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2024-12-21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通用12篇)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1

1. 引言

信息产业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 目前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产业已成为跨世纪的支柱产业, 其兴衰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走向, 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经济增长点, 发展为主导产业, 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1993年到1999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6%升至8%。在我国, 从1983年到1992年的10年间, 信息产业平均增长大约在27.85%左右, 而GNP的增长则大约在17.36%左右, 我国GN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主要信息产业大约增长1.6个百分点 (刁军, 2000) 。中国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也将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因此, 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假设技术进步这一因素是外生的, 它不能解释技术进步究竟怎样发生, 所以不能很好的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因此诞生了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增长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信息产业本身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同时又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就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 拉动了内需, 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规模, 在外贸出口、税收等方面都带来了增长, 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第一, 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存在着前向关联性。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它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 其它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 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它产业的扩张, 从而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第二, 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存在后向关联性。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其它产业的最终产品, 信息产业对其它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 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 信息产业就能有效的通过和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 相互促进, 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3. 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了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这一原因具体化, 可以分解成五个机制:

3.1 信息产业的收益递增机制

传统经济学认为, 均衡标志着产出最优, 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却经常可以看到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 信息产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 随着知识要素投入的增多, 带来明显的收益递增现象。Dewan、Min (1997) 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是对一般的资本和劳动净替代, 使得收益递增的效应越来越显著。收益递增机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资源、成本和学习效应, 由此便相应产生了造成信息产业收益递增机制的三个原因:

3.1.1 资源因素

传统的农业和工业都依赖于自然资源, 传统农业建立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传统工业建立在能源和矿藏储存的基础上, 由于土地、能源、矿藏等物质资源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深入, 开发成本不断上升, 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最终导致收益递减。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 它是一种新兴产业,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 其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具有共享性的信息资源, 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则大大减少了。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同, 其使用没有排他性, 可以供多人同时共享, 并且随着使用和开发程度的加大而保持持续增长, 同时信息资源并非不可再生, 通过学习和积累, 信息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并且是比原来优化了的资源。这样, 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和再生这一循环过程, 促进开发成本的不断降低, 从而产生收益递增。

3.1.2 成本因素

传统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使其随着剩余储存量的减少而成本不断升高从而导致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信息产业的明显特征则是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初级阶段需要的投入很高, 面临失败的风险较大, 但是一旦开发功, 以其为应用而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后, 在实际的产品生产制造阶段投入则较低。这一点在软件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信息产业同时还具有生产过程初始需要投入的固定成本高, 但在生产过程中的可变成本低的特点, 这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平均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 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从而导致了收益递增。

3.1.3 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干中学”, 随着经验的积累, 生产的边际成本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信息产业这样一种以知识为主要要素投入的经济中, 学习效应尤为显著, 知识和经验在传播和学习中比物质更便捷。纵观世界, 可以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往往都掌握在一家或数家跨国公司手中, 它们牢牢的占据了市场份额, 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现象, 获得了巨额利润。

3.2 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机制

规模经济 (Scale economy) 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 收益上升的现象。信息产业相比其他产业, 有着天然的规模经济特征。信息产业规模经济效应构成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基础。信息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全行业的外部积聚特征使行业平均成本下降而实现规模经济, 信息产业往往在区域内形成集群, 通过全行业成本的下降而实现规模经济, 这些年来, 计算机硬件技术不断升级, 而价格却越来越低, 正体现了这一点;二是信息产业可以通过分经营、专业化、全球一体化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这种全球一体化条件下形成的专业化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业厂商的生产成本而实现规模经济;三是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领先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使信息产业可以维持其规模经济。除了上述原因外, 信息产业中的自然垄断特征也使得其保持了规模经济, 使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信息产业部门在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时, 其较低的边际成本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刺激效应, 降低社会其它生产的生产和服务成本, 从而使全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快。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空间聚集效应是密切相关的, 信息产业成群的聚集在某一有利的地理区位内, 可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 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通过空间聚集, 可以降低成本, 推动技术进步和交流, 共用基础设施, 吸引更多的生产者进入。我国珠江三角地区的信息家电产业群、上海的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群都体现了这种空间聚集效应。

3.3 推动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但信息技术创新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强渗透性, 在其自身创新的过程中, 通过渗透到其它产业, 同时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信息产业需要在研发中大量投入资金、人力、物力, 而新技术的开发成功, 应用到信息产品上, 会大大提高其竞争力, 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带来高收益,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要素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促进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

3.4 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机制

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发展过程,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信息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 传统产业受到市场容量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依靠高于平均增值率的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来支持, 通过结构性转换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 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发展的促进过程, 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应用和扩散过程。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途径:

3.4.1 推动传统产业的演化发展

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度扩散、高度渗透性的产业, 它的发展对传统产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作用: (1)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一些技术上落后的传统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 加速它们的衰亡, 直至被新兴的产业所替代; (2) 信息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一些技术落后产业通过技术变革, 使某些“夕阳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3) 信息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 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加成熟, 促使新的产业得以产生, 使传统产业部门之间出现融合。

3.4.2 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革和技术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长期以来, 一直存在着技术落后, 生产效率低下, 竞争力弱的缺点, 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 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传统产业部门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获取、提炼和使用信息, 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目前信息产业以其技术、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 极大的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4.3 加强传统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协作, 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协调运作越来越重要, 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传统产业部门具有技术支撑和先导作用, 它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外部环境, 从而使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得以加强, 使产业部门间的协调更有利于实现。

3.4.4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 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仍占绝对比重, 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要抓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创造出能够发挥优势的先进产业类型和产业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高技术的代表, 它的应用对传统产业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信息技术渗透到其它非信息产业部门, 可以促进这些部门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 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 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同时, 信息产业使传统产业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加大, 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扩散与渗透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投入产出结构等, 具体表现为: (1) 信息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 丰富的信息使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3) 信息产业的发展, 为传统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设备,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益和生产效益, 从而深层次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

在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 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 以及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资金、人才也大大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并促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5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就我国目前消费水平而言, 虽然还没有完全进入知识产品的消费阶段, 但知识型产品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 这表明我国有可能由于世界性的信息经济高潮的增长, 越过第三产业消费阶段, 直接进入知识产品消费阶段。这就给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及时、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 使之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就可能成为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3.5.1 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变区域经济结构, 提高高附加值产业比重

信息产业是集约经济、知识经济, 其生产对传统物质资源的依赖较低, 而对知识资源依赖较多, 发展信息产业则可以使区域内知识产业的比重提高, 促进产品附加值增加, 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使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得到较大的增长, 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增大知识积累并再次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形成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5.2 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变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增长不是按照同样的速度以直线方式进行, 而是在不同时期, 以不同的速度循序渐进的, 其发展历程呈阶段性曲线。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 少部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东、中、西部差距明显。如果落后地区能够抓住信息经济到来的机遇, 转换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有可能会改变本地区的落后状况, 缩小差距, 甚至超过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如果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思维, 那么它们在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则很有可能丧失。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现已发展为主导产业, 其兴衰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走向。本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说明了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刁军.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辨析[J].晋图学刊, 2000, (6) .

[2]罗肇鸿.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12) .

[3]徐升华, 毛晓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8) .

[4]吴先华, 郭标.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统计观察, 2006, (4) .

[5]Dewan, Min.The substit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a firm level analysis.Mangement science, 1997, (12) .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2

一、结合自身的情况,谈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并进行自我评价。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上课经常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学软件与教学设备整合在 一起来完成教学的。经常用到的软件是 office 与画图,设备是多媒体技术、投影系统等等。借助软件与设备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教师、学生之间的更广泛、更自由的交流。

自我评价:我利用现代信息化,发挥资源优势,突破教学重难点。每堂课都 有教学的重点和难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实效。在小学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时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方式不仅耗时过长,而且收效甚微。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二、结合诊断测评及自身的实际,您认为您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最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提高?

