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特性

2024-07-17

技术经济特性(共10篇)

技术经济特性 篇1

0 引言

电力系统有功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电机组出力计划, 以满足呈一定概率规律且周期性变化的负荷需求。在这一过程中, 调度机构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机组的差异性, 根据机组的发电成本、发电煤耗和环境污染等特点, 在机组的最小、最大技术出力范围内按一定调度目标制定发电计划, 而且需要考虑电力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等安全、可靠性准则, 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 是按等耗量微增率原则分配各机组负荷, 即按相等的耗量微增率在发电设备或发电厂之间分配负荷, 使系统的总耗量最小。在传统经济调度模式中, 机组的煤耗量曲线和它的微增率曲线是调度的基础资料, 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经济调度效益。而发输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度机构获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因此,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适用于发输配一体化的电力体制。传统经济调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物理意义清晰

假定两台机组在微增率不等的状态下运行, 且d F1/d PG1>d F2/d PG2, 可以在两台机组的总输出功率不变的条件下调整负荷分配, 让1号机组减少输出ΔP, 2号机组增加输出ΔP。于是1号机组将减少燃料消耗 (d F1/d PG1) ×ΔP, 2号机组将增加燃料消 (d F2/d PG2) ×ΔP, 而总的燃料消耗将可节约:

这样的负荷调整可以一直进行到两台机组的微增率相等为止, 不难理解, 等耗量微增率准则也适用于多台机组间的负荷经济分配。

1.2 可以考虑网损的影响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可以通过计算网损微增率, 构成煤耗与网损的协调方程式, 对机组的耗量特性曲线进行修正, 考虑网损对经济调度的影响。

1.3 对部分不等式约束条件较难处理

传统经济调度可以考虑功率平衡等式约束, 同时, 对于自变量的不等式约束条件, 如发电厂有功功率上、下限, 水电厂流量上、下限和水库水位上、下限等, 可以通过检验方便处理;但是以函数形式出现的不等式约束条件, 例如, 线路潮流限制和母线电压上、下限等, 传统经济调度较难处理。

2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 可以确保投建机组的发电利用小时数, 保证投建机组的固定成本回收, 对于促进我国电源投资建设、尽快补足电力供需缺口具有积极作用, 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由于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仅与机组容量有关, 不考虑机组经济性、环保性等因素,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火电建设小型化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 小型火电机组可以保证充足的负荷率, 确保成本回收。因此, 一些地区建设了一批小火电、小油电, 以补足电力供需缺口。这些机组煤耗高、污染严重, 影响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建设投资大、周期长, 而且在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分配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与火电相同, 因此电源建设投资更倾向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火电机组。

2.3 输电设备建设落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对电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主要倾向于电源建设, 对输电设施建设没有引导和激励措施, 造成这一时期我国输电设备较为落后。

2.4 电厂建设不经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保证了机组的成本回收, 此外, 为鼓励投资兴建电厂, 国家还规定了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因此电厂建设工程缺乏约束, 建设缺乏经济性。

3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改革, 必然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运行产生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引导电源投资建设方向, 改善电源结构

目前, 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较小, 截止2005年, 火电占总装机容量比例约为75.67%, 电源结构不合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 优先调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 对我国投资建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引导作用明显, 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电源结构, 优化各类资源配置。

3.2 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最优

节能发电调度能够获得在等输出电量情况下发电侧节能降耗和有害气体减排的作用, 但是, 由于不同电厂燃煤的来源不同、煤炭运输成本不同、煤价有差异等因素, 煤耗量并不能代表发电机组的边际生产成本。因此, 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传统经济调度按边际成本制定发电计划的原则, 偏离了电力系统经济性的理论基础, 是一种节能但不一定经济的调度模式。

同时, 由于在当前“厂网分离”的体制下, 很难获得真实的发电机组供电标煤煤耗率, 并且供电煤耗率本身是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函数, 这将使得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3.3 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 大容量、低能耗机组接近满发, 可能对电网的传输能力、安全裕度要求更高;另外大容量机组满发后, 系统备用由多个小机组承担, 可能造成系统事故备用容量不足, 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4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对电力工业放松管制, 以各种方式将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分离, 形成多方利益实体的竞争化模式。电力市场化竞争机制的特点是放松管制之后, 多方利益实体追求各自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电力市场模式下电力系统更加经济有效

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打破电力工业的垄断经营提高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发电竞争的结果使得电力系统整体供电成本下降, 电价有所降低。

4.2 电力市场模式兼顾电力系统的节能环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化石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巨大, 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欧盟国家己经对燃烧化石燃料而释放的二氧化碳征收高额的碳税, 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发电成本中, 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成本已经占发电成本的一定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的市场竞争发电调度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兼顾节能和环保的经济调度模式。

4.3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复杂性增加

电力市场模式下需要考虑中长期交易、期货交易、实时交易等不同电量约束, 调度的复杂性增加。市场模式下强调竞争, 为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 可能造成电网在临界安全附近运行, 淡化电力系统运行中复杂物理规律与市场竞争的关联, 威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 可能背离预期的经济效果。

4.4 市场化竞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

电力市场模式下, 一些公司可能利用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或与其他公司形成联盟后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来操纵市场价格, 这些公司的收益往往超过竞争所能取得的收益, 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为防止市场中公司之间的勾结行为, 市场管理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5 结束语

总之, 在市场交易模式下, 由于电力交易的多样性, 调度机构不仅应当考虑时段之间的爬坡速率限制, 而且应当考虑各种双边合同、电量合同以及期货合同等在各个调度时段之间的合理分配, 同时, 电网潮流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使得安全经济调度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彩华, 郭志忠, 樊爱军.电力系统动态优化调度与电力市场[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2, 14 (3) :39-42, 66.

[2]杨朋朋, 韩学山.一种考虑时间关联约束的安全经济调度解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 (17) :30-34.

[3]张建伟, 侯朝祯.发电动态经济调度的有效响应能力调整量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 (22) :27-32.

[4]王永刚, 李卫东, 柳悼.动态优化调度走向实用的策略与段落全局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8, 18 (6) :438-441.

经济性贬值的特性及判断标准 篇2

在资产评估或房地产估价中,对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实物可以从市场法和成本法分别获得评估值。理论上,不同的评估方法(也包括收益法)所获得的评估值应该是相同的。实际情况是两种不同评估方法所获得的评估值往往存在差额,特别是常用的成本法与市场法之间这种现象异常明显。

本文在阐述评估原理和技术思路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探讨经济性贬值的特性,并据此提出经济性贬值存在与否的理论和实用判断标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中:

3.  功能性贬值DF

二、经济性贬值的特性及判断标准

笔者从成本法和市场法两个角度出发,为便于讨论,采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对经济性贬值的特性及判断标准进行探讨。

(一)经济性贬值的特性

成本法公式(3)的前提条件为采用更新重置成本,故不存在功能性贬值DF,即DF=0。这是笔者控制的第一个变量,且评估理论和实践都是可行的。

同时,由于修复费用资料较难获取,且可修复实体性贬值的计算本身较难实行,即使可以获取并计算,相比其他贬值而言数值通常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为简化讨论,假设不考虑可修复实体性贬值,即可修复贬值率为0,这是控制的第二个变量。

(三)经济性贬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1.  经济寿命对经济性贬值的影响

我们知道,理论评估值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的更新重置成本、经济寿命以及已使用年限有关。

当公允市价V(或实际成交价ν)、更新重置成本和已使用年限一定时,如政策法规等因素导致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经济寿命缩短,不可修复贬值增大,P'减小,经济性贬值相应减小。

所以,政策法规因素导致经济寿命缩短会减少经济性贬值;反之,经济寿命增加会增大经济性贬值。

(四)经济性贬值的实用判断标准

评估实践中,价格较低的电子设备、办公家具、通用设备等资产的理论评估值与实际成交价基本相符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笔者2011年4月曾对上海某葡萄糖有限公司的机器设备产权转让项目进行评估,按一般资产评估程序对机器设备得出初步的理论评估值为314万元,后因该公司与二手设备公司达成转让协议未出具正式报告,但获悉实际成交价为190万元,理论评估值比成交价溢价65%。该公司的机器设备主要为专业化工设备,单一买家、协议成交且未考虑经济性贬值。按公式(4),其经济性贬值DE'=314-190=124万元>DE。

上述三个判断标准常用的是第1、3两种情况,涉及公开市场与非公开市场,即成交的充分性,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依据资产通用性、价值大小特点并结合成交充分性有以下简化实用判断标准:

