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沟域经济发展(通用5篇)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 篇1
摘要:沟域经济在北京山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沟域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沟域经济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效: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提出了未来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紧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发展创意农业与会展农业,增强服务能力,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山区经济发展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沟域经济,发展,趋势,北京
1 北京沟域经济的重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1.1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尤为重要,并切实加入到行动计划中来。十八大以后,我国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1.2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2013年初,我国就连续出现4 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受笼罩的省、市达30多个。北京市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2014年1月4日,我国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过去的两年,北京以及全国的大部分的城市,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使我们更加自觉的意识到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生态优先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及生活方式。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北京沟域经济的建设首先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为我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做出重要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1.2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2.1 建设“三个北京”的需要
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北京市就果断提出建设“三个北京”即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而要建设“绿色北京”就必须以山区资源为依托,保护好山区生态涵养的功能,做好山区防护林的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等等措施,而要实施这些举措,就要发展沟域经济。
1.2.2 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
北京市政府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建设北京的战略目标,那么占整个北京市面积60%以上的山区将是建设北京的战略腹地、独特优势,为北京市的建设增添独特的魅力。
1.3 北京山区农民增收的需要
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于山区比例较大的怀柔、门头沟、密云、延庆等,其经济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区(朝阳、海淀、西城及东城),而且与顺义,丰台,通州等平原较多的区县相比,也还是有非常大差距。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所以,促进山区经济的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目标,也是判断沟域经济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亿元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 北京沟域经济的成果
2.1生态环境改善
自沟域经济建设以来,北京市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绿化造林稳步推进,大力围绕打造“绿色北京”的宏观目标,利用人工种植、飞机散播、封山育林、建立生态保护区等等多种造林方式,加强沟域绿化造林工程的打造力度,迈出了防护造林的第一步,在沟域的生态改善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山区林木种植区域大面积增加。早在2010年北京市政府就几乎关闭了山区所有的煤矿,告别了山区简单依靠采矿而生的生活面貌。随之而来的是废弃矿山的修复,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1]。
当前,北京市的荒山宜林已基本完成了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区的水源涵养,天然屏障的功能更加的明显。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为山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而且也大量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旅游和休闲娱乐,大大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2.2 城市居民在沟域的消费增多
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典型的沟域已经悄然成型,更加适合人们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等。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到郊区、山区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自己的心情,感受生活的乐趣。考察最近几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发现市民在服务业上(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准基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表2)。人们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此外,根据观察,每逢周末、节假日,出城旅游的人数远远大于进城的人数,出城时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堵车现象。随着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到沟域休闲旅游、消费会成为城镇人们的生活习惯。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2.3.1 道路、电网的改造以及废弃矿山的修复
在过去的几年,市政府大力改造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投资了将近50亿元用于山区路网的改造,修治危险路段、危桥,在公路旁增设有趣味意义的人性化设施,比如:在道路旁增加了旅游景区路线,驾车安全提醒等等,修复完善了路线标志以及在公路两旁大规模种植树木,美化了公路环境,使公路两旁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正大力推进,2006-2010年北京市安排24.85亿资金对已废弃矿区、采石区等进行生态修复。封闭深山区,避免造成新的破坏,加快其生态自然修复,浅山地区可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生态修复为主,适当发展[2]。
2.3.2 沟域景区的建设和提升
当前,据统计北京市每条沟域平均投资近8 000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例如房山三合庄沟域里的张坊镇三合庄村、瓦沟村,曾在2012年的特大暴雨中被冲毁,2013年,水务部门清理了沟道,修建了挡土墙、防护坝和护坡。如今,沟里变得清秀美丽。春夏时节,两岸的山上绿树掩映,花朵盛开,美不胜收。还有地处怀柔被怀九河贯穿的北宅山沟,自从修建了截流坝、垃圾处理站、栈道和用石块堆砌的天然护岸,既疏通了水流又为喜欢栖息河岸的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为洄游生物提供了洄游通道。一到夏秋季节,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2014年,北京市又提升了酒乡之路、冰川绿谷、妙峰山玫瑰谷、九里山桃花谷等多条沟域,实施了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村庄节点和特色产业五项工程共计项目221个,投资达22亿元。几年的生态建设,换来如今的美景连连。今年 “四季花海”沟域,林木种植面积扩大了50多平方千米,增加了总体面积的30%左右,花卉培养的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大了近1倍。怀柔区的“满韵汤河”沟域,树木绿化率接近了80%,地表水质显著提高,全年来看空气质量良好及以上的达到300天。近来,到郊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相中的是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经过封育保护、污水处理、整修护坡、湿地恢复等一系列措施,京郊66处沟域变得山葱郁、水清澈、景怡人。这些曾经冷冷清清的穷山沟,如今成了人气爆棚的新景区[3]。