这次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研修,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信息技术水平。在本次诊断测评中,我发现我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在本次国培活动有以下几点提高: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4、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5、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6、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最希望在以下方面获得提高: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第一模块必修课的学习,对照分析自身应用能力的不足,依托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向,并制定发展计划。

1、发展目标(明确需要提高的能力)

希望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Flash 等软件,并应用截 屏工获取图片,由此制作精美出的课件。另外要努力提高应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能力,加强对有助于教学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认识,学习像PS,会声会影等一系列可以用于铺助教学的软件的应用。

2、发展内容(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参与的活动、教学实践等)

(1)、认真参与本次学习,并认真模拟练习本次视频学习中的软件操作学习,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2)、通过学习使我真正的认识了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如植物向性运动等这些生命现象通过动画展示,很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3、学习计划(做好学习规划)

(1)、认真做好本次国培学习的听课笔记。

(2)、学习视频之后 要不断的巩固学习成果,针对性的上机操练,使自己熟练信息 技术的操作能力,便于以后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

(4)、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专家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参照一些做的好的案列,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此外还要掌握好:PS, Flash等软件。

4、预计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3

【摘要】现代物流已经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物流领域,就出现了物流信息技术,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这项技术成为了发展速度极快的领域。本文结合当前物流信息载体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论述了选择载体的影响因素,可对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的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物流;信息;信息载体

1.信息在物流定义中的体现

在日本,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①

在美国,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源头与消费点之间的高效(高效率、高效益)正向及反向流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②

在我国,物流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③

仔细分析上面几个物流的定义,可以发现,里面都出现了一个关键词--信息,信息在物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现代物流一直在追求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性,这也是现代物流重要的运营规则,既然有信息流,就必须有信息的载体。

2.物流信息载体的选择

在物流中,货物与货物载体都包含了很多信息。货物的信息包括名称、产地、尺寸、数量、价格、重量和质量等;货物载体一般指的是车辆、轮船和飞机等运输工具,包括运输工具的类别、名称、实时状态、运货量和当前位置等。这些信息都会在物流中反复使用,所以,选择正确恰当的物流信息载体,保证快速、准确、稳定地读取这些物流信息,就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典型的物流信息载体,和适用的范围和行业。

2.1条码类信息载体

这是以条码为特征的一类载体,包括一维条码载体和二维条码载体:

2.1.1一维条码技术

这种技术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黑白条组成的,通过这种排列就形成了数据编码,通过机器的识读,就译成二进制数或十进制的数列。在使用中体现了其技术优势:高速读取,无污损的一维条码具有很高的识读率,所以一维条码结合相应的扫描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货物信息的读取和采集速度;成本低,能够被更广泛的企业所接受;使用早,它是国内应用最早的物流载体,有很大的市场,大部分超市都在使用这种技术标注物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暴露了技术的局限:距离识别近,扫描器必须在很近的距离上读取条码的信息;抗污损差,当一维条码被损污,就基本上失去了可读性,不能起到信息载体的作用,这些都限制了它的推广和使用。

2.1.2二维条码技术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信息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较小,大部分的一维条码最多只能包含十几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这样一来,货物更详细的信息只能依靠后台的数据库提供,脱离了预先设定的数据库,一维条码就基本无法使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二维条码技术出现了,它继承一维条码的优点,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上存储更多的信息,信息容量上扩展几十倍,这样就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并且强化了编码的可靠性,即使在损污50%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读取完整的编码信息,也加入了保密性和防伪性的元素。二维条码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识别率强,银行业和车辆管理行业,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技术。

2.2音像类信息载体

这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承载物流信息的一类载体,包括声音识别技术和视觉识别技术:

2.2.1声音识别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将物流信息制作成可以识别的声音来承载信息的方式,使用的时候需要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信息,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用手工录入信息,这种载体适用于在采集数据同时还需要完成手脚并用工作的行,或者打字速度较低的使用者。这种载体的最大局限是识别率的问题,尤其是当需要连续快速录入物流信息时,难度就更大了。这种载体比较适用于那些具有相同物流信息的大宗货物适用。

2.2.2视觉识别技术

这种物流信息载体是通过对那些有特征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对限定的标志、字符和数字等进行识别,采集在识别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这种载体的缺点是识别率的问题,如果要求对一些不规则或不能够清楚辨认的图像进行识别的时候,识别率就会下降,读取的信息就不准确了;另外,由于要识别图像,就要求扫描器必须接触货物或者近距离观察货物,信息的读取距离也受到限制。

2.3磁条磁卡类信息载体

磁条和磁卡就是把一层很薄的铁性氧化粒子以特定的方向排列,用树脂粘合在一起,并且粘在非磁性的基片上,这就形成了与现有计算机磁盘或音像磁带一样的信息载体,这种载体可以记载使用字母、字符和数字表达的物流信息。这种载体增加了信息的存储量,物流信息可以多次读写,可以应用在那些物流信息不断变化的领域,比如在途加工的产品上,每次加工后,货物的信息就有所改变,使之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到生活中的行业,包括:信用卡、借记卡、飞机票、公共汽车磁卡和大部分会员卡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磁条和磁卡的安全性、存储量和加密性方面与新技术比起来还有差距。

2.4自动识别类信息载体

2.4.1接触式智能识别技术

智能卡是这类载体的代表,它是将具有处理功能、加密功能和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在一个与信用卡面积和体积都很相似的基片中,通过读卡器近距离接触智能卡来读取芯片中的信息。这种信息载体的特点是具有独立的运算功能和存储功能,在无源条件下,物流信息也不会丢失,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比较好,成本适中,可以被物流企业接受。目前,已经将这种信息的载体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各种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密、储存和管理,银行业、高速公路收费、居民水电煤气收费卡等,以及物流车辆的都可以采用这种载体。

2.4.2非接触式智能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这种载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利用能够实现远距离读取物流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简单来说是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构成的。标签的体积小,信息容量大,适用寿命长,读写速度快,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在识别的方式上,可以进行非可视识别、远近距离识别、移动目标识别、多目标快速识别、目标定位,能够实现对物流信息的长期跟踪管理。这种信息的载体结合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就能够实现物流信息的全球跟踪与共享。

2.5数据终端类信息载体

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也叫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是一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种终端,是将激光扫描技术、信息显示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讯技术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科技产品,硬件包括:中央微处理器、内存、信息输入和输出装置、电池和各种数据接口;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程序开发平台和可运行的应用程序,从这两个方面看,这种载体达到了一台小型电脑的水平,这种载体能提高物流数据的读取速度,提高物流数据的读取精度,可以提升物流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信息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对于物流信息载体的研究正成为很多行业关注的重点。[科]

【参考文献】

[1]戴定一.中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05).

[2]何文.现代物流战略信息规划[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06).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4

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 是渗透性强、倍增效益高的最活跃的科技生产力。[1]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的方式和路径, 也引起了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决策方式、业务过程组合和营销手段等渐进的或根本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 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一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国首先考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2]研究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规律, 无疑对我国制造企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结合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 带动了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促进了制造业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变革。[3,4]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产品的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本来面目。一是提高了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使互不相干的产品出现了融合, 功能相互替代。三是促进了产品的差异化, 使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融入到产品中, 企业就能够有效地使其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互区别。而个性化生产是以大幅度地增加生产的单位成本为代价的, 使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来大幅度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就有可能使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大幅度降低。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是生产设备由专用设备为主, 向以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适应性强、便于调试的柔性生产设备为主转变。二是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通讯联络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 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 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构想。三是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在跨国制造的网络化总装模式下, 有形资产的规模在缩减, 无形资产的输出在加大。四是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网络信息技术使制造业跨国转移成为可能, 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五是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 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 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 纷纷调整其战略, 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 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三)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组织机构的变革。[5]一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这种组织结构可以打破部门壁垒, 减少组织内纵向层次,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柔性化管理, 它要求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生产、销售以顾客价值为中心, 企业的生产运营、组织结构、管理思想、人员需求及技术投资均由顾客需求所“拉动”。三是虚拟企业, 这是一种面向产品经营过程的一种动态组织结构和企业群体集成方式。它是指企业群体为了赢得某一市场竞争优势, 把一复杂产品迅速开发生产出来并推向市场, 将一个企业内部有优势的不同部门及各个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 快速组成一个单一的临时性的经营实体, 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四是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自学习机制”, 将组织中的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 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小组和整个企业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 形成“学习-连续改善-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

