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精选3篇)
晚报编辑 篇1
一、《衡水晚报》现状
在目前报业市场化过程中, 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纸种类繁多, 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各报业获取新闻渠道相同, 刊载内容大同小异, 设计版面创新个性化不足, 造成《衡水晚报》目前品牌形象弱, 市场记忆点少, 生存压力大。而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 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桥梁。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 由于其信息来源与其他媒介的趋同性, 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生存与创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由于新媒体在广告接触率上的实时反馈机制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 广告商的投入偏向也从过去传统媒体上过渡到新媒体。而《衡水晚报》自身在读者定位上也存在着不足, 在版面设计与策划编辑上缺乏亮点与独特性, 在市场上的同类报刊中, 其内容与新闻没有区别于他人的角度与深度。对于主要受众衡水市民, 在独家性与地方性的亮眼内容与报导上还有相当潜力可挖。
二、关于《衡水晚报》的编辑
(一) 选稿
作为晚报编辑, 在选稿时, 应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以读者的视角去选稿。这也就要求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作有效的掌握, 从服务读者的角度与吸引读者的目的出发, 来进行切入。应树立让新闻内容追随读者心思, 而不是以大量同质化新闻去填充版面。如《闯红灯就是违法, 不应有任何借口》这篇报导中, 就是用坚定而明确的表态, 把群众关心的交通执法与个人出行安全联系到了一起, 让市民出行有所准备, 把公共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而在政治敏感性方面, 作为地方性都市报的编辑, 应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己任。特别是在对记者提交的新闻事件稿进行审查时, 应从记者客观性的报导中, 用新闻的眼睛去确定主题方向与延伸的视角。如《衡水中学举行2011级学生成人礼》这种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报导, 在立足于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同时, 注重了客观事实的阐述, 通过对正能量的重点宣传, 把读者的眼光放在了衡水教育业的进步与提升上。而在《最高检要求基层检察院加大首次申诉案件审查力度》这篇报导上, 则是以对于政策的解读与解释, 从高度与深度上, 提升读者受众对于事件的理性思考能力。在这一点上, 作为传统报纸媒体的编辑, 应与网络等新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但在选稿与新闻采写时, 应注重对事实的挖掘、对深度的思考, 而不应把选稿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于新事怪事的报导上。在选稿时要以主流思维去发现社会热点事件与重点事件的新闻价值, 以社会责任感与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去定主题、找方向, 要在稿件中选择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具有服从大局观念的内容进行刊登。
(二) 定位
作为地方性报纸的另一方面, 应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 以弘扬地方文化为主调,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地方特点、地方韵味的点去刊登。如《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集中时间, 集中力量, 打一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攻坚战》这篇文章中, 就结合了本地情况, 通过对政策的解读, 立足现状与实际, 把读者关心的身边事、重要事进行了报导。再如《故城县贪心窃贼当场被捉》就是通过情景结合的叙述, 把新闻语言生活化, 让读者轻松阅读, 就像听身边人聊天一样, 把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这种通过结合新时期的语言特色与读者心理需求, 利用社会主流关注点来进行报纸自身的定位, 就能让报纸办得更贴近读者心理需求。所以, 编辑工作中更要清晰明了自身的报纸定位, 把自身所负责的版面进行特色化创新。可以采用图文混排等多种形式, 新旧事件链接的立体延伸报导, 动态跟踪的专题性策划, 把衡水的历史与今天、过去与未来、发展与展望体现出来。在定位时, 注重以高品位引导新元素的加入, 以周期性改版彰显不同主题的专栏特色。这就要求编辑应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 对社会与本地文化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对本地文化与国际国内主流思潮保持实时的关注与思考, 才能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住自身栏目的定位, 在吸引读者的同时, 成为报纸中的一大特色版块。如《一场假葡萄苗案的审理始末》中, 就是把发生在衡水地面上的事, 从案件回放到审理始末清楚明了地让读者明白什么叫法制, 通过正面解读与各方努力下得到的圆满结果, 也让读者得以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学习与感受到社会的积极面。
三、结语
对晚报编辑来说, 与时俱进是基本的职业要求, 而创新对于其工作面言, 则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做好晚报编辑工作, 不仅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 还应时刻以岗位的责任感鞭策自己在工作中以客观而公正、积极而正面的态度去审稿。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 让报导有深度而不偏激, 让时评有角度而不失公正, 让读者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有不一样的收获, 把《衡水晚报》从内在与其他报纸区分开。
摘要:本文通过对晚报编辑工作的相关阐述, 论述了如何在新市场形势下更好地体现《衡水晚报》特色, 促进晚报品牌形象升级;如何从自身岗位出发, 为打造出实力与魅力兼备的晚报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衡水晚报,编辑,品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援.当前我国报纸存在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 2009 (12) .
[2]孙新峰.报纸新闻编辑中的舆论引导探析[J].科技传播, 2011 (19) .
