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共7篇)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1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概况
武汉环保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规模。重点领域有4个: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拥有一批领先于同类水平的先进技术。如钢铁行业钢渣、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中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大型电站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胺制备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物环保材料技术,油烟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400余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70余家,过5000万元的有40余家,过亿元的有20余家。协会会员单位150家。其中,水治理企业54家,大气治理企业28家,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企业10家,噪声与振动控制企业12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企业26家,其他企业(在线监控、油烟治理、材料生产等)20家。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350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武汉GDP的6.3%。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1.1万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我国GDP的2.76%。
武汉环保产业在技术、市场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武汉环保产业协会的工作及武汉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王心芳及秘书处的好评。在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上,武汉环保产业协会介绍了工作经验。“十一五”期间,武汉环保产业在市委、市政府和高度重视下,牢牢把握国家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建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积累了发展后劲,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十五”末,武汉环保产业工业产值120亿。“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速度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技术领先、发展后劲足的企业。
二、“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达到3.1万亿,近“十一五”环保投入的2倍。预计“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主要是城镇污水和难处理工业废水,区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资源循环利用,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是重点支持的范围。这些方面,武汉有工程基础和技术优势。
预计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武汉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超过700亿。有关环保专家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时间,武汉将提前。环保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36号):“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要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等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氮氧化物、微颗粒物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场地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测与预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是打造千亿环保产业和百亿环保企业的大好时机。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是应环保厅的强烈要求之下,武汉将于11月6日--8日举办一场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届时将聚集“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这四大领域的厂商及机构,集中展示国内外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设备及理念,环保服务企业品牌以及环保产业的整体形象等,为环保产业产、学、研、用等各类机构搭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期将举办“2014中部(武汉)环博会暨中部环保产业行业高峰论坛”、“中部地区物业采购招标会”,集中展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湖北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对湖北市场乃至华中市场的肯定和开发,共同促进华中地区环保事业的新繁荣。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2
《节约能源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该条是对我国产业政策和省级以上政府加强节能工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制度设计。我国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过快、比重过高, 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强劲增长。因此, 这对促进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宏观上、根本上减少能源消耗,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税收优惠在促进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
利用税收优惠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主要表现在:第一, 通过对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技术转让收入的减免税、引进高新环保技术的优惠等鼓励企业进行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研究与开发活动;第二, 通过对回收利用项目的减免税鼓励企业实行废弃物的再利用;第三, 通过对环保投资退税、允许环保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促进对环保、资源的投资;第四, 通过优惠税率鼓励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生产、消费。
三、武汉市现状
(一) 税收收入现状
武汉国税2015年上半年全市国税收入达632.18亿元, 同比增长13.61%, 高于全国8.6%、全省11.4%的国税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收入总量首次进入副省级城市五强, 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二) 节能减排现状:
第一, 我市重点产品单耗水平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 我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重点监测的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等7项产品单耗指标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有4项产品单耗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1项持平, 2项略高。 第二, 重点单位产品能耗水平趋于平稳。上半年, 我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监测的12项产品单耗指标中, 有6项产品单耗水平较上年下降, 下降面达50%, 有4项基本持平, 2项上升, 总体水平趋于平稳。第三, 过半数单位产品电耗下降。上半年, 我市重点监测的10项单位产品电耗指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 有6项下降, 下降面达60%。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市近年来加快推广高效电机、推进电机系统节能改造。2014年, 全市推广、淘汰电机及系统改造28.14万千瓦, 完成高效电机及其系统节能改造1024台, 改造投资近亿元, 年节能量达3.29万吨标煤。第四, 高耗能行业单耗指标有升有降。上半年, 我市高耗能行业中, 有2项指标下降, 另有5项指标同比上升。
四、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政策设计上, 企业在享受的节能环保领域税收优惠政策中遇到的问题有:
1、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大多数认为过严以及认定对象不够清晰; (见图1)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92.59%以上的企业反映存在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问题, 其中87.03%的企业觉得申报条件过严, 而只有10%不到认为过宽, 有44.44%的企业比较不赞同过宽的, 而46%的企业认为过宽情况一般;有81.48%的企业认为认定对象不够清晰。相关部门执行政策时, 都是根据有关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条文认定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审核, 然而往往法律条文制定并非能全面结合现实情况, 而且法律条文撰写也不能全面的呈现各种满足政策优惠的情况。因此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与执行部门的过于严格化使得很多企业生产本身具有环保作用,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 显然这不仅不利于鼓励企业,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寻找其他更节省成本的方法 (很有可能对环境不利的方法) 来进行生产。
2、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主要是审核时间规定较长, 部分存在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见图2)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8 5 . 1 8 % 的企业反映存在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问题, 其中92.6%的企业反映审核时间规定较长, 59.26%的企业认为存在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而29.63%则认为材料清单不够清晰情况一般。由于政策执行部门中申报和认定的程序过于繁琐, 审核时间长, 材料清单不够清晰, 使得企业在申报优惠政策过程中耗用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甚至有时得不偿失。
3 、 监督管理不合理 —— 部分认为存在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 (见图3)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46.3%的企业认为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情况, 其中有42.59%的企业反映存在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问题的情况, 而51.85%的企业认为该情况一般。结果显示, 部分企业认为环保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上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问题。我们主要调查的是关于多头监管, 协调不力问题的情况, 发现其并不明显, 因此主要还存在监督管理不合理的问题。