(四)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管理方式的形成。一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间管理层的作用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 最高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与最基层的员工直接进行交流, 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损耗更小, 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二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处理数据、评价信息的多种可选方案, 支持决策者们不同的个人风格, 能随着人们对信息掌握和了解的程度而变化, 这就使企业的决策更加优化。三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互联网可以使企业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商业机会。对于一些在传统市场上无力与大企业竞争的中小企业来说, 电子商务更是为它们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 提供了无限的商业机会。由于获得实时信息能力大幅度提高, 通过电子商务, 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 并越过或取消以往十分重要的中间生产或分销环节, 大大节省劳动力和资本, 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传统企业的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资源以及在信息战略中的地位, 奠定了其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础、支持作用, 其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分别与企业流程三个层次的整合、互补和优化作用体现的, [6]如图1所示。

(一) 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使企业流程重组优化成为可能。

企业流程中的每一种活动都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生产过程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生产过程部分包括所有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具体工作;信息处理部分则包括所有为完成该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加工、组织和传递活动。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改造其业务流程每一个具体环节, 促进各个环节的高速流动, 提高企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及劳动生产率, 从而保障企业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实现。

(二) 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资产投资的互补,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组织资产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组织资产投资的增加, 有效提高了企业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品牌建设能力、财务能力, 改善了企业管理方式、组织流程、组织架构和经营策略, 从而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管理企业流程中的各项活动, 保证了信息技术投资的成功率及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实现。

(三) 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的重组优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 成功实现了企业流程的优化和技术的升级改造。首先, 企业流程的优化, 实现了信息导向的企业价值链的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的价值增值功能, 提高了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其次, 技术的升级改造, 提高了企业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水平, 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提高了企业核心经营系统的运营效率。

四、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演化规律

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各种技术, 都是在工业实践的需求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工业界需求的不断变化, 促使整个制造业信息化业界不断创新, 在竞争中发展进化, 形成一个持续发展进化的循环。[7]如图2所示。

在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各个制造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促使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研究相关的科学技术, 提出新的管理理论。同时, 随着IT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在工业等各个行业的需求驱动下, 计算机基础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在不断创新的管理理论、科学技术的指导和计算机基础软件和硬件平台的支撑下, 制造业信息化供应商开发出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和配套的硬件产品 (如条码、RFID等自动识别产品, PLC等工控产品) , 建立该领域的技术标准, 并通过在工业界的实施与应用, 总结实施方法和实施经验, 积累实践案例, 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实践的需求。工业界需求的不断变化, 促使整个制造业信息化业界不断创新, 在竞争中发展进化, 形成一个持续发展进化的循环。

五、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产品、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现代制造业的影响, 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 揭示了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1].蔡雯霞等.企业中的信息技术 (IT) 应用价值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 2003, 3

[2].丁豪杰.信息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 2008, 6:414

[3].黄辉, 吴刚.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技术[J].电力信息化, 2008, 6

[4].君顺, 金海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设计[J].机床与液压, 2006, 1

[5].韦敏, 杨长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企业组织变革关系探讨[J].冶金信息导刊, 2005, 1:33~34

[6].吴宪忠.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选择与建设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5:106~107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5

作者:解伟康

检察信息工作是检察工作的一部分,是各级检察机关科学决策、反馈情况、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大荔县院的检察信息工作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坚持为干警服务,为检察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原则,面向基层,面向检察干警,面向办案一线,及时收集、加工、反映检察工作的重要情况,为院领导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主要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领导,筑牢组织基础

一是以领导的认知度增强全员参与检察信息工作的意识。该院党组对检察信息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检察信息是检察机关领导班子了解各项检察工作的窗口,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指导实践的依据,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检察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的效果和工作的成效。每年年初,该院党组在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上,始终坚持把检察信息工作纳入整个检察工作的总体布局,并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其它工作一起布置、一起督促、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并要求在每月召开的工作汇报会上,各内设机构要汇报信息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一步信息工作的打算。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有位置,议程上有安排,开展中有检查讲评、考评上有分值、后勤上有保障。曹澄鸣检察长多次在全院干警大会上强调:领导重视是做好检察信息工作的关键,抓好检察信息工作是做好其它各项工作的基础,信息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才能了解我们的检察工作,检察工作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提高了全院干警对检察信息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是以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全员参与检察信息工作的实施。为确保信息工作领导责任制的落实,该院成立了以一名副检察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检察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检察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解决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和指导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检察信息工作。与此同时该院还建立了以办公室为中心,辐射各内设机构以及全体干警的检察信息网络。及时采集、筛选、加工、传送、反馈和存储检察信息。并确定一名办公室副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确保检察信息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计划、有落实、有具体负责人组织实施。

三是以领导的亲为力营造全员参与氛围。该院领导在信息工作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检察长曹澄鸣经常同负责信息工作的同志研究确定信息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帮助出思路、点题目、交任务。带头撰写检察信息,对有份量的检察信息亲自把关,对干警撰写的信息稿件精心推敲,严格审核,加强指导。其他党组成员也经常过问信息工作,帮助科室研究探讨信息工作,并时常参与写作,今年上半年党组成员就人均撰写信息稿件4篇。党组成员的亲力亲为有效地调动了全院干警全员参与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落实机制

领导重视是前提,健全落实机制是形成全员参与信息工作良好局面的保障。一是强化物资保障,为信息工作方便、快捷、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适应新形势对检察信息工作的要求,该院党组开源节流,在给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采访录音笔等必要的设备的基础上,为各科室信息人员配备了电脑;与此同时,该院在办公场所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一间办公室,开通外网,设置了电子阅览室,为信息工作人员查阅资料提供和了解掌握信息工作动态

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只要是办公室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及外出进行信息培训学习,院里优先特批,优先保证。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今年该院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院上下共同抓”的信息工作格局,年初制定了科学具体的信息计划,明确了全年信息工作目标,在《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明确了各科室的检察信息任务目标、责任范围、考核标准、奖惩措施,使检察信息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每个处室和每位干警身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检察信息工作的有关规定》、《检察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和《检察信息成果奖励办法》。对院党组成员,规定独立完成,用他们的以身作则带动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建立了培训考核机制。通过召开全院信息工作座谈会议、邀请有关人员讲授信息写作知识,点评优秀信息作品等形式,使干警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信息写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定期通报信息采用情况,注重动员全院干警开展对信息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以及一个时期信息工作的重点等征求意见建议活动。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干警撰写信息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干警参与写作率达到了60%。稿件被采用率达到了51%,最多的一名干警被市级以上采用信息12篇。

四是建立了通报奖惩机制。坚持每季度下发一次检察信息工作情况通报,把各内设机构干警撰写检察信息采用情况由办公室及时汇总,并形成“排行榜”下发各内设机构。年终考核时,将每个干警撰写检察信息采用情况逐级逐篇逐期进行登记,作为考核评比和兑现奖罚的依据,按照年初制定的考核标准,逐科室进行核对。对完成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加分和物质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科室和干警在岗位目标管理中进行扣分。2009年该院用于奖励干警信息采用稿费4750元,对没有完成任务的2个内设机构进行了批评。此外,院党组对办公室

开展信息综合调研的干警特批加班费,只要是办公室干警加班撰写文稿材料,允许填报和领取适当加班补助,由院财务开支。在此基础上,该院党组在政治上也十分关心信息工作的干警。近几年来,凡是在信息综合岗位上工作过的干警,大都得到了院领导的重用,要么提级,要么提职,要么调到更重要的岗位。

