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

2024-10-23

武汉晚报(精选7篇)

武汉晚报 篇1

在国民时代, 人们处在政治动荡、社会治安紊乱的大环境下, 诸如胡政之、张季鸾等这类办报人, 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 并向广大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也有林白水、邵飘萍等这类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新闻理想的人才, 他们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中国新闻界中。说起这些报业伟人, 就不得不提民营报业巅峰的成舍我, 他在当时被冠上了小报之王的称号。纵观成舍我的办报历程, 可谓是一部民国报业风云史。

一、成舍我办报思想简述

上世纪20年代, 怀揣两百元的成舍我在北平相继创办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 不久之后, 辗转到南京创办了《民生报》, 之后进军上海, 创办了《立报》。为扩大业务, 他于1938年将《立报》的范围扩展到了香港和台湾, 将《世界日报》的范围扩展到了重庆, 随后还在台湾创办了《小世界》。可以说, 我国第一个创建报业集团的人就是成舍我, 其创办的报纸以大众化和实用性的特点深受民众喜爱。

成舍我的办报思想十分独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办报理念:“将大众的心声说出来”。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彰显出办报人的韧性, 不畏强权, 掌握话语权。

2.报纸编辑方针:强调精编二字。无论报纸大小, 都必须坚持精编原则, 用质量说话, 即便是小报, 也要拿出小报大办的精神。

3.经营方式:坚持规模化、企业化、大众化。新闻内容必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必须以企业化的方式去经营报纸, 该做广告就做广告, 一切以发行量为核心;采用集团化方针, 增加发行量, 严格控制成本, 针对各个阶层的读者发行个性化的报纸。

4.办报人的甄选:本着专业化、优选化的原则选择办报人。人才的甄选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销量, 因此必须认真甄选, 同时还要定期对人才进行培养, 使之拥有高尚的办报情操。

在北平燕京大学于1932年4月29日举办的第二届新闻周会议上, 成舍我就中国报纸的发展空间发表了演讲, 他在演讲中明确表示自己非常看好中国报业的未来发展, 并指明了中国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次演讲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成舍我将自己的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目标, 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办报理念和新闻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中国政府允许个人经营管理报纸, 但却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使该行业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 使市场发挥最大作用, 防止私人资本因经受不起诱惑而报道虚假新闻。

2.必须让读者广泛参与到新闻编辑与言论指导的监督当中, 使之养成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新闻的习惯, 以此增强新闻内容的质量。

3.要使广大民众有能力消费小型报纸, 就必须本着“控制报价, 节约资源, 精采精编”的原则创办报纸。

4.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工具, 增加发行量, 创建规范的报纸。

在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体的改革进程中, 成舍我的办报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成舍我的办报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冲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成舍我办报思想在现代报刊理念的体现

在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社交媒体交织的今天, 传统纸媒如果一味遵循传统的经营模式, 势必是要被淘汰出市场的, 所以传统媒体必须求新求变。转变经营理念、更新运作模式、扩大市场份额, 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很多传统纸媒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希望借助手机客户端来稳定市场份额。在这些转变的理念中, 我们依稀可以窥见成舍我思想的痕迹。

(一) 办报的宗旨——为社会大众说话

《世界日报》是一款亲民的报纸, 因此成舍我在编辑版面时会尽量挑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在各种军事和政治新闻占据了报纸头条的年代, 《世界日报》凭借其大众化的语言和亲民的新闻内容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 他将一些民众感兴趣的话题放在了报纸的头条上, 目的就是便于大众阅读, 比如女师大学生被教育部强行接收、军警打伤女师学生、首都群众爆发大规模游行等这些重磅新闻都被放在了头条。成舍我还灵活地处理了其他版面的新闻, 比如他并未在《经济界》上刊登会引起民众强烈反响的经济新闻, 而是将其放到了《要闻版》上, 如此一来, 读者便可一眼看到国内外的政治新闻, 调动其阅读欲, 使报纸在不知不觉当中实现了大众化。除此以外, 他还采用突出标题、添加图片的方式来设计《世界日报》的版面, 目的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 使之对新闻内容充满了兴趣。就拿《武汉晚报》来说, 他将“为百姓谋利益”这句话标在了《武汉晚报》的下方, 也就是要为社会大众说话。正是因为《武汉晚报》为社会大众说话的立场鲜明, 才在武汉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具体来说, 《武汉晚报》推行培植名专栏、名专版+名记者、名编辑的双品牌战略, 树立主流媒体品牌形象,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深入群众, 服务读者, 努力跻身三镇家庭“第一报”。《武汉晚报》一贯强调第一现场报道重大事件, 努力叫响大事看晚报的口号, 以制高的视野、独特的声音关注民生, 报道重大事件。在版面上, 《武汉晚报》也是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报道百姓最关注的事, 灵活安排版面, 突出重大新闻, 图文并茂, 积极推进读者反馈, 这些都与成舍我的办报理念相贴近。

(二) 报纸编辑方针:精编主义

成舍我以精编主义办报理念, 这一点从他小报大办, 全面、简洁、精益求精的办报风格和主张上可以看出。上世纪20年代末, 成舍我凭借其精益求精、全面、简洁的办报风格, 在南京创办了《民生报》, 并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一般的大报相比, 小型报只留下了大报的精华, 用最简单的方式将时事要闻呈现在民众面前, 以质量取胜。小型报中的所有新闻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 通常控制在500字之内, 而且版面大方、简洁, 文章言简意赅, 直奔主题, 几乎每天都会登出一两条独家新闻, 重要新闻的数量足够与大报相抗衡。同时, 小报喜欢在文字中配上图片, 这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兴趣。严格来说, 除了版面比较小之外, 小报堪称完美, 而且更具可读性。所谓精, 即精心地规划和安排版面, 用各种极具可读性的新闻去填充有限的版面;所谓简, 就是必须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件事, 节约读者的时间;所谓全, 就是新闻要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 缺一不可, 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换言之, 小报就是要达到一报在手通晓天下事的境界。以《武汉晚报》为例, 《武汉晚报》力求打造精品, 不仅体现在纸质版上, 也体现在电子版和官方微博上。

1.《武汉晚报》官方微博

传统报纸基于互联网平台建立的官方微博就称之为报纸微博, 也可以理解为报纸在新闻传播界内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近两年来, 越来越多的报纸创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实际上, 报纸微博是因为“两会”才真正被大众所熟知的, 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建立自己的微博, 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直播时事新闻, 举办各种访谈等等。“两会”的召开使得微博用户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媒体的规模也得到了壮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微博以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写作方式, 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 这也是各家传媒都争相开通微博平台的原因之一。微博双向、快速的平台, 完全符合新闻生产的特点, 备受广大记者的欢迎。

