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4-11-09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2篇)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 使之协调发展。当前, 职业教育迎来了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政府的主导下, 职教园区的建设将受到高度重视。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现状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 于1993 年设立, 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位于长江以北, 东靠汉阳区, 西达洪湖新滩, 北临蔡甸区。武汉开发区经过四次托管扩区, 管理面积超过480 平方千米。2012 年规划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已于2008 年9 月整体迁入原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校区占地面积512 亩, 总建筑面积25.6 万平方米, 在校生15000 余人, 专 (兼) 职教师530 人, 开设有国有资源、地质矿产、测绘与地理信息等专业。2015年2 月,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武汉开发区签署落户职教园区框架协议。武汉同济医院汉南教育基地和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正在园区建设中。而中职学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职校) 、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东风技师学院武汉校区则分散分布在沌阳、纱帽、沌口三个片区。未来东风技师学院将在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 中重新规划布局。目前, 教育口办学的中职学校有武汉开发区职校、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2 所, 隶属于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教育局, 在校生数均在800 余人左右, 占地面积分别为26 亩和152 亩, 建筑面积为8403 平方米与3.2 万平方米。东风技师学院武汉校区隶属东风汽车公司, 属行业办学, 借用东荆小学旧址办学, 在校生数3000 余人, 占地面积41 亩, 建筑面积为8380 平方米。武汉开发区职校开设有机电、汽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4 个专业, 有教职工50 人。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开设有机械加工技术、汽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4 个专业, 教职工102 人。东风技师学院武汉校区有面向神龙、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等公司的定向班, 开设有数控、机电、汽修、钣金焊接等10 多个专业, 教职工90 人。2013 年至2015年, 武汉开发区职校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25、246、243;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184、123、147。

二、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不达标

区内3 所中职学校、2 所职校 (武汉开发区职校、东风技师学院武汉分校) 建设规划总用地、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分别少于40000 平方米和24000 平方米的教育部办学标准。区属中职学校在校生数均少于1200 人。武汉开发区职校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在校生学生数3 项指标均不达标。其中两所区属职校在校生人数呈现萎缩态势。

(二) 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学科结构失衡

近十年来, 由于专业职教人才的引进渠道不畅通, 武汉开发区职校、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未能引进一名专业专任教师。两校专业教师严重欠缺。基础课教师多, 专业教师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 在编、在岗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

(三) 受办学场地限制, 教学设施与专业教学不配套, 严重影响了专业建设与教学

3 所中职学校均按中小学校标准规划建设。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为原汉南一中场地;东风技师学院武汉分校为小学场地;武汉开发区职校由原沌阳街教办规划建设。从3 所学校整体布局看, 均未设计配套的实训车间及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训室。这几所学校校舍建设较早, 校园内无适合规划建设标准实训室的用地, 导致再投入改造重新建设都很难成行。由于场地不足、规模小、专业设施不易配套安装, 因此, 满足不了现有学校专业教学的需要及发展。

(四) 专业无特色、重复设置, 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利于学校招生

区内2 所中职学校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3 所学校均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专业配套资金投入中, 各校重复申报, 重复投入。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建设标准不统一、各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 各校依据自己校情进行专业设施、设备及车间的重复建设, 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 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利于特色专业的形成及发展。各校专业的重复设置, 还会带来区内招生竞争无序化等诸多弊端。

(五)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缺乏社会吸引力

武汉开发区职校与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均为市级重点学校, 都有一个市级重点专业。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每年中考人数超过2000 人, 按武汉市普职比5.5∶4.5, 武汉开发区职校、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每年应该各有300 与200 人的区内学生升入两校。但从近三年实际招生数据看, 进入两校读书的学生只有45%左右。近年来, 学校教育经费并未减少, 招生投入也不断增加, 但整体办学质量不高, 社会认可度低, 区属学校职业教育缺乏应有活力与吸引力。

三、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越性

(一) 实体规划职教园区助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2010 年10 月, 武汉市政府首次提出组建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为落实政府政策, 汉南区政府主动适应市场, 抢抓机遇, 在马影河畔规划5000 亩, 建设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 , 这为武汉开发区职业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当前, 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 建设如火如荼、有标有本, 并非空壳, 将成为服务本地经济的引擎。这将进一步推动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为打造武汉开发区职教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3 年12 月, 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两年来, 政府机构的合并与精简工作基本完成。截止到2014年10 月, 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5060 亿。区域经济强劲增长、调整加快、效益回升。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成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独立成市, 产城融合”, 打造以汽车生产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发展功能区;建设纱帽新城与军山生态智谷联动发展的功能区;在东荆生态休闲功能片区, 位于东荆河沿线地区, 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在汉南生态农业功能片区, 位于汉南区的西部, 构筑城乡互动发展的农业示范区。围绕通用航空、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 强化科技创新与功能集聚, 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呼唤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的深度融合, 入区人口的不断增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社会、家庭、家长及学生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中高职衔接等诸多方面寄予了希望。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产、高效生产服务、城市多元创新, 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企业用工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建立职教园区, 努力实现职教资源的全聚合, 职业学校将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四、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领导, 加快推进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整合

