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4-11-20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精选8篇)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1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谢国华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了解武汉地区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就武汉地区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合武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会展经济研究,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是华中地区特大的经济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优势。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然而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会展业远远超过了武汉。会展业是拉动性很强的产业,投资具有极大乘数效应,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6月46万平方米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动工修建。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武汉发展会展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会展经济本身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从国际上看,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2800多亿美元。德国的汉诺威、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2、会展经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人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3、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就业机会

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通过会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

4、会展经济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5、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少城市因节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办展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能缩短不同文之间的距离,更能改善其国际形象。

二、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京珠、沪蓉两条国道主干线的“十字”交汇处,京广线和京九线两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湖北省,把武汉市纳入了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水运发达。

国家己经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武汉是进入内陆地区的桥梁与纽带,武汉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科技优势

武汉市科技教育发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三的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光纤光缆、通讯、生物医药、激光、计算机软件、新材料、水产等领域的研究领先全国,每年众多的国际、国内科技会议在武汉召开。科技力量的强大,既为武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又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商业优势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业发达。还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汉正街商品批发中心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市场。

4、文化优势

武汉市依山傍水,滨江滨湖,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首义文化,抗战文化,领袖文化,源远流长!这深深地吸引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让他们既参加会展,又领略到武汉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进得来,留得住,放大会展效应。

5、武汉具有发展会展经济较完善的服务功能设施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为其提供便利,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生产总值50.8%,显示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实力。据统计,武汉市共有星级宾馆、酒店上百家,其中饮食业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小吃闻名全国,各种美食兼容并蓄,这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会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会展展馆是会展业的硬件,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专业化会展中心。

三、武汉会展业的现存问题

尽管武汉会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并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国际会展和国内沿海省份大城市的会展产业相比,目前武汉会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展览市场不规范

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目前尚处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的“粗放型”经营阶段,重复办展的问题严重。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展览公司几十家,承办着武汉每年近百次的展会,这些公司各自为政,竞争无序,经常出现重复办展,连参展商都颇有微词。

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展览公司

尽管武汉市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博览会,但从整体上看,会展组织者、管理者以及一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缺少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这些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3、会展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国际会展的要求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虽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是要举办国际性会展,仍有许多欠缺。

4、武汉的会展软包装也应改善

政府要为展览会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服务;交管部门在布展、撤展时在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疏散人流;质检部门应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另外,武汉会展业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武汉市酒店业经验不足,市场信息不够灵通,反应迟钝等等。

四、应对策略

我国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了使会展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

1、提高会展经济意识,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的积极意义

如文前所述,会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武汉,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教育市民特别是政府及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市民的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加大发展会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会展经济。

2、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要注意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金融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尽快建设功能齐备、设施齐全、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支持,提高展会的层次和辐射吸引力。

3、搞好会展的设计和推介工作,提高会展品位

在时间上和国家重大的会展衔接起来,选择更科学合理的会展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参会;在内容上把商品的展示和文化、教育、体育的展示结合起来;在参展商的构成上,广邀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会,提高展会的层次;在推介上可依靠专业的展览公司搞好包装、形象设计,依靠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来推介。

4、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展览人才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还要塑造出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名牌展览公司,并使会展经济早日向专业化分工协作迈进。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才能使我国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5、开展网上展览

目前在国际上,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亮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实现网上常年招商、常年办会,使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邓爱民、许杭军: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l湖北社会科学,2005(3).[2]严学军、肖光恩:把会展业培植成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N].长江日报,2000-11-19.[3]严学军、肖光恩: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12).[4]徐姬韩:后劲十足的会展经济[J].外向经济,2000(1).[5]唐世海:发展武汉会展经济的思考[N]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6]胡孙华、李佳:国际大会上的二三“小事”[N].长江日报,2008-11-04.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有些混乱, 对于会展旅游及其与会展业、旅游业等相关概念间的关系也有些模糊不清。国际上称会展旅游为MICE (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Exhibition) , 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就目前国内关于会展旅游的定义而言, 从广义上讲, 本文较认同的是李映洲关于会展旅游的概念“会展旅游是以在特定时间、地点举办的会议、展览等具有商务交往、信息交流或展示性质的活动为引发因子, 吸引活动参与者或有兴趣的游客前往活动举办地进行参观、游览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将会展旅游的落脚点定位在旅游上面, 事实上, 会展旅游关心的不是开什么会、展览什么东西, 而是如何为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 从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

