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选择

2024-05-19

编辑选择(共7篇)

编辑选择 篇1

编辑出版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肩负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伟大使命。文化的传承又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来实现, 这一过程离不开编辑的参与。编辑出版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积累等文化功能, 正是由于编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才使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成果迅速进入社会文化传播体系, 成为人类共有的思想文化的积累。

一、编辑选择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即“人化”,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广义上说,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又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到一切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和思维方式、道德和价值标准等, 均属文化范畴。

编辑出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才出现了编辑活动, 才有了中国编辑第一人——孔子删改、编订“六经”, 才有了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编辑选择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 具有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的人;编辑选择的客体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 或者叫做精神产品。“编辑的文化选择实际上指的是编辑主体与客体之间文化价值的对应。即在一定历史时期, 编辑主体在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 对编辑客体的文化价值进行审视与认同的过程。”

二、编辑选择是一种文化选择

在思想文化领域, 这种文化选择是由编辑的选择来实现的, 主要是指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对某种文化摄取或排斥, 筛选或强化, 挖掘或创造, 形成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体系。出版业自诞生以来, 就承载着批判和抵制落后文化, 弘扬和改造传统文化, 挖掘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的功能。当今形势下, 我们不仅要挖掘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更要以开阔的视野引进、传播异域文化精华, 为我所用。

既然编辑选择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 那我们就从编辑流程中分析编辑选择的作用, 它具体还体现在对三种不同文化的态度上。

(一) 弘扬与净化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 文化的概念泛化, 许多东西冠冕堂皇地打着文化的幌子, 穿上文化的外衣招摇过市。“占卜算卦可以叫神秘文化;抽大烟、裹小脚、讨小老婆可以叫民俗文化;拉屎撒尿可以叫厕所文化”[3], 还有许多宣扬封建迷信的书充斥书市, 如《周公解梦》、《相学大师》、《人生预测万年历》等形形色色的看相算命、预测风水类的书籍, 它们以传统文化自诩, 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伪文化。对于这类信息, 编辑在选择中要做好把关者、守门人, 选什么, 不选什么, 要看所选题目是否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发展。

(二) 优化和精化当代文化

在对待当代文化时, 编辑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这个原则, 以开阔的文化视野, 把反映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的科学成果, 反映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 反映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反映大众生活和大众健康文化等, 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读者越来越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社应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出版物来满足读者需求。市场需要的是大批求真、劝善、审美的出版物, 这不仅需要有大一批高质量的作者, 更需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编辑, 反映科研新成果, 具有时代新特点, 体现新角度, 采用新的表现形式, 组成新系列, 进行新组合。于纷繁杂乱的各类知识信息中梳理搭建新的文化框架, 披沙拣金, 深入挖掘, 发现前所未知的或具有超越时空价值与魅力的文化信息。

(三) 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这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优秀出版物的版权引进活动中。选择和引进异域文化, 是要达到“洋为中用”的效果, 是为了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更丰富、更深刻的营养。版权引进, 坚持和增强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选择功能, 引进世界各民族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及先进理论成果;引进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引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和现代文化艺术成就;引进介绍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旅游风光的图书以及其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综合国力有借鉴价值的出版物;坚决不引进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版物。所以在选择引进的时候, 要认真地甄别与筛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机融合, 为我所用。这是发挥编辑出版的文化选择功能的必然要求, 也是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出版人应有的品质与职责。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对大量西方优秀计算机、电子类图书科学引进, 大力吸收,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关文化产物, 积极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编辑选择是一种文化增值

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编辑的文化选择功能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决定的。作为精神产品, 它的生产是个体性、分散性的 (原稿量多质杂) , 在改变人类精神世界方面不一定具有自觉性、有组织性和高效性;而消费是群体性的, (成品量少质优) 。这一升华过程中需要编辑的选择与导向, 甚至是再创造, 从而使原型作品的原始文化价值加上编辑再创造的文化增值, 形成传播品的最终文化价值。

编辑的文化选择权赋予编辑主体主动性, 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编辑的素质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优劣, 由此, 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对编辑的学识、素养、价值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的文化选择应正视一切不利因素, 使文化选择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一致, 担当起编辑文化选择者、创造者、传播者的责任,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编辑选择奖 篇2

