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共11篇)
燕赵晚报 篇1
摘要:晚报曾经是报人贴近群众的试验田,是媒体都市化的最早开拓者;晚报也曾是新闻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最早延伸了党报的社会功能。今天,报刊前有电视的围追堵截,后有网络媒体的大兵压境,晚报的生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新闻竞争极端残酷的环境下,晚报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将新闻做得更加专业、更加贴近、更加可读。《江南晚报》提出了“主流、好看、有用”的办报方针,在无锡本土新闻市场中小有作为。它通过精选的时政要闻、都市化的表达手段实现了“主流”的追求,通过精致的版面策划、艺术化的新闻语言达到了“好看”的呈现,通过及时的新闻资讯、实用性的生活指导构建了“有用”的指标。
关键词:《江南晚报》,主流,好看,有用
晚报曾经是报人贴近群众的试验田, 是媒体都市化的最早开拓者; 晚报也曾是新闻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最早延伸了党报的社会功能。 今天,报刊前有电视的围追堵截,后有网络媒体的大兵压境,晚报的生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新闻竞争极端残酷的环境下,晚报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将新闻做得更加专业、更加贴近、更加可读。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江南晚报》提出了“主流、好看、有用”的办报方针,在无锡本土新闻市场中小有作为。 《江南晚报》不仅传递了国际新闻、国内时政要闻、都市新闻,而且还规划了无锡人的城市生活,记录和传承了吴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价值。
一、“主流”的追求:精选的国内时政要闻,都市化的表达手段
西方人在界定“主流媒体”时主要有两个标准,即“面向主流受众和控制主要信息源”[1]。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 课题组给主流媒体确定了六大标准:功能定位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方针方面体现主流价值观, 引导力度方面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内容方面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记录者,受众对象方面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 行销范围方面具有影响较广的受众群。 在我国,晚报、周末报、都市报等基本都是党报的延伸, 它们都要接受党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因此,我国媒体在主流性与非主流性方面区别不够明显。 就晚报来说,它们本身就是党报机构的合法性、有效性成员,追求和体现“主流”是各地晚报的自觉标准。 《江南晚报》显然也不例外,一方面要保持都市化媒体的贴近性, 另一方面也格外注重报道内容的主流性。
(一)精选时政要闻,浓缩历史景观
新闻是今天的记录,也是明天的历史。 媒体对时政要闻的报道实际上就是不断记录历史。 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新华社对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国家史的书写。 中国特色的领导人活动报道, 使国内媒体积累了大量的时政新闻数据, 也让媒体数据库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江南晚报》作为地方性的都市媒体,一方面要对时政要闻进行精选精编,浓缩国内外、市内外社会发展景观; 另一方面也采用都市化的表达方式,让时政新闻尽可能地贴近都市人群。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 因此成为两岸领导人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 2015 年11 月7 日,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这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见。 《江南晚报》以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重点报道了“习马会”。 11 月5 日,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习近平马英九本周六会面》预报了见面的时间。 11 月8 日,头版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习马握手的历史瞬间,A2 版则用整版篇幅对会面情况进行细致的报道。 在A2 版报道的引题中,编辑引用了习近平在会见时的讲话:“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图片的直观报道+标题的内容提炼, 使都市读者在快速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瞬间的伟大意义。
景观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或作秀。 它是由一组可以感知、 可以观看的材料建构起来的表象(或幻象)。 德波认为现代社会是由“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 汇聚成的景观河流,“景观是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中介。[2]不管景观与现实有多远距离,人类认识世界依然需要景观。 因此,媒体对不同景观的记录,一方面是在帮助公众认识世界, 另一方面也在用媒体书写历史。 《江南晚报》身份为“晚报”,它不像日报那样过分强调时政新闻,但是却用精简的方式记录了历史,如巴黎暴恐事件、中国谴责伊斯兰国等报道,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了历史。
(二)报道本土新闻,绘制地方地图
就我国媒体来说,它具有监测环境、指导工作和价值整合等功能。 《江南晚报》作为地方晚报,要及时报道地方重大、重要新闻,帮助公众绘制无锡发展的“社会地图”,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引导指导无锡人民从事地方建设。2015 年是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年份,《江南晚报》 通过报道无锡市“十三五”规划制订过程,帮助无锡人民确定未来发展的行动路线。 11 月3 日,《江南晚报》A2 版以《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题,报道了无锡市委常委会集中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 报道指出:要牢牢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紧紧围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无锡未来五年发展的前进方向, 努力在“迈上新台阶、 建设新无锡” 的征途上迈出坚实步伐。 该版同时还报道了无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无锡实际,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 报道还指出会议审议了《无锡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 “互联网+” 行动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 其他如《深入抓好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推动无锡向 “经济强” 目标迈进》(11 月16日)、《无锡地动车成“电商产业地图的新地标”(引)
实体经济一样可以逆市而上(主)》(11 月14 日)等报道虽有党报的风格,但是却为无锡读者绘制了最精确的发展远景图。
(三)解读政策法令,引导社会舆论
“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 新闻人是幸运的, 因为新技术可以扩大新闻生产的内容和传播渠道,增加新闻影响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选择。 与此同时,新闻人也是焦虑的,因为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正在受到冲击。 互联网革命下,如何传承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瞭望者、社会把关人的角色, 如何在坚守公共利益的同时求得商业上的发展,新闻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和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责任仍是不可否认的。 晚报是党报功能在大众市场的延伸,在当前网络空间声音过于嘈杂的年代,传统媒体理应通过解读政策法令、 引导社会舆论来提高它们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政策的变动和调整不断发生。 对于政策变动,报纸应该及时给公众进行深入的解读。 2015 年10 月30 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其中增加了包括代替考试罪、虚假诉讼罪在内的新罪名共20 个,修改原罪名13 个,删除原罪名1 个,即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将并入强奸罪,视同强奸幼女从重处罚。 2015 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在A5 版以《废除嫖宿幼女罪,代考将入刑 》为题对两高出台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 不仅满足了公众的阅读需求, 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2015 年1 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并于2014 年10 月1 日起实施,此后各省先后出台了实施方案细则。 11月23 日,《江南晚报》以《19 省份公布养老并轨实施方案(引)计发养老金将“保底限高”》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选择公众关注的四个焦点问题一一作答。其他如二孩政策、公积金使用等,《江南晚报》均做了及时细致的解读。
近几年,雾霾成为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如何治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考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治理雾霾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产业结构, 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媒体的舆论引导。 2015 年11 月3 日,《江南晚报》在A3 版刊登了 《新秸秆收贮体系在宜兴大显身手》,报道指出,在《无锡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未来五年的“总纲领”。 报道用具体数字反映秸秆综合利用的成绩,也指出了未来的困难。 这在舆论上既引导了无锡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提出了无锡未来环境治理中的困难。 11 月19 日刊登的《锡城最老林荫道不消失! 》报道无锡市石门路开始改造,附近居民担心300 多株梧桐树的命运。 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得到的回答是:只“理发”不移树。 类似的用“事件新闻”引导公众行为、公共行为、社会舆论,比简单地讲大道理更令人信服。
门彻曾经提出, 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溯源、验证、完整、平衡、公正、客观、简洁、清晰、人情味及责任感;新闻价值具有及时性、冲击性、显赫性、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当下性、必要性等要素。 然而,因为我国媒体体制的原因,地方媒体很难在本地新闻中有所作为,只能炒作“异地”的突发事件,或者给本地唱赞歌、贴标签。 《江南晚报》虽然坚持“主流”,但很少有本地出彩的事件性新闻,时政报道质量有待提高。
二、“好看”的呈现:精致的版面策划,艺术化的新闻语言
在视觉文化发达的时代,报纸“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上下功夫,还必须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地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4]。 在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阅读、视觉阅读成为阅读新主流。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社会舆论纷纷唱衰报纸, 报社内部也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目前新闻创新性的实践有公共新闻、互联网新闻、数据新闻等方式,这些方式从新闻报道的动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路径依赖’”[5]。 在新闻报道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的大背景下,《江南晚报》不断在版面设计、新闻语言上大胆尝试,通过精致的设计、优质的内容让版面更加“好看”,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纸媒的表达方式。
(一)不断出新的传统版面语言