2 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会展旅游的现状

旅游活动是一股积极地推进人际交往的人流。随着旅游业的进步, 这种以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人流定将越来越成为旅游业服务的主流。会展经济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需求, 体现了旅游业的核心精神。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各地政府积极参与会展业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政府主导下, 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各地也开始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 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先后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APEC会议、海南博鏊亚洲论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大型国际会展, 会展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会展旅游也依附于、从属于会展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2.2 中国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 (ICCA) 发布2014年全球十大最佳会议国家, 其中中国以接待340场国际会议, 同比去年跃升两级名列第八。在全球会议城市排名中, 北京以105场会议位列第18名。这说明中国的会展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会展旅游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1) 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标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许多会展实质都是由政府部门下属公司操作,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 从而造成混乱。

(2) 重展轻会现象严重, 国际化品牌会展少。展览旅游由于规模大, 短期效益好, 普遍受到重视, 而会议则受到普遍轻视, 使得各地盲目建展馆, 造成总体上非结构上的会展场馆全面过剩。我国除了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 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 临时性的, 同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相比还有极大差距。

(3) 专业人才缺乏, 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会展旅游发展除了会议中心、展览场馆、高星级酒店为硬件设施外, 更依赖于软环境的规范化、国际化。我国缺乏专业性的高素质的会展人才。

3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会展旅游的关键是把会展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把会展参与者转化为旅游者, 把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提供游览、购物、旅行等多种需求, 增加旅游者的消费水平,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着手, 浅谈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措施方法。

3.1 政府主导, 协调与企业的关系

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会展旅游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首先政府建立统一的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机构, 比如中国旅游协会会展旅游分会, 融入国际会展组织, 如国际展览管理协会 (EAEM) 、国际会议协会 (ICCA) 等。其次政府要构建法制体系,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改变目前我国会展业混乱状况。最后政府需要构建资金资助系统并监督其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不能盲目地在全国兴起建设展馆的浪潮, 形成全国性的展馆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今后中国经济活动的主体将是企业, 为企业服务的会展活动也将由企业运作为主。“宏观靠政府, 微观靠市场”, 提高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 形成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出名义, 以政治宣传、展示形象为主, 企业承办, 以赢利为主将成为会展主要的运作方式, 一些大的旅行社集团、酒店都要参与到会展旅游中来。

3.2 旅游企业积极参与

会展旅游发展需要会展企业与旅游部门的实质性合作。旅游业可以全方位地介入会展旅游, 旅游企业参与会展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 旅行社参与会展旅游

发展会展旅游需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企业 (集团) 。随着旅游业发展, 我国出现一批服务质量一流, 具备一定规模且实力雄厚的旅游集团, 完全有能力承担起会议、展览的招徕、接待等。一方面旅行社要根据长期与境内外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 预测客源、招徕会展旅游者。注重会展旅游产品促销, 与政府合作开展销会, 提供产销双方见面的机会, 负责制作专题宣传品和会展旅游宣传手册, 在互联网上增加相应的专题网页。另一方面旅行社也需协调与饭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商品物流业等的关系, 将展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全线或展览结合起来。北京国旅总社1986年成立会议中心以来, 成功举办了许多知名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议和旅游, 从数千人的国际会议到企业自行组织的商务旅行, 从未接到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投诉[4]。现在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 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