Lenovo 昭阳E660P

Samsung NP-X1

清华同方 超锐A50

HP Compaq Presario B1800

ASUS W3Z

Lenovo 天逸F20

《个人电脑》实验室邀请了19位合作伙伴参加本次测试,除去其中一位由于测试产品的问题而最终退出竞争之外,我们在2006年初为读者朋友们展示了来自18个品牌的37款笔记本电脑。尽管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品牌、数量和型号远不止这些,但能够有勇气参加我们一贯严格测试的产品,都是具备相当实力的。

事实上,除了这些产品之外,我们还测试了3款平板电脑和1款超小型电脑,只是因为产品的定位等特殊原因,这些产品没有与大部分产品一起参加比较。但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做工精细的平板电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TOSHIBA Libretto U100这个小家伙也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

同以往的评选过程一样,在众多优秀产品中选择一款或者几款推荐给我们的读者,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将参与评奖的37款产品分成超便携、高端/商用、经济适用、消费类以及主流/便携等5个大类,每一类产品中我们都根据不同的定位分配了不同的权重,例如在超便携笔记本中,我们将性能得分适当弱化,而对重量和电池成绩十分看重;在消费类产品中则更加看重产品的性能表现,而在经济适用产品中则比较看重产品的性价比。

根据长时间的反复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本次专题测试的编辑选择奖。

在超便携产品中,SONY VAIO VGN-TX17C/L战胜其他对手,赢得了所有编辑们的喜爱。该产品有着难以想象的轻薄设计,并且内置了光学驱动器,当然众多新技术的采用为其赢得奖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便包括LED LCD,我们也希望在今后看到更多如此出色的产品。

在高端/商用产品中,Thinkpad T43有着卓越的安全性能,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精湛的工艺水平,但是高昂的价格让我们感到有些不适,尽管市场上通过其他渠道能够买到更加便宜的Thinkpad产品,但我们并不推荐这样做,因此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可以说,除去价格原因,Thinkpad T43无可挑剔。

与此同时,Lenovo 昭阳E660P有着更好的性价比,尽管我们在这类产品中不会过分看重价格,但作为同门师弟的E660P的确超越了之前所有昭阳产品,我们深深感觉到联想公司在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上取得的巨大进步。E660P有着严谨的做工,全面的安全保障以及遍及全国的售后网点,重要的是,其产品本身今非昔比。联想用E660P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相信真正的使用者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因此该产品获得了编辑们的青睐。三星X1则代表了另外一类商用产品,X1有着另类的设计,超薄的外形和前卫的风格,其价格也更加平易近人,因此我们认为年轻的办公族完全可以选择这款符合自己年龄和性格的产品。

在经济适用类产品中,竞争对手们之间的价格差异变得十分敏感,同方超锐A50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对手,最终赢得了编辑选择奖。在此类产品中,表现同样出色的不止A50,消费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但我们觉得,就性价比来讲,超锐A50的确更加出色一些。

在消费类产品中,HP Compaq Presario B1800轻松战胜了对手,博得了编辑们的喜爱,用秀外慧中来形容这款产品再合适不过了,轻薄的体积、出色的性能和合适的价格都是选择它的理由。此外, ASUS A6V的性能无以伦比,能够带给使用者完美的多媒体体验,但其价格也令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事实上,我们推荐消费者选择配置稍低一些的A6V,这样便可用较低的花费享受同样出色的使用体验,不同的只是性能上有一点点“感受不到”的差距而已。

主流/便携笔记本电脑是参与竞争对手最多的一类,产品价格从11000元到15000元不等。其中ASUS W3Z是唯一一款采用了AMD移动计算技术的产品,其在测试中的表现让我们刮目相看,不仅性能不错,就连一直令AMD感到头疼的电池成绩也十分理想,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放弃这款产品。同时,Lenovo 天逸F20作为一款新发布的产品,采用了外置光学驱动器的设计,该产品的电池模块给我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安装完毕之后,即便有意拆卸也需要一些技巧,因此在使用中由于电池模块松动而导致问题的现象几乎不会存在,此外,该产品还有着超长的电池使用时间和招人喜爱的外观。

从受众选择视角考察电视新闻编辑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受众选择,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受众概念来自传播学, 是指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电视新闻类节目既包括最新消息传播类新闻报道节目, 同时也包括专题报道类新闻节目、电视评论类新闻节目以及一些电视新闻讲话和新闻言论等节目。相对来说, 我国的受众研究比较薄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理念的成熟, 受众越来越具有了能动性和选择性, 受众的角色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体制的革新, 受众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

