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4-08-27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精选12篇)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

廊坊会展中心

廊坊开发区1992年6月26日奠基成立,2009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2003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以后批准升级的首个国家级经开区,也是河北省第二家国家级经开区,现辖区面积69.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

这里是京津冀产业廊道上的重要节点,从1992年成立至今,经过23年的发展,已经由建设之初的一片沙荒地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名企云集、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国际化产业新城区。在经济体量上,从最初的百万级起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年GDP 336亿、财政收入63亿元的水平;在发展模式上,由最初的简单加工上升到了现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在市场领域上,由最初的以出口为主转变为全方位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在城市发展上,由最初的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发展成为高水平、国际化的产业新城区。

2014年,廊坊开发区建成区企业用地,每平方公里土地投资强度22.8亿元,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完成税收2.52亿元。以占全市百分之一的土地,承担了全市五分之二的实际利用外资,贡献了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实现了七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八分之一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调整,突破空间瓶颈。在产业培育上瞄准高端,在项目引进上精挑细选,在土地利用上精打细算,在规划实施上精耕细作。通过向网络要空间、向产业要空间、向集约要空间,以最集约的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围绕高端产业打造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做精、做深、做高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用高精尖的尺子,把握产业选择 ,发挥高端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一是优化存量,促进支柱产业高新化。通过抓“有中生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产业链,引导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增加研发、销售、总部等职能。抢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开展择商选资,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引进了华为、中国联通、润泽科技、人保北方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目前,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产业已成为开发区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产值、税收、出口占全区的80% 以上。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信息服务、云数据产业链。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3%,制造业转型取得的初步成效。

廊坊开发区华升富士达电梯有限公司

廊坊会展中心前绿草如茵

二是培育增量,促进科技产业规模化。通过抓“无中生有”,让战略新兴产业“从新芽长成大树”。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做强科技谷、清华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企业服务由工业项目向科技型项目转型,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4亿元,累计上市企业4家。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两大重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区内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51项,研发投入3.7亿元,申请专利219件,占全市的63.3%,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全市的3.7倍。

三是聚焦高端,促进服务产业现代化。加快实施服务业培增计划,重点发展总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2009年至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现价)17%。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基地”,并成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存储服务平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14年,全区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数量达到46家。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14个。以科技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占据了全区服务业的全壁江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2亿元,贡献了全区七分之一的税收收入 , 提供了全区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

廊坊开发区荣盛集团有限公司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做筑牢首都环境护城河的政治责任,强力实施“八大攻坚战”“蓝天行动”等专项治理,生态环境迈上了新步伐。全年空气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1天,重污染天气减少12天。成为全省第一家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区。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一是建立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的拆迁补偿费用及时全部到位,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二是制定了农村城市化发展规划,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居”;三是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四是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孤老病残困扶助救助体系,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保”。近五年,财政累计民生投入5.3亿元,人均1.37万元,广大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廊坊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强服务”的传统作为开发区的核心法宝,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保持园区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优势,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资环境。

当前,廊坊开发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加速建设,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开发区发展带来了缕缕春风。将按照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再创新优势,焕发“第二春”,努力把廊坊开发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宜业宜居的国际化产业新城区”。

中国联通廊坊云数据中心对综合布线柜进行检测

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机房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2

文 件 管理委员会

津开发„2017‟57号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开发区促进人才高地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

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各直属企业,各相关驻区单位,泰达控股公司办公室: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业经2017年工委(扩大)会议第33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7年9月25日

(建议此件公开)

二、主要措施

(一)人才引进扶持

1.建立海外智力离岸开发利用机制。深入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多层次离岸创业服务支持系统,探索离岸创业托管模式,为海外人才营造开放便利的创业营商环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利用海外人才智力资源开展服务于开发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经核准后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

2.建立海外智力引进对接机制。设立“泰达海外人才引进合作组织”,认定一批境外学术机构、华人团组及专业人才机构为成员单位,对成功引进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和行业领军人才的,每引进1人或1个团队,经核准后给予20万元至200万元的奖励;对成员单位协助开展海外留学生、外国专家团队及其他人才、技术、项目对接活动,且上述活动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对区域招才引智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经核准后给予经费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3.发挥驻外机构招才引智作用。在开发区驻境外机构加挂人才工作站牌子,增加驻境外人才工作站布点,赋予其招才引智工作职能。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在境外设立人才工作站,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对工作站设立、管理、运营给予经费资助。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连续3年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大学本科生每人每年1.2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2.4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3.6万元。

8.支持高校科研专家柔性引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技术项目合作,对于引进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开展技术交流或项目转化并通过考核验收的,按照5万元/人〃年标准给予企业扶持,享受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9.支持创业项目产品。对由开发区申报并入选国家、天津市“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企业产品及滨海新区领军人才企业创新产品,协助企业将产品优先纳入区域政府采购目录。

(二)人才培养与交流

10.支持博士后人才培养。对于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的企业,给予2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在站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生活补贴,并在住房、科研课题承担和发表论文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出站后与开发区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聘用)合同的,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

11.支持紧缺人才培养。设立“开发区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培养科技型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培养目录,对于企业推荐参加目录中所列培训项目的,按照最高5万元/人的标准给予扶持,每家企业每年享受

16.人力资源输送补贴。对向开发区重点用工企业累计成功输送20人以上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职业学校等,按照输送人力资源数量给予一定额度补贴。其中对于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向开发区重点用工企业累计成功输送20人以上的,按照最高不超过3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对于职业学校向开发区重点用工企业累计成功输送实习生20人以上的,按照100元/人〃月的标准给予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