2.4 农民收入增加
沟域经济的建设为农村致富搭建了平台。据报道在怀柔区喇叭沟门,自从其打造白桦谷沟域,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来,每逢节假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报道,在2014年“十一”仅7天的时间,每户平均收入就超过了6万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假期比过去一年挣得都多”。位于房山东部的黄山店,村子在矿山关闭后,失去了主导产业,村民也没有了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黄山店村依托丰富的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替代产业。村集体开发了坡峰岭景区,连续三年举办了红叶节,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带动了村庄餐饮服务业发展和农副产品销售。如今,村民“月领工资年分红”,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余元。表3可见,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就显著提高。发展沟域经济,使得富裕山区农民的目标逐渐得到实现[4]。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走向
3.1 面向京津冀一体化
2014年2月,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会上明确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创造一条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是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而提出,涵盖京、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唐山、衡水等11个地级城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 750万。为了能够更加积极的落实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去年8月初北京和天津共同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其中明确指出,协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同时打造空气质量监测报告的共享途径,加强重污染天气的防范和应对的联动作用。具体包括以下措施:联动防控大气污染;加快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改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共同打造京津互通的绿色生态走廊,全面加强京津沿海防护林及交通干线两侧绿化的造林工程[5]。
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要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继续推进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工作,为京津冀的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山区经济发展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3.2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2.1 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
沟域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建设农产品初级、二级加工、包装企业,使农产品不再以低廉的价格抛售。②利用当地特色产品,打造特色餐饮业。可以取得利用好当地农产品,增加就业,提高服务水平一举三得的作用。③建立销售、展示单位,增加游客的认知,创造更好的收益。④创办休闲娱乐会所,使游客体验农村的娱乐方式。
3.2.2 发展创意、会展农业
创意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展产业空间的重要举措,例如农业观光、体验园、亲子时尚体验园、农果采摘园的建设,依据一二三产相融合拓展产业空间的发展要求,把林果、瓜菜、食用菌等有机种植业和柴鸡、肉鹅等特色养殖业结合起来,集观赏、采摘与效益为一体,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科技文化创意的手段,打造出高水准的沟域品牌,努力建设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帮助山区人民找到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点线面成片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新路子。此外,根据沟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惟一性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会展农业由此而来。如,大兴区根据其适合种植西瓜的地质优势,创办大兴西瓜节,每年种植面积多达8万亩,总产2.6亿公斤,为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大量契机。房山上方花海,2013年开始发展油菜花及彩葵1 500多亩,安置大量人口就业,旅游突破性提高,户均增收多达7 000多元。此外,还有昌平的草莓展,密云的酒香之路等等,创意农业、会展农业不仅促进农业的增收,而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就业,服务业也随之发展[6]。
3.2.3 拓展产业空间应注意的问题
拓展产业空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沟域内的村庄宅基地等闲置、建设用地的使用计划仔细研讨,为吸引高端企业入驻,落实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做好基础。农业的发展由第一产业逐步与第二、三产业互动、互促和融合,吸纳就业能力强,成长性好,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如今沟域经济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主要方式。促进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就要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把握市场导向,开发利用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推动发展农产品的发展。一产和三产的融合是指要面向城市居民,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一大批服务性行业,吸引市民前来消费旅游,另外还可以开发特色手工艺品,促进市民前来参观学习。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就是要大力开展农村工业旅游,既可以实施工业化生产,又可以带来丰厚的旅游效益。
3.3 继续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3.3.1 继续推进沟域民居工程、电网的改造升级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民居工程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相比城乡统筹的建设标准,目前沟域村镇设计、建设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功能性较差。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继续加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工程、“三起来”工程、新民居墙体保温改造工程、乡村公路建设等,改善山区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新民居的建设会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继续加强对电网的改造升级,例如:据了解2015年国网北京怀柔供电公司将全面推进配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西部、北部山区变电站建设,助力地区经济发展。针对渤海区,加快推进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升级改造4条10千伏线路,进一步提高地区供电可靠性。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工作水平,主动提供用电规划、用电咨询等差异化服务,加快报装接电速度,确保客户能够“早用电、用好电”。