报纸是一种平面设计艺术, 报纸编辑使用的版面语言主要有文字、标题、图片、纹饰、色彩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 报纸编辑手段不断发生变革:传统编辑手段获得新生,版面语言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计算机创新出更多的电子编辑手段,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现象明显。 在近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 很多媒体通过抓取核心新闻要素绘制新闻关系图, 获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 在视觉文化发达的时代,“图片、视频等以其直观性、易获得性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构建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文字语篇的地位,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6]。 报纸视觉新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抗电子文化的入侵,是对报纸合法性存在的救赎。
《江南时报 》的很多标题很有特色,它们不仅浓缩了新闻事件的精华, 而且也通过巧妙的编排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如2015 年11 月19 日封面标题《党员自己花钱奢靡享乐(引)中纪委:要管(主)》,引题分两行加底纹,主标题用特大号黑体,标题既生动简练又铿锵有力,具有非常好的震慑作用、传播效应、视觉效果。
如今是一个高速度、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读报更加强调快速和有效,因此《江南晚报》的很多标题基本上是提炼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匆忙的读者如果没有时间阅读新闻主体内容, 只要阅读标题就能够大致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如《穿越太湖连接南泉雪堰(主)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州—无锡段明年开工(副)》(11 月14 日)、《山东游客跳河失踪搜寻一天未果(主)水下暗藏的渔网成救援拦路虎,落水者生存希望渺茫(副)》(11 月18 日)、《半自动流水线和“掌上千里眼”等高科技手段都使上(引)“双11”快件增六成也没爆仓(主)》等。
11 月1 日,《江南晚报 》在 “看天下”版面用整版篇幅报道俄国客机坠毁事件,版面既浓眉大眼,也清新简洁(见图1)。 报道的主标题、副标题浓缩了新闻事件,报道用两个次级标题分析了飞机失事的原因,即“失联起飞23 分钟从雷达消失”“搜寻客机坠毁后断裂成两半”,其中“失联”“搜寻”用白色字体蓝色底纹,非常醒目。 这样的编排无疑可帮助读者对事件进行快速阅读,节省了阅读的时间成本,也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到达率。
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 ”西方也有同样的说法:“一张照片胜于写一千字。 ”过去图片仅仅是美化版面、提高传播效果的手段,今天则是报纸坚守阵地的重要武器。 报纸精选的图片要努力与文字稿配合,要使文字与图片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图片应像岛屿竖立在文字之海之中, 而不应是一叶孤舟,浮在‘海面’上。 ”[7]《江南晚报》和其他晚报一样,非常重视图片与文字的配合, 相当多的稿件都配有图片。 2015 年11 月13 日晚,法国巴黎遭遇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11 月15 日,《江南晚报》在封面刊登新闻标题《“浪漫之都”遭遇“恐怖袭击”》,并打通A2、A3 版以《血洗巴黎史无前例》为题报道。 头版选择的大幅照片中有受伤者的惊恐和相互扶持, 体现了恐怖袭击的残酷和对巴黎人民的伤害(见图2)。 A2、A3 版的压题照片是一对恋人的相互依偎, 女伴的眼神中透露出无限恐惧和心有余悸。
从《江南晚报》的照片选择来看,外稿的新闻图片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读者能够从图片中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 但《江南晚报》关于本地新闻的报道,图片拍摄较为一般。 现代晚报都要在报摊上销售,因此报纸封面图片必须有视觉冲击力,但《江南晚报》的很多封面图片均表现平平, 没有新闻眼和视觉中心,缺乏细节特写和人物情感的捕捉。 有些图片感觉就是为了图片而图片,图片中没有细节、没有冲突、少有表情,也缺乏必要的都市气息。
(二)电脑实现的版面语言创新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新闻可以利用所有的传播形式,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和图表,还有正在出现的技术比如360 度视频。 这些技术使得记者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报道模式, 不必受以前模拟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限制。 ”[8]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出现了数字化、可视化、全景化、情境化、个性化、超媒介、互动性等特点。 就平面媒体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传统的编辑手段, 也使报纸版面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江南晚报》利用电脑制图技术让版面有了设计感,也让新闻有了更多的审美趣味。 如2015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关于俄罗斯客机坠毁事件的报道,通过计算机设计的俄机飞行路线图,非常直观地再现了飞机坠毁的全过程(见图3)。
新闻既有信息传播的功能, 也有视觉审美的功能。 新闻之美有标题之美、版面之美,有现场新闻的动感之美、新闻人物的情感之美,也有新闻文本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创造了一种经典的消息写作模式———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实际是快速交流的逻辑:及时快速表达的逻辑,也是快速接受的逻辑。 ”[9]因此,倒金字塔结构一直被新闻业内奉为圭臬。 然而,现代编辑手段创新出更多的新闻表达方式,如时间轴模式、问题线模式等。 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媒体报道不再用严谨的消息结构,而是在时间轴线上直接罗列新闻要素, 这种结构既直观也节省阅读时间,更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2015 年11月2 日,《江南晚报》报道《如何避免二孩“抢生”》,该新闻没有导语,整个新闻内容就是四个问题。 报道回答完四个问题,消息也就结束了。 这种简洁明快的报道模式显然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
(三)新闻故事造就的内容之美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认为要做好新闻必须强调“三个还原”:“一是将内容还原为新闻,二是将新闻还原为事实,三是将事实还原为事件。 ”[10]同时还应该坚持“三个深化”:“一是将事件深化为调查,二是将调查深化为策划,三是将策划深化为整合。 ”[11]日常生活是一部叙事史诗,人们每天都在生产故事、聆听故事,“故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 因为普通人对故事感兴趣,所以“生产故事”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标准。 “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所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 新闻记者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 记者通过寻找到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12]《福布斯》杂志到我国985 高校招聘,明确提出要雇佣会写故事的编辑、记者, 同时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江南晚报》发挥晚报贴近读者的特长,在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中强调事件报道、故事报道,即将新闻要素还原成事件、结构成故事,从而让新闻内容呈现出更多的内容之美。 中东王室是一个神秘的群体,迪拜更是世人心目中“奢侈”的代名词,那里拥有全球第一所七星级酒店、世界上最高的迪拜塔,那里还有巨大的棕榈岛、世界地图岛。 2015 年11 月1 日,《江南晚报 》在A20 版刊登了 《马背上的迪拜王室 》,让读者“窥视”到迪拜王室的内幕。 2015 年9 月19日,阿联酋迪拜酋长长子谢赫·拉希德去世,报道以此为由头揭开了迪拜王室的神秘面纱。 文章开头引用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拉希德并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英俊、富有、健康,知情人士称,拉希德生前吸食毒品,服用激素,热衷于性爱派对。 ”简短文字塑造的“人性的两面性”,立即将读者引入故事情境,为读者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其后,报道从“【财富】王室资产达数千亿美元”“【生活】酋长花十亿美元养马”“【继承】兄终弟及不乏越级继承”“【问题】过分靠外资安全存隐患” 等四个方面对迪拜王室进行了具体解剖。 文中关于拉希德与王储擦肩而过、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主导的“迪拜模式”、与西方大国保持安全联系的生存战略等的描写,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东王室的生活与神话。
好的新闻报道需要有好的新闻事实, 好的新闻事实包含必要的新闻背景。 《马背上的迪拜王室》的新闻由头是拉希德的去世, 但文中主体内容则是丰富的背景材料,这就需要记者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材料积累。 “在不同层次上的人,机遇对他们的概率是不同的。 一般说,越是处于较高层次的人,机遇的概率越高。 ”[13]从《江南晚报》的稿件来看,引自国内知名媒体的稿件可读性、故事性更强,而自身采写的稿件则较为平淡。 期望《江南晚报》在今后的报道中,能够有更多的独家策划、更好的独家报道。
三、“有用”的指标:及时的新闻资讯,实用性的生活指导
在对媒体核心要素的认识上,曾经出现过“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和“产品为王”等说法。 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逐渐从“福利性媒体”向“市场型媒体”转变,更多媒体人越来越将报纸当成产品。 吴海民认为“报纸是作为用来交换而生产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14]。 报纸作为产品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 《江南晚报》作为都市晚报,扎根吴文化土壤, 一方面给无锡人提供及时新鲜的新闻资讯,另一方面也给无锡人带来实用的生活指导,帮助无锡人民过好现代都市生活。
(一)及时传递新闻资讯,帮助市民生活决策
现代社会人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空间快速放大,公众的决策机会、投资机会不断增多。 《江南晚报》找准晚报的“服务”本位,通过及时的新闻资讯传播,帮助公众进行生活决策、投资决策。2015 年11 月4 日刊登的《今年无锡国外代购进口车百余辆》,记者从如何选购、如何上牌、如何维修等方面帮公众“掌掌眼”。 《人才》专版鼓励读者创新创业,《再不创业就老了》(11 月11 日) 讲述了一个女研究生创业的故事: 放弃在国企发展的机会, 自己“折腾”,在网络上做“爱宠邦”项目,让宠物交易有了保质期。11 月9 日A9 版刊登《网购“四大陷阱”,你要看清了》,在双十一购物节来临前,帮助读者擦亮一双双慧眼。 11 月12 日,《江南晚报》拿出多个版面做双十一专题,其中A4、A5 版打通策划了一篇重头稿件:《双11 从全民疯抢到理性冷静》。 文章内容依然以信息报道为主,但标题明显有理性引导的倾向。 如果该期报道能够从经济学、社会学、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有思想地策划,报道效果可能会更好。
投资理财是当今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提供投资决策咨询是都市类报纸的重要任务。 《江南晚报》以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不失时机地为无锡市民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如2015 年10月24 日央行推出降准、降息“双降”政策,这是2015年央行第5 次降息,“利息似乎低到了 ‘地板价’”。2015 年11 月3 日,《江南晚报》A4 版刊登《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如何理财》,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双降 ’ 后市民对投资的信心似乎有些飘忽不定,有市民从银行将储蓄搬出去,有市民不知道该买理财产品还是该投股市”。 对此,“银行理财专家建议,今年不要刻意去追求收益、 增值, 关键以求稳为主。 ”该报道中记者消息来源不够明确,只是“记者了解到”;理财专家也没有具体的姓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新闻的可信度。 期望以后记者要更加重视决策咨询类报道的消息来源问题。 11 月11 日,《江南晚报 》还出现了一篇广告 “新闻”———《刷光大银行卡各种优惠多多》, 期望以后报社要明确打出“广告”字样。
(二)创办各类文化专刊,构建精彩城市生活
美国报人普利策一生追求让报人有地位、 有品质,因此,他捐款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新闻学院,目的是让媒体记者有教养、有尊严。 都市报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都市报理应在城市人文精神建构方面发挥更多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导向作用。 《江南晚报》办有多个文化专刊,通过一些有品位、有价值的文化报道,提升无锡人的精神气质,构建无锡人的城市生活。 《江南晚报》创办的都市杂志《人文》从版面设计、 图片配置和文章选择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吴文化细腻、优雅和小康的特点。 《人文》包括读城、影像、方言、二月泉(副刊)等专版。 “读城”版通过挖掘无锡历史文化故事,帮助无锡书写“人文历史”(见图4)。