4、优惠规定存在问题——主要是优惠力度不够, 也有部分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 (见图4)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88.89%的企业反映优惠规定存在问题, 其中90%以上的企业反映优惠力度不够, 75.93%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 而22.22%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情况一般。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得到一定的优惠, 从而激励它为保护环境做一定的贡献。然而,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企业认为优惠力度不够, 部分认为优惠目录不清晰。企业申报政策优惠的成本较高与优惠力度较低往往会让企业放弃申请, 这样一些优惠政策便成了纸上之谈, 并没有真正受惠于符合条件的企业。
5、罚则存在问题——小部分认为界定违反规定行为不清晰、惩罚力度较低; (见图5)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25.92%的企业反映罚则存在问题, 而72.22%则认为该情况一般。其中认为存在界定违反规定行为不清晰、惩罚力度较低等问题分别占29.63%和14.81%, 而66.67%和77.78%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以上这些关于政策设计上的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不合理, 占92.59%;较突出的是申报和认定程序不合理以及优惠规定存在问题, 分别占85.18%和88.89%;其次是大部分认为政策设计上还存在其他的问题, 占70.37%;接下来是监督管理不合理问题, 为46.3%;最后是罚则存在问题, 为25.92%。
(二)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64.81%的企业反映存在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等问题, 而29.63%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结果显示, 我国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程序清晰度和相应文件方面没有做好, 仍然有部分企业不清楚具体的执行程序, 没有相关的文件细则进行对照。这不仅浪费企业申报的时间, 也浪费相关执行部门的精力。要提高办事效率, 必须把相关的硬件与软件做好, 程序明了, 相应的文件细则完整。
2、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7 0 . 3 7 % 的企业反映存在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等问题, 而25.93%的企业则认为一般。调查结果显示, 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优惠政策执行成本是比较高的, 甚至有时候优惠额度难以弥补执行成本。现实情况中, 很多企业为了申报税收优惠不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了解清楚各种优惠条目与认定条件, 且在申报过程中还会因为相关程序繁琐与不明晰浪费很多人力物力, 甚至有时候还是无法成功申报。这样一来, 优惠额度不高于执行成本过高往往会使企业放弃申报。因此, 一些政策便没有达到优惠的作用。
3、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主要是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 部分认为部门职责不清;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仅33.33%的企业反映存在企业内部管理领导不够重视问题, 而53.7%的企业则认为一般, 认为存在部门职责不清问题为14.81%, 而74.07%的企业则认为一般。结果显示, 仍有一小部分企业反映企业内部管理部门领导不够重视相关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了解和关注不多, 显然就不会让相应的政策发挥优惠作用。当然, 也可能存在一些企业部门职能不清晰的情况, 使得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被关注、了解并执行。
4、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问题,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
研究发现, 调查的企业中90.75%的企业反映存在政府部门办事人员耗时长问题;90.74%的企业认为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问题, 而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则认为一般或不赞同。其实, 不管是在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部门, 其他很多的政府部门都会存在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等。其中, 耗时长反映更明显, 这涉及到政府部门办事人员个人素质问题以及相关程序与文件细则不完整不清晰等问题。而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的素质又会影响到该服务意识和态度, 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率。目前为止, 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素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影响也很大, 这个问题亟待改进。
以上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政府部门办事人员问题——耗时较长, 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佳等, 分别占90.75%和90.74%;其次比较突出的是执行程序——不清晰, 缺少依照执行的细则文件和执行成本——优惠额度甚至难以弥补执行成本, 分别为64.81%和70.37%;最后有少部分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占33.33%。
五、解决措施
(一) 政策设计方面
1、申报和认定改进——明确材料清单
在申报及认定层面上, 明确材料清单是需要一定改进的。过往进行材料申报及认定时, 由于可申报项目的不明确性, 企业无法得知详细的可申报项目, 在申请时可能漏报某些材料, 从而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政府从事认定工作的部门也可能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判定申报材料是否可通过。通过法律条文, 罗列各优惠项目, 明确材料清单, 使企业以及政府更加有效率地完成申报及认定阶段的工作。
2、监管改进——避免多头管理, 做好分工和协调工作
“执法必严”的前提必定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上, 因此, 应当实现监管方面各部门的协调分工与合作, 在最大程度上重塑法律的威严性以及警示作用, 以此为申报认定流程的严谨性提供保障。
3、罚则改进——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重罚
以往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未建立良好的惩罚机制, 致使企业或者政府人员因此“铤而走险”, 在政策的申报认定等方面中出现违规行为, 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遏制, 对于社会资源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二) 政策执行层面的改进
1、政府改进方面
第一, 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认真积极向上的政府办公人员, 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办事效率, 而且让企业前往政府机关处理事务时更加轻松愉悦, 双方可能因此拥有更深一步的交流, 也能对对方立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及理解;第二, 推行电子化, 提供便捷度。由于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申报程序来说, 推行简便快捷的电子化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改进方法。通过网络的实时性与便捷性, 极短时间内便可完成申报过程, 免去了企业投递材料一遍又一遍前往政府机关的时间, 最大程度上压缩了申请时长, 为企业提供便利。
2、企业组织职能改进
第一,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特别领导小组可以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积极敏感地迎接政府的每一条税收优惠相关政策, 并从中寻求能使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相关条令;第二, 配备充足的经费。企业方面应当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方面投入足够资金, 鼓励税收人员参与到研究政策过程中来, 最大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外在激励拉动内在激励, 为企业税收研究人员工作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
摘要:国家角度看, 环保企业在环境保护, 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扩大就业, 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角度看, 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开支, 降低成本, 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优化企业结构,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 访谈为辅的方式, 对武汉市近50家环保企业进行调查, 量化分析环保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武汉统计年鉴, 2014
[2]2015年上半年武汉市国税局税收基本情况.武汉市国家税务局.2015-08-20
[3]上半年我市单位产品能耗总体呈现良好势态.武汉市统计局.2015-09-06
[4]魏建明.中国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应用 (2012年版)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09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3
调查报告
2010年7月19日,我参加了长青学院组织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在金昌市展开,做为长青学院的代表队,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激情与喜悦。我们走访了金昌市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深入乡镇基层就“城市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金川公司工会职工活动中心、团市委等部门,并与相关负责人就本市城市发展状况以及环保问题进行了座谈,我们还参观了金昌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观看了金昌市2010年暑期少年军事夏令营汇报演出,实地考察了金川集团公司露天采矿场。调研期间,我们还参观了金昌市的市容市貌和部分景点。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课题展开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我们也收集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百姓对环境污染的看法及建议。
一、城市发展现状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每个城市的共同愿景。接下来就让我以金昌市的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为例来谈一谈城市怎样可以使生活更美好。金昌市成立于1981年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被誉为“祖国的镍都”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一县一区总人口47万。金昌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境内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城镇化率达57%,高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金昌市也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潮期。近年来,他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无形
