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2024-07-22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共12篇)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1

一、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普遍认为, 只要中国能够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例如:就业问题、农业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和区域差距问题等, 其实不然。时至今日, 中国经济以近10%的高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了30年, 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这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中是从未有过的。但是, 中国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比发展之初更为严重, 甚至, 还冒出一些当初无法想象的更为棘手的问题, 例如:能源紧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张、三农问题、国内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平衡、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粗放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还有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季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约束: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 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 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中国社会转型正面临的新特征: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

上述各大发展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到底有多大?如何寻求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就业问题。

近年来中国就业状况:从“九五”到“十五”,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 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明显表现为“高经济增长, 低就业增长”的特征。中国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是9.4%, 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近年来, 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约为2000多万, 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000多万, 缺口多达1000多万个。这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国情。中国就业问题非常突出, 而且将长期存在。

能否“充分就业”, 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中国第一产业的大量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而第三产业在同样的产值和投资条件下, 吸纳的就业人数都是第二产业的两倍以上。目前, 中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 仅为40%左右, 较之发达国家80%左右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差甚远, 与世界60%左右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各层次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及高端服务业的支持, 高端服务业需要中国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需要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 即转变粗放式出口导向型为集约式消费导向型转移。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又能够促使中国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解药”?

2、农业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中国人均土地面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 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 为印度人均水平的73.5%, 美国的13%。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 承载了占世界20%的中国人口。中国粮食总产量5亿吨以上, 自给率达到95%。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不过2亿多吨, 如果大部分被中国买走, 将会引起全世界的恐慌, 粮食不能自足的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大包袱。

目前, 平均亩产高于世界各国的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农业技术革命,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几乎到了极限。即使单位亩产很高, 无奈耕地太少, 土地所承受的农业人口压力过大。要实现现代农业市场化集中经营, 需要农民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在农业生产专业户手中, 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也有观点认为, 土地是农民的根,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 在没有工作保障的条件下基本生活也将随之落空。也就是说,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镇之前, 农业很难集中经营, 传统小农经营方式很难改变,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因而很难走出延续了两千多年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

如果我们有美国的耕地条件, 农业现代化恐怕早就实现了。哪怕我们只有印度的的耕地条件, 农业现代化也可得到快速推进, 便于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 农业现代化也将早一天到来。但如果中国大片的荒漠区域变为耕地, 就有可能达到美国或者印度的耕地条件。我们能否寻求:能够将中国大片荒漠区域转变为可用土地的“解药”?

3、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的环境状况: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 90%的河流受到了污染, 75%的湖泊水和50%的地下水已遭受污染, 3亿多中国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2007年, 国家环保总局的6个检查组分赴黄河、长江、淮河以及海河流域调查流域污染现状, 最终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经成为常态。七大水系均遭污染, 一半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达不到饮用水源的标准;36.6%的河段水质属于V类、劣V类, 其中劣V类达到27.9%, 已经丧失了直接使用功能。9大湖泊中7个是V类和劣V类, 而V类和劣V类水是连农用水都不能做的“废水”。按照中科院测算, 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 一边是15%的损失率, 而治理永远比不上污染。

在所有受污染的河流中,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最为典型, 比污染更为严重的还有泥沙、洪涝、决口、改道、干旱、断流等各种灾害。孙广远等在《以中华民族的名义给黄河一个承诺》中表达了多少仁人志士发自内心的感慨:黄河能不能变得水量充沛、奔流不息?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质良好, 甚至摘掉“天下第一浊河”的帽子?黄河能不能变得山清水秀, 随着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成为旅游热线?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路畅通, 成为一条运输繁忙的“黄金水道”?黄河能不能变得温顺依人, 不再狂放不羁?

如果能将黄河灾害、环境、水源、生态、航运及其旅游等一并通盘考虑, 协同开发, 那将是何等的壮观。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消除黄河灾害, 又能够带来水源, 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又能够发展航运运输, 又能够发展航运旅游的“解药”?

4、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集中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和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收入与西部落后地区平均收入之间的差距。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来,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3590元, 年均增长7.5%, 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农民收入总体上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6:1, 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 并由改革之初的2:1扩大到目前的3.4:1, 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指标基尼系数已经较大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巨大的区域差距, 中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属于第四世界。

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 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 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 而美国是8.4倍, 俄罗斯是4.5倍, 印度是4.9倍, 最低的是日本, 只有3.4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 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缩小贫富差距不能“打富济贫”, 需要能够创造和扩大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条件和发展空间, 要想授人以鱼, 只能授人以渔。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又能够提高西部落后地区面貌的“解药”?

5、能源问题。

一次性石化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三者之和, 占中国整个能源消耗量的90%以上, 其中煤炭一支独大, 占据中国整个能源的70%, 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按照现有的开采速度, 石油只够使用14年, 天然气只够使用32年, 较为丰富的煤炭也只能使用100年。

面临一次性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 我们不得不转向可再生能源:中国风力资源较为丰富, 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14亿多千瓦, 目前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7亿千瓦。风能电力成本较之其他再生能源更接近煤炭的电力成本, 中国的风能电力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 全球每年陆地太阳辐射量达27万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能源的一万多倍。中国大西北地区是获取太阳能的富集区域, 日辐射量达6.4千瓦·小时/平方米, 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大西北地区的荒漠区域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 太阳能辐射量相当于3300亿吨标准煤;中国生物质能由于土地面积和森林用量受到限制, 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中国地热能储量约为4600亿吨, 利用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距离规模利用为期尚远;中国潮汐能约为2000万千瓦, 用量较小, 且还未规模利用;聚变反应堆一旦成功, 则可能向人类提供最清洁、且取之不尽的能源。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 但是现在看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氢能为二次能源, 从水中就可获取氢能, 因此蕴育着广阔的前景, 但目前实验室研究尚未有重大突破。

上述可再生能源中, 太阳能的发展潜力最大, 如果在大西北地区建立若干大型太阳能基地, 中国能源问题可以得到大幅缓解, 甚至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以光电转化效率15%计, 利用荒漠面积的1/20, 可以获取25亿吨标准煤的能源, 相当于2050年中国50亿吨标准煤的一半, 即太阳能将在2050年能源结构中达到50%, 成为所有能源中的绝对主力。我们能否寻求:能够在大西北荒漠地区创造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解药”?

6、水资源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居世界121位,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中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城市缺水, 200座城市严重缺水。传统思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一去不复返。

除此之外, 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非常不均。北方地区人口占44.3%, 耕地面积占59.6%, 水资源只有全国总水量的14.5%, 人均水资源747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滦河三大流域更为突出。黄淮海流域人口、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占全国的三成左右, 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水资源的急剧减少, 导致水质恶化、植被生态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等多重恶果, 以致逐渐演变为今天沙尘暴的源头。

美国近期《外交》杂志认为, 如果说石油资源是20世纪最紧俏的资源, 那么21世纪最紧俏的资源将属于水资源。该杂志根据大量资料列出水资源短缺的前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美国。我们能否寻求:能够为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带来丰富水源的“解药”?

7、国土资源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 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 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中国国土比美国大, 但耕地面积比美国少10亿多亩。中国现存耕地18.25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 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 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全世界26个大于5000万人口的国家中, 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略胜一点, 排在倒数第三位。中国18.25亿耕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县的面积。未来三十年, 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 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 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再退让了, 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世界人口总数1/5的中国人的粮荒潮。

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却仅有12.7%的耕地面积, 其余的都是高山、荒漠等不宜生存的不毛之地。将这些荒漠转变为耕地的闪念可能只是一个不现实、甚至是非常狂妄的想法, 但只要有了水, 一切皆有可能:完全干涸的昔日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可以恢复生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不会再时隐时现;华夏文明的摇篮六千年前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植被繁茂, 温暖多雨的伊甸园再度重现。

昔日的绿洲演化为眼前的荒漠;眼前的荒漠还能改变为未来的绿洲?我们正在寻求:能够将中国大片荒漠区域转变为可用土地的“解药”!

8、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要解决农业增长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稳定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差距。但是, 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来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 造成了解决三农问题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无论中央和省级政府怎样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 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所形成的财政压力等。

有人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建设拉动农村内需。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扩大低端产品出口。但是, 拉动农村内需如何支持, 不可持续。低端制造业无利可图, 且容易受到进口国家的抵制。还有人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但是, 发展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需要产业升级, 以及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改变。又有人提出:农民组织起来抵抗风险, 共同致富。但是, 即使农民组织起来也不会发挥出多大的力量, 何况能否组织起来还是个问题。更有人提出:一种以社会和文化建设为主体, 以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但是,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强有力的支撑, 无异于缘木求鱼, 难以实现。

三农问题解决需要城镇化, 城镇化需要“消灭”农民, “消灭”农民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的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需要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终又回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症结。我们能否寻求:能够促使中国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即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解药”?

9、内需问题。

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就开始注重强调内需, 但时至今日, 内需问题在十多年来旺盛外需的“诱惑”下愈加突出, 直到世界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内需问题已经成了难以攻克的顽症。近十年来外需的旺盛, 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缺乏动力, 更重要的是, 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不断累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逐渐壮大, 国外市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小, 2010年中国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 用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只能是“临时”救济, 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内需问题。扩大内需, 不仅只是应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

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三:一是扩大就业;二是提高低劳动收入的收入水平;三是增大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有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增加工资没用, 因为增加工资会减少就业, 而且增加工资带来的就业减少完全抵消了工资增加的作用。这是在就业状况不好时所得到的结果, 如果就业状况较好, 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 就业状况不好, 增加工资会带来相应的就业减少;就业状况较好, 增加工资不会引起相应的就业减少。因此, 扩大就业有双重效果, 具有更大的扩大内需效果。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需要创造能够扩大低收入者发展空间的良好环境, 要想授人以鱼, 只能授人以渔。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扩大就业, 又能够扩大低收入者发展空间的“解药”?