17.优秀人力资源输送单位奖励。对当年为开发区重点用工企业输送人力资源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输送500—1000人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输送1000人以上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8.招聘会补贴扶持。对协助开发区在外省市举办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专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按照1万元/场标准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进行补贴;对协助开发区举办500人以上规模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的学校基地,按照5000元/场标准对学校基地进行补贴;对经认定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经备案后举办公益性招聘会(免除应聘人员门票费,参会企业不少于200家)的,按照1万元/场标准给予补贴,全年补贴不超过50场;对经批准后,为开发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组织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根据实际支出给予招聘会组织机构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

5-722.支持建立人才交流协会。鼓励设立开发区千人计划专家俱乐部、博士后交流协会、企业经理人联谊会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交流组织,对经认定的,每年给予15万元的活动经费扶持。

23.支持建立人才信息化平台。鼓励国内外知名、行业领先的人才服务机构搭建开发区人才信息化平台,对协助开展优化人才服务办事流程、定期发布人才统计报告、编制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提供决策咨询等人才信息化服务活动,给予人才服务机构不超过50万元的平台运营费扶持。鼓励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人才信息化平台中的运用,对明显提高平台服务水平的,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平台技术革新扶持。

24.支持开展人才课题研究。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学术团组等机构,协助开发区开展各类专项人才课题研究活动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给予相应扶持。

(五)人才奖励

25.人才专项奖励。对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年薪15万元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年薪10万元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经管委会核准,五年内比照其个人所得对开发区的贡献给予一定的扶持。

26.推荐当选奖励。开发区人才被推荐当选为“两院”院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建立重大人才项目决策机制。针对具有国际影响、突破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或团队实施项目,建立专门决策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支持方案,实现重大人才项目快速落地。设立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及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经济、金融、投资、管理和法律等行业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对重大人才项目进行评审。

34.专项资金。管委会每年拨出不超过可支配财政收入的3%设立“泰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本规定中所指的各种政策、资助和奖励均在“泰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企业和个人获得的各项扶持资金应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八)附则

35.解释权。本措施由管委会负责解释。

36.扶持期限延长。对于开发区重大项目及对重大项目起关键核心作用的人才及团队,经管委会及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核准后,扶持期可适当延长。

37.以上凡涉及滨海新区资助资金,开发区对资助资金的50%予以匹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篇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1年8月15日开始筹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的经济区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城东南的亦庄地区,因此又称“亦庄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46.8平方公里,由科学规划的产业区、高配置的商务区及高品质的生活区构成。目前,开发区一期规划用地15.8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将以此为基础向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和凉水河以西方向发展。其中,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凉水河以西约10平方公里。2005年10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开发区要着力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建设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

作为国内开发区中的佼佼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相当一批国际大公司入驻,5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67个项目投资在开发区,包括诺基亚、戴姆勒·克莱斯勒、 拜尔、SMC、通用、日本凸板公司、瑞士ABB集团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等。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4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5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直河工程 篇6

关键词:生态河道;自然河道;特色河道

引言

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天堂,构筑大都市”的战略布署,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将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城区部分组成;“三副”指: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六大组团”:指塘栖组团、余杭、良渚、临浦、瓜沥和义蓬组团。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园区位于义蓬组团内,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的延伸区块,将成为义蓬组团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建设形成一个以高附加值工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园区,是杭州市“工业兴市”的重要支持。江东园区的启动首先依托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其中河道的整治及景观带的建设将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

一、项目概况

中直河位于杭州市中部、萧山区东北角。南起三工段横河,北至四工段横河,总长约2.56千米,河道宽30米,其中江东二路~横支一路段为景观湖,湖宽为30~160米。绿化景观面积约17.34万平方米。

二、现状分析及处理策略

河道现状护岸为自然土坡,河道两岸现状地坪标高5.5-6.2米左右。景观上河岸线型较好,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但是两岸植被较差,且具有部分浇灌泵房设置在岸边,景观效果不佳。随着城市的发展,河道存在淤积情况。

根据现状情况,提出整治策略:

1、河道线形、驳岸形式、景观设计一体设计,满足景观环境功能要求

提出以人为本,提升沿岸文化品位,景观与周边地形与环境协调,营造优美的河道景观。满足河道防洪排涝、配水景观要求。

2、生态优先、保护为主

整治拓宽与现状保护并举,因地制宜,亲近自然,保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进一步实现水清岸绿的设计目标。

三、景观整体构思

1、滨水游憩景观规划理念

将“游憩、景观、生态”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使其游憩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游憩资源,在保证滨水景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游憩容量的扩大,最终达到景观河道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

2、滨水游憩景观构思立意

中直河是除了水体外,承载了自然状态下的多种的地貌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滨水区游憩开发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游憩开发,进行生态设计。

四、整治改造设计

一)岸线、驳岸景观设计

岸线和驳岸设计,使其具有天然河道的生态功能,满足大家的亲水需求。河道线形利用临水空间的处理,自然蜿蜒、时宽时窄,形成水面、岸线与园路的空间交错变化。

1、自然驳岸:水下直立形驳岸,水上不同的景观处理,既丰富了景观效果,也满足固土、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

1)、木桩驳岸:主要分布在生态休闲区和居住康体区,采用毛竹桩和木桩两种形式,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生态的岸线。