公共新闻视阈下的晚报编辑视角 篇2
2004年, 公共新闻的概念传入我国, 各媒体开始审视自身的社会职能, 倡导在传播信息的同时, 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件中来, 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媒体不应该只是守门狗, 更应该是导盲犬”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媒体人的共识。公共新闻的挖掘为晚报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拓荒的领域, 有利于拓展晚报的编辑视角。
1 公共新闻概念的界定及在我国的发展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 是20世纪90年代由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 (Jay Rosen) 最早提出的。罗森教授认为报道新闻不是媒体仅有的角色, 媒体应该担负起促进民主和启发公众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是媒体不可回避的职责。
2004年1月, 《国际新闻界》刊登了蔡雯的《“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和李青藜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两篇文章, 将“公共新闻”的概念引入我国。2004年9月, 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节目率先打出“公共新闻”的口号, 对江苏省的“公推公选”进行了现场直播, 引发了我国“公共新闻”热潮。
2 公共新闻视阈下的晚报编辑视角
在公共新闻的报道上, 晚报报道对象的定位, 编辑内容的开拓, 新闻主题的策划以及与其他媒体的合作, 是晚报形成自己报道特色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自我创新的重要编辑视角。
2.1 晚报编辑视角下移, 关注基层公众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改革涉入深水区, 底层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的伸张, 公共需求和公共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缺少话语权的基层民众,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 增加对草根阶层的关怀, 是媒体的职能也是媒体应尽的职责。
晚报将编辑视角下移, 才能深入基层, 传达民众的呼声, 关注基层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像是农民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失学儿童救助问题、艾滋病患者救治问题等。晚报通过对这些社会话题的持续追踪, 在为晚报提供编辑素材的同时, 能够增强报纸的受众服务意识, 从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2 晚报编辑视角的延伸和拓展, 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
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 晚报打破时效性的局限, 在信息整合和独家信息的挖掘上下功夫, 是适合晚报发展的重要编辑策略。
对某一公共事件的关注, 很多媒体往往都是一哄而上, 造成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 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由此导致各种信息泛滥, 各种观点杂陈, 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例如各媒体对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虽然新闻媒体在这次灾难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各媒体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事迹趋之若鹜, 过分地追求故事性和情绪的渲染, 却忘了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汶川地震过去以后, 人们才发现那则母亲在地震中护住女儿, 为小女孩留下“妈妈爱你”短信后而死去的新闻, 还有一位男子用车载着一位女子的遗体回家的新闻等等, 许多的细节都不能确认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让人不得不觉得上了媒体的当。
面对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公共事件, 传达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太多同样的声音只会形成一种噪音, 失去了媒体发声的初衷和意义。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灾难, 传播正能量, 鼓励民众不放弃希望是必须的, 但是尊重新闻本身的价值, 理性地劝诫人们如何去避免一场灾难, 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进行自救, 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也应该是媒体必须要做的。
晚报面对复杂的媒体竞争环境, 另辟蹊径, 找到公共新闻和自己编辑方针的契合点, 才能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发展。
2011年8月中央提出了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的方针, 于是各媒体都闻风而动, 纷纷将关注点转向民生新闻, 关心百姓的柴米油盐。但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千篇一律, 报道题材雷同, 而且报道仅仅停留在对人民生活的简单反映上, 过于计较民众鸡毛蒜皮的小事, 很容易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 晚报在报道公共新闻事件时, 应该注重新闻深度的挖掘, 并客观公正地呈现各方观点, 给予普通公众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并将其与专家的观点平等对待, 才能发挥在公共新闻报道中的主导作用, 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平台。
2.3 注重晚报与其他媒体的合作, 搞好公共新闻策划
2.3.1 晚报与其他传统媒体的联动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上。晚报与其他晚报、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在公共新闻报道上的合作, 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 从而增加公众对晚报的关注度和对公共新闻的参与度, 有利于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
2012年11月齐鲁晚报与临沂《鲁南商报》记者联动, 帮助临沂市莒南县道口乡王家庄村一位叫王言荣的村民寻找70年前奶奶救回的12岁的孩子, 来完成王言荣父亲的遗愿。11月22日《齐鲁晚报》发表题为《70年前奶奶救回的叔叔在哪》的文章。23日《鲁南商报》也登载了同题报道。最后, 在媒体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 使得两家人在70年后终得团聚。随后, 《鲁北晚报》、《滨州日报》、当地电视台对这一事件的跟踪报道, 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最大范围地传播和放大公众的呼声, 从而将其转换成强势话语, 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因公共新闻自身存在的公益性, 也有利于媒体自身形象的提升和品牌塑造。
2.3.2 晚报与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最早由沃特·李普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了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晚报作为传统媒体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而网络媒体兼具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 成为其他媒体挖掘有价值信息、寻找热点话题的重要渠道。因此, 两者在议程设置上的互动能够为晚报在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上起到良好的效果。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甘肃校车事件中的共振, 成为晚报可以借鉴的范例。2011年11月甘肃正宁发生幼儿园校车事故, 造成19人死亡。随着新华网发布第一消息, 其他网络包括新浪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纷纷转发。随后, 传统媒体深入新闻现场, 对事件进行追踪采访。随着传统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后续情况, 披露事故原因, 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网络媒体则在第一时间内群体转发, 对校车事件的报道起到了“扩音器”的效果。而且随着传统媒体报道方向的转变, 带动网络媒体话题的不断转换。在社会舆论的共鸣中, 促成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公布。
3 结束语
晚报编辑 篇3
扬子晚报副总编戴平:最重要的是能吸引人们来看
眼瞅着传播渠道在变, 扬子晚报副总编戴平坚信:报纸也绕不过“定位要变”这道坎儿。他知道, 在当前形势下, 传统纸媒不能与新媒体比时效、比信息量。可是, 纯粹地求深度与厚重, 比思想比深刻, 存在的问题还是面临的实际障碍:如何吸引读者或用户来看?
