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2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
一、引言
开发区[1]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开发区也有不同的定义。针对我国开发区的不同发展类型, 可对开发区做出以下的界定:以城市为依托, 政府为主导、工业经济建设先行, 依据一定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社会条件, 以产业集聚、吸引外资和科技创新为目的, 实行开发性政策为特征的特定区域[2,3,4]。这种模式导致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简称BDA) 目前面临经济职能完善, 社会服务功能缺乏的问题。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BDA要成长为一个功能完备、良性发展的经济区域, 城市化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 因此, BDA城市化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在强化已有的开发区经济职能的同时, 不断完善开发区的社会职能的过程。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开发区政府在开发区城市化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各项职能, 力图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二、开发区政府职能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认为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科斯强调, 要解释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 就必须研究对它们产生影响、支配或约束作用的制度安排[5]。因此, 由开发区政府主导的园区企业制度环境建设, 对企业间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影响尤其显著。
1、开发区政府职能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6], 政府就是各类契约的联合体或者是制度的网络。在这一联合体中, 政府为获取收入, 以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作为交换。由于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 所以政府的产生使得社会的总收入要高于无政府状态下每一个社会个体可能拥有的收入之和。张五常认为, 政府是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 即使民主政府并不存在, 只要它对社会的价值超过建立并运作民主政府的交易费用, 那么它就将从科斯谈判中产生。因此, 开发区政府理应以降低个人和企业交易成本为宗旨, 在土地、交通等有限资源条件下, 不断塑造和完善适合开发区个人和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环境, 而个人和企业只有在顺利实现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时, 才能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开发区政府所承担的制度环境建设, 应兼顾园区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建设。
2、开发区政府与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起源的过程也就是公民与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过程。在此, 我们重点关注企业法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 企业是委托人, 代表政府的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等是代理人。更进一步, 在政府内部, 则是由立法者与政治家充当委托人, 行政官僚作为代理人。由此就形成企业法人—立法者与政治家—行政官僚。开发区政府 (管委会) 作为开发区的政府管理机构, 承担着降低开发区企业间交易成本的责任。目前实际情况是管委会主要负责代理开发区企业间经济行为的协调任务, 而对企业社会行为的代理功能较弱, 这种职能的缺失将造成企业在开发区的社会行为成本的逐步加大。
综上所述, 开发区政府在设定的公共契约关系中, 扮演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个人间交易的代理人角色, 协调和监督园区企业和个人的交易行为, 维护交易的秩序、降低交易的成本。一方面, 开发区政府担当了园区企业对外关系的中介机构;另一方面, 开发区政府制定相关交易的规则、维护交易的秩序, 担当了园区企业之间、园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代理机构。我们借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 构建开发区“钻石模型” (如图1) 。开发区政府在营造园区企业发展的生产、商业、支撑、需求四大环境中的导向作用无可替代。
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开发区社会功能缺乏
2005年初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7]中提出了亦庄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的发展战略。BDA管委会在设立初期及发展过程中, 主要承担的是经济管理职能, 与此同时, 大兴区政府承担了开发区绝大部分的社会功能。牛凤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中指出亦庄新城基础设施良好, 但面临的巨大问题就在于社会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缺少相对独立、完善的城市功能, 如教育、就业、居住、环境、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功能的缺失, 将不断加大政府与企业间、政府与个人委托代理过程中社会行为的成本。当开发区企业不能承受这种委托代理成本时, 便会在重新选择新的委托代理机构, 现实表现就是将选择到国内其它的开发区, 或者完全退出我国市场。
2、开发区政府管理的权责分配不当
管委会政府目前主责开发区的经济功能, 同时, 大兴区政府主责开发区社会功能。它们统一隶属北京市政府管理 (如图2) 。但是, 大兴区政府是一级政府, 而管委会不是一级政府, 只是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增加GDP、提高税收的管理机构。开发区管理职能在大兴区政府和管委会之间权责的不匹配问题是很明显的。这种权责分配的不平衡, 将削弱管委会对开发区的经济管理和调控功能, 同时, 造成大兴区政府对开发区社会管理功能的力不从心。因为, 社会功能的管理在没有经济功能的支撑下, 是没有动力和基础的。与此相似, 经济功能没有社会功能的配合, 将使得开发区综合水平的提升, 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开发区政府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造成的直接后果有:第一、代理人之间权责分配不均, 导致代理职能界定不清晰, 代理人职能落实不到位;第二、多头管理使得委托人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支付更多的代理费用, 代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升。
3、开发区企业生存成本加大
假设企业生存成本为C1, 企业员工生活成本为C2。在BDA政府治理环境下, 对于园区高新企业而言, 制度要素和智力要素对企业发展贡献比例是企业所有要素中最大的。政府的制度安排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吸引企业投资。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另一方面的问题凸现, 开发区经济功能至上的定位, 社会功能发展与经济功能发展的不匹配, 使得开发区的宜居性下降, 即企业员工生活成本C2持续上升。C2的上升, 将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开发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将造成开发区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短缺,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二、C2的上升, 很快可以传递到企业的生存成本C1上, 即企业必须为员工生活的经济成本买单。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 产业的外部成本将非常高。
上述分析表明, 开发区在最初规划阶段往往重视园区企业的经济属性, 而忽视了企业社会属性的重要性, 直接后果就是管委会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先天不足”, 即天生缺乏对开发区社会功能的发展缺乏有力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力, 这些将不断加大开发区企业生存成本。
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研究
城市, 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突出地表现在把“为人服务, 以人为中心”作为发展导向的现代城市对城市主体“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方面。然而, 开发区在规划及发展方面经常存在三个问题[8,9]:第一、规划格局上, 过分强调工业化功能的优先发展, 而缺乏对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的战略性认识, 进而忽视了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缺失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二、投入方面, 过度重视工业化功能的投入, 区域社会化功能开发的基础性投入则不足;第三、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上, 长期依赖于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模式, 从而使开发区城市化事业中的特殊参与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长期缺乏。因此, 在此提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如下:
1、加强开发区与北京市中心的联系