1 0、产业升级问题。

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确保了GDP增长速度, 但却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能源和资源, 也给中国环境带来了污染, 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巨大障碍, 给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巨大隐患。这意味着过去建立在低成本优势, 尤其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外贸格局将难以为继,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也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

东部发达地区可将劳动密集型、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 通过转移倒逼产业技术进步, 将原有产业提升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凭借劳动力和土地较低的成本优势, 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做到了产业升级。

迄今为止, 中国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条件还不成熟, 而阻止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因素是交通条件, 如果中西部拥有东部沿海通江达海的水路通道, 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我们正在寻求:中西部地区自己的出海口!

1 1、边疆民族地区稳定问题。

3.14和7.5打砸抢烧杀暴力事件, 给中国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 给中国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 给中国各族人民的感情造成极大伤害。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 借题发挥, 歪曲事实, 不惜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 唯恐中国不乱。美国绝不会放过任何阻止中国现代化步伐的机会, 而支持这两次暴力事件的美国民主基金会得到美国国会资金的援助。

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考:除了少数极端分裂分子外, 参与7.5事件大多是来自新疆相对贫穷落后地区的年轻人。境外分裂分子利用了当地的社会问题, 新疆内部能够有人呼应, 很大一部分直接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青年的就业问题。

新疆对于中国而言, 不再仅仅是国防前线, 更是开放前沿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 几乎所有的战略观察家都预言, 未来15年, 新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腹地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 新疆的问题是民族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问题的交织, 能否在民族问题剧烈爆发前, 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这关乎新疆的未来, 也关乎国家的未来。

中国需要发展, 大西北落后地区需要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也需要发展。我们能否寻求:能够驱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快速增长, 且整体发展水平能够较快地接近东部发达地区的“解药”?

1 2、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更多的数据表明,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剧, 全世界各国面临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 拯救地球家园, 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每个国家和民族, 甚至每个企业和个人, 都应立即行动起来。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闭幕, 交给世人的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减排目标不详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没能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但是各国取得了共识:没有人愿意看到地球的陆地面积越来越小, 没有人愿意体味地球越来越酸楚的海洋, 也没有人愿意呼吸地球越来越污浊的空气, 仰望越来越暗淡的天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最终结局警醒着每一位地球公民, 为了地球的明天, 为了人类的未来, 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努力。

占中国整个能源70%的煤炭消耗量世界第一, 致使温室气体、且来源于煤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 居世界第一位。若将中国高比重煤炭大幅降低,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随之大幅降低,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减缓作用效果巨大。唯有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大规模应用能够承担此项重任, 但大规模应用条件是否成熟?我们正在寻求:能够在大西北荒漠地区创造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解药”!

1 3、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自改革开放起经济结构就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之中:1 9 7 9~1 9 8 4年为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 1988~1991年为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 1997年以后为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5年,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 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 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2005年,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 进一步强调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第一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 再次指出中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需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但遗憾的是, 到目前为止,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困境为什么如此之艰难, 调高产品出口门槛, 降低出口在GDP中的比重, 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式消费导向型转型, 例如, 调高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但是, 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调高, 必然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出口产品随之减少, 致使中国GDP下降, 势必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 增加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城镇化进程受阻等关系到国家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何况, 世界金融危机期间, 中国非但不能减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而且还需加强出口产品的工作力度, 否则,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下降的幅度会更大。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以深入。

如果中国有很好的内需环境, 出口产品的减少, 并不会造成中国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下滑的影响。也就是说, 中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之一,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坚实基础。当然, 中国自主高端产品的产业创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促使中国内需, 又能够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解药”?

二、探寻路径

黄河水路大通道, 借助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 利用黄河现有河道, 开通从渤海湾到西北地区兰州3300公里长的水路通道。将现有黄河河道挖掘疏通, 从黄河口到兰州直接通行五万吨级船舶, 成为全国内河货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 进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内河航道。相当于将渤海黄金海岸线“延伸”到西部腹地。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濒临“沿海”, 而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临近“沿海”。通过大西北水路大通道, 整个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都可直接面对大海, 直接面对海内外大市场。

这个巨无霸工程, 一举改变北方地区难以承受的干旱饥渴和远离沿海的区位劣势, 彻底改变大西北地区长期以往的的落后面目, 大幅度地增加可用耕地, 大范围地改善生态环境, 大比例地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强烈地拉动和扩张国内消费需求, 形成中国第二条“长江经济带”, 促使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以至“一劳永逸”地持续发展。

该项工程预计2015年动工, 历时15年, 耗资5万亿元 (包括大西线调水工程1.7万亿元) , 完工后可形成一条集防灾、生态、航运、旅游于一身的大型绿色健康河流。该项工程本身也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 神奇建议的大胆设想、拟定方案的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的创新思路、工程实施的创新技术、以及通航后的全新开发等, 大范围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作出不朽的完美贡献。

毫无疑问, 大通道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解药, 即能够大幅缓解或彻底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的“灵丹妙药”。

三、解决之道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国际河流的部分水源源源不断地调往黄河和西北干旱地区, 增加了中国水资源的绝对用量, 重新调整了中国南、北水资源极度不均的战略布局, 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得以根本性的扭转。

大通道航道工程携手大西线调水工程共同打造大通道的同时, 生态治理工程一并规划, 并行施工, 达到航道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的和谐一致, 为世界大范围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经典范例。除了具有内河运输、生态保护带以外, 还兼有通往海上豪华邮轮航运旅游的功能。环境问题得以大范围根本性的改善。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1500亿立方米的大量水源, 可使中国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干旱地区陆续获得10亿亩耕地和25亿亩草原, 不但为中国增添大量耕地资源, 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得以根本性的缓解,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庞大工程一经开动, 工程期间新增上千万个临时就业岗位。大通道开通后, 随着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发展, 每年可新增上千万个就业岗位。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新增耕地上的现代农业规模耕作, 以及在其冲击下的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小农经济的转变, 农民生活水平将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大通道的开通不但直接驱动黄河流域的经济大发展, 而且还带动大西北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 直接惠及当地居民的收入福利水平, 使得中国的区域差距大幅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和三农问题得以大幅缓解。

大通道的开通, 为大西北荒漠地区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可能使太阳能和风能电力将在2050年能源结构中达到50%以上, 成为所有能源中的绝对主力。中国高碳能源结构得以彻底扭转, 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能源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均可得到极大的缓解。

大通道的启动, 也是中国内需扩张的开启, 巨大的工程投资, 其规模之大、所涉范围之广, 将开启中国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 进而转变为国内消费, 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将得以彻底解决。

大通道下的黄河流域, 十倍于全国最大运量长江的黄河经济带, 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及带来的巨大国内需求, 成为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产业梯次转移的理想承接之地, 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绝佳条件,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得以快速推进。庞大的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 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倒逼产业技术进步, 附着在商品之上的资源消耗量也将随着中国“三高一低”产品的减少和高技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的提升而大幅减少。

大通道的启动将掀起大西北地区的建设高潮, 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各族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得到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问题得以极大缓解。

大通道以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投入之巨、意义之深, 威名远扬, 震撼四方。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 大通道开通下的中国面貌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均可得以一一化解。

我们寻找到的黄河水路大通道犹如一付“灵丹妙药”, 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均可药到病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如此之大的“馅饼”轰然降临, 竟然会落在我们国家的头上, 此乃我们国家之超大幸事!此乃我们中华民族之超级幸运!也是全世界人民之大吉!

背景资料:黄河水路大通道简介

大通道工程包括航道工程和大西线调水工程。

航道工程, 从渤海湾出海口到西部腹地兰州全长3300公里, 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兰州。支流渭河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咸阳;支流洛河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洛阳;支流汾河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太原。黄河下游北侧的卫河、马颊河和徙骇河等次河道和黄河下游南侧的颖河、贾鲁河和惠济河等次河道和黄河下游主河道与京杭大运河贯通, 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干流航线分别在小浪底、古贤和黑山峡等处设有大型船闸。

大西线调水工程, 分别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六大江河调水1500亿立方米, 至黄河上游库区。库区由两座大型水库组成, 库容达300亿立方米的黄河上游久治水库和库容达1200亿立方米的黄河玛曲大拐弯水库, 总库容达1500亿立方米。调入量的500亿立方米, 通过人工渠道, 从库区输入到青海柴达木盆地100亿立方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300亿立方米和罗布泊100亿立方米;调入量的1000亿立方米与黄河原有水量汇合可使该处至兰州段的多个电站全年满负荷运行, 并在兰州七里河区分流500亿立方米, 通过人工渠道, 经河西走廊输入到新疆吐鲁番盆地100亿立方米和准格尔盆地100亿立方米, 河西走廊沿途石羊河、黑河等众多奄奄一息的河流均可得到足额水源300亿立方米的补充;保留500亿立方米作为专用水源, 与黄河原有水量一起用于航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以近10%的高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这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中是从未有过的, 但是, 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难以逾越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发展问题,大通道,解决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2

今年,良庆区以征地拆迁安置、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三大会战”作为“两个年”建设、“五场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破解了项目用地供应不到位、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支撑力量不足、产业聚集力和竞争实力不强等制约良庆区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创了城区经济社会工作新局面。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征地拆迁安置大会战。城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多次召开征地拆迁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推进。进一步整合资源,从城区相关部门抽调160多人组成31个征地拆迁工作组,理顺内部体制机制,调整征地拆迁方式,由以往的片区征地模式转为项目征地模式,做到整体征拆,连片交地。坚持爱心为本、和谐拆迁,多种渠道宣传征地拆迁政策,全城区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基本完成五象大道西延长线等九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12个回建安置项目均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有3—5个回建点可在年底前动工。二是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加强对项目建设用地、资金、审批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和推进,全面推进国家、自治区、市级层面统筹推进项目、五场攻坚战项目、城区工业技改和房地产等重大项目建设,确定100个重点建设项目、50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落实城区四家班子领导对口联系和牵头协调,采取非常措施,有效推动项目建设。今年3月以来,开工22个项目、总投资8.84亿元,新竣工投产项目8个、总投资约1.24亿元。三是开展产业园区建设大会战。落实加快良庆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系列政策,解除束缚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太安龙象工业集中区和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西片区作为良庆经济开发区扩区的主要区域来推进,加快产业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玉洞—大沙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拓展良庆经济开发区和太安龙象工业集中区发展空间;利用空闲土地、厂房引进了南宁保利美圣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圣诞树加工销售等5个项目,盘活面积10000多平方米。