戴平觉得, 现在手机阅读已不仅局限于碎片化阅读, 更多年轻人在手机上长时间阅读, 如看书, 看有思想深度的内容, 受众接触媒体的行为向新媒体的迁徙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升受众关注度, 是传统媒体面临的一个难题。
“扬子晚报目前没有改版计划, 在当前版面削减的情况下, 报纸还是尽心尽职地做好各类新闻。”戴平说, 其中就包括现有的慢深阅读。比如, 重点打造深入报道的“焦点新闻”同时保证专副刊和各类周刊的质量, 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 做新闻、做服务, 策划各类服务类互动活动, 坚持持中有变, 持中求变, 脚踏实地, 向前迈进。
辽沈晚报总编辑徐晓民:纸媒可用慢阅读黏住读者
互联网时代, 当阅读变得速成化、浅薄化、功利化, 不少人失去了思考能力, 迷失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人像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的开头一样担忧:“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
“不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 ‘慢阅读’都应该成为现代人回归的文化传统。”辽沈晚报总编辑徐晓民认为, 相比之下, 慢阅读更富有内涵, 就都市报新闻而言, 要有扎实的调查、优美的文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 这些是非常缺乏的产品。“在大家面临海量信息的时候, 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产品, 慢阅读可以给受众一种独特的感受。这是都市报在新媒体的压力下、海量信息环境下应该走出的独特道路。”都市报用心做“慢阅读”恰恰是发挥既有的优势, 包括人才优势、传统优势, 而“慢阅读”也能够给受众一些与众不同、有内涵、有品质的新闻信息。
城市晚报总编辑左道:针对纸质传播探索“五读”模式
在多媒体环境下, 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 和新媒体竞技中, “我们的做法是:比慢, 不比快;比深, 不比浅;比实, 不比虚;比整, 不比散;比大, 不比小。”左道道出了自家的“秘籍”。
在报纸具体版面和稿件处理上, 则推行“五读”模式, 即解读、深读、热读、精读、慢读。除了对政经新闻的解读、对热点新闻全景链接的热读、对海量信息针对性发布的精读模式外, 左道详细阐述了深度模式和慢读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快速的传播以及碎片化阅读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很多人越来越浮躁。这样的情况下, 就突出了‘慢’的可贵性。”他说, 基于这样的考虑, 城市晚报通过文化副刊版面来提供一些可以收藏留存的经典性作品, 使读者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反复阅读和深思。
何为深读模式?“就是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纵深性的挖掘。”左道说, 这一类选题来源多是国家的政策方针的落地采访、本地热点话题的延展纵深。
生活报总编辑杨小会:核心内容生产要把握四个“度”
1992年便进入生活报的杨小会认为, 如今纸媒需要先弄明白:都市报新的动力在哪儿?
“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纸媒有很多功课要做。”杨小会说, 在纸媒转型的核心内容生产上, 生活报正进行的探索把握四个“度”:内容有温度, 传播有跨度, 内容有深度, 报道有态度。
“新媒体讲客户至上, 这恰恰是报纸多年来倡导的理念。客户至上的首要一点, 是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有温度才会有亲和力。”如今, 都市报已告别厚报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发好原创又有效的内容, 都市报正好具备这一优势, 发挥专业和专注的职业精神, 将新闻背后的真相和本质告诉公众, 就会形成竞争优势。
新媒体时代, 公众面对海量信息出现选择困难症, 面对各类复杂现象产生判断困难症, 杨小会认为, 都市报在此可以有所作为。
“都市报可以发挥议程设置优势, 以鲜明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舆论场走向, 有态度的内容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报纸内容的传播渠道, 不仅在报纸及自办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特定的形式传播, 更应心态开放, 跨界合作无禁区, 将潜在的媒体、企业, 甚至客户个人都视为一种媒体终端, 这样报纸的内容才会无处不在, 无可替代。”
贵州都市报总编辑陈鹏宇:看重内容更看重角度
对于慢阅读、深阅读, 陈鹏宇说, 他很认可, 也很提倡。“我们目前也在探索, 比如我们报纸在内容设置、版面安排和视觉呈现等方面, 与南方都市报的探索是一脉相承的。”
【晚报编辑】推荐阅读:
武汉晚报10-23
晚报征文10-21
羊城晚报07-26
燕赵晚报08-02
北京晚报论文10-07
金陵晚报简介01-08
钱江晚报广告发布10-25
三峡晚报“小作家”评选大赛征文启事12-05
城市晚报新华印刷厂认知见习报告07-31
晚报小记者团的未获奖感言怎么写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