通过开发便捷的交通等方式, 缩短开发区与市区在时空上的距离, 让开发区民众更好的分享市区完善的社会功能。一方面, 继续保持和加强开发区经济功能的独立化, 另一方面, 加速与市区社会功能的一体化趋势, 此举可以成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将在不增加企业和政府间委托代理成本的基础上, 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在开发区的活动成本。即不增加管委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实现开发区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区的健康良性发展。这在短期内弥补开发区城市功能不完善的缺陷,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 北京市中心城区有限的社会功能的负担会逐步加大, 不利于北京市长远战略的发展, 并非长久之计。
2、在大兴区开辟满足开发区社会职能的对应区域
在大兴区开发对应的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区域, 让开发区共享该区域所提供的便利。这样, 第一, 弥补了开发区社会功能不足的缺陷;一方面, 也推动了大兴区的就业和城镇化发展。这样便较好的平衡了开发区管委会和大兴区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 也为大兴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加强开发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
新制度经济学[10]认为在经济生活中, 政府的职能是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显然, 当开发区企业及个人生活面临的社会成本加大时, 就需要政府机构扩大和加强相应的职能建设, 降低企业及开发区民众的社会成本, 以满足开发区长期发展的需要。社会职能的加强, 第一, 为开发区民众生活提供了便利,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包括教育、环保、就业、社会服务等等;第二, 也将为工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第三, 能够改善产业结构, 由单一制造业为主向多种产业并进式发展;第四, 将源源不断的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到园区内, 园区内部的有力条件也将不断强化自身已有的人才优势。
综上所述, 管委会社会职能的跟进, 符合城市化进程中“为人服务,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是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诺斯的“暴利潜能”分配理论中认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10], 该论断尤其适用于BDA管委会。若任由企业自发去配备相应的社会服务职能, 很难脱离自由市场条件下, 资源配置的无序性、重复性和低水平的阶段, 开发区有限的土地承载能力难以接受这种发展模式。因此, 只有在政府的宏观指引下, 开发区的社会功能才能进一步完善, 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齐头并进, 才能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培育人的环境, 把亦庄建设成国际新城, 才能实现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以业兴城, 以城促主”的战略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分析开发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能, 并就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的问题及根源进行了探究, 最终提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对策。
关键词:开发区,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D].浙江大学, 2005.
[2]厉无畏, 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唐慎.论中国开发区的聚散功能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复制作用[J].探索, 2005, 2.
[5]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吴金群, 耿依娜.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J].2008, 3, 38 (2) .
[7]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 [R].2005-4-15.
[8]王学伟.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南开经济研究, 1998, 增刊.
[9]陈昭锋.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城市开发, 1998, 4.
[10]刘华香.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府职能观评析[J].学术交流, 2007,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2
根据北京市安监局《关于开展201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今年6月份,开发区积极开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共建平安亦庄”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发区安委会研究制定了可行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全面部署、认真落实、注重实效,以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增强区内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为重点。各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了全区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了安全管理机制,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质量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有效的控制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安全生产。
现将201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月”全面启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年”的总体安排部署,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特别强调,认真开展好我区“安全月”活动,必须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开发区安监局局长刘建平于2010年3月1日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安全月”的有关宣传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安监局通过与宣传部、工会、共青团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201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对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对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宣传发动。
活动期间,我局向全区300多家生产型企业下发安全相关的书籍、招贴画、法规、光盘等宣传品共计1万多份。企业也各自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区参与总人数达15万人次。应急演练活动周期间,我局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观摩指导,并对威讯联合半导体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应急演练活动进行了点评。
据统计,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1000余名群众参加了咨询日现场活动,5000多人参加了应急救援科普知识竞赛;有关部门出动宣传车70多台(次);张贴、悬挂安全生产标语500多条;130多人参加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查出隐患780多条,下达整改通知书700多份;1000多人参加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散发各种安全生产宣传资料20000多份。
二、主题突出,形式多样,企业员工受益颇多
(一)早策划、早动员、早动手,确保活动效率
在开发区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区安办本着“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地原则,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精神。研究制定了“安全月活动方案”,对本次“安全月”活动的时间、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及活动要求作了具体安排。在活动筹备阶段提前谋划、提早设计,商议展览内容、设计展台、丰富展览形式。为了搞好本次“安全月”活动,由区宣传部、公安局、总工会、团委、安监局为成员成立组委会,下设“安全月”活动办公室。各企事业单位指定一名同志具体
负责“安全月”活动的联络工作。活动方案详细安排了“安全月”日程、任务,并分工责任到人。5月中旬,开发区安全生产办公室召开“安全月”活动会议,就开展201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了详细部署。
(二)内容新、方法活、参与广,保证宣传力度
6月13日,开发区安监局在区内永康公寓召开了“安全月”启动仪式活动,整个展区通过展板、展台、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理念。在宣传品的筹备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作宣传品,展示开发区安全生产近年来的工作。当日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安全宣传咨询人数达1000多人次,通过与广大群众面对面宣传,营造了“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的社会氛围。在“咨询日”启动仪式活动中,结合开发区特点,突出“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共建平安亦庄”的主题。
围绕今年全市安全月活动主题:“坚持安全发展,落实安全责任,服务世界城市建设”,我区提出了开展安全月活动的指导思想,突出综合治理这条主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深入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用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凝聚共识、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全国、北京市的相关要求,结合开发区实际,我们确定了今年“安全月”活动的几项重点内容:安全生产展板巡回展示、“安全在我身边”演讲比赛、应急救援科普知识竞赛、“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等活动。
