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精选8篇)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1
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的水平, 2020年将超过2亿辆, 我国已经初步进入了“汽车社会”。我国2015年前后进入机动车报废高峰期, 如果在汽车的生命周期结束后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回收利用, 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会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1 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关系概述
1.1 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运作形式是由资源消费到产成品, 再到再生资源的闭环物质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互平衡、和谐运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以高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狭义上的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结束正常使用周期的产品再利用。
逆向物流 (Reverse Logistics) 概念是1992年由Stock在提交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报告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
其他学者对于逆向物流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看法, 认为逆向物流其实是与传统供应链方向相反, 为恢复价值或合理处理, 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 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实际流动所进行的有效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1.2 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关系
逆向物流实际上就是将一切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物品通过回收、处理后使其能够重新进入供应链系统流动, 从而充分发挥物品的价值, 其作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缓解了资源供应紧张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 通过循环经济方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所以逆向物流的运作包含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另一方面, 逆向物流网络的构建和实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环节, 它将传统模式供应链的末端与源头实现了无缝连接, 体现了循环经济中“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二者关系密切,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2 武汉地区汽车产业及汽车逆向物流现状
在汽车行业中, 因召回、生产、退货等原因产生的逆向物流通常受到企业的重视, 而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忽视以废旧汽车的回收利用为代表的废弃产品回收逆向物流, 这是本文的分析研究对象。
2.1 武汉地区汽车产业现状
2.1.1 汽车消费市场巨大
2015年武汉GDP达110 0 0亿元, 同比增长8.8%, 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八, 居中部地区首位。武汉市是一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2015年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22万辆, 随着“1+8城市圈”的发展, 武汉地区的汽车消费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2.1.2 汽车制造业基础雄厚
汽车产业自2009年以来一直为武汉市第一大产业, 武汉目前不仅有28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 还有东风、神龙等8家整车制造商。2015年武汉车企总产销量创下历史新高, 在武汉开发区, 整车企业销量达122万辆, 同比增长11.2%, 在江夏新投产的通用武汉基地产车24万辆。今后几年武汉将打造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大车都板块, 到2020年, 武汉汽车整车产能超过300万辆。预计到2017年就可以超过300万辆, 汽车零部件的产值超过6000亿, 成为中国汽车的商贸、研发的总部基地, 打造“中国车都”。
2.2 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现状
2.2.1 武汉地区应报废汽车数量巨大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发展, 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 报废汽车量也随之急剧增长。再加上“武汉1+8城市圈”建设和“两型社会”的发展, 加快了武汉地区汽车行业的发展, 促进了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
根据一般规律, 待报废回收汽车量是汽车保有量的4%~6%。本文取5%的报废率, 根据武汉市目前的汽车保有量, 武汉市报废汽车数量每年应超过10万辆。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将逐渐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 武汉市应报废汽车数量增长趋势应该稳定增长, 且随着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和对华中地区辐射的增强, 武汉地区汽车报废总量将达到非常可观的水平, 这些都为武汉地区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2.2 武汉市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现状
我国汽车的拆解、回收是由国家批准, 由指定的专门企业或机构来完成的。目前武汉市具有相关资质, 具备汽车拆解和回收技术的企业只有武汉鑫汇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武钢金属资源公司和武汉东风鸿泰汽车报废回收公司, 这三家企业都是由政府机构指定或有国企背景的公司。
武汉鑫汇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是由政府机构指定的车辆报废回收专营企业, 年处理报废汽车达1.5万辆。武钢金属资源公司隶属于武钢集团, 是其下属专业子公司, 主要从事废旧汽车、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加工业务, 是武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目前武汉市每年有近千辆公交车报废, 其中近半数公交车在这里被拆解。作为湖北首家全国首批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武汉东风鸿泰汽车报废回收公司, 拥有从德国引进的先进拆解设备, 汽车拆解效率和利用率都较高。目前三家公司还共同面临一个难题, 由于收购价格太低, 回收汽车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3 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机制不健全, 正规途径回收率低
3.1.1 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虽然颁布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等相应的废旧汽车回收政策法规, 但与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汽车制造商有回收报废汽车的义务, 并对报废汽车的回收标准和回收率也做了规定, 对拆解企业也有具体的要求相比,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明显不够完善, 过于宏观, 缺乏实施细则。法规细则及行业标准的缺失致使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责任划分不清、责任不明, 管理比较混乱。
3.1.2 鼓励政策不够有力
虽然目前国家对回收汽车有补贴, 还有“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 但是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价格远低于二手车市场, 如表1所示。导致大量报废车辆又通过二手车市场重新回到市场,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也给正规回收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3.2 废旧汽车回收处理技术落后
由于汽车逆向物流长期不受重视, 对废旧汽车拆解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汽车拆解、回收、利用技术储备不足, 拆解工艺、技术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像自动化的拆解流水线、零部件再制造等先进设备和技术, 国内基本上还是空白或者刚刚起步。再生资源利用价值低、附加值低,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且在回收处理的过程中, 粗放存储、简单填埋等处理方法的使用, 又造成回收过程对环境的再次污染。
3.3 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政府对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还不够重视, 投入和支持往往不足。消费者环保意识淡薄导致对汽车逆向物流不了解, 不知道汽车流入黑市到底能产生多大的环境危害和人生伤害。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大量报废汽车流入黑市, 给环境和人身安全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 构建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产业园的构想
武汉市应该结合本地的现状, 构建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 将原来开环的汽车供应链变成了闭环的汽车供应链, 促进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同时使供应链的效率更高更完整。本文认为可以以产业园的形式对整个体系进行有效监管, 并发挥产业园的集聚效应。
4.1 逆向物流产业园界定