2)、景石驳岸:贯穿全线,主要设计在绿线较窄,坡度较大地段,高低错落堆砌,既美观又解决河道高差问题。

2、直立式驳岸:主要结合岸边平台、码头、栈桥等小品和景观节点设计。

二)景观工程

规划中直河、尤其是中心湖区块主要为商业、办公,其他段主要为工业用地,设计创造一个區域性的水岸环境,提供不同的水岸活动经验,创造生动的亲水空间,借以提高周边的地块的开发价值,达到颂赞自然生态、塑造水岸风采的设计目标。

1、景观设计手法

四季变幻的主题植物景观:通过多种植物的有机搭配,创造具有不同主题的植物景观段,营造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

亲水岸线的营造:通过亲水平台、栈道、跌落式驳岸等多种形式,让游人可以尽可能亲近水。同时河道岸线通过多种设计手法,达到整体协调,局部有收有放的效果。

健身空间的塑造:整个景观带按一定关系分成特定区段,局部区段根据周边用地设置1-3个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的健身空间,配备简易设施和场地。

多种微地形处理: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儿童区位地形、跌落式台地、广场、局部小地形、岛屿等多种富有变化的空间,保证土方的就地平衡以及与现状地形的吻合。

2、景观设计特色

做落于工业用地范围内的河道线型按照规划线型进行设计,同时通过草坡入水坡度的变化来达到河道岸线的自然弯曲,营造出一幅自然、生态的画面。全线通过园路和小节点串联成。

中心湖是位于居住以及办公用地区块内的河道,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健身的场所,设计约4.5公顷的中心湖,并通过亲水平台、栈道、水岸广场等多种形式,让游人可以尽可能亲近水体。

1)、自然湿地景观区

基于场地原有良好的植被条件和大面积的开发湖面(浅水区块)。因地制宜地设计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湿地景观,湾、岛、木栈道,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增加了边缘环境强度,壮观奇特的水上森林,木栈道穿越其中,将会成为人们追求刺激野趣的绝好去处。

2)休闲观赏区

通过植物材料,水及地形营造一个自然的充满野趣的绿色空间,池塘浅水区,水生植物种植床系统等,向普通市民展示自然界生态环境自净的全过程,并全面观赏四季植物的多样化色彩。

3)居住滨水区

周边主要为未开发居住区块,基于居住人群的需求,设置滨水活动大空间,能满足周遍地段市民的公共休息活动的要求,完善配套的市政服务设施,设置供人们体育锻炼,文化活动,小型集会交流,滨水休闲的场所。该区块设计简洁,现代,高质量的景观将会引发周边投资与开发,聚集人气,促进商业发展。

3、绿化设计特色

1)植物材料的选择。

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乔木有香樟、广玉兰、桂花、杜英、乐昌含笑、等常绿植物,有银杏、水杉、悬铃木等落叶乔木。灌木主要为红叶李、栀子花、小腊、红花继木、春鹃、金叶女贞、金丝桃、无刺构骨球等。

2)植物配置方式。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如: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搭配,色叶苗木的搭配,观花观形的苗木的搭配等等。

五、总结:技术创新及应用要点

1、综合设计水平的体现

本工程为综合性较强的河道整治项目,内容包括驳坎、岸线设计、景观绿化、景观亮灯等,设计做到各专业密切配合,挖掘河道特色个性,打造一河一景。体现了在市政、水利、景观工程方面的综合设计水平。

2、园路慢行系统的贯通

沿河园路慢行系统通过直行、绕行、桥下栈道等手段实现全线贯通,结合空间设计亭廊、平台,特色滨水环境,形成相对完整和多样化的步行、自行车行系统。

3、绿化设计新概念

提出“都市森林”的概念。重点在滨水植被设计增加多样性,并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沿蜿蜒水岸线设计浅水区,增加自然水生植物的种植,强化水体自然净化功能。

目前本项目已施工完成,并荣获2014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作者简介: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7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8

经济开发区的营销战略就是创造、提升其价值,从而增益经济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应当采取更加审慎的营销战略,以蓄势而待发,谋势而后定。也就是说,目前形势下,开发区应更多地从外向转至内向,致力于练好基本功,借助所在区域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地理优势,实现自我增值。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应着眼于对战略的思考、差异化的定位,转向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内生资源的培育及服务的改善等。以下,本文将重点对开发区招商前营销战略进行设计和构建。

1 产业定位

土地瓶颈制约已是全国范围内开发区建设和发展长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度,争取以开发区内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招商前必须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也就是要对准备招商引资的产业进行筛选和设计,从而在目标投资者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使投资者产生投资欲望,即招什么商。由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沉淀,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把招商的产业定位为以汽车汽配为龙头,电机电器和医药医器为两翼的企业发展形态。在有了总体产业定位的同时,小蓝开发区还应针对目前形势,承接可发展的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如要慎选劳动密集型产业、排除与本地生产重复的低端产业,加大承接大型外向型产业和可延长生产链的产业。由于开发区所在的南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具有一定的农产品生产优势,还可考虑在开发区新增功能区,以承接相关深加工产业。

同时,开发区还应把引进跨国公司生产配套厂家作为一个重点,培育具有跨国公司“加工厂”特色的工业园区。除此之外,面对当前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为了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要注重二、三产业并重。对于开发区而言,仅仅是搞工业,尤其是远离母城的开发区单靠发展工业是不够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也要配套发展。当然在目前形势下,对于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我们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引进一般意义的服务业,而是以为开发区内的生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服务业为重点,即二产半的服务业。