在开发区总工会、安监局开展的应急救援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区内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活动期间共收到应急救援科普知识竞赛答题卡5335份,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应急救援与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公伤亡事故,营造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落实早、总结全、造影响,活动取得明显效果
为了将活动落到实处,使活动的开展富有成效,各单位制定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动员部署,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责任人。以单位职工大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克服自满厌烦和松劲情绪,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重要性,增强了广大职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开发区参展和组织参观工作均得到了各方的认可。《BDA时讯》开辟“安全月”宣传活动专栏和增刊,集中报道安全月各项活动。同时,区内企业也积极加入安全月各项活动当中,期间,企业上报安全生产征文95份。
三、几点体会
今年是全国开展的第9个“安全生产活动月”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思想认识到位,才能认真搞好“安全生产月”活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行动难以到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事故下降了,对企业的发生乃至本地经济的腾飞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安监局是近几年来成立的单位,发展壮大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还需要安监人和有关部门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在全社会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对于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领导重视,才能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开发区工委、管委十分重视“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亲自过问,并督促抓好落实。亲自协调各方的关系,齐抓共管。今年开发区政府拨出专门款项20万用于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开展好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把握创新,才能使“安全生产月”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今年,开发区“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大胆创新,自选了不少动作。与开发区总工会联合举办“应急救援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既增加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内容,又提高了全民的参与意识,使全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启迪,安全生产意识得到提高,从而使活动高潮迭起,不断深入。
(四)突出重点,才能达到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最终目的。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着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在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上,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发现和消除了一大批隐患,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
四、剖析问题,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纵观整个安全月活动,发现还存在着不足,一是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一方面,一些部门将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视为安监部门的事,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积极性还不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认识不足,被动参与的多,广泛性、主动性还不够。二是组织的形式还不够丰富。一些企业出现厌倦情绪,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有的企业对安全生产月活动,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3
一、不断提升的经济地位
天津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狠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特别是94年以来,开发区积极响应市委"三、五、八、十"战略,抢抓机遇,取得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经济地位不断加强,对天津和滨海新区经济指标贡献率不断提高。
(一)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94年以来,开发区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6%,在9年时间里,GDP增长了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出口额增长了10倍,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实现了在高基数上的快速增长。
(二)外商投资的快速聚集地
吸引外资是解决区域发展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一个区域对外资的吸引力度强不强,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投资环境好不好,发展速度快不快。开发区建区伊始,就提出了"投资者是帝王"的理念,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994年以来,开发区每年吸引外资以高于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截至2003年10月,天津开发区历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83亿美元,《财富》五百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了 82 个项目。
(三)不断增强的区域拉动作用
天津开发区GDP占天津市的比重由94年的6.7%提高到2002年的19.8%,工业总产值比重由94年的7.3%提高到2003年的31.2%,出口额比重由94年的22.7%提高到2002年的49.6%。同时,开发区在滨海新区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GDP占滨海新区的比重由94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47%,工业总产值比重由94年的43%提高到2002年的61%。
(四)遥遥领先的综合实力
从1993年起,天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首位。2002年,开发区的GDP达到38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财政收入达到80.32亿元,增长18.9%,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1.24亿元,增长30.3%,完成出口57.06亿美元,增长41.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98亿元,同比增长8.4%,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保持领先,其中工业总产值、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领先幅度更为突出。
二、领先时代的投资环境
天津开发区在与日俱增的竞争面前,保持了投资环境的先进性。在中国商务部历年颁布的《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的通报》中,天津开发区主要投资环境指标方面均名列第一,天津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国投资环境最佳的开发区。
(一)功能齐全、成本低廉的投资硬环境
截止到2002年,天津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达到了139.11亿元,从开始的"三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特别是最近几年,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硬环境,开发区又加大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环境的建设为入区企业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务环境以及较低成本的土地开发、能源供应服务。
(二)规模强大、配套齐全的产业环境
产业环境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产业聚集程度,关乎到招商引资的成败。天津开发区非常重视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先后出台了《电子通讯产业规划》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以及《汽车产业规划》。目前天津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摩托罗拉、三星集团、霍尼威尔、松下等为代表的电子通讯业,以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诺维信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业,以 SEW、艾默生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以顶新、可口可乐、雀巢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并且随着丰田项目的进入,正在形成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其中开发区的电子通讯业是开发区的第一大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584亿元,占全国7.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利润占全国的14.5%,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利润率12.35%,位居全国第一,使天津开发区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最高的地区。