3.2.2 酒店参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与住宿接待设施关系密切。饭店为会展旅游提供餐饮、住宿、商务活动, 为会展活动提供场地, 为会展旅游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后期服务。酒店是会展旅游的一个关键环节, 完善的会议设施与互联网非常重要, 因此酒店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大功能会议厅, 提供VOD国际会议传输功能、电视电话可视系统、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等。同时针对会展客人需求将单人间、双人间与套房按比例进行配置, 增大豪华单间配置, 减少双人标准间。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业而言, 服务才是关键, 运用体验经济原理创造酒店产品的体验价值, 满足客人心灵与情感需要。富有特色的客房装饰, 豪华气派或典雅, 有文化特色的大堂格调, 给会展客人创造一种“经历”。一些大型酒店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购买、建造、控股等形式拥有展览场所与设备, 直接招徕并组织展览活动。

3.3 移植国外品牌展览会

我国目前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比较低, 除广交会等有一定影响外, 大部分展览还仅是国内展览和临时性的展览。即使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会展业在国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也不及米兰、巴黎、汉诺威等这些国际展览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为了提高国内展览会的质量和规模, 可以考虑选择将国外品牌展会移植到国内。

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的规模, 能代表和反映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对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展会的品牌能给移植展会带来强大的品牌支持, 其具有先进的办展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办展经验、完善的营销网络[5]。

但是品牌展会在移植过程中可能面临公司组织关系不清晰, 成本利润分摊不合理, 品牌识别度降低, 本土运作压力大, 营销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要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 移植过程中要明确展会的重新定位, 切合中国实际, 在固守品牌“精髓”理念部分的同时进行本土化动作, 把握品牌进入时机, 寻求当地政府支持, 选择合适分销渠道, 协调好与强势媒体的关系。

3.4 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会展旅游中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进行收集、保藏、研究、陈列, 传播文化科学信息, 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 现在的博物馆已成为融声、光、电、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馆点了, 已成为集社交、娱乐、学习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休闲场所, 不仅展品文化内涵丰富, 而且空间可以移动。我国拥有数百座风格各异的博物馆, 但大多数博物馆忽视了正在快速上升的会展旅游市场, 经营缺乏创新。锦州大雅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由私人集资举办, 在国际会展旅游市场中获得了成功, 但在国内却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至今未能参加任何形式的展览。因此只要解决好包括市场培育、资金短缺、产品开发、人才与技术以及政府干预等各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一定可以成为国内发展会展旅游的一个新的契机。

3.5 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发展会展旅游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 精于开拓市场, 善于组织管理的会展专业队伍, 又称PCO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会展业人才需要有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包括会展方面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知识、技术方面知识;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娴熟的沟通协调能力, 能做到内外、上下、左右同时沟通;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这是对会展业专业人才的要求, 而对于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讲, 除了上述这些能力之外, 还需要熟悉国际会展旅游惯例, 精于会展旅游市场开拓, 善于会展旅游组织与管理, 推进会展旅游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会展旅游的翻译、导游、会展服务及接待服务人员。

4 结语

会展旅游虽然在中国的发展仅仅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目前只能算一个先天不足, 后天营养不良的婴儿, 但是它的成长性强, 很有发展潜力。虽然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但是只要政府、会展商、旅游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 协调好各方关系, 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一定可以促使会展旅游更快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 是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我国, 由于发展会展旅游的时间不长, 缺乏经验, 因此无论是学术界对于会展旅游理论的研究, 还是企业界对会展旅游的实际操作, 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目前会展旅游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几条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映洲, 江燕.会展旅游概念的重新探讨[J].旅游论坛, 2011 (04) .

[2]伍海琳.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5 (5) .

[3]中国 (2002)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 2002 (4) .