三、把握重要环节,提升综合效果

一是抓网络。该院最大限度地整合内部外部的信息工作力量,建立起纵横交叉、内外配合、协同作战、整体推进的信息工作网络,做大做强了检察信息工作。在内部,建立健全信息工作网络,在各部门均明确了信息员。对重大题材、重大活动,组织精干力量,集中进行撰稿,避免了重大信息资源的流失浪费,提高了重大信息的稿件质量。在外部,大力加强与上级信息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扩大了信息采编效果,建立了一种经常性的联系渠道。重要信息及时送达,重大活动邀请上级信息部门提前介入。注意为上级信息部门搞好服务,用良好的服务赢得上级信息采编部门对该院检察信息工作的支持,对上级采编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信息,只要不影响案件侦破工作的开展,都尽量满足。通过借助外力,有效地提高了检察信息的在上级信息部门的采编率,一改以往检察信息量少质弱、档次不高的状况。

二是抓程序。该院各科(室)的检察信息撰写完毕后,统一交办公室负责把关,先由办公室信息人员对信息主题、内容、结构、文字方面做到“四个把关”后进行采编,报办公室主任审核,最后呈主管副检察长把关签发。信息采编过程中要求主题鲜明,紧跟检察工作的新任务新特点;素材客观真实、准确公正;标题醒目实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言简意赅,真正使检察信息成为了解各项检察工作的窗口,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指导实践的依据。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6

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发展现状,应用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体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以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72-04

当前,教师博客群正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教师博客群获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平台,其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客观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博客群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发展现状

通过搜索引擎和博客的超链接,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博客数量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如蓉子的故事(http://public.bdfzgz.net/teacher/zhonghejun/blog/blog.asp?name=zhongsir)、小小包的信息技术教学网志(http://www.blogok.net/blog/blog.asp?name=baoshijuan)等等。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博客群数量上要少得多,而且以区域教师博客群为主,有些教育博客走在国内前列的学校或地区甚至没有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群、苏州教育博客、吴中教育网志、阳光教师博客等。笔者认为这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信息技术教师在同一学校或地区数量偏少难以组建博客社群;其二,有些教育博客群是以教师个人博客联盟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本身没有根据学科类别加以分类。

二、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问题分析

为了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查找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时,综合考虑样本容量、建立博客群的时间、博客群的地理位置分布及规模、成员数量和日志数量——其中样本容量5个以上,建立博客群的时间至少1年,尽可能选择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博客群,博客群成员10人以上,日志总量要达到50篇以上。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案例目的性抽样的标准和内涵如表1所示。

根据目的性抽样确立的标准,从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中确定了6个案例——苏州市平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网志联盟(http://blog.pjedu.com/listblogger.asp?usertype=3)、天河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校园博客(http://www.thjy.edu.cn/xxjsh/index.aspx)、海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http://www.jsblog.cn/list.asp?classid=42)、浙江省信息技术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5197/index.shtml)、吉林省信息技术教师博客(http://blog.jledu.gov.cn/list.asp?classid=51)、中小学信息技术博客群(http://www.jsblog.cn/group.asp?gid=3),相关案例的基本数据(博客群名称、开博时间、所在地域、规模、成员数量、日志数量)如表2所示(截至2007年10月23日)。

通过对上述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问题。

1.组织形式不合理

综合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现状,存在三种不同组织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

(1)以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博客简单聚合的组织形式

这种博客群没有统一的主题分类,只是将信息技术教师的最新日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博客的大汇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技术教师仍然在自己的博客上书写日志,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对彼此的主题很少关注,交流互动非常少,难以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如苏州市平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网志联盟、海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吉林省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等。

(2)以主题分类和信息技术教师博客聚合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这种博客群具有统一的主题分类,可以通过选择日志的分类进行有目的地浏览,但是查看日志和评论内容需要链接到博客群成员的个人博客,而且日志的管理权属于成员个人,博客群管理员无权对日志进行管理,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发挥管理员的作用。如上虞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http://www.syitedu.com/index.html)等。

(3)以信息技术教师注册用户的组织形式

这种博客群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建的博客,具有共享的博客平台,其特点是信息技术教师以非实名制注册用户的方式在统一的平台上发表日志,对同一主题的讨论可以比较深入,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多。在主题分类方面,一类具有统一的主题分类,如浙江省信息技术教育博客;一类没有统一的主题分类,如天河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校园博客、中小学信息技术博客群。非实名制注册潜在的缺点是容易导致成员发表日志和评论的随意性,而且“符号化”的个体不利于成员彼此贴近。

2.参与热情不高

相关数据统计(博客群的成员数量、日志数量、人均日志和回复数量)显示,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博客群的热情不高(如表3所示,截至2007年10月26日),区域越广的博客群参与的人数反而越少,这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仍然局限于小区域范围,尚未形成跨区域的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还发现,参与教师博客群的信息技术教师呈现两极分化状态:核心参与者和隐客占据了博客群成员的主体部分,以苏州市平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网志联盟为例,其中隐客比例高达58.44%,核心参与者的比例仅为23.38%(如图1所示,截至2007年10月26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仅仅是少数的核心参与者在艰难地支撑,笔者认为成员参与热情不高与其缺乏共同愿景有一定关系。

3.主题分类杂乱

由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没有统一的主题分类,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博客的汇集,而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认识不同,因此在日志分类方面随意性很大,有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没有对日志进行相应的分类。缺少统一的主题分类在客观上造成了以下问题:

其一,主题讨论难以深入。由于没有统一的主题分类,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更像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畅所欲言的场所、个人展示的平台,各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意见,彼此之间缺少观点的交流和批判,难以就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其二,影响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他们工作之余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当讨论主题增多、日志数量较大时,在没有统一主题分类的情况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势必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容易忽略对自身有用的主题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博客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其三,容易偏离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和发展教师博客群的宗旨,缺少统一的主题分类容易导致大量与教师专业发展无关信息的产生,属于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生活感悟和兴趣爱好的文章极易充斥其中,从而影响日志的整体质量,背离教师博客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对此,组织者可以制定相关的日志规范,限制非教学类日志在博客群中产生。

4.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

从日志的回复/评论数量看,与其他学科教师博客群相比,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之少,具有回复/评论的日志仅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日志总量越多的博客群回复/评论数量越少,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截至2007年10月31日)。

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日志进行内容解码发现,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经验的交流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等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并不多见,具有回复/评论的日志主要涉及通知类、技术类、考试类、生活情感类的话题,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尚未形成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的原因在于:其一,博客群没有统一的主题分类,日志以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信息技术教师彼此关注的主题不同,在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日志时需要逐条浏览,容易忽略相关日志;其二,日志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不大,或者对问题的见解不够深刻,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其三,博客群组织者在开辟主题、评价日志、引导讨论以及聚敛观点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日志更新缓慢,评论缺乏深度。

5.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教师社群的活跃程度与其负责人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是分不开的。[1] 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活跃程度低下,除了博客群本身的组织形式不合理之外,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是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博客简单汇集的博客群,信息技术教师各自管理自己的博客,组织者角色的缺失导致博客群的发展处于自发状态,如海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吉林省信息技术教师博客。

二是以信息技术教师注册用户为组织形式的博客群,虽然具有统一的平台,但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如天河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校园博客、浙江省信息技术教育博客。

三是具有统一平台和管理员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博客群,管理员能够以身作则,坚持书写日志,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在引导讨论、激励参与和评价日志方面却很不到位,以致博客群的日志数量和阅读数量具有一定的人气,然而回复数量和文章的质量却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6.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博客群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织者、群组成员和日志,对教师博客群的评价应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日志的评价方面,而且仅仅是对比较优秀日志的评价,经过组织者的单方认可将其确定为“精华日志”/“推荐日志”,对其他不合格或稍逊一筹的日志却疏于做出评定。一篇日志能够成为“精华日志”/“推荐日志”完全取决于组织者的个人评断,通过这种主观方式评出的“精华日志”/“推荐日志”在多大程度上为博客群成员所接受,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一。此外,对不合格日志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办法不利于提高博客群文章的质量,对文章采取等级划分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作者修改完善自己的日志,从而提高博客群日志的整体质量。

7.缺少行政力量的激励引导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发动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激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有效组织管理教师博客群,将教师博客群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相结合,建立教师博客群发展的长效机制等等,都需要教育行政力量的适当介入。只有当有关教育领导认识到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信息时代教师同伴互助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并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有效行政措施时,区域教师博客群才有可能从自发状态期进入蓬勃发展期。[2]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育行政力量(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仅仅提供了博客群空间,而在发动教师参与、指导博客群建设、维持教师博客动力方面却缺乏必要的支持。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理想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应当具备哪些特质,结合案例研究发现的若干问题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予以论述。

参考文献:

[1]于海涛,安洪涛,王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76-79.

