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共9篇)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1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娃娃要不要学电脑”已经不再成为人们争论的问题,今天的娃娃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知识与技能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能综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探讨、模型搭建、分析解决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从而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可以说,如果不能操作计算机,不懂如何获取和处理有价信息,那就是个现代文盲。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于是我们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为了给学生们一种信心,在课堂上及时公布学生成绩,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己“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一个崭新的网络教育正向我们快步走来,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持新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紧紧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让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学习、生活、工作在充满梦幻的21世纪。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2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更是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把学生放到被动学习的地位上, 而要看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能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学习, 而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结合, 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为了片面去维护教师的权威去扼杀学生的活力, 应该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任课教师真正转变观念, 才能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计算机上机操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 也要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自己思索、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 保护计算机设施的前提下, 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练习, 培养学生的上机能力和操作能力, 不能借口计算机硬件的维护而限制学生使用计算机。同时结合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课外活, 培养高中生的竞争精神和挑战意识,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的乐趣。
三、利用新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学生奋斗拼搏的动力。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 高中生才能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有利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教材, 对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利用趣味性的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上机操作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双向控制系统, 指导学生运用应用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建立全班同学的数据库系统、制作课件、进行网络资源的搜索等等,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用计算机系统, 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1世纪的高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 与其他教师相配合,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信息能力 教育 发展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
动机,这样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开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是中学生的天性,因此对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从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精讲多练,加深学生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于是我们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己“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四、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五、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应该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还必须更好地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才会提高,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以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如何去培养中学生信息能力?在培养信息能力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2、苏秀强、梁启荣《中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
3、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4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人文德育 交往式教学
摘要 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超前性需求更为迫切。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本文拟从信息素养的内涵、教育目标、能力构建要素和培养途径上,探讨小学信息教育的新思路。
一、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1.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 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的规律,立足于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道德观念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文化素养发展这样四个发展目标上。具体表现为: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它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潜能和对自身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试图用自己的认知回答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意向,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它主要包括学生理解对与错、负面道德、关注他人、试图做对事情的愿望、对行为结果做出反应和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作出负责任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家庭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具有和他人协同工作的一些基本能力,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自己集体、学校、生活的社区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文华素质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欣赏和反应艺术的体验与经历的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对别人做事的方式及与自己的差异保持好奇心,具理解、欣赏异域文化风格的能力。
2.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技能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具有交流思想的基本能力——说、听、阅读、写作的能力。(2)具有数字运用能力,包括发展一系列计算技能和在各种背景中应用的能力。
(3)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资源和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的能力。
(4)具有协作能力,包括能够参与小范围和整个班级讨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的能力。
(5)具有自我提高能力,包括批判性评价工作和学习内容,确认提高自身学习和行为表现的方式。(6)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的技能和策略这些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思维能力和求知意识,能够关注“学会怎样去学习”。(2)具有信息处理技能,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3)具有推理技能,能使学生对选择和行为作出推理,得出不同点和作出推论,使用准确语言表达思想,通过推理和使用证据作出判断和决定。
(4)具有调查技能,能使学生发现相关问题,提出和定义问题,准备所做内容和怎样调查,预测效果,检测结论,发展思维。
(5)具有创造性思维技能,可以使学生综合和扩展思维,检测假设,应用想象,寻找变革性效果。
(6)具有评价技能,能够使学生评价信息,判断他们读、听和做的内容的价值,提高自身和他人工作或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种有效的途径
1.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的保证。我校为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整合了学校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添置了多媒体教室的上网设备,充分利用新购进的“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交互优势,开设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制订了柳铁五小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如下表)。
2.采用“普及+特长”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沟通学科联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教学的保证。
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远远不能完成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把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结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已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我校通过多学科结合化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教学方式,采用“普及+特长”两条腿走路的课程措施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具体安排是:(1)计算机基本常识与指法训练,网络的简单应用,用浏览器搜集材料。(2)汉字输入(智能全拼、智能ABC输入法与认知码);
(3)WINDOWS基本操作,重点突出WINDOW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部分安排了程序管理器、用画笔画图、用书写器写文章、文件管理器等内容。
(4)对这三项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力求全体学生掌握(纳入课程计划,全学期约60课时)。
① DOS入门,DOS以目录命令为主; ② 二维动画(FANTA); ③ LOGO语言初步等。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三、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实践教学甚至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又偏重知识的认知,往往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囿于特定的、固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环境,教学活动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理论认知,远离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缺少体验、感悟和践行,课堂教学就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多抽象理论说教,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更少参与和体验。德育课程确实包含着确定的理论、知识和规范,但德育的目的绝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通过对话、交流和关怀,引领生命走向真善美,去体认生命的价值,显现生命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过分尊重其权威性而不去寻求发展与超越。同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有形的、稳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论之外的鲜活材料则是无形的、不稳定的、缺乏组织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对德育课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投人热情去关注,甚至不听讲。