资本和重要推动力。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通过“四城连创”活动,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残疾人示范公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金昌市的法制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想这个活动不光只是争取一个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发展树立一个目标。我认为创建文明城市,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以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以发展推动文明建设。我想城市除了高楼大厦之外,更迷人的地方在于优质的公共服务,就拿医疗来说吧,一个乡也就一个卫生站,看病经常要坐车到县城,可是在城里就不一样了,医院多,医疗水平高,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诊所,这也是城市生活的一大优点。
我们最先走访的是2002年成立的“金川集团公司工会职工活动中心”这里设有棋牌室、书画室、声乐班、舞蹈班、美声戏曲班、微机班、武术健身班等等,而且每个班都有会长。在那里我真的看到了他们每个人都在尽情的享受美好的城市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我们去龙泉公园看到有很多人在那里散步、跳舞、看花草„“这里过去可是臭水沟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告诉我们,他退休前是金川集团公司的员工,做为镍都的建设者之一,他也见证了金昌建设发展的过程。他感慨到“金昌市的发展真的是特别快”,他回忆说“1960年金昌市只有两栋楼,那时候六千块钱买一颗树,而且一株花都要十几块钱”。看来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金昌市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真的是特别注重城市建设与环保的,而且一直以来
他们都在努力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仅2010年金昌市园林绿化资金投入超过亿元,今年是金昌市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金昌市也加大了园林绿化资金投入,城市园林绿化投资已达10560万元,为历年之最。其中金川集团公司投入项目资金3650万元,龙泉景观带二期建设工程投入2500万元,市区道路及居住区绿化建设工程14000万元。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金昌市也十分重视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生活区北移 生产区东扩”的战略思想,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经过几天的调研,我发现注重人性化,是金昌建设文明城市的一大特色,我们无意中发现以前风来塑料袋满天飞的地上垃圾箱改为地埋式,这不仅美观而且节省空间,以前树和绿地基本用生活污水漫灌,现已改造成中水滴灌、喷灌,即节水又环保,居民区每800米以内就有一块绿地和相应的健身设施,而且垃圾也采用分类处理方式,设有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工业垃圾处理厂等。金昌市政府也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拓展,他们每个假期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这不仅充实了大学生的假期生活,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小学生可以参加为期十天的军事夏令营,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顽强的毅力。而且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也可以参加交通志愿服务,作为交通劝导员他们首先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染以及引导更多的人做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市民。
坐落于天津路的文化中心,投资22000万元,建筑面积6010平方米,他融科技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为一体,成为金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
志性工程。多年来金昌市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精心装扮美好家园,力争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市区东部戈壁滩上一片偌大的湖水,那就是金昌人引以为豪的金水湖,3500亩的景区里,绿树临风,是市民休闲的理想之地。更让我惊奇的是,湖水竟来自处理过的城市污水。金水湖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中水储存利用为题,以中水蓄水池为依托建造的集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工程,这是金昌市为了实施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发现问题篇
城市生活,真的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金昌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那么环境污染是难免的,工业废水、废渣、废气对市区的生态环境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采访到的一位老爷爷还在那里抱怨说“金昌市的空气质量很差,绿化根本改变不了城市环境污染,除非金川公司停止生产”。我们还得知前些年,这里春天栽的树木因二氧化硫污染,到秋天就枯死了,第二年春天又得重栽,人们新买的自行车骑不了几天,轮圈就会就会因空气腐蚀而锈迹斑斑,碰到金川公司排放废气,口罩就成了人们出行的必备品。看来金昌的环境质量真的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啊,而好多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可是城市生活的美好之处又有哪些呢?答案有很多,例如购物方便、医疗水平高、教育条件好、文化生活丰富、就业机会多、社会保障好、居民文化程度高、职业发展前景好等等。城市的确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亿万农民奔小康的首选之地,可是进了城的农民们会发现打工者的城
市梦并不是美轮美奂的,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而得不到修复,人居环境恶化,天空充满了阴霾,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胁,这样一些情况都使得城市生活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要在城市发展中解决,更美好的生活还是要在城市当中寻找答案,探索路径。
三、解决问题篇
金昌市曾两次上榜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环境污染曾让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窒息,保护环境,追求一种可持续、科学而和谐的发展逐渐成了这个城市的共识。金昌市是一个在戈壁滩上建设起来的工业新城,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为解决这种矛盾,要使城市中的人们不仅能够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美好,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是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有所改善
二、控制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废气的排放量
三、加强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设立环保督察小组
四、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五、严禁在居民稠密区、上风向、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设有污染性的项目
四、收获篇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在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的同时,也对金昌市的创业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提升个人素质、增长见识。金昌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创业环境、整洁优美的城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次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4
园林系
环保服装大赛策划书
一、大赛目的由于“乐活”生活方式的提倡,环保成为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此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在以往的开展中获得了不凡的影响,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开拓思维的空间,也力求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活动宗旨
武汉生物工程园林系希望通过开办此次大赛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且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性思维和锻炼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去了解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够增强同学们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懂得唯有环保才可以逃离十面雾霾。
三、活动主题 我秀我环保
四、主办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分团委
五、承办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分团委学生会
六、活动时间 具体时间待定
七、活动地点 大礼堂
八、活动对象 全院学生
九、大赛的前期宣传
1.宣传板的绘制
2.横幅制作与悬挂
3.宣传单的绘制和分发
4.向各社团、学生会发出邀请函
十、活动报名
个人或4人以内组队(选出队长和主要设计者)
补充:参赛选手自己找模特或自己作为模特,才艺表演可个人或组队(选手需全场在比赛现场)
在某日摆摊派和收取所派的报名表,报名表由实践部指定人收取或者摆摊收取。要求:
参赛作品包括服装,作品介绍 创意来源、实用或观赏价值、意义等;另外参赛者可制作照片等增加观赏性;所选材料为废旧物品或者环保材料。
十一、评分细则
1.步态技术娴熟,走.停.转.亮相等动作协调,能与音乐很好的配合,音乐选择可以更好的体现环保服装的特点,真正做到利用资源。(5.0分)
2.表演充满自信心,精神面貌好,集体协作精神强.(1.0分)
3.能够灵活处理一切场上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能力强.(1.0分)
4.队型.表演的编排赋予变化,创意新颖,有艺术美感,可以更好的表现服装.(2.0分)
5.形象塑造到位,发型.妆面,得体的修饰能够突出服装的特点及美感.(1.0分)
十二、工作安排
1.各部门在宣传部的安排下完成会场布置
2.外联部邀请系艺术团策划部负责场控,纪检部协助艺术团策划部做好场控工作
3.秘书处、心资部负责购买比赛用品(瓶装水、会场布置物品及颁奖所需物品:奖品、托盘、纸牌等)及点到工作
4.外联部负责嘉宾邀请
5.体育部确定会场维持秩序人员
6.网新部负责搞好新闻摄影工作
7.体育部、学习部确定会场应急人员及应急
8.外联部通知参赛者提前两小时进场彩排
(注:以上没有注明完成时间的,都要在比赛当天完成.各部门积极互助,为活动的成功举办而努力)
十三、后期工作安排
9. 外联部归还所借的物品
10.网新部将活动做好新闻宣传
11.全体学生会成员清理现场
12.工作人员活动总结
十四、要求与注意事项
13.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工作
14.观看期间,工作人员要维持好现场纪律
15.晚会的器材(借用)奖品物资等要保管好
16.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17.所有干事一定要带工作证
18.在布置赛场前,会场布置工作人员要检查会场设施功能是否完整,若设备有故障,要及时与管理员联系
19.会场布置于赛前30分钟完成,其他工作人员及参赛选手于赛前20分钟要准时到场
20.具体会场布置所需物品,由宣传部罗列出物品清单交予秘书处
21.奖品(大、小笔记本)上必须盖上分团委公章