(三)优质、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环境
天津开发区从建区开始就重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建设"仿真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管委会审时度势,按照WTO的要求,继续按照开放区域和先进区域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开发区竞争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以"发展、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致力于建设"优质、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四)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
2002年,开发区对现有的投资促进政策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板块式梯度政策,这是在全国开发区中的首创。该政策体系具有一视同仁、板块结构、梯度优惠三大特点,对只要符合开发区鼓励的产业门类,不论内资外资,也不分所有制形式,将一视同仁享受优惠政策,都给予扶持,同时结合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将政策分成不同的板块,并根据开发区产业的导向,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扶持力度。
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天津开发区认真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工业区盛衰的经验教训,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一)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环境
天津开发区全力以赴促进科技发展,走科教兴区的路子,提升竞争的档次,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在这方面,天津开发区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成绩斐然。
截止到2002年,开发区共成立了4家风险投资公司,建成了6个孵化基地,国家级、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1家,高级人才数量达到227名。一个由内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日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人才激励机制、优惠政策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在开发区初步形成。
(二)日趋完善的城市载体功能
开发区2001年提出了三年形象年建设,其中城区形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开发区的城市载体功能日益完善。
一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网上现代物流设施、金融服务区等载体的建设。二是为突出区位优势,建设了重大交通项目,解决了原来滨海新区"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交通瓶颈,2003年10月通车的轻轨,大大缩短开发区和天津市的距离,进一步加强同天津市的交通联系。三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建设了一批重大精品项目,如泰达图书馆、国际心血管医院、金融服务区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成为标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大力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四、与时俱进的机制、体制创新
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区域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开发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天津开发区不断进行适应发展要求的制度创新,积极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一)运作规范的政府管理职能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结合区域的特性,提出了"发展、服务、管理"三项职能,解决了政府管什么、管多少和如何管的问题。
开发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各项工作均围绕发展而展开。为了集中精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政府该做的事,开发区坚持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将技术性、后勤性领域采取外包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节省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开发区始终为企业和居民着想,不断改善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准。开发区首倡了许多先进的服务理念,如"投资者是上帝,项目是生命线"、"让投资者获得利润等"。在目前政策趋同、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还提出了"服务也是生产力"的口号,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提供了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灵活的管理体制
政府的管理体制是体现天津开发区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多年来,天津开发区之所以能连续取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集中授权、充分放权",使开发区能够享受很多特殊的管理权限,同时市里各部门对开发区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开发区保持体制和机制的先进性创造非常好的条件,管委会政府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体制和集中的管理权限,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同时,管委会通过不断加强内部体制建设,不断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创新的发展理念
天津开发区19年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创新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天津开发区总是以创新的思维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在全国开发区中的领先地位。
(一)以高标准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
天津开发区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领先水平,提出要以"中国最高水平,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做好各项工作,即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法制道德环境、社会各项事业等都要达到"中国最高水平,世界先进水平"。
(二)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定位
天津开发区的定位紧密结合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不同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开发区先后经历了由单纯引进外资发展到内外资并重,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变迁;由独立发展到协同发展的转变。开发区为适应这些转变先后提出了工业园区和工业新城区的定位。目前天津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开发区刚提出现在的定位是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中国北方加工制造业中心,建成全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
(三)领先潮流的环境建设理念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4
特殊时期特殊干重点突出谋发展
2009年是新中国的60华诞之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把全力做好国庆60周年安全生产保障工作作为年度工作核心, 围绕开发区“助企业、保增长、调结构、促和谐”的工作目标, 坚持“服务、引导、督促、执法”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方针, 全面开展了开发区安全生产规划编制工作, 进行了全区涉危单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情况普查, 组织了对区内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还确定了在“深入调研、加强培训、做好服务、严格执法”4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隐患排查回头看;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工作, 不断服务企业提高安全和职业健康的管理工作水平。
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活动