以创新精神破解城镇化发展问题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但城镇的用地过快增长,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大了土地的管控力度。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现在大概每年国家给的用地指标差不多只够三分之二,缺口有三分之一,所以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地空间不足。与此同时,还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要求放宽土地供应,另一种是减少土地供应,对这两种声音我们要客观分析。

一方面放宽土地供应,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粮食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于耕地,未来的城镇化要在更大规模上推进的话,如果不能够有效遏制城镇用地的过快扩张,那势必会占用更多耕地,这恐怕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所以不能用继续扩大用地规模来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严格土地管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土地的开发强度都比较高,很多地方超过了30%。我们也知道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控制在10%,高的也不超过15%,再高的话会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不到保障。但减少土地供应也不明智,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城镇化需要稳定的土地供应保障,从国外情况看,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建设用地仍会较快增长,这是一个刚性的增长。在这个阶段,如果建设空间受限,不仅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土地成本的抬高也会制约或者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加强民生建设需要稳定的土地供应保障,目前大家在城市都感觉到生活、生态空间不足,感觉不舒服,未来在这方面用地需求还是要增加的。还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终究要靠城镇化发展。

所以,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城镇化推进中的用地两难问题。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全方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因为城镇化发展本身需要更新观念,而节约集约用地也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方法。节约集约用地不是朝夕之功,所以要梳堵结合,还要尊重群众和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要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这项改革的实质是对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实行差别化管理。二是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开展,还要推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4

一、临沧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

截止2010年9月末, 临沧市共审批获准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共3家, 分别是临翔区强力小额贷款公司、云县融鑫小额贷款公司、凤庆县凤糖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金均为1000万元, 但正式开业运营的只有强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1家。融鑫小额贷款公司因为股东之间增资扩股问题未解决清楚, 经请示云南省金融办准备于2010年12月开业运营;凤糖小额贷款公司原则上已通过云南省金融办批准成立, 但因为申报材料中有部分未达到要求, 云南省金融办至今未下发正式批准文件。以下就强力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情况的调查做出分析。

公司简介:强力小额贷款公司于2009年6月5日挂牌成立, 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晚翠路60号, 公司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 由8位股东出资构成, 发起人———临沧市强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性质为公司法人, 持股30%, 其余均为自然人股东, 各持股10%。公司属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法人单位, 由董事会垂直负责内部审计、日常监督以及人员任免, 下设总经理室、财务部、业务部三个部门, 现有职工8人, 其中:高管人员1人, 客户经理3人, 信贷人员2人, 会计出纳各1人;现阶段实行分级固定薪酬制, 设高、低两档, 员工工资在1800~1970元之间。

公司提供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未来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保理贷款、公务员担保贷款、公司+农户担保贷款、商业+企业联保贷款、生产设备技改项目贷款、政府+企业 (个人) 担保贷款, 股东担保贷款等多项贷款业务;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 (3~6个月) , 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贷款审批采取总经理负责制 (30万元以上须报董事会同意) , 单笔贷款发放平均时间为3天左右;还款提供按月付息, 到期还本;到期还本, 利随本清;按月付息, 随时还本;按月等额本金;按月等额本息等多种方式;执行利率在同期央行基准利率的0.9至4倍之间浮动。

公司业务发展情况:截止2010年9月末, 公司共办理贷款业务167笔, 累计发放贷款3647.3万元, 平均每笔21.84万元, 累计收回贷款89笔, 金额2735万元, 到期回收率100%, 不良贷款率为零, 贷款余额912.3万元。开业以来, 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利息收入) 106.9万元, 扣除营业及财务费用84.9万元 (含营业前期投入约16万元) 、应交税金6.4万元、资产减值准备10万元、营业外支出12.5万元 (主要是2010年抗旱救灾捐款10万元) , 至9月实际亏损6.9万元。

———从贷款方式看, 已发放的贷款以信用贷款为主。在已办理的167笔贷款中, 信用贷款97笔, 金额2146.8万元, 占比58.86%, 担保贷款30笔, 金额532万元, 占比14.59%, 抵押贷款36笔, 金额588.5万元, 占比16.14%, 质押贷款4笔, 金额380万元, 占比10.41%。贷款方式偏重于信用贷款, 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三农”、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职能定位有关。

———从贷款期限看, 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已发放的贷款中, 最长期限为1年, 最短期限为7天, 其中, 3个月以内139笔, 占比83.24%, 3至6个月23笔, 占13.77%, 6个月至1年5笔, 占比2.99%。营运资本偏低、市场需求量大是小额贷款公司偏好短期贷款的主要原因。

———从贷款投向看, 突出了对“三农”、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至2010年9月末, 共发放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支农贷款85笔, 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0.9%, 累计发放金额1239.8万元, 占总贷款累计数的38.99%。另外, 还解决了部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临时周转需要。已发放的贷款中, 用于工程装修7笔, 金额86万元, 占比2.36%, 商业、加工业资金周转52笔, 金额849万元, 占比23.28%, 小企业 (建筑业) 资金周转10笔, 金额830万元, 占比22.76%。

———贷款定价缺乏弹性, 执行利率偏高。目前, 临翔区强力小额贷款公司执行最低利率4.86%, 最高利率21.24%, 加权平均利率13.815%, 在已办理的贷款中, 除关系人———强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名下的6笔贷款享受下浮10%的优惠利率外, 其余所有贷款利率均一浮到顶, 上浮4倍, 远高于同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

总体来看, 强力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在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上基本体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在服务“三农”的同时, 自身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对临沧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民间资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临沧金融服务的空白, 从机制上也对临沧银行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二、强力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成本高、利润空间小, 公司发展步履维艰

临沧强力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末, 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利息收入) 106.9万元, 扣除营业及财务费用84.9万元 (含营业前期投入约16万元) 、应交税金6.4万元、资产减值准备10万元、营业外支出12.5万元 (主要是2010年抗旱救灾捐款10万元) , 至9月末, 累计实际亏损6.9万元。可见, 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成本远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如果不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或税赋减免,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将更加艰难。

(二) 工作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较低

临沧强力小额贷款公司现有职工8人, 均为原强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学历多为高中或中专毕业, 不具备专业的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且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 还存在“坐等商机”的习惯, 吃苦精神不够, 主动营销贷款的意识不强, 有时还有关门不营业的情况发生。这与小额贷款公司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需要具有大胆创新和丰富信贷经验的人才不相匹配。

(三) 金融创新能力低

从临沧强力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 只是基本沿用了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一些贷款产品及其管理模式, 缺乏创新。而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对象大多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获得信贷支持的特殊客户群体, 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其需要, 如果小额贷款公司不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设计出区别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 将很难实现扩大规模、控制风险、提高收入的目的。

(四) 存在违规发放贷款的情况

一是违反单笔贷款最高限额规定。根据《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据此条款计算, 强力小额贷款公司单笔贷款最高限额为50万元, 而强力小额贷款公司已发放的贷款中累计10笔超过50万元, 其中50~100万元 (含100万) 的有4笔, 共计360万元, 100~200万元的6笔, 共计900万元;二是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占比过高。强力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至今, 先后共2次向发起人———临沧市强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发放信用贷款415万元, 到期归还后续贷500万元, 利率执行下限, 期限均为1年, 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50%。一方面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影响公司业务覆盖面的扩大。

(五) 法律身份不明, 缺乏有效监管

现行管理体制把小额贷款公司归为一般工商企业管理,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 银行业监管机构不能将其纳入监管范围进行审慎监管, 按《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人民银行只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 以及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三项内容, 并不负责监管他们的内部经营和制度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 监管制度及主体的缺失, 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六) 现代化服务手段落后, 发展与风险控制两难

从对临沧强力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看, 一是征信接口缺失, 虽然银发 (2008) 137号文件的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申请加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但由于该公司征信管理技术、管理经验落后以及开发接口成本太高等因素, 均达不到接入征信系统的条件, 不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可以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情况, 加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信用程度较低, 更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控制贷款风险的难度;二是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暂时还不能利用小额支付清算系统, 导致小额贷款公司部分汇款业务的准入形同虚设, 其业务领域的开拓和服务客户的功能相对较低。现代化服务手段的落后, 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与风险控制陷入两难境地。

(七) 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

小额贷款公司是新兴产物, 其生存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的, 但是从目前强力小额贷款公司的情况看,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小, 在当地金融市场中份额微不足道, 当地政府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面向“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存在巨大的农业风险, 而临沧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或缺位,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机制远没有建立。

三、破解困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应该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公司不但能够帮助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问题, 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能够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而竞争必然有利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有助于这些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正如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所讲到的:虽然很难想像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会成为未来农村金融的重要力量, 但它的确能够在处于改革中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鲶鱼效应。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规模小, 投入成本高, 而且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扶持的农业周期长、风险高、效益低, 建议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 结合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在一定期限内,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 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地方财政通过退税、信贷投放奖励机制予以扶持, 与县域农信社或村镇银行执行同样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进来, 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向前发展。

(三)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机构的转型

国家政策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 这是央行从维护宏观金融环境稳定的角度来设定的一个原则。在目前的体制制度下, 建议:

1. 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一是调整小额贷款公司外源融资规定, 同时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 对资产质量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信用贷款比照同业拆借利率执行, 而对资产质量一般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比照一般企业利率执行;二是取消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银行的数量限制, 鼓励邮储、政策性银行等机构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资金;三是如果小额贷款公司法律身份定位为金融机构, 且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后, 允许申请一定额度的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