[4]孙静, 黄清, 石长波.旅行社开发会展旅游市场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5]王春雷, 冯琦.国外品牌展览会的移植策略分析——以慕尼黑Expo Real China 2004为例[J].旅游学刊, 2005 (2) .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体育经济;经济影响;应对策略

体育产业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以及现代化服务性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具有较为强劲的发展潜力。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特色,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来,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积极作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增长点。当然,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要认清这些情况,就能更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一、体育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体育经济的双重效应作用。体育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其中有一方面就是体现在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方面。所谓的体育经济聚集效应就是意指体育产业要不断地通过相互之间补充、相互之间的竞争、相互之间的共享等方面来共同产生整个系统性整体的效能要不断地大于到整体部分之和的一个经济现象以及协同性效应。在当整个聚集性效应达到一定的阶段时候,那么地区体育经济之间具体差距就会达到一定性程度。这就会使得一部分收益在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在其边际收益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就会逐渐地下降,从而也就会聚集到增加所带来收益的不断减少,聚集吸引力就将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的话,由于地域范围的有限性影响,从而就会使得核心区域的空间性容量、环境容量以及经济化容量都是会达到一个极限,从而就会造成一些负面性的影响这就是需要来不断增加体育经济对周边的拉动效应。体育经济同时也是可以利用到扩散性效应来不断地向周边区域来产生辐射作用,从而使得生产性要素由核心区域向其余外围区域扩散。

(二)体育产业能增强人员素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及激化,从而就能不断地激发到人们来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而对于体育运动而言又是会改进到整个劳动者之间素质水平问题,进而来提升整个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的水平。在国外研究水平表示,常进行身体锻炼的人员要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经验数据表明平均要高大约0.6%-10%。国际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一个高水平、高素质人员就是一个地区或企业的宝贵资源。因此,要想增强中国的综合性国力,就是需要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更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身体素质,这些都是离不开体育运动的发展。

(三)体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式,也是属于高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未来现代化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就会使得整个消费观念要伴随着改变,进而就使得消费会得到越来越青眯。这就已经为整个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潜力,进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根据资料显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显示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为1%-3%,在美国则是达到7%的比例,已经逐渐成为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我们国家在体育发展中也是逐渐步入正轨,体育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拉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这在扩大整个内需而言具有极为有利的。

(四)体育经济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通常而言,体育经济就是能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到体育产业同旅游产业结合能够不断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形成规模较大的市场,例如滑冰、武术、登山等。在许多国家,体育旅游项目已经成为重点项目,例如瑞士、加拿大的滑雪项目等。其次体育经济还能够带来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举办一些体育盛事,就会带来很多人来参观,这就会带来餐饮等相关行业 发展。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一)体育经济分布不合理。体育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分布状态不合理性,这在诸多地区存在不平衡性,同时在一些项目开发过程之中所形成的观赏型、竞技性水平以及普及性的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需要我们来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在分布上也是存在差异性,其中最为为典型的就是东部地区是要明显的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造成这些差异性主要就是在于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

(二)缺乏专业人才。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其中就是体现在体育人才的支撑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落后,严重暴露出其在体育人才方面的缺乏。目前,在体育行业从事的专业人才大多是运动员、教练员等方面转化而来,缺乏严格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因而在很多方面很难与市场接轨,这就造成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空挡。

(三)没有充分发挥产业潜力。当前的体育经济非常注重要利用有形资产,例如来租借体育场馆的经营以及发展,然而对于一些重要的资产利用不足,比如在举办赛事的时候的一些会标、赛事的一些会徽、举办赛事的一些队名价值等等方面的资源就显得利用不足。而在我们国家中都是存在体育产业经营比较落后的问题,在一些具体性产品方面基本上是难以来满足到整个客户的需求,进而也是非常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导致我们国家的体育产业难以在世界市场中立足。