2015 年3 月, 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管委会、发展研究中心就职教园区建设提出了由区教育局牵头、规划局、招商局参与规划、设计、体制机制等工作的意见。它对落实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进一步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当前, 区属中职学校的整合工作可按照“特色先行、按序建设、高位发展”的职教发展思路进行。建立健全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整合领导小组, 区财政、劳动、规划、建设等各职能部门明晰自身职责, 协调全区职业教育建设发展。

(二) 实施职教园区内办学的多元论证及科学规划

在开发区政府主导下, 由武汉开发区职校、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学、东风高级技师学院武汉分校专业行家及企业代表组成整合论证小组, 开展教育与行业多方多元论证, 形成科学可行的报告。可借鉴国内职教园区建设办学的成熟经验及机制, 制订职教园区学校建设方案。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区) 内办学的优势表现在:

1.有利于形成职教资源的聚合效应, 有利于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长江带开发及区域的深度融合, 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2.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分散办学中专业师资匮乏的矛盾, 有利于教师结构的合理调整。

3.有利于专业配置, 避免专业设置中重复现象的出现, 能节约政府投入的配套资金, 有利于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4.有利于联动招生, 能保持学校发展的规模及效应。能克服招生中的无序竞争。

(三)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通过优惠政策或高位嫁接方式吸引人才, 集聚人才。加强对规划的中职学校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 努力打造出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专家校长、名师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大胆聘任 (聘用) 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 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有效促进中高职的衔接教育

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 应不断加强职教体系内涵项目建设, 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完善职业教育的“十三五”规划, 有效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

(五) 依托本地高职院校, 打造品牌专业

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为纽带, 以湖北国土资源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等高职院校为龙头, 以区内两所中职学校为基础, 在开发区政府主导下, 通过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 实施重点专业合并重组, 不断提高专业规模、水平及影响力, 努力打造品牌专业。

(六) 对接产业集群, 实现校企合作与产教深度融合

加强与东风本田、神龙公司、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等汽车龙头企业的合作。对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物流、服务业等产业集群,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做好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工作。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机电与电子技术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强化行业指导。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 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 提高武汉开发区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提升对武汉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物流、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人才培养的层次。

武汉开发区职业教育面临历史的发展机遇。武汉开发区 (汉南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围绕武汉开发区职教园区 (汉南) 建设, 积极推进区内职业学校的整合。依托长江、汉洪高速、京珠、沪蓉高速等交通网, 建立能服务“8+1 城市圈”、突出特色、服务经济、共享共赢, 辐射全国的职业教育示范区, 为武汉开发区迅猛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摘要:阐述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指出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及方向。

关键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云.浅析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管理[J].当代经济, 2013 (22) :120.

[2]朱现平, 徐佳丽.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资源聚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1) :13-16.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2

刘黄娟(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在引进西方管理模式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引起相当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感召下,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所加强,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各地的开发区的需要。但由于起步晚,思想断层,短期利益等因素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起飞不落地,落地不生根,生根不宣传,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应该从宣传、执行、延续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管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局限,并开始转向企业文化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构建好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杰出的企业都有卓越的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杰出企业的法宝,也是各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召开各类企业文化研讨会;中国企业文化网提供了业界精英、学术天地、中外交流、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广阔平台; 2008年12月17日第三届文博会企业文化与品牌创意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广州开发区与跨国公司进行企业文化角逐;各企业文化研究机构对企业文化的诊断与评估,跨国企业的文化

与融合,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企业文化重塑等课题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但是,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企业文化书籍乏善可陈,且只停留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研和理论的突破上,并且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影响,企业文化往往与党建工作一起处理,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问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独特的企业风格,加强企业凝聚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发展中重要课题。而对新兴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地调研则可稍稍填补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方面的空白。

企业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个外来词,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一词,具有居住、耕作、精神等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是“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这与西方“文化”一词中的培养、教育、改变之意相吻合。《辞海》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形成“管理文化”,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成员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

次,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群体产生更大的协同力。第五,有利于树立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那些无形资产,是海尔最大的优势,海尔的企业为变化由此深入,企业的思想由此统一,它锻造了员工的意志、重铸了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就是管理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所造成的冲击,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后,首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管理的关键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培植出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企业精神”。由于这种企业精神是管理中的“软”因素,与社会文化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因此被称为“企业文化”。

南齐王融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说明了组织机构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伴随其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和体现形式,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虽然是“微观文化”,却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早在1929年,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病理学家教授梅奥等人

在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室,面谈计划。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认为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努力,证明了自泰罗以后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偏差。以需求层次理论,超Y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为主的行为科学理论形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中国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号召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前进的动力。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最高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可谓众说纷纭。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总结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它反映和规范企业行为。根据典型的企业构成理论——“同心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吴维库教授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结构的“陀螺”模型,在核心理念层中分出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强调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对企业文化形成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企业文化简单称为“老板文化”的原因。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篇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1年8月15日开始筹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的经济区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城东南的亦庄地区,因此又称“亦庄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46.8平方公里,由科学规划的产业区、高配置的商务区及高品质的生活区构成。目前,开发区一期规划用地15.8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将以此为基础向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和凉水河以西方向发展。其中,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凉水河以西约10平方公里。2005年10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开发区要着力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建设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