2. 适度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向吸存机构的转型。

正如尤努斯教授所言,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 就像锯掉小额贷款公司向前发展的一条腿。监管部门应适度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向吸存机构转型, 转型初期, 为控制道德风险, 可考虑由银行控股, 但在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资产质量、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以后, 可允许私人控股, 并通过审慎监管来保障其稳健、健康发展。

(四)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公司股东应加强协调配合, 实行民主管理, 合理分工、各尽其职,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控管理;二是加强员工在经济金融理论、贷款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农业生产特点、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员工业绩考核制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和吸引人才,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五) 合理设计小额贷款的金额、期限及利率

首先,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特征是贷款“小”, 主要解决单个客户的资金需求, 但也不是越小越好, 发放的贷款额度应定位在至少能维持借款户生产、经营周期的资金投入量;其次, 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特点,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 合理安排还款期限;再次, 在利率的执行上, 建议小额贷款公司依据贷款项目的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 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 实行差别性贷款利率。

(六) 积极发挥政府职责, 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5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70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地沟油问题的破解思路 篇6

目前,对“地沟油”亟待制定明确的、“配套成龙”的相关法律法规。应不仅有对加工、销售“地沟油”和将其用于食品生产等违法行为惩治条款的法律法规,更应当制定对其源头──城乡餐厨潲水的法定收集、集中定向、特许加工、科学处理和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明确法律法规,以规范各个环节之主体、权利、责任、义务。正因为上述两方面迄今的缺失,才使餐厨潲水回收无门、加工无序、监管无能、利用无据、惩罚无力,只有当出现了严重食品安全后果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时才来追究一番,且又多以“罚”代“法”而终成“水上打一棒”。

国家应当对综合利用“地沟油”的科学研究予以扶持。我们在对餐厨潲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许多拓展、延伸的空间。比如:“地沟油”鉴别标准;从餐厨潲水中除了提取油脂外,还有哪些值得开发?对于所提取的油脂,还有哪些终端产品可以开发?

此外,要对“地沟油”的综合研究、开发、利用等下游产业及其终端产品实行政策倾斜。因为,其实质上具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属性,国家应当用倾斜的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在降低成本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地予以政策调控。比如:在贷款方面给予贴息、低息甚至无息的优惠;在一定条件下给予税收的减、免优惠……从而不至于使一个时期内生物油脂可能的高成本,成为进入生物能源和再生利用领域的高门槛,为它们的终端利用创造条件。政策的配套与扶持,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导向。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7

1 投资主体多元化

发展文化产业单纯依靠政府投资, 是不够的, 应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为此, 必须打破行业垄断, 降低门槛, 简化手续, 广泛动员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具体来说, 对公益性文化项目, 以政府投资为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营利性文化项目,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 带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随着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投入的逐步加大, 政府应减少投资并逐步从这些领域退出。对国有非营利性文化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要严格执行有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 推行统一建设体制。可尝试通过经营权招标的方式, 选拔专业机构进行经营。通过专营条例或者合约强化监管, 确保项目的文化功能得以实现。对营利性文化项目, 政府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 采取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要鼓励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基金和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 允许社会和个人参与兴办文化艺术基金。同时, 要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为鼓励非公有制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 2005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以下领域: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各级政府应切实执行。

2 融资方式多样化

目前, 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不少地方的融资方式仅为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 没有学会运用数额巨大的民间资金, 没有学会一些新兴的融资方式。

近几年由于收入的快速增长, 民间积聚了巨额资金。2001年, 我国民间资本存量高达12万亿元以上, 已经超过国有资本的存量。2006年底,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1587亿元。[1]这么多的资金沉淀到银行, 不能转化为资本而获取利润, 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如果转化为资本, 将有效缓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 大大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会给资金拥有者带来滚滚财富。民众之所以不积极投资创业, 是觉得其风险很高, 不如存在银行稳妥。其实高风险可获得高回报, 只求稳妥而不想冒风险是发不了大财的。政府要引导民众认识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 正确对待风险, 为取得高收益而积极投资创业。

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 虽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但并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拓宽融资渠道, 除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外, 可用私人借贷、职工保险金 (含押金) 和社会集资, 还可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借壳上市”等新兴的融资方式。这些新兴融资方式, 我国很多人还感到陌生, 现逐一加以介绍。

2.1 融资租赁

它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 它表面上是借物, 而实质上是借资, 指这样一种交易行为: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供的规格, 与第三方 (供货商) 订立一项供货合同;根据此合同, 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 (以下简称设备) ;并且, 出租人与承租人 (用户) 订立一项租赁合同, 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与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融资租赁是一项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 (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 并且至少由两个合同 (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 构成的自成一类的三边交易。这种融资方式就是平常所说的“借鸡生蛋”, 是借用他人的设备从事经营, 可大量节省企业兴办时所必须支付的修建厂房、购置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的费用, 可以减轻由于设备改造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 避免支付大量现金, 因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分期摊付, 而不是一次性偿还, 使得企业不会因此产生资金周转困难。这种融资方式非常适合资金紧缺、规模小但单台使用的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 对于欲创及初创的企业尤为适用。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其厂房、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极盼有人租赁, 因此融资租赁很有开发潜力。这既节省承租企业的费用, 又使闲置设备得到利用, 是个互惠互利的事。

2.2 私募股权基金

这是自发的民间融资形式, 是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 可以在少数的几百人范围内集资, 投资人的数量不能太大, 最可行的方式是允许一些懂得理财的人把认识的熟人、朋友和亲戚等的钱汇总起来进行投资活动。对引资企业来说, 私募股权融资不仅有投资期长、增加资本金等好处, 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管理、技术、市场和其他需要的专业技能。如果投资者是大型知名企业或著名金融机构, 他们的名望和资源在企业未来上市时还有利于提高上市的股价、改善二级市场的表现。其次, 相对于波动大、难以预测的公开市场而言, 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是更稳定的融资来源。再次, 在引进私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 可以对竞争者保密, 因为信息披露仅限于投资者而不必像上市那样公之于众。这与股票发行不同, 没有面对不确定的集资对象融资而牵涉太多的道德风险和责任。

2.3 夹层融资

这是一种处于股权和普通债务之间的一种融资方式, 是一种无担保的长期债务, 这种债务附带有投资者对融资者的权益认购权。夹层融资只是从属债务 (subordinate debt) 的一种, 但是它常常从作为从属债务同义词来用。夹层融资的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间, 投资者的目标回报率是20%~30%。一般说来, 夹层利率越低, 权益认购权就越多。我国文化企业不妨走中间道路, 利用这种方式融资。

2.4 资产证券化

这是一种衍生的直接融资工具。典型的资产证券化模型中, 必须有一个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投资的项目公司 (即原始权益人) 向中介机构转让或销售项目下的资产及未来收益, 中介机构基于项目资产的支持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所募资金用于项目建设, 但项目的开发管理等权利仍然由原始权益人而非中介机构来行使, 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收益用于清偿所发债券的本息, 一旦债券本息还完, 原始权益人就取得对项目的全部权属。这种融资方式, 我国企业较为生疏, 应尽快学会应用。

2.5 产业基金

我国绝大多数文化企业为中小企业, 处于创业初期, 其企业结构、规模、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还远远达不到证券市场的要求, 但这些企业的融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技术创新基金及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发放的专项基金, 在其发展和融资过程中可起引导作用, 重点支持处在产业化初期、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我国文化企业要善加利用。

2.6 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需要相当高的条件, 我国绝大多数民营其企业不具备条件, 但对那些条件具备的企业来说, 自然应积极利用。能进入主板市场当然最好, 但重点应通过中小企业板、二板市场进行融资。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太高, 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 尤其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板则较为适合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 对于前景极佳的文化企业, 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 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科技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

2.7“借壳上市”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傍大款”, 指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 达到“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的目的, 获得来自证券市场的资金, 同时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品牌”和“资信”得到银行的青睐。这是不具备上市条件而又急需资金的企业迫不得已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过, 很多上市公司并不过多干涉其所兼并企业的日常管理, 故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融资方式。

上述诸种融资方式都离不开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民间金融市场的支持、运作, 这些融资方式便难以有效运用。金融市场的国有垄断造成“资金大量沉淀和企业融资艰难”并存的矛盾局面。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开放民间金融市场。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文化产业呈正相关关系, 福建、广东、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 民间融资异常活跃, 甚至成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 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因靠民间融资的企业多为达不到国有银行放贷条件的企业, 故还承接了部分中小企业成长之初的融资高风险, 分流了银行的一部分放贷风险, 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我国为贯彻“文化强市”战略, 正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但若不开放民间金融市场, 给文化产业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就会成为泡影。比如我说, 我给你一个机会, 你可以买国有企业100%的股份, 但是我又不给你提供任何融资的手段, 那你就不可能买得任何股份。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间金融需唱主角, 金融业的民营化要首当其冲, 走在前面, 加速银行系统改革, 在原有国有银行改制之外, 还必须加速创建民营银行。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但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大多紧张, 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 筹资渠道单一, 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金短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孔庆霞, 孙洪田.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文化月刊, 2004 (8) .

[2] 杨英法.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产业[N].贵阳日报 (理论版) , 2007 (1) .