3.3.2 吸引部门、企业在沟域的建设和投资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发挥市沟域经济联席会议及沟域经济专项资金作用,逐渐加大部门政策资金向重点沟域倾斜的力度,借助“外力”“外脑”,搞活沟域。眼下,北京正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沟域建设,推动沟域内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例如:2015年房山区上方花海吸引投资三千多万元,以建设龙门生态园老年公寓,使老人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心俱佳。在九里山桃花谷引进投资五千多万元,打造联栋智能温室观光园,实现南果北种,跨季节种植的效果。在妙峰山玫瑰谷引进企业计划投资四千多万元,以构建妙峰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参观。曾经,人见人愁的山沟沟,正越来越多地变成人见人爱的生态谷、欢乐谷。
3.3.3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
随着沟域旅游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升级,一大批旅游景点及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显著增加,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多,由于处理设施的不足,造成河道富营养化加剧,大大影响沟域景观。因而,针对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一大批工厂应该应运而生。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沟域发展的规模和前景,随着沟域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4 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为了使沟域经济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必须进一步增强沟域的服务能力、加强服务水平。目前,北京市沟域内的景观依然存在多样性差的问题,要不断进行山区资源、景观的特征分析与规划研究,努力提升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以便更好地提出特色资源开发战略和措施。加强对乡村社区、旅游景点、道路、河流、庭院、住宅等生态化、景观化和乡村化的设计与提升,创新绿化模式。同时,要努力吸引企业总部、医疗康复机构、政府或单位研发单位等等机构的转入,打造总部经济,将会极大的促进山区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沟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陈俊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5-36.
[3]李鹏,韩洁,马兴,袁顺全,庞纯伟.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3.
[4]邵晖.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0-1102.
[5]刘玉,唐秀美,郜允兵,王予杰.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5(11):204-207.
[6]何忠伟,赵海燕,任志刚.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50-150.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 篇2
按照市农委印发的《关于公开征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意见》(京新农办发„2010‟2号)文件精神,我区于2010年2月,在全市率先开展十八弯沟域规划招标工作。平谷区为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精品沟域规划,区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动员,精心组织、周密筹划、严格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十八弯沟域规划公开征集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完善
市农委于2010年1月15日部署沟域规划工作后,我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区委书记邱水平、区长张吉福、常务副区长姜帆等领导多次批示和审议规划成果,并专门成立了十八弯沟域规划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李继合任组长,区农委主任吴连江为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沟域规划协调、审议会,为沟域招标及规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过程规范严谨,招标公正合法
我区委托高标准、高资历的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全程代理招投标工作,对十八弯沟域规划进行国际化公开招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严格按照招标程序、落实保密职责。同时在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各个环节,邀请区监察局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确保了招投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一是广泛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司在北京市招投标信息平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自由建筑报道等三个网站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公告为期7天,共有11家投标申请人递交了申请文件,其中国内公司4家,国外公司7家。(国内: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外: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傲林国际景观设计公司、株式会社原杨建设师事务所等)
二是组织资格预审。由招标代理公司聘请专家组成7人评审委员会,对11家公司进行了资格预审,最终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等4家甲级资质的单位为合格投标申请人。
三是召开中期汇报会。为确保规划质量、掌握工作进度,我区分别于5月25日和6月16日召开了两次中期汇报会,由4家规划公司分别汇报规划进展情况。副区长李继合、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四是召开开标评标大会。7月21—22日,我区组织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开标评标大会。由区规划分局、区农委及4名规划专家组成7人评标委员会。通过评标委员会预备会议,推举朱嘉广教授为评标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主持评标工作。评标委员会按照评标程序和办法,仔细阅读和审阅了每家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4家投标人按照抽签顺序在规定时限内分别进行了方案介绍并回答评委的疑问。在听取了各投标人所做方案陈述及现场质疑基础上,采用两轮投票方式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区监察局对全过程进行了监督。
三、镇企充分对接,规划立足实际
4月23日,我区举行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启动仪式,正式启动规划设计工作。仪式由李继合副区长主持,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乡镇、招标代理公司及4家通过预审的规划公司代表参加会议。会后,区农委统一组织4家规划设计公司现场踏查,让规划单位走进乡镇、实现和镇村相互对接、实地了解、充分沟通,并收集县志、文献、图册等基础资料。规划公司根据踏查情况,多次自行进行了实地考查。保证了十八弯规划的编制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落地性。
四、社会积极参与,广纳各方建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区广泛征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并利用中秋联谊会活动征求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版画家叶有良、联盟影业公司总经理郝亚宁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建议,吸收先进理念创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可行性。