(1)资产价值低、通用性好,在二手市场中成交充分的,经济性贬值不存在或忽略不计;

(2)资产价值高、通用性差,在二手市场中成交不充分的,经济性贬值存在,应考虑经济性贬值。

(五)经济性贬值形成原因与特性的关系

我们知道,机器设备经济性贬值的形成有一个共同点,即外部因素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法规等导致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产出减少、寿命缩短而产生经济性贬值。从经济性贬值特性角度来看,其形成原因正好是经济性贬值特性的两个决定性影响因素经济寿命和公允市价的外在表现。因而,经济性贬值形成原因与特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本质相同。

机器设备产出减少经济性贬值计算对应的是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寿命缩短经济性贬值计算对应的是理论评估值公式。这些经济性贬值形成的原因虽是外部的,但经济性贬值计算结果却是根据企业内部生产能力资料采用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获得的。笔者以为,利用企业内部资料评估外部原因形成的经济性贬值表面上看是可行的,却是本末倒置的,具有主观局限性,无法正确量化反应经济性贬值的外部性。

机器设备经济性贬值的特性既着眼于外部形成原因又落脚于外部二手市场成交价,即从二手机器设备市场获得成交价资料计算得到的经济性贬值结果,可以正确量化反映经济性贬值的外部性,具有客观全局性。

三、建议

笔者以为,理论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采用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评估经济性贬值是本末倒置的,并应搞清经济性贬值的特性;而评估实践中,建议利用经济性贬值的理论和实用判断标准确认其存在性,在无法采用两个方法获得的评估值差额确认经济性贬值时仍可采用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计算经济性贬值。

参考文献:

[1]刘玉平,郭春娥.不动产 机器设备 珠宝首饰 资源资产评估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业务管理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2007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技术经济特性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范式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 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并非是“原子式的”在完全自由与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活动, 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不仅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网络特征。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任何企业都不是一个孤岛, 企业在网络中生存与发展, 商业网络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商业关系的总体结构。在这里, 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等伙伴具有直接关系, 而与这些伙伴的其他直接伙伴具有间接关系。持开放系统观点的组织理论学者和结构社会学家们也强调, 经济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 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社会网络可以定义成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结点所构成的集合。这种观点最终可以归结为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 通过关系网络, 行动者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整体呈现出网络特征, 企业的存续与发展与其外部网络息息相关。

二、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 不仅企业嵌入在网络之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同样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全球性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 技术和社会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企业资源的相对不足,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本身特有的动态、不可逆、路径依赖及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测和高风险, 单个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越来越困难, 技术创新远远超过一个企业的能力。为了克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稀缺性, 企业不得不与其他组织产生联系, 以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 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企业之间, 以及个人之间联系所形成的网络受到高度重视。东亚尤其是日本的成功挑战, 北意大利工业区的创新能力, 以及硅谷相对于128公路地区的成功, 都说明了网络的作用。

弗里曼对技术创新网络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技术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 具有非正式和隐含特征的关系, 网络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王大洲认为, 技术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技术经济网络, 指的是企业与各种参与主体, 包括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金融机构、用户、相关企业, 以及公共机构等组成协作集合。他们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开发与扩散, 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关系, 参与主体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合同或非正式的安排形成网络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异质性、协同性、动态性和利益共享性的特征。

研究发现,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因除了克服企业本身从事技术创新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以外, 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网络扩大企业规模和活动范围, 如果企业在不同的技术能力之间获得协同, 企业的能力可能有很大增强;第二, 可以分担创新的成本和风险;第三, 可以强化学习效应, 创新网络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实现。组织学习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建立在刺激——反应机制上的“单回路学习”, 即组织内部的“干中学”和“用中学”, 另一种是建立在开放系统基础上的交互式“双回路学习”, 即指组织间的“学中学”, 也即是组织间的合作, 相互分享成功经验, 同时将某一领域获得的知识推广并应用到其他领域。双回路学习能学习的更快, 技术创新网络有助于企业间双回路学习的实现, 通过学习提高各企业的学习能力;第四, 效率效应。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了企业间的一体化, 将单个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其网络优势联系起来。第五, 技术创新网络强化了创新主体处理复杂技术的能力。

因此, 技术创新网络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网络, 是技术创新组织在复杂性条件下进化的结果, 它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复杂性难题, 成为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理想的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网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高建在清华大学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给出了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 结论是从内部因素看, 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高层支持、研发部门与生产、营销等部门的合作、技术带头人、体制;从外部因素看, 依次是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合作、政府支持、与研究机构合作、与大学合作、获得咨询服务、与其他公司合作程度等。尽管其调查活动样本选择标准仍值得进一步商榷, 但具备一定代表性, 从中不难看出,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已经非常重视与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其他企业的创新网络的建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出现的新特征的组织选择。

三、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对技术知识转化的影响

知识经济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 这对必然对技术知识的转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技术创新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是知识创造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充分创造、利用和扩散组织内外隐性与显性知识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知识创造活动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及来源。因此, 如何促进创新网络中知识的顺利流动, 如何顺利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在两者的互动中实现创新, 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依附于载体, 存在于企业员工个体之中。因此,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实际上是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转移、共享和转化的过程。现有研究表明, 在创新过程中, 人们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 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 而不是文本信息。这样社会网络就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 成为知识搜寻、传导的最活跃的地带。企业内的社会网络可以分解为基于感情及信任组成的非正式组织网络, 以及因工作关系发生关联的职能网络。对于隐性知识而言, 非正式网络更加有利于其传导。隐性知识的高度的主体嵌入性, 需要通过行为主体之间多次交互式作用才能被对方所理解, 这意味着, 隐性知识必须借助强联系才得以传递。强联系是指主体间情感密切或频繁互动所形成的联系, 只有强联系才能导致更多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同时, 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层次、地位等级构成的“精神距离”, 当“精神距离”增加时, 隐性知识的获取和转移将变的更为困难。而基于情感、信任及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精神距离”最小, 成员之间交往更密切, 更可能倾听、采纳甚至完全采用对方的知识。非正式网络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加速了隐性知识的传导。据调查, 员工在工作场所所获得的知识中, 有70%来自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和沟通。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以沟通、娱乐、休闲为目的, 但却无意中传播了经验类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 必要的前提是存在组织内部的联系。联系是指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联系的作用机制是在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渠道。交流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 有面对面的交流, 也可以通过书面来往和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交流。但是如没有联系, 双方将缺乏必要的知识交流所需要的信任感, 将无法建立进一步的沟通渠道。Rulke和Anderson研究发现, 关系型交流渠道比非关系型交流更容易传递知识, 也就是说双方已经形成的良好关系将有利于构建较为畅通的知识交流渠道, 促进知识的转移。

仅有交流的渠道知识仍然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 知识交流的本质是知识的交换。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换是以交换双方的互惠为前提的。知识的无形性、难度量性和外部性, 使得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易。组织内的信任是组织环境的重要方面, 组织成员对其他成员及组织本身所产生的信任预期使得他们愿意分享其资源和隐性知识, 进行合作, 实现资源的交换和组合。

人际网络是组织内资源和信息的流通渠道, 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强弱影响着资源和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数量。企业内人际网络使得组织内不同个体 (职能部门或个人) 之间产生社会互动, 模糊了部门或群体之间的界限, 使得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协作得以实现, 从而提高了协作效率, 同时跨越正式结构的人际网络使得创新者能够在整个组织层次上发现所需要的资源, 从而促进创新, 人际网络结构对组织内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也会生重大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不难看出, 技术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递与企业中非正式网络的规模、联系的力量、密度及组织内部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企业中非正式网络的规模越大, 网络成员彼此见的联系越频繁、密切, 成员之间拥有越多的关系性信任, 则企业中隐性知识的传导、转换就越频繁有效, 技术创新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知识转化机理, 分析了网络化特征对企业技术知识, 尤其是隐性知识传导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特性,知识扩散,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科研管理, 2001 (22) :96~101

[2]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ion: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 1991 (20) :499~514

[3]张伟峰万威武: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因与模式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 :62~69

[4]彭新一杨凯云:动态开放网络组织的创新特性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2 (4) :68~71

[5]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6]王越: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知识传导及成本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04 (4) :74~77