产业园是某产业的集聚区或是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平台。逆向物流产业园指逆向物流产业集聚区或逆向物流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平台。将汽车逆向物流环节上的各个相关企业引入到产业园, 缩短物流距离, 降低成本,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同时,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和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产业的集聚能实现资源的整合, 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必将为术瓶颈的突破提供条件。
4.2 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产业园的发展构想
目前, 国内还没有专门的逆向物流产业园, 武汉地区作为“两型社会”的试验区, 有条件有责任促进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的发展, 将武汉地区的汽车产业由开环供应链转变为闭环供应链, 促使武汉地区汽车循环经济的形成, 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汉地区汽车逆向物流产业园的定位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产业园为载体, 引入技术管理先进的国内外企业, 在园区内建设形成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产业链, 加强对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的监管。并利用武汉本地科研和产业优势资源, 培育更多优秀的逆向物流企业, 促进武汉地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
武汉地区逆向物流产业园构想是以产业园的形式呈现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体系, 整个体系被囊括到逆向物流产业园之中。产业园既保证了逆向物流体系的完整性, 方便政府部门的监管, 同时还增加一些服务平台, 使逆向物流体系运作效率更高, 与正向物流的对接也更紧密。
汽车逆向物流产业园在汽车逆向物流体系的基础上, 增加了“三个中心, 一个平台”即质量检测中心、办事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质量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对园区内回收处理后的零件和材料进行检测并开出相关证明, 使质量有保障的零件和材料能重新回流到零件供应商。办事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废旧车辆回收手续、财政补贴、咨询等事务的办理。科研中心是产业园的核心, 逆向物流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都将通过科研中心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现况及趋势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 http://www.chinairn.com, 2012-7-12.
[2]余慧娟, 杨浩雄.北京市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现状及建议[J].物流科技, 2010 (1) .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2
武汉市小商品市场发展与管理创新问题
武汉市小商品市场发展目前主要存在市场规模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缺乏本地产业支撑与拉动等问题.无论是全国还是武汉,小商品市场都面临发展与制度、管理创新的问题.政府应转变职能,主要搞好宏观调控和政策规划,把小商品市场纳入国家流通总体政策来考虑,从流通合理化、现代化角度研究批发市场的`发展政策,依法治市.大城市必须有大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应压缩调整,以专业街的形式发展.
作 者:王斌 作者单位:武汉市商业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4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R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1(1)分类号:F713.58关键词:小商品市场 市场管理 流通政策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3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农民日报总编胡乐鸣、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原副站长朱良、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总工程师仪坤秀、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郭京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会长侯庆忠及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杨秀文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成立大会。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杨林主持会议,刘敏、胡乐鸣为畜牧分会成立揭牌。
分会召集人、新当选秘书长金红伟在会上介绍了畜牧分会的筹备工作情况。据他介绍,畜牧分会是2016年4月经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一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成立,挂靠在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作为中国农机化协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分会以推进畜牧业机械化为中心,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行业标准制定和宣贯、开展行业调研和信息服务、组织技术培训和考察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业务。
分会主任委员仪坤秀在会上作了发言。仪坤秀指出,中国畜牧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良好形势,畜牧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畜牧分会对中国畜牧机械化大发展充满信心。针对分会的工作,她称,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收纳会员,使畜牧分会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同时完善分会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效率和服务能力。仪坤秀强调,分会将充分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社会、政府和会员服务,2016年到2017年重点在畜牧机械化专家库建设、行业调研、行业标准项目推动、新产品鉴定推广和行业技术培训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在成立大会上对畜牧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在发言时指出,畜牧分会的成立使中国农机化协会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机构,为畜牧机械化发展增加了新的力量。分会的成立表明,中国农机化协会对畜牧机械化发展趋势的看好,也标志着政府与会员及其他从业者之间沟通有了一座新的桥梁。刘宪认为,当前,在政策带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推动下,畜牧机械化在产业规模、装备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牧民就业与增收、生态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畜牧机械化基础和水平落后、畜牧机械标准体系不健全、行业受重视程度不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畜牧机械化的发展。他希望畜牧分会在中国农机化协会的领导下,依据分会章程,大胆探索,扎实工作,积极履行分会职能,完善规范畜牧机械行业管理,加强行业内交流,努力为政府、企业和农民搞好双向服务,努力协调推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障碍,为中国畜牧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成立大会期间还举办了“2016畜牧机械化论坛”。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施正香分别作了《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转型期畜禽养殖设施装备技术需求》报告。王俊勋从生产水平、大数据信息管理、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劳动产出率、动物福利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畜牧业发展与现代装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步的关系;孔亮解读了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结合畜牧业发展问题,阐明了畜牧机械发展的良好市场前景;施正香介绍了美国养殖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设施装备与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形势并提出了畜牧业转型期对养殖设施装备的需求状况。
从事畜牧相关的设备制造单位、科研院所和农机管理机构等专家代表100余人出席会议。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4
随着城市圈中的小城镇发展, 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的面貌改善是明显的, 这是可以肯定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镇区基础设施、交通、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在武汉城市圈300多个小城镇中, 集中供水的镇区占到87.5%;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有占20.3%;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区占34.3%;平均每个镇区绿化面积为18.86hm2;平均每个镇区有公交车通车线路1.18条。有火车站的镇占15.1%;有码头的镇占18.3%;有二级公路通过的镇占72.2%。离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入口的距离小于50km的镇占65.6%;能在1小时内到达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占86.6%,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镇占99.1%。
1.2 企业数量不断扩大, 吸纳人员不断增多
武汉城市圈内全部建制镇共有各类企业15.5万家, 其中工业企业11.46万家;企业从业人员324.83万人, 其中工业企业171.1万人;企业实缴税金总额64.85亿元。在建制镇中, 有98.7%的镇建有企业, 其中98.1%的镇建有工业企业。