[2]黎加厚.区域教师博客群:网络时代的教师同伴互助家园[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51-54.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7

1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价值在企业资源发展观和企业绩效因素的影响下被越来越多的挖掘出来,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自身企业的高效创新型管理,预测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潜力和下一步发展决策,同时还能通过信息技术来把握市场中竞争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技术创新研究程度,为自己的产品研发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对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绩效来说,具有的是长远的战略发展价值,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马上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所以很多短视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就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 他们会将更多的企业投资放在可以快速产生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方向上,但其实这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错误估计。信息技术的投资想要转化为企业的业绩绩效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实现,第二就是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第三才是信息技术的实际竞争。实现了这三个步骤,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对于企业巨大的战略价值意义,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发展利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企业在企业竞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在企业管理者的下一步发展决策建议中、在企业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上以及企业产品的革新研发过程中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 这就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价值,是一个长久的核心潜力技术,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2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

信息技术有效转化为企业的业绩绩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实现机制,在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中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有效中介,连接信息技术资源,转化战略层面信息,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有效体现,这样的实现机制其实是一种战略信息技术的理论构想,具体的理论研究模型包括六个概念,即企业的业绩绩效、企业的竞争环境动态性、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竞争策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资源信息,在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中串联这六个基本概念是七个研究假设,具体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实际上来说,在市场竞争行为中造成企业绩效差异的长远因素就是企业的战略价值观,而信息技术是可以调节整个实现机制系统的重要技术影响力,也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价值,企业只有像理论模型中重视起信息技术的潜力价值,形成企业产品和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匹配集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个理论研究模型中的战略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显著提高。在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模型中为了确定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我们做出了七条基本的假设关系,在关系的作用影响下才能保证信息技术的最大战略价值发挥。

H1:企业的绩效业绩、市场竞争的战略行为和信息技术系统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2:信息技术系统、企业的绩效业绩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3:企业的绩效业绩、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4a: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系统的实际支持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4b: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系统的实际支持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5a: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与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5b: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与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6: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之间是正相关的影响关系;

H7:企业的市场环境动态性对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系统支持以及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调节意义。

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模型在六个基本概念和七个影响关系的假设中构成信息技术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理想情况,正如图2整个模式过程展示的一样。

3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证分析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企业战略范围内的能力,这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和有效竞争的核心技术价值,企业的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技术范畴,正如图2分析所示,企业信息技术贯穿到企业发展运营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企业实现经济利益获得和绩效增加的全过程。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现机制系统对企业核心竞争发展策略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战略层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时已有的战略发展规划或形成全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对已有的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实现全面的增强或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第二,寻找到信息技术最合适的应用发展模型,进行有效合理的应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系统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匹配;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高效地为企业寻找产品的定位市场,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导向,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和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第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实现整个企业的创新型管理发展,在信息技术系统的和市场环境动态的调节下对整个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部门进行工作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分配;第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实现企业对于自己信息技术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实现力,进一步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核心技术研发。

4结语

信息技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实现的今天,确实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研究潜力,企业对于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开发,对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从长远来看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绩效的持续增加,这也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158,160.

[2]王春雷.信息技术战略价值与实践机制的综合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9:128-129.

[3]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

信息技术几个发展趋势分析 篇8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尝试对信息技术中的主干技术即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试图揭示几个发展趋势。

2. 通信网络带宽将不再是问题

通信带宽问题一直是瓶颈,带宽曾是十分珍贵的资源。但随着光纤的廉价化,调制解调技术的进步和无线网络的大发展,通信网络带宽不论是传输网带宽或是接入网带宽,都将不再是大问题。

光纤从1966年发明用于通信至今仅40余年,但由于其超高的带宽和比铜线廉价得多的价格,以及它的密集型、保密性、抗腐蚀性等一系列优点,已经迅速取代铜线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远程传输网已全部使用光纤。光纤很细,一根光缆内可以容下数百根光纤;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千公里内无需进行电中继(即信号再生、放大);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使得每根光纤内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传输数百个不同波长的光;而每个光波的通信带宽可以非常高,可用于以太网传输。光缆的带宽是巨大的,理论上一根100芯每芯跑100波的光缆所提供的总带宽,足够上亿人同时各自观看高清电视(每人占带宽8-10Mbps)。现在全国已经铺下了很多光缆,甚至已经到达农村的乡镇,储备了大量通信带宽资源。远程传输网的带宽问题已基本解决。

光纤也越来越广泛用于接入网(即接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根据电信部门“光进铜退”战略,越来越多的楼房和家庭正在连上光纤,即光纤到楼(FTTB)和光纤到户(FTTH),使更多的用户直接享用光纤的高带宽。

光纤尚未到达仍使用传统铜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接入的用户,由于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接入带宽也大大提高。例如电话线,它的模拟带宽仅1MHz左右,现在采用的x DSL技术可使频谱效率达到6-8bps/Hz,因此电话线也能达到8Mbps宽带传输速率。如果铜线长度进一步缩短,频谱效率进一步提高,则传输速率还可以有较大的提高。

铜线也不能到达的地方或移动性强的用户,使用公共无线通信网接入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的3G无线网络,通信速率已达2-6Mbps的高速率,以后的4G或其它新技术,速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3. 无线上网将有大发展

WiFi设备的廉价化和3G网络的推广应用,将使无线上网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无线局域网WLAN是局域网的无线延伸,它依靠与局域网连接的无线接入点AP,与附近安装有无线网卡的电脑进行无线通信。WiFi原本是其中一种无线技术的简称,现在成了无线局域网的代名词。它有几种标准:IEEE 802.11a,频段5GHz,最高速率54Mbps;IEEE 802.11b,频段2.4GHz,最高速率11Mbps;IEEE 802.11g频段2.4GHz,最高速率54Mbps。一般网卡都同时提供11b和11g供自动选择,其中11g用得最多。WiFi首先在飞机场、五星级酒店等高级场所布设,方便了用户无线上网,然后在一些知名大学(例如北京大学)和城市(例如台北市)进行覆盖,最近仍在大发展之中。WiFi上网速度高,然而它的距离非常有限(数百米内),而且它只是无线上网,上网终端不能高速移动。新标准IEEE 802.11n,频段2.4GHz,最高速率500Mbps,采用多天线多进多出MIMO技术,带宽很大,适合小区无线接入,但它同样距离有限、并非移动。

3G是第三代广域无线通信网络,它是数字网络,覆盖面大,速率较高,是能真正解决无线上网的基础设施。广域无线网的第一代是模拟移动网,用于模拟语音通话;第二代(2G)是数字语音网,例如广为应用的GSM网;二代半(2.5G)如GPRS,加入了分组数据接入,数据速率可达171.2kbps;而3G则主要提供宽带数据传输,技术上主要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在我国发放的三个3G运营牌照企业,都声称其能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参见表1。