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要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要不断地加速市场发展,积极探讨体育产业与市场经济的相互结合。体育产业要想逐渐实现其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推向市场,以此来不断地适应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对于真正地符合到整个社会与人民的需求而言,体育性产业就是需要来不断调整,以此来迎合社会需求。我国地缘广阔,在区域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则是需要来设置体育发展基金来不断地扩大产业发展。同时也是需要来不断地利用到整个资金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体育设施的硬件建设,同时也是需要来不断地提升到整个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进而提高观赏型,从而利于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撑。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急需要有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员,这些人员既需要懂得体育,同时也是需要懂得经济管理。因而,就是需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来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就是需要来不断引进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提供智力支持;第二就是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为体育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三)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以此来保驾护航。首先需要不断地来加大整个经济发展法律支撑力度。体育经济目前还是处于一个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是属于法治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一些体育经济的发展都是需要遵循法律制度约束,得到法律保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此来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第二就是逐渐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各个部门的职能工作落实情况,从而来维护到整个市场的发展秩序,进而来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斌.论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J].中国商贸.2009(11)

[2]胡继光、倪超.对我国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2009(05)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4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健康、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分析与探索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外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引导,从而提出应对我国房地产增速过快,为房价合理波动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影响因素;房地产;经济波动;应对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现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要掌握房地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引导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房价飞速上涨,这在住房者和投资者心里引起了恐慌,从政府角度要对房地产进行有效干预,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快速增长的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引领、拉动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房地产开发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房地产开发间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房地产开发吸引消费,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6%,这一产业的与很多行业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是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我国房地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很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运行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其它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各行各业。例如,有效带动建筑、冶金、建材、装饰、装修等众多产品和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各种因素

(一)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

1.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房地产的开发与金融资本的注入和支持关系密切,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贷款,给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其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能保障房地层行业的顺利施工,有效开发。

2.土地资源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由开发商拿到土里的使用权、处理权,土地作为商品,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交换价值。在这一环节中,交易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我们在分析房地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时,其土地所有权的因素是衡量房地产价值的重要指标。

3.市场环境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在分析现阶段市场供需的现状可以推知,房地产的需求变化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旺盛,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市场供需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经济的波动。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

1.房地产市场自身供需存在矛盾

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矛盾,这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自身的需求与供给会发生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共给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劳动力现状、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供给的总量是猛于总体需求的,因此,两者之间只会呈现短暂的平衡,我们需要调整其供需关系以实现供求之间的平衡,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房地产价格自身会引起波动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因,房地产购买和投资方自身存在盲目性与投机性,这就造成房地产行业的无规律上涨,甚至出现价格疯狂上涨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开发商将房地产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土地、占有市场,使房地产呈现出表面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畸形的状态中存在泡沫和隐患,这为房地产的经济的衰退造成隐患。

四、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措施

(一)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整体控制力度

我国要正确对待房地产经济波动的现状,从国家层面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合理调控。这不是一味的强硬控制,而是在正常和合理的范围内注重调控。房地产市场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的波动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升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和效益。可以说,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以内,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我国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力度

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过大的现状,不仅要从政府层面加以调控,还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状况。其次,要制定与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时房地产行业出现短暂的下滑,抑制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对其纠偏,以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分析与思考引起房地产波动的因素,探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只有掌握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合理运用,才能为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慧.我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32).

[2]许玉凤,李胜君.解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5

略的实践报告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40%以上,全市企业从业人员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都来自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容纳社会就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到严峻挑战,如何保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由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四季度后,金融危机对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开始明显显现,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部分企业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重拳出击,积极应对,先后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从今年一季度的运行情况看,我市民营经济呈现止跌回升态势,发展速度逐月回升,增速由1月的16.44%提高到3月份的17.75%,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平稳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放缓,但持续增长的基本势头没有改变。

二、当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引发的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效益锐减、库存增加等,继而连锁反应是资金链绷紧、甚至断裂,危及企业基本生存。从当前我市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市场疲软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目前,市场总体形势依然低迷,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销售不畅不能维持正常生产。据调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三分之一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2.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由于产品滞销积压,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为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担保商会等,金融部门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但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资金短缺仍是制约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3.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3月份,民营经济实现利润、上交税金增幅明显低于增加值增幅,与去年同期比,分别下降了20.5和9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