一、传播史上的受众研究

在当前受众研究的理论话语圈中, 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角色越来越重要。为表现为新闻传媒的迅猛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传媒的发展, 社会各种势力对新闻传媒的利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使早期受众观念于重大社会事件中得到支持和强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受众研究的发展, 产生了“传播流”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流”, 指的是由新闻媒介发出的信息, 它包括“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在这一理论中, 受众接触媒介是一种群体行为, 强调媒介与受众间的一些“中介变量”的重要性, 探讨了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特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它是在微观层面上对受众心理和受众行为进一步关注和考察。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认为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以受众为本位, 来考察受众“使用”媒介回归到信息传播主体的本来面貌, 以“满足”自身需求行为。

文化研究。它强调文本意义的产生不仅仅在于文本的内部结构, 还要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彰显。受众的接受依仗于他们的文化和政治倾向, 是将各种不同意义“赋予”媒介文本, 与更为宽阔的权力体系的联系和对批量生产的技术接触。

中国电视受众研究的回顾是改革开放催生了受众调查, 成了为新闻理论和新闻改革提高实证的资料库, 改变为“媒体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

二、中国电视新闻受众角色的演变

伴随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长,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已经走过了多年历程, 新闻受众理念转变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电视人的受众理念历经了明显的转变。电视新闻凛然肩负着社会职责, 媒体坚守着自己的主体位置, 原来很少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 新闻事业的受众理念也开始了转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开始认识到电视新闻是给观众看的, 只有吸引了观众, 其才真正具有价值。

在九十年代初, 电视新闻开始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受众意识得以确立, 许多新兴的电视新闻栏目大量涌现。受众的需求受到重视, 受众的心理得到尊重, 以符合观众兴趣、满足受众需求为宗旨, 受众的权益开始凸现, 来结构新闻内容, 决定新闻形式, 受众的主导角色从此确立, 以受众为新闻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为主要目标。媒介的产品和服务倾向于满足社会需求, 受众这一概念历经多次变迁, 众细分意味着受众地位的一种提升。

电视新闻受众角色演变的具体表现。随着电视新闻受众理念的革新, 电视新闻突破了内容的局限, 受众角色和地位有了很大的飞跃。电视新闻报道题材表现为社会化, 新闻体制改革催生了受众市场, 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主体;电视新闻内容的信息服务化。随着市场经济时代消费文化的逐渐盛行, 电视新闻内容呈现给人们的更多是“信息传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化首先表现在有直接服务性的新闻报道上, 电视新闻的信息化还表现在新闻报道与观众信息需求的直接对接上。新闻必须有新的与众不同的内容, 新闻事实成为在宣讲时政要闻时尽量与人们社会生活产生联系, 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某些情况的不确定性, 把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放在报道的中心位置。传播新闻的目的是沟通各方, 信息服务化意识的加强, 以便达到信息对称。

电视新闻的形式方面。电视新闻的“语言”和“表情”。电视新闻语言的外延是较为宽泛的, 提供多种社会服务的“大众媒介”的角色, 更符合现代人的接受心理, 为受众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技术对事实和观点的讲述, 报道视角选择与电视新闻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新闻事实, 报道的事实本身就是宣传的内容, 电视新闻报道大多是选择受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内容。受众参与是指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节目的策划、制作等具体传播活动, 它是电视新闻成熟的一个评价指标, 代表着普通受众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随着我国电视新闻受众参与的广泛和深入, 受众意识己经融入到新闻报道所有方面。

三、电视新闻受众角色的人文思考

人文关怀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 中国内地开始掀起“人文精神”是在90年代初。人文关怀, 即以人为本, 它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提倡社会平等, 人的价值、尊严等应受到尊重。

电视新闻呼唤人文关怀。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来源于新闻报道真正能够惟人为本, 它是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看到, 当代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的不足, 对传播中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 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 关怀的思想流于表层。因此, 要采取一定措施促使当代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走向健全和完善。

它要求电视人关注“社会人”的人文需求, 建构人文的“公共领域”, 应剖析事实产生的原因及背后隐含的哲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受众在“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实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杨伟光:《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 3。

[2]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与实务》,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青年编辑的五种选择 篇4

选择了做编辑,就是选择了内心的修行。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成就的是作者、读者,甚至是出版社,编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远远不能和通讯、电力等行业相比。但每编辑一本好书,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读好书编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交流。这是内心的修行。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否创造伟大的事业,就青年编辑来说,应该做好如下五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做案头型编辑。此类编辑就像高楼的地基、大桥的桥墩,在如今的出版社有悠久的传承。