中国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已达6.7亿用户———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4月23日发布)和同样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已达3.38亿用户——据CNNIC,截至2009年6月30日)[1],3G的到来加速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3G网络只要使用价格降下来,则它将引领移动互联网得到很大的发展。

3G普及后将很快向4G发展。4G将采用的技术可能是WiMax、UMB或LTE三种技术之一。WiMax又称无线城域网技术,属IEEE 802.16标准,它目前就有速率高(75Mbps)、覆盖范围大(50 km)、内建Qo S、可游动接入等优点,若标准从802.16e提升到802.16m性能将更优越。但WiMax也有缺少频点、移动慢(50km/h)等不足之处。UMB是由美国高通公司CDMA2000发展而来,但最近呼声不高。最有希望的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它有优于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高速率,有100km的大范围覆盖,有高移动350km/h下仍有100kbps的优良移动接入性能,而且比较容易让3G升级到LTE。

4. 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要

互联网已经连通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了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基础设施。然而,互联网设计者当初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联通,当初没太引起关注的网络安全问题,今天却成了大问题。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网络盗窃、黄色污染、非法串联、网络暴力等反映出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日趋严重。随着下一步对网络依赖性更强的“云计算”应用的到来,广大用户将更多使用网络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当用户的数据完全存放在网上时,安全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普通用户如此,国家层面问题就更严重,许多国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经成为最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美国国防部在2009.6.23宣布正式创建“网络战司令部”,标志着美军战略转型,反映了美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要,可信网络的建立刻不容缓。

5. 中国推广IPv6是必然

早期的网络协议IPv4定义的网络地址有二进制32位,即相当于有40亿个地址,与当时世界人口数相当。然而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占用地址,到我国互联网需要发展时,能给的地址已经十分有限,据估计,3年内地址将全部用完,这对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造成很大的制约。新一版的网络协议IPv6有许多优点,它有更多的地址位128位,所提供的地址几乎永远用不完。同时它还有可扩展性好、安全性强、适合移动通信、有传输质量保证等许多优点,IPv6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代名词[2,3]。中国很需要IPv6,强大的发展动力使中国抓住了机会,在国家推动下,我国在IPv6的研究、设备研制、建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与世界协同的前提下,中国大力推广IPv6是必然的选择。

6. 计算机集群技术成主流

计算机集群有时也称为机群,是指多台计算机在一个群组内形成单一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架构。集群技术使得可以用相对廉价的通用处理器构建出高性能、高可靠的计算系统。集群系统以高速网络实现节点间互相连接,使用高性能的集群软件协同工作。和以往习惯采用专用计算机技术不同,现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几乎都采用计算机集群技术构建[4]。无论是部门计算机小集群,网格计算集群,超级计算机集群,云计算集群,无一例外。例如世界高性能计算机TOP500中排在第一的IBM“走鹃”(Roadrunner)计算机,运算速度超过每秒一千万亿次,它就是用了122,400个CPU核构建而成的超级计算机集群。我国的曙光5000A以每秒230万亿次排世界第十八。这些超级计算机,一般都用到数百个机架,数千个刀片服务器,数万个处理器集群而成。至于在互联网中提供云计算服务的Google、腾讯等大企业,更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集群技术的支持。

7. 智能移动设备大普及

这里所指智能移动设备包括上网本和智能本两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曾经是小型的,为了操作方便和大屏幕显示,其越做越大了,就失去了笔记本“小”的意义。在笔记本电脑时代,由于无线上网并不普及,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关系并不密切,常常被摆在办公台上接上网线当台式机使用。如今,WiFi和3G使无线上网变得容易,“云计算”的出现将使网络的计算和存储变得可靠、简便,小型的上网笔记本电脑(简称为上网本netBook)大普及的时代到来了。

上网本不求功能全,但求小型化、无线化、固化。它尺寸小、重量轻;内置了很强的无线上网能力(WiFi,3G,GPS等);它省电,充电一次能用一天;它价格低也许只100-200美元。它不再配置光盘、硬盘等有机械结构的部件,因为它不再需要光盘,所需信息全在网上;也不再需要硬盘,因为以后的存储也主要在网上(云存储),即使本机的存储,用固化的存储器也更可靠,据报道,容量达256GB的U盘已经生产出来,这已经接近当前硬盘的容量。用作固化存储器的闪存其数据保存时间(10年)和读写速度(读出20 MB/秒、写入10 MB/秒)已经可以满足要求。

除了笔记本电脑向小型化无线化发展成为上网本,还有一个方向则是原本有无线长处的手机向电脑化发展,从原来的智能手机(Smart phone,如苹果公司的iPhone)发展而成为“智能本”(Smart book,如高通公司研制的产品)。

智能移动设备有一个困惑:到底尺寸多大合适。小则携带方便,但显示屏小,键盘操作困难。省去键盘全改用触屏手写是否合适,现在还看不清楚。

尽管有些IT名人对上网本并不看好[5],但笔者认为,像80年代初PC进入市场引发电脑普及一样,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新的革命,“人手一机、随时上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8. 虚拟技术、嵌入技术广泛应用

计算机领域的虚拟技术,是指将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实体隔离,但却让用户感觉是在使用真实计算机的一种仿真技术。计算机虚拟技术的采用使得可以统一监管和利用计算机的实体资源,大大提高使用效率,节省能源损耗。例如在虚拟机软件VMware之上,可以同时运行Windows、Linux等多个原本需要独占机器的操作系统。现在已经有虚拟硬件、虚拟CPU、虚拟存储、虚拟操作系统、虚拟主机…等等,应用越来越广泛。虚拟技术是“云计算”的基础,也是节省能源的绿色计算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

嵌入式技术,是小型化微型化电脑控制与应用系统所广泛采用的技术。计算和存储资源都较小的微型电脑硬件和软件,被嵌入到应用系统之中,突出的是系统的应用功能。现在嵌入式技术应用已非常广泛,从人们天天使用的手机,到植入病人心脏中的起搏器,都使用了嵌入式技术。常用的嵌入式硬件有ARM7、9、11等,嵌入式操作系统有WinCE、Palm、Linux等。

9. 云计算提上日程

“云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利用经网络聚集在一起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巨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提供公共和专用服务,称为云计算。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计算机和软件的工作方式[6]。最早提出云计算的谷歌(Google)公司,为公众提供快速的网络信息搜索服务,其后台是通过网络高速互联的上百万台电脑和海量存储在支持[7]。

有了云计算,个人用户将不再需要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而只需配备一个功能相对简单但上网能力很强的上网本;也许企业用户不再需要建设自己的IT中心,不再需要购买自己的服务器和存储阵列。因为,硬件网上有,软件网上有,信息网上有,数据存网上,用户用网就像用电、用水一样方便。以前需要硬件和软件,现在变成了需要服务,即所谓硬件即服务(Haa S),软件即服务(Saa S)。

虽然,实现云计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网上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到底由谁来提供?世界上会只剩下5台大计算机(Google,亚马逊,IBM,Microsoft,HP)吗?网上信息的安全由谁来保证?作为企业信息放在网上你放心吗?还有,云计算各种平台间的信息沟通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它需要建立标准需要大量云计算中间件的支持。云计算特别适合于大地理范围的群组协作,但需要有严格的设计数据管理或版本管理的支持[8,9]。但是,不管如何,云计算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首先实现的也许是“云存储”,已经有许多人把自己大量的机密信息存在了Gmail、126.com等网络信箱里,网络存储似乎比个人电脑更加方便可靠,不需要反复同步和随身携带。商家也非常清楚,关键在争夺数据存储,掌握了数据就抓住了用户。

参考文献

[1]CNNIC[Z].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吴建平.纯IPv6的挑战远大于双栈[J].中国教育网络,2009,7.

[3]韦乐平.中国电信定出IPv6过渡方案[Z].2009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论坛报告,2009.

[4]陈国良.高性能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Z].广东科协论坛第27期报告,2009.