22.到场人员要注意保持礼堂清洁
十五、经费计算 具体待定
十六、预期效果与展望
1.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希望同学们多多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来
3.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多懂得利用一些“废品”,变化成自己的所需品
园林系分团委学生会
武汉“一师一课”活动情况总结 篇5
一、“三通工程”基础环境
1.现状。东湖高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共31所,教师2283人,学生32440人,班级682个。目前网络带宽共计1008兆,机构、教师、学生、家长100%拥有实名制空间,教师计算机2416台(超过师机比1:1),班级682个,白板424个,白板覆盖62%,电子书包试点班级9个,录播教室2个。
鸿合科技为区级骨干种子白板培训3次达249人,送培到校6次,专为全区化学、生物、物理等全区学科教研培训4次。
20xx年9月以来,天喻到学校进行空间建设培训26次。全市空间评选大赛学校空间全市前30名中我区占15名,占50%,全市个人空间前240名中我区占155人,占64%。全市教育资源征集活动,全区线下和线上共征集优质资源2082份,全市排名第二,凸显高新区资源内生能力与教育科研水平。
“新媒体、新技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取得优异成绩。光谷二高丁峰老师、光谷八小柯琴老师、光谷四小郑维娜老师及程华老师、华科附小熊曳老师、流芳幼儿园岳苗苗老师等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奖,充分运用电子书包、电子白板、云空间资源、网易云课堂、微信、微课及翻转课堂等高端技术、优质数字资源与创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样板案例。
2.措施。20xx年的“双十”(10月10日),《东湖高新区20xx-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就高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做了全面部署和深度解读,明确了203月建成东湖高新区教育城域网,2015年全区所有学校教室和功能室交互式电子白板覆盖率100%,50%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扩大电子书包试点班级,加大录播教室建设投入。
二、“一师一课”阶段小结
1.典型案例分享
认识有高度。光谷一小、光谷二小、光谷三小、光谷三初、光谷二高等大部分学校在“一师一课”活动部署会后,立刻成立专班,召开启动会议,在教育云平台、光谷教育网、校园网站、学校教育云空间及荆楚网、大楚网、教育云点滴100等网络媒体宣传以营造氛围,激发热情,通过电子屏、板报、宣传标语、国旗下讲话、布置校园环境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大力营造活动氛围。新桥学校、何桥小学、吴泗小学、大屋陈学校、泉井中学、花山小学、花山中学、光谷二初、华科大附中、升华小学、龙泉小学、龙泉中学、豹手醒У妊校克服设备、网络、技术等困难,重视教师空间建设,组织教师进行白板培训与学习,与共同体、联盟加强互动与互助,认真开展“一师一课“活动。
推进有力度。光谷一小、左岭一小、九峰一小、光谷二高等一批学校制定了具体到天的活动安排,提醒教师及时参与活动。光谷一小空间建设常态化,白板应用普及化,优课打磨全员化,资源整合系列化;确定信息管理员,明确职责。确定首轮晒课教师,重点指导;确定学科辅导员,打磨优课。每月定期空间评价;开展课堂巡查;开展技能达标测试;与共同体学习资源共享;教研活动共谋,考核评价共商,中心活动互评。
培训有深度。光谷三小与何桥小学通过近30次共同体活动提升两校空间与白板应用能力。光谷二小组织三级培训,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空间建设”为主的技术培训;观摩学习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课堂教学,备课组量身定制的组际培训。全学科、全备课组覆盖,人机合一,以学定教,规范学科教学设计。三级负责人制,第一责任人是行政领导,行政定点,第二责任人是备课组长,备课组全程组织培训、研究、设计、晒课的全过程,第三责任人是参赛老师,完成教学设计的形成、完善、实践等环节。
落实有效度。九峰中学、豹室恍〉妊校加强白板应用力度,有效整合技术与资源。光谷八小从培训角度“给梯子,助力教师观念转变”,从技术上“搭台子,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从案例积累层面”树牌子,促进队伍整体提升。“
工作有特色。左岭一小联合光谷一小、光谷五小以“一师一课”活动为契机,进行为期两天的三校联盟信息化白板大赛,提出无技术不上课、限量粉笔的举措被多家媒体报道。举行教师分层梯队式培训,为每位教师建立信息化档案,分批考核,打分过关记入档案。光谷五小与左岭一小共同体共享校本课程资源、优质数字资源、人力师资资源。
机制有创新。光谷二高成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室,为上优课教师提供强力的技术培训与融合提升支撑。建立以数据说话的创新机制,空间建设与应用数据说了算、白板使用会不会考一考便明了。华科大附小以教研组为单位坚持校本资源库建设,探索“智慧教室“下技术与资源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激励有保障。光谷二小金地分校建立考评工作机制,把教师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星级年级组考核和教师年度考核,同时将教师的教学活动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光谷九小建立空间和白板考核机制,将奖罚与活动结合促进教研组发展,促进“优课“常态化。
活动有成效。光谷四小利用多种新媒体新技术上优课,引入微视频、网易云课堂、平板电脑、教育云空间应用及点滴100手机客户端布置网络电子作业、微信平台、腾讯微云,彰显创意,“无技术,不上课”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四小每位教师的心中。光谷八小形成了教学资源库“七个一”,武汉市教育云空间上已经建立“我们一直在路上”名师工作室,详细介绍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所思所行所获,共建共享资源。光谷六小与吴泗小学结合“共同体“发展,共用白板设备、打造教研一体模式,结合微课管理制度,教师每月完成一节微课制作,已积累了68份微课资源。光谷三小通过微课大赛活动,收集了30份微课资源并发布在教育云空间进行展示。
2.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联合调研与交流座谈,暴露出空间建设、白板应用、协调分工、过程监控等问题。
(1)空间建设与应用问题。信息化战略的抓手是教育云试点,教育云试点的抓手是规模化应用,规模化应用的抓手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抓手是空间建设与应用。部分学校管理者在组织教师进行空间建设与应用上推进不力、思想上认识不够;无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对教师空间建设置之不理,甚至提出空间“无用论”;无视教师空间无登录、无头像、无内容、无应用、无探索、无典型、无管理等现象;信息化分管领导及各中心对空间建设与应用不能走在教师前面,无激励措施的空喊,无示范带头作用;校馆长对区局所布置的信息化工作没有有效落实。
各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学校空间信息统计功能提供的精确数据对教师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监控与管理,用数据说话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
(2)白板培训与应用问题。有的学校白板设备投入较早,前期大量白板闲置,白板当黑板用、白板当幕布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设备配得早而未及时培训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等到设备老化后为时已晚,同时以此为客观原因对白板的培训与应用存在懈怠思想。有的学校白板配备数量较少,等待区局配置完全后再启动培训,不能克服眼前困难未雨绸缪地开展培训工作。有的学校没有一直白板应用的骨干队伍,以白板技术难度太大为理由,墨守成规而不愿推进课堂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有的学校在多次、多级培训后,只停留在培训理论上,而不能在课堂上探索和使用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有的学校无白板培训和应用的有效机制,对教师白板的使用率缺乏监管与监控,流于形式、走过场、无要求。
各学校要出台白板使用率的有效方案,拿出白板技能的科学评价与考核标准,注重课堂教学中白板的使用率,将白板应用技能深入到教研组活动中,形成浓厚的白板应用氛围,探索白板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3)统筹协调与过程监控。部分学校对“一师一课”活动缺乏多中心联动,片面地理解为“课内比教学”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比武活动,未吃透与领悟活动的要求和精神,只讲教学而忽略活动的核心意义,分管领导及校馆长、发展中心、课程中心在技术支撑与培训上的指导和宣传不够导致教师对“赛课“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应用不能融合、“晒课”流程和要求不明确、“评课“指导标准和组织不到位、”“录课”技术和参数不达标。有的学校将活动布置给某一个中心包办处理,缺乏统筹协调,教师上“优课”无暇应对、无领导专班、无实施步骤、无责任要求;有的学校没有对“优课”进行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过程监控,不能形成浓厚的听课与评课教研氛围;有的对活动没有宣传与小结,课后没有评课与反思,没有专题报道,不注重活动宣传,无典型案例推广。
区“一师一课”活动方案中,成立以局领导、局办、教办、基教、教研、建装等多部门负责人为专班,由教办统筹协调、明确责任与分工。方案要求各学校迅速成立专班,高度重视“一师一课”活动的开展,保证“优课”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每位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一节“优课”。
3.推进经验概览
自从教育云工程试点以来,实践和经验证明,凡是“一把手”对教育信息化推进思想上重视的学校,信息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经过调研与分享交流,本次“一师一课”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探索出大量样板模式,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
光谷二高注重机制创新,用“数据”说话;光谷二小狠抓过程落实,用“星级”评定;光谷四小开启锦上添花,用“高端”深度融合;光谷三小加强应用驱动,用“技术”支撑;左岭一小高唱以用促学,用“联盟”取经送宝;光谷一小开启常态建设,用“四化”提高效率;九峰一小重视质量效率,用“研径”带动教研;光谷八小进入微课翻转模式,用“资源”探索创新;光谷实验提倡空间应用,用“标准”考核建设。
三、后期工作建议
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分工的智慧分不开。各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活动的四个结合(高效课堂、共同体联盟、空间建设与应用、白板教学与教研)、三个目的(掀起一轮融合、上好一节优课、建设一支队伍)、两个原则(机制创新、应用驱动)、一个核心(利用信息技术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优课)。对本次调研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落实工作要求,融合信息化元素,进一步深化课堂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机制创新” 分工协作
教育办公室在局领导与局办的统筹安排下,协调分工基教科、教研室、建装办相关负责人,高度重视,让“一师一课”活动成为教育云示范工程建设的推手,成为高新区共同体发展的帮手,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抓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手。以“一师一课”活动促进“三通工程”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应用,促进管理者与教师应用信息化能力的全员、全面、常态化、深层次提高,促进应用骨干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管理队伍的有效机制建设。通过“一师一课”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探索区级和校级管理、教研、电教等整合的创新机制,探索管理层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方法,探索全区、片区、共同体与联盟发展的方式方法(侧重空间建设与应用、白板教学与教研、内生资源共享共建),探索新媒体、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改革新途径。
(二)“应用驱动” 全面支撑
“建”、“管”、“用”、“评”是教育信息化的四个支撑点,区级提供活动支撑平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平促用,学校高度重视引导教师以用促学。为了有效监控、考核与评价各校“一师一课”活动开展情况,区局“一师一课”专班将狠抓空间、白板、晒课的调研与调度,同时开发区级“一师一课”活动网络支撑平台。