1.3 村镇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8年开始, 采取 (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五统一”的建设方式, 重点实施了农民新村建设试点、移民建镇、社区 (小区) 三大工程建设, 竣工建筑总面积5.16万㎡, 入住15603户。2009年, 武汉城市圈农民新村新增竣工面积30.5万㎡, 入住1325户, 农村人口5213人, 2009年末,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镇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4㎡。
1.4 城镇规划意识和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武汉城市圈内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 像黄陂前川、孝感云梦、咸宁赤壁等地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并经各市政府批准, 而武汉城市圈内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8个省级重点镇中东西湖区走马岭、新沟、黄陂区武湖等镇完成了新一轮的总规修编。
但是以上这些成果中大部分是由集中在离主城区较近的小城镇完成的, 它们承接了主城区的工业转移, 然而绝大多数小城镇的企业数目平均起来不超过10个, 而且经济实力较弱小。在通公汽方面, 离主城区较近的小城镇如孝感的毛陈, 新铺, 武汉流芳等小城镇通了公汽, 但大多数小城镇没有通一条公汽。虽然小城镇和农村居住环境有了改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汉城市圈中农村小城镇的常住人口比以前更少, 年青人一般去大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剩下的是老人带着孩子在家种田, 这也是整个中国的普遍现象。
2 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模无限扩张小城镇规模基本不变
这种变化相信是武汉城市圈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感受得的, 2007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中9市市区面积平均扩张了61%, 而同期间所有小城镇镇区面积展了23%, 但是这些小城镇并没有做到小而精, 绝大多数依然是老模样, 不仅如此, 在这扩张的23%的镇区面积上有超过60%的面积是由离市区较近的小城镇来完成的, 与其说这些是小城镇还不如说是城市市区面积的无限延伸, 例如武汉的滠口、武湖、阳逻;孝感的马口, 鄂州的葛店等。
2.2 市区投入与郊区投入严重不对称
武汉城市圈中市区面积不及城市圈辖区面积3/10, 人口不及城市圈总人口的2/5, 然而城市圈内用到市区建设的财政支出却占到总支出的3/5以上, 郊区却只用到财政总支出的2/5, 而这一情况在浙江等省市是5:5。其中郊区交通和水利等建设支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央直接用于小城镇地区的财政支出。在这种不对称的财政投入下, 九城市市区主干道被刷黑亮化, 城市交通工具再次更新, 城市公共娱乐场所被再次翻新, 城市居民社保被再次提高等等。而武汉城市圈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出行道路才不久前基本上变成水泥路, 还远谈不上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不仅如此城市圈内的小城镇下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项目还在规划之中, 就连占城市圈GDP60%以上的武汉市的农村饮水工程才刚刚起步, 这难道是财力问题吗?归根结底是财政投入在城市与郊区的不对称。
2.3 小城镇规划缺乏相应规划和支持
武汉城市圈中无论是中心城镇还是一般小城镇在功能规划上都存在较大问题, 这在下面的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在发展中的问题中会提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少市区相应支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就最近15年武汉城市圈内的东西湖区和鄂州的葛店开发区以及武汉黄陂的盘龙城开发区, 武汉新洲的阳逻镇几乎同时起步发展, 然而15年的今天前两个地区道路错落有序, 街道整齐, 各功能区层次分明且发展迅速, 而后两者则各功能区混乱, 房屋乱盖, 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两个城镇地区分别受到了武汉市和鄂州市的重视,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专门监督规划, 而后两者在当时还没引起政府重视, 如今后两个城镇得到政府重视, 再重新规划时, 在房屋拆迁, 功能区错开等问题上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 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就一个重视问题, 一个规划得到市区相应支持, 另一个规划没有得到相应支持就会出现这样问题。
3 发挥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3.1 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 大中小城市 (镇) 协调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应依托大中城市做好规划和布局, 而不能全面的小城镇化, 要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中部地区的城镇建设, 应以武汉为龙头, 以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八个县地级市为中心, 一大批小城镇为网结, 形成网络城市布局, 例如仙桃市可以分别将围绕主城区的毛嘴、通海口、西流河、杨林尾四镇建成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区域中心镇来促进市内各区域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大城市周围环绕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环绕重点镇的网状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应在这个网络中找到准确定位, 应结合实际, 有重点的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作据点式发展, 使其规模达到5万人左右, 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3.2 改革小城镇镇级财政体制, 建立多元化城镇投资体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小城镇镇级财政体制, 建立多元化城镇投资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上级政府与小城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 按照分税制的原则, 建立小城镇新型财政体制。赋予小城镇培育财源的活力, 使小城镇的财政能力可以充分地支持政府功能的完善;及时建立和完善镇级金库;建立和加强镇级财政的预决算制度, 强化监督功能、规范财政行为;实行“费改税”, 将各项收费统一纳入财政管理, 清理费种, 简化费目, 合并费税, 使之符合向财政并轨的改革方向。解决资金短缺最重要的是镇级政府必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 拓展投融资渠道改变小城镇建设单一投资主体的局面,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行为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一是借用民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调动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投资的积极性, 吸引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小城镇建设, 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吸引国有经济到小城镇开发经营。二是挖掘地力。用足用好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的各项政策,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盘活土地存量, 走以地生财, 以地招商, 滚动发展的路子。
3.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 形成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武汉城市圈小城镇的前提, 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 科学地、高水平地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 从根本上改变那种缺乏特色, 风格雷同, 修一条路、建两排房的低层次模式。城镇规划要合理, 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把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使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中心意识, 又具有面向未来的领先意识, 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 逐步建立科学的、综合的小城镇建设评价体系。科学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 严格规划管控, 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4 推进小城镇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推动武汉城市圈相关户籍制度的创新。积极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改革“农改非”的成本, 实行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的户籍管理制度。小城镇应该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 以从事职业为依据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 确保新迁居小城镇的居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与原居民同等待遇。其次, 要推进小城镇土地制度的创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制度, 可以参照香港等地的办法, 实行土地年金制, 土地的使用者每年交纳相应的租金, 既保证了财政有源源不断的稳定收入, 防止政府部门在土地批租方面的急功近利倾向和短期行为, 又降低了小城镇发展的门槛, 便利于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集中到小城镇。再次, 要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建立健全涵盖全面、开发、平等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胡跃平、陈韦,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 2010年第7期.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5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 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边缘地带, 创新能力较差;三是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合作精神缺乏;四是企业国际营销能力不强, 国际化水平较低。
