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2024-07-26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篇1

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人类历史写的是帝王将相史, 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发展。技术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人类文明才会上一个新台阶。朝代的更迭, 政权的替换, 给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治理方式, 但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真正对人类文明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发展,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对人类的文明产生重大的改变, 同时也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增加, 而且会让教育手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更加先进, 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互联网的发明, 可以说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有以下几点依据。第一,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 人会思考。第二, 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知觉问题, 是四肢和感官的延伸。第三, 计算的发明, 它能计算和存储, 解决人与动物区别的其他方面,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力的延伸。第四, 互联网能搜索, 会联想, 可思考,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可将互联网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互联阶段。理解互联网, 要从人的本质需求来理解, 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作为一个社会人, 人有参与和表达的愿望, 也有知晓的权利, 互联网可以提供这一工具。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一个结构, 新闻的采编系统很复杂, 你能看到什么新闻, 听到什么消息, 由中央系统来分发。而互联网颠覆这一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 满足人们知情权的平等,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 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互联阶段。第二阶段为消费互联阶段, 主要是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年轻人可能都有网络购物的经验, 2015 年“双十一”某电商实现了912 亿的营业额, 这是任何一家实体的百货大楼和公司难以企及的。今天, 消费电子商务仅占国家零售消费额的不到7%, 才刚刚起步。第三阶段是生产互联阶段。在这一阶段, 互联网主要服务于人类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由消费互联发展到生产互联, 东西卖得快, 厂家可能就会加快生产, 卖得慢就减缓生产。第四阶段是智慧互联阶段。互联网帮助人类实现知识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 在这一阶段, 在线教育会极大发展, 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和精神生活的愿望。互联网继续发展, 最终会发展成为生命互联, 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

互联网会改变行业形态, 也会改变市场结构。现在,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它还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即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21 世纪是合作的世纪,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和连接方式。此外, 互联网还有一个本质规律, 即无穷大、无穷小。互联网用户会无穷多, 宽带费用会无穷小;互联网内容会无穷大、无穷多, 但用到的比例会非常小;研究方向很多, 个人占比小……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海量和天量。信息量的最基本单位是B, 之后是K、M、G、T, 再之后是P, P是10 的15 次方, 一天传送的信息量可以说是一个天量。

互联网不仅改变行业形态, 还会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 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 历史将会更加真实, 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技术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 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 总是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 迎来教育大变革的讨论。技术曾经带来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考试评价工具的改变, 带来课堂形态的改变, 带来课堂机构的改变。

理解互联网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要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来看。教育的本质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 对全人类来讲, 教育承担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第二, 对国家来讲, 政府花钱办教育, 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第三, 对个人来讲, 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 本身都是知识传播过程, 形式多样, 且受技术影响。那么, 互联网取代哪一类的教育?教育 (学习) 可以分为:第一, 人际交往类的学习, 比如语言、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学习靠模仿和习惯养成, 学习环境很重要。第二, 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如语文、数学、逻辑运筹等, 这一类的学习需要面授, 需要对前人知识的归纳总结等, 也包括约定认知等, 这一类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高。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 如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哲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 需要洞察力和想象力, 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如果大家认可这种学习分类, 会发现MOOC更适合高等教育, 因为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力。而且, MOOC可以有力地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场景。但中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 更是纪律、毅力、协作、尊重和习惯的培养等, MOOC可以作为补充手段, 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几千年来, 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 教学效率也几乎没有提高, 为什么?这是因为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 “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没有变化, 师生比例没有变化, 所以教学效率没有提高, 教育成本没有下降。MOOC, 这种大规模在线课程, 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将提高教育效率, 降低教育成本, 促进教育公平。

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 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 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 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 而E-learning一直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可以说, 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影响, 但在教育领域,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MOOC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 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它无须有学校的学籍, 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它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 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知道, 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 西方认为大学的功能有三, 即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只是排的顺序不同。其实, 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有两项, 一是知识产生, 二是知识传播。由于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知识传播的工具, 今后的大学会具有知识探索、知识验证和考试认证的功能, 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所以, 互联网会带来科教融合和教育服务提升, 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过去, 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 人们不用胶片照相机, 改用数码照相机, 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 而是因为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台阶, 而且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变化, 说明我们老了;如果我们反对这种变化, 我们可能就完了。

(本文根据笔者2015年12月20日“‘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修订而成)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这种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我国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国家综合实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主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应用前景

1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说移动终端、电视终端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在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化实现它的价值。

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2.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所谓信息,其实质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态,信息有着自己特殊的传输方式,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通信媒体中,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含义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技术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且传输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2.1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的新纪元。在这个阶段,人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交流,巨大的信息交流量意味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到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使用需要。电子信息全球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人们更好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2.2人们生活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以智能化形式向社会展现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就是智能电视,其提高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质量。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常使用的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促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智能化。

2.2.3教育信息化

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创新和改革教育产业,从而实现信息教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自动化的组合

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非常重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模拟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根据通过密集分析和综合处理获得的信息,大大节省人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了成本。在现实生活中,自动存储技术和自动导航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传输的具体应用。

3.2数字化、网络化的组合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来整合、利用与传输信息,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扩大、时效性更强。计算机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操作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满足了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3.3快捷化、高效化的组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集成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应用效率更高,而且运行更加简单快捷,实现了快捷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体育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 篇3

摘要:体育信息技术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领域的技术。它是一种由遥感、通信以及计算机协同工作并控制全面信息的技术。近年来,网络科技、数据应用和数据应用软件领域都发生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在大型比赛、政府电视电话会议、科学研究和教学训练中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本文着重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总结体育信息技术在中国应用的状况,研究当前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且阐述体育信息技术今后在在大型比赛、政府电视电话会议、科学研究和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45-03