隐患排查是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通过政府部门的推动, 全面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自觉性, 使之尽快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2009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开展了“隐患排查回头看”专项隐患排查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对全区生产企业安全员进行了针对性培训, 告知企业应如何开展隐患排查工作。为了帮助指导企业开展工作, 他们与专业机构合作, 由工作人员与专家共同到企业现场进行检查, 帮助企业发现问题, 督促企业整改到位, 建立并完善隐患排查制度。
加强危化品安全监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工业产业区, 危险化学品使用集中,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尤为重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以国庆安全生产保障为主线, 采取调研、培训、检查等多种手段, 以控制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为目标, 大力推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严格执法, 依法审批, 强化宣教, 推行信息化管理系统, 做了大量工作, 收到良好成效。
2009上半年, 利用2个月的时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摸清了开发区239家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安全管理现状, 并确定了92家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单位。在此基础上, 他们启动了涉危单位危化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利用全市的涉危管理系统, 实现了危化品管理的市、区、企业三级互通和信息直报, 强化了对涉危单位的安全监管。针对一些企业负责人对危化品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操作人员对危化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缺乏事故应急处置技能等问题, 他们组织辖区内92家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的102名主要负责人参加“危险化学品企业法人安全责任”培训;举办了8期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专题培训, 共有159家企业的1 507人参加。通过广泛宣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和深入的教育培训, 提高了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降低了危化事故的发生概率。
国庆期间,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联合相关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液氨液氯使用单位和加油站进行专项检查, 对管控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等单位提出重点要求, 保证了国庆期间危化品的安全使用。在国庆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期间, 为避免对企业危化品运输造成影响, 他们召集100多家相关企业, 召开了国庆期间货物运输措施通报暨安全工作会, 详细解读政策, 介绍办理通行证的流程。同时指派专人替企业向市里联合窗口报送有关资料, 减少了企业的麻烦, 保证了办证的顺畅, 同时要求企业采取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确保国庆期间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有限空间专项整治行动
2009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组织区安委会成员单位主管领导及全区50多家物业公司、3家市政施工单位和8家能源保障专业公司负责人召开专项会议, 请专业机构编写了有限空间和楼宇安全规范安全作业手册, 下发给企业和一线作业人员, 并在开发区显著位置设置大型公益广告牌, 宣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同时, 他们与相关部门联合发文, 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并组织多次安全检查, 确保开发区有限空间的作业安全。
增强意识重安全优化监管抓队伍
为提高开发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举办了多次安全培训, 把安全教育做到企业安全生产的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
一是2009年初和年底, 分别对全区企业的安全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企业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知识2次大规模培训, 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安全部门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深入到5家单位对其生产班组长进行安全培训, 通过提高班组长安全意识来带动企业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 形成安全习惯。三是邀请北京市卫生局领导, 对全区有关企业人员300余人, 专题讲解《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职业健康知识。四是分2批集中对92家危险化学品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 让企业的决策层人员认清安全责任, 把法规要求落到实处。五是组织了2期针对物业单位、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施工班组长、一线作业人员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 还专门组织这些人员听取了市安全生产演讲团的演讲, 多角度地强化相关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认识。六是为配合全市对印刷行业的职业健康专项治理行动, 专门组织区内20家印刷企业, 共同学习北京市新出台的相关规范, 并请人民大学和北京市劳保所的专家介绍职业病防治的总体形势和对企业的工作要求。七是进行了危险化学品专题培训, 向一线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 使从业人员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要求, 在作业中遵守安全规范。
为提高全局人员应急救援能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拿出4万余元购置了现代应急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并邀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现有装备的性能、结构、使用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演练, 大家在掌握了应急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同时, 也提高了全局的应急实战能力。
2009年开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通过“大下企业”活动 (分批派执法人员驻辖区内企业锻炼学习) , 实践了帮助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让执法人员更加深入细致了解企业的“双赢”目的。截至2010年2月, 他们已派出4名执法人员到4家有特色的企业进行了实践, 每人都完成了1篇调研报告。通过交流帮助企业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也使执法人员有了企业一线的安全管理经验, 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
探索监管新路子打开稳定大局面
制定安全发展目标
为保障开发区的安全发展, 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 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几率, 减轻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提高开发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绩效水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编制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发展战略规划》, 聘请专业机构对开发区重点部位、重点企业、能源保障单位等摸底调研, 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规划》进行论证和审定, 为编制开发区“十二五”安全发展规划创造了条件并奠定了基础。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审计
通过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审计工作, 排查和治理事故隐患, 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在企业和专业机构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进一步推动第三方介入的安全监管模式的运用。这一工作的试点运行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同, 为今后大范围地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聘请中介机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专业化指导, 开展了特色的“安全生产审计”工作。安全生产审计包括安全生产审计、咨询指导和审计验收3个阶段, 即执法人员和专家到企业, 从制度、培训教育、特种作业、危险化学品等方面全面为企业评估审计并提出整改问题;企业进行隐患治理期间, 可直接联系有关专家, 必要时, 由专家上门为企业进行义务指导;最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复查, 由专家到场进行核查。2009年以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共对8家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审计, 出动执法人员和专家72人次, 帮助和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同时密切政府与企业的联系, 强化了政府服务职能。