三、应对金融危机保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策略。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直接冲击,实质上也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对我市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缺陷的冲击。就我市而言,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也是传统产业。事实告诉我们,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结构支撑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在给传统发展方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把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应对危机,作为推动长远发展的重点,积极推动“五个创新”。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创新。项目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加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新兴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在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行业或企业,必定是一个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二是以对外开放为依托,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快,投资规模小等特点,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先进技术武装传统产业,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以联合重组为手段,推动规模创新。有群体规模而无单个优势是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构成的特征,由于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是以产权改革为核心,推动管理创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要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引导企业走股权融资之路,推动民营企业产权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化转变,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6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阅读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接着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前言

阅读能力是每位学生应当具有的重要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以讲替代阅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全程主导着课堂,使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有的教师甚至“以讲替代阅读”,将阅读环节省略直接进入文本讲解分析的步骤,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机会和时间。这一现象与阅读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到阅读中,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阅读锻炼与阅读能力的提高。1.2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

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完全根据“介绍作者——介绍文本创作的背景——字词解析——概括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段”等套路进行,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转变,教学过程完全程序化,课堂沉闷,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部分老师则以练习替代阅读,认为加强练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无法抓住阅读的要领。1.3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部分老师在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仍以“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部分教师虽然应用到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是存在形式化、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因此也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2]

[1]1.4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学生偏科或者喜欢具有趣味性、简短的文章,对教材文本、名著的阅读兴趣不高;第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落后,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与兴趣不高;第三,受升学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对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阅读可有可无,缺乏重视意识,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不学无术”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第四,课程繁多,学生课后时间多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不能耐心进行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文本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体会文本大意,结合这一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思考。当学生分享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之后,老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文本阅读,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和对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领悟,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行踪、时间等方面去思考,体会作者从欣赏、回忆到感悟的过程。2.2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2.3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4]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并且无论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避免形式化、华而不实的现象。如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效地分组,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主题,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分化”的现象。同时老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先进教学设备,比如当前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语言(节选)》中的《白兔与月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较为简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意义,老师可以设计以“白兔在得到月亮的归属权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或者以“财富一定会让拥有者患得患失吗?”为主题让学生分为两方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学生明白拥有财富会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总之,老师要积极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2.4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老师可以在阅读环节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给学生树立榜样;②在阅读时可以变默读为朗读,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生提问学生打断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后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经典的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在阅览室的良好氛围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略读、品读、精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⑤选取时机推荐经典书籍,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课程时可以简要地介绍作者其他的著作,吸引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阅读。3.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研究改进的对策。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主体地位、课堂沉闷、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缺乏语文阅读兴趣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单一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能力。【参考文献】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7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内涵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已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浓度不断升高,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面对以上挑战, 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行动。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简称《能源白皮书》) , 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英国已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一方面, 英国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 按目前的生产消费模式发展, 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另一方面,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个发达国家, 英国必须承担实质性的减排任务。在此之后,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编写的《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应向低碳经济转型, 并认为目前每年1%GDP的投入即可以避免未来每年5%-20%GDP的损失。中国尽管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较低, 但碳排放总量居世界之首, 后者于2008年首次超过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 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优化能源结构, 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2010年2月底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一般的, 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构清洁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能源技术创新, 更意味着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创新, 最重要的是, 低碳经济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将低碳理念整合到各项活动中,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在节能降耗、发展可再生资源方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 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 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

黑龙江省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 自2002年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一直保持为两位数, 2012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12%。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黑龙江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9979.4万吨标准煤, 比2005年增长24.3%, 年均增长7.5%。在对资源和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同时, 黑龙江省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却相对较低。2008年, 黑龙江省万元GDP综合消耗能源1.29吨标准煤,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0.188吨标准煤;2009年万元GDP能耗1.214吨标准煤,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0.137吨标准煤。这是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2011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50.5:35.9,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53.6%和40.0%。在三大产业中, 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 产业结构的“重化工”特征突出。GDP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 意味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的能耗大、碳排放量大, 这势必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 经济高碳特征日益突出