锦凤野鸡的特性和饲养技术 篇4

江西省铜鼓县大段镇大段村青年农民黄长生利用野生雉鸡与林区活捕的数种珍禽(翠花鸡、芦花鸡、角鸡、锦鸡)进行多元杂交,通过多年培育驯化成新特品种——锦凤野鸡。其特点是:具有多种形态,色彩、羽毛华丽,有很高的观赏性;温驯近人,便于室养、笼养、围养等;抗病力、生命力特强,耐酷暑严寒;耐粗饲,耗料少,玉米、稻谷、糠麸、饼粕、糟渣以及青菜、青草、瓜果皮为其主饲料。料肉比为2.8∶1;且肉质清甜嫩滑,脂肪含量低,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含量高;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饲养4个月为成禽,体重1.4 ~ 1.9公斤。6个月性成熟,开始产蛋繁殖,一只种鸡年繁殖100 ~ 130只,是野外繁殖的3 ~ 4倍。

锦凤野鸡的养殖要点,(一)选育种禽。在成品鸡中选取羽毛完整,体型高大,胸沟宽深,体质健壮的锦凤野鸡留种。分为三组饲养,以后采取3、6、9合组交配,即每隔三代可交叉交配。种鸡在育成期,饲料营养要全面,可多种粗饲搭配,防止种鸡过于肥壮。到始产期按1∶5公母搭配合群。密度为每平方米3 ~ 4只。(二)种蛋孵化。选择大小均匀、蛋壳平整光滑的种蛋,入孵前用0.03%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3分钟,或以每立方米容积,用福尔马林30毫升加高锰酸钾15克,熏蒸30分钟消毒。孵化期为24天,以分段给温增湿为宜,即入孵1 ~ 10天,温度38.2 ~ 38.5℃,湿度65%;11 ~ 20天,温度37 ~ 37.5℃,湿度70%;21 ~ 24天,温度37.5 ~ 38℃,湿度75%(每天喷洒3 ~ 5次清水即可)。(三)保温育雏。育雏室应保持一定的温度,雏鸡1周龄为35 ~ 33℃,2周龄32 ~ 28℃,3周龄27 ~ 24℃,4周龄23 ~ 20℃,5周龄可脱温。雏鸡密度:1 ~ 3周龄每平方米80 ~ 100只,4周龄以后,每平方米40 ~ 60只,随着日龄增大,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疏散。(四)饲料配置。雏鸡1 ~ 8周龄日粮配方(以百分比计算)。玉米48,豆饼30,麦麸9,鱼粉10,钙粉2,食盐0.3,蛋氨酸0.2,赖氨酸0.2,微量元素0.25,多种维生素0.05。或使用全价小鸡饲料加10%鱼粉或20%豆粕亦可。中鸡9 ~ 14周龄日粮配方:玉米60,豆饼16,麦麸10,鱼粉10,钙粉3,微量元素0.25,食盐0.5,蛋氨酸0.25。或使用全价中鸡饲料加10%豆饼。育成期15 ~ 20周龄日粮配方:玉米68,豆饼15,糠麸15,骨粉1,蛋氨酸0.2,多维0.05,微量元素0.25,食盐0.5。或全价大鸡料加豆饼10%,饲喂效果同样好。每个阶段青饲料可占日粮的30%。(五)疫病防治。搞好环境卫生,禽舍应保持清洁、干爽、通风。每2周使用百毒杀、菌毒净等进行一次喷雾消毒。雏鸡12日龄用新支二联疫苗滴鼻,60日龄用新城1系疫苗肌注,以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平时间歇性拌喂适量氟派酸、土霉素、痢特灵、泰诺菌素和牛黄解毒片。一般饲养得当,疾病极少。(江西省铜鼓县珍禽养殖总场 张玲平 邮编:336202 电话:0795-8745109 13507950020)

潮人文化特性与潮汕经济 篇5

关键词:潮人,潮汕文化,儒家文化,海洋文化

素有“东方犹太人”美誉的潮州人, 自古以来就善于经商, 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潮人引进外资, 创办实业, 商品经济繁荣, 潮汕地区成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之一。但是, 从上世纪末以来,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明显滞后。对此, 笔者试图从历史角度, 结合现状, 分析潮人文化特性, 探寻其中的缘由。

一、潮汕商业发达之原因

正如一首潮语歌唱的:“有潮水的地方, 就有潮汕人……”的确, 潮州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在中国有1000多万潮人, 在海外也有1000多万潮人, 正所谓“两个潮汕”。潮人分布广阔, 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这也是促成潮汕商业发达的因素之一。潮人经商, 历史悠久, 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 是促使潮人多经商最重要的客观原因。历史上, 潮商与晋商都以善于经商闻名, 两者虽相距千里之遥, 却有其相同之处, 晋商经商的原动力是地少人多, 为生计而“走西口”, 这与潮人经商不谋而合。

潮汕 (现在主要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位于广东省东端, 与福建省接壤, 东面隔南海与台湾相望,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向来有“省尾国脚”之称。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 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 东西北多高山, 区内多丘陵台地, 约占本区总面积的70%, 东南面海, 形成一个虾斗状封闭又开放的相对独立地理区域。早期潮汕地区人口多由中原移民组成, 且持续时间长, 对潮汕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移民入潮, 主要是被其背山面海, 交通不便的地理条件所吸引, 因为在战乱年代, 这里可以偏安一方, 同时, 背山面海, 狭长肥沃的平原群能为大量移民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移民入潮高潮, 以宋、明为最, 其中又以福建籍移民最多, 潮谚有:“潮州人, 福建祖。”余崇龟在《贺潮州黄守》亦云:“初入五岭, 首称一潮, 士俗熙熙, 有广南福建之语……虽境土有闽、广之异, 而风俗无漳、潮之分。”这也是潮汕文化有别于广府文化而更近于闽文化之因。自从宋代大批福建移民入潮之后, 潮汕人口骤增, 仅次于广府, 居全省第二位。而到明万历年间, “潮, 国初止领县四, 海阳、潮阳、揭阳、程乡, 今增设澄海、饶平、平远、大埔、惠来、普宁六邑, 此他郡所无”[1], 可见移民潮为潮汕地区带来了极其充足的劳动力, 为本地区开发、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移民大军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法, 而且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思想, 特别是儒家文化。早在唐韩愈治潮八月, 儒文化就已开始全面影响潮人的思想行为, 对后世潮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是潮人文化特性的内核之一。经过多年移民和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奋斗, “潮州在唐代时风气未开, 去长安八千里, 故韩文公以为瘴疠之地, 今之潮非昔矣, 闾阎殷富, 士女繁华, 裘马管弦, 不减上国”[2]。到上世纪初, 潮汕地区人口激增, 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潮人大规模经商传统应始于明代。宋代以前虽有大量移民入潮, 但属潮汕早期开发阶段, 人多地少矛盾尚未显现, 人们仍以农耕生活为主。“韩文公过化之地”的潮州, 经过百年儒家思想的熏陶,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怪王大宝曾向宋孝宗夸耀故乡风俗:“地寒载松柏, 家贫子读书, 习俗至今。”有明一代, 人多地少矛盾已经显现, 潮州府增设七县, 领十一县, 成为南国大郡;潮人虽精耕细作, 种田如绣花, 田畴添锦绣, 韩江三角洲成为著名的粮食高产区, 但始终不能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 粮食需从高州、雷州等地运入, 后来更是从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国进口。为谋生, 务农与入仕已不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经商发财更为直接、诱人;加之潮地处闽粤赣边区, 扼闽粤往来之要道, 《三阳志》载:“州当闽广孔道, 车盖幢幢, 殆无虚日。”有河海之便, 其本身又有丰富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海洋渔产等, 使之有可能成为粤东、闽西南、赣南货物集散地中心。宋代修筑的广济桥在明代形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交通要道与贸易闹市相结合的特殊景观, 可见商业之繁荣。潮州府十一县均成为商品集散地, 广大农村也出现了许多定期进行商贸的虚市。明清《潮州府志》称:“潮七县称市集者亦繁。”各县较大虚市有130处。潮人大规模的从商活动促使潮地经济十分繁盛, 形成富比上国之势, 这是潮汕商业发达之内因, 这种积极从商的传统至今仍为潮人所坚持, 而人多地少的矛盾也至今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民间富余劳力大规模从商是社会商品经济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当本地市场趋于饱和时, 也必然要向外发展, 潮人正是从本地经商逐步向内地乃至海外拓展。海外贸易是潮人经济的一大特色, 为国内其他商帮所少见。潮人是潮汕经济的主体, 潮人的秉性对经济起决定性影响。