《武汉晚报》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至2014年6月19日, 粉丝数量已经达到1066382, 微博数量达到53942条。不得不承认, 微博已经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而支持微博的人, 几乎都是本地的青年。首先, 微博化的报纸可以随时随地播报实时新闻, 读者只要能上网, 就可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其次, 报纸微博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转化为信息源, 将取自读者的新闻传递给母体, 从这一点来看, 微博的兴起为报纸开辟了新的报道方式。作为地方报纸, 《武汉晚报》积极抓住微博这一平台, 在微博上报道了很多即时性很强的当地新闻, 也积极与粉丝互动, 这些理念背后都体现了成舍我的精编主义。

2.《武汉晚报》增加相应版面

同时, 《武汉晚报》还在报纸上开了相应的版面, 让纸质报纸与网络形成互动。

@新闻·微故事已经成为《武汉晚报》固定的整版版面, 传统的话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严谨的新闻语言, 更多的是微博语言和口头语言, 一改传统的报纸风格。根据时代变化、读者需求变化而相应改变报纸的模式或板块, 小质胜大量, 这些微文新闻稿的字数都不长, 大多都是家长里短和温馨小故事, 同时符合各种年龄层的读者需要, 版面虽不多, 却包罗万象。这些都体现了成舍我“精、简、全”的小型报办报风格。

(三) 报纸的经营:大众化、企业化、集团化。

上世纪90年代末, 国内首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范春歌工作室”正是成立, 为推出更多精品新闻, 《武汉晚报》开始走“战略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路线。“双品牌”战略推行以来, 不断推陈出新、激发活力, 使得《武汉晚报》在十年间共夺得14个新闻奖。除此以外, 《武汉晚报》还率先发明了“立体互动式报道模式”, 实现了开放式办报、团体作战、形成合力。同时, 《武汉晚报》还大力打造企业化管理模式, 推行集团化经营模式, 不仅是纸媒, 还投资餐饮、房地产等其他项目, 全力提升集团的综合实力, 这些经营模式, 都可以窥探出成舍我办报理念的痕迹。

摘要:成舍我凭借其先进的新闻思想和独具风格的经营主张, 在我国近代新闻业中叱咤风云。他十分重视新闻的实用性, 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当年的办报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 其报纸业务才会越来越受人们认可。在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社交媒体交织的今天, 纸媒新的运作方式层出不穷, 但是在这些新手段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洞见民国报人思想的影子, 成舍我的办报思想更是可见一斑。本文就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以《武汉晚报》为例, 重点阐述了纸媒官方微博的运用以及增加微博相应的纸质版面, 从而体现的成舍我办报思想。

关键词:成舍我,办报思想,新媒体,微博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

[2]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M], 重庆出版社, 1982.

[3]萨空了.我与《立报》[J], 新闻研究资料, 1984, (5)

[4]周海波.《论成舍我与中国报纸的大众化趋势》[J], 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新华出版社, 1998

[5]马达.《成舍我成功的报业经营》[J], 青年记者, 2000.6

[6]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7]吕莎.《成舍我“小型报”思想探究》[J], 新闻窗, 2008 (2)

[8]杨琦.《成舍我的报刊活动思想探析》[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 (11)

武汉晚报 篇2

关键词:《江南晚报》,主流,好看,有用

晚报曾经是报人贴近群众的试验田, 是媒体都市化的最早开拓者; 晚报也曾是新闻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最早延伸了党报的社会功能。 今天,报刊前有电视的围追堵截,后有网络媒体的大兵压境,晚报的生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新闻竞争极端残酷的环境下,晚报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将新闻做得更加专业、更加贴近、更加可读。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江南晚报》提出了“主流、好看、有用”的办报方针,在无锡本土新闻市场中小有作为。 《江南晚报》不仅传递了国际新闻、国内时政要闻、都市新闻,而且还规划了无锡人的城市生活,记录和传承了吴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价值。

一、“主流”的追求:精选的国内时政要闻,都市化的表达手段

西方人在界定“主流媒体”时主要有两个标准,即“面向主流受众和控制主要信息源”[1]。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 课题组给主流媒体确定了六大标准:功能定位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方针方面体现主流价值观, 引导力度方面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内容方面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记录者,受众对象方面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 行销范围方面具有影响较广的受众群。 在我国,晚报、周末报、都市报等基本都是党报的延伸, 它们都要接受党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因此,我国媒体在主流性与非主流性方面区别不够明显。 就晚报来说,它们本身就是党报机构的合法性、有效性成员,追求和体现“主流”是各地晚报的自觉标准。 《江南晚报》显然也不例外,一方面要保持都市化媒体的贴近性, 另一方面也格外注重报道内容的主流性。

(一)精选时政要闻,浓缩历史景观

新闻是今天的记录,也是明天的历史。 媒体对时政要闻的报道实际上就是不断记录历史。 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新华社对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国家史的书写。 中国特色的领导人活动报道, 使国内媒体积累了大量的时政新闻数据, 也让媒体数据库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江南晚报》作为地方性的都市媒体,一方面要对时政要闻进行精选精编,浓缩国内外、市内外社会发展景观; 另一方面也采用都市化的表达方式,让时政新闻尽可能地贴近都市人群。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 因此成为两岸领导人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 2015 年11 月7 日,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这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见。 《江南晚报》以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重点报道了“习马会”。 11 月5 日,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习近平马英九本周六会面》预报了见面的时间。 11 月8 日,头版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习马握手的历史瞬间,A2 版则用整版篇幅对会面情况进行细致的报道。 在A2 版报道的引题中,编辑引用了习近平在会见时的讲话:“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图片的直观报道+标题的内容提炼, 使都市读者在快速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瞬间的伟大意义。

景观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或作秀。 它是由一组可以感知、 可以观看的材料建构起来的表象(或幻象)。 德波认为现代社会是由“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 汇聚成的景观河流,“景观是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中介。[2]不管景观与现实有多远距离,人类认识世界依然需要景观。 因此,媒体对不同景观的记录,一方面是在帮助公众认识世界, 另一方面也在用媒体书写历史。 《江南晚报》身份为“晚报”,它不像日报那样过分强调时政新闻,但是却用精简的方式记录了历史,如巴黎暴恐事件、中国谴责伊斯兰国等报道,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了历史。

(二)报道本土新闻,绘制地方地图

就我国媒体来说,它具有监测环境、指导工作和价值整合等功能。 《江南晚报》作为地方晚报,要及时报道地方重大、重要新闻,帮助公众绘制无锡发展的“社会地图”,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引导指导无锡人民从事地方建设。2015 年是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年份,《江南晚报》 通过报道无锡市“十三五”规划制订过程,帮助无锡人民确定未来发展的行动路线。 11 月3 日,《江南晚报》A2 版以《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题,报道了无锡市委常委会集中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 报道指出:要牢牢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紧紧围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无锡未来五年发展的前进方向, 努力在“迈上新台阶、 建设新无锡” 的征途上迈出坚实步伐。 该版同时还报道了无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无锡实际,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 报道还指出会议审议了《无锡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 “互联网+” 行动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 其他如《深入抓好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推动无锡向 “经济强” 目标迈进》(11 月16日)、《无锡地动车成“电商产业地图的新地标”(引)