第二种选择,做策划型编辑。作为编辑,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坐井观天,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做故纸堆里的老学究。一样东西,在一个时代被人们嗤之以鼻,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被人们认为是“酷”。编辑就是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策划出真正的好作品。2011年,江西教育出版社精心策划了“农家书屋九九文库”,为全国农家书屋量身打造10个系列100个品种的系列读物,《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价“这种针对农家书屋,专门研发、权威審读、整体设计、时尚包装而推出的成系统、成规模的图书在全国独树一帜”。笔者有幸参与其中的编辑工作,深刻体会到策划者一个智慧的金点子创造出的巨大价值。

第三种选择,做市场型编辑。如何做好市场型编辑,这是青年编辑要努力培养把握市场的能力,要学会把更多的人力资源变成生产力,把更多的出版资源变成人民币。要做到脑中有导向、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按照一般的操作流程,编辑就像流水线上的一个工种,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什么种子种什么,但种出的东西也不管怎么卖、卖给谁。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傅伟中社长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弊端,就拿市场图书开发部进行试点,采用项目制,实现编印发一条龙,给编辑提供更多的锻炼和考验,效果十分明显。

第四种选择,做专业型编辑。所谓术业有专攻。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他们只会嫉妒比自己混得好的乞丐,因为乞丐和百万富翁不是一路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编辑也应该根据出版社的特色,结合自己的擅长,有专业化的追求。作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就要深耕文教图书,因为文教图书是教育社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教育社基业长青的路径依赖。因此,编辑要致力于编辑“师生中叫得响,市场上销得动,考试时用得上”的文教图书,要为“打造中国教辅领先品牌”添砖加瓦,要让每一本出版物都要传导一种极致的企业追求——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受得住市场的挑剔,无愧于时间的打磨。

第五种选择,做学习型编辑。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键是要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从而提升自己的才能。记得郑渊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没有大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大家承认的能力。我们追求的是学习后的能力而不是文凭。有一种人,他区别盐和糖,可能会用三天化验,五天观察,七天分析,九天研究,但就是不知道用嘴去尝一尝。如今的时代不需要这样的编辑。

最后,引用一本图书序言中的话结尾:

期待这本书,如同我们初恋时解开爱情的衣扣,既心怀忐忑,又充满期待。

无论奶牛有多黑,奶总是白的;无论我的表述如何,我对编辑工作的爱是永恒的。

编辑选择 篇5

一、对电视新闻质量进行有效保障

电视新闻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的稿件来保证, 所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新闻的质量。新闻编辑在挑选稿件时, 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新闻事实多, 而报道的时间有限, 无法全部进行选择。小到一个城市, 大到一个国家,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新闻事件, 编辑需要收集到各种的新闻和情报, 并且集中到编辑部中。但是由于这些稿件来自于不同的单位和地区, 内容各异, 作者的写作水平、对新闻事实的剖析理解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编辑需要能够对这些稿件的质量做出判断, 合理取舍。二是需要结合电视的编辑方针来进行挑选。对于新闻编辑来说, 编辑方针是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 不管是搜集材料、新闻写作还是标题的拟定, 都需要在便捷方针的指导下来进行。举例来说, 法律新闻和民事新闻作为两个典型的新闻类型, 编辑方针就存在较大差异, 法律新闻着重于宏观的和政策性的法律事件报道, 而民事新闻偏重于一些微观的和日常生活的服务内容, 基于此法律新闻的稿件应当注意选择当前发生的大小法律事件的报道, 民事新闻稿件则应当着眼于民众日常生活, 突出新鲜性和娱乐性。各个新闻的编辑在挑选稿件时, 都必须考虑到电视新闻本身的报道方针这一制约条件, 根据需求来对稿件进行适当的取舍。

二、把好新闻“三关”

电视新闻在编辑过程中, 一定要对“三关”把握好。其一则为思想政治关。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选择中, 要确保其基本政治思想是正确, 其能够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相符合。同时也要对政治界限以及公开报道的科学性进行分析, 注重对国家和党的机密进行严格保密。其二是新闻事实关。注重要对新闻稿件中的画面以及情节内容事实性进行检查, 检查其是否出现前后矛盾或者和科学事实相违反、不合乎情理等地方, 更要检查其是否出现了虚构、嫁接以及“张冠李戴”等错误问题。其三要对文字声画关进行把握。即要对稿件中的文理不通之处进行修改, 将新闻稿件中的用词用语以及拍摄画面的正确性进行检查修改。另外还要确保稿件文字通俗易懂, 实现视听特点和声像同步的结合应用。