如11 月29 日该版刊登 《江南处处皆春申》,讲述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封吴十年中在无锡治水筑路的故事,文章通过关于春申君历史景点的考证,增添了无锡城市的文化内涵。 “影像”版用图像波的方式反映无锡人日常的城市生活。 11 月22 日,《丰收的田野》 压题照片视野广阔, 再现了乡村秋收的热闹景象。 这样的场景是城市化后,不可多得的乡村记忆。11 月29 日,“影像”版通过一组瑜伽照片,让读者体会《融合在大自然之中》的豪爽。 “方言”是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 因为语言随时代变化也在快速演变,所以,《江南晚报》对无锡方言、民谣的记录,实际上是在记录、 拯救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人文》杂志让无锡城市多了一个文化符号。
《人文》杂志的文学副刊“二月泉”分心情、文学、逸事、书苑、美文、市井等板块,用艺术性的方式建构了无锡人的精神空间。 如果细读其中的文字,品味文字背后的内涵, 我们会发现它的味道要胜于当地的“新闻报道”。 正是这些艺术化的文字,让域外的读者对无锡有了更多的遐想。 其他还有《江南艺坊》关于紫砂、书画、收藏的报道和介绍,既有艺术情调,也有市场回报。
总体来说,《江南晚报》较好地达到了“主流、好看、实用”的办报目标,报纸为无锡人的城市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 如果《江南晚报》能够有思想、成系统地策划一些重点报道, 能够更加深入地解剖当地的时政要闻, 能够让自采稿达到转载稿的水平,《江南晚报》会变得更加好看、实用。
燕赵晚报 篇2
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语言表达形式,它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性的词组或短语,有其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言中作为整体来使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成语有以下几种特点:成语大都出自书面,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属于文语性质,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改;再者,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伴随着汉语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着,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形式。
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与邯郸这座文明古城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它的历史文化沉淀之深可想而知,而正是之深厚的如同层层页岩般的历史造就了邯郸的成语文化,这千条之多的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古城曾经所发生的让人难以忘记的光辉历史,这正是“邯郸历史造就邯郸成语,邯郸成语展示邯郸历史”,多么别开生面的图景!这些以历史典故为主的成语诸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都与历史事件有关。以典故为主的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呈现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并且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并且邀请著名书法家将一百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与成语相对应的典故,不仅是一个个美妙的令人感兴趣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个能够给以人深刻教诲的人生哲理故事。在于邯郸有关的众多成语典故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那么现在先来回味一下这一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之会舌战秦王,维护了赵国国体尊严,因此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必羞辱他。一次,两人乘车出行,车马相遇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以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为表达自身的愧疚,于是廉颇变光着上身,身负荆条前往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增。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的接受对方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实意的悔改并请求别人的原谅才能获得真正的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今,“负荆请罪”的应用非常广泛。
当然,邯郸的成语不仅仅向世人诉说着谦让,当你走在邯郸的主街道上,你就会用你的眼睛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在街道两旁,每隔一定的距离你都可以看一个类似于广告牌的伫立在那里,当你走近你肯定会惊讶,因为你不会看到令人头疼的广告,相反,你会看到赏心悦目的名家书法所写的邯郸成语。我想,这时你一定会会心一笑,然后仔细的品读与这个成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吧。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再次跟随成语的足迹回到那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
相传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位少年,家庭富足,衣食无忧,并且外表也是俊朗无比,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那便是缺乏自信,经常无缘无故产生事事不如他人的想法,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因此在那个对心理并无太大关注的时代可想而知,他见到别人做事比自己好久回刻意去模仿,但总不能做好,原因就在于他并无恒心。于是又一天,他看到以为邯郸人走姿优美,于是便又想学,因此他便瞒着父母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了邯郸,他感觉处处新鲜,简直令他眼花缭乱。见到孩童活蹦乱跳,他便觉得活泼,美,因此就学习孩童走路;看到妇人走路,他又觉得妇人们走路摇摆多姿,优美异常,于是便欢喜万分,有学。就这样,他不断变换学习的榜样,直至他所带的钱财将尽,可此时他不但未学会新的走姿,还把自己的走姿忘记了,因此,他只好爬着回家去了。这便是成语“邯郸学步”的故事,此处自于《庄子,秋水》。而成语“邯郸学步”则比喻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他人,其结果当然只能是不但学不到新的本领,同时还会把自己原来掌握的技巧和本领丢掉。
邯郸拥有1500条之多的成语,这些深富哲理的成语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同样也为邯郸的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一条条精美绝伦的成语故事为邯郸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
众多的成语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邯郸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之一就是有与其相关的一千多则成语典故,因而才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并且在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授予邯郸,邯郸在新世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其次富有哲理的成语对塑造城市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众的历史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些成语典故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胡服骑射”成为邯郸市的城市精神,鼓励人们改革进取;“将相和”歌颂了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负荆请罪”肯定了有错必改,勇于自责的精神等等,这一切都在昭示着邯郸作为历史古城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以来,有关部门尝试着把成语故事改编成剧本,用平调落子演绎出来,目前已经将“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一梦”“负荆请罪”“奉公守法”“河伯娶妻”6个成语改编成剧本。平调落子作为河北省的稀有剧种,也是邯郸市独有的地方剧种,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语典故和地方剧种结合起来是邯郸市的一个新尝试,它既能使成语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同时也能让平调落子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依托邯郸成语典故这一特色,与河北深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了100集的《邯郸成语典故动漫》,与广州欧划动漫(英国)有限公司合作的大型3D电影《女娲补天》剧本正在创作中。并且邯郸将与香港文汇报携手一起建设中华成语文化产业园,我想这一切都将是邯郸不断发展,不断在新世纪里战线它的魅力!
除此之外,为了弘扬邯郸的成语文化,邯郸于1996年建成了位于邯郸市插箭岭公园内,占地6.8万平方米的成语典故苑。可以说,它的建造必将对邯郸的文化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邯郸成语典故苑建成后的几年里,在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加强和完善基地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周边环境,使成语典故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年的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和春节,都组织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和群众到成语典故苑参观。几年来,先后接待了市内外的参观者约10万多人次,邯郸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成语典故苑的景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邯郸成语资源,2011年——邯郸建城3100年之际,对邯郸城区的所有街道名称进行成语化改造,如把“中华大街”改名为“胡服骑射大街”,“人民路”改名为“完璧归赵路”,“邯山街”改名为“邯郸学步街”等。一举把邯郸塑造成名扬中国和世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成语之城”;迅速提升邯郸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极大增强邯郸人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纲举目张地发展邯郸的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
燕赵才子关中情 篇3
艾红旭平时沉默寡言,不事张扬,但凡画家聚会的场合,他总是静静地听别人讲默默地记下该记的内容回去后认真总结,潜心创作。在画界大家都知道艾红旭向来低调,绝少抛头露脸。
由于以人物画见长风格有些类似于刘文西,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艾红旭是一位学院派画家。艾红旭认为自己是学院和画院以外的画家,顶多是一位半专业,半职业画家。其实从创作的方式和态度上看,艾红旭走的是他的同乡大师赵望云倡导的。农村写生的道路,他虽是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但他用在乡村写生的时间要比别人在画室内研究笔墨的时间多得多,这也许就是他的画为什么总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原因吧。
回忆自己的艺术人生,艾红旭说是母亲让他走上了绘画这条道路。大约八、九岁时上小学的艾红旭对画画还没有什么兴趣,老师布置了美术作业艾红旭怎么也画不好画到一半就扔下笔和纸找小伙伴玩去了,等艾红旭回来时,发现母亲已帮他把作业完成了经母亲的手画出的花呀草呀小鸟小动物是那样的漂亮在艾红旭眼里那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畫了,从此以后,艾红旭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的美术作业总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就这样,艾红旭对绘画着了迷,见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参加了工作,艾红旭依然不改初衷走到哪里画到那里很快在单位画出了名气在外面画出了影响,领导看他是个画画的好苗子,就送他到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他又得以进人陕西国画院进修深造,
艾红旭在接受专业美术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和写生积累因此进步很快。他早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那就是以人物画为主画他最熟悉的关中题材。祖籍河北束鹿的艾红旭,一直把陕西关中地区视为自己创作的沃土历经数十年的默默耕耘,终于开垦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领域。他的关中风情系列作品屡屡为陕西画坛赢得奖项和荣誉他也因此成为名家云集的“黄土画派”中的一员。
燕赵晚报 篇4