[5]杜舟.上网本能火多久[J].IT时代周刊,2009,9:32-39.

[6]李德毅.超出图灵机的云计算[Z].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报告,2009.

[7]卡尔著.IT不再重要[M].闫鲜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8]黄皓凌.设计数据管理增强分布式VLSI协同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26(3):289-295.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9

一、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正面影响包括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四方面。发展会计技术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不同企业通过相关会计政策的采取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 以相关会计处理方法为手段, 来确保会计核算指标的相互可比性。利用相关会计技术使企业按照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来提供合适的会计信息, 帮助投资者等来全面评价和分析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会计技术由传统的单式簿记转变到复式簿记, 对于企业管理的预测与反馈价值有着极大的提高作用。会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能够以信息数据的形式将手工财务报告输出, 增强报表的简洁性, 可以让使用者更加清楚会计报告内容, 便于使用者全面理解与正确使用。发展会计技术, 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复式记账的方式要求每项会计业务都要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重复登记, 便于账户记录结果的试算平衡,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输入各项会计信息, 能够有效确保大量信息数据输入的精确无误性, 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2、负面影响

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双面影响作用,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诸多的正面影响, 但是它同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会计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系统为依托, 这就为会计技术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泄露。现代网络技术在应用中滋生了许多网络病毒, 很多专门以盗取企业资料为生的黑客群体直接威胁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 她们通过恶意系统的构建来破坏企业信息数据, 导致企业会计系统瘫痪, 将会严重损害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它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处理各种系统程序, 如果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素养, 在处理繁多的程序时, 很容易出现漏洞而为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安全隐患。另外, 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瘫痪问题, 很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程序被破坏的现象。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会计信息档案的安全保密性问题。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会计技术中的负面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使之更好地为会计事业服务。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发展会计技术, 应当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宏观管理制度包括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电算化网络管理制度以及网络犯罪法规等制度, 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安全保密与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企业中发展会计技术, 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 会计人员应当自觉地转变传统的会计知识结构, 适应计算机网络会计。在汇总各类会计信息时, 合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数据库来编制各项财务报告, 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系统, 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 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具有职业敏感性, 他们更容易感知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企业要鼓励会计人员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活动中, 组织会计人员相互交流与讨论, 为财会人员安排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等必修课, 使之熟练掌握必要的财会知识。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责任心和系统应用的安全意识,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对于发展会计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系统管理与维护、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控制以及计算机病毒预防等制度的建立, 来确保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健康运行。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企业要对各个层次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通过综合安全体系的建立来增强企业安全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建立网络防火墙、添加加密技术等的方式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此外, 企业还要安排相关人员来定期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 发现计算机硬件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来维修处理。企业要做好会计信息的备份工作,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的丢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会计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使之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各个企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主体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技术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音响对于丰富会计理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底松茂.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报告影响分析[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1) :117-119.

[2]李建华.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07 (09) :123-125.

[3]王惊雷.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7) :211-213.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10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1—2012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瑞典是世界上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使用程度最高的经济体, 随后是新加坡、芬兰、丹麦和瑞士等, 中国排名第51位。

(1) 瑞典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和使用程度排名第一的国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的渗入, 瑞典的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瑞典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为此, 瑞典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全国IT委员会, 在过去的十年中, 该组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完成了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同时, 瑞典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目标、投资计划、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 政府十分重视研发和教育的投入, 瑞典每年用于知识和教育的投资占GDP总量的比重也占世界首位, 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之一。

(2) 新加坡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 而新加坡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除了依靠政府对通信建设和高技术人才培育的重视意外, 重要的一点是, 新加坡人具有较高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加坡政府拥有强烈的人才意识,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新加坡政府制订和实施了多项重要的国家信息技术计划, 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3) 芬兰

芬兰是一个福利型国家, 芬兰的科技开发战略, 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之外, 更加重视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同时芬兰政府信息技术开发战略的制定, 还兼顾了福利和环境的发展前景。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将福利国家与信息社会相结合的芬兰模式, 有效地实现了芬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 芬兰是实施广泛社会福利的国家, 推行终生职业教育, 在政府主导下, 设有多个政策推动组织, 政府奖励信息技术在民众中普及。

(4) 美国

上个世纪末, 美国依靠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实现了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如今, 美国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展现的阶段, 互联网已经基本普及, 各项服务及配套设施都已建设完毕, 用户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方便。这些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立法对信息化建设给予支持, 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 鼓励企业及科研机构自主创新, 大力推广普及信息技术, 保护和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其次是适时的调整科技政策, 通过立法规范信息法律关系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保护网络中虚拟环境中当事人的各项权利, 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5) 中国

进入新世纪, 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 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但产业大而不强, 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 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发展状况分析

(1) 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积累呈现扩张态势, 发明专利积累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1年6月30日、2010年6月30日、2009年9月30日、2008年9月30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对比情况, 见图2.1。

截至2011年6月30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36.3万件, 较之2010年6月30日增长近24.6万件, 信息产业领域专利积累继续呈现扩张态势, 产业技术创新继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产业的专利积累最为雄厚。其次是装备制造业, 申请总量为111.7万件, 位列第三的是轻工产业, 为68.5万件。这表明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明创造的依存度有较大差异, 同时也反映了各个不同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同。另外, 在136.3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中, 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91.6万件, 远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近44.8万件, 显示出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与2010年相比, 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略有下降, 见图2.2。

(2) 国内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外, 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少于国外

国内在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国外, 数量优势明显;但国内各产业的专利申请技术含量与国外来华申请有较大差距。但是, 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仍超过国内, 不过差距在逐年缩小, 已从2007年的相差11.6万件, 缩小到2010年的相差4.8万件。2011年, 国内专利申请总量是国外申请总量的两倍, 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见图2.3。

(3) 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都有较大增长

2011年, 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增长超过30%的省份达到16个。超过1万件的省份达到7个。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各有不同。其中, 增长最快的是江苏省和福建省, 比上年增长45%, 陕西、安徽、重庆、河南增速也较快, 加上申请量基数最大的广东省, 增速都达到了28%。如表2.1。

(4) 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情况

截止到2010年末, 内地企业申请信息技术专利总量除华为达到3万件、中兴2.5万件外, 内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前十位的其他企业均少于5 000件, 而前十位跨国公司申请总量都超过1万件, 表明除个别公司外, 多数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 通信和家电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各占4位, 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 表明这些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更为激烈, 专利积累也明显强于其他行业。

(5) 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前20位在华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268 810件, 同比增长8%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 在信息技术领域来华申请最多的20家跨国公司中, 有1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以上。韩日企业继续领跑, 并不断巩固和加强在华专利布局。在排名前20位外国公司中, 日本10家, 韩国2家, 均排在申请榜前列, 并有不断上升趋势。

(6) 各大类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9个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正逐年提高。2010年, 9个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为70%。表明国内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产业9个技术领域国内申请专利数量超过国外的专利申请, 但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国外的专利申请。国外在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广播与电视、电子器件3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内, 表明国外申请人对在这3个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更加重视。电子测量与雷达导航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快速增长, 通信、广播与电视技术领域增速放缓。

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选择及趋势预测

(1) 互联网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 根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需求环境, 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据来源:工信部科技司

(2) 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 为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 体积的不断缩小、能耗及价格的不断降低提供了条件, 推动了电子设备的应用和普及。上世纪50、60年代, 智能化芯片的产生成为微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使其不仅更加“微型”, 而且反应速度快, 能耗和材料消耗少, 更符合环保条件。

(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大规模并行处理、多媒体、开放系统、面向对象、网络计算和嵌入式计算等, 在建立和谐人机环境方面成效显著, 已成为当今主流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计算机系统将向高性能、网络化、人性化三大方向发展。按传统的巨、大、中、小、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演变为按客户机和服务器进行分类;高性能、可扩展、高可用的超级服务器已经开始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