黑龙江省整体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富煤、缺油、少气”。2011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632.4万吨标准煤, 增长1.6%。天然原油4006万吨, 与上年持平;原煤8780.1万吨, 增长2.7%。可见, 黑龙江省的能源结构以煤炭这种利用效率低、碳排放系数高的能源为主体。这意味着黑龙江省在低碳能源上的选择非常有限, 经济高碳特征日益突出, 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大, 从而给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 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形成了共识,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新技术作为强大支撑力。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 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较慢, 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资料显示, 黑龙江省技术装备中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设备总数的3.2%, 全国平均水平为13%;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5.4%, 全国平均水平为22%;黑龙江省有81%的技术装备属国内一般状态或落后水平。可见, 黑龙江省整体科技水平较为落后,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这势必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水平相对落后, 成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

(五) 民众低碳意识薄弱

现实中民众对“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了解甚少, 仅仅作为概念停留在理论层面, 尚未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低碳意识。人们业已习惯的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的高碳生活方式, 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汽车要大排量”、“房子要大面积”等“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比比皆是。与之相反, 自觉使用节能灯、关掉多余的灯、调高或调低2度空调的温度、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电脑不要长时间保持待机状态、打印用双面纸、节制使用私家车等低碳生活方式尚不普及, 离被民众普遍接受仍需时日。所以,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三、发展低碳经济应对的主要策略

(一)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利用产业政策, 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倡导产业低碳化。黑龙江省同时应淘汰落后产能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淘汰与更新, 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增幅, 提高高碳产业市场准入门槛, 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从结构的源头阻止高碳排放, 促进生产低碳化, 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前文已述, 黑龙江省整体资源特征为“富煤、缺油、少气”。然而, 除了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外, 黑龙江省还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水能、秸秆资源等新型清洁能源。黑龙江省现有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主体地位。一方面, 黑龙江省应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综合系数;另一方面, 黑龙江省应应依托本省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从而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逐渐调整与优化能源结构, 最终形成清洁利用、多元互补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

(三)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是化解能源危机、解决气候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应组织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开发、推广低碳技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应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可能与约束机制, 进一步建立低碳考核和监测监督制度。例如, 建立风险补偿金, 帮助企业防范低碳转型中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风险, 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扶持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 鼓励其在积极促进企业低碳技术成果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的同时, 依法获取相应的投资回报;实施政府低碳产品服务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中积极购买和使用符合相关低碳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调整相应的人才政策, 出台优惠措施吸引省内外的优秀人才, 全面落实科技强省战略,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

(四) 重视增加林业碳汇

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资料显示, 中国每增1%的森林覆盖率, 就可以从大气中吸收0.6-7.1亿吨的碳, 黑龙江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45.2%。由此可见, 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 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力。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该资源, 改进森林管理, 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 扩大造林面积, 抓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同时, 应不断总结碳汇造林的经验, 使碳汇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这是黑龙江省保护现有碳贮存、增加碳汇储量的有效途径。

(五) 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理念

黑龙江省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 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 通过具体的行动、事迹或商品让公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引导消费潮流, 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在不降低生活质量和标准的前提下, 提倡不浪费、不奢侈的低碳生活, 减少消费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

摘要: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在节能降耗、发展可再生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经济高碳特征日益突出, 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和民众低碳意识薄弱等方面问题。黑龙江省应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高低碳技术、增加林业碳汇和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采取措施, 从而促进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概念,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王春梅, 桑红莉.黑龙江省产业机构优化发展的对策[J].商业经济, 2009 (8) :10-11

[3]徐建中, 关守成, 袁小量.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下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理论探讨, 2010 (5) :141-142

[4]付林, 刘燕.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4) :100-101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波动;国家宏观政策;市场调节;投资政策;金融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5-000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5.001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经济的推动和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房地产经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一些地方出现的畸形高房价已经或可能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深切担忧。因此,应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寻求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策略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1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1.1 内部因素