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在现代社会, 文化的主要形态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2) 晚报是大众传媒的一种, 在承载大众文化的同时, 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 如目前晚报语言的运用、新闻事件的选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然而, 晚报是党报 (日报) 的兄弟, 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与其他以休闲娱乐为卖点的都市报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 如何在大众文化充斥着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 寻找自身合理的定位从而不断发展是目前晚报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文化影响下晚报的生存困境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文化, “……就决定大众文化基本性质的最突出、最重要的方面而言, 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商业性、产业性、娱乐性、复制性等方面” (3) , 因此, 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必须以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前提。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里, 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子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 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多元化。目前, 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的社会功能已经由单纯的舆论宣传、政治教化向信息发布、娱乐休闲过渡, 庸俗新闻、虚假新闻可视为大众文化“商业性”、“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作用于媒体后的消极产物。此外, 电子媒体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晚报的发展。
庸俗新闻的泛滥。关于“大众文化的影响”问题, 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其中色情、暴力的消极内容一直是人们嗤之以鼻的。而这些庸俗低下的内容之所以能在众多文化中生存, 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一些新闻记者为了完成自己的发稿任务, 或是为了获得新闻的轰动效应, 对新闻线索不加甄别, 缺乏新闻从业人员必要的道德素质, 将一些缺乏新闻价值的素材整理成新闻稿件, 具有严重的“媚俗性”, 玷污了新闻的纯洁性, 引起了受众的反感和争议。
虚假新闻的出现。和庸俗新闻相比, 虚假新闻似乎更加让人深恶痛绝。如果说庸俗新闻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好奇心理, 那么虚假新闻则完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 扼杀了新闻的生命。
和党报相比, 虚假新闻更容易出现在都市类报纸上, 这主要是因为日报是党报, 新闻的内容多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国外重大事件、本埠重大新闻、领导讲话和行程等为主, 订户稳定, 发行压力相对较小。而晚报等都市类报纸往往为了扩大其发行量、吸引受众, 往往不计后果地去追求那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加之, 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 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可生存的环境。
电子媒体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电视、电脑等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寻常家电。电子产品的普及, 为其发展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 电视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宠儿”, 人们将大部分空闲时间分配给电视。我国各大电视台正逐步实现频道专业化, 新闻、文艺、体育、财经……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此外, 在频道专业化的大背景下, 许多栏目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受众地位, 使其更有针对性, 在与同类节目的竞争中也就更有竞争力。如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2002年推出的《财富人生》, 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广大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中高级白领人士”。 (4) 电视台在关注“精英”的同时, 也没有忘记大众, 像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这类节目, 就是围绕“民生”而展开的。而这就意味着报纸能做到的电视也能做到, 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报纸做得更生动、更有特色。
此外, 对报纸形成巨大冲击的莫过于网络。现在, 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搜索方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许多受众拒绝订阅或购买报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具备上网的条件, 而且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浏览新闻、获取信息。电子媒体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抢夺了平面媒体的部分受众, 晚报必须突破自身瓶颈和外部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大众文化影响下晚报的生存策略
《大庆晚报》隶属于大庆日报报业集团, 创建于1993年, 目前, 每天32~48版, 拥有较高的发行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对《大庆晚报》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当今晚报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的生存策略。
平民化视角选新闻。日报作为党报, 发表的新闻是地地道道的硬新闻。虽有有关民生内容的报道, 但和大量的时政新闻相比, 不但数量少, 而且语言运用也较为严肃。相比之下, 作为日报的兄弟, 晚报在许多方面弥补了日报报道方面的欠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无法引起日报的注意或不适合在日报上刊登, 但在晚报上发表后, 往往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没事看晚报, 有事找晚报”是《大庆晚报》的办报宗旨, 这一宗旨的提出和践行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大庆晚报》立足大庆本埠, 关注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聚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 以平民的视角解读国家的法规政策。以2009年11月12日的晚报头版上所介绍的这一期内容为例, 《我市拟下调幼儿园收费标准》、《捐肝救姐血型告急》、《途经我市33趟列车改点》等说的都是与大庆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抗甲流口罩”被查封》是唯一一条外埠新闻。孩子的事情是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 有关孩子入托的问题自然会受到受众的关注。列车改点同样也是和百姓相关的事情, 对于受众来说, 以上两条是十分实用的新闻, 它们很符合《大庆晚报》的办报理念中的“没事看晚报”。而《捐肝救姐血型告急》这篇报道则完全呼应了晚报“有事找晚报”的办报理念。晚报刊发这篇报道以后, 许多爱心人士自发为患者献血, 晚报也对这件事进行了后续报道, 为读者解决了实际困难。现在, 越来越多的“小人物”成为新闻的主角, 民生新闻所占新闻稿件总量的比重逐渐增大, 充满“人情味”的稿件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
理性化思维评新闻。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 许多记者一味追求发稿量, 缺乏必要的新闻敏感, 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低俗内容, 摇身一变成了新闻稿件。这种做法对受众、报社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上, 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又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选择、报道新闻, 不猎奇、忌媚俗, 公正客观地来报道新闻, 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每年的10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初是北方地区的供暖期。因为室内温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 因此, 许多地方媒体都十分关注这类新闻, 到居民家中采访、走访供热企业、对未达标的供热企业曝光等都是常见的报道形式。这样的报道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无法将供热问题系统化。《大庆晚报》的“新闻招手停”栏目在2009年10月与大庆市供热部门联手, 开展了“测温监督员进您家”行动。“新闻招手停”组织多名记者在供热期间专门报道供热中出现的问题, 记者们拿着温度计走访市民, 而且会及时地将测温的数据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是否达标一目了然。随着测温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闻招手停”逐渐由“单纯测温”向“理性测温”过渡, 如比较测温家庭的位置、房屋装修中是否将暖气覆盖、是否改装过暖气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新闻招手停”陆续发表了《凌晨两点, 希望热力多添几锹煤》、《关注供暖, 这段时间这些事》等几篇文章, 理性公正地分析了为什么居民房间不热, 让供热单位和居民都能明确自身的原因, 既考虑到供热单位的利益又维护了百姓的权益, 自然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故事化手法写新闻。2008年的《大庆晚报读者调查报告》显示:午间休息时阅读本报的占30.97%, 晚上阅读晚报的占12.31%, 傍晚下班后读报的占8.24%, 早晨上班前读报的占8.8%, 把这几个数据相加以后,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利用业余时间读报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人们已经把读报从原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休闲手段。而新闻稿件的写作也渐渐突破传统———“故事化”新闻以其特有的情节叙述、悬念设置等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类新闻稿件, 其叙事风格更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
“讨薪”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 “讨薪”的背后不仅仅是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 更多的是他们无法拿钱回家的辛酸。“让寒者温暖, 让弱者有力”, 《大庆晚报》特别推出了温暖2009讨薪系列报道。《大庆晚报》2009年11月20日A13版就刊登了5篇以“讨薪”为内容的新闻稿件。这些新闻的主人公既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 也有“都市白领”———室内设计师, 然而, 无论他们之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辛苦付出之后, 依旧两手空空。记者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陈述国家的政策或是评判谁是谁非, 相反, 记者只是将这些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讨薪”者令人同情的遭遇跃然纸上。尽管每一篇稿件的标题前都标着“讨薪故事———”, 然而, 读者读了这样真实感人的故事后又怎能无动于衷。
图片化形式讲新闻。中国的报纸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一篇新闻报道若是没有图片总让人觉得缺了些什么, 而这也恰恰符合大众文化内容通俗、获取信息便捷等特点。而图片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版面, 它还为文字报道提供了证明。翻开《大庆晚报》, 几乎版版都有图片。当今时代, 瞬息万变, 人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 图片新闻应运而生。目前, 《大庆晚报》的新闻报纸剧已经注册, 成为《大庆晚报》吸引读者的一个亮点。它的推出迎合了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不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 读者通过5~6幅图片和每幅图片配发的简短说明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明确其意义, 一期新闻报纸剧“演”一则新闻。它的出现迎合了当今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来报道新闻。如2008年10月24日的新闻报纸剧《夫妻发行员的一天》, 该新闻报纸剧以夫妻发行员一天的行动为线索, 以孩子的口吻讲述父母一天的工作, 读者读后既了解了发行过程, 又能很好地体会发行工作的甘苦, 值得注意的是, 当时正值《大庆晚报》征订期间, 这无形中又为报刊的发行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