五、规划不断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评标会结束后,区规划领导小组与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进行了座谈,提出了规划方案深化修改意见,此后还进行了多次沟通。该院融合其它3家公司的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9月1日,由副区长李继合主持召开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审议工作会,市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公开征集工作指导小组及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汇报。指导小组成员对方案的定位和设计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意见: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创新社会资金利用模式,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二要挖掘沟域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具体节点项目打造,提高可操作性;三要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冲击力的主题概念创意,打造响亮的沟域品牌。最后由区政府召开政府专题常务会对规划进行审议并讨论通过。
六、注重市场导向,保障农民利益
沟域规划始终关注不同主体的需求,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对于山区整体发展和市场导向有决定性意义的主体利益,提倡能够直接惠农的土地利用和产业经营模式,逐步理顺各种利益主体关系;提倡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主导,保障公共资源使用机会均等化,逐步培育和引导直接惠农的产业经营模式,力求本地区农民收益最大化。
留坝县沟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建议 篇3
1 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沟域经济是一种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两山夹一沟”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以山沟区域为单元, 以生态建设为基础, 以沟域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址和产业资源为平台, 以生态建设、特色农业、民俗文化、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为内容, 通过对沟域内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的统一规划, 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 形成聚集效应, 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外延式发展。一是沟域经济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日益提高, 在享受青山绿水、美味佳肴之余, 对采摘、休闲、养生、垂钓、狩猎、探险等个性化的休闲项目更加好奇、更感兴趣。发展沟域经济, 通过合理开发自然景观, 高标准建设人文景观,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既可以有效扩延产业链条, 也可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沟域经济是建设生态留坝县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沟域经济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民生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沟域经济坚实的基础, 而沟域经济发展则是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强县、药菌兴县”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三是沟域经济是留坝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留坝县境内沟壑纵横, 以沟域为单位, 打造一批形式多样、产业融合、各具特色、规模适度的产业经济带, 符合留坝县县情和村落实际, 是科学化落实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具体体现[1,2]。
2 沟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方向
留坝县沟域资源十分丰富, 但沟域经济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许多沟域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 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发展优势。加快沟域经济发展, 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 按照“规划先行、主体 (农民) 清晰、多元投入、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原则, 合理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建设、大力引资, 促使沟域经济有特点、有亮点、有增长点, 发挥以沟带村、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方向: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点, 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基础, 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根本, 以休闲旅游为重点, 强调文化和谐, 注重山乡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的气候贯通、文脉融合。从一镇乃至全县视野出发, 形成“一沟一品、一沟一业、一沟一景”的发展格局[3,4]。
3 沟域经济发展建议
3.1 科学规划, 坚持高标准与高起点
在实地调查、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 对沟域沿线现状、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 编制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设计,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把沟域建设打造成拉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台。
3.2 因地制宜, 特色创新
利用不同沟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产业基础等因素, 因地制宜、科学探索、创新立意, 做到有特色、有亮点、能实现。突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园区规模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 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 以人为本, 多方参与, 共同开发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要以农民为主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鼓励农民以现金、土地、森林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有计划地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 通过股份合作、“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 有组织地引导产业发展, 有目标地以群体优势参与市场竟争,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实现沟域经济建设多方参与、共同开发。
3.4 整合资金, 形成合力, 提高效率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资金, 形成合力;明确政策资金支持的优先次序, 重点向沟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5 强化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合作, 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各类技术培训, 转变农村普通劳动力的经营理念, 提升生产技能。二是注重发挥现有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的作用,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联系与协作, 开展科技合作、科技攻关, 破解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3.6 多措并举, 加大宣传推介, 展示经济建设新成果
建立科学规范的宣传推介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营销。适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沟域旅游产业营销网络,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持续宣传;通过产品交易会、旅游文化节等节、会的组织形式, 强化与外界的勾通、联系与推介, 展示留坝县沟域经济发展的新成果, 塑造留坝旅游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李鹏, 韩洁, 马兴, 等.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1) :14-17.