二、潮人文化特性与经济发展

“潮人民性中, 很突出的有誉为‘海边邹鲁’的‘儒雅之风’ (‘潮人虽小, 亦知礼义’) 和被斥为‘贼巢’、‘贼窟’的‘强悍之风’ (‘粤东海贼, 潮郡为最多’) ”[3]。的确, 历史上的潮人具有这二重性特征, 这也是潮汕文化成为区域文化的标志之一。潮汕文化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文化———大陆文化 (儒家文化) 与海洋文化的结合体, 具有两面性, 有别于其他文化, 潮人文化特性因而具有双重性。在外地人眼中, “潮州人素质层次相当高”, 但“潮汕人不好惹”, “在国外, 提起潮州帮, 人人惧怕三分, 连在国外数量很多的梅州人都没有他们那样‘帮’气十足”, “广东的政治势力, 潮汕人有‘很大发言权’”[4]。历史上潮商闻名于世, 赢得“东方犹太人”称号, 一直为潮人所津津乐道, 两种文化的融合、影响, 使潮人在商场上更有其独特性与适应性。人满为患的潮汕地区, 潮人纷纷外出谋生, 手段多样, 而经商则始终是潮人的首选, 双重性在其中起极大作用。许多潮人文化特性有好的也有劣的, 但却一直为广大潮人所继承, 历代变化不大, 只是时代不同, 表现不同罢了, 这与其所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密切联系。潮人具有浓厚的小市民情结, 在商场上表现为表儒内商, 亦儒亦商。

(一)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潮人文化特性与经济

提起儒学对潮人的影响, 可谓根深蒂固, 影响深远。天下潮人, 对于儒学仰慕不已。从蛮夷走向文明, 其功劳首推韩愈。千百年来, 韩愈一直是潮人文化的象征, 其地位远高于孔夫子。韩祠香火历千年而弥旺, “恶溪”变为“韩江”, “笔架山”成了“韩山”……潮汕“山水于今皆姓韩”。从历史到今天, 潮人的行为方式所反映的文化特性充分体现出儒味, 更有“海滨邹鲁是潮阳”的美称。潮人经商亦如是。

1.保守性。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远离中原的潮汕因韩愈等人的倡导而推广儒家文化, 加之大量中原移民的迁入, 使得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沉浸在儒文化氛围中。许多人即使没有真正授业于孔夫子, 但也“民化于礼义, 穷乡隘巷, 弦歌之声相闻, 亦‘海边邹鲁’”[5]。随着经济发展, 传统的仕农观念逐渐被现实所打破, 为谋生, 人们逐渐重视起商业, 许多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农民原有的精细能干、务实稳重的品质被带到了商业中, 而许多儒生也不得不涉足商场, 为潮商带来儒雅之风, 亦商亦儒, 表儒里商油然而生。潮州工夫茶誉满世界, 潮汕地区几乎家家都有茶具, 喝茶成了一种文化习惯, “潮人无贵贱, 嗜茶辄成癖”。在商场上, 潮商也不忘了“客来茶当酒”, 这给人以亲近友好的感觉, 易于达成交易。在忙碌中, 时刻不忘品上一壶茗茶, 如若见到边品着功夫茶边做生意的, 那必定是潮人无疑。然而, 儒文化的“诗礼传家”、“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等保守思想, 在潮商心中深深扎根, 人们现实中以经商为生, 但十分尊师重教, 即使商业上获得成功, 但仍遗憾“做生意人三世无入忠臣庙”, 这是重士农抑工商的矛盾心理, 也是其保守性表现之一。此外, 由于地理环境原因,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加之长期以来闭关锁国, 潮汕文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封建宗法观念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根深蒂固, 比之中原诸地有过之无不及。凡事讲究‘正宗’, 以‘尊古法制’为荣”[6], 小农经济思想仍很浓重, 这使得潮人经商重实际经验, 不尚空谈, 诚信务实, 许多生产经验都无法上升为理论知识, 具有鲜明的小市民情结, 知足常乐, 易于满足现状, 又有趋利附势之心, 难成就大事业。潮汕陶瓷, 历史悠久, 具有“南国瓷都”之称, 但是至今仍见不到现代化大型陶瓷企业, 制瓷企业多而小, 大多数还停留于以家庭作坊式经营, 与同省的佛山制瓷业形成巨大反差。潮汕又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 盛产茶叶, 具有良好的历史、地理、文化优势, 世界茶叶市场庞大, 本来潮人可以做大做强这篇“茶”文章, 但是纵观潮汕茶工业, 仍停滞不前, 也普遍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小企业众多, 长期处于自销状态, 无法拓展国内国外巨大市场, 而临近的梅州市雁南飞制茶公司却一枝独秀, 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摒弃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思维, 对于潮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近年来, 潮汕各地民营企业发展迅猛, 成就显著, 而如何保持发展, 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走出家门、打入国内国外市场, 打破保守观念, 发扬务实诚信, 接受先进的、科学的新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2.凝聚性。潮人的团结举世公认, 在海外尤为如此, 这与儒家宗法思想关系密切。潮人为了谋生, 从明代起开始“过番” (海外谋生) , “潮人多远游, 四海留踪迹”。随着移民海外, 乡土情结油然而生。而之所以移民海外, 也是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所致。早期移民海外的多为贫苦农民, 从事劳力工作, 社会地位低, 常受当地人鱼肉, 出于相互同情与乡土情结, 潮人自然而然联合起来, 一致对外, “过番”的多投靠亲戚朋友, 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对抗力量。潮州话则成了维系这一凝聚力的极佳中介, 不论在何时何地, 潮人只要见面, 必然用潮州话交流, 它大大增进了潮人间的凝聚力。这给人的印象是:“潮汕人不好惹, 潮汕人之认同, 在广东潮汕人得势, 必定任人惟亲, 将潮汕人安插进去。”[7]潮州帮在影视作品中常被被看作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体, 这虽过于偏颇, 但也反映了早期潮人凝聚性形成的过程。实际上, 它还具有保守的一面。在潮汕, 不同利益的团体这是一种极狭隘的宗族观念。但是, 现代的潮人社团已今非昔比了, 1980年成立的声势浩大的国际潮团联谊大会正是潮人高度凝聚力的象征, 其宗旨在于“沟通贸易, 促进文化, 繁荣经济, 互相交流”。改革开放以来, 潮汕各地抓住有利时机, 大力引进海外投资, 海外潮团纷纷回乡投资办厂, 大大促进了潮汕地区经济的发展。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 正是为了迎合这种趋势, 许多地方产品也通过海外潮商打入海外市场。为振兴潮汕经济, 我们今后仍应利用好这张海外牌, 这股凝聚力。

(二) 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潮人文化特性与经济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 从事掠夺, 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 从事商业……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 移到一片不稳定的海面上, 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 船———这个海上的天鹅, 它以敏捷巧妙的工作, 破浪而前, 凌波以行……”[8]

背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潮汕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征, 虾斗形的地理条件使得潮人向大海发展成了一种必然。早期潮汕先民就有以捕鱼为生的习惯, 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为潮人提供了当弄潮人的舞台。在潮汕, 务农和经商都是主业, 这是其独特之处, 即便有“做生意三世不入忠臣庙”之说, 但人们还是“想一夜还是钱好”、“有钱脚步响”, 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早在宋代潮汕对外经济已十分发达, 这应该与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许多商品通过本地外运海外各地, 仅潮州市笔架山宋窑遗址发掘的一处遗址, 据推算, 年产瓷器就足够当时当地自用十年以来, 其中发现有西洋狗和洋娃娃等制品。明代中期,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激化, 潮汕地区开始由移民吸收地变为移民出口地, 许多潮人移民海外, 主要往东南亚各国, 这也促成了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 东南亚逐渐成为主要的海外市场。可以说, 潮人文化特性更多表现为“商”, 许多人表儒里商, 海洋文化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更为直接、实际。重商是大海赋予潮人追求利润以求生存的必然选择。