由于新闻报纸剧是建立在平面媒体上的演绎场, 所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报名成为其演员, 将自己的形象定格在报纸的照片上。新闻报纸剧已经成为《大庆晚报》与市民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 大众文化为晚报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对晚报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如何在残酷竞争中克服劣势, 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是晚报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地借鉴利用大众文化的有益成分, 扬弃其糟粕, 不断创新, 无疑是晚报今后的发展趋势。
摘要:大众传媒在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的同时, 自身也正渐渐被大众文化所影响, 晚报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 也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以平民化视角选新闻、理性化思维评新闻、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图片化形式讲新闻是大众文化时代晚报走出困境、求得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大众文化,晚报,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①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 《当代作家评论》, 2001 (1) 。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35页。
③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5页。
“关爱母亲健康燕赵行 篇5
本次活动将启动300万元费用切实解决基层妇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女性的健康质量,增强女性的健康教育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让更多的妇女了解宫颈疾病的预防。
[活动日期]
自2006年3月1日起至2008年2月结束。
[普查对象:]
20-70岁女性。
[普查项目:]
妇科常见检查、真彩阴道镜检查、B超检查及省内首家引进TLT宫颈细胞学检测。
[普查方式:]
医院接诊和“母亲健康快车”下乡(社区)普查相结合。
[普查顺序:]
到各级妇联或东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领取“万名妇女宫颈疾病免费普查预约卡”或电话联系报名——拨打东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0311-85516666预约普查时间—按预约时间到东方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普查——取(寄)普查结果和医生建议。“母亲健康快车”普查由当地妇联预约集体普查。
[普查时间及注意事项:]
谈燕赵碑刻文化 篇6
关键词:燕赵,碑刻,文化
碑刻, 即含有文字内容的石刻, 是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碑刻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河北省别称“燕赵”。燕赵碑刻是中国碑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碑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燕赵地区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间段碑刻”具有如下文化内含。
一、曰“特”
燕赵地处华北, 东濒渤海, 西倚太行, 南临漳河, 北枕内蒙古高原, 西北高而东南低, 是全国少有的集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地貌于一身的省份。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 才催生了距今约二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遗址, 及距今七千三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 才保留了“阪泉之战”“涿鹿之战”这样一些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古老傅说, 使河北不仅成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也成为“东方古人类的摇篮”。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河北成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并存、冲突与融合的地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这里既建立了许多汉族政权, 如战国时代都于蓟 (今北京市) 、以武阳 (在今易县) 为下都的燕国, 以邯郸为都城的赵国, 初都于顺 (在今定州市) 、后徙都灵寿 (在今平山县三汲乡) 的中山国等。也建立有少数民族政权, 如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初都于襄国 (在今邢台市西南) 、后都于邺 (今臨漳县邺镇) 的后赵, 鲜卑慕容部建立的相继以中山 (在今定州市) 、邺为都城的前燕、后燕等。此外, 还有鲜卑化汉人高欢、高洋建立的以邺为都城的北齐。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 造成了河北中南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较为发达, 碑刻创作繁荣昌盛, 而北部及东部碑刻数量屈指可数的局面。总之, 勤劳勇敢的先民, 在劳作之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就包括数量众多、质量一流的碑刻。如果平山县三汲乡不位于当时中山国都城附近, 恐怕很难有《中山国刻石》在此发现;如果元氏县不是当时常山国治所在地, 恐怕很难有七通东汉碑碣于此问世;如果磁县不鄰近当时东魏、北齐的都城邺, 恐怕很难有近百种墓碑、墓誌在此发现;如果響堂山石窟、娲皇宫石窟不鄰近都城邺并得到北齐朝廷的鼎力支持, 那么规模如此宏大、文字精美的摩崖刻经, 恐怕很难完成。这是因为碑刻创作兴旺发达与否, 与该地所处的特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二、曰“早”
1937年出土于平山县三汲乡村的《中山国刻石》, 约刻于战国时期中山国为赵国所灭之前 (前310—前296) , 不仅是河北省目前出土、发现的最早碑刻, 亦是全国目前出土、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它与唐代初年, 在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战国时代秦国的《石鼓文》齐名, 同为我国目前发现的两件先秦碑刻实物, 被誉为“碑刻之祖”。清道光年间发现于今永年县的《群臣上酬刻石》, 刻于西汉初赵王遂二十二年 (前158) , 是河北继《中山国刻石》之后问世较早的另一刻石文字, 是目前发现汉代最早的刻石文字, 被金石学家称为“汉石之冠”。
在“碑碣云起”的东汉, 刻于安帝元初四年 (117) 的元氏县《祀三公山碑》 (俗称《大三公碑》) , 是河北现存的十通汉碑中问世最早的一通,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问世最早的著名汉碑之一。民国年间, 在今易县出土的《皇帝东巡之碑》 (又称《御射碑》) , 刻于北魏太延三年 (437) , 记述了太武帝拓跋燾东巡过易州, 与群臣比赛射箭之事。它比刻于太平真君四年 (443) 的著名碑刻《嘎仙洞祝文刻石》还早五年,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北魏第一通碑刻, 称它为“魏碑第一”, 也是恰如其分的。
墓誌又称“埋铭”“墓誌铭”等, 是一种埋于墓中, 标识墓主人功业的石刻。它萌芽于汉代, 成熟于北朝。1952年出土于望都县的《东汉望都一号墓佚名墓铭》, 刻于建安二十五年之前, 是迄今河北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方墓誌, 也是我国出土为数不多的东汉墓誌之一。近代, 河北出土的北魏早期墓誌众多, 其中著名的有1993年出土于定兴县的太和十八年 (494) 《严德蚝墓誌》, 1997年出土于赵县的景明二年 (501) 《赵谧墓誌》, 1965、1972年相继出土于河间县延昌四的 (515) 《邢伟墓誌》《邢峦墓誌》等。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版或石壁上的经典著作。南北朝时, 为更好保存、传播佛教经典, 便把佛教经典镌刻在崖壁之上。据《唐邕写经碑》记载, 刻写《维摩詰经》《孛经》《弥勒成佛经》《勝鬘经》等四部佛教经典于響堂山石窟, [起天统四年三月一日, 盡武平三年, 嵗次壬辰五月廿八日]。它与刻于北齐乾明元年 (560) 的河南安阳小南海鳖盖山刻经, 同为中国目前所知我国现存最早的摩崖刻经。以上几例说明, 燕赵地区是古代多类型碑刻最早的问世地之一。
三、曰“齐”
燕赵地区先秦至南北朝碑刻类型齐全, 可谓应有尽有。除了刻石、碑碣造像记、墓誌外, 还有石柱 (如位于定兴县的北齐太宁二年《标异乡义慈惠石柱》) 、塔铭 (如位于元氏县的东魏元象二年《凝神寺三级浮图之碑颂》) 、墓莂 (如出土于涿州市的北魏正始四年《张神洛买地券砖》) 、摩崖刻经 (如邯郸峰峰矿区及涉县的《響堂山摩崖刻经》、《娲皇宫摩崖刻经》) 等。碑刻的质地分为石质、砖质、陶质 (如1993年出土于臨漳县的东魏武定二年《赵受墓誌》) 。就碑碣外部形态而言, 既有有额无穿方首的《皇帝东巡之碑》, 有额无穿圭首的《杨宣碑》、《高庆碑》、《高贞碑》、《高盛碑》。就碑刻书体而言, 除隶书、楷书外, 也有用篆书镌刻的《中山国刻石》、《群臣上酬刻石》, 还有《祀三公山碑》这种篆隶相兼, 被金石学界称为“缪篆”的书体。碑额、誌盖的书体, 除了篆书之外, 也有使用楷书的《杨宣碑》、《魏故司空公李君之铭》、《王僧墓誌》、《房蘭和墓记》等。就碑刻刻写方式而言, 除了用刀镌刻外, 也有用墨笔书写而未刻的《东汉望都一号墓佚名墓铭》、西晋的《冯恭石椁題字》、北齐的《元羽妻郑始容墓誌》等。就碑刻的文字多少而言, 除了一字、数字、十几字、数十字者外, 还有长达两千余字的东魏元象三年的《李宪墓誌》、长达三千四百余字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长达三万两千余字的《〈深密解脱经〉摩崖》。就碑刻署名而言, 除了未署撰本者、雕刻者姓名之外, 也有标明撰文者姓名的《讚三宝福寺碑》、《元鸷墓誌》、《封子绘墓誌》、《元洪敬墓誌》、《袁月玑墓誌》等, 标明镌刻者姓名的《封龙山之颂碑》。如此齐全的碑刻类型, 在全国各省中也不多见, 不能不说是燕赵碑刻的又一大特点。
四、曰“珍”
燕赵地区先秦至南北朝碑刻的文献价值很高, 极为珍贵。对后世人文科学特别是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举例, 以见一斑。
如位于元氏县、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 是河北目前发现的汉碑中刻立年代最早的一通, 亦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它完整地记述了陇西冯君担任常山相之后, 面对羌寇入侵、蝗旱鬲并、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 率众在三公山起堂立坛, 祈求三公山神保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经过, 真实地反映了东汉王朝中期民不聊生的历史事实和崇尚神灵的社会风尚。该碑“以隶势作篆”, 篆隶交融, 行次规整而横行参差错落, 书风苍古遒劲, 用笔汪洋恣肆, 在汉碑中独树一帜, 不仅影响了后来的碑刻创作, 而且成为后世书法、篆刻大家取法和师承重要对象。
清康熙十八年出土于安平县、刻于北魏熙平二年的《崔敬邕墓誌》, 是河北出土较早的一方北魏早期墓誌, 亦是享誉全国的北魏名誌, 被推为“北朝誌石之冠”。它记述了崔敬邕的生平业绩, 纠正史记载之误。墓誌虽未署名, 但其书法意象开阔, 落落自得, 笔致蕴藉, 代表了河北乃至全国的最高书法水平。出土后好评如潮, 有力的推动了清代以来的书法创新。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北響堂寺石窟、刻于北齐武平三年的《唐邕写经碑》是北齐名碑之一。它详细地记述了唐邕在北響堂寺石窟镌刻佛经的背景、时间、经过及意义等。现已成为研究北齐摩崖刻经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史料。其他碑刻如碑文遒劲工整、架势庄重的《高盛碑》, 字形方正凝重厚实的《高睿、比丘僧檦修定国寺碑》, 实开隋唐楷书特别是颜体书法之先河。碑文易方为长、骨力挺拔的《凝禅寺三级浮图之碑颂》, 对清代张裕钊南宫碑体的形成, 产生了直接影响。《高贞碑》、《高盛碑》、《高肃碑》、《元诞墓誌》、《元湛墓誌》、《元顕墓誌》等北朝墓碑、墓誌, 已成为研究北朝史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重要实物见证。如此, 数量巨大, 内容丰富的碑刻, 是研究河北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值得人们高度重视, 加以充分利用。
五、曰“新”
十年动乱中, 碑刻被当作“四旧”, 惨遭噩运, 散弃砸损, 不计其数。改革开放以来, 燕赵碑刻迎来了新的春天。一是进行了碑碣登记。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过程中, 摸清了燕赵碑刻的分布和数量情况。二是给予了维修保护。在普查基础上, 对名胜古迹之地的碑刻, 特别是对少数珍贵古碑进行了修整和保护, 设碑亭, 建碑廊, 集中管护与分散存放相结合。三是不断得到增广。近年来, 在许多旅游景点, 修复古建筑, 增加了不少新碑刻。考古新发现中, 也出土了许多珍贵碑刻。虽然燕赵碑刻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取得了明显的业绩, 但与其他碑刻大省相比, 在重视程度、宣传、保护上都相形见绌。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表现, 随着河北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而可以进一步发挥我省古迹文物大省的优势,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燕赵碑刻文化也必将再度迎来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9:17.