2 政策设计

优惠的政策支持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批东部、沿海等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实施以项目贷款及担保、专项资金补贴、投资项目管理、融资、有关税费优惠、转移利益分成等支持转移政策。

2.1 税费政策

开发区招商引资中涉及的价格问题主要是指投资商进入开发区投资办厂所需缴纳的各种税费。由于这些税费直接影响到开发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商的投资决策。为此,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应当积极探索能够使投资者和当地政府都能接受的税费政策,即在制定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税率上力求既使其有竞争力,同时又能使政府获利。目前,在全国性的迎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下,各地纷纷采取了最惠措施的竞争策略,形成了大部分投资企业跟着优惠政策走的现状。

2.2 土地政策

为了解决土地瓶颈制约的问题,开发区一方面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积极申报,规范操作,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进区企业的土地利用潜力。同时,对已经受让的土地,规定开工期限,如遇在规定期限内未开工的土地,开发区应采用回购的方式进行回收,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如对前期建设已完成,准备后续建设的企业,则应提高投资强度标准和企业应用技术、工艺标准等,对其中不符合新投资条件的,则要限期整改,无法达标的也应采用回购的方式回收土地。这样,集中掌握部分土地,满足后落户企业以及具有实际发展需求企业的土地需要,以此来缓解土地矛盾。

2.3 融资政策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资金也是制约企业立项开工的关键因素。为此,开发区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投融资机制,以确保开发区内中小企业创建基地的各项资金需要。通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相关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以及银行授信、组建股份制投资公司等方式,有重点地搞好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开发。最终,把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投资渠道,资源互补,广泛吸纳国内外有效资本投入到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去。

2.4 产业政策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区还应当适时制定“服务业倍增”的产业政策,鼓励并促进开发区将招商重心向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倾斜。可以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引导资金和发挥县政府和开发区的导向作用等举措,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有效健全和完善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3 品牌营销

在对产业定位和政策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重视产品的品牌营销。对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特殊的产品,应采取整体性的品牌营销战略,即整合营销传播战略。本文借用了4C营销理论来进行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品牌营销建构。之所以选择4C理论而没有选择4P理论,是因为我们在这一阶段品牌营销战略的目标更多的是基于考虑消费者的立场和需求而定,而4C正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论。

3.1 客户(Consumer)

如果说企业是开发区的单元细胞,那么投资者则是开发区生存的根本,为此,开发区品牌营销的一切传播活动均应围绕投资者而展开。从投资者第一次接触、了解开发区品牌到最终借其品牌为其服务的整个过程,开发区都必须整合各种传播手段,使投资者与品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达到彼此获利的目的。对于投资者这一客户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传播的信息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需求性,才能保证促成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3.2 成本(Cost)

开发区的成本包括居民的生活成本、企业的创业成本、投资者的投资成本等。在此,笔者主要就“客户”的成本——即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紧张的局势,可通过降低以下三方面成本来满足企业投资者的发展需求:一个是降低税收成本。当然,这里的降低税收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税收优惠有一些差异,也就是对符合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奖励和激励政策,而不是低成本。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即通过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加快发展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降低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办事流程。第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有两个核心点:一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政策,例如建立信用平台。二是打造开发区品牌,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

3.3 便利(Convenience)

对于如何满足开发区客户的便利性,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可考虑在入区政策上、区位选址上、基础配套上、园区服务上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构建企业资料库和投资者档案,详细记载投资者和企业的立项情况和发展潜力,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动态化的资料库的更新和完善,以方便我们动态分析企业的市场定向、趋势变化和投资者的关注点,据此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通过适时调整开发区给予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等来给予企业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

3.4 沟通(Communication)

所谓沟通,就是借助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使投资者和开发区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以促成最终的合作。一方面,开发区可以通过借助各种媒体、广告、公关活动、洽谈会等传播形式让客户知晓和了解开发区。例如:可以通过焦点新闻、专题报道、深度分析、人物特写等新闻报道的形式有效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再配合以开展高峰论坛等活动增强开发区的知名度,最后再利用无地域限制的网络媒体以及户外广告将开发区的品牌知名度向全国乃至全球延伸。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与投资者沟通时,开发区自身品牌形象的构建和统一性。开发区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培养真正的“投资者价值”,而良好的、持久统一的品牌形象将有利于培植那些与开发区长久紧密联系的最有价值的投资者。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两个一”工程:一套规范的CI视觉识别系统来规范企业的整体形象;一个具有高品位的开发区宣传册和宣传片。宣传样本的好坏,往往代表了投资者对开发区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非常重要。

摘要:本文以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探讨其在招商前的影响因素,进而制订招商前营销战略,以进一步促进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实现合理化发展,凸显集群效应,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以及良好的开发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开发区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厉无畏,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赵伟奇,赵小丽.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综合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7,7(03):26-29,55.

[4]王聪.濮阳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对策与建议[J].中国外资,2012,(07):57-57,59.

[5]安德洪,罗永泰.基于企业集群整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以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07):119-123.

[6]唐礼智.工业园区竞争力:基于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新视角[J].工业经济,2007,(05):27-31.