1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滞后的反思
1.1产业集群不具规模, 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
从发达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民营科技龙头企业的带动。虽然武汉有像武汉钢铁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 但数量较少。企业主导产品缺乏上下游配套体系, 导致产品供应链延长, 这样既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又丧失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产权关系不甚明晰,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建立
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未对创业股权、技术股权和管理股权等产权作明确界定, 导致未来发展中产权纠纷不断;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 如创业资本主要是靠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对优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 其所有权归属的界定仍存在争议;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租赁、承包、合作、股份制改造、收购等形式壮大了规模, 但国有资本的产权归属如何界定仍是问题。
1.3创品牌意识薄弱, 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 企业品牌仅仅是一个名称, 品牌资产很低。即使一些企业拥有一定价值的企业品牌, 但由于企业间实力相差不大, 品牌的差异化小, 因而若干强势企业品牌并没有形成。虽然省内知名的民营科技企业如凯迪电力、人福高科技、精伦电子、华中数控等都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诸多消费者和公众对其品牌不熟悉。甚至许多企业领导人虽有名牌意识但并没有将 “品牌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
1.4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动力不足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在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 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 自主创新导致较高机会成本, 这种意识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风险太大。发展高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 一旦创新失败, 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融资难阻碍创新。有关资料显示, 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资金大部分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 投入到企业的很少, 而投入到民营企业的则更少。民营企业大多由于资信差, 寻保难, 抵押难, 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
1.5政府扶持与落实不到位,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据了解, 武汉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 但并没有很好地落实, 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如大多数企业对政府的扶持政策并不知晓, 有的企业知道政策但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兑现政策。此外,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在管理咨询、人员培训、企业诊断、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是技术预见、产业预测等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路线选择的重大信息很难获取。
1.6多元化融资体系不健全, 融资渠道有待畅通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顺畅的原因在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投资少, 规模小, 在融资贷款时往往因无抵押担保而无法向银行贷款, 说到底还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企业信用得不到证明, 银行自然不敢放款;融资渠道单一, 特别是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基本上只有依靠股权融资;民营科技企业对融资知识匮乏, 普遍存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民营科技企业不认同财务顾问服务的价值。企业家往往存在一种偏见, 认为企业直接寻找投资者, 在获得资本的效率和成本方面都是最佳选择。
2加快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2.1引导民营科技企业的合作思维, 加强企业联盟, 扩大企业规模, 为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打造坚强的后盾
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竞合意识”。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上, 企业要生存首先应该建立企业间的合作意识, 并在尊重每个合作企业的前提下, 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搭建企业之间力争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摈除缺乏战略性思维的短期逐利行为。要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合作意识, 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 进行跨所有制、跨地区的联合、收购和兼并, 组建企业集团。同时要加大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 实现资产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 促使资金、人才等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合理流动、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向规模化扩张,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创新举措, 打造垂直型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业
垂直型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轴心, 众多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在其周围为其做配套生产或服务或发展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模式。为了提高武汉民营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应做到:提升理念, 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延伸、产品协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培育龙头企业, 提升工业园区整体水平;发展产业经济, 健全服务体系, 全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重点增加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业。
2.3改革产权制度, 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的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科学的体制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要推动企业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①建立资产结构多元化的企业出资人制度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通过建立职工股份、集体股份、技术股份和管理成果股份, 使企业内部产权清晰, 责权明确。②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营层各自权利, 责任和利益, 形成三者之间分权和制衡关系。在企业的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 确立既相互协调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的合理体制。③健全企业的约束机制, 使企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经营者能够自主地运用资金、场地、设备、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 掌握生产经营权, 满足市场需求。④构建“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2.4强化品牌意识, 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品牌建设体系, 为民营科技企业品牌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强化品牌意识, ①要增强科技企业 “品牌质量先行”的观念。产品质量是企业创品牌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都要贯彻产品质量意识, 始终视产品质量为生命, 坚持推广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②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品牌观念。企业领导者应当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 尽快实现企业品牌发展思路的快速、彻底转变。③要树立起开放的大市场观念。企业要破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旧观念、旧思维, 要放眼全球,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努力把品牌做大做强。④政府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引导企业诚信, 为民营科技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五是消费者自觉树立品牌意识, 养成使用及消费品牌产品的良好习惯, 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为科技企业创立品牌提供内驱力。