实体经济一样可以逆市而上(主)》(11 月14 日)等报道虽有党报的风格,但是却为无锡读者绘制了最精确的发展远景图。

(三)解读政策法令,引导社会舆论

“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 新闻人是幸运的, 因为新技术可以扩大新闻生产的内容和传播渠道,增加新闻影响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选择。 与此同时,新闻人也是焦虑的,因为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正在受到冲击。 互联网革命下,如何传承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瞭望者、社会把关人的角色, 如何在坚守公共利益的同时求得商业上的发展,新闻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和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责任仍是不可否认的。 晚报是党报功能在大众市场的延伸,在当前网络空间声音过于嘈杂的年代,传统媒体理应通过解读政策法令、 引导社会舆论来提高它们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政策的变动和调整不断发生。 对于政策变动,报纸应该及时给公众进行深入的解读。 2015 年10 月30 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其中增加了包括代替考试罪、虚假诉讼罪在内的新罪名共20 个,修改原罪名13 个,删除原罪名1 个,即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将并入强奸罪,视同强奸幼女从重处罚。 2015 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在A5 版以《废除嫖宿幼女罪,代考将入刑 》为题对两高出台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 不仅满足了公众的阅读需求, 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2015 年1 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并于2014 年10 月1 日起实施,此后各省先后出台了实施方案细则。 11月23 日,《江南晚报》以《19 省份公布养老并轨实施方案(引)计发养老金将“保底限高”》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选择公众关注的四个焦点问题一一作答。其他如二孩政策、公积金使用等,《江南晚报》均做了及时细致的解读。

近几年,雾霾成为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如何治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考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治理雾霾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产业结构, 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媒体的舆论引导。 2015 年11 月3 日,《江南晚报》在A3 版刊登了 《新秸秆收贮体系在宜兴大显身手》,报道指出,在《无锡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未来五年的“总纲领”。 报道用具体数字反映秸秆综合利用的成绩,也指出了未来的困难。 这在舆论上既引导了无锡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提出了无锡未来环境治理中的困难。 11 月19 日刊登的《锡城最老林荫道不消失! 》报道无锡市石门路开始改造,附近居民担心300 多株梧桐树的命运。 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得到的回答是:只“理发”不移树。 类似的用“事件新闻”引导公众行为、公共行为、社会舆论,比简单地讲大道理更令人信服。

门彻曾经提出, 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溯源、验证、完整、平衡、公正、客观、简洁、清晰、人情味及责任感;新闻价值具有及时性、冲击性、显赫性、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当下性、必要性等要素。 然而,因为我国媒体体制的原因,地方媒体很难在本地新闻中有所作为,只能炒作“异地”的突发事件,或者给本地唱赞歌、贴标签。 《江南晚报》虽然坚持“主流”,但很少有本地出彩的事件性新闻,时政报道质量有待提高。

二、“好看”的呈现:精致的版面策划,艺术化的新闻语言

在视觉文化发达的时代,报纸“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上下功夫,还必须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地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4]。 在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阅读、视觉阅读成为阅读新主流。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社会舆论纷纷唱衰报纸, 报社内部也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目前新闻创新性的实践有公共新闻、互联网新闻、数据新闻等方式,这些方式从新闻报道的动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路径依赖’”[5]。 在新闻报道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的大背景下,《江南晚报》不断在版面设计、新闻语言上大胆尝试,通过精致的设计、优质的内容让版面更加“好看”,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纸媒的表达方式。

(一)不断出新的传统版面语言

报纸是一种平面设计艺术, 报纸编辑使用的版面语言主要有文字、标题、图片、纹饰、色彩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 报纸编辑手段不断发生变革:传统编辑手段获得新生,版面语言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计算机创新出更多的电子编辑手段,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现象明显。 在近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 很多媒体通过抓取核心新闻要素绘制新闻关系图, 获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 在视觉文化发达的时代,“图片、视频等以其直观性、易获得性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构建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文字语篇的地位,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6]。 报纸视觉新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抗电子文化的入侵,是对报纸合法性存在的救赎。

《江南时报 》的很多标题很有特色,它们不仅浓缩了新闻事件的精华, 而且也通过巧妙的编排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如2015 年11 月19 日封面标题《党员自己花钱奢靡享乐(引)中纪委:要管(主)》,引题分两行加底纹,主标题用特大号黑体,标题既生动简练又铿锵有力,具有非常好的震慑作用、传播效应、视觉效果。

如今是一个高速度、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读报更加强调快速和有效,因此《江南晚报》的很多标题基本上是提炼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匆忙的读者如果没有时间阅读新闻主体内容, 只要阅读标题就能够大致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如《穿越太湖连接南泉雪堰(主)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州—无锡段明年开工(副)》(11 月14 日)、《山东游客跳河失踪搜寻一天未果(主)水下暗藏的渔网成救援拦路虎,落水者生存希望渺茫(副)》(11 月18 日)、《半自动流水线和“掌上千里眼”等高科技手段都使上(引)“双11”快件增六成也没爆仓(主)》等。

11 月1 日,《江南晚报 》在 “看天下”版面用整版篇幅报道俄国客机坠毁事件,版面既浓眉大眼,也清新简洁(见图1)。 报道的主标题、副标题浓缩了新闻事件,报道用两个次级标题分析了飞机失事的原因,即“失联起飞23 分钟从雷达消失”“搜寻客机坠毁后断裂成两半”,其中“失联”“搜寻”用白色字体蓝色底纹,非常醒目。 这样的编排无疑可帮助读者对事件进行快速阅读,节省了阅读的时间成本,也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到达率。

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 ”西方也有同样的说法:“一张照片胜于写一千字。 ”过去图片仅仅是美化版面、提高传播效果的手段,今天则是报纸坚守阵地的重要武器。 报纸精选的图片要努力与文字稿配合,要使文字与图片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图片应像岛屿竖立在文字之海之中, 而不应是一叶孤舟,浮在‘海面’上。 ”[7]《江南晚报》和其他晚报一样,非常重视图片与文字的配合, 相当多的稿件都配有图片。 2015 年11 月13 日晚,法国巴黎遭遇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11 月15 日,《江南晚报》在封面刊登新闻标题《“浪漫之都”遭遇“恐怖袭击”》,并打通A2、A3 版以《血洗巴黎史无前例》为题报道。 头版选择的大幅照片中有受伤者的惊恐和相互扶持, 体现了恐怖袭击的残酷和对巴黎人民的伤害(见图2)。 A2、A3 版的压题照片是一对恋人的相互依偎, 女伴的眼神中透露出无限恐惧和心有余悸。