1.全面启动空间建设,全员探索空间应用。以教育云区级空间后台信息统计数据为依据每月通报各校空间建设排名。
2.专班成员下校调研,抽查考核白板技能。建立交互式电子白板考核题库,随机选取全区参加晒课的教师集中考核。
3.开发活动网络平台,建设活动专题空间。依托xx上专题专栏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空间,组织参加上“优课”教师进行网上在线晒课,充分利用管理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管理、汇聚、共享活动内生资源。
春兰节能环保产品亮相武汉展销会 篇6
2009年7月30日至8月1日,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在武汉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江苏产品万里行武汉展销会”,春兰作为全省“科技先导型企业”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展示了最新研制的高效节能空调以及新能源产品等。
据了解,为认真贯彻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方针,引导广大工业企业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有效提高全省名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江苏省经贸委组织了此次“江苏产品万里行”系列活动。所有参展的单位都是省内重点骨干企业,参展的产品是以大众消费类为主的名优产品,充分代表了江苏省的实力和水平。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篇7
2011年第1期 ——本刊特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国家发展战略,是湖北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龙头,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湖北突出的省情是武汉一城独大、“一枝独秀”,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武汉的发展,更不能“削峰填谷”,只能是继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如何对接龙头、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实现共赢,真正把武汉城市圈构筑成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这是一篇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文章。最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问题深入孝感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孝感市的“融入文章”做得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值得全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学习借鉴。
一、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
孝感是个美丽宜居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酒隐十载”,留下了一段佳话。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孝感因与武汉相邻,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它离武汉中心城区仅6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2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京珠、汉
十、武荆三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与武汉相通,与武汉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汉孝城际铁路、硚孝高速公路、孝汉大道三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汉孝之间的空间距离。长期以来,孝感与武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间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正是这“近水楼台”的地缘关系,为孝感赢得了“别有天地”的融入先机。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发展的第一战略,那么,融入武汉便是孝感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两圈一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的首要战略举措来实施,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原省委书记罗清泉提出孝感要做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和融入武汉城市圈“三篇文章”,要求孝感经济社会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走在武汉城市圈的前列。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孝感要建设成为湖北的苏州”。
(一)经济总量与效益同步增长。一是发展速度快。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79亿元,2008年完成593.06亿元,2009年完成681.2亿元,年均增长19%,开始进入“百亿级”加速扩张阶段。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为195.9亿元,2008年为270.83亿元,2009年为397.3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38亿元,2008年为39.62亿元,2009年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24.32%。2007年以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39%。二是发展质量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4.6 ∶ 38.2 ∶ 37.2,调整到2009年的21.3 ∶ 42.1 ∶ 36.6,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5.3%、48.6%、36.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3%,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2元,比2007年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31元,比2007年增长31%,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十一五”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前一年完成目标。市委书记黄关春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融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融入之道既是快车道,又是和谐道,还是绿色道;融入之道就是科学发展之大道。”
(二)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一是市场主体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4家,比2007年增加296家;实现增加值221.4亿元,年均增长33.1%;占GDP的比重达到32.5%,较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二是集群效应大。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建筑材料、能源等重点产业,其中盐磷化工、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超过50亿元。2009年重点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09亿元,实现税金2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91%。全市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个,其中销售过10亿元的14个。孝感开发区电子信息、应城精细盐化工、安陆粮食机械、汉川纺织服装、云梦塑料薄膜、孝南纸制品等6个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孝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桃安向我们介绍了孝南区的“华中纸都”,近年来他们先后引进福建恒安、广东维达、广东中顺、江苏金红叶等国内知名造纸企业,全国生活用纸排名前4位的企业全部汇集于此,预计两三年内纸产品产能可达12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孝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三是产业结构优。盐磷化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2亿元,比2007年增长61.2%。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1亿元,比2007年增长7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4%,居全省第3位。
(三)开放型经济实现新进展。一是招商引资成果大。近几年来,全市引进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856个,占总数的30.4%,5000万元以上的201个,过亿元的117个。达利、温氏、银鹭、维达、恒安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孝感投资。引进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引进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5.5%;创造就业机会超过20万人次。孝感市委常委、汉川市委书记叶贤林带我们参观了新近引进的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13亿元,生产车间35万平方米,目前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以上,具备当今世界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末计划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二是外贸出口板块大。光电产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粮食机械等逐步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支撑板块,其中2009年金属制品出口占35.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比重增大,2009年占比达到46%。三是园区建设气魄大。全市8个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深圳高新产业园、上海工业园、温州工业园、银湖科技园、同济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先后开工建设。湖北深圳高新产业园经省发改委批准,2009年6月在孝感经济开发区设立,规划面积200公顷。主要承接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精密制造等高新技术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园区内现已入驻海王集团等10多家深圳知名企业,先期投资额超过40亿元。上海工业园于2008年8月落户孝感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40公顷。园区主要功能是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承接平台,为东部企业参与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四)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一是城镇化步伐快。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5%。孝感主城区得到拓展,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东城新区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适应融入“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完善了孝感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积极东扩、适度南进、有限向西”的原则,中心城市以整体向东发展为主。