[3] 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8

微贷也叫微贷款,微小贷款的简称,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金融产品,是指专门为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商业可持续的小额贷款。由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低收入家庭历来很难获得正规银行的贷款服务,因此,微贷便成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其主要特征:

(一)贷款额度微小

各国微贷机构或中央银行都设有单笔贷款的最高限额,大多不超过5万美元;近年来世界银行针对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的微贷业务,平均贷款额度在5~8万元人民币。我国最早开办微贷业务的包头商业银行规定,单笔贷款最低3000元,最高50万元;台州商业银行规定单笔贷款最低2000元,最高10万元。

(二)目标客户群为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低收入家庭

在我国,微小企业是一个新的提法,包括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世界银行关于微小企业的定义是:微型企业雇员人数在10人以内,企业总资产、年销售额小于100万美元;小型企业的雇员人数为11~50人,企业总资产、年销售额为100万~300万美元之间。

(三)一般不提供抵押物

基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低收入家庭缺乏抵押物的实际,微贷的担保方式一般为信用担保。对于经营效益好、信用等级高的客户,还可发放纯信用贷款。即使需要提供抵押担保,也不必对抵押物进行评估、登记和公证。

(四)贷款准入门槛低

对于微小企业客户,可以没有抵押物,可以没有财务报表,只要生产经营正常、有稳定的现金流即可获得贷款支持。这与大中型企业贷款截然不同,大中型企业必须要有符合条件的抵押物以及经过审计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才有资格申请贷款。

(五)审批流程简洁,办贷效率高

微贷业务有独立的受理部门和审批流程,一笔10万元以下的贷款,从客户申请到贷款发放一般只需2~3个工作日,10万元以上贷款也不超过5~7个工作日,符合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急、少、频”的特点。

二、发展微贷的重要意义

我国试水微贷五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重大金融创新,不仅可以有效破解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的融资难,而且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前景广阔的业务领域,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有利于推动国内商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全面提升信贷服务质量和风险防控水平,意义非凡。

(一)有利于破解微小企业贷款难

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贷款难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而微贷一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抵押和质押,只需客户提供担保人,并且担保人的标准十分灵活。微贷在担保人的选择上,不要求对方有固定工作单位,但应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强调的是担保人与借款人的亲密关系,担保人能对借款人有一定的约束和督促作用。微贷模式符合微小企业实际及资金需求特点,备受广大微小企业的青睐。

(二)有利于满足弱势群体融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微贷的发放对象是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失地经商农民,均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多种原因,过去他们很难获得正规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微贷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微贷90%以上的客户均是第一次享受到正规银行的金融服务。可见,它不仅是满足弱势群体融资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礼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全面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微贷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有着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先进的信贷技术、独特的培训和营销方式,以及完善的业务流程和控制程序,通过引进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可以推动国内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切实提高信贷服务质量与效率。

(四)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

应当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仍然较为落后。而试点开办的微贷业务,引入了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非常注重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的审查和把握,保证人提供信用担保仅作为偿还贷款的辅助手段,贷前调查必须遵循“眼见为实”的原则,客户提供的报表资料仅作佐证依据,从而将贷款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可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同时,微贷采取按月还贷方式,银行能够随时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风险,以便采取对策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不仅如此,通过借鉴微贷经验,还可全面提升各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微贷业务的操作管理要点

微贷业务与众不同,具有额度小、门槛低、无抵押、审批快等诸多优点与特性,因而需要单独设计组织架构、审批流程、评级办法和风险防控措施。根据包头商行、台州商行、荆州商行等十几家银行的试点经验,开办微贷业务需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一)在组织架构上,实行机构单设

微贷款业务应实行事业部制管理,总行设立微小贷款管理部,支行设立微小贷款部。总行微小贷款管理部专施微贷的管理、协调和统计职能;支行微小贷款部负责辖区内微贷市场的拓展,对微贷客户提供服务,履行微贷发放、管理和回收职责,直接对总行微小贷款管理部负责。

(二)在贷款产品的设计上,应突出微小灵活的特点

单笔金额一般限定为1000元~10万元:执行12%~18%的市场化利率;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最长不超过3年;采用本息分期还款方式;贷款一般不允许展期,收取提前还款违约金。小额、短期可防范贷款过度集中的风险,等额本息分期还款方式可使银行可以从首期还款连续监督客户的还款表现,及时了解信贷资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化解信贷风险,同时借款企业也可以根据还款周期更好地规划其现金流,不需在经营过程中拿出一大笔现金用于一次性还款。

(三)在贷款流程的设计上,应树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业务理念

要重视真实的财务分析,重视企业自身价值,不注重抵押担保。分析、评估微小贷款客户还款能力的方法是:信贷员对申请贷款客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收入)进行实地评估和计量,从最终确定的可支配收入中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部分才被认定为真实还款能力,这样客户的还款来源就有了保证,从而使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四)在担保方式上,主要采用信用担保

微小企业普遍缺乏土地、房产之类的抵押物,因而微贷一般不采用抵押方式,而采取信用担保。对于资信等级高的客户,还可给予信用贷款。即使需要抵押,也不必采用注册登记式抵押,即不需要评估、登记和公证。要把基于“现金流”的分析技术贯穿到底,决不仅能流于形式。这种真正不注重抵押、不产生其它费用的贷款模式,不仅可使客户保持最低交易成本,符合微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也能够在有效覆盖经营风险的同时,使银行获得一定的盈利空间。

(五)在授权审批上,实行矩阵式授权管理体系,高效审批

在这方面,包头商行的经验值得借鉴。过去该行审贷委员会包括行领导、有关部室负责人、支行长和信贷员等共10余名成员,队伍庞大,而且人数不过半不能开会,不论金额大小,一笔贷款的审批往往要等一周时间,从客户申请到贷款发放则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现在,微贷业务成立了单独的审贷委员会,作为唯一有权决定微小企业贷款发放的决策机构,成员都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主要是微贷总部授权人员、信贷主管和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审贷委员会由2~3人组成,实行一票否决,任何人都无权单独批准贷款。现在该行微贷款决策人员共有60多人,按两人或三人一组,可同时决策20多笔贷款,确保了决策效率。一笔微小贷款的简单流程是:客户申请后,贷前调查、分析一般由信贷员在一天之内完成,审贷委员会决策贷款时,信贷员的陈述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单笔贷款在40分钟内做出决策。一般情况下,一笔10万元以下的贷款从客户申请到贷款发放只需2~3个工作日,10万元以上贷款需5~7个工作日。高效贷款流程的运转,使该行微贷业务看上去象一部永不停顿的“放款机器”。

(六)在利率定价上,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双赢”原则,制定有竞争力的市场利率

经过财务分析计算出微小企业贷款作为劳动密集型业务的筹资成本、人工费用、风险加价、合理利润空间以及当地银行市场竞争状况和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其利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银行的筹资成本,并能覆盖风险。虽然表面上微贷利率为12%~18%,比国家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高出1~2倍以上,但由于其采用的是等额本息分期还款方式,借款企业的实际利息负担不超过11%。

(七)在还款方式上,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

这种还款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一是按月等额还本付息的额度是严格限制在客户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以下,不影响客户的正常经营和生活消费。二是等额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可以消除重贷轻管的弊端,信贷员能够根据客户每月还款情况实时监控其经营状况。一旦发现客户出现不利于贷款归还的情况,银行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察觉,从而采取必要的控制风险措施,减少坏帐发生的几率。三是等额还款方式要求客户在日常经营中时刻都需注意安排好资金的使用和调度,把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作为一项日常支出提前做出计划和安排,促使客户增强还贷意识。

参考文献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9

关键词:FLL标准,政策,法规制定,行业管理,实施细则,评判标准,产业化推广

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用地日益紧张, 绿化用地不断被压缩、挤在人口产业集聚, 硬质铺装道路拓寛与延伸, 带来了巨大的负面生态效应。在常规陆地绿化建设趋于饱和时, “城市热岛”效应急剧加速, 暴雨洪灾的冲击, 城市生态的日益恶化, 有必要探索更加适合城市绿化建设的其他绿化方法, 建筑屋顶及墙面绿化做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市场的重视, 必将成为我国城市绿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得以落实的有力措施。对于我市生态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国内外现状

美国

近代开屋顶绿化先鋒的是美国一位风景建筑师。他以开拓者的精神在加利福利亚州奥克兰的凯泽中心6层高的顶部建造了一个景色秀丽的空中花园, 全园面积1.2公顷。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USGBC) 颁布的能源和环境设计 (LEED) 标准, 把屋顶绿化正式纳入《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增加分值获得 (LEED) 认证, 可得到有关联邦基金, 或州或市政当局有关财政补贴。

德国

屋顶绿化概念早在19世纪末期就以出现,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人们重视并大面积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 研究人员开始专注于在标准沙砾屋顶上建植植被的研究, 随后又在沥青的沙砾屋面上生长, 到了60年代, 试验证明低矮的景天科植物可以在相对潜的沙砾屋面上生长。从此, 开敞型屋顶绿化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75年, 德国成立了园林绿化研究、发展与建设组织 (FLL) , 旨在研究、创立、普及并推广一切与园林绿化发展相关的原则、指南与规划, 从而确保环境质量。同年, FLL总裁H J Liesecke发表了“关于平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观点”一文, 并在1981年成立小组撰写《屋顶绿化规范》, 1982年10月, 《屋顶绿化法则》出台, 作为德国屋顶绿化的标准被使用。1984年, 《屋顶绿化规则》进行了修改和更新, 增加了防止植物根系穿透的要求。1990年, FLL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研究以后, 推出了更加精确的《绿色屋顶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指南》, 并迅速在高际范围内被认可。迄今为止《绿色屋顶绿化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指南》已经被更新过若干次了, 并更加趋于完善。德国屋顶绿化已经平稳发展了30多年, 截止到目前, 全国14%的平屋顶进行了屋顶绿化, 约有1350万M2, 其中开敞型 (粗放型) 屋顶绿化占85%, 并且多大数的开敞型屋顶绿化约 (60~65%) 是由老房改造重修的。在德国, 《FLL规范》、《防水技术与防水施工技术指南》和《绿色屋顶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技术指南》是三个非常权威并被广泛应用的规范, 对屋顶绿化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屋顶绿化, 在进行实施和试验时都参照FLL规范的相关内容, FLL规范已经成为国际屋顶绿化规范的参照。日、韩、新、加、澳、欧洲国家都发布各自的政策、规则或低息贷款等。捷克、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也相继对屋顶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及其抗寒、抗旱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景天属、长生草属的若干个种与矮种早熟禾、苔藓等种类。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究屋顶绿化的技术。为了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需要, 屋顶绿化被列入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和建造范围。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浙江等大城市的屋顶、墙面绿化建设速度较快, 绿化面积增加明显。这都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各《标准》、《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加快立法进程分不开。