2.5以市场为引导,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鼓励技术革新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要从战略上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 民营科技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永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其次, 政府要扮演好扶助角色, 积极强化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 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 让企业敢于创新;完善创新合作机制,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大企业的技术战略联盟, 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推进开放创新, 让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互惠共生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
2.6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建立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融资机制, 提供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融资机制, 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服务平台。首先,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融资机构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 建立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融资机制, 完善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制度, 让无形资产也能当做财产抵押。再次, 设立科技银行或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为了解决民营企业创新创业融资问题, 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投资, 设立为满足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民营科技企业专业银行或科技银行。可以实行配额制, 规定这些银行的贷款中必须有一定比例是民营科技企业贷款。其运作模式可以是以财政部分贴息的方式, 低息直接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 或通过本地合作银行的转贷, 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投资。
摘要: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实力不断上升, 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加快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武汉民营科技企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涂文学, 王朝平主编.武汉民营科技20年[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2]马建新著.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6
一、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1.集中客户主业, 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自己所熟悉的核心业务, 进行重点研究,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 通过提高各物流环节能力的利用率, 实现费用的节省, 使企业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还可以因为物流业务外包, 大大减少用于购买运输设备的费用、仓库设施的固定费用以及相关员工的有关开支。同时, 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有利于供应链的快速、准确、有效地运行, 从而提高企业的顾客服务水平。
3.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不是竞争对手, 而是战略伙伴, 他们为顾客着想, 通过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 顾客随时了解供应链的情况;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 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 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4.第三方物流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如果企业自营物流, 要面临投资的风险和存货的风险。如果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 那么企业就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物流公司, 从而可以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 为了及时对顾客订货做出反应, 防止缺货和快速交货, 企业必须提高库存量。存货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还有贬值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配送加快了存货的流动速度, 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 从而减少企业的库存风险。
二、武汉城市圈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
武汉城市圈第三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根据调查, 武汉的物流企业中只有长江智能物流公司等少数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其他物流企业仍延续着传统的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困难, 标准不统一, 信息加工、处理、运用能力较弱, 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 信息化建设滞后, 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 信息流通不畅, 不能保证实时对物流服务过程及时了解, 很难对物流市场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的硬件技术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公路建设、场站设施, 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脑、通讯网络设备等都还很不完善。存量大并且具有高层货架体系的仓库没有建立, 巷道堆垛机、条码技术、集装箱技术等还没有完全应用在物流程序中。
2.物流观念落后, 自办物流现象突出。
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 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 都纷纷自建物流系统, 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此外, 在我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信用缺失问题, 没有一个良好的信用保障体系。企业信用危机导致送货延迟、错误投递等行为经常发生, 增加了物流服务交易成本。因此, 为了保障及时准确的供货, 生产零售企业选择自营物流, 进而表现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相当多企业至今仍坚持将物流业务保留在企业内部, 即使运营效率低下也不愿意剥离出去。中小企业惯于自办物流, 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足, 甚至存在误解。有企业认为自办物流更省钱, 没必要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3.企业普遍规模小, 服务功能单一。
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大、物流设施设备较先进外, 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设施设备陈旧, 未能广泛使用先进的包装技术、包装设备、包装材料, 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破损率高等问题。并且服务功能单一, 仅能承担某一项物流业务, 提供的物流服务只在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
4.物流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水平不高。
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是人工现场管理, 运输、装卸、包装等组织管理和技术落后。物流人才的匮乏导致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承揽业务时, 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深入了解业务并提供创新性的物流业务方案, 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 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分析
1.社会物流状况分析。
武汉城市圈, 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 又称“1+8”。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 城市密集度较高, 经济基础较好, 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 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2004年, 武汉城市圈贡献了全省59.4%的GDP, 65.3%的财政收入, 吸纳63.4%的投资, 承载62.5%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使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天条件。