从《江南晚报》的照片选择来看,外稿的新闻图片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读者能够从图片中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 但《江南晚报》关于本地新闻的报道,图片拍摄较为一般。 现代晚报都要在报摊上销售,因此报纸封面图片必须有视觉冲击力,但《江南晚报》的很多封面图片均表现平平, 没有新闻眼和视觉中心,缺乏细节特写和人物情感的捕捉。 有些图片感觉就是为了图片而图片,图片中没有细节、没有冲突、少有表情,也缺乏必要的都市气息。

(二)电脑实现的版面语言创新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新闻可以利用所有的传播形式,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和图表,还有正在出现的技术比如360 度视频。 这些技术使得记者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报道模式, 不必受以前模拟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限制。 ”[8]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出现了数字化、可视化、全景化、情境化、个性化、超媒介、互动性等特点。 就平面媒体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传统的编辑手段, 也使报纸版面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江南晚报》利用电脑制图技术让版面有了设计感,也让新闻有了更多的审美趣味。 如2015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关于俄罗斯客机坠毁事件的报道,通过计算机设计的俄机飞行路线图,非常直观地再现了飞机坠毁的全过程(见图3)。

新闻既有信息传播的功能, 也有视觉审美的功能。 新闻之美有标题之美、版面之美,有现场新闻的动感之美、新闻人物的情感之美,也有新闻文本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创造了一种经典的消息写作模式———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实际是快速交流的逻辑:及时快速表达的逻辑,也是快速接受的逻辑。 ”[9]因此,倒金字塔结构一直被新闻业内奉为圭臬。 然而,现代编辑手段创新出更多的新闻表达方式,如时间轴模式、问题线模式等。 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媒体报道不再用严谨的消息结构,而是在时间轴线上直接罗列新闻要素, 这种结构既直观也节省阅读时间,更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2015 年11月2 日,《江南晚报》报道《如何避免二孩“抢生”》,该新闻没有导语,整个新闻内容就是四个问题。 报道回答完四个问题,消息也就结束了。 这种简洁明快的报道模式显然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

(三)新闻故事造就的内容之美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认为要做好新闻必须强调“三个还原”:“一是将内容还原为新闻,二是将新闻还原为事实,三是将事实还原为事件。 ”[10]同时还应该坚持“三个深化”:“一是将事件深化为调查,二是将调查深化为策划,三是将策划深化为整合。 ”[11]日常生活是一部叙事史诗,人们每天都在生产故事、聆听故事,“故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 因为普通人对故事感兴趣,所以“生产故事”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标准。 “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所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 新闻记者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 记者通过寻找到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12]《福布斯》杂志到我国985 高校招聘,明确提出要雇佣会写故事的编辑、记者, 同时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江南晚报》发挥晚报贴近读者的特长,在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中强调事件报道、故事报道,即将新闻要素还原成事件、结构成故事,从而让新闻内容呈现出更多的内容之美。 中东王室是一个神秘的群体,迪拜更是世人心目中“奢侈”的代名词,那里拥有全球第一所七星级酒店、世界上最高的迪拜塔,那里还有巨大的棕榈岛、世界地图岛。 2015 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 》在A20 版刊登了 《马背上的迪拜王室 》,让读者“窥视”到迪拜王室的内幕。 2015 年9 月19日,阿联酋迪拜酋长长子谢赫·拉希德去世,报道以此为由头揭开了迪拜王室的神秘面纱。 文章开头引用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拉希德并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英俊、富有、健康,知情人士称,拉希德生前吸食毒品,服用激素,热衷于性爱派对。 ”简短文字塑造的“人性的两面性”,立即将读者引入故事情境,为读者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其后,报道从“【财富】王室资产达数千亿美元”“【生活】酋长花十亿美元养马”“【继承】兄终弟及不乏越级继承”“【问题】过分靠外资安全存隐患” 等四个方面对迪拜王室进行了具体解剖。 文中关于拉希德与王储擦肩而过、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主导的“迪拜模式”、与西方大国保持安全联系的生存战略等的描写,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东王室的生活与神话。

好的新闻报道需要有好的新闻事实, 好的新闻事实包含必要的新闻背景。 《马背上的迪拜王室》的新闻由头是拉希德的去世, 但文中主体内容则是丰富的背景材料,这就需要记者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材料积累。 “在不同层次上的人,机遇对他们的概率是不同的。 一般说,越是处于较高层次的人,机遇的概率越高。 ”[13]从《江南晚报》的稿件来看,引自国内知名媒体的稿件可读性、故事性更强,而自身采写的稿件则较为平淡。 期望《江南晚报》在今后的报道中,能够有更多的独家策划、更好的独家报道。

三、“有用”的指标:及时的新闻资讯,实用性的生活指导

在对媒体核心要素的认识上,曾经出现过“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和“产品为王”等说法。 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逐渐从“福利性媒体”向“市场型媒体”转变,更多媒体人越来越将报纸当成产品。 吴海民认为“报纸是作为用来交换而生产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14]。 报纸作为产品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 《江南晚报》作为都市晚报,扎根吴文化土壤, 一方面给无锡人提供及时新鲜的新闻资讯,另一方面也给无锡人带来实用的生活指导,帮助无锡人民过好现代都市生活。

(一)及时传递新闻资讯,帮助市民生活决策

现代社会人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空间快速放大,公众的决策机会、投资机会不断增多。 《江南晚报》找准晚报的“服务”本位,通过及时的新闻资讯传播,帮助公众进行生活决策、投资决策。2015 年11 月4 日刊登的《今年无锡国外代购进口车百余辆》,记者从如何选购、如何上牌、如何维修等方面帮公众“掌掌眼”。 《人才》专版鼓励读者创新创业,《再不创业就老了》(11 月11 日) 讲述了一个女研究生创业的故事: 放弃在国企发展的机会, 自己“折腾”,在网络上做“爱宠邦”项目,让宠物交易有了保质期。11 月9 日A9 版刊登《网购“四大陷阱”,你要看清了》,在双十一购物节来临前,帮助读者擦亮一双双慧眼。 11 月12 日,《江南晚报》拿出多个版面做双十一专题,其中A4、A5 版打通策划了一篇重头稿件:《双11 从全民疯抢到理性冷静》。 文章内容依然以信息报道为主,但标题明显有理性引导的倾向。 如果该期报道能够从经济学、社会学、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有思想地策划,报道效果可能会更好。

投资理财是当今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提供投资决策咨询是都市类报纸的重要任务。 《江南晚报》以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不失时机地为无锡市民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如2015 年10月24 日央行推出降准、降息“双降”政策,这是2015年央行第5 次降息,“利息似乎低到了 ‘地板价’”。2015 年11 月3 日,《江南晚报》A4 版刊登《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如何理财》,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双降 ’ 后市民对投资的信心似乎有些飘忽不定,有市民从银行将储蓄搬出去,有市民不知道该买理财产品还是该投股市”。 对此,“银行理财专家建议,今年不要刻意去追求收益、 增值, 关键以求稳为主。 ”该报道中记者消息来源不够明确,只是“记者了解到”;理财专家也没有具体的姓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新闻的可信度。 期望以后记者要更加重视决策咨询类报道的消息来源问题。 11 月11 日,《江南晚报 》还出现了一篇广告 “新闻”———《刷光大银行卡各种优惠多多》, 期望以后报社要明确打出“广告”字样。