作为国内开发区中的佼佼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相当一批国际大公司入驻,5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67个项目投资在开发区,包括诺基亚、戴姆勒·克莱斯勒、 拜尔、SMC、通用、日本凸板公司、瑞士ABB集团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4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5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七、录取规则1.严格执行教育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政策、原则与规定,招生录取工作实施“阳光工程”,遵循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公平竞争、公开选才的原则。2.按照考生报考学院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依次录取二、三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无分数级差限定。3.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按专业志愿先后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由学院根据分数高低和招生计划空额调剂到相应专业。高考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4.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可按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的规定加分提档,但实际录取时以实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当的情况下,优先录取政策加分考生和相关科目分数较高的考生。5.执行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旅游管理、护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68cm以上,女生身高158cm以上;助产专业要求女生身高158cm以上;高速动车组驾驶专业要求裸眼视力5.0以上,无色盲及色弱。

6.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专业适合男生报考;助产专业只招女生。

7.往届生的录取按照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8.报考我院语种不限,但我院只提供英

语教学。9.2012年所招各专业各科类考生均可报考。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直河工程 篇6

关键词:生态河道;自然河道;特色河道

引言

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天堂,构筑大都市”的战略布署,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将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城区部分组成;“三副”指: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六大组团”:指塘栖组团、余杭、良渚、临浦、瓜沥和义蓬组团。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园区位于义蓬组团内,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的延伸区块,将成为义蓬组团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建设形成一个以高附加值工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园区,是杭州市“工业兴市”的重要支持。江东园区的启动首先依托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其中河道的整治及景观带的建设将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

一、项目概况

中直河位于杭州市中部、萧山区东北角。南起三工段横河,北至四工段横河,总长约2.56千米,河道宽30米,其中江东二路~横支一路段为景观湖,湖宽为30~160米。绿化景观面积约17.34万平方米。

二、现状分析及处理策略

河道现状护岸为自然土坡,河道两岸现状地坪标高5.5-6.2米左右。景观上河岸线型较好,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但是两岸植被较差,且具有部分浇灌泵房设置在岸边,景观效果不佳。随着城市的发展,河道存在淤积情况。

根据现状情况,提出整治策略:

1、河道线形、驳岸形式、景观设计一体设计,满足景观环境功能要求

提出以人为本,提升沿岸文化品位,景观与周边地形与环境协调,营造优美的河道景观。满足河道防洪排涝、配水景观要求。

2、生态优先、保护为主

整治拓宽与现状保护并举,因地制宜,亲近自然,保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进一步实现水清岸绿的设计目标。

三、景观整体构思

1、滨水游憩景观规划理念

将“游憩、景观、生态”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使其游憩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游憩资源,在保证滨水景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游憩容量的扩大,最终达到景观河道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

2、滨水游憩景观构思立意

中直河是除了水体外,承载了自然状态下的多种的地貌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滨水区游憩开发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游憩开发,进行生态设计。

四、整治改造设计

一)岸线、驳岸景观设计

岸线和驳岸设计,使其具有天然河道的生态功能,满足大家的亲水需求。河道线形利用临水空间的处理,自然蜿蜒、时宽时窄,形成水面、岸线与园路的空间交错变化。

1、自然驳岸:水下直立形驳岸,水上不同的景观处理,既丰富了景观效果,也满足固土、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

1)、木桩驳岸:主要分布在生态休闲区和居住康体区,采用毛竹桩和木桩两种形式,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生态的岸线。

2)、景石驳岸:贯穿全线,主要设计在绿线较窄,坡度较大地段,高低错落堆砌,既美观又解决河道高差问题。

2、直立式驳岸:主要结合岸边平台、码头、栈桥等小品和景观节点设计。

二)景观工程

规划中直河、尤其是中心湖区块主要为商业、办公,其他段主要为工业用地,设计创造一个區域性的水岸环境,提供不同的水岸活动经验,创造生动的亲水空间,借以提高周边的地块的开发价值,达到颂赞自然生态、塑造水岸风采的设计目标。

1、景观设计手法

四季变幻的主题植物景观:通过多种植物的有机搭配,创造具有不同主题的植物景观段,营造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

亲水岸线的营造:通过亲水平台、栈道、跌落式驳岸等多种形式,让游人可以尽可能亲近水。同时河道岸线通过多种设计手法,达到整体协调,局部有收有放的效果。

健身空间的塑造:整个景观带按一定关系分成特定区段,局部区段根据周边用地设置1-3个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的健身空间,配备简易设施和场地。

多种微地形处理: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儿童区位地形、跌落式台地、广场、局部小地形、岛屿等多种富有变化的空间,保证土方的就地平衡以及与现状地形的吻合。

2、景观设计特色

做落于工业用地范围内的河道线型按照规划线型进行设计,同时通过草坡入水坡度的变化来达到河道岸线的自然弯曲,营造出一幅自然、生态的画面。全线通过园路和小节点串联成。

中心湖是位于居住以及办公用地区块内的河道,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健身的场所,设计约4.5公顷的中心湖,并通过亲水平台、栈道、水岸广场等多种形式,让游人可以尽可能亲近水体。