目前成都市的人均屋顶绿化面积已达1M2, 新建的房地产项目全部实施屋顶绿化。由于绿色文明理念领先, 屋顶绿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光荣称号。

深圳市的屋顶绿化面积达100M2, 位居全国第二。

北京市从2006年起, 每年绿化屋顶面积25~30万M2, 使北京市朝“空中花园城市”的方向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建建筑屋顶绿化率达80%以上。

重庆市首次列出适宜主城区屋顶生长植物46种, 以保证屋顶绿化质量, 提高城区绿化率。

全国除西藏、新疆等少数省区未推广屋顶绿化的工作, 绝大部分省市均开展了屋顶绿化。

我市的陈昕对南京26处屋顶绿化详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南京市屋顶绿化所用植物种类有乔木33种、灌木54种、藤本12种、草本39种。

2 屋顶、墙面绿化的作用

生态功能

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既:净化空气 (植物叶面吸咐有害气体) 、降低噪声、有益身心健康、改善小气候 (降低热岛效应) 、美化城市环境。

对城市绿化面积和城市景观的改善:研究试验证明当在视野中绿色的比例达到25%时, 人的心情最舒畅。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空中绿化景观。

对城市气温和湿度的改善:当城市屋顶绿化面积达到6%时, 热岛效应降低1~2, 屋顶绿化达到70%以上水平, 该市的暑天气温下降10C0, 热岛效应自动解除。

对气体污染物负荷的削减:降低风速、吸附作用。

降低城市噪音:

保护建筑结构:增加隔热保温效果、改善建筑物物理性能。

生态节能效益、生态服务功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美学功能。

墙面绿化是人们在绿化思维上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一次费跃, 其绿化面积约为楼房占地面积的3.4倍。

3 对我市的启示及思考

我国正处于屋顶、墙面绿化的初级阶段,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政策、法规、技术评估等实列, 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成功实践, 对我市快速发展屋顶、墙面绿化有着重要启示。

1) 要消除公众对屋顶绿化的理解误区, 建立正确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又离不开政府开展的各种公众宣传、推广、介绍、教育。

2) 各级、各地政府要将发展屋顶、墙面绿化提高到产业政策的高度, 要根据各自所关注的实际问题, 制定相应的绿化政策。

3) 屋顶绿化要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只有以法律、法规作保障, 屋顶绿化才能健康良性的发展。

4) 由于屋顶绿化工作的专业性, 除了要具备法律保障外, 还必须建立行业标准和实施规范, 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才能使之成熟与发展。这一点从FLL标准 (绿色屋顶的设计、安装以及后期养护技术指南) 对德国屋顶绿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意义上可以看出。

对我市发展屋顶、墙面绿化的建议

1) 加强对屋顶、墙面绿化的宣传。

2) 加快制定促进屋顶、墙面绿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3) 制定屋顶、墙面绿化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规范。

4) 成立专职部门, 统筹管理屋顶、墙面绿化行业的发展。

5) 加强技术攻关和科研基础工作。

6) 大力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和专业施工队伍的建设。

7) 我市发展屋顶、墙面绿化建设 (产业) 的优势。

现有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成功实践, 国内其它城市广泛开展的实践经验, 结合我市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南林大、南农大、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梯次配置合理、完整的集研、教、用配套的坚实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我市现有住宅建筑面积占城市总面积80%以上, 具有广阔的发展建设市场与空间, 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可以说是朝阳产业, 有着巨大的市场优势。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10

休闲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与其它旅游不同之处在于, 一“动”—“静”, 一“行”一“居”, 一“累”一“闲”, 它是旅游者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 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 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由于淡季秦皇岛北戴河具有“柔然的时光”又恰是秦皇岛海产品的时令季节, 使得吸引京津游客开展休闲旅游成为可能。

2 秦皇岛市淡旺季的成因分析

2.1 秦皇岛旅游旺季成因分析

旺季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的优势分析。宏观环境因素方面: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微观因素方面:老百姓有出游意愿、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如整个暑期一个多月的时间。

旺季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的劣势分析。旅游人力资源的数量尤其是导游的数量, 相对于旺季的大量游客的需求而言略显紧张;高端旅游设施的供给略显不足。

综上所述, 旺季秦皇岛市发展旅游优势与机遇占主导地位, 因此, 秦季皇岛的夏季成为了旺季。其他季节变成了淡季。

2.2 秦皇岛旅游淡季成因分析

淡季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的优势分析。从旅游资源供给来讲, 淡季北戴河“柔软的时光”即清静温馨的氛围、慢节奏生活是其优势之一。在淡季旅游设施供给充足并出现了价格洼地。

淡季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的劣势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潜在的旅游者缺乏足够的闲暇时间和某种角度下秦皇岛旅游资源魅力下降。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湖泊、岛屿、温泉、鸟类、田园等十大旅游资源在夏季 (旺季) 魅力四射, 引来了众多游客避暑度假, 但到了非夏季这十大旅游资源的魅力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 在非暑期形成了秦皇岛旅游市场的淡季。

3 淡旺季来秦游客可能诱发出的旅游动机分析

从出游动机来讲, 旺季来秦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探亲访友、休闲、会议旅游、奖励旅游和商务旅游等。淡季来秦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有:商务休闲旅游。

通过调查分析近期淡季可能诱发出的旅游动机有:修学旅游、棋类体育旅游、宗教旅游、保健休疗和会议旅游。

依据旅游动机研究成果, 通过直接影响旅游营销环境的宏观与微观因素进而影响潜在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人为影响淡季出游动机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上是可行的。

4 破解旺季问题及淡季分明的对策研究

4.1 破解旺季问题之道

目前秦市在实践上已采取了多种措施破解旺季问题 (如旅游项目偏少、设施供给不足和旅游品质下降等) , 旺季问题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此不再赘述。

4.2 破解淡季分明的对策

破解淡季分明的对策包括延长旺季缩短淡季之策、使淡季色彩变“浓”之策和确保旺季旅游品质之策。

4.2.1 破除旅游机制体制障碍, 开展以现代旅游服务业综合改革是破解淡旺季分明的根本之策

如以目标责任制的形式让各职能部门参与发展本市旅游业。其目标任务可能是为本市拉全国性或省域性的注册师短期继续再教育培训班或岗位培训会议, 因为在此领域旅行社往往无能为力。

4.2.2 北戴河新区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实现是解决淡旺季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北戴河新区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隐含了解决淡旺季问题之策, 以北戴河新区为龙头秦皇岛市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布局的调整完善是解决淡旺季问题的重大空间系列战略措施。因此, 从长远与全局来看, 北戴河新区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实现是解决淡旺季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本研究认为切实打造长城滨海画廊户外活动形象品牌有助于延长旺季, 切实打造四季休闲天堂, 增加室内活动项目有助于使淡季变“浓”。使淡季变“浓”的室内项目有室内保健养生类、室内文化娱乐类和室内时尚名牌折扣购物类。室内保健养生类项目是秦皇岛的优势项目;室内文化娱乐类项目需要引进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如画家、摄影大师、旅游卫视国学堂的独立学者、百家讲坛的主讲和世界文明讲坛的大师们来支撑。这些大师带着自己的粉丝在淡季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即可行又有助于解决秦皇岛淡季的旅游人数少问题。

4.2.3 调整旅游营销策略

(1) 细分淡季旅游市场, 明确淡季目标市场。本研究认为宜从职业、地域、出游动机与闲暇时间细分旅游市场。淡季宜选具有执业资格的私企职工、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务人员、京津地区离退休老人和高校文科尤其是旅游学科的学生和各类痴迷爱好者作为淡季目标市场。把他们请到秦皇岛开展修学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保健养生旅游和各类棋类比赛体育旅游。

(2) 区分出旅游淡旺季的优势旅游资源, 开展差异性旅游资源宣传。本研究认为淡季的优势旅游资源有别于旺季的优势旅游资源。针对要开发的目标旅游市场, 淡季优势的旅游资源有“柔软的时光”、宗教旅游资源、时令海产品和低价位的旅游接待设施。

(3) 加大人员推销的力度, 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营造一个好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旅游立市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旅游立市、破解淡旺季分明的浓厚氛围。

利用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诱发淡季游客新的旅游动机促使旅游决策者选取秦皇岛作为出游目的地。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号召本市各职能部门积极与各部委或省各部门积极联系, 把一定数量的职业资格培训班、棋类赛事和业务会议通过关系营销拉到秦皇岛举办。动员全市人民邀请市域外亲朋好友来秦皇岛进行学术交流。

4.2.4 从微观层面改进宾馆的内部建筑设计, 大力建设和淡季旅游动机匹配的旅游项目等

本研究认为2010月20日通过专家评审组审查秦皇岛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要构筑滨海旅游、国际田园旅游、长城 (山地) 生态旅游三大产业集群, 有助于解决秦皇岛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时间上讲, 有助于延长旺季时间、缩短淡季时间。如何使淡季不“淡”, 旅游建设则须另辟新径。改进宾馆的内部建筑设计满足淡季旅游的基本需求——有大小不一聚会的场所如教室或会议室等。大力建设和淡季旅游动机匹配的旅游项目主要有是室内娱乐、保健和修学项目乳名人道场——新时代的稷下学宫。

参考文献

[1]李建龙主编.城市生态与旅游经济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李跃民.秦皇岛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抓住要害破解三农问题 篇11