[7]程蓓蕾.我国招商引资现状与主要模式分析[J].中国商界(下),2010,(09):178-178.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9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0

开发区[1]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开发区也有不同的定义。针对我国开发区的不同发展类型, 可对开发区做出以下的界定:以城市为依托, 政府为主导、工业经济建设先行, 依据一定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社会条件, 以产业集聚、吸引外资和科技创新为目的, 实行开发性政策为特征的特定区域[2,3,4]。这种模式导致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简称BDA) 目前面临经济职能完善, 社会服务功能缺乏的问题。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BDA要成长为一个功能完备、良性发展的经济区域, 城市化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 因此, BDA城市化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在强化已有的开发区经济职能的同时, 不断完善开发区的社会职能的过程。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开发区政府在开发区城市化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各项职能, 力图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二、开发区政府职能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认为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科斯强调, 要解释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 就必须研究对它们产生影响、支配或约束作用的制度安排[5]。因此, 由开发区政府主导的园区企业制度环境建设, 对企业间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影响尤其显著。

1、开发区政府职能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6], 政府就是各类契约的联合体或者是制度的网络。在这一联合体中, 政府为获取收入, 以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作为交换。由于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 所以政府的产生使得社会的总收入要高于无政府状态下每一个社会个体可能拥有的收入之和。张五常认为, 政府是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 即使民主政府并不存在, 只要它对社会的价值超过建立并运作民主政府的交易费用, 那么它就将从科斯谈判中产生。因此, 开发区政府理应以降低个人和企业交易成本为宗旨, 在土地、交通等有限资源条件下, 不断塑造和完善适合开发区个人和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环境, 而个人和企业只有在顺利实现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时, 才能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开发区政府所承担的制度环境建设, 应兼顾园区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建设。

2、开发区政府与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起源的过程也就是公民与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过程。在此, 我们重点关注企业法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 企业是委托人, 代表政府的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等是代理人。更进一步, 在政府内部, 则是由立法者与政治家充当委托人, 行政官僚作为代理人。由此就形成企业法人—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开发区政府 (管委会) 作为开发区的政府管理机构, 承担着降低开发区企业间交易成本的责任。目前实际情况是管委会主要负责代理开发区企业间经济行为的协调任务, 而对企业社会行为的代理功能较弱, 这种职能的缺失将造成企业在开发区的社会行为成本的逐步加大。

综上所述, 开发区政府在设定的公共契约关系中, 扮演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个人间交易的代理人角色, 协调和监督园区企业和个人的交易行为, 维护交易的秩序、降低交易的成本。一方面, 开发区政府担当了园区企业对外关系的中介机构;另一方面, 开发区政府制定相关交易的规则、维护交易的秩序, 担当了园区企业之间、园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代理机构。我们借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 构建开发区“钻石模型” (如图1) 。开发区政府在营造园区企业发展的生产、商业、支撑、需求四大环境中的导向作用无可替代。

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开发区社会功能缺乏

2005年初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7]中提出了亦庄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的发展战略。BDA管委会在设立初期及发展过程中, 主要承担的是经济管理职能, 与此同时, 大兴区政府承担了开发区绝大部分的社会功能。牛凤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中指出亦庄新城基础设施良好, 但面临的巨大问题就在于社会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缺少相对独立、完善的城市功能, 如教育、就业、居住、环境、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功能的缺失, 将不断加大政府与企业间、政府与个人委托代理过程中社会行为的成本。当开发区企业不能承受这种委托代理成本时, 便会在重新选择新的委托代理机构, 现实表现就是将选择到国内其它的开发区, 或者完全退出我国市场。

2、开发区政府管理的权责分配不当

管委会政府目前主责开发区的经济功能, 同时, 大兴区政府主责开发区社会功能。它们统一隶属北京市政府管理 (如图2) 。但是, 大兴区政府是一级政府, 而管委会不是一级政府, 只是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增加GDP、提高税收的管理机构。开发区管理职能在大兴区政府和管委会之间权责的不匹配问题是很明显的。这种权责分配的不平衡, 将削弱管委会对开发区的经济管理和调控功能, 同时, 造成大兴区政府对开发区社会管理功能的力不从心。因为, 社会功能的管理在没有经济功能的支撑下, 是没有动力和基础的。与此相似, 经济功能没有社会功能的配合, 将使得开发区综合水平的提升, 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开发区政府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造成的直接后果有:第一、代理人之间权责分配不均, 导致代理职能界定不清晰, 代理人职能落实不到位;第二、多头管理使得委托人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支付更多的代理费用, 代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升。

3、开发区企业生存成本加大

假设企业生存成本为C1, 企业员工生活成本为C2。在BDA政府治理环境下, 对于园区高新企业而言, 制度要素和智力要素对企业发展贡献比例是企业所有要素中最大的。政府的制度安排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吸引企业投资。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另一方面的问题凸现, 开发区经济功能至上的定位, 社会功能发展与经济功能发展的不匹配, 使得开发区的宜居性下降, 即企业员工生活成本C2持续上升。C2的上升, 将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开发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将造成开发区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短缺,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二、C2的上升, 很快可以传递到企业的生存成本C1上, 即企业必须为员工生活的经济成本买单。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 产业的外部成本将非常高。

上述分析表明, 开发区在最初规划阶段往往重视园区企业的经济属性, 而忽视了企业社会属性的重要性, 直接后果就是管委会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先天不足”, 即天生缺乏对开发区社会功能的发展缺乏有力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力, 这些将不断加大开发区企业生存成本。

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研究

城市, 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突出地表现在把“为人服务, 以人为中心”作为发展导向的现代城市对城市主体“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方面。然而, 开发区在规划及发展方面经常存在三个问题[8,9]:第一、规划格局上, 过分强调工业化功能的优先发展, 而缺乏对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的战略性认识, 进而忽视了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缺失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二、投入方面, 过度重视工业化功能的投入, 区域社会化功能开发的基础性投入则不足;第三、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上, 长期依赖于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模式, 从而使开发区城市化事业中的特殊参与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长期缺乏。因此, 在此提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如下:

1、加强开发区与北京市中心的联系

通过开发便捷的交通等方式, 缩短开发区与市区在时空上的距离, 让开发区民众更好的分享市区完善的社会功能。一方面, 继续保持和加强开发区经济功能的独立化, 另一方面, 加速与市区社会功能的一体化趋势, 此举可以成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将在不增加企业和政府间委托代理成本的基础上, 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在开发区的活动成本。即不增加管委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实现开发区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区的健康良性发展。这在短期内弥补开发区城市功能不完善的缺陷,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 北京市中心城区有限的社会功能的负担会逐步加大, 不利于北京市长远战略的发展, 并非长久之计。

2、在大兴区开辟满足开发区社会职能的对应区域

在大兴区开发对应的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区域, 让开发区共享该区域所提供的便利。这样, 第一, 弥补了开发区社会功能不足的缺陷;一方面, 也推动了大兴区的就业和城镇化发展。这样便较好的平衡了开发区管委会和大兴区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 也为大兴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加强开发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

新制度经济学[10]认为在经济生活中, 政府的职能是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显然, 当开发区企业及个人生活面临的社会成本加大时, 就需要政府机构扩大和加强相应的职能建设, 降低企业及开发区民众的社会成本, 以满足开发区长期发展的需要。社会职能的加强, 第一, 为开发区民众生活提供了便利,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包括教育、环保、就业、社会服务等等;第二, 也将为工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第三, 能够改善产业结构, 由单一制造业为主向多种产业并进式发展;第四, 将源源不断的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到园区内, 园区内部的有力条件也将不断强化自身已有的人才优势。

综上所述, 管委会社会职能的跟进, 符合城市化进程中“为人服务,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是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诺斯的“暴利潜能”分配理论中认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10], 该论断尤其适用于BDA管委会。若任由企业自发去配备相应的社会服务职能, 很难脱离自由市场条件下, 资源配置的无序性、重复性和低水平的阶段, 开发区有限的土地承载能力难以接受这种发展模式。因此, 只有在政府的宏观指引下, 开发区的社会功能才能进一步完善, 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齐头并进, 才能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培育人的环境, 把亦庄建设成国际新城, 才能实现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以业兴城, 以城促主”的战略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分析开发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能, 并就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的问题及根源进行了探究, 最终提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

关键词:开发区,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D].浙江大学, 2005.

[2]厉无畏, 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唐慎.论中国开发区的聚散功能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复制作用[J].探索, 2005, 2.

[5]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吴金群, 耿依娜.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J].2008, 3, 38 (2) .

[7]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 [R].2005-4-15.

[8]王学伟.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南开经济研究, 1998, 增刊.

[9]陈昭锋.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城市开发, 1998, 4.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砥砺中前行 篇11

三月的西宁,柳枝泛黄,阳光下春意初动。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

走进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华整个上午忙碌在生产车间。

当他面带喜色回到办公室,与笔者谈起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时,他自豪地说,我们的企业受经济下行影响不大,得益于总公司决策者瞄准的行业。据介绍,青海电子材料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高档电解铜箔制造企业之一,产品适用于通讯器材、IT业、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

前几年,每到春节过后,青海电子材料公司员工流失严重,公司又得重新招聘、培训,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稳定性。

“现在好了,春节过后我们的员工流失不到1%”,尹卫华说。

目前,青海电子材料公司拥有员工700多人,平均年龄在25.4岁,人均年收入在4万以上,是青海省人均工资的一倍。

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刚结束公司生产经营分析会的王体虎总经理,向笔者介绍目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公司的产业升级情况。

他说,近年来,光伏产品市场一直低迷,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一是受进口低价原材料冲击;二是因汇率波动和欧盟等反倾销因素制约,出口受阻;加上国内各省区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形成不对称的市场竞争。

尽管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亚洲硅业(青海)还是利用自己的实力、技术、管理等领先水平,在2014年劣境下仍实现产能扩张和技术改造升级,单位能耗和成本进一步下降,吸纳了更多人员就业。

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

立志做枸杞深加工产业领导者的青海圣烽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与几家科研单位合作,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无污染、环保、健康的沙棘、枸杞等特色生物资源,在历经两年多时间后,从枸杞、沙棘里开发出酒、油、饮料、食品等系列产品。

“我们可以对枸杞、沙棘做到吃干榨尽,皮、籽、汁、渣,全部利用,没有半点废料”,圣烽生物总经理耿春峰说。

据介绍,2014年6月圣烽生物正式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并入选为“中日韩俄印互贸定点企业”。今年,他们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同样瞄准高原天然资源宝藏的香港钜荣集团,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投资建设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伊纳维康依托集团公司的实力、技术和海外市场,将以科研创新推出完美产品,促进人类完整健康”,伊纳维康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4年,伊纳维康公司投资1.5亿元,已建成高标准厂房、实验室和办公用房;公司除自有项目的自主开发研究外,还与美国、德国、瑞士以及香港等地的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目前,已取得相关发明专利6项,今年有望试车后正式生产。

在甘河工业园——

笔者穿行在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厂区,看到各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工作。

“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的利润”,这是2014年中国钢企普遍存在的酸楚,过剩的产能,导致“泥沙俱下,哀鸿遍野”。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百通公司却逆势而上,当年企业销售突破16亿元,还盈利3000多万。