(4)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带来了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其中包括电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 都将在未来发生重大变革。随着光纤器件的发展, 数据通信技术将朝着全光化传输方向发展。传统话音通信与数据通信之间的界限将会基本消除。网络总的趋势将从共享式主干网向交换式主干网的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将向着具有交换式、路由式、共享式等多种选择方案的全面兼容模式发展。

(5) 数据技术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多媒体数据库及基于多媒体内容的检索技术将得以利用。随着金融、电信、服务、企业等数据中心建设的加快, 有关个人身份、行为、习惯等数据量的急剧增加。对数据的加工、管理、存储、质量等问题需要解决。能够有效扩大存储空间的有机存储器、新型传感器、生物测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的应用, 都将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影响。

(6) 信息获取与知识挖掘技术

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得需要的知识, 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 如何准确、高效的从海量信息中识别、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运用所需要的数据成为当前的需要研究和探讨主要问题。

(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 使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 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后, 社交网络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IT功能通过云计算来提供, 将会出现基于云计算的网络犯罪工具, 搜索引擎将成为攻击传播的主要渠道。

结论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 篇12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学校, 小学 (含办学点) 66所, 教师86人;初中34所, 教师57人;普通高中7所, 教师31人。

(一) 学历层次及专业匹配

表1反映不同教学阶段,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的变化及比例分析, 如小学阶段, 学历为本科, 专业对口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6.97%。

(二) 任教学科与年龄

表2主要分析任教学科有差别的教师在不同阶段所占比例及变化, 如主要教学其它学科, 兼教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小学、初中、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 23%, 0%。表3反映不同阶段, 教师的年龄分布与变化趋势。

(三) 信息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

通过实地调研、试卷考查、技能比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多次考察, 在此基础上, 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检索、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较强, 没有明显差距;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均衡, 从考查结果看, 小学教师的合格率为72.46%, 尤其是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合格率偏低, 初中和高中的合格率分别是88.45%和96.50%;计算机硬件装配与维护能力差距比较明显, 能熟练安装和维护的占56.72%, 基本不会的占2.04%;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普遍较高, 小学、初中、高中优秀率分别为95.5%, 97.42%, 98.6%;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软件使用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小学教师合格率较高, 占86.3%, 初中较低占48.42%, 高中占65.8%;编程能力普遍较差, 高中教师合格率只有28.6%, 其它都低于15%。

在教学获奖和论文发表方面, 2008年以来, 参加省、市教学竞赛获奖的教师, 小学有6人, 初中3人, 高中1人, 其中省一等奖1人, 二等奖1人, 市一等奖4人, 其余为二等奖, 获奖者中, 农村学校教师只有3人;论文发表或获奖共有80多篇, 其中省级21篇, 市级35篇, 其余为县级。

(四) 现状分析

1.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较强, 具备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提供, 资料整合能力, 这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观察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发现三个学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性, 尤以小学阶段最为明显, 这将导致部分教师无法从深度或广度上整合教学内容,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 差距较大, 说明不少教师还不能熟练驾驭计算机, 不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软、硬件故障及时处理, 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编程能力,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是相当重要的能力指标,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还是教学软件资源的制作与开发, 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技能, 从调查情况看,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达标。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从数据统计来看, 获奖人数少, 获奖层次偏低, 说明教师们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过程中, 虽然有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研究质量和有效性上还没有整体的突破与提高, 缺乏一种浓烈的研究氛围。

2. 学历和专业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显性因素

简析表1我们发现, 总体而言, 学历层次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升而提高, 专业匹配情况也同步好转, 但仔细分析, 除了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和专业基本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外, 小学和初中阶段则有较大差距, 尤其在小学阶段, 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 占76.74%;初中阶段, 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也占到59.66%。调研过程中, 通过对这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发现他们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信息素养比较单薄, 在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缺乏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与能力, 客观上造成了学校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均衡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3. 多学科教学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学科教学是我们一些学校的现状, 在农村中小学, 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由表2可知, 在小学阶段, 专职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只占12%。主要教学其它学科, 兼教信息技术的占68%, 初中阶段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但仍接近1/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学科配置不均衡, 缺少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 另外, 有些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相对简单, 用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也能完成教学任务。经调研发现,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 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跟其它学科有差异之处, 有些教师将他们教学其它学科的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教学上, 造成了“水土不服”。原因之二,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 教师们在忙于其它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 没有充分精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这就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年龄结构优势明显, 是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

从表3可知, 在小学阶段, 在20觸39岁之间的人数有74人, 占总数的86.05%, 初中阶段20觸39岁间的人数有47人, 占总数的82.45%, 相应的高中阶段小于40岁的人数占80.64%, 由此看来, 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年轻, 他们容易接受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稳步提升。

二、发展策略构建与探讨

(一) 分层培训

由上分析可知, 县级信息技术教师构成相对复杂, 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毕业占比不高, 信息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明显存在。为了有效地提升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专业培训, 给合教师本身的能力特点, 合理分层, 进行分层培训。分层培训的方法策略为以下几项。

(1) 对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毕业,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弱的教师,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技能培训, 提升其信息能力, 一般由县、镇为主组织培训。

(2) 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较低, 难以适应或符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教师, 以县级培训为主, 在可能的条件下参加县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 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3) 对有一定的学科综合素养, 但能力结构不均衡的教师, 通过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专项培训, 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 集中研讨

学科培训固然对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但由于培训时间短, 培训内容多, 参培人员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从整体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还有不少困难, 所以, 我们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 通过集中研讨, 来帮助教师提升学科素养, 缩短能力差距。采用的方法为以下几项措施。

(1) 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 定期集中, 以调研案例、学科教学、专业技能等为研讨主题, 研讨过程中, 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探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 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即时通讯交流平台 (QQ群) , 鼓励教师通过平台讨论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通过互帮互学, 促进整体提升。

(三) 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在这里, 我们把“任务引领”看作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任务设置, 来激发、引导、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研究、提升素养和能力的一种途径。任务设置一般从“课题研究”、“教师比武”、“学生竞赛”三个方面展开。

(1) 课题研究。我们将它视作一个学习、提高的阶梯,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申报或参加不同层次的课题, 并进行研究, 如经验或能力一般的教师可从“微型课题”入手, 自主选题、自行研究, 能力较强的教师申报或参加其它级别的课题研究, 得出成果。

(2) “教师比武”。根据学科计划, 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操作技能两方面设置, 一学期安排各学段教学能力或操作技能比武至少一次, 通过学科知识测试、说课、上课、操作等形式, 让教师通过现场比武寻找差距, 确定努力目标。

(3) “学生竞赛”。以全国信息学奥赛,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为着力点,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辅导, 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操作技能, 增强教学指导、创新设计等综合能力。

(四) 个体研修

我们可以将“个体研修”理解为教师个体提升学科素养和行为能力而进行的自主研究学习。个体研修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个体根据自身学科素养和能力并结合努力方向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的学习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从知识到理念更新速度都非常快的学科,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要精通专业操作技能, 所以,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个体研修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 我们要求本县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认识, 联系工作实际, 以信息技术“微型”研究为载体, 确定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制定小目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 扎实、有效地研究, 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种“小步快行、短期见效”的研究方式, 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自信和形成研究的良性循环氛围,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五) 教学协作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缩小差距, 促进均衡, 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研究、学习之外, 相互之间的帮助、协作必不可少。我们以全县各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组为单位, 鼓励教师结成“互助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究、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完善与提高。同时, 我们还以本县每年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和送教下乡为平台, 以“个体———集体———个体”为研究模式, 开展互助协作。具体而言, 由教研员组织, 全县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确定教学课题, 教师首先进行自主研究, 形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研员结合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集中探讨与研究, 确定最优方案, 课后再集中探讨, 总结得失, 并安排任务, 由教师个体进行反思, 得出研究结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经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采用了多种途径与方法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教师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需要我们和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S], 2003.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S], 2005.

[3]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

上一篇:变电站的安全生产下一篇: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