 并进行平整分畦, 畦宽90 cm, 畦间留25 cm宽走道灌溉排水, 同时施入充足的有机肥作底肥, 一般每公顷施入22.5~30.0 t。在新垦地种植时要提前1~2个月耕翻, 施基肥, 使之充分熟化后再种植。

2.2 种植

象草结实率低, 发芽率低, 因此在生产中均采用茎秆进行无性繁殖。在平均气温达13~15 ℃时即可用种茎栽植, 栽植期以春季为好, 广东、广西为2月份,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等省为3月份, 浙江、安徽、河北等省以4月份为宜。选择生长100 d以上的粗壮、无病虫害、完整无损的茎秆作种茎, 按3~4节切成一段, 入土2~3节斜插, 上部一节露出土层。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场采用起畦双行栽植法, 即畦宽90~100 cm, 行距70 cm, 株距50~60 cm, 每穴放种茎2株, 与地面成45°角, 覆土4~6 cm。每公顷需种茎3 000~6 000 kg后浇定根水并保持土壤湿润。

2.3 田间管理

象草在水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一般种植后7~10 d即可出苗, 15~20 d开始分蘖, 水肥充足才能获得高产。栽种后要注意灌溉, 保持湿润, 并及时查苗补栽。在生长前期, 要及时中耕除草和追肥, 以促进分蘖和壮苗。每次刈割后也应及时中耕除草和施肥, 追肥以氮肥 (施尿素75~105 kg/hm2) 为主, 促进再生。

象草生长时间长, 刈割次数多, 产量高, 自单位面积土壤吸收的养分 (见表1) 远较一般禾本科牧草高, 肥水充足则茎叶繁茂, 分蘖多, 产量高且品质优;反之则茎叶细弱, 分蘖少而粗慥, 产量低且品质劣。

注:数据引自参考文献[1]。

2.4 刈割

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 由于气候温暖, 雨水充沛, 象草在种植当年即可刈割。在生长旺季, 每隔20~30 d即可刈割1次, 每年可刈割6~8次, 一般每公顷可产鲜草225~375 t, 高者可达450 t。据广东省燕塘畜牧场资料, 3—5月份每40~50 d刈割1次;6— 9月份每25~30 d刈割1次;10月份—次年2月份每70~80 d刈割1次。象草是高秆, 茎部易于老化, 收刈太迟则纤维增高, 品质下降;如果收刈过早, 草质细嫩, 采食量高, 但产量较低。一般以株高在100 cm左右刈割为宜。用于喂兔以株高30~50 cm刈割较适宜, 留茬10 cm左右。

象草分蘖能力与刈割有密切关系, 海南岛种植的象草年刈3次的每株分蘖数为25.75个, 年刈4次的为43.45个, 年刈6次的为91.00个。此外, 分蘖数与割茬高低、土壤肥力、雨水多少和季节等也有关系。高刈 (离地20 cm) 的分蘖多, 低刈 (平根刈) 的分蘖少;肥地分蘖多, 瘠薄地分蘖少;雨季分蘖多, 旱季分蘖少。

再生草刈割间隔期不同, 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差异。

再生草生长时期长的干物质及粗蛋白质含量均较高, 但就其饲用品质而言则以生长期短的为佳, 因此在确定象草刈割期时应考虑到质量兼顾问题。

据报道, 在菲律宾用45, 60 d再生象草分别对黄牛和水牛进行消化试验, 结果显示:生长45 d再生象草质地较嫩, 品质较好, 黄牛和水牛的消化能力相似:生长60 d的再生象草质地粗老、品质较差, 消化率下降, 但水牛比黄牛消化能力略好。据试验, 生长45 d再生象草切短与否对消化率的高低影响不大, 生长60 d的再生象草切短后消化率较整株显著提高。

2.5 越冬

象草越冬方法因地而异, 越冬用种茎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 在能越冬地区可使种茎在地里越冬, 供第2年春季栽植。在冬季寒冷不能越冬的地区, 种茎要在降温前刈割, 以防受冻, 选干燥高地挖坑, 割去茎梢, 平放入坑内覆土50 cm, 地膜覆盖增温保种越冬, 或可采用沟贮、窖贮、温室贮等办法越冬[2]。

3 经济价值

象草具有产量高、管理粗放、利用时间长等优点,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它的经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优良牧草上, 而且在水土保持、能源、造纸、食用菌栽培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3.1 饲用植物

象草的营养成分见表2。

适期刈割的象草柔嫩多汁, 适口性好, 利用率和消化率均较高, 牛、马、羊、兔、鸭、鹅等喜食, 幼嫩期也是养猪、养鱼的好饲料。

象草多青刈喂饲, 也可调制干草、青贮备用。切碎喂或打浆喂较好。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畜牧研究所。