[2]孟繁峰, 刘超英.新中国出土墓誌.河北壹[M].文物出版社2004:1.
《南阳晚报》的版式设计 篇7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南阳晚报》创刊至今, 从发展到壮大, 走过了一个不寻常的20年, 但是, 随着时代的跨越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符合时代要求, 例如在版式思维定式上, 过去传统的版面形式, 随着读者阅读要求的提高, 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短板, 如今, 在享受新闻的同时, 视觉美更成为读者的追求。晚报要想在发展中求生存, 必须顺应形势, 探索报纸版面发展新路子。
新的版面形式体现社会变化。报纸版面也是一面社会镜子。不同的版面风格和形式反映出各自的社会时代, 以往报纸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还是文字, 这种版面形式直接反映了过去社会生活节奏缓慢, 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 而对于那个没有阅读速度和时限的时代, 报纸版式也就无法成为读者关注的话题。如今,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报纸过去那种串来串去的走文、繁缛的花线、变来变去的字体、多余的花网纹饰显然不能顺应现代读者的阅读要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 作为平面媒体, 报纸除了改进其内容外, 版式改进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紧跟时代步伐, 版式创新势在必行。一张好的报纸, 不仅要有出色的内容, 版面效果也起到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 如今, 报纸版面设计已是新闻引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版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2005年嘉兴日报社以年薪30万元引进版式总监, 在报界一度传为美谈, 同时也凸显了版式在平面媒体的重要性, 版面形式已成为报纸业内人士研究的重心之一。
办报理念革新, 增创《南阳晚报》发展新优势。在当今改革和大发展的时代里, 我们的新闻环境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的飞速发展, 加上各种媒体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南阳晚报虽经不断努力, 并注重在内容、权威和实用等诸多方面下大工夫, 但依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这种状况, 南阳晚报密切关注报业发展动向, 立足办报新理念, 增创报业发展新优势。
要使报纸既有反映热点、见解独到、重实用、重信息, 又有彰显庄重大气、时尚现代的版面风格, 改版已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基于此, 《南阳晚报》确立了一整套改版新思路。路径是:放大晚报传统优势, 加快向都市类报纸转型, 塑造《南阳晚报》品牌, 实现宣传与效益双丰收;目标是:扩大新闻量, 打造独家报道, 增强宣传时效性, 推动新闻采写创新;重点是:做活新闻, 做独家新闻;版式全新设计, 做大气、精美图片, 做靓丽、时尚版面。作为这次改版的重头戏, 版面设计力求形成便利性、稳定性、差异性和兼容性, 并具现代味的“浓眉大眼”的风格。通过这次改版, 要实现两个创新:1.内容创新。增强实用性、重要性、服务性, 彰显时新性、独家性、主体性、深度性、可读性。2.版面创新。使得版面设置更科学、更合理, 内容和形式更融合、更贴近、更时尚, 增强报纸的厚重感。
为确保改版取得成功, 我们一是外出取经, 派出多路人马北上南下奔赴先进报社驻点跟班, 学习先进的办报理念和版面操作模式。二是内部挖潜, 建言献策, 发动报社全体员工开展改版大讨论, 吸纳精华建议。三是寻找不足, 《南阳晚报》过去虽多次对版式进行设置, 但依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 即理想的版面风格未能鲜明地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独创性不够, 特点不够突出, 风格没有充分形成, 现代时尚气息没能有效彰显。四是组建改版专家小组, 对改版建议和各种信息进行汇总, 提出改版方案, 制定改版框架, 同时, 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条改进、完善。
“版式是报纸的面孔、报纸的表情”, 版式的改进和创新不仅能迅速、直观地吸引读者, 也是提高报纸品位的重要手段。版式设计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提高读者阅读速度, 还起到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所以, 好的版面设计定位, 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视觉习惯、审美时尚的需求, 因此“简洁”成了必然选择, 即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方便, 既是一种时尚美、现代美, 也是自然和谐的形式美。《南阳晚报》通过深入论证和探索,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版面思路, 即以清新秀丽为主调, 兼有现代意味的浓眉大眼元素;追求田园式质朴, 力求疏朗明快、灵通秀气;坚持“向上、向善、向美”, 营造“强势传播、快乐阅读、轻松阅读”的文化氛围。
在统一改版基调的大框架下, 各版求新求活求变:新闻类版面既端庄严肃、简洁大方, 又显现清新、明快;社会生活类版面既要赏心悦目, 也要简单易读, 透出秀气;作为此次改版亮点之一, 每天一期的图片新闻专版, 用直观的新闻图片, 以百姓身边的新闻、市民关心的话题讲故事, 为起到让图片和版面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该版运用图片特性, 准确把握图、文、色三要素, 对图片大胆编辑剪裁, 编排错落有致, 使得版面更富有设计感、灵动感;专版类版面活泼大方, 稳中求变;文化娱乐版面时尚前卫, 张扬唯美, 使报纸版面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
在版面策划上, 力求出层次、出变化、出实效, 强化稿件组合和包装, 美文美题, 拧干稿件水分, 标题不套话, 强调韵律美。在色彩的运用上, 强调丰富而不花哨, 色温以暖色调为主, 以抓住读者眼球。实践证明, 颜色越暖, 感觉越近, 颜色越冷, 感觉越远;色调越重, 感觉越近, 色调越淡, 感觉越远。
在版面行文上, 精编稿件, 精简文字, 要求每版文字控制在2700字左右, 文章多段多题 (小标题) 少文, 多留空间, 这样既能起到方便阅读作用, 又能使文章、版面透出灵气。
在图片运用上, 有新有奇, 突出视觉冲击力。对图片的新闻性和唯美性的取向上, 二者缺一不可, 对唯美且有健康、正面延伸意义的照片可大胆使用。
晚报新闻如何引发读者共鸣? 篇8
然而, 晚报新闻新鲜却不“耐看”, 简单地再现事件、将鸡毛蒜皮的琐事当做“主料”, 用色情暴力来吸人眼球……种种走入误区的报道方式, 极难以引起读者的真正共鸣。如何写出能触动读者内心、令人经久不忘的好作品来?本文便就晚报记者如何转变思路、跳出“就事说事”的套路、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 谈些浅见。
一、要练就从政策中捕捉热点的“新闻眼”
有些晚报记者认为, 党报的首要任务是报道国家施政纲领, 晚报最要紧的则是“讲述百姓身边事”, 甚至觉得关注政局形势、学习政治理论、了解政策方针用处不大。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晚报关注百姓、贴近民生, 然而“没有脱离人民而运转的政权”, 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影响着百姓的吃穿住行。关注国家政策, 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民生的动向, 将“被新闻牵着走”的窘境转变为“走在前面找新闻”的局面。
晚报记者要练就从政策中捕捉热点的“新闻眼”, 就要讲政治, 把当前的政策方针当做寻找新闻的“风向标”。晚报记者不应总是机械地报道井盖丢失、汽车相撞之类的新闻, 而该以“大民生”的视角去寻找新闻。2010年, 我看到国家相关部委加强社区基层医疗点建设的相关文件, 可在实际采访中, 却发现社区门诊的发展存在着病号少、双向转诊难等困境, 于是采写出一篇《社区双向转诊遭遇“执行难”》,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还获得了当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二、要换位、联系地思考新闻事件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 采写新闻时的思路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晚报记者应该有意识地跳出事件当事人和自己日常所处的狭隘圈子,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来思考。同时, 要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脉搏, 将新闻事件与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具有高站位和全局观的新闻报道, 才能够获得更广泛读者群体的认可。
我曾经采写的一篇新闻《“证明”各式各样, 居委会举“章”不定》, 在报道中并未一味赘述居委会的繁琐工作, 而是在城市发展的高站位上来思考社区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正切合全国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形势, 同时也联系实际, 反映出社会发展中群众对社区管理的更高要求。该报道获得了当年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许多读者致电报社时都说“这篇新闻真是道出了大家伙的心声!”。
三、采访须深入基层注重细节
晚报记者不能当“老爷记者”, 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进行采访。当前, 全国新闻战线都在开展“走转改”活动, 而晚报记者更应该深入基层、倾听民意。采访时必须要“细”, 注重细节上的深入探究和反复考证。首先, 要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发掘现象背后的问题, 从细节入手方能去伪存真,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其次, 与采访对象聊得深、聊得细, 才能得到更多与众不同、触动人心的素材, 写出的稿子来才能令读者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2008年, 我跟随资深记者采写新闻《30年圆了三代人的梦》时, 对农村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进行了采访, 其中将发黄的旧照片、老式自行车、30年的老账本等诸多细节均记录了下来。稿件发表后,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年读者都觉得这则新闻真实详尽, 感慨万千。此外, 即便是通讯员来稿, 记者也必须认真核实、字字推敲, 避免失实和漏掉好的新闻线索。
四、写作时要熟练运用群众语言
写新闻打官腔、说官话, 能受到读者欢迎吗?想让老百姓喜欢, 就必须讲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话。晚报记者要时刻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 在写作中熟练运用群众语言:写医疗、工业、建筑等方面的新闻, 必须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百姓能看懂的白话;写民间趣事、群众生活, 不妨用上两句俚语或者歇后语;发布政策措施, 应该把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提到重点位置, 详加阐释。