[2]欧志文.沟域经济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持的选择[J].中国市场, 2013 (44) :92-93.
[3]刘春腊, 张义丰, 徐美, 等.沟域经济的地域类型识别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2 (1) :41-48.
发展沟域经济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篇4
一、把沟域经济摆到山区发展的重要议程
对于辽宁省类似西丰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 如何将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有机统一, 将山区资源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发展沟域经济为实现这个目标搭建了平台。
辽宁省山区占全省陆地面积60%, 幅员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 偏远落后山区主要依靠“走出去”, 以开拓外部市场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转换, 以外出务工实现脱贫致富。山区的开发建设, 也只是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主导, 受益者多局限于开发商和承包经营者, 农民自身的收入提高缓慢。通过发展沟域经济, 采用逆向思维, 利用城市居民对农家休闲度假、农村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的广泛需求, 以休闲旅游产业做拉动,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 把山区沟峪资源建成各类的农业观光园、鲜果采摘园、休闲度假区、健康养生体验和农家乐餐饮等, 以山区农民为主体, 农户广泛参与, 把外部资源要素“请进来”, 实现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偏远山区的汇聚, 从而增强山区经济活力, 使山区资源效益最大化,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二、整合各类资源,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发展沟域经济涉及领域众多, 需要政府部门精心组织安排。省、市、县都应设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沟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集聚、资源整合”工作机制, 结合“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新农村建设, 统一协调部署沟域经济发展。要扭转山区农村以农林产业为主导的惯性思维, 树立区域经济发展新理念。
1. 统筹把握, 有序推进。
推动沟域经济发展, 切忌一哄而上, 盲目进行开发建设, 造成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浪费。可先行在辽东山区规划出一条沟域经济产业带, 包括西丰、开原、清源、新宾、桓仁、本溪、宽甸、凤城、岫岩等县市, 分别建成民俗探访、历史遗迹、满族风情、山湖风光、水域漂流、观光采摘、农家餐饮、休闲养生等形式多样的沟峪特色景区和产业。各县可结合自身特点, 在沿线不同节点上确定重点开发建设的沟峪。
2. 要突出创意, 打造特色。
规划是沟域经济发展的“总线”, 而创意则是沟域经济中每个具体项目的“灵魂”, 是沟域经济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好的创意不仅能“锦上添花”, 把项目特色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加以总结包装, 获得广泛认知;还能够“无中生有”, 通过独具特色的种植和养殖, 或者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餐饮服务项目和游乐项目, 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体验。要按高端旅游产业发展要求, 对景区、线路以及景点进行全面规划和创意设计, 突出沟峪特色, 打造精品项目。
3. 围绕资源, 挖掘文化内涵。
全省各地山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生态状况以及文化底蕴不尽相同, 发展沟域经济应充分展现山区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 全面整合沟峪资源, 挖掘现有的历史遗迹、山水景观、民俗风情、农家餐饮等特色资源潜力, 形成对外部人群的广泛吸引, 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等多样化需求。
4. 生态优先, 和谐发展。
沟峪是生态涵养的重要区域, 是水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发展沟域经济, 必须服从、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在科学确定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 培育发展山区特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休闲旅游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山区新型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形成完善、有序、联系紧密的生态产业链条, 实现沟峪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引导农户广泛参与, 促进农民直接受益
发展沟域经济, 要着眼于“兴一方经济, 富一方百姓”, 当地农户须是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 往往出现企业凭借优势条件主导沟峪项目开发、垄断景区经营等现象, 农民虽然坐拥资源, 却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 甚至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外, 远远不能享受到沟域经济开发带来的好处, 有的只能是看客。这显然违背了发展沟域经济的初衷, 也是沟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沟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整体开发规划全部向村民公开, 鼓励农民以合作社、连锁经营、投资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参与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开发的项目, 要把吸纳农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 让农民成为沟峪产业的受益主体。
四、发挥已有景区的牵动作用, 典型引路