1基本认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与变革最重要的源动力。推进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近十几年来,我国各行业积极贯彻中央信息化战略决策,不断开拓进取,以金关、金税、金穗、金审等典型应用案例为代表的信息化工程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繁荣与稳定等方面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近年来日趋合一,难分彼此。计算技术是处理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技术中的一种,只是特指处理声音、图形和图像的技术。控制技术是利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定义不但涵盖了信息技术的门类,也明确了这些技术门类的概念与关系。其中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在拓展。1) 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20世纪50年代基于主机应用,70年代基于微机和局域网应用,90年代基于国际互联网应用。2) 处理内容在不断变化。50年代为数据处理,70年代为信息管理,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处理的内容向着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3) 信息技术应用在不断深化。50年代主要侧重数据处理,70年代侧重业务流程控制,90年代人们借助互联网对现有的组织形态和结构进行改造,使其更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是高速发展中的技术。现主机速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存储量每12个月提高一倍,网络带宽每9个月提高一倍。换言之,信息产品具有更新淘汰快、技术寿命短的特点。由于该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始终存在,且代谢速率日趋加快,因而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在投入力度、所需性能和实际效益三者间做客观的权衡和严谨的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信息化建设是随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实践的、应用的过程,它随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提高,随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工程,它可划分阶段,没有结束,不可能一次建成,一劳永逸,它需要维护、升级和更新。

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应用于产业、服务业及家庭社会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场空前的技术、信息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不仅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它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进着社会体制的变革。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样深刻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它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科研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的发展已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今后必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2体育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体育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用于满足在体育行业应用的技术,涵盖了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控制几乎所有信息技术。在大型运动会、电子政务、科研、教学、训练等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

2.1奥运会信息技术应用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计算机穿孔卡片被首次用于记录比赛成绩,这是在奥运会上使用计算机的最早记录。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以光纤通信网、信息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赛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首次问世。当十几个国家突然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时,该系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对已安排就绪的住房分配、参观计划、比赛日程、器材预算和交通组织等进行了全面调整,保证了该届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此后,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申奥国家的必备条件。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与洛杉矶奥运会最大差异是,在通信系统方面主要选用本国的技术和生产商,这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民族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汉城奥运会直接盈利4.7亿美元,间接经济效益则高达70亿美元。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首次使用高清晰电视系统;建立了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AMIC,为75000人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服务查询;实现了奥运空间的计算机控制;建立了体育评论员系统,实现了现场即时报道,通过触摸屏可跟踪所有比赛进展情况;还首次推出“全能运动操作系统",通过网络将原来分散在赛场上的电子计时、光电测距和自动记分等装置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协同工作。

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特色一,是首次使用了以网络计算机为支撑的比赛组织管理系统。特色二,是建立了三个主要网站:一为奥委会官方网站,二为本届奥委会与IBM为发布奥运信息而共同设立的网站,三为NBC奥运会网站。这是现代奥运会第一次与因特网“联姻"。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可称得上是最“e"化的奥运会: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统,即奥运管理系统、奥运成绩系统和奥运信息服务系统,再加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堪称历年来最“e"化的奥运会。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本届奥运会成为有史以来高科技含金量最高的一届奥运会。1) 它使用了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联手德国西门子共同研发的、规模空前奢华的监控系统“C4I"。该系统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神经中枢,借助宽带网络,覆盖了雅典和希腊的主要港口、飞机场以及其它赛事协办城市,它包括12艘巡逻船、4000部车辆、9架直升机、1架空中飞艇、4个移动指挥中心,数千台电脑终端、1577个监视摄像机、报警器、传感器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技术水平达到美英情报部门的顶尖水平,能在一秒钟内向奥运会116个紧急行动中心提供赛场内外的信息。C4I设在各地的传感器将采集的大量多媒体数据传给专业服务器,经处理后只将可疑数据提供安保人员分析,提醒安保人员酌情处置。C4I系统体现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网络科技发展趋势。2) 宽带固网、高端无线网络技术也在雅典奥运会得以普及或崭露头角,这种专用于奥运会的无线宽带系统被称为“无线奥林匹克工程"(WOW)。无线网络涵盖了移动电话、智能电话、车载系统、PDA终端等。使用者可以从公共WAP网站获得信息,发送e-mail,或者交换文件,强大的功能和移动通讯的便利使得移动装置成为一些奥运会赛场工作人员的理想工具。短信、视频点播、移动上网等新型通信服务也给雅典奥运会带来更多看点。3) 雅典奥运会是第一次启用多个3G网络的奥运会,在奥林匹克主赛区,3G网络覆盖率达100%。4)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欧洲空间局启动名为“奥林匹克瞬间"的计划,为雅典提供卫星定位导航服务(EGNOS),也称“位置服务”(LBS),从而大大改善和加强了雅典奥运会期间的信息服务、安全保卫和交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保证了雅典奥运会从安全检查、信息通讯到其它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也把现代奥运装点得熠熠生辉。

2.2我国举办的国内外历届赛事信息技术应用我国赛事信息化的应用基本与国际同步。自1983年上海第五届全运会起,在赛事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可喜应用成果。

1983年上海第5届全运会首次使用计算机记录成绩。

1987年广州第6届全运会上,首次使用了计算机系统,实现了竞赛成绩的综合处理和信息内部发布。此后,信息系统便成为国内承办综合运动会的规定要求。

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并保驾运行的“第11届亚运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大会组委会提供了快速、准确、全方位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满足了赛事管理、指挥调度、赛事组织、赛程编排、裁判仲裁、成绩处理、成绩发布、新闻宣传、安全保卫、交通运输、团队接待、人员注册、食宿安排、参观游览等工作的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该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国内举办的全国夏运会、全国冬运会、全国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43届世乒赛、远南残运会、东亚运动会、亚洲冬运会及世界大学生运会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随需求拓展及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结构。

近两年,我国赛事信息技术服务的范围已拓展到香港、澳门和越南,相信在以后国内举办的各种赛事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将有更精彩的应用展现。

2.3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其它方面的应用我国体育信息技术从1983年开始,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建设历程。目前,在体育信息技术公共应用平台、门户网站、公文运转、外事管理、经济管理、赛事管理及彩票管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不小成绩:

1) 服务于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信息安全及身份认证系统已运行三年,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信息化的统一基础应用平台基本搭建完毕。

2) 总局门户网站“中国体育信息网"经十年建设,开设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奥运知识等服务栏目500余个,日访问量近万人。

3) 采用最新技术开发的,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代“电子政务系统"于2007年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家体育总局系统的网上办公。

4) 以体育外事、竞技体育、体育彩票、财务结算、校园网建设、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等为代表的一些体育业务管理软件及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5) 全国一些省级体育局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应用和省体育局网站建设已经展开。