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手段, 是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改善和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素质, 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根据开发区工业生产的特点, 按照“专业规范、中介验证、先行试点、全面铺开”的方法, 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五年工作计划, 还开展了“中介验证、先行试点”两项工作, 首先是中介验证。为验证已经完成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文件的系统完整性, 可操作性, 组织北京市安全监管局认定的标准化评定机构对文件进行了评审。其次是先行试点。选定北京开拓热力中心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行的试点单位, 截至2010年2月:危险源辨识与等评价表格270余个;收集、修改和编写了管理制度63个;作业指导书250余个。完成《安全标准化运行报告》《安全标准化规范文件完整性、可实施性和系统性验证报告》《安全标准化指南及应用报告》, 为下一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文件的完善及大范围推行打下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职责,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结合企业实际, 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制定了《开发区企业主要负责人主体责任实施细则 (试行) 》, 2010年在开发区企业实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5
为了进一步规范管委会主任办公会(以下简称办公会),提高办公会质量和效率,根据管委会实际,特制定如下规则:
一、会议内容
办公会是讨论决定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要事项的会议。办公会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管委会主任或主任委托1名副主任主持召开。
二、会议时间
原则上每周三下午为办公会议时间。特殊情况下,根据主任意见随时安排会议。
三、会议出席人员
办公会由管委会领导组成。常列会部门为管委会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局、产业促进局、科技局、财政局、建设发展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房屋与土地管理局、市政管理局、社会发展局、环境保护局、统计局、研究室、规划局、新闻办、总公司。其他列席部门由主持人根据议题需要指定。
四、会议主要任务
(一)研究审议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研究部署或调整管委会工作计划,重点工作、折子工程、拟办实事、财政预算、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三)传达通报国家、北京市通知文件、会议精神;
(四)研究审议需要向市政府请示、报告的重要事项;
(五)讨论审议管委会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
(六)研究审议征地拆迁、土地出让、转让事项;
(七)研究决定、通报大额资金(100万元以上)使用;
(八)研究审议重大招商项目及重大建设项目(政府投资1000万元以上);
(九)研究决定需要管委会统筹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或重大活动;
(十)研究决定管委会各部门、驻区各职能局向管委会请示的重要事项;
(十一)其他需要办公会研究确定事项。
五、会议组织实施
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办公会议题征集、议题材料审核、办公会议题印发、会议纪要撰写等相关会务工作组织实施。
(一)议题材料收集。对于领导指示、批示需上会研究议题,各部门要于每周一前向管委会办公室提交议题及上会材料,管委会办公室负责督促,并将收集到的议题情况报请会议主持人审定。
(二)议题材料审核。汇报材料的内容一般包括该议题的背景、基本情况、需主任办公会研究或审定的问题、政策依据、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等。需要办公会决定的事项,汇报部门须有明确意见;议题内容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的,汇报部门须与相关部门做好议题的研究、协调及材料的准备工作,并有明确意见,意见明显分歧的一般不上会讨论。
(三)议题印发。办公会议题经管委会主要领导审定后,办公室要及时下发,并做好出席会议领导及参会人员的核定。
(四)会议纪要撰写。会议纪要由办公室草拟,在会后2日之内完成初稿,报参会各委领导审核后由会议主持人审定签发,原则上在会议召开后7日之内完成印发工作。
六、会议纪律
(一)各部门会议议题除重大规划和重大事项外,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重大规划和重大事项汇报时间原则上也不超过30分钟。与会人员发言应紧扣主题直陈观点,言简意赅,一般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
(二)列席办公会的部门原则上由部门正职领导参加,列
席人员根据主持人的安排发言。部门正职因公外出或其他特殊事由不能参加的,需提前向主管领导和管委会办公室请假,部门副职可代表正职列席或汇报。
(三)参会人员要对会议内容保密,不得对外传播议事过程及涉及的内容。
七、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
管委会办公室负责督办会议决定事项,各有关部门按照督办要求办理落实并书面反馈办理情况。
八、本规定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6
建区八年来,在12.49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8平方公里,实现了水、电、气、路等"七通一平",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布满了项目。截止2002年底,累计批准进区项目700个,建成投产企业200余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力器材、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荷兰飞利浦公司、德国曼公司、韩国LG公司、台塑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等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入区投资。2002年底,河南省目前最大的合资项目--由安彩集团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出资约30亿组建的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预期2003年底,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与德国MAN公司(世界500强)合资组建的猛狮客车有限公司也将建成投产。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国内、外企业、留学归国人员投资郑州,选择开发区。与周边各省、地、市各类环境相比,我区有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具体包括:
区位优势: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东部外向型经济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独立于市区,又与市区紧紧相连。企业在此投资,既可利用开发区的基础配套,又可利用郑州的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布在开发区周围。开发区距天下名刹"少林寺"80公里,到古都开封、洛阳也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郑州市的东南部,是"郑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服务带动"郑东新区"开发。郑州东部地区是郑州市最活跃的智力、人才、教育和科技中心,汇集着郑州市70%以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可为进区企业提供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交通优势:开发区周围铁路、公路、航空等设施配套齐全,便捷程度之高在内陆开发区中十分罕见。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2公里,距陇海线上的圃田车站3公里,距郑州铁路一类口岸郑州东站1.5公里,距郑州公路货运中心站2.5公里。京广铁路、陇海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环绕开发区四周,区内主干道就是郑州市迎宾大道--航海路。至天津、青岛、连云港港口铁路运输最多不超过12小时。
环境优势:开发区科学制定并实施城区景观规划,引入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绿地率是郑州市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净、绿、美、阔"的环境特点,"洋、文、灵、秀"的建筑特色。在内陆开发区中第一个全面导入CI,增强区域形象吸引力。郑州市占地600亩的"世纪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航海广场分布于开发区周围。
土地优势:开发区位于昔日的黄河古道上,93.6%为沙荒地,耕地少,地势相对平坦,地面2米以下为坚实的土质,符合基本建设用地标准和国家土地开发政策,可以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条件良好的大面积基建用地。
服务优势:坚持"以事业统一思想,以发展凝聚力量,以实干树立形象",按照"宁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企业一事为难"的服务宗旨,创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做到了"企业提供资料,中心全程办理"。按照"服务到永远"的理念,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项目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项目进区服务队伍,以建设局为主体的项目开工建设服务队伍,以计划经贸局为主体的项目经常性生产经营服务队伍。
区内服务支撑体系完善,设立了工商、税务、金融、邮电、通讯、公安等分支机构,并逐步完善法律、咨询、信息、医疗、文化、教育、体育等公众服务设施,可为企业和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政策优势:开发区拥有国家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一系列扩大开放、吸收外资、鼓励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可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的内外资项目提供有力支持。郑州出口加工区,将为出口创汇企业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7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8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9