晚报记者运用好群众语言, 才更容易打动读者, 也更方便表达出报道的中心意图。2010年, 我采写了一篇新闻《邢台村官“诸葛会”倾情亮剑》, 眉题为“你村俺村有缘面对面, 热点难点与民心贴心”, 其中更通过村支书们的习惯性用词, 将村官们为村民谋福利的言谈举止描写得惟妙惟肖, 好几位读者都从报道里认出了家乡的村支书, 心情非常激动。
倘若新闻事业上也有捷径的话, 那么它的名字一定叫做“勤奋”。晚报记者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自身的思维, 审慎严密地观察生活, 就必能写出引发读者共鸣的好稿子。
摘要:晚报新闻新鲜却不“耐看”, 当前种种走入误区的报道方式, 难以引起读者的真正共鸣。如何写出能触动读者内心、令人经久不忘的好作品来?本文就晚报记者如何转变思路、跳出“就事说事”的套路、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 谈些浅见。
关键词:晚报新闻,共鸣,政策方针,站位,细节,真实,群众语言
参考文献
[1].《新闻报道新思路》, 陈作平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2].《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等著, 新华出版社, 1980
[3].《探索新闻》, 舒得森著, 台湾远流出版社
[4].《冰点故事》, 李大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今晚报》副刊版面评析 篇9
一、静态版式, 模块化编排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 版面设计作为纸质媒体表现手段之一, 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报纸的版式似乎已到了一个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足为过的高度了。《纽约时报》的前总编辑法兰克先生把报纸形象地比喻为“一家超市”, 要求“把新闻分类规划得特别整齐和明显”。他强调说:“我们必须告诉读者, 哪些新闻在哪里。” (1) 在这里, 静态版式显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诚如超市要方便顾客, 静态版式的目的也是方便读者的阅读即提高易读性。
静态版式的准则是:版式基本一致、不忌重复、日复一日、强化“脸谱”, 在追求简洁风格的同时体现报纸的易读性, 利于传播。《今晚报》的副刊版每期在版面的左下角几乎都会有《星期文库》栏目, 此外加上《谐趣园》、《每晚一谜》、《肝胆篇》栏目, 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带给读者快乐, 形成一种“定性思维模式”
“模块”是静态版式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模块”, 指一则新闻或一组稿件形成的规则矩形, 可以用围框与其他稿件加以区分, 或者仅凭四周的空白加以区分。 (2) 《今晚报》的副刊版面结构较为固定, 版面编排都是采用框架结构, 版心位置一般都安排一幅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画, 从而形成视觉中心;刊载的文章模块多为矩形, 每一篇稿件或几篇稿件形成一个规则的矩形, 周围用框或空白与其他稿件分开, 避免出现咬合式的“刀把”。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阅读, 另一方面也克服了过去琐碎繁杂、不够大气、不够明快的缺点, 显示出稳重、大气的风范。
二、“国画———漫画”标题营造视觉中心
假设在整个报纸的版面上只有一张国画, 无论这张国画有多小, 无论它处在版面的什么位置, 读者总会第一个注意到它, 这样, 这张国画就可以称为版面的视觉中心。当然, 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一张国画, 只要是读者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集中注意力在它上面的那些元素, 都可以称为视觉中心。在没有国画的版面上, 一个粗黑的大标题如果放在合适的位置, 也能成为一个视觉中心。一个标题如果拟得出色, 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即使字体不是特别粗大, 也能成为视觉中心。
在《今晚报》的副刊版面上, 几乎每期都会有国画、漫画, 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营造版面视觉中心、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笔者曾对《今晚报》2007年5月出版的副刊版面的图片运用做了粗略统计:使用图画总数达31幅, 几乎达到了每天一幅, 使用漫画总数达36幅。这样设计足以形成吸引读者的视觉作用, 促使读者购买。比如:在2007年5月10日副刊版面上的视觉中心就是《变脸》一文所配发的一张京剧脸谱的漫画。变脸恰恰是传统京剧的把戏, 文章内容与配发的漫画非常吻合。
标题兼具美学功能与实用功能, 制作诱人的标题已成为当前各报营造版面视觉中心、吸引读者阅读和美化版面的一个重要手段。《今晚报》的副刊标题追求醒目、简洁、大方, 既注重美学功能, 又强调便于阅读的实用功能, 标题以单行为主, 不破栏。字体粗黑, 引人注目, 易读易记,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制作上力求通俗化、口语化、人性化, 制造亮点, 便于读者识别。如:《别砸子孙的饭碗》、《学会放弃》、《婚姻是个筐》、《我与孙子比童年》等, 即为此类标题。
三、整体感和节奏感相统一
报纸的版面有节奏感, 既统一又有变化是版面形式美的重要内容。统一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绝对优势的比重。如在线条方面, 一种线条为主。在色彩上, 确立某种标准色。变化, 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较小比重的一种形态, 多样化可以使版面生动活泼, 丰富而有层次感。 (3) 统一是主导, 变化是从属。统一强化了版面的整体感, 多样化避免了版面的单调、死板。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版面呈现出一种节奏美, 没有节奏感的版面肯定是沉闷的。
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 《今晚报》的副刊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中有变化、稳重而又不失活泼的版面风格。整个版面呈现出眉清目秀、稳重中不失活泼的面貌, 体现出一种大气而又现代的大报风范。副刊版以刊载小说、诗歌、散文、评说等为主, 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版面编排单一, 留白多、用线细、用色少且以冷色为主, 给读者以清新秀气、宁静淡雅的感觉。
当然, 我们在肯定《今晚报》的副刊版面具有较独特的现代版面风格的同时。也要看到该报的版面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增加版面有效信息和新闻感觉
近年来, 报纸在改版创新过程中, 版面不断增加, 报纸由“薄报”变成了“厚报”。按照新闻传播规律, 报纸版数增加了, 其负载的信息量亦应同步增加。然而, 有些报纸在改扩版后的版面, 外表象肥皂泡沫一样极为华丽, 然细观则内容空洞。这种版面我们称之为“泡沫版面”, “意指版面形式包装富丽堂皇, 刺激读者感官, 而内容则东拼西凑、言之无物。” (4) 副刊作为报纸整体的一个“分子”, 也要保持其应有的“新闻纸”的新闻的意味, 不能完全脱离了新闻性, 完全谈其“副刊性”。
《今晚报》的副刊版面以内容丰富, 版面编排简洁, 美观、大气赢得了广大的认同。但也出现有效信息含量不足, “版面泡沫化”的倾向。笔者研读2007年5月《今晚报》的副刊, 发现该版的头条标题大多谈文学、文人、历史事件, 没有较好地处理好副刊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关系。
2、提高照片的使用, 使得“图文并茂”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技术的普及, 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 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 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而笔者通过翻阅《今晚报》的副刊发现, 副刊版面并不采用照片, 而是采用图画、漫画的形式来满足读者的视觉效果。这可能会有编辑的一番心意在其中, 但笔者认为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照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能及时准确地表达故事, 让人印象更深刻。它不仅能大大提高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读者的视觉吸引力, 同时更有利于主题的突出, 弥补文字表达所欠缺的生动与想象, 从而使报纸副刊版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
总之, 报纸的副刊版面安排必须结合报纸本身的实际情况, 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还要整份报纸的大局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版面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今晚报》
[2]、焦国章:《报纸编辑学通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三津故地安乐,燕赵子弟风流 篇10
关键词:刘云若;天津;地域文化;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3-01
天津对刘云若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刘云若家庭条件优越,常年混迹于贵族之间,因此对于天津的上层人物的心理了如指掌。正如伊里亚·爱伦堡说:“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引起作家的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彻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造出非常真实的、能够代表社会面貌的、典型的人物。”[1]因此在塑造上层人物方面,刘云若充分利用语言技巧和情节描写等手段以及通过精致地观察来塑造这些人物。