三农问题是权利冲突问题

三农问题简察。农业乏力、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的现状令人揪心,特别是因收入微薄、自然灾害和牲畜瘟疫不断使农民闲置土地而走出农村成为农民工,村落中鸡犬相闻的繁华景象正成为历史的记忆。我们看到的是农村水利工程和其它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而不堪重负,为短期经济效益而种植桉树和转基因农作物来替代原有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频繁在农村肆虐。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权利冲突问题。一方面,从所有权冲突层面来看,用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后,个人治理替代了集体治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替代了计划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水利和其它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成了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悲剧,谁来维护农村的公共物品呢?为追求经济效益,有些村镇可以将其转让、出卖给私人牟利,正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贱卖或赠送给管理层而让工人下岗。农村广泛存在的透支土壤再生能力的现实正不断上演土地这一公共物品的悲剧,当大规模的生态灾难降临时,其实是所有权冲突已经到了无法缓和的程度。

另一方面,从剩余权冲突的层面来看,农产品因其生产的非高技术性和普遍性而不具有与工业品进行市场竞争的能力,农产品被贱卖成为常态,这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农民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剩余,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农产品的补贴政策。民以食为天,如果不是农业的巨大贡献,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何在?因此,如果让农产品直接参与商品的市场竞争,这对农民是极其不公平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确保农民增收而参与分配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村的权利冲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导致的“公有物悲剧”;二是农产品与非农产品在进行市场竞争时对剩余的分享的“不公平悲剧”;三是国内无补贴的农产品与国外有补贴的传统农产品之间和国内传统农产品与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之间竞争而导致的“价格与技术竞争现期悲剧”;四是农民的短期权利与长远权利冲突而形成的“远期悲剧”,这种“远期悲剧”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农民追求自身现期收益与通过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追求长远收益的冲突,第二种形式是农民通过种植转基因农产品追求短期的产量与理性对待转基因保持农产品种态的稳定性和生态的安全性而追求农业安全这一长远利益的冲突,这些冲突可以归纳为农村所有权和剩余权的现期冲突和长远冲突问题。

如何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当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的前提下,走合作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并使农业从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高度来分享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果。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与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的法治化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合作化生产经营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的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的剩余作为资本积累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在的生产承包经营奠定了水利和其他农业公共设施基础,因此,集体化并非没有效率,而是集体化更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农村的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能够实现分配的公平,因为社会主义农村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给予集体保障,如果在农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那结果一定是按资分配,那是资本之间的公平,与农民没有关系。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2010年的西南大旱几乎暂时性地将这种农民在出卖劳动力和自主经营之间的选择逼近了绝境,因此我们在看到生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个体积极性上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集体积极性的沉灭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那就是水利、生态和环境等“公地悲剧”将会使个体积极性无处发挥。随着水利、生态和环境等“公地悲剧”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不会只是个案而是普遍性的存在,这种农民的集体“下岗”是不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探索农村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的法治化机制呢?

农村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和腐败控制的制度化。首先,应该坚持土地这一根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原则,将生产资料和农民的个人生活资料区别开来,并允许农民拥有除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资料。

其次,采取鼓励和帮助农民走集体化生产经营的政策,通过像华西村这样的集体化生产经营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自愿走向集体化的道路,并开展以村集体为单位的经济竞赛。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采取原来已经存在的合作社形式。也可以考虑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货币和劳动力权折算成股权(劳动力权可以由劳动者自主决定是折算成股权还是直接享受工资待遇),采取不断积累扩大和有效分成的方式进行分配,股份制经营企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国家指导范围内由农民以民主方式决定。农村股份制经营企业的负责人可以由民主选举方式产生或民主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

再次,国家应当为合作社或农村股份制经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无偿资金援助和优惠贷款,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难问题。

第四,农村股份制经营企业的负责人或管理层面的腐败问题和部分劳动者的怠工问题。劳动者的怠工问题可以通过质量和数量的标准化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来解决。农村股份制经营企业的负责人或管理层的贡献存在相当大的度量成本,其腐败问题则存在相当大的发现成本,因此,应当在客观方面建立对他们所做贡献的适当奖励制度并通过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及民主监督增大腐败的成本进行强制性解决,而该腐败问题的主观方面则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教育的方式剔除其内心对腐败的诱致性,如学习党的先进性理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针政策,经常性开展向雷峰、孔繁森和王进喜等党的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使其做讲道德、守法纪、爱学习和能干事的带头人。坚决反对和根除农村的“黄、赌、毒”等腐朽因素和铲除一切黑社会组织。

农业参与剩余分配格局的法治化及制度建设

农村水利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制度。农业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贡献过大量资金和劳动力,至今仍然以农民工的形式廉价地向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且农业将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这也是对过去工业向农业提取资金的还债,是对近30年改革开放重视GDP计量而轻视农业水利

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还债,是对农民工这种廉价劳动力的补偿,是将农村建成稳固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托的必要。

一方面,国家应当在集体化合作下对农村的水利建设提供无偿资金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水利网络系统工程。在建设水利网络系统工程中,应当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保持水资源分配的公平,将现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如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禁止桉树的种植,保持生态平衡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应当帮助农村继续改善交通、住宅、学校和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逐步将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到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此外,建立对农村水、土壤和空气及其污染情况的调研、监控和保护制度,避免农村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如果农村遭受了严重的污染,那中国的环境和生态就将全面崩溃。

粮食安全和补贴制度。粮食安全事关中国的全局,如果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出现粮食危机,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我们的国家安全将失去根本依托,他国可能将粮食作为武器来要挟中国,从而使国家主权和独立遭受挑战和风险,因此,建立粮食安全制度和粮食补贴制度已非常紧迫。

粮食安全制度。粮食安全主要是指粮食生物性特征和产量的相对稳定,且粮食产量随着人口增长而实现同步增长的状态,其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粮食新物种(包括转基因粮食物种)的管理制度、国家传统粮食种子储备制度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等方面。国家应加强对粮食新物种(包括转基因粮食物种)的管理并使其制度化,应将对新物种(转基因物种)的研究与其运用推广严格区别开来,对于粮食新物种的引进、运用和推广要非常谨慎,应当将这些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在世界就该物种的安全性达成共识并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之前,一切以运用和推广粮食新物种的行为均应定性为违法或犯罪行为。我们必须看到,如果一个粮食新物种的运用推广导致普遍性的生理不适应甚至是变异和生态破坏,那将是不可逆转的巨大灾难。应加强对粮食和蔬菜等各种农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检测制度的立法和执法,保障餐桌安全。我国已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应当严格执行,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应建立国家传统粮食种子储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小麦、水稻、玉米和蔬菜的传统种子储备制度,以应对各种可能面临的生态失衡问题。

粮食补贴制度。我国已基本建立粮食补贴制度,应坚定执行该制度并考虑适当提高补贴的标准,采用粮食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补贴办法,对于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民减产损失可主要由国家承担,进一步加强对于市场的粮食价格进行国家保护价调节,使粮食生产处在补贴和保护价的双重保护下,稳步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因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的生态失衡应引起足够重视,在粮食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可考虑建立有计划的休耕制度,由国家对休耕地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使土壤恢复其肥力和效益。

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牌化扶持制度。提高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牌化的认识。我国为引进外资而对外资实行了一系列超国民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品牌化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牌化进行大力扶持。

首先,从必要性看,农业生产承包经营缺乏效率,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被束缚在自家地上,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必须走集体化生产经营的道路,从而使农业实现规模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整合和品牌化的战略整合,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其次,从可行性来加工的工业水平,且已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体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畅,这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再次,从统筹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为农民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从业选择提供了条件,这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淘汰“血汗工厂”和“黑心工厂”等落后生产方式,形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在农村和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缩小因资本过于集中于城市而导致的城乡差距,当农村和城市差距不断缩小,农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内需不断扩大,就可以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从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牌化扶持制度的建设,应由国家对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区作出合理规划,江河上游农村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林和水草种植以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进行小范围的农业种植,中下游农村则以发展农业种植为主,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江河上游农村因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林和水草种植以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而导致的剩余生产减少可以由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应在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初级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大中型农机的购置可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直补为主,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组织支付为补充,小型农机的购置则可由集体统一购置为主,个体购置为补充,从而建立大中小型农机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体系;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核心技术的研发由国家承担或由国家买断专利免费给农村使用,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加工的分工;扶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销售,在农村完善小城镇农贸市场网络,在城市完善农贸市场网络,并使这两个市场网络实现对接而形成统一的农贸市场网络,并进一步实现农贸市场网络与大型综合超市的对接。减免国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交易税收;加大对农村吸纳人才的政策倾斜,建立鼓励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去农村就业的制度;国家加强对外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反倾销、反补贴。

中国农村的问题实质上是权利冲突问题,解决农村权利冲突不能通过土地私有化而任由资本在农村扩张来实现。基于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既富有效率,又体现公平,因此,应当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实行集体化合作生产经营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并使农业能够公平地参与国民经济的剩余分配,通过这种生产和分配格局的法治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的权利冲突问题,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

破解行业发展问题 篇12

关键词:金融创新,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融资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脉中段, 与渝、鄂、黔三省交界。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等人在这里创建了著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这里少数名族占据总人口的68.7%。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滞后, 自然禀赋的种种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 人均GDP为14183元人民币,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国家公布的贫困县, 这里高达7个, 占全州总县市的90%左右。

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湘西州面临扶贫攻坚与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虽然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加大倾斜、财政资金补贴也不断注入本区, 但从经济发展指标上看, 成果与投入不成比例。究其根源, 在此可套用一个简单朴素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纵观西方经济学中哈罗德的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大推动理论等等, 都强调搞活资本, 即强调融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湘西州这样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来讲, 资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的发展速度, 资本的活力受融资的影响, 基于此笔者认为导致湘西州内在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融资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而要破解这一问题, 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金融信贷支持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努力探索新的机制。