占尽先机才能化危为机,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该区善于从经济发展中总结规律, 依靠敏锐的先知先觉, 未雨绸缪, 积极应对, 将危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顺利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该区牢固树立招商是项目之源、项目是发展之基的理念, 突出抓好项目招引、建设、服务三个关键环节, 推动招商引资不断有新的突破。
一、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背景资料
日照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8月, 是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也是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在我国重点援助的四个环保试验区之一和山东省第一家通过ISO 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省级开发区。建区以来, 开发区不仅引进了大量的外资, 而且建设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其中累计引进各类项目900多个, 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 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216亿元。在开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多达22个, 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在开发区设厂, 其中包括日本丸红、美国邦基、德国蒂森克鲁勃、比利时伊索、韩国现代等。目前,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能源、浆纸、粮油加工、机械加工制造等几大临港支柱产业。
二、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思路
为促进开发区经济技术的发展, 日照市政府跟据国家对开发区的发展政策指导结合本地的区域特色, 制定了“一个目标、四个发展、五个重点、三个保障”总的发展思路。所谓“一个目标”, 也就是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创建国内一流开发区。这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指导路线, 也是开发区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所谓“四个发展”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这是开发区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之下制定的发展战略。同时, 要走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街道和村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五个重点”之路。还要做到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平安稳定建设“三个保障”, 最终打造和谐健康极具发展潜力的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迅速, 在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街道和村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日照市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创新、开放和服务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 韩国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物流产业园、汽车商贸城和粮油产业园发展势头明显。其中, 食品加工园区实现占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 形成了以水产品、果蔬加工、发酵制品和乳品加工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其产品大量出口日韩两国, 有效拉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
2006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 同比增长13%;全年共有在建和新招引项目319个, 实际到位资金79.6亿元, 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7100万美元, 进出口总值7.9亿美元, 同比增长8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6亿元, 同比增长37%, 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0.7%。开发区发展已经成为日照市工业强市的重要途径, 全市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的带头区, 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贡献巨大。预计2010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0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 力争跻身国内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列。
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区内大企业数量较少, 难以成为规模经济发展的支撑
从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案例来看, 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日照经济技术虽然在招商引资总量 (累计过百亿) 上成就可喜, 但区内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大企业数目较少, 据统计, 目前区内年产值过十亿的企业仅占全体企业的6.72%, 该状况严重制约了规模效用的形成, 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难以降低 (亚当·斯密, 《国富论》) 。
2、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山东省政府和日照市政府以及日照市规划委员会对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总体思路方面的指示, 但是没有针对开发区的园区特色和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致使开发区目前只能“跟风随大流”, 无法领先于整个市内各区域的发展水平。由于区内包含多家跨国企业和外资企业, 其发展备受当地法规限制, 难以实现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加工企业多进行低技术附加值的生产, 难以实现长足发展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多为加工制造型, 尤其以粮油产业园、韩国工业园为主, 该两园主要为外国公司加工和生产半成品。该类型的加工多为劳动密集型, 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段部分、微笑曲线的低谷 (施振荣, 《微笑曲线理论》) , 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因而附加价值很低。目前区内产值过分依赖于该种加工生产企业, 没有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 长此以往,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4、人员思想水平不高, 缺乏长远战略和国际战略眼光
开发区建立之初, 由于本地人才资源稀缺, 区内工作人员多引自当地乡镇企业, 该部分人员缺乏相应的国际化教育知识, 难以摆脱只顾眼前利益和本企业利益的短浅目光, 造成了开发区至今没有完成向国际化道路的转变和发展。再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目前, 区内工作人员的冗余度较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五、对开发区发展的建议
当前, 面对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 日照经济开发区全区上下着眼于主动应对而不被动应付, 积极作为而不消极无为, 做到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把问题研究得更深透一些, 把举措谋划得更实在一些, 努力变压力为动力, 化不利为有利, 进一步提升精气神、增强创造性、提高执行力、坚定发展信心, 力求化“危”为“机”, 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努力夺取国内一流开发区建设的新胜利。
1、实施旅游开发战略
日照经济开发区位于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均气温约为12.7度, 堪称“北方的南方, 南方的北方”。长期以来, 日照一直以“碧海、蓝天、金沙滩”闻名于世, 市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泻湖和国家级海滨森林公园, 被誉为“中国第一滩”、“东方夏威夷”。2004年日照入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40个魅力城市之一, 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确定为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29届奥运会帆船帆板赛前训练基地, 并成功举办过多次国家级和世界级世界帆船赛。同时, 作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的产地, 市内拥有多个景色秀丽、芳香怡人的大型茶园, 可供休闲娱乐之用。
开发区可以依托母城日照的自然资源优势, 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同时整个山东地区可以为日照开发区提供重要的客源市场, 同时可以受到青岛、烟台等旅游胜地的客源市场辐射, 成为来这些城市的旅游者的二级旅游目的地。开发区要做好旅游空间的布局设置, 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着重发展地方特色, 如茶文化, 充分利用“茶旅游节”和“茶博览会”发展开发区旅游产业。
2、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对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政策、法规和措施的研究, 加强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建立和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使开发区走上正规化、法制化发展的道路。着重监管区内重工业企业, 严格做到好清洁生产、节约能耗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做到监管有法必依、有法可依。