1)、自然湿地景观区

基于场地原有良好的植被条件和大面积的开发湖面(浅水区块)。因地制宜地设计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湿地景观,湾、岛、木栈道,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增加了边缘环境强度,壮观奇特的水上森林,木栈道穿越其中,将会成为人们追求刺激野趣的绝好去处。

2)休闲观赏区

通过植物材料,水及地形营造一个自然的充满野趣的绿色空间,池塘浅水区,水生植物种植床系统等,向普通市民展示自然界生态环境自净的全过程,并全面观赏四季植物的多样化色彩。

3)居住滨水区

周边主要为未开发居住区块,基于居住人群的需求,设置滨水活动大空间,能满足周遍地段市民的公共休息活动的要求,完善配套的市政服务设施,设置供人们体育锻炼,文化活动,小型集会交流,滨水休闲的场所。该区块设计简洁,现代,高质量的景观将会引发周边投资与开发,聚集人气,促进商业发展。

3、绿化设计特色

1)植物材料的选择。

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乔木有香樟、广玉兰、桂花、杜英、乐昌含笑、等常绿植物,有银杏、水杉、悬铃木等落叶乔木。灌木主要为红叶李、栀子花、小腊、红花继木、春鹃、金叶女贞、金丝桃、无刺构骨球等。

2)植物配置方式。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如: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搭配,色叶苗木的搭配,观花观形的苗木的搭配等等。

五、总结:技术创新及应用要点

1、综合设计水平的体现

本工程为综合性较强的河道整治项目,内容包括驳坎、岸线设计、景观绿化、景观亮灯等,设计做到各专业密切配合,挖掘河道特色个性,打造一河一景。体现了在市政、水利、景观工程方面的综合设计水平。

2、园路慢行系统的贯通

沿河园路慢行系统通过直行、绕行、桥下栈道等手段实现全线贯通,结合空间设计亭廊、平台,特色滨水环境,形成相对完整和多样化的步行、自行车行系统。

3、绿化设计新概念

提出“都市森林”的概念。重点在滨水植被设计增加多样性,并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沿蜿蜒水岸线设计浅水区,增加自然水生植物的种植,强化水体自然净化功能。

目前本项目已施工完成,并荣获2014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作者简介: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7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8

经济开发区的营销战略就是创造、提升其价值,从而增益经济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应当采取更加审慎的营销战略,以蓄势而待发,谋势而后定。也就是说,目前形势下,开发区应更多地从外向转至内向,致力于练好基本功,借助所在区域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地理优势,实现自我增值。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应着眼于对战略的思考、差异化的定位,转向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内生资源的培育及服务的改善等。以下,本文将重点对开发区招商前营销战略进行设计和构建。

1 产业定位

土地瓶颈制约已是全国范围内开发区建设和发展长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度,争取以开发区内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招商前必须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也就是要对准备招商引资的产业进行筛选和设计,从而在目标投资者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使投资者产生投资欲望,即招什么商。由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沉淀,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把招商的产业定位为以汽车汽配为龙头,电机电器和医药医器为两翼的企业发展形态。在有了总体产业定位的同时,小蓝开发区还应针对目前形势,承接可发展的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如要慎选劳动密集型产业、排除与本地生产重复的低端产业,加大承接大型外向型产业和可延长生产链的产业。由于开发区所在的南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具有一定的农产品生产优势,还可考虑在开发区新增功能区,以承接相关深加工产业。

同时,开发区还应把引进跨国公司生产配套厂家作为一个重点,培育具有跨国公司“加工厂”特色的工业园区。除此之外,面对当前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为了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要注重二、三产业并重。对于开发区而言,仅仅是搞工业,尤其是远离母城的开发区单靠发展工业是不够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也要配套发展。当然在目前形势下,对于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我们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引进一般意义的服务业,而是以为开发区内的生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服务业为重点,即二产半的服务业。

2 政策设计

优惠的政策支持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批东部、沿海等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实施以项目贷款及担保、专项资金补贴、投资项目管理、融资、有关税费优惠、转移利益分成等支持转移政策。

2.1 税费政策

开发区招商引资中涉及的价格问题主要是指投资商进入开发区投资办厂所需缴纳的各种税费。由于这些税费直接影响到开发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商的投资决策。为此,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应当积极探索能够使投资者和当地政府都能接受的税费政策,即在制定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税率上力求既使其有竞争力,同时又能使政府获利。目前,在全国性的迎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下,各地纷纷采取了最惠措施的竞争策略,形成了大部分投资企业跟着优惠政策走的现状。

2.2 土地政策

为了解决土地瓶颈制约的问题,开发区一方面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积极申报,规范操作,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进区企业的土地利用潜力。同时,对已经受让的土地,规定开工期限,如遇在规定期限内未开工的土地,开发区应采用回购的方式进行回收,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如对前期建设已完成,准备后续建设的企业,则应提高投资强度标准和企业应用技术、工艺标准等,对其中不符合新投资条件的,则要限期整改,无法达标的也应采用回购的方式回收土地。这样,集中掌握部分土地,满足后落户企业以及具有实际发展需求企业的土地需要,以此来缓解土地矛盾。

2.3 融资政策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资金也是制约企业立项开工的关键因素。为此,开发区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投融资机制,以确保开发区内中小企业创建基地的各项资金需要。通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相关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以及银行授信、组建股份制投资公司等方式,有重点地搞好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开发。最终,把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投资渠道,资源互补,广泛吸纳国内外有效资本投入到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去。