3.2 水土保持植物

象草根系发达, 大部分须根分布于地下40 cm左右的土层中, 在潮湿季节中下部的茎节能长出气根, 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广东水网地区, 将象草种植在塘边、堤岸, 不仅起护堤、保土作用, 而且也给塘鱼提供了好饲料。另外, 目前象草已经在公路边坡防护及城区绿化中得到了应用[3]。

3.3 造纸原材料

象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造纸专家所关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用作造纸原料的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象草的开发利用有利于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短缺的问题。通过开发研究得知, 象草是制浆造纸工业较高档的纤维原料[4]。

3.4 能源植物

据经济日报2006年8月16日的报道和中新网9月8日电,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欧洲以及北美的农业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设法推广种植象草用以燃烧发电, 目的在于减少使用日益枯竭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并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今后10年内, 欧洲和北美大地上可能会大量种植象草用于燃料发电, 有望替代煤炭和石油。

据统计, 种植1 hm2象草, 将它加工后所产生的能量可替代36桶石油, 收入高达2 160美元, 农民种象草将有利可图。美国伊利诺斯州对这种能源草的最新试验结果表明, 如果美国使用10%的耕地种植象草, 每公顷至少收获60 t干草, 能供应包括芝加哥市在内的整个美国50%的电能需求。都柏林大学教授琼斯认为, 能源植物除了能作为煤炭和石油的替代品外, 不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象草生长时会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燃烧时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又会被附近的象草吸收, 因此利用这种能源植物替代煤炭,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防止全球变暖的目标尽快实现。

3.5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

象草富含纤维素, 碳氮比为33.83%, 主要营养成分比杂木屑高, 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利用荒芜山地、池塘边坡栽培象草, 可为食用菌提供优质的生产基质, 而且与用木屑、棉籽壳栽培相比其生产期缩短, 生产效益高。因此,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是一条缓解菌业发展与林业保护之间矛盾, 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4]。

据闽西日报陈晓霞报道, 象草在福建省试种成功。新桥镇是福建省毛木耳主要生产基地, 原先用于栽培毛木耳的基质都是木屑, 几年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该镇及周边的生态资源, 菌木矛盾日益突出。为保持毛木耳这一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桥镇积极探索以草代木为基质的食用菌技术, 从福建农林大学引进了象草种植这一新型食用菌栽培基质, 并在新桥镇云墩村的4.4hm 2山地上进行试种, 获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南京农学院.饲料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41-145.

[2]董宽虎, 沈益新.饲草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44-145.

[3]苏兴钜, 陈善棠.象草在公路边坡防护及城区绿化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02, 19 (5) :171-172.

经济与技术 篇11

摘 要 经济林木是社会主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在经济林木是以生产各类木材、工业原料、药材、香料、调味料、饮料及鲜、干果品等经济产品为主的林木。简要分析我国经济林木栽培的种植技术要点,分析现阶段经济林木栽培种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68

我国的地域十分辽阔、气候类型也较为丰富,各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且有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林业资源。经济林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振兴了各地方的经济,扩大了我国农民的就业途径,还大大优化了我国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要点

1.1 树型修整

修整时必须注意遵循科学的生物学规律,以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为主要目的,推广应用摘心、回缩、扭梢、短截以及疏等科学的修整方法。如将葡萄树修建成为篱架型或棚架型,将柿子树、苹果树、梨树等修整成为中心干纺锤型或者小冠疏层型,将石桃树、榴树修整成为开心型等,都可以有效促进林木生长,提高经济林木产量。

1.2 花果管理

为了提高果实发育程度,提升果实品质,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林木的树龄、树木品种的特性及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确保在合理的定果范围内,对林木中杏树、梨树、桃树及柿子树等果树进行盛果期的疏花、疏果处理。例如,对葡萄的小果蕙及蕙尖进行杀菌处理后,将果实套袋处理,再经过30 d后,将着色品种的袋子去除,可以有效促进着色;在梨树与桃树间保持每果20 cm的距离,杏树与柿子树保持每果10 cm的距离。

1.3 肥水管理

果园肥力及树体营养是经济林木肥水管理的主要依据。如在6月中下旬时,为促进树体的幼苗发育以及提升树体营养水平,可以在林区施加氮、磷、钾等复合肥料,期间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另外,为了提高着果率,秋季施肥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土壤冻结前需要根据每种树木的特点进行多次的施加饼肥、圈肥、人粪以及鸡粪等有机肥施肥工作,还可在栽种的前期追加肥料,追加肥料主要有:(磷钾肥,主要控制在每株0.3~0.5 kg;(2)速效氮肥,主要控制在每株0.2~0.5 kg;叶面施肥,主要使用的是0.2%~0.4%的磷酸二氯钾液、4%~7%的草木灰浸出液、0.3%~0.5%的尿素液或者0.1%~0.3%的硫酸亚铁液等。或是在果树的花期使用0.3%的硼砂水溶液喷洒;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果园的排水工作。