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使得高职德育缺乏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训练职业应用能力为重,是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教育,又称这种教育类型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饭碗教育,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尽管谈到职业教育,人们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顾及到“德育为先”,但在以功利化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对社会功利化的评价,德育何去何从,仍然难以定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
如果德育教学实践中对此状况不能给以充分的考虑和扭转,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场景中,德育必然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会产生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目标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很是紧张有限,既没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学科吸引力的德育课,则显得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如此现状,如何实现德育的普遍共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个性有机结合?因此探索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为高职德育的当务之急。
(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
1.封闭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己任,学生无形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封闭:德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是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摆脱说教和灌输的定式,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环境封闭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远离生活实践场景;考核评价的方式封闭保守,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考查,忽略德育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教学效果外显、可测的纯理论学科,德育智育化了。
2.单向性。信息输出是单向的,教师在课堂上掌有绝对的话育应该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职责。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与专业教育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整合的基础,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虽然德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在目前职业学院普遍缺少人文课程的条件下,德育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担当起人文教育的职责。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的主题中我们怎么予以选择和定位?这是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们求职生存的现实需要中,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被强化,而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等等与人的存在同样密切关联的问题逐渐淡化、边缘化了,教育中的人便也片面化了。德育要思考和面对的不正是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德育就应定位在这个意义的人文德育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专业成才,又要精神成人,那么德育的宗旨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并把个体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
人文德育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通过理解、阐释、反思、交流、体验、感悟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向性、被动性和程式化必然阻碍德育触及学生的主观世界,我们适应人文德育的思路,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交往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双方互动,进行相互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它不以学生获得成熟认识成果为目标,而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造性、塑造自主自信人格为目的。交往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征。
在“普及与提高”教学环节上,我们力求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学生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小学语文“四结合”课题,把识字教学、电脑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在语文课内开展计算机课程教育,以基本指法训练为重点,并选择智能全拼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教学。实践证明,这两种输入法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拼音识字是小字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二年级上学巨大作用就要求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用全拼音输入汉字。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学生在汉字和拼音的学习成绩方面,非常显著地高于平行班级。“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校运用认知码进行语文“四结合”教学试验,经过T检验,实验班学生在识字、写字、笔顺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认知码辅助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特长发展”环节,我们根据教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特点,让学生学会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我们从基于Html超文本链接的Web环境下的Internet网络上下载或通过Authorware和奥思等多媒体创作软件制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大型信息库。充分利用“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交互特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数学解题方法集成和数字单元教学信息库。当学生学习某一单元需要拓展课外知识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上的浏览器,采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调出相关信息列表,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比如《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工具软件就为学生开列了周长和面积区别的意义区别法、公式区别法、计量单位区别法、口诀区别法、观察区别法、演示区别法这样六种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演示法软件采用可视化编程,设置随机输入数值的“动一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工具模块,让学生动手操作。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入手沟通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扇形、环形等几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解题方法集成模块更方便小学生从索引中调入数学方法列表,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概括出数学方法的应用,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自然课“地震”一课我们就制作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等系列信息库。社会课“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我们制作有“少数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风云人物”等资料库。美术课,我们制作有一系列的油画、水粉画、木刻、风景、人物、世界名画欣赏、儿童画欣赏等工具图片库,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完成美术作品创作、设计。同时,我们的网络服务器已经链接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启动IE在广阔的网络世界里进行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的在线互动性学习与探究。为了沟通学科知识的联系,我们设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育。比如,“2008北京申奥”电子队会。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奥运历史、奥运精神、中国申奥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体坛健将录、中外报刊奥运新闻报道等信息。学生或手抄笔记,或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意图以文本、图像、表格、声音、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利用存储器工具(1.44MB软盘、CD-ROM)有效地存储信息。在课堂上宣读自己关于北京申奥的专题小论文,或利用教室网络服务器做课堂公布,包括发送E-mail在内的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措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协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实践保证。目前,我国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识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为此,我校开设了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检索技能等信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操作练习和范例、案例的生动讲解。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教纵横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书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我们先组织小学生去党校图书室参观、学习,再分批安排学生当学校图书室保管员。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去大型图书馆“见习”,让学生从家里借些书籍来按图书分类法创办一个“班级图书室”。布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创作和设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主动走进图书馆,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搜集、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文献信息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提高信息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把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落实到实处,学校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的作用就不可低估。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才能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5
心得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学的眼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数据分析活动。
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是以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作为引入的。老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同学们的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师让学生初略统计出最喜欢看的几部,然后做一个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或者调查班级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等,这些素材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们还可以出示一幅“某商场一年四季衬衫和羽绒服销售情况统计图”统计图上分别罗列了衣服的销售情况和月份,只是没有表明具体是哪种衣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根据销售情况说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两种衣服的销售情况有何变化,那种衣服在什么季节销售最为火爆,很多学生会冒然答题,不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需要学生积极动脑,联系实际得出,衬衫的销售夏季是旺季,冬是淡季;而羽绒服则正好相反!从而轻松判断出事那种衣服!