其中电视新闻具有传播内容丰富、迅速、共时空效应等特点, 它具有真实反映客观事件的能力, 新闻采访要将时效性和真实性紧密结合, 新闻稿件更要对真实度进行提高, 这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还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也许将客观及时和新闻价值相统一, 以此来高度统一其时效性和真实性, 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信才会有所提升。

三、确保稿件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闻稿件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其中新闻稿件新闻价值的判定依据主要包括有:1、时效性。在新闻稿件中, 新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如果连新这一特点也就不具备, 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新闻本身的定义也就是关于最近所发生事实的报道, 一则新闻在今天报道能够称之为新闻, 如果明天报道也就非常有可能不会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也被成为是“易碎品”, 讲究的就是快, 尤其是在现今这个电视直播和网络新闻发展环境下, 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也能够迅速的被“零距离”进行播出, 就像之前的NBA比赛以及英超联赛等, 之前均是通过现场记者的报道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解, 现今则可以让你“零距离”对整个过程进行观看, 并且集听觉、视觉为一体的观看比赛过程。在新闻价值和时效性密切相关的现在, 其时效性越强那么新闻价值也就越高。因此也就出现一大部分记者为了能够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而不计代价, 甚至不择手段, 以此对新闻价值进行提升。2、公效性。这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我们通常所讲的公效性也就是指公众效益或者说是社会需求。对一条新闻的价值进行判定, 就要对其受传者的数量和受效大小进行分析, 不用说一条受众达到一万的新闻, 其价值必定要高于受众为十万的新闻。因此我们在对稿件进行选择的时候, 就要看其价值, 反复对其进行考虑, 思考这条新闻发出的作用是什么?后果是什么?3、重要性, 这也是对新闻价值进行判定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括人物重要、时间重要、时间重要以及背景重要。因此在电视新闻稿件选择中, 一定要依照以上原则, 首先对新闻价值进行判定, 新闻价值越大, 其质量越高。

综上所述, 对于电视的新闻编辑来说, 在挑选稿件时, 必须从保证稿件质量、打造电视新闻特色、坚守正确的新闻报道方针这三个方面入手, 挑选出值得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符合电视宣传价值的高质量稿件, 以承担起电视台应当担负的社会功能, 更好的服务于群众。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选择高质量稿件, 对于打造特色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因此在稿件选择中, 也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本文就对电视新闻编辑高质量稿件的选择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编辑,高质量稿件,选择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玉.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技巧[J].魅力中国, 2010 (28) :118-120.

编辑选择 篇6

图书营销战略是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不同的营销战略模式的选择视产品市场营销情形而定, 可连续用, 可选择用, 使用的先后顺序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以变制动。好的营销模式能带动好的选题策划, 出版社好的选题是在开发源头图书信息市场的基础上, 营销终端信息对称互动的结果。

图书营销战略是出版社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出版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有着重大影响。常见的营销战略可分为以下四种:速进战略、拓展战略、稳定战略、转移战略。每一个出版企业的图书品种都较多, 每年也在生产众多新的品种, 出版社应根据对不同图书各自市场环境分析的结果, 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模式, 以求选题策划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选择过程, 中编辑的主动性起到主要作用。

二、图书营销战略几种模式

1. 稳定战略

稳定战略是以保持原有业务经营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如果出版企业发现现有某些图书品种销量增长缓慢, 编辑通过分析发现, 这种缓慢不是由于营销管理失误或图书品种过时造成的, 而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 同品种图书竞争激烈; (2) 市场规模没有扩大, 从而导致增长停滞。当市场机会有限, 但同时仍有利可图时, 出版社可以对此类图书采用这种策略, 维持现有经营水平, 求得利润稳定。