3、协调短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发展
目前, 开发区内各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要帮助各企业和全区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做到三者的协调发展, 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也不能好高骛远。
4、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开发区要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推进技术改革和技术进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采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 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限制, 努力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靠拢。同时, 在继续加强农副产品出口加工的基础上, 发展特色工业, 充分利用日照市矿产资源丰富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5、培育区域集群品牌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有极强的号召力, 是企业的巨大无形资产。因此, 开发区必须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首先要做好区域品牌的定位, 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品牌, 在此基础上做好品牌的营销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做好品牌的传递工作, 尤其要做好区域的形象设计, 这对于招商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6、走土地集约节约发展型发展道路
在我国,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土地资源瓶颈和资金的约束, 因此要做好区域土地开发规划, 合理用地, 坚决打击乱占耕地现象。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控制力, 严格监管开发区用地问题, 做到土地规划合理、正规、科学。
参考文献
[1]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 1909.
[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商务印书馆, 2004.
[3]顾凤霞、刘文宝: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构想——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福建建筑, 2009 (4) .
[4]包丹菲、施良展、宋美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的路经研究[J].福建论坛, 2009 (4)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0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1
“科技北京”实施以来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与特点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与实施前的2008年相比,2012年技术市场实现了“一个翻番”和“两个突破”,创造了“两个历史新高”。“一个翻番”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58.5亿元,较2008年翻了一番;“两个突破”即技术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2048.6亿元)均突破2000亿元;“两个历史新高”即技术交易额增长率超过60%,吸纳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超过40%,二个增长率均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高。
总的来看,“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技术市场有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交易增加值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稳步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走高,2011年为9.2%,较2009年提升了0.5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技术交易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是技术集成创新成为技术交易新趋势。首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刺激了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巨大需求,更多的交易主体围绕产业链的发展,技术提供方式以单一技术向技术集成为表现方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2012年,集成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05.6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7.2%,比2008年增加了923.9亿元,占比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三是北京吸纳技术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2009-2012年,北京吸纳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迅速增长,2012年达到974.3亿元,较行动计划实施之初翻了一番,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占67.3%,吸纳外省市占32.7%。从行动计划实施前后的平均增速情况看,计划实施后的吸纳技术规模增速明显提高,四年平均增长26.4%,较计划实施前提高15.9个百分点,尤其是吸纳外省市的增速达39.6%,较计划实施前提高33.1个百分点。
四是重大合同占比持续攀升。2012年,北京输出重大技术合同2175项,成交额1908.9亿元,是2008年的3.0倍,四年平均增速为30.3%。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比重持续攀升,2012年达到77.6%。
五是北京正逐渐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09至2012年每年平均出口539.4亿元,而行动计划实施之前(2006至2008年)年均出口仅为182.3亿元,增长近3倍。北京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明显
中央科技资源在京落地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在京机构技术交易以及中央科技成果落地北京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1.中央在京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一半左右。中央在京机构技术交易活跃程度明显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0.7亿元,占全市的48.4%,比2008年提高24.3个百分点。四年间年均增速达35.4%,比2006-2008年年均增速高出19.2个百分点。
2.中央在京机构技术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间,中央在京机构科技成果落地北京的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50亿元左右。行动计划实施后,成交额明显上升,4年均值达126.9亿元,2012年达到226.3亿元。
重点产业技术交易活跃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和民生工程,振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建设”等8个产业。
对比8个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2009-2012年四年平均数与2006-2008年3年平均数,发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成交额年均规模居前列,“行动计划”实施后年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元以上。
从8个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合同占比及落地北京情况看,重大合同比例较高的分别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城市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产业,重大合同成交额占比重均超过80%,主要原因是上述领域有一些集成技术交易项目。
中关村技术交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2
目前,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应积极响应联合国规划署倡导的“全球绿色新政”, 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强国际交流和协作,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
国际生态发展联盟作为学术组织, 是由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家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目的是推动各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荐阅读:
北京城区经济07-26
北京经济发展08-05
北京市经济09-1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09-06
86北京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09-13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考研必看经验08-24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勤保障方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