2.4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体育信息技术系统缺乏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建设还没有完全摆脱各自为战的状况,重复多、孤岛多、效能差、难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现象普遍存在。2) 体育信息化“重硬轻软"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扭转,“有路无车"现象普遍。3) 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不广。各管理业务的应用还没全面展开,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应用都还比较少,特别是运动项目的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基本上还是空白,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进行运动训练还在初始阶段。4) 认识不高投入不足。还没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体育各领域的提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投入上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广泛和深入应用。

3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3.1体育场馆信息技术应用随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愿望日益热切,全国正掀起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高潮。因而,现代化场馆设施的智能化应用(弱电系统)将有广阔应用前景。该系统一般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面向赛事管理的通讯系统、网络系统、检票门禁系统、竞赛信息系统、电视转播系统、新闻发布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等。

需注意的是,因我国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发展历程短,故国内还没有专业从事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设计的单位。由于一般工程设计单位缺乏体育场馆设计常识和赛事比赛常识,业主方又往往对场馆智能化技术实现与要求不甚明了,致使场馆布局不合理,信息化设备不符合赛事要求的事情屡有发生,或造成赛事不能顺利进行,或需重新设计、改造、施工,给工程各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如能在今后的场馆弱电建设中,能加强业主方、设计方、赛事方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职能单位的商洽与沟通,这些问题应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3.2体育电子政务应用国家体育总局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已经运行,并将稳步推广到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电子业务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的建设重点是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并将呈现如下发展态势:

1)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引导全国体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的设计自上向下展开,并趋于协调发展。

2) 为企事业及体育爱好者提供“一站式”体育在线服务,将成为体育电子政务发展的主旋律。

3) 体育电子政务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对体育信息资源的采集、研究、分析、开发和利用。

4) 体育门户网站的主要职能将从信息公开逐步转变为提供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5) 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将愈显重要。

3.3体育赛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今后体育赛事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是突出更安全、更可靠、更准确、更快速、更便捷、更先进、更完善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将会加大对“电子商务”及“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应用。

3.4运动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体育运动项目管理是体育业务的核心,因而运动项目管理信息化应是体育信息化的重点。

鉴于我国的流体力学、运动力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及现代搏弈理论等方面都卓有建树,而且在一些重点体育科研院校中已部署了很先进的此类仪器设备,且当今信息技术中的虚拟宽带网技术、数据仓库变粒度分析技术、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多级集散式异构环境下多库协同技术、多媒体与模式识别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等又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当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稳步构建适合我国体育特点的“多级、递阶、变粒度、宽带、集散式、智能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系统,努力满足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大发展,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应用前景广阔。

运动项目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的日常业务管理和运动队竞技训练管理,后者是建设重点。竞技训练管理应包括选材育人、训练计划、技术统计分析、训练成绩评估、国际对手档案、教练赛场助手及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技术统计分析要尽量融合多学科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对训练竞赛情况力求给出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技术分析,以利竞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跨栏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已凸显出科学训练的重要作用。

3.5体育科研院校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体育科研院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其信息化环境得以逐步完善,以体育科研和教育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将成为体育科研院校信息化的主旋律。体育运动科学的研究、重点体育信息的研究、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硕果累累。

3.6基于位置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是卫星导航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融合的产物,是一种依赖于移动设备位置信息的服务,它通过空间定位系统确定移动设备的地理位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无线通讯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基于这个位置的信息服务。汽车定位导航系统就是这方面的应用之一。

位置服务应用于体育领域,可广泛支持体育赛事管理和体育休闲健身等需要动态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它可为体育赛事的组织指挥、安全保卫、交通管理、物流管理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还可为各类人群随时随地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无语言障碍、个性化的体育场馆、交通路线、赛事票务、比赛信息、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游、气象、交通、加油站、医院、剧院、博物馆等各类综合信息服务。

目前,国内提供位置服务的条件已经具备,相信在体育赛事与休闲健身等方面将会得到稳步应用。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篇4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 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 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 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 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 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 来促进情感的表达, 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 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 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 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 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 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 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 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 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 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通过这种将电脑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传输技术慢慢的走入我们的生活,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主导着一切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信息技术得以飞快迅速的发展。

1.3 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

通过学习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呈平稳和不断上升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为主导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收集和整理,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让我们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产生并从中获取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的。因为信息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软件来进行实行的, 所以信息技术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信息技术所渗透的领域比较广泛, 对这种领域的的行业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所以在整体上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

2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信息技术课本材料了解到, 在我们的生活中, 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上的改变处处可见。比如我们现在最广泛使用的电话, 电话改变了我们人类的通信方式, 而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学习工作方式, 还改变了我们所进行的娱乐活动方式,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网上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微博微信接收信息, 信息技术不断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2.1 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

信息技术在各种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最核心的就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目前的软件技术已经在以计算机为中心转变成了以网络为中心。集成电路的设计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 软件技术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更多的信息功能, 软件技术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 成为了推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

2.2 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呈现出了统治者的角色, 电话、有线电视、和计算机这三种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容, 通过这三种网络在技术上的相同运行理念, 他们各自业务内容上进行相互的覆盖和融合。随着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增加, 打破了各自行业原有的界定, 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都在趋向于计算机网络的方向发展, 无线宽带技术正在逐步向个人化信息方向发展。

2.3 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项目

开发应用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得以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们所用的电视机、手机和电气等设备都可以在网络终端上进行个人信息设置, 以前, 我们所接触到的网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 而现在互联网在服务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送和接收。开发应用话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项目。

结合以上的分析内容, 在我们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趋向于数字化、综合化、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在逐步改变, 但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不会改变的, 软件技术会不断地升级和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核心内容的前提下, 结合多元化的网络设备, 就会以多种新型和迅速的方式发展。

3 结语

我们在课本上所了解到的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逐渐的得到发展, 有着更高层次和内容的进步。信息技术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是我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广泛、发展最快速、应用最多, 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技术。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我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简单, 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高中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变得尤为重要, 从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始学习,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内容,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还会让我们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得到启蒙, 也许将来我也会投身于研究信息技术专业, 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我自己的微小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升民.数字传播技术与传媒产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06) .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篇5

——“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组长、组员

1、组员

2、组员3

辽东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B1x0x班

摘要: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对于人们传输信息就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从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输信息的方式,到以文字、邮政、印刷等方式更广地传输信息的方式,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通过电报、电话、广播等方式传输信息,再到现代的信息时代,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利用电流、电磁波、声波、光波等多种传输介质实现多样化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技术爆炸式的推动了信息交流,同时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访问世界”。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对于未来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趋势。光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传输介质,光势必会在未来信息传输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硅光子技术超高效率、超低耗能也是看点之一。关键词:数据通信;发展史;数据传输方式;未来趋势