(二)创办各类文化专刊,构建精彩城市生活

美国报人普利策一生追求让报人有地位、 有品质,因此,他捐款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新闻学院,目的是让媒体记者有教养、有尊严。 都市报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都市报理应在城市人文精神建构方面发挥更多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导向作用。 《江南晚报》办有多个文化专刊,通过一些有品位、有价值的文化报道,提升无锡人的精神气质,构建无锡人的城市生活。 《江南晚报》创办的都市杂志《人文》从版面设计、 图片配置和文章选择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吴文化细腻、优雅和小康的特点。 《人文》包括读城、影像、方言、二月泉(副刊)等专版。 “读城”版通过挖掘无锡历史文化故事,帮助无锡书写“人文历史”(见图4)。

如11 月29 日该版刊登 《江南处处皆春申》,讲述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封吴十年中在无锡治水筑路的故事,文章通过关于春申君历史景点的考证,增添了无锡城市的文化内涵。 “影像”版用图像波的方式反映无锡人日常的城市生活。 11 月22 日,《丰收的田野》 压题照片视野广阔, 再现了乡村秋收的热闹景象。 这样的场景是城市化后,不可多得的乡村记忆。11 月29 日,“影像”版通过一组瑜伽照片,让读者体会《融合在大自然之中》的豪爽。 “方言”是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 因为语言随时代变化也在快速演变,所以,《江南晚报》对无锡方言、民谣的记录,实际上是在记录、 拯救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人文》杂志让无锡城市多了一个文化符号。

《人文》杂志的文学副刊“二月泉”分心情、文学、逸事、书苑、美文、市井等板块,用艺术性的方式建构了无锡人的精神空间。 如果细读其中的文字,品味文字背后的内涵, 我们会发现它的味道要胜于当地的“新闻报道”。 正是这些艺术化的文字,让域外的读者对无锡有了更多的遐想。 其他还有《江南艺坊》关于紫砂、书画、收藏的报道和介绍,既有艺术情调,也有市场回报。

《南阳晚报》的版式设计 篇3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南阳晚报》创刊至今, 从发展到壮大, 走过了一个不寻常的20年, 但是, 随着时代的跨越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符合时代要求, 例如在版式思维定式上, 过去传统的版面形式, 随着读者阅读要求的提高, 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短板, 如今, 在享受新闻的同时, 视觉美更成为读者的追求。晚报要想在发展中求生存, 必须顺应形势, 探索报纸版面发展新路子。

新的版面形式体现社会变化。报纸版面也是一面社会镜子。不同的版面风格和形式反映出各自的社会时代, 以往报纸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还是文字, 这种版面形式直接反映了过去社会生活节奏缓慢, 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 而对于那个没有阅读速度和时限的时代, 报纸版式也就无法成为读者关注的话题。如今,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报纸过去那种串来串去的走文、繁缛的花线、变来变去的字体、多余的花网纹饰显然不能顺应现代读者的阅读要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 作为平面媒体, 报纸除了改进其内容外, 版式改进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紧跟时代步伐, 版式创新势在必行。一张好的报纸, 不仅要有出色的内容, 版面效果也起到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 如今, 报纸版面设计已是新闻引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版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2005年嘉兴日报社以年薪30万元引进版式总监, 在报界一度传为美谈, 同时也凸显了版式在平面媒体的重要性, 版面形式已成为报纸业内人士研究的重心之一。

办报理念革新, 增创《南阳晚报》发展新优势。在当今改革和大发展的时代里, 我们的新闻环境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的飞速发展, 加上各种媒体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南阳晚报虽经不断努力, 并注重在内容、权威和实用等诸多方面下大工夫, 但依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这种状况, 南阳晚报密切关注报业发展动向, 立足办报新理念, 增创报业发展新优势。

要使报纸既有反映热点、见解独到、重实用、重信息, 又有彰显庄重大气、时尚现代的版面风格, 改版已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基于此, 《南阳晚报》确立了一整套改版新思路。路径是:放大晚报传统优势, 加快向都市类报纸转型, 塑造《南阳晚报》品牌, 实现宣传与效益双丰收;目标是:扩大新闻量, 打造独家报道, 增强宣传时效性, 推动新闻采写创新;重点是:做活新闻, 做独家新闻;版式全新设计, 做大气、精美图片, 做靓丽、时尚版面。作为这次改版的重头戏, 版面设计力求形成便利性、稳定性、差异性和兼容性, 并具现代味的“浓眉大眼”的风格。通过这次改版, 要实现两个创新:1.内容创新。增强实用性、重要性、服务性, 彰显时新性、独家性、主体性、深度性、可读性。2.版面创新。使得版面设置更科学、更合理, 内容和形式更融合、更贴近、更时尚, 增强报纸的厚重感。

为确保改版取得成功, 我们一是外出取经, 派出多路人马北上南下奔赴先进报社驻点跟班, 学习先进的办报理念和版面操作模式。二是内部挖潜, 建言献策, 发动报社全体员工开展改版大讨论, 吸纳精华建议。三是寻找不足, 《南阳晚报》过去虽多次对版式进行设置, 但依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 即理想的版面风格未能鲜明地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独创性不够, 特点不够突出, 风格没有充分形成, 现代时尚气息没能有效彰显。四是组建改版专家小组, 对改版建议和各种信息进行汇总, 提出改版方案, 制定改版框架, 同时, 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条改进、完善。

“版式是报纸的面孔、报纸的表情”, 版式的改进和创新不仅能迅速、直观地吸引读者, 也是提高报纸品位的重要手段。版式设计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提高读者阅读速度, 还起到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所以, 好的版面设计定位, 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视觉习惯、审美时尚的需求, 因此“简洁”成了必然选择, 即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方便, 既是一种时尚美、现代美, 也是自然和谐的形式美。《南阳晚报》通过深入论证和探索,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版面思路, 即以清新秀丽为主调, 兼有现代意味的浓眉大眼元素;追求田园式质朴, 力求疏朗明快、灵通秀气;坚持“向上、向善、向美”, 营造“强势传播、快乐阅读、轻松阅读”的文化氛围。