2.4 产业政策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区还应当适时制定“服务业倍增”的产业政策,鼓励并促进开发区将招商重心向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倾斜。可以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引导资金和发挥县政府和开发区的导向作用等举措,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有效健全和完善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3 品牌营销

在对产业定位和政策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重视产品的品牌营销。对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特殊的产品,应采取整体性的品牌营销战略,即整合营销传播战略。本文借用了4C营销理论来进行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品牌营销建构。之所以选择4C理论而没有选择4P理论,是因为我们在这一阶段品牌营销战略的目标更多的是基于考虑消费者的立场和需求而定,而4C正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论。

3.1 客户(Consumer)

如果说企业是开发区的单元细胞,那么投资者则是开发区生存的根本,为此,开发区品牌营销的一切传播活动均应围绕投资者而展开。从投资者第一次接触、了解开发区品牌到最终借其品牌为其服务的整个过程,开发区都必须整合各种传播手段,使投资者与品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达到彼此获利的目的。对于投资者这一客户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传播的信息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需求性,才能保证促成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3.2 成本(Cost)

开发区的成本包括居民的生活成本、企业的创业成本、投资者的投资成本等。在此,笔者主要就“客户”的成本——即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紧张的局势,可通过降低以下三方面成本来满足企业投资者的发展需求:一个是降低税收成本。当然,这里的降低税收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税收优惠有一些差异,也就是对符合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奖励和激励政策,而不是低成本。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即通过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加快发展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降低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办事流程。第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有两个核心点:一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政策,例如建立信用平台。二是打造开发区品牌,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

3.3 便利(Convenience)

对于如何满足开发区客户的便利性,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可考虑在入区政策上、区位选址上、基础配套上、园区服务上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构建企业资料库和投资者档案,详细记载投资者和企业的立项情况和发展潜力,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动态化的资料库的更新和完善,以方便我们动态分析企业的市场定向、趋势变化和投资者的关注点,据此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通过适时调整开发区给予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等来给予企业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

3.4 沟通(Communication)

所谓沟通,就是借助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使投资者和开发区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以促成最终的合作。一方面,开发区可以通过借助各种媒体、广告、公关活动、洽谈会等传播形式让客户知晓和了解开发区。例如:可以通过焦点新闻、专题报道、深度分析、人物特写等新闻报道的形式有效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再配合以开展高峰论坛等活动增强开发区的知名度,最后再利用无地域限制的网络媒体以及户外广告将开发区的品牌知名度向全国乃至全球延伸。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与投资者沟通时,开发区自身品牌形象的构建和统一性。开发区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培养真正的“投资者价值”,而良好的、持久统一的品牌形象将有利于培植那些与开发区长久紧密联系的最有价值的投资者。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两个一”工程:一套规范的CI视觉识别系统来规范企业的整体形象;一个具有高品位的开发区宣传册和宣传片。宣传样本的好坏,往往代表了投资者对开发区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非常重要。

摘要:本文以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探讨其在招商前的影响因素,进而制订招商前营销战略,以进一步促进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实现合理化发展,凸显集群效应,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以及良好的开发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开发区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厉无畏,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赵伟奇,赵小丽.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综合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7,7(03):26-29,55.

[4]王聪.濮阳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对策与建议[J].中国外资,2012,(07):57-57,59.

[5]安德洪,罗永泰.基于企业集群整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以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07):119-123.

[6]唐礼智.工业园区竞争力:基于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新视角[J].工业经济,2007,(05):27-31.

[7]程蓓蕾.我国招商引资现状与主要模式分析[J].中国商界(下),2010,(09):178-178.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9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0

东西湖物流发展主要方向

未来东西湖物流业的发展将着眼于推进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并进一步提升为地区分拨中心, 突出保税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进一步拓展保税物流中心的保税功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快空港物流的发展, 实现保税物流与天河机场、武汉新港和武汉开发区的联动、物流产业与区域相关产业的联动协同。

谋划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着重提升发展。根据《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计划》等规划方案, 加强领导与合作, 编制相应的道路、仓储、加工等物流业专项规划, 尽快制定出台《东西湖区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2020) 》, 完成现代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总部基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为全面推进东西湖中部物流总部基地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尽快出台财政、税收、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拓展保税物流中心功能, 推进国际化发展。完善和提升东西湖区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进口商品保税、出口商品退税等功能, 加快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的转换及联运, 铁道货运编组站;使保税物流中心在武汉市成为一大窗口和门户, 将保税物流区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管理最先进的国际贸易仓储、物资加工和配送、信息管理和物资展示交易基地, 全国最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之一。