二、金融信贷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短缺一直是湘西州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严重瓶颈。近年来, 随着湘西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部分房地产企业以预售商品房优惠折扣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向社会融资。特别是2006年后,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 房地产行业和“两高”行业的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突显, 受此影响较大的产业开始公开向社会集资。随着参与的行业日益增多, 集资难度加大, 为了吸引资金, 往往竞相抬高“回报率”, 一时间“集资”浪潮涌起。然而, 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不景气, 房地产等行业日渐低迷、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 2008年开始, 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 相继宣布延期兑付集资本金和利息, 引起集资户大量恐慌, 并最终引发9月的连续群体性重大事件。据调查统计, 全州50家涉案企业集资余额高达90多亿元, 相当于同期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61%。

湘西州经济发展落后的标志就是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是一个过度依靠财政输血的地区。有数据显示, 湘西自治州政府缺少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 本级财政力量非常薄弱。虽然湘西州在资金筹集上还是有过许多创新尝试, 但这些尝试也出于种种因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发展城市, 改善城市形象, 扩大城市影响, 往往以非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资本。特别是在“土地财政”相关领域, 由于卖地的收益和成本与官员不同任期之间分配失衡, 资产、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透支。有些官员们面对有限的任期和不确定的仕途, 急于攻政绩, 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短期行为, 导致过高的消费和不切实际投资, 对城市经营缺乏长远目标。然而城市经营又必须依照自己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规划的长远目标量力而行。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则往往实行一种短期行为略带“走过场”方式的所谓扶贫工程, 缺乏一种持续的实现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的长效机制。

(二) 监管不畅、机制游离。

政府对城市建设资金的管理不到位, 监督乏力。对贫困地区中小城市而言, 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上级政府拨款和国债资金, 但现在管理这些资金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要轻管”问题, 管理松散, 资金使用上监管力度不够, 专款得不到专用, 国有资产营运效率低下, 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滋长了腐败, 影响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根据国库报表分析:各项公共支出大多以人员工资及经费为主, 纯粹的以建设进行的投资不到报表的10%。加之受行政区划约束, 本地区城市空间各自独立, 缺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能有较大辐射的区域性中心, 城镇间间隔地理距离很远、结构不合理, 直接影响和制约本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及投资资金的综合利用。2011年252个国家、省直扶贫点向全州共投入资金5亿多, 这些资金各自为政, 犹如散兵游勇一般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三) 基础薄弱、观念滞后。

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全州的发展。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 政府解决本区域的温饱尚有困难,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无能为力。数据显示, 2011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61.36亿元, 增长11%。其中:工业增加值126.05亿元, 增长12.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9亿元, 增长3.9%, 增长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在于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 投资成本高, 投资者不敢轻易投资注入的资本减少直接影响的市场化进程。

湘西州地区发展的滞后是和观念的落后有因果关系的而观念又体现在决策集体的规划水准上来, 然而规划作为地区发展的先行官, 其必须是和本地区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必须具备前瞻性 (即有效预测) 、持续性 (即防止朝令夕改) 、效率性 (即高效利用有限资金, 不搞重复建设和面子工程) 。然而全州某些相关规划建设部门往往坐拥保守思想、行动上各自为政, 不能准确把握发展建设的“三性”, 不但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打破市场化供求关系的平衡, 还进一步造成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 导致投资者观望、悲观情绪增加。投资萎靡, 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积极性受挫。

(四) 门槛半高、存贷差大。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运用二级存款准备金、存贷比例或贷款限额、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增加贷款追加利润任务等措施, 促使信贷资金从低效高险支行向高效低险支行位移和集中, 以提高整体系统的资产质量和效益。应该肯定通过此举所取得的经济成效。但是, 这些规定使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和追加贷款利润任务政策, 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多县级支行发放贷款倒不如毫无风险的上存资金或归还上级行借款实际得利多的利益诱导机制, 导致了不少高效低险的信贷重点投放区域的县级支行也不愿发放贷款而纷纷将资金上存或归还上级行借款, 存贷比例结构优化进程受阻, 制约了商业银行系统整体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三、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的对策思考

区域发展, 金融先行。现就湘西州金融之现状以金融创新和运用金融创新为理论依据, 就湘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融资难提出一些思考。

(一) 转变政府职能, 城乡融资市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 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 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政府的作用就是监管服务,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 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要严格地按照“规划”在中央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法律、法规框架下确定各个地方可能产生的投资的需要。严格对资金需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提出限制。譬如说对“两高一资”的一些产能, 对于一些已经过剩的产能, 就应该严格地控制它的融资。这样尽量消除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事实证明, 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 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 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 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地提出, 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要控制新开工的项目, 要把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在在建的项目、续建的项目、收尾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减轻地方投资的压力, 或者说筹措资金的压力, 以减少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

(二) 建立多元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许多城市无可奈何的衰落和更多城市所谓的莫名其妙的兴起, 都不是空穴来风的, 都是对该地区建设融资能力的验证结果, 区域经营的市场化为湘西州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1. 依据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对融资系统实行全面改造,

提高融资系统的资金供给能力。湘西州筹集资金的传统方式一般有:国债资金;上级财政的拨款;招商引资;国家或上级拨给的专项资金;民间投资;银行贷款;发行专项债券等几个方面。东南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时间证明, 光靠国家投资, 城市是发展不起来的, 必须挖掘自身的潜力, 用市场经济规则来建设城乡, 努力开拓筹资渠道, 推进区域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项目设施的市场化。对于贫困地区, 国债资金和财政拨款是城市经济来源的顶梁柱。根据湘西州的特点, 将以上传统的融资方式交付有关部门协调管理, 把项目进行筛选, 必要的举办市民听证会对其进行论证, 做到每笔投放的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解决老百姓亟待解决的、迫切的问题, 把钱用在刀刃上。

2. 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建设, 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切入点, 启动金融机构与市县金融工作的中长期规划编制。

截止2011年, 湖南湘西银监督会数据显示:湘西州乡镇级别金融机构网点211个。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要求, 要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的全覆盖。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城镇一级金融机构的建立能有效地延伸银行金融服务触角, 将极大地方便农户。满足农民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 也将大大方便了村民进行贷款融资,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也打开了农村金融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同时也标志着湘西州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日臻合理完善。

3.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

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风险准备金补助、担保费补助, 探索建立担保机构、银行、财政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多种资金进入担保体系, 做大担保基金规模, 合理放大担保机构的担保倍数, 提高信用担保能力。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采用财政贴息, 税收优惠等措施,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融资的支持。对缺乏担保条件无法取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 采用信用保险联合担保等方式。如:借鉴长沙银行的联保贷款、小微贷款等;“旅游门票收益权质压贷款”;“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出口押汇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产品;探索适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对有担保贷款的中小企业, 银行应给予相应的信用贷款, 用于短期紧急的资金周转。同时办理抵押加信用保证组合贷款业务, 在做到必要风险控制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抵押标的物的最大价值。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内的担保体系建设, 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4. 大力推进资本重新, 积极拓展资本市场。

将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 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 在银行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债务融资。积极引导BT、BOT风险投资, 根据各个地方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 以及财政收、支的状况, 所有的债务应该纳入财政体系, 接受人大监督。在2011年贴息6182万元基础上, 有效利用民族地区利率优惠政策杠杆, 联合民委审慎梳理区域内符合民优贴息企业直接贴息。要合理确定自己的融资规模, 不要无限的扩大, 不要盲目地追求融资, 要规范融资的行为, 要坚持量力而行。“谁准入, 谁监管, 谁买单”对于无明确监管归口单位, 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公司, 应明确禁止其从事任何金融业务, 违者以违法论处。

5. 加强金融对产业发展服务, 积极探索贫困地区金融体系建设新路子。

湘西州的金融机构必须立足本区域实际, 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关于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州发[2010]22号文件) 、《关于请求省人民政府协调省级金融机构解决有关困难的请示》、《“金融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银行信贷产品推介资料》这些政府与金融部门共同推出文件的配套出台, 对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起了积极引导作用。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力度, 对柑橘、茶叶、猕猴桃、生姜等地方特色产业给予配套支持。如“惠农卡+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龙头企业+农户”定单农业贷款“模式等。在全力支持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铸就草根银行、绿色银行、民族银行的卓越品牌。

积极引入竞争, 让企业、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开户银行, 打造真正属于广袤的“湘西农村的银行”这张亮丽名片, 给政策给优惠, 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甚至民间金融合作组织等共同来谱写新型农村金融崭新篇章。

(三) 综合调控, 合理优化存贷比例。

就本地区而言, 各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空间、贷款资产质量和效益等诸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实行分支行体制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中, 在不突破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总行规定的存贷比例总体水平前提下, 根据各行系统总体资产质量、安全、效益最优化组合的原则, 进行存贷比例总体和存贷比例结构的安排与调控。商业银行开展货币资金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目标是低险高效这在其经营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在老、少、边、穷、山区经营的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管理操作上上级行应该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在核定存贷比例个体时, 制定符合本地区需要的必要的定量依据, 根据本地区资金需求进行存贷比例总体最优化、存贷比例结构最优化的组合分析。使存贷比例管理达到最好效果。

湘西自治州金融部门一定能把握这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利用当地资源, 突出特色,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功能, 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坚持市场创新, 持续完善创新, 为迅速提高贫困落后地区的竞争力, 使老百姓不再贫穷, 生活不再落后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年鉴》 (2011) [M],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局[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年鉴》 (2011) [M],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2]《2009年湘西州人民银行第70期专报信息》[C], 湖南湘西州人民银行[2]《2009年湘西州人民银行第70期专报信息》[C], 湖南湘西州人民银行

[3]《2011年湘西自治州全辖预算收支国库统计表》[C],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局[3]《2011年湘西自治州全辖预算收支国库统计表》[C],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4]《湘西州政府扶贫办2011年内部资料》[C], 湖南湘西州政府扶贫办[4]《湘西州政府扶贫办2011年内部资料》[C], 湖南湘西州政府扶贫办

[5]《2011年度湘西州政府工作报告》[C], 湖南湘西州政府[5]《2011年度湘西州政府工作报告》[C], 湖南湘西州政府

上一篇: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下一篇:食品企业危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