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时代信息传输技术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原始人通过一些辅助的东西或简单的图画来表述信息。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离家狩猎,在屋子旁边钉下几根带有横杆的木橛,一根表示要过一昼夜才回来,两根表示两昼夜。还有“结绳记事”,根据绳子上打结的个数和绳子的颜色来记录容易忘记的事情。

(二)、古代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时信息传输技术的一大变革。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最初是在原始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信息的传输。

(三)、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讯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英国的胡克首先提出在远距离上传输语音的建议。1837年,美国医生佩奇发现,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悦耳声音,这种声音的响度随磁性变化的频率而改变。他把这种声音称作“电流音乐”。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将一曲旋律用电发送了一段距离,他把这个装置叫作“电话”,这个名称于是沿用下来。直到1876年,美国的贝尔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电话及此前发明的电报的运用,使军事通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

(一)、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阶调制高效编码技术可应用于卫星通信高速传输需求场合,节省带宽,Ka频段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个别点位高速通信需求及远望测量船、直升机等特殊载体通信。

卫星通信相控阵天线应用于车载、船载、机载卫通站及便携式卫通站,减少对载体的安装要求。

(二)、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检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SDH+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

现有光传送网络仅提供原始带宽,缺乏上层业务所需智能性要求,带宽分配采用静态配置的固定光链路连接模式,难以适应动态数据业务发展及IP数据固有随即突发性的要求。

逐步摆脱现有SDH的束缚。由2Mbit/s量级向155Mbit/s量级、622Mbit/s量级、光波量级、光纤量级发展。

因为光接入网有以下几个优点:(1)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2)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3)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4)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三)、微波通信技术

微波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方面,主要是由微波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微波的绕射能力很强,它具有类似光一样的特性,而且具有穿透性、宽屏带宽性、散射效应、抵抗低频干扰性等等。微波通信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方面的。由于它具有通信容量大,投资费用节省,建设速度快,抗灾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同时,由于微波通信的频带宽,容量大,它可以用于各种电信业务的传送,如电话,电报,数据,传真以及彩色电视等均可通过微波电路传输。微波通信具有良好的抗灾性能,对于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微波通信一般都不受影响。例如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同轴电缆全部断裂,而六个微波通道全部安然无恙。

一个典型的微波通信系统通常由终端站,枢纽站,分路站,和若干个中继站组成,长度在几百公里甚至达一二千公里。其中终端站的作用是将数字复用设备送来的基带信号或从电视台送来的。电视信号经微波设备处理后由微机发信机发射给中继站,同时将微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经微波设备处理后变成基带信号送给数字复用设备。枢纽站处在微波通信线路的中间,处于有两条以上微波通信线路汇接的城市,既可以进行本线路的用户间信息交换,也可以与其他线路的用户进行信息交流构成通信网。分路站是为了适应一些地方的小容量的信息交换而设置,这种站型一般很少设置。中继站的作用是将信号进行再生、放大处理后,再转发给下一个中继站,以确保传输信号的质量。一般来说,由于地球幽面的影响以及空间传输的损耗,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要设置中继站,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这种通信方式,也称为微波中继通信或微波接力通信。长距离微波通信干线可经过几十次而传至数千公里仍保持很高的通信质量。

就目前来说,发达国家微波中继通信在长途通信网中所占比例已经过半,我国自从1956年从东德引进第一套通信设备后,经过仿制和自发研制过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声波相似,微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收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树林,山丘,高楼等对于的阻挡作用。微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难免受到地形,地物及气候状况的影响而引起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产生传播衰落和传播失真,会使波的能量衰落,微波在空间传输中会受到大气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影响,导致出现衰落现象,衰落的类型有很多种。微波通信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出现多种衰落,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就是分集技术。一种有效地抗衰落措施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接受同一个信号,借此来减少衰减带来的影响。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分离原始信号为多个不相关的独立信号,采用不同的技术来接受着些分散信号,再进行组合。

在微波传输过程中,要用到天线。天线的作用就是将无线电波转换为导波能量用来辐射和接受无线电波。微波通信中使用的天线,通常都是架设在高台上,这是因为微波通信要靠几个甚至几十个微波站接力进行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以达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微波为直线传播,微波间站属于视距通信,两站间应无任何障碍才能进行很好的通信。天线架得高受到地面的干扰阻碍就小,但是这其中设备的造价也就要提高,通常是因地制宜的。当然,卫星通信恰恰是避讳了陆地上的阻碍,才使得传播无阻。智能天线的问世使得数据传输质量更高。智能天线的理论基础是信号统计监测与计理论,信号处理及最优制理论。目前在基站端使用智能天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传输技术的未来趋势

(一)、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技术中的复用维度包括时分、波分、频分、码分、模分等。目前40G PON是采用了时分和波分两维复用,这也是100G PON的可行方式之一。业界将探索上述更多维度的组合,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带宽。此外,在接收端采用相干接收方式,可在一根光纤承载超过1000个波长,每波长1G/10G,无源传输距离达到100km,实现T比特接入。为用户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接入服务,为运营商提供高效和低运维成本的网络。

当前通信网络采用多层多域网络承载业务,设备种类繁多,海量数据的分组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别提高,同时对超大容量路由运算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机房空间紧张、能耗高、效率低。IP与光网络的融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IP与光网络融合可以通过统一交换内核技术来实现,具有分组/ODUk/VC集中交换功能,从而减少网络层次、节省网络投资、降低维护成本,实现网络节点集约化。通过提高单槽位线卡转发能力和采用多框集群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单节点转发能力;通过多核处理器、分布式软件架构、模块化管理等技术,可实现千万级别路由表管理。

涵盖骨干、汇聚和接入网络的IP与光融合,具有千万级别路由表项的超大容量路由器,提供全网端到端解决方案,运营商已经展开了试点。

当前随着100G技术的规模部署,超100G技术的蓬勃发展,WDM/OTN系统的传输容量提升较快,光层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处理成为了光网络节点的一个重要需求。

随着WSS光模块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采用WSS光模块构建的具备CDC-F(Colorless, Directionless, Contentionless, Flex Grid)特性的光交叉组网技术在超大网络节点应用时,因同时拥有超大交换容量、波长及业务灵活调度、低功耗、低时延等关键特性,易于构建灵活、高效的光网络。