2.市场潜力分析。
武汉城市市场腹地广阔, 其商业机能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从政府经济普查数据来看, 至2004年底, 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企业单位数已达17946家,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1.3%;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2家, 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57.8%。资产4110.07亿元, 占全省工业的51.5%。其中固定资产2637.72亿元, 占全省工业的50.4%, 这些都对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源源不断的需求。
四、发展武汉城市圈第三方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整体规划, 形成统一的物流体系。
就目前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由于没有完善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规划, 使得整个物流市场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行业监管, 针对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研究制定物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 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 规范市场行为, 在快捷有效的市场监查管理中, 做到真正的便利, 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扶持重点示范企业。
物流基础设施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客户服务水平的硬件基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因此, 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尽快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水平。从企业来说, 在促进规模经济和网络化经营的基础上, 必须进行较大的投资, 建设自己的物流作业所需基本设施和设备、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 积极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专用运输设施和现代化装卸设备等在企业中的使用。
3.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武汉城市圈与其他物流发达地区的差距, 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 才能构建适合武汉城市圈特点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问题, 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4.物流企业应该扩大规模, 降低服务成本。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建立高效、现代化、规模化的物流服务设施, 严格控制物流作业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降低物流服务成本。低服务价格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上的, 否则只能以降低服务质量、牺牲客户利益为代价。为了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标, 企业必须达到规模经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方式, 扩大企业规模, 优势互补, 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全艳.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 2009, (3) .
[2]赵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6) .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7
会议由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智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建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安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尊宝酒店设备有限公司、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金三立视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森自控有限公司、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智能分会会长黄久松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之所以选择在武汉召开,是因为武汉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武汉城市群和智慧城市建设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武汉市正处在城市建设高峰,其建设规模、速度前所未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行业年会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每年年会倍受业界关注,已经打造成了具有一定魅力的行业交流平台,成为行业企业家、专家学者、广大用户及各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和参与的盛会,她传递着国家相关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最新信息。通过行业间、企业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吸取优秀元素,促进行业、企业稳健发展,争取更大的优异成绩。
另外,湖北省住建厅副厅长、湖北省建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弘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前景广阔。湖北的智能建筑企业不多,欢迎大家到湖北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遵守《湖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协会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做好桥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保障工程质量。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秘书长吴涤清在致辞中肯定了智能分会在提供政府咨询、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业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协会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指出,如今的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最好时代,他希望协会间加强合作,带领会员企业把握时代潮流,努力开拓企业交流平台,创新会员企业服务方式,挖掘会员企业急需的信息资源,为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宇林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历程,去年智能分会隆重召开了十周年成立大会,发布了《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智能建筑分会已经站在了下一个十年新的发展起点上。目前,智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和专业人才队伍也在建设和成长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住建部中心工作,需要着力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也是智能建筑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各位领导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年会表现出了高度重视。
智能分会秘书长李翠萍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2013年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构想》中总结了智能分会2013年的主要工作,并宣读了2014年的计划,她指出,2013年智能分会以十周年大会为契机,全面梳理了协会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协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发展规划。她表示,2014年,协会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坚持搭建平台、汇聚合力、共处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协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站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进步。