在统一改版基调的大框架下, 各版求新求活求变:新闻类版面既端庄严肃、简洁大方, 又显现清新、明快;社会生活类版面既要赏心悦目, 也要简单易读, 透出秀气;作为此次改版亮点之一, 每天一期的图片新闻专版, 用直观的新闻图片, 以百姓身边的新闻、市民关心的话题讲故事, 为起到让图片和版面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该版运用图片特性, 准确把握图、文、色三要素, 对图片大胆编辑剪裁, 编排错落有致, 使得版面更富有设计感、灵动感;专版类版面活泼大方, 稳中求变;文化娱乐版面时尚前卫, 张扬唯美, 使报纸版面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

在版面策划上, 力求出层次、出变化、出实效, 强化稿件组合和包装, 美文美题, 拧干稿件水分, 标题不套话, 强调韵律美。在色彩的运用上, 强调丰富而不花哨, 色温以暖色调为主, 以抓住读者眼球。实践证明, 颜色越暖, 感觉越近, 颜色越冷, 感觉越远;色调越重, 感觉越近, 色调越淡, 感觉越远。

在版面行文上, 精编稿件, 精简文字, 要求每版文字控制在2700字左右, 文章多段多题 (小标题) 少文, 多留空间, 这样既能起到方便阅读作用, 又能使文章、版面透出灵气。

在图片运用上, 有新有奇, 突出视觉冲击力。对图片的新闻性和唯美性的取向上, 二者缺一不可, 对唯美且有健康、正面延伸意义的照片可大胆使用。

关注民生新闻增强晚报“三力” 篇4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体现晚报生活化、本土化、市场化办报宗旨, 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从而保证晚报高质量出版。

《绥化晚报》不断提升新闻信息量, 提高晚报影响力, 在把握政治导向的基础上, 积极配合国家的重大事件、市委中心工作, 努力发挥晚报的宣传和服务功能, 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大项, 积极主动进行报道, 在撤地设市、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重大主题的报道中, 我们注重结合晚报特点, 精心策划、多视角采编、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报道, 起到了较好的舆论推动作用。我们精心策划, 组织记者参与了撤地设市10周年系列报道活动, 采写、编发撤地设市10周年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访谈录、撤地设市1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 并配发了图片, 组织开展撤地设市10周年“百姓眼中的10年”采访活动, 编发各种题材稿件百余篇。我们还组织策划撤地设市10周年“感动绥化人物”报道,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上, 《绥化晚报》快速反应, 及时报道, 准确把握。2010年5月15日, 北林等地遭遇龙卷风袭击, 我们派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北林区三井乡龙卷风受灾现场, 用文字和图片真实、准确地报道受灾情况, 并跟踪报道了灾后重建进程, 共编发记者采稿近30篇。庆安县发生客车坠河事件, 我们在第一时间编发新闻, 并跟踪报道, 直到对事故责任人作出处罚。

在关注民生民情、社会新闻报道中, 我们充分发挥晚报的作用, 客观真实地反映民情民意。民情记事版、社会新闻版、法制在线版刊发了《市区新华街中直路至黄河路路灯架起两年不亮成摆设》、《重病女孩王晓宇渴望见到失散父亲》、《诊所乱丢医疗垃圾危害大》等关注百姓事、百姓呼声, 为百姓解决难点问题, 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和患病学生等新闻稿件。我们还组成了报道小组, 对市区占道经营、建筑垃圾、雪后清运等问题用整版版面, 从不同角度, 推出《建筑垃圾弄脏城市的“脸”》、《大雪, 考验城区清雪能力》等主题式专刊, 对影响城市面容的现象进行舆论监督, 促进了问题的整改。

在新闻服务生活的报道中, 《绥化晚报》扩版增加了新闻信息量, 让民生、服务、社会、法制等地产新闻上位、唱主角, 并重点经营服务性专栏“民生在线”、“法律帮办”、“急诊室故事”、“3·15维权”, 编辑、记者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民生在线”和“法律帮办”专栏编发读者问答、咨询570多条。新闻和服务信息量同比增长了40%以上, 地产新闻比例占发稿的80%以上, 同比分别上升了20个百分点, 晚报的多元化服务得到充分体现。

2010年, 《绥化晚报》创新思路, 重新定位, 调整格局, 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包装, 大幅增加新闻量, 增强时效性, 并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下工夫, 全新推出了《生活周末版》。

《生活周末版》以刊登社会生活类新闻为主, 在新闻版面的划分上, 区别于正刊, 方便阅读, 报道内容视角新。刊发的稿件《免费服务暗藏猫腻》、《市区出租车客运站前强行拼车漫天要价:西门至火车站竟要20元》、《三游客讲述“十一”出游闹心事》、《玉米成“侏儒”祸起假种子:肇东800户农民秋收无望》和连续报道的《市区人和街一路段残土堆放影响居民和车辆通行》、《“堵心路”见报两周无人管》、《“堵心路”终变坦途》等有亮点、有看点的稿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今晚报》副刊版面评析 篇5

一、静态版式, 模块化编排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 版面设计作为纸质媒体表现手段之一, 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报纸的版式似乎已到了一个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足为过的高度了。《纽约时报》的前总编辑法兰克先生把报纸形象地比喻为“一家超市”, 要求“把新闻分类规划得特别整齐和明显”。他强调说:“我们必须告诉读者, 哪些新闻在哪里。” (1) 在这里, 静态版式显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诚如超市要方便顾客, 静态版式的目的也是方便读者的阅读即提高易读性。

静态版式的准则是:版式基本一致、不忌重复、日复一日、强化“脸谱”, 在追求简洁风格的同时体现报纸的易读性, 利于传播。《今晚报》的副刊版每期在版面的左下角几乎都会有《星期文库》栏目, 此外加上《谐趣园》、《每晚一谜》、《肝胆篇》栏目, 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带给读者快乐, 形成一种“定性思维模式”

“模块”是静态版式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模块”, 指一则新闻或一组稿件形成的规则矩形, 可以用围框与其他稿件加以区分, 或者仅凭四周的空白加以区分。 (2) 《今晚报》的副刊版面结构较为固定, 版面编排都是采用框架结构, 版心位置一般都安排一幅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画, 从而形成视觉中心;刊载的文章模块多为矩形, 每一篇稿件或几篇稿件形成一个规则的矩形, 周围用框或空白与其他稿件分开, 避免出现咬合式的“刀把”。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阅读, 另一方面也克服了过去琐碎繁杂、不够大气、不够明快的缺点, 显示出稳重、大气的风范。

二、“国画———漫画”标题营造视觉中心

假设在整个报纸的版面上只有一张国画, 无论这张国画有多小, 无论它处在版面的什么位置, 读者总会第一个注意到它, 这样, 这张国画就可以称为版面的视觉中心。当然, 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一张国画, 只要是读者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集中注意力在它上面的那些元素, 都可以称为视觉中心。在没有国画的版面上, 一个粗黑的大标题如果放在合适的位置, 也能成为一个视觉中心。一个标题如果拟得出色, 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即使字体不是特别粗大, 也能成为视觉中心。