伴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蓬勃发展,短到芯片片上和片间、长到机柜间和数据中心间的大规模数据交换处理,都渴望高速、稳定、可靠的互联,常规电缆连接将无法应对。

目前看来,芯片间和板间的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硅基光电集成来有效实现光互联。机房间互联、机架间互联、机框间互联、机盘间互联可以利用光电转换和光传输技术取代传统的电缆,主要解决方案包括硅基的光电集成、高速VCSEL和直调DFB等。其中硅基光电集成方案具有CMOS工艺兼容,集成度高,成本低的优势。

未来几年,光互联技术将在芯片内部、芯片间、板间、机柜间、机房间普及应用。

(二)、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量将增长到40ZB。

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让数据为经济所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全球成倍增长的数据量是该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量将增长到40ZB,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最近几年,数字化服务在互联网(如社交网络、B2B或B2C的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数量、质量及频率都大幅上升。同时,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模式迅猛发展,除语音和数据通信外,终端设备中的传感器也对数据爆炸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物联网发展推动了数据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日常用品都具备智能化功能并接入网络,通过传感器、RFID芯片、照相机等,街道、照明、工业厂房、电力设施及家用电器、汽车、产品包装都在持续产生不断更新的数据。

最后,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也是数据爆炸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自然技术学科以及医学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与信息技术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资源 大数据时代 信息 发展 应用

分析

1 概述

以前,我们大多处理的数据是“结构性”数据,这类数据逻辑性强,前后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类数据模式,一般是客户本身的一些信息,比如客户在存取款时,计算机系统会记录交易数量、类型、时间等信息。

而在当今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性数据,且每年都以60%的速度增长,具有突发性。如某一时刻的交通堵塞、天气状态、一个社会事件产生的互联网数据(微博、图片、文章、音乐、视频)等,它的特征是随时、海量、弹性,不可控。

调查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预计将暴增44倍,达到35.2ZB(1ZB=10亿TB)。大数据颠覆了传统的IT世界,挑战着企业的存储架构、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业智能、云计算等各个应用环节。

以投资Facebook而着名的风险投资机构AccelPartners表示:“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将催生下一代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软件企业。”

数据正在成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特征,成为新时代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形态。在大规模生产、分享、应用数据的时代,从日志、微博、分享照片、传送视频,多种格式的数据实时、不断地更新,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2 大数据时代下UGC和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互联网的“改朝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也就用了5、6年时间。但是从运营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站从以前的靠立着数量巨大的点击量来获取利润,到现在重构在线数字营销产业链的三方角色来营利。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时代呢?用畅销全球《社会消费网络营销》一书的作者的话来说,大数据不仅包括企业信息化的用户交易数据,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行为数据,还包括无线互联网的地理位置数据。大数据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数据的大量增加;第二,数据往往来自于多种信息源。

“大数据时代是通过收集、分析数据来倾听、理解用户最好的时代,但同时,如何对海量信息洞察整合、做个性化营销,对APP开发者而言是更为严峻的挑战。”CNZZ“移动数据平台”负责人初敏博士如是说。面对海量的信息,APP开发者应洞察并整合信息,做出具有个性的营销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

3 大数据时代技术与营销的无缝融合

现如今,营销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经历了从“USP独特销售主张”时代到“品牌”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运营的风向标。消费者不再满足于通过搜索优化,进而关注和下载某种产品,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生活习惯的优质产品。APP工作者,应该抓住这种趋势,开发出更具创新价值的产品。

APP开发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产品的需求群体,把握消费群体的喜好,利用营销和技术的两种手段,把产品精准的投放到需求人群,才能在市场取得优势地位。这就需要搜集到足够的数据,来完成这项工作。APP营销成为了一种“数据活儿”,无论谁能够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并且能够利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谁就能够在数据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大数据时代造就成技术与营销的无缝融合的时代。

CNZZ的“移动数据平台”(http://mobile.cnzz.com/)利用自己在数据处理上的多年经验,和阿里云的强大计算能力,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帮助了APP工作者,在数据大潮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消费客户。CNZZ的“移动数据平台”通过统计分析多种时间粒度,深入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及时收集出错信息,分析和比较大趋势,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利润;CNZZ的“移动数据平台”通过多维度分析和丰富业务指标,实现了让APP开发者对自己产品的不断完善。

数据就是一切,数据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大数据时代不仅对APP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更是APP工作者扩大这一领域的绝好机遇。APP工作者要拥抱时代改革,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可以比大数据中得到很多东西,数据决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增强合作意识,需要互相倾听和相互理解,需要快速收集数据,需要对数据分析整合成为我们的工作项目,最终扩大企业的原有规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路安全的重要性

互联网上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繁杂,现在每周新发现46,9000个恶意软件样本,它们大多目标明确,采用秘密的方式窃取机密数据,而且其自身还在不断演进。据统计,有83%的企业遭受过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攻击,而且到2015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设备将达150亿。大数据时代安全架构在变得愈发复杂,安全需求也在持续增加,需要各种新兴技术应对新型风险和威胁。但这势必增加企业管理的复杂度,投资的复杂度并造成技术成本压力。此时需要采取深度防御策略,并通过安全互联的方式实现全面整体的安全防御,实时获取安全信息,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更快、更早的发现安全威胁。

新安全威胁下需要下一代SIEM(SecurityInformationandEventManagement),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可以为来自企业和组织中所有IT资源(包括网络、系统和应用)产生的安全信息(包括日志、告警等)进行统一的实时监控、历史分析,对来自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的违规、误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审计分析、调查取证、出具各种报表报告,实现IT资源合规性管理的目标,同时提升企业和组织的安全运营、威胁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以往企业每天所产生的安全数据量还不是很多,而今企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安全数据,而且有更多狡猾的安全威胁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这就需要下一代SIEM能够有更高、更强的性能去应对大数据,SIEM要能够对大数据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进而发现潜藏安全威胁的蛛丝马迹。

传统SIEM并不是为大数据时代的安全所设计,其或者采用扁平化的数据存储方式,或者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以扁平化的方式存储数据,读写速度快,但索引能力很差,在进行查询或者分析操作时效率低下。关系型数据库建立了很好的索引,极大提高了查询性能,但其读写速度却很差。“我们每秒钟看到的事件是几十万的级别,传统的SIEM可能只能应对几万的数据”,迈克菲资深信息安全专家程智力认为传统型的SIEM仅做了事件搜集的工作,而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无法识别上下文之间的信息以及数据背后的信息。