“公司自创立至今注重在科研方面投入,因为我们知道今后的市场竞争必定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公司总经理王启民说。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是靠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技术,不仅省下1500多万元电费,而且实现了清洁生产;二是靠科技创新的冶炼技术,提炼出普通硅铁的高级形态高纯硅铁,创造出2000多万元利润。

王启民感慨地说,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青海这里政策环境很好,在发展上,引导企业“牵手”科研院校,促进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另外,园区企业相对少,只要企业有困难,开发区和园区管委会都会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在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山介绍说,海纳项目自立项之初,在工艺、技术方案形成中,就秉承总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各项目之间共生耦合,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目前,盐湖海纳公司生产涉及建材、冶炼、化工3个行业,项目是集水泥、电石、烧碱、PVC、氢氧化镁、氧化镁为主产品的一体化循环利用。

黄明山说,现在企业正处十分艰难时期,主要来自资金短缺,同时,希望政府能降低税费,为企业减负。

据了解,因为国内外建材市场不景气,盐湖海纳生产的PVC、水泥等出现了亏损,而氢氧化镁等生产线,急需筹资投入运转。

在南川工业园——

青海省是锂资源大省,已初步探明氯化锂有1825万吨,储量居全国首位。锂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锂的电子提供能力最强,以锂系材料生产的电池储能最高,且使用寿命较长,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

瞄准低碳、绿色、环保产业,一直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追求绿色发展的主调;为此,出台了《青海省新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明确将发展绿色电池材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围绕锂电产业,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在“链”上做大文章,2011年,成功引入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南川工业园。

“锂电产业兼具资源性、技术支撑型和高风险产业的特性,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讲,我们看好青海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展锂电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此外,作为生态大省,追求绿色发展的青海和我们打造绿色产业的梦想不谋而合。”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力说。

在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笔者参观了占地2000亩的规划沙盘,公司总裁助理陈顺水介绍说,整个规划在10年内分3期完成,投资在75亿元,可年产5吉瓦时(1吉瓦时=1000兆瓦)电池,销售将达200亿元以上。

在生产车间,笔者透过全封闭车间窗户玻璃,看到全套不锈钢机器的自动化生产线。

随行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整套机器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设备,目前,每天生产1000支到2000支电芯,换算产值在120万至200多万元。

随着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拓海新材料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锂”电企业在南川工业园集聚,一条“锂”产业链初步形成。

规划引领前行——

凭借独有丰富的资源、强力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已有的锂电产业规模等优势,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市长王予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尽早出台锂电产品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和锂电产品指导目录,在西宁建立国家级锂电产业检测中心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加快培育锂电产业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在借鉴国内外锂电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去年,省上制定了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西宁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琳说。

他说,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分三步走,到2025年,锂电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按照这个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南川工业园区为核心,完善锂电正极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链;东川工业园区延伸集电子材料铜、铝箔、电池外壳及3C产品等配套产业;在甘河工业园区,加快推进锂电负极材料等生产项目。只要我们一茬接一茬不懈地去做,就会实现这个目标。

据介绍,2014年,面对多种不利因素,开发区克服重重困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工业增加值完成3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分别占到西宁市的37.4%和67.1%。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如何保持稳中求进?年初,管委会请来落户4个园区的一些企业家一起座谈;大家畅所欲言:有人提出如何培养核心生产要素;有人提出政府要在行业宏观发展上超前指导;有人提出强化招商引资,完善特色产业链;有人提出政府多牵头,加强银企对接,创造好的融资环境;有人提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一批拔尖人才……群策群力和真知灼见,汇集成2015年度开发区的重点工作日志。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2

云南省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92年8月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 是中国开发区协会的成员单位。首期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 现管辖面积113平方公里。以天然制药、冶金化工、机电、绿色食品为标志的科技产业已见雏形,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1地理位置

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楚雄市内安楚二级公路以南, 现状320国道以北的一条狭长地带, 规划区长约10km, 宽约2.5km, 总面积22.8km2, 东距昆明160公里, 西距大理170公里, 320国道、广大铁路、成昆铁路、昆瑞高速公路、南永公路、安楚和楚大等级公路横贯东西, 规划中的泛亚铁路西线穿境而过, 开发区的市政道路和公路网络发展迅速、四通八达, 交通十分便利。

1.2经济建设

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年来, 按照“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开发思路和“强化基础立区、招商引资兴区、培植产业强区”的发展目标, 着力营造招商引资的优良环境, 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管理体制、运行服务机制, 筑巢引凤, 创业兴区。开发区内有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职教园区等几大园区。其中, 工业园区又分为天然药物产业区、冶金建材化工产业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烟草加工及轻工业区四个园区。通过10年的开发建设, 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多种经济成分快速发展, 以天然制药为标志的科技产业已见雏形, 工业形成了以卷烟、冶金、矿产、化工、机电加工、印刷、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有色金属、“辅酶Q10”等民族药、高低压电器等产品享誉国内外。2005年, 全区实现GDP79541万元, 按价格指数折算的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4.83%。

1.3生态环境

在开发区建成区中, 沿龙川江岸建成了沿江绿化带, 主干道沿线也建成了沿路绿化带, 彝族十月太阳历公园是区内面积最大的绿地, 火车站广场、州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周围也建设了大片绿地。初步统计结果, 在建成区中, 按规划建成的绿地面积为293648m2, 种植高大乔木8962棵、灌木731246棵。