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快。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613.4亿元,占全市的90%;县域一般预算收入21.77亿元,占全市的81%;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1亿元,占全市的85.4%;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3.6亿元,占全市的91.5%。7个县(市、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4900公顷,集聚规模以上企业722家。县域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汉川纺织服装、孝南纸品、应城盐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粮油机械、孝昌微特电机、大悟精密铸造等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和支柱。三是新农村建设推进快。组织实施8个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推进“一点三线”20个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实施“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面貌。孝感市有个名扬荆楚的村叫福星村,堪称“湖北第一村”,有人说完全可与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一比高下。这里提前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村向城镇转变,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变;提前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并且走出了一条“三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即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紧密结合,真正解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问题;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全部过上了“家有楼房、户有存款、老有供养、少有优教、壮有班上、劳有高薪、医有报销、学有资助、乐有场所”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村的发展模式是“以企带村、以工辅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上市公司福星集团是这个村的“村办企业”,2009年该企业投资8000万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累计投资4亿元用于村里新农村建设。今年初,该村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名村”。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市共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57家,其中省级以上18家。“十一五”期间,共有2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31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7件,分别比“十五”同期增长67%、20%和147%,累计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565万元,共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8.9亿元,分别是“十五”同期的3.5倍和5.1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量的6.8%,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二是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5岁以上人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大中专受教育人数达到1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71张、医生1.1人。三是就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前4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2万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低保救助。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解决了6875户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连续5年开展“十件实事”民生工程建设,并超额完成承诺目标。
(六)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一是综合实力名次上升。2007年以来,孝感连续3年大部分经济增长指标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2009年的排名中,孝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前列。二是主要指标名次上升。从武汉城市圈2009年评价的5个总量指标来看,在除武汉之外的其他8个城市中,孝感均居第2位。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1.2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为8.6%,比2008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4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为7.6%,上升0.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5亿元,所占比重为7.0%,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6.9亿元,所占比重为8.8%,提高0.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亿元,所占比重为6.0%,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发展质量名次上升。孝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在武汉城市圈居第3位,比2008年上升了2位。
2010年的发展形势更好。市委副书记、市长梁伟年向我们介绍了2010年经济发展的情况,他用了四个字:持续向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高开稳走。上半年,GDP实现350.3亿元,同比增长15.5%。1—7月,完成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31%。二是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5.1%。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0家,比2009年同期增加20多家。三是农业农村形势稳定。夏粮、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业比较效益有所提升,劳务经济发展较快,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20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7个百分点。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1—7月,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7.2亿元,同比增长43.6%。民间投资占城镇投资的76.9%,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778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
二、开拓创新的融入探索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支撑,以“六大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打造孝感特色和亮点,推进汉孝一体化发展,争取在圈内城市中率先突破。
融入的发展定位是:充分利用孝感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地缘优势,围绕推进汉孝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同城化,积极承接大武汉产业转移,有效承担大都市功能延伸,把孝感打造成为经济总量大、城市规模大、区域带动力强的鄂东北大城市,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中华孝文化名城。
融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协作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人力资源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六大基地”。
融入的具体要求是:融入工作走在圈内城市前列,融入工作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在推进“五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上抢前争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幅高于城市圈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要缩小差距,明显进位。
融入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行政引导,高位推进融入工作。一是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县(市、区)委一把手为成员的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市委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为发展孝感的“四大战略”之一,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专门成立了由一名市委常委任主任的融入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推进全市的融入工作,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牵头的“六大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具体组织实施专项推进工作,专人专班开展工作。同时,制定了融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并纳入到全市目标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上下齐心、左右合力,形成融入工作“一盘棋”。三是开展高层次、高频率、高效率的融入活动。近几年,汉孝双方高层保持密切往来,用孝感市长梁伟年的话说“像谈恋爱一样的亲热”。双方高层就深化汉孝合作、加快一体化发展达成共识。两地在汽车、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旅游、交通、商贸、科教和临空经济等10个方面达成合作备忘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孝感7个县(市、区)分别与武汉7个区结为友好区县,8个经济开发区与武汉各类开发区开展了园区互动,一批干部被选送到武汉挂职锻炼。近3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与武汉交流合作的次数达到3622次,市直70多个部门和单位与武汉开展了对口联系,各类招商和对接活动达到112次。孝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说:“汉孝合作基本形成了书记市长高度重视、融入专班非常得力、各个部门特别积极、相关企业十分主动、上上下下热情高涨、全市整体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坚持规划对接,推动“示范区”率先突破。一是科学制定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以及空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等五个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一个项目库和一套重大项目落实方案(“15311”方案)。二是确定“三大板块”为示范区。