大数据时代需要新型的SIEM,“要有非常好的专属数据库,既能够很快的读写数据,也能够实现快速的查询工作”。下一代SIEM还要能够识别更多上下文信息和数据背景,实现基于应用程序的识别。“知道事件背后操作的用户是谁,其物理位置在哪里,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序是什么,应用程序打开了哪个文档,文档里有哪些内容,我们要识别出应用程序里面的内容。”要识别应用,识别应用才能做到更深入的分析和安全呈现。下一代SIEM由于能对安全体系内的所有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所以当APT攻击刚刚开始试探系统漏洞与弱点时,就能够被及时发现,阻断APT对系统的进一步威胁。而且,迈克菲的下一代SIEM借助其全球安全数据库,能够快速识别攻击来源,从根本上拦截APT攻击。

2013年被认为是企业大规模采用大数据技术的一年,却也是“网络安全漏洞之年”。安全是大数据价值实现的根本,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作为智能安全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领域,随着大数据应用的逐步深入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5 结束语

大数据和云计算相结合,加强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了市场决策的精度,两者相得益彰。大数据扩大了云计算的规模和分布式计算能力的规模,克服了以往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难题。并且这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新兴行业,市场机会前所未有。

参考文献:

[1]曹家琏,尚遵义.网络传输中数据安全及加密技术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2(01).

[2]肖蕾,杨世平.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用Java实现数字签名[J].计算机安全,2005(01).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篇7

1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态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现代化技术, 一起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充斥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电子信息技术拥有非常大的使用空间。现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 信息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真实的信息就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现代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其本身的物理过程实质便是一个信息过程, 现在的主要银行业务往来中的纸币和实物货币也逐步被电子货币所取代, 电子银行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自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这一划时代的革命性概念以来, 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 一个以数字化和数据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应用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发及其规模化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政府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预计在未来的20年内对电子信息领域投入4000亿美元巨资, 来促进美国国内生长总值以每年以5%的增长幅度上涨。并希望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带动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项决策的制定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到了电子信息产业, 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纷纷的制定了针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策略,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标志性的理念由此而产生, 这预示着人类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社会发展迈进。

目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总趋势与进程,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向着:高级化、科技经济与社会一体化、服务网络化的目标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交换、移动通信、SDH、ATM、接入网、数据通信、通信管线建设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及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品及设备制造、信息传播和智能化网络建设与服务在市场上最为活跃。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光电子技术已经逐步与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相接轨, 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制造技术也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规模也不够,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国际上领先的电子信息技术生产国已经提前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如果我国不抓住电子信息国家化发展的这个趋势, 那么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长期落后与其它国家。因此, 加快建设我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对于我国既是重大机遇, 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电子信息技术的生活化发展

现阶段网络已经走出办公室, 进入了家庭, 人们在家里可以享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与乐趣, 人们可以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 人们借助于网络不出门同样可以实现娱乐与购买。基于人们对网络的需求, 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 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 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 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 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2.2 电子信息技术将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领域

下阶段网络与教育已经并行发展为影响时代命运的关键因素,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 教育信息化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所谓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信息社会化的大环境下,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充分的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可以与印刷术对促进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相提并论,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对社会信息化以及经济信息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掌握信息化, 进而可以通过教育这个口径实现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同时教育信息化发展还打破了教育在地域上的局限性, 对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起源与教育, 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 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2.3 电子信息技术的日常设备信息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 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汽车工程界专家指出: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汽车产品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 (ECU) 组成, 可以独立操控, 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 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 对四个轮子的操控, 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 (ABS) 外, 许多轿车, 包括国产车, 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 (EBD) 。ABS+EBD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结束语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我国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因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努力构建科学、先进、完备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 早日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洁, 王红斌.电子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05) .

[2]王丽燕.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07) .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8

1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概述

信息是以文字、信号、数据等描述事物状态的一种形式, 而且可以被传输和处理, 而电子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传感、网络、多媒体、信号处理等多种电子技术获取和传递所需信息并加以处理的技术, 已成为当下最具影响力、最活跃的先进技术之一, 不仅极大的便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还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软件、音频视频、信息应用等设备制造业, 以及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金融、教育、交通、管理、商业交流等行业,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下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正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 集约化、智能化, 快捷化、高效化等应用特点。

2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探讨

2.1 应用背景

一是教育行业的需求, 众所周知, 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是与时代命运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 因此新形势下, 实现教育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对教育行业的高要求, 更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事业, 且人数众多, 几乎涉及一个国家的全部公民, 尤其是接受电子信息技术最快的行业之一, 而教育信息化使信息传播更通畅、更快速,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不仅极大的方便了知识交流, 还转变了教育理念、模式、手段, 同时也促使电子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不断进步, 可见, 电子信息技术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工具。

二是居民生活的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且要求也持续提高, 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 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如视频聊天、电子商务、远程资源共享、网上购物、居家办公、远程医疗等, 总之, 居民生活信息化会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家庭娱乐等真正变为现实, 不仅成本低, 而且快捷、高效。

三是日常设备的需求, 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满足我们生活需求的同时, 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设备中, 如数字电视、可保持恒温的冰箱等, 其中在汽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如汽车中以若干个ECU组成的电子系统, 不仅可以保持汽车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而且能够独立操作, 如此一来, 在压力传感器、ABS、EBD的共同作用下, 可以使汽车在雨雪等不良天气下最大限度的保持稳定, 从而安全驾驶。可见,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日常设备势在必行。

此外电子信息技术不仅成为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工农业、3G技术中的应用, 而且加快了硅文化的步伐。

2.2 发展态势

2.2.1 网络技术容量更大、性能更高、业务更多

就当下IP业务高速增长的趋势而言, 会促使超高速因特网、B-ISDN成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 而集影像、语音、数据于一体的第二代多元网络可以借助以DWDN为载体的光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网络的传输成本, 而且可以实现无线宽带、实时通信。