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人口的快速增加, 出现了一系列人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处理问题。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排放量逐年递增, 以前的简单填埋处理方法已不能适应, 目前楚雄市内还没有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 也没有专门的工业废料分类处理场, 给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整个楚雄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2.1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以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指导, 紧密结合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开发区的实际情况,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核心, 以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 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营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逐步实现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促进资源利用由线性模式向循环模式转变[1], 形成具有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天然制药业、冶金建材化工业、机电制造加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为主体, 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

2.2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0年, 在开发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废物排放和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及水耗水平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建成一批示范企业, 使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争取通过十五年左右的建设, 在2020年将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较强示范和辐射效果、资源节约型、人居和谐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2.3阶段目标

示范推动阶段 (2007~2010年) :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框架, 建立并逐步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产业聚集、产品关联水平大幅度提高, 建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

全面建设阶段 (2011~2020年) :完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同行业最低水平,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达到最高水平, 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和档次,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物质大循环,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成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循环经济型的开发区。

3.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

3.1运用循环经济原理, 合理布局产业区域

立足楚雄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和产业发展目标, 遵循合理优化的原则, 分四个片区布局产业区域:一是天然药物产业区, 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现已引进6户规模化制药企业。2005年实现产值2.74亿元, 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18.46%, 上交税金1187万元, 占开发区税收总管的7.78%, 制药业初步呈现出良好的集群发展态势。二是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区, 规划建设面积2.44平方公里, 地处城区河流的下游和下风向。区内的楚雄冶炼厂, 年产初铜15000吨, 产值4.5亿元, 已成为园区的重点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云南国资水泥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厂, 也已经建成投产。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 规划建设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已引进5个项目, 其中建成2个在建3个。四是以发展烟草及其配套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区, 规划建设面积4.09平方公里。该片区主要以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搬迁进入园区改扩建为龙头, 带动相关配套加工业的发展。随着产业项目的聚集成长, 工业园区不断显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改善园区基础条件

楚雄工业园区建设从2001年启动至今, 按照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 已投入建设资金1.5亿多元, 重点进行园区生态环境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了天然药物产业区和绿色食品加工区的首期“三通一平”及绿化工程, 建成了园区的部分公共绿化带, 园区的绿化率达到了30%左右。二是按雨污分流的要求, 建设了城市和园区排水系统, 通过排污管网收集园区内的生活污水和达标排放的生产废水, 再送往已建成的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后再循环利用。三是对园区内的河道进行了改造。四是对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和居民, 按照“生活向城区集中, 生产向园区聚集”的原则, 集中搬迁、建设居民新区, 从而使工业园区形成相对密闭的生产区域。

3.3把好入园项目关, 推动生态型企业发展

做好招商引资和把好项目的入园关, 是聚集产业项目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核心。开发区一方面紧紧围绕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使引进和建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项目, 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又注重引进和培植主导产业的环保链接项目。在项目引进中, 严把项目质量关, 优先考虑和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对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耗能高的项目在环保上实行一票否决。

如在天然药物产业区引进建成的云南太阳药业有限公司, 就是依托“两烟”生产的废弃烟叶提取茄尼醇、合成辅酶Q10的产业链接项目。又如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区引进的云南国资水泥公司60万吨水泥粉磨厂项目, 就是围绕楚雄冶炼厂的废渣利用 (每年约6万吨) , 实现废物资源化再利用,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对进入园区的企业, 坚持实行环保评价认证制度, 督促企业实施环保技改工程, 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入园项目坚持环保设施和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同时,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 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运用, 在重点企业中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力求做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按照城市园林化、工业生态化的要求, 对市区不能形成循环经济生态链的老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改造, 对园区内的企业则进行工艺提升。如天然药物产业园区已有6户企业按GMP标准完成改扩建并投入生产;楚雄活塞销公司由楚雄市商贸居住区内搬迁进入工业园区进行改扩建;还有一部分冶金、卷烟、包装印刷、机电加工和化工等企业, 按行业类别, 将逐步迁入相应的产业园区内进行提升改造。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 进一步优化城市和产业功能区划, 不断夯实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推动园区经济向集约型、效益型、生态型方向发展。

3.4按循环经济要求,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土地是开发区最宝贵而又十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地、集约开发”是园区建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园区的规划建设中, 一是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力求使产业发展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与土地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统筹协调区内各行业的用地需求, 保障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合理利用。三是健全完善土地有偿转让机制, 强化土地利用的市场调节功能[2]。四是盘活存量, 对现有闲置土地、已审批而未动工建设占用土地的项目, 依法进行清理整顿。五是注重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 按照投资额和审定后的项目平面规划核定供地面积, 防止片面追求用地规模,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4.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4.1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 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特别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 要加快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产业的发展。抓紧制定开发区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 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处置中心。

4.2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要改变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伸和关联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绿色再制造技术, 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 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3]。

4.3强化管理

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坚持节奖超罚, 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要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 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 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4.4加强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 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宣传典型案例, 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4]。

5.结语

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任重而道远, 需要以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核心, 在理论、技术、政策、法律等不同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究,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寻求最优化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交换方式,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高效和谐和友好关系, 最终通过循环经济的良性运作实现楚雄市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 分析了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并针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开发区已经开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最终将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

关键词: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

参考文献

[1]张旭.对建立现代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J].学术交流, 2003, (10) :54~57.

[2]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2) :12~15.

[3]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 2006-01-10.

上一篇:防范低级错误论文下一篇:兴趣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