一是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房地产既具有消费性,还具有投资性,因此投资回报率将成为投资者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投资房地产能够获得较大的回报率,那么会吸引大量的投资商投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房地产行业经济曲线的快速上扬,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房屋总供给量大增,进而影响供求关系,造成房地产经济的波动。二是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是一对随着市场情况而不断变化波动的重要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发展房地产经济必须以广大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否则房地产经济职能将会呈现下行趋势;另一方面,房地产供给要受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因而总会导致房地产的供给变化落后于需求变化,从而造成房地产经济的波动。三是房价上涨的刺激和推动作用。随着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人们大量地投资房地产,推动了房价上涨,较高地回报了投资人的利益,高回报又刺激投资者进一步扩大房地产投资,从而造成房地产恶性、畸形上涨的现象。

1.2 外部因素

一是经济因素。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生产、市场、支出、收入等引入的共同作用下的经济运行形态对房地产经济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一方面包括国家的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包括房地产开发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水平。此外,投资量、货币供应量是对房地产经济影响最明显的两大因素。二是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结构变化,人们的房地产观念逐步改变,对房地产功能、需求、质量等的认识不断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会潜在或明显地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波动。三是政策因素。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政策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房地产所需的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政府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银行利率的调整都会对房地产经济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和房地产经济的上下波动。四是其他特殊原因。因为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突发性安全事故、战争等都会对房地产经济波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不可避免地会对震区的房地产经济造成影响;又如,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也对附近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加强房地产经济波动应对策略的思考

近些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经济出现畸形持续快涨的“泡沫效应”,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并对提升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思考。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2.1 科学把握国家宏观政策

要坚持理性、长远的原则,科学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和范围,改革完善房地产税费政策,强化税收的杠杆和引导作用,鼓励百姓将注意力集中于房屋的自主需求上,防止房价过高或过低,既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又降低普通百姓的购房压力。

2.2 发挥好市场的重要调节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要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反对和杜绝为了GDP等政绩而将房地产作为“救火”工具的做法,减少不恰当的、过多的人为干预;另一方面,在实施房地产调控前,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科学监测,积极尊重市场规律,在房地产经济波动较小、市场能够实现较好调节的情况下,不要增加人为干扰因素,防止出现错误的“逆向调控”问题。

2.3 积极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职能意识,一方面要积极努力改善整体投资软环境,为房地产企业投资转型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房地产投资主体、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和完善,限制豪华、大户型的住房建筑土地的审批和供应,对大规模囤地或造成土地大面积闲置的,制定相关政策收取费用,确保房地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房地产经济出现“过热”“过冷”或者“忽冷忽热”的剧烈波动。

2.4 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我国的房地产大多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银行政策和利率的影响对房地产波动会产生影响,同时房地产经济的波动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的扩大。因此,应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和监管策略,积极防范因房地产经济波动而带来的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共同促进。

2.5 加大政策性保障住房的建设力度

要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这一民生工程,通过政府投资或限价购买的方式,加强普通居民住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建设规模和力度,为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增加房地产供给和减小房地产实现刚性需求的作用,从而达到为房地产“降温增效”的目的。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进入新常态,房地产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房地产经济保持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依然是主流,因为这既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向上的基本态势的基础决定的,又存在着许多推动房地产经济继续向上发展的具体因素,比如: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的住房需求和住房质量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聚集,城市棚户区和农村住房改造引起的人们对住房升级换代的需求等。因此,对于新常态下的房地产经济,要保持理性认识和全面把握,既不能盲目乐观地追求绝对快速增长,也不能盲目悲观地强调房价的大幅下降,而应该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应对策略,保证房地产经济不大起大落,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坤.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7).

[2] 刘宁.浅谈导致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

[3] 卢裕斌.试论房地产经济波动现象的影响原因和应对策略[J].赤子(中旬),2014,(14).

[4] 李艳明.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J].经营管理者,2015,(21).

[5]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

作者简介:卓仁贵(1983-),男,供职于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上一篇:高中英语作文高级句型下一篇:公安信访优秀民警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