2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主要问题

2.1 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

我国的经济林木有着品种多样的特点,但大多数的林木其实都是野生植物,因此对于栽种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实际的经济林木种植中,如板栗、银杏等植物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能见到,栽种十分随意[1]。没有科学的规划,使原有的优质树种、品种都没能发挥其真正优势,各地区经济林木种植业没有自身的地方特色。

2.2 品种不佳

优质的品质是经济林木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大多数的经济林木产业建设时都存在着品种不良的现象。总得来看,虽然我国的经济林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受到品种不良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林木单产量较低,产品质量也十分的不足,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地位,使我国的经济林木不能很好地发展建设。

2.3 没有创新培育的能力

我国的经济林木培育林中大多存在着栽种密集、残林较多、培育方法及设施老旧等多种问题,再加之没有创新及更新培育技术的意识及能力,使我国的良种培育工作较为滞后,使我国经济林木大多产量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林木经济效益。

2.4 生产标准和质量不达标,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且不稳定,且部分产品农药残留量大,这都是由于生产不合格,缺乏高效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监管不力,出现漏洞,再加上生产技术落后,推广工作不到位。

3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改进措施

3.1 加强领导经济林木产业化

实现经济林木产业化,是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林木产业区域化、集约化发展。因此,经济林木栽培种植中,有关林业科研技术部门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充实、加强各地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所的建设。积极对现有的先进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并结合地区特点,对经济林木栽种种类及范围进行科学的规划,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木产业,提高经济林木经济效益。

3.2 加大政府投入

各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地方经济林木产业建设的经济及科技投入,积极推广先进的科研成果、技术等,促进我国经济林木产业的标准化、科技化发展。调整各地区经济林木产业结构,做好桃、梨、苹果等特色经济产业的培育发展,优化现有树种,引进优质外来树种,丰富我国经济林木优质品种资源,提高经济林木产量及质量,有效提高经济林产业经济效益。

3.3 加强技术培训,做好人才、知识和技术的储备

为了全面提高21世纪我国经济林木产业的新面貌,必须抓好经济林木的栽培种植、产品的加工贮藏和市场推广等专业人员的培养,以满足各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提高经济林木栽培技术,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善的林木体系,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做好推广工作,加大发展力度,争取保持一流的水平和成效。

3.4 加强良种培育研究

栽种树种的质量,关系着经济林木产业效益。加强良种培育科研工作,不断改良研发新良种,对于我国经济林木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及政府需要将良种培育工作作为扶持重点,严格监督有关良种培育承担单位的科研进度及成果。实行良种培育奖励制度,加大良种科研经济投入,开展良种培育技术培训等,才能有效促进经济林木良种发展改革,提高经济林木产量及产品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的追求,经济林产品的无公害栽培种植也成了人们首要关注问题,而无公害栽培种植不仅对栽培种植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就连空气、土壤、水都要求是无公害的,无污染的。其次,对肥料的选择[2]。尽量选择有机肥,建議最好是用农家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防治病虫害使用的农药,切不可使用毒量大、高残留的农药。

4 结语

经济林木作为我国经济及生态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林木产业化领导,合理规划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加强良种培育及种植技术研究投入,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林业产业化、科技化、特色化发展,提高经济林业产量及质量,提升经济林业产业效益,确保我国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扩大我国农民就业途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振兴地方经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煜.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探究[J].农家科技,2014(9):78-79.

[2]段东梅.论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J].科技与创新,2014(18):160-161.

经济与技术 篇12

省通信学会秘书长孙荣主持会议,他简要回顾了上一届经济与管理专委会工作,介绍了各相关单位推荐的新一届经专委会委员候选人情况。会上经酝酿选举产生了以秦正海为主任委员,敖黎明、吴晓东、杨斌、蒋维平等4人为副主任委员,共32名委员组成的学会新一届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学会副秘书长阮裕楣宣读了经济与管理专委会工作条例并得到通过。

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四川电信公司财务部经理秦正海高级会计师在讲话中表示,将继承传统,创新工作,利用专委会这个活动平台,进一步加强各会员单位的联系沟通,促进全省通信业界的交流合作,丰富通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术活动,提升通信行业各单位的企业管理,推动四川通信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上一篇:喘乐宁吸入治疗下一篇: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