辽宁省分散在山区的国家3A级以上景区多达50多个, 很多景区在省内外享有声誉。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景区已经形成的客源基础, 在景区周边及通往景区的交通沿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从北京等地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来看, 这种形式投入少、见效快, 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对于新开发的沟峪, 要设立门槛, 严把准入关。辽宁省沟域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探索和概念阶段, 本地民俗资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产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优势。有的乡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贪图眼前利益, 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把整条沟峪对外承包或转让。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沟峪, 目的仅仅是以较低廉的投入, 建设供自己使用的休闲别墅和接待客户场所, 其初衷就不是以发展沟域经济为目的。对沟域经济主体项目门槛设限过低, 缺乏必要的投资强度约束, 势必造成项目开发立意偏低、功能缺失、内容单一等问题, 也无法吸引和带动更多农民进行开发建设, 极易产生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 应本着宁缺勿滥、先易后难原则,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沟峪先期开始建设。在全省范围内, 可确定2-3个县作为示范, 各县也可选择几条沟峪作为试点, 在政策层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 形成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沟峪开发格局。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扶持促进政策
沟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具有其自身特点。从保持自然风貌和原生态的角度看, 对于道路交通等设施, 不必强求划一进行高标准建设, 景区景点的建筑风格更不需要富丽堂皇, 应尽量保持一种贴近自然的状态, 能够体现当地的民俗和文化特征。对于旅游接待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 如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通讯网络、停车场、餐馆旅店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 应予以高度重视, 加大投入力度, 以保证游客安全健康, 维护景区景点秩序, 保护生态环境。
辽宁省一些山区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经济结构单一, 可支配财力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以参照辽宁省温泉旅游开发的政策, 重点沟峪发展项目列入省级项目年度计划, 给予贷款贴息和低利息政策。同时建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规划设计、活动策划等。在人才保障措施上, 可通过“选调生计划”等人才政策, 采取与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或委培等方式, 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建立沟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对项目实施、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奖励。
摘要:辽宁省沟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地民俗资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产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优势。对沟域经济主体项目门槛设限过低, 缺乏必要的投资强度约束, 势必造成项目开发立意偏低、功能缺失、内容单一等问题, 极易产生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本着宁缺勿滥、先易后难原则,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沟峪先期开发建设。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 篇5
一、大连发展“沟域旅游”概况
2006年12月,成都召开了“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罗绒战堆教授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沟域”的概念,该概念源于西藏居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即两山夹一河。山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国内外学者对其的高度关注催生了“沟域经济”研究的新热潮,“沟域经济”具有山区发展的典型特色,代表了探究山区的经济发展的新视角。作为“沟域经济”的一种模式,“沟域旅游”于2010年首次出现在文章《北京房山南窖规划“沟域旅游经济”》中。笔者认为,沟域旅游是指利用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和产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整合,建设“景区+农户”达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这是在结合农业经济及乡村发展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大连依托海滨、山地、森林、果园、农庄、温泉、雪场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在注重优化沟域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拓展沟域旅游的新类型,丰富沟域旅游产品和项目,高标准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沟域旅游产品和特色集群,突出滨海沟域、多彩渔村的特点。特别是在2015年6月,国家旅游局开展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评选活动,认定100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大连市10家村镇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大部分乡村都有丰厚的沟域资源。
较为成熟的“沟域旅游”发展基础,决定了“景区+农户”模式的普遍适用性。然而全国范围内对这种模式的研究较少,需要在不断革新的旅游活动中摸索着前进。通过对大连市现有的“沟域旅游”进行调研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能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整体规划,使所有项目有据可依;出台政策文件,规范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争取培养一支正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所有“沟域”差异化经营,政府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相信大连“沟域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景区+农户”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大连市处于旅游的一个变革期间,前十年是国内接待的主要地区,很多人造景观已经很深入人心,如何能利用好大连的优良的自然环境,把丰富的自然地貌进行合理保护,让景区和农户能双丰收是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新考验和新机会。大连市的周边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把景区和农户结合起来,大连的金州大黑山、小黑山、营城子、夏家河,普湾新区都是很好的资源,我们这种模式适合推广和普及,当然还需要我们计划建设,生态建设和长久建设,并且在依据地区的差异旅游产品在细节也会不同,这些需要我们深度调研和投入。通过对此课题的调研和考察,我们越发感觉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和推广性很强,也亟需相关部门引起重视,让大连形成一个被绿色包围的文化休闲度假城市。