2014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分为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在主论坛上,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祝敬国以“校正航向,夯实基础——2013行业发展报告的解析”为题对《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武汉智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志勇以“延华集团‘智城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探讨了智慧城市应遵循“本土化公司+与政府合作”的商业模式;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瑞敏以“大数据,平安城市与智慧城市”为题为大家定义了不一样的“大数据”及其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肖必龙在主题演讲“构建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中,为大家介绍了更快速、更安全、更模块化、更节能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武汉中建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应在“设计引领发展,科技铸造未来”的主题演讲中,以丰富的案例分析了方案设计的重要性;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副总经理江红杰以“设备网建设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为题讲述了锐捷网络设备网解决方案可以解决IP监控的视频质量不能让人满意、室外和准室外环境下交换机部署和维护麻烦的问题;惠州市尊宝酒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以“尊宝酒店客房智能节能分析软件的应用”为题论述了酒店客房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售前方案工程师徐灵伟以“海康威视智能建筑安防综合解决方案”为题分析了安防行业的四大趋势以及海康威视安防解决方案的七大优势;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管理总部技术总监陈晖以“中央能源系统CPMS策略研讨”为题探讨了智能建筑新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志强以“最新视频科技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为题,利用视频现场演示了科达视频技术的先进性;金三立视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售前技术经理钟武以“监控视频大数据解决方案”为题分析了公司视频采集、数据管理、视频存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武汉安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德宝以“数字生活与绿色智能建筑的有机融合”为题分析了绿色智慧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地产副总经理陈发梨以“通讯技术创新楼宇对讲系统——安卓时代与云服务时代新篇章”为题介绍了公司楼宇对讲和智能家居方面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演讲涵盖智慧城市、大数据、网络建设、酒店客房控制、安防、视频监控、绿色智慧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态势,紧扣当前行业热点,为与会者了解行业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还在主论坛安排了高峰面对面环节,由祝敬国主持,以“智能建筑行业如何实现从立足智能建筑到面向智慧城市的跨越”为主题邀请了黄久松、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公共安全组组长刘希清、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柴永茂、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黎明、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杰、H3C通信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唐国生为嘉宾展开探讨,他们分别站在协会、专家、集成商、产品商等角度提出了智能建筑企业实现向智慧城市跨越应该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行业协会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安防一网络一大数据分论坛中,来自政府机关、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和企业领导就视频安防、安防监控、信息网络、周界入侵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态势发表了精彩演讲;在建筑能效优化管理分论坛中,来自高等院校的专家和企业领导围绕节能、能耗计量、节能分析软件、优化控制、可持续发展、能效评估与建筑能效优化、绝对湿度控制、能源管理等介绍了众多优秀的解决方案和经典案例;在高清会议系统分论坛中,来自设计院及企业的专家领导与大家分享了会议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舞台机械系统、多话筒扩声系统、交通枢纽公共广播、高清会议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具体应用。主论坛及三个分论坛的演讲基本涵盖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各个细分专业,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实用信息。
此外,2014武汉智能建筑新技术及新产品展览会同期举办,此次展会是华中地区召开的首届智能建筑专业展览会,得到了国内外智能建筑行业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广州世荣电子、浙江一舟、广州市瑞立德、北京中创立方、星网锐捷、耐威国际、海康威视、延华智能等公司均搭建了专业化的展台,全方位展示了公司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吸引了来自华中及周边地区的众多系统集成商、工程承包商、建筑装饰公司、建筑承建商、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房地产开发商/业主、楼宇/物业管理、市政管理、能源供应商以及批发商/经销商、行业终端用户前来咨询洽谈。通过展览会现场调查表明,76%的观众有全部或部分采购决策权,90%的参展商对本届展览会的展出效果非常满意,与会者和参展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达到了预期效果。展会为寻求企业间的合作机会提供了平台,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各参展商表示,来年一定踊跃参与,大力支持。
会后,主办方还组织专家、企业代表分别参观了“光谷智能港”、武汉天地智能化工程、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代表们对项目采用的先进技术及达到的智能化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 篇8
1 运行情况
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武汉市某区自2005年10月启动新农合以来,参合农民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1.1 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该区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合管会)、新农合监督管理委员会。合管会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设立乡镇合管办,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单独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办分离,由区合管办垂直管理。建立了安全的基金管理体系:新农合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有严格的基金财务制度,采取的是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以收定支,封闭运行的原则。做到“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还对新农合基金严格落实3项制度:基金财务制度、基金公示制度和基金审计制度。严格3种监督方式: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1]。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确保了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
1.2 新农合参合率、筹资水平及受益水平等逐年提高
由表1可见,2006—2011年该区的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中央、省级、市级及区级财政加大了对新农合的投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资金标准,个人缴费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上升,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进一步提升[2]。2005年至今,该区新农合累计报销达到2.85亿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由表2可见,该区自实施新农合以来,农民的住院人次不断增长,农民的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释放,有利于“看病难”问题的解决。人均补偿金额不断增加,说明参合农民的自付比例随之降低,医疗负担相对减轻。受益率从2006年的8.80%上升到2011年的186.06%,说明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受益水平都在不断增加。
1.3 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参合农民即时结报
2007年在该区内定点医院实行住院即时结报。2009年扩大到区外定点医院实行住院即时结报。2010年实行新农合一卡通,提升了即时结报效率,减少了报销环节,使农民在本地就医可直接报销,更进一步方便了参合农民报销。
1.4 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新农合是以第三方付费的医疗保障模式,医院是按项目收费,随着参合农民对报销政策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健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过度医疗需求开始显现。第三方付费对供方的刺激,医生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现象的出现,加之医院内部对费用控制积极性不高,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给基金安全带来了风险。2010年10月份该区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试点按例均住院费用限额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半年多的试运行,发现限额付费存在着局限性,考虑到支付方式改革对供方、需方和第三方的公平性,该区在2011年6月1日起改用定额付费模式。定额付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供方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医院对支付方式改革的积极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实施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新农合的实施是按照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决定、通知及指导意见等开展的,这些文件只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不具有法律效应,至今尚未有专门法规对有关利益方的具体行为、权力、义务及职责进行规范。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新农合的实践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带来诸如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及保障管理随意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约束力不强,降低了新农合制度的信誉,加大了制度运行的成本。目前,在一些起步较早的地区已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对指导当地新农合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立法探索了经验,但其局限性明显。因此。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新农合相关法律法规[3]。