2. 拓展战略

拓展战略是开发新产品进入现有市场, 或是开发、培育新市场的策略。其核心内容是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战略目标在于业务量的增长, 而业务量增长的目标实现是靠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来实现的。拓展战略具体可分为:市场开发战略、市场渗透战略、产品衍生开发战略。 (1) 市场开发战略是以现有产品开发新市场的一种战略。选题策划编辑和市场营销人员应设法寻找可用现有产品满足其需求的新市场。市场开发战略方式主要有: (1) 认真分析当前销售区域中销量较少的地区, 分析该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情况, 如存在需求, 应制定营销计划, 采取行动, 及时迅速地进入该地区市场。 (2) 在现有销售区域内, 寻找其他的销售渠道, 增加产品的供应几率, 但这种方式容易引起本销售区域内原销售网络的争议, 处理不好会影响销售。 (3) 将现有产品销往新的地区市场, 这是增加图书销量的常用方法。 (4) 出版社通过培育目标市场, 建立对自己图书产品特异性需求的顾客群体, 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 (2) 市场渗透战略是扩大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的销售, 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战略。企业以已经占有的市场为依托, 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努力, 刺激需求, 增加销量, 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运用这种战略, 出版企业应特别重视现有图书品种内容的修订更新、封面的重新装帧设计、价格的适当调整、包装的分类、送货上门等工作, 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 鼓励现有用户继续销售, 后续读者继续购买;第二, 吸引潜在用户和读者购买本企业现有图书。 (3) 产品衍生开发战略是企业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 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的一种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激发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出版企业要特别注意图书市场的新要求, 及时分析图书市场需求, 了解图书市场变化, 根据这种要求和变化开发新的图书品种, 或在原图书品种基础上, 进一步细分市场, 开发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应用、不同规格的图书系列, 充分覆盖市场, 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拓展战略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通过拓宽市场, 衍生和增加新的系列产品, 从而增加销量。

3. 转移战略

转移战略是在某一图书品种已经没有增长能力, 从新产品策划开发期、成熟稳定期, 进而并开始衰退时以实现短期利润为目标, 有计划地将该图书品种从现有市场退出的一种策略。

图书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如果原图书产品没有适应这种变化, 那么, 图书的生命活力就会下降, 直至消失。这种情况出现时, 出版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图书生命活力下降的原因, 如果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调整来恢复活力, 则该品种图书可以实现恢复性增长, 但如果属于不可抗拒原因, 无法通过出版企业自身努力, 来改变市场要求, 则此时出版企业应及时制定转移战略, 争取将损失减为最小, 争取可能的最大利润。可采用的方式有: (1) 立即停止该图书的生产; (2) 减少此类图书的发行成本; (3) 降低发行折扣, 将现有库存图书迅速推销出去, 以免延时终成滞销产品压库。

实现转移战略时, 编辑不仅要考虑“退”, 还应考虑“进”。首先, 要调整目标市场, 积极寻找、开发新的市场适应读者新的需求。其次, 要仔细分析市场需求, 积极开发新的产品, 满足新市场的需要。

4. 速进战略

图书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市场上, 若类产品狭路相逢, 这时就要打时间差, 谁先推向市场谁就把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汶川地震后,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地震灾害自救互救防疫》, 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地质灾害预防》、《地震32问》,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等, 这些出版社都是运用速进战略, 把握时机, 担负起出版责任, 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辑选择 篇7

2008年12月,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2009年3月,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名原著也以全媒体出版方式全球同步首发,实现多渠道同步出版。近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全媒体出版方式借助电影播映热潮,把更多的人重新吸引到传统阅读中来,给图书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多部作品的成功运作让“全媒体出版”已经由新兴词汇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出版模式。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除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全媒体出版时代呼之欲出。

全媒体出版是指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换言之,全媒体出版包括除传统纸质出版形式之外的各种出版形式的集合,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一是时间维度,时间同步性;二是渠道维度,多种载体同时发布,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全媒体出版为纸质书销售挖掘了潜在的读者群,做到读者覆盖面的最大化。由全媒体出版引发全媒体营销的持久思考,进而形成出版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和内在潜力。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因此。在这种全媒体出版的宏大时代背景下,编辑主体肩负着整理社会文化、传播科学新知、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社会文明、推动历史进步的文化责任和伟大使命。

二全媒体时代编辑主体的选择功能

编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在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对编辑客体的文化价值进行审视与认同、选择与建构的过程。编辑以其对时代精神及文化命脉的深刻把握,对社会文化发展运动的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作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功能特征是选择,即确定文化取向、选择文化课题、组织和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起着引导、设计和组织建构等开发性作用。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出版理念的不断更新,全媒体出版时代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编辑主体的信息把关和文化选择存在于一切媒体传播行为和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本好书的出版,一档好节目的推出,一种文化理想的树立,都会给受众带来直观的传播效果,可能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出版人无法忽略自己的文化责任。出版使命永远跟文化责任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所看到编辑的主体功能随着出版模式的发展被不断强化,而不是被弱化;“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简略化,只可能是一种传播工序的简约化,而不是对编辑主体的选择功能的省约”。