旧家子弟备受刘云若青睐,多部作品对他们进行了形象地刻画。《春风回梦记》中的阔少陆惊寰,《粉墨筝琶》中的程翥青,《小扬州志》中的秦虎士等等,他们自幼家庭条件良好,从小饱读诗书,但缺乏人情世故,不懂得交际。《春凤回梦记》里的陆惊寰与妓女如莲的恋爱,始终都是如莲占据主动,甚至还需要如莲舍身保护他。两个人初次相遇的时候,陆惊寰居然一直都还害羞,说话都断断续续地,要不是如莲主动说出“只要你要我,我终究是你的”[2],恐怕两个人的关系还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下来。陆惊寰甚至不能处理好原配与如莲的关系,将两个女人都伤害至极,两个人相继死去。他的身上没有男子汉的担当,只有旧家阔少身上的逃避。再看《粉墨筝琶》里的程翥青,他与陆凤云确定关系还是靠着陆凤云写的一封信,“但在临行时,留给翥青一封长信,才正式显露了以往的深情,表白了一向的心愿,诉说了一切的苦衷。最后表示翥青若不鄙弃她,她一定誓死相从。并约翥青某日某时刻一个地方和她谈谈。”[3]《小扬州志》里的秦虎士落魄之后,是尤大娘帮助了他。“秦少爷,当初你待我德行大了,我虽然不是正经人,可也有人心。这几年想起你的好处,就心里发烧,只道这一世报答不了你,只好来世变牛变马还债了。谁想少爷你会落了魄。咳,老天爷没有眼哪!可是既遇了我,就是我报答你的日子到了。你只要不嫌这里杂乱,尽管住着。要是用钱呢,也尽管说话”,“虎士见她词意恳挚,自想在这蓬门瓦牖之间,谁知竟有如此血性的人,居然不像高亲贵友的世态炎凉,不觉心里倒难过起来”[4]。通过这些旧家子弟的语言与心理,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当时天津的社会背景。当时,天津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当中,这些旧家子弟们的身上难免沾上了旧有贵族的恶习:逃避、推脱。刘云若对这些贵族青年失去信心,反而将更多的理想与希望寄托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正是通过这些旧家子弟的“胆怯”反衬小人物的“果敢”。自古有言“红花配绿叶,才子配佳人”,这些旧家子弟作为底层人物的陪衬下,显得稍逊一筹。
刘云若小说中在上层人物形象中还有一类就是名士。名士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有名的人,已出名未出仕的人,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刘云若笔下的名士应该是指那些恃才放达的人,但是,这些名士又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可以分为真名士和假名士。真名士们虽然过惯了寄生生活,好逸恶劳,玩弄女性,但古道热肠,富有正义之感,甚至还有风雅的气质和超脱的心理。《春风回梦记》里的国四纯可谓是真名士。国四纯知道了如莲的事情以后,帮着如莲筹谋。在如莲死后,帮她料理后事,可谓做到仁至义尽。《旧巷斜阳》里的江湄也可以算是真名士,知道了朱家母子的事情之后,决定好好地惩治一下梁玉珍。“江湄本是游侠一流,势力足以趋势那般不以正业谋生的恶少流氓。”[5]除了这些侠肝义胆的真名士之外,刘云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对伪名士的刻画上。如在《旧巷斜阳》里有过这样的一段描写:“这时大家入室,乱哄了一阵,方才就座,向来维持的风雅传统,玉珍是要请到首座,这倒不是西洋风俗,女人在前的意思,只是表明大家不把玉珍当作女招待,而把她当作贵客,再加杜亚陵哼着‘众生合像花前拜’的诗,玉珍自然被推的高高在上。”[6]这些伪名士们的行为是令人发笑的。他们是上层社会的寄生虫,同底层人物的真实相比,他们多了一些矫揉造作。
孙犁在《论风格》一文中说:“风格形成的主要根基是作家丰盛的生活和对人生的崇高的愿望。丰盛的生活迫使他有话要说,作品充实;崇高的愿望指导他的作品为人生效力。”[7]这句话用在刘云若的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刘云若小说别具一格的的形成与天津的地域文化和市井文化息息相关。他的这种自在表现在作品中则体现为:其中的主人公都有一种对于天津这个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自信自己是这个城市的细胞,是这个城市的包容与接受者,与这座城市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2]刘云若:《春风回梦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第11页。
[3]刘云若:《粉墨筝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4]刘云若:《小扬州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5]刘云若:《春风回梦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第220页。
[6]刘云若:《春风回梦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第199页。
[7]孙犁:《论风格》,《读书文摘》【J】,2009 年第 08 期。
[8]刘云若:《红杏出墙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9]刘云若:《旧巷斜阳》,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重印。
[10]刘云若:《酒宴灯唇绿》,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燕赵晚报 篇11
关键词:婚姻恋爱,剩男剩女,市民报,相亲平台
《信息日报》编委危春勇认为,新闻媒体在社会救助、排危解难、服务民众等公益事业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作用,承担起这份神圣的职责,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服务性,提升报纸的亲和力及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又能体现传媒的责任感和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称誉和口碑。从2012年底创栏至今,《淮海晚报》的社区相亲平台已经走过四年的历程,一份地市级晚报如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婚恋幸福呢?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我们以党报的扎实作风深入基层,与有需要的市民广泛接触,了解他们在择偶中遇到的苦辣酸甜,再在版面上以“相亲男女”、“相亲资料”、“相亲故事”等栏目,利用报社的平台优势,向全社会征集有缘人。
二是以大型活动搭建相亲平台。我们广泛与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店婚庆公司合作,打造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公益性相亲活动,根据阶段性的市民需求,结合时令特点,设计并举办了万人、千人、百人的相亲大会和相亲见面会,为市民达成婚恋心愿搭建平台。
三是创立依托群众的高效工作机制。晚报社区相亲平台创新打造了一批社区红娘队伍,她们大多是各个街道社区以及小区中的热心阿姨,在加入晚报红娘团之前,她们都有过为别人牵线搭桥的红娘经验,是一群既有热情又有丰富经验的志愿者,在她们的努力和指导下,很多单身男女寻觅到了心仪的另一半。
在四年的活动历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样的相亲公益活动针对性强,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注意,得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同时市民对此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因该活动形成的新闻报道与报纸受众融合与互动,产生聚集效应,使参与相亲活动的人从人数、信任度、配对成功率上,都功效明显,某些时候甚至优于市场化的婚恋机构或是相关政府服务部门。
报纸主阵地、社区游击战、大型相亲活动的大战役、新媒体的新武器,一系列立体活动方法,让社区相亲平台大放异彩。
晚报社区相亲平台刊载的各类相亲内容,保证了该版面持续的影响力,据记者每周接到的反馈电话来看,阅读晚报相亲内容的市民数目众多,今年一位相亲者在报纸上留下号码后,2天接了100多个电话,足见淮安市民对该栏目以及党报的关注和信任程度。
社区相亲会是利用市内各社区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以小规模聚集的方式来进行的相亲活动,这样的相亲模式简便易操作,可以持续扩大社区相亲平台的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为我们进一步做大活动提供经验。创立晚报社区相亲平台后,我们举办的第一个相亲会就是在清河区柳树湾街道创办的柳树湾景区开展的,目前我们已经在城西社区、富强社区、水渡口街道东郊社区举办了多次社区相亲会,逐渐摸索出一套简单易行有效的社区相亲模式。除了常规性的社区小型相亲会外,大型相亲会在品牌凝聚力和人员号召上的力度,让我们再次见识了相亲平台的优势。我们先后策划并举行了“相约锦绣、告别单身”、“神旺大酒店七夕相亲会”、“月季园五一相亲会”、“万达七夕相亲会”等大型相亲会,该类相亲会均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参与人数众多(最多达到万人左右),获得了企业或部门的财物赞助。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也为厂商提供了全新的宣传模式,他们乐意通过这样的亲民方式有效地宣传自己,这为传统媒体拓展经营之路创建了新思维、新方式。在多次采访和相亲会的基础上,我们号召晚报社区相亲平台的拥趸们成立了相应的QQ群和微信群,这些年轻人以网络为媒介,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联系和了解,还集思广益,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各类相亲服务提供人力物力和思路上的帮助。五百多个相亲故事、几十场相亲盛会、数百对男女牵手、拟建立微信公众号,一系列的硕果,我们有信心成为本市最强的相亲品牌。
我报于2012年11月设立社区相亲平台栏目并坚持至今,已经刊发500多位相亲者的相亲故事;2013年6月起,开始不定期举办相亲会,共举办几十场次的相亲活动,社会反响好,很多市民慕名前往晚报,要求我们帮助解决自身或子女亲友的终身大事,数千单身男女在晚报社区相亲平台上登记了个人资料。我们成功举办的“情定水渡口”社区相亲会、“相约锦绣”、“七夕青年人才”神旺大酒店相亲会、“月季园五一相亲会”、“万达七夕相亲会”等大型相亲会,都是或与街道政府合作或与大型企业公司联办或与市级机关单位联合,广泛动员了全市青年男女来积极参与,参与的优质男女人数约为数百人甚至千人乃至万人。社区小型相亲会作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几年来常抓不懈,各种中老年相亲会、爸妈见面会、离异大龄男女相亲会,举办之时,场地上往往座无虚席,甚至有大量陪同者和未提前报名者不得不在场外等候。本社区相亲平台成立以来,已经使几百对男女成功牵手,最近我们还从晚报红娘处得到这样的消息:2014、2015年两年五一期间,参与我们组织的月季园相亲会的人士中,已经有多对青年男女走入婚姻的殿堂;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五一月季园相亲会上,当场就有“看对眼”的青年男女带着父母一起去吃团圆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媒体广告经营竞争日益白热化,如何开辟主流行业之外新的广告经营增长点,如何发现并撬动零投放客户,如何开掘存量客户的增量业务,这些问题越来越被媒体人所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淮海晚报》社区新闻部策划了四年的相亲平台活动,因为其良好的活动效果,助推了报纸的服务性和公信力,每一次相亲活动的成功举办都极大提升了《淮海晚报》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通过品牌影响力增强了《淮海晚报》的独特竞争力,实现了报纸的品牌增值,同时也在活动中成功营销了我们的报纸品牌。
目前,市区多个商业及企业单位、市机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都有继续与我们合作相亲活动的强烈意愿,晚报社区相亲平台不仅是商企单位的增值点,也是各机关单位解决群众迫切需要的有效抓手,是群众路线的真实体现。目前,我们正以相亲平台为根据点,申请微信公共账号“淮安相亲”,力争用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建立淮安新媒体环境下唯一也是日后最强的相亲服务品牌。今后,我们不仅要为更好地服务市民需求进行更专业化的努力,也将为报社在新媒体环境下赢得竞争力、增加新的广告收入而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祝西冰、贾志科.都市青年择偶场域分析——基于南京大型相亲会的实地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