2.2 统筹层次低,筹资机制不够完善,筹资成本高
现行新农合区级统筹模式不适应新农合的快速发展。武汉市新农合以区为统筹单位,统筹范围较小,特别是人口少的地区,基金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新农合基金以区为统筹单位,既不利于统一全市新农合报销标准,也不利于省、市级信息平台、即时结报的统一管理。
低筹资水平决定的低补偿使新农合抵御疾病风险的功能大打折扣。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筹资方式是政府宣传发动、乡村干部逐户上门收取。随着新农合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农民缴费积极性不断提高,但该区30多万农民,工作量大,且工作成本高。
2.3 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
该区有254个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留守村民不足百人,村卫生室觉得门诊统筹不划算。村卫生室位置分散,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村医年龄大,不会操作电脑,个别偏远村网络不能联通。新农合筹资水平低,2011年人均筹资265元,门诊统筹将有限的住院基金分散到门诊报销,降低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提高大病住院报销比例。2008年门诊统筹模式受益率为47.00%,2011年门诊统筹模式受益率为186.00%,门诊统筹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受益率,但没有降低住院率,见表3。
2.4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及村医待遇问题有待关注
尽管新农合制度不断推进,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财政政策及补偿政策不断完善,但是一级医院的病人流向依然占较小的比例,参合农民大多选择在二三级医院住院,二级医院的住院率远远超过一级医院的住院率。更为重要的是,84.00%~95.00%的基金投入到二三级医院,一级医院获得的基金支持较小[4]。根据新农合的制度安排,农民在乡镇级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最高,因此,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村卫生室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后,村卫生室业务收入明显下降,加之乡镇卫生院和定点村卫生室设施陈旧,医护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及村医工资待遇问题亟待引起政府的关注。
2.5 基金支付制度设计难度大
新农合采取的是自愿参加的原则,给基金支付制度设计上增加了难度,因为面对事先设计好的制度,到底有多少人参合还是个未知数。设计之初,出于维护基金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将报销的起付线设置较高,封顶线设置较低,存在着压低给付水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基金结余,使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5]。
3 对策
3.1 建议地方立法,为新农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新农合运行几年来,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南京市、我省的长阳县等地方人大立法通过了新农合管理条例,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各地做法差异较大,作为全国几亿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国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新农合法律体系。为保障武汉市农村居民公平享受新农合制度,我们建议市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武汉市新农合地方性法律文件。明确政府、编办、财政和民政各部门的职责,统一规范全市新农合筹资、报销比例、医院管理及基金监管,为武汉市新农合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基金安全、高效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2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统筹机制
从理论上讲,新农合筹资机制的创新应该明确界定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职能,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高效的筹资模式、适宜的统筹层次和有效的监控等关键环节来完成[6]。新农合以县、区为统筹单位,统筹范围较小,特别是农业人口少的区,基金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新农合基金以区为统筹单位,既不利于统一全市新农合报销标准,也不利于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统一管理。建立新农合市级管理平台,通过市级转诊平台统一管理全市新农合三大目录,统一全市的新农合实施方案,扩大新农合统筹范围,实现武汉市新农合市级统筹,可以改变目前各区制订的实施方案以及基金各区分头管理的局面。实现市级统筹后,基金总量增大,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采取集约化管理,各区管理成本将不断降低,以实现我市新农合跨越式发展。基金筹资水平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增长,增长的幅度应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一致。根据上海市2002年的测算,参合者年征缴额应占人均年收入的1%~2%的比例较为合适[7]。
3.3 统筹补偿方案,对结余基金进行二次补偿
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参合农民的负担情况等影响因素,设置梯级分布的水平线[8],实行不同层次的标准,以便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管理部门要把结余的新农合基金对国家划定的低保人员、特殊照顾人群实行二次补偿,以更好地解决新农合“大病统筹”所产生的问题,体现新农合政策的公益性。
3.4 新农合应由自愿参合走向强制参合
自愿参加原则会导致逆向选择、筹资成本高和筹资困难等问题,而强制参合可以走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困境,新农合应由自愿参合走向强制参合[4]。大数法则的运用是将个别风险单位遭遇损失的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单位集合损失的确定性。新农合大数法则的运用体现为追求参合率。参合率高,基金规模大,可以将个别农民遭遇损失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整个单位农民的损失的确定性,有利于控制风险,从而达到医疗保障的目的[9]。新农合中农民的强制参合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一种必然,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强制执行目前的条件还不成熟,为此,笔者建议,可先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试行。
3.5 继续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
以多种方式宣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参加新农合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新农合参合的办法、参合后的权利和义务、经费的筹集、使用和报销等实际问题;宣传农民受益事例,组织受益农民现身说法;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新农合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吴昌兴,江淑文.江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 2008上半年运行情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1):12-13.
[2]张春红,李淼,吴昌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比例下降原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22-23.
[3]唐侠,戚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与改进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37-6239.
[4]金彩红.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9):71-76.
[5]孟宏斌.利益主体视角下的西部新农舍制度运行困境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9-14.
[6]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122- 129.
[7]朱朝伦.当前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医学研究, 2009,18(3):242-244.
[8]周晓媛,毛正中,蒋家林,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中起付线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47-49.
【武汉银行业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2017-2021年武汉地铁行业调研及前景分析报告09-24
武汉经济区域发展09-21
武汉蔡甸永安发展规划08-28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05-13
甘肃村镇银行发展问题07-16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07-22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11-20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暂行办法11-15
2024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问题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