提升物流业集聚辐射功能, 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东西湖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综合功能优势, 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加快舵落口综合物流园区的改造提升和汇通物流园区的西迁, 依托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高标准规划建设包括保税物流中心、万国汽配市场、吴家山货运中心在内的华中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 强化区域性物流枢纽功能, 积极推进湖北电子口岸、惠安大道、物流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促进专业化发展。发挥优质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整合和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着力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 打造武汉物流服务外包示范区, 推进全区物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完善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强化网络化发展。加强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逐步完善全区运输网络布局, 加快铁水公空的衔接和配套,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推进全区物流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完善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构建武汉 (东西湖) 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全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鼓励多元投资, 大力引进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国知名物流企业, 提高现代物流专业化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建设, 提升联动式发展。以产业服务为中心, 重点推进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等九大制造产业集群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物流集散中心和市区时效性物流配送中心, 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战略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方案 (2012~20 15年) :实现对东西湖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区、中部物流总部基地、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的土地资源配置和交通规划。编制物流业和重点物流节点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各类物流节点;加快重点物流节点内部及周边道路、同心、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设立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沿京港澳高速和G107高速附近的物流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兼并重组给予财政支持补贴,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现有小型快递公司升级改造, 整合小型和民营快递业资源, 向高端物流业过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入驻总部经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积极构建物流业发展金融平台, 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完成东西湖主通道的建设, 打通惠安大道—慈惠大道快速物流通道, 以配合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与运营。重点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 推进东西湖区口岸经济的发展;加快建立电商物流总部基地的建立, 引进当当电子商务企业, 推进东西湖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打造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以顺丰快递为中心, 逐渐缩小传统物流的规模, 鼓励传统物流向快递行业、第三方物流转变, 提升规模, 引进5个城市快递企业, 推进快递企业的集聚化和多式联运功能;扩大保税物流中心的规模, 向面向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综合物流中心过渡。

积极推进物流战略性合作工作, 积极融入全市综合保税区, 促进联动发展。加强与东西湖开发区、阳逻港等物流园的合作, 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1~2个, 促进东西湖区物流和武汉市物流协调发展。

深入开展物流招商工作, 培育和引进100万吨以上大型快递企业5家, 投资3亿元的中通速递华中总部基地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安排年产值10亿左右的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3~4家入驻, 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538亿元, 引领物流产业。引进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2~3家左右;京东启动5亿元投资华中区总部建设, 继续安排3~4家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建成并投产华中大区总部的京东华中电子商务港。

组织编写东西湖物流管理政策和法规, 规范东西湖物流市场的管理, 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提高物流行业形象, 加快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完善交通管理体制, 加强对公路货运市场、危化货物运输市场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 加快发展保税经济区公铁水联运。

中期实施方案 (2016年~2020年) :依托保税物流中心、集装箱中心站, 启动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 扩大电子商务聚集区, 加快现代物流聚集区、国际商贸展示区、商业商务配套区的配套建设。以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为主, 向青锋港、朱家台站、集装箱中心站方向发展多式联运、中小企业聚集园区, 至2020年形成“一带四片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逐步完善重要物流通道和节点建设, 利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实现保税物流中心的通关与铁路口岸的通关无缝对接;通过公路货运集散点与公路集装箱中心站, 建立公路货运班车模式, 将普通货代向集约化公路运输方向发展。强化保税物流中心与空港的联动, 引入以公路与航空快运为主的分拨与配送物流企业总部, 沿规划的四环快速路与柏银路交叉口建立东西湖区临空物流园, 打通金山大道/惠安大道四环线, 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G4/G42、G4201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等机场通道。

加强对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与改造小型物流业态的整合, 降低传统物流业态比重, 充分发挥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物流服务功能,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至2020年, 引进大型快递企业10家,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5~10家;引进产值在10亿元以上大型电商企业10家左右。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砥砺中前行 篇11

三月的西宁,柳枝泛黄,阳光下春意初动。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

走进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华整个上午忙碌在生产车间。

当他面带喜色回到办公室,与笔者谈起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时,他自豪地说,我们的企业受经济下行影响不大,得益于总公司决策者瞄准的行业。据介绍,青海电子材料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高档电解铜箔制造企业之一,产品适用于通讯器材、IT业、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

前几年,每到春节过后,青海电子材料公司员工流失严重,公司又得重新招聘、培训,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稳定性。

“现在好了,春节过后我们的员工流失不到1%”,尹卫华说。

目前,青海电子材料公司拥有员工700多人,平均年龄在25.4岁,人均年收入在4万以上,是青海省人均工资的一倍。

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刚结束公司生产经营分析会的王体虎总经理,向笔者介绍目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公司的产业升级情况。

他说,近年来,光伏产品市场一直低迷,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一是受进口低价原材料冲击;二是因汇率波动和欧盟等反倾销因素制约,出口受阻;加上国内各省区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形成不对称的市场竞争。

尽管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亚洲硅业(青海)还是利用自己的实力、技术、管理等领先水平,在2014年劣境下仍实现产能扩张和技术改造升级,单位能耗和成本进一步下降,吸纳了更多人员就业。

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

立志做枸杞深加工产业领导者的青海圣烽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与几家科研单位合作,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无污染、环保、健康的沙棘、枸杞等特色生物资源,在历经两年多时间后,从枸杞、沙棘里开发出酒、油、饮料、食品等系列产品。