1.强烈的商品意识性。这是海洋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最大区别, 也是潮人最重要的文化特性之一。从事海上贸易的潮人, “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 (有的是原来没有, 有的是后来舍弃) , 他们所有的‘土地’和‘耕作工具’主要是漂移的船, 随船而编为的网, 和用为贸易经商的港口。若不贸易, 他们的生活资源就会只有鱼鳖虾蟹, 因而他们只好从商, 只好在异域之间或海陆之间进行‘舶来品’的贩运买卖, 而舶来品本身, 又自然是大受欢迎的, 这就越发刺激了其舶来舶往行商贸易业的发展繁荣”[9]。与生俱来的强烈商品意识, 促使大量潮人走南闯北, 中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东南亚各国更是潮人经商的天地。为了获取更大利润, 从打鱼、晒盐进行商品交换到扩大商品再生产, 潮商的经营范围扩展很快、很广。改革开放以来, 潮汕商品经济得到更大发展, 商品市场十分活跃, 各地纷纷建起各种商品集散地中心和生产基地, 如普宁市成了粤东乃至全国最大的中药集散中心, 澄海区建成玩具生产基地, 潮州市成了全国最大的出口瓷生产基地, 潮阳区成为全国两个商标产品超5000件的县级市之一。潮人商业嗅觉灵敏, 早就闻到了国内小商品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珠三角各地大城市, 城乡结合部的小百货商店、五金商店、批发市场随处可见潮人的踪迹。可以预见, 具有强烈商品意识的潮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将如鱼得水, 创造更大辉煌。

2.开拓性。与海打交道, 从坚实的陆地移到不稳定的海面, 需要勇于开拓的精神。潮人漂洋过海下南洋, 打开了东南亚广阔市场, 红头船运载了一批批潮人“过番”, 一批批商品外销海内外, 更承载了弄潮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许许多多的潮人, 通过自身努力奋斗, 扎根他乡, 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涌现出一大批富商巨贾, 如李嘉诚、谢国民、陈有汉, 潮商的成就举世瞩目。在潮汕地区, 开拓精神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无到有, 一大批全国有名的规模化产业不断涌现, 如五金机械基地、中医药基地、服装制造业等, 形成了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 并进入国际市场。当代潮商, 不减往日雄风。在商品经济社会里, 勇于开拓市场, 占领先机往往是致胜的一击。如今, 很多潮人企业家积极拓展经营领域, 从传统商业向金融产业、交通能源、高新科技等行业进军, 进而打破行业与地域界限,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竞争力。

3.功利性和冒险性。潮人经商历史悠久, 商品意识强, 商人追逐利润, 天经地义, 长期的经济交往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养成了“重契约, 守合同”的优良传统, 潮商亦商亦儒, 重利也重义。但是, 历史上的潮汕经济是在政府条条框框的禁令下艰难成长的, 特别是外贸, 过去只有广州享有这种特权, 这对于拥有众多港湾、漫长海岸线而又善于经商的潮人来说, 不能说不是一种打击。与海打拼的潮人养成了与政府斗的习惯———冒险。历史上这种事例层出不穷。“尤不可及者为商业冒险进行之精神, 其赢而入, 一遇眼光所达之点, 辄悉投其资于中, 万一失败, 犹足自立, 一旦胜利, 倍蓰其赢, 而商业之挥斥乃益”[10]。对此, 我们应高度警惕过分渲染社会重利氛围, 因为那必然导致“拜金主义”产生, 从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扰乱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秩序, 这对潮汕经济发展将是极严重的障碍。

此外, 潮汕地区还存在着一些陋习, 如迷信天命、“爱面子”等, 这些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负作用。“潮人多远游”, 本地区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许多人才出得去回不来, 这并非是他们不爱故乡, 而是“他乡闯出一番事业可光宗耀祖”的思想遗传, 同时, 潮地自身发展空间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任何文化既有其积极的一面, 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潮汕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潮汕经济如何振兴, 将是潮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潮人自身特点对此起决定性作用。只要敢于认真剖析本身, 去其糟粕, 发扬潮人优良传统, 充分吸引利用好海外潮人强大经济实力, 促进本地区各项工作的改革完善, 潮汕经济必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2]王士性, 广志绎 (卷四) [M].中华书局, 1981.

[3]陈泽弘.潮汕文化概况[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273.

[4]李文飞, 周树坚.“品评”广东人[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50.

[5][明]黄佐.广东通志[M].

[6]马灿龙.潮汕文化特点初探[J].汕头大走向, 1990, (1) .

[7]李文飞, 周树坚.“品评”广东人[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52.

[8]郑敬高.海洋文化与欧洲文明的兴起[J].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1999, (1) .

[9]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12.

房地产市场的虚拟经济特性研究 篇6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2004) 的研究报告表明, 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主要表现为由资本化定价方式决定的价格的强波动性[1]。祝宪民 (2005) 认为随着房地产越来越多的成为投资工具, 其虚拟资产的特性愈发明显[2]。周建军等 (2008) 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元结构的关于房地产泡沫的分析框架[3]。王千 (2011) 认为应基于虚拟经济分析框架的房地产虚实二重性研究为确定今后房地产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撑[4]。靳涛等 (2014)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考察了房价变动与不同类型的居民消费行为[5]。娄文龙 (2015) 房地产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房地产虚拟经济发展过度, 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虚热[6]。

本文将运用虚拟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 紧紧围绕房地产的基本属性, 从房地产空间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探讨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根源及主要特征。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现象, 准确把握房地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虚拟经济研究的主流观点

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 最早见于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 其论断具有两层涵义:1) 虚拟资本是随着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2) 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 但通过循环运动可以产生利润, 并从中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国内对于虚拟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特别是在中共十六大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之后, 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加大。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 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一致或得到认可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总体上构成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

1) 货币虚拟化是经济虚拟化的起点。伴随货币一般商品性质的消除和纯粹价值符号的兴起, 货币就具有了将实体财富虚拟化的性质。而虚拟经济自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寄托于信用关系的发展上, 信用关系的进化对虚拟经济的深化起着强有力的拉动和促进作用[7]。2) 与实体经济基于成本和技术的定价方式不同, 虚拟经济是基于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 心理预期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就决定了虚拟经济具有正反馈效应和较强的波动性[8,9]。3) 虚拟经济主体的目标是追求货币利润, 即以钱生钱。当资本化运作方式出现后, 就使得无需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价值增值成为可能, 它相对独立于物质生产过程而存在, 而不像是实体产业那样二者是统一的[9,10]。4) 虚拟经济系统是一种介稳系统, 远离平衡状态, 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是该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外界微小扰动就很可能会破坏其稳定性。系统失稳后, 稳定和游动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交替出现, 从宏观上看, 此系统具有区域稳定性, 但有时也会发生剧烈变化, 甚至导致整个系统崩溃[11]。5)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具有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虚拟经济系统是由实体经济系统产生, 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产生自实体经济系统的风险, 将会传导至虚拟经济系统, 致使其失稳。而产生自虚拟经济系统的风险, 亦将会对实体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11]。

2 房地产的资本化定价模式

房地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必需品, 具有建设周期长、位置固定、异质性、耐久性、弱流动性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这些基本属性使得房地产兼具生产生活资料和资产 (即消费品和投资品) 的双重功能, 对其以货币所表征的市场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是房地产虚拟性产生的根源。

针对生产生活资料属性的分析可以在房地产空间市场中进行, 而针对资产属性的分析可以在房地产资产市场中进行。Dipasquale和Wheaton (1996) 所提出的四象限模型, 直观的反映了空间市场和资产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象限是房地产消费市场, 曲线表明在给定的经济状况下, 空间需求和租金的关系, 即在空间市场出清时的租金水平。第二象限是房地产资产持有市场, 反映了房地产租金和价格的关系, 即在租金水平和收益率确定的情况下, 房地产投资者所能接受的价格。第三象限描述的是房地产价格与新建量之间的关系。第四象限表示房地产市场新建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

当C=δs时, 即新建量等于灭失量时, 房地产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根据四象限模型, 此时的租金和价格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投资房地产可获得的价值增值为:

由于房地产市场是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一个子集, 受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显著。宏观经济主要是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渠道影响房地产市场, 而房地产市场则通过投资和消费两个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均衡状态是暂时的, 变化才是其常态。受宏观经济变量影响, 预期在房价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房地产投资者, 预期在持有时间内房价会上涨, 并由此获得由房价上涨而产生的价值增值, 但不将所投资的物业出租以获得租金收入。这些投资者的价值增值公式可以表述为:

投资者之所以取得房地产的所有权, 一方面可能在于房屋租赁产生的纯收入;另一方面可能在于期望持有时段内房价上涨而产生的价值增值。但投资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 其房地产投资行为在于获利, 而并非直接参与实际经济领域活动。因此, 一般情形是, 投资者持有一段物业以获取租金, 在适当的时候将物业出售, 并获得因房价上涨而产生的增值收入。其租金和价格的关系可表述为:

房地产投资者的价值增值公式可表述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式 (2) , 式 (3) 只是式 (5) 的特殊情形, 因此, 下面将以式 (4) , 式 (5) 作为讨论房地产虚拟性的基础。在上述公式中, 为研究方便并参考现有研究成果, 将R认为是市场租金水平;P为房地产未来价值的现值;P0为房地产的价格;i为资本化率;n为投资周期数;C为新建工程量;S为房地产市场存量;ΔP为房价的预期变化量。

3 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

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是由其自身属性决定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得以显现的, 并为公众所认知和利用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房地产的自然和经济等属性是房地产虚拟化产生的根源, 经济环境的虚拟化是房地产虚拟化的外部条件,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为房地产虚拟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 探讨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需要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1) 房地产价格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根据虚拟经济的内涵, 资产价格的资本化表达公式是虚拟资产特性的行为基础, 表现为价格较强的波动性。式 (4) 表明, 在形成房地产价格的过程中, 租金的资本化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预期价格增长在价格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者共同构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行为基础。为便于讨论, 本处分析仍采用四象限模型图 (如图1中市场变动线所示) 。随着宏观经济复苏, 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 则对居住条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导致房地产空间需求增加。由于房地产的建设周期较长, 空间市场短期供给缺乏弹性, 存量空间市场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意味着, 市场在需求增加情形下的重新均衡主要依靠价格上涨而非数量调整来实现。供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必然会推高空间市场的租金价格, 在市场收益率稳定的情况下, 房价会有相应的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 将吸引更多开发商投资建房。几年之后, 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对空间市场的需求减少, 但房地产市场由于其强大的供给惯性, 存量市场规模持续增大, 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导致空间市场的租金下跌和资产市场的房价下降, 引起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较大波动。如果将考察对象限定在特定范围内, 这种价值量上升而非实物量增加现象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一个城市建成区内, 譬如一个成熟的商业区, 物业空间市场存量的变动很小, 在实物量保持几乎不变的情况下, 价格的形成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 市场需求的变动将主要表现为租金和房价的波动。这种房地产价值总量的波动是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最直观的体现。

2) 房地产兼具投资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 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兼具虚拟和实体双重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 本身具有虚实两重性。股票等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 只是一种所有权凭证, 反映着债权债务关系, 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 获取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 也可以当作资本价值来流通。当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时, 虚拟资本价格也会随之产生剧烈涨落, 有时甚至一文不值。而由于具有使用价值, 房地产存在着一个基本价值。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 物业空间市场上的租金处于低位, 在资产市场上, 房地产的价格也处于低位, 若市场价格低于房地产的生产成本, 将不会有新项目开工建设, 而空间市场由于存在自然损耗, 物业存量会持续减少, 导致空间市场供求双方力量的变化, 使得物业租金价格上升, 房地产资产价格上涨。因此, 由于使用价值和生产成本的存在, 房地产的租金和价格存在一个基本价值。正是由于基本价值的存在, 房地产价格虽然具有较强的波动性, 但与自身几乎没有价值的股票或金融衍生品等相比, 其价格波动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

3) 金融工具创新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功能, 致使其虚拟资产特性日趋增强。投资方式创新在促进房地产虚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房地产受自身属性的局限, 早期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具有区域性、实物性和个别性等特点, 表现为区域内少数有资金能力的投资者直接投资于房地产实物。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 (譬如房地产投资信托、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 使房地产逐渐克服了位置固定、价值量大、流动性差等影响投资功能发挥的弱点, 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理财工具。房地产投资信托是购买、开发、管理和出售房地产资产的产业基金, 通常聘请专业顾问和经理人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与投资运作, 其股票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或采取场外直接交易, 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让中小投资者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 间接参与并获得大规模房地产投资收益。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使房地产完全实现了虚拟化, 成为与股票等虚拟资产性质相同的金融工具。由此可见, 房地产投资功能与资产虚拟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强化, 一方面, 由于人们对于房地产投资功能的注重, 增强了其虚拟资产特性;而房地产资产虚拟化过程又进一步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功能。

4) 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使其成为联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房地产业不仅可以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后向拉动作用和前向推动作用, 直接带动几十个产业的发展, 而且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性还使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金融加速器的作用。在金融市场上, 房地产是一种较好的抵押品, 因此许多贷款需要依赖房地产做抵押物。经济的复苏对物业产生更多的需求, 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和家庭的资产量, 增强了他们从银行的融资能力, 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从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投资活动, 引发新一轮更强烈的经济扩张。房地产和银行信贷规模相互促进, 经济扩张和房地产价格不断自我增强和自我实现, 企业和家庭资产和负债同时膨胀。当出现一个外部冲击时, 人们对经济和资产价格的预期可能会发生逆转, 与之前相反, 金融加速器机制将会发挥使经济累计下降的作用。

4 结语

技术经济特性 篇7

1.1 名词解释

1980年记者出身的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力宣传了“后工业经济”,并把它描写成“超工业社会”,指出世界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以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命名这种经济。英国学者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准确地以新型经济的产业支柱群体命名这种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2年,中国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法、西班牙文版)132期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上作了说明。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

1.2 实质内涵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实际上是在逐步建立一个日渐清晰的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芬兰未来学家维莱纽斯是这样描述新经济的:“新经济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而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新经济将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和高科技企业股票的飙升紧密交织在一起,现在发生的一切仅仅是一个前奏和更为广泛的变革的一部分。”这一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其有别于以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实质与内涵。

1.3 显著特点

这个新型的经济形态有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3.1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都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和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这不能不说是技术与科学分离的悲剧。而高技术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又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高技术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1.3.2 新的价值取向

农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资源和金钱的占有;智力经济的价值体现在智力和知识的占有。对此,必须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和机构设置保障知识成为分配最主要的要素,从而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

1.3.3 新的市场观念

知识经济是在市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但它反过来又作用于市场经济,同时引起传统市场经济的变革,并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化。日益发展的跨国公司已开始形成不同于传统市场的竞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相合作又彼此竞争的新局面。

2 新环境下企业政工特性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政治多极化更加明朗、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重视和加强学习,倡导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会落伍。这就是新环境下我们企业政治工作的根本特性。

世界上这类成功例子比比皆是。令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最为惊讶和钦佩的就是日本。他说:“我总是被日本出人意料的成功所吸引,在我的经验看来,这种成功是理解日本的关键所在。对我来说,1867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获得的成功,是最出人意料、最独特的。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取得这样的成就。1 200年以前,日本就取得过非常类似的成功,它采纳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唐代的制度和宗教,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日本政府、社会、文化、宗教生活和艺术……日本人的成就依赖于一种利用外来工具——不管是社会制度还是物质技术,体现日本价值观和实现日本式目标的独特能力。”他认为,日本人善于学习,19世纪发生的明治维新这一重大的社会革新,把一个同时代国家中最不西方化、最封闭的岛国,变成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国家,同时又保持了自己原有的社会和文化特色。

3 主要任务

我们党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础就在各级党组织;建设创新型国家,每个企业都责无旁贷。

笔者认为,当前主要任务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3.1 建设创新型企业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脊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维护自己经济主权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很难谈自主经济主权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则生,没有创新能力,我国必将沦为发达国家过剩技术和产品的倾销地,甚至是经济殖民地。

创新,按照美国著名管理大师熊彼特指出的,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些新组合行为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和引入新型的工业组织。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一种从新思想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当然,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它也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更不是仅靠扩大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包含若干因素的交互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是一个研究开发、工艺、工程、经济、用户和市场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里的许多新东西、新知识都需要我们重新学习,才能保证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3.2 以人为本,留住人才

传统经济模式中,大部分企业人事经理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比如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如何以人为本,留住人才,将是我们各类企业发展战略中必须考量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有名的纽克尔公司是一家效益非常好的公司,它靠熔化锻好的金属来制造钢铁,并不是自行锻造。该公司给每位工人提供适度的周薪,还让员工可以分到基于利润的红利(常常占工人收入的一半以上);另外,它为员工上大学的子女每人每年发放1 500美元。有一名员工通过公司的帮助让其11个子女接受了教育。公司创始人肯·艾弗森通过传统的方式贏得了员工的忠诚:付出必有回报。而在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利润下降的惟一一年里,艾弗森给员工写了一封信,为减薪道歉,董事会的全部成员同样也被减薪,因为公司严格遵守不裁员的老规矩。这就是以人为本,留住人才最佳办法。