二、大连发展“沟域旅游”的条件
大连这种地域资源和城市吸引力可以深度的推进乡村游服务标准,一点带面加大提升大连市农家乐、渔家乐、郊区农家采摘项目的标准、农村农贸产品展销活动质量标准及景点、景区质量标准等,打造具有浓郁东北特色及乡土性的乡村游个性旅游产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大连高校的旅游人才资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证,特别是在在保护地域旅游特色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提供助力。
(一)大连发展“沟域旅游”的自然资源
大连农村景观类型众多,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成,具有丰富的沟域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充足的客源市场,奠定了发展“沟域旅游”的基础。大连按照“沟域”旅游概念,结合新区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分布在六大集中区域,即大黑山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北屏山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聚集区、荞麦山古城文化及海岛度假旅游产业聚集区、小黑山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太山滨海度假主题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和城山头滨海旅游拓展区。例如冰峪沟风景区、唐风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金州大黑山风景区等都发展的有代表性。在交通上,大连也提出了“飞大连、乘高铁、游东北”的主题旅游,大连的山海资源是国内少有的,常年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四季适合旅游度假。特别是在冬季有丰富的温泉旅游。
(二)大连发展“沟域旅游”阻力因素
整体上看,大连市的“沟域旅游”呈现出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响应相关政策,一些地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走在了东北“沟域旅游”的前列。然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还是制约了大连“沟域旅游”的发展。
1、由于各区域农户意识低,没能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大连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现状,导致“沟域旅游”中农户在经济效益追求缺乏整体规划,已开发的部分沟域旅游没有抓住各自的特点,出现了恶性重复竞争,导致景区之间打价格战、服务水平下降。最求一次性消费,没有留步住客人,口碑不高。另一方面也将阻碍“沟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实现核心品牌和规模效应。
2、“沟域旅游”产品单一、无创新,现有的项目产业形式单一,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弱。
有明显的季节性,大部分农户在旺季宰客,淡季收工。山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烈、方式不到位而服务人员多来自于当地社区,因此缺乏相关服务的经验,在各个方便都很难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3、大连市发展“沟域旅游”缺乏优秀的人才,主要表现在:
“沟域旅游”属于新兴的旅游模式,国内相关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方向、市场推广等问题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当地的街道和社区对农户的培训不够,没有大集体的概念,只顾自己收入,或者说当地的政府也不知道该如何打响自己的特色,保护好环境,长久和谐的发展。
(三)“景区+农户”模式的产生
国内只有翁瑾、杨开忠在《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一文中提出了“景区+农户”的理念,是一种旅游目的地内部的产业组织模式,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为了实现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景区开发管理公司通过客源、价格和质量管理等方式控制区域内产权独立的旅馆的经营。其本质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在不涉及产权的情况下,实现经营层面的一体化。
(四)大连沟域旅游实施“景区+农户”模式的必要性
1、提高“农户”服务质量。
由于农户是单一个体,没有从事旅游业的经验,服务的硬性指标(基础的接待设施、餐饮住宿设施等)和软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等)都很难符合游客的需求。在实施了“景区+农户”模式以后,景区开发公司或政府可以对“农户”的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引进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对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户进行培训和引导,提高目的地的服务水平和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率。景区成立监督机制可以纠正农户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收集游客的信息,将其反馈给农户,从实际层面直接引导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服务。景区对农户的培养、监督、引导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保障,景区以其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优质的经验为农户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2、有效规避“农户”个人利益为主。
“农户”作为单独的个体服务旅游者时,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个别农户不惜以降低服务质量来获得利益,这不仅严重影响目的地的形象,游客在该地旅游体验质量的降低将会带来不可预见性的严重后果,满意度的下降会造成零重游率,同时较差的口碑也会使其他游客对该地弃之不理。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若游客对该地的评价是正面的,将会带来可观的市场前景,反之也会使景区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直观重要,在此过程中就要规避农户的以个人眼前利益为主。“景区+农户”模式加强了“景区”对“农户”的监督。
3、实现经营层面的一体化。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沟域经济07-23
北京经济发展08-05
北京城区经济07-26
沟域经济规划07-09
北京市经济09-1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06-16
86北京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09-13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考研必看经验08-24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勤保障方案07-17