“我们可以对枸杞、沙棘做到吃干榨尽,皮、籽、汁、渣,全部利用,没有半点废料”,圣烽生物总经理耿春峰说。

据介绍,2014年6月圣烽生物正式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并入选为“中日韩俄印互贸定点企业”。今年,他们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同样瞄准高原天然资源宝藏的香港钜荣集团,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投资建设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伊纳维康依托集团公司的实力、技术和海外市场,将以科研创新推出完美产品,促进人类完整健康”,伊纳维康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4年,伊纳维康公司投资1.5亿元,已建成高标准厂房、实验室和办公用房;公司除自有项目的自主开发研究外,还与美国、德国、瑞士以及香港等地的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目前,已取得相关发明专利6项,今年有望试车后正式生产。

在甘河工业园——

笔者穿行在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厂区,看到各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工作。

“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的利润”,这是2014年中国钢企普遍存在的酸楚,过剩的产能,导致“泥沙俱下,哀鸿遍野”。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百通公司却逆势而上,当年企业销售突破16亿元,还盈利3000多万。

“公司自创立至今注重在科研方面投入,因为我们知道今后的市场竞争必定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公司总经理王启民说。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是靠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技术,不仅省下1500多万元电费,而且实现了清洁生产;二是靠科技创新的冶炼技术,提炼出普通硅铁的高级形态高纯硅铁,创造出2000多万元利润。

王启民感慨地说,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青海这里政策环境很好,在发展上,引导企业“牵手”科研院校,促进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另外,园区企业相对少,只要企业有困难,开发区和园区管委会都会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在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山介绍说,海纳项目自立项之初,在工艺、技术方案形成中,就秉承总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各项目之间共生耦合,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目前,盐湖海纳公司生产涉及建材、冶炼、化工3个行业,项目是集水泥、电石、烧碱、PVC、氢氧化镁、氧化镁为主产品的一体化循环利用。

黄明山说,现在企业正处十分艰难时期,主要来自资金短缺,同时,希望政府能降低税费,为企业减负。

据了解,因为国内外建材市场不景气,盐湖海纳生产的PVC、水泥等出现了亏损,而氢氧化镁等生产线,急需筹资投入运转。

在南川工业园——

青海省是锂资源大省,已初步探明氯化锂有1825万吨,储量居全国首位。锂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锂的电子提供能力最强,以锂系材料生产的电池储能最高,且使用寿命较长,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

瞄准低碳、绿色、环保产业,一直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追求绿色发展的主调;为此,出台了《青海省新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明确将发展绿色电池材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围绕锂电产业,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在“链”上做大文章,2011年,成功引入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南川工业园。

“锂电产业兼具资源性、技术支撑型和高风险产业的特性,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讲,我们看好青海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展锂电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此外,作为生态大省,追求绿色发展的青海和我们打造绿色产业的梦想不谋而合。”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力说。

在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笔者参观了占地2000亩的规划沙盘,公司总裁助理陈顺水介绍说,整个规划在10年内分3期完成,投资在75亿元,可年产5吉瓦时(1吉瓦时=1000兆瓦)电池,销售将达200亿元以上。

在生产车间,笔者透过全封闭车间窗户玻璃,看到全套不锈钢机器的自动化生产线。

随行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整套机器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设备,目前,每天生产1000支到2000支电芯,换算产值在120万至200多万元。

随着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拓海新材料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锂”电企业在南川工业园集聚,一条“锂”产业链初步形成。

规划引领前行——

凭借独有丰富的资源、强力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已有的锂电产业规模等优势,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市长王予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尽早出台锂电产品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和锂电产品指导目录,在西宁建立国家级锂电产业检测中心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加快培育锂电产业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在借鉴国内外锂电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去年,省上制定了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西宁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琳说。

他说,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分三步走,到2025年,锂电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按照这个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南川工业园区为核心,完善锂电正极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链;东川工业园区延伸集电子材料铜、铝箔、电池外壳及3C产品等配套产业;在甘河工业园区,加快推进锂电负极材料等生产项目。只要我们一茬接一茬不懈地去做,就会实现这个目标。

据介绍,2014年,面对多种不利因素,开发区克服重重困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工业增加值完成3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分别占到西宁市的37.4%和67.1%。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如何保持稳中求进?年初,管委会请来落户4个园区的一些企业家一起座谈;大家畅所欲言:有人提出如何培养核心生产要素;有人提出政府要在行业宏观发展上超前指导;有人提出强化招商引资,完善特色产业链;有人提出政府多牵头,加强银企对接,创造好的融资环境;有人提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一批拔尖人才……群策群力和真知灼见,汇集成2015年度开发区的重点工作日志。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2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 包括周边8个城市组成的“1+8”城市圈, 集中了湖北一半的人口, 六成以上的GDP, 是湖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发展, 对带动湖北的经济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支撑中部崛起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性经济, 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的基本操作平台和实施平台,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立足点。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具有先天的优势, 加强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的联系, 充分利用武汉都市区的资源, 对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测度

(一) 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体的构成

根据都市区的内涵和武汉市的现状, 武汉都市区经济体包括武汉市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和东西湖区。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体构成如下:武汉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汉南区;黄石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阳新县和大冶市;鄂州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梁子湖区、华容区和鄂城区;孝感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孝南区、孝昌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大悟县和云梦县;黄冈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和黄梅县;咸宁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 此外还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二) 模型的选取及测度

对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的测度, 学者们大多采用扩展的基本引力模型, 结合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的现状, 本文选用徐明华 (2011) 的模型, 采用如下形式:

上式中Ri表示i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 P、V分别表示武汉都市区的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 Pi、Vi分别表示i县域经济体的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 Di表示i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的公路实际里程, Ki为引力系数, 用来度量i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距离, 两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越大, Ki值越小, E、F、G分别表示武汉都市区的人均GDP、地均GDP、财政收入与GDP的比, Ei、Fi、Gi分别表示i县域的人均GDP、地均GDP、财政收入与GDP的比。

采用2012年武汉城市圈各地的数据, 运用上文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可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值R, 如表1所示:

三、测度结果分析

(一) 整体描述

1.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相差较大, 经济联系发展不平衡

从表1可以看出, 反映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相差很大, R的最大值达到180.47, 而R的最小值只有0.62, 前者是后者的290多倍。江夏区、黄陂区和蔡甸区这三个县域经济体的R值都大于100.00, 远远超过其他县域经济体的R值, 而崇阳县、英山县和通城县这三个县域经济体的R值都小于1.00。这表明, 相对于其他县域经济体, 江夏区、黄陂区和蔡甸区这三个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明显强很多, 而崇阳县、英山县和通城县这三个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很弱,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整体水平不高

从表1可以知道, 反映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大于100.0的只有三个县域经济体,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8.3%, R值介于10与100之间的县域经济体只有8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22.2%, R值介于5与10之间的县域经济体只有4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11.1%, R值介于1与5之间的县域经济体有18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50%, R值小于1的县域经济体有3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8.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反映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小于5的县域经济体接近60%, 说明除了极少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外, 武汉城市圈内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

(二)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分析

1. 基于区位的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差异, 本文以武汉都市区为中心, 以各县域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为依据, 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进行分类, 比较不同类别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的联系。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低于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到1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大于1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可得到下表2。

由表2可知, 区位是影响各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距离武汉都市区越近的县域,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根据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以及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 可把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经济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武汉市的郊县, 具体包括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汉南区, 汉南区虽说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R值远低于其他三区, 但主要是由于汉南区的经济体量太小所致。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与武汉都市区临近, 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要素流动频繁、经济融合程度高, 一般来说经济也较发达。

第二类具体包括新洲区、华容区、鄂城区、孝南区、汉川市、大冶市、仙桃市等七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近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公里至150公里之间) ,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密切 (R值介于10与100之间) , 一般在当地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但目前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融合程度并不很高, 这类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

第三类具体包括梁子湖区、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咸安区、嘉鱼县、应城市、安陆市、大悟县、麻城市、罗田县、浠水县、蕲春县、赤壁市、通山县等17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近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公里至150公里之间) , 但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不密切 (R值小于10) , 这类县域经济体需要找出制约其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因素, 大力发展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 利用武汉都市区的资源发展自己。

第四类具体包括阳新县、武穴市、英山县、黄梅县、通城县、崇阳县、潜江市、天门市等8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远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大于150公里) , 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城市圈的边缘,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弱 (R值小于10) 。

2. 基于行政区域的分析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行政区域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R的平均值可知, 从行政区域来看, 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武汉市、鄂州市、仙桃市、孝感市、黄石市、潜江市、天门市、黄冈市和咸宁市。

其次从不同行政区域内部来看, 武汉市内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和汉南区, 其中新洲区和汉南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弱于前三者。黄石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大冶市和阳新县, 其中阳新县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不如大冶市。鄂州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华容区、鄂城区和梁子湖区, 其中华容区和鄂城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相差不大, 而梁子湖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不如华容区和鄂城区。孝感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云梦县、孝昌县、安陆市和大悟县, 其中汉川市和孝南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相差不大, 且明显高于其他5县市, 而其他5县市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不大。黄冈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黄州区、红安县、麻城市、浠水县、团风县、蕲春县、武穴市、罗田县、黄梅县和英山县。其中黄州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略强于其他9县市, 而其余9县市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很小。咸宁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山县、崇阳县和通城县, 但总体来说, 咸宁市的6个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不大。

3.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 本文把人均GDP分为三个等级:5万元以上, 3至5万元, 3万元以下。根据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较强的县域 (即R>10) , 除了孝南区以外, 其他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 说明武汉都市区经济对这些县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 (人均GDP>3.0) 不一定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强, 赤壁市、梁子湖区、黄州区、咸安区、嘉鱼县、潜江市就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属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弱的县域经济体。另外, 在武汉城市圈的36个县域经济体中, 有19个县域经济体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GDP<3.0) , 同时属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也弱的县域。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除了极少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外, 武汉城市圈内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第二, 空间距离是影响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关键因素。随着与武汉都市区空间距离的增大, 其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会显著减少。目前, 武汉都市区主要对空间距离小于50公里的郊县有辐射作用。第三, 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的武汉都市区, 并没有对其他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内的绝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状况, 因此, 如何发挥武汉都市区的作用, 促进武汉城市圈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摘要:采用扩展的基本引力模型, 对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武汉市的郊县外, 其余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强, 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作为“1+8”城市圈核心的武汉都市区, 并没有对其他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刘荣.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J].学术探索, 2012, (05) :62-68.

[2]颜莉.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评价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96-105.

上一篇:双向流动下一篇:翻译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