确定在孝感市区以东至武汉市接壤处共3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重点建设东部新城区、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孝感部分)、生态旅游区“三大板块”,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把示范区建成环境友好的先导区、“两型”产业的聚集区和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目前,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孝感市正在进一步细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完善示范区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布局等规划,扎实推进起步区的规划建设。三是找准“一区两带”建设重点。把临空经济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产业相对聚集、布局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人有我优,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临空经济区各园区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航空物流、高端服务、生态旅游等产业。成立了临空区建设领导小组,正着手成立临空区建设管委会,给予临空区“三扩三放”先行先试的权利,即扩大范围、扩大功能、扩大权限,放开政策、放开管制、放开市场。临空办的同志说:“临空区是融入武汉的‘桥头堡’,它是孝感的临空,也是武汉的临空,还是湖北的临空;临空的目标,助孝感起飞,与武汉齐飞,在湖北高飞。”开展孝汉大道“两型”产业带建设,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航空物流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谋划建设“两型”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临空产业优势和区域品牌,促进孝汉大道“两型”产业带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东区产业组团、三汊职教科技园和临空经济区产业组团。启动汉孝城际铁路“两型”城镇带建设,以汉孝城际铁路为轴线,形成紧凑的城镇体系和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的“两型”城镇新模式。重点建设市区“三河”连通工程,城区、城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生态同创示范工程。
(三)坚持互补、错位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确定着力点,寻找结合点。把接受武汉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的着力点和重点。如何找准结合点,孝感市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向我们谈起了“五五经”,即搞好“五个研究”和“五个寻找”:深入研究武汉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移情况,结合研究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对照研究孝感产业状况,研究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走势,研究掌握国家和武汉产业政策;寻找孝感支柱产业与武汉优势产业对接的结合点,寻找武汉产业转移的面、线、点,寻找孝感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优劣点尤其是空白点,寻找武汉和孝感产业发展的互补与错位点,同时寻找发现外省市对武汉产业转移的争夺点,做到知己知彼知别人,知小知大知全局,知前知后知未来,以求得更多、更优、更大、更快的产业承接效应。例如,他们研究武汉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主要有四种形式:竞争性被动转移,配套性局部转移,主动性整体搬迁,增量资本投资外地办企业。根据自身产业情况,他们主要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二种形式的承接。二是展开10个方面的合作,引资项目千余个。汉孝双方达成了10个方面的合作,3年来,孝感市共引进和新增投资的武汉项目1105个,总投资500.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7.58亿元。三是“七大产业”承接转移,个个县市成果丰硕。孝感市统一协调,各县(市、区)积极主动,承转“七大产业”的目标明确,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有如诗人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汽车产业——积极融入湖北汽车产业走廊,加强与东风、神龙公司协作配套,市开发区、孝南区、汉川市、云梦县都相继规划了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市开发区引进武汉福达曲轴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东风乘用车配套曲轴生产基地”;云梦在吴铺镇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汽车配件工业小区”,目前已有8家汽配企业落户。盐化工产业——有序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应城规划建设武汉化工工业园,引进湖北强丰英科、化研公司、志诚公司、天马公司、旺德福化工等一批武汉外迁化工企业入园发展,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云梦县瞄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着力建设武汉盐化工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宏博集团修建年输卤400万方的液体盐输卤管道,由云梦直达汉江慈惠墩码头,为武汉葛化及80万吨乙烯项目提供丰富的原料。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扎堆效应,市开发区引进了武汉品牌服装工业园,云梦引进了汉正街家纺工业园,这两家园区建设总投资5亿元,将承接汉正街服装、家纺生产、经销企业转移。汉川整体引进汉正服装城、汉正印染工业城、汉正劳保服装工业城等3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纺纱、制衣、印染、后处理等完整的服装产业链。我们参观了汉川市汉正服装工业城,现已建成10多个小区,几百栋铺房,上千家门面。此项目计划用地4960亩,总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首期项目吸纳500家服装企业到此投资兴业,可解决8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上缴税收过亿元。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纺织洗染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光谷”,围绕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企业协作配套抓招商,市开发区引进华工科技产业园、三江航天产业园、汉光科技光源产业园,孝昌从深圳引进与富士康配套的杨氏电子、宏嘉电子、宇峰电子等企业。医药食品产业——同济医院投资1.5亿元在市开发区建设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形成药物研发中心、药业公司、医用耗材生产基地和医疗物资物流中心四大产业,武汉千里马药业成功落户应城。安陆蒙特利奶牛与蒙牛武汉友芝友公司合作,一期工程建设完毕,禾丰米业与湖北泰合科技合资1.3亿元建设20万吨糖浆生产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糖浆生产企业。孝昌引进与“汉口精武”配套的湖北鸿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43亿元,可年养殖、加工肉鸭2000万只,年实现产值6亿元。金属制品产业——依托武钢原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孝南引进晟舜焊接材料、中碧环保科技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大悟引进武汉斯创工贸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和工人由武钢提供,新建10条无缝热扩钢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过亿元。旅游产业——合作顺利开展,汤池温泉二期、天紫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孝昌观音湖钻石会所、刁汊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四)坚持协作配套,推动“六大基地”全面融合。一是着力建设工业协作配套基地。狠抓引进和配套两个重点,武汉来孝投资企业逐年增加。3年来,全市共引进武汉工业项目782个,总投资423.8亿元。目前,全市有2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协作配套,有37.8%的工业产品进入武汉市场,18.2%的工业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引进“汉资”工业企业在武汉城市圈中位居第2位。二是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加强输汉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全市进入武汉市场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有6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在武汉市场销售总量达570多万吨,销售总额达到145.8亿元,占武汉市场份额的18.6%左右,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在武汉市场份额都在16.7%以上。孝感市有关负责同志说:“孝感是武汉的大菜园,武汉人平均每周吃一天孝感菜,武汉人吃的葱差不多全是孝感葱。”三是着力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加大引进武汉大型流通企业力度,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大型购物广场,提升孝感商业物流档次。目前,引进中百、武商、武汉工贸家电等武汉大型流通企业进驻孝感,中百仓储在孝感7个县(市、区)和部分乡镇建立了连锁机构。引进了武汉九州通医药、华中锦龙等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孝感。市南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武汉白沙洲、皇经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农产品供销互补、信息共享。四是着力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孝感旅游休闲度假水平,以应城汤池、双峰山、观音湖、天紫湖四个国家4A景区为主的一批景点,对武汉及周边市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3年来共接待武汉游客998.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3亿元。应城市委书记朱高文说:“应城汤池就是武汉浴盆,每到双休,停的多是鄂A车,泡的多是武汉客,说的多是汉口腔”。五是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武汉联手打造“就业直通车”,建成了5个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实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举办城市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汉孝企业万人岗位招聘会等形式,共培训23.7万人,累计为武汉输送各类劳动力56.6万人。六是着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与武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不断开展校地、校企对接和科技成果供需洽谈。孝感市政府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工业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全市有108家科技型企业与武汉20多所科研院校签订合作意向260个,科技合作项目432个,共引进、转让重点科技成果270多项,投资额达到43.4亿元。与武汉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产业基地(创业园)23个,引进8家武汉市风险投资机构分别与孝感2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8项,合作金额达到1.5亿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全面对接,加快汉孝一体化进程。围绕“五个一体化”和建设“九个联合体”(教育、科技、劳动、旅游、体育、卫生、文化、信息和宣传)的总体部署,不断突破体制障碍,着力构筑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平台。