2.2.2 光电子技术会成为核心技术

据专家预测, 光电子技术将会成为本世纪最为活跃的技术, 即信息技术在经历电子、光电子发展之后, 会逐渐步入以光子学为研究和发展重点的新阶段, 其中光子既是能量的主要载体, 也是信息的载体之一, 进而会促使能量光子和信息光子的诞生, 而且两者都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而不断前进, 因此会将诞生一个规模迅速壮大的光电子信息及其学科交叉产业, 并将成为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2.2.3 计算机技术趋向于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计算机技术涉及服务器、PC机、设备开发、计算、人工智能、多媒体等多项技术, 当下已产生了64位的CPU;存储比重日益增大, 趋向于海量发展;多媒体集成了家电、通信和计算机, 手写、语言、图像交互等识别功能逐步实用化, DVD光驱将会广泛应用;因特网已成为网络设备的核心;多媒体在电脑中的应用将使其更为拟人化和人性化等, 总之, 电脑会以全新的面貌问世。

2.2.4 集成微电子技术将会迅速发展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硬件产品的关键和核心, 如计算机的IC卡、CPU等, 已进入大规模集成时代,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而且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 集成度会更高, 芯片面积会更大, 特征尺寸会更小, 系统会更加完善, 预计在未来十年, 硅基CMOS将会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工艺, 而且硅片直径会更大, 加工更细微。

此外, 通信技术也会朝着综合、个性、宽带化方向发展, 如光纤传输速度会翻一番, GPRS会逐渐商业化, 蓝牙技术和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等会日臻成熟, IP与ATM两种技术会有效融合等。

3 结束语

总之, 电子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要想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造福社会, 就必须加大科技研究力度, 提高科技水平, 以此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杰.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J].烟台日报, 2010 (15) .

[2]马子博.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浅析[J].考试周刊, 2013 (30) .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篇9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 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其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等, 满足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通信等多项技术的结合, 从而实现对信息进行自动获取与处理的一项新型技术, 并且在现阶段获得了比较广泛应用。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劳动强度, 还能够实现资源优化处理, 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降低了管理成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包含多个学科内容, 例如: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生物信息和神经信息处理等, 是多项学科内容的结合, 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是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技术,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 而当时缺少快速计算工具, 无法满足智能信息处理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将计算机与智能信息处理有机结合, 创造出许多具备智能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例如:英国科学家制造的医用CT机, 不仅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逐渐成为各个医院的基础设备之一;还有美国科学家研发的FFT, 在当时反响极大, 受到广泛关注, 并在高自动化检测设备中应用, 获得了很大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 先进技术会不断更新换代, 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逐渐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并与人工智能进一步合作, 提高智能化水平, 为人们解决实际困难, 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前沿的交叉学科, 是具有应用特征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是处理大量且复杂的信息, 并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重要。

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受到了重视,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各个信息综合到一起, 并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我们可以预见, 综合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会成为未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会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中。目前,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机器人制造方面, 将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其中, 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智能性,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促使多种传感数据实现优势互补, 并将多个模型决策融合到一起, 提高机器人决策的准确性;计算机视觉和图象处理技术的应用, 能够赋予机器人敏锐的识别能力, 避开障碍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表达、决策推理等功能等。

(2) 针对灾害防治和安全工作, 图像监控范围较大, 将智能图像以及遥感等技术运用到工作中, 采集生物特征信息, 例如:人脸、指纹等信息, 当出现非法入侵情况时, 其可以进行迅速、准确的提示, 能够在智能安保门禁中进行应用, 在发生森林火灾时, 其还能够掌握灾害实际情况, 从而有效控制灾害。

(3) 在农业生产工作中, 智能数据挖掘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能够帮助农民选择种子, 防止病虫害, 通过遥感技术, 还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农作物长势等实际情况, 在估计产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商务工作中, 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市场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 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提高企业决策科学、合理性;五、金融、保险领域数据处理量较大,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对股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还能够帮助人们预测金融趋势。

除此之外,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人们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能够减少脑力劳动量, 还能够在生活中对文字、语音等内容进行理解和翻译, 满足自身工作和生活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路由器, 智能分析数据创术最佳路径, 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网络阻塞问题, 此外,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电饭煲等, 也充分体现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 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因此,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水平, 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 以提高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明星, 付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田[J].新技术工艺, 2010, 18 (03) :259-261.

[2]苏占东, 杨炳濡, 游福成.基于信息挖掘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20 (05) :12-14.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刍议 篇10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 经过近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 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 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 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也就是说,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师资培养过程, 更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专业发展的自我决定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活动规划时, 应充分发挥自我决定性。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一方面, 不受外界的影响, 另一方面, 将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

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有助于教师思考、选择、确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 教师只有以终身学习为理念, 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以确保教学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专业发展的情境性“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 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 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同样依靠个人经验和教学感悟的获得。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理念和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此外, 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情境相联系。应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合作的氛围, 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 信息化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 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 也使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 由此逐渐产生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Tadao Umesao) 于1963年在《论信息产业》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我国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从工具层面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组织层面概括信息化, 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在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应用过程中, 改造原有的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以促进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 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化的联系

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将使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新的思路和发展框架, 以现代信息技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 工具层面的信息技术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二是信息技术引入教师专业发展之后, 学校组织结构和文化该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从个人向群体转化等。这两个问题反映了信息技术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之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知识内容要求;另一方面, 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师变化, 最大的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美国教育部下属的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从学习技能的角度提出信息素养, 强调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信息素养概念。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 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检索、获取、评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例如, 通过学习使用文字处理、E-mail、Web开发、Intenet搜索引擎工具, 培养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访问、管理、整合、评价、创造和交流信息的素养;通过学习问题解决工具 (如表单、决策支持和设计工具) 能够培养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管理负责事务、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使用个人发展和生产力工具 (如E-learning、时间管理/日历) 提高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提高生产力和个人发展的能力。

在掌握一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现代教师还必须拥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能力, 具体包括利用网络资源备课, 利用虚拟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学习, 利用信息工具评价学生的能力等。