在《今晚报》的副刊版面上, 几乎每期都会有国画、漫画, 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营造版面视觉中心、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笔者曾对《今晚报》2007年5月出版的副刊版面的图片运用做了粗略统计:使用图画总数达31幅, 几乎达到了每天一幅, 使用漫画总数达36幅。这样设计足以形成吸引读者的视觉作用, 促使读者购买。比如:在2007年5月10日副刊版面上的视觉中心就是《变脸》一文所配发的一张京剧脸谱的漫画。变脸恰恰是传统京剧的把戏, 文章内容与配发的漫画非常吻合。

标题兼具美学功能与实用功能, 制作诱人的标题已成为当前各报营造版面视觉中心、吸引读者阅读和美化版面的一个重要手段。《今晚报》的副刊标题追求醒目、简洁、大方, 既注重美学功能, 又强调便于阅读的实用功能, 标题以单行为主, 不破栏。字体粗黑, 引人注目, 易读易记,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制作上力求通俗化、口语化、人性化, 制造亮点, 便于读者识别。如:《别砸子孙的饭碗》、《学会放弃》、《婚姻是个筐》、《我与孙子比童年》等, 即为此类标题。

三、整体感和节奏感相统一

报纸的版面有节奏感, 既统一又有变化是版面形式美的重要内容。统一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绝对优势的比重。如在线条方面, 一种线条为主。在色彩上, 确立某种标准色。变化, 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较小比重的一种形态, 多样化可以使版面生动活泼, 丰富而有层次感。 (3) 统一是主导, 变化是从属。统一强化了版面的整体感, 多样化避免了版面的单调、死板。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版面呈现出一种节奏美, 没有节奏感的版面肯定是沉闷的。

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 《今晚报》的副刊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中有变化、稳重而又不失活泼的版面风格。整个版面呈现出眉清目秀、稳重中不失活泼的面貌, 体现出一种大气而又现代的大报风范。副刊版以刊载小说、诗歌、散文、评说等为主, 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版面编排单一, 留白多、用线细、用色少且以冷色为主, 给读者以清新秀气、宁静淡雅的感觉。

当然, 我们在肯定《今晚报》的副刊版面具有较独特的现代版面风格的同时。也要看到该报的版面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增加版面有效信息和新闻感觉

近年来, 报纸在改版创新过程中, 版面不断增加, 报纸由“薄报”变成了“厚报”。按照新闻传播规律, 报纸版数增加了, 其负载的信息量亦应同步增加。然而, 有些报纸在改扩版后的版面, 外表象肥皂泡沫一样极为华丽, 然细观则内容空洞。这种版面我们称之为“泡沫版面”, “意指版面形式包装富丽堂皇, 刺激读者感官, 而内容则东拼西凑、言之无物。” (4) 副刊作为报纸整体的一个“分子”, 也要保持其应有的“新闻纸”的新闻的意味, 不能完全脱离了新闻性, 完全谈其“副刊性”。

《今晚报》的副刊版面以内容丰富, 版面编排简洁, 美观、大气赢得了广大的认同。但也出现有效信息含量不足, “版面泡沫化”的倾向。笔者研读2007年5月《今晚报》的副刊, 发现该版的头条标题大多谈文学、文人、历史事件, 没有较好地处理好副刊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关系。

2、提高照片的使用, 使得“图文并茂”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技术的普及, 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 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 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而笔者通过翻阅《今晚报》的副刊发现, 副刊版面并不采用照片, 而是采用图画、漫画的形式来满足读者的视觉效果。这可能会有编辑的一番心意在其中, 但笔者认为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照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能及时准确地表达故事, 让人印象更深刻。它不仅能大大提高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读者的视觉吸引力, 同时更有利于主题的突出, 弥补文字表达所欠缺的生动与想象, 从而使报纸副刊版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

总之, 报纸的副刊版面安排必须结合报纸本身的实际情况, 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还要整份报纸的大局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版面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今晚报》

[2]、焦国章:《报纸编辑学通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武汉晚报 篇6

1 改版运行模式的创新,激发编辑部全体人员活力

统筹策划分为出版时体、新闻、热线、专副通四个小组,每一期由一个小组领办,领办小组要在每周一例会上将本期策划方案和版面安排进行研究讨论,通过后开始准备实施,其余各小组都会给予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这样的运作模式调动了整个编辑部的积极性,把每一个科室都纳入到每一期的专题筹备中,将晚报的有限资源发挥到极致,把每一期周六刊做到完美。

2 聚焦热点、冰点,打破时间、空间,特刊变“亮点”

2.1 满足阅读时间,做一份耐读的周末大餐

晚报在周一至周五的日常新闻处理中,讲究“快、新、精”,以丰富的新闻信息满足读者的快速阅读,而周末读者有较充裕的阅读时间,在这期报纸的定位上就要更讲究主题策划、深度采访、杂志包装,集中多个版次把读者关心的事件全貌呈现出来。如果把平常的报纸比作品种丰富的快餐,那么周六刊就是精心准备的大餐,是成系统的大餐,每篇稿件犹如一道道菜,围绕一个菜系,不乱做,不串味。

2.2 抢占阅读空间,突出新闻、服务两大主题

改版初期,晚报对周末发行的报纸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周末发行的报纸以服务、休闲类居多。然而,网络发达的当下,很多生活服务类信息只要手机轻轻一点尽可得知,所以许多网摘稿件很难引起读者兴趣。如何抢占周末阅读空间,发挥晚报长处,我们认为策划选题突出新闻性和服务性,充分利用晚报资源就是制胜的法宝。

2.3 新闻性保证了原创性

原创是媒体的生命线,我们的选题是通过记者采访完成,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完成阅读。稿件刊发后,虽然许多稿件被网站转载,在微信、微博达到很高的点击量,但稿件都是晚报原创,为晚报读者阅读时捷足先登,满足读者阅读要求。

针对过去专副刊版面散、乱、轻的问题,此次改版也进行了研究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一期的周六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策划,专副刊版面也会紧跟主题进行稿件选择与其呼应,这样不仅突出了周六刊的整体性,还起到了增强效果的作用。

2.4 贴近民间,讲述百姓故事

晚报一直以来坚持办百姓自己的报纸,正是基于这条原则,我们在策划选题、稿件采写、版面编辑上更接地气、更民间化,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和百姓喜欢听的故事。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一些大背景、大主题策划上,我们通过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来完成组织策划,如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等。我们策划了《高手在民间》《客从远方来》等节目,稿件中通过普通劳动者、普通创业者的故事,其中有艰辛、有困惑,更有希望,反映他们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期盼。

3 用民之才、集民之智,凸显“高手在民间”

周六刊的施行调动了整个晚报编辑部的积极性,让全体采编人员活跃了起来,让每一个好点子成为报端的好文章,这对晚报来说是一步活棋。我们从当前的热点新闻中找线索,如国家公祭日、清明、六一、高考等,在保有一定实效性的同时,进行深度解读和报道,增加了晚报的“厚度”“趣味性”“可读性”,弥补了新媒体冲击下“短、平、快”的不足,为晚报的生存和发展增加了竞争筹码。