3.3 培养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来反映和显现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文化不是写出来,说出来,更不是写在册子上的,而是企业各种行为导向和企业文化最直观的具体体现。如何培养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很多企业在发生质量问题时,会找出各种理由和平衡的方式,使得企业损失最小化,供应商损失最小化,抱着消费者无知的侥幸心理把带有瑕疵的产品推向市场。然而,这种企业经济效益损失最小化的做法,带来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最大化损失。

4 结语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就必须更加重视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更好地在时代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设学习型企业,就是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我们企业政治工作的特性和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文明.新纪元的第一国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技术经济特性 篇8

丁醇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石化工业制备以外,它可以利用生物质制取,生物丁醇除了可以从谷物、小麦、甘蔗等提取外,木质茎、稻草、农业残余物、玉米纤维和外皮等均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部分木质素,也可以作为制取生物丁醇的原材料[3,4,5]。与甲醇和乙醇相比,丁醇的热值和能量密度高,汽化潜热小,能与汽油和柴油以较高的比例掺混互溶,同时丁醇的腐蚀性小,不必改造原有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由于这些优点,国内外研究者对其与汽柴油掺混燃烧进行了初步研究[6,7,8]。本文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对丁醇柴油混合燃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体积掺混比为10% 的丁醇柴油(简称B10)与国标0#柴油对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对比,通过测试在4100QBZL柴油机燃用B10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 为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试验依据。

1实验部分

1.1试剂及仪器

丁醇和国标0#柴油都为市售工业级。

柴油发动机4100QBZL,四川云内动力有限公司; 电涡流测功机DW160型,四川诚邦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发动机测试系统ET2000,四川诚邦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多组分尾气排放仪AVL SESAM I60 FTIR,奥地利AVL公司; 微碳烟排放分析仪AVL Micro Soot 483,奥地利AVL公司。

1.2试验方法

试验在发动机台架试验台上进行,采用电涡流测功机,测功机带有容积式燃油流量计、空气流量计、水路温度控制装置以及油路温度控制装置。试验用发动机为四川云内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的四缸、四冲程水冷式自然吸气柴油发动机,原机排放符合欧Ⅱ标准,其缸径为100 mm,行程为105 mm,压缩比为17,额定功率转速3200 rpm,输出功率为70 k W,最大扭矩为285 nm,排量为3. 982 L。试验中用奥地利生产的AVL SESAM I60 FTIR测量排气中的气态成分,用AVL Micro Soot 483烟度计测量排气烟度。试验中发动机参数不做任何调整,根据内燃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外特性和负荷特性两种工况下的发动机燃烧丁醇混合燃料和国标0#柴油的燃油消耗率和有害排放。

根据GB/T 18297 - 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外特性与负荷特性试验。外特性: 在发动机油门开度为100% 时进行试验,按照2800 rpm、2400 rpm、2000 rpm、1600 rpm、 1200 rpm等依次降低转速进行试验,测量发动机的输出转矩、 输出功率、燃油消耗 率等参数。负荷特性: 在2400 rpm、 2000 rpm、1600 rpm等转速下进行试验,发动机转速不变,以输出转矩为10 Nm、50 Nm、100 Nm、150 Nm、180 Nm为测试点,测量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燃油消耗率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等参数。

2试验结果及分析

丁醇有较长的碳链,其分子为非极性,因此可以与柴油高比例互溶。试验使用的燃料为国标0#柴油,体积掺混比为10% 丁醇柴油,为了方便描述,分别简写为0#和B10。表1是丁醇和柴油的主要物性参数。柴油中掺入丁醇后,混合燃料的物化性质随着掺混比的不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也会影响燃料在发动机缸内燃烧反应过程,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按照体积分数配制出10% 的丁醇柴油,在一台四缸柴油机上,对燃烧10% 的丁醇柴油和国标0#柴油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进行了试验。

2.1动力性、经济性对比

2.1.1外特性下动力性、经济性对比

由图1可知: 相对于国标0#柴油,在外特性下,燃用B10的动力性有所下降,输出转矩最大降幅达7. 9% ,输出功率也有所下降。燃用B10燃料的经济性有所降低,虽然油耗量有所降低但是因为较低的输出功率使得油耗率有所上升,最大上升幅值为4. 5% 。

2.1.2负荷特性下经济性对比

由图2可知: 在负荷特性下,发动机燃用B10时的油耗率与燃用国标0#柴油的油耗率相差不大,在低负荷、中低转速下柴油丁醇混合燃料的油耗率有所升高。

2.2燃油经济性对比

根据国家标准GB/T14951 - 2007 《汽车节油技术评价方法》中负荷特性燃料消耗曲线计算的方法进行燃油经济性的计算。计算中使用的是小时燃料积分均值。

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小时燃料积分均值, L/h

Gf———小时消耗量,L/h

p1———该转速下最大功率的30% ,k W

p2———该转速下最大功率的90% , k W

注: 在表中增加百分比,正值指的是与国标 0#柴油相比的升高值, 负值指的是与国标 0#柴油相比的降低值。

由图3和表2可知,与国标0#柴油相比B丁醇柴油混合燃料B10的小时燃料积分均值有所增大,其中在转速为2000 rpm下增幅达到了最大的5. 3065% 。

2.3排放对比

2.3.1外特性下排放对比

由图4可以看出: 在外特性条件下,相对于国标0#柴油: 发动机燃用B10时,除去HC排放上升外,CO、CO2、NOx和碳烟排放都有所降低,其中碳烟排放显著降低,体现出丁醇柴油这一含氧混合燃料的排放优势。

2.3.2负荷特性下排放对比

( 1 ) CO排放对比

由图5可知: 在负荷特性下,与国标0#柴油相比较,发动机燃用B10时的CO排放有所降低,在低负荷时,降低更为明显,降低的幅值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降低。

(2) CO2排放对比

由图6可知: 相对于国标0#柴油: 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CO2排放有所降低,降低幅值不太明显,降低幅值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3) NOx排放对比

由图7可知: 相对于国标0#柴油: 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NOx排放降低明显,这与混合燃料的燃烧温度降低,热力型NOx排放降低有主要关系。

( 4 ) HC排放对比

由图8可知: 相对于国标0#柴油,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HC排放明显增加; 在转速为2400 rpm、高负荷时,B10燃料的HC排放与国标0#柴油相当。

(5) 碳烟排放对比

由图9可知: 相对于0#柴油: 在负荷特性下,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是的碳烟排放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着负荷的增加,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

3结论

3.1排放特性

(1) 外特性下排放

总体看来,在外特性条件下,相对于国标0#柴油: 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HC排放有所上升,CO、CO2排放量变化不大,而NOx和碳烟显著降低。

(2) 负荷特性排放

CO排放: 在负荷特性下,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是,CO排放有所降低,在低负荷时,降低更为明显,降低的幅值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降低。

CO2排放: 相对于国标0#柴油,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CO2排放有所降低,降低幅值不太明显,降低幅值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NOx排放: 相对于国标0#柴油: 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是时,NOx排放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值有限。

HC排放: 相对于国标0#柴油,发动机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时,HC排放明显增加; 在转速为2400rpm、高负荷时,B10燃料的HC排放与0#柴油相当。

3.2动力特性

相对于国标0#柴油,在外特性下,燃用B10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动力性有所下降,输出转矩最大降幅达7. 9% ,输出功率也有所下降。

3.3燃油经济性

通过计算两种燃料的小时燃料积分均值发现,与0#柴油相比丁醇柴油混合燃料B10的小时燃料积分均值有所增大,其中在转速为2000 rpm下增幅达到了最大的5. 3065% 。

参考文献

[1]王铁,冯星,雷思敏.甲醇和EGR降低柴油机NOx和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2,33(4):47-52.

[2]苏会波,李凡,彭超,等.新型生物能源丁醇的研究进展和市场现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4,48(1):37-42

[3]郑海洲,王志明,韩柱,等.丁醇生物发酵的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8,31(12):36-37

[4]黄潇,蔡颖慧.生物丁醇研究现状及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5):148-150.

[5]刘娅,刘宏娟,张建安,等.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28(6):28-31,33.

[6]谭丕强,赵坚勇,胡志远,等.燃料特性对车用柴油机有害排放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41(3):347-355.

[7]肖明伟,何金戈,张惜辉,等.丁醇柴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4,32(8):1231-1234.