(二)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新途径

从个人非结构化知识到个人结构化知识再到组织结构化知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知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知识”既包括教师个体所拥有的情境化知识, 也包括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普适性知识。前者即个人的非结构化知识, 相当于个体的感觉经验, 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感知经验, 这些感性材料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 但是这种繁杂的感性材料必须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形成一定的结构化知识, 人才能进行逻辑思维, 这个过程就是个人知识从非结构化向结构化转化的过程, 转化后感性认知便上升为理性认知。个人结构化的知识相当于某种特定的理论假设, 如果能够在社会群体中得到认可, 那么个人结构化知识便成为社会组织公认的理论。这就是知识成熟的第一条路径。对于教师而言, 平时需要完成大量工作, 即收集大量非结构化知识, 如备课过程、教学活动过程、辅导员工作等, 这些工作是教师感性材料的来源。但是, 这些杂乱无规则的材料对教师日常工作帮助并不大, 因为他们是无序的、无章可循的。要利用这些知识必须让它们变得有条理和结构化。若想实现这个结果, 教师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归纳总结, 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理论;二是利用现有的理论同化这些非结构化知识。目前, 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现有教学理论基础上适当调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因此, 学校更多的是通过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 请专家来引领发展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这样的行为只是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化提供了可能。只有教师个人结构化知识变成业内公认的理论, 即变成了社会的结构化知识,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才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加。

从个人非结构化知识到组织非结构化知识再到组织结构化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径实质上是在教师个人经验基础上, 发挥集体智慧, 共同完善个人经验, 并经过社会化过程, 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知识的方法, 这里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和群体特征。在这条路径中, 教师的个人发展服从于群体需要。例如, 教师通过交流教学叙事心得, 描绘了清晰的教学情境, 然后从不同渠道传播出去, 重组一个社会公认的非结构化知识, 然后被权威的理论家认可并完善, 形成相应的理论, 就完成了知识成熟的历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专业知识增加了, 所以教师群体专业化程度提高了。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就是使知识结构化、社会化。这里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知识结构化的技术;一类是技术社会化技术, 从知识管理角度, 上述技术对应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和组织知识管理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 由于先天与信息技术有关, 因而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就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两者的结合。

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 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播者。我国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掌握更先进的信息资源, 因此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一要有强烈的获取信息的意识, 捕捉信息要有较强的敏感度, 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学习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二要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认识到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并能通过多种渠道较快地获得信息。三要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吸收和批判性地评价。四要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能用之解决教学问题。五要能将上述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继续学习和学术交流。

(二) 要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 教师在具备信息素养的同时, 还应将所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动态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应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样才能将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其次,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 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 教师要保持敏感的信息网络意识, 不断吸收新技术, 创设学习环境,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新技术、获取并应用新知识。再次, 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的关系和角色。高校师生关系已经逐渐走向平等民主, 教师要向导师, 向学习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 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师生之间应通过协作、交流、信息共享, 建立起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最后, 高校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会学生积极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式探索, 通过协作与讨论解决问题。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任, 是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科研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教师作为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和引路人, 除必须具备传统教师的基本素质外, 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拥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具备使用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The Pater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the 21st Century[OL].[2011-11-01].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P21_Report.pdf.

[2]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6) :39.

[3]刘宇.高校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 2010, (12) .

[4]信息化[OL].[2011-11-01].http://baike.baidu.com/view/27.htm.

[5]郝应春.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信息技术与经济学课程整合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种方式可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经济学学科特点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不同的学科特点,研究课程整合问题首先就应该对课程所在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之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当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现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1.经济学学科理论多流派、多观点,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理论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和推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经济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同研究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而形成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流派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使得经济学的学科理论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特点,并随着人类社会客观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其理论又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上述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学者之间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并能够试图从中寻求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有启发的东西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不借鉴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无法充分体现着众多流派、众多观点及其发展和不断创新特点的。

2.经济学学科理论性强,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学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学说。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来说经济学科学是软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其理论概括而且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借助于其理解力来加以消化吸收,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以此得到对经济学理论的所谓直观感受。同时,这些理论如果不加以应用的话,则理论就是“空谈”。实际上,经济学理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应用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无不是人们自觉运用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作为指导而取得的。而且这种应用并不是将理论原样照搬,而是有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这就要求在经济学课程的课堂上,要借助信息技术采集大量的案例信息来阐述案例适用的理论及理论应用的效果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学理论的理论性强及应用性强的特点。然而,在传统方法下的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讲述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理论的应用方面更是无法体现。所以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学得“死”,学得被动,这与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经济学学科理论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理论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程度很大,而且,在本学科领域之外又融进其他一些学科,如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这就使得经济学理论呈现较强的综合性。由此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体现这种学科理论的交叉和渗透,使学生对知识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同时能加以创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等是可以体现这种理论的交叉与渗透的。无疑这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下却是难以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与经济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课堂教学呈现出内容多,节奏快,前沿性、跨越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师黑板”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的需要。虽然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高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效果并未达到理想境地。文章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对重庆五所高校五十多位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的调研,发现在信息技術与经济学课程整合方面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问卷56份,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有20题,包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调查、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以及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等,调查试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及填空题。

(二)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的认识。调查显示,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占75%,认为效果一般的占21.4%,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是无效的,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总体上是认可和接受的。92.9%的教师认为信息可以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94.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学资源,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

2.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能力情况。调查数据反映所有的教师都能进行汉字输入、编辑,能浏览、上网下载信息,96.4%的教师能运用PPT制作信息化教案,绝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flash、authorware、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问卷数据还显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了解得较深的只占19.6%,了解的一般的占57.1%,不太了解的占23.2%。正在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的老师只占3.6%。

3.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数据显示,有89.3%教师平均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4小时以上,96.4%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主要是采用PPT),课下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备课的占23.2%,用于科研的占62.5%,其他占14.3%。说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平时工作已经离不开电脑,但是真正把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比例不高,很多教师未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更多是用于专业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程度不明显。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和发展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教育的内涵

信息技术,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 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 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 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理论等。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 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 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 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 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具体讲就是:

1.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 多种办学形式并存,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 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 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 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 发展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 融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 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 教与学活动中, 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 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 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 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 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 加以组合安排, 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

3.提高教学质量。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 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 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 都可以向世界上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 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 甚至拷贝下来, 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 远程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程传输来的教学内容, 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 听到教师的讲授, 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 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短时间完成, 所需要的教师、专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都是唾手可得。因此, 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 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 真正做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三、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促进现代教育发展

(一) 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从事信息知识工作, 要求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 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强化师资力量,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其次积极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三要充分鼓励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包括: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 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 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等等。

(二) 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 促进科研工作服务, 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 要求全面发展, 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 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 要采取灵活多样,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 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三) 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 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 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 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 可以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 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 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 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 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 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 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上一篇:麻杏止咳糖浆下一篇:外显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