三编辑选择是对传播信息和社会文化的选择

在整个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主体是代表社会进行文化选择的,极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和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成为人们探索和前行的坐标和体系,在已有的主导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内对传播信息和文化产品进行理智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索和选择,并积极汲取传统的文化优势,从而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编辑出版这个特殊的社会职群通过控制传播信息而直接作用于社会,它通过各类出版物和数字产品直接与社会对话,发挥着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文化的职能。

全媒体出版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在当前信息奔涌的网络时代,紧张忙碌的受众“需要一杯水,可面对的却是整个海洋”。受众的目光会由于太多的信息而变得迷离,受众的思想会因为太多的声音而感到困惑。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不会必然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反而使选择能力不断弱化,使受众有限的生命、精力同阅读、观看和倾听无限的信息聚集物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突出。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作用,对传播信息和社会文化进行优化选择和层层把关,对经手的随机无序的原生信息进行整序清流的创造性劳动,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规范到规范,把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精品筛选出来加工整理以供传播出版,进而为受众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传播空间。

编辑主体在进行文化选择和信息把关时,要始终坚守“受众本位”“内容为王”的基本理念。“选择作为编辑主体实现编辑宗旨的重要手段对受众的消费有类别和层次的指向;而受众对编辑主体传播的文化信息拥有选择接受消费的自由”。如果不考虑受众的意见反馈和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随意发挥,就会使编辑主体在进行信息选择时,因忽略受众的自身特点而具有盲目的主观设想性和超前预见性,难免会因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而曲解、偏离或违背受众原意。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就失去了意义。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热播之后,一大批号称“正说”的清史读物接踵而至,像《正说清朝三百年》《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等,甚至汉、唐、元、明等朝代皇帝都被冠上了“正说”之名被重新推介给读者。出版界盲目“跟风”似乎愈演愈烈,“正说”比“戏说”还泛滥。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当然,以受众为本位,并不意味着要忽略编辑的主观价值判断而一味追求市场效应去迎合受众的阅读需求。编辑要有自己的思想参与,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善于发现多元价值存在中的合理因素,并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为文化传播过程注入更为开放、更为合理的编辑价值因素,才能把最优质的内容提供给受众。

四 文化选择要体现连续性和创新性

全媒体出版时代,各类信息层出不穷,时代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要求编辑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以独特的职业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把握社会所需要的信息,从社会生活的变动中发现新情况,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不断地运用新角度、新形式、新内容,为人类增添新的文化财富。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文化选择更不例外。这种选择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文化创新。选择过程从数量上讲是文化减少,从质量上讲则是文化增值。一方面,这种文化选择不仅是从旧的文化中选择优秀的东西,而且也从新的文化产品中选择精粹的东西。相对来说,经过优择精选的东西数量少且价值高,更有利于保存和传播。另一方面,编辑主体的文化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初次被选择的,得以保存和传播,并不表明它的价值是永恒的,在社会变动发展中可能会渐渐失去原有价值,甚至最终被淘汰;未被选择的大量信息,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增值,需要被重新选择。这就需要编辑主体独具慧眼,勿失卞和之玉。经过这样不断的反复选择,把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挑选出来提供传播,才能促进文化生态的新陈代谢,始终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鲜活性。

五确立大编辑理念,建构新型“学习型编辑组织”

回顾中外历史,但凡文化出现高度发展与繁荣,也必是大编辑辈出的时候。所谓大编辑,“则是开宗风,导风潮,育才俊,还‘自开风气不为师’。他一定是站在一定的历史文化高度,对时代精神的培育、时代价值的构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删《诗经》、作《春秋》、序《周易》的孔子到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张元济、商务出版巨匠王云五,再到拓展进步新“生活”的邹韬奋和独具慧眼的文学编辑家赵家璧等,对于新文化之甄别引进、国学文化之批判传承,前辈们功莫大焉,皆可谓大编辑。全媒体出版时代尤应呼唤大编辑的出现。大编辑应高瞻远瞩,超越功利色彩,戒除浮躁心理,提高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编辑传统,而这一切都归因于编辑出版界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型编辑组织”。

上一篇:施工质量问题建筑工程下一篇:装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