一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一区两铁三路”(即临空经济区、汉孝城际铁路和石武铁路孝感段、孝硚高速、汉孝大道、孝武大道)为重点,着力提升交通对接能力,缩短汉孝空间距离,形成汉孝同城化发展效应。二是加快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企业在“异地冠名”、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实现无障碍,圈内实现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新机制。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营销协会由孝感市与武汉市共同发起,通过这一平台,全市3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零门槛”进入武汉各大超市。三是加快金融同城步伐。孝感、汉川纳入武汉同城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了汉孝资金同网清算。交通银行在孝感设立分支机构,中信、兴业、华夏、浦发、广发、光大等在汉股份制银行与孝感一批企业签订了信贷协议。四是加快城乡建设和资源配置一体化。初步规划将东部新城区、孝感主城区、孝南新城区和云梦城区作为中心城市核心组团建设,今年将实施50个以上城建项目,连接孝感至云梦的又一条主干道——孝云大道已开工建设。五是加快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广泛开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云应地区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宜化双环公司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大悟县联合黄陂、红安成立三地“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正在开展滠水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六是加快推进九个联合体建设工作。科技部门——率先与武汉开通“汉孝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并率先在孝感设立分中心,组织72家企业加入联盟。教育部门——以市职业教育集团为龙头,整合全市职教资源,初步建成孝南、汉川、应城、安陆、孝昌等5个县级职教中心。文化部门——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四届楚剧艺术节,实现圈内演出联动共享;市图书馆加入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卫生部门——围绕建立资源共享的城市圈医疗服务、医疗急救和血液质量管理、疾病预防防控等3大体系建设,全方位开展卫生合作,孝感市中心医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体育部门——积极承办、参加圈内各项体育竞技比赛,先后承办了“富思特杯”第三届城市圈乒乓球邀请赛和“汉光杯”第三届城市圈桥牌比赛。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构建人才一体化合作机制,2010年5月,以市政府名义大规模组团赴汉举行孝感(武汉)人才招聘会,1513人达成求职意向。旅游部门——打造圈内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已形成汉孝两地景区互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的局面。信息部门——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武汉投入上百万元将武汉电视台电视节目信号连通到孝感。宣传部门——加快宣传资源共享,与武汉市签订文化建设交流合作协议,在新闻宣传、网络宣传与管理、新闻发布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市已有宣传、农业、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国土资源、教育、法制、残联、中石化、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14个部门和单位以及人行、工行、农行、中行、交行、农信合等6家金融机构,分别与省和武汉市直部门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由重点对接向全面对接推进,多个联合体向“五个一体化”和“八同”全面推进。
三、孝感融入武汉加快发展的有益启示
孝感市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成功经验,是该市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奋发进取的具体表现,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主动融入是圈内各方有效参与试验区建设的先导。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村”决定了“融入”是时代潮流和特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融入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孝感经验的第一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方位融入,与龙头共舞,借力发展、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伊始,孝感市委、市政府就审时度势,迅速作出了“接轨大武汉、融入城市圈”的战略部署。他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立足于大开放、大市场的宏观经济背景来思考,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思想,摆正自己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善与龙头共舞,甘当发展“配角”,争当最佳“配角”。市委明确提出把武汉作为孝感对外开放的第一资源,提出“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的区域发展指导思想,提出融入工作走在圈内城市前列的目标。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孝感市进入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接武汉、全面融入的新阶段,创造出“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孝感市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的解放程度,认识的深化程度,决定了融入工作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圈内各方作为试验区主体,只有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持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高效融入、务实融入,才能有效参与试验区建设,才能共享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成果。
(二)产业规划、错位发展是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的核心。国内外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未来的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还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对处于同一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而言,彼此间的竞争固然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立足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孝感市坚持把接受武汉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工作的着力点,从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自身支柱产业与武汉产业发展和转移的结合点,在产业协作上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最典型的是“五个双在”的产业承接定位,即“研发、设计、销售在武汉,生产在孝感”;“上游(产品)在武汉,配套在孝感”;“成果(科研)在武汉,转化在孝感”;“居住在武汉,休闲、旅游在孝感”;“餐桌消费在武汉,鲜活品供应在孝感”。当前武汉城市圈各市产业发展和承接转移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明确,趋同化的倾向比较明显,造成招商引资上的无序竞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孝感的实践充分证明,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同质竞争、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三)健全机制、利益共享是确保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其利益相关。在现阶段,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客观存在,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至关重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关键是要突破影响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互利共赢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孝感市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市内各地各部门实行融入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兑现,对外加强汉孝交往,与武汉市在多个方面达成合作备忘录,全面深入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目前,由于试验区内促进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特别是武汉企业异地转移的税收分成问题始终未能破题,既制约了武汉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了圈内其他城市协作配套功能的发挥。这些都深刻地启示我们: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能否奏效,核心和关键在于能否理顺圈内各方利益分配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以说,破解这一难题是决定试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领导、高位推进是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的保证。领导重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关键在人。基层有言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其与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等国内其他类似经济体的显著不同点在于,武汉市在圈内既是行政上的副省级城市,也是经济上的“龙头老大”,这种特殊的地位高度、覆盖广度、工作难度决定了必须高位推进。孝感市的融入工作富有成效,得益于该市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配角),将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市的“一把手”工程和“龙头”战略工程,通过强有力的行政主导,举全市之力高位推进。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把手直接领导和推动融入工作,一个强有力的融入工作专班,一张由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织成的融入网,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融入活动,一套强化考核评比的融入奖惩体系。实践证明,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仍然是推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证。只有大员上阵、加强协调、强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武汉环保设备08-26
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汇报06-18
武汉市基本情况05-30
武汉经济区域发展09-21
武汉蔡甸永安发展规划08-28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05-29
环保情况简介09-04
矿山环保情况汇报05-23
安全环保工作开展情况08-28
环保督察整改落实情况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