技术经济特性 篇9

关键词:锅炉;风烟系统;过剩氧量;软测量技术;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K2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74-01

本文介绍了过剩氧量建模的现状与发展,通过对锅炉运行过程的机理分析,分析了影响锅炉风烟系统过剩氧量的因素。

基于软测量建模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风烟系统过剩氧量进行建模。文中以锅炉不同稳态工况和变负荷过渡工况采集的历史运行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氧量进行建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文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送风系统的优化控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1 背景及研究内容

火力发电厂是工业中耗煤量较大的用户之一,每年耗煤总量占国家原煤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因此,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煤耗、节约能源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锅炉保持最佳燃烧工况,必须使空气量与燃料量的比例合适,这个比例称为过剩空气系数。

由于目前直接测量和控制过剩空气系数还很困难,所以只能采用间接的测量方法。

通常用连续测量烟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来了解过剩空气系数,以判断燃烧状况,控制进入炉膛的空气量,从而维持最佳的风煤比,达到优化燃烧的目的。

2 BP神经网络建模原理

BP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

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逐层反传。

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

3 氧量特性的神经网络建模与结果比较

3.1 神经网络模型输入输出参数的选择

本文对过剩氧量的建模使用的是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对锅炉机组影响过剩氧量因素的分析,拟使用7输入,1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来对过剩氧量进行建模,其中7个输入分别是负荷、给煤量、总风量、燃烧器摆角、主汽压力、过热器末级汽温、主汽流量,一个输出是省煤器出口烟气氧量。

3.2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验证数据

本文分别采用了独立的工况数据来训练和验证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训练模型的工况数据是一个从300 MW降负荷到210 MW,再从210 MW升到300 MW的变负荷工况数据,并且在300 MW、270 MW、240 MW和210 MW都有一定数量的稳态数据点。

用于验证模型的工况数据是另外一组从300 MW降负荷到210 MW,再从210 MW升负荷到300 MW的变负荷工况数据,同时也在300 MW、270 MW、240 MW和210 MW都有一定数量的稳态数据点。

3.3 过剩氧量BP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在BP训练过程中,取了三个较为典型的隐层数作为比较,分别为:5、13个隐层。

①采用5隐层的BP函数进行训练:

BP模型的建立与训练有7个输入,1个输出,采用5个隐层:

net=newff(an,bn,5,{'tansig' 'purelin'},'trainbfg')

通过训练以及使用另一组稳态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发现,在负荷最低处,即曲线的最顶端,出现的误差还是比较大的。

在检验数据的实际输出与模型输出的误差曲线中,最大误差达到接近0.05,因此反映出5隐层BP训练出的模型还是不能完整精确地反映目标的特性。

因此选择增加隐层数量,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当隐层数在13个时,模型反映出的特性较为接近训练与检验数据。

②采用13隐层的BP函数进行训练:

BP模型的建立与训练有7个输入,1个输出,采用13个隐层:

net=newff(an,bn,13,{'tansig' 'purelin'},'trainbfg')

先利用一组300 MW的稳态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完成后保存模型,训练效果如下:

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的曲线对比,如图1(下转76页)(上接74页)所示。从曲线重合程度来看模型训练程度与5个隐层时的类似。

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的误差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误差最大不超过0.015,说明训练模型更接近实际,误差已经没有5个隐层时那么大。

模型训练保存后,采用另一组300 MW的稳态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另一组稳态数据的实际输出与模型利用其输入所计算出的模拟输出的曲线在各个负荷阶段的拟合程度都非常好。

检验数据的实际输出与模型输出的误差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误差只有不到0.03,达到误差超过0.02的点也不是很多,绝大部分负荷区域的误差都能在0.01左右,因此能肯定,13个隐含层的BP网络训练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数据的情况。

4 结 语

本文对锅炉风烟系统过剩氧量特性建模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氧量特性建立模型来进行模拟。综上所述,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n的选取还是采用了经验公式n=2x-1(x为训练模型的输入参数个数)得出的13层更加能确切地反映出数据的实际情况,在利用外部数据检验模型中也表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因此对BP模型而言,13个隐层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1] 张路路.基于数据融合的氧量软测量[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2] 刘闯.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烟气含氧量软测量及优化配煤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技术经济特性 篇10

一、世界经济史的课程特性

经济史是一门伴随经济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介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 经济史分为中国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两个分支, 中国经济史主要以中国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而世界经济史则以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从地理范围上看, 世界经济史即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所以世界经济史具有和经济史一样的学科特性。

首先, 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的源泉。世界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 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 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理论恰恰也是以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世界经济史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 经济学理论就是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凝练和抽象出来的。世界经济史通过为经济理论提供大量证实与证伪素材, 推动着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如希克思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 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

其次, 世界经济史注重时序性与规律性研究。世界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相似之处更多地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趋同性, 二者的考察对象都是以往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轨迹, 在叙述方法上都有用“史料说话”的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都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 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指导当前的人类活动,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但二者的研究任务却不相同, 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史料的发掘, 以证实和证伪的方法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而历史学的研究任务则在于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探求事物发展规律。

再次, 世界经济史是一种分析方法。熊彼特说过:“经济学的内容, 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 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 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 (包括当前) 的经济现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多犯的根本性错误, 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 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由此看来, “历史感”和“历史经验”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学必备的基础。而所谓的“历史感”和“历史经验”其实就是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历史自觉性, 具体而言就是在历史中求解现实经济问题时, 做到“以史为鉴”, 在运用经济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时, 做到“史论结合”, 在归纳总结经济问题, 探寻经济规律时, 做到“论从史出”。

二、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现状

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 长期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 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 (变迁) 案例, 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 世界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部分高校将其纳入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还有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

资料来源:作者通过对可获取的网络资源自行收集整理所得

通过上述资料显示, 在少数重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 基本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 并多数作为必修课程。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基地班, 在教学方案设置中, 也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 并作为必修课。而在地方财经类院校, 将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设的则寥寥无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中一度被边缘化了。当然, 由于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并未通过网络公开, 为此只能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上述结论。

三、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何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国内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何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首先, 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侧重于理论逻辑培养的理念导致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应有重视。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几百年间, 经济学理论先后演化出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数理经济学、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等多个经济学流派, 各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上各有所长, 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 与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相适应, 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理论课程, 而这些课程都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 为此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则更侧重于对上述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传授与学习, 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此外受到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 经济学专业课的门数也存在界限。总体而言, 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培养,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理论源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世界经济史列入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次, 对世界经济史的课程定位影响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如前所述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作为经济学专业课来开设, 所以提到世界经济史, 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认识到其在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证实与证伪功能, 而仅将其列入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通识课程, 意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所以仅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再次, 世界经济史课程师资培养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史教学。从教师知识结构上, 讲授世界经济史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 同时又具备历史学人文素养, 并将二者融会贯通, 授课时既能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 又能自如发掘经济史素材, 让学生逻辑分析经济问题的同时又能以史为鉴, 然而同时具备两种知识结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较少。

此外, 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其对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就目前来看, 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授课, 但是课件内容以文字和授课大纲为主, 视频和音乐运用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 自然将世界经济史等同于高中时期的历史课程, 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四、加强世界经济史课程地位的建议

首先, 正确定位世界经济史课程, 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世界经济史不是一门历史课, 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是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强调历史与经济学理论相统一, 培养学生以史的方法和视角, 运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问题, 通过世界经济史的教学, 实现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头脑中衔接历史与未来, 而不是单纯学习各种经济学理论。因此应该重视世界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将对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 培育世界经济史教学队伍, 增强教学能力。世界经济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历史学人文素养, 因此要求本科高校重视该课程教师队伍培育, 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科研项目及精品课程申报等途径, 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成熟。

第三, 开展专题教学, 选择注重历史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世界经济史教材均采用编年体例来设计内容, 而这种设计与历史教材雷同, 使学生感觉乏味, 按这种方式编排教学内容, 容易疏离世界经济史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以专题形式来讲授世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 容易吸引学生,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构, 对能适当对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 如果偏重于史实的介绍, 很容易变成史料堆砌, 如果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讲授, 又容易枯燥乏味, 因此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世界经济史教学非常重要。其中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考的多媒体教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式教学以及让学生直接参与的研究型教学是世界经济史教学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几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世力.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7

[2]侯燕.关于经济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180-182

[3]希克思.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0

[4]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31

上一篇:儿科患儿下一篇:消防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