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得标准或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组成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获得结构性知识,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华”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四、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6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非常高,这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应用好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实践 体会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为适应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调节好课堂节奏。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强,加上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尚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受到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或者因时间学习长而走错方向,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调控好课堂节奏,随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比如创作《美丽的山村》这一幅画的时候,教师不是让学生随便去画,而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不然的话部分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把握不住内容而造成“不会画”的现象(我就出现过此情况),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是较快完成的,这时应该安排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而不要让他们空着手“没事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说一定要由学生一个人来完成,相反,而应该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既要有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完成一幅画的创作,又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两者通过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精选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四、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更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通过实践,使我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7
一、终身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今天, 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 必须学会基本的与信息打交道的能力。具有信息素养是成为终身的独立学习者的关键。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人类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一直到老年还在起作用的一种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密切联系的,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个关键成分, 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它对所有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各层次的教育来说都是通用的。信息素养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经验, 成为自我激励、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学习者。会利用合适的信息资源解决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有信息素养的人懂得如何学习, 能最终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依靠信息素养技能, 人们才能够进行终身的持续学习。
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信息素养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如同传统社会里要求人们具有“读、写、算”的能力一样, 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 理应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目前看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常见的途径:一种是课程教育途径, 即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另一种则是学科渗透途径, 就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个学科的课程中。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
1. 课程教育途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草案) 》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技能, 使学生具有提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为他们适应今后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人们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 (以教材为中心设置单一必修课程) ;在教学理念上以计算机本身为学习对象, 过分强调它的学科性,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些现状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代性、先进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 在信息教育的教学中, 若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 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的奴隶。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在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 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的人才。
2. 学科渗透途径是目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 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各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 进行教学, 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有利于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信息时代的教育者首先应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这里所指的教师的教育观念, 不是广义的教育观念, 而是狭义的, 就教师本身而言的教育观念。具体可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师也好, 学生也罢, 都是教育系统中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信息要素, 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接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 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选择、吸收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教育、教学信息的顺利流通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教学相长。教师在教的同时需要及时地收集反馈信息, 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做中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增强教育素养、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
二是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教师本身也是学习者, 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运行得更加协调, 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充实自我。
2.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变革的动力, 没有教师的转变, 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外, 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和强化信息知识, 开发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为教学服务, 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媒体, 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 确保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只注重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技能的做法, 对信息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评价学生综合的信息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作好形成性评价的记录, 建立健全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对学生课上的各种表现要及时记录, 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 是否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是否帮助同学共同提高, 是否正确处理信息垃圾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成长记录袋内的各项内容, 逐渐使形成性评价规范化、完善化。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 都应该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
总之, 在评价中要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二者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信息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去。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素养是学习的基础, 学校教育通常有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种是课程教育途径, 另一种则是学科渗透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教育途径,科学渗透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8
一、要设计合理的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有了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与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就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求知欲和探索欲,那么即使教师传授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突破。因此,创新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创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对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东西,好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制作原理和制作流程,我们就要用来源于生活中的这些实例,提到理性高度进行综合分析、理性总结,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反复实践的兴趣。
二、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典型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接近生活、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笔者在讲授Flash的遮罩功能时,就运用日常生活中几个简单的实例,以课件的形式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遮罩效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照画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这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使学生始终保持昂然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体会到,努力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为各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将很多抽象化的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
三、要大量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1)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上,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开设创造性的实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计算机课程离不开实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3)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4)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对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进行选择。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才不至于把学习当成负担,而是自身乐于从事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摆脱厌烦情绪,自主地去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蓬勃发展,才能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9
大悟县东新乡中心初级中学徐响平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同时也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且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
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放矢
现在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课也一样。教师只起点拨、引路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后的实际操作、运用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认为,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大胆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总结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进行上机练习时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改变文字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一旦发现有的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展示作品,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极高。有很多的学生在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没有用到的功能,编排出了很多美观大方的作品,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摸索,不是对学生的操作完全不管,放任学生自己随便去玩,而是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不停地观看,对不容易操作的环节,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愿望。
㈣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它还是一个学习的工具,知识在于积累,技能在于训练,工具在于运用。而计算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人类高效地完成日益繁重复杂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去创造生活,创造未来。例如:在教学Word表格的制作之后,让学生完成一张“课程表”制作的练习,并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制作自己的成绩表,进而形成数据分析图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科成绩的不足。在学习了网络知识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查阅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还激发了学生
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体会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南国农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玉华 “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河北教育》2007年第10期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推荐阅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07-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1-11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四阶段性工作总结09-10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报05-31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试题08-30
信息技术促进05-16
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