4 读者寄厚望:话题更接地气,专刊更有乐趣

晚报十分重视改版后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制作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问卷涉及以往周六刊内容,包括选题、头版设计、版面安排、稿件文采、图片配合等多个方面内容,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读者进行回答,如“您喜欢什么样的主题设计”“你希望在周六刊上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您是否喜欢这样的周末版”“您对我们的周六刊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等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读者对晚报此次改版给予了肯定评价,都表示对改版后周六刊的喜爱,认为给周末生活增添了阅读乐趣,希望晚报今后可以沿着这个路子搞得更好、走得更远。

我们将汇总、梳理这些调查结果,总结前一段时间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读者对晚报提出的意见,对今后的周六刊进行完善和改进,更好地服务读者。

摘要:《晚报周末刊》作为正刊发行了很多年,一段时间来,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增加晚报周末的可读性并增加深度报道。晚报编委会高度重视读者意见,经开会研究,决定对晚报周末进行改版,立足于方便读者阅读、增加晚报故事性和可读性、增加深度报道、更好地服务大众等目标,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突破性改革,打破传统形式,开创《晚报周末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不定期试刊,在2014年11月8日、12月13日、12月20日,晚报分别策划推出了针对记者节、我国第一个公祭日、冬至的《与梦同行》《勿忘勿忘》《冬至》三期周末特别版,这是我们学习其他优秀晚报、都市报成功经验后的尝试,也为之后周六版全面改版打下了基础。

武汉晚报 篇7

1992年12月30日, 带着全国第54家晚报的胎记, 《三江晚报》呱呱坠地。那一天的佳木斯上空, 《三江晚报》以一种别样的姿态惊艳亮相:一架直升飞机将雪片一样的《三江晚报》创刊号撒向三江大地, 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意, 永远地定格在市民的脑海中, 成为《三江晚报》在读者中的第一印象。

从此, 佳木斯有了一张不板着脸说话的报纸, 从身边小事到国计民生, 这张报纸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走进市民的生活。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20年来, 《三江晚报》用每一个版面、每一条新闻, 诠释着“三贴近”的办报理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 晚报总是以博大的人文情怀, 给予舆论的引导和干预。小到小动物的救治和放生, 街头巷尾的趣事, 大到棚户区大面积动迁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洪水和疫情面前的生死抉择。多年未落的户口落下了、几十年未见的亲人相聚了、伤害市民的凶手被抓了、上访多年的事件有着落了、该享受的政策终于享受到了……从24小时开通的几个新闻热线中, 牵出一串串百姓关注的突发事、感人事、烦心事, 年复一年, 在成千上万篇朴实无华却又牵动人心的报道中, 这张报纸用她的道义和良知,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亲民”印象。佳木斯的读者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 没水没电了找晚报, 卫生有问题找晚报, 孩子上学有问题找晚报, 家里的动迁怎么享受政策找晚报……晚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老朋友。百姓们也已记不清晚报的记者们为自己帮了哪些大大小小的忙儿。

为了更近距离地走近百姓生活, 他们曾经身背印有“三江晚报”字样的挎包, 走街串巷宣传报纸, 逐个小区逐个住宅楼地登门拜访。“轻敲百姓门, 帮办百姓事”, 老百姓第一次在家里接待不请自来、服务上门、报道上门的新闻记者。晚报牵头成立的亲民服务队邀请物业、供热、供水、供电、城管、卫生、医疗等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加盟, 走进社区, 现场办公, 为民服务。“阳光助学行动”, 大型鹊桥会、邻里节, “家有童星”大赛, 佳木斯市十大经济人物、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经济事件评选活动, 佳木斯市“迎奥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暨“华联杯”健身长跑活动, 佳木斯市“信合杯”武术比赛, “非常6+1”海选活动, 等等, 晚报组织和举办了数十个以百姓需求为宗旨的各种亲民活动。“市长热线”、“民生局长话民生”、“百姓热线”、“有事您说话”、“有问必答”、实用资讯, 这些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栏目和版面, 不仅新闻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成为报纸的亮点和“卖点”, 更重要的是, 晚报自始至终自内向外“生长”着的“亲民情怀”, 润物细无声地占据了百姓心中媒体公信度与亲和力的制高点, 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平民报纸”。

这张“平民报纸”用一片真诚打造出来的亲民印象, 深深地镌刻在读者心中。而她用20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出来的改革印象, 则历史性地书写在佳木斯的新闻史上。

三江晚报是1992年12月30日佳木斯日报创办的第一张子报, 她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是新闻战线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的渐进与深入, 2010年, 三江晚报成为一张独立办报、独立发行、独立经营的报纸。

这张报纸不断推行改革, 逐步扩版增张。1994年1月1日, 改为隔日出版, 4开8版;1995年1月1日起改出日刊, 每期4开4版;1998年1月1日起改为隔日8版……2000年, 从周一至周五全部扩为8版;2002年11月1日, 扩为12版, 新闻周刊扩为16版;2006年1月1日扩为16版、2007年周三推出《非常星期三》24版, 2010年改为周五刊, 周末版扩为24版。20年来, 三江晚报以市场为导向, 踏实而精彩地完成着一次次华美转身, 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锐意前行。

2009年12月, 三江晚报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强化资源整合, 与三江晚报实施战略合作, 以推动地市报业转型升级。12月17日, 双方正式签约, 三江晚报加盟生活报传媒集团, 搭乘生活报传媒集团这列高速列车, 驶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江晚报自创刊以来借鉴外地晚报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加大对人事制度和用人方式的改革力度, 积极稳妥地实行全员聘任制、待岗制、末位淘汰制, 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取消在册正式职工、聘用人员、临时人员的门户之见, 实行在版面、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推行全员合同制;改革分配机制, 编采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工作量化, 按劳取酬。从根本上杜绝了内部分配的“大锅饭”;改革奖惩机制, 设立总编辑奖、超额完成任务奖、好点子奖、对稿件差错实行处罚制度等。

晚报的机制培养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锐队伍, 在各种大型报道战役中表现出色, 读者肯定, 政府满意。近几年,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 各种后顾之忧解除之后的编采人员更是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经营机制的改革和报纸版面的改革推动着这张报纸的前进。三江晚报在佳木斯新闻史上铸造的改革印象与在读者心目中树立的平民印象同样深刻而又鲜明。

二十年, 三江晚报用二十年的脚印, 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留存着二十年的城市档案。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目光, 观察着社会发展的动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文字, 累积着百姓生活的点滴, 记载着百姓二十年的喜怒哀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心智, 盛装着父老乡亲的感情, 与热爱着这张报纸的读者相儒以沫。

上一篇:检察队伍建设下一篇:生产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